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70806A - 靶球吸附器 - Google Patents

靶球吸附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70806A
CN115070806A CN202210775141.5A CN202210775141A CN115070806A CN 115070806 A CN115070806 A CN 115070806A CN 202210775141 A CN202210775141 A CN 202210775141A CN 115070806 A CN115070806 A CN 1150708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sorption
target ball
rotating device
force
sen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7514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涛
贾惠斌
倪克健
李子义
戴志伟
刘艳广
杨湛
刘会聪
王凤霞
孙立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Xinjiex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uzhou University
Publication of CN115070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708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5/00Gripping heads and other end effectors
    • B25J15/06Gripping heads and other end effectors with vacuum or magnetic holding means
    • B25J15/0616Gripping heads and other end effectors with vacuum or magnetic holding means with vacu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9/00Accessories fitted to manipulators, e.g. for monitoring, for viewing; Safety devices combined with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anipulators
    • B25J19/0062Lubrication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9/00Accessories fitted to manipulators, e.g. for monitoring, for viewing; Safety devices combined with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anipulators
    • B25J19/0091Shock absor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bo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一种靶球吸附器,包括基座;固定座;转接头座体;转动装置;吸附装置;气缸装置;传感器装置;基座、固定座和转接头座体内部设有负压气路,并与吸附装置的吸附针连接,实现对靶球的吸附;气缸装置将转动装置的六个自由度全部限制,以对靶球进行吸附,或将转动装置设成只有一个转动自由度,即限制另外五个自由度,以对靶球进行装配和检测作用力;传感器装置通过转动装置与吸附装置共同组成杠杆机构检测靶球的受力情况。本申请提供的靶球吸附器,通过吸附针对靶球进行无伤真空吸附与装配;内部设有无阻尼转动结构,对气路进行气体润滑;利用力传感器与杠杆机构相结合来检测吸附针末端靶球的受力情况,提高对靶球吸附、移动和装配的效率。

Description

靶球吸附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装配机器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靶球吸附器。
【背景技术】
微装配机器人是代替人工实施精密微器件装配的有效工具。微夹持器作为微装配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其主要功能是对微小对象进行拾取、运送和释放操作,并完成一定的装配动作。
靶球作为一种微小型结构件,具有几何尺寸小和刚度低等特点。现有技术利用吸附针对靶球进行吸附,并通过水平显微视觉双光路引导运送到夹持膜内固定后,撤出吸附针,从而完成靶球装配任务。上述方式依赖双光路立体显微视觉实现定位,使得整个装置的结构和操作极为复杂。另外,上述方式并未设置力反馈检测器,无法检测靶球与夹持膜之间的接触力,若靶球受到夹持膜施加的作用力过大,极容易造成靶球或夹持膜的变形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靶球吸附器,通过吸附针对靶球进行无伤真空吸附与装配;内部设有无阻尼转动结构,对气路进行气体润滑;并且利用力传感器与杠杆机构相结合来检测吸附针末端靶球的受力情况,同时杠杆机构还能在靶球移动过程中进行缓冲,提高对靶球吸附、移动和装配的精确性和效率,避免靶球变形损坏。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靶球吸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
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一侧与所述基座连接,另一侧与转接头座体连接;
所述固定座内部设有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内部设有吸附管;
吸附装置,其与所述转动装置配合设置;所述吸附装置包括吸附针和配重块;吸附针的第一端插入到转动装置的第一侧面并与吸附管的第一端相邻,吸附管的第二端与气管的第一端套设连接,气管的第二端与真空发生器连接;所述配重块与转动装置的第二侧面连接;
气缸装置,所述气缸装置设于所述固定座的上侧,用于限制所述转动装置的转动自由度,从而固定所述吸附针;
传感器装置,所述传感器装置与所述配重块的上、下表面相对,用于检测吸附针的第二端的靶球的受力情况。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装置的第一端通过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座的容纳腔内;
所述转动装置的第二端贯穿所述固定座,并延伸至所述基座,与所述基座实现气路连接;
所述转动装置的第二端与所述固定座接触处设置有轴承;
所述吸附管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转动装置的第二端外露突出,从而使所述吸附管的第二端套设连接在所述气管的第一端。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装置的第一侧面和所述转动装置的第二侧面分别设有第一侧孔和第二侧孔;
所述吸附针的第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一侧孔,与所述吸附管的第一端相邻;
所述配重块插入到所述第二侧孔,与所述转动装置连接;
所述固定座上设有开孔;
所述气缸装置的动力输出端穿过所述开孔。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基座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与气管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竖直孔和第二竖直孔;所述第一竖直孔和所述第二竖直孔均与所述转动装置的内部贯通。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气缸装置包括气缸主体;所述气缸主体包括上端和下端,所述上端设有气缸盖,所述下端设有动力输出口;
所述气缸主体内部设有推杆部件,所述推杆部件包括一体连接的活塞和杆体;所述杆体作为所述动力输出端,所述杆体的上端与所述活塞一侧面连接,所述杆体的下端依次穿过所述动力输出口和所述开孔进入到所述固定座中。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气缸主体的下端内侧设有两个凸起柱,每一凸起柱均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气缸主体的下端内侧抵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塞抵接。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装置包括外壳、第一传感器组件和第二传感器组件;所述第一传感器组件和所述第二传感器组件设于所述外壳内;
所述第一传感器组件和所述第二传感器组件对称设置在所述配重块的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并分别与所述配重块的上、下表面相对;
所述第一传感器组件和所述第二传感器组件相对于所述配重块所在平面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感器组件包括第一传感器、第一压块和第一侧压外壳;所述第一压块设于所述第一侧压外壳内;所述第一传感器过盈配合设于所述第一侧压外壳上,并与所述配重块的上表面相对;
所述第二传感器组件包括第二传感器、第二压块和第二侧压外壳;所述第二压块设于所述第二侧压外壳内;所述第二传感器过盈配合设于所述第二侧压外壳上,并与所述配重块的下表面相对。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感器包括第一力感应电路基板、第一力传递块和第一受力片;所述第一受力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力传递块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配重块的上表面相对;所述第一力传递块设于所述第一力感应电路基板上,用于将所述第一受力片接收到来自所述配重块上表面的作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力感应电路基板;
所述第二传感器包括第二力感应电路基板、第二力传递块和第二受力片;所述第二受力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力传递块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配重块的下表面相对;所述第二力传递块设于所述第二力感应电路基板上,用于将所述第二受力片接收到来自所述配重块下表面的作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力感应电路基板。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受力片与所述配重块上表面的接触点到所述转动装置的距离等于所述吸附针的长度;
所述第二受力片与所述配重块下表面的接触点到所述转动装置的距离等于所述吸附针的长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靶球吸附器,通过吸附针对靶球进行无伤真空吸附与装配;内部设有无阻尼转动结构,对气路进行气体润滑;并且利用力传感器与杠杆机构相结合来检测吸附针末端靶球的受力情况,同时杠杆机构还能在靶球移动过程中进行缓冲,提高对靶球吸附、移动和装配的精确性和效率,避免靶球变形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靶球吸附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靶球吸附器的内部气路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靶球吸附器的固定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靶球吸附器的吸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靶球吸附器的气缸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的靶球吸附器的传感器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基座;2、固定座;3、转接头座体;4、转动装置;5、吸附装置;6、气缸装置;7、传感器装置;11、第一竖直孔;12、第二竖直孔;411、转动装置的第一侧面;412、转动装置的第二侧面;413、转动装置的第一端;414、转动装置的第二端;42、轴;44、轴承;45、第一侧孔;46、第二侧孔;47、开孔;51、吸附针;511、吸附针的第一端;512、吸附针的第二端;52、配重块;53、吸附管;531、吸附管的第一端;532、吸附管的第二端;54、气管;541、气管的第一端;542、气管的第二端;61、气缸主体;62、气缸盖;63、活塞;64、杆体;65、凸起柱;66、弹簧;71、外壳;72、第一传感器组件;73、第二传感器组件;711、第一夹持脚;712、第二夹持脚;721、第一传感器;722、第一压块;723、第一侧压外壳;731、第二传感器;732、第二压块;733、第二侧压外壳;7211、第一力感应电路基板;7212、第一力传递块;7213、第一受力片;7311、第二力感应电路基板;7312、第二力传递块;7313、第二受力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靶球吸附器。靶球吸附器包括基座1、固定座2、转接头座体3、吸附装置5、气缸装置6和传感器装置7。其中,固定座2包括转动装置4;固定座2的一侧与基座1连接,另一侧与转接头座体3连接。基座1和固定座2内部设有靶球吸附器对应的气路。基座1的一侧连接有真空发生器(图中未示出),当真空发生器工作时,其对气路内部进行抽真空操作,为吸附靶球提供负压作用力。
转动装置4设于固定座2内部,用于对吸附装置5的吸附针51进行转动调整。气缸装置6作用于转动装置4,用于限制和释放转动装置4的转动自由度。转动装置4的自由度被固定座2限制,使得转动装置4只能在一个转动自由度上进行转动。
具体地,固定座2内设置有容纳腔,该容纳腔用于容纳转动装置4;转动装置4内部设有气路通道,转动装置4沿固定座2长度方向设置,转动装置的第一端413通过轴42可转动地设置于固定座2的容纳腔内,转动装置的第二端414贯穿固定座2,并延伸至基座1,与基座1实现气路连接。转动装置的第二端414与固定座2接触处设置有轴承44。
转动装置的第一侧面411和转动装置的第二侧面412分别设有第一侧孔45和第二侧孔46;从图5可见,第一侧孔45和第二侧孔46相对设置。吸附装置5的吸附针的第一端511插入到第一侧孔45中,吸附装置5的配重块52则插入到第二侧孔46中。固定座2上设有开孔47,气缸装置6的动力输出端可穿过开孔47,并顶住转动装置4。
吸附装置5还包括吸附管53和气管54。吸附管53的大部分管体设置在转动装置4内部的气路通道中;其中,吸附管的第一端531位于转动装置4的内部并且与吸附针的第一端511以较近的距离相邻;吸附管的第二端532相对于转动装置的第二端414外露突出;气管54穿设于基座1内,使得吸附管的第二端532与气管的第一端541套设连接,从而实现吸附管的第二端532与气管的第一端541之间的气密连接,并且气管的第二端542与真空发生器连接。靶球吸附器内部形成有相应的气路,该气路依次包括真空发生器、气管54、吸附管53和吸附针51。当真空发生器工作时,会在上述气路内部形成负压,此时吸附针的第二端512能够对靶球进行真空吸附,实现对靶球的无伤吸取。另外,吸附管53延伸进入到转动装置4内部,并与转动装置4的内壁面零接触,其实现吸附管53相对于转动装置4的无阻尼转动以及吸附管53与转动装置4之间的气体润滑,有效避免后续对靶球与夹持膜之间力检测产生影响。
此外,基座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与气管54、吸附管53相接处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竖直孔11和第二竖直孔12。第一竖直孔11和第二竖直孔12均与转动装置4的内部贯通。当吸附针51对靶球进行吸附时,气路内部的大部分负压直接作用于吸附针51,其余小部分负压会使转动装置4内部形成快速气流。第一竖直孔11和第二竖直孔12能够实现转动装置4内部与外界环境连通,将上述形成的快速气流输送到外界环境,有效防止转动装置4在轴承44位置处形成高速流动的气流,避免形成对轴承滚珠的摩擦力以及阻碍轴承的转动。
气缸装置6包括气缸主体61。气缸主体61包括上端和下端。气缸主体61的上端设有气缸盖62,下端设有动力输出口。气缸盖62可连接有空气压缩机(图中未示出),对气缸装置6运转提供动力。气缸主体61内部设有推杆部件,推杆部件包括一体连接的活塞63和杆体64。杆体64的上端与活塞63的一侧面连接,杆体64的下端依次穿过气缸装置的动力输出口和开孔47进入到固定座2中。
气缸主体61的下端内侧设有两个凸起柱65,每一凸起柱65均套设有弹簧66。弹簧66的一端与气缸主体61的下端内侧抵接,弹簧66的另一端与活塞63抵接。在气缸主体61内部设置凸起柱65和弹簧66,能够限制活塞63在气缸主体61内部的往复运动幅度。转动装置4、弹簧66和杆体64作为安全部件,能够防止由于气缸装置6上下空间压力差过大,导致器件严重损坏。
当空气压缩机工作时,其在气缸主体61内部产生气压差,该气压差会对活塞63产生推动力,从而使活塞63在气缸主体61内部进行运动。气缸主体61内部的气压差大小可通过空气压缩机来调整。当上述气压差越大,活塞63在气缸主体61内部的运动幅度也越大;相反地,当上述气压差越小,活塞63在气缸主体61内部的运动幅度也越小。
当活塞63在气缸主体61内部进行正向运动时,会带动杆体64进行向下移动,从而对转动装置4施加作用力。此时,转动装置4会被限制六个自由度,并实现对吸附针51的固定,以对靶球进行吸附。当转动装置4设成只有一个转动自由度,即限制另外五个自由度,这样对靶球进行装配和检测作用力。
传感器装置7包括外壳71、第一传感器组件72和第二传感器组件73。外壳71整体呈“凹”字形状,其两侧分别具有第一夹持脚711和第二夹持脚712。基座1设于第一夹持脚711内,并与第一夹持脚711过盈配合。转接头座体3设于第二夹持脚712内,并与第二夹持脚712过盈配合。外壳71将基座1和转接头座体3分别固定在左右两侧,有效避免基座1和转接头座体3发生相对位移而影响气路内部的负压气流传输。
第一传感器组件72和第二传感器组件73均设于外壳71内。第一传感器组件72和第二传感器组件73对称设置在配重块52的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第一传感器组件72和第二传感器组件73相对于配重块52所处的平面倾斜设置,从而有效节省外壳71的内部空间。
配重块52、转动装置4和吸附针51共同组成一杠杆机构。当吸附针51对靶球进行真空吸附时,转动装置4只能在一个转动自由度上转动。相应地,吸附针51的摆动会同步带动配重块52摆动。配重块52在摆动过程中会与第一传感器组件72或第二传感器组件73接触,并对第一传感器组件72或第二传感器组件73施加作用力,这样第一传感器组件72或第二传感器组件73通过检测上述作用力即可得到靶球的受力情况。可选地,第一传感器组件72与配重块52上表面的接触点到转动装置4的距离等于吸附针51的长度,以及第二传感器组件73与配重块52下表面的接触点到转动装置4的距离等于吸附针51的长度,这样配重块52、转动装置4和吸附针51组成一等臂长杠杆机构,靶球在移动过程中受到的作用力将通过杠杆机构等效地平移到第一传感器组件72或第二传感器组件73上并被检测感知,从而更加直观地反映吸附针51末端靶球的受力情况,并且上述杠杆机构还能有效缓冲靶球受到来自夹持膜的夹持作用力,防止靶球变形或破裂。
第一传感器组件72和第二传感器组件73具有相同结构。第一传感器组件72包括第一传感器721、第一压块722和第一侧压外壳723。第一压块722通过螺纹结构设于第一侧压外壳723内,第一传感器721过盈配合设于第一侧压外壳723上,并与配重块52的上表面相对。第一压块722表面上设有长方形通孔,导线与第一传感器721连接后穿过长方形通孔与外部终端连接。长方形通孔的旁边还设有圆形通孔,圆形通孔具有螺纹结构,在圆形通孔里通过拧螺丝来推动第一传感器721,从而将第一传感器721固定于目标位置。第二传感器组件73包括第二传感器731、第二压块732和第二侧压外壳733。第二压块732通过螺纹结构设于第二侧压外壳733内,第二传感器731过盈配合设于第二侧压外壳733上,并与配重块52的下表面相对。第二压块732表面上设有长方形通孔,导线与第二传感器731连接后穿过长方形通孔与外部终端连接。长方形通孔的旁边还设有圆形通孔,圆形通孔具有螺纹结构,在圆形通孔里通过拧螺丝来推动第二传感器731,从而将第二传感器731固定于目标位置。
还有,第一传感器包括第一力感应电路基板7211、第一力传递块7212和第一受力片7213。第一受力片7213的一端与第一力传递块7212连接,另一端与配重块52的上表面相对。第一力传递块7212设于第一力感应电路基板7211上,用于将第一受力片7213接收到来自配重块52上表面的作用力传递至第一力感应电路基板7211。第二传感器包括第二力感应电路基板7311、第二力传递块7312和第二受力片7313。第二受力片7313的一端与第二力传递块7312连接,另一端与配重块52的下表面相对。第二力传递块7312设于第二力感应电路基板7311上,用于将第二受力片7313接收到来自配重块52下表面的作用力传递至第二力感应电路基板7311。当吸附针51真空吸附靶球进行装配时,配重块52会相应发生上下摆动,从而与第一传感器的第一受力片7213或与第二传感器的第二受力片7313接触。当发生接触时,相应的受力片会将作用力通过力传递块传递至力感应电路基板上,力感应电路基板会检测到上述作用力的大小,从而实时确定靶球的实际受力情况。此外,当吸附针51吸附靶球进行移动过程中,若靶球碰到夹持膜或其他目标物体,经过上述杠杆机构的力传递,也可被相应的传感器组件检测得到靶球的实际受力情况。
通过第一传感器组件72和第二传感器组件73对吸附针51末端吸附的靶球进行外作用力的检测,这样在不需要显微镜的情况下,也可将吸附针51上的靶球粗定位于相应的目标位置。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其它基于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做出的任何改进都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靶球吸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1);
固定座(2),所述固定座(2)的一侧与所述基座(1)连接,另一侧与转接头座体(3)连接;
所述固定座(2)内部设有转动装置(4);所述转动装置(4)内部设有吸附管(53);
吸附装置(5),其与所述转动装置(4)配合设置;所述吸附装置(5)包括吸附针(51)和配重块(52);吸附针的第一端(511)插入到转动装置的第一侧面(411)并与吸附管的第一端(531)相邻,吸附管的第二端(532)与气管的第一端(541)套设连接,气管的第二端(542)与真空发生器连接;所述配重块(52)与转动装置的第二侧面(412)连接;
气缸装置(6),所述气缸装置(6)设于所述固定座(2)的上侧,用于限制所述转动装置(4)的转动自由度,从而固定所述吸附针(51);
传感器装置(7),所述传感器装置(7)与所述配重块(52)的上、下表面相对,用于检测吸附针的第二端(512)的靶球的受力情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靶球吸附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装置的第一端通过轴(42)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座(2)的容纳腔内;
所述转动装置的第二端贯穿所述固定座(2),并延伸至所述基座(1),与所述基座(1)实现气路连接;
所述转动装置的第二端与所述固定座(2)接触处设置有轴承(44);
所述吸附管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转动装置的第二端外露突出,从而使所述吸附管的第二端套设连接在所述气管的第一端(54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靶球吸附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装置的第一侧面(411)和所述转动装置的第二侧面(412)分别设有第一侧孔(45)和第二侧孔(46);
所述吸附针的第一端(511)插入到所述第一侧孔(45),与所述吸附管的第一端(531)相邻;
所述配重块(52)插入到所述第二侧孔(46),与所述转动装置(4)连接;
所述固定座(2)上设有开孔(47);
所述气缸装置(6)的动力输出端穿过所述开孔(4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靶球吸附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与气管(54)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竖直孔(11)和第二竖直孔(12);所述第一竖直孔(11)和所述第二竖直孔(12)均与所述转动装置(4)的内部贯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靶球吸附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缸装置(6)包括气缸主体(61);所述气缸主体(61)包括上端和下端,所述上端设有气缸盖(62),所述下端设有动力输出口;
所述气缸主体(61)内部设有推杆部件,所述推杆部件包括一体连接的活塞(63)和杆体(64);所述杆体(64)作为所述动力输出端,所述杆体(64)的上端与所述活塞(63)一侧面连接,所述杆体(64)的下端依次穿过所述动力输出口和所述开孔(47)进入到所述固定座(2)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靶球吸附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缸主体(61)的下端内侧设有两个凸起柱(65),每一凸起柱(65)均套设有弹簧(66);所述弹簧(66)的一端与所述气缸主体(61)的下端内侧抵接,所述弹簧(66)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塞(63)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靶球吸附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装置(7)包括外壳(71)、第一传感器组件(72)和第二传感器组件(73);所述第一传感器组件(72)和所述第二传感器组件(73)设于所述外壳(71)内;
所述第一传感器组件(72)和所述第二传感器组件(73)对称设置在所述配重块(52)的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并分别与所述配重块(52)的上、下表面相对;
所述第一传感器组件(72)和所述第二传感器组件(73)相对于所述配重块(52)所在平面倾斜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靶球吸附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传感器组件(72)包括第一传感器(721)、第一压块(722)和第一侧压外壳(723);所述第一压块(722)设于所述第一侧压外壳(723)内;所述第一传感器(721)过盈配合设于所述第一侧压外壳(723)上,并与所述配重块(52)的上表面相对;
所述第二传感器组件(73)包括第二传感器(731)、第二压块(732)和第二侧压外壳(733);所述第二压块(732)设于所述第二侧压外壳(733)内;所述第二传感器(731)过盈配合设于所述第二侧压外壳(733)上,并与所述配重块(52)的下表面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靶球吸附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传感器(721)包括第一力感应电路基板(7211)、第一力传递块(7212)和第一受力片(7213);所述第一受力片(72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力传递块(721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配重块(52)的上表面相对;所述第一力传递块(7212)设于所述第一力感应电路基板(7211)上,用于将所述第一受力片(7213)接收到来自所述配重块(52)上表面的作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力感应电路基板(7211);
所述第二传感器(731)包括第二力感应电路基板(7311)、第二力传递块(7312)和第二受力片(7313);所述第二受力片(731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力传递块(731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配重块(52)的下表面相对;所述第二力传递块(7312)设于所述第二力感应电路基板(7311)上,用于将所述第二受力片(7313)接收到来自所述配重块(52)下表面的作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力感应电路基板(731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靶球吸附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受力片(7213)与所述配重块(52)上表面的接触点到所述转动装置(4)的距离等于所述吸附针(51)的长度;
所述第二受力片(7313)与所述配重块(52)下表面的接触点到所述转动装置(4)的距离等于所述吸附针(51)的长度。
CN202210775141.5A 2022-03-01 2022-07-01 靶球吸附器 Pending CN1150708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913651 2022-03-01
CN202210191365.1A CN114260682A (zh) 2022-03-01 2022-03-01 靶球吸附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70806A true CN115070806A (zh) 2022-09-20

Family

ID=8083381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91365.1A Pending CN114260682A (zh) 2022-03-01 2022-03-01 靶球吸附器
CN202210775141.5A Pending CN115070806A (zh) 2022-03-01 2022-07-01 靶球吸附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91365.1A Pending CN114260682A (zh) 2022-03-01 2022-03-01 靶球吸附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4260682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23176Y (zh) * 1994-02-24 1996-03-27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用吸附针尖组装微小构件的装置
TW530526B (en) * 1998-03-09 2003-05-01 Evest Corp Suction nozzle and electronic parts mounting apparatus
CN103862281B (zh) * 2014-03-11 2016-03-02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微小型零件的装配方法
JP7154886B2 (ja) * 2018-08-28 2022-10-18 株式会社東芝 ハンドリング装置、制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2495331B1 (ko) * 2018-09-14 2023-02-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로봇암 장치
US11584003B2 (en) * 2019-11-05 2023-02-21 Aurora Flight Sciences Corporation, a subsidiary of The Boeing Company Aerial vehicle comprising compliant arm
CN111195872B (zh) * 2020-03-12 2021-05-28 重庆大学 一种具有微装配力传感器的真空吸附夹持器系统
CN212464079U (zh) * 2020-03-25 2021-02-05 王洪刚 一种气动采摘机械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60682A (zh) 2022-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09152B2 (en) Force sensor unit and robot arm including a wire cable routed from inside a casing to outside of the casing
JP2003340658A (ja) 製品組み立て装置
JPS63267184A (ja) 自動組立システムのピン挿入装置
CN211709336U (zh) 一种物体外观检测装置
US10773391B2 (en) Control device and robot system
CN108927820A (zh) 末端执行器、机器人及翻转物品的方法
CN115070806A (zh) 靶球吸附器
JP4698674B2 (ja) ワーク吸着ヘッド
CN112676889B (zh) 微装配用操作系统
CN107170701A (zh) 机械手、半导体加工设备及机械手工作状态的检测方法
CN112514551B (zh) 致动器
TWI791355B (zh) 晶圓治具、機器人系統、通信方法及機器人教示方法
JP3891655B2 (ja) 部品吸着装置
CN108098794B (zh) 机械手臂及其晶圆传送装置与晶圆检测机台
CN112809723A (zh) 一种基于柔性腕结构的真空吸附式夹持器
CN209551764U (zh) 一种机器人上料机械手
JPS6359559B2 (zh)
CN114799796A (zh) 一种吸附器
TW202020416A (zh) 致動器的荷重檢測器
CN209986957U (zh) 一种机械手复合夹爪
WO2020027272A1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のセンシング装置及びアクチュエータの制御システム
JP2021178386A (ja) 吸着保持装置
CN115711690A (zh) 基于电容传感器的靶球吸附和微力检测装置
TW202233372A (zh) 夾頭裝置
TW202335813A (zh) 取料手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14

Address after: 621000 Room 504, Comprehensive Building, Zone B, Enterprise Accelera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District, Mianya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Sichuan xinjiexu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000 8 Ji Xue Road, Xiangcheng District, Suzhou, Jiangsu.

Applicant before: SOOCHOW University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