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87295A - 中框组件、中框组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中框组件、中框组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87295A
CN115087295A CN202110269661.4A CN202110269661A CN115087295A CN 115087295 A CN115087295 A CN 115087295A CN 202110269661 A CN202110269661 A CN 202110269661A CN 115087295 A CN115087295 A CN 1150872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ddle frame
frame assembly
frame body
evaporato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6966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犊子
刘明艳
龙静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6966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8729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87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872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8Construction of rack or fram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09Evaporators

Abstract

本公开了一种中框组件、中框组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移动终端。该中框组件包括中框本体、环路热管以及工作流体;中框本体包括热源安装部以及与热源安装部间隔设置的冷却部;至少部分环路热管嵌入中框本体设置,环路热管包括蒸发器以及管路单元,蒸发器与热源安装部导热配合,蒸发器包括补液端以及出气端,管路单元的一端与补液端连通,另一端与出气端连通,部分管路单元与冷却部导热配合;工作流体设置于环路热管内,且呈液态的工作流体能够被蒸发器转换呈气态,呈气态的工作流体能够经出气端流入管路单元;呈气态的工作流体能够在管路单元内重新液化,并送入补液端。该中框组件具有良好的散热效率,适应移动终端的轻薄化设计。

Description

中框组件、中框组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中框组件、中框组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娱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科技产品。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其使用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的核心数增多,性能日益增强,导致移动终端发热量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几年温升体验逐渐成为消费者购买移动终端的一个重要的考虑点。
但目前,相关应用移动终端的散热技术方案,如需提高散热效率,则需要增大散热结构的体积,这不利于移动终端的轻薄化设计。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中框组件、中框组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移动终端。该中框组件能够提高散热效率,适应移动终端的轻薄化设计。
其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中框组件,包括中框本体、环路热管以及工作流体;中框本体包括热源安装部以及与热源安装部间隔设置的冷却部;至少部分环路热管嵌入中框本体设置,环路热管包括蒸发器以及管路单元,蒸发器与热源安装部导热配合,蒸发器包括补液端以及出气端,管路单元的一端与补液端连通,另一端与出气端连通,部分管路单元与冷却部导热配合;工作流体设置于环路热管内,且呈液态的工作流体能够被蒸发器转换呈气态,呈气态的工作流体能够经出气端流入管路单元;呈气态的工作流体能够在管路单元内重新液化,并送入补液端。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将环路热管集成到中框本体上,并利用蒸发器吸收热源安装部的热量,对热源器件进行主动散热,然后利用管路单元将热量转移到冷却部,进而能够充分利用中框本体的空间进行散热,进而能够提升中框本体的散热性能,便于提高对集成到中框本体上的元件的散热效率,特别是容易发热的热源器件(如主板芯片,也即CPU等)。同时,将至少部分环路热管嵌入中框本体上,进而能够充分利用中框本体的厚度空间集成环路热管,即能够增加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散热效率,又能够主动降低散热结构凸出的厚度尺寸,能够适应移动终端轻薄化设计的需求。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中框组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制成具有热源安装部以及冷却部的中框本体;
使至少部分环路热管嵌入中框本体,并使环路热管的蒸发器与热源安装部导热配合,以及部分环路热管的管路单元与冷却部导热配合;
使工作流体设置于环路热管内,并使得呈液态的工作流体能够被蒸发器转换呈气态,呈气态的工作流体能够经蒸发器的出气端流入管路单元;呈气态的工作流体能够在管路单元内重新液化,并送入蒸发器的补液端。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将环路热管组装到中框本体上,既能够提高中框本体的散热性能,充分利用中框本体进行散热,又有利于提高移动终端的组装效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的中框组件以及热源器件,热源器件设置于热源安装部,并能够通过蒸发器进行散热。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该移动终端采用了上述中框组件,具有更优的散热性能的同时能够设计得更加轻薄,进而能够提高产品竞争力。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附图说明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的部分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中框组件的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中框组件的结构后视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中框组件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中框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A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的中框组件的散热状态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B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图4所示的中框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另一实施例所示的中框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中框组件;100、中框本体;101、第一面;102、第二面;110、热源安装部;120、冷却部;130、电池安装部;140、环路管槽;150、安装槽;200、环路热管;210、蒸发器;211、补液端;212、出气端;213、蒸发部;214、储液腔;220、管路单元;221、第一输送管、222、第二输送管;223、冷凝管;224、补液支路;225、出气支路;230、防逆流结构;232、特斯拉阀结构;300、工作流体;400、密封盖;500、导热粘接层;20、热源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公开,并不限定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公开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公开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公开。
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娱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科技产品。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其使用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的核心数增多,性能日益增强,导致移动终端发热量越来越大,对移动终端散热性能提出越来越高的挑战。尤其是近几年温升体验逐渐成为消费者购买移动终端的一个重要的考虑点。同时,移动终端越轻薄越能够吸引消费者进行购买。故如何满足移动终端的轻薄化设计,同时又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成了行业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但目前,相关应用移动终端的散热技术方案,如需提高散热效率,则需要继续增大散热结构的体积,这需要占用移动终端的内部空间,导致移动终端的体积也只能继续做大,这不利于移动终端的轻薄化设计。
基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中框组件,能够充分利用中框进行散热,有利于提升移动终端的散热性能;同时能够充分利用中框厚度尺寸,在提升散热效果的同时不会增大散热模块的体积,甚至可以做得更加轻薄,能够满足移动终端的轻薄化设计。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中框组件,通过应用了该中框组件的移动终端进行阐述。
如图1及图9所示的移动终端及中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的部分结构爆炸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中框组件的结构正视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的中框组件的结构后视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中框组件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中框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的A的放大示意图。图8为图6所示的中框组件的散热状态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的B的放大示意图。
本公开一种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等,其包括中框组件10以及热源器件20。
其中,中框组件10包括中框本体100、环路热管200以及工作流体300;中框本体100包括热源安装部110以及与热源安装部110间隔设置的冷却部120;至少部分环路热管200嵌入中框本体100设置,环路热管200包括蒸发器210以及管路单元220,蒸发器210与热源安装部110导热配合,蒸发器210包括补液端211以及出气端212,管路单元220的一端与补液端211连通,另一端与出气端212连通,部分管路单元220与冷却部120导热配合;工作流体300设置于环路热管200内,且呈液态的工作流体300能够被蒸发器210转换呈气态,呈气态的工作流体300能够经出气端212流入管路单元220;呈气态的工作流体300能够在管路单元220内重新液化,并送入补液端211。
热源器件20设置于热源安装部110,并能够通过蒸发器210进行散热。
如此,将环路热管200集成到中框本体100上,并利用蒸发器210吸收热源安装部110的热量,对热源器件20进行主动散热,然后利用管路单元220将热量转移到冷却部120,进而能够充分利用中框本体100的空间进行散热,进而能够提升中框本体100的散热性能,便于提高对集成到中框本体100上的元件的散热效率,特别是容易发热的热源器件20。同时,将至少部分环路热管200嵌入中框本体100上,进而能够充分利用中框本体100的厚度空间集成环路热管200,即能够增加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散热效率,又能够主动降低散热结构凸出的厚度尺寸。进而本公开的中框组件10能适应移动终端轻薄化设计需要,使得本公开的移动终端能够设计的更加轻薄,且同时具备良好的散热性能,能够提高产品竞争力。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中框本体100可以为移动终端的框架结构,除了可以集成环路热管200,移动终端的其它部分或全部元器件可以直接或间接设置在该中框本体100上,以组装成移动终端。
可选地,中框本体100可以设置在移动终端的内部,中框本体100的边缘可以设计成为移动终端的外壳的一部分。中框本体100的边缘作为移动终端的外壳时,可以起到保护移动终端的作用。
可选地,中框本体100可以具有平面或类似于平面的结构,因此,可以从视觉上区分出中框本体100的两个侧面,该两个侧面可以称为中框本体100的正面和背面,或者,该两个侧面也可以称为中框本体100一侧和另一侧。在中框本体100的内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部分镂空,以便设置所述移动终端中的其它元器件。
可选地,中框本体100的部分或全部可以采用金属或合金材料(例如,铝合金)制成。当然,中框本体100的材质还可以为其它,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热源器件20是指移动终端中辐射热量较多的器件。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元器件辐射的热量通常与元器件的功率消耗正相关,元器件的功率消耗越大,元器件辐射的热量越大。相应的,本公开中的热源器件20可以为移动终端中功率消耗超过整机功耗M%的器件,M可以为30,40等。
可选地,热源器件20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集成了处理与存储功能的处理器件、供电部件(例如电池)等。当然,热源器件20还可以为其它,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冷却部120”一般指比热源安装部110的温升较慢的位置,也即移动终端使用过程中,移动终端内部温度相对“热源安装部110”的温度较低的位置。
可选地,“热源安装部110”较远的电池仓和小板区域等对应背面区域,可以设置为冷却部120,以加快工作流体300液化。
需要说明的是,“工作流体300”包括但不限于冷却液(如水等)以及其他能够应用于环路热管200的流体,且该“工作流体300”的沸点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在此不做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蒸发器210”包括毛细芯等结构,且其具体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其他能够应用于环路热管200的蒸发器210结构。
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的移动终端使用时,热源部件因工作而产生热量,蒸发器210能够通过热源安装部110主动吸收热源部件传递的热量,使蒸发器210内的液态的工作流体300吸热而蒸发,消耗热能,并因体积膨胀而通过管路单元220流向冷却部120。此过程中,该气态的工作流体300会将热量传递给中框本体100,并可在流经冷却部120时释放大量热量而冷凝为液体,液化后的工作流体300会在蒸发器210内毛细芯的毛细力驱动作用下回流至补液端211。而补偿腔内的液体会再次被蒸发器210蒸发,继续吸热。如此,形成蒸发—冷凝循环,而工作流体300的循环由蒸发器210的毛细芯所产生的毛细压力驱动,工作流体300的流向有规律且流速快,能够加快散热。进而能够利用中框本体100对热源部件的热量进行主动降温,并将热量向电池仓和小板等冷却部120进行远距离输运和排散,充分利用中框本体100的尺寸进行散热,大大提升了移动终端的散热效率。
本公开的中框组件10在不增加传统中框本体100和整机堆叠厚度的前提下,实现了传热量大和传热距离长的核心能力提升,并结合了热源部位和非热源部位(也即冷却部120)的分布,充分利用整个中框面积进行高效散热。
如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中框本体100还包括电池安装部130,热源安装部110与冷却部120间隔设置于电池安装部130的两侧。如此,可以隔开热源安装部110与冷却部120,充分进行散热。同时能够在流经电池安装部130时,对电池安装部130进行散热。
如,本公开的移动终端可以将作为热源部件的中央处理器集成到主板上,并使得主板设置于电池的一端,而小板或充电控制板等放置在电池的另一端。电池未充电时,而移动终端使用时,中央处理器发热时,利用环路热管200进行散热的同时,因流经电池及充电控制板,进而也可以利用电池的散热层以及充电控制板部分的散热层加快散热,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而电池充电时,也可以利用环路热管200进行散热。
如图3及图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此外,可选地,中框本体100包括第一面101以及与第一面101相对的第二面102,热源安装部110设置于第一面101,蒸发器210设置于第二面102;在中框本体100的正视方向的投影面内,至少部分蒸发器210与至少部分热源安装部110重合。如此,热源器件20安装于热源安装部110。移动终端使用时,热源器件20可以利用中框本体100进行散热的同时,也使其热能只需经过中框本体100的厚度尺寸距离,即可将热量传递给蒸发器210,提高蒸发器210吸收热量效率,使工作流体300受热而汽化,对热源器件20进行快速散热,进一步加快散热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面101为中框本体100正面,第二面102为中框本体的背面。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5至图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中框本体100设有环路管槽140,中框组件10还包括盖设于环路管槽140上并形成至少部分环路热管200的密封盖400。如此,直接在中框本体100上开设环路管槽140,并盖设密封盖400,即可可以充分利用中框本体100的厚度尺寸形成至少部分环路管路。如至少部分管路单元220或储液腔中的至少一种。
该环路管槽140可以通过冲压、蚀刻、激光雕刻、车铣等方式形成。
一些实施例中,环路管槽140为蚀刻槽。如此,利用蚀刻技术可以中框本体100上形成更多环路热管200结构,如管路单元220、储液腔、蒸发器210、单向阀等结构,充分利用中框本体100的厚度尺寸去容纳更多的环路热管200,有利于移动终端超轻薄化设计。同时能够获得更加精确的环路热管200结构,提高中框组件10的可靠性。
一示例性中,环路管槽140为蚀刻槽,蚀刻槽包括毛细槽。环路管槽140并与密封盖400相配合形成环路热管200。如此,蒸发器210亦可直接在中框本体100上蚀刻形成,能够简化装配工序,提高中框组件10的生产效率。
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密封盖400与中框本体100焊接密封。如此,利用焊接密封技术,使得密封盖400与中框本体100密封固定可靠,二者贴合更加紧密,有利于减小中框组件10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4及图10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环路热管200呈扁平状。如此,可以充分利用中框本体100的宽度方向和/或长度方向的尺寸形成流体通道,进一步减小中框组件10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有利于移动终端做得更轻薄。同时,能够增大二者的接触面积,使得工作流体300可以更好地吸热散热。
可选地,环路热管200的最大厚度小于或等于0.5mm。如此,使得移动终端能够适应超轻薄化设计,或者为其他部件提高更多空间。如,利用该空间,可以容纳更大体积的电池,进而能够提高移动终端的续航能力。
可选地,环路热管200的最大厚度小于或等于0.4mm。
环路热管200的厚度包括但不限于0.5mm、0.45mm、0.4mm、0.35mm、0.3mm等。
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器210包括蒸发部213,在中框本体100的正视方向的投影面内,蒸发部213覆盖热源安装部110,且蒸发部213的面积为热源安装部110的面积的1.5倍至2倍。如此,利用蒸发部213能够充分对热源器件20进行散热,使得热源器件20散热均匀且充分,避免热源器件20出现局部过热。
可选地,蒸发部213包括毛细芯。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6及图8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管路单元220包括第一输送管、第二输送管以及与冷却部120导热配合的冷凝管223,冷凝管223包括冷端以及热端,冷端通过第一输送管与补液端211连通,热端通过第二输送管与出气端212连通。如此,通过设置冷凝管223,能够形成迂回的冷凝通道,充分利用冷却部120的进行散热。同时冷凝管223通过第一输送管以及第二输送管与蒸发器210配合,实现液态工作流体300与气态工作流体300的循环切换以及有序流动,使得环路热管200的散热可靠性更高。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输送管的内径大于第一输送管的内径。如此,液态工作流体300被汽化后,能够快速流入第二输送管中(易于产生正压向负压流动的气流),并被输送至冷凝管223中进行冷却,有利于气态的工作流体300推动液态的工作流体300循环流动。
可选地,第二输送管的内径等于第一输送管的内径的1倍或1.5倍或2倍等。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在中框本体100的正视方向的投影面内,至少部分冷凝管223与至少部分冷却部120重合。如此,能够尽可能地减少散热距离,充分利用冷却部120的低温对冷凝管223的气体进行冷却。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6及图7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环路热管200还包括防逆流结构230,防逆流结构230设置于中框本体100,以使工作流体300通过管路单元220的一端,并经防逆流结构230流入蒸发器210。如此,利用防逆流结构230使得工作流体300能够按照设计的方向稳定循环流动,以保证环路热管200运行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该防逆流结构230包括但不限于单向阀等结构。
可选地,该防逆流机构为特斯拉阀结构232。
如图7及图9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环路热管200还包括特斯拉阀结构232,特斯拉阀结构232设置于中框本体100,以使工作流体300通过管路单元220的一端,并经特斯拉阀结构232流入蒸发器210。由于特斯拉阀正向流动阻力小,逆向流动阻力极大的特点,将特斯拉阀结构232应用于环路热管200中,能够实现液态工作流体300的低阻力回流,同时防止蒸发器210内的出现液态工作流体300逆流,确保蒸发器210内工作流体300单向低阻流动,以产生驱动力,从而确保环路热管200的稳定循环。
可选地,特斯拉阀结构232的输出面积一般设计蒸发器210的毛细芯的输入面积相等或大致相等。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器210包括设置于补液端211以及出气端212之间的蒸发部213,特斯拉阀结构232设置于补液端211与蒸发部213之间,以使工作流体300经特斯拉阀结构232流入蒸发部213。如此,蒸发器210和特斯拉阀结构232耦合成一体,有利于超博化设计,使得环路热管200的呈超薄平板形态,且整体厚度小于0.5mm。同时,结构一体化后的蒸发器210可灵活布局,也即,可以根据移动终端上多个热源位置对应设置多个蒸发器210,而多个蒸发器210之间利用特斯拉阀结构232可以有效防止紊流,使得各个蒸发器210之间运行稳定,而且便于模块化组装,有利于提高中框组件10的生产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8及图9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器210包括储液腔214,储液腔设置于补液端211与蒸发部213之间,特斯拉阀结构232设置于储液腔内。如此,将特斯拉阀结构232设置储液腔内,能够防止液态工作流体300流出蒸发器210,还有利于保持储液腔内的液态工作流体300,使得蒸发部213能够及时获得液态工作流体300,以持续产生驱动力。同时在移动终端未使用时,该储液腔内也能够存储液态工作流体300,供蒸发部213蒸发。
在上述任一蒸发部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7及图9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特斯拉阀结构232至少为两个,并并联设置于补液端211与蒸发部213之间。如此,采用至少两个特斯拉阀并联结构,增强本公开特斯拉阀结构232的单向导流的能力。
可选地,特斯拉阀结构232的宽度小于1mm,高度小于0.5mm,且相邻两个特斯拉阀结构232的间距小于1.5mm。
如图10所示,一些实施例中,中框本体100设有与环路热管200相适配的安装槽150,至少部分环路热管200通过安装槽150嵌入中框本体100设置。如此,利用安装槽150来容纳至少部分环路热管200,便于环路热管200嵌入中框本体100中,以缩小中框组件10的厚度尺寸。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中框组件10还包括导热粘接层500,至少部分环路热管200通过导热粘接层500固设于安装槽150内。如此,可以先将环路热管200初步放置于安装槽150上,再利用导热粘接层500进行固定,既能够提高二者导热效率,又易于进行二者的组装。
环路热管200传热距离远,反重力能力强,能够解决了传统热管受到使用方位和长度限制的问题。此外,本公开的环路热管200将蒸气通道和液体通道分离,蒸气和液体分别在各自的管线(如蒸气在第一输送管流动,液体在第二输送管流动)内传输,从而杜绝了相互携带现象的发生,散热可靠性高;并使得环路热管200的安装变得灵活方便,不再受限于热源与热沉的方位和距离。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器210包括两个以上,且相邻两个蒸发器210间隔设置于中框本体100,管路单元220包括与蒸发器210一一对应的补液支路224以及出气支路225,补液支路224与对应的补液端211连通,出气支路225与对应出气端212连通。如此,利用本公开的中框组件10能够对移动终端上不同热源器件20进行主动散热,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结合前述的特斯拉阀结构232或防逆流结构230,使得各个蒸发器210都具有单向流特性,能够保证当热负荷差异较大,各蒸发器210亦能够稳定提高循环动力,能够提高并联蒸发器210结构的稳定运行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蒸发器210之间蒸气产生速率越大,对应的补液支路224的内管径和/或出气支路225的内管径越大。如此,能够合理分配工作流体300,使得各个蒸发器210之间液态工作流体300的补偿顺畅且充足,以提高本公开的中框组件10进行散热时的可靠性及稳定性。
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中框组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制成具有热源安装部以及冷却部的中框本体;
使至少部分环路热管嵌入中框本体,并使环路热管的蒸发器与热源安装部导热配合,以及部分环路热管的管路单元与冷却部导热配合;
使工作流体设置于环路热管内,并使得呈液态的工作流体能够被蒸发器转换呈气态,呈气态的工作流体能够经蒸发器的出气端流入管路单元;呈气态的工作流体能够在管路单元内重新液化,并送入蒸发器的补液端。
如此,利用上述方法,能够将环路热管组装到中框本体上,既能够提高中框本体的散热性能,充分利用中框本体进行散热,又有利于提高移动终端的组装效率。而利用本公开的方法活动中框组件具有前述任一实施例的优点。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在将环路热管嵌入中框本体之前,还包括在中框本体上开设与环路热管相适配的安装槽,然后将至少部分环路热管固设于安装槽内。如此,环路热管可以通过整体组装的方式嵌入到中框本体上,使得环路热管以及中框本体的设计可以更加灵活。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使至少部分环路热管嵌入中框本体,包括:
在中框本体上开设环路管槽,然后将密封盖盖设于环路管槽上并形成至少部分环路热管。如此,直接在中框本体上开设环路管槽,并盖设密封盖,即可可以充分利用中框本体的厚度尺寸形成至少部分环路管路。如至少部分管路单元或储液腔中的至少一种。
该环路管槽可以通过冲压、蚀刻、激光雕刻、车铣等制造方式制造获得。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中框本体通过蚀刻形成环路管槽。如此,利用蚀刻技术可以中框本体上形成更多环路热管结构,如管路单元、储液腔、蒸发器、单向阀等结构,充分利用中框本体的厚度尺寸去容纳更多的环路热管,有利于移动终端超轻薄化设计。同时能够获得更加精确的环路热管结构,提高中框组件的可靠性。
一示例性中,在蚀刻形成环路管槽时,还包括蚀刻形成特斯拉阀结构。如此,蒸发器亦可直接在中框本体上蚀刻形成,能够简化装配工序,提高中框组件的生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该“热源安装部”可以为“中框本体的一部分”,即“热源安装部”与“中框本体的其他部分,如冷却部”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中框本体的其他部分,如冷却部”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热源安装部”可以独立制造,再与“中框本体的其他部分,如冷却部”组合成一个整体。
等同的,“某体”、“某部”可以为对应“构件”的一部分,即“某体”、“某部”与该“构件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构件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某体”、“某部”可以独立制造,再与“构件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本公开对上述“某体”、“某部”的表达,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公开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特征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为是本公开等同的技术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该“特斯拉阀结构”可以为“蒸发器”这一模块的其中一个零件,即与“蒸发器的其他构件”组装成一个模块,再进行模块化组装;也可以与“蒸发器的其他构件”相对独立,可分别进行安装,即可在本装置中与“蒸发器的其他构件”构成一个整体。
等同的,本公开“单元”、“组件”、“终端”所包含的构件亦可灵活进行组合,即可根据实际进行模块化生产,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进行模块化组装;也可以分别进行组装,在本装置中构成一个模块。本公开对上述构件的划分,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公开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构件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是本公开等同的技术方案。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公开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Claims (27)

1.一种中框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框本体,包括热源安装部以及与所述热源安装部间隔设置的冷却部;
环路热管,至少部分嵌入所述中框本体设置,所述环路热管包括蒸发器以及管路单元,所述蒸发器与热源安装部导热配合,所述蒸发器包括补液端以及出气端,所述管路单元的一端与所述补液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气端连通,部分所述管路单元与所述冷却部导热配合;及
工作流体,设置于所述环路热管内,且呈液态的所述工作流体能够被所述蒸发器转换呈气态,呈气态的所述工作流体能够经所述出气端流入所述管路单元;呈气态的所述工作流体能够在所述管路单元内重新液化,并送入所述补液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本体设有与所述环路热管相适配的安装槽,至少部分所述环路热管通过所述安装槽嵌入所述中框本体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组件还包括导热粘接层,至少部分所述环路热管通过所述导热粘接层固设于所述安装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本体设有环路管槽,所述中框组件还包括盖设于所述环路管槽上并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环路热管的密封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路管槽为蚀刻槽。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与所述中框本体焊接密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路热管呈扁平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路热管的最大厚度小于或等于0.5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路热管的最大厚度小于或等于0.4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本体还包括电池安装部,所述热源安装部与所述冷却部间隔设置于所述电池安装部的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本体包括第一面以及与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所述热源安装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面,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第二面;在所述中框本体的正视方向的投影面内,至少部分所述蒸发器与至少部分所述热源安装部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中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包括蒸发部,在所述中框本体的正视方向的投影面内,所述蒸发部覆盖所述热源安装部,且所述蒸发部的面积为所述热源安装部的面积的1.5倍至2倍。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单元包括第一输送管、第二输送管以及与所述冷却部导热配合的冷凝管,所述冷凝管包括冷端以及热端,所述冷端通过所述第一输送管与所述补液端连通,所述热端通过所述第二输送管与所述出气端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中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送管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输送管的内径。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中框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框本体的正视方向的投影面内,至少部分所述冷凝管与至少部分所述冷却部重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包括两个以上,且相邻两个所述蒸发器间隔设置于所述中框本体,所述管路单元包括与所述蒸发器一一对应的补液支路以及出气支路,所述补液支路与对应的所述补液端连通,所述出气支路与对应所述出气端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框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蒸发器之间蒸气产生速率越大,对应的所述补液支路的内管径和/或所述出气支路的内管径越大。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任一项所述的中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路热管还包括防逆流结构,所述防逆流结构设置于所述中框本体,以使所述工作流体通过所述管路单元的一端,并经所述防逆流结构流入所述蒸发器。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任一项所述的中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路热管还包括特斯拉阀结构,所述特斯拉阀结构设置于所述中框本体,以使所述工作流体通过所述管路单元的一端,并经所述特斯拉阀结构流入所述蒸发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中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包括设置于所述补液端以及所述出气端之间的蒸发部,所述特斯拉阀结构设置于所述补液端与所述蒸发部之间,以使所述工作流体经所述特斯拉阀结构流入所述蒸发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中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包括储液腔,所述储液腔设置于所述补液端与所述蒸发部之间,所述特斯拉阀结构设置于所述储液腔内;和/或,所述特斯拉阀结构至少为两个,并并联设置于所述补液端与所述蒸发部之间。
22.一种中框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成具有热源安装部以及冷却部的中框本体;
使至少部分环路热管嵌入所述中框本体,并使所述环路热管的蒸发器与热源安装部导热配合,以及部分所述环路热管的管路单元与所述冷却部导热配合;
使工作流体设置于所述环路热管内,并使得呈液态的所述工作流体能够被所述蒸发器转换呈气态,呈气态的所述工作流体能够经所述蒸发器的出气端流入所述管路单元;呈气态的所述工作流体能够在所述管路单元内重新液化,并送入所述蒸发器的补液端。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中框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环路热管嵌入所述中框本体之前,还包括在所述中框本体上开设与所述环路热管相适配的安装槽,然后将至少部分所述环路热管固设于所述安装槽内。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中框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至少部分环路热管嵌入所述中框本体,包括:
在所述中框本体上开设环路管槽,然后将密封盖盖设于所述环路管槽上并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环路热管。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中框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本体通过蚀刻形成所述环路管槽。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中框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蚀刻形成所述环路管槽时,还包括蚀刻形成特斯拉阀结构。
27.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21任一项所述的中框组件,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热源器件,所述热源器件设置于所述热源安装部,并能够通过所述蒸发器进行散热。
CN202110269661.4A 2021-03-12 2021-03-12 中框组件、中框组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Pending CN1150872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69661.4A CN115087295A (zh) 2021-03-12 2021-03-12 中框组件、中框组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69661.4A CN115087295A (zh) 2021-03-12 2021-03-12 中框组件、中框组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87295A true CN115087295A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41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69661.4A Pending CN115087295A (zh) 2021-03-12 2021-03-12 中框组件、中框组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87295A (zh)

Citation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083928A (ko) * 2006-05-31 2006-07-21 서종대 증발냉각식 열교환유닛
CN1893041A (zh) * 2005-07-08 2007-01-10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薄型环路式散热装置
WO2009051001A1 (ja) * 2007-10-19 2009-04-23 Three Eye Co., Ltd. 一方向流体移動装置
JP2011094822A (ja) * 2009-10-27 2011-05-12 Fujitsu Ltd ループ型ヒートパイプ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US20120229726A1 (en) * 2011-03-10 2012-09-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N104406440A (zh) * 2014-11-06 2015-03-11 江苏大学 一种硅基微型环路热管冷却器
CN104902727A (zh) * 2015-05-26 2015-09-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中框及移动终端
CN104930893A (zh) * 2015-05-29 2015-09-23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喷射器辅助式平板型环路热管
CN105005367A (zh) * 2015-07-14 2015-10-2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主板散热结构及移动终端
CN106535565A (zh) * 2016-10-26 2017-03-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散热结构及移动终端
CN107131784A (zh) * 2017-04-19 2017-09-05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基于平板环路热管的均热板
CN107145205A (zh) * 2017-04-19 2017-09-08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基于平板环路热管的笔记本电脑散热系统
CN108444320A (zh) * 2017-02-15 2018-08-24 山东大学 一种蒸汽管道宽度大于液体管道宽度的平板式微型环路热管
CN108646891A (zh) * 2018-06-11 2018-10-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CN108776530A (zh) * 2018-06-11 2018-11-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US20180376616A1 (en) * 2017-06-23 2018-12-27 Auras Technology Co., Ltd. Loop heat pip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loop heat pipe
CN109244051A (zh) * 2018-10-30 2019-01-18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一种用于服务器芯片散热的并联式环路热管散热装置
CN110411258A (zh) * 2019-08-27 2019-11-05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用于cpu散热的重力环路热管散热器
CN110769643A (zh) * 2018-07-27 2020-02-07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模块
CN210745850U (zh) * 2019-11-06 2020-06-12 深圳市昌鸿宇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CN211702824U (zh) * 2020-04-07 2020-10-1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散热框架及移动终端
CN112066769A (zh) * 2020-09-17 2020-12-11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非均匀散热的冷凝器和环路热管
CN112197033A (zh) * 2020-09-21 2021-01-08 周天桥 一种可调速的特斯拉阀

Patent Citation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3041A (zh) * 2005-07-08 2007-01-10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薄型环路式散热装置
KR20060083928A (ko) * 2006-05-31 2006-07-21 서종대 증발냉각식 열교환유닛
WO2009051001A1 (ja) * 2007-10-19 2009-04-23 Three Eye Co., Ltd. 一方向流体移動装置
JP2011094822A (ja) * 2009-10-27 2011-05-12 Fujitsu Ltd ループ型ヒートパイプ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US20120229726A1 (en) * 2011-03-10 2012-09-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N104406440A (zh) * 2014-11-06 2015-03-11 江苏大学 一种硅基微型环路热管冷却器
CN104902727A (zh) * 2015-05-26 2015-09-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中框及移动终端
CN104930893A (zh) * 2015-05-29 2015-09-23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喷射器辅助式平板型环路热管
CN105005367A (zh) * 2015-07-14 2015-10-2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主板散热结构及移动终端
WO2017008559A1 (zh) * 2015-07-14 2017-01-1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主板散热结构及移动终端
CN106535565A (zh) * 2016-10-26 2017-03-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散热结构及移动终端
CN108444320A (zh) * 2017-02-15 2018-08-24 山东大学 一种蒸汽管道宽度大于液体管道宽度的平板式微型环路热管
CN107145205A (zh) * 2017-04-19 2017-09-08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基于平板环路热管的笔记本电脑散热系统
CN107131784A (zh) * 2017-04-19 2017-09-05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基于平板环路热管的均热板
US20180376616A1 (en) * 2017-06-23 2018-12-27 Auras Technology Co., Ltd. Loop heat pip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loop heat pipe
CN108646891A (zh) * 2018-06-11 2018-10-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CN108776530A (zh) * 2018-06-11 2018-11-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CN110769643A (zh) * 2018-07-27 2020-02-07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模块
CN109244051A (zh) * 2018-10-30 2019-01-18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一种用于服务器芯片散热的并联式环路热管散热装置
CN110411258A (zh) * 2019-08-27 2019-11-05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用于cpu散热的重力环路热管散热器
CN210745850U (zh) * 2019-11-06 2020-06-12 深圳市昌鸿宇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CN211702824U (zh) * 2020-04-07 2020-10-1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散热框架及移动终端
CN112066769A (zh) * 2020-09-17 2020-12-11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非均匀散热的冷凝器和环路热管
CN112197033A (zh) * 2020-09-21 2021-01-08 周天桥 一种可调速的特斯拉阀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领华;刘欣;: "环路热管蒸发器优化设计及分析研究", 航天制造技术, no. 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58420B (zh) 散热模块
JP5117101B2 (ja) 蒸発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循環型冷却装置
US8792240B2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and radio frequency module with the same
WO2011122332A1 (ja) 相変化冷却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US20110059346A1 (en) Cooling system and battery cooling system
US20060283577A1 (en) Loop-type heat exchange device
US8479805B2 (en) Heat-dissipating assembly
CN110197935A (zh) 一种用于电池模组的水冷板
US8973646B2 (en) Slim type pressure-gradient-driven low-pressure thermosiphon plate
US2009000806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assive Cooling Using a Non-Metallic Wick
WO2015146110A1 (ja) 相変化冷却器および相変化冷却方法
KR101647481B1 (ko) 히트파이프 원리를 적용한 배터리 모듈 설계
CN110572981B (zh) 一种导热装置及终端设备
JP2012255624A (ja) 電気自動車
CN115151075A (zh) 中框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5087295A (zh) 中框组件、中框组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EP3392955B1 (en) Cooling system including heat pipes
JP4193188B2 (ja) 薄形複合プレートヒートパイプ
WO2005112156A2 (en) Apparatus for cooling a device comprising a fuel cell
CN214852491U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
CN115135094A (zh) 电子设备
CN107801351B (zh) 蒸发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15151119A (zh) 电子设备
JP2008244320A (ja) 冷却装置
US11936023B2 (en) Battery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