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21108B - 一种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921108B CN114921108B CN202210791060.4A CN202210791060A CN114921108B CN 114921108 B CN114921108 B CN 114921108B CN 202210791060 A CN202210791060 A CN 202210791060A CN 114921108 B CN114921108 B CN 11492110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sphalt
- temperature
- shearing
- matrix
- zinc ox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3/00—Processes of treating or compound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3/20—Compounding polymers with additives, e.g. colouring
- C08J3/201—Pre-melted polymer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2—Phosphorus-containing compoun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04—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10—Esters; Ether-esters
- C08K5/12—Esters; Ether-esters of cyclic polycarboxylic aci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49—Phosphorus-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51—Phosphorus bound to oxygen
- C08K5/52—Phosphorus bound to oxygen only
- C08K5/521—Esters of phosphoric acids, e.g. of H3PO4
- C08K5/523—Esters of phosphoric acids, e.g. of H3PO4 with hydroxyaryl compoun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95/00—Bituminous materials, e.g. asphalt, tar or pitch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C08K2003/2296—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of zinc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2—Phosphorus-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2003/329—Phosphorus containing aci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2201/00—Specific properties of additives
- C08K2201/011—Nanostructured additiv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1/00—Properties
- C08L2201/08—Stabilised against heat, light or radiation or oxyda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原料包括基质沥青、纳米氧化锌、多聚磷酸、增塑剂,纳米氧化锌掺量为基质沥青质量的0.5%‑1.5%,多聚磷酸的掺量为基质沥青质量的0.5%‑1.1%,增塑剂的掺量为基质沥青质量的1%‑2%。本发明改性沥青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温度敏感性、低温性能以及热稳定性,抗老化能力和抗疲劳性能大幅提升,不易分层离析,便于长期储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道路工程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纳米材料/聚合物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道路工程材料技术领域内针对沥青的改性剂材料层出不穷,而多聚磷酸(PPA)能够与基质沥青发生化学反应,改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用量少,可显著改善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敏感性,提高沥青路面对重载交通的适应能力,所以被选用代替传统的聚合物改性剂。在基质沥青中添加PPA后,沥青的化学结构发生了改变,PPA化学结构中的羟基与沥青中的极性基团发生反应,产生醚或酯。碳链之间发生环化和接枝,使沥青的分子结构更加复杂,从而提高沥青的高温性能。经PPA改性后的沥青,高温抗车辙能力提高显著,弹性模量增大,相位角减小,1%PPA与4%SBS对沥青高温稳定性的提高能力相当。现有利用PPA的方法多是将其和SBS改性剂、SBR改性剂、橡胶粉等复配作为沥青改性剂,主要目的是提高复合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但是PPA对于沥青的低温性能影响较大,使得沥青的低温性能下降明显,且PPA改性沥青在长期老化方式下的耐老化性能很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改性沥青,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温度敏感性、低温性能以及热稳定性,抗老化能力和抗疲劳性能大幅提升,不易分层离析,便于长期储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制备一种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性沥青,原料包括基质沥青、纳米氧化锌、多聚磷酸、增塑剂,纳米氧化锌掺量为基质沥青质量的0.5%-1.5%,多聚磷酸的掺量为基质沥青质量的0.5%-1.1%,增塑剂的掺量为基质沥青质量的1%-2%。
进一步的,所述纳米氧化锌的比表面积为50-55m2/g,平均粒径30±1nm,纯度>99.5%。
进一步的,所述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磷酸三甲苯酯、磷酸三苯酯、癸二酸二辛酯中的任意一种。
一种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S1,将基质沥青和足量纳米氧化锌分别于130℃-135℃加热烘干,使基质沥青有较好的流动性;烘干纳米氧化锌中的水分;
S2,将基质沥青取出,均匀加热至145℃-150℃,将纳米氧化锌加入基质沥青中,纳米氧化锌掺量为基质沥青质量的0.5%-1.5%;搅拌均匀,高速剪切;
S3,加入多聚磷酸,多聚磷酸的掺量为基质沥青质量的0.5%-1.1%,搅拌均匀,高速剪切;
S4,按比例加入增塑剂,掺量为基质沥青的1%-2%,搅拌均匀,高速剪切;
S5,将剪切好的改性沥青放入温度为145-150℃的烘箱中发育,即得。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加热烘干的时间为1-1.5小时。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中,均匀加热具体为:将步骤S1加热后的基质沥青放入磁力搅拌器的集热锅进行油浴加热,保持温度为145℃-150℃,启动剪切机,以500-800r/min的速度对基质沥青进行搅拌,使基质沥青受热均匀,直至基质沥青内部温度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S3中,高速剪切的剪切速度为3000-3500r/min,剪切温度为145℃-150℃,剪切时间10-15min。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中,高速剪切的剪切速度为3000-3500r/min,剪切温度为145℃-150℃,剪切时间20-30min。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中,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磷酸三甲苯酯、磷酸三苯酯或癸二酸二辛酯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5中烘箱中发育时间40-60min。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选用纳米氧化锌材料、多聚磷酸(PPA)以及增塑剂(DOP)对基质沥青进行复合改性,利用纳米氧化锌增强多聚磷酸在基质沥青中的扩散能力,使得多聚磷酸与沥青组分之间的环化与接枝反应更加充分;相比单独利用多聚磷酸作为改性沥青的改性剂,可以进一步提高基质沥青的高温性能以及温度敏感性,进一步增强多聚磷酸改性沥青在高温地区使用的抗车辙能力。
2、本发明通过纳米氧化锌粒子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提高了改性沥青的储存稳定性,相比SBS改性沥青,本发明制备的高性能纳米/聚合物改性沥青不易分层离析,可使改性沥青产品长期储存,随用随取,且改性剂掺量较低,工程使用中不会出现泵送过程中堵塞管道的现象,提高改性沥青的工程使用性。
3、纳米ZnO及增塑剂能够均匀分散于基质沥青中,与沥青发生交联反应,生成一种空间网状结构,使多聚磷酸(PPA)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以及热稳定性同时得到有效改善。纳米ZnO粒子本身对紫外线有一定的反射作用,经过表面修饰后基本性能提高更加明显,同时表现出优良的耐紫外老化性能,与多聚磷酸(PPA)及增塑剂复合改性沥青可以使得改性沥青的综合抗老化能力大幅提高,有效提高改性沥青在自然条件下抵抗热氧以及自然紫外线对沥青老化的能力,改善沥青的抗疲劳性能,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
4、本发明中增塑剂可以使得沥青内部分子之间、沥青分子与改性剂之间滑动能力大大提高,增大改性沥青的自由体积,增强了改性剂在基质沥青之间的移动能力,在不显著降低纳米氧化锌、PPA复合改性沥青高温性能的同时可以极大提高复合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
5、本制备方法工艺简单,仅需要普通的剪切搅拌设备或者循环体系就可以完成,对改性沥青生产的基建、设备等投资要求更小,适用范围更广。制备温度相比传统SBS改性沥青降低25%-30%,制备时间更短,对能源消耗更少,制备过程中对沥青老化的影响更小,且多聚磷酸(PPA)价格低廉,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更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纳米氧化锌对基质沥青三大指标的影响。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PPA对基质沥青三大指标的影响。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增塑剂DOP对沥青三大指标的影响。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制得的改性沥青64℃储能模量G′/Pa随频率变化。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制得的改性沥青64℃损失模量G″/Pa随频率变化。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制得的改性沥青蠕变劲度。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制得的改性沥青蠕变速率。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制得的改性沥青长期老化后AI指数。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制得的改性沥青长期老化后RAI指数。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制得的改性沥青紫外老化后SAI指数。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制得的改性沥青紫外老化后mAI指数。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6、7制得复合改性沥青针入度的对比。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6、7制得复合改性沥青软化点的对比。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6、7制得复合改性沥青延度的对比。
图15是纳米氧化锌改性沥青(JN)扫描电镜图(50μm)。
图16是PPA改性沥青(JP)扫描电镜图(50μm)。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复合改性沥青(JC)扫描电镜图(50μm)。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改性沥青,原料包括纳米氧化锌、多聚磷酸、增塑剂,纳米氧化锌用量为基质沥青重量的0.5%-1.5%,多聚磷酸PPA用量为基质沥青重量的0.5%-1.1%,DOP掺量为基质沥青的1%-2%。
实施例2,
一种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S1,将基质沥青和足量纳米氧化锌分别放入130℃-135℃的烘箱中,加热1-1.5小时使基质沥青有较好的流动性,烘干纳米氧化锌中的水分,使其保持干燥。将纳米氧化锌烘干,主要是因为纳米材料比表面积很大,自然条件下容易吸附水汽,烘干的目的是去除改性剂中可能存在的水分,避免水分对沥青改性效果产生影响。
S2,将基质沥青取出,放入磁力搅拌器(DF-101T-5)的集热锅进行油浴加热,保持温度为145℃-150℃。基质沥青选用70号石油沥青,纳米氧化锌相关参数如下表1所示。
表1纳米氧化锌相关参数
项目 | 指标 |
比表面积 | 50-55m<sup>2</sup>/g |
平均粒径 | 30±1nm |
纯度 | >99.5% |
启动高速剪切机(GS-1型),以500-800r/min的速度对基质沥青进行搅拌,以保证基质沥青受热均匀。待基质沥青内部温度稳定后,按比例将纳米氧化锌加入基质沥青中,用玻璃棒搅拌后,调整转速至3000-3500r/min,剪切温度为145℃-150℃,剪切10-15分钟。纳米氧化锌用量为基质沥青重量的0.5%-1.5%。
S3,按比例继续加入多聚磷酸(PPA),其中PPA用量为基质沥青重量的0.5%-1.1%,用玻璃棒搅拌后,保持温度为145℃-150℃,转速为3500r/min,剪切10-15分钟。PPA材料相关参数见表2,分子通式如下:
表2 PPA相关参数
项目 | 指标 |
五氧化二磷(%) | ≥80 |
重金属(以Pb计)(%) | ≤0.01 |
不溶物(%) | ≤0.02 |
铁(%) | ≤0.01 |
硫酸盐(%) | ≤0.02 |
比重(g/cm<sup>3</sup>) | ≥2.1 |
S4,按比例加入增塑剂,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磷酸三甲苯酯、磷酸三苯酯、癸二酸二辛酯中的任意一种;掺量为基质沥青质量的1%-2%,加入后用玻璃棒搅拌,继续保持温度为145℃-150℃,转速为3000-3500r/min,剪切20-30min。增塑剂为高沸点、难以挥发的粘稠液体或低熔点的固体,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可降低材料硬度和催化温度,有效改善沥青的低温性能,但是对高温性能有一定不利的影响。
步骤S2-S4中,用玻璃棒搅拌主要是为了使三种改性剂分散开,避免改性剂浮于沥青表面从而使得改性剂与沥青得不到充分的剪切混合,降低改性效果。
步骤S2-S4中,剪切温度指的是在剪切过程中利用温度计测量的改性沥青本身的温度,而不是油浴锅的温度;剪切温度控制在145℃-150℃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在剪切过程中沥青老化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保证改性效果,同时降低能耗。温度过高会导致沥青改性剂产生离析现象,同时加快基质沥青中轻组分的挥发以及基质沥青的热氧老化。温度过低会导致沥青粘度过大,使得剪切阻力过大,从而不能保证改性剂充分被剪切分散均匀,降低改性效果。
S5,将剪切好的改性沥青放入温度为145-150℃的烘箱中发育40-60min后,即得到高性能纳米/聚合物改性沥青。发育的主要目的一是消除在剪切过程中在改性沥青中可能产生的气泡,避免气泡对后续的浇模等实验过程产生影响,二是使改性剂在静态作用下充分与基质沥青发生化学反应,发挥改性效果。烘箱发育温度和剪切温度保持一致主要是因为温度过高容易使改性沥青产生分层离析现象,同时容易产生老化。温度过低会使得沥青表面温度降低,使改性沥青内外产生温度差,不利于内部气泡的溢出,同时会降低改性剂与沥青的反应速率,降低改性的效果。
实施例3,
一种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S1,将基质沥青和足量纳米氧化锌分别于130℃的烘箱加热烘干,加热1小时,使基质沥青有较好的流动性;烘干纳米氧化锌中的水分,使其保持干燥。
S2,将基质沥青取出,放入磁力搅拌器的集热锅进行油浴加热,保持温度为145℃,启动剪切机,以500r/min的速度对基质沥青进行搅拌,以保证基质沥青受热均匀,直至基质沥青内部温度稳定;将纳米氧化锌加入基质沥青中,纳米氧化锌掺量为基质沥青质量的0.5%;搅拌均匀,剪切速度为3000r/min,剪切温度为145℃,剪切时间10min。
S3,加入多聚磷酸,多聚磷酸的掺量为基质沥青质量的1.1%,搅拌均匀,剪切速度为3000r/min,剪切温度为145℃,剪切时间10min。
S4,按比例加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掺量为基质沥青的1%,搅拌均匀,剪切速度为3000r/min,剪切温度为145℃,剪切时间20min。
S5,将剪切好的改性沥青放入温度为145℃的烘箱中发育60min,即得。
实施例4,
一种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S1,将基质沥青和足量纳米氧化锌分别于135℃的烘箱加热烘干,加热1.5小时,使基质沥青有较好的流动性;烘干纳米氧化锌中的水分,使其保持干燥。
S2,将基质沥青取出,放入磁力搅拌器的集热锅进行油浴加热,保持温度为150℃,启动剪切机,以800r/min的速度对基质沥青进行搅拌,以保证基质沥青受热均匀,直至基质沥青内部温度稳定;将纳米氧化锌加入基质沥青中,纳米氧化锌掺量为基质沥青质量的1.5%;搅拌均匀,剪切速度为3500r/min,剪切温度为150℃,剪切时间15min。
S3,加入多聚磷酸,多聚磷酸的掺量为基质沥青质量的0.5%,搅拌均匀,剪切速度为3500r/min,剪切温度为150℃,剪切时间10min。
S4,按比例加入磷酸三甲苯酯,掺量为基质沥青的1%,搅拌均匀,剪切速度为3500r/min,剪切温度为150℃,剪切时间30min。
S5,将剪切好的改性沥青放入温度为150℃的烘箱中发育40min,即得。
实施例5,
一种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S1,将基质沥青和足量纳米氧化锌分别于132℃的烘箱加热烘干,加热1.2小时,使基质沥青有较好的流动性;烘干纳米氧化锌中的水分,使其保持干燥。
S2,将基质沥青取出,放入磁力搅拌器的集热锅进行油浴加热,保持温度为140℃,启动剪切机,以700r/min的速度对基质沥青进行搅拌,以保证基质沥青受热均匀,直至基质沥青内部温度稳定;将纳米氧化锌加入基质沥青中,纳米氧化锌掺量为基质沥青质量的1%;搅拌均匀,剪切速度为3200r/min,剪切温度为148℃,剪切时间12min。
S3,加入多聚磷酸,多聚磷酸的掺量为基质沥青质量的0.8%,搅拌均匀,剪切速度为3200r/min,剪切温度为148℃,剪切时间12min。
S4,按比例加入磷酸三苯酯,掺量为基质沥青的1.5%,搅拌均匀,剪切速度为3200r/min,剪切温度为148℃,剪切时间25min。
S5,将剪切好的改性沥青放入温度为148℃的烘箱中发育50min,即得。
本发明步骤S2-S5的温度不一定需要完全保持一致,温度低限是为了保证沥青处于流动状态,高限是为了控制温度上限从而实现在更低温度下得到相应的产品,降低能耗同时减少高温制备带来的轻组分挥发损失。S5中的温度代表的是发育温度,主要是使沥青中的气泡在流动状态下挥发出来,降低对实验的影响。
纳米氧化锌掺量超过1.5%之后,对基质沥青针入度降低和软化点提高效果不明显,即对高温效果改善程度减小,但是降低了基质沥青的5℃延度,低温效果越来越差,如图1所示。纳米氧化锌用量在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使得改性沥青的改性效果较为明显,用量太少不足以充分在基质沥青内部分布开来,故导致局部没有纳米氧化锌发挥改性作用,所以效果不明显。
纳米氧化锌的比表面积过大或平均粒径过小,容易使纳米氧化锌不易在沥青中分散开,形成团聚现象,降低改性效果。比表面积过小或平均粒径过大会使得氧化锌与沥青的相容性较差,容易产生离析现象,影响改性沥青的储存稳定性。纳米氧化锌纯度指的是改性剂中纳米氧化锌的有效成分,纯度应大于99.5%,纯度过小不满足指标会导致更多的杂质掺入改性沥青中,影响复合改性的效果。
纳米材料作为新型改性剂,可以在微观上改变沥青结构,从而改善沥青的宏观性能。将纳米材料加入到沥青中,可改善沥青的高温稳定性、抗疲劳性、防滑性能、抗老化性能、耐久性、水稳定性等。纳米氧化锌作为纳米材料的一种,能充分地与基质沥青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沥青体系,同时金属氧化物还能够通过反射自然光线,有效提高沥青的抗紫外老化能力。
传统的改性沥青添加增塑剂后虽然会大幅提高沥青低温下的流动性能,但是使得沥青的高温性能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使得沥青在炎热的夏季使用中会更加容易产生车辙等路面病害。本发明实施例掺加纳米氧化锌和多聚磷酸的特别作用在于,纳米氧化锌和多聚磷酸掺入之后,会被沥青大分子所包裹,同时和沥青分子间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交联接枝结构,在没有增塑剂存在的时候,会由于化学键的作用提高沥青的高温性能。但是在加入增塑剂后,增塑剂会插入到纳米氧化锌和基质沥青之间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之中,使得沥青在能够增加流动性的同时,纳米氧化锌和沥青形成的网状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沥青中分子的自由移动,故在提高沥青低温性能的同时,可以利用纳米氧化锌的网状结构改善其高温性能。
实施例中PPA掺量分别为基质沥青重量的0.5%、0.8%、1.1%,当PPA掺量超过1.1%时,虽然持续降低基质沥青的针入度、提高基质沥青的软化点,但是对5℃延度降低过大,使得沥青脆性增加显著,严重降低沥青的低温效果,如图2所示。PPA用量在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使得改性沥青的改性效果较为明显,用量太少不足以充分在基质沥青内部分布开来,故导致局部没有PPA发挥改性作用,所以效果不明显。
五氧化二磷是PPA中对沥青起主要作用的成分,故其含量不应过低,五氧化二磷含量过低会降低改性效果。重金属、不溶物、铁以及硫酸盐等物质与沥青没有好的相容性,且对改性效果只有负面影响,所以应该严格限制改性剂中几种物质的含量。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DOP掺量分别为基质沥青重量的1%、1.5%、2%,当掺量超过2%时,基质沥青轻组分过多,粘度下降,5℃延度过高,使得沥青塑性过大,在高温使用下容易产生变形,对高温性能影响较大。掺量小于1%时,对低温改善效果不明显,如图3所示;故选择DOP掺量为1%、1.5%、2%。增塑剂类型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对于环保要求较高可选用柠檬酸三丁脂、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等增塑剂,增塑剂合成简单,来源广泛。
本发明中增塑剂的润滑作用并不仅仅是分子之间简单的润滑,而是在纳米氧化锌、PPA和沥青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和自由沥青分子之间提供一定的相对运动能力,使纳米ZnO和PPA在部分基质沥青形成整体后提高整体强度的同时,又给予其一定的流动性和柔韧性,从而提高其低温下的流变性能,使其不至于在温度过低时脆性过大导致路面开裂产生裂缝,并且可以提高其抗疲劳能力。所以本发明实施例在最后添加增塑剂,目的就是让基质沥青中先形成三维网状结构,然后将增塑剂插入三维网状结构之中,为被网状结构限制的自由沥青分子提供运动能力,使得复合改性剂在提高沥青高温性能的同时,可以提高其低温抗开裂能力。
假如先加入增塑剂,会降低基质沥青中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使得PPA和纳米ZnO不能够和基质沥青紧密结合进行反应,导致生成的三维网状结构强度较低且分散较为松散,对基质沥青高温性能的改善不明显。
实施例6,
一种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后加增塑剂DOP),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S1,将基质沥青加热1-1.5小时使基质沥青有较好的流动性,去除改性剂中可能存在的水分;
S2,将基质沥青取出,放入磁力搅拌器(DF-101T-5)的集热锅进行油浴加热,保持温度为145℃-150℃。启动高速剪切机(GS-1型),以500-800r/min的速度对基质沥青进行搅拌,以保证基质沥青受热均匀;待基质沥青内部温度稳定后,按比例加入纳米ZnO,用量为基质沥青重量的1.5%,用玻璃棒搅拌后,保持温度为145℃-150℃,转速为3500r/min,剪切10-15分钟;
S3,按比例将PPA加入基质沥青中,掺量为基质沥青质量的0.5%,用玻璃棒搅拌后,调整转速至3000-3500r/min,剪切温度为145℃-150℃,剪切10-15分钟;
S4,按比例加入DOP,DOP用量为基质沥青重量的1.5%,加入后用玻璃棒搅拌,继续保持温度为145℃-150℃,转速为3000-3500r/min,剪切20-30min;
S5,将剪切好的改性沥青放入温度为145-150℃的烘箱中发育40-60min后,即得。
实施例7,
一种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先加增塑剂DOP),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S1,将基质沥青加热1-1.5小时使基质沥青有较好的流动性,去除改性剂中可能存在的水分。
S2,将基质沥青取出,放入磁力搅拌器(DF-101T-5)的集热锅进行油浴加热,保持温度为145℃-150℃。启动高速剪切机(GS-1型),以500-800r/min的速度对基质沥青进行搅拌,以保证基质沥青受热均匀;待基质沥青内部温度稳定后,按比例将DOP加入基质沥青中,用玻璃棒搅拌后,调整转速至3000-3500r/min,剪切温度为145℃-150℃,剪切10-15分钟;DOP用量为基质沥青重量的1.5%;
S3,按比例继续加入纳米ZnO,用量为基质沥青重量的1.5%,用玻璃棒搅拌后,保持温度为145℃-150℃,转速为3500r/min,剪切10-15分钟。
S4,按比例加入PPA,掺量为基质沥青质量的0.5%,加入后用玻璃棒搅拌,继续保持温度为145℃-150℃,转速为3000-3500r/min,剪切20-30min。
S5,将剪切好的改性沥青放入温度为145-150℃的烘箱中发育40-60min后,即得。
将实施例6与实施例7制得的复合改性沥青进行三大指标的比较,如图12-14所示。
由三大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出不同加料顺序导致沥青的低温延度相差不大,但是先加增塑剂导致针入度相比后加增塑剂的复合改性沥青提高,软化点降低,说明后加增塑剂会使复合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相比先加增塑剂的改性沥青更好。
试验例1,
利用SPSS软件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如表3-6,探究不同改性剂的不同掺量对复合改性沥青基本物理性能的影响程度。
A(ZnO)的掺入主要是为了提高沥青的抗紫外老化作用,而随着ZnO掺量的增加,延度指标有一定增加。故综合考虑,选择A(ZnO)水平掺量为A3。B(PPA)主要对延度指标起主要影响作用,随着PPA掺量的增加,软化点呈线性增加,与之相反得是,延度呈线性降低,故综合考虑,选择B(PPA)水平掺量为B1。C(DOP)主要对延度和黏度指标起主要影响作用,随着DOP掺量的增加,延度呈线性增加,而黏度先增大后减小,故存在一个最佳值。综合考虑,选择C(DOP)水平掺量为C2。所以确定优选组合ZnO、PPA以及DOP的添加量分别为基质沥青重量的1.5%、0.5%以及1.5%。
表3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表
表4正交实验基本物理性能
表5正交试验结果极差分析
Kjm是第j列因素m水平所对应的试验指标和,本实验正交设计为3因素3水平,见表3,Kjm的平均值大小可以判断j因素的优水平和各因素的优水平组合。Kj1即表示j因素(A、B、C三种因素分别代表ZnO、PPA、DOP)水平1(表三)试验指标和。Rj为第j列因素的极差,极差越大说明该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越大,越重要。
表6正交试验结果方差分析
针入度所用设备为SYD-2801E1型针入度试验器;测试软化点采用HR-2806E型电脑智能软化点试验仪;延度测试则采用北京航天科宇测试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低温延度伸度仪,布式粘度试验采用RVDV2T旋转粘度仪,温度控制为135℃。
从正交实验基本物理性能中可以看出,当纳米氧化锌掺量为基质沥青重量的1.5%、PPA掺量为基质沥青重量的0.5%、增塑剂DOP掺量为基质沥青重量的1.5%时,得到的改性沥青相比基质沥青,改性青的针入度数值由7.07mm降低为5.837mm,改善幅度为17.4%;软化点从52上升至58.29,改善幅度为12.1%;5℃延度从6.4cm提高为19.89cm,改善幅度为210.8%;135℃黏度数值从515提升至985.60,改善幅度为91.4%。
试验例2,
选取基质沥青JZ、纳米ZnO改性沥青JN(0.5%ZnO)、PPA改性沥青JP(0.5%PPA)、DOP改性沥青JD(1.5%DOP)和ZnO/PPA/DOP复合改性沥青JC(1.5%ZnO、0.5%PPA、1.5%DOP)五种沥青作路用性能对比。复合改性沥青JD制备步骤与实施例2相同;对于JZ、JN、JP、JD中,单掺改性沥青JN、JP、JD做性能分析的时候是为了得到一个最佳掺量,后面和复合改性沥青对比的时候和复合改性沥青制备步骤中的剪切温度、剪切时间、发育时间及温度均需要保持一致;基质沥青JZ也要经过同样的操作步骤,是作为参照与其他沥青做对比,控制制备工艺这个变量保持一致。
频率扫描试验:沥青在夏季使用时的极限温度约为64℃左右,因此对沥青样品在64℃的条件下进行频率扫描,存储剪切模量G′是指沥青变形过程中能量的储存和释放,而损失剪切模量G″反映沥青模量在变形过程中由于内部摩擦产生的以热的形式损耗的能量。
图4、图5结果显示其中以JC的G′和G″最高,在频率为0.1Hz时,G′相对于JZ提高了900%,G″相对于JZ提高了425%,说明复掺改性剂对沥青的弹性成分保留程度提高很大,其高温性能相对基质沥青改善明显,同时也表明抗车辙能力、抗疲劳能力有显著提高。
低温流变性能:利用弯曲梁流变仪(BBR)对低温下沥青进行弯曲蠕变劲度试验,试验的温度选取-12℃、-18℃以及-24℃,以劲度模量S及蠕变速率m来共同评价沥青的低温抗裂性能。在规范要求内,沥青的蠕变劲度S越小,蠕变速率m越大,沥青的低温性能越好。如图6-7,从数值变化来看,改性剂DOP的添加对于沥青低温性能的提升显而易见,沥青低温柔性和应力松弛性能变好。复掺的JC低温性能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仅次于DOP改性沥青。
耐老化性能:
1、高温下耐老化性能:利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进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如图8-9所示,以沥青的老化指数AI和动态剪切流变参数RAI作为评价沥青耐老化性能的指标,数值越小则代表沥青的高温耐老化性能越好。短期、紫外、长期老化后五种沥青样品中综合评价JC的高温耐老化性能最好,以长期老化后数据为例,长期老化后JC的AI、RAI指数最小,相对于JZ的AI和RAI,JC分别降低了57%和56%。说明复合改性沥青JC的高温耐老化性能最好。
2、低温下耐老化性能:利用弯曲梁流变仪(BBR)进行弯曲梁流变试验,如图10-11所示;对不同温度下(-12℃、-18℃、-24℃)的短期、紫外、长期老化前后各组沥青进行流变试验,对不同老化方式下的BBR测试结果进行处理,得到蠕变速率老化指数(mAI)与劲度模量老化指数(SAI)。SAI越小,mAI越大则说明沥青的低温耐老化性能越好。短期、紫外、长期老化后五种沥青样品中综合评价JC的低温耐老化性能最好。以紫外老化后指数数据为例,紫外老化后-18℃下mAI值中有且只有JC的数值满足规范要求;-24℃下,JC的SAI指数最小,说明复合改性沥青JC的低温耐老化性能最好。
短期老化采用SYD-0610旋转薄膜烘箱进行试验。试样沥青质量为50±0.5g,装入盛样皿中,将盛样皿放入沥青薄膜烘箱(163±1℃)中,空气流速为4000ml/min±200ml/min,实验时间85min。
沥青紫外光老化波长为395NM的LED冷光源紫外线固化灯,紫外强度为400mW/cm2,试样表面实际紫外光强度为65mW/cm2。试样为短期老化后的尺寸为厚1mm,长11cm宽11cm的沥青薄膜。
长期老化试验为压力老化试验(PAV老化试验),试验温度为100℃,沥青试样质量为50g±0.5g,空气压力为2.1Mpa±0.1Mpa计,压力老化时间为20±10min。
弯曲梁流变试验采用原样沥青和短期、紫外、长期老化后的沥青,试验荷载保持在980m N±50m N,测试温度分别为-12,-18℃,-24℃。
在宏观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沥青进行微观扫描电子显微镜试验,对沥青进行微观形貌观测,探究不同老化方式下改性沥青的微观形貌变化。如图15所示,纳米ZnO颗粒在沥青中分散较为均匀,SEM观测到改性沥青表面并没有明显团聚现象,但其表面凹凸不平,褶皱较多;如图16所示,PPA改性沥青表面出现团状的絮状物。DOP的加入使得其表面更为平整和光滑,且没有团状絮状物,DOP的添加使得纳米氧化锌及PPA在沥青中分散得更加均匀,同时减少了团聚的现象,故而使得改性剂对沥青的改性效果更佳,见图17。
关于储存稳定性主要按照《公路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2011)中T0661-2000测试聚合物改性沥青离析试验操作法进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规定软化点差不大于2.5℃,而JC的离析实验测试结果显示上部软化点为57.82℃,下部软化点为59.20℃,差值1.38℃,符合规范要求。
从上述常规物理试验指标、高温低温流变性能、老化及疲劳性能结果来看,利用本发明实施例方法制得的改性沥青综合效果佳,纳米氧化锌、PPA、增塑剂复合改性沥青相比基质沥青及单掺改性沥青性能大幅提升,具有远远超过基质沥青的路用性能,完全满足路面建筑材料的需要,经济,社会,环保效益明显,应用前景广泛。
本发明改性沥青制备过程中温度控制在150℃以下,而传统SBS复合改性沥青制备温度一般在180℃以上,甚至高达200℃;在采用高速剪切仪对改性沥青剪切的实验过程中,当温度超过175℃时便可以明显观察到有烟气冒出,已经有较多的轻组分在高温下挥发出来了;即在高温下,沥青轻组分极易挥发,且在高温条件下,沥青中的轻组分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导致制备的沥青极易产生老化现象。本发明制备温度相比SBS改性沥青降低25%-30%,极大地降低了改性沥青在生产过程中短期老化对改性沥青改性效果的影响,在能耗方面相比传统SBS改性沥青减少了25%以上,因为温度越高,散热越快,同样的温差在实际施工中需要对沥青加热的时间更长,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
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改性沥青,相比目前交通行业大量使用的SBS改性沥青,较大的优点是不需要很高的制备温度便可以得到路用性能较优的改性沥青,当制备温度降低后,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保、能源等方面的有利效果,克服了高温导致的沥青轻组分极易挥发,沥青老化等问题,提高产品的稳定性,避免了在生产过程中综合路用性能大幅降低的现象。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三种改性剂价格都比较低廉,可以极大地提高本发明的工程应用能力。由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改性剂掺量很少,且均为较容易分散的物质,所以在剪切过程中不需要很长时间的剪切就可以使得改性剂在沥青中分散更均匀,故工艺相比其他改性沥青的工艺更加简单,在实际应用中不需要大型复杂的加工设备,对设备要求也比较低(比如剪切罐耐高温方面、机械剪切功率方面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改性沥青的原料包括基质沥青、纳米氧化锌、多聚磷酸、增塑剂,纳米氧化锌掺量为基质沥青质量的 0.5%-1.5%,多聚磷酸的掺量为基质沥青质量的0.5%-1.1%,增塑剂的掺量为基质沥青质量的 1%-2%;
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S1,将基质沥青和足量纳米氧化锌分别于 130℃-135℃加热烘干,使基质沥青有较好的流动性;烘干纳米氧化锌中的水分;
S2,将基质沥青取出,均匀加热至 145℃-150℃,将纳米氧化锌加入基质沥青中,纳米氧化锌掺量为基质沥青质量的 0.5%-1.5%;搅拌均匀,高速剪切;
S3,加入多聚磷酸,多聚磷酸的掺量为基质沥青质量的 0.5%-1.1%,搅拌均匀,高速剪切;
S4,按比例加入增塑剂,掺量为基质沥青的 1%-2%,搅拌均匀,高速剪切;
S5,将剪切好的改性沥青放入温度为 145-150℃的烘箱中发育,即得。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一种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 中,加热烘干的时间为 1-1.5 小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 中,均匀加热具体为:将步骤 S1 加热后的基质沥青放入磁力搅拌器的集热锅进行油浴加热,保持温度为145℃-150℃,启动剪切机,以 500-800r/min 的速度对基质沥青进行搅拌,使基质沥青受热均匀,直至基质沥青内部温度稳定。
4.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一种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S3 中,高速剪切的剪切速度为 3000-3500r/min,剪切温度为 145℃-150℃,剪切时间 10-15min。
5.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一种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 中,高速剪切的剪切速度为 3000-3500r/min,剪切温度为 145℃-150℃,剪切时间 20-30min。
6.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一种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 中,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磷酸三甲苯酯、磷酸三苯酯或癸二酸二辛酯中的任意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一种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5 中烘箱中发育时间 40-60min。
8.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一种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氧化锌的比表面积为50-55m 2/g,平均粒径30±1nm,纯度>99.5%。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791060.4A CN114921108B (zh) | 2022-07-05 | 2022-07-05 | 一种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791060.4A CN114921108B (zh) | 2022-07-05 | 2022-07-05 | 一种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921108A CN114921108A (zh) | 2022-08-19 |
CN114921108B true CN114921108B (zh) | 2023-02-17 |
Family
ID=82816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791060.4A Active CN114921108B (zh) | 2022-07-05 | 2022-07-05 | 一种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92110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612306B (zh) * | 2022-11-11 | 2023-10-17 | 长沙理工大学 | 一种复合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
CN116178971B (zh) * | 2022-11-30 | 2024-03-15 | 长沙理工大学 | 纳米掺杂氧化锌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39556A (zh) * | 2000-08-18 | 2002-03-13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储存稳定的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
CN101479344A (zh) * | 2006-05-31 | 2009-07-08 | 伊诺弗斯公司 | 通过添加多聚磷酸和可交联聚合物制备改性沥青的方法 |
CN101602889A (zh) * | 2008-06-11 | 2009-12-16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含有基质沥青的组合物和沥青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CN104603207A (zh) * | 2012-09-12 | 2015-05-06 |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 沥青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CN104710804A (zh) * | 2015-03-17 | 2015-06-17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 一种sbs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272632A (zh) * | 2019-07-11 | 2019-09-24 | 长安大学 | 一种抗疲劳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358318A (zh) * | 2019-08-24 | 2019-10-22 | 深圳市交通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 一种高性能道路改性沥青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138374A1 (en) * | 2015-02-26 | 2016-09-01 |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 Process to modify bitumen |
-
2022
- 2022-07-05 CN CN202210791060.4A patent/CN11492110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39556A (zh) * | 2000-08-18 | 2002-03-13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储存稳定的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
CN101479344A (zh) * | 2006-05-31 | 2009-07-08 | 伊诺弗斯公司 | 通过添加多聚磷酸和可交联聚合物制备改性沥青的方法 |
CN101602889A (zh) * | 2008-06-11 | 2009-12-16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含有基质沥青的组合物和沥青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CN104603207A (zh) * | 2012-09-12 | 2015-05-06 |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 沥青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CN104710804A (zh) * | 2015-03-17 | 2015-06-17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 一种sbs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272632A (zh) * | 2019-07-11 | 2019-09-24 | 长安大学 | 一种抗疲劳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358318A (zh) * | 2019-08-24 | 2019-10-22 | 深圳市交通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 一种高性能道路改性沥青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Polyphosphoric acid and plasticizer modified asphalt: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odification mechanism;Ruimeng Song等;《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211012;第309卷;第1-12页 * |
纳米氧化锌改性沥青及其抗老化性能研究;张明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Ⅱ辑》;20160215(第2期);第B020-199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921108A (zh) | 2022-08-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921108B (zh) | 一种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 |
Zhang et al. | Evaluation of aging behaviors of asphalt with different thermochromic powders | |
Chen et al. | Thermoviscosifying polymer used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rheological behaviors and core flooding test | |
CN105754356B (zh) | 一种沥青再生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0365055C (zh) | 稀土改性碳纳米管/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8980622B (zh) | 一种纳米复合降凝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Wang et al. | Properties and mechanism of SBS/crumb rubber composite high viscosity modified asphalt | |
CN112679898B (zh) | 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改性水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5304303B (zh) | 利用多孔碳酸钙微球缓释再生剂以延缓沥青老化的方法 | |
Meng et al. | Study on aging resistance and micro characteristics of bio-asphalt/TLA composite modified asphalt binder | |
Ning et al. | Study on mechanical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ternary fluororubber filled with four needles of zinc oxide | |
Wadi et al. | Polypropylene–elemental sulfur (S8) composites: effect of sulfur on morphological, therm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 |
Yeşilçiçek et al. | Characterization and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asphalt binder with a novel tall oil-based boron additive to enhance asphalt performance | |
CN113308286A (zh) | 一种润滑油改性剂以及改性润滑油 | |
CN116102894B (zh) | 一种有机凝胶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 |
Cui et al. | Preparation of chlorinated poly (propylene carbonate) and its effect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ly (propylene carbonate)/starch blends as a compatibilizer | |
CN113248809A (zh) | 一种增塑改性温拌剂、温拌沥青制备方法 | |
CN111087828A (zh) | 一种Sasobit温拌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5491047A (zh) | 一种无离析的废旧pe/eva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2226095A (zh) | 一种低成本抗离析抑老化改性沥青的制作方法 | |
CN116333508A (zh) | 基于分子级润滑的稳定型星线共混sbs改性沥青及制备方法 | |
Zhang et al. | Improved properties of weathered coal and SBR/weathered coal compound modified asphalt | |
CN115044099B (zh) | 一种适于热拌沥青混合料超低温施工的二维沥青温拌剂和温拌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6063857B (zh) | 聚合物母液及其制备方法和50号a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 |
Cui et al. | On the enhanced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asphalt via adding surface modified calcium sulfate whisker-SB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