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46847B - 一种植物源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植物源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46847B
CN114946847B CN202110219243.4A CN202110219243A CN114946847B CN 114946847 B CN114946847 B CN 114946847B CN 202110219243 A CN202110219243 A CN 202110219243A CN 114946847 B CN114946847 B CN 1149468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vacrol
matrine
active ingredient
tea
insecticidal com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1924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46847A (zh
Inventor
葛家成
张芳
闵祥芬
隋书婷
王均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Audis Biological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Audis Biological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Audis Biological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Audis Biological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1924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4684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9468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468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468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468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31/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oxygen or sulfur compounds
    • A01N31/08Oxygen or sulfur directly attached to an aromatic ring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9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two or more relevant hetero rings, condensed among themselves or with a common carbocyclic ring syste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药复配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植物源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包含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其中活性成分A为香芹酚,活性成分B为苦参碱,两种活性成分质量比为1:20~50:1。本发明其活性成分属于纯天然物质,与环境的相容性好,安全、环保,目标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来源广泛,成本低廉。

Description

一种植物源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复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植物源杀虫组合物,该杀虫组合物或其制剂能够增加杀虫效果,提高作物品质。
背景技术
中国是茶叶的源产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茶叶生产国之一。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珍品,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农产品。茶叶有着极为广泛的发展前景。
中国的茶园总面积达200万公顷,种植面积广。茶园病虫害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长期大量化学农药的使用,致使害虫抗药性增强,天敌数量减少,诱发、刺激某些次要害虫的虫害发生,造成害虫的再猖狂和爆发危害;而且污染自然环境,茶叶农业残留增加,品质下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并制约茶叶的出口创汇。
国家卫生健康委、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GB 2763-20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其中,茶叶新增包括百菌清、吡唑醚菌酯、呋虫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醚菌酯、噻虫啉、西玛津、印楝素和莠去津等15项限量。近年来,无公害茶叶和有机茶叶发展迅速,迫切需要以生物农药为主体的生物防治技术。
香芹酚(carvacrol,香荆芥酚,2-甲基-5-异丙基苯酚,2-Methyl-5-isopropylphenol)是一种挥发性油类,呈淡黄色透明油状,且具有浓郁的香味,是类芳香族化合物。香芹酚(亲脂性碳氢化合物)聚集于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影响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性,从而使细胞膜失去完整性、质子与离子的渗透性增加,进而扰乱质子动力势(PMF)与胞内pH环境失衡,影响细胞内容物质的迁移和凝结。化学结构式如下:
苦参碱是一种天然低毒、安全有效、低残留型植物源杀虫剂,由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植株、果实经有机溶剂提取制成的生物碱。苦参碱作用机制通过麻痹虫体神经中枢,继而使虫体蛋白凝固,堵塞虫体气孔,使害虫窒息死亡。化学结构式如下:
综上所述,茶园种植面积广、虫害发生严重,在追求产量和质量的同时,亟需一种能够有效防治茶园虫害发生的安全有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组合物。在当今提倡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主题下,为保障茶叶质量安全、茶产业绿色发展,本发明专利顺应绿色农业发展要求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植物源杀虫组合物,其活性成分属于纯天然物质,与环境的相容性好;目标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兼具杀菌、抗病多重活性,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申请人通过室内毒力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惊讶地发现,香芹酚和苦参碱混配组合具有明显的增效效果。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情况,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物源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主要用于防治作物害虫,该杀虫组合物或其制剂环境友好、安全有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植物源杀虫组合物,包含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香芹酚,活性成分B为苦参碱;
进一步地,所述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20~50:1;
进一步地,所述的香芹酚与苦参碱的质量比为1:10~25:1;
进一步地,所述的香芹酚与苦参碱的质量比为1:10~10:1;
再进一步地,所述的香芹酚与苦参碱的质量比为1:8~8:1;
进一步地,以所述杀虫组合物的总重量为100wt%计,所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在杀虫组合物中的含量之和为0.01~10wt%,优选为0.01~5wt%;
进一步地,所述杀虫组合物还包括辅助剂,所述辅助剂选自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崩解剂、防冻剂、消泡剂、溶剂、防腐剂、稳定剂、增效剂和载体中的一种或多种;
润湿剂选自烷基苯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木质素磺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琥珀酸二辛脂磺酸钠、α烯烃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烷基酚乙氧基化物、脂肪醇乙氧基化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蚕沙、皂角粉、无患子粉、SOPA、净洗剂、乳化剂2000系列和湿润渗透剂F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分散剂选自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萘磺酸盐、三苯乙烯基苯酚乙氧基化物磷酸酯、脂肪醇乙氧基化物、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醚缩合物硫酸盐、脂肪胺聚氧乙烯醚、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聚羧酸盐类、聚丙烯酸类、磷酸盐类、EO-PO嵌段共聚物和EO-PO接枝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乳化剂选自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脂肪醇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增稠剂选自黄原胶、有机膨润土、阿拉伯树胶、海藻酸钠、硅酸镁铝、羧甲基纤维素和白炭黑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崩解剂选自硫酸钠、硫酸铵、氯化铝、氯化钠、氯化铵、膨润土、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尿素、碳酸钠、碳酸氢钠、柠檬酸和酒石酸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防冻剂选自醇类、醇醚类、氯代烃类和无机盐类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消泡剂选自C10-C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8-C10脂肪醇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溶剂选自苯、甲苯、二甲苯、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甲酰胺、环己酮、苯乙酮、N-甲基吡咯烷酮、碳酸亚烃酯、碳酸丙烯酯、柴油、溶剂油、植物油、植物油衍生物和去离子水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防腐剂选自丙酸、丙酸钠盐、山梨酸、山梨酸钠盐、山梨酸钾盐、苯甲酸、苯甲酸钠盐、对羟基苯甲酸钠盐、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卡松和1,2-苯并异噻唑啉3-酮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稳定剂选自磷酸氢二钠、草酸、丁二酸、己二酸、硼砂、2,6-二叔丁基对甲酚、油酸、三乙醇胺、环氧化植物油、高岭土、膨润土、凹凸棒土、白炭黑、滑石粉、蒙脱石和淀粉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增效剂选自增效磷、增效醚;和/或
载体选自铵盐、磨碎的天然矿物、磨碎的人造矿物、硅酸盐、树脂、蜡、固体肥料、水、有机溶剂、矿物油、植物油和植物油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活性成分和辅助剂能够制备农业上可接受的任一剂型;
进一步地,所述剂型包括粉剂、颗粒剂、可溶粉剂、可溶粒剂、可溶片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微囊颗粒剂、粉剂、水分散片剂、微囊悬浮剂、可分散液剂、乳油、水剂、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悬乳剂、可溶液剂、超低容量液剂中的任一种;
再进一步地,所述剂型为水剂、水乳剂、可溶液剂中的任一种;
水剂(aqueous solution,AS),是农药原药的水溶液剂型,是有效成分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水中的真溶液制剂。水剂的基本配方组成为:
水乳剂(emulsion in water,EW),也称浓乳剂(concentrated emulsion,CE),是不溶于水的原药液体或原药溶于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所得的液体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一种农药制剂。水乳剂基本配方组成为:
溶剂(0-30%):苯、甲苯、二甲苯、均四甲苯等芳香烃类化合物;乳化剂(2%-8%):聚氧乙烯脂肪醇类、聚氧乙烯烷基酚类、烷基聚乙二醇醚、烷基苯基聚乙二醇醚、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酯、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等;共乳化剂(0.2%-5%):丁醇、异丁醇、十二烷醇、十四烷醇、十八烷醇等直链烷醇类;增稠剂(0.2%-2%):黄原胶、聚乙烯醇、硅酸镁铝、海藻酸钠、瓜胶、明胶等;防冻剂(0-10%):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甘油、尿素、山梨醇、硫酸铵等;防腐剂(0.1%):山梨酸、苯甲酸、苯甲醛等;消泡剂(0.1%-0.2%):有机硅酮类、C8~C10的脂肪醇、C10~C20饱和脂肪酸类及酯醚类等;pH值调节剂:除了一般的无机和有机酸碱作为pH调节剂外,用磷酸化表面活性剂调节pH值稳定效果好,不容易出现结晶。
将有效成分、溶剂、乳化剂、共乳化剂加在一起,搅拌溶解成均匀油相;将去离子水、防冻剂、防腐剂等混合成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水相逐步加入油相,使体系慢慢由油包水型转变为水包油型的水乳剂。
可溶液剂(soluble concentrate,SL)也称为可溶性液剂、水溶性液剂,指兑水稀释后有效成分形成真溶液的均相液体制剂,由有效成分、极性有机溶剂和适当助剂组成。水剂的基本配方组成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植物源杀虫组合或其制剂在农业、林业、园艺上防治植物害虫的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植物害虫为粮食作物、豆类作物、纤维作物、糖料作物、瓜类作物、水果类作物、干果类作物、嗜好作物、根茎类作物、油料作物、花卉作物、药用作物、原料作物、绿肥牧草作物;
再进一步地,所述嗜好作物为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tze.);
进一步地,所述植物害虫为半翅目(Hemiptera)、鳞翅目(Lepidoptera)害虫;
半翅目:软毛粉虱(Aleurothrixus floccosus)、甘蓝粉虱(Aleyrodesbrassicae)、肾圆盾蚧属(Aonidiella spp.)、蚜科(Aphididae)、蚜属(Aphis spp.)、圆盾蚧属(Aspidiotus spp.)、甘薯粉虱(Bemisia tabaci)、Ceroplaster spp.、黑褐圆盾蚧(Chrysomphalus aonidium)、橙褐圆盾蚧(Chrysomphalus dictyospermi)、褐软蚧(Coccushespeddum)、小绿叶蝉属(Empoasca spp.)、苹果棉蚜(Eriosomalanigerum)、斑叶蝉属(Erythroneura spp.)、Gascardia spp.、Laodelphax spp.、水木坚蚧(Lecanium comi)、蛎盾蚧属(Lepidosaphes spp.)、Macrosiphus spp.、烟蚜属(Myzus spp.)、黑尾叶蝉属(Nephotettix spp.)、褐飞虱属(Nilaparvataspp.)、Paratoria spp.、瘿棉蚜属(Pemphigus spp.)、臀纹粉蚧属(Planococcusspp.)、桑白盾蚧属(Pseudaulacaspisspp.)、粉蚧属(Pseudococcus spp.)、木虱属(Psylla spp.)、绵蜡蚧(Pulvinariaaethiopica)、齿盾蚧属(Quadraspidiotus spp.)、缢管蚜属(Rhopalosiphum spp.)、盔蚧属(Saissetia spp.)、叶蝉属(Scaphoideusspp.)、二叉蚜属(Schizaphis spp.)、Sitobionspp.、温室粉虱(Trialeurodesvaporahorum)、尖翅目虱(Trioza erytreae)和桔矢尖盾蚧(Unaspis citri)等;
鳞翅目:长翅卷蛾属(Acleris spp.)、褐带卷蛾属(Adoxophyes spp.)、透翅蛾属(Aegeria spp.)、地老虎属(Agrotis spp.)、棉叶夜蛾(Alabama argillaceae)、Amyloisspp.、梨豆夜蛾(Anticarsia gemmatalis)、黄卷蛾属(Archips spp.)、带卷蛾属(Argyrotaenia spp.)、丫纹夜蛾属(Autographa spp.)、玉米茎蛀褐夜蛾(Busseolafusca)、干果斑螟(Cadra cautelia)、桃小食心虫(Carposinanipponensis)、禾草螟属(Chilo spp.)、色卷蛾属(Choristoneura spp.)、Clysiaambiguella、野螟属(Cnaphalocrocis spp.)、云卷蛾属(Cnephasia spp.)、Cochylisspp.、鞘蛾属(Coleophoraspp.)、Crocidolomia binotalis、苹果异型小卷蛾(Cryptophlebia leucotreta)、Cydiaspp.、杆草螟属(Diatraea spp.)、苏丹棉铃虫(Diparopsis castanea)、金刚钻属(Eariasspp.)、粉斑螟属(Ephestia spp.)、花小卷蛾属(Eucosma spp.)、Eupoecilia ambiguelia、黄毒蛾属(Euproctis spp.)、切根虫属(Euxoa spp.)、小食心虫属(Grapholita spp.)、Hedya nubiferana、食夜蛾属(Heliothis spp.)、菜心野螟属(Hellula spp.)、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茄茎麦蛾(Keifeda lycopersicelia)、旋纹潜蛾(Leucopterascitelia)、潜叶细蛾属(Lithocollethis spp.)、花翅卷蛾(Lobesia botrana)、毒蛾属(Lymantria spp.)、潜蛾属(Lyonetia spp.)、天幕毛虫属(Malacosoma spp.)、Mamestrabrassicae、Manduca sexta、尺蛾属(Operophtera spp.)、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超小卷蛾属(Pammene spp.)、褐卷蛾属(Pandemis spp.)、小眼夜蛾(Panolis flammea)、红铃麦蛾(Pectinophora gossypiella)、马铃薯麦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小菜粉蝶(Pieris rapae)、菜粉蛾属(Pieris spp.)、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ia)、小白巢蛾属(Prays spp.)、白禾螟属(Scirpophaga spp.)、蛀茎叶蛾属(Sesamia spp.)、长须卷蛾属(Sparganothis spp.)、灰翅夜蛾属(Spodoptera spp.)、透翅蛾属(Synanthedon spp.)、舟蛾属(Thaumetopoea spp.)、卷蛾属(Tortrix spp.)、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和巢蛾属(Yponomeuta spp.)等;
进一步地,半翅目害虫为茶小绿叶蝉(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a),鳞翅目害虫为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Prout)、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茶毛虫(Euprocti spseudoconspersaStrand);
进一步地,所述的香芹酚与苦参碱防治茶小绿叶蝉,其质量比为1:10、1:5、1:3、1:2、1:1、2:1、3:1、5:1、10:1、25:1;
进一步地,所述的香芹酚与苦参碱防治黑刺粉虱,其质量比为1:10、1:5、1:2、1:1、2:1、5:1、10:1、25:1;
进一步地,所述的香芹酚与苦参碱防治茶尺蠖,其质量比为1:10、1:5、1:3、1:2、1:1、2:1、3:1、5:1、10:1、25:1;
进一步地,所述的香芹酚与苦参碱防治茶毛虫,其质量比为1:10、1:5、1:2、1:1、2:1、3:1、5:1、10:1。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植物源杀虫组合物以有效剂量施于需要控制的害虫或其生长的介质上;施加剂量为每公顷7.5~120克的有效成分剂量。
本发明活性成分属于纯天然物质,香芹酚、苦参碱复配得到的杀虫组合物或其制剂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杀虫效果明显。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以下几点:
(1)植物源农药安全且毒性小,其活性成分属于纯天然物质,与环境的相容性好,独特的代谢降解途径已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
(2)植物源农药特殊的靶标作用及复杂的作用机理,是植物自身防御与有害生物为害协同进化的结果,目标害虫对其不易产生抗药性;
(3)香芹酚、苦参碱对害虫的作用机理不同,从而使它们产生了很好的协同效应,杀虫效果好,还兼具杀菌、抗病或除草等多重活性;
(4)来源广泛,成本低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目的以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
制备例1:0.5%香芹酚·苦参碱水剂(0.4+0.1)
配方:香芹酚原药0.4g,苦参碱原药0.1g,乙醇10g,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15g,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将香芹酚原药0.4g,苦参碱原药0.1g,乙醇10g搅拌至原药完全溶解,然后加入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15g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水搅拌均匀即得到0.5%香芹酚·苦参碱水剂。
制备例2:1.2%香芹酚·苦参碱水剂(0.8+0.4)
配方:香芹酚原药0.8g,苦参碱原药0.4g,乙醇15g,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10g,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将香芹酚原药0.8g,苦参碱原药0.4g,乙醇15g搅拌至原药完全溶解,然后加入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10g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水搅拌均匀即得到1.2%香芹酚·苦参碱水剂。
制备例3:1%香芹酚·苦参碱可溶液剂(0.5+0.5)
配方:香芹酚原药0.5g,苦参碱原药0.5g,乙醇30g,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10g,二甲基亚砜20g,碳酸丙烯酯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将香芹酚原药0.5g,苦参碱原药0.5g,乙醇30g搅拌至原药完全溶解,然后加入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10g搅拌均匀,然后加二甲基亚砜20g,碳酸丙烯酯搅拌均匀即得到1%香芹酚·苦参碱可溶液剂。
制备例4:2%香芹酚·苦参碱可溶液剂(1.2+0.8)
配方:香芹酚原药1.2g,苦参碱原药0.8g,乙醇30g,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10g,二甲基亚砜20g,碳酸丙烯酯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将香芹酚原药1.2g,苦参碱原药0.8g,乙醇30g搅拌至原药完全溶解,然后加入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10g搅拌均匀,然后加二甲基亚砜20g,碳酸丙烯酯搅拌均匀即得到2%香芹酚·苦参碱可溶液剂。
制备例5:1.2%香芹酚·苦参碱水乳剂(0.7+0.5)
配方:香芹酚原药0.7g,苦参碱原药0.5g,乙醇5g,N,N-二甲基癸酰胺15g,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合物4g,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1g,甘油5g,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将香芹酚原药0.7g,苦参碱原药0.5g,乙醇5g,N,N-二甲基癸酰胺15g搅拌至原药完全溶解,然后加入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合物4g,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1g搅拌均匀,制得油相。将油相在搅拌状态下逐步加入水中,制得1.2%香芹酚·苦参碱水乳剂。
室内毒力试验
实施例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第6部分:浸虫法NT/T 1154.6-2006;第9部分:喷雾法NT/T 1154.9-2008;第7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NT/T 1154.7-2008。
16%香芹酚母药、10%苦参碱母药,以上试验药剂均由集团研发中心提供。
数据统计与分析:
处理后48h检查试虫死亡情况,分别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按公式(1)和(2)计算,计算结果均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式中:
P——死亡率,单位为百分数(%);
K——表示死亡虫数,单位为头;
N——表示处理总虫数,单位为头。
式中:
P1——校正死亡率,单位为百分数(%);
Pt——处理死亡率,单位为百分数(%);
P0——空白对照死亡率,单位为百分数(%)。
若对照死亡率<5%,无需校正;对照死亡率在5%~20%之间,应按照公式(2)进行校正;对照死亡率>20%,试验需重做。
采用几率值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可以用IBM SPSS Statistics2.0统计分析系统分析,求出毒力回归线、LC50值及其95%置信限及相关系数r,评价供试药剂对生物试材的活性。
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式(3)、式(4)、式(5)计算:
式中: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杀虫剂的L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混剂的L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TIA*PA+TIB*PB·······(4)
式中: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TI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TI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式中:
CTC——共毒系数;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复配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半翅目昆虫室内毒力试验
试验方法:喷雾法;
试验靶标: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
供试虫源为研发中心在室内连续饲养繁殖的室内种群。
用吸虫器选取生理状态一致的试虫不少于30头放入培养皿中,再将培养皿置于potter喷雾塔底盘进行定量喷雾,喷药量为1mL,药液沉降1min后取出试虫,处理后放置在温度(25±1)℃,相对湿度65%±5%,光照周期16/8h(L/D)进行饲养。
每处理不少于4次重复,并设不含药剂(含所有溶剂和乳化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
鳞翅目幼虫室内毒力试验
试验方法:浸虫法;
试验靶标:茶尺蠖、茶毛虫;
供试虫源为研发中心在室内连续饲养繁殖的室内种群。
供试虫采用新鲜茶叶片作为饲料。饲养条件:温度25±1℃恒温养虫室,相对湿度65%±5%,光照L:D=14:10h。
测定方法:分别配制单剂母液,并根据混配目的、药剂活性设计5组配比,各单剂及每组配比混剂按照等比的方法配制5个系列质量浓度。选择室内饲养、生理状态一致的2龄幼虫用浸虫器将试虫置于药液中浸渍5s,每处理20头,重复4次,对照组用0.1%的吐温80水溶液处理,处理后将虫体转移至铺有滤纸的直径9.0cm的培养皿中进行饲养,每天更换新鲜叶片。再置于25±1℃光照培养箱中,相对湿度65%±5%,光照L:D=14:10h。
实施例1
香芹酚和苦参碱单剂、混配对茶小绿叶蝉的联合毒力测定
由表1结果看出,香芹酚和苦参碱混配对茶小绿叶蝉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香芹酚与苦参碱不同配比茶小绿叶蝉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苦参碱对茶小绿叶蝉毒力较高,LC50值为7.763mg/L;香芹酚对茶小绿叶蝉的LC50值为55.365mg/L。香芹酚与苦参碱质量比在1:10~25:1范围内,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香芹酚:苦参碱1:1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为215.591。
表1香芹酚和苦参碱不同配比对茶小绿叶蝉的毒力测定结果
实施例2
香芹酚和苦参碱单剂、混配对黑刺粉虱的联合毒力测定
由表2结果看出,香芹酚和苦参碱混配对黑刺粉虱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香芹酚与苦参碱不同配比黑刺粉虱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苦参碱对黑刺粉虱毒力较高,LC50值为9.485mg/L;香芹酚对黑刺粉虱的LC50值为61.205mg/L。香芹酚与苦参碱质量比在1:10~25:1范围内,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香芹酚:苦参碱1:1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为207.618。
表2香芹酚和苦参碱不同配比对黑刺粉虱的毒力测定结果
实施例3
香芹酚和苦参碱单剂、混配对茶尺蠖的联合毒力测定
由表3结果看出,香芹酚和苦参碱混配对茶尺蠖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香芹酚与苦参碱不同配比茶尺蠖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苦参碱对茶尺蠖毒力较高,LC50值为4.631mg/L;香芹酚对茶尺蠖的LC50值为35.328mg/L。香芹酚与苦参碱质量比在1:10~25:1范围内,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香芹酚:苦参碱1:1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为248.440。
表3香芹酚和苦参碱不同配比对茶尺蠖的毒力测定结果
实施例4
香芹酚和苦参碱单剂、混配对茶毛虫的联合毒力测定
由表4结果看出,香芹酚和苦参碱混配对茶毛虫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香芹酚与苦参碱不同配比茶毛虫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苦参碱对茶毛虫毒力较高,LC50值为4.510mg/L;香芹酚对茶毛虫的LC50值为21.712mg/L。香芹酚与苦参碱质量比在1:10~10:1范围内,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香芹酚:苦参碱1:1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为207.289。
表4香芹酚和苦参碱不同配比对茶毛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田间药效试验
田间药效计算方法:药效按式(6)、式(7)计算:
/>
实施例5不同药剂防治茶小绿叶蝉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对象为茶小绿叶蝉,试验作物为茶树。
试验地点为即墨市田横镇福台岭村茶园进行,所有试验小区栽培条件(丘陵坡地、肥力中等)均匀一致,并与当地的农业栽培实践(GAP)相一致。
试验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相邻小区间设保护行,小区面积30m2,每重复4次。施药时期为2020年7月14日,茶小绿叶蝉若虫数量达到百叶10头以上,喷雾处理(圆锥雾喷头,流速540毫升/min),用药1次,施药当天多云,温度在21~26℃。
施药前于各小区固定茶行,每次调查随机取5点,每点1m2,调查时间为早上8:30前完成,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3、15d调查残虫数量,共调查3次,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
试验期间观察各处理小区茶树生长良好,各处理均未见药害发生。
表5不同供试药剂对茶小绿叶蝉田间试验结果
注:上表中的防效(%)为各重复平均值。小写字母代表5%水平差异显著,大写字母代表1%水平差异显著,表6、表7、表8同上。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如表5所示,香芹酚和苦参碱各混配药剂对茶小绿叶蝉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3d,0.5%香芹酚·苦参碱水剂(0.4+0.1)、1.2%香芹酚·苦参碱水剂(0.8+0.4)、1%香芹酚·苦参碱可溶液剂(0.5+0.5)防效分别为86.73%、87.23%、90.52%,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药后15d,1%香芹酚·苦参碱可溶液剂(0.5+0.5)防效最好,为89.99%。
实施例6不同药剂防治黑刺粉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对象为黑刺粉虱,试验作物为茶树。
试验地点为江苏省扬州郊区平山茶场进行,所有试验小区栽培条件(丘陵坡地、肥力中等)均匀一致,并与当地的农业栽培实践(GAP)相一致。
试验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相邻小区间设保护行,小区面积30m2,每重复4次。施药时期为2020年6月6日,黑刺粉虱发生盛期,喷雾处理(圆锥雾喷头,流速540毫升/min),用药1次,施药当天晴天,温度在19~32℃。
施药前于各小区固定茶行,每次调查随机取5点,每点1m2,调查时间为早上8:30前完成,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3、15d调查残虫数量,共调查3次,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
试验期间观察各处理小区茶树生长良好,各处理均未见药害发生。
表6不同供试药剂对黑刺粉虱田间试验结果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如表6所示,香芹酚和苦参碱各混配药剂对黑刺粉虱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3d,0.5%香芹酚·苦参碱水剂(0.4+0.1)、1.2%香芹酚·苦参碱水剂(0.8+0.4)、1%香芹酚·苦参碱可溶液剂(0.5+0.5)防效分别为87.74%、87.37%、92.91%,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药后15d,1%香芹酚·苦参碱可溶液剂(0.5+0.5)防效最好,为91.55%。
实施例7不同药剂防治茶尺蠖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对象为茶尺蠖,试验作物为茶树。
试验地点为安徽省舒城县舒茶镇,茶尺蠖发生较普遍,所有试验小区栽培条件(丘陵坡地、肥力中等)均匀一致,并与当地的农业栽培实践(GAP)相一致。
试验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相邻小区间设保护行,小区面积40m2,每重复4次。施药时期为2020年5月18日,茶尺蠖2代1~3龄幼虫发生期,喷雾处理(圆锥雾喷头,流速540毫升/min),用药1次,施药当天晴天,温度在12~26℃。
施药前于各小区固定茶行,每次调查随机取5点,每点1m2,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3、20天调查残虫数量,共调查3次,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
表7不同供试药剂对茶尺蠖田间试验结果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如表7所示,香芹酚和苦参碱各混配药剂对茶尺蠖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3d,0.5%香芹酚·苦参碱水剂(0.4+0.1)、1.2%香芹酚·苦参碱水剂(0.8+0.4)、1%香芹酚·苦参碱可溶液剂(0.5+0.5)、2%香芹酚·苦参碱可溶液剂(1.2+0.8)防效分别为82.44%、83.04%、83.90%、80.59%,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药后20d,香芹酚·苦参碱水剂(0.4+0.1)、1.2%香芹酚·苦参碱水剂(0.8+0.4)、1%香芹酚·苦参碱可溶液剂(0.5+0.5)、2%香芹酚·苦参碱可溶液剂(1.2+0.8)防效分别为86.37%、90.01%、92.48%、88.58%,表现出较好的持效性。
实施例8不同药剂防治茶毛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对象为茶毛虫,试验作物为茶树。
试验地点为安徽省舒城县舒茶镇,茶毛虫发生较普遍,所有试验小区栽培条件(丘陵坡地、肥力中等)均匀一致,并与当地的农业栽培实践(GAP)相一致。
试验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相邻小区间设保护行,小区面积40m2,每重复4次。施药时期为2020年5月6日,茶毛虫发生初期,喷雾处理(圆锥雾喷头,流速540毫升/min),用药1次,施药当天晴天,温度在18~25℃。
施药前于各小区固定茶行,每次调查随机取5点,每点1m2,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3、20天调查残虫数量,共调查3次,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
表8不同供试药剂对茶毛虫田间试验结果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如表8所示,香芹酚和苦参碱各混配药剂对茶毛虫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3d,0.5%香芹酚·苦参碱水剂(0.4+0.1)、1.2%香芹酚·苦参碱水剂(0.8+0.4)、1%香芹酚·苦参碱可溶液剂(0.5+0.5)、2%香芹酚·苦参碱可溶液剂(1.2+0.8)防效分别为81.53%、82.76%、86.47%、84.54%,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药后20d,香芹酚·苦参碱水剂(0.4+0.1)、1.2%香芹酚·苦参碱水剂(0.8+0.4)、1%香芹酚·苦参碱可溶液剂(0.5+0.5)、2%香芹酚·苦参碱可溶液剂(1.2+0.8)防效分别为88.93%、89.78%、91.06%、87.32%,表现出较好的持效性。
通过以上试验可知,并且申请人惊奇地发现香芹酚、苦参碱复配的杀虫组合物稳定性提高,持效期变长,在整个茶生长期,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以及在田间茶树上进行试验,本发明所述的香芹酚、苦参碱进行复配的杀虫组合物,对半翅目、鳞翅目害虫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本发明复配所得杀虫组合物或其制剂防效显著,在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延长持药性方面优于单剂。并且在试验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作物产生药害,说明在所得杀虫组合物或制剂的杀虫协同增效提高的情况下,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对作物安全。

Claims (7)

1.一种植物源杀虫组合物在防治茶树害虫上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杀虫组合物由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组成,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香芹酚,活性成分B为苦参碱,所述的香芹酚与苦参碱的质量比为0.4:0.1、0.8:0.4、0.5:0.5;所述的茶树害虫为茶小绿叶蝉或黑刺粉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以所述杀虫组合物的总重量为100wt%计,所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在杀虫组合物中的含量之和为0.01~10wt%。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以所述杀虫组合物的总重量为100wt%计,所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在杀虫组合物中的含量之和为0.01~5wt%。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组合物还包括辅助剂,所述辅助剂选自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崩解剂、防冻剂、消泡剂、溶剂、防腐剂、稳定剂、增效剂和载体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制备的剂型包括粉剂、颗粒剂、可溶粉剂、可溶粒剂、可溶片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微囊颗粒剂、水分散片剂、微囊悬浮剂、可分散液剂、乳油、水剂、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悬乳剂、可溶液剂、超低容量液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剂型为水剂、水乳剂、可溶液剂中的任一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组合物以有效剂量施于需要控制的害虫或其生长的介质上。
CN202110219243.4A 2021-02-27 2021-02-27 一种植物源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Active CN1149468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19243.4A CN114946847B (zh) 2021-02-27 2021-02-27 一种植物源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19243.4A CN114946847B (zh) 2021-02-27 2021-02-27 一种植物源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46847A CN114946847A (zh) 2022-08-30
CN114946847B true CN114946847B (zh) 2023-08-29

Family

ID=82973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19243.4A Active CN114946847B (zh) 2021-02-27 2021-02-27 一种植物源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46847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68076A (zh) * 2014-06-27 2014-10-01 何芳 一种颗粒农药制备方法
CN104255815A (zh) * 2014-08-29 2015-01-07 北京市思达尔化工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植物杀虫剂的制备方法
WO2015043986A1 (en) * 2013-09-26 2015-04-02 Chemia S.P.A. Pesticide based on natural extracts
CN105052951A (zh) * 2015-08-03 2015-11-18 佛山市顺德区宝铜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种子处理剂
CN107653675A (zh) * 2017-11-13 2018-02-02 湖州佳伟纺织品有限公司 纺织品抗菌整理剂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43986A1 (en) * 2013-09-26 2015-04-02 Chemia S.P.A. Pesticide based on natural extracts
CN104068076A (zh) * 2014-06-27 2014-10-01 何芳 一种颗粒农药制备方法
CN104255815A (zh) * 2014-08-29 2015-01-07 北京市思达尔化工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植物杀虫剂的制备方法
CN105052951A (zh) * 2015-08-03 2015-11-18 佛山市顺德区宝铜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种子处理剂
CN107653675A (zh) * 2017-11-13 2018-02-02 湖州佳伟纺织品有限公司 纺织品抗菌整理剂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百里香杀螨活性成分的分离及鉴定;冯岗;张静;白军;彭正强;;西北植物学报(第09期);第1893-1897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46847A (zh) 2022-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30696A (zh) 一种含溴氰虫酰胺和新烟碱类化合物的杀虫组合物
CN101524075A (zh) 含有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组合物
CN101366386B (zh) 基于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
CN104255772B (zh) 一种含噻虫嗪和吡丙醚的卫生害虫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404532A (zh) 一种含噻虫啉和联苯菊酯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5918661B (zh) 一种含Cyclobutrifluram的杀线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5211427B (zh) 一种含介离子类杀虫剂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946847B (zh) 一种植物源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7958268A (zh) 一种杀螨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2042675B (zh) 一种含生物源农药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9042715A (zh) 一种含双丙环虫酯和四氯虫酰胺组合物
CN114617130A (zh) 一种含fenmezoditiaz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868755A (zh) 一种含氟氯虫双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9169709B (zh) 一种用于防治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的增效组合物
CN103734168B (zh) 一种含有生物农药鱼藤酮的杀虫农药制剂
CN106804609A (zh) 一种含虱螨脲与氟啶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2956484B (zh) 一种含有氟虫脲和茚虫威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843247B (zh) 基于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
CN116264894B (zh) 1-吡啶基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制剂及应用
CN106962386A (zh)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409978A (zh) 一种农药组合物、除草剂及应用
CN113749100A (zh) 一种含氟氯虫双酰胺的杀虫组合物
CN105284820A (zh) 一种含吡草醚和吲唑磺菌胺的农药组合物
CN114732022A (zh) 一种含氟氯虫双酰胺的杀虫组合物用于防治作物鳞翅目、半翅目害虫的用途
WO2024095171A1 (en) Stable synergistic insecticidal composi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