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28981U - 整体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整体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28981U
CN219828981U CN202321240392.XU CN202321240392U CN219828981U CN 219828981 U CN219828981 U CN 219828981U CN 202321240392 U CN202321240392 U CN 202321240392U CN 219828981 U CN219828981 U CN 2198289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outlet
heat exchanger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4039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国伟
王洪
吴子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DeLonghi Home Appliances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DeLonghi Home Appliances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DeLonghi Home Appliances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DeLonghi Home Appliances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4039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289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289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289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整体式空调器,包括壳体、风管组件、换热组件以及风阀组件,壳体上设有内侧进风口、内侧出风口、外侧进风口、外侧出风口以及补偿风口;风管组件包括送风管和回风管,送风管与内侧出风口连接,回风管与内侧进风口连接;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第一换热器用于对流向内侧出风口的气体换热,第二换热器用于对流向外侧出风口的气体换热;风阀组件位于壳体内的第一位置,以使外侧进风口与内侧出风口连通,内侧进风口、补偿风口均与外侧出风口连通。本申请通过在壳体上设置补偿风口,利用内侧进风口与补偿风口同时进风,从而增加了流经第二换热器处的风量,提升了新风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整体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整体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大致可分为分体式空调和整体式空调。整体式空调又称为一体式空调,是将所有零部件安置于一个共同的外壳内。带新风功能的整体式空调器能够在不开门窗的情况下实现室内外空气循环,解决了普通空调室内循环导致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的问题,提升了用户体验,因此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
目前,为了降低室内侧的噪音,通常是将整体式空调器置于室外侧,并通过送风管和回风管与室内连通;然而,当空调器处于新风模式时,室内回风需要经过较长的回风管才能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因回风管道较长导致回风量衰减严重,导致整机的制冷效果较差,使得新风的换热效率较低,影响用户的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整体式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整体式空调器由于室内回风不足导致新风换热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的整体式空调器包括壳体、风管组件、换热组件以及风阀组件,所述壳体上设有内侧进风口、内侧出风口、外侧进风口、外侧出风口以及补偿风口;所述风管组件包括送风管和回风管,所述送风管与所述内侧出风口连接,所述回风管与所述内侧进风口连接;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用于对流向所述内侧出风口的气体换热,所述第二换热器用于对流向所述外侧出风口的气体换热;所述风阀组件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位置,以使所述外侧进风口与所述内侧出风口连通,所述内侧进风口、所述补偿风口均与所述外侧出风口连通。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阀组件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当所述风阀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内侧进风口与所述内侧出风口连通,所述外侧进风口与所述外侧出风口连通。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补偿风口处设有风门组件,当所述风阀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风门组件关闭所述补偿风口,当所述风阀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风门组件打开所述补偿风口。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风门以及导轨,所述风门与所述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风门在所述导轨上滑动以调节所述补偿风口的开度。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侧进风口和所述补偿风口处均设有进风百叶,所述进风百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阀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外侧进风口与所述内侧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内侧进风口、所述补偿风口与所述外侧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二风道连通。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阀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所述内侧进风口与所述内侧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三风道连通,所述外侧进风口与所述外侧出风口通过所述第四风道连通。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壳体的两侧围合形成容纳腔,所述风阀组件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一风机组件和第二风机组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用于将气体吸至所述内侧出风口,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用于将气体排至所述外侧出风口。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阀组件包括风阀板以及第二驱动件,所述风阀板上设有驱动轴,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驱动轴连接以驱动所述风阀板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本申请提供的整体式空调器通过在壳体上设置补偿风口,当风阀组件位于壳体内的第一位置时,补偿风口与外侧出风口连通,从而利用内侧进风口与补偿风口同时进风,此时经过第二换热器的气流一部分来自室内回风、一部分来自室外进风,从而增加了流经第二换热器处的风量,解决了因内侧进风口处回风不足而导致整机的制冷效果较差的问题,进而提升了空调器的制冷能力,提升了新风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整体式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整体式空调器在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整体式空调器在风阀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整体式空调器在风阀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整体式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风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壳体 19 第四风道 411 驱动轴
11 内侧进风口 20 风管组件 42 第二驱动件
12 内侧出风口 21 送风管 50 风门组件
13 外侧进风口 22 回风管 51 第一驱动件
131 进风百叶 30 换热组件 52 风门
14 外侧出风口 31 第一换热器 53 导轨
15 补偿风口 32 第二换热器 60 第一风机组件
16 第一风道 33 容纳腔 61 第二风机组件
17 第二风道 40 风阀组件
18 第三风道 41 风阀板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整体式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整体式空调器由于室内回风不足导致新风换热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该整体式空调器包括壳体10、风管组件20、换热组件30以及风阀组件40,所述壳体10上设有内侧进风口11、内侧出风口12、外侧进风口13、外侧出风口14以及补偿风口15;所述风管组件20包括送风管21和回风管22,所述送风管21与所述内侧出风口12连接,所述回风管22与所述内侧进风口11连接;所述换热组件30包括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所述第一换热器31用于对流向所述内侧出风口12的气体换热,所述第二换热器32用于对流向所述外侧出风口14的气体换热;所述风阀组件40位于所述壳体10内的第一位置,以使所述外侧进风口13与所述内侧出风口12连通,所述内侧进风口11、所述补偿风口15均与所述外侧出风口14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通常是将整体式空调器置于室外侧以降低室内侧的噪音,并通过管道与室内连通,即管道的一端与空调器连接,另一端伸入室内侧,从而实现室内侧的进风和排风。但是,当空调器处于新风模式时,室内回风需要经过较长的回风管22才能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因回风管22较长导致回风量衰减严重,导致整机的制冷效果较差,使得新风的换热效率较低,影响用户的舒适性。
为此,本申请通过在壳体10上设置补偿风口15,当风阀组件40位于壳体10内的第一位置时,补偿风口15与外侧出风口14连通,从而利用内侧进风口11与补偿风口15同时进风,此时经过第二换热器32的气流一部分来自室内回风、一部分来自室外进风,从而增加了流经第二换热器32处的风量,解决了因内侧进风口11处回风不足而导致整机的制冷效果较差的问题,进而提升了空调器的制冷能力,提升了新风的换热效率。
具体的,请参阅图1-图3,壳体10可以是空调器的外壳,壳体10大致呈长方体状,壳体10由顶板、底板以及多块侧板相互拼接而成,例如顶板与侧板之间、相邻两块侧板之间均可通过卡扣连接或螺钉连接的方式实现固定。壳体10的内部形成有容纳腔33,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位于容纳腔33内并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设置,并且第一换热器31靠近内侧出风口12设置以对流向该处的气体进行换热、第二换热器32靠近外侧出风口14设置以对流向该处的气体进行换热。
在本实施例中,内侧进风口11和内侧出风口12均设置在壳体10的顶面,外侧进风口13、外侧出风口14以及补偿风口15均设置在壳体10的侧面,且外侧进风口13、外侧出风口14以及补偿风口15分别位于壳体10的不同侧,如此设置能够使得空调器内部结构更加紧凑,便于空调器的回风和排风。
请参阅图1,内侧进风口11和内侧出风口12均呈圆形设置,并分别在内侧进风口11和内侧出风口12处设有接管,送风管21的一端通过接管与内侧出风口12连接,送风管21的另一端伸入室内侧以将室外的新鲜空气送入室内,从而提升了室内的空气质量;回风管22的一端通过接管与内侧进风口11连接,回风管22的另一端伸入室内侧,以将室内的污风吸入空调器的内部并通过外侧出风口14排出,从而提高了室内空气更换效率。
请参阅图3,外侧进风口13与补偿风口15分别位于壳体10相对的两侧,风阀组件40位于外侧进风口13与补偿风口15之间,用于改变外侧进风口13与补偿风口15处进风气流的走向,从外侧进风口13进入的气流在经过第一换热器31换热后从内侧出风口12吹向送风管21,并通过送风管21送入室内,从而将新风引入室内;由于排风管的管道较长,导致空调器的回风量较少,此过程中空调器的排风量大于回风量,导致室内形成负压,并且降低了空调器的制冷效果。本申请的补偿风口15能够增加流经第二换热器32处的风量,保证空调器的进风量与回风量一致,消除室内负压的同时还能提升空调器的制冷效果,有效地提升了空调器的使用性能。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所述风阀组件40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当所述风阀组件40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内侧进风口11与所述内侧出风口12连通,所述外侧进风口13与所述外侧出风口14连通。
本实施例中空调器具有新风模式和内循环模式,通过风阀组件4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实现了整体式空调器在新风模式和内循环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
具体的,当风阀组件40位于第一位置时,如图3所示,此时空调器为新风模式,室外新风从外侧进风口13进入壳体10内部,经过第一换热器31进行热交换后吹向内侧出风口12,并通过送风管21将新风送入室内,同时室内污风通过回风管22进入空调器内部,经过第二换热器32换热后从外侧出风口14吹出。
当风阀组件40位于第二位置时,如图4所示,此时空调器为内循环模式,室内空气通过回风管22进入空调器内部,经过第一换热器31进行热交换后从送风管21吹向室内;室外空气从外侧进风口13进入空调器内部,经过第二换热器32进行热交换后从外侧出风口14吹出。
本申请中通过变换风阀组件40的位置能够使空调器在新风模式和内循环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提升了空调器的使用性能;在新风模式下,可以充分利用整体式空调器的内部空间提升新风的引入量,并且在排出室内污风时第二换热器32能够回收部分能量,从而降低空调器的能耗。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所述补偿风口15处设有风门组件50,当所述风阀组件4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风门组件50关闭所述补偿风口15,当所述风阀组件40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风门组件50打开所述补偿风口15。
由于整体式空调器在新风模式时,从内侧进风口11进入第二换热器32的风量远小于从外侧进风口13进入第一换热器31的风量,导致第二换热器32处的换热效果较差,因此,当空调器处于新风模式时控制风门组件50打开补偿风口15,从而提升第二换热器32处的风量,能够提升空调器的制冷能力,提升新风的换热效率,使得进入室内的新风温度不会太高或太低。而当空调器处于内循环模式时,送风管21与回风管22的管径一致,也即内侧进风口11与内侧出风口12处的风量较为均衡,此时无需打开补偿风口15。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6,所述风门组件50包括第一驱动件51、风门52以及导轨53,所述风门52与所述导轨53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51用于驱动所述风门52在所述导轨53上滑动以调节所述补偿风口15的开度。
具体的,导轨53设置在补偿风口15的中部位置并沿重力方向延伸,风门52呈板状设置,风门52的表面积大于补偿风口15的面积,以使风门52能够完全密封补偿风口15,驱动件用于带动风门52在导轨53上上下滑动,从而控制补偿风口15的开度,进而控制从补偿风口15处进入的风量。
例如,当新风模式时,为了提升单位时间内进入室内的新风量,空调器内的风机通常是高速运转,此时可以控制风门52在导轨53上沿下滑动,以保证补偿风口15完全打开或大部分打开,从而实现较大的补偿风量。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外侧进风口13和所述补偿风口15处均设有进风百叶131,所述进风百叶131固定在所述壳体10上。
进风百叶131的开口朝下设置,当雨雪天气时,能够有效防止雨水从外侧进风口13或补偿风口15进入壳体10内部,以免对壳体10内的零件造成损伤;同时进风百叶131还可以防止小动物或其它物体进入壳体10内部。
进风百叶131可以与壳体10一体成型设置,以简化生产工艺,提高空调器的安装效率。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所述风阀组件4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壳体10内部形成有第一风道16和第二风道17,所述外侧进风口13与所述内侧出风口12通过所述第一风道16连通,所述内侧进风口11、所述补偿风口15与所述外侧出风口14通过所述第二风道17连通。
具体的,当空调器处于新风模式时,风阀组件40将壳体10内的空间划分为第一风道16和第二风道17。请参阅图3,风阀组件40的左侧为第一风道16,从外侧进风口13进入第一风道16内的气流从内侧出风口12吹出,第一换热器31位于第一风道16内以对第一风道16内的气流进行热交换;风阀组件40的右侧为第二风道17,从内侧进风口11、补偿风口15进入第二风道17内的气流从外侧出风口14吹出,第二换热器32位于第二风道17内以对第二风道17内的气流进行热交换。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所述风阀组件40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壳体10内部形成有第三风道18和第四风道19,所述内侧进风口11与所述内侧出风口12通过所述第三风道18连通,所述外侧进风口13与所述外侧出风口14通过所述第四风道19连通。
具体的,当空调器处于内循环模式时,风阀组件40将壳体10内的空间划分为第三风道18和第四风道19。请参阅图4,风阀组件40的左侧为第三风道18,从内侧进风口11进入第三风道18内的气流从内侧出风口12吹出,第一换热器31用于对第三风道18内的气流进行热交换;风阀组件40的右侧为第四风道19,从外侧进风口13进入第四风道19内的气流从外侧出风口14吹出,第二换热器32用于对第四风道19内的气流进行热交换。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整体式空调器而言,各器件的位置排布至关重要,一方面需要控制整体尺寸,另一方面需要考虑风道性能,即在排布尽可能紧凑、尺寸尽量小的情况实现最优的空调性能。本申请中通过风阀组件40控制不同风口之间的连通以形成新的风道,可以提高壳体10内部空间的利用率,并且无需增加壳体10的体积。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所述第一换热器31、所述第二换热器32与所述壳体10的两侧围合形成容纳腔33,所述风阀组件40置于所述容纳腔33内。
具体的,容纳腔33大致呈立方体状,风阀组件40在容纳腔33内切换,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分别位于容纳腔33的两条对角线处,通过将风阀组件40设置在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之间,风阀组件40处无需设置其他零件,由此可以将外侧进风口13设置得较大,当空调器处于新风模式时,有效地增大了空调器的新风量。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5,所述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一风机组件60和第二风机组件61,所述第一风机组件60用于将气体吸至所述内侧出风口12,所述第二风机组件61用于将气体排至所述外侧出风口14。
具体的,请参阅图5,第一风机组件60位于第一换热器31背向风阀组件40的一侧,第一风机组件60包括第一蜗壳以及第一风轮等结构,第一风轮的轴线方向与壳体10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二风机组件61位于第二换热器32背向风阀组件40的一侧,第二风机组件61包括第二蜗壳以及第二风轮等结构,第二风轮的轴线方向与壳体10的高度方向平行,并在第二风机组件61的下方安装压缩机等结构。如此设置,能够降低空调器的重心,便于室外安装。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所述风阀组件40包括风阀板41以及第二驱动件42,所述风阀板41上设有驱动轴411,所述第二驱动件42与所述驱动轴411连接以驱动所述风阀板41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具体的,第二驱动件42与空调器的主控模块连接,用于在收到执行命令后切换风阀板41的位置,风阀板41呈片状,驱动轴411竖直地安装在风阀板41的中部,通过第二驱动件42带动驱动轴411旋转从而带动风阀板41转动,风阀板41可以在容纳腔33内顺时针旋转或者逆时针旋转。风阀板41的两侧还可以设有止挡筋,当风阀板41切换至第一位置或者第二位置时,设置止挡筋可以起到限位和密封的作用。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整体式空调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上设有内侧进风口、内侧出风口、外侧进风口、外侧出风口以及补偿风口;
风管组件,包括送风管和回风管,所述送风管与所述内侧出风口连接,所述回风管与所述内侧进风口连接;
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用于对流向所述内侧出风口的气体换热,所述第二换热器用于对流向所述外侧出风口的气体换热;
风阀组件,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位置,以使所述外侧进风口与所述内侧出风口连通,所述内侧进风口、所述补偿风口均与所述外侧出风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阀组件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当所述风阀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内侧进风口与所述内侧出风口连通,所述外侧进风口与所述外侧出风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风口处设有风门组件,当所述风阀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风门组件关闭所述补偿风口,当所述风阀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风门组件打开所述补偿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风门以及导轨,所述风门与所述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风门在所述导轨上滑动以调节所述补偿风口的开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进风口和所述补偿风口处均设有进风百叶,所述进风百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阀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外侧进风口与所述内侧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内侧进风口、所述补偿风口与所述外侧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二风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阀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所述内侧进风口与所述内侧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三风道连通,所述外侧进风口与所述外侧出风口通过所述第四风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壳体的两侧围合形成容纳腔,所述风阀组件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一风机组件和第二风机组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用于将气体吸至所述内侧出风口,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用于将气体排至所述外侧出风口。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阀组件包括风阀板以及第二驱动件,所述风阀板上设有驱动轴,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驱动轴连接以驱动所述风阀板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CN202321240392.XU 2023-05-22 2023-05-22 整体式空调器 Active CN2198289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40392.XU CN219828981U (zh) 2023-05-22 2023-05-22 整体式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40392.XU CN219828981U (zh) 2023-05-22 2023-05-22 整体式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28981U true CN219828981U (zh) 2023-10-13

Family

ID=88279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40392.XU Active CN219828981U (zh) 2023-05-22 2023-05-22 整体式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289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362204U (zh) 一种厨房空气调节系统
CN212511467U (zh) 空气处理模块、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1892273U (zh) 一种分体式节能空调
CN219828981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09459060U (zh) 穿墙机
CN108644896B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CN217482887U (zh) 空调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19218829A1 (zh) 一种空净一体式结构以及空调器
CN208237999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9442571A (zh) 穿墙机
CN102374601B (zh) 一体式空调的节能型智能换新风系统
CN213514133U (zh) 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242495A (zh) 外挂式房间空调器
CN211551805U (zh) 贯流风机、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3237735U (zh) 一种风阀组件及应用有该风阀组件的厨房空气调节系统
CN218915128U (zh) 新风模块及新风空调
CN2336248Y (zh) 外挂式房间空调器
CN109237646B (zh) 一种除湿机内机
CN2385246Y (zh) 换新风式分体空调器
CN219177821U (zh) 一种可实现正反向出风的新风系统和新风空调机
CN113294846A (zh) 一种一体送风式空调机的新风结构
CN102313323B (zh) 一种窗式空调器
CN201672614U (zh) 新型双冷源节能空调
CN112229007A (zh) 新风机
CN219868121U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