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05429A - 一种限位工装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限位工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905429A CN114905429A CN202110178387.XA CN202110178387A CN114905429A CN 114905429 A CN114905429 A CN 114905429A CN 202110178387 A CN202110178387 A CN 202110178387A CN 114905429 A CN114905429 A CN 11490542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t
- lower seat
- piece
- connecting piece
- limi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7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Ethyl ur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N)=O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81 surface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11/00—Work holders not covered by any preceding group in the subclass, e.g. magnetic work holders, vacuum work hol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 Mounting, Exchange, And Manufacturing Of Dies (AREA)
Abstract
一种限位工装,限位工装包括下座、上座、第一压紧机构,至少部分第一零部件位于上座和下座之间,第一压紧机构与上座限位连接,第一压紧机构能够对第一零部件施加正压力;限位工装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上座和下座中其中一个与第一连接件的一端卡接,另外一个与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卡接或铰接;限位工装还包括第二压紧机构,第二压紧机构包括压板和第二连接件,压板正压于待限位零部件的上方,第二连接件相对靠近压板的外缘设置,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压板卡接,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下座卡接;这样有利于减小待限位零部件在工装上的上料时间和/或卸料时间,从而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机械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限位工装。
背景技术
在生产中,有些零部件需要用外部工装来限制其纵向运动,这样就会涉及零部件在工装上的上料和/或卸料时的效率问题;因此如何减小零部件在工装上所花费的上料时间和/或卸料时间以提高生产效率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限位工装,有利于减小待限位零部件在工装上的上料时间和/或卸料时间,从而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限位工装,至少能够限制待限位零部件沿纵向移动,所述待限位零部件包括第一零部件和第二零部件,所述第二零部件位于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上方,所述第二零部件与所述第一零部件接触设置,所述第二零部件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零部件的长度;所述限位工装包括下座、上座、第一压紧机构,所述上座和所述下座之间能够安装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零部件,所述下座能够为第一零部件提供支撑,,所述第一压紧机构与所述上座限位连接,所述第一压紧机构位于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上方,所述第一压紧机构能够对所述第一零部件施加正压力;所述限位工装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靠近所述上座的外缘或所述下座的外缘设置,所述上座和所述下座中其中一个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卡接,另外一个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卡接或铰接;
所述限位工装还包括第二压紧机构,所述第二压紧机构能够对所述第二零部件施加正压力;所述第二压紧机构包括压板和第二连接件,所述压板正压于所述待限位零部件的上方,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靠近压板的外缘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压板卡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下座卡接。
通过上述方式,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组装和拆卸相对快捷,这样使得第一压紧机构和第二压紧机构的组装和拆卸相对快捷,这样有利于相对减小待限位零部件在工装上所花费的上料时间和卸料时间,从而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中待限位零部件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和一个爆炸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中装配有待限位零部件的限位工装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中未装配待限位零部件的限位工装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在一个方向上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中未装配待限位零部件的限位工装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在另一个方向上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或图4中限位工装的一个爆炸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3至图5中上座和第一压紧机构组装在一起在一个方向上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3至图5中上座和第一压紧机构组装在一起在另一个方向上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3至图7中第一压紧机构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第一压紧机构沿A-A剖切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2至图5中下座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2至图5中压板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2至图5中第三压紧机构与卡扣件组装在一起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第三压紧机构与卡扣件组装在一起的一个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第三压紧机构与卡扣件组装在一起沿着A-A剖切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2至图5中第一立板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2或图13中卡扣件在一个方向上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2或图13中卡扣件在另一个方向上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2至图5中第四压紧机构与支撑件组装在一起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第四压紧机构与支撑件组装在一起的一个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第四压紧机构与支撑件组装在一起沿着A-A剖切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18中支撑件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至图5中第五压紧机构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2中第五压紧机构的一个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3中第五压紧机构沿着A-A剖切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中装配有待限位零部件的限位工装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在一个方向上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申请中装配有待限位零部件的限位工装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在另一个方向上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图25或图26中第四压紧机构与支撑件组装在一起的在一个方向上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25或图26中第四压紧机构与支撑件组装在一起的在另一个方向上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图27或图28中支撑件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申请中装配有待限位零部件的限位工装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在第一连接件为锁定状态时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申请中装配有待限位零部件的限位工装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在第一连接件为打开状态时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31中A部的一个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图30或图31中上座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4是本申请中装配有待限位零部件的限位工装的第四种实施方式在第一连接件为锁定状态时在一个方向上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5是本申请中设置有待限位零部件的限位工装的第四种实施方式在第一连接件为打开状态时在另一个方向上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6是图34或图35中下座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便于描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下文中所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词仅仅是指限位工装如图2所示的状态安放时的方位。
通常,在生产中,有些零部件需要用外部工装来限制其纵向运动,以备后续工序需要,譬如后续工序可能是焊接、表面处理等其他工序;参见图1,图1为待限位零部件101的一个爆炸结构分解示意图,其中待限位零部件101包括第一零部件1011、第二零部件1012、第三零部件1013、第四零部件1014以及第五零部件1015,第一零部件1011的长度L1小于第二零部件1012的长度L2,本申请中的限位工装可以用于防止待限位零部件101沿纵向和横向运动,当然,本申请中的限位工装也可以只用于防止待限位零部件101沿纵向运动;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第二零部件1012、第一零部件1011、第五零部件1015以及第三零部件1013依次从上到下沿着纵向分布,第四零部件1014位于第五零部件1015的下方;这里应该明白,本申请中所公开的待限位零部件101只是为了示意性说明,其对具体的形状和结构并不作具体要求,另外,本实施例中,待限位零部件101包括五个零部件,当然,待限位零部件101也可以包括两个以上其他数量的零部件。
以下将对本申请中的限位工装进行详细介绍,针对本申请中的限位工装有四种实施方式,以下将对这四种实施方式的限位工装进行详细介绍。
参见图2至图9,图2至图9为对本申请中的限位工装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对限位工装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参见图1至图5,限位工装100包括下座1和上座2,本实施例中,第一零部件1011和第五零部件1015位于上座2和下座1之间,第一零部件1011和第五零部件1015通过下座1支撑,当然,也可以是只有部分第一零部件1011和第五零部件1015位于上座2和下座1之间,此时,第一零部件1011和第五零部件1015可以有部分伸出下座1;参见图1至图5,限位工装100还包括第一压紧机构3,第一压紧机构3与上座2限位连接,第一压紧机构3位于第一零部件1011的上方,第一压紧机构3能够对第一零部件1011施加正压力。
具体地,参见图6至图10,第一压紧机构3包括第一弹性件33,第一弹性件33能够对第一零部件1011抵接并施加压力,这里的抵接可以是直接抵接,也可以是间接抵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33为弹簧,当然,第一弹性件33也可以是聚氨酯等其他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参见图8至图10,本实施例中,第一压紧机构3还包括第一杆件32,第一杆件32包括第一主体部321、第一限位部322和第一抵压部323,第一主体部321连接第一限位部322和第一抵压部323,本实施例中,第一主体部321与第一限位部322为一体结构,第一主体部321与第一抵压部323为分体结构并固定连接,当然,第一主体部321与第一限位部322也可以是分体结构,第一抵压部323与第一主体部321也可以是一体结构;参见图8至图10,第一弹性件33套设于第一主体部321的外周,第一弹性件33位于上座2的下端面和第一抵压部323的抵压面之间,第一弹性件33的下端与第一抵压部323抵接,第一弹性件33的上端与上座2抵接,第一抵压部323的下表面与待限位零部件抵接。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一压紧机构3包括第一杆件32,当然,当第一弹性件33的材料为聚氨酯等其他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时,也可以不设置第一杆件32,此时第一弹性件33的上端可以直接与上座2固定连接。
参见图6,第一压紧机构3与上座2限位连接;具体地,参见图6至图9,本实施例中,部分第一主体部321穿过上座2的通孔,第一主体部321的一端与第一抵压部323通过螺纹配合固定连接,这样可以通过调节第一主体部321和第一抵压部323的螺纹配合长度来调整第一弹性件33的压缩量,进而可以调节第一弹性件33对待限位零部件101所施加的作用力的大小;参见图6至图9,第一限位部322的外缘最大尺寸大于上座2中供第一主体部321穿过的通孔(未图示)所对应的侧壁的最大尺寸,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322位于上座2的上方,第一限位部322的外缘呈圆形,上座2中供第一主体部321穿过的通孔也呈圆形,也就是说,第一限位部322的外径大于上座2中供第一主体部321穿过的通孔的直径,这样有利于防止第一杆件32沿轴向自上座2脱离;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322全部位于上座2的上方,当然,第一限位部322也可以有部分嵌于上座2;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322与第一主体部321为一体结构,当然第一限位部322与第一主体部321也可以设置成分体结构;参见图9,本实施例中,第一杆件32为螺杆,由于螺杆作为标准件,这样不需要额外再加工零部件来作为第一杆件32,这样有利于节省成本;当然,也可以通过在第一主体部321的上端设置卡槽,在卡槽内设置卡簧,通过卡簧和卡槽的配合来限制第一杆件32纵向脱离上座2;另外,本实施例中,限位工装100包括一个以上的第一压紧机构3,当然,限位工装100也可以只包括一个第一压紧机构3,这里关于第一压紧机构3的数量可以根据待限位零部件101的大小以及需要压紧的部位适应性设计。
参见图2至图5,限位工装10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4,第一连接件4相对上座2的中心轴线更靠近上座2的外缘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4的一端与上座2卡接,第一连接件4的另一端与下座1卡接;这样使得第一连接件4与上座2和下座1之间的连接方式相对简单,第一连接件4的拆卸和组装相对快捷,从而有利于相对减小待限位零部件101在工装上所花费的上料时间和卸料时间,进而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这里以及下文中所提到的“上料”包括将待限位零部件101置于工装的预设位置以及零部件在工装的纵向限位,这里以及下文所提到的“卸料”包括将待限位零部件101从限位工装100拆卸和/或取出;参见图2至图4,本实施例中,当第一连接件4的一端与上座2卡接,第一连接件4的另一端与下座1卡接时,第一弹性件33被压缩,从而能够对待限位零部件101施加作用力,进而能够防止待限位零部件101在纵向上移动。
具体地,参见图5和图6,上座2包括第一缺口部21,沿着平行于上座2的厚度方向,第一缺口部21贯穿设置,第一缺口部21具有第一开口211,第一开口211位于上座2的外缘;参见图10,下座1包括第二缺口部11,沿着平行于下座1的厚度方向,第二缺口部11贯穿设置,第二缺口部11具有第二开口111,第二开口111位于下座1的外缘;结合参见图3、图5和图10,第一连接件4穿过第一缺口部21的腔和第二缺口部11的腔,第一连接件4的上端伸出上座2并与上座2抵接,第一连接件4的下端伸出下座1并与下座1抵接;通过上述方式,使得第一连接件4不会沿纵向移动。
参见图2至图11,当在拆卸第一连接件4时,用力向下按压上座2,上座2能够沿着竖直方向运动,这样第一连接件4的上端不与上座2抵接,这样第一连接件4能够快速脱离第一缺口部21和第二缺口部11,从而有利于相对提高拆卸第一连接件4的速度,进而有利于减小待限位零部件101在工装上卸料时间;当在组装第一连接件4时,用力向下按压上座2,将第一连接件4从第一开口211处放入第一缺口部21的腔以及从第二开口111处放入第二缺口部11的腔,然后撤去作用在上座2的按压力,使得第一连接件4的上端能够与上座2抵接,第一连接件4的下端能够与下座1抵接,这样能够防止第一连接件4在组装好后从第一开口211和第二开口111处滑出,同时通过连接上座2能够对弹性件33施加压力,使得弹性件33能够被压缩;通过上述方式,第一连接件4结构相对简单,这样有利于相对提高组装第一连接件4的速度,进而有利于降低待限位零部件101在工装上所花费的上料时间。
参见图2至5,本实施例中,限位工装100包括四个第一连接件4,其中有两个第一连接件4靠近上座2的第一侧面23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件4靠近上座2的第二侧面24设置,本实施例中,上座2的第一侧面23和上座2的第二侧面24平行设置;本实施例中,限位工装100只包括四个第一连接件4,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以及上座2的大小设置其他数量的第一连接件4,这里其他数量的第一连接件4可以是低于四个,也可以是高于四个;同样地,第一连接件4也可以靠近上座2的第三侧面25设置,这样第一连接件4可以沿着平行于下座1的宽度方向连接上座2和下座1,此时上座2可以根据下座1的大小进行适应性设计。
参见图2至图5,限位工装100还包括第二压紧机构5,第二压紧机构5能够对第二零部件1012施加正压力;第二压紧机构5包括压板51和第二连接件52,压板51正压于第二零部件1012的上方;第二连接件52相对靠近压板51的外缘设置,第二连接件52的一端与压板51卡接,第二连接件52的另一端与下座1卡接;这样使得第二连接件5与上座2和下座1之间的连接方式相对简单,第二连接件52的拆卸和组装相对快捷,从而有利于相对减小待限位零部件101在工装上所花费的上料时间和卸料时间,进而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具体地,参见图11,压板51包括第三缺口部511,沿着平行于压板51的厚度方向,第三缺口部511贯穿设置,第三缺口部511具有第三开口5111,第三开口5111位于压板51的外缘;参见图10,下座1包括第四缺口部12,沿着平行于下座1的厚度方向,第四缺口部12贯穿设置,第四缺口部12具有第四开口121,第四开口121位于下座1的外缘;第二连接件52能够从第三开口5111移出第三缺口部511,第二连接件52能够从第四开口121移出第四缺口部12;参见图2至图5,第二连接件52包括第二杆件521和第二弹性件522,第二杆件521穿过第三缺口部511的腔和第四缺口部12的腔,沿着竖直方向,第二杆件521的上端伸出第三缺口部511并与压板51抵接,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522位于下座1的下方,第二杆件521穿过第二弹性件522,第二弹性件522的上端与下座1抵接,第二弹性件522的下端与第二杆件521的下端抵接;通过上述方式,使得第二连接件52与压板51和下座1之间的连接方式相对简单,第二连接件52的拆卸和组装相对快捷,这样有利于相对减小第二零部件1012在工装上所花费的上料时间和卸料时间,从而有利于提高后续工序的生产效率;具体地,参见图2至图5、图11,将待限位零部件101放入预设位置,将压板51置于第二零部件1012的上方,当需要限制第二零部件1012的纵向移动时,将第二连接件52中的第二杆件521从压板51的第三开口5111进入至压板51的第三缺口部511以及从下座1的第四开口121进入至下座1的第四缺口部12,这样使得第二杆件521的上端与压板51抵接,第二杆件521的下端通过第二弹性件522间接与下座1抵接,从而使得压板51能够正压于第二零部件1012的上方,进而使得第二零部件1012能够在纵向上得到限位,通过上述方式,第二连接件52组装方便快捷,从而有利于降低第二零部件1012的上料时间,进而有利于提高后续工序的生产效率;当需要从第二零部件1012上移出待限位零部件101时,将第二连接件52沿纵向向上提起,这样使得第二弹性件522能够被压缩,进而使得第二杆件521能够向上提起,然后将第二连接件52从第三开口5111移出第三缺口部511以及从第四开口121移出第四缺口部12,进而使得第二连接件52能够被快速拆卸。
参见图2至图5、图11,第二杆件521包括第二主体部5211、第二限位部5212和第二抵压部5213,第二主体部5211连接第二限位部5212和第二抵压部5213,第二限位部5212伸出第三缺口部511并与压板51的上表面抵接,第二抵压部5213位于下座1的下方,第二弹性件522套设于第二主体部5211的外周,第二弹性件522的下端与第二抵压部5213抵接,参见图5和图11,位于第一缺口部511内的第二主体部5211与第一缺口部511所对应的侧壁间隙配合,另外还有部分第二主体部5211位于第四缺口部12,位于第四缺口部12的第二主体部5211与第四缺口部12所对应的侧壁间隙配合;另外,本实施中,第二弹性件522为弹簧,当然,第二弹性件522的材料也可以是聚氨酯等其他具有弹性的材料组成。
参见图2至图5,本实施例中,限位工装100还包括活动件53,活动件53位于第二主体部5211的外周,至少部分活动件53位于下座1的下方,活动件53的上端面与下座1抵接,活动件53的下端面与第二弹性件522的上端抵接;活动件53能够沿着第二杆件521的轴向向靠近或远离第二抵压部5213的方向运动,具体地,当向上提起第二限位部5212时,下座1使得第二弹性件522被压缩,同时活动件53向靠近第二抵压部5213的方向运动,当撤去作用在活动件53上的作用力时,弹簧会伸长使得活动件53向远离第二抵压部5213的方向运动。
参见图2至图5,本实施例中,限位工装100包括两个第二连接件52,两个第二连接件52沿着平行于压板51的长度方向间隔预设距离分布,其中一个第二连接件52靠近压板51的第一侧面设置,另外一个第二连接件52靠近压板51的第二侧面设置,两个第二连接件52关于压板51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轴线对称分布,这样有利于使得压板51受力均匀,进而使得待第二零部件1012受力均匀,从而有利于防止第二零部件1012因受力不均而导致移位或倾斜;另外,本实施例中,限位工装100只包括两个第二连接件52,当然,限位工装100也可以只包括一个设置在压板51一侧的第二连接件52,此时可以用其他连接结构来连接压板51的另一侧和下座1;当然,限位工装100也可以包括两个以上的第二连接件52,具体数量可以根据限位零部件的长度和/或宽度进行适应性设计。
参见图2至图5,本实施例中,限位工装还包括第三压紧机构6,第三压紧机构6位于下座1的上方,第三压紧机构6能够对第一零部件1011施加正压力;具体地,参见图12至图14,第三压紧机构6包括第三弹性件61和第三杆件62,第三弹性件61位于第一零部件1011的上方,第三杆件62包括第三主体部621和第三抵压部622,第三弹性件61套设于述第三主体部621的外周,第三抵压部622的下端与待限位零部件101抵接,第三抵压部622的上端与第三弹性件61的下端抵接;参见图2至图5,限位工装100还包括卡扣件7,卡扣件7包括上部71、连接部72和下部73,连接部72连接上部71和下部73,连接部72相对靠近下座1的中心更靠近下座1的外缘设置,本实施例中,下座1位于连接部72的一侧,上部71与下部73位于连接部72的同一侧,下座1所在侧、上部71所在侧以及下部73所在侧为连接部72的同一侧;参见图2至图5、图15,限位工装100还包括第一立板8,第一立板8与下座1固定连接,第一立板8位于下座1的下方,第一立板8具有限位槽81,下部73穿过限位槽81,下部73与限位槽81所对应的周壁间隙配合,本实施例中,限位槽81全部成形于第一立板8,沿着第一立板8的厚度方向,限位槽81贯穿设置;当然,限位槽81也可以有部分成形于下座1,有部分成形于第一立板8,成形于下座1的限位槽81与成形于第一立板8的限位槽81连通设置。
参见图12至图14,第三弹性件61的上端与上部71抵接,当有垂直于第三抵压部622下表面并向上的作用力按压第三抵压部622的下表面时,第三主体部621能够沿着平行于第三杆件62中心轴线的方向上运动使得第三弹性件61能够被压缩,第三弹性件61的反作用力会作用在第三抵压部622,通过第三抵压部622将第三弹性件61的反作用力间接作用待限位零部件101上,从而使得待限位零部件101在纵向上被压紧,进而使得待限位零部件101在纵向上得到限位;通过上述方式,使得待限位零部件101在工装上的纵向限位方式相对简单,卡扣件8的拆卸和组装相对快捷,这样有利于相对减小待限位零部件在工装上所花费的上料时间和卸料时间,从而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参见图12至图14,第三压紧机构6还包括防脱部63,至少部分防脱部63位于上部71的上方,防脱部63与第三杆件62的上端连接,通过防脱部63使得第三杆件62沿着轴向不会脱离上部71;本实施例中,防脱部63与第三杆件62为分体结构并固定连接,当然,防脱部63与第三杆件62也可以是一体结构;沿着平行于上部71的宽度方向,防脱部63的两端伸出上部71,防脱部63与上部71垂直设置,这样防脱部63还可以为人工手动操作时提供提手,从而便于操作。
参见图2至图5,本实施例中,限位工装100还包括第四压紧机构9,参见图18至图21,第四压紧机构9包括第四弹性件91和第四杆件92,第四杆件92包括第四主体部921和第四限位部922,第四限位部922与第四主体部921的上端连接,第四弹性件91环绕第四主体部921的外周设置;当将图1中的待限位零部件101放置于限位工装100时,第四弹性件91的上端抵接于第四限位部922,第四弹性件91的下端能够对第一零部件1011施加正压力,第四主体部921穿过第一零部件1011和第三零部件1013,第四主体部921的下端伸出第三零部件1013;参见图2至图5,限位工装100还包括支撑件13,第四杆件92与支撑件13可活动连接,支撑件13位于下座1的下方,第一零部件1011支撑于支撑件13;支撑件13具有通孔130,沿着平行于支撑件13的厚度方向,通孔130贯穿设置;第四主体部921的下端伸出通孔130,第四主体部921中伸出通孔130的部分所对应的外轮廓的最大径向尺寸大于通孔130的最小径向尺寸,这样有利于防止第四杆件92纵向脱离支撑件13;另外,通过上述方式,待限位零部件在工装上纵向限位的方式相对简单,待限位零部件在工装上拆卸和/或组装相对快捷,这样有利于相对减小待限位零部件在工装上所花费的上料时间和/或卸料时间,从而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参见图18至图21,第四压紧机构9还包括活动件94,活动件94环绕第四主体部921的外周设置,本实施例中,第四弹性件91为弹簧,弹簧位于活动件44的下表面和第四限位部922的上表面之间,活动件94能够沿着平行于第四主体部921的轴向上下运动,活动件94能够与第一零部件1011抵压;本实施例中,第四弹性件91为弹簧,当然,第四弹性件91也可以是聚氨酯等其他具体弹性的材料构成,此时第四压紧机构9可以包括活动件94,也可以不包括活动件94。
参见图18至图21,本实施例中,支撑件13位于底座102的下方,支撑件13与底座102不连接,图1中的第三零部件1013支撑于支撑件13,支撑件13与第四杆件92可活动连接,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支撑件13能够沿着垂直于第四杆件92的轴向方向移动;参见图18至图21,支撑件13具有通孔130,沿着平行于支撑件13的厚度方向,通孔130贯穿设置;第四主体部921的下端伸出通孔130,第四主体部921中伸出通孔130的部分所对应的外轮廓的最大径向尺寸大于通孔130的最小径向尺寸;通过上述方式,待限位零部件在工装上纵向限位的方式相对简单,待限位零部件在工装上拆卸和组装相对快捷,这样有利于相对减小待限位零部件在工装上所花费的上料时间和卸料时间,从而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具体地,参见图18至图21,本实施例中,通孔130所对应的侧壁包括第一弧面部1301、第二弧面部1302,第一弧面部1301和第二弧面部1302连接,第一弧面部1301的径向尺寸小于第二弧面部1302的径向尺寸;伸出通孔130的部分所对应的外轮廓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弧面部1301的径向尺寸小于第二弧面部1302的径向尺寸;第一弧面部1301和第二弧面部1302之间的连接处的径向尺寸大于第四主体部921中位于通孔130所对应的部分的径向尺寸小于伸出通孔130的部分所对应的外轮廓的径向尺寸,通过沿着垂直于第四杆件92的轴向方向移动支撑件13能够使得支撑件13脱离或限位于第四杆件92。
参见图21,本实施例中,第一弧面部1301的竖直高度小于第二弧面部1302的竖直高度;支撑件13还包括凹槽131,凹槽131自支撑件13的下表面凹陷设置;凹槽131与第一弧面部1301所围成的腔连通;凹槽131所对应的侧壁呈弧状,凹槽131所对应的侧壁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弧面部1301的径向尺寸,凹槽131所对应的侧壁为至少大于二分之一的圆周;当压紧机构处于压紧状态时,第四主体部921的下端伸出第一弧面部1301所围成的腔,伸出第一弧面部1301所围成的腔的第四主体部921至少部分位于凹槽131内;这样当压紧机构处于压紧状态时,有利于防止第四杆件92与支撑件13发生相对移动。
以下将对本实施例中的支撑件13与第四杆件92的活动连接的具体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参见图1、图18至图21,当需要对待限位零部件进行纵向压紧时,将第四压紧机构的第四杆件92依次穿过第一零部件1011、第五零部件1015、第三零部件1013以及支撑件13,同时用力按压第四杆件92的限位部,此时第四杆件92的下端伸出支撑件13的第二弧面部1302,沿着垂直于第四杆件92的轴向方向,将支撑件13的第一弧面部1301向靠近第四杆件92的方向平移,使得第四杆件92的下端伸出支撑件13的第一弧面部1301,直至第四杆件92的下端部分位于凹槽131内;通过上述方式使得支撑件13不会纵向脱离第四杆件92;当需要将待限位零部件从限位工装100a上取出时,沿着垂直于第四杆件92的轴向方向,将支撑件13的第二弧面部1302向靠近第四杆件92的方向平移,使得第四杆件92的下端伸出支撑件13的第二弧面部1302,通过上述方式使得支撑件13能够纵向脱离第四杆件92从而能够待限位零部件从限位工装100上取出。
参见图22至图24,本实施例中,限位工装100还包括第五压紧机构10,第五压紧机构10位于下座1的下方;参见图18至图20,第五压紧机构10包括底座102、第五弹性件103和第五杆件104,底座102位于下座1的下方,底座102与下座1固定连接,第五杆件104与底座102限位连接,第五杆件104包括第五主体部1041和第五抵压部1042,第五弹性件103套设于第五主体部1041的外周,第五弹性件103的上端与第五抵压部1042抵接,第五弹性件103的下端与底座102抵接,图1中的第五零部件1014支撑于第五抵压部1042,第五抵压部1042能够沿着平行于第五杆件104的轴向方向上下运动,第五抵压部1042能够使得第五弹性件103被压缩。本实施例中,具体地,第五主体部1041的下端穿过底座102,第五主体部1041的下端的外周套设有卡簧105,通过卡簧105与第五主体部1041的下端的外周的配合设置使得第五杆件104不会纵向脱离底座102;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五压紧机构10使得图1中的第五零部件1014能够与第五零部件1015可靠接触并压紧。
参见图25至图30,图25至图30为对本申请中的限位工装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对限位工装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参见图25至图30,本实施例中,第四压紧机构9a包括第四弹性件91a和第四杆件92a,第四杆件92a包括第四主体部921a和第四限位部922a,第四限位部922a与第四主体部921a的上端连接,第四弹性件91a环绕第四主体部921a的外周设置;当将图1中的待限位零部件101放置于限位工装100a时,第四弹性件91a的上端抵接于第四限位部922a,第四弹性件91a的下端能够对第一零部件1011施加正压力,第四主体部921a穿过第一零部件1011和第三零部件1013,第四主体部921a的下端伸出第三零部件1013;参见图2至图5,限位工装100a还包括支撑件13a,第四杆件92a与支撑件13a可活动连接,支撑件13a位于下座1a的下方,第一零部件1011支撑于支撑件13a;支撑件13a具有通孔130a,沿着平行于支撑件13a的厚度方向,通孔130a贯穿设置;第四主体部921a的下端伸出通孔130a,第四主体部921a中伸出通孔130a的部分所对应的外轮廓的最大径向尺寸大于通孔130a的最小径向尺寸,这样有利于防止第四杆件92a纵向脱离支撑件13a;另外,通过上述方式,待限位零部件在工装上纵向限位的方式相对简单,待限位零部件在工装上拆卸和/或组装相对快捷,这样有利于相对减小待限位零部件在工装上所花费的上料时间和/或卸料时间,从而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5至图30,支撑件13a与下座1a固定连接,杆件22能够转动;参见图5、图6至图9,通孔130a所对应的侧壁包括第一平面部1301a、第二平面部1302a、第一弧面部1303a以及第二弧面部1304a,第一平面部1301a连接第一弧面部1303a的一端和第二弧面部1304a的一端,第二平面部1302a连接第一弧面部1303a的另一端和第二弧面部1304a的另一端;第四主体部921a中伸出通孔130a的部分所对应的外轮廓的最大径向尺寸大于第一平面部1301a和第二平面部1302a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通孔130a的长度,第四主体部921a中伸出通孔130a的部分所对应的外轮廓的最小径向尺寸小于第一平面部1301a和第二平面部1302a之间的最小距离;本实施例中其他结构可参考限位工装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参见图30至图33,图30至图33为对本申请中的限位工装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对限位工装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参见图30至图33,本实施例中,限位工装100b还包括铰接轴14b,铰接轴14b与上座2b限位设置;第一连接件4b包括铰接孔,沿着平行于第一连接件4b的厚度方向,铰接孔贯穿设置,铰接轴14b穿过铰接孔并与铰接孔间隙配合,以铰接轴14b为支点,第一连接件4b能够绕着铰接轴14b转动;参见图13至图17,通过上述方式,当需使第一连接件4b脱离下座1b时,用力向下按压上座2b,上座2b能够沿着竖直方向运动,然后使第一连接件4b绕着铰接轴14b向外运动时,即可使第一连接件4b能够快速脱离下座1b,从而有利于相对提高第一连接件4b脱离下座1b的速度,进而有利于减小待限位零部件在工装上卸料时间;当需使第一连接件4b与下座1b连接时,用力向下按压上座2b,由于第一连接件4b自身的重力作用,使得第一连接件4b的一端能够与下座1b连接,然后撤去作用在上座2b的按压力,位于上座2b和下座1b之间的弹性件对上座2b的作用力使得第一连接件4b的一端能够与下座1b抵接,这样有利于相对提高组装第一连接件4b的速度,进而有利于降低待限位零部件在工装上所花费的上料时间。
具体地,参见图33,本实施例中,上座2b包括第一缺口部21b,沿着平行于上座2b的厚度方向,第一缺口部21b贯穿设置,第一缺口部21b具有第一开口211b,第一开口211b位于上座2b的外缘,第一连接件4b穿过第一缺口部21b;第一缺口部21b的腔与上座2b的容纳部20的腔连通;参见图13、图14和图16,下座1b包括第二缺口部11b,沿着平行于下座1b的厚度方向,第二缺口部11b贯穿设置,第二缺口部11b具有第二开口111b,第二开口111b位于下座1b的外缘;第一连接件4b穿过第二缺口部11b的腔,第一连接件4b包括限位部44,至少部分限位部44伸出所述第二缺口部11b,限位部44位于下座1b的下方并与下座1b抵接。
与限位工装100b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相比,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4b的一端与上座2b铰接,第一连接件4b的另一端与下座1b卡接,这样使得工人操作起来更方便快捷;本文中所述的“铰接”是指转动连接,转动连接可以是通过本申请所公开的方式实现,这里应该明白,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其他方式实现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的其他结构特征可参考限位工装100b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和第二种实施方式,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参见图34至图36,图34至图36为对本申请中的限位工装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对限位工装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参见图34至图36,本实施例中,限位工装100c还包括铰接轴14c,铰接轴14c与下座1c限位设置;参见图22,第一连接件4c包括铰接孔40,沿着平行于第一连接件4c的厚度方向,铰接孔贯穿设置,铰接轴14c穿过铰接孔并与铰接孔间隙配合,以铰接轴14c为支点,第一连接件4c能够绕着铰接轴14c转动;通过上述方式,当需使第一连接件4c脱离下座1c时,用力向下按压上座2c,上座2c能够沿着竖直方向运动,然后连接件由于自身重力作用会绕着铰接轴14c向外运动,这样即可使连接件能够快速脱离上座2c,从而有利于相对提高连接件脱离上座2c的速度,进而有利于减小待限位零部件在工装上的卸料时间;当需使第一连接件4c与上座2c连接时,用力向下按压上座2c,使连接件绕着铰接轴14c向靠近上座2c的方向转动,当第一连接件4c转动至预设位置时,撤去作用在上座2c的按压力,弹性件对上座2c的作用力使得第一连接件4c的一端能够与上座2c抵接,这样有利于相对提高组装连接件的速度,进而有利于降低待限位零部件在工装上所花费的上料时间。
具体地,参见图36,本实施例中,下座1c包括第一缺口部11c,沿着平行于下座1c的厚度方向,第一缺口部11c贯穿设置,第一缺口部11c具有第一开口111c,第一开口111c位于下座1c的外缘,第一连接件4c穿过第一缺口部11c并与上座2c抵接;上座2c包括第二缺口部21c,沿着平行于上座2c的厚度方向,第二缺口部21c贯穿设置,第二缺口部21c具有第二开口211c,第二开口211c位于上座2c的外缘;第一连接件4c穿过第二缺口部21c的腔并与上座2c抵接。
与限位工装100c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相比,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4c的一端与下座1c铰接,第一连接件4c的另一端与上座2c卡接,这样使得工人操作起来更方便快捷;本实施例中的其他结构特征可参考限位工装100c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和第二种实施方式,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并非限制本申请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申请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申请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限位工装,所述待限位零部件包括第一零部件和第二零部件,所述第二零部件位于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上方,所述第二零部件与所述第一零部件接触设置,所述第二零部件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零部件的长度;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工装包括下座、上座、第一压紧机构,所述上座和所述下座之间能够安装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零部件,所述下座能够支撑所述第一零部件,所述第一压紧机构与所述上座限位连接,所述第一压紧机构位于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上方,所述第一压紧机构能够对所述第一零部件施加正压力;所述限位工装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靠近所述上座的外缘或所述下座的外缘设置,所述上座和所述下座中其中一个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卡接,另外一个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卡接或铰接;
所述限位工装还包括第二压紧机构,所述第二压紧机构能够对所述第二零部件施加正压力;所述第二压紧机构包括压板和第二连接件,所述压板正压于所述第二零部件的上方,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靠近压板的外缘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压板卡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下座卡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紧机构包括第一杆件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杆件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一抵压部,所述第一主体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一抵压部,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周,所述第一抵压部能够与所述第一零部件抵接,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上座和所述抵压部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下端与所述抵压部抵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上端与所述上座抵接;当所述上座和所述下座中其中一个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卡接,另外一个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卡接或铰接时,所述第一弹性件被压缩,从而能够对所述待限位零部件施加作用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限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座包括第一缺口部,沿着平行于所述上座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缺口部贯穿设置,所述第一缺口部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上座的外缘;所述下座包括第二缺口部,沿着平行于所述下座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缺口部贯穿设置,所述第二缺口部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下座的外缘;所述第一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一缺口部的腔和所述第二缺口部的腔;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上端伸出所述上座并与所述上座的上端面抵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下端伸出所述下座并与所述下座的下端面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限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工装还包括铰接轴,所述铰接轴与所述上座或所述下座限位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铰接孔,沿着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厚度方向,所述铰接孔贯穿设置,所述铰接轴穿过所述铰接孔并与所述铰接孔间隙配合,以所述铰接轴为支点,所述第一连接件能够绕着所述铰接轴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限位工装,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上座包括所述第一缺口部时,所述下座还包括第二缺口部,沿着平行于所述下座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缺口部贯穿设置,所述第二缺口部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下座的外缘;所述第一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二缺口部的腔,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抵接部,至少部分所述抵接部伸出所述第二缺口部,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下座的下方,所述抵接部与所述下座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限位工装,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下座包括所述第一缺口部时,所述上座还包括第二缺口部,沿着平行于所述上座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缺口部贯穿设置,所述第二缺口部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上座的外缘;所述第一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二缺口部的腔,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抵接部,至少部分所述抵接部伸出所述第二缺口部,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上座的上方,所述抵接部与所述上座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限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包括第三缺口部,沿着平行于所述压板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三缺口部贯穿设置,所述第三缺口部具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位于所述压板的外缘;所述下座包括第四缺口部,沿着平行于所述下座的厚度方向,所述第四缺口部贯穿设置,所述第四缺口部具有第四开口,所述第四开口位于所述下座的外缘;所述第二连接件能够从所述第三开口移出所述第三缺口部,所述第二连接件能够从所述第四开口移出所述第四缺口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限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杆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杆件穿过所述第三缺口部的腔和所述第四缺口部的腔,所述第二杆件的上端伸出所述第三缺口部并与所述压板抵接,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弹性件位于所述下座的下方,所述第二杆件穿过所述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上端与所述下座抵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杆件的下端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限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工装还包括第三压紧机构,所述第三压紧机构位于所述下座的上方,所述第三压紧机构能够对所述第一零部件施加正压力;所述限位工装还包括卡扣件,所述卡扣件包括上部、连接部和下部,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所述连接部相对所述下座的中心更靠近所述下座的外缘设置,所述上部与所述下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同一侧;所述限位工装还包括第一立板,所述第一立板与所述下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立板位于所述下座的下方,所述第一立板具有限位槽,所述下部穿过所述限位槽,所述下部与所述限位槽所对应的周壁间隙配合;所述第三压紧机构包括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零部件抵接,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上端与所述上部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限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待限位零部件还包括第三零部件,所述第三零部件位于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下方,所述下座具有贯穿孔,部分所述第三零部件伸出所述贯穿孔;
所述限位工装还包括第四压紧机构,所述第四压紧机构包括第四弹性件和第四杆件,所述第四杆件包括第四主体部和第四限位部,所述第四限位部与所述第四主体部的上端连接,所述第四弹性件环绕所述第四主体部的外周设置;当将所述待限位零部件放置于所述限位工装时,所述第四弹性件的上端抵接于所述第四限位部,所述第四弹性件的下端能够对所述第一零部件施加正压力,所述第四主体部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零部件和所述第三零部件,所述第四主体部的下端伸出所述第三零部件;
所述限位工装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下座的下方,所述第三零部件支撑于所述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具有通孔,沿着平行于所述支撑件的厚度方向,所述通孔贯穿设置;所述主体部的下端伸出所述通孔,所述主体部中伸出所述通孔的部分所对应的外轮廓的最大径向尺寸大于所述通孔的最小径向尺寸,所述杆件与所述支撑件可活动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限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与所述下座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杆件能够转动;所述通孔所对应的侧壁包括第一平面部、第二平面部、第一弧面部以及第二弧面部,所述第一平面部连接所述第一弧面部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弧面部的一端,所述第二平面部连接所述第一弧面部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弧面部的另一端;所述第四主体部中伸出所述通孔的部分所对应的外轮廓的最大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平面部和所述第二平面部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所述通孔的长度,所述第四主体部中伸出所述通孔的部分所对应的外轮廓的最小径向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平面部和所述平面部之间的最小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限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所对应的侧壁包括第一弧面部、第二弧面部,所述第一弧面部和所述第二弧面部连接,所述第一弧面部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弧面部的径向尺寸;所述支撑件能够沿着垂直于所述第四杆件的轴向方向移动;伸出所述通孔的部分所对应的外轮廓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弧面部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弧面部的径向尺寸;所述第一弧面部和所述第二弧面部之间的连接处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四主体部中位于所述通孔所对应的部分的径向尺寸小于伸出所述通孔的部分所对应的外轮廓的径向尺寸,通过沿着垂直于所述第四杆件的轴向方向移动所述支撑件能够使得所述支撑件脱离或限位于所述第四杆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工装还包括第五压紧机构,所述第五压紧机构位于所述下座的下方;第五压紧机构包括底座、第五弹性件和第五杆件,所述底座位于所述下座的下方,所述底座与所述下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杆件与所述底座限位连接;所述第五杆件包括第五主体部和第五抵压部,所述第五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五主体部的外周,所述第五弹性件的上端与所述第五抵压部抵接,所述第五弹性件的下端与所述底座抵接,所述待限位零部件部分支撑于所述第五抵压部,所述第五抵压部能够沿着平行于所述第五杆件的轴向方向上下运动,所述第五抵压部能够使得所述第五弹性件被压缩。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78387.XA CN114905429A (zh) | 2021-02-09 | 2021-02-09 | 一种限位工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78387.XA CN114905429A (zh) | 2021-02-09 | 2021-02-09 | 一种限位工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905429A true CN114905429A (zh) | 2022-08-16 |
Family
ID=82762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178387.XA Pending CN114905429A (zh) | 2021-02-09 | 2021-02-09 | 一种限位工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905429A (zh) |
-
2021
- 2021-02-09 CN CN202110178387.XA patent/CN114905429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382625B (zh) | 弹簧分布预紧式快压机构及组合式快压机构 | |
US6619095B2 (en) | Press apparatus | |
EP1762310B1 (en) | Quick upper tool coupling and uncoupling device of a press brake | |
CN213256714U (zh) | 触点铆接自动化设备 | |
CN114905429A (zh) | 一种限位工装 | |
KR102041038B1 (ko) | 수직가압식 리벳 체결장치 | |
CN213469316U (zh) | 铆接装置及应用其的触点铆接自动化设备 | |
CN115415471B (zh) | 一种双面铆接压头、双面铆接机构及铆接机 | |
KR100442976B1 (ko) | 수동식 밴딩 프레스 | |
CN113751592B (zh) | 一种带有自锁及自动拆装功能的多边折弯中心模具 | |
JP2008006470A (ja) | ベンディング装置用金型およびベンディング装置用金型を用いた板材の加工方法 | |
CN216138051U (zh) | 一种锻压模具的顶出机构 | |
KR101700633B1 (ko) | 핀 결합기구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사출 성형품 형체 검사장치 | |
CN114905426A (zh) | 一种限位工装 | |
CN209887528U (zh) | 阀芯拆解工具 | |
CN210756431U (zh) | 一种拉刀快速装卸装置 | |
KR20220000604U (ko) | 체인분리장치 | |
KR101783785B1 (ko) | 파지부재의 교체가 용이한 다단식 단조성형기 | |
CN114905427A (zh) | 一种限位工装 | |
CN215942799U (zh) | 弹簧装卸装置 | |
CN210255048U (zh) | 一种单铰链自动装配装置 | |
CN219445906U (zh) | 独立式中心定位式注塑模具内螺母装载夹具 | |
CN215616257U (zh) | 一种铰链的压装工具 | |
CN217775388U (zh) | 一种冲压模具与出料滑道的连接结构 | |
CN220113114U (zh) | 一种前转向节自动夹紧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