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13114A - 一种发动机预加热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动机预加热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013114A CN115013114A CN202210666881.5A CN202210666881A CN115013114A CN 115013114 A CN115013114 A CN 115013114A CN 202210666881 A CN202210666881 A CN 202210666881A CN 115013114 A CN115013114 A CN 11501311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oil cooler
- engine
- pump
- electr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5/00—Heating, cooling, or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of lubricant; Lubrication means facilitating engine starting
- F01M5/02—Conditioning lubricant for aiding engine starting, e.g. heating
- F01M5/021—Conditioning lubricant for aiding engine starting, e.g. heating by heat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N—STARTING OF COMBUSTION ENGINES; STARTING AIDS FOR SUCH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N19/00—Starting aid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N19/02—Aiding engine start by thermal means, e.g. using lighted wicks
- F02N19/04—Aiding engine start by thermal means, e.g. using lighted wicks by heating of fluids used in engines
- F02N19/10—Aiding engine start by thermal means, e.g. using lighted wicks by heating of fluids used in engines by heating of engine coolan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动机预加热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机油冷却器、电动预供油泵、预加热器及预加热电动水泵;预加热器用于对发动机冷却液进行加热,且预加热器的入水口与机油冷却器的出水口之间基于发动机冷却液路由形成通路,预加热器的出水口与预加热电动水泵连通;预加热电动水泵与机油冷却器的入水口连通;电动预供油泵与机油冷却器连通。通过上述系统,利用机油冷却器中加热后的冷却液对油底壳内泵入管道的润滑油均匀加热,使得润滑油受热均匀充分。此外,既可以避免电加热方式引起局部润滑油温度过高,从而造成的润滑油损坏问题,还可以避免换热水管加热方式引起的水管泄露,从而造成的油水混合风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预加热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发动机工作时,很多零部件都是在很小的间隙下作高速相对运动的,如不对这些零部件表面进行润滑,它们之间将发生强烈的摩擦,增加发动机的功率消耗,加速零部件工作表面的磨损,而且还可能由于摩擦产生的热将零部件工作表面烧损,致使发动机无法运转。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功用就是在发动机工作时连续不断地把数量足够、温度适当的洁净润滑油输送到全部传动件的摩擦表面,并在摩擦表面之间形成油膜,实现液体摩擦。从而减小摩擦阻力、降低功率消耗、减轻机件磨损,以达到提高发动机工作可靠性和耐久性的目的。
如图1所示,为一种常见的发动机润滑系统示意图,包括油底壳、机油泵、电动预供油泵、机油冷却器、机油滤清器、主油道。其中,电动预供油泵,用于在发动机预加热时,将油底壳内的润滑油输送至引擎运动件;机油冷却器用于对润滑油进行散热;机油滤清器用于去除机油中的灰尘、金属颗粒、碳沉淀物和煤烟颗粒等杂质,保护发动机;主油道用于将润滑油输送给各个零部件;油底壳收集和储存由发动机各个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机油泵,用于在发动机启动后,将润滑油从发动机油底壳送到引擎运动件。
然而,当发动机处于较低环境温度时,发动机油底壳内的润滑油处于冷却状态,粘度增大,且流动性变差。此时,若冷启动发动机,会导致发动机内零部件磨损加大。因此,需要对发动机进行预加热,使得润滑系统中各个零部件的摩擦表面处于润滑状态。
现有技术中对发动机进行预加热的方案,通常通过换热水管或者电加热器对油底壳内的润滑油进行加热,然后通过电动预供油泵将加热后的润滑油输送至传动部件。由于油底壳内的润滑油不流动,这种加热方式加热不均匀,很难将油底壳内所有润滑油整体加热至预设值。此外,当通过电加热器油底壳内的润滑油加热时,还可能会引起油底壳内润滑油局部温度过高,如大于400摄氏度,导致润滑油成分被破坏,进而使得润滑油寿命降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动机预加热系统及方法,利用加热后的发动机冷却液,对泵入机油冷却器中的润滑油进行加热,使得润滑油受热均匀。此外,还可以避免局部润滑油温度过高,造成润滑油损坏。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动机预加热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机油冷却器、电动预供油泵、预加热器及预加热电动水泵;
所述预加热器用于对发动机冷却液进行加热,且所述预加热器的入水口与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出水口之间基于发动机冷却液路由形成通路,所述预加热器的出水口与所述预加热电动水泵连通;
所述预加热电动水泵与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入水口连通;
所述电动预供油泵与所述机油冷却器连通,用于将发动机油底壳内的润滑油泵入所述机油冷却器的管道内,以使机油冷却器中加热后的冷却液对泵入所述管道内的所述润滑油加热。
通过上述系统,利用机油冷却器中加热后的冷却液对油底壳内泵入管道的润滑油均匀加热,使得润滑油受热均匀充分。此外,既可以避免电加热方式引起局部润滑油温度过高,从而造成的润滑油损坏问题,还可以避免换热水管加热方式引起的水管泄露,从而造成的油水混合风险。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出油口处,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出水口处,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电动预供油泵、所述预加热器以及所述预加热电动水泵相连。
通过上述系统,可以实时获取流经机油冷却器的润滑油温度以及冷却液温度,并根据获取的温度,控制预加热器、电动预供油泵、预加热器及预加热电动水泵的启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电动预供油泵为交流泵。
通过上述系统,可以提高电动预供油泵的工作效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动机预加热方法,基于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任一项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在检测到机油冷却器出油口处的油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或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水口处的冷却液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预加热电动水泵将预加热器加热后的冷却液导入所述机油冷却器;
控制电动预供油泵,将油底壳内的润滑油泵入所述机油冷却器的管道内;
在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油口处的油温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值,或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水口处的冷却液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值时,控制预加热器、所述预加热电动水泵以及所述电动供油泵停止运行。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在发动机处于寒冷环境时,通过预加热系统将发动机油底壳内的润滑油均匀加热至预设值,使得发动机各个传动部件的摩擦表面充分润滑,减小传动部件损耗。同时,还能避免局部润滑油温度过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控制预加热器对冷却液进行加热之前,还包括:
获取第一温度传感器在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油口处检测到的油温,以及第二温度传感器在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水口处检测到的冷却液温度;
判断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油口处的油温是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值,以及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水口处的冷却液温度是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值。
通过上述方法,实时获取机油冷却器出油口处的油温以及机油冷却器出水口处的冷却液温度,进而有助于对预加热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控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控制预加热电动水泵将预加热器加热后的冷却液泵入所述机油冷却器,包括:
控制所述预加热器对冷却液进行加热;
判断加热后的冷却液温度是否达到设定值;
若否,则继续控制所述预加热器对冷却液进行加热;
若是,则控制所述预加热电动水泵将加热后的冷却液泵入所述机油冷却器。
通过上述方法,将冷却液加热至预设值后才泵入机油冷却器,提升对机油冷却器管道中润滑油加热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控制预加热电动水泵将预加热器加热后的冷却液泵入所述机油冷却器,包括:
控制所述预加热电动水泵,将加热后的冷却液从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入水口泵入,以使加热后的冷却液对所述机油冷却器入油口导入的润滑油进行加热;
控制所述预加热电动水泵,将所述机油冷却器内的冷却液从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水口导出。
通过上述方法,通过循环流动的加热后的冷却液对机油冷却器中的润滑油进行加热,保证对润滑油的加热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控制所述预加热电动水泵,将所述机油冷却器内的冷却液从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水口导出之后,还包括:
控制所述预加热电动水泵,将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水口流出的冷却液导入所述预加热器;
控制所述预加热器对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水口流出的冷却液进行加热。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实现对发动机冷却液的循环加热,从而保证冷却液的温度维持预设值,进而提升对润滑油加热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控制电动预供油泵,将油底壳内的润滑油泵入所述机油冷却器的管道内,包括:
控制所述电动供油泵,将油底壳内的润滑油从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入油口泵入,以使所述润滑油被所述加热后的冷却液加热;
控制所述电动供油泵,将加热后的润滑油从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出油口导出,以使所述加热后的润滑油流入各个传动部件。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实现油底壳内的润滑油进行循环流动,使得被加热后的冷却液可以对润滑油进行均匀加热,避免局部温度过高。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交通工具,所述交通工具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任一项所述发动机预加热系统,所述发动机预加热系统安装于所述交通工具上。
通过上述交通工具,可以实现在寒冷环境下,保证发动机预加热效果,使得油底壳内的润滑油得到充分加热,同时,还可以避免局部温度过高造成的润滑油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介绍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发动机预加热方案示意图1;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发动机预加热方案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发动机预加热方案示意图2;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发动机预加热系统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发动机预加热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也可以应用于装置实施例或系统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理解为“至少两个”。“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A与B连接,可以表示:A与B直接连接和A与B通过C连接这两种情况。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第二”等词汇,仅用于区分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现有技术中对发动机进行预加热的方案,通常为油底壳内部设置换热水管或者电加热器,其中,使用换热水管对油底壳内的润滑油进行加热的方案示意图可以参考图2。在图2中,通过预加热电动水泵,使水锅炉中的热水在换热水管中循环流动,并通过换热水管中的热水产生的热量对油底壳中的润滑油加热。这种加热方式,换热水管与润滑油直接接触,在水管出现破损时,容易造成油水混合,并且由于冷却的润滑油流动性较差,会导致润滑油又热不均衡,进而很难将油底壳内所有润滑油整体加热值预设值。
同理,使用电加热器对油底壳内的润滑油进行加热时,也会因为冷却的润滑油流动性较差,导致润滑油又热不均衡,进而很难将油底壳内所有润滑油整体加热至预设值。此外,还可能会引起油底壳内润滑油局部温度过高,导致润滑油成分被破坏,进而使得润滑油寿命降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动机预加热系统,在发动机本体基础上,增加一套预加热器及预加热电动水泵,借用发动机本体的电动预供油泵、机油冷却器,实现对发动机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的预加热。利用机油冷却器中加热后的冷却液对油底壳内泵入管道的润滑油均匀加热,使得润滑油受热均匀充分。此外,既可以避免电加热方式引起局部润滑油温度过高,从而造成的润滑油损坏问题,还可以避免换热水管加热方式引起的水管泄露,从而造成的油水混合风险。
第一方面,如图3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发动机预加热系统示意图,包括机油冷却器31、电动预供油泵32、预加热器33及预加热电动水泵3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保证工作效率,电动供油泵32为交流泵;
预加热器33用于对发动机冷却液进行加热,且预加热器33的入水口33a与机油冷却器31的出水口31a之间基于发动机冷却液路由35形成通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动机冷却液路由35指示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循环路径,发动机冷却系统如图4中虚线框内所示,包括高温水泵41、单向阀42、机体、缸盖水套43、节温器44、散热器45等,在预加热器33的入水口33a与机油冷却器31的出水口31a之间基于发动机冷却液路由35形成通路时,可以将机油冷却器31的出水口31a连接至高温水泵41的入水口之前;
此外,预加热器33的出水口33b与预加热电动水泵34连通,并且预加热电动水泵34与机油冷却器31的入水口31b连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预加热电动水泵34与机油冷却器31的入水口31b连通时,可以在预加热电动水泵34与机油冷却器31的入水口31b之间设置单向阀37,便于加热后的冷却液在冷却液路由35中单向循环;
电动预供油泵32与机油冷却器31的入油口31c连通,用于将发动机油底壳36内的润滑油泵入机油冷却器31的管道内,以使机油冷却器31中加热后的冷却液对泵入管道内的润滑油加热,其中,润滑油流经的管道是指机油冷却器31内润滑油的流通路径,可以是方形管道,也可以是圆形管道,或者是不规则的腔体,具体形状跟机油冷却器31的设计相关。
通过上述系统,在发动机预加热时,通过预加热器33将发动机冷却液进行加热,并通过预加热电动水泵34将加热后的冷却液泵入机油冷却器31,进而实现对泵入机油冷却器31的管道内的润滑油加热。由于电动预供油泵32的作用,使得机油冷却器31的管道内的润滑油从机油冷却器31的出油口31d流出,最后通过重力的作用回流至油底壳36内部,实现润滑油的循环流动,因此,机油冷却器31中加热后的冷却液可以对油底壳内泵入管道的润滑油均匀加热,使得润滑油受热均匀。此外,还可以避免局部润滑油温度过高,造成润滑油损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如图5所示,上述发动机预加热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51、第二温度传感器52和控制器53,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51安装于机油冷却器31的出油口31d处,第二温度传感器52安装于机油冷却器31的出水口31a处,控制器53与第一温度传感器51、第二温度传感器52、电动预供油泵32、预加热器33以及预加热电动水泵34相连。
基于上述系统,控制器53可以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51、第二温度传感器52实时获取机油冷却器31的出油口31d处的油温及出水口31a处的冷却液温度,并根据获取的温度,控制预加热器33、电动预供油泵32、预加热器33及预加热电动水泵34的开启。
为了更加详细阐述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发动机预加热系统,下面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为本申请在现有技术中发动机润滑系统及冷却系统上增加一套预加热器及预加热电动水泵后形成的发动机预加热系统示意图。在图6中,润滑系统包括油底壳、机油泵、电动预供油泵、机油冷却器、机油滤清器、主油道、温度传感器;冷却系统包括高温水泵、单向阀、温度传感器、机体水套、缸盖水套、节温器、散热器、温度传感器等。
基于如图6所示的发动机预加热系统示意图,在控制器接通电源时,发动机处在停车状态,控制器读取位于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的温度传感器读数,确认润滑油温度及冷却液温度,当润滑油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或冷却液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时,预加热器及预加热电动水泵、交流电动预供油泵开始工作。预加热器对流过的冷却液进行加热,然后加热后的冷却液通过预加热电动水泵流向机油冷却器、机体水套、缸盖水套后流回加热器,进行循环加热。
高温水泵与机油冷却器之间的单向阀,可以保证冷却液流经整个冷却系统。同时交流预供油泵将油底壳内润滑油泵入机油冷却器、冷的润滑油被热的冷却液加热,温度升高后流向发动机各个传动部件的摩擦表面,进而实现对各个传动部件的摩擦表面进行润滑。此外,各个传动部件摩擦表面的润滑油在重力的作用下,回流到发动机油底壳内,实现润滑油的循环流动。
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冷却液、润滑油流经的位置进行预热,同时还能避免润滑油受热不均匀以及局部温度过高的引起的润滑油损坏问题,保证润滑油预热效果及可靠性。既可以避免电加热方式引起局部润滑油温度过高,从而造成的润滑油损坏问题,还可以避免换热水管加热方式引起的水管泄露,从而造成的油水混合风险。
第二方面,如图7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动机预加热方法,该发动机预加热方法基于第一方面中任一系统,具体包括如下流程步骤:
S71,在检测到机油冷却器出油口处的油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或机油冷却器出水口处的冷却液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预加热电动水泵将预加热器加热后的冷却液导入所述机油冷却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预加热系统中的控制器接通电源后,获取第一温度传感器在机油冷却器出油口处检测到的油温,以及第二温度传感器在机油冷却器出水口处检测到的冷却液温度,并判断机油冷却器出油口处的油温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值,以及机油冷却器出水口处的冷却液温度是否大于第二预设值。
若机油冷却器出油口处的油温大于第一预设值,或者机油冷却器出水口处的冷却液温度大于第二预设值,则表明当前冷却液、润滑油流经的位置已经处于润滑状态;若机油冷却器出油口处的油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或机油冷却器出水口处的冷却液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时,表明需要启动发动机预加热系统。
在启动发动机预加热系统时,控制器控制预加热器对冷却液进行加热,并判断加热后的冷却液温度是否达到设定值;若否,则继续控制预加热器对冷却液进行加热,直到加热后的冷却液温度是否达到设定值;若是,则控制预加热电动水泵将加热后的冷却液泵入机油冷却器。
在将加热后的冷却液泵入机油冷却器之后,随着预加热电动水泵的继续运行,机油冷却器中原有的冷却液便会从机油冷却器出水口流出,此时,在预加热电动水泵的作用下,机油冷却器出水口流出的冷却液进入预加热器,然后控制预加热器对机油冷却器出水口流出的冷却液进行加热,实现对发动机冷却液的循环加热。
S72,控制电动预供油泵,将油底壳内的润滑油泵入机油冷却器的管道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保证工作效率,电动预供油泵为交流泵。在启动预加热系统时,控制电动供油泵,将油底壳内的润滑油从机油冷却器的入油口泵入,以使润滑油被加热后的冷却液加热。
若控制电动供油泵继续运行,随着进入机油冷却器的润滑油增多,储存在机油冷却器管道中被热的冷却液加热后的润滑油便从机油冷却器的出油口流出,并继续流经机油滤清器,对润滑油中的杂质进行过滤,然后通过主油道进入发动机各个传动部件,实现对各个传动部件的摩擦便面进行润滑。
进一步,各个传动部件摩擦表面上的润滑油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渐滴入发动机油底壳,实现润滑油的循环流动,使得油底壳内的润滑油受热更均匀。
S73,在机油冷却器出油口处的油温大于第一预设值,或机油冷却器出水口处的冷却液温度大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预加热器、预加热电动水泵以及电动供油泵停止运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机油冷却器出油口处的油温大于第一预设值,或机油冷却器出水口处的冷却液温度大于第二预设值时,表明发动机各个传动部件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润滑,此时,控制预加热器、预加热电动水泵以及电动供油泵停止运行。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在发动机处于寒冷环境时,通过预加热系统将发动机油底壳内的润滑油均匀加热至预设值,避免局部润滑油温度过高,延长润滑油使用寿命。同时,还可以实现发动机各个传动部件的摩擦表面充分润滑,减小传动部件损耗。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交通工具,所述交通工具包括上述任一项系统,所述系统安装于所述交通工具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交通工具包含发动机等传动部件,可以是汽油、柴油、乙醇等燃料驱动的汽车、公交车、卡车等。在交通工具处于低温环境下,若发动机冷启动,由于发动机传动部件摩擦表面的润滑油处于冷凝状态,容易引起传动部件的损耗,因此,需要通过交通工具上安装的发动机预加热系统对发动机进行预加热。
具体的,在预加热系统中的控制器接通电源时,控制器读取位于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的温度传感器读数,确认润滑油温度及冷却液温度,当润滑油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或冷却液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时,预加热器及预加热电动水泵、电动预供油泵开始工作。预加热器对流过的冷却液进行加热,然后加热后的冷却液通过预加热电动水泵流向机油冷却器、机体水套、缸盖水套等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各个装置后,流回加热器,实现对冷却液的循环加热。
此外,电动预供油泵将发动机油底壳内的润滑油泵入机油冷却器中的管道中后,流入机油冷却器中热的冷却液便可以对润滑油进行加热。在电动预供油泵的作用下,流入机油冷却器中的润滑油在被加热后,流向各个传动部件。接着,在重力的作用下,各个传动部件摩擦表面的润滑油回流至发动机油底壳,进而可以实现对润滑油的循环加热。
通过上述预加热系统加热后,机油冷却器出油口的油温大于第一预设值,或者机油冷却器出水口处的冷却液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时,表明交通工具的各个传动部件的摩擦表面得到充分的润滑,此时,将润滑结果发送至交通工具显示终端,提示用户发动机预加热完成,便于用户进行下一步操作。
通过上述交通工具,可以实现在寒冷环境下,保证发动机预加热效果,使得油底壳内的润滑油得到充分加热,同时,还可以避免局部温度过高造成的润滑油损坏。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机油冷却器、电动预供油泵、预加热器及预加热电动水泵;
所述预加热器用于对发动机冷却液进行加热,且所述预加热器的入水口与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出水口之间基于发动机冷却液路由形成通路,所述预加热器的出水口与所述预加热电动水泵连通;
所述预加热电动水泵与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入水口连通;
所述电动预供油泵与所述机油冷却器连通,用于将发动机油底壳内的润滑油泵入所述机油冷却器的管道内,以使机油冷却器中加热后的冷却液对泵入所述管道内的所述润滑油加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出油口处,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出水口处,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电动预供油泵、所述预加热器以及所述预加热电动水泵相连。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预供油泵为交流泵。
4.一种发动机预加热方法,基于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检测到机油冷却器出油口处的油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或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水口处的冷却液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预加热电动水泵将预加热器加热后的冷却液导入所述机油冷却器;
控制电动预供油泵,将油底壳内的润滑油泵入所述机油冷却器的管道内;
在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油口处的油温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值,或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水口处的冷却液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值时,控制预加热器、所述预加热电动水泵以及所述电动供油泵停止运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预加热器对冷却液进行加热之前,还包括:
获取第一温度传感器在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油口处检测到的油温,以及第二温度传感器在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水口处检测到的冷却液温度;
判断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油口处的油温是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值,以及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水口处的冷却液温度是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值。
6.如权利要求4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预加热电动水泵将预加热器加热后的冷却液泵入所述机油冷却器,包括:
控制所述预加热器对冷却液进行加热;
判断加热后的冷却液温度是否达到设定值;
若否,则继续控制所述预加热器对冷却液进行加热;
若是,则控制所述预加热电动水泵将加热后的冷却液泵入所述机油冷却器。
7.如权利要求4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预加热电动水泵将预加热器加热后的冷却液泵入所述机油冷却器,包括:
控制所述预加热电动水泵,将加热后的冷却液从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入水口泵入,以使加热后的冷却液对所述机油冷却器入油口导入的润滑油进行加热;
控制所述预加热电动水泵,将所述机油冷却器内的冷却液从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水口导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所述预加热电动水泵,将所述机油冷却器内的冷却液从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水口导出之后,还包括:
控制所述预加热电动水泵,将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水口流出的冷却液导入所述预加热器;
控制所述预加热器对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水口流出的冷却液进行加热。
9.如权利要求4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动预供油泵,将油底壳内的润滑油泵入所述机油冷却器的管道内,包括:
控制所述电动供油泵,将油底壳内的润滑油从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入油口泵入,以使所述润滑油被所述加热后的冷却液加热;
控制所述电动供油泵,将加热后的润滑油从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出油口导出,以使所述加热后的润滑油流入各个传动部件。
10.一种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工具包括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系统,所述系统安装于所述交通工具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666881.5A CN115013114A (zh) | 2022-06-13 | 2022-06-13 | 一种发动机预加热系统及方法 |
PCT/CN2023/076753 WO2023241081A1 (zh) | 2022-06-13 | 2023-02-17 | 发动机预加热系统及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666881.5A CN115013114A (zh) | 2022-06-13 | 2022-06-13 | 一种发动机预加热系统及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013114A true CN115013114A (zh) | 2022-09-06 |
Family
ID=83075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666881.5A Pending CN115013114A (zh) | 2022-06-13 | 2022-06-13 | 一种发动机预加热系统及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013114A (zh) |
WO (1) | WO2023241081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220858A (zh) * | 2023-03-29 | 2023-06-06 | 北京理工大学 | 一种干式油底壳发动机循环式预润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WO2023241081A1 (zh) * | 2022-06-13 | 2023-12-21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发动机预加热系统及方法 |
EP4442975A1 (en) * | 2023-03-06 | 2024-10-09 | Phillips & Temro Industries Inc. | Coolant heater protec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54836U (zh) * | 1989-10-07 | 1990-03-21 |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四研究所 | 应急柴油机油水预热装置 |
CN103321813A (zh) * | 2013-06-21 | 2013-09-25 | 高志男 | 汽车机油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
CN203383922U (zh) * | 2013-06-21 | 2014-01-08 | 高志男 | 汽车机油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
CN203604002U (zh) * | 2013-11-19 | 2014-05-21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机油预热系统 |
CN108278172A (zh) * | 2017-12-21 | 2018-07-13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冷却方法 |
CN108533350A (zh) * | 2018-02-07 | 2018-09-14 |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V型多缸柴油机的润滑油供给系统 |
CN108979786A (zh) * | 2018-06-27 | 2018-12-11 | 安徽汇展热交换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在极低温度环境下的外部辅助系统 |
CN209604129U (zh) * | 2019-03-28 | 2019-11-08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发动机暖机的冷却系统 |
CN210003352U (zh) * | 2019-03-25 | 2020-01-31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发动机辅助供给装置 |
DE102019218934A1 (de) * | 2018-12-19 | 2020-06-25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Kraftfahrzeug |
CN215256370U (zh) * | 2020-11-25 | 2021-12-21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机油冷却器、高低温冷却系统、发动机系统及车辆 |
CN113847140A (zh) * | 2021-09-08 | 2021-12-28 |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增程器润滑冷却系统、混动汽车和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79020A (ja) * | 1995-09-12 | 1997-03-25 | Ngk Spark Plug Co Ltd | 内燃機関用の潤滑油加熱装置及びその潤滑油の適温保持方法 |
CN104989488A (zh) * | 2015-07-17 | 2015-10-21 | 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极寒环境下发动机的外部辅助系统 |
EP3246541B1 (en) * | 2016-05-16 | 2018-07-18 | C.R.F. Società Consortile per Azioni | Cooling system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of a motor vehicle |
JP2018123697A (ja) * | 2017-01-30 | 2018-08-09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及びエンジン暖機システム |
CN109488413A (zh) * | 2018-10-29 | 2019-03-19 | 义乌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 | 机油预热系统、控制方法及发动机 |
CN115013114A (zh) * | 2022-06-13 | 2022-09-06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预加热系统及方法 |
-
2022
- 2022-06-13 CN CN202210666881.5A patent/CN115013114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2-17 WO PCT/CN2023/076753 patent/WO2023241081A1/zh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54836U (zh) * | 1989-10-07 | 1990-03-21 |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四研究所 | 应急柴油机油水预热装置 |
CN103321813A (zh) * | 2013-06-21 | 2013-09-25 | 高志男 | 汽车机油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
CN203383922U (zh) * | 2013-06-21 | 2014-01-08 | 高志男 | 汽车机油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
CN203604002U (zh) * | 2013-11-19 | 2014-05-21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机油预热系统 |
CN108278172A (zh) * | 2017-12-21 | 2018-07-13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冷却方法 |
CN108533350A (zh) * | 2018-02-07 | 2018-09-14 |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V型多缸柴油机的润滑油供给系统 |
CN108979786A (zh) * | 2018-06-27 | 2018-12-11 | 安徽汇展热交换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在极低温度环境下的外部辅助系统 |
DE102019218934A1 (de) * | 2018-12-19 | 2020-06-25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Kraftfahrzeug |
CN210003352U (zh) * | 2019-03-25 | 2020-01-31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发动机辅助供给装置 |
CN209604129U (zh) * | 2019-03-28 | 2019-11-08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发动机暖机的冷却系统 |
CN215256370U (zh) * | 2020-11-25 | 2021-12-21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机油冷却器、高低温冷却系统、发动机系统及车辆 |
CN113847140A (zh) * | 2021-09-08 | 2021-12-28 |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增程器润滑冷却系统、混动汽车和控制方法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241081A1 (zh) * | 2022-06-13 | 2023-12-21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发动机预加热系统及方法 |
EP4442975A1 (en) * | 2023-03-06 | 2024-10-09 | Phillips & Temro Industries Inc. | Coolant heater protec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
CN116220858A (zh) * | 2023-03-29 | 2023-06-06 | 北京理工大学 | 一种干式油底壳发动机循环式预润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241081A1 (zh) | 2023-12-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013114A (zh) | 一种发动机预加热系统及方法 | |
US11938807B2 (en) | Device for cooling and lubricating an electric power train of an electric or hybrid motor vehicle | |
US4258676A (en) | Heating system producing warm air for motor vehicles driven by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US12097774B2 (en) | Cooling method and cooling device of electric motor | |
CN108278172B (zh) | 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冷却方法 | |
SE509903C2 (sv) | Kyl- och värmesystem | |
RU2654433C1 (ru) | Система привод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 |
US20140190428A1 (en) | Gear device and vehicle having same mounted thereon | |
CN113847140B (zh) | 一种增程器润滑冷却系统、混动汽车和控制方法 | |
WO2008094110A1 (en) | Arrangement for heating oil in a gearbox | |
CN202628361U (zh) | 发动机冷启动预热装置 | |
CN115176073B (zh) | 用于内燃机、工业设备的预热、润滑及冷却用油循环系统 | |
JP4098765B2 (ja) | 内燃機関の温度調節方法と内燃機関のための冷却システム | |
CN106499494B (zh) | 汽车发动机零流量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3883375A (zh) | 用于确定油中燃料份额的方法 | |
JP5229012B2 (ja) |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 |
US11578795B2 (en) | Rear axle lubrication oil temperature control using exhaust heat recovery and a thermal battery | |
CN106930883A (zh) | 发动机的预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车辆 | |
CN111022141B (zh) | 增程式热管理系统、热管理方法及车辆 | |
CN210859019U (zh) | 一种发动机辅助加热装置 | |
CN205089413U (zh) | 发动机机油冷却装置、发动机机油冷却系统和发动机 | |
CN114645768A (zh) | 车辆动力总成冷却系统、车辆和控制方法 | |
US20200271083A1 (en) | Heating system for engine | |
JPH0979020A (ja) | 内燃機関用の潤滑油加熱装置及びその潤滑油の適温保持方法 | |
CN210858848U (zh) | 发动机暖机系统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