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27168A - 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27168A
CN115027168A CN202210629515.2A CN202210629515A CN115027168A CN 115027168 A CN115027168 A CN 115027168A CN 202210629515 A CN202210629515 A CN 202210629515A CN 115027168 A CN115027168 A CN 1150271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core
displacement
boss
trig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2951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迎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nzhou Jiansi Statio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Bingq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1127429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3787854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Bingq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Bingqi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027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271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24/00Mechanisms for selecting, projecting, retracting or locking writing units
    • B43K24/02Mechanisms for selecting, projecting, retracting or locking writing units for locking a single writing unit in only fully projected or retracted position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Pencils And Projecting And Retracting Systems Therefor, And Multi-System Writing Instruments (AREA)
  • Pens And Brus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笔,特别涉及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通过配置在外杆内的调节件的位移,从而决定工具主体的位置关系,所述工具主体具备收芯和出芯两种位置状态,则调节件通过定位件或外杆上的定位槽、复位件和控制件实现这两种位置状态的相对稳定;所述复位件通过工具主体传动,持续给调节件提供持续的力,使得调节件上的位移件位于收芯处时的状态得以相对稳定;所述位移件在定位槽中移动到出芯处时,通过控制件,限制位移件使得出芯位置状态得以相对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笔,特别涉及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今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市面上开始涌现触发收芯的笔,但是,部分触发笔的结构较为复杂,或者只具备触发收芯的功能,无法做到同时兼具提拉收芯和触发收芯两种方式,如:CN202011512192.6一种三百六十度触发结构和采用该结构的笔;该技术实现了笔的三百六十度的触发收芯的功能,达到近似自动收芯的出色功能,这种收芯方式效果极佳,也更能反映新时代的快速变化和笔的操作方式的巨大升级,极大的提高了人们对笔的操作体验,以机械技术实现更好的智能化;但是,该方案采用的关节轴承,虽然该关节轴承是现今社会上针对360度旋转机构中,最为稳定和普遍的结构,但是,这种成熟的技术针对笔的360度触发收芯而言,生产成本过高,生产难度大。
虽然对比文件的收芯方式可以做到多种收芯,这种开创式结构设计,虽然效果很好,但是,在触发收芯方面的实际触发所需力度较大,无法在确保使用过程稳定的前提下,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微触发收芯。
那么通过一种更利于生产的方式进行生产;并且同时兼具提拉收芯和触发收芯两种方式,还需要容错率较高,产品结构较为稳定,便于推广和量产的同时,兼具实用和更佳的体验;这个则需要对产品进行深度研发,深度思考,从而巧妙的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人为的结构设计,尽可能的重复利用一切能重复利用的结构和通道,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来解决该问题。
那么对于结构的协调和利用率都需要非常好,能重复利用的部分进行升级,从而达到更加的效果,这个说起来简单,但是,实际所需攻克的技术难点和思维的局限性,是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的;同时也需要本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在现有结构已经很完善的前提下,进行全新的巨大突破,实现同时具备提拉收芯的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笔的触发技术的触发灵敏性差和稳定性不足,灵敏与稳定难以兼得,对于质量的要求过高,量产时,难以做到很高的良品率、无法兼具触发收芯和提拉收芯,并且结构复杂的问题,提供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通过配置在外杆内的调节件,在定位槽上移动,从而决定工具主体的位置关系,所述定位槽上设有出芯处和收芯处两个位置停留处,则工具主体根据位移件停留的位置,从而具备收芯和出芯两种位置状态,则调节件通过定位件或外杆上的定位槽、复位件和控制件实现这两种位置状态的相对稳定;所述复位件通过工具主体传动,持续给调节件提供持续的力,使得调节件上的位移件位于收芯处和出芯处时的状态得以相对稳定;所述位移件在定位槽中移动到出芯处时,通过控制件限制位移件使得出芯位置状态得以相对稳定;
通过控制调位件移动,借助切换长壁使得位移件越过或绕过控制件的限制或通过移动控制件,解除控制件对位移件的限制,重新回到收芯处,从而实现收芯;
通过控制调位件移动,使得位移件从收芯处移动到出芯处,则实现出芯。
所述出芯状态切换回收芯状态;则具备十四种方法可以实现:
一、移动控制收芯:通过外力影响控制件的移动,使得位移件脱离控制件的限制,则位移件会受到复位件的影响移动,从而实现收芯;
二、触发收芯方案一:通过触发组件的传动,从而导致控制件的移动,使得位移件脱离控制件的限制,则位移件会受到复位件的影响移动,从而实现收芯;
三、提拉收芯方案一:外力控制调位件上移,通过定位槽上的切换长壁和复位件,使得位移件绕过限位凸台的限制后,回到收芯处;
四、提拉收芯方案二:外力控制调位件上移,通过切换长壁到达限位凸台的上空,松开外力通过控制杆上的回落辅助坡和复位件,使得位移件越过控制件的限制后,回到收芯处;
五、摁压收芯方案一:外力控制调位件下移,通过定位槽上的切换长壁使得位移件绕过限位凸台的限制后,通过复位件回到收芯处;
六、摁压收芯方案二:外力控制调位件下移,通过切换长壁到达限位凸台的下方,松开外力通过控制杆上的回落辅助坡和复位件,使得位移件越过控制件的限制后,回到收芯处;
七、摁杆收芯方案一:外力挤压摁杆接触位移件的一端,使摁杆挤压位移件脱离出芯卡台;当位移件脱离出芯卡台,则受到复位件的作用,位移件下移到达收芯处;
八、摁杆收芯方案二:外力抬起摁杆远离位移件的一端,使摁杆的另一端受到联动影响挤压位移件脱离出芯卡台;当位移件脱离出芯卡台,则受到复位件的作用,位移件下移到达收芯处;
九、触发收芯方案二:通过触发组件的传动,从而导致控制件的移动,使得位移件脱离出芯卡台的限制,则位移件会受到复位件的影响移动,从而实现收芯;
十、提拉收芯方案三:外力控制调位件上移,通过不使用切换坡,使得位移件向后形变,形变到一定程度,此时,松开外力受复位件的影响,位移件会经过出芯卡台,但不会和出芯卡台发生配合,而是直接落入收芯处;
十一、反推收芯方案:保持外杆不动,外力拉扯调位件下移或上移,通过反推辅坡,所述位移件脱离出芯卡台或出芯凸台的限制,从而回到收芯处;
十二、摁压收芯方案三:通过外力摁压触发环,使得触发环挤压触发盖体或触发件,从而使得触发盖体或触发件挤压控制件,所述控制件使得位移件内移,从而位移件和出芯卡台脱扣,通过复位件,使得位移件回到收芯处。
十三、侧推收芯方案一:通过外力控制侧推部下移,则位移件会继续下移,随后通过定位槽上的收芯辅助壁,使得位移件绕过限位凸台的限制后,通过复位件回到收芯处;
十四、侧推收芯方案二:外力控制侧推部下移,通过收芯辅助壁到达限位凸台的下方,松开外力通过控制杆上的回落辅助坡和复位件,使得位移件越过控制件的限制后,回到收芯处。
上述提拉收芯方案三、两种摁杆收芯之一、反推收芯方案、摁压收芯方案三和触发收芯方案二可以并存;
上述提拉收芯方案一、提拉收芯方案二、移动控制收芯、反推收芯方案和触发收芯方案一可以并存;
上述摁压收芯方案一、摁压收芯方案二、移动控制收芯、反推收芯方案和触发收芯方案一可以并存。
上述侧推收芯方案一、移动控制收芯和触发收芯方案方案一可以并存。
或侧推收芯方案二、移动控制收芯和触发收芯方案方案一可以并存。
所述收芯状态切换到出芯状态:则至少可通过以下十四种方法实现:
一、提拉出芯方案一:外力控制调位件上移,通过定位槽上的切换长壁,移动到出芯凸台和控制件之间,停止于处于出芯处;
二、提拉出芯方案二:保持外杆不动,外力控制调位件上移,当位移件经过出芯凸台通过出芯辅助坡和位移件的形变弯曲能力,越过出芯凸台,到达出芯处;
三、提拉出芯方案三:外力控制调位件上移,所述位移件从收芯处移动时,受出芯导向壁的影响,进入出芯通道,随后通过切换长壁到达出芯处的上方,此时,松开外力,则位移件会回落到出芯处;
四、摁压出芯方案一:外力控制调位件下移,通过定位槽上的切换长壁,移动到出芯凸台和控制件之间,停止于处于出芯处;
五、摁压出芯方案二:保持外杆不动,外力控制调位件下移,当位移件经过出芯凸台通过出芯辅助坡和位移件的形变弯曲能力,越过出芯凸台,到达出芯处;
六、摁压出芯方案三:外力控制调位件下移,所述位移件从收芯处移动时,受出芯导向壁的影响,进入出芯通道,随后通过切换长壁到达出芯处的上方,此时,松开外力,则位移件会回落到出芯处;
七、提拉出芯方案四:外力控制调位件上移,所述位移件从收芯处直接移动到出芯卡台上,和出芯卡台形成卡合,则出芯完成;
八、提拉出芯方案五:外力控制调位件上移,所述位移件从收芯处向上移动,通过延伸切换坡和/或阻隔进入坡到达出芯卡台上,和出芯卡台形成卡合,则出芯完成。
九、侧推出芯方案一:外力控制侧推部下移,通过定位槽上的切换长壁,移动到出芯凸台和控制件之间,停止于处于出芯处;
十、侧推出芯方案二:外力控制侧推部下移,当位移件经过出芯凸台通过出芯辅助坡和/或位移件的形变弯曲能力,越过出芯凸台,到达出芯处;
十一、侧推出芯方案三:外力控制侧推部下移,所述位移件从收芯处移动时,受出芯导向壁的影响,进入出芯通道,随后通过切换长壁到达出芯处的上方,此时,松开外力,则位移件会回落到出芯处;
十二、侧摁出芯方案一:外力控制侧摁件往后移动,则调位件会连带位移件下移,从而通过定位槽上的切换长壁,移动到出芯凸台和控制件之间,停止于处于出芯处;
十三、侧摁出芯方案二:外力控制侧摁件往后移动,则调位件会连带位移件下移,从而当位移件经过出芯凸台通过出芯辅助坡和/或位移件的形变弯曲能力,越过出芯凸台,到达出芯处;
十四、侧摁出芯方案三:外力控制侧摁件往后移动,则调位件会连带位移件下移,从而所述位移件从收芯处移动时,受出芯导向壁的影响,进入出芯通道,随后通过切换长壁到达出芯处的下方,此时,松开外力,则位移件会回落到出芯处。
上述十四种收芯方法,提拉收芯和摁压收芯正常情况下,不可同时存在,而提拉收芯或摁压收芯却可以和移动控制收芯和触发收芯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产品上,而两个不同的提拉收芯方案是可以同时存在的,两个不同的摁压收芯方式也是可以同时存在,但是,正常情况下提拉收芯或摁压收芯方案只需采取其中一个即可。
上述十四种出芯方法,提拉出芯和摁压出芯正常情况下,不可同时存在,而提拉出芯方案一或提拉出芯方案三是可以和提拉出芯方案二同时存在的,而摁压出芯方案一或摁压出芯方案三是可以和摁压出芯方案二同时存在的,但是,正常情况下六种出芯方案选择其中一种即可。
上述提拉收芯方式,至少具有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通过控制件和定位槽上的辅助坡上移到位后,外力消失,此时位移件会受复位件的影响下落,恢复到收芯处,而第二种则通过定位槽上的辅助坡上移到位后,外力消失,此时位移件受复位件的影响下落,再通过控制件上的辅助坡,越过控制件,恢复到收芯处;方式一和方式二的辅助坡的位置并不相同,并且方式一和方式二的定位件与位移件之间的抵触结构也并不相同,根据实际运营场景而定;方式一主要用于定位槽位于定位件上或定位槽位于外杆的内部时,而方式二则主要用于定位槽位于外杆上时。
上述移动控制收芯和提拉收芯,可以同时实现;上述移动控制收芯方式,可以通过增加触发组件升级成触发收芯,所述触发收芯,则是当触发组件收到三百六十度的外力传动给控制件,导致控制件发生相应的位移,从而实现触发收芯。
当采用触发收芯时,上述触发收芯和提拉收芯,可以同时实现。
上述提拉出芯,在调位件整体处于外杆上半段时,通过外杆的顶端之上的调位件控制出芯时,则变为摁压收芯,而原本的提拉收芯,也同时转变为摁压收芯,操作方式皆变成:保持外杆不动,外力控制调位件下移,实现摁压出芯或摁压收芯。
当采用摁压出芯和摁压收芯时,则所述调节件上还设有摁压件,通过摁压件则可以便于更好的控制调节件;
当采用摁压出芯和摁压收芯时,则上述的移动控制收芯,也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下摁收芯,但是,这种摁压的下摁收芯的触发行程远低于原本的摁压收芯,故此,下摁收芯远比摁压收芯更加灵敏,通过触发组件的升级,则下摁收芯也可以升级为触发收芯。
当采用摁压出芯时,摁压出芯和下摁收芯,可以同时实现;当下摁收芯升级为触发收芯时,摁压出芯和触发收芯,可以同时实现;
上述同时实现,就是一个产品同时具备这两种不同的操作方式,从而带来更全面的优质体验。
所述收芯状态切换到出芯状态,通过提拉出芯的方式:保持外杆不动,外力控制调位件,使位移件上移,从而重新进入控制件和定位槽的限制即可。
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包括外杆、复位件、工具主体和调节模组;所述调节模组包括控制件、调节件和定位件;
所述定位件装于于外杆内,所述定位件上设有定位槽;
所述控制件上设有控制杆;所述工具主体的尾部与定位件的尾部之间产生抵触;
所述调节件上设有位移件,所述位移件活动移动于定位槽内;
所述定位槽上设有收芯切换壁、切换长壁和出芯凸台;所述出芯凸台上设有出芯滑落壁;
所述收芯切换壁的底部为收芯处,此时,工具主体保持完全隐藏于调节件内部,此时为收芯状态;
所述位移件位于出芯滑落壁时,受出芯滑落壁和复位件的影响会往出芯滑落壁倾斜方向移动,在完全脱离出芯滑落壁之前,会受控制杆的限位,最终位移件会停留在位于出芯滑落壁上,则此时位移件停留的位置为出芯处;此时为出芯状态;
所述控制杆通过下述两种方案实现提拉收芯的扩展收芯方式:
一、所述控制杆上设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代替控制杆对位移件产生限制;收芯时,所述位移件上移,通过切换长壁和复位件使得位移件脱离限位凸台的限制,从而回到收芯处;
二、所述控制杆上设有回落辅助坡,收芯时,所述位移件上移,通过切换长壁离开出芯凸台的上空,随后,通过复位件和回落辅助坡跃过控制杆的限制。
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包括外杆、复位件、工具主体和调节模组;所述调节模组包括控制件和调节件;
所述外杆上设有定位槽和定位部;所述调节件上设有位移件,所述位移件活动移动于定位槽内;
所述控制件上设有控制杆;所述工具主体的尾部与定位部之间产生抵触;
所述定位槽上设有收芯切换壁、切换长壁和出芯凸台;所述出芯凸台上设有出芯滑落壁;
所述收芯切换壁的底部为收芯处,此时,工具主体保持完全隐藏于调节件内部,此时为收芯状态;
所述位移件位于出芯滑落壁时,受出芯滑落壁和复位件的影响会往出芯滑落壁倾斜方向移动,在完全脱离出芯滑落壁之前,会受控制杆的限位,最终位移件会停留在位于出芯滑落壁上,则此时位移件停留的位置为出芯处;此时为出芯状态;
所述控制杆通过下述两种方案实现提拉收芯的扩展收芯方式:
一、所述控制杆上设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代替控制杆对位移件产生限制;收芯时,所述位移件上移,通过切换长壁和复位件使得位移件脱离限位凸台的限制,从而回到收芯处;
二、所述控制杆上设有回落辅助坡,收芯时,所述位移件上移,通过切换长壁离开出芯凸台的上空,随后,通过复位件和回落辅助坡跃过控制杆的限制。
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包括外杆、复位件、工具主体和调节模组;所述调节模组包括控制件和调节件;
所述控制件上设有控制杆;
所述外杆上设有定位槽;所述调节件上还设有调节抵触部;所述工具主体的尾部与调节抵触部之间产生抵触;
所述调节件上设有位移件,所述位移件活动移动于定位槽内;
所述控制件和调节件之间设有辅助复位件;
所述定位槽上设有收芯切换壁、切换长壁和出芯凸台;所述出芯凸台上设有出芯滑落壁;
所述收芯切换壁的底部为收芯处,此时,工具主体保持完全隐藏于调节件内部,此时为收芯状态;
所述位移件位于出芯滑落壁时,受出芯滑落壁和复位件的影响会往出芯滑落壁倾斜方向移动,在完全脱离出芯滑落壁之前,会受控制杆的限位,最终位移件会停留在位于出芯滑落壁上,则此时位移件停留的位置为出芯处;此时为出芯状态;
所述控制杆通过下述两种方案实现提拉收芯的扩展收芯方式:
一、所述控制杆上设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代替控制杆对位移件产生限制;收芯时,所述位移件上移,通过切换长壁和复位件使得位移件脱离限位凸台的限制,从而回到收芯处;
二、所述控制杆上设有回落辅助坡,收芯时,所述位移件上移,通过切换长壁离开出芯凸台的上空,随后,通过复位件和回落辅助坡跃过控制杆的限制。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当采用提拉收芯方案一时,所述控制件上还设有控制切换壁;所述限位凸台和切换长壁之间还设有收芯通道和/或所述限位凸台和控制切换壁之间还设有收芯通道。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当采用提拉收芯方案二时,所述控制件和切换长壁之间还设有收芯通道。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当所述定位槽设于外杆上时,所述外杆上还设有收芯限位壁;
当所述定位槽设于定位件上时,所述定位槽上还设有收芯限位壁或外杆的内壁等于收芯限位壁的功能,起限位作用。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控制件上设有控制杆;所述位移件通过下述五种方案实现收芯:
一、收芯方案一:所述控制杆上设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代替控制杆对位移件产生限制;收芯时,所述位移件上移或下移,通过切换长壁使得位移件绕开限位凸台的限制,从而回到收芯处;
二、收芯方案二:所述控制杆上设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代替控制杆对位移件产生限制;所述限位凸台上设有回落辅助坡;所述位移件上移或下移,通过切换长壁到达限位凸台的上空或下方,随后,通过回落辅助坡越过限位凸台的限制,从而回到收芯处;
三、收芯方案三:所述控制杆上还设有限位凸台和控制回落坡;所述限位凸台代替控制杆对位移件产生限制;所述控制杆下移后,位移件收到复位件的作用力影响,往上移动,通过控制回落坡辅助位移件回到收芯处。
四、移动控制收芯:通过外力迫使控制件的移动,使得位移件脱离控制件的限制,则位移件会受到复位件的影响往下或往上移动,从而实现收芯;
五、反推收芯:所述位移件和/或出芯凸台上还设有反推辅坡;保持外杆不动,外力拉扯调位件下移,通过反推辅坡,所述位移件脱离出芯凸台的限制,从而回到收芯处。所述反推辅坡呈1~40°之间的坡度,所述反推辅坡需要位移件自身具备前后形变的能力。
上述五种方案可以根据操作方向的不同,分别独立成两种相反的方案;
上述方案一、方案二、方案四和方案五可以并存,也可以分别单独存在,也可以任意组合;
上述方案三、方案四和方案五可以并存,也可以分别单独存在,也可以任意组合;
所述反推辅坡也作为触发收芯方案二中,辅助调节出芯卡台和位移件之间实际接触卡合力、摩擦力的重要参数;因为,触发收芯方案二对出芯卡台和位移件之间的摩擦力,卡合力,位移件的形变力,复位件和/或辅助复位件的弹力等因素都有很重要的关联性,而出芯卡台和位移件之间的摩擦力主要受限于材质、表面的光滑度和反推辅坡的具体坡度;所以,反推辅坡,要根据复位件和/或辅助复位件的弹力、位移件的形变力,出芯卡台和位移件的材质和表面光滑度等实际情况,设定的恰到好处,使得出芯卡台和位移件之间的配合力大于复位件的弹力,能够保持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小,则这样对于触发收芯方案二而言,则更容易实现触发收芯!
而反推辅坡对于触发收芯方案一而言,则用处不大,增加了后,则可以多实现一个反推收芯的方式,不过,出于稳定性考虑,还是不要加的好,原本的提拉收芯和触发收芯或摁压收芯和触发收芯,已经完全可以满足使用需求,故此,还是以稳定性为重。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外杆上还设有触发组件,通过触发组件影响控制件的移动,从而改变控制件的触发形式、触发方向、触发力度和触发范围。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触发组件可通过至少以下三种方式实现:
一、所述触发组件包括限位件、触发环和触发盖体;所述限位件穿过触发盖体和控制件相互连接,所述控制件跟随限位件移动;所述触发盖体和外杆相互连接;所述触发环位于限位件和触发盖体之间;所述限位件的下侧、触发环的上侧、触发环的下侧和/或触发盖体的上侧上设有触发辅助斜环;所述触发盖体也可以选择和外杆一体成型,不过,这种方式需要先确保外杆能正常量产和内部结构能够正常安装的情况下才行;二、所述外杆上设有连接体;所述触发组件包括限位件、触发环和触发盖体;所述限位件穿过触发盖体和连接体相互连接,所述触发盖体穿过连接体和控制件相互连接或抵触;所述触发盖体往下移动,则控制件也会受压往下移动;所述触发环位于限位件和触发盖体之间;所述限位件的下侧、触发环的上侧、触发环的下侧和/或触发盖体的上侧上设有触发辅助斜环;
三、所述触发组件包括限位件和触发环;所述限位件穿过外杆和控制件相互连接,所述控制件跟随限位件移动;所述触发环位于限位件和外杆之间;所述限位件、触发环、触发环和/或外杆上设有触发辅助斜环;上述方案皆可实现触发收芯:当触发环接受到外部的任何作用力,则会转化为垂直动力,通过限位件或触发盖体传动给控制件,从而使得控制件上移或下移,则此时,会导致位移件脱离出芯处,通过复位件的作用力回到收芯处;
采用方案三时,则外杆的部件安装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案解决:
一、外杆上设定位槽,调位件最后会和定位槽形成卡合,则不易脱出外杆,外杆内的部件都由下而上装入外杆,最后装入调位件实现整体部件的稳固;
二、外杆还需额外设有安装开口,所述安装开口用于装入辅助复位件、控制件、调位件和/或定位件;所述安装开口还可增加配套的安装封盖确保安装后的稳固性;
三、外杆上设盖体,通过拆下盖体打开外杆的上方通道,应当固定的部件,则由上而下的装入外杆,外杆内设有相应的限位部件,最后装上盖体,再装入其他触发部件即可;
四、外杆上设有固定通孔,部件都由下而上装入外杆,然后通过单独的固定配件,从固定通孔装入,从而限制定位件,使其固定,则安装完成;
五、将调节模组组装完成后,固定接触面涂上粘胶,然后直接装入外杆,待粘胶干后,即完成固定。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位移件在定位槽内左移或右移的解决方案,可采用至少以下八种方案,以下八种方案部分可以组合使用:
一、所述位移件上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和定位槽之间还设有滑动珠;所述滑动珠代替位移件和定位槽直接接触;
二、所述位移件上还设有位移卡凸、滑动珠槽或转动凸台,所述滑动珠槽和定位槽之间还设有滑动珠;所述转动凸台上还设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的一端套接于转动凸台上,所述转动件可相对于转动凸台旋转,所述转动件的另一端设有位移部,所述位移部、滑动珠或位移卡凸代替位移件与定位槽直接接触;所述定位件可相对外杆平移或旋转;
三、所述位移件上还设有位移卡凸、滑动珠槽或转动凸台,所述滑动珠槽和定位槽之间还设有滑动珠;所述转动凸台上还设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的一端套接于转动凸台上,所述转动件可相对于转动凸台旋转,所述转动件的另一端设有位移部,所述位移部、滑动珠或位移卡凸代替位移件与定位槽直接接触;并且位移件自身具备一定的左右形变弯曲能力,可以弯曲一定幅度,从而满足在定位槽内移动时,调节件自身不动的前提下,位移件会出现的左移或右移的情况;
四、所述位移件上还设有位移卡凸、滑动珠槽或转动凸台,所述滑动珠槽和定位槽之间还设有滑动珠;所述转动凸台上还设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的一端套接于转动凸台上,所述转动件可相对于转动凸台旋转,所述转动件的另一端设有位移部,所述位移部、滑动珠或位移卡凸代替位移件与定位槽直接接触;并且所述位移件自身不左右形变弯曲,当需要左移和右移时,则调节件整体跟着左旋和右旋;
五、位移件从调节件中独立出来,形成独立部件,所述位移件上还设有位移卡凸、滑动珠槽或转动凸台,所述转动凸台上还设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的一端套接于转动凸台上,所述转动件可相对于转动凸台旋转,所述转动件的另一端设有位移部,所述位移部、滑动珠或位移卡凸代替位移件与定位槽直接接触;位移件和调节件之间通过磁吸、卡合、粘胶、螺纹套接和/或第三方配件的方式进行配合,从而实现位移件相对调节件进行旋转或平移;
六、所述位移件上还设有转动凸台,所述转动凸台上还设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的一端套接于转动凸台上,所述转动件可相对于转动凸台旋转,所述转动件的另一端设有位移部,所述位移部代替位移件与定位槽直接接触;并且所述位移件不用左右旋转,当需要左移和右移时,则通过转动件相对转动凸台旋转即可;所述转动件和转动凸台之间,通过卡合的方式形成阻尼配合,即所述转动件可以相对转动通孔相对转动,同时,可以具有抗重力的功能;
七、所述位移件上还设有转动通孔,所述转动通孔内还设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可相对转动通孔旋转,转动件的另一端设有位移部,所述位移部代替位移件与定位槽直接接触;所述转动件的一端设有转动凸台,所述转动凸台安装与转动通孔之内,所述转动通孔和转动凸台之间可以通过表面或内表面增加纹路,通过卡合的方式形成阻尼配合,即所述转动件可以相对转动通孔相对转动,同时,可以具有抗重力的功能;八、通过其他第三方配件的辅助,使得位移件可以满足定位槽内所需的左移和右移要求。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位移件在定位槽内从收芯处移动到出芯处的解决方案,可采用至少以下三种方案:
一、所述出芯凸台靠收芯处端和/或位移件靠出芯处端设有出芯辅助坡,所述位移件自身具备前后形变弯曲能力,当位移件经过出芯凸台可以通过出芯辅助坡和位移件的形变弯曲能力,越过出芯凸台,到达出芯处;二、所述出芯凸台靠收芯处侧还设有出芯导向壁;所述切换长壁和出芯凸台之间还设有出芯通道;所述位移件从收芯处上移时,受出芯导向壁的影响,进入出芯通道,随后通过切换长壁到达出芯处的上方,此时,松开外力,则位移件会回落到出芯处;
三、所述出芯凸台靠近收芯处侧还设有出芯通道;所述位移件从收芯处上移时,直接进入出芯通道,随后通过切换长壁到达出芯处的上方,此时,松开外力,则位移件会回落到出芯处。
当采用通过出芯辅助坡越过出芯凸台方案时,则出芯凸台上可设有形变槽口,所述出芯凸台上下侧,只需其中一侧和左右两侧具有形变槽口即可,如此,使得出芯凸台具备形变能力,则位移件不需要形变能力也可以实现越过出芯凸台。
上述三种方案,根据实际操作方式的方向,可以改变其设定的方向,故此,上述每种方案具备正反两种变化,延伸后至少可得出六种方案,而通过增加侧推等辅助部件的设计,则可以继续延伸方案的可能性。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定位槽上还设有出芯限位壁和收芯辅助壁;所述出芯限位壁主要用于限制位移件,避免位移件上移过头,从而导致无法使得位移件停留在出芯处;而所述收芯辅助壁则是因为切换长壁被出芯限位壁阻隔后,长度变短,无法继续帮助位移件实现提拉收芯,故此,通过收芯辅助壁则可以代替原本切换长壁的功能,继续帮助位移件通过提拉收芯的方式进行收芯。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控制件和外杆之间设有辅助复位件。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触发组件可通过至少以下两种方式实现:
一、所述触发组件包括限位件、触发环和触发盖体;所述限位件穿过触发盖体和控制件相互连接,所述控制件跟随限位件移动;所述触发盖体和外杆相互连接;所述触发环位于限位件和触发盖体之间;所述限位件的下侧、触发环的上侧、触发环的下侧和/或触发盖体的上侧上设有触发辅助斜环;
二、所述外杆上设有连接体;所述触发组件包括限位件、触发环和触发盖体;所述限位件穿过触发盖体和连接体相互连接,所述触发盖体穿过连接体和控制件相互连接或抵触;所述触发盖体往下移动,则控制件也会受压下移;所述触发环位于限位件和触发盖体之间;所述限位件的下侧、触发环的上侧、触发环的下侧和/或触发盖体的上侧上设有触发辅助斜环。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触发环的外径大于外杆的外径。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工具主体包括圆珠笔芯、中性笔芯、钢笔书写芯和墨囊、荧光笔笔芯、宝珠笔笔芯、可擦笔笔芯、眉笔、螺丝刀、钥匙、手工刀具、唇膏、永恒笔笔芯和/或铅笔笔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控制件和外杆之间只能上下移动,无法左右转动,且存在下移最大限位或上移最大限位,具体采用上移最大限位还是下移最大限位,主要根据调位件是采取提拉出芯还是摁压出芯决定,可通过限位的方式进行。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触发环的下端增加触发斜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调节件或外杆的前端,可拆分出换笔部,便于更换笔芯和安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控制杆和/或触发环的表面摩擦力越小越好;所述收芯通道靠出芯处侧设有通道辅坡,通过通道辅坡则可以提高生产误差带来的不必要的干扰,进一步避免不必要的卡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定位槽上还设有防脱凸台,所述限位凸台和防脱凸台之间或外杆内壁和限位凸台之间还设有回落通道,所述回落通道和收芯通道的外径皆大于位移卡凸、滑动珠和位于定位槽内的位移件部分的外径;所述防脱凸台的作用也可以直接通过外杆的内壁实现,而不一定非要设在定位槽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定位槽内设有多层高低错位设计,所述多层高低错位设计,就是根据位移件的移动轨迹将定位槽的深度设计为深浅不一,而具体的深浅程度,和那些部位高那些部位低,则是收芯处A为最高,然后,收芯处A往出芯处B的过程一路递减,然后,出芯处B从另一侧往收芯处A的过程则是先减后增,具体在完全脱离出芯处B之后一定距离之内,仍保持递减,随后接下来回到收芯处A的过程,则逐渐递增。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当采用定位件和触发盖体时,所述触发盖体和定位件可一体化生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复位件和辅助复位件为弹性物质,弹性结构、可磁吸物的反斥力、弹簧、弹片、可磁吸材料的反斥力、弹性材料和/或组合或单独形成。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复位件和辅助复位件也可以通过拉伸型弹性元件或磁吸的吸力,从相反的位置替代原本的方位需求的持续的力。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复位件和辅助复位件的核心作用在于为工具主体和/或调节件提供一个持续的力。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定位件上还设有用于容纳控制杆上下移动的控制槽。所述控制杆穿过控制槽从而限制位移卡凸、滑动珠、转动件或位于定位槽内的位移件部分脱离出芯滑落壁;所述控制槽和控制杆延长到与收芯处同一水平线较佳,则此时,就算控制杆受触发组件的影响上移,此时位移卡凸、转动件、滑动珠或位于定位槽内的位移件在触发瞬间解除控制杆后,进入收芯切换壁上时,则控制杆和收芯切换壁之间不会出现控制杆的位移缺口,从而确保整个运转体系更加稳定,避免位移卡凸、转动件、滑动珠或位于定位槽内的位移件部分不慎落入控制杆的位移缺口;所述定位槽内还设有便于位移件滑动的滑动辅坡,考虑到控制槽的关系,导致位移件可能会存在卡顿的问题,通过增加滑动辅坡可以解决回落时因此产生的卡顿;所述控制槽还可作为位移卡凸、滑动珠或位于定位槽内的位移件部分的装入滑道,便于整体的组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位移件还设有用于抵触调节转动件的转动抵触凸台和/或所述定位件上设有用于抵触调节转动件的抵触凸台。所述外杆上设有抵触调节转动件的内置抵触凸台;所述转动抵触凸台、抵触凸台和内置抵触凸台皆用于给予转动件一定的压力,从而使得转动件抵消重力带来的负面干扰;也可以通过加长位移部的长度,使位移部抵于位移件和定位槽槽底之间,使得转动件得以抵消重力带来的负面干扰。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为了方便配合回落辅助坡,所述出芯凸台上设有与之对应的回落小坡;所述回落小坡坡度面积较小,不会导致出芯凸台会无法和位移件有效配合。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为了方便和出芯辅助坡更好的配合,所述出芯凸台上设有与之对应的出芯小坡;所述出芯小坡的坡面面积较小,不会影响位移件和切换长壁之间的配合。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转动凸台靠收芯处侧偏移。当采用转动件方案时,则会面对转动件的长度问题,受内部空间的限制,转动件的长度不能太长,则需满足当转动件的长度较短时,也能正常使得转动件和定位槽之间的位置切换;而转动件越短,则转动的角度会相应加大,而随着转动角度加大,则滑动柱在调节内槽的位移会出容易现一些问题,因为,转动件和切换长壁接触时,两者之间的夹角必须要大于90度,才有利于转动件通过切换长壁,否则容易卡死,而转动件和收芯辅助壁接触时,则也是两者之间的夹角必须要大于90度,才有利于转动件通过收芯辅助壁或切换长壁,否则容易卡死;而转动件较短时,则转动角度的加大,会导致转动件和切换长壁之间的夹角、转动件和切换长壁之间的夹角和转动件和收芯辅助壁的夹角减少,而通过将转动凸台靠收芯处侧尽可能的偏移,则可以在其他参数不调整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转动件和切换长壁之间的夹角和转动件和收芯辅助壁的夹角,从而增加容错率,提高操作的整体效果和稳定性。
当采用触发组件时,则辅助复位件改为设于控制件和触发盖体之间。
为了适配不同规格的工具主体,从而提高工具的应用场景和适配规格,极大的提高该工具的使用频率,减少资源的重复利用,更加环保和提高产品的使用率;所述与工具主体相抵触的结构处还设有调节孔,所述调节孔内还设有可调节底座,所述可调节底座和调节孔之间通过螺纹或卡扣配合;
所述与工具主体想抵触的结构处为外杆、调节件或定位件上与工具主体相互接触的部分;
所述可调节底座通过外部调节工具和调节孔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改变外杆或调节件内的工具主体的可容纳长度;
所述外部调节工具上还设有与产品相关的刻度线或普通刻度线,所述与产品相关的刻度线,则是指该外部调节工具是专门为工具主体打造,把手处上设有适配工具主体的几种常用规格长度的刻度线,通过这几种不同规格的刻度线,则可以根据需求旋转到和外杆或调节件最下端相对齐的,则内部的长度就调节到该规格的刻度线对应的内部长度,便于消费者直接根据需求调节,而不需要特意记住不同规格之间的长度参数。
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重力对转动件带来的负面影响,所述调节件4上设有转动稳固凸台45,所述转动稳固凸台45上还设有稳固抵触凸台451。
为了方便制造,如模具的快速脱膜,则所述转动稳固凸台45可拆分成单独的配件,通过安装的方式重新固定到调节件4、外杆1或定位件7上,安装方法可以采用卡扣,粘胶,磁吸、螺丝或第三方工具固定。
当采用摁压出芯和摁压收芯方案时,则为了防止笔芯过度后移,确保整体形态的稳定,上述调节件4上还设有调节抵触部42。
为了提升触发收芯的整体的稳定性,确保控制件能够在每次使用完,在非触发时的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在离出芯凸台713最近距离的限位状态,上述控制件2和调节件4之间设有辅助复位件31。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调节件上还设有侧推部;所述外杆上设有容纳侧推部滑动的侧推槽;通过侧推部,调位件则可以完全隐藏于外杆内也可以部分露出,则可以同时兼顾通过反向提拉的方式进行出芯和收芯,通过侧推部控制调位件进行出芯和收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外杆上还设有摁压槽;所述摁压槽内还设有侧摁件,所述调位件上设有配合侧摁件使用的出芯摁压辅助坡;所述侧摁件相对于摁压槽前后移动,而当侧摁件后移时,则会挤压出芯摁压辅助坡,从而导致调位件下移,将侧摁件摁压到底,则会使位移件从收芯处移动到出芯处;所述侧摁件的摁压行程和调位件下移之间的转换比值,受出芯摁压辅助坡的坡度影响,所述出芯摁压辅助坡的坡度越小,则侧摁件的摁压行程和调位件下移之间的转换比值越高,则侧摁件移动更短的距离,可以确保调位件移动更多的距离,从而满足调位件的出芯位移的最低需求。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侧摁件上设有装入辅助卡凸,而摁压槽内也设有与装入辅助卡凸相配合的装入辅助凹槽;当侧摁件摁压到底,导致调位件下移到位,从而使得正常出芯后,此时,因为,调位件的位置此时已经通过复位件和定位件之间达成了出芯固定状态,所以,调位件此时并不会给侧摁件施加复位的力,则此时侧摁件会前后晃动,会对出芯状态的书写过程,造成不必要的干扰,故此,增加装入辅助卡凸和装入辅助凹槽则可以确保,侧摁件摁压到底后,调位件控制出芯的同时,侧摁件会和外杆之间达成临时固定,这种临时固定并不牢靠,当自动收芯触发后,则侧摁件会因为复位件对调位件施加力的影响,导致调位件复位,则出芯摁压辅助坡会促使侧摁件脱离临时固定,进行复位,等待下次的使用。
当采用侧推出芯或侧摁出芯后,则工具主体的尾端不和定位件相抵触,而是和调位件相抵触,并且辅助复位件也改为设于控制件和定位件之间。
所述转动件上还设有转动辅助台和/或转动安装切口,所述转动辅助台和位移件之间和/或转动抵触凸台之间产生抵触,通过转动辅助台,可以有效的帮助转动件抵消重力的干扰,而转动安装切口则可以当转动凸台是一体化设在转动辅助台和位移件之间时,此时转动件不易安装,则通过转动安装切口可以快速有效稳固的使得转动件安装到位。
为了确保使得安装更加简单便捷,便于自动化,上述的调节件上还设有活动开口;所述活动开口用于容纳定位件,虽然定位件本身并不移动,但是,调位件会相对定位件上下移动,而采用部分实施例所表述的情况而言,定位件是需要进入调位件的,故此,对于特定的情况下,需要为定位件预留调位件移动行程的活动开口;
为了确保组装完成后,外杆和调位件不易脱离,所述定位件上还设有定位限位台;所述定位限位台可以更好的抵触工具主体,同时,也可以和位移件形成限位,当组装之前,定位限位台是通过侧面装入调位件的,而组装完成后,调位件只能上下移动,故此,定位限位件无法通过上下移动脱离调位件,而定位件是会和外杆形成配合的,则可以有效防止调位件和外杆分离。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的优选:上述定位槽内设有安装缓冲槽;所述安装缓冲槽主要用于实际安装的过程中,当位移件41或替代位移件41和定位槽接触的其他部件采用塑料制成,而定位件的装入需要靠由下而上的顶入时,因为,考虑到位移件41或替代位移件41和定位槽接触的其他部件采用塑料制成,而这种顶入的过程,则对调位件施力,调位件会对位移件41或替代位移件41和定位槽接触的其他部件施力,而位移件41会通过定位槽,使得定位件和外杆或盖体施力,从而使得定位件卡入外杆或盖体;这种情况下对位移件41的要求就比较高,考虑到长期使用的稳定性,这种较为大力的操作最好不要作用于位移件41,故此,安装时,调位件直接对定位件施力,从而使得定位件卡入外杆或盖体是最佳方式,而通过这种方式,因为要确保位移件41仍能在定位槽内有效移动的前提下的话,则对精准度要求比较高;而通过增加安装缓冲槽,则可以提高对此误差的要求,确保安装时,调位件会直接对定位件施力,而非位移件41对定位件施力。从而防止位移件41受到强力的冲击,提高位移件41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的优选:所述定位槽内设有收芯误差槽;当收芯状态的限位不需要通过位移件41或替代位移件41和定位槽接触的其他部件与定位槽之间的限制来实现时,则应当避免收芯时,位移件或替代位移件41和定位槽接触的其他部件与定位槽产生不必要的抵触,从而更好的保护位移件或替代位移件41和定位槽接触的其他部件和定位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转动件和/或转动抵触凸台上还设有形变槽口,所述形变槽口主要用于帮助原本的部件的部分结构获得一定的形变能力,从而更好的适配结构之间的卡合,也帮助转动件或位移件克服重力的干扰。
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包括外杆、复位件、工具主体和调节件;.
所述外杆上设有出芯卡台、内移动槽和定位部;
所述调节件上设有位移件,所述位移件上还设有位移卡凸,所述位移件活动于出芯卡台、内移动槽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调节件通过以下两种方式防止脱离外杆:
通过内移动槽限制位移件的最大移动距离;
所述外杆上还设有最大限位凸台,所述调节件上还设有限位环台,通过最大限位凸台限制限位环台的最大移动距离。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内移动槽采用两种方案实现:
不贯穿外杆,位于外杆的内壁,直连出芯卡台;
贯穿外杆,和出芯卡台下侧设有外露通孔;
当设有外露通孔时,为了便于位移件进入出芯卡台,则位移件上设有延伸切换坡和/或外露通孔下设有阻隔进入坡。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外杆触发组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触发组件可通过至少以下两种方式实现:
一、所述触发组件包括触发件、触发环和旋转固件;所述触发件穿过旋转固件和触发环相互连接;所述旋转固件固定于外杆的顶端;所述触发件的中端设有旋转环凸,所述触发件的下端设有触发环凸;所述触发件通过旋转环凸可相对旋转固件360度倾斜和下移;所述控制件的顶端设有下移环凸;所述触发环凸往中间移动时,则会挤压下移环凸,间接促使释放辅助坡下移;释放辅助坡下移则会使得位移件脱离和出芯卡台之间的配合,从而受复位件的影响回落到内移动槽;
二、所述外杆上设有连接体;所述触发组件包括限位件、触发环和触发盖体;所述限位件穿过触发盖体和连接体相互连接,所述触发盖体穿过连接体和控制件相互连接或抵触;所述触发盖体往下移动,则控制件也会受压下移;所述触发环位于限位件和触发盖体之间;所述限位件的下侧、触发环的上侧、触发环的下侧和/或触发盖体的上侧上设有触发辅助斜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外杆上还设有不使用切换坡,通过不使用切换坡,可以实现提拉收芯,则需要收芯时,将调节件进一步上移,则通过不使用切换坡,使得位移件往后进一步形变,形变到一定程度时,松手,则通过复位件的弹力,使得位移件回落的速度大于位移件恢复形变的速度,则位移件在经过出芯卡台时,不会重新卡于出芯卡台内,而是会回落到最底部,也就是收芯的限位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外杆上设有摁杆;所述出芯卡台上设有联动通道贯穿外杆,所述位移件通过联动通道和摁杆产生接触;所述摁杆通过单独配件或一体成型的方式安装于外杆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摁杆的安装方式可采用固定安装或灵活安装,采用灵活安装,则摁杆可相对外杆旋转。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摁杆上设有摁压凸起。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位移件的后端还设有位移缺口。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摁杆也可以作为笔夹使用,并且可以实现笔夹收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外杆上可拆出盖体,便于其他部件,从上而下装入外杆;拆分出盖体后,则定位部、连接体和不使用切换坡之类的原本外杆结构,则根据实际应用的情况,选择是否转移到盖体上,以便于安装和使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位移件在不采用滑动珠、转动件或第三方配件等方式代替时,则整体呈倒钩状,便于出芯时的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针对整只笔出芯状态的稳定性、收芯状态的稳定性、出芯状态切换到收芯状态的稳定性和流畅度、收芯状态切换到出芯状态的稳定性和流畅度、外观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整体内部空间的压缩和优化、触发力度转化比例的调整等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和改进。
二、利用结构的优化,实现去外物复位的效果,减少触发所需的最小力度,极大的提高触发效果,使得实际使用体验极大提升,更好的实现了触发收芯。
三、通过结构整体化和去外物复位的优化,实现降低成本和降低装配难度的更佳效果。
四、通过对提高结构的重复利用率,同时实现提拉收芯和触发收芯,这两种收芯方式皆具备极大的市场价值和非常好的用户体验,也满足了不同客户之间的需求。
五、可以传动更多外部触发力度,更好的实现触发收芯。
六、极大的降低了成本和降低了组装难度。
七、本发明触发收芯的方案更为成熟,并且实际所需的触发力度小于实施例5的数倍,触发更为高效,触发效果非常好,这得益于本方案,另辟蹊径,选择通过出芯凸台来承受复位件的大部分弹力,而采用控制件来限制调位件或位移件脱离出芯滑落壁,此时,控制件等于是开关,只承担了非常小的复位件的弹力形成的压力,只需要抽出控制件,释放回落的通道,即可通过出芯滑落壁和复位件使得位移件回到收芯处;而且,这种方案,完全不用考虑控制件的表面摩擦力,故此,控制件的表面摩擦力越小越小,控制件的表面摩擦力越小,则触发所需的力度越小,触发越灵敏。
八、转动凸台采用偏心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内部空间的利用率,在进一步压缩内部空间的前提下,确保操作的稳定性。
九、采用转动件和转动凸台的方案,可以克服重力所带来的干扰,故此,完美解决位移件的旋转或平移问题,则内部的结构的完整度、耐用性和稳定性会极大提升,并且整个操作的流畅性和触发灵敏性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十、触发环增加了触发斜面,进一步提高触发效果;
十一、定位槽置于定位件上,则生产加工难度进一步降低,并且,更换部件的难度也得到降低,同时,还可以生产平面的定位槽,以现在的工艺而言,平面比曲面更易生产,并且平面的精准度和实际效果会优于曲面,则操作的流畅性和稳定性会再次提升。
十二、对提拉收芯的各项细节进行了严格的把控,降低对精度的需求,从而极大的提高容错率,更有利于生产和组装。
十三、提高产品的使用率和适配场景,节约消费者的资金和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十四、针对性外部工具设计,便于消费者进行精准规格调节;
十五、通过去关节轴承的优化,虽然关节轴承属于成熟技术,并且十分稳定,但是,经过多次测验,发现实际对于笔的三百六十度触发而言,关节轴承的稳定性给笔带来的是高成本和扼杀了一些可能;
反而本发明所采用的三百六十度触发结构,所带来的三百六十度触发的不稳定,反而可以实现更好的技术效果,不仅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装配难度,同时,还在关节轴承所能实现的原本的技术效果上,有了新的突破:
可以实现半圆式触发效果,即在三百六十度的基础上,增加了顶部斜向三百六十度和顶部的触发收芯;这种突破,所带来的不仅是触发范围的极度扩展,同时,还可以实现更好的触发效果,因为,关节轴承所带来的稳定性必然会吸收除触发范围外产生的触发力度,则这部分触发力度是没办法传动下去的;而实际生活中笔的存在场景是非常多变的,则在大多数情况下,超出关节轴承触发范围的触发力度是必然存在的;而本发明所采用的三百六度触发结构;其触发范围更大,实现了半圆式触发收芯,则可以传动整个半圆范围的触发力度,所以,关节轴承会消耗更多的外部触发力度,而本发明所采用的三百六十度触发结构,还能进一步降低被结构本身所消耗的外部触发力度,使在外部触发力度不便的情况下,传动更多的外部触发力度,更好的实现触发收芯;
则新的突破所带来的优点,至少包含以下三点:
1、实现了半圆式收芯,触发范围极大增加,覆盖了侧面三百六十度、顶部斜向三百六度和顶部三百六十度;
2、可以传动更多外部触发力度,更好的实现触发收芯;
3、极大的降低了成本和降低了组装难度。
十六、针对触发组件的传动方式进行了优化,采用直接接触传动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则自动笔夹和笔之间的配合点,无论是采用铰连接、关节轴承、三百六十度旋转连接或其他连接方式,都可以分解部件后藏于笔内,采用组装的形式进行装配,减少装配难度和成本,同时,提升笔的外观和使用稳定性。
十七、采用中心挤压方法,更好的实现了下压件的下移;在转动杆和下压件之间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使得下压件下压的距离扩大很多,极大的提高了下压效率,而对比文件中附图13中采用的360°倾斜下移解决出芯切换到收芯方案,是由内而外的挤压,这种挤压方式更为费力,并且以关节轴承处为原点进行由内往外的旋转,触发件和内部触发件之间的接触点的水平高度是处于逐渐上升的过程,而触发件倾斜的主要目的是使内部触发件下压,对比文件的方案会有下移距离的相互抵消,导致最终下移的距离变少一些,故此,并不高效;而倾斜下移方式,采用的是由外往内的挤压过程,则挤压更为省力,并且,触发件和控制件之间的接触点的水平高度是逐渐下降的,则最终下移的距离会更多;此消彼长,而本身这种方案的下移距离就是较小的,相对增加的下移距离就显得相当多了,使得触发收芯更容易。
十八、本发明触发收芯方案一更为成熟,并且实际所需的触发力度小于实施例5的数倍,触发更为高效,触发效果非常好,这得益于本方案,另辟蹊径,选择通过出芯凸台来承受复位件的大部分弹力,而采用控制件来限制调位件或位移件脱离出芯滑落壁,此时,控制件等于是开关,只承担了非常小的复位件的弹力形成的压力,只需要抽出控制件,释放回落的通道,即可通过出芯滑落壁和复位件使得位移件回到收芯处;
而触发收芯方案二,因为位移件和出芯卡台之间会受到复位件的力的影响,导致配合的摩擦力增大,而若通过减少复位件的力或者让位移件和出芯卡台接触的表面更光滑的方式,减少过多摩擦力,则又会导致出芯状态不稳定,所以,触发收芯方案二的最低触发力度是有一定限制的,而触发收芯方案一的最低触发力度则可以做到非常非常低,这是触发收芯方案二的触发灵敏度不如触发收芯方案一的原因。
十九、采用活动槽和滑动珠的方案,则可以很好的解决位移件的旋转或平移问题,则内部的结构的完整度、耐用性和稳定性会极大提升,并且整个操作的流畅性和触发灵敏性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滑动时,可能会受到重力的干扰,不过,通过增加部件之间的摩擦力、增加粘稠的液体、增加磁铁吸引滑动珠、采用单向限位引导避免滑动珠往回移动和/或采用多层高低错位设计避免滑动珠往回移动,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二十、采用转动件方案,则可以最稳定的解决位移件的旋转和平移问题,则在内部的结构的完整度、耐用性和稳定性会极大提升,并且整个操作的流畅性和触发灵敏性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的同时,极大的提升操抗重力干扰的抗干扰性,则可以极大的提高操作的稳定性;通过对转动件施压和/或增加摩擦力,来实现很好的抗重力干扰的抗干扰性。
二十一、更多的出芯方式,在兼顾触发收芯的基础上,增加了侧摁、侧推两大全新出芯体系,满足更多用户的使用需求。
二十二、当采用侧摁和侧推出芯方式时,整体的书写稳定性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局部剖视图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图1的B-B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图2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局部剖视图的左视图。
图5为本发明图4的C-C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立体爆炸图之一。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立体爆炸图之二。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主视图。
图9为本发明图8的D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发明图9的D-D处剖视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左视图。
图12为本发明图11的E-E处剖视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立体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立体图。
图15为本发明图14的F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本发明图14的F-F处剖视图。
图17为本发明图16的R处局部放大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立体爆炸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局部剖视的主视图。
图20为本发明图19的I-I处剖视图。
图21为本发明图20的局部放大图。
图22为本发明图20的M-M处剖视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立体爆炸图。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主视图。
图25为本发明图24的A-A处剖视图。
图26为本发明实施例6的主视图。
图27为本发明图26的U-U处剖视图。
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7的主视图。
图29为本发明图28的K-K处剖视图。
图30为本发明图28的P-P处剖视图。
图31为本发明图30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32为本发明实施例7的立体爆炸图。
图33为本发明实施例8的左视图。
图34为本发明图33的N-N处剖视图。
图35为本发明实施例8的立体爆炸图之一。
图36为本发明实施例8的立体爆炸图之二。
图37为本发明实施例9的主视图。
图38为本发明图37的J-J处剖视图。
图39为本发明图38的T处局部放大图。
图40为本发明实施例10的断裂的局部剖视左视图。
图41为本发明实施例10的立体爆炸图。
图42为本发明实施例11的断裂的局部剖视左视图。
图43为本发明实施例12的主视图。
图44为本发明图43的Z-Z处剖视图。
图45为本发明实施例13的局部剖视的左视图。
图46为本发明图45的X处局部放大图。
图47为本发明实施例14的局部剖视的左视图。
图48为本发明图47的G处局部放大图。
图49为本发明实施例15的局部剖视的主视图。
图50为本发明图49的S-S处剖视图。
图51为本发明图50的SA处局部放大图。
图52为本发明实施例15的立体爆炸图之一。
图53为本发明实施例15的立体爆炸图之二。
图54为本发明本发明实施例16的出芯状态的局部剖视的右视图。
图55为本发明实施例16的立体爆炸图一。
图56为本发明实施例16的立体爆炸图二。
图57为本发明实施例16的收芯状态的局部剖视的主视图。
图58为本发明图57的G-G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7所示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包括外杆1、复位件3、工具主体5和调节模组。上述调节模组包括控制件2、调节件4和定位件7。
上述定位件7装于于外杆1内,上述定位件7上设有定位槽71;上述控制件2上设有控制杆21。
上述调节件4上设有位移件41,上述位移件41活动移动于定位槽71内。上述工具主体5的尾部与定位件7之间产生抵触,上述工具主体部分置于调节件之中,上述复位件完全置于调位件之中。
上述定位槽71上设有收芯切换壁711、切换长壁71B和出芯凸台713。上述出芯凸台713上设有出芯滑落壁7131。
上述收芯切换壁711的底部为收芯处A,此时,工具主体5保持完全隐藏于调节件4内部,此时为收芯状态。
上述位移件41位于出芯滑落壁7131时,受出芯滑落壁7131和复位件3的影响会往出芯滑落壁7131倾斜方向移动,在完全脱离出芯滑落壁7131之前,会受控制杆21的限位,最终位移件41会停留在位于出芯滑落壁7131上,则此时位移件41停留的位置为出芯处B。此时为出芯状态。
上述控制杆21实现提拉收芯的扩展收芯方式:上述控制杆21上设有限位凸台211和控制切换壁212,上述限位凸台211代替控制杆21对位移件41产生限制。上述限位凸台211和控制切换壁212之间还设有收芯通道214。收芯时,上述位移件41上移,通过收芯通道214和收芯切换壁711使得位移件41脱离限位凸台211的限制,从而回到收芯处A。
上述位移件41在定位槽71内左移或右移的解决方案,上述位移件41上还设有转动凸台412,上述转动凸台412上还设有转动件82,上述转动件82的一端套接于转动凸台412上,上述转动件82可相对于转动凸台412旋转,上述转动件82的另一端设有位移部821,上述位移部821代替位移件41与定位槽71直接接触。并且上述位移件41不用左右旋转,当需要左移和右移时,则通过转动件82相对转动凸台412旋转即可。
上述位移件41在定位槽71内从收芯处A移动到出芯处B的解决方案,上述出芯凸台713靠收芯处A侧还设有出芯导向壁7132。上述切换长壁71B和出芯凸台713之间还设有出芯通道B2。上述位移件41从收芯处A上移时,受出芯导向壁7132的影响,进入出芯通道B2,随后通过切换长壁71B到达出芯处B的上方,此时,松开外力,则位移件41会回落到出芯处B。
为了避免人为的误操作,上述定位槽71上设有切换长壁71B时,还可增设出芯限位壁716和收芯辅助壁717。上述出芯限位壁716主要用于限制位移件41,避免位移件41上移过头,从而导致无法使得位移件41停留在出芯处B。而上述收芯辅助壁717则是因为切换长壁71B被出芯限位壁716阻隔后,长度变短,无法继续帮助位移件41实现提拉收芯,故此,通过收芯辅助壁717则可以代替原本切换长壁71B的功能,继续帮助位移件41通过提拉收芯的方式进行收芯。
为了实现触发收芯,外杆1上还设有触发组件6,通过触发组件6影响控制件2的移动,从而改变控制件2的触发形式、触发方向、触发力度和触发范围。上述触发组件6包括限位件61、触发环62和触发盖体63。上述限位件61穿过触发盖体63和控制件2相互连接,上述控制件2跟随限位件61移动。上述触发盖体63和外杆1相互连接。上述触发环62位于限位件61和触发盖体63之间。上述限位件61的下侧、触发环62的上侧、触发环62的下侧和/或触发盖体63的上侧上设有触发辅助斜环C。
为了使得触发组件整体的稳定性更加,当笔身倾斜时,也可以稳定的正常触发,上述控制件2和外杆1之间设有辅助复位件31。
为了确保触发更容易触发,上述触发环62的外径大于外杆1的外径。上述触发环62的下端增加触发斜面621。上述控制杆和/或触发环的表面摩擦力越小越好。上述触发斜面的倾斜角度由设定的触发倾斜角度决定,如:倾斜10°时,即可完成触发收芯,则斜面的倾斜角度为10°以上,便于提高触发效果。
为了确保控制件,能够更稳定的起到控制作用,上述控制件2和外杆1之间只能上下移动,无法左右转动,且存在下移最大限位。
为了提高生产误差带来的不必要的干扰,进一步避免不必要的卡顿,上述收芯通道214靠出芯处B侧设有通道辅坡2141。
为了回落的稳定性,上述定位槽71上还设有防脱凸台719,上述限位凸台211和防脱凸台719之间或外杆1内壁和限位凸台211之间还设有回落通道71A。
为了确保控制杆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上述定位件7上还设有用于容纳控制杆21上下移动的控制槽715。上述控制杆21穿过控制槽715从而限制转动件82的位移部821脱离出芯滑落壁7131。上述控制槽715和控制杆21延长到与收芯处A同一水平线较佳,则此时,就算控制杆21受触发组件6的影响上移,此时位移部821在触发瞬间解除控制杆21后,进入收芯切换壁711上时,则控制杆21和收芯切换壁711之间不会出现控制杆21的位移缺口,从而确保整个运转体系更加稳定,避免位移部821不慎落入控制杆21的位移缺口。上述定位槽71内还设有便于位移件41滑动的滑动辅坡718,考虑到控制槽715的关系,导致位移件41可能会存在卡顿的问题,通过增加滑动辅坡718可以解决回落时因此产生的卡顿。上述控制槽715还可作为位移部821的装入滑道,便于整体的组装。
为了使得转动件能够抵消重力带来的负面干扰,上述位移件41还设有用于抵触调节转动件82的转动抵触凸台413和/或上述定位件7上设有用于抵触调节转动件82的抵触凸台。上述外杆1上设有抵触调节转动件82的内置抵触凸台。上述转动抵触凸台413、抵触凸台和内置抵触凸台皆用于给予转动件82一定的压力,从而使得转动件82抵消重力带来的负面干扰。也可以通过加长位移部821的长度,使位移部821抵于位移件41和定位槽71槽底之间;主要利用的也是依靠位移件41和/或转动件82自身的形变能力,通过对位移件41和/或转动件82施加压力,增加转动件82和与转动件82之间相接触的结构之间的摩擦力和压力,使其抵消重力带来的负面干扰。
为了更高效的利用内部空间,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同时确保最佳的稳定性,上述转动凸台412靠收芯处A侧偏移。当采用转动件82方案时,则会面对转动件82的长度问题,受内部空间的限制,转动件82的长度不能太长,则需满足当转动件82的长度较短时,也能正常使得转动件82和定位槽71之间的位置切换。而转动件越短,则转动的角度会相应加大,而随着转动角度加大,则滑动柱在调节内槽的位移会出容易现一些问题比如:卡顿和卡死的情况,因为,转动件和切换长壁接触时,两者之间的夹角必须要大于90度,才有利于转动件通过切换长壁,否则容易卡死,而转动件和收芯辅助壁接触时,则也是两者之间的夹角必须要大于90度,才有利于转动件通过收芯辅助壁或切换长壁,否则容易卡死。而转动件较短时,则转动角度的加大,会导致转动件和切换长壁之间的夹角、转动件和切换长壁之间的夹角和转动件和收芯辅助壁的夹角减少基于切换长壁、切换长壁与收芯辅助壁和水平线的倾角不变的情况,而通过将转动凸台靠收芯处侧尽可能的偏移,则可以在其他参数不调整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转动件和切换长壁之间的夹角和转动件和收芯辅助壁的夹角,从而增加容错率,提高操作的整体效果和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容错率:上述控制切换壁212的下端点高于收芯辅助壁717的上端点,可以实现更好的效果。
为了便于卡主辅助复位件,上述控制件2上还设有复位环台24。
为了进一步提高位移件41回落的容错率,上述限位凸台211上还设有限位回落坡2111。
为了确保使得安装更加简单便捷,便于自动化,上述的调节件4上还设有活动开口43;上述活动开口43上还设有夹持外延431,上述夹持外延431适配于定位件7,上述定位件7卡入夹持外延431后,可相对调节件4上下滑动,就算在未装入外杆1时,也不易脱离和调位件4的配合;上述活动开口43用于容纳定位件7,虽然定位件7本身并不移动,但是,调位件4会相对定位件7上下移动,而采用部分实施例所表述的情况而言,定位件7是需要进入调位件4的,故此,对于特定的情况下,需要为定位件7预留调位件4移动行程的活动开口43;
为了确保组装完成后,外杆和调位件不易脱离,上述定位件7上还设有定位限位台7B;上述定位限位台7B可以更好的抵触工具主体5,同时,也可以和位移件41形成限位,当组装之前,定位限位台7B是通过侧面装入调位件4的,而组装完成后,调位件4只能上下移动,故此,定位限位件7B无法通过上下移动脱离调位件4,而定位件7是会和外杆形成配合的,则可以有效防止调位件4和外杆1分离。
为了更好的固定转动件82,上述位移件41还设有用于抵触转动件82的转动扣件4121,上述转动扣件4121分为夹持部4131和卡入部4132。上述转动扣件4121通过卡入部4132以卡扣的方式卡入位移件41的侧面,而位移件41上也设有相应的夹持卡槽41Y,上述卡入部4132卡入夹持卡槽41Y后,再通过夹持部4131从而持续的对转动件82施加夹持力,从而使得转动件82左右转动具备一定阻尼的效果,从而克服重力的干扰。
安装方法:
1、先将定位件、转动件和调节件组装成调节组件,转动件的一端套接与位于调节件的转动凸台上,将定位件插入调节件,然后另一端的位移部装入定位槽;此时,调节组件完成;
2、然后将调节组件由上而下装入外杆内,上述调节组件会因为定位件和外杆之间的限位,无法过度下移,当定位件停留在安装位置后,将控制件、辅助复位件和触发盖体依次由上而下继续装入外杆;
3、然后,再把触发环放在触发盖体上,将限位件穿过触发环和触发盖体,与控制件装配上;则整笔大致组装完成;
4、最后,将工具主体、复位件、换笔部依次由下而上装入调节部,再将换笔部和调节件安装到位即可。
出芯方法:
采用提拉出芯方案三: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上述位移件41从收芯处A移动时,受出芯导向壁7132的影响,进入出芯通道B2,随后通过切换长壁71B到达出芯处B的上方,此时,松开外力,则位移件41会回落到出芯处B。
同时具备以下两种收芯方法:
1、触发收芯方案一:将本发明的产品,直接置于桌面、书包、文具盒或口袋之类的储物物品,则触发环62会受到储物物品的碰触,通过碰触产生的力,会传动给限位件61、而限位件61会因此上移,从而带动控制件2上移,当控制件2上移,则位移部821失去了控制件2的限制,会顺着出芯滑落壁7131滑落至收芯处A,则此时,工具主体会完全藏于换笔部D内;
2、提拉收芯方案一: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通过定位槽71上的收芯辅助壁717和控制件2上的控制切换壁212,使得位移件41绕过限位凸台211的限制后,受复位件3的影响,回落到收芯处A。
实施例2:
如图8~13所示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包括外杆1、复位件3、工具主体5和调节模组。上述调节模组包括控制件2和调节件4。
上述控制件2上设有控制杆21;上述外杆1上设有定位槽71。
上述调节件4上设有位移件41,上述位移件41活动移动于定位槽71内。
当采用摁压出芯和摁压收芯方案时,则为了防止笔芯过度后移,确保整体形态的稳定,上述调节件4上还设有调节抵触部42。上述工具主体5的尾部与调节抵触部42之间产生抵触,上述工具主体5和复位件完全置于外杆之中。
为了提升触发收芯的整体的稳定性,确保控制件能够在每次使用完,在非触发时的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在离出芯凸台713最近距离的限位状态,上述控制件2和调节件4之间设有辅助复位件31。
上述定位槽71上设有收芯切换壁711、切换长壁71B和出芯凸台713。上述出芯凸台713上设有出芯滑落壁7131。
上述收芯切换壁711的底部为收芯处A,此时,工具主体5保持完全隐藏于调节件4内部,此时为收芯状态。
上述位移件41位于出芯滑落壁7131时,受出芯滑落壁7131和复位件3的影响会往出芯滑落壁7131倾斜方向移动,在完全脱离出芯滑落壁7131之前,会受控制杆21的限位,最终位移件41会停留在位于出芯滑落壁7131上,则此时位移件41停留的位置为出芯处B。此时为出芯状态。
上述控制杆21实现提拉收芯的扩展收芯方式:上述控制杆21上设有回落辅助坡213,收芯时,上述位移件41上移,通过切换长壁71B离开出芯凸台713的上空,随后,通过复位件3和回落辅助坡213跃过控制杆21的限制。
上述位移件41在定位槽71内左移或右移的解决方案,上述位移件41上还设有位移卡凸411。上述位移卡凸411代替位移件41与定位槽71直接接触。并且位移件41自身具备一定的左右形变弯曲能力,可以弯曲一定幅度,从而满足在定位槽71内移动时,调节件4自身不动的前提下,位移件41会出现的左移或右移的情况。
上述位移件41在定位槽71内从收芯处A移动到出芯处B的解决方案,上述出芯凸台713靠收芯处A端和/或位移件41靠出芯处B端设有出芯辅助坡B1,上述位移件41自身具备前后形变弯曲能力,当位移件41经过出芯凸台713可以通过出芯辅助坡B1和位移件41的形变弯曲能力,越过出芯凸台713,到达出芯处B。
为了实现触发收芯,外杆1上还设有触发组件6,通过触发组件6影响控制件2的移动,从而改变控制件2的触发形式、触发方向、触发力度和触发范围。上述外杆1上设有连接体11。上述触发组件6包括限位件61、触发环62和触发盖体63。上述限位件61穿过触发盖体63和连接体11相互连接,上述触发盖体63穿过连接体11和控制件2相互连接或抵触。上述触发盖体63往下移动,则控制件2也会受压下移。上述触发环62位于限位件61和触发盖体63之间。上述限位件61的下侧、触发环62的上侧、触发环62的下侧和/或触发盖体63的上侧上设有触发辅助斜环C。
为了使得触发组件整体的稳定性更加,当笔身倾斜时,也可以稳定的正常触发,上述控制件2和外杆1之间设有辅助复位件31。
为了确保触发更容易触发,上述触发环62的外径大于外杆1的外径。上述控制杆和/或触发环的表面摩擦力越小越好。
为了确保控制件,能够更稳定的起到控制作用,上述控制件2和外杆1之间只能上下移动,无法左右转动,且存在上移最大限位。
收芯状态切换到出芯状态:通过外力,在保持外杆1不动的情况下,移动调节件4,使位移件41从收芯处A移动到出芯凸台713的下方,随后松开外力,位移件41受到复位件3的影响回落,接触到出芯滑落壁7131和控制杆21后,停留在出芯处B。
为了更好的摁压,还设有摁压件43,上述摁压件43和调节件配合。
为了便于卡主辅助复位件,上述控制件2上还设有复位环台24。
为了适配不同规格的工具主体,从而提高工具的应用场景和适配规格,极大的提高该工具的使用频率,减少资源的重复利用,更加环保和提高产品的使用率;上述与工具主体5相抵触的结构处还设有调节孔E1,上述调节孔E1内还设有可调节底座E,上述可调节底座E和调节孔E1之间通过螺纹或卡扣配合;上述与工具主体5想抵触的结构处为外杆1、调节件4或定位件7上与工具主体5相互接触的部分;上述可调节底座E通过外部调节工具和调节孔E1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改变外杆1或调节件4内的工具主体5的可容纳长度;上述外部调节工具上还设有与产品相关的刻度线或普通刻度线,上述与产品相关的刻度线,则是指该外部调节工具是专门为工具主体5打造,把手处上设有适配工具主体5的几种常用规格长度的刻度线,通过这几种不同规格的刻度线,则可以根据需求旋转到和外杆1或调节件4最下端相对齐的,则内部的长度就调节到该规格的刻度线对应的内部长度,便于消费者直接根据需求调节,而不需要特意记住不同规格之间的长度参数。
安装方法:
1、先将触发盖体、触发环、限位件依次由上而下的装入外杆,限位件穿过触发环和触发盖体和连接体进行配合;
2、将定位件、辅助复位件、调节件、笔芯、复位件和换笔部依次由下而上装入外杆内,将换笔部和外杆进行配合;
3、最后,将摁压件和调节件配合即可。
出芯方法采用摁压出芯方案二:保持外杆1不动,外力控制调位件4下移,当位移件41经过出芯凸台713通过出芯辅助坡B1和位移件41的形变弯曲能力,越过出芯凸台713,到达出芯处B。
同时具备以下两种收芯方法:
1、触发收芯方案一:将本发明的产品,直接置于桌面、书包、文具盒或口袋之类的储物物品,则触发环62会受到储物物品的碰触,通过碰触产生的力,会传动给触发盖体63、而触发盖体63会因此下移,从而带动控制件2下移,当控制件2下移,则位移凸台411失去了控制件2的限制,会顺着出芯滑落壁7131滑落至收芯处A,则此时,工具主体会完全藏于换笔部D内;
2、摁压收芯方案二:外力控制调位件4下移,通过切换长壁71B到达限位凸台211的下方,松开外力通过控制杆21上的回落辅助坡213和复位件3,使得位移件41越过控制件2的限制后,回到收芯处A。
实施例3:
如图14~18所示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包括外杆1、复位件3、工具主体5和调节模组。上述调节模组包括控制件2和调节件4。
上述外杆1上设有定位槽71和定位部72。上述调节件4上设有位移件41,上述位移件41活动移动于定位槽71内。
上述控制件2上设有控制杆21。上述工具主体5的尾部与定位部72之间产生抵触,上述工具主体5部分置于调节件4之中,上述复位件3完全置于调位件4之中上述定位槽71上设有收芯切换壁711、切换长壁71B和出芯凸台713。上述出芯凸台713上设有出芯滑落壁7131。
上述收芯切换壁711的底部为收芯处A,此时,工具主体5保持完全隐藏于调节件4内部,此时为收芯状态。
上述位移件41位于出芯滑落壁7131时,受出芯滑落壁7131和复位件3的影响会往出芯滑落壁7131倾斜方向移动,在完全脱离出芯滑落壁7131之前,会受控制杆21的限位,最终位移件41会停留在位于出芯滑落壁7131上,则此时位移件41停留的位置为出芯处B。此时为出芯状态。
上述控制杆21实现提拉收芯的扩展收芯方式:上述控制杆21上设有回落辅助坡213,收芯时,上述位移件41上移,通过切换长壁71B离开出芯凸台713的上空,随后,通过复位件3和回落辅助坡213跃过控制杆21的限制。
上述位移件41在定位槽71内左移或右移的解决方案,上述位移件41上还设有位移卡凸411。上述位移卡凸411代替位移件41与定位槽71直接接触。并且位移件41自身具备一定的左右形变弯曲能力,可以弯曲一定幅度,从而满足在定位槽71内移动时,调节件4自身不动的前提下,位移件41会出现的左移或右移的情况。
上述位移件41在定位槽71内从收芯处A移动到出芯处B的解决方案,上述出芯凸台713靠收芯处A端和/或位移件41靠出芯处B端设有出芯辅助坡B1,上述位移件41自身具备前后形变弯曲能力,当位移件41经过出芯凸台713可以通过出芯辅助坡B1和位移件41的形变弯曲能力,越过出芯凸台713,到达出芯处B。
为了实现触发收芯,外杆1上还设有触发组件6,通过触发组件6影响控制件2的移动,从而改变控制件2的触发形式、触发方向、触发力度和触发范围。上述触发组件6包括限位件61、触发环62和触发盖体63。上述限位件61穿过触发盖体63和控制件2相互连接,上述控制件2跟随限位件61移动。上述触发盖体63和外杆1相互连接。上述触发环62位于限位件61和触发盖体63之间。上述限位件61的下侧、触发环62的上侧、触发环62的下侧和/或触发盖体63的上侧上设有触发辅助斜环C。
为了确保触发更容易触发,上述触发环62的外径大于外杆1的外径。上述控制杆和/或触发环的表面摩擦力越小越好。
为了确保控制件,能够更稳定的起到控制作用,上述控制件2和外杆1之间只能上下移动,无法左右转动,且存在下移最大限位。
收芯状态切换到出芯状态:通过外力,在保持外杆1不动的情况下,移动调节件4,使位移件41从收芯处A移动到出芯凸台713的上方,随后松开外力,位移件41受到复位件3的影响回落,接触到出芯滑落壁7131和控制杆21后,停留在出芯处B。
为了更好的防止调节件4脱离外杆,可以将位移凸台411独立出来,等调节件装入外杆后,单独装入调节件4;则调节件4不易脱离外杆。
为了适配不同规格的工具主体,从而提高工具的应用场景和适配规格,极大的提高该工具的使用频率,减少资源的重复利用,更加环保和提高产品的使用率;上述与工具主体5相抵触的结构处还设有调节孔E1,上述调节孔E1内还设有可调节底座E,上述可调节底座E和调节孔E1之间通过螺纹或卡扣配合;上述与工具主体5想抵触的结构处为外杆1、调节件4或定位件7上与工具主体5相互接触的部分;上述可调节底座E通过外部调节工具和调节孔E1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改变外杆1或调节件4内的工具主体5的可容纳长度;上述外部调节工具上还设有与产品相关的刻度线或普通刻度线,上述与产品相关的刻度线,则是指该外部调节工具是专门为工具主体5打造,把手处上设有适配工具主体5的几种常用规格长度的刻度线,通过这几种不同规格的刻度线,则可以根据需求旋转到和外杆1或调节件4最下端相对齐的,则内部的长度就调节到该规格的刻度线对应的内部长度,便于消费者直接根据需求调节,而不需要特意记住不同规格之间的长度参数。
为了使得调位件可以更好的旋转,从而便于切换位置状态,上述调位件4下还设有换笔部D,上述调位件4和换笔部D之间还设有两个可磁吸物H,利用两个可磁吸物H之间磁吸力,使得调位件4和换笔部D之间得以配合,同时还可确保调位件4可以相对换笔部D旋转。
安装方法:
1、将控制件、触发盖体、触发环、限位件由上而下依次装入外杆内,触发盖体和外杆进行配合,限位件穿过触发环、触发盖体和控制件进行配合;
2、将可调节底座E,通过外部调节工具装入外杆中,并根据工具主体的实际所需尺寸,调整到位;
3、随后将调节件、工具主体、复位件和换笔部由下而上依次装入外杆内,换笔部和调节件进行配合;
4、此时,可以检查下位移凸台411是否位于定位槽71内,若没有,则调整调节件的位置,确保位移凸台411置于定位槽71内。
本实施例未加入辅助复位件,故此,需要通过重力的作用使得控制件复位,则使用之前,要将整个笔竖起来后,再操作出芯,可以确保出芯的成功率;当然,也可以直接在控制件和触发盖体之间直接增加辅助复位件,从而提升操作体验。
出芯方法:采用提拉出芯方案二:保持外杆1不动,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当位移件41经过出芯凸台713通过出芯辅助坡B1和位移件41的形变弯曲能力,越过出芯凸台713,到达出芯处B;
同时具备以下两种收芯方法:
1、触发收芯方案一:将本发明的产品,直接置于桌面、书包、文具盒或口袋之类的储物物品,则触发环62会受到储物物品的碰触,通过碰触产生的力,会传动给限位件61、而限位件61会因此上移,从而带动控制件2上移,当控制件2上移,则位移凸台411失去了控制件2的限制,会顺着出芯滑落壁7131滑落至收芯处A,则此时,工具主体会完全藏于换笔部D内;
2、提拉收芯方案二: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通过切换长壁71B到达限位凸台211的上空,松开外力通过控制杆21上的回落辅助坡213和复位件3,使得位移件41越过控制件2的限制后,回到收芯处A。
实施例4:
如图19~23所示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通过配置在外杆内的调节件的位移,从而决定工具主体的位置关系,上述工具主体具备收芯和出芯两种位置状态,则调节件通过定位件或外杆上的定位槽、复位件和控制件实现这两种位置状态的相对稳定;上述复位件通过工具主体传动,持续给调节件提供持续的力,使得调节件上的位移件位于收芯处时的状态得以相对稳定;上述位移件在定位槽中移动到出芯处时,通过控制件,限制位移件使得出芯位置状态得以相对稳定;
上述出芯状态切换回收芯状态;则具备三种方法可以实现:
一、移动控制收芯:通过外力影响控制件的上移或下移,使得位移件脱离控制件的限制,则位移件会受到复位件的影响下移,从而实现收芯;
二、提拉收芯:保持外杆不动,外力控制调位件上移,通过定位槽上的切换长壁、控制件上的控制切换壁和复位件,使得位移件绕过控制件的限制后,回到收芯处;
三、提拉收芯方案2:保持外杆不动,外力控制调位件上移,通过定位槽上的切换长壁和复位件,使得位移件越过控制件的限制后,回到收芯处。
上述位移件41在定位槽71内左移或右移的解决方案,上述位移件41上还设有转动凸台412,上述转动凸台412上还设有转动件82,上述转动件82的一端套接于转动凸台412上,上述转动件82可相对于转动凸台412旋转,上述转动件82的另一端设有位移部821,上述位移部821代替位移件41与定位槽71直接接触。并且上述位移件41不用左右旋转,当需要左移和右移时,则通过转动件82相对转动凸台412旋转即可。
上述位移件41在定位槽71内从收芯处A移动到出芯处B的解决方案,上述出芯凸台713靠收芯处A侧还设有出芯导向壁7132。上述切换长壁71B和出芯凸台713之间还设有出芯通道B2。上述位移件41从收芯处A上移时,受出芯导向壁7132的影响,进入出芯通道B2,随后通过切换长壁71B到达出芯处B的上方,此时,松开外力,则位移件41会回落到出芯处B。
为了避免人为的误操作,上述定位槽71上还设有出芯限位壁716和收芯辅助壁717。上述出芯限位壁716主要用于限制位移件41,避免位移件41上移过头,从而导致无法使得位移件41停留在出芯处B。而上述收芯辅助壁717则是因为切换长壁71B被出芯限位壁716阻隔后,长度变短,无法继续帮助位移件41实现提拉收芯,故此,通过收芯辅助壁717则可以代替原本切换长壁71B的功能,继续帮助位移件41通过提拉收芯的方式进行收芯。
为了确保控制件,能够更稳定的起到控制作用,上述控制件2和外杆1之间只能上下移动,无法左右转动,且存在下移最大限位。
为了提高生产误差带来的不必要的干扰,进一步避免不必要的卡顿,上述收芯通道214靠出芯处B侧设有通道辅坡2141。
为了回落的稳定性,上述定位槽71上还设有防脱凸台719,上述限位凸台211和防脱凸台719之间或外杆1内壁和限位凸台211之间还设有回落通道71A。
为了确保控制杆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上述定位件7上还设有用于容纳控制杆21上下移动的控制槽715。上述控制杆21穿过控制槽715从而限制转动件82的位移部821脱离出芯滑落壁7131。上述控制槽715和控制杆21延长到与收芯处A同一水平线较佳,则此时,就算控制杆21受触发组件6的影响上移,此时位移部821在触发瞬间解除控制杆21后,进入收芯切换壁711上时,则控制杆21和收芯切换壁711之间不会出现控制杆21的位移缺口,从而确保整个运转体系更加稳定,避免位移部821不慎落入控制杆21的位移缺口。上述定位槽71内还设有便于位移件41滑动的滑动辅坡718,考虑到控制槽715的关系,导致位移件41可能会存在卡顿的问题,通过增加滑动辅坡718可以解决回落时因此产生的卡顿。上述控制槽715还可作为位移部821的装入滑道,便于整体的组装。
为了使得转动件能够抵消重力带来的负面干扰,上述位移件41还设有用于抵触调节转动件82的转动抵触凸台413和/或上述定位件7上设有用于抵触调节转动件82的抵触凸台。上述外杆1上设有抵触调节转动件82的内置抵触凸台。上述转动抵触凸台413、抵触凸台和内置抵触凸台皆用于给予转动件82一定的压力,从而使得转动件82抵消重力带来的负面干扰。也可以通过加长位移部821的长度,使位移部821抵于位移件41和定位槽71槽底之间。
为了更高效的利用内部空间,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同时确保最佳的稳定性,上述转动凸台412靠收芯处A侧偏移。当采用转动件82方案时,则会面对转动件82的长度问题,受内部空间的限制,转动件82的长度不能太长,则需满足当转动件82的长度较短时,也能正常使得转动件82和定位槽71之间的位置切换。而转动件越短,则转动的角度会相应加大,而随着转动角度加大,则滑动柱在调节内槽的位移会出容易现一些问题比如:卡顿和卡死的情况,因为,转动件和切换长壁接触时,两者之间的夹角必须要大于90度,才有利于转动件通过切换长壁,否则容易卡死,而转动件和收芯辅助壁接触时,则也是两者之间的夹角必须要大于90度,才有利于转动件通过收芯辅助壁或切换长壁,否则容易卡死。而转动件较短时,则转动角度的加大,会导致转动件和切换长壁之间的夹角、转动件和切换长壁之间的夹角和转动件和收芯辅助壁的夹角减少基于切换长壁、切换长壁与收芯辅助壁和水平线的倾角不变的情况,而通过将转动凸台靠收芯处侧尽可能的偏移,则可以在其他参数不调整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转动件和切换长壁之间的夹角和转动件和收芯辅助壁的夹角,从而增加容错率,提高操作的整体效果和稳定性。
收芯状态切换到出芯状态:通过外力,在保持外杆1不动的情况下,移动调节件4,使位移件41从收芯处A移动到出芯凸台713的上方,随后松开外力,位移件41受到复位件3的影响回落,接触到出芯滑落壁7131和控制杆21后,停留在出芯处B。
为了进一步提高容错率:上述控制切换壁212的下端点高于收芯辅助壁717的上端点,可以实现更好的效果。
为了便于安装和维修,上述外杆上还设有盖体14,上述盖体14和外杆相互配合。
为了便于调节组件由下而上的装入外杆,故此定位件7需要和盖体14相互配合,本实施例采用的是卡合的方式,故上述定位件7上还设有卡和部74;而盖体14上则设有盖体卡扣141;并且盖体卡扣141呈分段式分布,并且朝内呈一定弯曲,从而便于卡和部74装入盖体14;上述卡合部74装入盖体14后,不易拔出。
为了便于卡主辅助复位件,上述控制件2上还设有复位环台24。
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重力对转动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上述调节件4上设有转动稳固凸台45,上述转动稳固凸台45上还设有稳固抵触凸台451。
为了方便制造,如模具的快速脱膜,则上述转动稳固凸台45可拆分成单独的配件,通过安装的方式重新固定到调节件4、外杆1或定位件7上,安装方法可以采用卡扣,粘胶,磁吸、螺丝或第三方工具固定。
为了避免安装对转动件82造成不必要的冲击,上述定位槽71内设有安装缓冲槽7D;
为了更好的保护转动件82和定位槽,上述定位件7上还设有定位限位台7B,上述定位槽71内设有收芯误差槽7F;通过定位限位台7B和位移件41之间的限位,则不需要通过转动件82与定位槽之间的限制来实现时,则应当避免收芯状态时,转动件82与定位槽产生不必要的抵触,而通过收芯误差槽7F则可以提供更大的误差尺寸,以确保收芯状态时,不会对转动件82和定位槽造成冲击。
安装方法:
先将定位件、转动件和调节件组装成调节组件,转动件的一端套接与位于调节件的转动凸台上,将定位件装入调节件一部分,然后另一端的位移部装入定位槽;此时
,调节组件完成;
将盖体14由上而下装入外杆,盖体和外杆相互配合
然后将辅助复位件、控制件、调节组件由下而上装入外杆内;将定位件上的卡和部和盖体卡扣配合到位;最后,将工具主体、复位件、换笔部依次由下而上装入调节部,再将换笔部和调节件安装到位即可。
上述盖体14也可以最后再安装。
出芯方法采用提拉出芯方案三: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上述位移件41从收芯处A移动时,受出芯导向壁7132的影响,进入出芯通道B2,随后通过切换长壁71B到达出芯处B的上方,此时,松开外力,则位移件41会回落到出芯处B。
同时具备以下三种收芯方法:
1、移动控制收芯:通过外力使得控制件2的上移,使得位移件41脱离控制件2的限制,则位移件41会受到复位件3的影响移动,从而实现收芯;
2、提拉收芯方案一: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通过定位槽71上的收芯辅助壁717,使得位移件41绕过限位凸台211的限制后,受复位件3的影响,回落到收芯处A。
实施例5:
如图24至25所示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包括外杆1、复位件3、工具主体5和调节模组。上述调节模组包括控制件2、调节件4和触发组件6。
上述控制件2上设有控制杆21。
上述外杆1上设有定位槽71和定位部72。上述定位槽71上设有收芯切换壁711、收芯限位壁712和出芯凸台713。上述出芯凸台713上设有出芯滑落壁7131。上述出芯凸台713和/或位移件41上还设有反推辅坡417。上述工具主体5的尾部与定位部72之间产生抵触,上述工具主体5部分置于调节件4之中,上述复位件3完全置于调位件4之中。
上述调节件4上设有位移件41,上述位移件41活动于定位槽71内。
上述工具主体5和复位件3置于调节件4内,上述复位件3具体位于工具主体5和调节件4之间。上述工具主体5的尾端抵于定位部72的下端。
上述控制件2和调节件4滑动套接于外杆1内:
上述收芯切换壁711和收芯限位壁712夹角处形成收芯处A。上述出芯滑落壁7131上为出芯处B。
上述触发组件6用于收集外部的触发力,传动给控制件2,从而控制控制杆21的移动。
上述位移件41位于收芯处A,此时,工具主体5保持完全隐藏于调节件4内部,此时为收芯状态。
上述位移件41位于出芯滑落壁7131时,受出芯滑落壁7131和复位件3的影响会往出芯滑落壁7131倾斜方向移动,在完全脱离出芯滑落壁7131之前,会受控制杆21对位移件41和/或调节件4的限位,使得位移件41无法正常完全脱离出芯滑落壁7131,则此时,出芯滑落壁7131决定位移件41的高度位置关系。最终位移件41会停留在位于出芯滑落壁7131上,则此时位移件41停留的位置为出芯处B。此时,工具主体5的书写部分会露出调节件4,此时为出芯状态。
此时,工具主体5的书写部分会露出调节件4,此时为出芯状态。
上述控制杆21相对定位槽71只能上下移动或前后移动,无法左右移动。
上述位移件41上还设有位移卡凸411或滑动珠槽,并且上述位移件41自身不产生上述定位槽71的收芯处A的形状,可以根据位移卡凸411、滑动珠8和/或位移件41滑动于定位槽71内的形状进行适应性调整。
上述出芯凸台713靠收芯处A端和/或位移件41靠出芯处B端设有出芯辅助坡B1,上述位移件41自身具备前后形变弯曲能力,当位移件41经过出芯凸台713可以通过出芯辅助坡B1和位移件41的形变弯曲能力,越过出芯凸台713,到达出芯处B。采用这种方案,则要确保位移件41到达出芯处B后,无法利用形变弯曲能力,重新回到收芯处A,如:出芯凸台713上增加倒钩,增加粗糙纹理,增大摩擦力和/或增加配合接触面。
上述触发组件6包括限位件61、触发环62和触发盖体63。上述限位件61穿过触发盖体63和控制件2相互连接,上述控制件2跟随限位件61移动。上述触发盖体63和外杆1相互连接,触发盖体63相对于外杆1不发生移动。上述触发环62位于限位件61和触发盖体63之间。上述限位件61的下侧、触发环62的上侧、触发环62的下侧和/或触发盖体63的上侧上设有触发辅助斜环C。触发环62受外力挤压时,则通过触发辅助斜环C,可以使得控制件2相对定位槽71上移,从而使得控制杆21上移,使得位移件21从出芯处B滑落到收芯处A。
本实施例可以额外实现反推收芯:保持外杆1不动,外力拉扯调位件4上移,通过反推辅坡417,上述位移件41脱离出芯凸台713的限制,从而回到收芯处A。
安装方法:
1、将控制件、触发盖体、触发环、限位件由上而下依次装入外杆内,触发盖体和外杆进行配合,限位件穿过触发环、触发盖体和控制件进行配合;
2、随后将调节件、工具主体、复位件和换笔部由下而上依次装入外杆内,换笔部和调节件进行配合;
3、此时,已经安装完成,可以检查下位移凸台411是否位于定位槽71内,若没有,则调整调节件的位置,确保位移凸台411置于定位槽71内。
本实施例未加入辅助复位件,故此,需要通过重力的作用使得控制件复位,则使用之前,要将整个笔竖起来后,再操作出芯,可以确保出芯的成功率;当然,也可以直接在控制件和触发盖体之间直接增加辅助复位件,从而提升操作体验。
出芯方法采用提拉出芯方案二:保持外杆1不动,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当位移件41经过出芯凸台713通过出芯辅助坡B1和位移件41的形变弯曲能力,越过出芯凸台713,到达出芯处B;
同时具备以下两种收芯方法:
1、触发收芯方案一:将本发明的产品,直接置于桌面、书包、文具盒或口袋之类的储物物品,则触发环62会受到储物物品的碰触,通过碰触产生的力,会传动给限位件61、而限位件61会因此上移,从而带动控制件2上移,当控制件2上移,则位移凸台411失去了控制件2的限制,会顺着出芯滑落壁7131滑落至收芯处A,则此时,工具主体会完全藏于换笔部D内;
2、反推收芯方案二:保持外杆1不动,外力拉扯调位件4下移,通过反推辅坡417,上述位移件41脱离出芯凸台713的限制,从而回到收芯处A。
实施例6:
如图26至27所示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包括外杆1、复位件3、工具主体5和调节模组。上述调节模组包括控制件2、调节件4和触发组件6。
上述控制件2上设有控制杆21。
上述外杆1上设有定位槽71。上述定位槽71上设有收芯切换壁711、收芯限位壁712和出芯凸台713。上述出芯凸台713上设有出芯滑落壁7131。
上述调节件4上设有位移件41,上述位移件41活动于定位槽71内。
上述调节件4上还设于调节抵触部42和调节摁压部43。上述工具主体5和复位件3置于外杆1内,上述复位件3具体位于工具主体5和外杆1之间。上述工具主体5的尾端抵于调节抵触部42的下端。上述工具主体5的尾部与调节抵触部42之间产生抵触,上述工具主体5和复位件3完全置于外杆之中。
上述控制件2和调节件4滑动套接于外杆1内:
上述收芯切换壁711和收芯限位壁712夹角处形成收芯处A。上述出芯滑落壁7131上为出芯处B。
上述触发组件6用于收集外部的触发力,传动给控制件2,从而控制控制杆21的移动。
或控制件2和调节件4之间设有辅助复位件31。上述辅助复位件31的弹力小于复位件3的弹力。
上述位移件41位于收芯处A,此时,工具主体5保持完全隐藏于调节件4内部,此时为收芯状态。
述位移件41位于出芯滑落壁7131时,受出芯滑落壁7131和复位件3的影响会往出芯滑落壁7131倾斜方向移动,在完全脱离出芯滑落壁7131之前,会受控制杆21对位移件41和/或调节件4的限位,使得位移件41无法正常完全脱离出芯滑落壁7131,则此时,出芯滑落壁7131决定位移件41的高度位置关系。最终位移件41会停留在位于出芯滑落壁7131上,则此时位移件41停留的位置为出芯处B。此时,工具主体5的书写部分会露出调节件4,此时为出芯状态。
上述控制杆21相对定位槽71只能上下移动或前后移动,无法左右移动。
上述位移件41上还设有位移卡凸411,并且上述位移件41自身不会左右形变弯曲,当需要左移和右移时,则调节件4整体跟着左移和右移。
上述定位槽71的收芯处A的形状,可以根据位移卡凸411、滑动珠8和/或位移件41滑动于定位槽71内的形状进行适应性调整。
上述出芯凸台713靠收芯处A端和/或位移件41靠出芯处B端设有出芯辅助坡B1,上述位移件41自身具备前后形变弯曲能力,当位移件41经过出芯凸台713可以通过出芯辅助坡B1和位移件41的形变弯曲能力,越过出芯凸台713,到达出芯处B。采用这种方案,则要确保位移件41到达出芯处B后,无法利用形变弯曲能力,重新回到收芯处A,如:出芯凸台713上增加倒钩,增加粗糙纹理,增大摩擦力和/或增加配合接触面。
上述控制件2和触发组件6之间设有辅助复位件31。
上述外杆1上设有连接体11。上述触发组件6包括限位件61、触发环62和触发盖体63。上述限位件61穿过触发盖体63和连接体11相互连接,上述触发盖体63穿过连接体11和控制件2相互连接或抵触。上述触发盖体63往下移动,则控制件2也会受压下移。上述触发环62位于限位件61和触发盖体63之间。上述限位件61的下侧、触发环62的上侧、触发环62的下侧和/或触发盖体63的上侧上设有触发辅助斜环C。触发环62受外力挤压时,则通过触发辅助斜环C,可以使得控制件2相对定位槽71下移,从而使得控制杆21下移,使得位移件21从出芯处B滑落到收芯处A。
触发方式方案一、通过触发组件6间接控制控制件2上移。而触发方式方案二,则是通过触发组件6间接控制控制件2下移。主要根据触发所需控制件所需移动的方向,而决定采取那种触发方式。
安装方法:
1、先将触发盖体、触发环、限位件依次由上而下的装入外杆,限位件穿过触发环和触发盖体和连接体进行配合;
2、将定位件、辅助复位件、调节件、笔芯、复位件和换笔部依次由下而上装入外杆内,将换笔部和外杆进行配合;
3、最后,将摁压件和调节件配合即可。
出芯方法采用提拉出芯方案二:保持外杆1不动,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当位移件41经过出芯凸台713通过出芯辅助坡B1和位移件41的形变弯曲能力,越过出芯凸台713,到达出芯处B;
收芯方法采用触发收芯方案一:将本发明的产品,直接置于桌面、书包、文具盒或口袋之类的储物物品,则触发环62会受到储物物品的碰触,通过碰触产生的力,会传动给限位件61、而限位件61会因此上移,从而带动控制件2上移,当控制件2上移,则位移凸台411失去了控制件2的限制,会顺着出芯滑落壁7131滑落至收芯处A,则此时,工具主体会完全藏于换笔部D内。
实施例7:
如图28至32所示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包括外杆1、复位件3、工具主体5和调节模组。上述调节模组包括控制件2、调节件4、触发组件6和定位件7。
上述控制件2上设有控制杆21。上述工具主体5的尾部与定位件7之间产生抵触,上述工具主体5部分置于调节件4之中,上述复位件3完全置于调位件4之中
上述定位件7装于于外杆1内,不可大幅度上下移动,最好不要上下移动。上述定位件7上设有定位槽71。上述定位槽71上设有收芯切换壁711、收芯限位壁712和出芯凸台713。上述出芯凸台713上设有出芯滑落壁7131。
上述调节件4上设有位移件41,上述位移件41活动于定位槽71内。
上述工具主体5和复位件3置于调节件4内,上述复位件3具体位于工具主体5和调节件4之间。上述工具主体5的尾端抵于定位件7的下端。
上述控制件2和调节件4滑动套接于外杆1内:
上述收芯切换壁711和收芯限位壁712夹角处形成收芯处A。
上述位移件41位于收芯处A,此时,工具主体5保持完全隐藏于调节件4内部,此时为收芯状态。
上述位移件41位于出芯滑落壁7131时,受出芯滑落壁7131和复位件3的影响会往出芯滑落壁7131倾斜方向移动,在完全脱离出芯滑落壁7131之前,会受控制杆21对定位件7、位移件41和/或调节件4的限位,使得位移件41无法正常完全脱离出芯滑落壁7131,则此时,出芯滑落壁7131决定位移件41的高度位置关系。最终位移件41会停留在位于出芯滑落壁7131上,则此时位移件41停留的位置为出芯处B。此时,工具主体5的书写部分会露出调节件4,此时为出芯状态。
上述触发组件6用于收集外部的触发力,传动给控制件2,从而控制控制杆21的移动,当控制杆21脱离和位移件41的接触,则位移件41会从出芯处B移动到收芯处A。
上述控制杆21相对定位件7只能上下移动或前后移动,无法左右移动。
上述位移件41上设有活动槽81,上述活动槽81和定位槽71之间还设有滑动珠8。上述滑动珠8代替位移件41和定位槽71直接接触。这种方案不需要调节件发生旋转或平移,更加稳定,并且生产简单,安装简单,使用顺畅。上述活动槽81包括活动直槽、活动弧槽和活动环槽。上述活动直槽的活动轨迹为直线,适合平面定位槽,上述活动弧槽活动轨迹为弧线,适合弧面定位槽。上述活动环槽的活动轨迹为环形,适合环面定位槽。
当上述控制杆21需要限制的是位移卡凸411、滑动珠8或位于定位槽71内的位移件41部分时,则上述定位槽71内还设有控制槽715。上述控制杆21穿过控制槽715从而限制位移卡凸411、滑动珠8或位于定位槽71内的位移件41部分脱离出芯滑落壁7131。
上述出芯凸台713靠收芯处A侧还设有出芯导向壁7132。上述定位槽71上还设有出芯切换壁714。上述出芯切换壁714和出芯凸台713之间还设有出芯通道B2。上述位移件41从收芯处A上移时,受出芯导向壁7132的影响,进入出芯通道B2,随后通过出芯切换壁714到达出芯处B的上方,此时,松开外力,则位移件41会回落到出芯处B。
上述控制件2和触发组件6之间设有辅助复位件31。
上述触发组件6包括限位件61、触发环62和触发盖体63。上述限位件61穿过触发盖体63和控制件2相互连接,上述控制件2跟随限位件61移动。上述触发盖体63和外杆1相互连接,触发盖体63相对于外杆1不发生移动。上述触发环62位于限位件61和触发盖体63之间。上述限位件61的下侧、触发环62的上侧、触发环62的下侧和/或触发盖体63的上侧上设有触发辅助斜环C。触发环62受外力挤压时,则通过触发辅助斜环C,可以使得控制件2相对定位槽71上移,从而使得控制杆21上移,使得位移件21从出芯处B滑落到收芯处A。
为了便于滑动珠装入活动槽内,上述定位槽上还设有滑动珠装入槽,上述滑动珠装入槽的深度深于定位槽的其他部分,同时,滑动珠装入槽和定位槽其他部分之间还设有装入坡,上述装入坡用于缓冲滑动珠装入,便于滑动珠从滑动珠装入槽过渡进定位槽内。
安装方法:
1、先将定位件、滑动珠和调节件组装成调节组件,将定位件插入调节件,然后将滑动珠,通过滑动珠装入槽装入定位槽和活动槽之间;此时,调节组件完成;
2、然后将调节组件由上而下装入外杆内,上述调节组件会因为定位件和外杆之间的限位,无法过度下移,当定位件停留在安装位置后,将控制件、辅助复位件和触发盖体依次由上而下继续装入外杆;
3、然后,再把触发环放在触发盖体上,将限位件穿过触发环和触发盖体,与控制件装配上;则整笔大致组装完成;
4、最后,将工具主体、复位件、换笔部依次由下而上装入调节部,再将换笔部和调节件安装到位即可。
出芯方法采用提拉出芯方案一: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通过定位槽71上的切换长壁71B,移动到出芯凸台713和控制件2之间,停止于处于出芯处B;
收芯方法采用触发收芯方案一:将本发明的产品,直接置于桌面、书包、文具盒或口袋之类的储物物品,则触发环62会受到储物物品的碰触,通过碰触产生的力,会传动给限位件61、而限位件61会因此上移,从而带动控制件2上移,当控制件2上移,则位移部821失去了控制件2的限制,会顺着出芯滑落壁7131滑落至收芯处A,则此时,工具主体会完全藏于换笔部D内。
实施例8:
如图33~36所示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包括外杆1、复位件3、工具主体5和调节模组。上述调节模组包括控制件2、调节件4、触发组件6和定位件7。
上述控制件2上设有控制杆21。
上述定位件7装于于外杆1内,不可大幅度上下移动,最好不要上下移动。上述定位件7上设有定位槽71。上述定位槽71上设有收芯切换壁711、收芯限位壁712和出芯凸台713。上述出芯凸台713上设有出芯滑落壁7131。上述工具主体5的尾部与定位件7之间产生抵触,上述工具主体5部分置于调节件4之中,上述复位件3完全置于调位件4之中
上述调节件4上设有位移件41,上述位移件41活动于定位槽71内。
上述工具主体5和复位件3置于调节件4内,上述复位件3具体位于工具主体5和调节件4之间。上述工具主体5的尾端抵于定位件7的下端。
上述控制件2和调节件4滑动套接于外杆1内:
上述收芯切换壁711和收芯限位壁712夹角处形成收芯处A。
上述位移件41位于收芯处A,此时,工具主体5保持完全隐藏于调节件4内部,此时为收芯状态。
上述位移件41位于出芯滑落壁7131时,受出芯滑落壁7131和复位件3的影响会往出芯滑落壁7131倾斜方向移动,在完全脱离出芯滑落壁7131之前,会受控制杆21对定位件7、位移件41和/或调节件4的限位,使得位移件41无法正常完全脱离出芯滑落壁7131,则此时,出芯滑落壁7131决定位移件41的高度位置关系。最终位移件41会停留在位于出芯滑落壁7131上,则此时位移件41停留的位置为出芯处B。此时,工具主体5的书写部分会露出调节件4,此时为出芯状态。
上述触发组件6用于收集外部的触发力,传动给控制件2,从而控制控制杆21的移动,当控制杆21脱离和位移件41的接触,则位移件41会从出芯处B移动到收芯处A。
上述控制杆21相对定位件7只能上下移动或前后移动,无法左右移动。
上述位移件41上还设有转动通孔41F和转动扣件4121,上述转动通孔41F内还设有转动件82,上述转动件82上还设有转动凸台412、位移部821和三个转动接触凸台82H,上述转动凸台412按入转动通孔41F后,转动件82可相对转动通孔41F旋转,转动件82的另一端设有位移部821,上述位移部821代替位移件41与定位槽71直接接触;上述转动扣件4121分为夹持部4131、形变槽口713K和卡入部4132。上述转动扣件4121通过卡入部4132以卡扣的方式卡入位移件41的侧面,而位移件41上也设有相应的夹持卡槽41Y,上述卡入部4132卡入夹持卡槽41Y后,再通过夹持部4131和形变槽口713K,从而持续的对转动件82施加夹持力,从而使得转动件82左右转动具备一定阻尼的效果,从而克服重力的干扰。
上述转动接触凸台82H,可以有效的减少转动件82和位移件41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在确保克服重力干扰的同时,具备灵敏的可调节能力,能够提高操作的实际体验。
上述夹持部4131的后侧需要预留一定的空间以供夹持部4131往后形变。
本实施例采用的转动凸台置于转动件上的方案,并且转动凸台的设置位置高于位移部821,充分的利用了内部空间,使得整体的长度得以缩减,从而外观的设计空间更大,能够容纳的笔芯规格更多。也因为位移件41的主体装于上端靠中间侧,上述位移件41和调节件4之间还设有转动开口4K,上述转动件82的位移部821通过转动开口4K进入定位槽71内活动。
上述出芯凸台713靠收芯处A侧还设有出芯导向壁7132。上述定位槽71上还设有出芯切换壁714。上述出芯切换壁714和出芯凸台713之间还设有出芯通道B2。上述位移件41从收芯处A上移时,受出芯导向壁7132的影响,进入出芯通道B2,随后通过出芯切换壁714到达出芯处B的上方,此时,松开外力,则位移件41会回落到出芯处B。
上述触发组件6包括限位件61、触发环62和触发盖体63。上述限位件61穿过触发盖体63和控制件2相互连接,上述控制件2跟随限位件61移动。上述触发盖体63和外杆1相互连接,触发盖体63相对于外杆1不发生移动。上述触发环62位于限位件61和触发盖体63之间。上述限位件61的下侧、触发环62的上侧、触发环62的下侧和/或触发盖体63的上侧上设有触发辅助斜环C。触发环62受外力挤压时,则通过触发辅助斜环C,可以使得控制件2相对定位槽71上移,从而使得控制杆21上移,使得位移件21从出芯处B滑落到收芯处A。
上述定位槽71内设有多层高低错位设计。上述多层高低错位设计的底层D2切换到高层D1之间设有平滑坡D3。如:收芯处A相关的区域形成高层,而出芯处B相关的区域形成底层,低于于收芯处A,则位移件41从收芯处A进入出芯处B后不易原路返回收芯处A,形成类似单向阀的回路。而平滑坡则可以便于位移件41从底层的终点回到高层的起点。
安装方法:
1、先将定位件、转动件和调节件组装成调节组件,转动件的一端套接与位于调节件的转动凸台上,将定位件插入调节件,然后另一端的位移部装入定位槽;此时,调节组件完成;
2、然后将调节组件由上而下装入外杆内,上述调节组件会因为定位件和外杆之间的限位,无法过度下移,当定位件停留在安装位置后,将控制件和触发盖体依次由上而下继续装入外杆;
3、然后,再把触发环放在触发盖体上,将限位件穿过触发环和触发盖体,与控制件装配上;则整笔大致组装完成;
4、最后,将工具主体、复位件、换笔部依次由下而上装入调节部,再将换笔部和调节件安装到位即可。
本实施例未加入辅助复位件,故此,需要通过重力的作用使得控制件复位,则使用之前,要将整个笔竖起来后,再操作出芯,可以确保出芯的成功率;当然,也可以直接在控制件和触发盖体之间直接增加辅助复位件,从而提升操作体验。
出芯方法采用提拉出芯方案一: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通过定位槽71上的切换长壁71B,移动到出芯凸台713和控制件2之间,停止于处于出芯处B;
收芯方法采用触发收芯方案一:将本发明的产品,直接置于桌面、书包、文具盒或口袋之类的储物物品,则触发环62会受到储物物品的碰触,通过碰触产生的力,会传动给限位件61、而限位件61会因此上移,从而带动控制件2上移,当控制件2上移,则位移部821失去了控制件2的限制,会顺着出芯滑落壁7131滑落至收芯处A,则此时,工具主体会完全藏于换笔部D内。
实施例9:
如图37~39所示的包括外杆1、复位件3、工具主体5和调节件4;
上述外杆1上设有出芯卡台73、内移动槽74和定位部72;
上述调节件4上设有位移件41,上述位移件41活动于出芯卡台73、内移动槽74之间;上述出芯卡台73和/或位移件41上还设有反推辅坡417。
上述控制件2上设有释放辅助坡24。
上述调节件4上设有位移件41,上述位移件41活动于出芯卡台73、收芯卡台74之间。
上述工具主体5和复位件3置于调节件4内,上述复位件3具体位于工具主体5和调节件4之间。上述工具主体5的尾端抵于定位部72的下端。
上述收芯卡台74为收芯处A。上述出芯卡台73为出芯处B。
上述触发组件6用于收集外部的触发力,传动给控制件2,从而控制释放辅助坡24的移动。
上述控制件2和调节件4滑动套接于外杆1内:
上述位移件41位于收芯处A,此时,工具主体5保持完全隐藏于调节件4内部,此时为收芯状态。
上述位移件41位于出芯处B时,此时,工具主体5的书写部分会露出调节件4,此时为出芯状态。
上述触发组件6包括触发件64、触发环62和旋转固件65。上述触发件64穿过旋转固件65和触发环62相互连接。上述旋转固件65固定于外杆1的顶端。上述触发件64的中端设有旋转环凸641,上述触发件64的下端设有触发环凸642。上述触发件64通过旋转环凸641可相对旋转固件65,360度倾斜和/或下移。上述旋转环凸641无法穿过旋转固件65。上述控制件2的顶端设有下移环凸22。上述触发环凸642往中间移动时,则会挤压下移环凸22,间接促使释放辅助坡24下移。释放辅助坡24下移则会使得位移件41脱离和出芯卡台73之间的配合,从而受复位件3的影响回落到收芯卡台74。
所述触发环凸642直接抵触控制件2,当触发件64发生旋转和/或下移时,则会导致控制件2下移,而控制件2下移,则会通过释放辅助坡24控制位移件41内移,从而使得位移件41和出芯卡台73之间的配合关系消失。
当调节件4装入外杆1,位移件41进入收芯凸台74的上方后,则受收芯卡台74的限制,不易脱离。
本实施例的复位件3和辅助复位件31采用的是磁铁之间的反斥力代替其他实施例中的弹簧方案。
本实施例还可实现反推收芯:保持外杆1不动,外力拉扯调位件4下移,通过反推辅坡417,上述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的限制,从而回到收芯处A。
安装方法:
1、先将辅助复位件、控制件、触发件、旋转固件由上而下依次装入外杆,将旋转固件和外杆配合;
2、再将调节件由下而上装入外杆,位移件进入内移动槽形成卡合,此时,调节件不易脱离外杆即可;
3、再将工具主体、复位件和换笔部依次装入调节杆内,将换笔部和调节杆配合即可。
4、最后再把触发环和触发件相互配合即可。
出芯方法采用提拉出芯方案四:保持外杆1不动的前提下,通过外力使得调节件4往触发组件端移动。使得位移件41从收芯卡台74移动到出芯卡台73,随后松开外力,则受到复位件3的作用力,位移件41会和出芯卡台73之间卡合,从而保持出芯状态。
同时具备以下三种收芯方法:
1、摁压收芯方案三:通过外力摁压触发环62,使得触发环62挤压触发盖体63或触发件64,从而使得触发盖体63或触发件64挤压控制件2,上述控制件2使得位移件41内移,从而位移件41和出芯卡台73脱扣,通过复位件3,使得位移件41回到收芯处A;
2、反推收芯方案一:保持外杆1不动,外力拉扯调位件4下移,通过反推辅坡417,上述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的限制,从而回到收芯处A;
3、触发收芯方案二:将本发明的产品,直接置于桌面、书包、文具盒或口袋之类的储物物品,则触发环62会受到储物物品的碰触,通过碰触产生的力,会传动给触发环62、而触发环62会因此倾斜,从而导致控制件2下移,当控制件2下移,则控制件2导致位移件41和出芯卡台73脱扣,从而位移41会受到复位件3的作用,滑落至收芯处A,则此时,工具主体会完全藏于换笔部D内。
实施例10:
如图40~41上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
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
包括外杆1、复位件3、工具主体5和调节件4;
上述外杆1上设有出芯卡台73、内移动槽74和定位部72;
上述调节件4上设有位移件41,上述位移件41活动于出芯卡台73、内移动槽74之间。
上述控制件2上设有释放辅助坡24。
通过内移动槽74限制位移件41的最大移动距离,从而避免调节件4装入外杆1后脱离外杆1;
上述内移动槽74采用不贯穿外杆1,位于外杆1的内壁,直连出芯卡台73;
为了实现触发收芯,上述外杆1上设有连接体11和触发组件6;上述触发组件6包括限位件61、控制件2、触发环62和触发盖体63;上述控制件2的下端设有释放辅助坡24;上述限位件61穿过触发盖体63和连接体11相互连接,上述触发盖体63穿过连接体11和控制件2相互连接或抵触;上述触发盖体63往下移动,则控制件2也会受压下移;上述触发环62位于限位件61和触发盖体63之间;上述限位件61的下侧、触发环62的上侧、触发环62的下侧和/或触发盖体63的上侧上设有触发辅助斜环C。
上述定位部72和控制件2之间还设有辅助复位件31。
为了实现摁杆收芯,上述外杆1上设有摁杆75;上述出芯卡台73上设有联动通道731贯穿外杆1,上述位移件41通过联动通道731和摁杆75产生接触;上述摁杆75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安装于外杆1上;为了使得摁杆能够带来更宽大的时,不妨碍摁杆和位移件的接触以及传动,上述摁杆75上设有摁压凸起751;
作为用途的扩展,上述摁杆75也可以作为笔夹使用。
为了更好的和摁杆接触与配合,上述位移件41上还设有位移卡凸411。
安装方法:
1、先将辅助复位件、控制件、触发件、旋转固件由上而下依次装入外杆,将旋转固件和外杆配合;
2、再将调节件由下而上装入外杆,位移件进入内移动槽形成卡合,此时,调节件不易脱离外杆即可;
3、再将工具主体、复位件和换笔部依次装入调节杆内,将换笔部和调节杆配合即可。
出芯方法采用提拉出芯方案四: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上述位移件41从收芯处A直接移动到出芯卡台73上,和出芯卡台73形成卡合,则出芯完成;
同时具备以下四种收芯方法:
1、摁压收芯方案三:通过外力摁压触发环62,使得触发环62挤压触发盖体63或触发件64,从而使得触发盖体63或触发件64挤压控制件2,上述控制件2使得位移件41内移,从而位移件41和出芯卡台73脱扣,通过复位件3,使得位移件41回到收芯处A;
2、反推收芯方案一:保持外杆1不动,外力拉扯调位件4下移,通过反推辅坡417,上述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的限制,从而回到收芯处A;
3、触发收芯方案二:将本发明的产品,直接置于桌面、书包、文具盒或口袋之类的储物物品,则触发环62会受到储物物品的碰触,通过碰触产生的力,会传动给触发环62、而触发环62会因此下移,从而导致触发盖体63下移,而触发盖体63下移则导致控制件2下移,当控制件2下移,则控制件2导致位移件41和出芯卡台73脱扣,从而位移41会受到复位件3的作用,滑落至收芯处A,则此时,工具主体会完全藏于换笔部D内。
4、摁杆收芯方案一:外力挤压摁杆75接触位移件41的一端,使摁杆75挤压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当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则受到复位件3的作用,位移件41下移到达收芯处A。
实施例11:
如图42上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
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
包括外杆1、复位件3、工具主体5和调节件4;
上述外杆1上设有出芯卡台73、内移动槽74和定位部72;
上述调节件4上设有位移件41,上述位移件41活动于出芯卡台73、内移动槽74之间。
通过内移动槽74限制位移件41的最大移动距离;
上述内移动槽74采用不贯穿外杆1,位于外杆1的内壁,直连出芯卡台73;
为了实现摁杆收芯,上述外杆1上设有摁杆75;上述出芯卡台73上设有联动通道731贯穿外杆1,上述位移件41通过联动通道731和摁杆75产生接触;上述摁杆75和外杆1一体成型;
为了使得摁杆能够带来更宽大的时,不妨碍摁杆和位移件的接触以及传动,上述摁杆75上设有摁压凸起751;
为了方便位移件41安装和形变时,有足够空间,上述位移件41的后端还设有位移缺口416;
作为用途的扩展,上述摁杆75也可以作为笔夹使用。
为了更好的和摁杆接触与配合,上述位移件41上还设有位移卡凸411。
安装方法:
1、先将调节件由下而上装入外杆,位移件进入内移动槽形成卡合,此时,调节件不易脱离外杆即可;
2、再将工具主体、复位件和换笔部依次装入调节杆内,将换笔部和调节杆配合即可。
出芯方法采用提拉出芯方案四: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上述位移件41从收芯处A直接移动到出芯卡台73上,和出芯卡台73形成卡合,则出芯完成;
收芯方法:摁杆收芯方案一:外力挤压摁杆75接触位移件41的一端,使摁杆75挤压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当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则受到复位件3的作用,位移件41下移到达收芯处A。
实施例12:
如图43~44上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
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
包括外杆1、复位件3、工具主体5和调节件4;
上述外杆1上设有出芯卡台73、内移动槽74和定位部72;
上述调节件4上设有位移件41,上述位移件41活动于出芯卡台73、内移动槽74之间。
上述调节件4通过内移动槽74限制位移件41的最大移动距离;
上述内移动槽74采用不贯穿外杆1,位于外杆1的内壁,直连出芯卡台73;
为了实现摁杆收芯,上述外杆1上设有摁杆75;上述出芯卡台73上设有联动通道731贯穿外杆1,上述位移件41通过联动通道731和摁杆75产生接触;上述摁杆75通过单独配件方式安装于外杆1上;摁杆75的安装方式采用固定安装;
为了使得摁杆能够带来更宽大的时,不妨碍摁杆和位移件的接触以及传动,上述摁杆75上设有摁压凸起751;
为了方便位移件41安装和形变时,有足够空间,上述位移件41的后端还设有位移缺口416;
作为用途的扩展,上述摁杆75也可以作为笔夹使用;
为了更好的和摁杆接触与配合,上述位移件41上还设有位移卡凸411。
安装方法:
1、先将调节件由下而上装入外杆,位移件进入内移动槽形成卡合,此时,调节件不易脱离外杆即可;
2、再将摁杆75装于外杆1的尾部即可;
3、最后再将工具主体、复位件和换笔部依次装入调节杆内,将换笔部和调节杆配合即可。
出芯方法采用提拉出芯方案四: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上述位移件41从收芯处A直接移动到出芯卡台73上,和出芯卡台73形成卡合,则出芯完成;
收芯方法:摁杆收芯方案一:外力挤压摁杆75接触位移件41的一端,使摁杆75挤压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当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则受到复位件3的作用,位移件41下移到达收芯处A。
实施例13:
如图45~46上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
包括外杆1、复位件3、工具主体5和调节件4;
上述外杆1上设有出芯卡台73、内移动槽74和定位部72;
上述调节件4上设有位移件41,上述位移件41活动于出芯卡台73、内移动槽74之间。
上述调节件4通过以下方式防止脱离外杆1:
通过内移动槽74限制位移件41的最大移动距离;
上述内移动槽74不贯穿外杆1,位于外杆1的内壁,直连出芯卡台73;
为了实现提拉收芯,上述外杆1上还设有盖体9,上述盖体9上还设有不使用切换坡76,通过不使用切换坡76,可以实现提拉收芯,则需要收芯时,将调节件4进一步上移,则通过不使用切换坡76,使得位移件41往后进一步形变,形变到一定程度时,松手,则通过复位件3的弹力,使得位移件41回落的速度大于位移件41恢复形变的速度,则位移件41在经过出芯卡台73时,不会重新卡于出芯卡台73内,而是会回落到最底部,也就是收芯的限位处;
为了实现摁杆收芯,上述外杆1上设有摁杆75;上述出芯卡台73上设有联动通道731贯穿外杆1,上述位移件41通过联动通道731和摁杆75产生接触;上述摁杆75通过单独配件的形式,独立于外杆1;摁杆75的安装方式可采用灵活安装,则摁杆75可相对外杆旋转;
为了使得摁杆能够带来更宽大的时,不妨碍摁杆和位移件的接触以及传动,上述摁杆75上设有摁压凸起751;
为了方便位移件41安装和形变时,有足够空间,上述位移件41的后端还设有位移缺口416;
作为用途的扩展,上述摁杆75也可以作为笔夹使用,并且可以实现笔夹收芯;
为了更好的和摁杆接触与配合,上述位移件41上还设有位移卡凸411。
安装方法:
1、先将调节件由下而上装入外杆,位移件进入内移动槽形成卡合,此时,调节件不易脱离外杆即可;
2、再将盖体9装于外杆上;
2、再将摁杆75装于外杆1的侧面即可;
3、最后再将工具主体、复位件和换笔部依次装入调节杆内,将换笔部和调节杆配合即可。
出芯方法采用提拉出芯方案四: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上述位移件41从收芯处A直接移动到出芯卡台73上,和出芯卡台73形成卡合,则出芯完成;
收芯方法:
1、摁杆收芯方案一:外力挤压摁杆75接触位移件41的一端,使摁杆75挤压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当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则受到复位件3的作用,位移件41下移到达收芯处A。
2、摁杆收芯方案二:外力抬起摁杆75远离位移件41的一端,使摁杆75的另一端受到联动影响挤压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当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则受到复位件3的作用,位移件41下移到达收芯处A;
3、提拉收芯方案三: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通过不使用切换坡76,使得位移件41向后形变,形变到一定程度,此时,松开外力受复位件3的影响,位移件41会经过出芯卡台73,但不会和出芯卡台73发生配合,而是直接落入收芯处A。
实施例14:
如图47~48上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
包括外杆1、复位件3、工具主体5和调节件4;
上述外杆1上设有出芯卡台73、内移动槽74和定位部72;
上述调节件4上设有位移件41,上述位移件41活动于出芯卡台73、内移动槽74之间。
上述调节件4通过以下方式防止脱离外杆1;上述外杆1上还设有最大限位凸台77,上述调节件4上还设有限位环台44,通过最大限位凸台77限制限位环台44的最大移动距离。
上述内移动槽74贯穿外杆1,和出芯卡台73下侧设有外露通孔17;为了便于位移件41进入出芯卡台73,则位移件41上设有延伸切换坡415和/或外露通孔17下设有阻隔进入坡171。
为了实现提拉收芯,上述外杆1上还设有不使用切换坡76,通过不使用切换坡76,可以实现提拉收芯,则需要收芯时,将调节件4进一步上移,则通过不使用切换坡76,使得位移件41往后进一步形变,形变到一定程度时,松手,则通过复位件3的弹力,使得位移件41回落的速度大于位移件41恢复形变的速度,则位移件41在经过出芯卡台73时,不会重新卡于出芯卡台73内,而是会回落到最底部,也就是收芯的限位处;
为了实现摁杆收芯,上述外杆1上设有摁杆75;上述出芯卡台73上设有联动通道731贯穿外杆1,上述位移件41通过联动通道731和摁杆75产生接触;上述摁杆75通过单独配件的形式,独立于外杆1;摁杆75的安装方式可采用灵活安装,则摁杆75可相对外杆旋转;
为了使得摁杆能够带来更宽大的时,不妨碍摁杆和位移件的接触以及传动,上述摁杆75上设有摁压凸起751;
为了方便位移件41安装和形变时,有足够空间,上述位移件41的后端还设有位移缺口416;
作为用途的扩展,上述摁杆75也可以作为笔夹使用,并且可以实现笔夹收芯;
为了更好的和摁杆接触与配合,上述位移件41上还设有位移卡凸411。
安装方法:
1、先将调节件由下而上装入外杆,位移件进入内移动槽形成卡合,此时,调节件不易脱离外杆即可;
2、再将摁杆75装于外杆1的尾部即可;
3、最后再将工具主体、复位件和换笔部依次装入调节杆内,将换笔部和调节杆配合即可。
出芯方法采用提拉出芯方案五: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上述位移件41从收芯处A向上移动,通过延伸切换坡415和/或阻隔进入坡171到达出芯卡台73上,和出芯卡台73形成卡合,则出芯完成。
收芯方法,同时采用以下两种:
1、摁杆收芯方案一:外力挤压摁杆75接触位移件41的一端,使摁杆75挤压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当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则受到复位件3的作用,位移件41下移到达收芯处A。
3、提拉收芯方案三: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通过不使用切换坡76,使得位移件41向后形变,形变到一定程度,此时,松开外力受复位件3的影响,位移件41会经过出芯卡台73,但不会和出芯卡台73发生配合,而是直接落入收芯处A。
实施例15:
如图49~53上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包括外杆1、复位件3、工具主体5、控制件2、调节件4和定位件7;
上述定位件7上设有定位槽71;
上述调节件4上设有位移件41,上述位移件41活动移动于定位槽71内。
上述调节件4上还设有侧推部4A;上述外杆1上设有容纳侧推部4A滑动的侧推槽1A;通过侧推部4A,调位件则可以完全隐藏于外杆内也可以部分露出,则可以同时兼顾通过反向提拉的方式进行出芯和收芯,通过侧推部4A控制调位件4进行出芯和收芯。
外杆1上还设有触发组件6。
上述外杆1上设有盖体14、上述盖体14上设有连接体11;上述触发组件6包括限位件61、触发环62和触发盖体63;上述限位件61穿过触发盖体63和连接体11相互连接,上述触发盖体63穿过连接体11和控制件2相互连接或抵触;上述触发盖体63往下移动,则控制件2也会受压往下移动;上述触发环62位于限位件61和触发盖体63之间;上述限位件61的下侧、触发环62的上侧、触发环62的下侧和/或触发盖体63的上侧上设有触发辅助斜环C;
上述位移件41上还设有位移卡凸411、滑动珠槽或转动凸台412,上述滑动珠槽和定位槽71之间还设有滑动珠;上述转动凸台412上还设有转动件82,上述转动件82的一端套接于转动凸台412上,上述转动件82可相对于转动凸台412旋转,上述转动件82的另一端设有位移部821,上述位移部821、滑动珠或位移卡凸411代替位移件41与定位槽71直接接触;当需要左移和右移时,则调节件4整体跟着左移和右移;
上述定位槽71上还设有出芯限位壁716和收芯辅助壁717。
控制件2和定位件7之间设有辅助复位件31
上述位移件41还设有用于抵触调节转动件82的转动抵触凸台413。
上述定位槽71内设有收芯切换壁711;因为上述收芯切换壁711所处的位置是回落的位置,也是行程最长的区域,故此,对于坡度的要求较低,非常容易回落,而这种长距离移动,对于出芯过程而言,会有更多的变数,故此,通过收芯切换壁211将收芯处A改为在出芯凸台713的正下方或正上方附近,则有助于收芯切换出芯时的稳定性
上述定位件7上还设有用于容纳控制杆21上下移动的控制槽715;
上述定位槽71上还设有防脱凸台719,上述限位凸台211和防脱凸台719之间或外杆1内壁和限位凸台211之间还设有回落通道71A;
上述调节件4上还设有调节抵触部42;
上述定位件7卡于外杆1上的最大限位凸台77和盖体14之间;
上述转动凸台412上还可设有转动扣件4121;上述转动扣件4121上设有转动卡入部41211、压力瓣片41212和压力柱41213;上述压力柱41213和转动件82之间抵触,而压力瓣片41212则提供韧性回弹,上述转动卡入部41211则卡入转动凸台412,使得转动扣件4121得以稳定的固定在转动凸台412上。
上述调节件4上设有转动稳固凸台45;上述位移件41还设有用于抵触调节转动件82的转动抵触凸台413;
安装方法:
1、调位件、转动件和定位件组装成调节组件,然后由上而下的装入外杆内;
2、再将辅助复位件、控制件、盖体、触发盖体、触发环、限位杆依次由上而下继续装入外杆;其中盖体和外杆螺纹配合,限位件和盖体上的连接体进行二次螺纹配合;
3、将侧推部再穿过外杆的侧面,直接卡入调位件上,
4、最后再将工具主体、复位件、握笔套T和换笔部依次装入调节杆内,将换笔部和外杆配合即可。
出芯方法采用侧推出芯方案三:外力通过侧推部控制调位件4下移,上述位移件41从收芯处A向下移动,通过出芯导向壁7132的影响,进入出芯通道B2,随后通过切换长壁71B到达出芯处B的上方,此时,松开外力,则位移件41会回落到出芯处B,则出芯完成。
收芯方法,同时采用以下两种:
1、侧推收芯方案一:外力侧推部1A控制调位件4进一步下移,则位移件41会继续下移,随后通过定位槽71上的收芯辅助壁717,使得位移件41绕过限位凸台211的限制后,通过复位件3的回弹力,回到收芯处A。
2、触发收芯方案一:通过触发环收集四周的外力,通过触发盖体,将触发环收集的力传递给控制件,从而导致控制件2的移动,使得位移件41脱离控制件2的限制,则位移件41会受到复位件3的影响移动,从而实现收芯。
本实施例采用的出芯方案,比较特殊的是和之前的实施例相比,调位件既不是通过尾端操作也不是通过前端操作,而是采用侧推部辅助,进行侧面操作,而侧推部可以通过和调节件一体成型或单独配件的形式实现,而采用一体成型时,则侧推部需要可以相对于调位件向后形变,以便于安装,而本实施例选用的是单独配件卡合的形式。
实施例16:
如图54~58上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包括外杆1、复位件3、工具主体5、控制件2、调节件4和定位件7;
上述定位件7上设有定位槽71;
上述调节件4上设有位移件41,上述位移件41活动移动于定位槽71内。
上述外杆1上还设有摁压槽1B;上述摁压槽1B内还设有侧摁件1B1,上述调位件4上设有配合侧摁件1B1使用的出芯摁压辅助坡1B2;上述侧摁件1B1相对于摁压槽1B前后移动,而当侧摁件1B1后移时,则会挤压出芯摁压辅助坡1B2,从而导致调位件4下移,将侧摁件1B1摁压到底,则会使位移件41从收芯处A移动到出芯处B;上述侧摁件1B1的摁压行程和调位件4下移之间的转换比值,受出芯摁压辅助坡1B2的坡度影响,上述出芯摁压辅助坡1B2的坡度越小,则侧摁件1B1的摁压行程和调位件4下移之间的转换比值越高,则侧摁件移动更短的距离,可以确保调位件移动更多的距离,从而满足调位件的出芯位移的最低需求。
上述侧摁件1B1上设有装入辅助卡凸1B2,而摁压槽1B内也设有与装入辅助卡凸1B4相配合的装入辅助凹槽1B3;当侧摁件1B1摁压到底,导致调位件4下移到位,从而使得正常出芯后,此时,因为,调位件4的位置此时已经通过复位件3和定位件之间达成了出芯固定状态,所以,调位件4此时并不会给侧摁件1B1施加复位的力,则此时侧摁件1B1会前后晃动,会对出芯状态的书写过程,造成不必要的干扰,故此,增加装入辅助卡凸1B4和装入辅助凹槽1B3则可以确保,侧摁件1B1摁压到底后,调位件4控制出芯的同时,侧摁件1B1会和外杆1之间达成临时固定,这种临时固定并不牢靠,当自动收芯触发后,则侧摁件1B1会因为复位件3对调位件4施加力的影响,导致调位件4复位,则出芯摁压辅助坡1B2会促使侧摁件1B1脱离临时固定,进行复位,等待下次的使用。
当采用侧推出芯或侧摁出芯后,则工具主体的尾端不和定位件相抵触,而是和调位件相抵触,并且辅助复位件也改为设于控制件和定位件之间。
外杆1上还设有触发组件6。
上述外杆1上设有盖体14、上述盖体14上设有连接体11;上述触发组件6包括限位件61、触发环62和触发盖体63;上述限位件61穿过触发盖体63和连接体11相互连接,上述触发盖体63穿过连接体11和控制件2相互连接或抵触;上述触发盖体63往下移动,则控制件2也会受压往下移动;上述触发环62位于限位件61和触发盖体63之间;上述限位件61的下侧、触发环62的上侧、触发环62的下侧和/或触发盖体63的上侧上设有触发辅助斜环C;
上述位移件41上还设有位移卡凸411、滑动珠槽或转动凸台412,上述滑动珠槽和定位槽71之间还设有滑动珠;上述转动凸台412上还设有转动件82,上述转动件82的一端套接于转动凸台412上,上述转动件82可相对于转动凸台412旋转,上述转动件82的另一端设有位移部821,上述位移部821、滑动珠或位移卡凸411代替位移件41与定位槽71直接接触;当需要左移和右移时,则调节件4整体跟着左移和右移;
上述定位槽71上还设有出芯限位壁716和收芯辅助壁717。
控制件2和定位件7之间设有辅助复位件31。
上述位移件41还设有用于抵触调节转动件82的转动抵触凸台413。
上述定位槽71内设有收芯切换壁711;因为上述收芯切换壁711所处的位置是回落的位置,也是行程最长的区域,故此,对于坡度的要求较低,非常容易回落,而这种长距离移动,对于出芯过程而言,会有更多的变数,故此,通过收芯切换壁211将收芯处A改为在出芯凸台713的正下方或正上方附近,则有助于收芯切换出芯时的稳定性。
上述定位件7上还设有用于容纳控制杆21上下移动的控制槽715;
上述定位槽71上还设有防脱凸台719,上述限位凸台211和防脱凸台719之间或外杆1内壁和限位凸台211之间还设有回落通道71A;
上述调节件4上还设有调节抵触部42;上述工具主体5的尾端抵触于调节抵触部42。
上述转动件上还设有转动辅助台和/或转动安装切口,上述转动辅助台和位移件之间和/或转动抵触凸台之间产生抵触,通过转动辅助台,可以有效的帮助转动件抵消重力的干扰,而转动安装切口则可以当转动凸台是一体化设在转动辅助台和位移件之间时,此时转动件不易安装,则通过转动安装切口可以快速有效稳固的使得转动件安装到位。
上述调节件4上设有转动稳固凸台45;上述位移件41还设有用于抵触调节转动件82的转动抵触凸台413,上述转动件82上还设有转动辅助台822和/或转动安装切口823
上述出芯凸台713上可设有形变槽口713K,上述出芯凸台713上下侧,只需其中一侧和左右两侧具有形变槽口713K即可,如此,使得出芯凸台713具备形变能力,则位移件41不需要形变能力也可以实现越过出芯凸台713
安装方法:
3、调位件、转动件和定位件组装成调节组件,然后由上而下的装入外杆内;
4、再将辅助复位件、控制件、盖体、触发盖体、触发环、限位杆依次由上而下继续装入外杆;其中盖体和外杆螺纹配合,限位件和盖体上的连接体进行二次螺纹配合;
3、将侧摁件再穿过外杆的侧面,直接卡入外杆内,
4、最后再将工具主体、复位件、握笔套T和换笔部依次装入调节杆内,将换笔部和外杆配合即可。
出芯方法采用侧摁出芯方案二:外力控制侧摁件1B1往后移动,则调位件4会连带位移件41下移,从而当位移件41经过出芯凸台713通过出芯辅助坡B1和/或位移件41的形变弯曲能力,越过出芯凸台713,到达出芯处B,则出芯完成。
收芯方法采用触发收芯方案一:通过触发环收集四周的外力,通过触发盖体,将触发环收集的力传递给控制件,从而导致控制件2的移动,使得位移件41脱离控制件2的限制,则位移件41会受到复位件3的影响移动,从而实现收芯。
本实施例采用的出芯方案,比较特殊的是和之前的实施例相比,调位件既不是通过尾端操作也不是通过前端操作,而是采用侧摁部辅助,进行侧面操作,提供了全新的一种出芯操作方式,并且还兼顾采用触发收芯的最优收芯方式。
本实施例的转动件的安装方式采用侧边卡入的形式,因为,本实施例的转动凸台是一体形成于转动稳固凸台45和位移件41之间,故此,转动件82无法采用前后套入的方式装入转动凸台,故此,采用侧边卡入的形式装入转动凸台。
上述实施例1~8、15和16皆具备的额外补充点:
1、控制杆21和触发环的表面应当尽可能的光滑,减少摩擦力,则可以减弱触发所需的力度,进一步提高触发的效果。
2、上述实施例2和3为了方便配合回落辅助坡213,上述出芯凸台713上设有与之对应的回落小坡7133。3、上述回落小坡7133坡度面积较小,不会导致出芯凸台713会无法和位移件41有效配合。
4、为了方便和出芯辅助坡B1更好的配合,上述出芯凸台713上设有与之对应的出芯小坡7134,上述出芯小坡7134的坡面面积较小,不会影响位移件41和切换长壁71B之间的配合。
5、为了确保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当上述定位槽71设于外杆1上时,上述外杆1上还设有收芯限位壁712。当上述定位槽71设于定位件7上时,上述定位槽71上还设有收芯限位壁712或外杆1的内壁等于收芯限位壁712的功能,起限位作用。
6、上述触发环62的外径大于外杆1的外径。上述控制件2的下端还可延伸设有延伸杆23。上述触发环62的下端增加触发斜面621。上述延伸杆23可以充实内部结构,防止调位件4晃动和/或脱离外杆1,还可防止控制件2自身不必要的晃动和旋转,还可给控制件2提供限位,从而更好的稳定内部结构。上述触发斜面的倾斜角度由设定的触发倾斜角度决定,如:倾斜10°时,即可完成触发收芯,则斜面的倾斜角度为10°以上,便于提高触发效果。
7、上述出芯卡台73的内径往内缩小,从而使得出芯卡台73的内径小于收芯卡台74的外径。上述出芯卡台73的下侧设有卡台切换坡731。
上述实施例1~16皆具备的额外补充点:
1、为了便于更换笔芯和安装,上述调节件或外杆的前端,可拆分出换笔部D。
2、上述工具主体5本身也就是一个内部容纳的工具,这个工具是书写的根本,但是,书写的媒介很多,而他们的外部结构造型的是可以相对统一的,故此,上述上述工具主体包括圆珠笔芯、中性笔芯、钢笔书写芯和墨囊、荧光笔笔芯、宝珠笔笔芯、可擦笔笔芯、眉笔、螺丝刀、钥匙、手工刀具、唇膏、永恒笔笔芯和/或铅笔笔芯。
3、上述复位件3的本质就是提供一个持续的力,故此上述复位件3和辅助复位件31为弹性物质,可磁吸物、可磁吸材料、弹性材料和/或复位弹簧组合或单独形成。
4、上述辅助复位件31的弹力小于复位件3的弹力。
特殊补充说明:
1、实施例中:“上述控制杆21相对定位槽71只能上下移动或前后移动,无法左右移动。”这是根据实施例中的实际情况,出于书写时的稳定性的考虑,并非说明必须要这样设计,也可以采用斜上、斜下、斜前、斜后、向左和向右的移动方式,只是这样的操作体验会差一些,并且内部结构内需要额外设计与这种操作方位相匹配的导向结构,而且,当选择保持调节件不动的前提下,则定位件需要具备可旋转的能力,这种情况下的定位件7是可以相对外杆旋转的,所以,定位件可以旋转的这种方案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2、关于控制件2、调节件4、定位件7、触发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因为,这几个部件的延伸性非常大,变化可能很多,故此,位置关系组合的可能性很多,没有绝对性的位置关系,主要以实现本发明所表达的操作方式和设计理念为主。
3、关于调节件4装入外杆1后的不易脱离设计,可通过很多种方式实现,如定位槽71、定位部72、定位件7和/或控制件2的结构本身对其的限位和这些的衍生部位与调节件4限位,这种方式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能解决的,故此,类似问题都不做详细表述。如:实施例1中是利用转动件82卡入位移件41上的转动凸台和定位槽71之间,以确保调位件4脱离外杆1。
4、位移件41形变时,需要内部空间预留一定形变空间给位移件41,这种根据实际情况预留形变给位移件即可,这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解决产生形变时,产生的往后移动的形变问题;如实施例1中是通过在延伸杆23上设置使用形变凹槽231,以解决位移卡凸411通过出芯凸台713时,产生形变时,产生的往后移动的形变问题。
5、关于防止控制杆21左右移动的问题,则是外杆上设置相关的卡凸,同时,控制杆21上也设有对应的卡凸,则可以起到防旋转的目的。关于控制杆21的上移最大限位和下移最大限位,则只需要外杆内设置相关卡凸即可实现,故此,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采用上移最大限位和下移最大限位的具体位置即可。
6、当控制件2是通过上移释放收芯时,则控制件2和触发组件6之间就算不设辅助复位件31也可以正常使用,可以利用控制件2的重力进行下移复位,需要确保外杆1内与控制件2滑动有关的部分的摩擦力较小,而控制件2本身具备一定重力,则效果会较好。为了操作更稳定,则还是采用辅助复位件31更好,辅助复位件31的弹力不需要太大,只需能让控制件2复位即可。
7、提拉出芯具备两种方式,并且可以和触发收芯同时存在,当采用内部结构实现时,采用实施例1的方案较佳,而需要外露给消费者看时,则采用实施例3的方式即可,当需要采用摁压出芯时,则采用实施例2即可,当然具体的组合形式还有很多,可以优化的细节仍然存在,但是,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构思和原理的前提下,做出的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关于位置关系的概念比较多,并且,同一个部件所蕴含的位置关系也是多重的,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不同的实施例、不同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10、上述定位槽71中,并不只存在上述的几个通道,比如:上述出芯凸台713和收芯切换壁711之间也是存在收芯回落通道的,这种常态化的通道,就不做专门的引证表述了,需要理解的是定位槽内的通道默认是满足位移件41和其相关变型部件通过的。
11、关于本发明中的触发组件的相关结构,也只是本发明的举例结构,相关能够实现类似效果的结构,也应当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12、关于笔芯的抵触部位,也是根据结构的实际需求而定,如:实施例1中笔芯是与定位件的底部相互抵触、而实施例2中则是和调节件的调节抵触部42相互抵触、实施例3中则是和定位部72相互抵触。
13、关于不采用“触发组件”时,控制杆单独被操作时,则外杆上还是要增加一个类似触发盖体63的部件和外杆配合,这个类似触发盖体63的部件可以和外杆是一体化的,故此,并不需要单独进行说明,而这个类似触发盖体63的部件的中间也是设有一个通孔的,上述控制杆露出该通孔即可,能够被人触摸到即可,如类似实施例4所示。
14、关于收芯切换壁711、切换长壁71B、切换长壁71B、收芯限位壁712、出芯滑落壁7131、控制切换壁212、收芯辅助壁717和/或出芯导向壁7132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问题,夹角一般都在15°~80°之间,收芯限位壁712可以是90°或者其他度数;一般来说在45°附近的度数更为理想,如:50°、40°、55°、60°、58°、42°、35°和/或65°以此类推之类会更加合适,而具体的角度限制主要是受笔的出芯行程和笔的收芯行程决定,因为角度的大小会决定壁的两个端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和位移件41的通过效率,而这个垂直距离就会直接影响笔的出芯行程和笔的收芯行程;故此,夹角根据实际工具主体本身采用的方案是钢笔、铅笔、中性笔或还是圆珠笔之类,因为,每个工具主体所需的出芯行程和收芯行程而定,而位移件41的通过效率在面对不同的壁时,也会发生变化,故此,上述所有壁和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大小,视实际情况而定,以在满足工具主体所需出芯行程和收芯行程的前提下,同时,能够确保位移件41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都能够流畅顺利的通过即可。
15、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不仅可以运用于制笔领域,也可以用于其他小工具使用部位的露出和收纳。
16、本发明从便于实际操作考虑,操作方式写的都是保持外杆不动,移动调节件或定位件进行出芯和收芯;因为,外杆是外露面积最大的,也是最好固定的,使用时,一般直接用手掌的虎口夹住即可;而反过来保持调节件和定位件不动,移动外杆来控制出芯和收芯,也是可以的。
17、关于部件的装入顺序,每个实施例之间会不尽相同,具体根据外杆的结构和是否采用定位件,触发组件等影响;一般来说外杆增加换笔部后,不管外杆的上半部的配套结构如何装入,工具主体和复位件都是由下而上的装入外杆,随后换笔部装入;当然,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采用由上而下的装入,但是,由于大部分的核心结构都处于尾部的空间,故此,采用由下而上的装入方法,更加适合更换工具主体。
18、还可以增加一些防止定位件转动的结构,如:增加防旋凸台13去限制定位件左右旋转。
19、定位件装入后,装入后,可以通过触发盖体和限位环台12的限制或外杆自身的限制,防止定位件上下移动,从而确保操作的精准性。
20、关于收芯切换壁711、收芯辅助壁717、切换长壁71B、切换长壁71B、收芯限位壁712、出芯滑落壁7131、控制切换壁212和/或出芯导向壁7132的长度和位于定位槽内的位置关系,主要以确保位移件41通过的效率和容错率为主;如:出芯滑落壁7131的靠出芯处B的端点和出芯限位壁716的靠出芯滑落壁7131的端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应当大于位移件的宽度,从而确保位移件上移或下移的过程中,能够稳定的接触到收芯辅助壁717;上述出芯滑落壁7131的远离出芯处B的端点和切换长壁71B之间的直线距离应当大于位移件41的外径,从而确保位移件能够顺利的通过;而出芯滑落壁7131的远离出芯处B的端点和出芯限位壁716的靠出芯滑落壁7131的端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应当大于位移件的宽度,从而确保位移件上移或下移的过程中,能够稳定的接触到出芯滑落壁7131上;以此类推。
21、为了方便更换工具主体,则外杆的前端也可拆分出换笔部,若外杆选择拆分换笔部,则通常情况下,调位件则不用再拆分换笔部,尤其是当采用摁压出芯时,此时的调位件位于外杆内部,还需要负责抵触工具主体,故此,无法提供换笔部,则由外杆拆分更为合适。
22、配合说明:大多数部件之间的配合可以采用螺纹、卡合、磁吸、粘胶、套接和/或第三方配件的方式进行配合,也可采用其他新材料或新技术;如:焊接、弹性物体辅助卡合等。
23、上述调节孔的位置可能性较多,因为本发明的结构思路较为灵活,并不局限于某一种方案,正如实施例1~4所示的几种实施例,工具主体尾部所抵触的部分并不完全相同,但是,调节孔的位置是肯定由工具主体的尾部的位置决定,而可调节底座的位置则是根据调节孔的位置走的;而本调节孔和可调节底座的发明构思也可以引用于其他近似产品上。
24、可调节底座需要一定的长度行程提供富足的空间,而当调节孔位置不够时,可以通过调节孔后面的结构让出一定的空间,则调节孔后面的结构需要提供足够的调节通孔,便于可调节底座调节长短;如实施例3中定位件就给可调节底座,提供了富足的长度空间,并且还提供了螺纹配合,进一步提高稳定。
25、外部调节工具的长度根据实际需求定制,则常用规格长度的刻度线,则也是根据实际需求定制,如:用于笔芯领域,常用的为G2和G5两种规格,则外部调节工具上只有两种刻度线,分别为G2和G5,而外部调节工具上的G2和G5的刻度线并不仅仅只是原本笔芯G2和G5的实际长度尺寸;因为,使用外部调节工具时,换笔部处于脱离外杆或调节件的状态,则此时的外杆或调节件的内部空间是无法完全容纳笔芯的,则外部调节工具刻度线所需要参考的部位也变成了外杆或调节件的底端,则应当扣除换笔部的长度,并且需要统一调节时的内部结构状态,如统一在收芯状态时或位移件41往上顶于定位槽的顶部时,进行调节,而外部调节工具上的刻度线的长度,应当是需求的规格的长度减去换笔部的长度,再减去设定状态的误差长度,这个误差长度可以为负数,如:以笔芯装于外杆和换笔部内位正常标准,以出芯状态为统一的调节时内部结构状态,而出芯状态,是需要保持笔芯露出一定行程的,则误差长度就等于这个笔芯的露出行程,则需要减去这个误差长度,则此时的误差长度为正数,从而确保刻度线的准确性,而若设定的调节状态为收芯状态,则笔芯需要收于换笔部一定行程,则误差长度等于收入的行程,则此时是需要加上这个误差长度,则此时的误差长度为负数;
也可以直接标注普通的实际距离的长度刻度线,让用户自己计算和调节;同时可以提高外部调节工具的应用场景,但是,对于针对性的使用而言,只通过G2和G5这种更具针对性的刻度线就可以满足消费者进行精准调节内部的长度了。
26、当不采用控制切换壁时,则切换长壁或收芯辅助壁应当往上或往下再延伸一段距离,确保能够覆盖限位凸台的的正上方或者正下方;从而确保位移件或位移件的替代部件通过时,能够成功绕开限位凸台的影响范围,从而确保提拉方案一能够正常实现;而通过限位回落坡则可以降低对切换长壁或收芯辅助壁的覆盖率的要求,因为限位回落坡可以提供一定的坡度引导作用。
27、在部分实施例的情况下,上述定位件7和触发盖体63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体化生产,从而节约模具费和安装工序;同理,其他部件之间的一体化生产也属于本领域人员能够正常推断和改良的情况。
28、由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得出,本发明的结构灵活度非常大,可以改变和设计的空间也是巨大的,同时,能实现的技术效果也是巨大的,并且,还能确保成本可控,完全具备量产的商业价值;故此,本发明还保护了本发明的设计思路、操作思路和操作方法,任何对于本发明进行近似相似的修改和等同于本发明的变形设计和替代设计,都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29、当采用提拉收芯时,因为采用的下移最大限位,故此大多数情况下,如果采用定位件,定位件是和控制件一起由上而下的装入外杆;然后受外杆的内部结构限制,比如:增加限位环台12去限制下移最大限位;而本身采用连接部11的装入方法,因为连接部分断了外杆,故此则是部分部件由上而下装入外杆:如触发组件相关的一些部件,而另一些部件则是由下而上的装入外杆,比如调节件、定位件和辅助复位件。
30、为了使得转动件能够抵消重力带来的负面干扰,最好是通过调节件自身的结构,如调节件增加夹持结构,从转动件的前后夹持住转动件,则转动件不需要依赖调节件和定位件之间的夹持,通过调节件单独夹持,这种的稳定性会更高,这样对于位移部821的精准度要求,就会大大降低;如何更好的使得转动件抵消重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如:一、转动凸台412的环面增加粗糙的纹路,从而增大转动件82和转动凸台412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抵消重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二、增加弹性部件去限制转动件;三、通过磁铁给转动件提供磁吸力去对抗重力干扰;四、增加定位槽的摩擦力;五、定位槽上采用多层级结构防止转动件往回移动;六、位移件41上增加阶梯性限制,从而约束转动件。
31、因为本发明的结构,可以上下颠倒,既可以正装,采用提拉出芯,也可以反装,采用尾部摁压收芯,故此,本发明中的上移或下移,实际情况根据具体的方案的主要朝向而改变,并不存在调节件必须上移,才能出芯,当采用尾部摁压收芯时,则调节件是采取相反的下移,才能出芯。
32、切换长壁71B本身就具备两个主要功能,第一是帮助出芯,第二是帮助收芯;这两个看似相反的功能,可以单一存在,也可以同时存在,具体情况则是根据实际需求来,因为,为了更加稳定,提高容错率,实施例4中的切换长壁71B的帮助收芯的作用被收芯辅助壁717替代后,则切换长壁71B只负责帮忙出芯;而实施例5则因为不需要帮忙出芯,则只需要提供帮助收芯的功能即可。
33、为了进一步提升控制件2的稳定性,专门容纳控制杆21的控制槽,可以往下或往上再延伸一段距离,形成控制深槽7151,而控制杆21的头部也进行延伸,则就算是触发状态时,控制件21上移或下移到最大距离,控制杆21的头部也保持部分位于控制深槽7151内,从而当位移件41回落时,定位槽内也不会形成空洞,从而确保整体运转的稳定性。
34、上述限位凸台211是属于控制杆21上的一个部分,限位凸台211本身代替了控制杆21的限位部分的功能,但该结构本身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并不能将其只是视为一个简单的控制杆21的延伸部件,因为,整个发明的功能也因限位凸台211的出现而发生了重大的升级,扩展得到多个不同的收芯方法,是提拉收芯、摁压收芯得以实现的一个关键技术点,而回落辅助坡213则进一步补充和扩展了限位凸台211,使其能实现的功能更加丰富;将限位凸台211独立成单独配件或替换成类似结构,都是属于等同替换;对于本发明的其他类似部件的等同替换,也应当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35、关于上述“绕开”的定义,就是以出芯处B为起点,围绕限位凸台211进行环绕,如:往上方或下方围绕限位凸台211绕半圈,绕到限位凸台211与出芯处B对应的另一侧,从而离开原本的出芯处B,从而实现收芯。
36、关于上述“越过”的定义,就是以出芯处B为起点,从限位凸台211的本体上移动过去;因为,限位凸台211本身就是起临时限制限位凸台211的作用,调位件可以通过类似回落辅助坡等辅助方式,翻越限位凸台211;但为了稳妥起见,调位件最好不要从出芯处B就开始翻越限位凸台211,最好是通过出芯限位凸台的上空或下方进行翻越,具体是通过上空或下方则是根据采取方案的定位槽的朝向,而定位槽的朝向则是根据是采用提拉方案还是摁压方案决定;如:先从出芯处B绕到限位凸台211的上方或下方,然后通过复位件的力量,回弹上升或下降,在接触到限位凸台211的上方或下方时,通过回落辅助坡,位移件41越过限位凸台211,从而抵达与回落辅助坡相反的另一侧,从而实现收芯。
37、外部调节工具上还设有与产品相关的刻度线,则是指根据外杆或调节件去除换笔部后的底面和可调节底座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和不同规格的工具主体的实际长度之间的距离关系决定的;因为不同规格的工具主体的实际长度和换笔部的长度,在生产出来后是恒定的,处在很小的一个误差范围内的值;而工具主体露出和收入的距离也是可以参数化的,设定好了后,也是一个恒定的值;
则调节件和外杆处在收芯状态下时,工具主体的实际长度+工具主体收入换笔部内的距离-换笔部的内部距离=外杆或调节件去除换笔部后的底面和可调节底座的底面之间的距离;
而调节件和外杆处在出芯状态下时,工具主体的实际长度-工具主体露出换笔部外的距离-换笔部的内部距离=外杆或调节件去除换笔部后的底面和可调节底座的底面之间的距离;
而当外部调节工具伸入外杆或调节杆,接触到可调节底座时,外部调节工具的头部到外杆或调节件去除换笔部后的底面之间的距离等于外杆或调节件去除换笔部后的底面和可调节底座的底面之间的距离;
则根据不同的状态下,不同的工具主体,可明确对应一个外杆或调节件去除换笔部后的底面和可调节底座的底面之间的距离,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直接在外部调节工具上,标注出不同状态下,不同的工具主体计算得出的外杆或调节件去除换笔部后的底面和可调节底座的底面之间的距离;
为了便于标注和防止消费者混淆,最好标注出芯状态或收芯状态下时,不同的工具主体所需的长度的刻度线即可;
如:外部调节工具的末端可以写上“请在出芯状态下调节”或“请在收芯状态下调节”;然后刻度线上对应不同工具主体产品规格的刻度线,刻度线旁边直接写上产品的规格缩写或者编号,如果是商家自己定义的编号,则还需要附上相应的说明书即可;
这样消费者在调节的时候,就不需要记忆上述那么多相关的参数去计算应当调节到什么距离了,极大的提高可调节的实用性和便捷性;
上述是基于采用了换笔部的情况下,关于外部调节工具设定情况说明,也可以从整体结构的另一端进行调节,计算方式和原理类似接近,具体同上。
38、本发明设计结构巧妙完善,设计理念和思路清晰,功能丰富,具备巨大的市场潜力,上述工具主体,不仅适配各类笔具,同时,还适配其他需要该功能的产品,如:唇膏、手工刀具、钥匙、螺丝刀、眉笔、掏耳勺、药盒、橡皮擦、开关或耳机。
39、上述复位件的核心作用就在于给外杆和调节件提供一个持续的单方向的作用力,而这个作用力通常情况下是通过压缩式的弹性元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磁吸的反斥力实现;因为,根本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单方向的持续作用力,所以,通过在相反的位置通过拉伸式的弹性元件或磁吸的磁吸力,也可以提供一个单方向的持续的作用力。故此,对于复位件的变换灵活性很大,但是,无论怎么变换,只要作用是提供一个持续的力,则应当等同于本发明的复位件的作用。
40、上述不使用切换坡,再外杆增加了盖体的情况下,则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是否改设在盖体上,若是改设在盖体上,则有利于生产,因此,考虑到实际生产的需求,其他部分结构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新增配件,将部分结构改设在新增配件或其他配件上。
41、上述调位件通过定位槽、复位件和控制件实现这两种位置状态的相对稳定的解释为:复位件通过工具主体传动,从而间接给调位件一个持续的力,而定位槽则是和调位件之间存在动态和静态的位移固定关系,调位件就是通过在定位槽内的移动位置从而决定出芯或收芯的状态,而两个位置关系之间的切换是需要调节件在定位槽内进行移动切换的;而之所以说是动态或静态的位移固定关系是因为,当调位件位于定位槽的收芯处时,则是属于静态,此时只是定位槽和调位件的配合关系,而当调位件处于定位槽的出芯处时,则属于一种类似动态的位置关系,因为出芯处是通过控制件和定位槽内的出芯凸台两者共同组建构成的,虽然出芯凸台是相对固定的,但是控制件是动态可移动的,则通过控制件可以动态的决定出芯处的存在;当控制件上移或下移,则会导致出芯处失去原本的作用,无法有效的固定调位件,则此时,调位件会回到收芯处;而当控制件归位,则此时,调位件再移动到出芯处时,才能确保有效的停留于出芯处。
42、上述定位部72的主要作用为代替定位件7抵触工具主体5,使得工具主体5的尾端得以限位,则只通过调节件的位移即可准确的控制收芯和出芯;故此定位部72可以和外杆一体成型,也可以拆分为独立的配件;以配件的形式装入外杆内;
43、为了更方便生产,所需转动凸台可以采用单独配件的形式安装到调节件上。
44、上述出芯凸台713在特定情况下,出芯凸台713的高度低于定位槽的深度,这种情况一般用于不采用切换长壁之类的辅助结构,采用越过出芯凸台进入出芯处B的情况下,为了更好的越过出芯凸台,同时,不易误操作导致位移件41脱离定位槽,则出芯凸台的高度适当降低可以确保效果的增加。
45、本发明的结构变化可能性非常多,故此,各个部件之间的配合关系、位置关系、实际操作的部位、结构直接抵触的部位、换笔部是置于外杆还是内杆、盖体的不同应用场景,外杆的结构变化都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以下列举部分需要注意的变化:
一、工具主体的尾部抵触部分可以是定位件的底部、也可以是调位件的调位抵触部,也可以是外杆的定位部;而这对应的则就是当工具主体的尾部抵触的是定位件的底部或外杆的定位部时,则调位件移动会直接决定工具主体的露出和收芯,复位件和工具主体的前端也基本是位于调位件内,而工具主体的尾部抵触的是调位件的调节抵触部时,则调位件移动是间接决定工具主体的露出和收芯,此时,复位件和工具主体的前端基本是位于外杆内的;
二、辅助复位件可以位于控制件和盖体之间、也可以位于定位件和控制件之间、控制件和外杆之间、控制件和触发盖体之间或控制件和调节件之间;则位于不同位置时,很多相应的结构也会随之改变;
三、操作的部位也是很多变的,可以是前端操作、尾端操作、侧面操作、360度触发操作、笔夹操作、摁压操作、反推操作或侧推操作;而且摁压操作又分为多种情况;本发明中列举的一些兼容关系,只是初步的分类,具体是根据实际结构的变化,还可增加或减少;
四、定位槽的位置多变,可以置于定位件上或外杆上,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和实际生产情况也不相同;
五、定位槽的槽口形状结构多变,定位槽的结构根据实际需要实现的操作功能的不同,则也具有非常多的变化组合,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列举的只是一部分的应用情况,其他的应用场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和调整;
六、控制件的多变,控制件的形状和结构也是变化繁杂,根据定位槽的变化、所需操作方式的不同、安装朝向等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则决定了控制件的变化,控制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通过增设一些稳固结构,来提高调位件的稳定性;
七、摁杆的多变,摁杆可以根据工艺、生产、需要实现的操作效果等因素,决定是一体化生产,固定安装或旋转安装,旋转安装又可以采用一端固定,单边旋转或中间固定两头旋转;
八、触发组件的多变,触发组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限位件移动还是触发盖体移动,也可以是通过触发杆移动,本发明的触发形式非常多变,本发明只是列举了一部分;
九、外杆的多变,尾部可以采用盖体、旋转固件替代,也可以则增设连接体、摁杆、笔夹、换笔部和/或定位部;
十、调节件的多变,调节的变化跨度非常大,所实现的功能和效果也是不尽相同,可以是部分露出外杆上端,也可以是部分露出外杆的下端,也可以是侧面部分露出外杆,也可以是完全藏于外杆内;并且调节件的形状和结构也是随之变化,如实施例中的很多调位件的形状看起来完全不像是同一部件,因为调位件的变化跨度太大,所实现的功能和效果也是非常的强大,根据调位件的多变,可以实现非常多的出芯操作和收芯操作,并且实现多种不同的出芯操作或多种不同的收芯操作并存;虽然调位件如此多变,但是,都可以概况和表达为同一部件,之所以多变,不过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的适应性调整。
46、转动件为金属制成的转钩,也可以是金属制成的异型结构,也可以是塑料制成的异型结构,其功能主要就是提供左右转向的配合部件。
47、上述转动凸台412上还可设有转动扣件4121;上述转动扣件以单独配件的形式装入,则可以通过扣件的形式安装,则可以选择是紧配一些还是松垮一些,若是在确保转动件可以正常左右转动的前提下,适当紧配一些,则可以直接克服重力的干扰。还可以对转动扣件与转动件之间的接触面进行适当的设计和更改,从而提高实际的使用效果;而转动稳固凸台45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利用转动扣件的原理对转动件进行施压,从而克服重力的干扰;而转动稳固凸台45和转动扣件4121可同时存在,当两者同时存在时,则转动稳固凸台45需要确保转动扣件4121可以正常安装,如绕开转动扣件4121或提供一个通孔便于转动扣件4121得以安装。
48、上述调节件和换笔部之间可以通过磁吸配合、也可以通过卡扣配合、也可以通过螺纹配合;而采用磁吸配合和可旋转的卡所述控制杆21的位移方向和抵触部位也会决定和影响触发所需的力度,为了更好的触发,控制杆21虽然会抵触限制位移件41,但是,主要承力点要设计在定位件槽内的出芯凸台713上,由出芯凸台713主要承受复位件3的作用力,确保,要抽出控制杆21解开限位从而实现触发收芯时,所需的力度仅仅为一个抵触力。
49、扣配合时,可以确保配合的前提下,使得调节件可以相对换笔部旋转,从而便于调节件和定位槽之间配合。
50、上述转动扣件4121的功能也可直接集成到转动凸台上,转动凸台上设有压力瓣片41212,转动件直接卡入转动凸台后,压力瓣片无需压力柱也能实现夹持效果,只是转动扣件作为单独配件时,采用压力柱也能更省材料,并且,回弹性会更好一些,当然,转动扣件集成到转动凸台时,同时采用压力柱也是可以的。
51、所述控制件21的位移方向和抵触受力的程度,都会极大的影响触发的力度,而位移方向主要是因为会导致抵触的原理和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会影响抵触受力的程度,而抵触受力的程度和触发力度呈正比关系,抵触受力的程度越小,则触发力度越小,故此,降低抵触受力的程度,也可以降低触发力度;而选择位移方向则至关重要,因为位移方向还会决定书写时的稳定性,而位移方向根据实际的内部结构设计会有不同的效果变化,以目前的内部结构为标准的话,则控制件21采用上下移动或前后移动时,抵触受力会相对减少;而采用左右移动接触抵触则会因为结构原理的原因,第一,不太好实现和控制,第二,会破坏使用状态的稳定性和/或导致触发力度增大;因为,左右移动时,必须要先考虑使用状态的稳定性,而增加使用状态的稳定性,则要增大稳固控制件的力度,而增大控制件的稳固力度,则会导致触发力度增大,触发灵敏度的降低;这种情况下,使用的稳定性和触发力度是呈反比关系的,故此,相应平衡这两点会非常棘手,出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而若是顺势而为,采用上下移动或前后移动,则使用状态的稳定性和触发力度两者就被切割开来了,并不会相互过度干扰和直接关联;能够在确保使用状态稳定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触发力度,实现鱼和熊掌兼得的效果;因为,此时,控制杆是上下移动或前后移动,都不影响位移件41的左右移动,两者并不会受到直接关联影响;故此,控制件21的最佳位移方位要根据位移件41的移动轨迹而定,尤其是出芯切换到收芯过程的移动轨迹。
52、所述形变槽口713K,可以使得结构具备一定的形变回弹力,故此,可以增设于出芯凸台713、定位件7、位移件41、调节件、控制件2、外杆1、所述转动件82和/或转动抵触凸台413;为需要的结构提供更好的形变空间和形变作用力,同时可以颠倒原本需要形变力的结构,使其不需要形变力,通过给其需要配合的相对应的结构增加形变槽口713K,从而使其具备形变力,而这种方式则可以更好的根据不同的使用结构和内部结构的空间情况,进行更好的利用,如实施例16所示,,位移件41采用转动件82替代,而若是采用转动件82形变,则需要给转动件82提供形变空间,这点倒不难,主要是若转动件82具备形变能力,则会导致转动件82同样容易脱离定位槽71,则会导致整体结构的不稳定,增加很多不确定因素;而若是确保转动件82不具备过高的形变能力,采用出芯凸台713进行形变,则可以更好的利用内部的空间,同时,还不用担心转动件82会脱离定位槽的问题;而对于部件安装而言,形变槽口713K,也可以提供便捷和稳定,如实施例15所示,上述转动扣件4121上的转动卡入部41211则通过增设形变槽口713K,使其可以更好的装入转动凸台412;可以提供较大的一个生产误差的同时,确保安装后,实用的稳定性;也可以给为部件的抵触提供更好的抵触效果,如实施例8中夹持部4131需要抵触转动件82,则此时的夹持部4131若是具备形变能力则可以更好的抵触转动件82,故此,通过对转动扣件4121上的夹持部4131附近增加形变槽口713K,则可以极大的提高夹持部4131的抵触效果。
53、由实施例8也可以看出,转动件82和转动凸台412的配合方式也是非常多样化,并不局限于转动件82上设有孔,去套在转动凸台412上,也可以转动件82上设有转动凸台412,位移件41上设有转动通孔41F,通过转动件82上的转动凸台412装于转动通孔41F使用。

Claims (31)

1.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配置在外杆(1)内的调节件(4)的位移,从而决定工具主体(5)的位置状态,所述工具主体(5)具备收芯和出芯两种位置状态,则调节件(4)通过定位槽(71)、复位件(3)和控制件(2)实现这两种位置状态的相对稳定;所述复位件(3)使得调节件(4)上的位移件(41)位于收芯处(A)时的状态得以相对稳定;所述位移件(41)在定位槽(71)中移动到出芯处(B)时,通过控制件(2)限制位移件(41)使得出芯位置状态得以稳定。
2.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芯状态切换回收芯状态;则至少可通过以下十四种方法实现:
一、移动控制收芯:通过外力影响控制件(2)的移动,使得位移件(41)脱离控制件(2)的限制,则位移件(41)会受到复位件(3)的影响移动,从而实现收芯;
二、触发收芯方案一:通过触发组件(6)的传动,从而导致控制件(2)的移动,使得位移件(41)脱离控制件(2)的限制,则位移件(41)会受到复位件(3)的影响移动,从而实现收芯;
三、提拉收芯方案一: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通过定位槽(71)上的切换长壁(71B)和复位件(3),使得位移件(41)绕过限位凸台(211)的限制后,回到收芯处(A);
四、提拉收芯方案二: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通过切换长壁(71B)到达限位凸台(211)的上空,松开外力通过控制杆(21)上的回落辅助坡(213)和复位件(3),使得位移件(41)越过控制件(2)的限制后,回到收芯处(A);
五、摁压收芯方案一:外力控制调位件(4)下移,通过定位槽(71)上的切换长壁(71B)使得位移件(41)绕过限位凸台(211)的限制后,通过复位件(3)回到收芯处(A);
六、摁压收芯方案二:外力控制调位件(4)下移,通过切换长壁(71B)到达限位凸台(211)的下方,松开外力通过控制杆(21)上的回落辅助坡(213)和复位件(3),使得位移件(41)越过控制件(2)的限制后,回到收芯处(A);
七、摁杆收芯方案一:外力挤压摁杆(75)接触位移件(41)的一端,使摁杆(75)挤压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当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则受到复位件(3)的作用,位移件(41)下移到达收芯处(A);
八、摁杆收芯方案二:外力抬起摁杆(75)远离位移件(41)的一端,使摁杆(75)的另一端受到联动影响挤压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当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则受到复位件(3)的作用,位移件(41)下移到达收芯处(A);
九、触发收芯方案二:通过触发组件(6)的传动,从而导致控制件(2)的移动,使得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的限制,则位移件(41)会受到复位件(3)的影响移动,从而实现收芯;
十、提拉收芯方案三: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通过不使用切换坡(76),使得位移件(41)向后形变,形变到一定程度,此时,松开外力受复位件(3)的影响,位移件(41)会经过出芯卡台(73),但不会和出芯卡台(73)发生配合,而是直接落入收芯处(A);
十一、反推收芯方案:保持外杆(1)不动,外力拉扯调位件(4)下移或上移,通过反推辅坡(417),所述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或出芯凸台(713)的限制,从而回到收芯处(A);
十二、摁压收芯方案三:通过外力摁压触发环(62),使得触发环(62)挤压触发盖体(63)或触发件(64),从而使得触发盖体(63)或触发件(64)挤压控制件(2),所述控制件(2)使得位移件(41)内移,从而位移件(41)和出芯卡台(73)脱扣,通过复位件(3),使得位移件(41)回到收芯处(A);
十三、侧推收芯方案一:通过外力控制侧推部(1A)下移,则位移件(41)会继续下移,随后通过定位槽(71)上的切换长壁(71B),使得位移件(41)绕过限位凸台(211)的限制后,通过复位件(3)回到收芯处(A);
十四、侧推收芯方案二:外力控制侧推部(1A)下移,通过切换长壁(71B)到达限位凸台(211)的下方,松开外力通过控制杆(21)上的回落辅助坡(213)和复位件(3),使得位移件(41)越过控制件(2)的限制后,回到收芯处(A)。
3.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芯状态切换到出芯状态:则至少可通过以下十四种方法实现:
一、提拉出芯方案一: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通过定位槽(71)上的切换长壁(71B),移动到出芯凸台(713)和控制件(2)之间,停止于处于出芯处(B);
二、提拉出芯方案二: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当位移件(41)经过出芯凸台(713)通过出芯辅助坡(B1)和位移件(41)的形变弯曲能力,越过出芯凸台(713),到达出芯处(B);
三、提拉出芯方案三: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所述位移件(41)从收芯处(A)移动时,受出芯导向壁(7132)的影响,进入出芯通道(B2),随后通过切换长壁(71B)到达出芯处(B)的上方,此时,松开外力,则位移件(41)会回落到出芯处(B);
四、摁压出芯方案一:外力控制调位件(4)下移,通过定位槽(71)上的切换长壁(71B),移动到出芯凸台(713)和控制件(2)之间,停止于处于出芯处(B);
五、摁压出芯方案二:外力控制调位件(4)下移,当位移件(41)经过出芯凸台(713)通过出芯辅助坡(B1)和位移件(41)的形变弯曲能力,越过出芯凸台(713),到达出芯处(B);
六、摁压出芯方案三:外力控制调位件(4)下移,所述位移件(41)从收芯处(A)移动时,受出芯导向壁(7132)的影响,进入出芯通道(B2),随后通过切换长壁(71B)到达出芯处(B)的上方,此时,松开外力,则位移件(41)会回落到出芯处(B);
七、提拉出芯方案四: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所述位移件(41)从收芯处(A)直接移动到出芯卡台(73)上,和出芯卡台(73)形成卡合,则出芯完成;
八、提拉出芯方案五: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所述位移件(41)从收芯处(A)向上移动,通过延伸切换坡(415)和/或阻隔进入坡(171)到达出芯卡台(73)上,和出芯卡台(73)形成卡合,则出芯完成;
九、侧推出芯方案一:外力控制侧推部(1A)下移,通过定位槽(71)上的切换长壁(71B),移动到出芯凸台(713)和控制件(2)之间,停止于处于出芯处(B);
十、侧推出芯方案二:外力控制侧推部(1A)下移,当位移件(41)经过出芯凸台(713)通过出芯辅助坡(B1)和/或位移件(41)的形变弯曲能力,越过出芯凸台(713),到达出芯处(B);
十一、侧推出芯方案三:外力控制侧推部(1A)下移,所述位移件(41)从收芯处(A)移动时,受出芯导向壁(7132)的影响,进入出芯通道(B2),随后通过切换长壁(71B)到达出芯处(B)的上方,此时,松开外力,则位移件(41)会回落到出芯处(B);
十二、侧摁出芯方案一:外力控制侧摁件(1B1)往后移动,则调位件(4)会连带位移件(41)下移,从而通过定位槽(71)上的切换长壁(71B),移动到出芯凸台(713)和控制件(2)之间,停止于处于出芯处(B);
十三、侧摁出芯方案二:外力控制侧摁件(1B1)往后移动,则调位件(4)会连带位移件(41)下移,从而当位移件(41)经过出芯凸台(713)通过出芯辅助坡(B1)和/或位移件(41)的形变弯曲能力,越过出芯凸台(713),到达出芯处(B);
十四、侧摁出芯方案三:外力控制侧摁件(1B1)往后移动,则调位件(4)会连带位移件(41)下移,从而所述位移件(41)从收芯处(A)移动时,受出芯导向壁(7132)的影响,进入出芯通道(B2),随后通过切换长壁(71B)到达出芯处(B)的下方,此时,松开外力,则位移件(41)会回落到出芯处(B)。
4.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外杆(1)、复位件(3)、工具主体(5)、控制件(2)、调节件(4)和定位件(7);
所述定位件(7)上设有定位槽(71);
所述调节件(4)上设有位移件(41),所述位移件(41)活动移动于定位槽(71)内。
5.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外杆(1)、复位件(3)、工具主体(5)、控制件(2)和调节件(4);
所述外杆(1)上设有定位槽(71)和定位部(72);
所述调节件(4)上设有位移件(41),所述位移件(41)活动移动于定位槽(71)内。
6.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外杆(1)、复位件(3)、工具主体(5)、控制件(2)和调节件(4);
所述外杆(1)上设有定位槽(71);
所述调节件(4)上设有位移件(41),所述位移件(41)活动移动于定位槽(71)内;
所述控制件(2)和调节件(4)之间设有辅助复位件(31)。
7.根据权利要求1、4、5或6任一所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槽(71)上设有出芯凸台(713)和收芯切换壁(711)。
8.根据权利要求1、4、5或6任一所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件(4)上还设有侧推部(4A);所述外杆(1)上设有容纳侧推部(4A)滑动的侧推槽(1A)。
9.根据权利要求1、4、5或6任一所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杆(1)上还设有摁压槽(1B);所述摁压槽(1B)内还设有侧摁件(1B1),所述调位件(4)上设有配合侧摁件(1B1)使用的出芯摁压辅助坡(1B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摁件(1B1)上设有装入辅助卡凸(1B2),而摁压槽(1B)内也设有与装入辅助卡凸(1B4)相配合的装入辅助凹槽(1B3)。
11.根据权利要求1、4、5或6任一所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移件(41)在定位槽(71)内具有两种稳定的位置关系:
收芯状态,此时受复位件(3)的作用力影响使得位移件(41)位于定位槽(71)的收芯处(A);
出芯状态,此时受控制件(2)的限制,使得位移件(41)得以克服复位件(3)的作用力,稳定持续位于定位槽(71)中的出芯处(B)。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件(2)上设有控制杆(21);所述位移件(41)通过下述五种方案实现收芯:
一、收芯方案一:所述控制杆(21)上设有限位凸台(211);所述定位槽(71)上还设有限位长壁(71B),所述限位凸台(211)代替控制杆(21)对位移件(41)产生限制;收芯时,所述位移件(41)上移或下移,通过切换长壁(71B)使得位移件(41)绕开限位凸台(211)的限制,随后通过收芯切换壁(711)从而回到收芯处(A);
二、收芯方案二:所述控制杆(21)上设有限位凸台(211);所述定位槽(71)上还设有限位长壁(71B),所述限位凸台(211)代替控制杆(21)对位移件(41)产生限制;所述限位凸台(211)上设有回落辅助坡(213);所述位移件(41)上移或下移,通过切换长壁(71B)到达限位凸台(211)的上空或下方,随后,通过回落辅助坡(213)越过限位凸台(211)的限制,随后通过收芯切换壁(711)从而回到收芯处(A);
三、收芯方案三:所述控制杆上还设有限位凸台(211)和控制回落坡(21A);所述限位凸台(211)代替控制杆(21)对位移件(41)产生限制;所述控制杆(21)下移后,位移件(41)收到复位件(3)的作用力影响,往上移动,通过控制回落坡(21A)辅助位移件(41)回到收芯处(A);
四、移动控制收芯:通过外力迫使控制件(2)的移动,使得位移件(41)脱离控制件(2)的限制,则位移件(41)会受到复位件(3)的影响往下或往上移动,从而解除控制件(2)对位移件(41)的限制,位移件(41)可通过收芯切换壁(711)回到收芯处(A)从而实现收芯;
五、反推收芯:所述位移件(41)和/或出芯凸台(713)上还设有反推辅坡(417);保持外杆(1)不动,外力拉扯调位件(4)下移,通过反推辅坡(417),所述位移件(41)脱离出芯凸台(713)的限制,从而回到收芯处(A)。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采用收芯方案一时,所述控制件(2)上还设有控制切换壁(212);所述限位凸台(211)和切换长壁(71B)之间还设有收芯通道(214)和/或所述限位凸台(211)和控制切换壁(212)之间还设有收芯通道(214);
当采用收芯方案二时,所述控制件(2)和切换长壁(71B)之间还设有收芯通道(214)。
14.根据权利要求1、4、5或6任一所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外杆(1)上还设有触发组件(6)。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发组件(6)可通过至少以下三种方式实现:
一、所述触发组件(6)包括限位件(61)、触发环(62)和触发盖体(63);所述限位件(61)穿过触发盖体(63)和控制件(2)相互连接,所述控制件(2)跟随限位件(61)移动;所述触发盖体(63)和外杆(1)相互连接;所述触发环(62)位于限位件(61)和触发盖体(63)之间;所述限位件(61)的下侧、触发环(62)的上侧、触发环(62)的下侧和/或触发盖体(63)的上侧上设有触发辅助斜环(C);
二、所述外杆(1)上设有连接体(11);所述触发组件(6)包括限位件(61)、触发环(62)和触发盖体(63);所述限位件(61)穿过触发盖体(63)和连接体(11)相互连接,所述触发盖体(63)穿过连接体(11)和控制件(2)相互连接或抵触;所述触发盖体(63)往下移动,则控制件(2)也会受压往下移动;所述触发环(62)位于限位件(61)和触发盖体(63)之间;所述限位件(61)的下侧、触发环(62)的上侧、触发环(62)的下侧和/或触发盖体(63)的上侧上设有触发辅助斜环(C);
三、所述触发组件(6)包括限位件(61)和触发环(62);所述限位件(61)穿过外杆(1)和控制件(2)相互连接,所述控制件(2)跟随限位件(61)移动;所述触发环(62)位于限位件(61)和外杆(1)之间;所述限位件(61)、触发环(62)、触发环(62)和/或外杆(1)上设有触发辅助斜环(C)。
16.根据权利要求1、4、5或6任一所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移件(41)在定位槽(71)内左移或右移的解决方案,可采用至少以下八种方案:
一、所述位移件(41)上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和定位槽(71)之间还设有滑动珠;所述滑动珠代替位移件(41)和定位槽(71)直接接触;
二、所述位移件(41)上还设有位移卡凸(411)、滑动珠槽或转动凸台(412),所述滑动珠槽和定位槽(71)之间还设有滑动珠;所述转动凸台(412)上还设有转动件(82),所述转动件(82)的一端套接于转动凸台(412)上,所述转动件(82)可相对于转动凸台(412)旋转,所述转动件(82)的另一端设有位移部(821),所述位移部(821)、滑动珠或位移卡凸(411)代替位移件(41)与定位槽(71)直接接触;所述定位件(7)可相对外杆(1)平移和/或旋转;
三、所述位移件(41)上还设有位移卡凸(411)、滑动珠槽或转动凸台(412),所述滑动珠槽和定位槽(71)之间还设有滑动珠;所述转动凸台(412)上还设有转动件(82),所述转动件(82)的一端套接于转动凸台(412)上,所述转动件(82)可相对于转动凸台(412)旋转,所述转动件(82)的另一端设有位移部(821),所述位移部(821)、滑动珠或位移卡凸(411)代替位移件(41)与定位槽(71)直接接触;并且位移件(41)自身具备一定的左右形变弯曲能力,可以弯曲一定幅度,从而满足在定位槽(71)内移动时,调节件(4)自身不动的前提下,位移件(41)会出现的左移和/或右移的情况;
四、所述位移件(41)上还设有位移卡凸(411)、滑动珠槽或转动凸台(412),所述滑动珠槽和定位槽(71)之间还设有滑动珠;所述转动凸台(412)上还设有转动件(82),所述转动件(82)的一端套接于转动凸台(412)上,所述转动件(82)可相对于转动凸台(412)旋转,所述转动件(82)的另一端设有位移部(821),所述位移部(821)、滑动珠或位移卡凸(411)代替位移件(41)与定位槽(71)直接接触;当需要左移和右移时,则调节件(4)会左移和/或右移;
五、位移件(41)从调节件(4)中独立出来,形成独立部件,所述位移件(41)上还设有位移卡凸(411)、滑动珠槽、活动槽或转动凸台(412),所述活动槽或滑动珠槽和定位槽(71)之间还设有滑动珠;所述转动凸台(412)上还设有转动件(82),所述转动件(82)的一端套接于转动凸台(412)上,所述转动件(82)可相对于转动凸台(412)旋转,所述转动件(82)的另一端设有位移部(821),所述位移部(821)、滑动珠或位移卡凸(411)代替位移件(41)与定位槽(71)直接接触;位移件(41)和调节件(4)之间通过磁吸、卡合、粘胶、螺纹套接和/或第三方配件的方式进行配合;
六、所述位移件(41)上还设有转动凸台(412),所述转动凸台(412)上还设有转动件(82),所述转动件(82)的一端安装于转动凸台(412)上,使得所述转动件(82)可相对于转动凸台(412)旋转,所述转动件(82)的另一端设有位移部(821),所述位移部(821)代替位移件(41)与定位槽(71)直接接触;
七、所述位移件(41)上还设有转动通孔(41F),所述转动通孔(41F)内还设有转动件(82),所述转动件(82)可相对转动通孔(41F)旋转,转动件(82)的另一端设有位移部(821),所述位移部(821)代替位移件(41)与定位槽(71)直接接触;
八、通过其他第三方配件的辅助,使得位移件可以满足定位槽(71)内所需的左移和右移要求。
17.所述权利要求1、4、5或6任一所述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槽(71)上设有切换长壁(71B);所述切换长壁(71B)上还设有出芯限位壁(716)和收芯辅助壁(717)。
18.根据权利要求1、4或5任一所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件(2)和外杆(1)之间设有辅助复位件(31)或控制件(2)和定位件(7)之间设有辅助复位件(31)。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4)上设有转动稳固凸台(45);所述位移件(41)还设有用于抵触调节转动件(82)的转动抵触凸台(413)和/或所述定位件(7)上设有用于抵触调节转动件(82)的抵触凸台;所述转动件(82)上还设有转动辅助台(822)和/或转动安装切口(823);出芯凸台(713)、定位件(7)、位移件(41)、外杆(1)、所述转动件(82)和/或转动抵触凸台(413)上还设有形变槽口(713K)。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件(41)、转动凸台(412)、转动通孔(41F)和/或转动件(82)上还可设有转动扣件(4121)。
2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移件(41)在定位槽(71)内从收芯处(A)移动到出芯处(B)的解决方案,可采用至少以下三种方案:
一、所述定位槽(71)上设有切换长壁(71B),所述出芯凸台(713)靠收芯处(A)端和/或位移件(41)靠出芯处(B)端设有出芯辅助坡(B1),所述位移件(41)自身具备前后形变弯曲能力,当位移件(41)经过出芯凸台(713)可以通过出芯辅助坡(B1)和位移件(41)的形变弯曲能力,越过出芯凸台(713),到达出芯处(B);
二、所述定位槽(71)上设有切换长壁(71B)和出芯滑落壁(7131),所述出芯凸台(713)靠收芯处(A)侧还设有出芯导向壁(7132);所述切换长壁(71B)和出芯凸台(713)之间还设有出芯通道(B2);所述位移件(41)从收芯处(A)移动时,受出芯导向壁(7132)的影响,进入出芯通道(B2),随后通过切换长壁(71B)到达出芯处(B)的上方或下方,此时,松开外力,则位移件(41)会回落到出芯处(B);
三、所述定位槽(71)上设有切换长壁(71B),所述出芯凸台(713)上设有出芯滑落壁(7131),所述出芯凸台(713)靠近收芯处(A)侧还设有出芯通道(B2);所述位移件(41)从收芯处(A)移动时,直接进入出芯通道(B2),随后通过切换长壁(71B)到达出芯处(B)的上方或下方,此时,松开外力,则位移件(41)会回落到出芯处(B)。
22.根据权利要求1、4、5或6任一所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件(2)靠出芯处(B)侧设有通道辅坡(2141);
所述定位件(7)上还设有用于容纳控制杆(21)移动的控制槽(715);
所述定位槽(71)上还设有防脱凸台(719),所述限位凸台(211)和防脱凸台(719)之间或外杆(1)内壁和限位凸台(211)之间还设有回落通道(71A) ;
所述定位槽(71)内设有多层高低错位设计;
上述调节件(4)上还设有调节抵触部(42);
上述的调节件(4)上还设有活动开口(43);
所述定位件(7)上还设有定位限位台(7B);
上述定位槽(71)内设有安装缓冲槽(7D)和/或收芯误差槽(7F);
当所述定位槽(71)设于外杆(1)上时,所述外杆(1)上还设有收芯限位壁(712);
当所述定位槽(71)设于定位件(7)上时,所述定位槽(71)上还设有收芯限位壁(712)或外杆(1)的内壁等于收芯限位壁(712)的功能;
所述外杆(1)上还设有最大限位凸台(77)。
23.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外杆(1)、复位件(3)、书写工具主体(5)和调节件(4);
所述外杆(1)上设有出芯卡台(73)、内移动槽(74)和定位部(72);
所述调节件(4)上设有位移件(41),所述位移件(41)活动于出芯卡台(73)、内移动槽(74)之间;所述出芯卡台(73)和/或位移件(41)上还设有反推辅坡(417)。
24.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外杆(1)、复位件(3)、书写工具主体(5)和调节件(4);
所述外杆(1)上设有出芯卡台(73)、内移动槽(74)和定位部(72);
所述调节件(4)上设有位移件(41),所述位移件(41)活动于出芯卡台(73)、内移动槽(74)之间;所述外杆(1)上设有摁杆(75);所述出芯卡台(73)上设有联动通道(731)贯穿外杆(1),所述位移件(41)通过联动通道(731)和摁杆(75)产生接触。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任一所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4)通过以下两种方式防止脱离外杆(1):
通过内移动槽(74)限制位移件(41)的最大移动距离;
所述外杆(1)上还设有最大限位凸台(77),所述调节件(4)上还设有限位环台(44),通过最大限位凸台(77)限制限位环台(44)的最大移动距离。
26.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任一所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移动槽(74)采用两种方案实现:
不贯穿外杆(1),位于外杆(1)的内壁,直连出芯卡台(73);
贯穿外杆(1),和出芯卡台(73)下侧设有外露通孔(17);
当设有外露通孔(17)时,为了便于位移件(41)进入出芯卡台(73),则位移件(41)上设有延伸切换坡(415)和/或外露通孔(17)下设有阻隔进入坡(171)。
27.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任一所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杆(1)触发组件(6)。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发组件(6)可通过至少以下两种方式实现:
一、所述触发组件(6)包括触发件(64)、触发环(62)、控制件(2)和旋转固件(65);所述触发件(64)穿过旋转固件(65)和触发环(62)相互连接;所述旋转固件(65)固定于外杆(1)的顶端;所述触发件(64)的中端设有旋转环凸(641),所述触发件(64)的下端设有触发环凸(642);所述触发件(64)通过旋转环凸(641)可相对旋转固件(65)360度倾斜和下移;所述控制件(2)的顶端设有下移环凸(22);所述控制件(2)的下端设有释放辅助坡(24);所述触发环凸(642)往中间移动时,则会挤压下移环凸(22),间接促使释放辅助坡(24)下移;释放辅助坡(24)下移则会使得位移件(41)脱离和出芯卡台(73)之间的配合,从而受复位件(3)的影响回落到内移动槽(74);
二、所述外杆(1)上设有连接体(11);所述触发组件(6)包括限位件(61)、控制件(2)、触发环(62)和触发盖体(63);所述控制件(2)的下端设有释放辅助坡(24);所述限位件(61)穿过触发盖体(63)和连接体(11)相互连接,所述触发盖体(63)穿过连接体(11)和控制件(2)相互连接或抵触;所述触发盖体(63)往下移动,则控制件(2)也会受压下移;所述触发环(62)位于限位件(61)和触发盖体(63)之间;所述限位件(61)的下侧、触发环(62)的上侧、触发环(62)的下侧和/或触发盖体(63)的上侧上设有触发辅助斜环(C)。
29.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72)和控制件(2)之间还设有辅助复位件(31)。
30.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任一所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杆(1)上还设有不使用切换坡(76);
所述摁杆(75)通过单独配件或一体成型的方式安装于外杆(1)上;摁杆(75)的安装方式可采用固定安装或灵活安装,采用灵活安装,则摁杆(75)可相对外杆旋转;
所述摁杆(75)上设有摁压凸起(751);
所述位移件(41)的后端还设有位移缺口(416);
所述摁杆(75)也可以作为笔夹使用,并且可以实现笔夹收芯;
所述位移件(41)上还设有位移卡凸(411)。
31.根据权利要求1、4、5、6、23或24任一所述的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杆(1)上可拆出盖体(14);
所述触发环(62)的外径大于外杆(1)的外径;
所述触发环(62)的下端增加触发斜面(621);
所述调节件(4)或外杆(1)的前端,可拆分出换笔部(D);
所述工具主体(5)包括圆珠笔芯、中性笔芯、钢笔书写芯和墨囊、荧光笔笔芯、宝珠笔笔芯、可擦笔笔芯、眉笔、螺丝刀、钥匙、手工刀具、开关、橡皮擦、唇膏、永恒笔笔芯和/或铅笔笔芯;
所述与工具主体(5)相抵触的结构处还设有调节孔(E1),所述调节孔(E1)内还设有可调节底座(E);
所述控制件(2)的下端还可延伸设有延伸杆(23)
所述复位件(3)和辅助复位件(31)为弹性物质,弹性结构、可磁吸物的反斥力、弹簧、弹片、可磁吸材料的反斥力、弹性材料和/或组合或单独形成;
当采用定位件(7)和触发盖体(63)时,所述触发盖体(63)和定位件(7)可一体化生产;
所述复位件(3)和辅助复位件(31)也可以通过拉伸型弹性元件或磁吸的吸力,从相反的位置替代原本的方位需求的持续的力;
所述位移件(41)在不采用滑动珠、转动件或第三方配件等方式代替时,则整体呈倒钩状;
所述外杆(1)或调节件(4)上还设有握笔套(T)。
CN202210629515.2A 2021-10-29 2022-06-01 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 Pending CN1150271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74299.6A CN113787854A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微触发笔
CN2021112742996 2021-10-29
CN2021115125334 2021-12-11
CN202111512533.4A CN113954554A (zh) 2021-10-29 2021-12-11 一种微触发笔
CN202210296414 2022-03-24
CN2022102964148 2022-03-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27168A true CN115027168A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23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29515.2A Pending CN115027168A (zh) 2021-10-29 2022-06-01 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27168A (zh)
CA (1) CA3236683A1 (zh)
WO (1) WO2023071224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89767A (ja) * 2005-04-11 2006-10-26 Kato Kinzoku Kogyo Kk 伸縮ボールペン
CN107533383A (zh) * 2015-04-17 2018-01-02 株式会社和冠 电子笔
CN110014771A (zh) * 2019-04-19 2019-07-16 杭州简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扭转卡位笔
CN110356144A (zh) * 2019-07-19 2019-10-22 杭州简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摁压伸缩笔
CN110497716A (zh) * 2019-09-11 2019-11-26 杭州简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着力往复笔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58182A (ja) * 1995-08-23 1997-03-04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筆記具
JP2002321494A (ja) * 2001-04-24 2002-11-05 Kotobuki:Kk サイドノック式筆記具
CN112659787A (zh) * 2021-01-27 2021-04-16 得力集团有限公司 按动笔具
CN215751598U (zh) * 2021-06-02 2022-02-08 杭州简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稳定复位提拉笔
CN216566482U (zh) * 2021-10-13 2022-05-20 杭州简弈科技有限公司 平板机芯提拉笔
CN113787854A (zh) * 2021-10-29 2021-12-14 杭州冰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触发笔
CN216401021U (zh) * 2021-12-17 2022-04-29 上海晨光文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书写笔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89767A (ja) * 2005-04-11 2006-10-26 Kato Kinzoku Kogyo Kk 伸縮ボールペン
CN107533383A (zh) * 2015-04-17 2018-01-02 株式会社和冠 电子笔
CN110014771A (zh) * 2019-04-19 2019-07-16 杭州简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扭转卡位笔
WO2020211623A1 (zh) * 2019-04-19 2020-10-22 陶爱琴 一种扭转卡位笔
CN110356144A (zh) * 2019-07-19 2019-10-22 杭州简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摁压伸缩笔
CN110497716A (zh) * 2019-09-11 2019-11-26 杭州简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着力往复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3236683A1 (en) 2023-05-04
WO2023071224A1 (zh) 2023-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671900U (zh) 一种压稳式提拉笔
CN110328986B (zh) 一种伸缩笔
CN103842134B (zh) 用于无绳动力工具的具有触觉反馈的电池包释放
US7452149B2 (en) Rotating retractable writing instrument
US20130055861A1 (en) Tool handle
CN111002739B (zh) 一种筒反复复位笔
CN112389114B (zh) 一种笔夹提拉摁压三操笔
CN110370842A (zh) 一种按压伸缩笔
CN113954554A (zh) 一种微触发笔
CN115027168A (zh) 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
CN110171231B (zh) 一种扭转伸缩笔
CN110239261B (zh) 一种错位卡扣压缩笔
CN201161500Y (zh) 双按块侧压式书写笔
CN113459700A (zh) 具有笔头密封结构的按动笔
CN208343778U (zh) 削笔机的直推两档式笔尖粗细调节机构及削笔机
CN203004675U (zh) 可滑动笔盖的笔具
CN216942433U (zh) 具有多节式芯体的自动记号工具
CN110239260B (zh) 一种错位内旋笔
CN209757424U (zh) 一种电池盒的拆装结构
CN2772736Y (zh) 具有可推出式转轮起子匣单元的螺丝起子
US20110103874A1 (en) Universal pencil mechanism
CN202080405U (zh) 刹车把手
CN215826321U (zh) 具有笔头密封结构的按动笔
CN115214254B (zh) 一种具有伸缩笔夹的跳动笔
CN1168613C (zh) 一种多笔头转动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12

Address after: Room 1606-3, building 26, jinxiyuan, No.1, Qicai Road, Qidu street, Lucheng District,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25000

Applicant after: Wenzhou jiansi Stationer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00 No. 016, Yanke Venture Park, 309 Hongda Road, Qiaonan block,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Xiaoshan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Hangzhou Bingqi Technology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after: Room 512, Building A, No. 1605 Wenzhou Avenue, Huangyu Village, Sanyang Street, Ouhai District,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25014

Applicant after: Jianchuang Stationery (Zhejiang)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606-3, building 26, jinxiyuan, No.1, Qicai Road, Qidu street, Lucheng District,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25000

Applicant before: Wenzhou jiansi Stationer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