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03146A - 一种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03146A
CN115003146A CN202210845243.XA CN202210845243A CN115003146A CN 115003146 A CN115003146 A CN 115003146A CN 202210845243 A CN202210845243 A CN 202210845243A CN 115003146 A CN115003146 A CN 1150031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magnetic wave
composite material
wave absorption
polymer matrix
heat cond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4524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友根
张震
林志强
王勇
许亚东
孙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
Priority to CN20221084524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03146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031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031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 H05K9/0073Shielding materials
    • H05K9/0081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materials, e.g. EMI, RFI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7/00Devices for absorbing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Combinations of such devices with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or syste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包括导热材料、磁性氧化物和聚合物基体,所述导热材料填充在所述聚合物基体中,所述导热材料的表面负载有所述磁性氧化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包括取向结构导热吸波材料,导热材料均匀分散在整个聚合物基体中且连续贯穿在厚度方向,为复合材料提供了完整、高效的导热通道,使复合材料具备高热导率;此外,还可通过导热材料取向排列的角度对复合材料的热导率进行调控,与短切碳纤维、石墨片等常见取向结构不同的是,本申请的导热材料在聚合物基体中连续贯穿,内部宏观界面少、取向度高,可获得更高热导率。

Description

一种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吸收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5G技术快速发展,电子元器件朝着小型化,高密度和高功率化发展,由此带来的热积聚和电磁辐射干扰问题严重干扰着设备安全运行及信息安全,导热吸波材料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目前对于导热吸波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向聚合物基体中分别添加导热功能填料和吸波功能填料,通过功能填料的复配使复合材料同时具备导热和吸波功能,但热导率较低、吸波性能较差,难以同时取得高导热和高效吸波性能。
例如中国发明专利CN112118720A采用将吸波介质填充在铝蜂窝骨架的空腔中,发明了一种导热吸波贴片,其热导率最高为5.42W m-1K-1,电磁波吸收带宽最好为5.50GHz(频率范围为9.10-14.60GHz,厚度为2.2mm);杨等人(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41(2022)136033)通过将环氧树脂填充在碳化镍金属有机骨架修饰细菌纤维素获得3D CNF@C-Ni/EP,其热导率为0.5Wm-1K-1、电磁波吸收带宽为5.44GHz(频率范围为12.08-17.52GHz,厚度为2.2mm);田等人(Nano-Micro Lett.(2022)14:118)通过将环氧树脂填充在冷冻干燥后的CA/m-BN/m-SiC中获得CA/m-BN/m-SiC/EP复合材料,其取向方向热导率为2.21W m-1K-1,电磁波吸收带宽为2.8GHz(频率范围为8.8-11.6GHz,厚度为3mm);张等人(Y.Bai etal./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837(2020)155574)通过在水蒸气熔融氢氧化物辅助剥离h-BN得到的HO-BNNS上原位生长Fe3O4制得HO-BNNS@Fe3O4,其取向方向热导率为1.75Wm-1K-1,电磁波吸收带宽为2.5GHz(频率范围为7.6-10.1GHz,厚度为2.0mm)。
为了提高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对导热填料进行取向化排列是一个有效方法。使用冰模板法冷冻干燥后使填料具有一定的取向结构构筑出导热通路,再使用聚合物填充空隙并固定形状制作出热界面材料。例如曾等人(ACS Appl.Mater.Interfaces 2018,10,9669-9678)将环氧树脂渗入冰模板法制备出具有取向结构的SiCNW中制备出具有取向结构的SiCNW/EP导热材料,取向方向热导率为1.67W m-1K-1;柏等人(Adv.Funct.Mater.2019,29,1900412)通过冰模板法制得BNNS/EP复合材料,其取向方向热导率为6.54W m-1K-1,垂直取向方向热导率为0.7W m-1K-1。然而,由于导热吸波填料取向程度有限导致其在复合材料内部连续性差、界面多等缺点在导热方面无法达到更高水平,并且由于上述导热吸波填料损耗机制较为单一使得其在吸波性能上的表现也不尽人意。
将高长径比的碳纤维或石墨烯膜等高本征导热填料进行垂直取向排列可使复合材料获得高热导率,例如,林等人(Composites Part B 208(2021)108599)通过应力诱导碳纤维取向注入树脂后获得CFs/EP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高达32.6W m-1K-1;林等人(Adv.Funct.Mater.2021,31,2104062)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方法生长出了120μm厚的石墨烯纳米壁,使用硅胶填充后获得GNW热界面材料,热导率高达20.4W m-1K-1。尽管这些复合材料在厚度方向具有高热导率,由于碳纤维和石墨烯具有高导电性,使得复合材料往往同时具有较好的电磁波屏蔽性能而非吸波性能。如何制备同时具有高纵向热导率和高吸波性能的复合材料,仍是一大挑战。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同时具有高纵向热导率和高吸波性能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申请目的之一提供了一种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包括导热材料、磁性氧化物和聚合物基体,所述导热材料填充在所述聚合物基体中,所述导热材料的表面负载有所述磁性氧化物。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热材料的含量为7~45wt%,所述磁性氧化物的含量为3~15wt%,所述聚合物基体的含量为40~90%wt%。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热材料包括碳纤维,所述碳纤维以取向排列结构的形式填充在所述聚合物基体中。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磁性氧化物选自氧化钴镍或氧化钴或氧化镍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合物基体选自聚二甲基硅氧烷或环氧树脂或有机硅凝胶。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填料、所述聚合物基体和所述磁性氧化物质量比为2~15:2~30:1。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填料、所述聚合物基体和所述磁性氧化物质量比为3:1:3。
本申请目的之二提供了一种所述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提供一导热材料;
在所述导热材料的表面负载所述磁性氧化物;
将表面负载有所述磁性氧化物的导热材料填充在所述聚合物基体中,得到所述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提供导热材料的步骤中,还包括下述步骤:
对导热材料的表面亲水处理,所述亲水处理包括酸化处理及氧化石墨烯吸附处理。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在所述导热材料的表面负载所述磁性氧化物的步骤中具体包括下述步骤:
将所述导热材料置于混合溶液中,并于高温条件下反应0.5~4小时,将反应后的产物冷却洗涤后于惰性氛围中,在350℃~400℃温度中退火2~5小时,制得导热材料/氧化石墨烯/磁性氧化物的多功能填料,所述混合溶液包括尿素、六水硝酸钴、六水硝酸镍及甲醇的溶液。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热材料、尿素、六水硝酸钴、六水硝酸镍、甲醇的摩尔比为2:3:2:2:1。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将表面负载有所述磁性氧化物的所述导热材料填充在所述聚合物基体中,得到所述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的步骤中,具体包括下述步骤:
将表面负载有所述磁性氧化物的导热材料置于金属模具中;
将液态的所述聚合物基体渗入所述金属模具中;
液态的所述聚合物基体完全将表面负载有所述磁性氧化物的导热材料缝隙填充后高温固化,得到块状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
将得到的块状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进行切割得到所述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割可通过控制厚度方向与切割刀片方向的角度得到不同方向的取向结构。
本申请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有益效果如下:
本申请提供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包括导热材料、磁性氧化物和聚合物基体,所述导热材料填充在所述聚合物基体中,所述导热材料的表面负载有所述磁性氧化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包括取向结构导热吸波材料,导热材料均匀分散在整个聚合物基体中且连续贯穿在厚度方向,为复合材料提供了完整、高效的导热通道,使复合材料具备高热导率;此外,还可通过导热材料取向排列的角度对复合材料的热导率进行调控,与短切碳纤维、石墨片等常见取向结构不同的是,本申请的导热材料在聚合物基体中连续贯穿,导热界面少、取向度高,可获得更高热导率。
此外,本申请提供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磁性氧化物是通过水热化学法在导热材料表面合成并附着,其与导热材料具有强的化学结合力,可随导热材料的取向排列而实现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均匀分散和排列,与传统导热吸波材料常用的导热填料与吸波填料物理混合不同,本申请导热填料和吸波材料是一体化结合的结构,导热材料表面的磁性氧化物可避免导热材料相互之间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导电,更容易实现复合材料的电磁参数调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在将表面负载有所述磁性氧化物的所述导热材料填充在所述聚合物基体中,得到所述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的步骤流程图。
图4中(a)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碳纤维的SEM示意图。
图4中(b)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表面吸附了氧化石墨烯的碳纤维的SEM示意图。
图4中(c)和(d)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表面负载了氧化钴镍的碳纤维的SEM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不同取向角度(90°、60°、30°、0°)的碳纤维/氧化石墨烯/氧化钴镍/硅胶复合材料的截面SEM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碳纤维/氧化石墨烯/氧化钴镍/硅胶复合材料块体及切割后薄片的实物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包括导热材料、磁性氧化物和聚合物基体,所述导热材料填充在所述聚合物基体中,所述导热材料的表面负载有所述磁性氧化物。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热材料的含量为7~45wt%,所述磁性氧化物的含量为3~15wt%,所述聚合物基体的含量为40~90%wt%。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填料、所述聚合物基体和所述磁性氧化物质量比为2~15:2~30:1。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填料、所述聚合物基体和所述磁性氧化物质量比为3:1:3。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热材料包括碳纤维,所述碳纤维以取向排列结构的形式填充在所述聚合物基体中。
可以理解,碳纤维在聚合物基体中以取向排列方式存在,其长度贯彻复合材料的整个厚度,为复合材料提供高热导率。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碳纤维直径为10-15μm。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磁性氧化物选自氧化钴镍或氧化钴或氧化镍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以理解,本申请提供的磁性氧化物是通过水热化学法合成并牢固负载在碳纤维表面,其与导热材料具有强的化学结合力,可随导热材料的取向排列而实现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均匀分散和排列,与传统导热吸波材料常用的导热填料与吸波填料物理混合不同,本申请导热填料和吸波材料是一体化结合的结构,导热材料表面的磁性氧化物可避免导热材料相互之间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导电,更容易实现复合材料的电磁参数调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合物基体选自聚二甲基硅氧烷或环氧树脂或有机硅凝胶中的一种。
本申请提供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包括取向结构导热吸波材料,导热材料均匀分散在整个聚合物基体中且连续贯穿在厚度方向,为复合材料提供了完整、高效的导热通道,使复合材料具备高热导率;此外,还可通过导热材料取向排列的角度对复合材料的热导率进行调控,与短切碳纤维、石墨片等常见取向结构不同的是,本申请的导热材料在聚合物基体中连续贯穿,导热界面少、取向度高,可获得更高热导率。
请参阅图2,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所述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S110:提供一导热材料。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提供导热材料的步骤中,还包括下述步骤:对导热材料的表面亲水处理,所述亲水处理包括酸化处理及氧化石墨烯吸附处理。
步骤S120:在所述导热材料的表面负载所述磁性氧化物。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在所述导热材料的表面负载所述磁性氧化物的步骤中具体包括下述步骤:
将所述导热材料置于混合溶液中,并于高温条件下反应0.5~4小时,将反应后的产物冷却洗涤后于惰性氛围中,在350℃~400℃温度中退火2~5小时,制得导热材料/氧化石墨烯/磁性氧化物的多功能填料,所述混合溶液包括尿素、六水硝酸钴、六水硝酸镍及甲醇的溶液。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热材料、尿素、六水硝酸钴、六水硝酸镍、甲醇的摩尔比为2:3:2:2:1。
可以理解,本申请提供的磁性氧化物是通过水热化学法合成并牢固负载在碳纤维表面,其与导热材料具有强的化学结合力,可随导热材料的取向排列而实现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均匀分散和排列,与传统导热吸波材料常用的导热填料与吸波填料物理混合不同,本申请导热填料和吸波材料是一体化结合的结构,导热材料表面的磁性氧化物可避免导热材料相互之间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导电,更容易实现复合材料的电磁参数调控。
步骤S130:将表面负载有所述磁性氧化物的导热材料填充在所述聚合物基体中,得到所述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
请参阅图3,在将表面负载有所述磁性氧化物的所述导热材料填充在所述聚合物基体中,得到所述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的步骤中,具体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S131:将表面负载有所述磁性氧化物的导热材料置于金属模具中。
具体地,将表面负载有所述磁性氧化物的导热材料机械取向后装入所述金属模具中。
步骤S132:将液态的所述聚合物基体渗入所述金属模具中。
具体地,将液态的所述聚合物基体通过负压的方法使其渗入装满表面负载有所述磁性氧化物的导热材料的金属模具中。
步骤S133:液态的所述聚合物基体完全将表面负载有所述磁性氧化物的导热材料缝隙填充后高温固化,得到块状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
具体地,液态的所述聚合物基体完全将表面负载有所述磁性氧化物的导热材料缝隙填充后,于130℃~180℃高温下使液态的所述聚合物基体固化2~5小时,取出26mm×26mm×100mm(长×宽×高)的块状复合材料。
步骤S134:将得到的块状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进行切割得到所述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
可以理解,所述切割可通过控制厚度方向与切割刀片方向(0~90°)的角度得到不同方向的取向结构。
可以理解,本申请通过机械方式获取取向结构导热网络,使得本征高导热材料按照一定方向排列在金属模具中,然后将聚合物基体通过负压渗入导热填料缝隙中,高温固化后获得取向结构的复合材料。取向化结构的磁性氧化物主要通过水热及退火等工艺使其负载在导热填料表面,并随着导热填料取向化后而具有取向结构,最后将聚合物溶液渗入取向结构的缝隙中,加热固化后获得复合材料。
本申请提供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包括取向结构导热吸波材料,导热材料均匀分散在整个聚合物基体中且连续贯穿在厚度方向,为复合材料提供了完整、高效的导热通道,使复合材料具备高热导率;此外,还可通过导热材料取向排列的角度对复合材料的热导率进行调控,与短切碳纤维、石墨片等常见取向结构不同的是,本申请的导热材料在聚合物基体中连续贯穿,导热界面少、取向度高,可获得更高热导率。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参照上述方法,制备具有取向结构的导热吸波复合材料的方法,具体包括:
(1)碳纤维酸处理:将浓硫酸和浓硝酸按体积比1:3均匀混合,倒入盛有碳纤维(图4(a),长度约10cm、直径约10μm)的烧杯中使其完全浸没碳纤维,在80℃水浴下酸化处理2小时,用去离子水反复洗涤至碳纤维呈中性。
(2)吸附氧化石墨烯:将步骤(1)得到的碳纤维浸泡在浓度为2mg/mL的氧化石墨烯水分散液中60min,碳纤维和氧化石墨烯的质量比为200:1,然后取出碳纤维于80℃鼓风烘箱中干燥2小时,得到表面吸附氧化石墨烯的碳纤维(图4(b))。
(3)碳纤维表面磁性氧化物生长:首先配制尿素、六水硝酸钴、六水硝酸镍与甲醇的混合溶液,摩尔比为3:2:2:1,然后将步骤(2)得到的碳纤维加入至该混合溶液中(碳纤维与混合溶液的质量比为1:6.4),转移至反应釜中,于120℃反应2小时。产物用超纯水反复洗涤干净,再经350℃、氮气氛围中退火4小时,制得碳纤维/氧化石墨烯/氧化钴镍的多功能填料(图4(c)及(d)。
(4)碳纤维/氧化石墨烯/氧化钴镍/硅胶复合材料制备:将碳纤维/氧化石墨烯/氧化钴镍的多功能填料通过机械法取向排列装入26mm×26mm×100mm金属模具中,然后向模具中倒入液态有机硅凝胶(型号:CX-3930A/B,A与B质量比为2:1),通过真空负压的方法排除模具中的气泡,使液态有机硅凝胶完全渗入填充整个模具。碳纤维/氧化石墨烯/氧化钴镍的多功能填料与有机硅凝胶的质量比为5:5。将整个模具置于130℃烘箱中热固化2小时后取出样品,脱模,得到具有取向结构的碳纤维/氧化石墨烯/氧化钴镍/硅胶复合材料。通过机械切割可得到不同取向角度(图5,90°、60°、30°、0°)的薄片状样品,即为同时具有高导热和宽带宽吸波特性的复合材料(图6)。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相同,区别在于碳纤维/氧化石墨烯/氧化钴镍的多功能填料与有机硅凝胶的质量比为4:6。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相同,区别在于碳纤维/氧化石墨烯/氧化钴镍的多功能填料与有机硅凝胶的质量比为3:7。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相同,区别在于碳纤维/氧化石墨烯/氧化钴镍的多功能填料与有机硅凝胶的质量比为2:8。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相同,区别在于碳纤维/氧化石墨烯/氧化钴镍的多功能填料是无规则随机排列后再灌胶。
对比例2
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相同,区别在于碳纤维未作任何处理直接使用,即碳纤维表面没有进行酸化处理、没有吸附氧化石墨烯,也没有负载氧化钴镍。
表1为实施例1和对比例1、对比例2所制备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和热导率测试结果。可知,实施例1的吸波性能最佳,其反射损耗最小值为-55.15dB、带宽为8.25GHz(<-10dB),纵向热导率高达15.55W/(m·K);对比例1的吸波性能次之,其反射损耗最小值为-31.43dB、带宽为1.62GHz(<-10dB),纵向热导率仅为0.89W/(m·K);对比例2的吸波性能最差,其反射损耗最小值为-9.24dB、无有效吸波性能,但其纵向热导率最高,为28.57W/(m·K)。结果说明了,本发明中的碳纤维取向结构以及碳纤维表面负载的磁性氧化钴镍对调整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都有重要作用,虽然负载氧化钴镍的复合材料热导率有所下降,但其热导率仍然高达15.55W/(mK),足以满足众多高散热需求应用场景,且其吸波性能大幅提升,获得了高导热和宽带宽吸波的综合性能。
表1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和热导率测试结果
Figure BDA0003752451090000111
表2为实施例1中不同取向角度(90°、60°、30°、0°)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和热导率测试结果。可知,随着取向角度从90°垂直于复合材料薄片面内方向(平行于厚度方向)逐渐降低至平行于复合材料薄片面内方向变化,吸波性能和纵向热导率都降低,表明取向角度为90°时可同时获得最佳吸波性能和最高纵向热导率。
表2实施例1中不同取向角度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和热导率测试结果
Figure BDA0003752451090000121
表3为实施例1~实施例4中取向角度均为90°的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和热导率测试结果。可知,随着碳纤维/氧化石墨烯/氧化钴镍多功能填料的重量分数下降,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和纵向热导率也在逐渐下降。
表3实施例1~实施例4中取向角度均为90°的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和热导率测试结果
Figure BDA0003752451090000122
吸波性能测试方法:依据空气线法,将样品制作成内径为3.04mm,外径为7mm,厚度约为2~3mm的同轴圆环放入测试夹具中,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KEYSIGHT PNA NetworkAnalyzer N5227B)测得电磁参数并根据传输线和阻抗匹配理论计算出其吸波性能。
热导率测试方法:将样品裁切成长宽高为25.4mm×25.4mm×1~2mm的方形薄片状,依据ASTM D5470标准《导热电绝缘材料热传输性能的标准测试方法》,采用界面材料热阻及热传导系数测量仪(瑞领LW-9389)测试3片不同厚度样品的热阻,经线性回归得到测试样品的纵向热导率。
可以理解,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仅具体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申请的原理,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解释,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申请的其他具体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热材料、磁性氧化物和聚合物基体,所述导热材料填充在所述聚合物基体中,所述导热材料的表面负载有所述磁性氧化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材料的含量为7~45wt%,所述磁性氧化物的含量为3~15wt%,所述聚合物基体的含量为40~90wt%。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材料包括碳纤维,所述碳纤维以取向排列结构的形式填充在所述聚合物基体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氧化物选自氧化钴镍或氧化钴或氧化镍中的一种或多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基体选自聚二甲基硅氧烷或环氧树脂或有机硅凝胶中的一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填料、所述聚合物基体和所述磁性氧化物质量比为2~15:2~30:1~10。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填料、所述聚合物基体和所述磁性氧化物质量比为3:3:1。
8.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提供一导热材料;
在所述导热材料的表面负载所述磁性氧化物;
将表面负载有所述磁性氧化物的导热材料填充在所述聚合物基体中,得到所述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提供导热材料的步骤中,还包括下述步骤:
对导热材料的表面亲水处理,所述亲水处理包括酸化处理及氧化石墨烯吸附处理。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在所述导热材料的表面负载所述磁性氧化物的步骤中具体包括下述步骤:
将所述导热材料置于混合溶液中,并于120℃~180℃高温条件下反应0.5~4小时,将反应后的产物冷却洗涤后于惰性氛围中,在350℃~400℃温度中退火2~5小时,制得导热材料/氧化石墨烯/磁性氧化物的多功能填料,所述混合溶液包括尿素、六水硝酸钴、六水硝酸镍及甲醇的溶液。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材料、尿素、六水硝酸钴、六水硝酸镍、甲醇的摩尔比为0.5~2:1~3:1~2:1~2:1。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表面负载有所述磁性氧化物的所述导热材料填充在所述聚合物基体中,得到所述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的步骤中,具体包括下述步骤:
将表面负载有所述磁性氧化物的导热材料置于金属模具中;
将液态的所述聚合物基体渗入所述金属模具中;
液态的所述聚合物基体完全将表面负载有所述磁性氧化物的导热材料缝隙填充后在130℃~180℃的高温下固化2~5小时,得到块状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
将得到的块状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进行切割得到所述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可通过控制厚度方向与切割刀片方向的角度得到不同方向的取向结构。
CN202210845243.XA 2022-07-19 2022-07-19 一种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500314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45243.XA CN115003146A (zh) 2022-07-19 2022-07-19 一种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45243.XA CN115003146A (zh) 2022-07-19 2022-07-19 一种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03146A true CN115003146A (zh) 2022-09-02

Family

ID=830217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45243.XA Pending CN115003146A (zh) 2022-07-19 2022-07-19 一种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0314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52618A (zh) * 2022-10-30 2023-01-31 同济大学 一种具有吸波功能的碳纤维和导热界面材料及制备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52618A (zh) * 2022-10-30 2023-01-31 同济大学 一种具有吸波功能的碳纤维和导热界面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5652618B (zh) * 2022-10-30 2024-02-27 同济大学 一种具有吸波功能的碳纤维和导热界面材料及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66263B (zh) 一种氮化硼/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产品和应用
CN110951254A (zh) 氮化硼复合高导热绝缘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128792B (zh) 一种热界面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777841B (zh) 一种基于片层状各向异性的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hang et al. A through‐thickness arrayed carbon fibers elastomer with horizontal segregated magnetic network for highly efficient thermal management and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CN110951114A (zh) 一种三维碳纤维石墨烯气凝胶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US20220095498A1 (en) Gradient electrically conductive-uniform thermally conductive dual network structure-based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polymer composite with low reflection and high absorption
Weng et al.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boron nitride/epoxy composites with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electrical insulation
AU2020102327A4 (en) Anisotropic Thermally Conductive Multilayer Polymer Composite Materia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CN114854087B (zh) 一种具备双导热网络的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088077B (zh) 一种聚酰亚胺/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气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5003146A (zh) 一种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968990A (zh) 预浸片及金属积层板
CN112208173A (zh) 一种热界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Ji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thermal impedance of silicone rubber/hexagonal boron nitride composites as 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s
CN113321844A (zh) 一种具有取向孔结构的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泡沫吸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402830A (zh) 一种聚乙烯吡咯烷酮/氧化石墨烯/聚偏氟乙烯介电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Xia et al. Multilayer cross‐linking polyetherimide/Ti3C2Tx MXenes material with pores channel structure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CN109504085B (zh) 一种高导热树脂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ang et al.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EP composite with different size BN
CN113956535B (zh) 一种串珠式一维异质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及聚合物基吸波复合材料
CN114957829B (zh) 一种含有椰壳炭的氮化硼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150498B (zh) 一种高强度、导热绝缘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6375034B (zh) 碳化硅@碳核壳结构晶须和导热吸波贴片的制备方法及相应产品
CN114621011B (zh) 一种片状非晶Si-C-O气凝胶及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