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15128U - 新风模块及新风空调 - Google Patents
新风模块及新风空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915128U CN218915128U CN202222625504.5U CN202222625504U CN218915128U CN 218915128 U CN218915128 U CN 218915128U CN 202222625504 U CN202222625504 U CN 202222625504U CN 218915128 U CN218915128 U CN 2189151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esh air
- outlet
- air
- valve
- cha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模块及新风空调。新风模块包括风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与风机的进风口相连通,第二腔室与风机的出风口相连通;第一腔室设有新风入口和污风入口,第一腔室内设有过滤层,新风入口位于过滤层的背对风机一侧,污风入口位于过滤层的朝向风机的一侧;第二腔室设有新风出口和污风出口;新风出口和污风入口均连通于室内,新风入口和污风出口均连通于室外;污风入口、新风入口、新风出口和污风出口处均设有阀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模块及新风空调,对室内污浊空气的排出速度较高,实际的室内空气更新速度较快,室内环境的清晰度较佳,可提高用户体验,且过滤层的使用寿命较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模块及新风空调。
背景技术
新风空调具有新风模块,该新风模块能够可以将室外新鲜空气引入室内,提高室内环境的清新度。
现有的新风空调中的新风模块,一般都是通过将室外新风送入室内,使室内外形成压差,以压差效应下,使室内污浊空气通过门缝、窗缝等慢慢挤出,这种方式,排出室内污浊空气的速度较低,导致实际的室内空气更新速度较慢,进而导致室内环境的清新度较差,影响用户体验。
综上,如何克服现有的新风空调的新风模块的上述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模块及新风空调,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新风空调的新风模块存在的空气更新速度较慢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模块,其包括风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相连通,第二腔室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相连通。
所述第一腔室设有新风入口和污风入口,所述第一腔室内设有过滤层,所述新风入口位于所述过滤层的背对所述风机一侧,所述污风入口位于所述过滤层的朝向所述风机的一侧。
所述第二腔室设有新风出口和污风出口;所述新风出口和所述污风入口均连通于室内,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污风出口均连通于室外;所述污风入口、所述新风入口、所述新风出口和所述污风出口处均设有阀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当新风模块运行新风模式时,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处的阀门会打开,污风入口和污风出口处的阀门会关闭,风机能够将室外的新鲜空气由新风入口吸入第一腔室,因新风入口位于过滤层的背对风机的一侧,故新鲜空气由新风入口进入第一腔室后,会先经过滤层过滤,再进入风机,最终由新风出口送入室内,其中,过滤层可对室外空气进行过滤,提高进入室内的新鲜空气的洁净度,有利于保护用户的身体健康。
当新风模块运行排污模式时,污风入口和污风出口处的阀门会打开,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处的阀门会关闭,风机能够将室内的污浊空气由污风入口吸入第一腔室,因污风入口位于过滤层的朝向风机的一侧,故污浊空气由污风入口进入第一腔室后,无需流经过滤层,而是直接进入风机,最终由污风出口排放至室外,此种方式可加快排出室内污浊空气的速度,从而,使得实际的室内空气更新速度较快,室内环境的清晰度较佳,可提高用户体验;需要说明的是,污浊空气在由室内排放至室外的过程中未经过滤层,一方面,过滤层不会在运行排污模式时被室内污浊空气所污染,可省去对过滤层的不必要消耗,从而,可延长过滤层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过滤层还不会对污风气流形成阻力,有利于提高污风排放效率,以进一步提高室内空气的更新速度,而且,因室内污风是要排放至室外的,故即便不被过滤,也不影响室内空气的清新度。
此外,新风入口和污风入口均设置在第一腔室上,新风出口与污风出口均设置在第二腔室上,起到了一腔两用的效果,而且可使得新风模式和排污模式共用风机,简化了结构。
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通风管和排污管,所述通风管的内端与所述新风入口连通,所述通风管的外端通至室外。
所述通风管的管壁上开设有排污切换口,所述排污管的一端与所述污风出口连通,所述排污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排污切换口连通。
有益效果在于,可减少空调伸出室外的管道数量,不但可节省材料成本,而且在墙壁上的孔洞尺寸不变的前提下,可提升风量,以保证室内空气的更新速度。
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排污管为软管。
有益效果在于,装配更加灵活、方便,且软质的排污管内的气流阻力相对于硬管能大大降低,便于保证污风的排风量。
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新风出口包括新风前出口和新风侧出口,所述新风侧出口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侧部,所述污风出口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后部;所述新风前出口通过前出风管连通至空调外壳的前面风口,所述新风侧出口通过侧出风管连通至空调外壳的侧面风口。
有益效果在于,可提高室内不同区域的新风均匀性,且有利于缩短排污管的长度,可减小磨损,节省驱动耗能。
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连通,所述新风前出口、所述新风侧出口和/或所述污风出口设于所述第二腔室。
有益效果在于,可进一步提高室内不同区域的新风均匀性,并可简化结构。
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阀门包括第一阀门,所述新风侧出口和所述污风出口共用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所述第一阀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新风侧出口打开,所述污风出口关闭;所述第一阀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新风侧出口关闭,所述污风出口打开。
有益效果在于,不但便于降低整机成本,节省空调内部空间,而且可降低空调系统的控制难度。
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阀门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一挡板和第一转接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转接部相连,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转接部绕第一转轴转动,所述第一挡板连接于所述第一转接部的背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
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用于在所述第一位置时封堵所述污风出口,并用于在所述第二位置时封堵所述新风侧出口。
有益效果在于,可实现一阀双用的目的,而且第一阀门不易因风量变化,而产生抖动异响。
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挡板呈弧面形,且所述第一挡板的弧形凹侧朝向所述第二腔室的内部。
有益效果在于,可减少风量的浪费。
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阀门包括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安装于所述新风前出口。
所述第二阀门包括第二驱动机构、第二挡板和第二转接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转接部相连,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转接部绕第二转轴转动,所述第二挡板连接于所述第二转接部的背离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所述第二挡板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能够转动至封堵所述新风前出口的位置或打开所述新风前出口的位置。
有益效果在于,第二阀门不易因风量变化,而产生抖动异响。
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阀门包括第三阀门,所述第三阀门安装于所述污风入口。
所述第三阀门包括第三驱动机构和第三挡板,所述第三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三挡板相连,用于驱动所述第三挡板旋转,所述第三挡板能够旋转至封堵所述污风入口的位置或打开所述污风入口的位置。
有益效果在于,可实现污风入口的打开或关闭。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新风空调,其包括机体和上述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安装于所述机体的下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空调,具有上述新风模块的所有优点,成本较低,内部空间浪费较少,空调系统的控制难度较低,且不易产生抖动异响;此外,将新风模块设置在机体的下部,便于缩短管路长度,节省成本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减少空间浪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在新风模式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在新风模式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在排污模式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在排污模式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风机;
200-过滤层;
300-第一腔室;310-新风入口;320-污风入口;
400-第二腔室;410-污风出口;420-新风前出口;430-新风侧出口;440-前出风管;450-侧出风管;
500-通风管;
600-排污管;
710-第一阀门;711-第一挡板;712-第一转接部;713-第一转轴;720-第二阀门;721-第二挡板;722-第二转接部;723-第二转轴;730-第三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模块,其不但具有送新风功能,还具有排污功能,且排污风与送新风共用同一风机100,可节省空间和成本,室内的污浊空气能够在启用排污模式时被抽送至室外,可加快室内空气的更新速度。其中,室外新风在进入风机100之前,能够先经由过滤层200过滤,以提高送至室内的新风的清新度;而室内污风则直接进入风机100内,不会经过过滤层200,因室内污风是要排放至室外的,故即便不被过滤,也不影响室内空气的清新度,不但可省去对过滤层200的不必要消耗,以延长过滤层200的使用寿命,而且过滤层200还不会阻挡气流,可提高污风排放效率。
参见图1-图5,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包括风机100、第一腔室300和第二腔室400,第一腔室300与风机100的进风口相连通,第二腔室400与风机100的出风口相连通;第一腔室300设有新风入口310和污风入口320,第一腔室300内设有过滤层200,新风入口310位于过滤层200的背对所述风机100一侧,所述污风入口320位于所述过滤层200的朝向所述风机100的一侧;第二腔室400设有新风出口和污风出口410;新风出口和污风入口410均连通于室内,新风入口和污风出口410均连通于室外;污风入口320、新风入口310、新风出口和污风出口410处均设有阀门。
参见图1-图3,当新风模块运行新风模式时,新风入口310和新风出口处的阀门会打开,污风入口320和污风出口410处的阀门会关闭,风机100能够将室外的新鲜空气由新风入口310吸入第一腔室,因新风入口位于过滤层200的背对风机100的一侧,故新鲜空气由新风入口进入第一腔室后,会先经过滤层200过滤,再进入风机100,最终由新风出口送入室内,其中,过滤层200可对室外空气进行过滤,提高进入室内的新鲜空气的洁净度,有利于保护用户的身体健康。
参见图4和图5,当新风模块运行排污模式时,污风入口320和污风出口410处的阀门会打开,新风入口310和新风出口处的阀门会关闭,风机100能够将室内的污浊空气由污风入口320吸入第一腔室,因污风入口320位于过滤层200的朝向风机100的一侧,故污浊空气由污风入口进入第一腔室后,无需流经过滤层200,而是直接进入风机100,最终由污风出口410排放至室外,此种方式可加快排出室内污浊空气的速度,从而,使得实际的室内空气更新速度较快,室内环境的清晰度较佳,可提高用户体验;需要说明的是,污浊空气在由室内排放至室外的过程中未经过滤层200,一方面,过滤层200不会在运行排污模式时被室内污浊空气所污染,可省去对过滤层200的不必要消耗,从而,可延长过滤层200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过滤层200还不会对污风气流形成阻力,有利于提高污风排放效率,以进一步提高室内空气的更新速度,而且,因室内污风是要排放至室外的,故即便不被过滤,也不影响室内空气的清新度。
此外,新风入口310和污风入口320均设置在第一腔室300上,新风出口与污风出口410均设置在第二腔室400上,起到了一腔两用的效果,而且可使得新风模式和排污模式共用风机100,简化了结构。
具体地,过滤层200可设置为HEPA网(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高效率空气微粒子过滤网),其单次净化效率高,净化率随风量、使用时间下降较缓慢,且可以实现对主要病毒体的拦截。
在新风模块的具体结构中可设置通风管500和排污管600,将通风管500的一端与新风入口310连通,并将通风管500的另一端通至室外,如此,在启用新风模式时,便可利用通风管500将室外新风引至新风入口310处;在通风管500的管壁上还可开设排污切换口,将排污管600的一端与污风出口410连通,并将排污管600的另一端与排污切换口连通,如此,在启用排污模式时,便可利用排污管600将由污风出口410排出的污浊空气引至通风管500内,并经通风管500排放至室外,也就是说,室外新风与室内污风可共用一根与室外连通的通风管500,可减少空调伸出室外的管道数量,不但可节省材料成本,而且在墙壁上的孔洞尺寸不变的前提下,可提升风量,以保证室内空气的更新速度。
优选地,可将排污管600设置为软管,在装配时,排污管600可在任意部位折弯,更加灵活,可降低排污管600安装对空间的要求,使得排污管600轻松适应空调内部原本结构空间,装配更加方便;此外,将排污管600设置为软管,在走管时不易出现较大的折弯,从而,相对于因空间限制而产生诸多折弯夹角的硬管而言,软质的排污管600内的气流阻力能大大降低,可提高排污管600的排污通畅性,保证污风的排风量,进而,提高新风模块的换新风效率。
参见图2-图5,可将新风出口设置为两个,分别定义为新风前出口420和新风侧出口430,可将污风出口410设置在第二腔室400的后部,有利于缩短排污管600的长度;同时,将新风侧出口430设置在第二腔室400的侧部,以尽可能缩短新风侧出口430与污风出口410的间距,缩短第一挡板711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所需的行程,减小磨损的同时,还可节省驱动耗能。可将新风前出口420通过前出风管440连通至空调外壳的前面风口,新风侧出口430通过侧出风管450连通至空调外壳的侧面风口,如此,室外新风便可分别朝向空调的前方和侧方吹入室内,使得空调的前方和侧方均有新风注入,可提高室内不同区域的新风均匀性。
当新风模块运行新风模式时,第二腔室400可作为气流稳压腔,新风气流进入第二腔室400后,第二腔室400可对新风气流进行缓冲,使得新风气流能够均衡地从新风前出口420和新风侧出口430吹出,可使得由新风前出口420和新风侧出口430吹出的新鲜空气的风量区域相等,可进一步提高室内不同区域的新风均匀性。
参见图3和图5,上述阀门包括第一阀门710,第一阀门710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以关闭新风侧出口430或污风出口410,在将第一阀门710切换至第一位置时,新风侧出口430关闭,污风出口410相应打开,可适应排污模式;在将第一阀门710切换至第二位置时,污风出口410关闭,新风侧出口430相应打开,可适应新风模式,即新风侧出口430和污风出口410可共用该第一阀门710,可减少阀门数量,相应地,用于驱动阀门的驱动机构的数量也随之减少,不但便于降低整机成本,节省空调内部空间,而且可降低空调系统的控制难度。
在上述第一阀门710的具体结构中可设置第一驱动机构、第一挡板711和第一转接部712,将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一转接部712相连,以利用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转接部712绕第一转轴713转动;将第一挡板711连接在第一转接部712的背离第一转轴713的一端,如此,第一挡板711便可跟随第一转接部712绕第一转轴713同步转动,其中,第一挡板711位于第二腔室400内,第一挡板711转动至第一位置时能够封堵污风出口410,第一挡板711转动至第二位置时能够封堵新风侧出口430,可实现一阀双用的目的,而且此种结构的第一阀门710,不易出现虚位现象,从而,不易因风量变化,而产生抖动异响。
优选地,可将第一挡板711的形状设置为弧面形,并将第一挡板711的弧形凹侧设置为朝向第二腔室400的内部,如此,第一挡板711的朝向第二腔室400内部的一侧,便可对气流形成一定的导向效果,以使得气流能够平滑地通过第一挡板711所在区域,可减少风量的浪费。
实际上,第一挡板711在第一连接部712的带动下绕第一转轴713转动时,会沿第二腔室400的腔壁在新风侧出口430与污风出口410之间移动;具体地,第二腔室400的腔壁具有第一导向部,上述新风侧出口430和污风出口410均位于该第一导向部上,第一导向部为以第一转轴712为中心的弧面形结构,第一挡板711在绕第一转轴713转动时能够沿该第一导向部的平滑弧面往复移动,该第一导向部的存在不但可提高第一挡板711的运行可靠性,而且还可与第一挡板711共同对气流进行导向,可进一步提高导向效果。
上述阀门还可包括第二阀门720,该第二阀门720安装于新风前出口420,以利用第二阀门720实现新风前出口420的打开或关闭,在第二阀门720的具体结构中可设置第二驱动机构、第二挡板721和第二转接部722,将第二驱动机构与第二转接部722相连,以利用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转接部722绕第二转轴723转动;将第二挡板721连接在第二连接部722的背离第二转轴723的一端,如此,第二挡板721便可跟随第二转接部722绕第二转轴723同步转动,其中,第二挡板721位于第二腔室400内,能够转动至封堵新风前出口420的位置或打开新风前出口420的位置,此种结构的第二阀门720,不易出现虚位现象,从而,不易因风量变化,而产生抖动异响。
优选地,可将第二挡板721的形状设置为弧面形,并将第二挡板721的弧形凹侧设置为朝向第二腔室400的内部,如此,第二挡板721的朝向第二腔室400内部的一侧,便可对气流形成一定的导向效果,以使得气流能够平滑地通过第二挡板721所在区域,可减少风量的浪费。
实际上,第二挡板721在第二连接部722的带动下绕第二转轴723转动时,会沿第二腔室400的腔壁在新风前出口420附近移动,可移动至覆盖新风前出口420的位置,以封堵新风前出口420;也可移动至偏离新风前出口420的位置,以打开新风前出口420;具体地,第二腔室400的腔壁具有第二导向部,上述新风前出口420位于该第二导向部上,第二导向部为以第二转轴723为中心的弧面形结构,第二挡板721在绕第二转轴723转动时能够沿该第二导向部的平滑弧面往复移动,该第二导向部的存在不但可提高第二挡板721运行可靠性,而且还可与第二挡板721共同对气流进行导向,可进一步提高导向效果。
上述阀门还可包括第三阀门730,该第三阀门730安装在污风入口320,以利用第三阀门730实现污风入口320的打开或关闭,在第三阀门730的具体结构中可设置第三驱动机构和第三挡板,将第三驱动机构与第三挡板相连,以利用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三挡板旋转,第三挡板能够旋转至封堵新风前出口420的位置或打开新风前出口420的位置,可实现污风入口320的打开或关闭。
具体地,在上述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和第三驱动机构中均可设置电机,以利用电机提供动力。
阀门还包括第四阀门,其安装于新风入口310处,能够切换至封堵新风入口310的位置或打开新风入口310的位置。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新风空调,其包括机体和上述新风模块,新风模块安装于机体的下部。
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空调,具有上述新风模块的所有优点,成本较低,内部空间浪费较少,空调系统的控制难度较低,且不易产生抖动异响;此外,将新风模块设置在机体的下部,便于缩短管路长度,节省成本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减少空间浪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新风模块及新风空调,其克服了传统的新风空调的新风模块的诸多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及新风空调,对室内污浊空气的排出速度较高,实际的室内空气更新速度较快,室内环境的清晰度较佳,可提高用户体验;此外,过滤层可提高进入室内的新鲜空气的洁净度,有利于保护用户的身体健康,且过滤层的使用寿命较长。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机(100)、第一腔室(300)和第二腔室(400),所述第一腔室(300)与所述风机(100)的进风口相连通,第二腔室(400)与所述风机(100)的出风口相连通;
所述第一腔室(300)设有新风入口(310)和污风入口(320),所述第一腔室(300)内设有过滤层(200),所述新风入口(310)位于所述过滤层(200)的背对所述风机(100)一侧,所述污风入口(320)位于所述过滤层(200)的朝向所述风机(100)的一侧;
所述第二腔室(400)设有新风出口和污风出口(410);所述新风出口和所述污风入口(320)均连通于室内,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污风出口(410)均连通于室外;所述污风入口(320)、所述新风入口(310)、所述新风出口和所述污风出口(410)处均设有阀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通风管(500)和排污管(600),所述通风管(500)的一端与所述新风入口(310)连通,另一端通至室外;
所述通风管(500)的管壁上开设有排污切换口,所述排污管(600)的一端与所述污风出口(410)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排污切换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管(600)为软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口包括新风前出口(420)和新风侧出口(430),所述新风侧出口(430)位于所述第二腔室(400)的侧部,所述污风出口(410)位于所述第二腔室(400)的后部;所述新风前出口(420)通过前出风管(440)连通至空调外壳的前面风口,所述新风侧出口(430)通过侧出风管(450)连通至空调外壳的侧面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包括第一阀门(710),所述新风侧出口和所述污风出口(410)共用所述第一阀门(710),所述第一阀门(710)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所述第一阀门(71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新风侧出口(430)打开,所述污风出口(410)关闭;所述第一阀门(710)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新风侧出口(430)关闭,所述污风出口(410)打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门(710)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一挡板(711)和第一转接部(712),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转接部(712)相连,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转接部(712)绕第一转轴(713)转动,所述第一挡板(711)连接于所述第一转接部(712)的背离所述第一转轴(713)的一端;
所述第一挡板(711)位于所述第二腔室(400)内,用于在所述第一位置时封堵所述污风出口(410),并用于在所述第二位置时封堵所述新风侧出口(43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711)呈弧面形,且所述第一挡板(711)的弧形凹侧朝向所述第二腔室(400)的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包括第二阀门(720),所述第二阀门(720)安装于所述新风前出口(420);
所述第二阀门(720)包括第二驱动机构、第二挡板(721)和第二转接部(722),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转接部(722)相连,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转接部(722)绕第二转轴(723)转动,所述第二挡板(721)连接于所述第二转接部(722)的背离所述第二转轴(723)的一端;所述第二挡板(721)位于所述第二腔室(400)内,能够转动至封堵所述新风前出口(420)的位置或打开所述新风前出口(420)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包括第三阀门(730),所述第三阀门(730)安装于所述污风入口(320);
所述第三阀门(730)包括第三驱动机构和第三挡板,所述第三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三挡板相连,用于驱动所述第三挡板旋转,所述第三挡板能够旋转至封堵所述污风入口(320)的位置或打开所述污风入口(320)的位置。
10.一种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安装于所述机体的下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625504.5U CN218915128U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新风模块及新风空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625504.5U CN218915128U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新风模块及新风空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915128U true CN218915128U (zh) | 2023-04-25 |
Family
ID=86050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625504.5U Active CN218915128U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新风模块及新风空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915128U (zh) |
-
2022
- 2022-09-30 CN CN202222625504.5U patent/CN21891512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511467U (zh) | 空气处理模块、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WO2023000650A1 (zh) | 新风装置、空调内机及空调 | |
WO2019219087A1 (zh) | 一种空净一体式结构以及空调器 | |
CN113357801B (zh) | 进风结构、新风装置及空调 | |
KR100964979B1 (ko) | 하이브리드 환기 장치 | |
CN218915128U (zh) | 新风模块及新风空调 | |
CN115638474A (zh) | 新风模块及新风空调 | |
CN205066093U (zh) | 空调器 | |
CN217482887U (zh) | 空调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9177821U (zh) | 一种可实现正反向出风的新风系统和新风空调机 | |
CN207094811U (zh) |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 |
CN207610323U (zh) | 带内循环功能的新风机 | |
CN211119640U (zh) | 风道切换装置 | |
CN211551805U (zh) | 贯流风机、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9828981U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103307693B (zh) | 换气装置及包括该换气装置的空调器 | |
CN208365740U (zh) | 一种挂壁式新风机 | |
CN218915349U (zh) | 新风模块及新风空调 | |
CN220062077U (zh) | 用于浴室空调器的出风筒、浴室空调器 | |
CN218915243U (zh) | 新风模块及新风空调 | |
CN220669590U (zh) |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6203806U (zh) |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6143825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14963389B (zh) | 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 |
CN219868404U (zh) | 风道切换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