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01577A - 纱线卷绕机 - Google Patents

纱线卷绕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01577A
CN114901577A CN202180007779.8A CN202180007779A CN114901577A CN 114901577 A CN114901577 A CN 114901577A CN 202180007779 A CN202180007779 A CN 202180007779A CN 114901577 A CN114901577 A CN 1149015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winding
section
unit
pack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077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01577B (zh
Inventor
泽田映
高田宽
村山贤一
寺尾雄帆
中山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9015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015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015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015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Abstract

减少用于有意形成纱线的接头的工夫。自动络纱机(1)具备喂纱部(11)、卷绕部(13)、使行进中的纱线(Y)在喂纱部(11)与卷绕部(13)之间断开的切断器(33a)、在纱线(Y)于纱线行进方向上在喂纱部(11)与卷绕部(13)之间断开的状态下进行将从喂纱部(11)供给的纱线(Y)连接到卷绕部(13)侧的纱线端而形成接头的接头形成动作的接纱机构(32)、和单元控制部(15)。单元控制部(15)作为卷绕纱线(Y)的卷绕模式而能够执行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即,控制卷绕部(13)及切断器(33a),使得在每次卷绕部(13)卷绕了规定长度的纱线(Y)时切断器(33a)切断纱线(Y),并且使接纱机构(32)进行接纱动作。

Description

纱线卷绕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纱线卷绕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将从喂纱纱管(喂纱部)引出的行进中的纱线卷绕到旋转中的卷绕纱管而形成卷装的卷绕单元(纱线卷绕机)。纱线卷绕机具备将从喂纱部引出的纱线卷绕于卷绕纱管的卷绕部、在纱线于纱线行进方向上在喂纱部与卷绕部之间断开时将纱线连接的纱线处理执行部(接纱部)、和检测纱线缺陷并将纱线切断的清纱器。卷绕部具有将纱管能够旋转地支承的摇架、与卷装的表面接触而使卷装旋转且使纱线横动的横动筒(接触筒)、和使接触筒旋转的筒驱动部。接纱部具有将两根纱线连接的捻接器(接纱装置)、和吸引保持纱线行进方向上的卷绕部侧的纱线并向接纱装置引导的吸嘴(捕捉部)。另外,接纱部构成为也将喂纱部侧的纱线向接纱装置引导。
在纱线卷绕机中,在纱线的卷绕动作中因某些原因而纱线在喂纱部与卷装之间断开时(例如,由清纱器检测到纱线缺陷而将纱线切断时),利用接纱部进行接纱动作。具体地说,筒驱动部通过使接触筒向卷绕动作时的相反朝向旋转而引出卷绕部侧的纱线,由捕捉部吸引保持并向接纱装置引导。另外,喂纱部侧的纱线也由接纱部向接纱装置引导。然后,两根纱线通过接纱装置而连接,在纱线形成接头。
另外,上述纱线卷绕机具备动作开关(操作部),构成为通过由操作员对操作部进行操作而能够将纱线卷绕机的状态在运转状态与停止状态之间切换。由此,例如,通过在接纱动作中由操作员对操作部进行操作,能够在接纱动作完成后使纱线卷绕机的动作停止。在纱线卷绕机的动作停止的状态下,例如,使用拉伸试验机等拉拽接头而有意使其断裂,通过测量断裂时的载荷,能够确认接头的强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66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为了进行在纱线卷绕机中形成(制造)的卷装中包含的接头的强度试验等,存在在卷装内有意形成规定个数的接头的情况。例如,在卷绕动作中,每经过规定时间则操作员利用切断器等将行进中的纱线切断,由此行进中的纱线断开。然后,利用接纱部进行接纱动作,由此形成接头。通过重复该动作而能够形成所需个数的接头。但是,在需要大量制造这样的卷装的情况下,对于操作员手动进行用于切断纱线的操作,花费极大工夫。
另外,在此之外,在接纱动作后为了确认强度而使纱线的接头断裂的情况下,需要再次进行接纱动作。该情况下,断裂的纱线为从卷装垂下的状态。因此,若在再次开始接纱动作时仅仅使卷装反转,则有垂下的纱线被卷入反转的接触筒的隐忧。由此,可能产生无法正常进行基于捕捉部对纱线的捕捉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1目的在于减少用于有意形成纱线的接头的工夫。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在接纱动作完成的状态下使卷绕部的动作停止且在之后再次进行接纱动作的情况下防止纱线被卷入接触筒。
第1发明的纱线卷绕机的特征在于,具备:喂纱部,该喂纱部能够供给纱线;卷绕部,该卷绕部进行将从上述喂纱部引出的上述纱线卷绕到纱管而形成卷装的卷绕动作;断开部,该断开部构成为能够使行进中的上述纱线于纱线行进方向上在上述喂纱部与上述卷绕部之间断开;接头形成部,该接头形成部在纱线于上述纱线行进方向上在上述喂纱部与上述卷绕部之间断开时,进行将从上述喂纱部供给的纱线端或纤维相对于上述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上述卷绕部侧的纱线端连接而形成接头的接头形成动作;以及控制部,上述控制部作为卷绕上述纱线的卷绕模式而能够执行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在该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控制上述卷绕部及上述断开部,使得在每次上述卷绕部卷绕了规定长度的纱线时使上述纱线在上述喂纱部与上述卷绕部之间断开,而且,使上述接头形成部进行上述接头形成动作。
通过执行这样的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即使操作员不手动使纱线断开,也能够在每次卷绕了规定长度的纱线时利用断开部将纱线断开,能够利用接头形成部形成接头。像这样,能够自动制造试验用的卷装。因此,能够减少用于有意形成纱线的接头的工夫。
第2发明的纱线卷绕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发明中,上述控制部在上述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将由上述接头形成部执行的上述接头形成动作中的获得成功的上述接头形成动作的次数计数为上述接头的数量。
在本发明中,能够知晓所形成的接头的数量。因此,能够基于接头的数量信息,根据需要控制纱线卷绕部的各部分。
第3发明的纱线卷绕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发明中,上述控制部在上述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控制上述卷绕部、上述断开部及上述接头形成部,使得在上述卷装内形成规定个数以上的接头。
在本发明,能够不依赖于人工地在卷装内形成规定个数以上的接头。
第4发明的纱线卷绕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3发明中,上述控制部在上述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在判断成在上述卷装内形成了上述规定个数的接头时,使上述卷装的制造结束。
在纱线卷绕机中,不仅在为了有意形成接头而切断纱线时,在因其他原因而纱线断开时(例如,偶发性地产生了纱线断开时等)也需要进行接纱动作。因此,在例如将应卷绕于卷装的纱线的量(纱线的长度)设定为固定值的情况下,若因接头形成以外的原因而纱线断开的次数多,则作为结果可能形成大量的接头。然而,根据要实施的试验的内容,有时即使卷绕于卷装的纱线的总量在多个卷装间稍微有偏差,也要优先使接头的个数在卷装之间统一。关于这点,在本发明中,在卷装内的接头的个数成为规定个数时卷装的制造结束,因此能够使接头的个数在多个卷装之间统一。
第5发明的纱线卷绕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第4中任一项的发明中,具备捕捉部,该捕捉部在上述纱线于上述纱线行进方向上在上述喂纱部与上述卷绕部之间断开时,将上述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上述卷绕部侧的上述纱线从上述卷装引出并向上述接头形成部引导,上述控制部在上述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根据与在基于上述接头形成部进行的上述接头形成动作之前由上述捕捉部从上述卷装引出的上述纱线的引出长度有关的信息,对计数得到的上述接头的数量进行减法运算。
一般,在利用捕捉部引出纱线时纱线的引出失败了的情况下,产生使捕捉部再次动作的必要。另外,一般,在基于捕捉部进行的纱线的引出失败时,存在将引出的纱线的一部分作为不需要的纱线而废弃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既已卷绕于卷装的纱线中包含的接头被从卷装引出并废弃、从而无法在卷装内形成所期望的数量的接头的隐忧。在本发明中,根据与引出长度有关的信息对接头的数量进行减法运算。由此,能够正确地对所形成的接头的数量进行计数。因此,能够在卷装内可靠地形成所期望的数量的接头。
第6发明的纱线卷绕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第4中任一项的发明中,具备:接头检测部,该接头检测部检测行进中的上述纱线中包含的上述接头;和捕捉部,该捕捉部在上述纱线于上述纱线行进方向上在上述喂纱部与上述卷绕部之间断开时,将上述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上述卷绕部侧的上述纱线从上述卷装引出并向上述接头形成部引导,上述控制部在上述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在由上述接头检测部检测到利用上述捕捉部从上述卷装引出的上述纱线中包含的上述接头时,对计数得到的上述接头的数量进行减法运算。
在本发明中,在形成能够由接头检测部检测到的接头的情况下,能够基于接头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知晓所形成的接头的数量是否减少。
第7发明的纱线卷绕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第6中任一项的发明中,具备捕捉部,该捕捉部在上述纱线于上述纱线行进方向上在上述喂纱部与上述卷绕部之间断开时,将上述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上述卷绕部侧的上述纱线从上述卷装引出并向上述接头形成部引导,上述控制部在上述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基于与由上述捕捉部从上述卷装引出的上述纱线的引出长度有关的信息,决定使行进中的上述纱线断开的时刻。
一般,在利用捕捉部引出纱线时纱线的引出失败了的情况下,产生使捕捉部再次动作的必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接头的间隔大幅产生偏差的隐忧。在本发明中,能够基于与引出长度有关的信息决定使纱线断开的时刻。由此,能够抑制接头的间隔产生偏差。
第8发明的纱线卷绕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第7中任一项的发明中,上述控制部在上述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能够在上述卷装的制造过程中变更上述规定长度。
例如,在因接头形成以外的原因而纱线断开的频度高的情况下,有卷装中包含的接头的数量变得过多或卷绕于卷装的纱线的总量变得过少的隐忧。在本发明中,由于能够在卷装的制造过程中变更规定长度,所以能够调整有意形成接头的频度。因此,能够根据需要调整卷装中包含的接头的数量及卷绕于卷装的纱线的总量。
第9发明的纱线卷绕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第8中任一项的发明中,具备由操作员操作的操作部,上述控制部在上述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在上述接头形成动作完成后,仅在上述操作部被操作了的情况下使上述卷绕动作重新开始。
在制造试验用的卷装时,为了容易确认接头的位置,可能产生在接头的附近以人工施加标记的必要。在此,在设定为在接头形成动作完成后自动地重新开始卷绕动作的情况下,在不熟练的操作员进行作业时,有标记作业来不及的隐忧。在本发明中,仅在操作部被操作了的情况下重新开始卷绕动作,因此能够避免标记作业来不及的事态。
第10发明的纱线卷绕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第9中任一项的发明中,上述喂纱部是作为上述纱线而生成纺纱纱线的纺纱部,上述纱线卷绕机具备:引出部,该引出部将从上述喂纱部供给的上述纱线向上述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下游侧引出;纱线缺陷检测部,该纱线缺陷检测部在上述纱线行进方向上配置在上述纺纱部与上述引出部之间;和接头检测部,该接头检测部在上述纱线行进方向上配置在上述引出部与上述卷绕部之间。
在生成纺纱纱线的纱线卷绕机中也是,通过执行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能够减少有意形成纱线的接头的作业的工夫。
第11发明的纱线卷绕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第10中任一项的发明中,具备多个上述卷绕部和将多个上述卷绕部单独驱动的多个驱动源。
在本发明中,与多个卷绕部利用共同的驱动源一体驱动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一体驱动的部分的惯性质量。因此,能够使卷装以所期望的圆周速度可靠地旋转。尤其是,在使卷装与旋转的接触罗拉接触而利用摩擦力使卷装旋转的结构中,能够抑制卷装相对于接触罗拉滑动。因此,在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能够抑制接头的间距偏离设定。
第12发明的纱线卷绕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第11中任一项的发明中,具备输入部,该输入部构成为能够输入与上述规定长度有关的信息。
在本发明中,能够自由设定接头的间距。
第13发明的纱线卷绕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第12中任一项的发明中,上述接头形成部具有下述中的某一个:捻接器,该捻接器构成为利用压缩气体将上述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上述喂纱部侧的纱线端与上述卷绕部侧的纱线端捻合;接头器,该接头器构成为使从上述喂纱部供给的纤维缠到在上述纱线行进方向上向下游侧移动的上述卷绕部侧的纱线端;和打结器,该打结器构成为将上述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上述喂纱部侧的纱线端与上述卷绕部侧的纱线端连结。
作为接头形成部,在具体设有捻接器、接头器或打结器的任意结构中,均能够执行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
第14发明的纱线卷绕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3发明中,上述控制部在上述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在上述卷装的制造过程中,能够变更与基于上述接头形成部进行的上述接头形成动作有关的接头品质设定。
在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存在优选在一个卷装内包含以各种条件形成的接头的情况。在本发明中,由于能够变更接头品质设定,所以能够在一个卷装内包含以各种条件形成的接头。
第15发明的纱线卷绕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4发明中,上述接头形成部具有上述捻接器,上述捻接器具有:第1解捻部,该第1解捻部对上述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上述喂纱部侧的第1纱线端进行解捻;第2解捻部,该第2解捻部对上述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上述卷绕部侧的第2纱线端进行解捻;加捻部,该加捻部将上述第1纱线端与上述第2纱线端捻合;和接头长度调整部,该接头长度调整部构成为能够变更上述接头的长度,上述控制部作为上述接头品质设定而能够变更对上述第1纱线端进行解捻的时间的长度、对上述第2纱线端进行解捻的时间的长度、基于上述加捻部进行的捻合的时间的长度、以及上述接头的长度中的至少一个设定。
在捻接器中,由于具体能够变更上述至少一个设定,所以能够以各种条件制造测试样本,另外能够基于其测试结果设定最佳的接纱条件。
第16发明的纱线卷绕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5发明中,上述第1解捻部构成为利用第1压缩气体对上述第1纱线端进行解捻,上述第2解捻部构成为利用第2压缩气体对上述第2纱线端进行解捻,上述加捻部构成为利用第3压缩气体将上述第1纱线端与上述第2纱线端捻合,具备压力调整部,该压力调整部能够变更上述第1压缩气体的压力、上述第2压缩气体的压力及上述第3压缩气体的压力中的至少一个,上述控制部作为上述接头品质设定而能够变更上述压力调整部的设定。
在具备压力调整部的情况下,还能够变更压力调整部的设定。
第17发明的纱线卷绕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3发明中,上述喂纱部具有作为上述纱线而生成纺纱纱线的纺纱部,上述接头形成部具有上述接头器,上述接头器包括上述纺纱部,通过将由上述纺纱部供给的纤维缠到上述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上述卷绕部侧的纱线端来进行上述接头形成动作。
在本发明中,通过使由纺纱部供给的纤维缠到纱线行进方向上的卷绕部侧的纱线端,能够形成接头。在这样的结构中也是,能够执行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
第18发明的纱线卷绕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7发明中,上述纺纱部利用压缩气体生成上述纺纱纱线,上述控制部在上述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在上述卷装的制造过程中,作为与基于上述接头形成部进行的上述接头形成动作有关的接头品质设定,能够变更上述压缩气体的压力、上述接头的长度及上述接头形成动作中的上述纱线的纱线输送速度中的至少一个设定。
在接头器中,具体能够变更上述至少一个设定。
第19发明的纱线卷绕机具备能够供给纱线的喂纱部、进行将从上述喂纱部引出的上述纱线卷绕到纱管而形成卷装的卷绕动作的卷绕部、和进行将于纱线行进方向上在上述喂纱部与上述卷绕部之间断开的纱线连接的接纱动作的接纱部,上述纱线卷绕机的特征在于,上述卷绕部具有:将上述卷装旋转自如地支承的摇架;在与支承于上述摇架的上述卷装接触的状态下旋转的接触筒;和能够将上述卷装或上述接触筒正转驱动及反转驱动的驱动部,上述接纱部具有:将上述纱线连接的接纱装置;和捕捉上述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上述卷绕部侧的上述纱线并向上述接纱装置引导的捕捉部,上述纱线卷绕机具有由操作员操作的操作部、和控制部,上述控制部使上述接纱部进行上述接纱动作,而且于在上述接纱动作完成的状态下使上述卷绕动作停止直至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在满足上述规定条件时,在使上述卷绕动作重新开始前,能够执行使上述接纱部再次进行上述接纱动作的再接纱控制,在上述再接纱控制中,在使上述驱动部将上述卷装或上述接触筒反转驱动且使上述捕捉部捕捉上述纱线前,使上述驱动部将上述卷装或上述接触筒正转驱动。
在接纱动作完成后使卷绕动作停止的状态下,有时例如为了确认接头部分的强度而由操作员有意使接头部分断裂。在接头部分断裂的情况下,需要使接纱部再次进行接纱动作(即,执行再接纱控制)。在此,由于断裂的纱线中的纱线行进方向上的卷绕部侧的纱线为从卷装垂下的状态,所以若在再次进行接纱动作时仅仅使卷装反转,则有垂下的纱线被卷入接触筒的隐忧。在本发明中,通过在再接纱控制中使卷装或接触筒正转驱动,能够将从卷装垂下的纱线暂且卷绕于卷装。因此,在接纱动作完成的状态下使卷绕部的动作停止且在之后再次进行接纱动作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纱线被卷入接触筒。
第20发明的纱线卷绕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9发明中,具备在上述纱线行进方向上配置于上述喂纱部与上述卷绕部之间的纱线检测部,在满足上述规定条件时,上述控制部仅在未由上述纱线检测部检测到上述纱线的情况下,在使上述卷绕动作重新开始前执行上述再接纱控制。
在接纱动作后使卷绕动作重新开始时,在未由纱线检测部检测到纱线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判断为纱线断裂,因此,需要再接纱控制。另一方面,在由纱线检测部检测到纱线的情况下,能够推测为纱线未断裂(即,可以不进行再接纱控制而使卷绕动作重新开始)。因此,通过在无需再接纱控制的情况下省去再接纱控制,能够避免进行无谓的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自动络纱机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3是卷绕单元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接纱装置及其周边结构的图。
图5的(a)、(b)是卷绕单元的侧视图。
图6的(a)、(b)是表示显示于显示器的画面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试验用的卷装的从制造开始到制造结束的第1控制例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第2控制例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第3控制例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第4控制例的流程图。
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机的主视图。
图12是空气纺纱机的侧视图。
图13是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空气纺纱机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显示于显示器的画面的说明图。
图15的(a)、(b)是表示卷绕单元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基于单元控制部进行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17的(a)、(b)是表示卷绕单元的动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将图1的纸面左右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将图1的纸面上下方向设为重力所作用的上下方向(铅垂方向)。将与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另外,将纱线Y行进的方向设为纱线行进方向。
(自动络纱机的概略结构)
首先,参照图1及图2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本发明的纱线卷绕机)的概略结构。图1是自动络纱机1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自动络纱机1的电气结构的框图。自动络纱机1具备多个卷绕单元2、落纱装置3和机台控制装置4。
多个卷绕单元2沿左右方向排列,各自将从喂纱纱管Bs引出的纱线Y卷绕于卷绕纱管Bw(本发明的纱管)而形成卷装P(以下,也表述为制造卷装P)。落纱装置3配置于多个卷绕单元2的上方。落纱装置3构成为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落纱装置3在从某个卷绕单元2接收到满卷(卷装P的制造完成)的信号时,移动到该卷绕单元2的附近,进行卷装P从该卷绕单元2的拆下以及空的卷绕纱管Bw向该卷绕单元2的安装等。另外,落纱装置3具有捕捉纱线行进方向上的喂纱纱管Bs侧的纱线Y的未图示的纱线引出臂。纱线引出臂构成为能够将捕捉到的喂纱纱管Bs侧的纱线Y向安装于卷绕单元2的空的卷绕纱管Bw引导。
机台控制装置4配置于多个卷绕单元2的侧方(参照图1)。机台控制装置4是具备CPU、ROM和RAM等的普通的计算机装置。机台控制装置4与各卷绕单元2的单元控制部15(参照图2)、落纱装置3的控制部(未图示)电连接,与这些控制部进行通信。机台控制装置4例如具有显示画面的显示器4a、用于供操作员进行输入操作的触摸面板4b(本发明的输入部)、和存储各种设定等的存储部4c(参照图2)。
(卷绕单元)
接下来,参照图3说明卷绕单元2的结构。图3是卷绕单元2的概略的主视图。
如图3所示,卷绕单元2具有框架10、喂纱部11、纱线处理执行部12、卷绕部13、显示部14和单元控制部15。卷绕单元2对从喂纱部11引出的纱线Y实施基于纱线处理执行部12的处理,且利用卷绕部13卷绕纱线Y(卷绕动作)。另外,在卷绕单元2发生了某些不良状况的情况等下,在显示部14上显示(报知)规定的信息。
框架10是沿上下方延伸得长的中空部件。在框架10安装或收纳有构成卷绕单元2的各种部件。
喂纱部11用于支承缠绕有纱线Y的喂纱纱管Bs。如图3所示,喂纱部11配置于卷绕单元2的最下侧。喂纱部11具有喂纱纱管支承部21和纱线退绕辅助装置22。喂纱纱管支承部21将喂纱纱管Bs支承为大致直立状态。纱线退绕辅助装置22通过限制筒23限制纱线Y从喂纱纱管Bs退绕时的膨松。限制筒23构成为随着卷于喂纱纱管Bs的纱线量减少而向下方移动,将上述膨松的大小保持为固定大小。另外,在例如纱线退绕辅助装置22的上方配置有纱线探测器24。纱线探测器24构成为检测有无行进的纱线Y。
纱线处理执行部12用于执行与纱线Y有关的各种处理。如图3所示,纱线处理执行部12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喂纱部11与卷绕部13之间。纱线处理执行部12具有张力施加装置31、接纱机构32(本发明的接头形成部)和清纱器33。
张力施加装置31是对行进的纱线Y施加规定的张力的装置。张力施加装置31配置在紧接喂纱部11的上侧。作为张力施加装置31的一例,可列举所谓门式的张力施加装置。如图3所示,多个固定门体31a和多个可动门体31b沿上下方向交替配置。并且,通过调整多个可动门体31b的水平方向的位置,对在固定门体31a与可动门体31b之间行进的纱线Y施加规定的张力。
接纱机构32是用于在纱线Y于纱线行进方向上在喂纱部11与卷绕部13之间为未相连的状态(纱线Y断开)时将喂纱部11侧的纱线Y(下纱线。以下称为纱线Y1)与卷绕部13侧的纱线Y(上纱线。以下称为纱线Y2)接纱的机构。喂纱部11侧是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上游侧。卷绕部13侧是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下游侧。作为纱线Y成为断开状态的情况,具有在由后述的清纱器33检测到纱线缺陷时利用切断器33a进行的纱线切断时、卷装P的卷绕过程中的断纱时、以及喂纱纱管Bs的更换时等。接纱机构32具有接纱装置34、下纱线捕捉引导部35和上纱线捕捉引导部36(本发明的捕捉部)。
接纱装置34是将纱线Y1的纱线端(第1纱线端)与纱线Y2的纱线端(第2纱线端)相接(连接)的装置。接纱装置34例如是利用压缩空气的作用使纱线端彼此缠在一起的捻接器。接纱装置34向纱线Y1及纱线Y2喷吹从未图示的压缩空气供给源供给的压缩空气,将双方的纱线暂且解开(解捻)后,再次对双方的纱线端喷吹压缩空气,使纱线端彼此缠绕在一起(捻合),由此进行接纱。由此,在纱线Y形成接头。也可以取代压缩空气而使用例如氮气等的压缩气体。或者,接纱装置34也可以是将纱线Y1的纱线端与纱线Y2的纱线端机械连结的打结器。
对于接纱装置34,参照图4再稍微详细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接纱装置34具有第1解捻管61(本发明的第1解捻部)、第2解捻管62(本发明的第2解捻部)、加捻喷嘴63(本发明的加捻部)、和一对聚纱杆64(本发明的接头长度调整部)。第1解捻管61构成为利用压缩空气(第1压缩气体)的流动来吸引捕捉纱线Y1,并且将纱线Y1解捻。第2解捻管62构成为利用压缩空气(第2压缩气体)的流动来吸引捕捉纱线Y2,并且将纱线Y2解捻。加捻喷嘴63具有喷射孔65。加捻喷嘴63构成为能够通过向纱线Y1的纱线端及纱线Y2的纱线端喷吹从喷射孔65喷射的压缩空气(第3压缩气体)来使纱线端彼此捻合。一对聚纱杆64(聚纱杆64a、64b)构成为能够在纱线Y1的纱线端及纱线Y2的纱线端解捻后将各纱线端向加捻喷嘴63引导。一对聚纱杆64构成为能够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调整各纱线端与加捻喷嘴63的位置关系。由此,一对聚纱杆64能够调整所形成的接头的长度。关于接纱装置34的进一步详情,请参照例如日本特开2019-23120号公报。
在压缩空气向接纱装置34的供给路径(未图示)中,在供给口(未图示)与第1解捻管61之间,例如设有能够变更第1压缩气体的压力的电-气调压阀(電空レギュレータ)66(参照图4)。同样地,在供给口(未图示)与第2解捻管62之间,设有能够变更第2压缩气体的压力的电-气调压阀67。在供给口(未图示)与加捻喷嘴之间,设有能够变更第3压缩气体的压力的电-气调压阀68。电-气调压阀66、67及68与单元控制部15电连接,能够由单元控制部15控制。电-气调压阀66、67及68合在一起相当于本发明的压力调整部。也可以取代这些电-气调压阀而设有例如能够以手动变更压力的阀(未图示)。另外,还可以不单独设置电-气调压阀66、67而是设置共同的电-气调压阀,设为将第1压缩气体的压力和第2压缩气体的压力同时调整为相同压力的机构。
返回图3继续说明。下纱线捕捉引导部35构成为捕捉喂纱纱管Bs侧(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纱线Y1并向接纱装置34引导。下纱线捕捉引导部35配置于接纱装置34的下侧。下纱线捕捉引导部35具有能够以轴35a为中心旋转的管状的臂35b、配置于臂35b的前端部并吸引捕捉纱线Y1的纱线端部的吸引部35c、和将臂35b旋转驱动而使臂35b上下旋转的马达37。下纱线捕捉引导部35与未图示的吸引源连接。上纱线捕捉引导部36构成为捕捉卷绕部13侧(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纱线Y2并向接纱装置34引导。上纱线捕捉引导部36配置于接纱装置34的上侧。上纱线捕捉引导部36具有能够以轴36a为中心旋转的透明管状的臂36b、配置于臂36b的前端部并吸引捕捉纱线Y2的纱线端部的吸引部36c、和将臂36b旋转驱动而使臂36b上下旋转的马达38。上纱线捕捉引导部36与未图示的吸引源连接。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接纱机构32中,如以下那样进行接纱。在卷绕动作时,例如,在由清纱器33检测到纱线缺陷而切断了纱线Y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5控制卷绕单元2的各结构要素而使卷绕动作暂时停止。然后,单元控制部15控制接纱机构32等,进行对断开的纱线Y1及纱线Y2的吸引捕捉、纱线Y1及纱线Y2向接纱装置34的引导、以及基于接纱装置34的接纱。由此,形成纱线Y的接头。以下,为了简化说明,将关于接纱的上述一系列动作(纱线Y的吸引捕捉及引导、以及基于接纱装置34的接纱)称为接纱动作。接纱动作相当于本发明的接头形成动作。
清纱器33获取与行进的纱线Y的粗细等有关的信息,基于该信息检测纱线缺陷。清纱器33例如配置于接纱装置34的上侧。清纱器33具有切断器33a(本发明的断开部)。在由清纱器33检测到纱线缺陷时,切断器33a立即将纱线Y切断(即,在纱线行进方向上使纱线Y在喂纱部11与卷绕部13之间断开),并且清纱器33向单元控制部15输出检测信号。
卷绕部13进行将纱线Y卷绕于卷绕纱管Bw而形成卷装P的卷绕动作。如图3所示,卷绕部13配置于卷绕单元2的最上侧。卷绕部13具有将卷绕纱管Bw旋转自如地保持的摇架41、横动筒42(本发明的接触筒)、筒驱动马达43和上纱线传感器44。卷绕部13通过利用筒驱动马达43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摇架41的卷装P所接触的横动筒42旋转驱动,使卷装P从动旋转从而将纱线Y卷绕于卷绕纱管Bw。
摇架41构成为将卷绕纱管Bw(卷装P)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摇架41的附近设有例如磁式的、能够检测卷装P的旋转的转速传感器45。转速传感器45与单元控制部15电连接(参照图2),将与卷装P的旋转有关的信息发送到单元控制部15。
横动筒42是轴向与左右方向大致平行的筒状部件。在横动筒42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使纱线Y横动的横动槽42a。横动筒42一边使纱线Y通过该横动槽42a一边旋转,由此使纱线Y以规定幅度横动。并且,横动筒42一边利用横动槽42a使纱线Y横动,一边在与卷装P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旋转,由此,卷装P利用与横动筒42的接触摩擦而从动旋转。由此,纱线Y一边横动一边卷绕于卷绕纱管Bw而形成卷装P。
筒驱动马达43是使横动筒42旋转驱动的马达。筒驱动马达43构成为能够将横动筒42向将纱线Y卷绕于卷装P的正转方向、和能够从卷装P引出纱线Y的反转方向这两方旋转驱动。在通常的卷绕动作时,横动筒42被正转驱动,由此卷装P正转,纱线Y被卷绕于卷绕纱管Bw。另外,在接纱动作时,横动筒42被反转驱动(详情将在后述的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
在筒驱动马达43设有例如磁式的、能够检测横动筒42的转速的公知的转速传感器46(参照图2)。转速传感器46与单元控制部15电连接(参照图2),将与横动筒42的旋转有关的信息发送到单元控制部15。
上纱线传感器44是例如公知的光学式传感器。上纱线传感器44构成为能够检测基于上纱线捕捉引导部36的吸引部36c对纱线Y2的捕捉。
显示部14用于进行卷绕单元2的信息显示。如图3所示,显示部14具有多个指示灯51、文字显示部52和操作按钮53(本发明的操作部)。指示灯51用于将卷绕单元2的状态发生了变化这一情况通知给操作员。文字显示部52是例如三位的7段显示的液晶显示器。操作按钮53用于在由卷绕单元2进行的卷绕动作中断了时通过由操作员操作而使卷绕动作重新开始。操作按钮53配置于指示灯51的下方,与单元控制部15电连接。
单元控制部15(本发明的控制部)具备CPU、ROM和RAM(存储部15a。参照图2)。单元控制部15遵照ROM中保存的程序,利用CPU控制各部分。具体地说,单元控制部15进行从清纱器33、转速传感器45、46等的信号接收、对接纱装置34、马达37、马达38、筒驱动马达43等的控制。另外,单元控制部15经由机台控制装置4进行对落纱装置3要求落纱的信号输出。
在具备以上结构的卷绕单元2中,如以下那样进行形成卷装P的卷绕动作。即,单元控制部15在使卷装P与横动筒42接触的状态下驱动筒驱动马达43而使横动筒42旋转,由此卷装P利用与横动筒42的摩擦而从动旋转。由此,从喂纱纱管Bs引出的纱线Y卷绕于卷绕纱管Bw而形成(制造)卷装P。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这样的形成卷装P的卷绕模式称为生产模式。
(接纱动作的详情)
参照图5的(a)、(b)说明接纱动作的进一步详细情况。首先,在行进中的纱线Y断开时,单元控制部15使筒驱动马达43(本发明的驱动部)的动作停止。即使在此之后,横动筒42及卷装P也会因惯性而暂且旋转,因此纱线Y2被卷绕于卷装P。在卷装P的旋转停止后,单元控制部15通过使上纱线捕捉引导部36的臂36b向上方旋转而使吸引部36c位于卷装P的附近。然后,单元控制部15控制筒驱动马达43使横动筒42反转驱动,同时利用吸引部36c从卷装P引出纱线Y2并吸引捕捉纱线Y2(参照图5的(a))。接着,单元控制部15使横动筒42及卷装P反转驱动,同时使臂36b向下方旋转。由此,纱线Y2被从卷装P引出且被上纱线捕捉引导部36向接纱装置34引导(参照图5的(b))。另外,单元控制部15在下纱线捕捉引导部35的吸引部35c吸引捕捉到纱线Y1的纱线端部的状态下,控制马达37(参照图2)而使下纱线捕捉引导部35的臂35b向上方旋转,将纱线Y1向接纱装置34引导(图示省略)。然后,单元控制部15控制接纱装置34,对引导来的纱线Y1和纱线Y2进行接纱。如以上那样进行接纱动作。此外,在接纱动作中,从卷装P引出的纱线Y2的一部分通过未图示的废弃部被废弃(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此外,为了进行卷绕单元2中所制造的卷装P中包含的接头的强度试验等,存在有意在卷装P内形成规定个数的接头的情况。例如,在生产模式下的卷绕动作中,每经过规定时间则由操作员驱动未图示的切断器等将行进中的纱线Y切断,由此,行进中的纱线Y断开。然后,通过利用接纱机构32进行接纱动作而形成接头。通过重复该动作,能够形成所需个数的接头。此外,制造试验用的卷装P(有意形成接头)的目的例如如下所述。作为第1例,作为测量接头部分的拉伸强度的拉伸试验用的样本,利用试验用的卷装P。在接头部分,例如由操作员施加标记。作为第2例,为了进行纱线Y由例如织机(未图示)织造而成为布(未图示)时的外观判断,纱线Y被利用为横纱。在第2例中,谋求在试验用的卷装P内形成有预先决定的个数的接头。在第2例中,无需对接头部分施加标记,但也可以施加标记。但是,在需要大量制造这样的卷装P的情况下,对于操作员手动进行用于实施纱线Y的切断作业的切断器驱动操作,花费极大的工夫。
因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为了减少用于有意形成纱线Y的接头的工夫,机台控制装置4构成为作为卷绕模式而能够选择用于制造试验用的卷装P的后述的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另外,单元控制部15在机台控制装置4中选择了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的情况下,如后述那样,执行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
(机台控制装置)
首先,参照图6的(a)、(b)说明能够在机台控制装置4中设定的事项。图6的(a)是表示显示于显示器4a的画面S1的说明图,是表示卷绕模式的选择画面的图。图6的(b)是表示显示于显示器4a的画面S2的说明图,是表示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的设定画面的图。
如图6的(a)所示,机台控制装置4能够在显示器4a上显示包含用于供操作员选择卷绕模式(生产模式、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的选择项的画面S1。机台控制装置4构成为能够通过由操作员对触摸面板4b进行操作而选择卷绕模式。此外,机台控制装置4也可以构成为除了生产模式及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以外还能够选择其他卷绕模式。
机台控制装置4构成为在由操作员选择了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时,如图6的(b)所示,使显示器4a显示用于进行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的各种设定的画面S2。机台控制装置4构成为能够通过由操作员对触摸面板4b进行操作而进行各种设定。
详细说明画面S2的内容。例如在显示器4a的上侧部分(图6的(b)的纸面上侧部分),显示有与试验用的卷装P的基本设定有关的信息。作为具体例,在显示器4a上,从上侧起按顺序显示有“卷绕单元”、“目标纱线重量”、“支数”、“纱线种类”、“目标接头个数”。“卷绕单元”是成为设定对象的卷绕单元2(在图6的(b)中为“sp1”)。“目标纱线重量”是卷绕于卷装P的纱线Y的重量的目标值(在图6的(b)中为“X kg”)。“支数”表示纱线Y的支(粗细)(在图6的(b)中为“40.0”)。“纱线种类”表示纱线Y的种类(在图6的(b)中为“棉纱”)。目标接头个数(本发明的规定个数。以下也表现为Nt)是由接纱机构32形成的接头的目标个数(在图6的(b)中为“50”)。机台控制装置4能够根据操作员对触摸面板4b的输入而变更上述设定。
另外,机台控制装置4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变更与接头形成动作有关的各种设定。作为具体例,能够变更与接头的长度、对纱线Y1的纱线端进行解捻的时间的长度、对纱线Y2进行解捻的时间的长度、以及基于加捻喷嘴63进行的捻合的时间的长度有关的设定中的至少一个。而且,能够变更与第1压缩气体的压力、第2压缩气体的压力及第3压缩气体的压力有关的设定中的至少一个。这些条件是与接头的品质(接头的长度、粗细、强度等)有关的接头品质设定。这些条件能够通过由操作员例如对触摸面板4b进行操作而输入到机台控制装置4。这些条件可以在某个卷装P的制造期间维持为固定。或者,这些条件也可以设定为在卷装P的制造过程中自动变更。该情况下,能够在一个卷装P内包含以相互不同的条件形成的多个接头。
机台控制装置4基于目标纱线重量、支数及纱线种类的信息,计算应卷绕于卷装P的纱线Y的总目标长度(以下,也表现为Lt)。或者,机台控制装置4也可以构成为能够直接输入纱线Y的总目标长度。
机台控制装置4基于纱线Y的总目标长度的信息及目标接头个数的信息,导出从形成某个接头起到有意切断纱线Y为止应当行进的纱线Y的长度(以下,称为规定长度。另外,也表现为Lp)。机台控制装置4例如将以总目标长度单纯除以目标接头个数得到的值用作规定长度(也就是说,Lp=Lt/Nt)。
机台控制装置4对成为对象的卷绕单元2的单元控制部15发送Nt、Lt及Lp的值。单元控制部15例如基于Lp的值、预先存储的横动筒42的直径的信息及转速的信息(模式),计算出从在某个接头的形成后开始卷绕动作起到有意切断纱线Y为止的时间(以下,也表现为Tp)。或者,也可以是机台控制装置4计算出Tp的值并发送到单元控制部15。
另外,在例如显示器4a的下侧部分(图6的(b)的纸面下侧部分),从上侧起按顺序显示有三个与追加设定有关的信息的例子。第一个设定是“在达到目标个数时,判断/不判断成满卷”。即,机台控制装置4构成为在卷装P所包含的接头的个数达到目标接头个数时,能够与目标纱线重量无关地选择是否判断成卷装P为满卷。第二个设定是“调整/不调整纱线切断为止的卷绕长度”。即,机台控制装置4构成为能够选择是否在卷装P的制造过程中变更上述的Lp(详情将后述)。第三个设定是“接纱后,待机/不待机至有操作”。即,机台控制装置4构成为,在通过接纱动作形成了接头后,能够选择例如是仅在由操作员操作了操作按钮53的情况下重新开始卷绕动作,还是即使不进行这样的操作也重新开始卷绕动作。
(第1控制例)
接下来,参照图7的流程图说明试验用的卷装P的从制造开始到制造结束为止的第1控制例。在第1控制例中,机台控制装置4中的追加设定(参照图6的(b))如以下那样。即,在制造试验用的卷装P的卷绕单元2中设定为,即使接头的数量达到目标个数也不结束卷绕动作,不调整纱线切断为止的卷绕长度,在接纱后即使没有操作也不待机。在第1控制例中,单元控制部15如以下那样执行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进行试验用的卷装P的制造。
首先,在卷装P的制造开始前,将空的卷绕纱管Bw通过落纱装置3(参照图1)安装到摇架41。而且,利用落纱装置3的未图示的纱线引出臂,引出喂纱纱管Bs侧的纱线Y1,并向空的卷绕纱管Bw引导。此时,单元控制部15控制筒驱动马达43使横动筒42及卷绕纱管Bw旋转。由此,在卷绕纱管Bw的端部实施包头纱(Bunch winding),成为纱线在喂纱纱管Bs与卷绕纱管Bw之间相连的状态。接着,单元控制部15将卷绕于卷绕纱管Bw的纱线Y的总长度(以下,设为L)及接头的个数(以下,设为N)的值设为0(L=0,N=0)。然后,单元控制部15控制卷绕部13而使其开始卷绕动作,开始卷装P的制造(S101)。另外,此时,单元控制部15将从开始卷绕动作(或者,如后述那样重新开始卷绕动作)起卷绕于卷绕纱管Bw的纱线的长度(以下,设为L1)的值重置(即,设为L1=0。S102)。单元控制部15在卷绕动作中,基于横动筒42的外径、转速传感器46的检测结果及经过时间的信息,随时更新L及L1的值。
在第1控制例中,单元控制部15在卷绕于卷绕纱管Bw的纱线Y的总长度达到总目标长度之前(即,L达到Lt之前)持续卷装P的制造(S103)。单元控制部15在判断成L尚未达到Lt时(S103:否),进一步判断从开始或重新开始卷绕动作起卷绕于卷绕纱管Bw的纱线的长度是否达到规定长度(即,L1是否达到Lp)(S104)。单元控制部15例如通过判断从卷绕动作的开始时或重新开始时起经过的时间是否达到上述的Tp,来判断L1是否达到Lp。
单元控制部15在判断成L1达到Lp时(S104:是),使清纱器33的切断器33a切断纱线Y(S105),使接纱机构32执行接纱动作(S106)。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此时的纱线切断称为“接头形成用切断”。然后,单元控制部15在接纱动作成功时,更新所形成的接头的数量(加法运算)(N=N+1。S107)。像这样,单元控制部15将所执行的接纱动作中的获得成功的接纱动作的次数计数为所形成的接头的数量。然后,单元控制部15将L1的值重置(返回S102),使卷绕部13重新开始卷绕动作。
另外,单元控制部15在L1达到Lp之前的期间(S104:否),判断纱线Y是否因接头形成用切断以外的原因而断开(S108)。作为纱线Y断开的具体原因,可列举伴随基于清纱器33检测到纱线缺陷产生的纱线切断、从喂纱纱管Bs引出的纱线Y的用尽、因对纱线Y施加非有意的过剩张力而导致的纱线断开等。在纱线Y未断开的情况下(S108:否),单元控制部15再次判断L是否达到Lt(返回S103)。另一方面,在纱线Y断开的情况下(S108:是),单元控制部15与L1达到Lp时同样地,使接纱机构32执行接纱动作(S106),更新所形成的接头的数量(S107)。
单元控制部15在判断成L达到Lt时(S103:是),判断成卷装P成为满卷,使该卷装P的制造结束(S109)。在此,关于直到卷装P的制造结束时为止进行的接头形成用切断的次数,假设在一次也没有发生纱线Y的断开(S108)的情况下,为Nt(=Lt/Lp)。也就是说,卷装P内包含的接头的数量(N)至少达到目标接头个数(Nt)。另外,在因接头形成用切断以外的原因而发生了纱线Y的断开的情况下,接头的个数进一步增加该断开发生的次数。像这样,在试验用的卷装P内形成目标接头个数以上的接头。
(第2控制例)
接下来,参照图8的流程图说明第2控制例。第2控制例是第1控制例的变形例。在第2控制例中,机台控制装置4中的追加设定(参照图6的(b))在以下方面与第1控制例不同。即,在第2控制例中,设定为在某个卷装P应包含的接头的数量达到目标接头个数时(即,N=Nt时),单元控制部15判断成卷装P成为满卷。
在第2控制例中,单元控制部15如以下那样执行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此外,关于与第1控制例相同的步骤,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首先,单元控制部15与第1控制例同样地,开始卷装P的制造(S101),并且,将L1的值重置(S102)。在此,与第1控制例不同,单元控制部15不进行L是否达到Lt的判断(上述的S103)。另外,单元控制部15与第1控制例同样地,进行L1是否达到Lp的判断等(S104~S108)。
单元控制部15在更新了所形成的接头的数量时(S107),判断卷装P内的接头的数量是否达到目标接头个数(N=Nt?)(S110)。在接头的数量未达到目标接头个数的情况下(S110:否),单元控制部15将L1的值重置(返回S102),重新开始卷绕动作。在接头的数量达到了目标接头个数时(S110:是),单元控制部15视为该卷装P成为满卷,以最后的接头包含于卷装P的方式卷绕纱线Y(S111),使该卷装P的制造结束(S109)。由此,在卷装P内形成正好Nt个接头。
此外,Lp(规定长度)的值可以与第1控制例同样地为Lp=Lt/Nt。但是,该情况下,与发生纱线的断开(S108)相应地,卷装P的制造完成时的纱线的卷绕长度比总目标长度变短。因此,机台控制装置4也可以使总目标长度除以从目标接头个数减去假设在生产模式下形成卷装P的情况下推断形成的接头的个数(设为Ne)得到的值,将由此得到的值用作规定长度。换言之,也可以设为Lp=Lt/(Nt-Ne)。由此,与单纯为Lp=Lt/Nt的情况相比规定长度变长,因此能够使卷装P的制造完成时的纱线的卷绕长度更接近总目标长度。
(第3控制例)
接下来,参照图9的流程图说明第3控制例。第3控制例是第2控制例的变形例。在第3控制例中,机台控制装置4的追加设定(参照图6的(b))在以下方面与第2控制例不同。即,在第3控制例中,设定为调整纱线切断为止的卷绕长度。
在第3控制例中,单元控制部15如以下那样执行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此外,对于与第2控制例相同的步骤,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其说明。单元控制部15在卷装P的制造过程中变更上述的Lp。具体地说,单元控制部15在N未达到Nt的情况下(S110:否),在将L1的值重置之前,使用至此为止卷绕于卷绕纱管Bw的纱线Y的长度(L)的信息以及至此为止形成的接头的数量(N)的信息进行Lp的再次计算(S112)。即,单元控制部15通过计算Lp=(Lt-L)/(Nt-N),来更新Lp的值。
由此,例如,在因接头形成用切断以外的原因而纱线Y断开的频度高的情况下,再次计算后的Lp的值与再次计算前的Lp的值相比变长。因此,能够将接头形成用切断的频度抑制得低,能够使卷装P的制造完成时的纱线的卷绕长度更接近总目标长度。此外,单元控制部15也可以作为第1控制例的变形例而执行上述那样的Lp的再次计算。该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5只要在更新了所形成的接头的数量(参照图7的S107)后再次计算Lp即可。
(第4控制例)
接下来,参照图10的流程图说明第4控制例。第4控制例是第2控制例的变形例。在第4控制例中,机台控制装置4中的追加设定(参照图6的(b))在以下方面与第2控制例不同。即,在第4控制例中设定为,在通过接纱动作形成了接头后,例如在仅由操作员操作了操作按钮53的情况下使卷绕动作重新开始。
在第4控制例中,单元控制部15如以下那样执行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此外,对于与第2控制例相同的步骤,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其说明。单元控制部15在接纱动作(S106)完成后N未达到Nt的情况下(S110:否),待机直至操作按钮53被操作(S113)。也就是说,单元控制部15仅在操作按钮53被操作的情况下,使卷绕部13重新开始卷绕动作。由此,例如,在需要对纱线Y中的接头附近的部分施加标记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避免标记作业来不及的事态。此外,单元控制部15也可以作为第1或第3控制例的变形例而进行上述那样的待机控制。该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5只要在更新了所形成的接头的数量(参照图7的S107)后待机直至操作按钮53被操作即可。另外,单元控制部15也可以如第3变形例那样在再次计算Lp前或再次计算Lp后,待机直至操作按钮53被操作。
如以上那样,通过执行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即使操作员不手动将纱线Y切断,在每次卷绕了规定长度的纱线Y时都能够由切断器33a将纱线Y切断,能够通过接纱机构32形成接头。像这样,能够自动制造试验用的卷装P。因此,能够减少有意形成纱线Y的接头的工夫。
另外,单元控制部15在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如第2控制例那样,在卷装P内形成了规定个数的接头时,使该卷装P的制造结束。由此,由于在卷装P内的接头的个数成为规定个数时卷装P的制造结束,所以能够在多个卷装P之间使接头的个数统一。
另外,单元控制部15在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如第3控制例那样,能够在卷装P的制造过程中变更规定长度。由此,能够调整有意形成接头的频度。因此,能够根据需要调整卷装P中包含的接头的数量及卷绕于卷装P的纱线的总量。
另外,单元控制部15在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如第4控制例那样,在接纱动作完成后,仅在操作按钮53被操作的情况下使卷绕动作重新开始。因此,例如在需要对纱线Y中的接头附近的部分施加标记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避免标记作业来不及的事态。
接下来,说明对第1实施方式施加了变更的变形例。其中,对于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1)在第1实施方式中,设为清纱器33的切断器33a相当于本发明的切断部,但不限于此。卷绕单元2也可以具有用于进行接头形成用的纱线切断的专用的切断器(未图示)。
(2)在第1实施方式中,设为单元控制部15通过判断从卷绕动作的开始时或重新开始时起经过的时间是否达到上述的Tp,来判断L1是否到达Lp,但不限于此。单元控制部15如上述那样,在卷绕动作中随时更新L1的值。也可以通过将这样更新的L1的值与Lp的值随时比较来判断L1是否达到Lp。
(3)在第1实施方式中,设为落纱装置3将空的卷绕纱管Bw安装到摇架41,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操作员手动将空的卷绕纱管Bw安装到摇架41。
(4)在第1实施方式中,设为在试验用卷装形成模式中对接头的数量进行计数。即,设为在进行了接纱动作时更新接头的数量(加法运算)(S107。参照图7等)。除此以外,在满足规定条件时,也可以对计数得到的接头的数量进行减法运算。例如,在因某些原因而接纱动作失败时,单元控制部15控制各部分并重新进行接纱动作。此时,与接纱动作未失败的情况相比,从卷装P引出的纱线Y中的被废弃的线头的长度可能变长。于是,有形成于纱线Y的接头的间距从所期望的间距偏离的隐忧。而且,也有卷绕于卷装P的纱线Y中包含的接头被从卷装P引出、被吸引部36C吸引、然后被废弃的隐忧。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单元控制部15也可以在接纱动作中(上述的S106中)执行以下的控制。即,单元控制部15可以在重新进行接纱动作的情况下,计算出(获取)从卷装P引出的纱线Y的引出长度。并且,单元控制部15可以基于重新进行了接纱动作的次数的信息、和在各接纱动作中从卷装P引出的纱线Y的引出长度的信息,计算出在接纱动作中从卷装P多余引出的纱线Y的总引出长度。可以基于这样的总引出长度的信息,判断是否利用废弃部(未图示)废弃了既已形成的接头。而且,单元控制部15可以在判断成接头被废弃了时,对计数得到的接头的数量进行减法运算。而且,单元控制部15也可以基于上述总引出长度的信息,变更上述的L及L1的数值。即,也可以在形成某个接头后,基于总引出长度的信息来确定为了形成下个接头而将纱线Y切断的时刻。总引出长度相当于本发明的引出长度。
(5)或者,也可以取代上述(4)的变形例中的控制,单元控制部15如以下那样对计数得到的接头的数量适当进行减法运算。即,单元控制部15也可以在接纱动作中,在由清纱器33检测到从卷装P引出的纱线Y中包含的接头时,视为接头被废弃,对计数得到的接头的数量进行减法运算。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将图11的纸面左右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将图11的纸面上下方向设为上下方向(铅垂方向)。将图12的纸面左右方向设为与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双方正交的前后方向。将纱线Y行进的方向设为纱线行进方向。大体上,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后述的空气纺纱机101中能够进行接纱动作(接头形成动作)。即,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是,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执行试验用卷装形成模式,能够有意形成纱线Y的接头。
(空气纺纱机的概略结构)
首先,参照图11及图12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机101(本发明的纱线卷绕机)的概略结构。图11是空气纺纱机101的主视图。图12是后述的纺纱单元102的侧视图。空气纺纱机10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102、接纱台车103(本发明的接头形成部)和机台控制装置104。多个纺纱单元102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各纺纱单元102对纤维束F进行纺纱而生成纱线Y,并将纱线Y卷绕于纱管Ba而形成卷装Pa。接纱台车103构成为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且能够在任意的纺纱单元102之前停止。接纱台车103能够在各纺纱单元102中,将在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断开的纱线Y相接。机台控制装置104是与机台控制装置4(参照图1)相同的普通的计算机装置。机台控制装置104与各纺纱单元102的单元控制部115(参照图12)、接纱台车103的控制部(未图示)电连接,与这些控制部进行通信。机台控制装置104具有显示器104a、触摸面板104b(本发明的输入部)和存储部104c。这些结构要素具有与显示器4a、触摸面板4b及存储部4c(参照图1)相同的结构。机台控制装置104与机台控制装置4(参照图1)同样地,构成为作为卷绕模式而能够选择生产模式及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
(纺纱单元的结构)
参照图12说明纺纱单元102的结构。如图12所示,纺纱单元102具备牵伸装置111、纺纱装置112(本发明的喂纱部)、纱线蓄留装置113(本发明的引出部)、卷绕部114和单元控制部115。在第2实施方式中,牵伸装置111、纺纱装置112、纱线蓄留装置113及卷绕部114以按该顺序从上侧向下侧排列的方式配置。也就是说,纺纱单元102构成为在卷绕动作时纱线Y从上侧向下侧行进。纺纱单元102构成为将从牵伸装置111送来的纤维束F利用纺纱装置112纺纱而生成纺纱纱线(纱线Y),并利用卷绕部114将其卷绕到纱管Ba。纱线蓄留装置113构成为将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位于纺纱装置112与卷绕部114之间的纱线Y暂时蓄留。单元控制部115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单元控制部15(参照图2)相同的结构,构成为能够控制纺纱单元102的各部分。单元控制部115与机台控制装置104电连接。
牵伸装置111构成为将作为纤维束F的原料的纱条S拉伸而生成纤维束F。如图12所示,牵伸装置111从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上游侧起按顺序具有一对后罗拉121、一对第三罗拉122、一对中间罗拉123及一对前罗拉124。在一对中间罗拉123各自上卷绕有龙带125。各罗拉对以规定的旋转速度被旋转驱动。各罗拉对夹入纱条S并将其向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输送,由此纱条S被拉伸直至成为规定宽度。由此,生成纤维束F。
纺纱装置112用于通过对从牵伸装置111供给的纤维束F加捻而进行纺纱,从而生成纱线Y(向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下游侧供给纱线Y)。纺纱装置112构成为例如利用由压缩空气(压缩气体)产生的回旋空气流对纤维束F加捻。向纺纱装置112供给的压缩气体的压力例如能够通过未图示的电-气调压阀而变更。电-气调压阀例如基于机台控制装置104的存储部104c中存储的设定,由单元控制部115进行控制。纺纱装置112配置于牵伸装置111的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关于纺纱装置112的构造的进一步详情,请参照例如日本特开2013-67892号公报。
在纺纱装置112的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设有监视纱线Y的纱线缺陷检测装置126(本发明的纱线缺陷检测部)。纱线缺陷检测装置126与第1实施方式的清纱器33(参照图3)同样地,构成为能够检测纱线Y的缺陷。纱线缺陷检测装置126为了检测由纺纱装置112生成的纱线Y有无缺陷等而设置。
纱线蓄留装置113构成为能够将由纺纱装置112生成的纱线Y向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下游侧引出,并且能够将纱线Y暂时蓄留。纱线蓄留装置113配置于纱线缺陷检测装置126的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纱线蓄留装置113具有能够缠绕纱线Y的纱线蓄留罗拉131、和将纱线蓄留罗拉131旋转驱动的纱线蓄留马达132。纱线蓄留马达132通过在于纱线蓄留罗拉131的外周面缠绕有纱线Y的状态下使纱线蓄留罗拉131以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从而将由纺纱装置112生成的纱线Y向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引出。另外,通过在纱线蓄留罗拉131的外周面缠绕纱线Y,能够利用纱线蓄留装置113暂时蓄留纱线Y。换言之,能够根据需要暂时停止将纱线Y从纱线蓄留罗拉131进一步向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送出。因此,在空气纺纱机101中,能够在维持纺纱装置112连续动作(也就是说,连续生成纱线Y)的状态的同时基于接纱台车103进行后述的接纱动作。
在纱线蓄留装置113的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设有监视纱线Y的接头检测装置133(本发明的接头检测部)。接头检测装置133与第1实施方式的清纱器33(参照图3)同样地,构成为能够检测纱线Y的缺陷。接头检测装置133设于接纱台车103,为了监视由接纱台车103形成的纱线Y的接头而设置。接头检测装置133在用于生产作为产品的卷装Pa的生产模式中,主要用于检测接头有无异常。另外,接头检测装置133也可以在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用于检测试验用的卷装Pa的接头。另外,也能够将接头检测装置133设于纺纱单元102侧。
卷绕部114构成为在纱管Ba上卷绕纱线Y而形成卷装Pa。卷绕部114配置于接头检测装置133的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卷绕部114具备摇架141、卷绕筒142和横动装置143。摇架141将纱管Ba(卷装Pa)旋转自如地支承。摇架141能够以摆动轴144为摆动轴中心而进行摆动。卷绕筒142通过在与卷装Pa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旋转,从而利用摩擦力使卷装Pa从动旋转。卷绕筒142例如由马达145旋转驱动。马达145是对各纺纱单元102单独设置的驱动源。也就是说,空气纺纱机101具有多个马达145。马达145能够使卷绕筒142向将纱线Y卷绕到纱管Ba的朝向旋转。横动装置143具有能够沿左右方向往复移动的横动引导件146,构成为使纱线Y沿着纱管Ba的轴向横动。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纺纱单元102中,由纺纱装置112生成纱线Y,纱线Y通过卷绕部114而卷绕于纱管Ba,由此形成卷装Pa。关于各结构要素的动作的详情,请参照例如日本特开2013-67892号公报。
(接纱台车)
接着参照图12说明接纱台车103的结构。接纱台车103对于多个纺纱单元102共同设置,构成为能够对各纺纱单元102执行接纱动作。接纱台车103如上述那样,构成为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接纱台车103具有纱线捕捉部151(本发明的捕捉部)、反转驱动机构152、接纱装置153(本发明的接头形成部)和接纱控制部154。
纱线捕捉部151构成为捕捉断开的纱线Y并向接纱装置153引导。纱线捕捉部151具有吸管161和吸嘴162。吸管161构成为在纱线Y于纱线行进方向上在纺纱装置112与卷绕部114之间断开的状态下能够执行以下的动作。吸管161能够执行吸引保持纺纱装置112侧(上游侧)的纱线Y(纱线Y1)并向下侧转动、从而将纱线Y1挂到纱线蓄留装置113的动作。然后,吸管161能够执行进一步向下侧转动、从而将纱线Y1引导到接纱装置153的动作。吸嘴162吸引保持纱线行进方向上的卷绕部114侧(下游侧)的纱线Y(纱线Y2)并向接纱装置153引导。
反转驱动机构152构成为使卷装Pa向纱线卷绕时的相反方向旋转,使得卷绕于卷装Pa的纱线Y2从卷装Pa退绕。反转驱动机构152例如具有气缸166、连杆机构167和反转罗拉168。气缸166用于使连杆机构167动作。连杆机构167构成为,通过由气缸166驱动,从而使反转罗拉168在反转罗拉168从纺纱单元102分离的退避位置和反转罗拉168与卷装Pa接触的接触位置之间移动。在反转罗拉168位于接触位置时,卷装Pa从卷绕筒142分离。关于连杆机构167的结构及动作的进一步详情,请参照例如日本特开2013-67892号公报。反转罗拉168例如由未图示的马达旋转驱动。反转罗拉168通过在与卷装Pa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旋转,从而利用摩擦力使卷装Pa反转(即,向退绕纱线Y的方向旋转)。
接纱装置153与第1实施方式的接纱装置34同样地,是构成为利用压缩空气将在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断开的纱线Y捻合的捻接器。接纱装置153与接纱装置34同样地,具有第1解捻管、第2解捻管、加捻喷嘴和一对聚纱杆(图示省略)。另外,接纱台车103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能够调整第1压缩气体、第2压缩气体及第3压缩气体的压力的压力调整部。接纱装置153通过移动机构171而在不与纺纱单元102及行进中的纱线Y干涉的退避位置和能够执行接纱动作的接纱位置之间被移动驱动。移动机构171构成为,例如通过气缸172使支承接纱装置153的支承部件173沿着导轨174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接纱控制部154构成为能够控制接纱台车103的各部分的动作。接纱控制部154与机台控制装置104及单元控制部115协作,控制各部分以在成为接纱动作的对象的纺纱单元102中进行接纱动作。机台控制装置104、单元控制部115及接纱控制部154合在一起相当于本发明的控制部。
(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空气纺纱机101中也是,与上述的自动络纱机1同样地,能够执行试验用卷装模式。具体地说,当在机台控制装置104中选择了试验用卷装模式时,各纺纱单元102的单元控制部115和接纱台车103的接纱控制部154协作而进行以下控制。首先,单元控制部115控制纺纱装置112、纱线蓄留装置113及卷绕部114,开始纱线Y向纱管Ba的卷绕。在从卷绕开始起经过规定时间后,单元控制部115使基于纺纱装置112的纺纱停止。由此,纱线Y的供给暂时停止,其结果为,行进中的纱线Y断开。这样的纺纱暂时停止的处理是取代上述的S105(参照图7等)的“纱线切断”的处理(即,在该实施方式中,纺纱装置112相当于本发明的断开部)。然后,接纱控制部154通过控制接纱台车103的各部分,执行接纱动作(参照上述的S106。参照图7等)。在接纱动作完成后,单元控制部115控制卷绕部114而使卷绕动作重新开始。
如以上那样,在空气纺纱机101中也是,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自动形成接头。在空气纺纱机101中也是,能够执行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第4控制例。另外,操作员通过例如操作触摸面板104b,能够向机台控制装置104输入与接头的品质有关的设定。该设定也可以在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在卷装Pa的制造过程中自动变更。
接下来,说明对第2实施方式施加了变更的变形例。其中,对于具有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1)在第2实施方式中,设为空气纺纱机101具备接纱台车103,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取代接纱台车103,在各纺纱单元102设置进行接纱动作的接纱机构(未图示)。
(2)在第2实施方式中,设为在有意使纱线Y断开时,停止基于纺纱装置112的纺纱,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纱线缺陷检测装置126具有未图示的切断器。并且,也可以是,在从卷绕开始起经过规定时间后,单元控制部115使该切断器切断纱线Y(与上述的S105相同)。或者,也可以是,接纱装置153具有未图示的切断器,可以利用该切断器将纱线Y切断。在进行纱线Y的切断时,单元控制部115使纱线蓄留装置113进行纱线Y的蓄留。由此,能够在连续地进行基于纺纱装置112对纱线Y的生成的同时停止纱线Y向卷绕部114的供给,能够进行基于接纱台车103的接纱动作。此外,在该变形例中,在接纱动作完成而卷绕动作重新开始后,单元控制部115控制各部分以使得卷绕部114对纱线Y的卷绕速度比纱线蓄留装置113对纱线Y的蓄留速度更快。由此,能够减少纱线蓄留装置113中的纱线Y的蓄留量(也就是说,进行用于下一次接纱动作的准备)。
(3)在第2实施方式中,设为由捻接器进行接纱动作,但不限于此。以下,参照图13具体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空气纺纱机101a的纺纱单元102a作为用于进行接纱动作的结构而具有接头器(piecer)180。接头器180具有上述的纺纱装置112、引纱罗拉181(本发明的引出部)和吸引嘴182。作为概要,接头器180在纱线行进方向上的卷绕部114侧的纱线Y(纱线Y2)通过后述的纱线捕捉部151a返回至纺纱装置112后,如以下那样形成接头。即,接头器180一边利用引纱罗拉181将纱线Y2向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引出,一边使由纺纱装置112供给的用于纺纱出纱线Y(纱线Y1)的纤维缠到纱线Y2的纱线端。由此,形成接头。
在纺纱装置112的纱线行进方向上的紧下游侧,设有用于使纱线Y2的纱线端返回到纺纱装置112的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的引导喷嘴183。引导喷嘴183与未图示的压缩空气源连接。若向引导喷嘴183供给压缩空气,则纱线Y2的纱线端通过气流被向纺纱装置112的内部引导,并进一步返回至纺纱装置112的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引纱罗拉181取代上述的纱线蓄留装置113(参照图12),构成为将由纺纱装置112生成的纱线Y向纱线行进方法下游侧引出。引纱罗拉181由未图示的马达旋转驱动。引纱罗拉181与纱线蓄留装置113不同,可以不具有暂时蓄留纱线Y的功能。引纱罗拉181具有一对罗拉,构成为夹持纱线Y而将其向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输送。引纱罗拉181构成为例如可在能够夹持纱线Y的第1位置(参照图13)与一对罗拉中的一方从纱道退避的第2位置(图示省略)之间移动。引纱罗拉181被控制成在卷绕动作时位于第1位置,在后述的接头形成动作时位于第2位置。在上述结构中取代纱线蓄留装置113而配置引纱罗拉181,但也可以一同配置纱线蓄留装置113和引纱罗拉181。
吸引嘴182用于在形成接头前暂时保持纱线Y2。吸引嘴182配置在纺纱装置112的纱线行进方向上的紧上游侧的空间附近。吸引嘴182与未图示的负压源连接,构成为能够吸引保持纱线Y2。可以在吸引嘴182的吸引方向上的内侧配置构成为将纱线Y2的前端侧部分拉断而有意形成新的纱线端的纱线端形成部(未图示)。通过这样的纱线端形成部,与在上述的捻接器的解捻管内解捻得到的纱线端同样地,能够将纱线Y2的纱线端解开。此外,在纱线Y断开时能够实现纱线Y2的纱线端充分解开的状态的结构中,也可以不设置这样的纱线端形成部。此外,关于上述那样的接头器的进一步详情,例如,请也参照日本特开平11-189932号公报及/或日本特开2017-089090号公报。
另外,空气纺纱机101a也可以具有与上述的接纱台车103类似的接纱台车103a。接纱台车103a具有纱线捕捉部151a(本发明的捕捉部、上述的反转驱动机构152和上述的接纱控制部154。接纱台车103a与接纱台车103不同,不具有捻接器。纱线捕捉部151a具备保持部件161a和具有与上述的吸嘴162相同的功能的吸嘴162a。保持部件161a可以构成为例如能够利用未图示的夹持罗拉等把持由吸嘴162吸引捕捉到的纱线Y2的前端部。或者,保持部件161a也可以与例如上述的吸管161同样地,构成为能够吸引保持纱线Y。保持部件161a构成为能够保持纱线Y2的纱线端部并将其向引导喷嘴183的附近引导(参照图13的双点划线)。也可以取代纱线捕捉部151a,而利用例如未图示的罗拉组将纱线Y2从卷装Pa引出并向引导喷嘴183的附近引导。或者,也可以取代接纱台车103a,而在各纺纱单元102a设置纱线捕捉部151a及反转驱动机构152。该情况下,设于各纺纱单元102a的单元控制部115可以具有接纱控制部154的功能。
在空气纺纱机101a中,机台控制装置104构成为能够变更与接头的品质有关的接头品质设定。作为具体例,机台控制装置104能够变更接头的长度、向纺纱装置112供给的压缩气体的压力、以及后述的接头形成动作中的纱线输送速度(利用引纱罗拉181将纱线Y2向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引出的引出速度)的设定。操作员通过例如对触摸面板104b进行操作,能够向机台控制装置104输入该设定。该设定也可以在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在卷装Pa的制造过程中自动变更。
(使用接头器的接头形成动作)
以下,具体说明使用接头器180形成纱线Y的接头的接头形成动作。在从卷绕动作开始起经过了规定时间时,单元控制部115控制纺纱装置112等使纺纱的处理暂时停止。由此,纱线Y的生成停止,纱线Y在纺纱装置112与卷绕部114之间断开。在该变形例中,纺纱装置112相当于本发明的断开部。另外,此时,单元控制部115控制卷绕部114使卷绕动作中断。由于卷装Pa因惯性而暂且旋转,所以断开的纱线Y(纱线Y2)卷绕于卷装Pa。在卷装Pa的旋转停止后,单元控制部115控制纱线捕捉部151a及反转驱动机构152,将卷绕于卷装Pa的纱线Y2引出且向引导喷嘴183的附近引导。该状态下,若向引导喷嘴183供给压缩空气,则纱线Y2的纱线端被气流向纺纱装置112的内部引导,进一步返回至纺纱装置112的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关于纱线Y2是否位于正常位置,例如可以基于纱线缺陷检测装置126的检测结果进行判断。而且,纱线Y2的纱线端被吸引嘴182吸引捕捉。此外,如上述那样,也可以利用纱线端形成部(未图示)将吸引捕捉到的纱线Y2的前端部拉断而形成新的纱线端。然后,单元控制部115一边控制卷绕部114及引纱罗拉181使纱线Y2向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移动,一边控制纺纱装置112使其进行纺纱,使其供给用于生成纱线Y(纱线Y1)的纤维。由此,纤维缠在纱线Y2的纱线端,形成接头(接头形成动作)。如以上那样,也可以使用接头器180形成纱线Y的接头。
(4)在第2实施方式及上述的变形例(3)中,设为纱线Y从上侧朝向下侧行进,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如例如日本特开2017-089090号公报所记载那样,空气纺纱机构成为使纱线Y从下侧向上侧行进。
(5)也可以取代上述的空气纺纱机101等,在例如日本特开平8-035131所记载那样的自由端纺纱机中,基于捻接器或接头器进行接头形成动作。
(6)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单元控制部115也可以进行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或(5)的单元控制部15相同的处理。例如,单元控制部115可以根据需要对接头的数量进行减法运算。
接下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共同的变形例。
(1)作为捻接器,也可以取代上述的捻接器而使用公知的盘式捻接器。
(2)也可以取代捻接器或接头器,利用将两个纱线端机械连结的公知的打结器进行接头形成动作。
(3)设为单元控制部15或单元控制部115在每次接头成功形成时对接头的数量进行计数(上述的S107。参照图7等),但不限于此。即,单元控制部15或单元控制部115也可以不对接头的数量进行计数。该情况下,可以由操作员对接头的数量进行计数。另外,该情况下,为了使卷装的制造结束,可以由操作员进行某些操作。在这样的结构中也是,与以往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有意形成接头的工夫。
(4)在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设为操作员能够手动变更与接头的个数、品质等有关的设定。在此基础上或取而代之,也可以是机台控制装置4或机台控制装置104具备从外部装置接收与该设定有关的信息的未图示的接收部。该情况下,接收部相当于本发明的输入部。或者,也可以是,机台控制装置4或机台控制装置104构成为能够读取例如在未图示的存储介质中存储的与该设定有关的信息。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的结构相同。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后述那样,基于单元控制部15的控制内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接纱动作后的卷绕动作停止)
自动络纱机1构成为,为了在接纱动作完成后能够由操作员确认纱线Y的接头,在基于接纱机构32的接纱动作完成后,能够使基于卷绕部13的卷绕动作停止。作为第一例,单元控制部15在接纱动作过程中操作按钮53被操作了的情况下,在使接纱动作完成后,不重新开始卷绕动作而待机直至操作按钮53被再次操作(换言之,直至满足规定条件)。也就是说,单元控制部15在接纱动作完成的状态下,使卷绕部13的动作停止直至满足规定条件。单元控制部15在操作按钮53被再次操作了的情况下,使卷绕部13重新开始卷绕动作。
作为第二例,机台控制装置4如图14所示,构成为作为卷绕模式而能够选择“接头确认模式”。在选择了接头确认模式时,单元控制部15在接纱动作完成后,不使卷绕动作重新开始而待机直至操作按钮53被操作。如这些例子那样,单元控制部15能够在接纱动作完成后使卷绕动作停止。
在此,在某个卷绕单元2中接纱动作完成后,存在出于确认纱线Y的接头的强度等理由而操作员有意使纱线Y断开的情况。在之后操作员对操作按钮53进行了操作时,该卷绕单元2的单元控制部15需要使接纱机构32再次进行接纱动作。然而,在该情况下,对于单纯地进行上述的详细的接纱动作,可能产生以下问题。即,在操作员刚使纱线Y断开之后的状态下,如图15的(a)所示,纱线Y2从卷装P垂下。因此,若在使上纱线捕捉引导部36吸引捕捉纱线Y2时筒驱动马达43将横动筒42及卷装P反转驱动,则有垂下的纱线Y2被卷入横动筒42的隐忧(参照图15的(b))。由此,可能产生无法正常进行基于上纱线捕捉引导部36对纱线Y2的捕捉的问题。因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接纱动作完成的状态下使卷绕部13的动作停止且之后再次进行接纱动作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纱线Y2被卷入横动筒42,单元控制部15进行以下控制。
(基于单元控制部的控制)
参照图16的流程图及图17的(a)、(b)的说明图说明基于单元控制部15的控制。首先,在纱线Y断开时,单元控制部15使接纱机构32等进行上述的接纱动作(S201)。然后,单元控制部15待机直至由操作员对操作按钮53进行操作(S202)。在操作按钮53被操作了时(S202:是),单元控制部15判断是否由清纱器33(本发明的纱线检测部)检测到纱线Y(S203)。在未由清纱器33检测到纱线Y的情况下(S203:否),即,纱线Y被操作员断开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5执行以下那样的再接纱控制。
说明再接纱控制。首先,单元控制部15控制筒驱动马达43,使横动筒42正转驱动(S204。参照图17的(a))。由此,与横动筒42接触的卷装P正转,纱线Y2被卷绕于卷装P(参照图17的(b))。然后,单元控制部15控制接纱机构32等进行上述的接纱动作(S205)。换言之,在再接纱控制中,单元控制部15在一边使横动筒42反转驱动一边使上纱线捕捉引导部36捕捉纱线Y2之前,使筒驱动马达43正转驱动横动筒42。如以上那样执行再接纱控制。然后,单元控制部15控制卷绕部13而使卷绕动作重新开始。
此外,在由清纱器33检测到纱线Y的情况下(S203:是),单元控制部15不进行再接纱控制,控制卷绕部13而使卷绕动作重新开始。换言之,单元控制部15仅在未由清纱器33检测到纱线Y2的情况下进行再接纱控制。
如以上那样,通过在再接纱控制中使横动筒42正转驱动,能够将从卷装垂下的纱线Y暂且卷绕于卷装P。因此,在接纱动作完成的状态下使卷绕部13的动作停止且之后再次进行纱动作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纱线Y被卷入横动筒42。
另外,在由清纱器33检测到纱线Y的情况下,能够推测为纱线Y没有被断开(即,可以不进行再接纱控制而使卷绕动作重新开始)。因此,通过在无需再接纱控制的情况下省去再接纱控制,能够避免进行无谓的动作。
接下来,说明对第3实施方式施加了变更的变形例。其中,对于具有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1)在第3实施方式中,设为单元控制部15在使卷绕动作停止的状态下,仅在未由清纱器33检测到纱线Y的情况下执行再接纱控制,但不限于此。单元控制部15也可以在使卷绕动作停止的状态下,在由清纱器33检测到纱线Y的情况下也执行再接纱控制。该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5可以在再接纱控制的执行前使切断器33a切断纱线Y。或者,卷绕单元2也可以相对于切断器33a另外具有切断纱线Y的切断部。
(2)在第3实施方式中,设为清纱器33相当于本发明的纱线检测部,但不限于此。卷绕单元2也可以相对于清纱器33另外具有对在纱线行进方向上处于喂纱部11与卷绕部13之间的纱线Y进行检测的纱线检测部。
(3)在第3实施方式中,设为操作按钮53被操作这一情况是用于使卷绕动作重新开始的条件,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规定时间的经过是用于使卷绕动作重新开始的条件。
(4)也可以在上述的空气纺纱机101、101a或例如日本特开平8-035131所记载那样的自由端纺纱机中,进行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控制。
接下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及第3实施方式中共同的变形例。其中,对于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及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1)在第1实施方式及第3实施方式中,设为使纱线Y沿着形成于横动筒42的横动槽42a横动,但不限于此。即,也可以取代横动筒42,而设置仅仅是与卷装P接触而旋转的接触筒。该情况下,接触筒可以例如通过马达而被正转及反转驱动。或者,卷装P可以例如通过马达而被正转及反转驱动。此外,在该变形例中,要求相对于接触筒另行设置使纱线Y横动的未图示的横动装置。
(2)在第1实施方式及第3实施方式中,设为上纱线捕捉引导部36吸引捕捉卷绕部13侧的纱线Y(纱线Y2),但纱线Y2的捕捉手段不限于此。例如,上纱线捕捉引导部36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把持纱线Y2而能够进行捕捉。
(3)在第1实施方式及第3实施方式中,设为单元控制部15相当于本发明的控制部,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机台控制装置4控制多个卷绕单元2。该情况下,机台控制装置4相当于本发明的控制部。
(4)在第1实施方式及第3实施方式中,设为自动络纱机1具备多个卷绕单元2,但不限于此。自动络纱机1也可以仅具备一个卷绕单元2。
附图标记说明
1 自动络纱机(纱线卷绕机)
4b 触摸面板(输入部)
11 喂纱部
13 卷绕部
15 单元控制部(控制部)
15a 存储部
32 接纱机构(接纱部、接头形成部)
33 清纱器(纱线检测部)
33a 切断器(切断部)
34 接纱装置
36 上纱线捕捉引导部(捕捉部)
41 摇架
42 横动筒(接触筒)
43 筒驱动马达(驱动部)
53 操作按钮(操作部)
61 第1解捻管(第1解捻部)
62 第2解捻管(第2解捻部)
63 加捻喷嘴(加捻部)
64 聚纱杆(接头长度调整部)
66 电-气调压阀(压力调整部)
67 电-气调压阀(压力调整部)
68 电-气调压阀(压力调整部)
101 空气纺纱机(纱线卷绕机)
103 接纱台车(接头形成部)
104 机台控制装置(控制部)
104b 触摸面板(输入部)
112 纺纱装置(喂纱部)
113 纱线蓄留装置(引出部)
114 卷绕部
115 单元控制部(控制部)
145 马达(驱动源)
151 纱线捕捉部(捕捉部)
151a 纱线捕捉部(捕捉部)
154 接纱控制部(控制部)
180 接头器
181 引纱罗拉(引出部)
Ba 纱管
Bw 卷绕纱管(纱管)
P 卷装
Pa 卷装
Y 纱线。

Claims (20)

1.一种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喂纱部,该喂纱部能够供给纱线;
卷绕部,该卷绕部进行将从所述喂纱部引出的所述纱线卷绕到纱管而形成卷装的卷绕动作;
断开部,该断开部构成为能够使行进中的所述纱线于纱线行进方向上在所述喂纱部与所述卷绕部之间断开;
接头形成部,该接头形成部在纱线于所述纱线行进方向上在所述喂纱部与所述卷绕部之间断开时,进行将从所述喂纱部供给的纱线端或纤维相对于所述纱线行进方向上的所述卷绕部侧的纱线端连接而形成接头的接头形成动作;以及
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作为卷绕所述纱线的卷绕模式而能够执行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在该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控制所述卷绕部及所述断开部,使得在每次所述卷绕部卷绕了规定长度的纱线时使所述纱线在所述喂纱部与所述卷绕部之间断开,而且,使所述接头形成部进行所述接头形成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将由所述接头形成部执行的所述接头形成动作中的获得成功的所述接头形成动作的次数计数为所述接头的数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控制所述卷绕部、所述断开部及所述接头形成部,使得在所述卷装内形成规定个数以上的接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在判断成在所述卷装内形成了所述规定个数的接头时,使所述卷装的制造结束。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捕捉部,该捕捉部在纱线于所述纱线行进方向上在所述喂纱部与所述卷绕部之间断开时,将所述纱线行进方向上的所述卷绕部侧的所述纱线从所述卷装引出并向所述接头形成部引导,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根据与在基于所述接头形成部进行的所述接头形成动作之前由所述捕捉部从所述卷装引出的所述纱线的引出长度有关的信息,对计数得到的所述接头的数量进行减法运算。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接头检测部,该接头检测部检测行进中的所述纱线中包含的所述接头;和
捕捉部,该捕捉部在纱线于所述纱线行进方向上在所述喂纱部与所述卷绕部之间断开时,将所述纱线行进方向上的所述卷绕部侧的所述纱线从所述卷装引出并向所述接头形成部引导,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在由所述接头检测部检测到利用所述捕捉部从所述卷装引出的所述纱线中包含的所述接头时,对计数得到的所述接头的数量进行减法运算。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捕捉部,该捕捉部在纱线于所述纱线行进方向上在所述喂纱部与所述卷绕部之间断开时,将所述纱线行进方向上的所述卷绕部侧的所述纱线从所述卷装引出并向所述接头形成部引导,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基于与由所述捕捉部从所述卷装引出的所述纱线的引出长度有关的信息,决定使行进中的所述纱线断开的时刻。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能够在所述卷装的制造过程中变更所述规定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由操作员操作的操作部,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在所述接头形成动作完成后,仅在所述操作部被操作了的情况下使所述卷绕动作重新开始。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喂纱部是作为所述纱线而生成纺纱纱线的纺纱部,
所述纱线卷绕机具备:
引出部,该引出部将从所述喂纱部供给的所述纱线向所述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下游侧引出;
纱线缺陷检测部,该纱线缺陷检测部在所述纱线行进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纺纱部与所述引出部之间;和
接头检测部,该接头检测部在所述纱线行进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引出部与所述卷绕部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所述卷绕部;和
将多个所述卷绕部单独驱动的多个驱动源。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输入部,该输入部构成为能够输入与所述规定长度有关的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头形成部具有下述构成中的某一个:
捻接器,该捻接器构成为利用压缩气体将所述纱线行进方向上的所述喂纱部侧的纱线端与所述卷绕部侧的纱线端捻合;
接头器,该接头器构成为使从所述喂纱部供给的纤维缠到在所述纱线行进方向上向下游侧移动的所述卷绕部侧的纱线端;和
打结器,该打结器构成为将所述纱线行进方向上的所述喂纱部侧的纱线端与所述卷绕部侧的纱线端连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在所述卷装的制造过程中,能够变更与基于所述接头形成部进行的所述接头形成动作有关的接头品质设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头形成部具有所述捻接器,
所述捻接器具有:
第1解捻部,该第1解捻部对所述纱线行进方向上的所述喂纱部侧的第1纱线端进行解捻;
第2解捻部,该第2解捻部对所述纱线行进方向上的所述卷绕部侧的第2纱线端进行解捻;
加捻部,该加捻部将所述第1纱线端与所述第2纱线端捻合;和
接头长度调整部,该接头长度调整部构成为能够变更所述接头的长度,
所述控制部作为所述接头品质设定而能够变更对所述第1纱线端进行解捻的时间的长度、对所述第2纱线端进行解捻的时间的长度、基于所述加捻部进行的捻合的时间的长度、以及所述接头的长度中的至少一个设定。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解捻部构成为利用第1压缩气体对所述第1纱线端进行解捻,
所述第2解捻部构成为利用第2压缩气体对所述第2纱线端进行解捻,
所述加捻部构成为利用第3压缩气体将所述第1纱线端与所述第2纱线端捻合,
具备压力调整部,该压力调整部能够变更所述第1压缩气体的压力、所述第2压缩气体的压力及所述第3压缩气体的压力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控制部作为所述接头品质设定而能够变更所述压力调整部的设定。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喂纱部具有作为所述纱线而生成纺纱纱线的纺纱部,
所述接头形成部具有所述接头器,
所述接头器包括所述纺纱部,通过将由所述纺纱部供给的纤维缠到所述纱线行进方向上的所述卷绕部侧的纱线端来进行所述接头形成动作。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纺纱部利用压缩气体生成所述纺纱纱线,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试验用卷装制造模式中,在所述卷装的制造过程中,作为与基于所述接头形成部进行的所述接头形成动作有关的接头品质设定,而能够变更所述压缩气体的压力、所述接头的长度及所述接头形成动作中的所述纱线的纱线输送速度中的至少一个设定。
19.一种纱线卷绕机,具备能够供给纱线的喂纱部、进行将从所述喂纱部引出的所述纱线卷绕到纱管而形成卷装的卷绕动作的卷绕部、和进行将于纱线行进方向上在所述喂纱部与所述卷绕部之间断开的纱线连接的接纱动作的接纱部,所述纱线卷绕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部具有:
将所述卷装旋转自如地支承的摇架;
在与支承于所述摇架的所述卷装接触的状态下旋转的接触筒;和
能够将所述卷装或所述接触筒正转驱动及反转驱动的驱动部,
所述接纱部具有:
将所述纱线连接的接纱装置;和
捕捉所述纱线行进方向上的所述卷绕部侧的所述纱线并向所述接纱装置引导的捕捉部,
所述纱线卷绕机具备:
由操作员操作的操作部;和
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接纱部进行所述接纱动作,而且于在所述接纱动作完成的状态下使所述卷绕动作停止直至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
在满足所述规定条件时,在使所述卷绕动作重新开始前,能够执行使所述接纱部再次进行所述接纱动作的再接纱控制,
在所述再接纱控制中,在使所述驱动部将所述卷装或所述接触筒反转驱动且使所述捕捉部捕捉所述纱线前,使所述驱动部将所述卷装或所述接触筒正转驱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在所述纱线行进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喂纱部与所述卷绕部之间的纱线检测部,
在满足所述规定条件时,所述控制部仅在未由所述纱线检测部检测到所述纱线的情况下,在使所述卷绕动作重新开始前执行所述再接纱控制。
CN202180007779.8A 2020-01-31 2021-01-25 纱线卷绕机 Active CN1149015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15301 2020-01-31
JP2020015301A JP2021123425A (ja) 2020-01-31 2020-01-31 糸巻取機
PCT/JP2021/002374 WO2021153479A1 (ja) 2020-01-31 2021-01-25 糸巻取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01577A true CN114901577A (zh) 2022-08-12
CN114901577B CN114901577B (zh) 2023-09-26

Family

ID=77079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07779.8A Active CN114901577B (zh) 2020-01-31 2021-01-25 纱线卷绕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123425A (zh)
CN (1) CN114901577B (zh)
WO (1) WO2021153479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47108A (ja) * 2006-03-17 2007-09-27 Murata Mach Ltd 繊維機械
CN103420225A (zh) * 2012-05-18 2013-12-0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装置
JP2014218315A (ja) * 2013-05-02 2014-11-20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機
WO2015029292A1 (ja) * 2013-08-29 2015-03-05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装置
JP2017053047A (ja) * 2015-09-08 2017-03-16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装置、それを備える自動ワインダ、それを備える繊維機械システム、及び給糸ボビン異常検出方法
WO2019142553A1 (ja) * 2018-01-16 2019-07-25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12683A (ja) * 1987-02-27 1988-09-05 Murata Mach Ltd 自動ワインダ−における巻取制御方法
JPH01275376A (ja) * 1988-04-27 1989-11-06 Murata Mach Ltd 検査用糸継部マーキング装置
JP2005154103A (ja) * 2003-11-27 2005-06-16 Murata Mach Ltd 定長巻取装置および巻取パッケージ
JP2013067475A (ja) * 2011-09-21 2013-04-18 Murata Machinery Ltd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47108A (ja) * 2006-03-17 2007-09-27 Murata Mach Ltd 繊維機械
CN103420225A (zh) * 2012-05-18 2013-12-0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装置
JP2014218315A (ja) * 2013-05-02 2014-11-20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機
WO2015029292A1 (ja) * 2013-08-29 2015-03-05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装置
JP2017053047A (ja) * 2015-09-08 2017-03-16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装置、それを備える自動ワインダ、それを備える繊維機械システム、及び給糸ボビン異常検出方法
WO2019142553A1 (ja) * 2018-01-16 2019-07-25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01577B (zh) 2023-09-26
WO2021153479A1 (ja) 2021-08-05
JP2021123425A (ja) 2021-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27870B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and yarn winding method
EP2573017B1 (en) Yarn winding unit, yarn winding apparatus and spinning machine
EP2573217B1 (en) Spinning unit, spinning machine and yarn processing method
EP3025995B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CN106567170B (zh) 纺织机以及控制装置
JP2016016957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方法
JP2016194188A (ja) 少なくとも1つのリング精紡機と少なくとも1つの巻取り機とから成る複合システムを運転する方法並びに複合システム
EP3040458B1 (en) Core yarn supplying device, spinn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supplying core yarn
WO2019142553A1 (ja) 糸巻取機
EP2749517A1 (en) Spinning machine
CN114901577B (zh) 纱线卷绕机
CN105819269B (zh) 纱线卷绕机
EP3095742A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CN109969862B (zh) 纱线卷取机
CN108286093B (zh) 一种纺纱机
CN113249835B (zh) 纺纱机械以及纺纱方法
JP2013057152A (ja) 糸巻取機
CN112110281B (zh) 纱线卷绕装置及包头纱形成方法
JP2017089090A (ja) エアジェット紡績機上の紡績工程を再開させるためワークステーションを準備する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を実施するためのエアジェット紡績機
CN108622728B (zh) 纱线卷取机
CN109715540B (zh) 纤维机械及其操作方法
JP2024007744A (ja) 紡績機、パッケージの形成方法及びパッケージ
JP2023100089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方法
JP2020169428A (ja) 紡績方法及び紡績機
JP2023142771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