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56640A - 一种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56640A
CN114956640A CN202210552883.1A CN202210552883A CN114956640A CN 114956640 A CN114956640 A CN 114956640A CN 202210552883 A CN202210552883 A CN 202210552883A CN 114956640 A CN114956640 A CN 1149566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ge material
phase change
diatomite
inorganic phase
packag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5288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希
王伟
李跃涛
高小建
任苗
苏安双
王淼
郑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werChina Northwest Engineering Corp Ltd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PowerChina Northwest Engineering Corp Ltd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werChina Northwest Engineering Corp Ltd,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PowerChina Northwest Engineering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5288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5664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9566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566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40/00Processes, in general, for influencing or modifying the propertie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mpositions, e.g. their setting or hardening ability
    • C04B40/0028Aspects relating to the mixing step of the mortar preparation
    • C04B40/0039Premixtures of ingredi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5/00Heat-transfer, heat-exchange or heat-storage materials, e.g. refrigerants; Material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eat or cold by chemical reactions other than by combustion
    • C09K5/02Materials undergoing a change of physical state when used
    • C09K5/06Materials undergoing a change of physical state when used the change of state being from liquid to solid or vice versa
    • C09K5/063Materials absorbing or liberating heat during crystallisation; Heat storage materi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Solid-Sorbent Or Filter-Aiding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相变材料封装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硅藻土颗粒进行酸化及碱化处理;在处理完成后的硅藻土中吸入相变材料,形成相变材料/硅藻土复合体,将相变材料/硅藻土复合体置于定性滤纸上后,再采用氧化石墨烯进行薄膜包覆,即得带薄膜包覆的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解决了现有大体积高强混凝土在应用过程中,易出现热裂缝,降低构件的使用性能、安全承载能力、耐久性和服役寿命的问题,本发明制得的封装体早期因水化产生的水化热大部分被无机定形相变材料吸收,混凝土温度整体降低,抗压强度高,且无明显裂缝产生,与水泥石界面结合良好。

Description

一种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相变材料封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
背景技术
21世纪以来,我国建筑行业持续快速发展,随着工程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型化,混凝土体积由几百立方米增大到几万立方米,混凝土强度也从普通混凝土发展到高强混凝土/超高强混凝土。建筑施工中时常涉及到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的施工,如超高层楼房基础、大型设备基础、水利大坝等。这类混凝土具有体型厚实、原材料用量大、结构复杂和水化放热多等特点,在应用过程中,易出现热裂缝,降低构件的使用性能、安全承载能力、耐久性和服役寿命。
公开号为CN104059611A,公开日为2014年9月24日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实施该工艺制得的相变蓄热制品,其包括球状硅胶壳体及采用相变材料制成的球体,该球体设置在球状硅胶壳体内;该文献提供的制品设计巧妙,充分利用硅胶的耐高温性能、耐老化性、无毒、不易与酸碱性物质发生反应等特点,使封装的相变材料在蓄热时能长期使用;而且加入导热粉末,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使相变材料有效的与外界进行热交换,提高能量利用率,利于节能环保;但是该文献没有解决大体积高强混凝土在应用过程中,易出现热裂缝,降低构件的使用性能、安全承载能力、耐久性和服役寿命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大体积高强混凝土在应用过程中,易出现热裂缝,降低构件的使用性能、安全承载能力、耐久性和服役寿命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对硅藻土颗粒进行酸化及碱化处理;
S2、在处理完成后的硅藻土中吸入相变材料,形成相变材料/硅藻土复合体,将相变材料/硅藻土复合体置于定性滤纸上后,即得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
S3、采用氧化石墨烯对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进行薄膜包覆,即得带薄膜包覆的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
优选的,所述在处理完成后的硅藻土中吸入相变材料包括如下步骤:将处理完成后的硅藻土置于容器中,将容器内压力降至目标压力,然后在降压后的容器中吸入熔融态的相变材料,当相变材料完全淹没硅藻土时,将容器内的压力恢复至外界压力,使相变材料被压入硅藻土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酸化处理的步骤为:在酸化容器中加入浓硫酸、去离子水和硅藻土,并将酸化容器在第一设定温度的水浴中加热至第一目标时长,对酸化处理后的硅藻土洗涤后烘干;所述浓硫酸、去离子水和硅藻土的质量比为0.5-1.5:5-15:1-3。
优选的,所述碱化处理的步骤为:在碱化容器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和步骤2)烘干后的硅藻土,并将碱化容器在第二设定温度的水浴中加热至第二目标时长,对碱化处理后的硅藻土洗涤后烘干;所述氢氧化钠溶液和烘干后的硅藻土的质量比为(2.5-3):1。
优选的,所述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浓度为3-8%。
优选的,所述硅藻土颗粒的粒径为0.2-0.8mm及0.8-1.6mm,内部孔隙率15%—25%。
优选的,所述氧化石墨烯的质量浓度为0.15%-0.35%。
优选的,所述薄膜包覆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配置第一溶液及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液,将第一溶液及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液搅拌均匀后抽滤烘干,制得带薄膜包覆的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
优选的,所述第一溶液由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去离子水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按照质量比为500-1500:2000-3000:15-25组成。
优选的,所述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液的质量比为1:150-25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这种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通过对低孔隙率硅藻土颗粒进行酸化及碱化处理,将处理完成后的硅藻土置于容器中,将容器内压力降至目标压力,然后在降压后的容器中吸入熔融态的相变材料,当相变材料完全淹没硅藻土时,将容器内的压力恢复至外界压力,使相变材料被压入硅藻土的内部,形成相变材料/硅藻土复合体,将相变材料/硅藻土复合体置于定性滤纸上,即得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制得强度较高、焓值较高且导热系数较高的封装体,制备工艺简单易操作。
2、本发明提供的这种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制备的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原材料取材方便且经济,封装可靠,无任何泄露,不危害环境,对于缓解早期水化热危害十分有效。
3、本发明提供的这种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采用极少量的氧化石墨烯作为薄膜包覆体,既有效阻碍了表面泄露,也可以促进水泥基水化产物在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表面生成致密层,形成隐形加厚层,对于界面强度提升十分有效。
4、本发明提供的这种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提供的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能够较好地应用于大体积混凝土或者高强混凝土,制备的高强混凝土即使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代砂量达到50%,强度也可以达到80MPa及以上,且适宜粗糙的混凝土搅拌流程,不会发生破碎,更适宜于现浇施工或预制厂蒸汽养护生产等。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的操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对硅藻土颗粒进行酸化及碱化处理;
S2、在处理完成后的硅藻土中吸入相变材料,形成相变材料/硅藻土复合体,将相变材料/硅藻土复合体置于定性滤纸上后,即得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
S3、采用氧化石墨烯对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进行薄膜包覆,即得带薄膜包覆的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
通过该方法制得的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强度较高、焓值较高且导热系数较高,且制备工艺简单易操作。
优选的,所述在处理完成后的硅藻土中吸入相变材料包括如下步骤:将处理完成后的硅藻土置于容器中,将容器内压力降至目标压力,然后在降压后的容器中吸入熔融态的相变材料,当相变材料完全淹没硅藻土时,将容器内的压力恢复至外界压力,使相变材料被压入硅藻土的内部。
所述相变材料为脂肪酸、石蜡等相变材料,制备的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原材料取材方便且经济,封装可靠,无任何泄露,不危害环境,对于缓解早期水化热危害十分有效。该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能够较好地应用于大体积混凝土或者高强混凝土,制备的高强混凝土即使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代砂量达到50%,强度也可以达到80MPa及以上,且适宜粗糙的混凝土搅拌流程,不会发生破碎,更适宜于现浇施工或预制厂蒸汽养护生产等。
优选的,所述酸化处理的步骤为:在酸化容器中加入浓硫酸、去离子水和硅藻土,并将酸化容器在第一设定温度的水浴中加热至第一目标时长,对酸化处理后的硅藻土洗涤后烘干;所述浓硫酸、去离子水和硅藻土的质量比为0.5-1.5:5-15:1-3。
酸化过程为:Al2O3+3H2SO4=Al2(SO4)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优选的,所述碱化处理的步骤为:在碱化容器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和步骤2)烘干后的硅藻土,并将碱化容器在第二设定温度的水浴中加热至第二目标时长,对碱化处理后的硅藻土洗涤后烘干;所述氢氧化钠溶液和烘干后的硅藻土的质量比为(2.5-3):1。
碱化过程为:SiO2+2NaOH=Na2SiO3+H2O
本发明选用的硅藻土颗粒,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是圆筒状及圆盘状硅藻土的无序堆积体,其具备复杂的纳米级孔结构,孔直径分布10nm~500nm;硅藻土表面孔结构较为堵塞,成分多为金属氧化物,通过酸化处理及碱化处理可达到表面扩孔的目的,同时提升其对于相变材料的吸附效率及吸附量。
优选的,所述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浓度为3-8%。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较好的达到表面扩孔的目的,同时提升其对于相变材料的吸附效率及吸附量。
优选的,所述第一设定温度为70-85℃,第二设定温度为50-65℃。该温度可进一步提升相变材料的吸附率。
优选的,所述硅藻土颗粒的粒径为0.2-0.8mm及0.8-1.6mm,内部孔隙率15%—25%。
在选择硅藻土颗粒作为定形封装体时,0.2-0.8mm及0.8-1.6mm的粒径避免了由于粒径大,在进行扩孔增容改性处理时,改性溶液很难扩散到内部,增容效果差的问题,以及避免粒径过大会导致相变材料浸渍时间更久和粒径过大不利于拌合砂浆时的颗粒级配进而损害强度的问题;同样避免粒径过小(比如小于0.2mm以下的硅藻土颗粒),颗粒太小,总体表面积较大,在吸附相变材料时相变材料容易附着在表面极难清除,当掺入到建筑砂浆时容易搅拌脱落于基体,进而泄露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酸化处理后的硅藻土用去离子水洗涤至PH达到6.5-7.5为止,然后将洗涤后的硅藻土烘干,所述烘干温度为105℃-125℃。
该方法可提升相变材料的吸附性。
优选的,所述碱化处理后的硅藻土用去离子水洗涤至PH达到6.5-7.5为止,然后将洗涤后的硅藻土烘干,所述烘干温度为105℃-125℃。
该方法可提升相变材料的吸附性。
优选的,在降压后的容器中吸入熔融态的相变材料时,降压后的容器需处于70℃-90℃的水浴状态下;提高相变材料的吸附性。
优选的,所述氧化石墨烯的质量浓度为0.15%-0.35%。
采用极少量的氧化石墨烯作为薄膜包覆体,既有效阻碍了表面泄露,也可以促进水泥基水化产物在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表面生成致密层,形成隐形加厚层,对于界面强度提升十分有效。
优选的,所述薄膜包覆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配置第一溶液及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液,将第一溶液及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液搅拌均匀后抽滤烘干,制得带薄膜包覆的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
薄膜包覆的过程中第一溶液的有机基团与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表面残余相变材料相互吸引,最后与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液在相反电荷作用驱动下,氧化石墨烯覆盖在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表面,后经过抽滤烘干,制得带薄膜包覆的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可进一步提升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的封装稳定性,改善其与水泥基的界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溶液由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去离子水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按照质量比为500-1500:2000-3000:15-25组成。
该组分的第一溶液中的有机基团与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表面残余相变材料可以相互吸引。
优选的,所述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液由氧化石墨烯与去离子水按照的质量比为1:(150-250)组成。该组分的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液在相反电荷作用驱动下,保证氧化石墨烯覆盖在第一溶液的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表面。
实施例2:
一种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对硅藻土颗粒进行酸化及碱化处理;所述硅藻土颗粒的粒径为0.2-0.8mm及0.8-1.6mm,内部孔隙率15%—25%;
所述酸化处理的步骤为:在酸化容器中加入浓硫酸、去离子水和硅藻土,并将酸化容器70℃的水浴中加热2.5小时,对酸化处理后的硅藻土用去离子水洗涤至PH达到7.5为止,然后将洗涤后的硅藻土在125℃烘干;所述浓硫酸、去离子水和硅藻土的质量比为0.5:5:3;
所述碱化处理的步骤为:在碱化容器中加入质量浓度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步骤2)烘干后的硅藻土,并将碱化容器在50℃的水浴中加热15分钟,对碱化处理后的硅藻土用去离子水洗涤至PH达到7.5为止,然后将洗涤后的硅藻土在125℃烘干;所述氢氧化钠溶液和烘干后的硅藻土的质量比为2.8:1;
S2、经酸化和碱化处理后的硅藻土颗粒孔隙率为30%-50%;将处理完成后的硅藻土置于容器中,将容器内压力降至0.01Pa,然后在降压后的容器中吸入熔融态的相变材料(脂肪酸),保持整个容器处于水浴70℃的状态下1.5h,相变材料完全淹没硅藻土,将容器内的压力恢复至外界压力,使相变材料被压入硅藻土的内部,形成相变材料/硅藻土复合体,将相变材料/硅藻土复合体置于定性滤纸上,5min更换一次滤纸,除去表面多余脂肪酸,如此便得到形状稳定的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
S3、为了进一步提升这类封装体的封装稳定性,改善其与水泥基的界面,将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采用质量浓度为0.15%的氧化石墨烯进行二次薄膜包覆,所述薄膜包覆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配置第一溶液(所述第一溶液由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去离子水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按照质量比为500:2000:15组成)及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液(所述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液由氧化石墨烯与去离子水按照的质量比为1:150组成),将第一溶液及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液搅拌均匀后抽滤烘干,制得带薄膜包覆的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
以此方式制备的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潜热值可达40J/g,其30℃导热系数可达0.35W/g·K,较普通相变材料高出一倍,且完全不泄露。将制备的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以等体积取代河砂/石英砂25%-50%的方式掺入到超高性能混凝土中,其28天抗压强度可达到80-110MPa,且无明显裂缝产生,与水泥石界面结合良好,早期因水化产生的水化热大部分被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吸收,混凝土温度整体降低。此外,由于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以内含固体相变材料的方式掺入到混凝土中,其体积较液体状态更大,在吸收热量的过程中,可提供一部分富余体积缓解温度变形。
实施例3:
一种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对硅藻土颗粒进行酸化及碱化处理;所述硅藻土颗粒的粒径为0.2-0.8mm及0.8-1.6mm,内部孔隙率15%—25%;
所述酸化处理的步骤为:在酸化容器中加入浓硫酸、去离子水和硅藻土,并将酸化容器80℃的水浴中加热2小时,对酸化处理后的硅藻土用去离子水洗涤至PH达到7为止,然后将洗涤后的硅藻土在115℃烘干;所述浓硫酸、去离子水和硅藻土的质量比为1:10:2;
所述碱化处理的步骤为:在碱化容器中加入质量浓度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步骤2)烘干后的硅藻土,并将碱化容器在60℃的水浴中加热10分钟,对碱化处理后的硅藻土用去离子水洗涤至PH达到7为止,然后将洗涤后的硅藻土在115℃烘干;所述氢氧化钠溶液和烘干后的硅藻土的质量比为2.5:1;
S2、经酸化和碱化处理后的硅藻土颗粒孔隙率为30%-50%;将处理完成后的硅藻土置于容器中,将容器内压力降至0.01Pa,然后在降压后的容器中吸入熔融态的相变材料(脂肪酸),保持整个容器处于水浴80℃的状态下1h,相变材料完全淹没硅藻土,将容器内的压力恢复至外界压力,使相变材料被压入硅藻土的内部,形成相变材料/硅藻土复合体,将相变材料/硅藻土复合体置于定性滤纸上,5min更换一次滤纸,除去表面多余脂肪酸,如此便得到形状稳定的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
S3、为了进一步提升这类封装体的封装稳定性,改善其与水泥基的界面,将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采用质量浓度为0.25%的氧化石墨烯进行二次薄膜包覆,所述薄膜包覆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配置第一溶液(所述第一溶液由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去离子水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按照质量比为1000:2500:19组成)及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液(所述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液由氧化石墨烯与去离子水按照的质量比为1:200组成),将第一溶液及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液搅拌均匀后抽滤烘干,制得带薄膜包覆的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
以此方式制备的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潜热值可达70J/g,其30℃导热系数可达0.4W/g·K,较普通相变材料高出一倍,且完全不泄露。将制备的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以等体积取代河砂/石英砂25%-50%的方式掺入到超高性能混凝土中,其28天抗压强度可达到80-110MPa,且无明显裂缝产生,与水泥石界面结合良好,早期因水化产生的水化热大部分被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吸收,混凝土温度整体降低。此外,由于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以内含固体相变材料的方式掺入到混凝土中,其体积较液体状态更大,在吸收热量的过程中,可提供一部分富余体积缓解温度变形。
实施例4:
一种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对硅藻土颗粒进行酸化及碱化处理;所述硅藻土颗粒的粒径为0.2-0.8mm及0.8-1.6mm,内部孔隙率15%—25%;
所述酸化处理的步骤为:在酸化容器中加入浓硫酸、去离子水和硅藻土,并将酸化容器85℃的水浴中加热1.5小时,对酸化处理后的硅藻土用去离子水洗涤至PH达到6.5为止,然后将洗涤后的硅藻土在105℃烘干;所述浓硫酸、去离子水和硅藻土的质量比为1.5:15:1;
所述碱化处理的步骤为:在碱化容器中加入质量浓度为3%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步骤2)烘干后的硅藻土,并将碱化容器在65℃的水浴中加热8分钟,对碱化处理后的硅藻土用去离子水洗涤至PH达到6.5为止,然后将洗涤后的硅藻土在105℃烘干;所述氢氧化钠溶液和烘干后的硅藻土的质量比为3:1;
S2、经酸化和碱化处理后的硅藻土颗粒孔隙率为30%-50%;将处理完成后的硅藻土置于容器中,将容器内压力降至0.01Pa,然后在降压后的容器中吸入熔融态的相变材料(石蜡),保持整个容器处于水浴90℃的状态下0.8h,相变材料完全淹没硅藻土,将容器内的压力恢复至外界压力,使相变材料被压入硅藻土的内部,形成相变材料/硅藻土复合体,将相变材料/硅藻土复合体置于定性滤纸上,5min更换一次滤纸,除去表面多余石蜡,如此便得到形状稳定的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
S3、为了进一步提升这类封装体的封装稳定性,改善其与水泥基的界面,将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采用质量浓度为0.35%的氧化石墨烯进行二次薄膜包覆,所述薄膜包覆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配置第一溶液(所述第一溶液由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去离子水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按照质量比为1500:3000:25组成)及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液(所述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液由氧化石墨烯与去离子水按照的质量比为1:250组成),将第一溶液及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液搅拌均匀后抽滤烘干,制得带薄膜包覆的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
以此方式制备的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潜热值可达60J/g,其30℃导热系数可达0.4W/g·K,较普通相变材料高出一倍,且完全不泄露。将制备的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以等体积取代河砂/石英砂25%-50%的方式掺入到超高性能混凝土中,其28天抗压强度可达到80-110MPa,且无明显裂缝产生,与水泥石界面结合良好,早期因水化产生的水化热大部分被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吸收,混凝土温度整体降低。此外,由于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以内含固体相变材料的方式掺入到混凝土中,其体积较液体状态更大,在吸收热量的过程中,可提供一部分富余体积缓解温度变形。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以上例举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凡是与本发明相同或相似的设计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对硅藻土颗粒进行酸化及碱化处理;
S2、在处理完成后的硅藻土中吸入相变材料,形成相变材料/硅藻土复合体,将相变材料/硅藻土复合体置于定性滤纸上后,即得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
S3、采用氧化石墨烯对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进行薄膜包覆,即得带薄膜包覆的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处理完成后的硅藻土中吸入相变材料包括如下步骤:将处理完成后的硅藻土置于容器中,将容器内压力降至目标压力,然后在降压后的容器中吸入熔融态的相变材料,当相变材料完全淹没硅藻土时,将容器内的压力恢复至外界压力,使相变材料被压入硅藻土的内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酸化处理的步骤为:在酸化容器中加入浓硫酸、去离子水和硅藻土,并将酸化容器在第一设定温度的水浴中加热至第一目标时长,对酸化处理后的硅藻土洗涤后烘干;所述浓硫酸、去离子水和硅藻土的质量比为0.5-1.5:5-15:1-3。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化处理的步骤为:在碱化容器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和步骤2)烘干后的硅藻土,并将碱化容器在第二设定温度的水浴中加热至第二目标时长,对碱化处理后的硅藻土洗涤后烘干;所述氢氧化钠溶液和烘干后的硅藻土的质量比为(2.5-3):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浓度为3-8%。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藻土颗粒的粒径为0.2-0.8mm及0.8-1.6mm,内部孔隙率15%—25%。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石墨烯的质量浓度为0.15%-0.35%。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包覆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配置第一溶液及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液,将第一溶液及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液搅拌均匀后抽滤烘干,制得带薄膜包覆的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溶液由无机相变材料封装体、去离子水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按照质量比为500-1500:2000-3000:15-25组成。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液的质量比为1:150-250。
CN202210552883.1A 2022-05-19 2022-05-19 一种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 Pending CN1149566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52883.1A CN114956640A (zh) 2022-05-19 2022-05-19 一种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52883.1A CN114956640A (zh) 2022-05-19 2022-05-19 一种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56640A true CN114956640A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84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52883.1A Pending CN114956640A (zh) 2022-05-19 2022-05-19 一种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56640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208155A1 (en) * 2015-01-19 2016-07-21 Microtek Laboratories, Inc. Dimensionally stable phase change material and a continuous process for making same
CN105860936A (zh) * 2016-04-08 2016-08-17 吉林建筑大学 一种氧化石墨烯分散型复合相变储能微胶囊及制备方法
CN109678423A (zh) * 2019-01-11 2019-04-26 东南大学 一种双温度相变调温膨胀蛭石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2830729A (zh) * 2021-01-15 2021-05-25 上海煌煌砼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度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88658A (zh) * 2021-09-25 2021-12-14 成都新豪鼎盛建材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度抗开裂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208155A1 (en) * 2015-01-19 2016-07-21 Microtek Laboratories, Inc. Dimensionally stable phase change material and a continuous process for making same
CN105860936A (zh) * 2016-04-08 2016-08-17 吉林建筑大学 一种氧化石墨烯分散型复合相变储能微胶囊及制备方法
CN109678423A (zh) * 2019-01-11 2019-04-26 东南大学 一种双温度相变调温膨胀蛭石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2830729A (zh) * 2021-01-15 2021-05-25 上海煌煌砼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度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88658A (zh) * 2021-09-25 2021-12-14 成都新豪鼎盛建材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度抗开裂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国建编著: "高分子现代合成方法与技术", 同济大学出版社, pages: 26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30235B (zh) 一种疏浚底泥免烧陶粒的裹壳方法
CN101863646A (zh) 一种人工湿地专用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88658A (zh) 一种高强度抗开裂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
CN111362645B (zh) 一种利用矿渣制备的水泥及其制备方法
CN109020414B (zh) 一种复合水泥基吸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385593A (zh) 全固废纳米水化硅酸钙凝胶早强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133802B (zh) 一种吸附﹑固化氯离子的水泥基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117631A (zh) 一种核壳结构保水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14956640A (zh) 一种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用无机相变材料颗粒封装方法
CN110339818A (zh) 一种改性磁性壳聚糖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CN114368925A (zh) 一种利用工程泥浆制备轻质骨料的方法
CN113024211A (zh) 高韧高粘结性c150强度超高强纤维混凝土及制备方法
CN106927754A (zh) 一种废旧玻璃钢制备的透水混凝土
WO2023226321A1 (zh) 一种填埋场覆土用改性市政污泥及其制备方法
CN107522421B (zh) 一种混凝土矿物外加剂、其制备方法及一种混凝土
CN108751811B (zh) 一种无强度负面影响及高内养护效率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CN114394785A (zh) 一种提升混凝土污水管道抗微生物腐蚀的方法
CN114349417A (zh) 一种高水胶比塑性混凝土制备方法
CN114804582A (zh) 一种早强低碱型污泥固化剂及应用
CN101780396B (zh) 一种水体中痕量有机氯农药的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79716B (zh) 一种具有多孔透水表面的空心光催化净污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CN112321184A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用再生骨料的制备方法
CN115785912B (zh) 一种储能骨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196992B (zh) 一种自清洁砂浆的制备方法
CN115636618B (zh) 一种长效、高分散、自增强的混凝土内养护剂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