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27334A - 座椅、座椅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座椅、座椅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27334A
CN115027334A CN202210766760.8A CN202210766760A CN115027334A CN 115027334 A CN115027334 A CN 115027334A CN 202210766760 A CN202210766760 A CN 202210766760A CN 115027334 A CN115027334 A CN 1150273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flow path
seat
massage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6676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学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6676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2733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273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273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14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liqu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28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coming from the vehicle ventilation system, e.g. air-conditioning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5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blown towards the seat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76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assaging system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座椅、座椅系统及车辆,所述座椅包括:本体和按摩结构。所述本体具有乘坐表面,所述乘坐表面上设置有通风孔;所述按摩结构设置于所述本体,并位于所述乘坐表面下方,所述按摩结构包括:换热板以及位于所述换热板上方的按摩柱,所述换热板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并适于通过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连通的流路供给换热介质至所述换热板,所述换热板用于与所述乘坐表面换热,所述按摩柱用于进行按摩。由此,通过设置按摩结构与通风孔,可实现夏季制冷、冬季制热且四季均可通风的同时为乘客进行按摩,提高乘坐舒适性。

Description

座椅、座椅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座椅、座椅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对于汽车驾驶而言,长途用车或长时间驾驶,不仅会导致驾驶员精神疲惫,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也会导致肌肉僵硬、酸疲,严重影响行车安全。为保证驾驶员舒适性,在一些现有技术中,通过将驾驶座椅进行改进,使其在夏天制冷,冬天制热,并且可实现按摩通风,以缓解疲劳。
但在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风扇进行通风,在夏季时无制冷效果,久坐后臀部易出汗,冬季一般在座椅下设置加热丝,制热效果以及安全性均不理想,并且座椅按摩一般利用机械滚动和机械挤压进行按摩,被挤压部位舒适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座椅,所述座椅系统可在实现夏季制冷、冬季制热且四季均可通风的同时为乘客进行按摩,提高乘坐舒适性。
本发明还旨在提出一种座椅系统,所述座椅系统具有上述座椅。
本发明还旨在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具有上述座椅系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所述座椅包括:本体和按摩结构。所述本体具有乘坐表面,所述乘坐表面上设置有通风孔;所述按摩结构设置于所述本体,并位于所述乘坐表面下方,所述按摩结构包括:换热板以及位于所述换热板上方的按摩柱,所述换热板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并适于通过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连通的流路供给换热介质至所述换热板,所述换热板用于与所述乘坐表面换热,所述按摩柱用于进行按摩。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通风孔可使乘坐表面与本体外部进行气流交换,换热板可通过座椅表面的热传导与乘客实现热交换。当乘客乘坐在座椅本体上时,乘坐表面的通风孔可通过与本体外部进行气流交换为用户提供散热,以避免乘客臀部由于久坐不通风导致出汗的现象,保证乘客乘坐的干爽。换热板通过与乘坐表面接触,间接与乘客进行热交换,当换热板内具有换热介质时,可在夏季为乘客提供制冷效果,冬季为乘客提供制热效果。乘客乘坐在乘坐表面上时,按摩柱可为乘客进行按摩。由此,通过设置按摩结构与通风孔,可实现夏季制冷、冬季制热且四季均可通风的同时为乘客进行按摩,提高乘坐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摩结构包括:换热板以及位于所述换热板上方的按摩柱,所述换热板具有多个间隔开的子换热板,每个所述子换热板朝向所述乘坐表面的一侧设置有成列排布的按摩柱,在所述乘坐表面的前后方向上,奇数列的所述按摩柱与偶数列的所述按摩柱的高度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座椅还包括:通风模块,所述通风模块设置于所述座椅,且所述通风模块适于产生流出所述通风孔的气流。
进一步地,所述通风模块包括多个风机,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换热板下方。
可选地,所述风机具有多个档位可调,不同档位下所述风机的占空比不同。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座椅系统,所述座椅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座椅和换热模块。所述换热模块与所述按摩结构连通,并适于通过所述换热板内流通的换热介质实现对所述乘坐表面的加热或冷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系统,通过将换热模块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按摩结构连通,可提高换热板的换热效率。由此,通过换热模块,可在实现夏季制冷、冬季制热且四季均可通风的同时使乘客乘坐更舒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模块还包括:加热流路、冷却流路和三通阀,所述加热流路和所述冷却流路的出口分别与所述三通阀的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连通,所述三通阀的出口与所述换热板的进液口连通,所述冷却流路和所述加热流路的进口均与所述换热板的出液口连通,以通过三通阀实现加热流路和所述冷却流路之间的切换。
可选地,所述加热流路与车辆的暖风系统连通以取用加热用换热介质,所述冷却流路与车辆的低温冷却系统连通以取用冷却用换热介质。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模块还包括:换热泵,所述换热泵与所述加热流路和所述冷却流路连通,并用于提供动力以取用所述加热用换热介质或取用所述冷却用换热介质。
可选地,所述换热模块还包括: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与所述换热模块的换热泵电连接,并用于调整换热介质流的脉冲频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座椅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控制模块,其中,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座椅以获取所述乘坐表面的第一温度信息,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换热模块的换热板以获取换热介质的第二温度信息,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信号连接,并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信息、所述第二温度信息控制换热介质的流速。
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座椅系统。
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车辆,在车辆内设置上述座椅系统,可提高乘客舒适性,缓解驾驶疲劳。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系统的仰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系统的换热模块内各部件的连接关系图。
图4是图2中A-A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座椅系统100、
座椅10、
本体11、
乘坐表面111、
通风孔1111、
按摩结构12、
换热板121、
子换热板1211、
进液口1212、
出液口1213、
按摩柱122、通风模块20、
风机21、
换热模块30、
加热流路32、
冷却流路33、
三通阀34、
第一进口341、
第二进口342、
换热泵35、
调节装置3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10、座椅系统100及车辆。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10,座椅10包括:本体11和按摩结构12。本体11具有乘坐表面111,乘坐表面111上设置有通风孔1111;按摩结构12设置于本体11,并位于乘坐表面111下方,按摩结构12包括:换热板121以及位于换热板121上方的按摩柱122,换热板121用于与乘坐表面111换热,按摩柱122用于进行按摩。
其中,换热板121具有进液口1212和出液口1213,并适于通过与进液口1212和出液口1212连通的流路供给换热介质至换热板121。换热介质通过进液口1212进入换热板121内,通过换热板121与乘坐表面111进行换热后,从出液口1213流出。由此,可通过换热介质的流动使换热板121与乘坐表面111进行持续换热,进而持续为乘客提供制冷或制热效果,提高乘客乘坐舒适性。
具体而言,通风孔1111可使乘坐表面111与本体11外部进行气流交换,换热板121可通过乘坐表面111的热传导与乘客实现热交换。当乘客乘坐在座椅10本体11上时,乘坐表面111的通风孔1111可通过与本体11外部进行气流交换为用户提供散热,以避免乘客臀部由于久坐不通风导致出汗的现象,保证乘客乘坐的干爽。换热板121通过与乘坐表面111接触,间接与乘客进行热交换,当换热板121内具有换热介质时,可在夏季为乘客提供制冷效果,冬季为乘客提供制热效果。乘客乘坐在乘坐表面111上时,按摩柱122可为乘客进行按摩。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10,通过设置按摩结构12与通风孔1111,可实现夏季制冷、冬季制热且四季均可通风的同时为乘客进行按摩,提高乘坐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按摩结构12包括:换热板121以及位于换热板121上方的按摩柱122,换热板121具有多个间隔开的子换热板1211,每个子换热板1211朝向乘坐表面111的一侧设置有成列排布的按摩柱122,在乘坐表面111的前后方向上,奇数列的按摩柱与偶数列的按摩柱122的高度不同。
具体而言,按摩柱122朝向乘坐表面111排布,在乘客乘坐在座椅10上时,通过自身重力对按摩柱122施加压力,可实现按摩柱122对乘客的按摩效果,并且由于在奇数列的按摩柱122与偶数列的按摩柱122高度不同,可针对乘坐部位的不同实现不同的按摩效果。
由此,可进一步提高乘客乘坐的舒适性,进而缓解乘坐疲劳感。
需要说明的是,按摩柱122为软性材质,在乘客乘坐在座椅10上时,按摩柱122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形变,由此,可使乘客乘坐更舒适,防止对乘客造成伤害,提高乘坐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10还包括:通风模块20,通风模块20设置于座椅10,且通风模块20适于产生流出通风孔1111的气流。当乘客乘坐在座椅10上时,通风模块20可产生气流,使气流通过座椅10乘坐表面111上的通风孔1111流出,进而使乘客臀部与乘坐表面111之间产生气流,以避免乘客臀部由于久坐不通风导致出汗的现象,进而保证乘客乘坐的干爽,可提高乘坐舒适性。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通风模块20包括多个风机21,风机21设置在换热板121下方。
也就是说,风机21可为座椅10提供通风效果,由于换热板121之间均具有空隙,风机21吹动的气流可通过换热板121之间的空隙流出通风孔1111,并且在开启制热模式或制冷模式时,气流与换热板121具有更大的换热面积,且出风更加均匀。
由此,可增加通风模块20的通风效果,以提高乘客乘坐舒适性。
如下表1所示,可选地,风机21具有多个档位可调,不同档位下风机21的占空比不同。
具体而言,风机21可通过调节不同的占空比(如下表1所示),实现多个档位,在不同档位可实现不同的通风效果。例如,在本申请中风机21具有四个档位,分别为一档、二挡、三挡和四挡,与之对应的风机21的占空比为20%、40%、80%和100%。占空比越高,风机21的转速越高,相应的通风模块20的通风效果也越强,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档位,以实现不同的通风效果。
档位 占空比(%)
一档 20
二挡 40
三挡 80
四挡 100
表1
由此,可乘客可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设置,以适应乘客不同需求,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座椅系统100,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座椅10和换热模块30。
其中,换热模块30与按摩结构12连通,并适于通过换热板121内流通的换热介质(例如:水)实现对乘坐表面111的加热或冷却。
具体而言,通风模块20与换热模块30均设置于座椅10,通风模块20可产生向通风孔1111处流出的气流,换热模块30可通过在换热板121内流动的换热介质实现热交换。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座椅系统100可包括多种模式,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模式一:座椅系统100具有通风模式。当乘客乘坐在座椅系统100上时,通风模块20可产生气流,使气流通过座椅10乘坐表面111上的通风孔1111流出,进而使乘客臀部与乘坐表面111之间产生气流,以避免乘客臀部由于久坐不通风导致出汗的现象,进而保证乘客乘坐的干爽,可提高乘坐舒适性。
模式二:座椅系统100具有制冷模式。当座椅系统100处于制冷模式时,换热模块30的换热板121内的换热介质可采用冷却介质,冷却介质可通过换热板121的进液口1212流入,在换热板121内进行流动后从出液口1213流出,当冷却介质在换热板121内流动时,可与乘坐表面111进行热交换,以将乘坐表面111的热量带走。当乘客乘坐在座椅系统100上时,乘客与乘坐表面111接触,乘客身体上的热量可传导至乘坐表面111上,当冷却介质与乘坐表面111进行热交换后,可源源不断地为乘客的身体进行降温,从而实现制冷效果,由此可在天气炎热时使乘客始终保持凉爽,提高乘坐舒适性。
模式三:座椅系统100具有制热模式。当座椅系统100处于制热模式时,换热模块30的换热板121内的换热介质可采用加热介质,加热介质可通过换热板121的进液口1212流入,在换热板121内进行流动后从出液口1213流出,当加热介质在换热板121内流动时,可与乘坐表面111进行热交换,以为乘坐表面111升温。当乘客乘坐在座椅系统100上时,乘客与乘坐表面111接触,当加热介质与乘坐表面111进行热交换后,可源源不断地为乘客进行升温,从而实现制热效果,由此可在天气寒冷时使乘客始终保持温暖,提高乘坐舒适性。
模式四:座椅系统100具有制冷通风模式。当环境温度较高时,单纯的制冷模式可能无法保证乘客具有良好的乘坐体验,此时座椅系统100可同时开启通风模式与制冷模式,在制冷模式下,具有冷却介质的换热板121不仅可对与之接触的乘坐表面111进行换热,也可对换热板121周围的空气进行降温,此时开启通风模式,可使换热板121周围温度较低的空气由通风孔1111流出,进一步增加座椅系统100的制冷效果,进而提高乘客乘坐舒适性。
模式五:座椅系统100具有制热通风模式。当环境温度较低时,单纯的制热模式可能无法保证乘客具有良好的乘坐体验,此时座椅系统100可同时开启通风模式与制热模式,在制热模式下,具有加热介质的换热板121不仅可对与之接触的乘坐表面111进行加温,也可对换热板121周围的空气进行加温,此时开启通风模式,可使换热板121周围温度较高的空气由通风孔1111流出,进一步增加座椅系统100的制热效果,进而提高乘客乘坐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对通风模块20与换热模块30在座椅10内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做具体限制,通风模块20可设置在换热模块30的下方,通风模块20也可设置在换热模块30的上方,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当通风模块20设置在换热模块30上方时也可使座椅系统100实现制冷通风模式以及制热通风模式,可将通风模块20设置为轴流风扇,在轴流风扇运转时,可使位于通风模块20下方较冷或较热的空气沿轴流风扇的轴线向通风孔1111吹出,进而实现辅助制冷或制热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座椅系统100,通过通风模块20与换热模块30,可在实现夏季制冷、冬季制热且四季均可通风的同时使乘客乘坐更舒适。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对换热板121内的换热介质种类不做具体限制,换热介质可以为水、油或醇类物质,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模块30还包括:加热流路32、冷却流路33和三通阀34,加热流路32和冷却流路33的出口分别与三通阀34的第一进口341和第二进口342连通,三通阀34的出口与换热板121的进液口1212连通,冷却流路33和加热流路32的进口均与换热板121的出液口1213连通,以通过三通阀34实现加热流路32和冷却流路33之间的切换。
具体而言,三通阀34具有三个开口,分别为第一进口341、第二进口342和三通阀出口,三通阀34可通过控制开闭第一进口341或第二进口342,以使第一进口341与三通阀出口连通或第二进口342与三通阀出口连通,冷却流路33具有冷却流路进口以及冷却流路出口,加热流路32具有加热流路进口以及加热流路出口。换热板121具有进液口1212和出液口1213,三通阀34的第一进口341与加热流路出口和冷却流路出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第二进口342与加热流路出口和冷却流路出口中的另一个连通,三通阀出口与换热板121的进液口1212连通,换热板121的出液口1213分别与加热流路进口和冷却流路进口连通。
当座椅系统100为制热模式时,换热介质可由加热流路32流出,通过加热流路出口流至三通阀34的第一进口341或第二进口342,在经三通阀出口流至换热板121的进液口1212,在换热板121内进行循环换热后,由出液口1213流至加热流路进口,从而实现完整流路。
当座椅系统100为制冷模式时,换热介质可由冷却流路33流出,通过冷却流路出口流至三通阀34的第一进口341或第二进口342,在经三通阀出口流至换热板121的进液口1212,在换热板121内进行循环换热后,由出液口1213流至冷却流路进口,从而实现完整流路。
也就是说,用于向换热板31供给换热介质的流路可以是加热流路32或冷却流路33,由此,通过三通阀34可实现换热模块30的加热或冷却功能的切换,使适应乘客的不同需要,提高乘坐舒适性。
如图3所示,可选地,加热流路32与车辆的暖风系统连通以取用加热用换热介质,冷却流路33与车辆的低温冷却系统连通以取用冷却用换热介质。
具体而言,在座椅系统100使用制热模式时,通过使加热流路32内的换热介质通过暖风系统,可为换热介质升温,并且由于在低温环境下乘客会开启暖风,暖风系统在为座舱升温的同时可为座椅系统100加热。同理,在座椅系统100使用制冷模式时,通过将换热介质与低温冷却系统换热,可在低温冷却系统为座舱降温的同时为座椅系统100冷却。
需要说明的是,暖风系统可以是车载空调系统,而低温冷却系统则可以是用于对发动机、电池包、电机控制器等进行低温冷却的车辆架构内的低温冷却回路。
由此,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座椅系统100的能耗,进而提高经济性,且采用车辆已有的系统取用换热介质,结构可以设计的更加简单。
可以理解的是,加热流路32不只限于与暖风系统进行换热,为保证制热效果,还可采用单独的热源为换热介质进行加热,同理,冷却流路33也不只限于与低温冷却系统进行换热,还可单独设置冷却系统为换热介质进行降温。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换热模块30还包括:换热泵35,换热泵35与加热流路32和冷却流路33连通,并用于提供动力以取用加热用换热介质或取用冷却用换热介质。
具体而言,换热介质在加热流路32中或冷却流路33中不具有动力,通过在其中设置换热泵35,可驱动换热介质在整个流路中进行流动,通过调整换热泵35的功率,可对换热介质在流路中的流动速度进行调节。当换热泵35功率较大时,换热介质在流路中的流速较快,换热板121与乘坐表面111之间的换热效率更高,可使换热模块30的加热或冷却效果更强,使乘客在乘坐时,感觉更热或更凉。当换热泵35功率较小时,换热介质在流路中的流速较慢,换热板121与乘坐表面111之间的换热效率较低,换热模块30的加热或冷却效果也略低,可保证经济性。
由此,通过在换热模块30中设置换热泵35,可为换热介质提供动力,使换热介质进行循环流动,增加座椅系统100加热或冷却效果,提高乘客乘坐舒适性。
可选地,换热泵35可设置为两个,其中一个设置于加热流路32中,另一个设置于冷却流路33中。当通过三通阀34进行切换,使用加热流路32或冷却流路33时,可分别开启两个换热泵35中的一个,以实现不同流路的单独控制,提高换热效率。
进一步可选地,换热板121也可设置为单个,单个换热泵35可设置在三通阀34出口与换热板121的进液口1212之间。换热泵35可使换热介质进行循环流动,通过三通阀34的控制可实现加热流路32与冷却流路33的切换。
如图3所示,可选地,换热模块30还包括:调节装置36,调节装置36与换热模块30的换热泵35电连接,并用于调整换热介质流的脉冲频率。
具体而言,调节装置36可调整换热介质流的脉冲频率,使换热介质在流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冲击力,按摩柱122设置于子换热板1211上,并且为中空结构,换热介质可在按摩柱122内进行流动,当调节装置36改变换热介质流的脉冲频率时,换热介质在流至按摩柱122内时可对按摩柱122的顶部进行冲击,此时若乘客乘坐在座椅10上,冲击力可通过按摩柱122传导至乘客的身体上,以此模仿人手的按压,进而实现按摩效果,通过使用调节装置36改变换热介质的脉冲频率,可模拟人手的各种按摩效果以及按摩力度。
由此,通过使调节装置36调整换热介质流的脉冲频率,可提高按摩柱122对乘客按摩的舒适性,以提升乘客的乘坐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控制模块,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座椅10以获取乘坐表面111的第一温度信息,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换热模块30的换热板121以获取换热介质的第二温度信息,控制模块与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信号连接,并用于根据第一温度信息、第二温度信息控制换热介质的流速。
具体而言,控制模块可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收集的第一温度信息以及第二温度传感器收集的第二温度信息对乘坐表面111以及换热板121的实时温度信息进行控制,以使换热介质根据不同的温度信息调整流速,由于座椅系统100具有多种模式,下面根据不同模式进行具体分析:
当座椅系统100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一温度传感器收集的第一温度信息为乘坐表面111的具体温度,当第一温度信息采集温度较高时,说明座椅系统100在制冷模式下的制冷效果较差,乘客的乘坐体验较差,此时可通过控制模块提高换热介质的流速,换热介质流速加快,可增加换热板121与乘坐表面111之间的换热效率,第一温度信息采集的温度越高,换热介质的流速越快,由此可使座椅系统100的制冷模式保持较好的制冷效果。
同样,在制冷模式下,第二温度传感器收集的第二温度信息为换热介质的具体温度,当第二温度信息采集温度较高时,说明座椅系统100的制冷效果较差,乘客的乘坐体验较差,此时可通过控制模块提供换热介质的流速,换热介质流速加快,可增加换热板121与乘坐表面111之间的换热效率,第二温度信息采集的温度越高,换热介质的流速越快,同样可使座椅系统100的制冷模式保持较好的制冷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制热模式下,控制模块根据第一温度信息以及第二温度信息对换热介质流速的控制与制冷模式相反,第一温度信息和/或第二温度信息采集的温度越低,控制模块控制换热介质的流速则越快,反之亦然。
也就是说,在制冷模式下,第一温度信息与换热介质的流速成正比,第二温度信息与换热介质的流速成正比;在制热模式下,第一温度信息与换热介质的流速成反比,第二温度信息与换热介质的流速成反比。
由此,可使座椅系统100始终保持较适宜的温度,从而增加乘客乘坐的舒适性。
其中,调整换热介质流的流速可以通过调整换热泵35的工作压力、转速等实现。
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车辆,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座椅系统100。
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车辆,在车辆内设置上述座椅系统100,可提高乘客舒适性,缓解驾驶疲劳。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11),所述本体(11)具有乘坐表面(111),所述乘坐表面(111)上设置有通风孔(1111);
按摩结构(12),所述按摩结构(12)设置于所述本体(11),并位于所述乘坐表面(111)下方,所述按摩结构(12)包括:换热板(121)以及位于所述换热板(121)上方的按摩柱(122),所述换热板(121)具有进液口(1212)和出液口(1213),并适于通过与所述进液口(1212)和所述出液口(1212)连通的流路供给换热介质至所述换热板(121),所述换热板(121)用于与所述乘坐表面(111)换热,所述按摩柱(122)用于进行按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结构(12)包括:换热板(121)以及位于所述换热板(121)上方的按摩柱(122),所述换热板(121)具有多个间隔开的子换热板(1211),每个所述子换热板(1211)朝向所述乘坐表面(111)的一侧设置有成列排布的按摩柱(122),在所述乘坐表面(111)的前后方向上,奇数列的所述按摩柱(122)与偶数列的所述按摩柱(122)的高度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风模块(20),所述通风模块(20)设置于所述座椅(10),且所述通风模块(20)适于产生流出所述通风孔(1111)的气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模块(20)包括多个风机(21),所述风机(21)设置在所述换热板(121)下方。
5.一种座椅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10);
换热模块(30),所述换热模块(30)与所述按摩结构(12)连通,并适于通过所述换热板内流通的换热介质实现对所述乘坐表面(111)的加热或冷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模块(30)包括:加热流路(32)、冷却流路(33)和三通阀(34),所述加热流路(32)和所述冷却流路(33)的出口分别与所述三通阀(34)的第一进口(341)和第二进口(342)连通,所述三通阀(34)的出口与所述换热板(121)的进液口(1212)连通,所述冷却流路(33)和所述加热流路(32)的进口均与所述换热板(121)的出液口(1213)连通,以通过三通阀(34)实现加热流路(32)和所述冷却流路(33)之间的切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流路(32)与车辆的暖风系统连通以取用加热用换热介质,所述冷却流路(33)与车辆的低温冷却系统连通以取用冷却用换热介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模块(30)还包括:换热泵(35),所述换热泵(35)与所述加热流路(32)和所述冷却流路(33)连通,并用于提供动力以取用所述加热用换热介质或取用所述冷却用换热介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模块(30)还包括:调节装置(36),所述调节装置(36)与所述换热模块(30)的换热泵(35)电连接,并用于调整换热介质流的脉冲频率。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控制模块,
其中,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座椅(10)以获取所述乘坐表面(111)的第一温度信息,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换热模块(30)的换热板(121)以获取换热介质的第二温度信息,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信号连接,并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信息、所述第二温度信息控制换热介质的流速。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5-10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系统(100)。
CN202210766760.8A 2022-06-30 2022-06-30 座椅、座椅系统及车辆 Pending CN11502733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66760.8A CN115027334A (zh) 2022-06-30 2022-06-30 座椅、座椅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66760.8A CN115027334A (zh) 2022-06-30 2022-06-30 座椅、座椅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27334A true CN115027334A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29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66760.8A Pending CN115027334A (zh) 2022-06-30 2022-06-30 座椅、座椅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27334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528874U (zh) * 2012-05-07 2012-11-14 党庆风 一种汽车用缓解疲劳的气动通风按摩座椅
CN208359978U (zh) * 2018-05-23 2019-01-11 盐城大捷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坐垫
CN112220653A (zh) * 2020-05-23 2021-01-15 东莞市佳栓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充放气效果的按摩垫及其制备方法
CN112776689A (zh) * 2019-11-11 2021-05-1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温控装置及汽车
CN113242811A (zh) * 2019-01-28 2021-08-10 宝马股份公司 具有调温装置的车辆座椅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528874U (zh) * 2012-05-07 2012-11-14 党庆风 一种汽车用缓解疲劳的气动通风按摩座椅
CN208359978U (zh) * 2018-05-23 2019-01-11 盐城大捷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坐垫
CN113242811A (zh) * 2019-01-28 2021-08-10 宝马股份公司 具有调温装置的车辆座椅
US20220024361A1 (en) * 2019-01-28 2022-01-2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Vehicle Seat Comprising a Temperature-Control System
CN112776689A (zh) * 2019-11-11 2021-05-1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温控装置及汽车
CN112220653A (zh) * 2020-05-23 2021-01-15 东莞市佳栓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充放气效果的按摩垫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47780B2 (en) Automotive seat air-conditioning system
KR100647499B1 (ko) 공기 조화가 가능한 차량 시트
US9975394B2 (en) Airflow management system for vehicle seat
KR100359699B1 (ko) 차량용 공기조화장치
EP1473523B1 (en) Sleeping capsule
JP4224939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5924766A (en) Temperature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seat
EP1088696B1 (de) Vorrichtung zum Klimatisieren in Kraftfahrzeugen
US20080248736A1 (e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CN103158496A (zh) 用于提高机动车辆的能量效率的设备
JP2003042590A (ja) 温度調節装置
KR101302842B1 (ko) 펠티에 소자를 이용한 차량용 냉난방 방석
CN106864200A (zh) 一种车辆地暖系统
WO2016104208A1 (ja) 送風シート
JPH05623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20110009371A (ko) 온도조절기능을 구비한 차량용 시트 장치
CN115027334A (zh) 座椅、座椅系统及车辆
JP2002234332A (ja) 座席用空調装置
KR101236712B1 (ko) 자동차 시트 공기조화장치
CN113276744A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电动车
CN217778449U (zh) 一种汽车座椅坐垫骨架总成
JPH03231023A (ja) キャビン内空調システム、その空調装置および座席
JP2003042591A (ja) 温度調節装置
JPH05213056A (ja) 座席用空調装置
JP2003042595A (ja) 温度調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