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80949A - 导管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导管组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80949A
CN114980949A CN202180009392.6A CN202180009392A CN114980949A CN 114980949 A CN114980949 A CN 114980949A CN 202180009392 A CN202180009392 A CN 202180009392A CN 114980949 A CN114980949 A CN 1149809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heter
support
support structure
handle
cathete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0939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80949B (zh
Inventor
石田昌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9809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809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809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809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9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hub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09Making of catheters or other medical or surgical tubes
    • A61M25/0014Connecting a tube to a hub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61M25/0606"Over-the-needle" catheter assemblies, e.g. I.V. cathe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13Mechanical advancing means, e.g. catheter dispens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导管组装体(10)具有:导管(12);导管座(20),其固定于导管(12);内针(14),其插通于导管(12);以及把手(18),其固定并保持内针(14)。另外,导管组装体(10)具有支承导管(12)的外侧的支承构造部(62)。支承构造部(62)在组装状态下与导管(12)接触,使该支承构造部(62)或导管(12)的至少一方变形。

Description

导管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在导管以及内针穿刺时能够支承导管的外侧的构造的导管组装体。
背景技术
在将输液、输血等的导入部配置于处置对象(患者)时,使用了如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6/0256667号说明书中公开的导管组装体。该导管组装体具有在导管(外针)插通有内针的多重针。在该导管组装体的使用中,用户将多重针穿刺于患者的体内,之后使导管进入血管内,进而从导管拔去内针并留置导管。
这种导管组装体在使用中,用户为了对处置对象倾斜地穿刺多重针,从把手露出的部分的多重针在接触到处置对象时容易挠曲。这样,若多重针挠曲,则难以使多重针进行穿刺。因此,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6/0256667号说明书中公开的导管组装体,通过将固定内针的把手的前端配置于导管的外周附近位置来支承导管的构造。
然而,即便导管通过挤压成型等来制造,即使在尺寸公差的范围内,也容易在粗细上产生差异。因此,支承导管的支承部形成为以与导管的外周面之间产生间隙的方式,具有比导管的外径的最大公差大的空间。然而,假设在导管被制造得较细的情况下,导管的外周面与把手的支承部之间的间隙变大,会产生支承部无法有效地支承导管的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与上述导管组装体的技术相关联,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吸收伴随导管的制造的公差而良好地支承导管的外侧的导管组装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导管组装体具有:导管;导管座,其固定于所述导管;内针,其插通于所述导管;把手,其固定并保持所述内针;以及支承构造部,其在组装状态下保持所述导管的外侧,在所述组装状态下,所述支承构造部夹持所述导管,该支承构造部或所述导管的至少一方进行弹性变形。
上述导管组装体能够吸收伴随导管的制造的公差,良好地支承导管的外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导管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斜下方观察导管操作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导管组装体的前端部分的局部主视图。
图5是表示导管组装体的前端部分的侧视图。
图6A是表示导管与支承构造部的组装状态的正面剖视图。图6B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导管与支承构造部的组装状态的正面剖视图。图6C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导管与支承构造部的组装状态的正面剖视图。
图7A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导管与支承构造部的组装前和组装状态的正面剖视图。图7B是表示第四变形例的导管与支承构造部的组装前和组装状态的正面剖视图。
图8A是表示导管组装体穿刺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图8B是表示穿刺后导管操作部件进入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概略地表示具有本发明的第五变形例的支承构造部的导管组装体的前端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10A是表示第五变形例的导管与支承构造部的组装前和组装状态的正面剖视图。图10B是表示第六变形例的导管与支承构造部的组装前和组装状态的正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列举优选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是在对处置对象(生物体)进行输液、输血或者采血等时使用的医疗设备,将导管12插入并留置于处置对象的体内而使体内和体外导通。该导管组装体10能够插入长度比外周静脉导管长的导管12(例如,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线导管等)。另外,导管组装体10也可以是能够将外周静脉导管插入的结构。另外,导管组装体10不限于将静脉用导管插入,也可以将外周动脉导管等动脉用导管插入。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导管组装体10具备在使用前(穿刺前)的状态下,将导管12、内针14、导管座20、内针座30、安全部件40以及导管操作部件60组装而构成的内外针组装体16。此外,导管组装体10具备用于收容内外针组装体16并且用于供用户把持的把手18(壳体)。
穿刺前状态的内外针组装体16形成有内针14在导管12以及导管座20内贯通且内针14的针尖15比导管12的前端突出的多重针11。在比导管座20靠基端侧配置有插通有内针14的安全部件40,此外在安全部件40的基端侧配置有保持了内针14的内针座30。导管操作部件60配置于导管12、导管座20、安全部件40的上方,在用户的操作下,使这些部件进退。在把手18内收容有包括多重针11的基端侧部分的内外针组装体16,内针座30相对于该把手18固定。
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2是具有适度的挠性的管体,构成为在内部具有多个管腔12a、12b的多管腔类型(也参照图5)。各管腔12a、12b沿导管12的轴向(箭头A方向)延伸,在导管12的前端处分别与前端开口12a1、前端开口12b1连通。例如,管腔12a形成为能够收容内针14的圆形,管腔12b在管腔12a的上方形成为圆弧状的椭圆。导管12的长度设定为14~500mm程度,优选设定为30~400mm的范围内,更优选设定为76~200mm的范围内。
导管12的构成材料优选为软质树脂材料,例如可列举出聚四氟乙烯(P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全氟烷氧基烷烃氟树脂(PFA)等氟系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系树脂或者它们的混合物、聚氨酯、聚酯、聚酰胺、聚醚尼龙树脂、烯烃系树脂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的混合物等。另外,导管12不限定于多管腔类型,当然也可以是仅由供内针14插通的管腔12a构成的单管腔类型。
导管12的基端部通过铆接、熔接、粘接等适当的固定手段固定于导管座20内的前端部。导管座20在导管12被插入处置对象的血管内的状态下在处置对象的皮肤上露出,通过胶带等粘贴而与导管12一起被留置。
导管座20与多管腔类型的导管12对应地具有分离的2个座(主座21、副座22)。主座21是与导管12直接连结的部件,副座22是经由管23与主座21连结的部件。
导管座20(主座21、副座22)的构成材料不特别地限定,例如可以应用聚丙烯、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砜、聚芳酯、甲基丙烯酸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等热塑性树脂。
主座21是相对于导管12的基端侧的轴平行地延伸的筒体,在外周面上的规定位置连接有管23。在主座21的内部设置有与管腔12a连通的内部空间21a和与管腔12b连通的内部空间21b。内部空间21a的基端与主座21的基端开口21a1连通。另一方面,内部空间21b从内部空间21a分离,与被插入并固定于主座21内的管23的内腔23a连通。
在穿刺前状态下,在主座21从基端开口21a1朝向内部空间21a的里侧(箭头A1侧)插入有阀部件24。在阀部件24的轴心设置有能够弹力地开闭的阀孔24a。阀部件24通过在穿刺前状态下内针14以及安全部件40的前端被插入阀孔24a,从而阀孔24a的内表面与安全部件40的外表面紧贴。由此,阀部件24使导管座20与安全部件40成为嵌合状态,另外,防止在内针14穿刺时血液从主座21的基端开口21a1漏出。
另外,副座22形成为与主座21相同程度粗细的筒状,从前端部插入并固定有管23的基端部。在副座22的内部形成有与管23的内腔23a连通的内部空间22a。内部空间22a的基端与副座22的基端开口(未图示)连通。在穿刺前状态下,在副座22连接有堵塞基端开口的堵塞部件25。
管23和导管12相同,构成为具有挠性。在管23的延伸方向中途位置预先安装有能够开闭管23的内腔23a的夹紧件26。
另一方面,导管组装体10的内针14构成为具有能够穿刺生物体的皮肤的刚性的中空状的管体。在内针14的前端形成有锋利的针尖15。在内针14的内部沿着箭头A方向贯通形成有中空部14a,该中空部14a与在针尖15设置的前端开口14a1连通。
作为内针14的构成材料,可列举出不锈钢、铝或铝合金、钛或钛合金那样的金属材料、或者硬质树脂、陶瓷等。内针14通过熔接、粘接、嵌入成型等适当的固定手段牢固地固定于内针座30。
内针座30直接保持内针14,经由形成于箭头C2侧的把手固定部31(下壁)固定于把手18。在把手固定部31的下表面设置有朝向下方突出较短且与把手18之间构成安装机构33的多个固定用凸部34。
安全部件40构成为:通过插入并嵌合于导管座20的主座21以及阀部件24而追随移动中的导管座20。该安全部件40具备:伴随进入而覆盖内针14的外侧的罩体41、穿刺后从内针14的针尖15突出的钝针50、以及保持钝针50的钝针座51。
罩体41具有:收容并保护穿刺后的内针14的圆筒状的前端罩部42、从前端罩部42的上部向箭头A2侧延伸的基端延伸部43、和从基端延伸部43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出片44。另外,在基端延伸部43与前端罩部42连结的部位设置有钝针座51卡合的卡合用突部45。
前端罩部42通过将前端侧插入并紧贴于阀部件24,从而与包括阀部件24的导管座20摩擦嵌合。另外,在穿刺前状态下,前端罩部42的基端与内针座30的前端对置。与前端罩部42连结的基端延伸部43在穿刺前状态下沿着内针座30的上部延伸到把手18内的基端。。
一对突出片44朝向宽度方向(箭头B方向)外侧比内针座30突出,并延伸到把手18的侧壁77附近(后述的导轨壁96、98上)。各突出片44构成在安全部件40的移动中与把手18协作地向箭头A方向进行引导的引导机构46。另外,在箭头B1侧的突出片44的侧边设置有被卡止凸部48。被卡止凸部48构成安全移动限制机构部49的一方,通过在安全部件40进入的进入位置卡止于把手18的卡止部100,从而限制罩体41的进入以及后退。
安全部件40的钝针50是用于防止内针14对导管12、生物体的误刺的棒部件(圆棒),移动自如地收容于内针14的中空部14a。钝针50的前端形成为比内针14的针尖15钝的形状(例如,抛光的平坦面),在穿刺前状态下,配置于内针14的中空部14a中的前端开口14a1的基端附近位置。钝针50的前端伴随安全部件40的进入从针尖15(前端开口14a1)露出。
钝针座51构成为:通过保持钝针50,与罩体41的卡合用突部45卡合,从而能够相对于内针14、内针座30以及把手18相对移动。钝针座51具有在箭头A2侧保持钝针50的钝针保持部52、和从钝针保持部52向箭头A1侧延伸的臂部53。
钝针保持部52配置于内针座30中比固定内针14的部位靠基端侧的空间。若钝针座51伴随进入,钝针保持部52的前端面与内针14的固定部位接触,则阻止之后的钝针座51的进入。
臂部53构成为延伸部分整体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在其前端设置有在穿刺前状态下与卡合用突部45卡合的卡合端部54。卡合端部54在钝针座51的移动被限制的阶段,若罩体41进一步进入,则适当地弹性变形,解除与卡合用突部45的卡合。
另外,只要安全部件40能够防止内针14的针尖15的误刺,则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安全部件40也可以不具备钝针50、钝针座51而仅由罩体41构成。
如图2、图3所示,导管操作部件60构成在导管组装体10中用于用户操作的操作部61。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导管操作部件60也是在多重针11穿刺时支承导管12(多重针11)的外侧的支承构造部62的第一支承部62a。构成导管操作部件60的材料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适当地选择在导管座20中列举出的材料。
具体而言,导管操作部件60具有:沿箭头A方向延伸的操作板部63(延伸部);座卡合部64,其与操作板部63的基端相连并卡合于导管座20;以及操作部筒部65,其与座卡合部64的基端相连并收容安全部件40。另外,导管操作部件60具有从座卡合部64向基端方向延伸而覆盖安全部件40的覆盖部件66。
操作板部63是用户的手指触碰来进行进退操作的部位。操作板部63通过较薄地形成,从而具有能够向从多重针11离开的方向(操作部61和后述第二支承部121重叠的方向)弯曲的挠性。在操作板部63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沿箭头A方向延伸的侧缘63a。在操作板部63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翼片67。多个翼片67中的最前端的翼片67a比其他翼片67突出。此外,在操作板部63的下表面,多个肋68突出得较短。导管12配置于多个肋68的下侧。
而且,在操作板部63的前端区域设置有用于支承导管12的操作支承部110。操作支承部110具有在操作板部63的下表面侧形成、在宽度方向内侧配置导管12(多重针11)的上侧支承部111。
上侧支承部111设置于导管操作部件6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从前端朝向箭头A2侧延伸规定长度。上侧支承部111的基端到达比翼片67a靠箭头A2侧的位置。该上侧支承部111构成为包括能够与导管12的箭头C1侧接触的基部112、和能够与导管12的箭头B方向接触的一对突条部113。
基部112比操作板部63略微向下侧(箭头C2侧)偏移地形成,与导管12对置的下表面的上下位置与肋68的突出端部大致一致。
一对突条部113构成为将上述基部112夹于之间,从操作板部63的下表面向箭头C2侧突出。各突条部113相对于操作板部63的突出量比基部112相对于操作板部63的突出量大(也参照图4)。
另外,各突条部113形成为其前端侧比基端侧向箭头C2侧突出的台阶状。台阶的前端侧(以下称为前端突部113a)形成为比导管12的配置位置朝向箭头C2侧足够长。各前端突部113a的边缘部从与操作板部63连结的前端,朝向箭头C2侧向基端侧(箭头A2侧)弯曲,在箭头C2侧的突出顶部处以直线状向箭头C1侧延伸。
台阶的基端侧(以下称为基端突部113b)的下边缘部与前端突部113a的边缘部相连,并以直线状向箭头A2侧延伸。各基端突部113b从基部112突出与导管12的外径相同程度的长度。在各基端突部113b连续设置有在操作板部63的下表面设置的多个肋68中的前端侧的几个肋68a。这些肋68a与在宽度方向外侧在箭头A方向延伸较短的侧肋114连续设置。侧肋114比肋68a向箭头C2侧突出,具有相对于把手18引导导管操作部件60的进退的功能。
以上那样构成的上侧支承部111在穿刺前状态(组装状态)下,在由基部112和一对突条部113形成的支承空间111a配置导管12。即,导管12通过基部112覆盖上方,通过一对突条部113覆盖左右宽度方向。上侧支承部111在箭头A方向较长,导管12在导管操作部件60的前端区域的较长范围,直线状延伸的状态被良好地维持。
另外,操作支承部110在操作板部63的下表面侧且在上侧支承部111的宽度方向外侧,具有向箭头C2侧突出的一对下突出块115。各下突出块115相对于上侧支承部111空出规定的间隙117设置。
一对下突出块115也朝向箭头C2侧而与一对突条部113的前端突部113a相同程度地突出。另外,各下突出块115的宽度(壁厚)比突条部113的宽度(壁厚)大。各下突出块115的前端面115a形成为朝向箭头C2侧向箭头A2侧弯曲。
即,各前端突部113a和各下突出块115位于在侧视下相互重叠的位置,另外形成为大致相同形状。由此,若导管操作部件60从把手18被送出某种程度而与处置对象的体表接触,则导管操作部件60的前端下侧(箭头A1侧且箭头C2侧)被引导以使导管操作部件60从导管12分离。
此外,操作支承部110在操作板部63的上表面侧具有在与下突出块115相同的宽度方向位置向箭头C1侧突出较短的一对上突出块118。各上突出块118的宽度和各下突出块115的宽度一致。各上突出块118的前端面118a和下突出块115的前端面115a的上端连续地成为同一面。
此外,在一对上突出块118的宽度方向内侧还设置有一对加强片119(加强部)。各加强片119设置于与各突条部113相同的宽度方向位置,并向各突条部113的相反侧(箭头C1侧)突出。各加强片119形成为在前端从操作板部63的上表面突出与上突出块118相同的程度,且一边从前端朝向箭头A2侧弯曲、一边逐渐变低,并与翼片67a相接。各加强片119之间不存在操作板部63,从而成为上侧支承部111的基部112的上表面露出的槽部。
另一方面,与操作板部63的基端相连的座卡合部64构成为具有收容主座21的收容室64a,但在箭头B1侧具有壁部64b、另一方面将箭头B2侧切口而成的形状(将收容室64a开放的形状)。该形状用于使构成为多管腔类型的导管座20的副座22以及管23露出。座卡合部64的前端侧以箭头B1侧的壁部64b围绕收容室64a的方式延伸。在该前端侧的壁部64b设置有比导管座20的直径窄、仅供导管12(多重针11)延伸的间隙64b1。
操作部筒部65形成为从座卡合部64的基端面朝向基端方向突出较短的圆筒状。在操作部筒部65的内侧设置有与收容室64a连通、供安全部件40(罩体41)配置的连通空间65a。另外,在操作部筒部65的下部形成有与收容室64a以及连通空间65a连通的狭缝65b。此外,在操作部筒部65的外周面设置有沿周向突出形成并限制覆盖部件66的移动的圆弧状肋65c。
返回图2,覆盖部件66装配于导管操作部件60,防止用户与安全部件40直接接触。覆盖部件66具有:主体部66a,其覆盖安全部件40的上侧(在用户把持时手所在一侧);以及一对安装腿部66b,它们设置于主体部66a的前端部并安装于操作部筒部65。一对安装腿部66b卡合于座卡合部64的基端面与圆弧状肋65c之间。
另外,导管组装体10的把手18形成为用户容易持有的适当的粗细,并沿箭头A方向延伸。在把手18内形成有导管12、导管座20、安全部件40以及导管操作部件60能够进退的收容空间18a。收容空间18a与把手18的前端开放部18b连通。该把手18通过将在箭头C方向能够分割的上把手70和下把手90相互组装而构成。
上把手70具有顶壁71、一对上部侧壁72以及上部后壁73,且形成为在下方开放的凹状(碗状)。一对上部侧壁72与下把手90的下部侧壁92一起构成把手18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侧壁77。
另外,顶壁71在比箭头A方向中间部靠前端侧的箭头B方向中央具有操作部露出切口75。操作部露出切口75在前端开放并且与收容空间18a连通,使导管座20的管23以及导管操作部件60的翼片67可进退地露出。此外,上把手70在前端部具有一对上突片部78,在各上突片部78的下表面以及上部后壁73分别设置有构成上把手70和下把手90的固定机构79的固定用钩80。
下把手90具有底壁91、一对下部侧壁92以及下部后壁93,形成为在上方开放的凹状(碗状)。底壁91的箭头A2侧的规定范围成为供内针座30装配的被装配部,且设置有能够嵌合内针座30的固定用凸部34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安装孔94(安装机构33的一部分)。
另外,一对下部侧壁92在上部具有导轨壁96、98,在组装状态下,在这些导轨壁96、98的宽度方向外侧配置有上把手70的上部侧壁72。而且,在组装状态下,在一对导轨壁96、98上能够滑动地配置有导管操作部件60的一对侧缘63a以及安全部件40的突出片44。另外,在箭头B1侧的上部侧壁72与导轨壁98之间配置有罩体41的被卡止凸部48。
在箭头B1侧的下部侧壁92设置有卡止部100,该卡止部100在安全部件40的罩体41进入时通过与被卡止凸部48卡合来规定罩体41的进入限度,并且限制罩体41的后退。即,卡止部100与被卡止凸部48一起构成安全移动限制机构部49。导管组装体10通过限制安全部件40从把手18脱离,从而能够通过罩体41良好地覆盖(保护)穿刺后的内针14。
在下把手90的前端设置有从一对下部侧壁92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体101。箭头B1侧的突体101具有作为固定机构79的一部分的第一固定孔103a。箭头B2侧的突体101具有作为固定机构79的一部分的第二固定孔105a。另外,箭头B2侧的突体101具有下支承部件120能够旋转的移动用空间107。
如图2、图4以及图5所示,下支承部件120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把手18,构成在穿刺前状态下对在导管操作部件60的下侧延伸的导管12(多重针11)进行下方支承的支承构造部62的第二支承部62b。另外,下支承部件120伴随在导管操作部件60的进入过程中座卡合部64的壁部64b接触而旋转,能够从收容空间18a送出导管操作部件60(以及导管座20、安全部件40)。
该下支承部件120具有沿箭头C方向延伸的轴部122、和在与轴部122的轴心正交的方向突出的下侧支承部124。在轴部122的上部设置有:与导轨壁96的上端相连的引导平面122a、以及具有该引导平面122a的一对小突起123。在穿刺前状态下,导管操作部件60的侧缘63a接近引导平面122a。由此,下支承部件120的旋转被限制。
下侧支承部124在箭头C方向具有适当的厚度,与轴部122的比箭头C方向中间位置靠下侧(箭头C2侧)连结。下侧支承部124例如形成为比下把手90的底壁91的厚度厚。该下侧支承部124从箭头B2侧朝向箭头B1侧将与轴部122连结的连结部125、位于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中央部126、以及位于最远离轴部122的位置的突出端部127相互连续设置而构成。
为了提高下侧支承部124的成型精度,在连结部125以及中央部126设置有在箭头A方向贯通的减重孔128。中央部126比连结部125以及突出端部127向箭头C1侧略微突出,在下侧支承部124中具有最大厚度。下侧支承部124基本上在该中央部126处支承导管12的下侧。突出端部127的上表面从中央部126朝向箭头B1侧逐渐向下侧倾斜。
以上那样构成的下支承部件120以下侧支承部124朝向箭头B1侧的姿势,从下把手90上沿着轴承切口105b插入。此时,下侧支承部124的连结部分附近穿过轴承切口105b的收容空间18a侧的开放部分,下支承部件120被顺畅地插入轴承切口105b。而且,在装配有上把手70和下把手90时,支承于下把手90的轴部122的上端枢轴支承于上把手70。
下支承部件120,通过在穿刺前状态下导管操作部件60的侧缘63a存在于引导平面122a,从而限制下侧支承部124的旋转,下支承部件120能够支承导管12地待机。由此,下侧支承部124对导管12进行下方支承,抑制导管12的挠曲。在导管操作部件60从把手18进入时,下支承部件120因侧缘63a从引导平面122a脱出而能够旋转,允许导管座20、导管操作部件60以及安全部件40的送出。
以上那样构成的导管组装体10在组装时先组装内外针组装体16(导管12、内针14、导管座20、内针座30、安全部件40、导管操作部件60)。之后,在装入有下支承部件120的下把手90配置内外针组装体16,进而将上把手70装配于内外针组装体16以及下把手90。
如图4以及图6A所示,导管组装体10在组装状态下,把手18的前端侧的支承构造部62与导管12的外周面接触,并且使导管12弹性变形地进行保持。另外,图6A(以及之后的图6B~图7B、图10A、图10B)是概略地表示导管12以及支承构造部62(包括导管操作部件60或者把手18)的正面剖视图,为了容易理解发明,导管12用单管腔类型表示。
支承构造部62的支承空间111a被基部112、一对突条部113、下侧支承部124包围,从而在正面剖视下形成为方形(大致正方形)。另外,在组装状态下,导管操作部件60的侧缘63a位于把手18的引导空间99,从而导管操作部件60向箭头C1侧的移动被上把手70的上部侧壁72阻止。因此,稳定地维持支承空间111a的方形状。
支承构造部62(基部112、一对突条部113、下侧支承部124)比导管12具有刚性,并且将支承空间111a的剖面积设定为比导管12的外形的剖面积小。即,基部112与下侧支承部124之间的纵间隔L1比导管12的外径小,另外一对突条部113间的横间隔L2比导管12的外径小。
因此,在组装状态下配置于支承构造部62的导管12的外形根据支承空间111a而变形为角部倒圆角状的大致正方形(参照图4中的双点划线)。即,导管12的外形在组装前(未支承于支承构造部62的状态)剖面呈正圆形状,通过组装从支承构造部62在上下方向以及宽度方向被压迫而弹性变形为具有平坦部分。其结果,支承构造部62成为牢固地(在导管12与支承构造部62之间没有间隙地)保持导管12的状态。
另外,导管组装体10的一对突条部113的前端突部113a配置在比把手18以及下支承部件120靠前端侧的位置。而且,前端突部113a在正面观察下相对于支承空间111a(下侧支承部124的中央部126的上表面)向下侧(箭头C2侧)较大地突出。由此,能够制止例如导管12向斜下方(参照图4中的虚线箭头)移动而从支承空间111a脱出。
另外,导管组装体10不限定于通过支承构造部62使导管12变形为方形,也可以变形为其他形状。例如,也可以如图6B所示的第一变形例的支承构造部62A那样,一对突条部113在宽度方向(箭头B方向)夹持导管12使其变形,另一方面,基部112以及下侧支承部124不使导管12变形。由此,导管12弹性变形为在箭头C方向具有平坦部分的纵长的椭圆形状。相反地,也可以如图6C所示的第二变形例的支承构造部62B那样,基部112以及下侧支承部124在纵向(箭头C方向)夹持导管12使其变形,另一方面,一对突条部113不使导管12变形。由此,导管12变形为在箭头B方向具有平坦部分的横长的椭圆形状。
另外,如图7A以及图7B所示,导管组装体10也可以是除了使导管12变形以外,支承构造部62C、62D本身也因导管12而变形的结构。
例如,图7A所示的第三变形例的支承构造部62C构成为:使导管操作部件60的一对突条部113的宽度小于导管12的两枚壁厚与内针14的直径之和(导管12的外径)。支承构造部62C在组装时将导管12配置于支承空间111a并由一对突条部113进行夹持,从而弹性变形为一对突条部113相互分离(在彼此排列的方向)。这样,即便支承构造部62C侧因导管12而变形,支承构造部62C也能牢固地(在导管12与支承构造部62C之间没有间隙地)保持导管12。
另外,例如图7B所示的第四变形例的支承构造部62D构成为:使下支承部件120的下侧支承部124与导管操作部件60的间隔小于导管12的外径。另外,下侧支承部124形成为在正面观察下平板在宽度方向进行往返的弹簧形状。这样构成的支承构造部62D在组装状态下伴随着通过基部112和下侧支承部124夹持导管12变形为下侧支承部124相对于基部112分离(在彼此排列的方向)。其结果,支承构造部62D也能牢固地(在导管12与支承构造部62D之间没有间隙地)保持导管12。
本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基本上如以上那样构成,以下对其动作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导管组装体10在对处置对象(生物体)进行输液、输血或者采血等时使用。如图8A所示,用户在使用导管组装体10时,把持操作把手18进行多重针11对处置对象P的穿刺。
穿刺时,在把手18的前端部,导管操作部件60和下支承部件120夹持导管12(多重针11)对其进行支承。此时,导管组装体10成为通过支承构造部62、62A~62D使导管12(或者支承构造部62C、62D本身)变形了的状态。因此,支承构造部62、62A~62D能够在穿刺时在把手18的前端侧可靠地支承导管12。
在此,虽然导管12在制造时产生尺寸公差,但通过构成为使导管12或者支承构造部62C、62D本身变形,能够通过进行变形的部位吸收制造时的尺寸公差。例如,即便导管12的外径以最小的公差来制造,支承构造部62、62A~62D的壁也与导管12接触(或者存在于足够近的位置),能够稳定地支承导管12的外侧。
而且,即便穿刺时上方向的力从与处置对象P接触的多重针11施加于导管操作部件60,导管组装体10也能通过支承构造部62、62A~62D进行支承来抑制多重针11的挠曲。由此,用户能够将导管12(多重针11)良好地刺入体内。
如图8B所示,若将多重针11穿刺于处置对象P,针尖15到达血管内,则用户进行导管操作部件60的进入操作,使导管12比内针14进入地插入血管内。导管操作部件60伴随用户的进入操作相对于下支承部件120相对地进入。由此,与导管操作部件60卡合的导管12、导管座20以及安全部件40也顺畅地追随。
下支承部件120因导管操作部件60(操作板部63)的侧缘63a的基端从把手18脱出而能够旋转。而且,下支承部件120与进入过程的导管操作部件60的座卡合部64(壁部64b)接触被按出,从而相对于把手18相对旋转。由此,比座卡合部64靠基端侧的部件(导管座20、安全部件40)能够从前端开放部18b良好地脱出。
通过用户的进入操作,导管12以及导管座20从把手18的前端脱出,接下来,安全部件40从把手18的前端突出。若使导管操作部件60进一步进入,则安全部件40的被卡止凸部48向把手18的卡止部100(进入位置)移动。此时,安全部件40通过其前端从把手18露出而比内针14的前端进入并覆盖内针14来启动防止误刺功能。
安全部件40在进入位置成为不从把手18脱出且停止向前端方向以及基端方向的移动的卡止状态。由此,若使导管12、导管座20以及导管操作部件60进一步进入,则安全部件40从这些部件脱离。而且,导管组装体10通过导管操作部件60与安全部件40分离,从而能够解除导管操作部件60与导管座20的卡合。因此,导管12以及导管座20从导管操作部件60的下方脱离。
导管12以及导管座20成为从导管操作部件60脱落的形态而留置于处置对象P。在留置后,在导管座20连接有其他医疗设备的连接器(未图示)。另一方面,内针14、内针座30、安全部件40以及把手18以一体化的状态由用户适当地废弃。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根据发明的主旨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导管组装体10不限定于将支承构造部62、62A~62D由导管操作部件60以及下支承部件120构成。作为一例,导管组装体10也可以不具备下支承部件120,在导管操作部件60与把手18(下把手90)之间构成支承构造部62、62A~62D。
接下来,参照图9、图10A以及图10B对具有第五以及第六变形例的支承构造部62E、62F的导管组装体10A进行说明。该导管组装体10A与上述导管组装体10的不同点在于:在把手200的前端部分由在把手200本身设置的支承构造部62E、62F来支承导管12。
详细而言,把手200的前端部包括能够在宽度方向(箭头B方向)分离的第一部位202(第一支承部62a)和第二部位204(第二支承部62b)。第一部位202具有在与第二部位204对置的箭头B1侧的对置面支承导管12的第一支承槽202a。另一方面,第二部位204具有在与第一部位202对置的箭头B2侧的对置面支承导管12的第二支承槽204a。
另外,支承构造部62E具有在第一以及第二部位202、204的外侧集中保持第一以及第二部位202、204的夹持部206。夹持部206形成为在下方开放的凹状,具有在内侧收容第一以及第二部位202、204的空间部206a。该夹持部206例如构成把手200的一部分(把手200的覆盖上表面的部分),基于导管12以及导管座20的进入操作,向上方或者前端方向移动,解除第一以及第二部位202、204的夹入。
或者,夹持部206也可以由和把手200不同的部件构成。例如,夹持部206可以由导管操作部件60构成,另外也可以由用于用户操作钝针50、未图示的导线的操作部件构成。
另外,支承构造部62E构成为通过第一部位202、第二部位204以及夹持部206的组装而使导管12弹性变形。即,第一支承槽202a和第二支承槽204a在第一部位202和第二部位204被夹持部206夹入的组装状态下,形成剖面形状比组装前的导管12的剖面正圆形状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椭圆形)的支承空间208。
由此,支承构造部62E若在组装状态下夹持导管12则使导管12的外形变形,构成支承空间208的第一以及第二部位202、204与导管12之间没有间隙地紧贴。例如,在图10A中,导管12变形为在箭头C方向具有平坦部分的椭圆形。这样,通过支承构造部62E,导管组装体10A能够允许导管12的尺寸公差地良好地保持导管12。
另一方面,支承构造部62F和上述支承构造部62E的不同点在于:通过第一部位212、第二部位214以及夹持部206的组装,成为支承构造部62F(第一部位212以及第二部位214)本身进行变形的结构。因此,第一部位212以及第二部位214形成为能够在彼此排列的宽度方向(箭头B方向)进行弹性变形的弹簧形状,和导管12、夹持部206组装前,在宽度方向扩展。
而且,在第一部位212以及第二部位214被夹持部206夹着、并且导管12被夹在第一部位212的第一支承槽212a与第二部位214的第二支承槽214a的中间的状态下,第一部位212以及第二部位214各自进行收缩,与导管12之间没有间隙地紧贴。因此,通过该支承构造部62F,也能允许导管12的尺寸公差地良好地支承导管12。另外,支承构造部62F的第一部位212和第二部位214不限定于双方进行变形的结构,也可以构成为任一方进行变形。
另外,在上述中虽然说明了导管12以及支承构造部62、62A~62F中的任一方进行变形的结构例,但不言而喻,导管组装体10、10A也可以构成为导管12以及支承构造部62、62A~62F双方进行变形。
以下记载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掌握的技术思想以及效果。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10A具有:导管12;导管座20,其固定于导管12;内针14,其插通于导管12;把手18,其固定并保持内针14;以及支承构造部62、62A~62F,其在组装状态下保持导管12的外侧,在组装状态下,支承构造部62、62A~62F夹持导管12,该支承构造部62、62A~62F或导管12中的至少一方进行弹性变形。
由于通过导管12的夹持,支承构造部62、62A~62F本身或导管12中的至少一方进行弹性变形,因此上述导管组装体10、10A能够良好地支承导管12的外侧。即,假使导管12在公差的范围内较细地形成,也能通过支承构造部62、62A~62F或者导管12的进行变形的部分吸收公差。因此,导管组装体10、10A能够在穿刺时通过支承构造部62、62A~62F抑制导管12的挠曲,提高用户的操作性。
另外,支承构造部62、62A~62F包括:支承导管12的外侧的第一支承部62a、和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支承部62a的对置位置来支承导管12的外侧的第二支承部62b。由此,导管组装体10、10A能够容易形成在第一支承部62a与第二支承部62b之间夹有导管12的支承状态。
另外,第一支承部62a和第二支承部62b中的至少一方,在组装状态下在彼此排列的方向进行变形。由此,导管组装体10、10A能够在第一支承部62a与第二支承部62b之间夹有导管12的支承状态下,使支承构造部62D、62F稳定地变形,另外,能够在导管12的进入时等情况下,顺畅地解除支承状态。
另外,支承构造部62C、62D、62F包括在与导管12的接触状态下进行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一对突条部113、下侧支承部124、第一部位212、第二部位214)。由此,支承构造部62C、62D、62F能够相对于导管12进一步良好地变形。
另外,导管12通过支承构造部62、62A、62B、62E而变形为至少在一个方向具有平坦部分。由此,支承构造部62、62A、62B、62E能够通过从一个方向夹入导管12而使导管12简单变形。
另外,导管12通过支承构造部62而变形为在与一个方向正交的另一方向也具有平坦部分。由此,支承构造部62能够在一个方向以及另一方向使导管12变形较大,更牢固地支承导管12。
另外,支承构造部62具有:与导管12的外周面接触的基部112、和从基部112突出而使导管12位于之间的一对突部(前端突部113a)。导管组装体10能够通过使导管12位于一对突部之间来阻止导管12在一对突部排列的方向脱出。
另外,一对突部(前端突部113a)位于比把手18靠前端侧的位置。由此,导管组装体10能够阻止导管12的脱开,且能够使具有一对突部的部件相对于把手18向前端方向顺畅地移动。
另外,支承构造部62、62A~62D包括操作部61,该操作部61用于操作导管12相对于把手18的相对移动。由此,导管组装体10能够边通过支承构造部62、62A~62D继续进行导管12的支承,边伴随操作部61的进入使导管12顺畅地进入。
另外,支承构造部62E、62F具有夹持部206,该夹持部206以夹持的状态保持构成为支承导管12并且能够分离的多个部位。这样,通过具有夹持部206,支承构造部62E、62F能够更稳定地维持导管12的支承状态。
另外,夹持部206是把手200的一部分。这样,借助把手200导管组装体10A能够可靠地维持导管12的支承状态。

Claims (11)

1.一种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具有:
导管;
导管座,其固定于所述导管;
内针,其插通于所述导管;
把手,其固定并保持所述内针;以及
支承构造部,其在组装状态下保持所述导管的外侧,
在所述组装状态下,所述支承构造部夹持所述导管,该支承构造部或所述导管的至少一方进行弹性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构造部包括:
第一支承部,其支承所述导管的外侧;以及
第二支承部,其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对置位置来支承所述导管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中的至少一方,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在彼此排列的方向上进行变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构造部包括弹性部,该弹性部通过与所述导管的夹持状态而进行弹性变形。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通过所述支承构造部而变形为至少在一个方向具有平坦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通过所述支承构造部而变形为在与所述一个方向正交的另一方向也具有平坦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构造部具有:与所述导管的外周面接触的基部、和从所述基部突出而使所述导管位于之间的一对突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突部位于比所述把手靠前端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构造部包括操作部,该操作部用于操作所述导管相对于所述把手的相对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构造部具有夹持部,该夹持部以夹持的状态保持构成为支承所述导管并且能够分离的多个部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部是所述把手的一部分。
CN202180009392.6A 2020-02-20 2021-02-17 导管组装体 Active CN1149809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26893 2020-02-20
JP2020026893 2020-02-20
PCT/JP2021/005954 WO2021166962A1 (ja) 2020-02-20 2021-02-17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80949A true CN114980949A (zh) 2022-08-30
CN114980949B CN114980949B (zh) 2024-02-09

Family

ID=77391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09392.6A Active CN114980949B (zh) 2020-02-20 2021-02-17 导管组装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87754A1 (zh)
JP (1) JPWO2021166962A1 (zh)
CN (1) CN114980949B (zh)
WO (1) WO20211669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99059A1 (en) 2022-07-01 2024-01-03 Labelic Analysis, S.L. Composi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tinnitus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6002294A1 (en) * 1994-07-18 1996-02-01 Chin Rong Hwang Device for catheterism
US20080147011A1 (en) * 2006-12-14 2008-06-19 Urmey William F Catheter positioning system
CN104114221A (zh) * 2012-02-17 2014-10-22 株式会社Jms 留置针装置
JP2017176455A (ja) * 2016-03-30 2017-10-05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2017195937A (ja) * 2016-04-25 2017-11-02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WO2018038029A1 (ja) * 2016-08-25 2018-03-01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CN109395231A (zh) * 2013-06-12 2019-03-01 泰尔茂株式会社 导管组装体
CN109562253A (zh) * 2016-08-04 2019-04-02 尼普洛株式会社 带有阀的针组件以及留置针组件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6002294A1 (en) * 1994-07-18 1996-02-01 Chin Rong Hwang Device for catheterism
US20080147011A1 (en) * 2006-12-14 2008-06-19 Urmey William F Catheter positioning system
CN104114221A (zh) * 2012-02-17 2014-10-22 株式会社Jms 留置针装置
CN109395231A (zh) * 2013-06-12 2019-03-01 泰尔茂株式会社 导管组装体
JP2017176455A (ja) * 2016-03-30 2017-10-05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2017195937A (ja) * 2016-04-25 2017-11-02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CN109562253A (zh) * 2016-08-04 2019-04-02 尼普洛株式会社 带有阀的针组件以及留置针组件
WO2018038029A1 (ja) * 2016-08-25 2018-03-01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66962A1 (ja) 2021-08-26
JPWO2021166962A1 (zh) 2021-08-26
CN114980949B (zh) 2024-02-09
US20220387754A1 (en) 2022-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21779B2 (ja) 留置針
CA2602904C (en) Indwelling needle device
CN112999496B (zh) 导管组装体
CN113041479B (zh) 导管组装体
CN114569872B (zh) 导管组装体
EP3006074B1 (en) Catheter assembly
US11318285B2 (en) Catheter assembly
US9585610B2 (en) Medical needle
AU2003213816A1 (en) Low profile, pivotal connection infusion assembly
JP6568714B2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CN114980949B (zh) 导管组装体
JPWO2018038029A1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CN114980947B (zh) 导管组装体
WO2016152415A1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CN114980948B (zh) 导管组装体
CN114650863B (zh) 导管组装体
JP7245863B2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6857694B2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WO2020256071A1 (ja) 留置針組立体
WO2021106937A1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WO2016152378A1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WO2021095808A1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5143934B2 (ja) 留置針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