CN115087564A - 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车辆用周边检测装置、车辆用灯具 - Google Patents

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车辆用周边检测装置、车辆用灯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87564A
CN115087564A CN202180006677.4A CN202180006677A CN115087564A CN 115087564 A CN115087564 A CN 115087564A CN 202180006677 A CN202180006677 A CN 202180006677A CN 115087564 A CN115087564 A CN 1150875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infrared
projector
housing
infrared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0667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野富晴
今井悠行
风冈成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0875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875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12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5/00Arrangements within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emission or distribution of light
    • F21S45/10Protection of lighting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5/00Arrangements within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emission or distribution of light
    • F21S45/40Cooling of lighting devices
    • F21S45/47Passive cooling, e.g. using fins, thermal conductive elements or openings

Abstract

一种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具备:投光器框体(12),其是能够装配于在车辆上设置的壳体(102)的投光器框体(12),且其一部分由具有红外线透过性的外透镜(20)形成,在装配于壳体(102)时,外透镜(20)配置于壳体(102)的开口部(105);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其配置于投光器框体(12)的内部,通过外透镜(20)的第一区域(20a)向前斜下方照射红外线;以及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其配置于投光器框体(12)的内部,通过外透镜(20)的第二区域(20b)向后斜下方照射红外线。外透镜(20)的第二区域(20b)位于比外透镜(20)的第一区域(20a)靠后方的位置,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配置于比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靠前方的位置。

Description

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车辆用周边检测装置、车辆用灯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车辆用周边检测装置、车辆用灯具。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下汽车用外侧后视镜,其装配有将红外线点状地向车辆前方侧(前轮的着地面附近)照射的红外线发光装置和拍摄红外线照射区域的摄像机。拍摄到的图像特别是用于为了在夜间供司机确认前轮附近的死角(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311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能够照射宽范围的红外线投光器在与自动驾驶、驾驶辅助相关的各种场景、尤其是夜间的自动停车、停车辅助中,在车辆周围大范围地检测人、障碍物的方面是有用的。但是,这样的红外线投光器根据照射区域的宽度而尺寸也容易变大,可能无法收纳于例如侧后视镜那样的有限的收纳空间。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其例示性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紧凑且照射宽范围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
上述的红外线发光装置通过配线与外部电源、控制装置连接。在发光装置的框体、其他周边构造物中存在金属部分、尖锐的部分的情况下,由于这样的部分与外部连接用的配线接触,配线可能会受到损伤。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其例示性的目的之一在于保护将发光装置与外部连接的软线。
在装配有红外线发光装置的壳体内,例如雨天时等,有时水会从外部进入。根据红外线发光装置的配置,浸入到壳体内的水可能在红外线发光装置的旁边流动,或者滞留在红外线发光装置的周围。如果红外线发光装置容易暴露于水中,则水浸透到装置内部的风险可能会升高。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其例示性的目的之一在于减少水浸入到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内的可能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一种遍及前后地以红外线照射车辆侧方的路面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具备:投光器框体,其是能够装配于在车辆上设置的壳体的投光器框体,且其一部分由具有红外线透过性的外透镜形成,在装配于壳体时,外透镜配置于壳体的开口部;第一红外发光元件,其配置于投光器框体的内部,通过外透镜的第一区域向车辆的前斜下方照射红外线;以及第二红外发光元件,其配置于投光器框体的内部,通过外透镜的第二区域向车辆的后斜下方照射红外线。外透镜的第二区域位于比外透镜的第一区域靠车辆后方的位置,第二红外发光元件配置于比第一红外发光元件靠车辆前方的位置。
根据该方式,能够提供紧凑且照射宽范围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能够将第一红外发光元件和第二红外发光元件收纳于比较小型的投光器框体,并且能够遍及前后地广泛地照射车辆的侧方。
也可以是,第一红外发光元件配置为使红外线射入外透镜的第一区域的第一姿态,第二红外发光元件配置为使红外线射入外透镜的第二区域的与第一姿态不同的第二姿态。这样,能够将第一红外发光元件和第二红外发光元件分别配置为不同的适当的姿态。与这些红外发光元件被限制为相同姿态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设计上的自由度上增加各红外发光元件的姿态,可期待变得易于设计更紧凑的红外线投光器。
也可以是,外透镜的第二区域的内表面从第二区域的后缘部朝向前缘部向下方倾斜。这样,在从第二红外发光元件向斜后下方发出红外线时,能够配置为使第二区域的内表面与第二红外发光元件相对。由此,第二区域的内表面配置为与第二红外发光元件的光轴正交或接近正交的角度,能够减小从第二红外发光元件向外透镜的第二区域的射入角。射入外透镜的第二区域的内表面的红外线的反射被抑制,红外线投光器能够通过外透镜的第二区域射出更多的红外线。
也可以是,外透镜的形状被确定为配置成在投光器框体装配于壳体时从壳体的开口部向外侧伸出,第二红外发光元件配置于比壳体的开口部的前缘靠下方的位置。这样,与第二红外发光元件位于比壳体的开口部的前缘靠上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在从第二红外发光元件向斜后下方发出红外线时,难以被开口部的后缘遮蔽。红外线投光器能够朝向后方将红外线照射至更远。
也可以是,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还具备柔性印刷基板,该柔性印刷基板搭载有第一红外发光元件以及第二红外发光元件的柔性印刷基板。这样,利用柔性印刷基板的柔软性,能够在使印刷基板弯曲的状态下,以第一红外发光元件和第二红外发光元件采取各自的设置姿态的方式节省空间地收纳于投光器框体内。
也可以是,第一红外发光元件和第二红外发光元件配置为相互沿左右错开。这样,容易以不遮挡从一方的发光元件发出的红外线的方式配置另一方的发光元件。
也可以是,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还具备内透镜构件,该内透镜构件具有第一内透镜以及第二内透镜。也可以是,第一内透镜配置于第一红外发光元件与外透镜的第一区域之间,第二内透镜配置于第二红外发光元件与外透镜的第二区域之间,第一内透镜与第二内透镜配置为沿左右排列,并一体成形。这样,能够将第一内透镜和第二内透镜分别利用于来自第一红外发光元件和第二红外发光元件的红外线的配光控制。另外,与作为不同部件而准备两个内透镜的情况相比,能够节省空间地设置,安装作业也变得容易。
也可以是,投光器框体具备散热构件,该散热构件支承第一红外发光元件以及第二红外发光元件,并且与外透镜气密地结合而形成投光器框体。也可以是,散热构件具有与投光器框体的外部通气的空气孔。该空气孔对于抑制水分从投光器框体的外部向内部的侵入是有效的。
也可以是,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还具备:配线基板,其搭载有第一红外发光元件和第二红外发光元件中的至少一方;软线,其用于将配线基板与外部连接;以及软线保持部。也可以是,投光器框体还具备支承配线基板的金属制的散热构件和由树脂材料形成的衬垫,散热构件和外透镜以夹入衬垫的方式结合,从而容纳配线基板。也可以是,软线保持部作为散热构件的一部分而设置于投光器框体的外侧,并被衬垫覆盖。
根据该方式,作为金属制的散热构件的一部分的软线保持部被衬垫覆盖。在软线被软线保持部保持时,软线不直接接触金属部分,难以损伤软线。因此,能够保护将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内的配线基板与外部连接的软线。
也可以是,散热构件具有散热翅片和软线通过孔,软线保持部形成于相对于软线通过孔而与散热翅片相反的一侧,软线从软线通过孔被引出到投光器框体之外,并向软线保持部布线。这样一来,将从软线通过孔引出的软线向位于与散热翅片相反侧的软线保持部布线,因此能够避免软线与散热翅片的接触。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保护软线。
也可以是,软线保持部从散热构件向与软线从软线通过孔的引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软线以在软线通过孔与软线保持部之间形成弯曲部的方式布线,在从软线通过孔到弯曲部的范围内在软线上装配有衬套。这样一来,衬套的弯曲想要恢复到原来的笔直的状态的弹性的复原力以将保持于软线保持部的软线向衬套侧拉起的方式发挥作用。能够更可靠地将软线保持于软线保持部。另外,通过使软线以及衬套弯曲,能够将软线紧凑地集中在投光器框体的附近,软线与周围的其他部件、构造物干涉的隐患也减少。
也可以是,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还具备保护件,该保护件由树脂材料形成,装配于外透镜的外周。也可以是,软线被衬垫和保护件夹持而保持于软线保持部。这样一来,能够更可靠地将软线保持于软线保持部。
也可以是,配线基板为柔性印刷基板。这样一来,利用柔性印刷基板的柔软性,能够提高红外发光元件的位置以及姿态的自由度,并且能够节省空间地进行收纳。
也可以是,散热构件具有与投光器框体的外部通气的空气孔。该空气孔有助于抑制水分从投光器框体的外部向内部侵入。
也可以是,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还具备保护件,该保护件由树脂材料形成,夹装于壳体的开口部的边缘与外透镜的外周部之间。也可以是,在壳体内,在外透镜的外周部形成有由保护件镶边的凹部。也可以是,保护件具有将凹部与凹部的外侧区域连接的排水路。
根据该方式,由于在保护件设置有排水路,因此能够使可能积存于由保护件镶边的凹部的水通过该排水路向凹部之外逸出。因此,能够降低向投光器框体内浸水的风险。
也可以是,排水路为形成于保护件的表面的槽。
也可以是,凹部位于壳体的下部。
也可以是,壳体为车辆的侧后视镜的壳体。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具备:投光器框体,其是能够装配于在车辆上设置的壳体的投光器框体,且其一部分由具有红外线透过性的外透镜形成,在装配于壳体时,外透镜配置于壳体的开口部;第一红外发光元件,其配置于投光器框体的内部,通过外透镜的第一区域相对于投光器框体而照射第一侧;以及第二红外发光元件,其配置于投光器框体的内部,通过外透镜的第二区域相对于投光器框体而照射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外透镜的第二区域位于比外透镜的第一区域靠第二侧的位置,第二红外发光元件配置于比第一红外发光元件靠第一侧的位置。
根据该方式,能够提供紧凑且照射宽范围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能够将第一红外发光元件和第二红外发光元件收纳于比较小型的投光器框体,并且能够相对于投光器框体遍及从第一侧第二侧地向宽范围照射红外线。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具备:配线基板,其搭载有红外发光元件;软线,其用于将配线基板与外部连接;投光器框体,其具备支承配线基板的金属制的散热构件、具有红外线透过性的外透镜、以及由树脂材料形成的衬垫,散热构件和外透镜以夹入衬垫的方式结合,从而容纳配线基板;以及软线保持部,其作为散热构件的一部分而设置于投光器框体的外侧,并被衬垫覆盖。
也可以是,散热构件具有散热翅片和软线通过孔,软线保持部形成于相对于软线通过孔而与散热翅片相反的一侧,软线从软线通过孔被引出到投光器框体之外,并向软线保持部布线。
也可以是,软线保持部从散热构件向与软线从软线通过孔的引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软线以在软线通过孔与软线保持部之间形成弯曲部的方式布线,在从软线通过孔到弯曲部的范围内在软线上装配有衬套。
也可以是,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还具备保护件,该保护件由树脂材料形成,且装配于外透镜的外周。
也可以是,配线基板为柔性印刷基板。
也可以是,散热构件具有与投光器框体的外部通气的空气孔。
也可以是,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能够安装于车辆的侧后视镜。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具备:投光器框体,其是能够装配于在车辆上设置的壳体的投光器框体,且其一部分由具有红外线透过性的外透镜形成,在装配于壳体时,外透镜配置于壳体的开口部;以及保护件,其由树脂材料形成,夹装于壳体的开口部的边缘与外透镜的外周部之间。在壳体内,在外透镜的外周部形成有由保护件镶边的凹部,保护件具有将凹部与凹部的外侧区域连接的排水路。
也可以是,排水路为形成于保护件的表面的槽。
也可以是,凹部位于壳体的下部。
也可以是,壳体为车辆的侧后视镜的壳体。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涉及车辆用周边检测装置。也可以是,车辆用周边检测装置具备:上述任一方式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以及摄像机,其以拍摄通过车载红外线投光器以红外线照明的车辆的周边的场所的方式设置于车辆,至少对红外线具有灵敏度。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涉及车辆用灯具。车辆用灯具具备:配线基板,其搭载有发光元件;软线,其用于将配线基板与外部连接;框体,其具备支承配线基板的金属制的散热构件、外透镜、以及由树脂材料形成的衬垫,散热构件与外透镜以夹入衬垫的方式结合,从而容纳配线基板;以及软线保持部,其作为散热构件的一部分而设置于框体的外侧,并被衬垫覆盖。
根据该方式,作为金属制的散热构件的一部分的软线保持部被衬垫覆盖。在软线被软线保持部保持时,软线不直接接触金属部分,难以损伤软线。因此,能够保护将车辆用灯具内的配线基板与外部连接的软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紧凑且照射宽范围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保护将发光装置与外部连接的软线。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减少水浸入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内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侧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侧后视镜时的概略主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的红外线照射区域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涉及的、搭载有红外发光元件的配线基板的展开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配线基板和散热构件的组装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7是概略地表示图1所示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的B-B线剖面的图。
图8是概略地表示图1所示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的C-C线剖面的图。
图9的(a)及图9的(b)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外透镜的形状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发光元件的配置的图。
图11的(a)及图11的(b)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表示配线基板42、散热构件30及软线60的组装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12的(a)及图12的(b)是分别表示将内透镜构件50组装于图11的(a)及图11的(b)所示的组装体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13是从前侧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时的概略主视图。
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3所示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的D-D线剖面的图。
图15是从上侧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的一部分时的概略俯视图。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4所示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的E-E线剖面的图。
图17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的红外线照射区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实施方式并不限定发明而是例示,实施方式中记述的所有特征、其组合未必是发明的本质内容。对各附图所示的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构件、处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各图所示的各部分的比例尺、形状是为了便于说明而设定的,只要没有特别提及,就不进行限定性解释。另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用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重要度,而是用于区分某结构与其他结构。另外,在各附图中,省略表示在说明实施方式方面不重要的构件的一部分。
图1是从前侧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侧后视镜时的概略主视图。图示的侧后视镜100是从前方观察车辆时左侧的侧后视镜。因此,在图1中,左方相当于车宽方向外侧,右方相当于车宽方向内侧。此外,右侧的侧后视镜也具有同样的结构,因此不进行重复说明。
侧后视镜100具备安装于车辆的前车门的基体101和安装于基体101并保持侧后视镜的壳体102。壳体102具备上侧罩103和下侧罩104。壳体102通常可转动地安装于基体101,以切换侧后视镜100的展开位置和收纳位置。在图1中示出展开位置。此外,由于反射镜装配于壳体102的后方,因此在图1中未示出。
在侧后视镜100中内置有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以及摄像机110。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例如利用近红外线作为红外线。摄像机110以拍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的红外线照射区域的方式设置在侧后视镜100上。摄像机110至少对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照射的红外线具有灵敏度。摄像机110也可以是红外线摄像机。摄像机110也可以使用可见光和红外线两者来进行拍摄。
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和摄像机110装配于壳体102的下侧罩104,设置于侧后视镜100的底部。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和摄像机110配置在由上侧罩103和下侧罩104夹着的比较窄的空间中,收纳在壳体102中。它们在侧后视镜10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配置为沿左右相邻,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相对于摄像机110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但这只是一例,并不限定于此。
在壳体102的下侧罩104具有开口部105和拍摄窗106。在装配了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时,在该开口部105配置有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的外透镜20。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通过外透镜20射出红外线。摄像机110通过拍摄窗106进行拍摄。
另外,在侧后视镜100还设置有侧转向灯120。侧转向灯120配置在比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和摄像机110靠外侧的位置。
车辆用周边检测装置130构成为包括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和摄像机110。此外,车辆用周边检测装置130也可以具备配置于车室内的运算处理装置,也可以将由摄像机110拍摄到的图像输入到该运算处理装置。运算处理装置也可以通过图像处理来生成与车辆周边的人、物体等障碍物相关的信息。车辆用周边检测装置130可以具备配置于车室内的显示器等显示装置,也可以将由摄像机110拍摄到的图像显示于显示装置。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的红外线照射区域的示意图。两个红外线投光器10L、10R遍及前后地以红外线照射车辆140的侧方的路面。搭载于左侧后视镜100L上的红外线投光器10L向与车辆140的左侧相邻的照射区域150L照射红外线,搭载于右侧后视镜100R上的红外线投光器10R向与车辆140的右侧相邻的照射区域150R照射红外线。红外线投光器10L、10R主要以利用红外线照射车辆周围的路面的方式配置,因此照射区域150L、150R的整个区域或大部分位于路面上。但是,也可以用红外线投光器10L、10R照射路面和车体的一部分,也可以在照射区域150L、150R中包含车辆140的一部分。
照射区域150L、150R在前后方向上较长,例如遍及车辆140的大致全长。照射区域150L、150R的后端部与前端部相比远离红外线投光器10L、10R。因此,在以目标的照度照射照射区域整个区域的基础上,要求红外线投光器10L、10R特别朝向后方将更多的光配光至更远。此外,照射区域150L、150R也可以在车宽方向上从车辆140扩展到数m(例如1~2m)的范围。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的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3所示,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具备包含外透镜20和散热构件30而构成的投光器框体12。在图4中还示出了在投光器框体12的内部进行配置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的构成部件。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具备:搭载有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以及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的配线基板42;用于配光控制的内透镜构件50;以及用于将配线基板42与外部连接的软线60。
外透镜20例如由丙烯酸树脂或聚碳酸酯树脂等具有红外线透过性的树脂材料形成。透镜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由其他的合成树脂材料、玻璃等具有红外线透过性的适当的材料形成。外透镜20为了遮挡投光器框体12的内部,例如也可以是灰色或黑色等有色。
在该实施方式中,外透镜20具有固定于外透镜20的外周部的密封腿22。密封腿22用于将外透镜20与散热构件30结合。密封腿22还具有加强外透镜20的作用。在将外透镜20视为投光器框体12的底板、将散热构件30视为投光器框体12的上板时,密封腿22相当于投光器框体12的侧壁,设置于外透镜20的整周。
作为一例,密封腿22由红外线不透过材料形成。由于对密封腿22而言红外线透过性不是必须,因此容易选定强度优异的材料。在外透镜20和密封腿22由不同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双色成形来制造由外透镜20和密封腿22构成的单一部件。此外,在不使用不同种类的材料而保证充分的强度的情况下,外透镜20也可以包括密封腿22在内由红外线透过性材料形成。
外透镜20和散热构件30以夹入衬垫24的方式结合,而保持投光器框体12的内部的气密性。衬垫24装配于外透镜20的密封腿22的上缘,设置为遍及外透镜20与散热构件30的结合部整周。例如使用固定螺钉26将散热构件30固定于密封腿22,衬垫24被夹入密封腿22与散热构件30的外周部之间。这样,衬垫24也构成投光器框体12的一部分。衬垫24例如由EPDM(三元乙丙橡胶)形成,但也可以由具有防水性的其他软质树脂材料形成。
另外,在外透镜20装配有保护件28。保护件28遍及整周地覆盖外透镜20的外周部。在投光器框体12装配于壳体102时,保护件28夹装于壳体102的开口部105的边缘与外透镜20的外周部之间。保护件28例如由EPDM(三元乙丙橡胶)形成,但也可以由具有防水性的其他软质树脂材料形成。由于可能在壳体102与外透镜20之间形成的间隙被保护件28填埋,因此能够减轻因这样的间隙而在车辆的行驶中可能产生的风噪声。另外,能够抑制水分、灰尘等从该间隙侵入。
散热构件30支承配线基板42,并与配线基板42上的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及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热接触。散热构件30的内表面形状被确定为使得在配线基板42安装于散热构件30时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采取第一姿态且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采取第二姿态。如后所述,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相互不同。另一方面,在散热构件30的外表面形成有多个散热翅片31。散热构件30由铝或铝合金等金属材料、或者其他高导热材料形成。由红外发光元件40a、40b的发光产生的热能够通过散热构件30向周围发散,能够防止红外发光元件40a、40b及其周围的构成要素被过度加热。
在散热构件30设置有软线通过孔32和空气孔33。为了避免水分从空气孔33直接侵入投光器框体12内,在空气孔33粘贴有防水通气性的膜34。在该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多个散热翅片31而在一侧设置有软线通过孔32,在另一侧设置有空气孔33。软线通过孔32位于散热构件30的前部,空气孔33位于散热构件30的后部。多个散热翅片31在软线通过孔32与空气孔33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但是,这样的配置只不过是一例,并不限定于此。
如果假设没有空气孔33,则由于伴随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的使用环境、红外发光元件40a、40b的点亮熄灭的温度变化,内部气压可能因投光器框体12的气密性而至少暂时偏离外部气压。在内部气压低于外部气压的状况下,例如,空气可能通过可能存在于外透镜20与衬垫24之间、散热构件30与衬垫24之间等的微小的间隙而流入投光器框体12。此时,还估计周围的水分与空气流入一起被引入投光器框体12内,但不希望发生这样的情况。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投光器框体12通过空气孔33与外部通气,因此能够容易地缓和内外的压差。因此,空气孔33有助于抑制水分从投光器框体12的外部向内部侵入。
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被设置为前方照射用,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被设置为后方照射用。在图4中,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位于配线基板42的背侧而无法直接看到,但为了容易理解而用虚线表示。红外发光元件40a、40b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红外线LED,但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其他半导体发光元件或其他任意的发光元件。红外发光元件40a、40b发出包含例如800~1000nm(其中,例如920~960nm)的范围内的波长的近红外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是单一的红外线LED,但也可以是一组的红外线LED或发光元件。对于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也是同样的。另外,在需要的情况下,为了向与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以及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不同的方向照射红外线,也可以在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设置第三红外发光元件。
配线基板42是柔性印刷基板,在图4中以为了安装于散热构件30而使配线基板42弯曲的状态示出。红外发光元件40a、40b以及连接器43安装在柔性印刷电路板的相同表面上。软线60与连接器43连接,提供与红外发光元件40a、40b的电连接。
在配线基板42的与安装面相反侧的面上粘接有第一支承板44a和第二支承板44b。第一支承板44a位于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的背侧,第二支承板44b位于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的背侧。这些支承板44a、44b为金属制,也可以由与散热构件30相同种类或不同种类的材料形成。支承板44a、44b与散热构件30的表面面接触,作为从红外发光元件40a、40b向散热构件30散热的传热构件发挥作用。支承板44a、44b对配线基板42进行加强,也有助于使安装于散热构件30时的红外发光元件40a、40b的姿态稳定化。
此外,作为变形例,也可以设置具有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的第一配线基板和具有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的第二配线基板,来代替将红外发光元件40a、40b安装于一张配线基板42。在该情况下,配线基板可以是柔性基板,或者也可以是刚性的基板。
内透镜构件50安装于散热构件30,配置于外透镜20与配线基板42之间。内透镜构件50具有用于对来自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的红外线进行控制的第一内透镜52a和用于对来自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的红外线进行控制的第二内透镜52b。
另外,在内透镜构件50设置有用于将第一内透镜52a安装于散热构件30的第一透镜安装部54a和用于将第二内透镜52b安装于散热构件30的第二透镜安装部54b。在第一透镜安装部54a和第二透镜安装部54b安装于散热构件30时,第一内透镜52a相对于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被定位,并且第二内透镜52b相对于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被定位。
内透镜构件50是第一内透镜52a、第二内透镜52b、第一透镜安装部54a以及第二透镜安装部54b一体成形而成的单一的光学构件。内透镜构件50也与外透镜20同样地,由具有红外线透过性的树脂材料或其他的红外线透过材料形成。内透镜构件50也可以是无色透明的。此外,在由外透镜20提供所希望的配光控制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内透镜构件50。
如上所述,配置在投光器框体12内的软线60的一端与配线基板42上的连接器43连接。软线60从软线通过孔32被引出到投光器框体12之外。为了保持软线通过孔32处的气密性,在软线60上装配有衬套61,软线通过孔32与软线60的间隙被衬套61密封。在设置于软线60的另一端的连接器62能够连接其他线束,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能够经由该线束而与车载电池等外部电源连接。
软线保持部70作为散热构件30的一部分设置在投光器框体12的外侧。作为一例,软线保持部70形成为爪状的软线夹,配置于软线通过孔32的附近。在衬垫24上形成有覆盖软线保持部70的覆盖部24a。由于作为金属制的散热构件30的一部分的软线保持部70被衬垫24的一部分覆盖,因此软线60被软线保持部70保持时不会直接接触金属部分,软线60不易被损伤。通过软线保持部70保护软线60。
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搭载有红外发光元件的配线基板(柔性印刷基板)的展开图。如图所示,配线基板42具有大致U字状的形状。在构成该U字形状的两条纵边中的一条纵边配置有连接器43和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连接器43设置于该纵边的上端部,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设置于相同的纵边的下端部。在U字形状的另一方的纵边的上端部配置有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
如上所述,在柔性印刷基板的与安装面相反侧的面上,在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的背侧粘贴有第一支承板44a,支承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在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的背侧粘贴有第二支承板44b,支承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第二支承板44b与第一支承板44a不同,遍及U字形状的纵边的全长而延伸。此外,第一支承板44a和第二支承板44b粘接于背面并与基板上的电路图案绝缘,因此不参与向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及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的电连接。
在第一支承板44a上,在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的附近形成有两个定位孔80a、80b。其中一个定位孔80b与第一支承板44a的外周轮廓相连。这两个定位孔80a、80b用于将第一内透镜52a相对于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定位。另外,在第二支承板44b上,在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的附近形成有两个定位孔81a、81b。这两个定位孔81a、81b用于将第二内透镜52b相对于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定位。
另外,在配线基板42上设置有第一可挠部45a和第二可挠部45b。第一可挠部45a相当于U字形状的连接器43侧的纵边,从连接器43朝向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延伸。由于在第一可挠部45a上未设置有第一支承板44a,因此第一可挠部45a能够弯曲。第二可挠部45b相当于U字形状的横边。由于在第二可挠部45b上未设置有第一支承板44a和第二支承板44b,因此第二可挠部45b能够弯曲。
图6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表示配线基板42和散热构件30的组装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在散热构件30上设置有第一倾斜面35a和第二倾斜面35b,配线基板42的第一支承板44a被安装在第一倾斜面35a上,第二支承板44b被安装在第二倾斜面35b上。这样,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经由第一支承板44a被第一倾斜面35a支承,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经由第二支承板44b被第二倾斜面35b支承。通过使第一可挠部45a和第二可挠部45b弯曲,能够以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和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采取各自的设置姿态的方式将配线基板42安装于散热构件30。
假设在将两个发光元件搭载于不同的基板的情况下,可能每个基板需要连接器。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和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均位于配线基板42上并电连接,因此一个连接器43即可。能够将配线基板42节省空间地收纳在投光器框体12内。
此外在图6中省略了连接器43和软线60的图示,但连接器43配置在与软线通过孔32相邻的部位。
图7是概略地表示图1所示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的B-B线剖面的图。图8是概略地表示图1所示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的C-C线剖面的图。图7中示出了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的位置处的铅垂面的剖面,图8中示出了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的位置处的铅垂面的剖面。为了容易理解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和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的前后方向(图中为左右方向)的位置关系,在图7中用虚线表示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
如图7及图8所示,外透镜20具有第一区域20a和第二区域20b。第一区域20a和第二区域20b都是由红外线透过性材料形成的部分。第一区域20a和第二区域20b前后相邻,第二区域20b位于比第一区域20a靠后方的位置。
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通过外透镜20的第一区域20a而向前斜下方照射红外线IR1。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通过外透镜20的第二区域20b向后斜下方照射红外线IR2。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配置于比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靠前方的位置。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位于外透镜20的第一区域20a的上方,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位于外透镜20的第二区域20b的上方。
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和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配置为不同的姿态。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配置为使红外线IR1射入外透镜20的第一区域20a的第一姿态,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配置为使红外线IR2射入外透镜20的第二区域20b的第二姿态。即,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配置为与外透镜20的第一区域20a相对的第一倾斜姿态,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配置为与外透镜20的第二区域20b相对的第二倾斜姿态。
第一内透镜52a配置在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与外透镜20的第一区域20a之间。第一内透镜52a光学性地设计为对来自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的射入红外线实施所希望的控制而得到朝向外透镜20的第一区域20a的射出红外线。第二内透镜52b配置于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与外透镜20的第二区域20b之间。第二内透镜52b光学性地设计为对来自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的射入红外线实施所希望的控制而得到朝向外透镜20的第二区域20b的射出红外线。
外透镜20的形状被确定为配置成在投光器框体12装配于壳体102时从壳体102的开口部105向外侧伸出。特别是,外透镜20的第一区域20a成形为从开口部105朝向外侧鼓起。外透镜20的第二区域20b与下侧罩104的后部呈大致同一平面,它们与水平面大致平行。如上所述,投光器框体12收纳于由壳体102的上侧罩103和下侧罩104夹着的空间。
利用这样的外透镜20的呈弓形状伸出的形状,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配置于比壳体102的开口部105的前缘105a靠下方的位置。这样,与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位于比开口部105的前缘105a靠上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在从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向后斜下方发出红外线IR2时,不易被开口部105的后缘105b遮蔽。因此,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能够朝向后方将红外线IR2照射至更远。
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隔着第一支承板44a位于散热构件30的第一倾斜面35a的正上方,与此相对,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位于第二支承板44b上,但不位于散热构件30的第二倾斜面35b的正上方。通过第二支承板44b从第二倾斜面35b朝向外透镜20的第一区域20a延长,能够在更下方配置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
在外透镜20的第一区域20a的内表面21a形成有用于使红外线IR1扩散的光学台阶。光学台阶例如具有圆柱形状,但也可以具有锯齿状或其他凹凸形状。
另一方面,外透镜20的第二区域20b的内表面21b从第二区域20b的后缘部朝向前缘部向下方倾斜。外透镜20的形状被确定为使得第二区域20b的壁厚(即从第二区域20b的内表面21b向外表面21c的厚度)从第二区域20b的后缘部朝向前缘部逐渐减少。
在第二区域20b的内表面21b形成有用于使从第二区域20b射出的红外线IR2在左右方向上扩散的光学台阶。光学台阶例如具有圆柱形状。多个圆柱台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在左右方向(图7中纸面进深方向)上排列配置。因此,如图7所示,第二区域20b的内表面21b在前后方向上成为平滑的倾斜面。在光学上期望的情况下,光学台阶可以沿着其他方向延伸,也可以具有锯齿状或其他凹凸形状。另外,也可以在第二区域20b的内表面21b不设置光学台阶。
第二区域20b的外表面21c成为在投光器框体12装配于壳体102时与水平面实质上平行的平坦面。在第二区域20b的外表面21c没有具有锯齿状或其他凹凸形状的所谓光学台阶,能够给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带来简洁的外观。
当从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向后斜下方发出红外线IR2时,能够使第二区域20b的内表面21b与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相对配置。由此,第二区域20b的内表面21b配置为与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的光轴正交或与其接近的角度,能够减小从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向外透镜20的第二区域20b的射入角。射入外透镜20的第二区域20b的内表面21b的红外线的反射被抑制,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能够通过外透镜20的第二区域20b射出更多的红外线。
图9的(a)及图9的(b)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外透镜的形状的示意图。图9的(a)表示在外透镜20的外表面设有台阶38的情况,图9的(b)表示在外透镜20的内表面设有台阶39的情况。原理上,通过如上述那样在外透镜表面设置台阶,能够抑制从红外光源37射入外透镜20的红外线的内表面反射,并且使红外线向目标方向射出。但是,图9的(a)所示的外透镜外表面的台阶38在外观面上具有凹凸,因此有损投光器的外观。另外,如图9的(b)所示,由于设有密封腿22,所以在外透镜内表面没有设置台阶39的足够的空间。
根据以上所述的结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通过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和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的点亮,通过外透镜20射出红外线IR1、IR2,其结果是,例如能够照射图2所示的照射区域150L、150R。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能够将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和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收纳于比较小型的投光器框体12,并且能够遍及前后地广泛照射车辆的侧方。能够提供紧凑且照射宽范围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
图10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发光元件的配置的图。如果将两个红外发光元件40a、40b配置为前后调换,则如图所示,这些红外发光元件40a、40b不得不配置为接近外透镜20。于是,难以确保在红外发光元件40a、40b与外透镜20之间配置内透镜52a、52b的充分的空间。如单点划线所示,如果使外透镜20远离红外发光元件40a、40b,则能够取得用于内透镜52a、52b的空间,但这无外乎是增大红外线投光器的尺寸。
进一步地,假设两个红外发光元件40a、40b例如在一张平面基板上相邻等以相同的姿态配置,则在该状态下来自两个红外发光元件40a、40b的红外线照射方向成为相同的朝向。为了使照射方向不同,必须对来自至少一方的发光元件的红外线进行方向转换。但是,为了配置用于此的光学元件,可能需要追加的空间。
根据实施方式,能够将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和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分别以不同的适当的姿态配置。与这些红外发光元件40a、40b被限制为相同的姿态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设计上的自由度上增加各红外发光元件40a、40b的姿态,期待易于设计更紧凑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更具体而言,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配置为向前斜下方照射红外线IR1的第一姿态,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配置为向后斜下方照射红外线IR2的第二姿态。这样,能够以紧凑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照射前后扩展的照射区域150L、150R。
进一步地,在实施方式中,如从图4至图8理解的那样,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和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配置为相互沿左右错开。这样,容易以不遮挡从一方的发光元件发出的红外线的方式配置另一方的发光元件。
对应于红外发光元件40a、40b的配置,第一内透镜52a和第二内透镜52b配置为沿左右排列。这样,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在相同的位置配置两个内透镜52a、52b。另外,与准备两个内透镜52a、52b作为不同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节省空间地设置,安装作业也变得容易。
图11的(a)及图11的(b)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表示配线基板42、散热构件30及软线60的组装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11的(a)表示从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的光轴方向观察该组装体的图,图11的(b)表示从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的光轴方向观察该组装体的图。另外,图12的(a)及图12的(b)分别是表示将内透镜构件50组装于图11的(a)及图11(b)所示的组装体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参照图11的(a)及图12的(a),形成于内透镜构件50的定位凸部82a、82b分别与配线基板42的定位孔80a、80b卡合,由此,能够将第一内透镜52a相对于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a定位。另外,定位孔80b和定位凸部82b相邻配置在散热构件30的第一倾斜面35a上,并且相互组合而形成共同紧固部,该共同紧固部通过共同紧固螺钉83固定于散热构件30。这样,与分别利用专用的固定螺钉将第一内透镜52a和第一支承板44a单独地固定于散热构件30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节省空间的固定。
参照图11的(b)及图12的(b),形成于内透镜构件50的定位凸部84a、84b分别卡合于配线基板42的定位孔81a、81b,由此,能够将第二内透镜52b相对于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0b定位。进一步地,在内透镜构件50上形成有凸状部85,在第二支承板44b上形成有凹状部86。凸状部85和凹状部86相邻配置在散热构件30的第二倾斜面35b上,并且相互组合而形成共同紧固部,该共同紧固部通过共同紧固螺钉87固定于散热构件30。这样,与分别利用专用的固定螺钉将第二内透镜52b和第二支承板44b单独地固定于散热构件30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节省空间的固定。
图13是从前侧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时的概略主视图。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3所示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的D-D线剖面的图。在图14中,为了容易理解,用虚线表示软线60通过的路径。
如图14所示,在配置于投光器框体12内的软线60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器63,该连接器63与配线基板42上的连接器43连接。如上所述,软线60从设置于散热构件30的软线通过孔32被引出到投光器框体12之外。在软线60上装配有衬套61,软线通过孔32与软线60的间隙被衬套61密封。衬套61例如由EPDM(三元乙丙橡胶)等橡胶材料形成,但也可以由具有防水性的其他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从软线通过孔32被引出到投光器框体12外的软线60向软线保持部70布线。软线保持部70形成于相对于软线通过孔32而与散热翅片31相反的一侧。在该实施方式中,软线保持部70相对于软线通过孔32而位于散热构件30的前侧,散热翅片31相对于软线通过孔32而位于散热构件30的后侧。这样,从软线通过孔32引出的软线60在与散热翅片31相反的一侧向软线保持部70布线。散热翅片31的前端为金属制且尖锐,但能够避免这样的部位与软线60的接触。
软线保持部70从散热构件30向与软线60从软线通过孔32引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将软线60以从下向上穿过软线通过孔32的方式从投光器框体12中向外引出,与此相对,软线保持部70从散热构件30朝向下方突出。软线60以在软线通过孔32与软线保持部70之间形成弯曲部65的方式布线,衬套61在从软线通过孔32到弯曲部65的范围内装配于软线60。通过使软线60以及衬套61弯曲,能够将软线60紧凑地集中在投光器框体12的附近。能够减少软线60与周围的其他部件、构造物干涉的可能性。
另外,衬套61的弯曲想要恢复到原来的笔直的状态的弹性的复原力(在图14中用箭头66表示)以将保持于软线保持部70的软线60向衬套61侧拉起的方式发挥作用。这样,能够更可靠地将软线60保持于软线保持部70。
如上所述,软线保持部70被作为衬垫24的一部分的覆盖部24a覆盖。软线保持部70是金属制的散热构件30的一部分,但在软线60保持于软线保持部70时不与软线保持部70的金属面直接接触。因此,几乎不存在软线60被软线保持部70损伤的可能性。另外,通过由软线保持部70保持软线60,还能够抑制在车辆的行驶中可能产生的振动引起的软线60的抖动。
进一步地,软线60通过软线保持部70被衬垫24(即覆盖部24a)和保护件28夹持而保持。与衬垫24同样地,保护件28也由软质树脂材料形成。这样,能够更可靠地将软线60保持于软线保持部70。
如图13所示,在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上还设置有软线按压部72。软线按压部72作为外透镜20的一部分设置在投光器框体12的外侧。更详细而言,软线按压部72是外透镜20的密封腿22的一部分,从密封腿22向散热构件30侧延伸。软线保持部70和软线按压部72配置为在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的前侧中央部左右邻接。穿过软线保持部70的软线60被软线按压部72按压在投光器框体12的附近,向上方弯曲延伸,到达另一端的连接器62。与软线保持部70同样地,软线按压部72也有助于将软线60保持在投光器框体12的附近。
图15是从上侧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的一部分时的概略俯视图。在图15中示出在图1所示的壳体102的内部从上方观察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时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的后部。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5所示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的E-E线剖面的图。
如上所述,保护件28夹装在壳体102的开口部105的边缘与外透镜20的外周部之间。在壳体102内,在外透镜20的外周部形成有由保护件28镶边的凹部90。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外透镜20设置有密封腿22,因此凹部90也可以由保护件28和密封腿22确定。
由于凹部90位于投光器框体12的外侧,因此当水进入壳体102内时,水可能会积存。在该实施方式中,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装配于下侧罩104(图1),凹部90位于壳体102的下部(例如底部),因此浸入到壳体102内的水容易流入凹部90。
保护件28具有将凹部90与凹部90的外侧区域91连接的排水路92。在该实施方式中,排水路92是形成于保护件28的表面的槽。如上所述,保护件28例如由EPDM(三元乙丙橡胶)等固体橡胶形成,因此排水路92与保护件28一体成形。排水路9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槽,排水路92也可以是形成于保护件28的排水用的其他切口或贯通孔。
此外,在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以倾斜的姿态装配于壳体102且凹部90也倾斜的情况下,排水路92也可以沿着水的流下方向设置于保护件28。例如,排水路92也可以以将凹部90中的最下部或其附近与外侧区域91连接的方式形成于保护件28。
投光器框体12具有防水构造。即,如上所述,构成投光器框体12的外透镜20和散热构件30以夹入衬垫24的方式结合,在散热构件30的空气孔33粘贴有防水通气性的膜34。即使在凹部90中积存有水,凹部90也位于投光器框体12之外。因此,只要防水结构有效地发挥功能,水就不会从凹部90浸入投光器框体12中。
但是,例如在因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的长期使用而导致防水构造的劣化加剧、防水性能降低的情况下,水有从投光器框体12的外部浸入其中的隐患。在投光器框体12的周围越是积存大量的水,水浸入的风险也越高。
根据实施方式,由于在保护件28设置有排水路92,因此即使水流入凹部90,如图16的箭头93所示,也能够在壳体102内从凹部90通过排水路92向凹部90的外侧区域91排出水。因此,即使水浸入壳体102内,水也难以积存于凹部90,能够降低水浸入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内的风险。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也能够组合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或者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施加各种设计变更等进一步的变形,这样的组合或者施加了进一步的变形的实施方式、变形例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以及通过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与以下的变形的组合而产生的新的实施方式兼具所组合的实施方式、变形例以及进一步的变形各自的效果。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构成为遍及前后地以红外线照射车辆的侧方的路面,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图17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的红外线照射区域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搭载于车辆140的前部的红外线投光器10F也可以向在车辆140的前方的路面上向左右扩展的照射区域150F照射红外线。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第一红外发光元件配置为通过外透镜的第一区域相对于投光器框体而照射左侧(或右侧),第二红外发光元件配置为通过外透镜的第二区域相对于投光器框体而照射右侧(或左侧)。同样地,也可以是,搭载于车辆140的后部的红外线投光器10B向在车辆140的后方的路面上向左右扩展的照射区域150B照射红外线。如果将这些红外线投光器10F、10B与上述的红外线投光器10L、10R并用,则也能够用红外线照射车辆140的整个周围。
若进行一般化,则也可以是,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具备:第一红外发光元件,其配置于投光器框体的内部,通过外透镜的第一区域对投光器框体而照射第一侧;以及第二红外发光元件,其配置于投光器框体的内部,通过外透镜的第二区域对投光器框体而照射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也可以是,外透镜的第二区域位于比外透镜的第一区域靠第二侧的位置,第二红外发光元件配置于比第一红外发光元件靠第一侧的位置。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以及摄像机110搭载于车门镜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以及摄像机110也可以搭载于挡泥板镜、后视镜、或者车辆的其他部位。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和摄像机110安装于相同的壳体102,但并不限定于此,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和摄像机110也可以安装于相互不同的壳体、或者车辆的不同的部位。例如,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和摄像机110也可以组装到侧转向灯120、车辆用前照灯或其他车辆用灯具中。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0。例如,投光器10也可以代替红外线发光元件(或者与红外线发光元件一起)而搭载可见光的发光元件,作为车辆用灯具来利用。例如,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软线保持部70也能够同样地应用于这样的车辆用灯具。能够保护将车辆用灯具内的配线基板与外部连接的软线60。
基于实施方式,使用具体的语句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只不过示出了本发明的原理、应用的一个方面,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规定的本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可以对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形例、配置的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车辆用周边检测装置、车辆用灯具。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载红外线投光器;12:投光器框体;20:外透镜;20a:第一区域;20b:第二区域;24:衬垫;28:保护件;30:散热构件;31:散热翅片;32:软线通过孔;33:空气孔;40a:第一红外发光元件;40b:第二红外发光元件;42:配线基板;50:内透镜构件;52a:第一内透镜;52b:第二内透镜;60:软线;61:衬套;65:弯曲部;70:软线保持部;90:凹部;91:外侧区域;92:排水路;100:侧后视镜;102:壳体;105:开口部;110:摄像机;130:车辆用周边检测装置;140:车辆。

Claims (23)

1.一种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是遍及前后地以红外线照射车辆侧方的路面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具备:
投光器框体,其是能够装配于在车辆上设置的壳体的投光器框体,且其一部分由具有红外线透过性的外透镜形成,在装配于所述壳体时,所述外透镜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开口部;
第一红外发光元件,其配置于所述投光器框体的内部,通过所述外透镜的第一区域向车辆的前斜下方照射红外线;以及
第二红外发光元件,其配置于所述投光器框体的内部,通过所述外透镜的第二区域向车辆的后斜下方照射红外线,
所述外透镜的第二区域位于比所述外透镜的第一区域靠车辆后方的位置,
所述第二红外发光元件配置于比所述第一红外发光元件靠车辆前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红外发光元件配置为使红外线射入所述外透镜的第一区域的第一姿态,
所述第二红外发光元件配置为使红外线射入所述外透镜的第二区域的与所述第一姿态不同的第二姿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透镜的第二区域的内表面从所述第二区域的后缘部朝向前缘部向下方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透镜的形状被确定为配置成在所述投光器框体装配于所述壳体时从所述壳体的开口部向外侧伸出,
所述第二红外发光元件配置于比所述壳体的开口部的前缘靠下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还具备柔性印刷基板,该柔性印刷基板搭载有所述第一红外发光元件以及所述第二红外发光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红外发光元件配置为相互沿左右错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还具备内透镜构件,该内透镜构件具有第一内透镜以及第二内透镜,
所述第一内透镜配置于所述第一红外发光元件与所述外透镜的第一区域之间,所述第二内透镜配置于所述第二红外发光元件与所述外透镜的第二区域之间,
所述第一内透镜和所述第二内透镜配置为沿左右排列,并一体成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光器框体具备散热构件,该散热构件支承所述第一红外发光元件以及所述第二红外发光元件,并且与所述外透镜气密地结合而形成所述投光器框体,
所述散热构件具有与所述投光器框体的外部通气的空气孔。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还具备:
配线基板,其搭载有所述第一红外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红外发光元件中的至少一方;
软线,其用于将所述配线基板与外部连接;以及
软线保持部,
所述投光器框体还具备支承所述配线基板的金属制的散热构件和由树脂材料形成的衬垫,所述散热构件和所述外透镜以夹入所述衬垫的方式结合,从而容纳所述配线基板,
所述软线保持部作为所述散热构件的一部分而设置于所述投光器框体的外侧,并被所述衬垫覆盖。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构件具有散热翅片和软线通过孔,所述软线保持部形成于相对于所述软线通过孔而与所述散热翅片相反的一侧,
所述软线从所述软线通过孔被引出到所述投光器框体之外,并向所述软线保持部布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软线保持部从所述散热构件向与所述软线从所述软线通过孔的引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
所述软线以在所述软线通过孔与所述软线保持部之间形成弯曲部的方式布线,在从所述软线通过孔到所述弯曲部的范围内在所述软线上装配有衬套。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还具备保护件,该保护件由树脂材料形成,装配于所述外透镜的外周,
所述软线被所述衬垫和所述保护件夹持而保持于所述软线保持部。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线基板为柔性印刷基板。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构件具有与所述投光器框体的外部通气的空气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还具备保护件,该保护件由树脂材料形成,夹装于所述壳体的开口部的边缘与所述外透镜的外周部之间,
在所述壳体内,在所述外透镜的外周部形成有由所述保护件镶边的凹部,
所述保护件具有将所述凹部与所述凹部的外侧区域连接的排水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路为形成于所述保护件的表面的槽。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位于所述壳体的下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所述车辆的侧后视镜的壳体。
19.一种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具备:
投光器框体,其是能够装配于在车辆上设置的壳体的投光器框体,且其一部分由具有红外线透过性的外透镜形成,在装配于所述壳体时,所述外透镜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开口部;
第一红外发光元件,其配置于所述投光器框体的内部,通过所述外透镜的第一区域对所述投光器框体照射第一侧;以及
第二红外发光元件,其配置于所述投光器框体的内部,通过所述外透镜的第二区域对所述投光器框体照射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
所述外透镜的第二区域位于比所述外透镜的第一区域靠所述第二侧的位置,
所述第二红外发光元件配置于比所述第一红外发光元件靠所述第一侧的位置。
20.一种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具备:
配线基板,其搭载有红外发光元件;
软线,其用于将所述配线基板与外部连接;
投光器框体,其具备支承所述配线基板的金属制的散热构件、具有红外线透过性的外透镜、以及由树脂材料形成的衬垫,所述散热构件与所述外透镜以夹入所述衬垫的方式结合,从而容纳所述配线基板;以及
软线保持部,其作为所述散热构件的一部分而设置于所述投光器框体的外侧,并被所述衬垫覆盖。
21.一种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具备:
投光器框体,其是能够装配于在车辆上设置的壳体的投光器框体,且其一部分由具有红外线透过性的外透镜形成,在装配于所述壳体时,所述外透镜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开口部;以及
保护件,其由树脂材料形成,夹装于所述壳体的开口部的边缘与所述外透镜的外周部之间,
在所述壳体内,在所述外透镜的外周部形成有由所述保护件镶边的凹部,
所述保护件具有将所述凹部与所述凹部的外侧区域连接的排水路。
22.一种车辆用周边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周边检测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以及
摄像机,其以拍摄通过所述车载红外线投光器以红外线照明的所述车辆的周边的场所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车辆,至少对所述红外线具有灵敏度。
23.一种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灯具具备:
配线基板,其搭载有发光元件;
软线,其用于将所述配线基板与外部连接;
框体,其具备支承所述配线基板的金属制的散热构件、外透镜、以及由树脂材料形成的衬垫,所述散热构件与所述外透镜以夹入所述衬垫的方式结合,从而容纳所述配线基板;以及
软线保持部,其作为所述散热构件的一部分而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外侧,并被所述衬垫覆盖。
CN202180006677.4A 2020-01-30 2021-01-13 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车辆用周边检测装置、车辆用灯具 Pending CN11508756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13950 2020-01-30
JP2020013951 2020-01-30
JP2020-013951 2020-01-30
JP2020-013949 2020-01-30
JP2020013949 2020-01-30
JP2020013950 2020-01-30
PCT/JP2021/000856 WO2021153233A1 (ja) 2020-01-30 2021-01-13 車載赤外線投光器、車両用周辺検知装置、車両用灯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87564A true CN115087564A (zh) 2022-09-20

Family

ID=77078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06677.4A Pending CN115087564A (zh) 2020-01-30 2021-01-13 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车辆用周边检测装置、车辆用灯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1153233A1 (zh)
CN (1) CN115087564A (zh)
WO (1) WO202115323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67140A (ja) * 2002-03-20 2003-09-25 Murakami Corp カメラ内蔵型バックミラー装置
JP4122991B2 (ja) * 2003-01-31 2008-07-23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アウトサイドミラー
JP4504085B2 (ja) * 2004-04-30 2010-07-14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監視カメラ付きバックミラー
JP4876942B2 (ja) * 2007-01-31 2012-02-15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赤外線発光led及び車両用赤外線投光装置
JP2009184410A (ja) * 2008-02-04 2009-08-20 Koito Mfg Co Ltd 車両用照明灯具
JP5503259B2 (ja) * 2009-11-16 2014-05-28 富士通テン株式会社 車載照明装置、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US8894257B2 (en) * 2012-05-17 2014-11-25 Osram Sylvania Inc. Headlamp featuring both low-beam and high-beam outputs and devoid of moving parts
CN111867886B (zh) * 2018-03-07 2024-03-15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灯具及车辆用灯具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153233A1 (zh) 2021-08-05
WO2021153233A1 (ja) 2021-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61053B2 (ja) 車両用リアパネル
KR101277299B1 (ko) 차량용 사이드 미러의 통합 램프 장치
KR101935312B1 (ko) 차량용 도어 미러
US20100129070A1 (en) Rear view camera mounting on a vehicle
US20040218041A1 (en) Outside mirror for vehicle
CN109878427B (zh) 传感器搭载结构
JP2014216730A (ja) 車両用室内灯ユニット
JP6831692B2 (ja) 車両用ランプ
US9688332B2 (en) Headlamp assembly for a saddle-type vehicle
CN101486367A (zh) 跨骑式车辆
KR20190067090A (ko) 센서 탑재 구조
US20080074895A1 (en) Convertible vehicle roof having a lamp
JP2013216290A (ja) ハイマウントストップランプ
KR20190068808A (ko) 차량의 루프 간접조명 구조
CN111332189A (zh) 具有静态和动态图像投影的照地灯
CN109562727B (zh) 车辆用检测装置及车辆用灯具
JP5329855B2 (ja) 自動車の視覚支援モジュール
US11279427B2 (en) Saddle-type vehicle
US11143378B2 (en) Vehicular display device
JP4218611B2 (ja) 車両用灯具、車両用灯具付き車両用アウトサイドミラー装置
KR20150065169A (ko) 자동차용 후방 카메라
CN115087564A (zh) 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车辆用周边检测装置、车辆用灯具
JP2006527128A (ja) 照明手段を内蔵したミラー組立体
US9302724B2 (en) Headlamp assembly for a saddle-type vehicle
JP6485801B2 (ja) 車両用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