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24441B - 背光模组及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24441B
CN114924441B CN202210710446.8A CN202210710446A CN114924441B CN 114924441 B CN114924441 B CN 114924441B CN 202210710446 A CN202210710446 A CN 202210710446A CN 114924441 B CN114924441 B CN 1149244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backlight module
limiting
bottom wall
optical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1044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24441A (zh
Inventor
何江
康报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Mianyang HKC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Mianyang HKC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Mianyang HKC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1044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24441B/zh
Publication of CN1149244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244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244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244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14Back fram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07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buffer lay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属于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可穿戴设备,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光学膜片和具有粘接功能的连接件,所述背板包括底壁和侧壁,所述侧壁环绕所述底壁设置,并与所述底壁围成供所述光学膜片放置的容纳腔,所述侧壁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设有限位部;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覆盖部分所述侧壁,且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光学膜片远离所述底壁的一侧粘贴相连,所述连接部上设有供所述限位部放置的安装位。本公开方案通过限位部和连接部将光学膜片放置并固定在容纳腔内,并通过连接部和限位部来支撑液晶面板,进而可以取消背光模组中的胶框结构,降低背光模组和可穿戴设备的重量,从而提高佩戴者的佩戴舒适度。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进步,可穿戴设备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对可穿戴设备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目前,可穿戴设备的背光模组中经常利用胶框来对光学膜片和背板进行限位,以及还可以支撑液晶面板,具有较大的用处。
但在背光模组中采用胶框之后,使得整个可穿戴设备的重量较重,降低佩戴者的佩戴舒适度。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可穿戴设备,能够去除胶框,以减轻背光模组的重量。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光学膜片和具有粘接功能的连接件,所述背板包括底壁和侧壁,所述侧壁环绕所述底壁设置,并与所述底壁围成供所述光学膜片放置的容纳腔,所述侧壁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设有限位部;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覆盖部分所述侧壁,且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光学膜片远离所述底壁的一侧粘贴相连,所述连接部上设有供所述限位部放置的安装位。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设置有多个,沿所述侧壁的周向上间隔设置;和/或,所述限位部的顶面高于所述侧壁的顶面。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侧壁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设有向内凸出的所述限位部,所述安装位为限位孔。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侧壁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设有向外凸出的所述限位部,所述安装位为开口。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为环状;
所述连接件还包括粘接部,所述粘接部设于所述连接部的外侧,并与所述侧壁的外侧抵接。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靠近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涂覆有反射粒子层;
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与所述反射粒子层接触,另一侧与所述限位部抵接,部分所述光学膜片的侧部凸出设有凸耳,所述侧壁设有与所述凸耳相对应的开槽,所述凸耳卡接在所述开槽内,且所述开槽与所述限位部错位设置。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片包括导光板、扩散板和复合膜片,所述导光板的一侧与所述反射粒子层接触,所述扩散板设于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反射粒子层的一侧,所述复合膜片设于所述扩散板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且所述复合膜片与所述连接部抵接;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发光组件和缓冲挡块,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发光部和电路板,所述发光部设于所述电路板的底部,并与所述导光板相对应;所述电路板的两端分别搭接在所述缓冲挡块和所述导光板上;所述缓冲挡块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侧壁的拐角处,并与所述导光板具有交叠,且所述支撑部的一侧与所述底壁相连,另一侧与所述电路板搭接。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侧壁的拐角处设有缺口;
所述缓冲挡块还包括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设于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底壁的一侧,所述突出部包括L型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嵌设在所述缺口内,且所述支撑部的外侧与所述侧壁的内侧抵接。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L型的安装部沿拐角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的外侧均与所述侧壁的内侧抵接;所述第二限位块与所述导光板具有交叠。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设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
本公开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方案包括背光模组和可穿戴设备;其中,背光模组中包括背板、光学膜片、连接件和限位部,通过限位部和连接件中的连接部将光学膜片放置并固定在容纳腔内,并通过连接部和限位部来支撑液晶面板,保证对液晶面板的支撑强度,进而可以去除背光模组中的胶框,降低背光模组整体的重量,进而降低可穿戴设备的重量,提高佩戴者的佩戴舒适度;另外,通过对已有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其能够在取消胶框的情况下,实现胶框连接部件和支撑面板的作用,从而在不影响背光模组结构的情况下降低可穿戴设备的生产成本。此外,连接部设置在光学膜片和液晶面板之间,可以对液晶面板提供一个缓冲力,进而可以对液晶面板起到减震的效果,对液晶面板进行更好地保护。
本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背板和限位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A处限位部与侧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组一位置上的局部剖视图;
图7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导光板与反射粒子层接触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组另一位置上的局部剖视图;
图9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导光板与背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发光组件与导光板和缓冲挡块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缓冲挡块与侧壁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缓冲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3中B处缓冲挡块与侧壁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7中C处缓冲挡块与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在一方向上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在一位置上的局部剖视图;
图18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在另一方向上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图18中限位部与侧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背板;1011、底壁;1012、侧壁;1012a、粘接侧壁;1012b、连接侧壁;1012c、固定侧壁;10121、凹口;10122、开槽;10123、缺口;1013、容纳腔;102、光学膜片;1021、导光板;1022、扩散板;1023、复合膜片;103、限位部;103a、第一限位部;103b、第二限位部;103c、第三限位部;103d、第四限位部;103e、第五限位部;103f、第六限位部;103g、第七限位部;1031、连接块;1032、折弯部;104、连接件;1041、连接部;1041a、限位孔;1041b、开口;1042、粘接部;105、反射粒子层;106、凸耳;107、发光组件;1071、电路板;1072、发光部;108、缓冲挡块;108a、第一缓冲挡块;108b、第二缓冲挡块;1081、支撑部;1082、突出部;10821、安装部;10821a、凹槽;10822、限位块;10822a、第一限位块;10822b、第二限位块;109、绝缘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本公开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装配”、“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各方面。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背板101和光学膜片102。
其中,参见图2和图3所示,背板101包括有底壁1011和侧壁1012,该侧壁1012可采用环形结构,侧壁1012环绕该底壁1011进行设置,并与底壁1011围成容纳腔1013,且侧壁1012远离底壁1011的一端设有向内凸出的限位部103。该光学膜片102安装于该容纳腔1013内时,光学膜片102远离底壁1011的一侧与限位部103相抵接,以使得该光学膜片102通过限位部103固定在底壁1011和侧壁1012围成的容纳腔1013内。这样,可以利用限位部103代替胶框来将光学膜片102固定在背板101上,进而可以减轻整个背光模组的重量,提高佩戴者的佩戴舒适度;以及取消胶框还可以减少背光模组的生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该底壁1011和侧壁1012可以采用一体成型设计,也可以采用焊接或螺钉、铆钉等可拆卸方式连接。
应当理解的是,该侧壁1012上可以设有一个、两个或多个限位部103,并且该限位部103与光学膜片102进行抵接的部分应不会影响显示效果。
示例地,参见图1和图2所示,该侧壁1012上设有七个限位部103,该七个限位部103沿该侧壁1012的周向上间隔设置,且每个限位部103之间的间距相等;这样,通过多个限位部103以及各个限位部103之间的间距相等可以保证光学膜片102所受到的挤压力相同,避免光学膜片102受力不均而损坏的问题,并且,通过间隔设置的限位部103还可以提高对光学膜片102的稳固性,避免光学膜片102在第一方向Z上发生位移,进而保证显示效果。
其中,该限位部103包括连接块1031和折弯部1032,连接块1031的一端与侧壁1012相连,另一端与折弯部1032一体成型,该折弯部1032与该光学膜片102远离底壁1011的一侧相抵接。
进一步地,该七个限位部103分别对应第一限位部103a、第二限位部103b、第三限位部103c、第四限位部103d、第五限位部103e、第六限位部103f和第七限位部103g。其中,在未将光学膜片102放入容纳腔1013中时,部分限位部103中的折弯部1032还未向内弯折,也即,该连接块1031和折弯部1032均垂直于该底壁1011。
具体安装光学膜片102时:首先,将第一限位部103a、第二限位部103b、第三限位部103c和第四限位部103d中的折弯部1032向内进行弯折,并与连接块1031垂直;其次,将光学膜片102放入该容纳腔1013内,并分别与第一限位部103a、第二限位部103b、第三限位部103c和第四限位部103d抵接;然后,将剩下的第五限位部103e、第六限位部103f和第七限位部103g向内进行弯折,并与光学膜片102远离底壁1011的一侧进行抵接,将光学膜片102进行压实。这样,采用限位部103的结构可以防止光学膜片102跳脱,并且由于该限位部103位于该光学膜片102远离底壁1011的一侧,其可以与液晶面板接触,为液晶面板提供支撑平台,进而无需再使用胶框等结构,降低了整个背光模组的重量。
值得一提的是,参见图4所示,侧壁1012上开设有与限位部103相对应的凹口10121,连接块1031固定设在该凹口10121内。
需要说明的是,该连接块1031可以与该凹口10121两侧的侧壁1012具有间隙;也可以与凹口10121两侧的侧壁1012无间隙设置,也即连接块1031与凹口10121两侧壁1012贴合设置,侧壁1012即为连接块1031。
可选地,参见图4所示,该连接块1031与凹口10121两侧的侧壁1012具有间隙,以便于在对折弯部1032向内进行折弯时更加方便,以及还可以便于从背板101上取下光学膜片102。
此外,该连接块1031、折弯部1032和侧壁1012可采用一体成型,以增强连接块1031和折弯部1032与侧壁1012之间的连接紧密性,以保证对光学膜片102的稳固性。
为了便于加工以及便于进行弯折,该背板101可以采用弯折性好的材料制成,例如,钢板、铜板、铁板等材料。
可选地,背板101可以采用0.1mm-0.2mm的钢板,例如,0.1mm;0.15mm或0.2mm。
进一步地,参见图1和图2所示,该限位部103的顶面高于该侧壁1012的顶面,以便于可以为液晶面板提供支撑平台;此外,该背光模组还包括具有粘接功能的连接件104,该连接件104包括连接部1041,该连接部1041覆盖部分侧壁1012,并与光学膜片102远离底壁1011的一侧相连,该连接部1041上设有供该限位部103顶部穿过的限位孔1041a。这样,通过限位孔1041a可以与限位部103配合,避免光线从连接件104和限位部103的缝隙中漏出,也即防止边缘漏光的问题;此外,通过该连接件104可以将光学膜片102和液晶面板进行粘贴配合,保证液晶面板与背光模组的稳固性。
更进一步地,参见图2和图5所示,该连接部1041为环状;连接件104还包括粘接部1042,该粘接部1042设于该连接部1041的外侧,并与侧壁1012的外侧进行抵接;这样,通过粘接部1042可以与侧壁1012粘接相连,以避免连接部1041沿第一方向Z上脱落,进而可以保证限位孔1041a与限位部103的连接稳固性,避免边缘漏光的问题。
示例地,参见图2和图3所示,侧壁1012包括粘接侧壁1012a、连接侧壁1012b和固定侧壁1012c,粘接侧壁1012a通过连接侧壁1012b与固定侧壁1012c连接;其中,该粘接侧壁1012a为圆弧形,固定侧壁1012c为直线形,连接侧壁1012b为圆滑的弧形。在粘接侧壁1012a上设有上述多个限位部103,以与光学膜片102进行抵接,限制光学膜片102在第一方向Z上的位移。光学膜片102的一部分位于该粘接侧壁1012a和底壁1011形成的第一容纳腔中,另一部分位于该连接侧壁1012b和固定侧壁1012c与底壁1011形成的第二容纳腔中。
可选地,该连接件104为泡棉胶,连接部1041的外轮廓与光学膜片102相同,并且在连接部1041与光学膜片102粘接时,连接部1041与粘接侧壁1012a粘连,且该连接部1041上开设有沿第一方向Z上进行贯穿的限位孔1041a,该折弯部1032的顶部与限位孔1041a卡接。这样,通过连接部1041可以避免边缘漏光的问题,以及提高背光模组与液晶面板的粘接稳固性;此外,由于连接部104固定在光学膜片102远离底壁1011的一侧,分别与光学膜片102和液晶面板粘接相连,通过该泡棉胶对液晶面板提供缓冲力,进而使得连接部104可起到抗震动效果,对液晶面板进行更好地保护。
需要说明的是,该连接件还可以采用双面胶结构,能使其与光学膜片粘贴即可。
此外,参见图2和图5所示,该连接件104还包括粘接部1042,该粘接部1042位于该连接部1041的外侧,并与粘接侧壁1012a粘接相连,增强连接部1041与侧壁1012的粘接牢固性,避免连接部1041沿第一方向Z进行脱落的问题,进而避免出现边缘漏光的问题。
应当理解的是,该连接部1041具有一定的厚度,以便于开设该限位孔1041a和在连接部1041的外侧设有粘接部1042的结构。此外,折弯部1032可以采用方形、三角形或圆形结构,且该折弯部1032顶部的面积可以小于或等于该限位孔1041a的面积,以便于折弯部1032顶部与限位孔1041a配合,更有利于折弯部1032插入该限位孔1041a内;且该折弯部1032距侧壁的顶面距离要低于该限位孔1041a的孔深,以便于显示面板与连接部1041的顶面无缝连接,进而防止边缘漏光的问题。
进一步地,该粘接部1042可以设在连接部1041设有限位孔1041a的外侧,也可以设在未设有限位孔1041a的外侧。
示例地,参见图5和图6所示,粘接部1042设在连接部1041设有限位孔1041a的外侧,且该粘接部1042的数量与限位部103和限位孔1041a的数量一一对应。
相较于未设置在限位孔1041a处的粘接部1042,其可以通过粘接部1042增强连接部1041设有限位孔1041a处与粘接侧壁1012a的粘接牢固性,进而增强折弯部1032与限位孔1041a的连接牢固性。这样,防止限位孔1041a与折弯部1032沿第一方向Z进行分离,保证限位孔1041a与折弯部1032的连接紧密性,避免背光模组漏光的问题,进而提高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该粘接部1042、连接部1041和限位孔1041a可一体注塑成型。
此外,该粘接部1042在粘接侧壁1012a的粘接范围可以等于或大于限位孔1041a的开孔范围,以便于提高粘接部1042的粘接效果。
进一步地,参见图7和图8所示,该底壁1011和侧壁1012靠近光学膜片102的一侧涂覆有反射粒子层105。这样,取消单一反射片的设计,可以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也可以将照射到侧壁1012的光线反射到光学膜片102中进行充分利用,进一步提高光线的利用率,提高显示效果;此外,去除反射片结构设计,还可以进一步降低背光模组的重量,进一步提高佩戴者的佩戴舒适度。
更进一步地,参见图2和图9所示,光学膜片102的一侧与反射粒子层105接触,另一侧与限位部103的折弯部1032进行抵接,该部分光学膜片102的侧部凸出设有凸耳106,侧壁1012上开设有与凸耳106相对应的开槽10122,凸耳106卡接在开槽10122内,且开槽10122与限位部103错位设置。这样,可以防止光学膜片102在背板101中转动。
示例地,反射粒子层105直接喷涂在底壁1011和侧壁1012上,光线照射到底壁1011和侧壁1012上时,通过对光的反射作用可以使更多的光线进入光学膜片102,从而提高光利用率。而光学膜片102可以对光起到增亮和进一步均匀化的作用,从而使背光模组可以提供光学品质更好的面光。且该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
这样,光学膜片102可以与反射粒子层105进行接触,光线从光学膜片102的侧方进入,相较于直下式背光模组,降低了整个背光模组的厚度;此外,为了防止光学膜片102在背板101中进行转动,在部分光学膜片102的侧部凸出设有两个凸耳106,并在粘接侧壁1012a上设有与凸耳106相对应的两个开槽10122,凸耳106卡接在该开槽10122内。
一种可选地实施例,该开槽10122与限位部103错位设置,也即开槽10122与限位部103无连接关系,通过错位设置,可以保证限位部103一定的强度。
另一种可选地实施例,参见图9和图10所示,开槽10122与限位部103相邻设置,也即开槽10122与凹口10121相连,这样,设计方式更加简单,制造成本更低;并且,该粘接部1042可以与部分凸耳106贴合相连,以向光学膜片102提供拉力,进一步防止光学膜片102发生跳脱。
需要说明的是,该光学膜片102的侧部也可以开设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凸耳106,具体数量不作限定。
此外,该反射粒子层105的材料可以为银或铝,也可以根据显示装置对背光源反射率的要求选择反射粒子层105的材质,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值得一提的是,光学膜片102上的凸耳两端设有斜向的导向部,两个导向部之间的间距小于开槽10122的宽度,以便于光学膜片102放入开槽10122内,避免损坏光学膜片102。
进一步地,参见图6和图8所示,该光学膜片102包括导光板1021、扩散板1022和复合膜片1023,所述导光板1021的一侧与所述反射粒子层105接触,所述扩散板1022设于所述导光板1021远离所述反射粒子层105的一侧,所述复合膜片1023设于所述扩散板1022远离所述导光板1021的一侧,且所述复合膜片1023与所述连接部1041抵接。
示例地,该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也即导光板1021的侧方为入光侧;导光板1021将侧方进入的光线转换成面光源并发光均匀,并且,通过在底壁1011和侧壁1012上涂覆有反射粒子层105,可以将照射在底壁1011和侧壁1012上的光线反射进入导光板1021中,进而提高光的利用率;通过导光板1021之后的光线进入扩散板1022,通过扩散板1022将面光源的光线在扩散板1022内不断的折射、反射和散射,调整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光源照射的角度更大,照射面更广,并经过复合膜片1023进入液晶面板中。这样,采用侧入式背光模组可以减小整体的厚度和重量,并且,通过在背板101的底壁1011和侧壁1012上均匀涂覆有反射粒子层105可将光线均匀的反射进入导光板1021中,提高光的利用率。
其中,参见图2所示,扩散板1022和复合膜片1023的侧部开设有凸耳106,导光板1021上未设有凸耳106。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降低整体的重力;此外,该导光板1021的部分与侧壁1012抵接,避免导光板1021与侧壁1012发生碰撞,而产生杂质影响显示效果。
更进一步地,参见图8和图11所示,该背光模组还包括发光组件107和缓冲挡块108。
示例地,发光组件107包括发光件1072和电路板1071,发光件1072设于电路板1071的底部,并位于导光板1021的侧方,并且电路板1071的前后两端分别搭接在导光板1021和缓冲挡块108上,以便于将发光部1072与导光板1021处于正对面,增强进入导光板1021的光线。
该缓冲挡块108包括支撑部1081,该支撑部1081设于该固定侧壁1012c和连接侧壁1012b的拐角处,并且该支撑部1081的一侧与底壁1011抵接,另一侧与电路板1071搭接,也即支撑部1081的顶部与电路板1071搭接,底部与底壁1011抵接。
其中,如图10所示,发光件1072可以采用LED灯带、LED灯条或LED灯,并与电路板1071电连接,以使得发光件1072可以进行发光。并且,发光件1072和电路板1071位于该连接侧壁1012b、固定侧壁1012c和底壁1011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此外,该电路板1071的一部分与导光板1021搭接,另一部分搭接在L型的支撑部1081顶部,为了保证发光件1072的发光均匀性,以及保证发光件1072和导光板1021处于最佳水平位置,可以将支撑部1081的高度与导光板1021的高度设计为相同高度,以使得光线更加均匀地从导光板1021的侧方进入。
应当理解的是,参见图7和图8所示,导光板1021的一部分位于粘接侧壁1012a与底壁1011所形成的第一容纳腔内,另一部分位于该连接侧壁1012b和固定侧壁1012c与底壁1011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并且该导光板1021的整体长度要长于扩散板1022和复合膜片1023的长度,以保证电路板1071可以搭接在导光板1021的上方,并且光线不会从扩散板1022和复合膜片1023的侧方进入,保证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该支撑部1081与底壁1011和侧壁1012可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参见图11所示,在侧壁1012的拐角处设有缺口10123,缓冲挡块108还包括突出部1082,该突出部1082设于支撑部1081远离底壁1011的一侧,该突出部1082包括L型的安装部10821,安装部10821嵌设在缺口10123内,支撑部1081的外侧与侧壁1012的内侧抵接。
示例地,参见图11和图12所示,在固定侧壁1012c和连接侧壁1012b的拐角处设有该缺口10123,在支撑部1081远离底壁1011的一侧与突出部1082连接,突出部1082可与支撑部1081一体成型,进而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此外,该突出部1082包括L型的安装部10821,该安装部10821嵌设在该缺口10123内,并且该支撑部1081的外侧与固定侧壁1012c和连接侧壁1012b的内侧拐角处抵接,以限制缓冲挡块108的移动;且该突出部1082还可以避免在激烈运动过程中电路板1071与侧壁1012发生碰撞,造成电路板1071或发光件1072的损坏。
更进一步地,该L型的安装部10821沿拐角方向上的两端设有限位块10822,该限位块10822的外侧与侧壁1012的内侧抵接。
示例地,参见图12、图13和图14所示,安装部10821分别在固定侧壁1012c和连接侧壁1012b的连接拐角处设有限位块10822,该限位块10822分别与安装部10821形成台阶结构。其中,该第一限位块10822a的外侧与连接侧壁1012b的内侧抵接,第二限位块10822b的外侧与固定侧壁1012c的内侧抵接,通过第一限位块10822a和第二限位块10822b与侧壁1012抵接,可以限制缓冲挡块108在拐角处的位置,避免缓冲挡块108随意滑动。
此外,参见图13和图14所示,在连接侧壁1012b上的第一限位块10822a与导光板1021存在交叠,可以在剧烈运动过程中,第一限位块10822a向导光板1021提供缓冲力,避免位于固定侧壁1012c和连接侧壁1012b处的导光板1021与侧壁1012之间发生碰撞而产生异物进入背光模组导致光学不良等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11所示,为了保证电路板1071的稳定性,背光模组采用两个缓冲挡块108,并分别位于固定侧壁1012c和连接侧壁1012b的两个拐角处,分别对应第一缓冲挡块108a和第二缓冲挡块108b。其中,第一缓冲挡块108a和第二缓冲挡块108b可采用相同结构设计。
此外,该缓冲挡块108可以采用橡胶或硅胶等材料制成。
值得一提的是,参见图1和图12所示,背光模组还包括绝缘胶109,该绝缘胶109遮盖在电路板1071的上方,并与固定侧壁1012c和连接侧壁1012b粘接相连,以用于对电路板1071进行绝缘设计。此外,该安装部10821上开设有供线路穿过的凹槽10821a,以使得线路与电路板1071电连接,进而控制发光件1072的发光。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唯一的不同点在于,实施例二中侧壁1012远离底壁1011的一侧设有向外翻折的限位部103。
如图15、图16和图17所示,连接部1041上的安装位为开口1041b,开口1041b卡设在折弯部1032的两端,并与折弯部1032的两端粘接相连,通过连接部1041和折弯部1032的配合将光学膜片102固定在容纳腔1013内,防止光学膜片102跳脱。
此外,采用向外翻折的限位部103相较于向内翻折的限位部103,其安装光学膜片102时无需对折弯部1032进行折弯,而只需要将光学膜片102放入容纳腔1013即可。这样,采用向外翻折的限位部103安装和更换光学膜片102更加方便。
进一步地,通过向外翻折的限位部103和位于光学膜片102上方的连接部1041可以将光学膜片102固定在容纳腔1013内,并还可以对液晶面板进行支撑,以实现去除胶框,降低可穿戴设备的重量,提高佩戴者的佩戴舒适度;此外,通过连接件104还可以对液晶面板提供缓冲力,进而可起到减震效果,对液晶面板进行更好地保护。
示例地,如图18和图19所示,粘接侧壁1012a上的开槽10122与凹口10121相连;并且,该粘接部1042的内侧一部分与连接部1041的外侧壁粘接相连,粘接部1042的内侧的另一部分与粘接侧壁1012a粘接相连,且该粘接部1042开设有供限位部103放置的粘接口,粘接口与限位部的底部粘接相连。这样,通过粘接在连接部1041侧壁和粘接侧壁1012a的粘接部1042为连接部1041提供一个在第一方向Z上的粘接力,防止连接部1041脱离光学膜片102,将光学膜片102固定在容纳腔1013中;此外,该限位部103还对粘接部1042起一个限位作用,其可在粘接部1042向第一方向Z上进行脱离时向粘接部1042提供一个向下的推力,防止连接部1041脱离,限制粘接部1042在第一方向Z上的位置。
也即,连接件104通过连接部1041和粘接部1042稳固的固定在背板101的粘接侧壁1012a上,防止连接件104在第一方向Z上脱落,进而可以将光学膜片102稳固的固定在容纳腔1013内,防止光学膜片102跳脱,这样,采用此种结构也可以取消胶框,进而降低整个背光模组的重量。
此外,为了防止光学膜片102上的凸耳106晃动,该粘接部1042还可以将凸耳106覆盖;粘接部1042在第一方向Z上的高度可以等于粘接侧壁1012a的高度,也可以大于粘接侧壁1012a的高度,还可以是略小于粘接侧壁1012a的高度,以提高连接件104在背板101上的牢固性,进而更好地保证光学膜片102固定在容纳腔1013内。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其包括显示面板和实施例一中所述的背光模组,该显示面板位于该背光模组的出光侧,且该显示面板与连接件104粘接相连。
该可穿戴设备可为智能手表或具有显示屏的智能手环等产品中。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示例地”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故但凡依本公开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所做的变化或修饰,皆应属于本公开专利涵盖的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光学膜片和具有粘接功能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板包括底壁和侧壁,所述侧壁环绕所述底壁设置,并与所述底壁围成供所述光学膜片放置的容纳腔,所述侧壁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设有朝向远离所述容纳腔一侧凸出设置的限位部;
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覆盖部分所述侧壁,且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光学膜片远离所述底壁的一侧粘贴相连,所述连接部上设有供所述限位部放置的安装位,所述安装位为开口;所述连接件还包括粘接部,所述粘接部设于所述连接部的外侧,并与所述侧壁的外侧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部设置有多个,沿所述侧壁的周向上间隔设置;和/或,
所述限位部的顶面高于所述侧壁的顶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为环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靠近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涂覆有反射粒子层;
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与所述反射粒子层接触,另一侧与所述限位部抵接,部分所述光学膜片的侧部凸出设有凸耳,所述侧壁设有与所述凸耳相对应的开槽,所述凸耳卡接在所述开槽内,且所述开槽与所述限位部错位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膜片包括导光板、扩散板和复合膜片,所述导光板的一侧与所述反射粒子层接触,所述扩散板设于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反射粒子层的一侧,所述复合膜片设于所述扩散板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且所述复合膜片与所述连接部抵接;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发光组件和缓冲挡块,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发光部和电路板,所述发光部设于所述电路板的底部,并与所述导光板相对应;所述电路板的两端分别搭接在所述缓冲挡块和所述导光板上;所述缓冲挡块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侧壁的拐角处,并与所述导光板具有交叠,且所述支撑部的一侧与所述底壁相连,另一侧与所述电路板搭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的拐角处设有缺口;
所述缓冲挡块还包括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设于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底壁的一侧,所述突出部包括L型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嵌设在所述缺口内,且所述支撑部的外侧与所述侧壁的内侧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L型的安装部沿拐角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的外侧均与所述侧壁的内侧抵接;所述第二限位块与所述导光板具有交叠。
8.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显示面板和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设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
CN202210710446.8A 2022-06-22 2022-06-22 背光模组及可穿戴设备 Active CN1149244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10446.8A CN114924441B (zh) 2022-06-22 2022-06-22 背光模组及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10446.8A CN114924441B (zh) 2022-06-22 2022-06-22 背光模组及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24441A CN114924441A (zh) 2022-08-19
CN114924441B true CN114924441B (zh) 2023-05-09

Family

ID=82814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10446.8A Active CN114924441B (zh) 2022-06-22 2022-06-22 背光模组及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24441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23070B (zh) * 2011-11-18 2016-06-01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模块及其背光模组
CN102540570A (zh) * 2012-02-06 2012-07-0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103676223A (zh) * 2012-09-20 2014-03-26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TWI494659B (zh) * 2012-11-16 2015-08-01 Au Optronics Corp 背光模組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KR101966864B1 (ko) * 2012-11-28 2019-08-1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 장치
CN104315412B (zh) * 2014-10-21 2017-04-1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5044981B (zh) * 2015-08-10 2018-03-0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5866994A (zh) * 2016-05-09 2016-08-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212083863U (zh) * 2020-06-12 2020-12-04 北京京东方茶谷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模组
CN216210359U (zh) * 2021-11-18 2022-04-0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280834A (zh) * 2021-12-27 2022-04-05 绵阳惠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24441A (zh) 2022-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50689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CN100504546C (zh) 液晶显示器的背光组件和使用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器模件
US673492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8212955B2 (en) Backlight module with bezel having protrusions thereon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same
KR100855812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의 방진 방법
KR101841901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US8508684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TWI406058B (zh) 背光模組
US8834007B2 (en) Display module
US8734001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including a light source cover including a sidewall cover portion which contacts with an exterior surface of a sidewall of a receiving container and a light source cover portion which covers a light source and a portion of the exiting surface of a light guide plate,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display device
JP2008016433A (ja) 照明装置、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20120019139A (ko) 액정표시장치
US847725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8181681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4924441B (zh) 背光模组及可穿戴设备
KR100499154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213244183U (zh) 液晶电视及其显示屏
JP5029413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CN113934050A (zh) 支撑框架、背光模组及组装方法、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US20110141374A1 (en) Backlight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KR20110018593A (ko) 디스플레이 모듈
JP2010250178A (ja) 支持体及び該支持体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CN212302172U (zh) 支撑框架、背光模组、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CN216561308U (zh) 背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219811104U (zh) 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