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63389A - 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63389A
CN114963389A CN202210638821.2A CN202210638821A CN114963389A CN 114963389 A CN114963389 A CN 114963389A CN 202210638821 A CN202210638821 A CN 202210638821A CN 114963389 A CN114963389 A CN 1149633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door
fresh
module
exha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3882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63389B (zh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3882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6338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9633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633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633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633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限定出新风通道和可与所述新风通道导通的室内进风腔;所述室内进风腔与室内环境可导通;排风模块,所述排风模块具有排风风道和设于所述排风风道内的排风风机;所述排风模块与所述新风模块连接;内壳体,所述内壳体设置于所述新风模块内,并限定出与所述排风风道连通的排风腔体;以及第一风阀,所述第一风阀可运动地设置于所述内壳体或者所述新风模块,且具有导通所述室内进风腔和所述排风腔体的第一位置和断开所述室内进风腔和所述排风腔体的第二位置。本申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排污浊空气的流动阻力大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新风空调普及率大幅增长。而随着新风空调相关的技术发展,新风空调逐步集成有排风功能,用于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放至室内。提高新风空调的排风量是目前新风空调发展的趋势,排风量的提高有利于及时地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室内。然而,受限于新风装置的结构,现有的新风空调的排污浊空气流动阻力大,进而导致风量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排污浊空气的流动阻力大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限定出新风通道和与所述新风通道隔开的室内进风腔;所述室内进风腔与室内环境导通;
排风模块,所述排风模块具有排风风道和设于所述排风风道内的排风风机;所述排风模块与所述新风模块连接;
内壳体,所述内壳体设置于所述新风模块内,并限定出与所述排风风道连通的排风腔体;以及
第一风阀,所述第一风阀可运动地设置于所述内壳体或者所述新风模块,且具有导通所述室内进风腔和所述排风腔体的第一位置和断开所述室内进风腔和所述排风腔体的第二位置。
可选地,所述新风模块形成有与所述室内进风腔连通的第一风口;
所述内壳体上形成有与所述排风腔体导通的第二风口;以及
所述第一风阀可运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风口处或者第二风口处,具有导通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的第一位置和断开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的第二位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阀包括:
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新风模块或者所述内壳体转动连接;和
阀板,与所述转轴连接,且适配于所述第二风口或者第一风口。
可选地,所述内壳体还形成有与所述排风腔体导通的第三风口,所述排风腔体通过所述第三风口与所述排风风道导通。
可选地,所述新风模块形成有与所述室内进风腔相通的室内进风口,以及形成有与所述室内进风口同一侧设置的安装接口,所述新风模块通过所述安装接口与所述排风模块连接。
可选地,所述内壳体由所述新风模块的不同壁面支撑和/或限位。
可选地,所述新风模块形成有与所述室内进风腔连通的第四风口;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设有第二风阀,所述第二风阀可活动设置于所述第四风口处,并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在所述第二风阀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新风通道通过所述第四风口与所述室内进风腔导通;在所述第二风阀处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新风通道和所述室内进风腔断开。
可选地,所述新风模块限定出与所述室内进风腔隔开的室外进风腔,与所述新风通道出口端连通的出风区域,并形成有可与所述出风区域相通的室内出风口;所述室内出风口用于连通室内环境;所述室外进风腔用于连通所述室外环境,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设有第三风阀,所述第三风阀活动连接于所述新风模块,并具有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在所述第三风阀处于所述第五位置时,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端通过所述室内出风口与所述室内环境导通,所述室外进风腔和所述出风区域断开;在所述第三风阀处于所述第六位置时,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端和所述室内环境断开,所述室外进风腔和所述出风区域导通。
可选地,所述新风模块限定出与所述室内进风腔隔开的室外进风腔,用于连通所述室外环境;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设有第四风阀,所述第四风阀活动连接于所述新风模块,并具有第七位置和第八位置;在所述第四风阀处于所述第七位置时,所述新风通道的入口端通过所述室外进风腔与所述室外环境导通;在所述第四风阀处于所述第八位置时,所述新风通道的入口端和所述室外环境断开。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如前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新风模块、排风模块、内壳体和第一风阀。所述排风模块具有排风风道和设于所述排风风道内的排风风机。所述内壳体设置于所述新风模块内,并限定出与所述排风风道连通的排风腔体。所述第一风阀可运动地设置于所述内壳体或者所述新风模块,且具有导通所述室内进风腔和所述排风腔体的第一位置和断开所述室内进风腔和所述排风腔体的第二位置。当第一风阀处于第一位置时,室内进风腔和排风风道可通过排风腔体导通,进而在排风风机启动时,可以将室内空气通过室内进风腔、排风腔体、排风风道排出至室外,室内空气在空气处理装置的流动阻力相比较于通过启动离心风机将室内空气通过新风通道排出室外这种模式的流动阻力减小,有助于排风风量的提高。
此外,本申请技术方案中,由于室内进风腔和新风通道隔开,且在将室内空气排放至室外时,通过独立设置的内壳体的排风腔体连通室内进风腔和排风风道,无需经过新风通道,因而能够实现同时将室外空气引入到室内以及将室内空气排放至室外的模式。也即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相比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还具有双向换气模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的一视角下的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截面在空气处理装置处于第一排风模式或者双向换气模式下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B截面在空气处理装置处于双向换气模式下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图1中C-C截面在空气处理装置处于第一排风模式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1中B-B截面在空气处理装置处于室内室外净化模式下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图1中C-C截面在空气处理装置处于室内室外净化模式下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图1中C-C截面在空气处理装置处于第二排风模式下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图1中C-C截面在空气处理装置处于室内净化模式下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图1中C-C截面在空气处理装置处于新风模式下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 空气处理装置 100c 室内进风口
100 新风模块 100d 室外进风口
200 排风模块 100e 室内出风口
300 内壳体 100f 安装接口
400 第一风阀 100g 室内进风腔
500 第二风阀 100h 第一风口
600 第三风阀 100i 室外进风腔
700 第四风阀 100j 出风区域
800 第五风阀 100k 径向通道
200a 排风风道 100l 第四风口
200b 排风风机 300a 排风腔体
100a 离心风机 300b 第二风口
100b 新风通道 300c 第三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发明,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发明。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发明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发明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申请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相关现有技术中,室外空气进入到室内和室内空气输出至室外均由同一个风机做功完成。因而一般情况下,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均要穿过滤网。然而,为了能够避免室外空气通过滤网再排出室外,新风模块构造有位于离心风机的径向上的排风风道;在排风时,通过打开排风风道上的风阀,使得室内空气通过排风风道进入到离心风机所在的新风通道内,再通过室外进(出)风口排出室外;然而,这种结构中,由于设置空间有限,排风风道较窄且较长,风阻增大,排风风量不高,不利于将室内污浊空气快速排出室内。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示例前,对本申请实施例可能用到的术语进行解释:
新风模式:即空气处理装置处于将室外空气经过过滤后引入到室内的模式;
室内净化模式:即空气处理装置处于将室内空气经过过滤后回送到室内的模式:
室内室外净化模式:即空气处理装置处于将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同时经过过滤后引入到室内的模式;
排风模式:即空气处理装置处于将室内空气排出至室外的模式。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空气处理装置具有通过排风模块将室内空气排出室外的第一排风模式,还具有通过新风模块将室内空气排出室外的第二排风模式。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排风模式为可选实施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工况选择配备第二排风模式。
双向换气模式:即空气处理装置能够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的同时,还能够将室内的空气同时排放至室外的模式。
此外,在附图中,带有箭头的虚线表示空气的流动方向。标记⊙表示空气垂直纸面向外流动;标记
Figure BDA0003681595740000061
表示空气垂直纸面向内流动。
实施例1
实施例1所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10可以处于新风模式、第一排风模式以及双向换气模式。具体而言,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空气处理装置10,包括:新风模块100、排风模块200、内壳体300和第一风阀400。
如图3所示,所述新风模块100限定出新风通道100b和与所述新风通道100b隔开的室内进风腔100g;所述室内进风腔100g与室内环境导通。具体实施过程中,新风通道100b内设置有离心风机100a,用于驱动室外空气通过新风通道100b排放至室内。一般情况下,新风模块100包括:进风罩、上蜗壳和下蜗壳(未标记);进风罩、上蜗壳和下蜗壳依次密封连接,以限定出新风通道100b。进风罩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100d(用于引入室外空气进入空气处理装置10)、室内出风口100e(用于空气处理装置10内的空气排入到室内)和室内进风口100c(用于引入室内的空气进入到空气处理装置10)。由于进风罩、上蜗壳和下蜗壳的连接结构不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改进重点,因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赘述。而且,进风罩和上蜗壳之间还设有过滤网。过滤网一般为HEPA高效过滤网,避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吹向室内。过滤网的安装结构也不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改进重点,因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赘述。
图3所示,新风模块100还具有离心风机100a,离心风机100a安装于下蜗壳内,并且离心风机100a的风轮设于新风通道100b内,以在离心风机100a启动时,驱动空气从新风通道100b的入口流向出口端,以形成新风模式。比如,在新风通道100b的入口端与室外环境导通、新风通道100b的出口端与室内环境导通时,离心风机100a启动,空气处理装置10可以处于新风模式。新风模式是新风模块100的基础模式,在此不再赘述。
一般情况下,室内进风腔100g构造于进风罩内。进风罩上还构造有室内进风口100c,室内进风腔100g通过室内进风口100c与室内环境导通。
如图2所示,所述排风模块200与所述新风模块100连接。一般情况下,排风模块200与进风罩连接。比如,进风罩上开设有安装接口100f。安装接口100f可以为螺纹接口或者法兰接口,以将排风模块200连接于进风罩上。亦或者,进风罩上开设有通孔,排风模块200焊接于开设有通孔的区域,以使得排风通道可以与新风模块100的室内进风腔100g连通。
如图2所示,所述排风模块200具有排风风道200a和设于所述排风风道200a内的排风风机200b;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排风模块200一般包括筒体、排风风机200b和安装支架,筒体限定出排风风道200a。排风风机200b设置于排风风道200a内。排风风机200b一般为轴流风机,以将室内空气通过室内进风腔100g吸入到排风风道200a内,排出室内。排风风机200b通过安装支架连接于筒体。筒体与安装接口100f适配。或者筒体焊接于进风罩上。
如图2所示,所述内壳体300设置于所述新风模块100内,并限定出与所述排风风道200a连通的排风腔体300a。也即:内壳体300的排风腔体300a为连通排风风道200a和室内进风腔100g的中间腔室。内壳体300可以一部分伸入到室内进风腔100g内。当然,内壳体300可以位于新风模块100的非室内进风腔100g的其余区域,在该结构中,内壳体300可以与用于形成室内进风腔100g的腔壁连接,并且内壳体300的壁面和室内进风腔100g的腔壁均形成有风口,以使得内壳体300的排风腔体300a可以连通排风风道200a和室内进风腔100g的中间腔室。
结合图3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风阀400可运动地设置于所述内壳体300或者所述新风模块100,且具有导通所述室内进风腔100g和所述排风腔体300a的第一位置和断开所述室内进风腔100g和所述排风腔体300a的第二位置。当第一风阀400处于第一位置时,室内进风腔100g和排风风道200a可通过排风腔体300a导通,进而在排风风机200b启动时,可以将室内空气通过室内进风腔100g、排风腔体300a、排风风道200a排出至室外,室内空气在空气处理装置10的流动阻力相比较于通过启动离心风机100a将室内空气通过新风通道100b排出室外这种模式的流动阻力减小,有助于排风风量的提高。
现有技术中,空气处理装置10仅能够实现空气的单向流动,无法同时将室外空气引入到室内以及将室内空气排放至室外,无法形成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的对流;而在需要换气时,空气处理装置10要么先将室外空气引入到室内后将室内空气排放至室外,要么先将室内空气排放至室外后将室外空气引入到室内,影响室内空气的换气效率。而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室内进风腔100g和新风通道100b隔开,且在将室内空气排放至室外时,通过独立设置的内壳体300的排风腔体300a连通室内进风腔100g和排风风道200a,无需经过新风通道100b,因而能够实现同时将室外空气引入到室内以及将室内空气排放至室外的模式。也即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相比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还具有双向换气模式。
具体实施过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存在新风模式、排风模式和双向换气模式。具体而言,模式之间的切换,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离心风机100a的启动、排风风机200b的启动以及第一风阀400的运动来予以实现。一般而言,室内空调器TVOC传感器监测,监测得到相应的空气质量参数,空气质量参数若触发相应的预设条件,则将空气处理装置10切换至与预设条件对应的模式下运行。空气质量参数一般包括二氧化碳浓度、PM2.5、PM10、甲醛浓度等等。用户可以设置预设条件,来调整空气质量参数的触发阈值,以及预设条件对应的模式。一般而言,新风模式对应空气质量参数较优;排风模式和双向换气模式对应的空气质量参数较差的情形。或者排风模式和双向换气模式用于室内环境需要通风换气时。
具体而言,结合图9所示,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新风模式时,排风风机200b停止运行,此时第一风阀400一般处于第二位置。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第一)排风模式时,排风风机200b运行。离心风机100a停止运行,第一风阀400一般处于第一位置,室内进风腔100g一般不与新风通道100b连通。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双向换气模式时,排风风机200b运行、离心风机100a运行,第一风阀400一般处于第一位置,室内进风腔100g通过排风腔体300a与排风风道200a来连通,且与新风通道100b断开。
进一步地,需要说明的是,排风模块200还包括转接头,用于连通筒体的排风风道200a,转接头连接排风管道。其中,排风管道和新风管道(用于向室内提供室外空气)可以共用一个墙孔。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图3所示,所述新风模块100形成有与所述室内进风腔100g连通的第一风口100h。具体实施过程中,室内进风腔100g一般由进风罩限定而成,室内进风腔100g的腔壁上开设有第一风口100h,用于连通排风腔体300a。所述内壳体300上形成有与所述排风腔体300a导通的第二风口300b。一般情况下,内壳体300的一侧和设有第一风口100h的室内进风腔100g的腔壁紧贴,避免漏风。第一风口100h和第二风口300b大小、形状适宜,且一般为正对设置。所述第一风阀400可运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风口100h处或者第二风口300b处,具有导通所述第一风口100h和所述第二风口300b的第一位置和断开所述第一风口100h和所述第二风口300b的第二位置。
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风阀400可以运动地连接在设有第一风口100h的室内进风腔100g的腔壁上,并位于第一风口100h处。第一风阀400处于第一位置时,打开第一风口100h,导通第一风口100h和第二风口300b,进而导通室内进风腔100g和排风腔体300a;第一风阀400处于第二位置时,关闭第一风口100h,断开第一风口100h和第二风口300b,进而断开室内进风腔100g和排风腔体300a。或者,第一风阀400可以运动地连接在设有第二风口300b的内壳体300的侧壁上,并位于第二风口300b处。第一风阀400处于第一位置时,打开第二风口300b,导通第一风口100h和第二风口300b,进而导通室内进风腔100g和排风腔体300a;第一风阀400处于第二位置时,关闭第二风口300b,断开第一风口100h和第二风口300b,进而断开室内进风腔100g和排风腔体300a。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阀400一般是通过转动的形式来导通第一风口100h和第二风口300b或者断开第一风口100h和第二风口300b。第一风阀400与第一风口100h和第二风口300b适配,以能够断开第一风口100h和第二风口300b。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风阀400包括: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新风模块100或者所述内壳体300转动连接;和阀板,与所述转轴连接,且适配于所述第二风口300b或者第一风口100h。一般情况下,转轴由第一步进电机驱动,以带动第一风阀400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模块100的进风罩上设有轴孔,该轴孔靠近第一风口100h设置,转轴穿过该轴孔,以与第一步进电机连接,以能够相对进风罩转动,以打开第一风口100h或者关闭第一风口100h。第一步进电机安装于进风罩和/或内壳体300。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内壳体300上设有轴孔,该轴孔靠近第二风口300b设置,转轴穿过该轴孔,以与第一步进电机连接,以能够相对内壳体300转动,以打开第二风口300b或者关闭第二风口300b。第一步进电机安装于进风罩和/或内壳体30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阀400可以是两个,分别位于第一风口100h的两端。阀板的远离各自转轴的一侧相互贴合时,两个第一风阀400关闭第一风口100h,类似于在第一风口100h的两侧设置有两扇门的结构。同理地,第一风阀400可以是两个,分别位于第二风口300b的两端。阀板的远离各自转轴的一侧相互贴合时,两个第一风阀400关闭第二风口300b。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板与转轴一体注塑成型。阀板和转轴还可以通过焊接、卡接等方式连接形成第一风阀400。
当然,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风阀400还可以采用移动的方式实现对第一风口100h/第二风口300b的打开或者关闭。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图2所示,所述内壳体300还形成有与所述排风腔体300a导通的第三风口300c,所述排风腔体300a通过所述第三风口300c与所述排风风道200a导通。也即:排风风机200b启动时,室内空气通过第二风口300b被吸入到内壳体300的排风腔体300a内,然后通过第三风口300c吸入到排风风道200a内。一般情况下,排风模块200包括筒体。筒体安装于进风罩的安装接口100f。筒体限定出排风风道200a和与排风风道200a相通的进风端口。内壳体300按照第三风口300c与进风端口正对的方式连接于进风罩,使得排风腔体300a通过所述第三风口300c与所述排风风道200a导通。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图3所示,所述新风模块100形成有与所述室内进风腔100g相通的室内进风口100c,以及形成有与所述室内进风口100c同一侧设置的安装接口100f,所述新风模块100所述安装接口100f与所述排风模块200连接。一般情况下,排风模块200与进风罩连接。比如,进风罩上开设有安装接口100f。安装接口100f可以为螺纹接口或者法兰接口,以将排风模块200连接于风罩上。亦或者,进风罩上开设有通孔,排风模块200焊接于开设有通孔的区域,以使得排风风通道可以与新风模块100的室内进风腔100g连通。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将室内进风口100c和用于连接排风模块200的安装接口100f设置于新风模块100的同一侧,有利于减少在排出室内空气时,降低空气的流动阻力。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所述内壳体300由所述新风模块100的不同壁面支撑和/或限位。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内壳体300具有多个不同方位设置的壳体部段,壳体部段用于限定出排风腔体300a。一般情况下,由于加工的难度,进风罩和内壳体300为独立的零件,需要安装在进风罩内。在排风时,风力可能会导致内壳体300出现抖动。本实施例中,内壳体300的不同方位设置的壳体部段均由进风罩的壁面支撑和/或限位,减少内壳体300产生的抖动,降低噪声。一般而言,进风罩具有室内进风腔100g和用于构建新风通道100b的一部分腔体。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进风罩还构造有用于安装内壳体300的安装腔,安装腔分别与室内进风腔100g和用于构建新风通道100b的一部分腔体是隔开的,即安装腔可以和室内进风腔100g和用于构建新风通道100b的一部分腔体共用一部分腔壁。内壳体300安装于安装腔时,内壳体300的多个不同方位的壳体分别由安装腔的腔壁进行支撑和/或限位。比如:用于构建新风通道100b的一部分腔体的腔壁可以构造有卡槽,内壳体300的一个壳体部段构造有与卡槽适配的卡柱,卡住卡入卡槽内,内壳体300被限位。又比如,内壳体300的壳体部段可以抵接与进风罩上,由进风罩支撑。同时,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壳体300还可以通过螺纹件连接于进风罩,或者可以通过超声波焊接的方式连接于进风罩。
实施例2
实施例2采用了实施例1中的至少一部分技术特征,以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增加空气处理装置10的工作模式。实施例2中提出的空气处理装置10不仅能够处于上述实施例提出的排风模式,还能够处于室内室外净化模式。所谓室内净化模式即:室内空气通过新风模块100的过滤网后,再经过新风通道100b排放至室内。一般而言,室内室外净化模式对应的室内空气质量参数相比较于新风模式对应的空气质量参数较差,相比较于双向换气模式或者排风模式的对应的空气质量参数较优。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结合图8所示,所述新风模块100形成有与所述室内进风腔100g连通的第四风口100l。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还设有第二风阀500,所述第二风阀500可活动设置于所述第四风口100l处,并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
在所述第二风阀500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新风通道100b通过所述第四风口100l与所述室内进风腔100g导通。此时,室内空气可以在离心风机100a的驱动下,进入到新风通道100b内,与室外空气在新风通道100b内混合,并且过滤网将混合空气净化重新排放至室内,完成对室内空气的净化,同时引入室外空气,而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室内室外净化模式。
在所述第二风阀500处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新风通道100b和所述室内进风腔100g断开。此时,室内空气无法进入到新风通道100b内,新风模块100无法吸入室内空气,此时空气处理装置10可以处于新风模式、(第一)排风模式或者双向换气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风阀500适配于第四风口100l,能够在处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断开所述新风通道100b和所述室内进风腔100g。第二风阀500的转轴可转动地与新风模块100的壁面连接。一般情况下,第二风阀500由第二步进电机驱动,第二步进电机安装于新风模块100的壁面上。
实施例3
实施例3采用了实施例1中的至少一部分技术特征,以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增加空气处理装置10的工作模式。或者实施例3采用了实施例2中的技术方案,以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增加空气处理装置10的工作模式。相比较于,实施例1或2,实施例3所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10还具有(第二)排风模式。
结合图7所示,所述新风模块100限定出与所述室内进风腔100g隔开的室外进风腔100i,与所述新风通道100b出口端连通的出风区域100j,并形成有可与所述出风区域100j相通的室内出风口100e;所述室内出风口100e用于连通室内环境;所述室外进风腔100i用于连通所述室外环境。
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还设有第三风阀600,所述第三风阀600活动连接于所述新风模块100,并具有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在所述第三风阀600处于所述第五位置时,所述新风通道100b的出口端通过所述室内出风口100e与所述室内环境导通,所述室外进风腔100i和所述出风区域100j断开;此时,进入到新风通道100b的空气通过室内出风口100e,此时,空气处理装置10可能存在:新风模式、室内净化模式、室内室外新风模式、双向换气模式中的任意一个。
在所述第三风阀600处于所述第六位置时,所述新风通道100b的出口端和所述室内环境断开,所述室外进风腔100i和所述出风区域100j导通。室内空气在离心风机100a的驱动下,吸入到新风通道100b内,(此时第一风阀400处于第二位置,第二风阀500处于第三位置),通过新风通道100b出口端排放至出风区域100j,由于在所述第三风阀600处于所述第六位置时,所述室外进风腔100i和所述出风区域100j导通,所述新风通道100b的出口端和所述室内环境断开,出风区域100j内的风进入到室外进风腔100i内,进入到室外进风腔100i通过室外进风口100d(此时为出风口)排出室外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风阀600适配于室外进风腔100i和出风区域100j之间的开口截面和室内出风口100e,能够在处于所述第六位置时,断开所述新风通道100b的出口端和所述室内环境,导通所述室外进风腔100i和所述出风区域100j。第三风阀600的转轴可转动地与新风模块100的壁面连接。一般情况下,第三风阀600由第三步进电机驱动,第三步进电机安装于新风模块100的壁面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减少在第二排风模式下,室内空气经过“重复”净化排出室外,新风模块100还构造有位于离心风机100a径向的径向通道100k。径向通道100k与新风通道100b导通。且,空气处理装置10还具有第五风阀800,所述第五风阀800转动地连接于新风模块100内,且位于过滤网的空气流动方向的前端,靠近室内进风区域设置。一般情况下,第五风阀800处于常闭状态的第九位置,即:空气无法从该径向通道100k进入到新风通道100b。第五风阀800仅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第二)排风模式时,才会处于打开状态,新风通道100b通过径向通道100k连通室内进风腔100g(第二风阀500处于第三位置),室内空气通过径向通道100k径向流入新风通道100b,然后再通过出风区域100j流动至室外进风腔100i中(第三风阀600处于第六位置)排出。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不用设置该径向通道100k,因而可以不用设置第五风阀800,也能够实现(第二)排风模式。
(第二)排风模式主要用于通过室内空气将新风通道100b内的杂质吹出空气处理装置10,以对新风通道100b进行清洁。一般用于空气处理装置10长时间未使用的情况,减少新风通道100b内的杂质吹向室内。而在需要排风时,一般采用第一排风模式。
实施例4
由于第二排风模式的空气流动阻力较大,排风效率较低,故在配置了第一排风模式的的情况下,第二排风模式可以不用配置。因而,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3的进一步提出改进,实施例4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10仅具有第一排风模式,而不具有实施例3的空气处理装置10的第二排风模式。结合图4所示,即:室外进风腔100i和出风区域100j之间无需设置第三风阀600,而是通过隔板将室外进风腔100i和出风区域100j隔开,新风通道100b的出口端无法通过出风区域100j连通室外进风腔100i,因而新风通道100b排出的空气无法进入到室外进风腔100i,因而室内空气无法通过新风通道100b进入到室外进风腔100i内,也就不具有实施例3的空气处理装置10的第二排风模式。
实施例5
实施例5采用了实施例1、2、3或4中的至少一部分技术特征。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图9所示,所述新风模块100限定出与所述室内进风腔100g隔开的室外进风腔100i,用于连通所述室外环境。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还设有第四风阀700,所述第四风阀700活动连接于所述新风模块100,并具有第七位置和第八位置。在所述第四风阀700处于所述第七位置时,所述新风通道100b的入口端通过所述室外进风腔100i与所述室外环境导通;在这种结构条件下,室外空气可以在离心风机100a的驱动下通过室外进风腔100i进入到新风通道100b内,进而空气处理装置10可以处于新风模式、第一排风模式或者双向换气模式以及室内室外净化模式中的任意一个。
而在所述第四风阀700处于所述第八位置时,所述新风通道100b的入口端和所述室外环境断开,此时室外空气无法通过室外进风腔100i进入到新风通道100b内。此时,室内空气可以在离心风机100a的驱动下(在所述第二风阀500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新风通道100b通过所述第四风口100l与所述室内进风腔100g导通),通过室内进风腔100g进入到新风通道100b内,过滤网将室内空气净化后通过新风通道100b的出口端排放至出风区域100j,经过室内出风口100e重新排放至室内,完成对室内空气的循环净化,而处于室内净化模式。或者,在实施例5引用了实施例3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三风阀600处于所述第六位置时,所述新风通道100b的出口端和所述室内环境断开,所述室外进风腔100i和所述出风区域100j导通,此时进入到室外进风腔100i的室内空气仅能够通过新风管道排出室外。
一般而言,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室内净化模式时,无需从室外引入新鲜空气,因而室内净化模式所要对应处理的室内空气质量参数一般为较优的,一般可以优于新风模式对应处理的室内空气质量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风阀700适配于室外进风腔100i的截面,能够在处于所述第八位置时,断开所述新风通道100b的入口端和所述室外进风腔100i。第四风阀700的转轴可转动地与新风模块100的壁面连接。一般情况下,第四风阀700由第四步进电机驱动,第四步进电机安装于新风模块100的壁面上。
以实施例5提出的包含了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全部技术方案的空气处理装置10为例,描述空气处理装置10所处的工作模式与风阀、风机的对应工作状态。
新风模式,对应图9所示:排风风机200b关闭,新风风机启动。第四风阀700处于第七位置,第三风阀600处于第五位置、第五风阀800处于第九位置,第二风阀500处于第四位置,第一风阀400处于任意位置(一般处于第一位置)。
室内室外净化模式,对应图5和图6所示:排风风机200b关闭,新风风机启动。第四风阀700处于第七位置,第三风阀600处于第五位置、第五风阀800处于第九位置,第二风阀500处于第三位置,第一风阀400处于第二位置。
双向换气模式,对应图2和图3所示:排风风机200b启动,新风风机启动。第四风阀700处于第七位置,第三风阀600处于第五位置、第五风阀800处于第九位置,第二风阀500处于第四位置,第一风阀400处于第一位置。
第一排风模式,对应图2和图4所示:排风风机200b启动,新风风机关闭。第四风阀700处于任意位置(一般处于第七位置),第三风阀600处于任意位置(一般处于第五位置)、第五风阀800处于第九位置,第二风阀500处于第四位置,第一风阀400处于第一位置。
第二排风模式,对应图7所示:排风风机200b关闭,新风风机启动。第四风阀700处于第八位置,第三风阀600处于第六位置、第五风阀800处于第十位置,第二风阀500处于第四位置,第一风阀400处于任意位置(一般处于第一位置)。一般仅在长时间未使用空气处理装置10时,采用该第二排风模式。
室内净化模式,对应图8所示:排风风机200b关闭,新风风机启动。第四风阀700处于第八位置,第三风阀600处于第五位置、第五风阀800处于第九位置,第二风阀500处于第三位置,第一风阀400处于第二位置。
基于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5任一个提出的空气处理装置,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气处理装置。空气处理装置采用了前述实施例的部分或者全部技术方案,因而空调器同样具备前述实施例的部分优势或者全部优势,在此不一一赘述。其中,空调器包括具有能够实现空调基础功能的空调本体。空调基础功能一般包括制冷、制热中的至少一个。空调本体和空气处理装置连接。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限定出新风通道和与所述新风通道隔开的室内进风腔;所述室内进风腔与室内环境导通;
排风模块,所述排风模块具有排风风道和设于所述排风风道内的排风风机;所述排风模块与所述新风模块连接;
内壳体,所述内壳体设置于所述新风模块内,并限定出与所述排风风道连通的排风腔体;以及
第一风阀,所述第一风阀可运动地设置于所述内壳体或者所述新风模块,且具有导通所述室内进风腔和所述排风腔体的第一位置和断开所述室内进风腔和所述排风腔体的第二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形成有与所述室内进风腔连通的第一风口;
所述内壳体上形成有与所述排风腔体导通的第二风口;
所述第一风阀可运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风口处或者第二风口处,具有导通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的第一位置以及断开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的第二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阀包括:
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新风模块或者所述内壳体转动连接;和
阀板,与所述转轴连接,且适配于所述第二风口或者第一风口。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还形成有与所述排风腔体导通的第三风口,所述排风腔体通过所述第三风口与所述排风风道导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由所述新风模块的不同壁面支撑和/或限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形成有与所述室内进风腔相通的室内进风口,以及形成有与所述室内进风口同一侧设置的安装接口,所述新风模块通过所述安装接口与所述排风模块连接。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形成有与所述室内进风腔连通的第四风口;
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设有第二风阀,所述第二风阀可活动设置于所述第四风口处,并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
在所述第二风阀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新风通道通过所述第四风口与所述室内进风腔导通;
在所述第二风阀处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新风通道和所述室内进风腔断开。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还限定出与所述室内进风腔隔开的室外进风腔,及与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端连通的出风区域,并形成有可与所述出风区域相通的室内出风口;所述室内出风口用于连通室内环境;所述室外进风腔用于连通室外环境,
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设有第三风阀,所述第三风阀活动连接于所述新风模块,并具有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
在所述第三风阀处于所述第五位置时,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端通过所述室内出风口与所述室内环境导通,所述室外进风腔和所述出风区域断开;
在所述第三风阀处于所述第六位置时,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端和所述室内环境断开,所述室外进风腔和所述出风区域导通。
9.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模块还限定出与所述室内进风腔隔开的室外进风腔,用于连通室外环境;
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设有第四风阀,所述第四风阀活动连接于所述新风模块,并具有第七位置和第八位置;
在所述第四风阀处于所述第七位置时,所述新风通道的入口端通过所述室外进风腔与所述室外环境导通;
在所述第四风阀处于所述第八位置时,所述新风通道的入口端和所述室外环境断开。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
CN202210638821.2A 2022-06-07 2022-06-07 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Active CN1149633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38821.2A CN114963389B (zh) 2022-06-07 2022-06-07 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38821.2A CN114963389B (zh) 2022-06-07 2022-06-07 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63389A true CN114963389A (zh) 2022-08-30
CN114963389B CN114963389B (zh) 2023-12-05

Family

ID=82970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38821.2A Active CN114963389B (zh) 2022-06-07 2022-06-07 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63389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92474A1 (zh) * 2015-11-30 2017-06-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旁通结构、换气设备及换气方法
CN207006407U (zh) * 2016-07-25 2018-02-13 厦门蒙发利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新风机
CN112556060A (zh) * 2020-12-14 2021-03-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机
WO2021223532A1 (zh) * 2020-05-29 2021-11-11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器和新风机的协同控制系统及其协同控制方法
CN214791823U (zh) * 2021-02-08 2021-11-1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装置
CN216281723U (zh) * 2021-11-29 2022-04-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92474A1 (zh) * 2015-11-30 2017-06-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旁通结构、换气设备及换气方法
CN207006407U (zh) * 2016-07-25 2018-02-13 厦门蒙发利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新风机
WO2021223532A1 (zh) * 2020-05-29 2021-11-11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器和新风机的协同控制系统及其协同控制方法
CN112556060A (zh) * 2020-12-14 2021-03-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机
CN214791823U (zh) * 2021-02-08 2021-11-1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装置
CN216281723U (zh) * 2021-11-29 2022-04-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63389B (zh) 2023-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953357U (zh) 空调器的换气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1928403A (zh) 用于新风系统的风机设备及利用其进行空气交换的方法
CN214094709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3514135U (zh) 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3566355A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7482887U (zh) 空调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7844175U (zh) 新风装置和空调器
CN114963389A (zh) 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CN217844177U (zh) 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WO2022165999A1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5675489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038685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212644858U (zh) 用于新风系统的风机设备
CN113719898A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211575299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844172U (zh) 新风装置和空调器
CN217330173U (zh) 新风装置和空调
CN215260130U (zh) 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982860U (zh) 新风装置和柜式空调器
CN216203806U (zh)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909232U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218915128U (zh) 新风模块及新风空调
CN217031389U (zh) 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和空调器
CN215909306U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372698U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