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74901B - 一种介质承载容器及介质的培养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介质承载容器及介质的培养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74901B
CN114874901B CN202210532957.5A CN202210532957A CN114874901B CN 114874901 B CN114874901 B CN 114874901B CN 202210532957 A CN202210532957 A CN 202210532957A CN 114874901 B CN114874901 B CN 1148749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lture
groove
microcavity
medium
in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3295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74901A (zh
Inventor
史振志
励红峰
汤超龙
周剑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Huayueh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Hua Yue Enterprise Holdings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Huayueh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Huayueh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Huayueh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3295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74901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749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749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749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749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1/00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uses
    • C12M21/06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uses for in vitro fertiliz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02Form or structure of the vesse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38Caps; Covers; Plugs; Pouring mea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48Holding appliances; Racks; Suppor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54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hand portabl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9/00Means for introduction, extraction or recirculation of materials, e.g. pumps
    • C12M29/26Conditioning fluids entering or exiting the reaction vesse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41/00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 C12M41/02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of foa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 Y02P60/21Dinitrogen oxide [N2O], e.g. using aquaponics, hydroponics or efficiency measur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实验器材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介质承载容器及介质的培养方法,包括容器体,容器体设有开口朝上的操作腔,操作腔内设有开口朝上的培养凹槽,培养凹槽包括凹槽底面和引流斜面,引流斜面的下端与凹槽底面连接,引流斜面的上端朝向培养凹槽的外侧方向倾斜延伸,凹槽底面开设有至少两个开口朝上的培养微腔,培养微腔之间设有培养通道,培养微腔与培养凹槽连通,操作腔内设有注射凹槽和注射通道,注射通道的一端通过培养凹槽与培养微腔连通,注射通道与培养凹槽连接的连接口等于或大于注射通道与注射凹槽连接的连接口。本发明的介质承载容器及介质的培养方法,保证介质的上部及边缘区域无气泡,提高介质在观察装置下成像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介质承载容器及介质的培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实验器材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介质承载容器及介质的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辅助生殖领域,通过平底承载容器进行介质的体外培养,操作人员根据自身习惯在平底承载容器上加入培养流体如液滴,将受精后的介质转移到培养流体如液滴内进行培养。由于培养流体如液滴的体积较大而介质的体积较小,或培养流体流动冲力大于介质,导致在培养流体如液滴内的介质无任何固定,因此介质在培养流体如液滴内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操作人员将平底承载容器转移到观察装置如显微镜下,并在观察装置如显微镜视野中寻找培养流体如液滴内的介质进行显微观察等,同时,对介质的发育过程进行记录和评估。在记录过程中,通常会借助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时差培养装置配合平底承载容器,对介质进行定时拍照摄像记录等。
如专利CN113667604A公开的一种培养器皿,其在平底承载容器中添加培养流体时,在平底承载容器内会产生气泡,部分气泡移动至介质的边缘或对应上方,直接影响操作人员在观察设备下的观察、操作和拍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介质承载容器及介质的培养方法,为培养介质在培育期间提供合适的、稳定地生存发育条件,特别地使气泡远离介质,保证介质的上部或者边缘区域无气泡,防止气泡对培养介质造成干扰;同时独特的角度设计便于操作人员对介质的观察、操作和拍照,提高介质在观察装置下成像效果以及操作人员对介质的观察、操作和拍照效率;通过设置培养通道,也便于实现介质间信息更快捷交换。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介质承载容器,包括容器体,所述容器体设有开口朝上的操作腔,所述操作腔内设有开口朝上的培养凹槽,所述培养凹槽包括凹槽底面和引流斜面,所述引流斜面的下端与所述凹槽底面连接,所述引流斜面的上端朝向所述培养凹槽的外侧方向倾斜延伸,所述凹槽底面开设有至少两个开口朝上的培养微腔,所述培养微腔之间设有培养通道,所述培养微腔与所述培养凹槽连通;
所述操作腔内设有注射凹槽和注射通道,所述注射通道的一端通过所述培养凹槽与所述培养微腔连通,所述注射通道与所述培养凹槽连接的连接口等于或大于所述注射通道与所述注射凹槽连接的连接口。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引流斜面的高度设置在2-6mm。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引流斜面与所述凹槽底面之间形成夹角a,90°<a<180°。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引流斜面环绕所述凹槽底面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培养凹槽包括培养垂面,所述培养垂面垂直于所述凹槽底面设置,所述引流斜面的上端与所述培养垂面的下端连接,所述培养垂面的上端与所述操作腔的底面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培养微腔的内侧壁为包括微腔底面和操作斜面,所述操作斜面的上端相对所述操作斜面的下端朝向外周方向倾斜,所述操作斜面环绕所述微腔底面设置,所述操作斜面的下端与所述微腔底面连接,所述操作斜面与所述微腔底面之间形成夹角b,100°≤b≤160°,所述微腔底面的直径设置在230-300μm。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培养微腔与所述培养凹槽的内侧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2mm。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培养微腔的深度设置在320-480μm。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操作腔内设有注射凹槽和注射通道,所述注射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注射凹槽连通,所述注射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培养微腔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注射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注射通道的宽度,所述注射通道与所述培养凹槽连接的连接口设置为喇叭口。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注射凹槽内设有注射限位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操作腔内开设有清洗凹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培养凹槽内设有至少两个培养微腔,所有所述培养微腔形成介质培养区,所述介质培养区的一侧设有定位标识部,或所述培养凹槽外设置有所述定位标识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培养微腔为多个,两两培养微腔之间有培养通道,所述培养通道的底面距离所述培养微腔底面的高度大于或等于介质的半径。
所述培养凹槽与所述培养微腔形成培养区,还包括所述容器体的底面外周设置有用于与托盘对应定位安装的支撑脚,所述容器体的底面向下凸出形成用于与所述托盘对应限位安装的限位台阶,所述支撑脚和所述限位台阶形成的定位限位区,所述容器体的外侧分别设有手持部和识别标识部。
一种介质的培养方法,包括采用所述的介质承载容器,所述介质承载容器包括与所述容器体匹配设置的容器盖,所述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培养微腔中注入培养流体,并使所述培养流体的液面高于所述培养凹槽的底面;
在操作腔内注入隔离流体,所述隔离流体覆盖于所述培养流体表面形成隔离流体层;
将所述容器盖装于所述容器体的开口后放入培养箱进行平衡处理;
将平衡处理后的所述容器盖和所述容器体一并取出,将所述容器盖从所述容器体取出,在所述培养微腔中放入所需培养的介质后放入时差装置进行培养、观察或拍照。
本发明实施例一种介质承载容器及介质的培养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容器体作为承载容器,操作腔为对介质的观察、操作和摄像提供操作空间,同时,对培养微腔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培养微腔设置于培养凹槽内,培养微腔用于放置培养介质,介质为胚胎、生物颗粒等实验培养对象。在培养凹槽内注入介质所需的培养流体,培养流体如培养流体在注射过程中会产生微小气泡,由于培养微腔处于培养凹槽的最低位置,培养流体先注满培养微腔后,随着注射量的增加,培养流体从培养微腔溢出至凹槽底面,并从凹槽底面蔓延至引流斜面的下端,随着注射量的继续增加,培养凹槽内的液位上升,由于所述引流斜面的上端朝向所述培养凹槽的外侧方向倾斜设置,以使培养流体形成的液面也随之扩大,在液面扩大过程中,向引流斜面扩散的培养流体将微小气泡朝向引流斜面方向牵引,使气泡远离介质,保证介质的上部区域或边缘无气泡,防止气泡对培养介质造成干扰,便于操作人员对介质的观察、操作和拍照,提高操作人员对介质的观察、操作和拍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整体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图2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容器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培养微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培养微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侧面示意图。
图中:
10、容器体;11、容器盖;12、操作腔;13、第一垂侧面;14、中斜面;15、第二垂侧面;16、支撑脚;17、限位台阶;18、手持部;19、识别标识部;
20、培养凹槽;21、凹槽底面;22、引流斜面;23、培养垂面;24、定位标识部;
30、培养微腔;31、微腔底面;32、操作斜面;33、培养微腔组;34、培养通道;
40、注射凹槽;41、注射通道;42、注射限位孔;
50、清洗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中采用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中采用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焊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介质承载容器,包括容器体10,容器体10设有开口朝上的操作腔12,操作腔12内设有开口朝上的培养凹槽20,培养凹槽20包括凹槽底面21和引流斜面22,引流斜面22的下端与凹槽底面21连接,引流斜面22的上端朝向培养凹槽20的外侧方向倾斜延伸,凹槽底面21开设有开口朝上的培养微腔30,培养微腔30之间设有培养通道34,培养微腔30与培养凹槽20连通;
操作腔12内设有注射凹槽40和注射通道41,注射通道41的一端通过培养凹槽20与培养微腔30连通,注射通道41与培养凹槽20连接的连接口等于或大于注射通道41与注射凹槽40连接的连接口。
本发明的介质承载容器,容器体10作为承载容器,操作腔12为介质的观察、操作和摄像提供操作空间,同时,对培养微腔30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培养微腔30设置于培养凹槽20内,培养微腔30用于放置培养介质,介质为胚胎、生物颗粒等实验培养对象。在培养凹槽20内注入介质所需的培养流体如培养液,培养流体在注射过程中会产生微小气泡,由于培养微腔30处于培养凹槽20的最低位置,培养流体先注满培养微腔30后,随着注射量的增加,培养流体从培养微腔30溢出至凹槽底面21,并从凹槽底面21蔓延至引流斜面22的下端,随着注射量的继续增加,培养凹槽20内的液位上升,由于引流斜面22的上端朝向培养凹槽20的外侧方向倾斜设置,以使培养流体形成的液面也随之扩大,在液面扩大过程中,向引流斜面22扩散的培养流体将微小气泡朝向引流斜面22方向牵引,使气泡远离介质,保证介质的上部或边缘区域无气泡,防止气泡对培养介质造成干扰,便于操作人员对介质的观察、操作和拍照,提高操作人员对介质的观察、操作和拍照效率。
作为其中一实施例,培养微腔30的上端口与培养凹槽20连通。
作为其中一实施例,如图6所示,操作腔12内设有一个培养凹槽20,培养凹槽20内设有至少两个培养微腔组33,培养微腔组33包括至少两个培养微腔30,在同一培养微腔组33中,相邻的培养微腔30通过培养通道34连通。相邻的培养微腔组33之间间隔设置。
更为具体的,操作腔内设有一个培养凹槽20,培养凹槽20内设有两个培养微腔组33,每一培养微腔组33内设有8个培养微腔30。
作为其中一实施例,如图2所示,操作腔12内设有至少两个培养凹槽20,相邻的培养凹槽20间隔设置,每一培养凹槽20内设有至少一个培养微腔组33,培养微腔组33包括至少两个培养微腔30,在同一培养微腔组33中,相邻的培养微腔30通过培养通道34连通。培养微腔组33之间间隔设置。
更为具体的,操作腔12内设有两个培养凹槽20,两个培养凹槽20间隔设置,每一培养凹槽20内设有一个培养微腔组33,培养微腔组33内设有8个培养微腔30。
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3所示,引流斜面22环绕凹槽底面21设置,在凹槽底面21的外周均与引流斜面22下端连接,以提高培养流体在注射过程中液面向外扩散的速度,同时加大液面扩散对微小气泡的牵引力,提升微小气泡向引流斜面22的移动速度,提升微小气泡向引流斜面22移动效果,避免微小气泡停留在介质上方或边缘造成干扰。
作为优选的,如图1至图3所示,引流斜面22与凹槽底面21之间形成夹角a,90°<a<180°,作为优选的,135°≤a≤165°,以使引流斜面22的倾斜度较大,在培养流体注射过程中液面向引流斜面22的扩散速度快,对微小气泡的牵引力大,提升微小气泡向引流斜面22移动效果,避免微小气泡停留在介质上方或边缘造成干扰。
作为优选的,如图1至图3所示,引流斜面22的高度设置在2-6mm,以为培养流体提供更大的的液位上升空间,延长对微小气泡向引流斜面22方向牵引的处理时长,对微小气泡远离培养微腔30提供足够的处理时间和空间,从而解决培养流体中气泡对培养介质造成的干扰,避免或减少对成像观察的影响。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培养凹槽20包括培养垂面23,培养垂面23垂直于凹槽底面21设置,引流斜面22的上端与培养垂面23的下端连接,培养垂面23的上端与操作腔12的底面连接。引流斜面22环绕凹槽底面21设置,凹槽底面21与引流斜面22的下端连接,培养垂面23的下端与引流斜面22的上端连接。或,引流斜面22与培养垂面23组成培养凹槽20的内侧面,引流斜面22与培养垂面23分别环绕凹槽底面21设置,凹槽底面21分别与培养垂面23的下端和引流斜面22的下端连接,引流斜面22的两侧端和上端分别与培养垂面23连接。培养垂面23的设置,以使微小气泡保持在培养凹槽20的内侧壁处,对微小气泡起定位作用。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培养微腔30的内侧壁为包括微腔底面31和操作斜面32,操作斜面32的上端相对操作斜面32的下端朝向外周方向倾斜,操作斜面32环绕微腔底面31设置,操作斜面32的下端与微腔底面31连接,操作斜面32与微腔底面31之间形成夹角b,90°<b<180°,作为优选的100°≤b≤160°。微腔底面31的直径设置在230-300μm。介质直径大约为160-200μm,增大培养微孔的底部直径,在不影响拍摄成像的前提下使介质有足够的生长空间,避免在发育过程中发生上浮现象,操作斜面32的倾斜设置,可以保证在培养微腔30内的培养流体更加稳定,从而保证在介质承载容器转移过程中介质更加稳定以减少上浮的几率。
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3所示,培养微腔30与培养凹槽20的内侧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2mm,在培养微腔30的操作斜面32倾斜设置的基础上,将用于放置介质的培养微腔30远离培养凹槽20的内侧面设置,方便用户对培养微孔存取介质等操作,保证下针有足够操作空间方便用户进行操作,本设计保证对所有的培养微腔30操作角度都能成角度的倾斜,更为优选的操作仪器如操作针与微腔垂直面的夹角是等于或大于30度倾斜操作。同时,在介质需要注射培养流体时,培养流体注射过程中会产生微小气泡随培养流体一起流动到培养微孔区域,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存在,微小气泡会向培养凹槽20的边缘区域移动,若培养凹槽20的内侧面与培养微腔30之间的距离较近,则会影响培养微腔30在显微镜下的成像,提升介质摄像记录效果。通过成角度的倾斜,方便操作者进行左右手操作,也有利于介质培养放置,从而避免操作者在操作时因介质容器边缘限制,不利于对介质进行注射或放置操作等。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培养微腔30的深度设置在320-480μm,培养微腔30的深度约为两倍的介质直径的尺寸,在避免介质上浮的基础上,培养微腔30的深度能进一步保证胚胎从胚胎微孔脱离的风险。作为优选的,培养微腔30的深度设置在400μm。
本发明的介质承载容器,最佳实施例为培养微腔30中心点到引流斜面22距离为3mm,引流斜面22的高度设置为3mm,培养凹槽20到介质承载容器壁距离为2mm,培养微腔30中心点到介质承载容器壁即第二垂侧面15距离为8mm,培养微腔30所在的底面形成的平面,培养微腔30深度为0.4mm,距离介质承载容器壁上端所在平面之间高度为13mm。此实施例下,本发明人通过实验论证,可以实现操作者最舒适的角度操作,操作更方便,对于两侧边缘培养微腔30,也就是距离介质承载容器壁最近的培养微腔30的操作,形成的操作角最小角度为60°;相对边缘培养微腔30进行操作时,形成的操作角度逐渐递减,解决了常规培养皿给操作者的操作角度限制,本发明是现有常规技术所达不到的技术实施效果。同时本发明的介质承载容器,微腔底面31的直径设置为260μm,操作斜面32与微腔底面31形成的夹角b为120°,培养微腔30的深度设置在400μm,对培养微腔30的操作,形成操作角的最大角度可以为90°;包括盖体和容器体10重点在于形状和配置,材料一般采用聚合物注塑成型,如聚酯、聚苯乙烯、PEN\PET等。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培养凹槽20内设有至少两个培养微腔30,相邻的培养微腔30通过培养通道34连通。通过培养通道34对相邻的培养微腔30进行连通,以实现培养介质之间的物质信息的快速交换,改善介质的培养质量,实现介质的共培养需求。更为具体的,培养通道34的两端口开设于操作斜面32上。培养通道34的距离微腔底面31的高度大于或等于培养介质的半径。
进一步的,培养凹槽20内设有的培养微腔30包括多个,如图3所示的一种实施例为8个培养微腔30,8个培养微腔30通过培养通道34连通,实现多个培养介质共培养。培养通道34的宽度不大于培养微腔30的宽度,培养通道34的深度小于培养介质的半径。
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3所示,操作腔12内设有注射凹槽40和注射通道41,注射通道41的一端与注射凹槽40连通,注射通道41的另一端与培养微腔30连通。注射凹槽40和注射通道41形成注射缓冲区,使注射针对培养凹槽20间接注射,减少注射气泡产生。
作为其中一实施例,操作腔12内设有一个注射凹槽40和一个注射通道41,注射通道41一端与注射凹槽40连通,注射通道的另一端通过培养凹槽20同时与多个培养微腔30连通。
在培养微腔30有多个的情况下,注射凹槽40与多个注射通道41同时连通,一个注射通道41的端部能直接与一个或多个培养微腔30对应连通,能通过培养流体对培养微腔30上方或边缘区域的微小气泡实现更近距离牵引,牵引效果好,或注射通道41的端部通过培养凹槽20与培养微腔30间接连通。
作为其中一实施例,设置有多个注射凹槽40,各注射凹槽40分别与一个或多个注射通道41的一端连通,各注射通道41的另一端与一个或多个培养微腔30连通,通过注射培养流体,对培养微腔30上方或边缘区域的气泡实现牵引。
注射通道41对培养流体起导向作用即可,如注射通道41为管道,或注射通道41为凹槽等,均能实现对培养流体的导向作用。
进一步的,注射凹槽40的宽度大于注射通道41的宽度,以使注射凹槽40与注射通道41的连接处与注射凹槽40形成水滴状,在注射针进行注液时,注射液在注射凹槽40内聚集,以使注射通道41与注射凹槽40的连接口处形成了较大的注射液流速,使流向培养凹槽20的注射液能更均匀的流到培养微腔30内,同时对培养微腔30上的气泡具有较大的推动力,避免培养微腔30上方有气泡停留。
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3所示,注射通道41的一端通过培养凹槽20与培养微腔30连通,注射通道41与培养凹槽20连接的连接口小于、等于或大于注射通道41与注射凹槽40连接的连接口,本实施例中优选为注射通道41与培养凹槽20连接的连接口大于注射通道41与注射凹槽40连接的连接口,使培养流体能更均匀的流到培养微腔30内,减少和避免了气泡对培养微孔内的介质拍摄成像的影响。特别是在培养微腔30的数量设置在多个的情况下,效果更明显。
作为其中一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注射通道41为喇叭形,开口小的一端与注射凹槽40连通,开口大的一端与培养凹槽20连通。
作为其中一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培养凹槽20内分布有多个培养微腔30,注射通道41连接于培养微腔30形成的分布区域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位置,从注射通道41扩散至各培养微腔30的培养流体对微小气泡的牵引力更为均匀,保证将各培养微腔30上方或边缘区域的微小气泡牵引至培养凹槽20的内侧壁。注射通道41也可沿培养凹槽20进行周向设置。
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3所示,注射凹槽40内设有注射限位孔42,注射限位孔42用于注射培养流体是注射吸管定位,提升培养流体注射的稳定性。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培养凹槽20内设有至少两个培养微腔30,所有培养微腔30形成介质培养区,介质培养区的一侧设有定位标识部24。摄像设备通过图像信息对定位标识部24进行识别校准,可以实现对各培养微腔30的快速定位,提高各培养微腔30的摄像识别效率。每一培养凹槽20内设有至少一定位标识部24。
进一步的,定位标识部24设置于培养凹槽20外部,定位标识部24操作腔12的底面,定位标识部24与培养微腔30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的,操作腔12内可设置有多个培养凹槽20,多个培养凹槽20间隔设置,每一个培养凹槽20内至少设有一个培养微腔30,各培养凹槽20中的培养微腔30围绕注射限位孔42进行周向布置。定位标识部与培养微腔30一一对应。
作为优选的,如图1至图3所示,多个培养微腔30和定位标识部24对应设置,定位标识部24位于其中一端部。通过对端部的定位标识部24进行校准,提高对各培养微腔30的快速定位,提高对培养微孔的定位效率。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操作腔12内开设有清洗凹孔50,清洗凹孔50用于存放介质需要使用的培养流体,培养流体可用于清洗去除介质周围的杂质和其它介质,比如细胞。清洗凹孔50的数量根据实验需求设置。
作为其中一实施例,清洗凹孔50包括清洗底面和清洗侧壁,清洗底面的直径设置在2.9-3.4mm,清洗凹孔50的深度设置在2-2.5mm,清洗侧壁的下端与清洗底面连接,清洗侧壁环绕清洗底面外周轮廓设置,清洗侧壁的上端朝向清洗底面的外侧倾斜,清洗侧壁的上端与清洗底面之间形成夹角d,90°<d<180°,以保证清洗凹孔50内的培养流体能满足使用需求。作为优选的,清洗凹孔50的深度设置在2mm。清洗侧壁的上端与清洗底面之间形成夹角d,130°≤d≤160°,作为优选的,d=150°。清洗凹孔50的容积设置在20-40微升,作为优选的,清洗凹孔50的容积设置在30微升。
更为具体的,如图1所示,培养凹槽20、清洗凹孔50和注射凹槽40均设置于操作腔12的底面,培养凹槽20、清洗凹孔50和注射凹槽40在操作腔12的底面形成覆盖区,当介质添加完毕培养流体后,培养流体的液面均高于培养凹槽20、清洗凹孔50和注射凹槽40的顶部,盖油区域添加覆盖物质,如矿物油等,矿物油对培养凹槽20、清洗凹孔50和注射凹槽40进行覆盖,避免介质培养流体的蒸发。
更为具体的,如图1所示,操作腔12的侧面包括第一垂侧面13、中斜面14和第二垂侧面15,第一垂侧面13、中斜面14和第二垂侧面15均环绕操作腔12的底面设置,第一垂侧面13和第二垂侧面15分别垂直于操作腔12的底面设置,中斜面14的上端相对中斜面14的下端朝向外侧倾斜,第一垂侧面13、中斜面14和第二垂侧面15依次连接,第一垂侧面13的下端与操作腔12的底面连接,第二垂侧面15的顶端位于操作腔12的顶端,第一垂侧面13垂直于操作腔12的底面设置,以保持覆盖区区内培养流体如培养流体的稳定性,使介质在稳定的生存环境下培育。中斜面14与第二垂侧面15的设置,以增大操作腔12的操作空间,提升操作者的操作便捷度。
如图7所示,培养凹槽20与培养微腔30形成培养区,还包括容器体10的底面外周设置有用于与托盘对应定位安装的支撑脚16,容器体10的底面向下凸出形成用于与托盘对应限位安装的限位台阶17,支撑脚16和限位台阶17形成的定位限位区,如图2所示,容器体10的外侧分别设有手持部18和识别标识部19。
作为其中一实施例,为便于介质在观察装置下成像更好,该容器体10还把包括外部辅助区、定位限位区。外部辅助区包括手持部18、识别标识部19等。识别标识部19粘贴相关标识,用于区分容器体10或读取容器体10相关信息,识别标识部19是条形码、二维码或手写标识,可以让用户或操作者直观知道该容器体10的相关信息。手持部18位于识别区域的两侧,手持部18采用圆弧设计更好的贴合手指的弧度,手持部18表面磨砂处理从而增加表面粗糙度,实现更好的接触手感和摩擦力,握持过程更加稳固。
定位限位区包括支撑脚16和限位台阶17。支撑脚16位于容器体10的外围,当把容器体10放入到时差培养装置中专用托盘时,支撑脚16与专用托盘之间通过支撑脚16进行预定位,保证使承载容器进入定位槽中。限位台阶17包括限位面和定位面,限位面的至少一侧与定位面的一端连接,限位面用于限定容器体10在专用托盘XY平面的位置,确保在XY方向上的定位准确。定位面用于限定容器体10在专用托盘上Z轴方向上的定位,实现Z轴方向上定位准确,方便培养过程中拍摄成像。
此实施例的介质承载容器,通过采用分部式定位方式,分为预定位和精确定位方式,精确定位采用不同方向定位分离方案,留有定位标识点,可实现培养微腔30的校准和调整,通过标识点实现容器体10的精确定位,方便培养容器拿取和定位的精准。
定位标识部24在培养凹槽20中,位于培养微腔30外部,呈十字形且在培养凹槽20两边各设置有一个。定位标识部24可以更换为其他形状,也可实现在培养微腔30内,或培养凹槽20外。定位标识部24的设置,作为预定位,便于观察装置进行快速定位,从而根据定位标识部24距离培养微腔30的距离,识别到培养微腔30,再根据培养微腔30对应的定位标识部24实现定位精准。
一种介质的培养方法,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采用介质承载容器,介质承载容器包括与容器体10匹配设置的容器盖11,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培养微腔30中注入培养流体,并使培养流体的液面高于培养凹槽20的底面;
在操作腔12内注入隔离流体,隔离流体覆盖于培养流体表面形成隔离流体层,将培养流体与空气进行隔绝,避免培养流体蒸发;
将容器盖11装于容器体10的开口后放入培养箱进行平衡处理,使培养流体维持在一定的PH值和温度值,为介质的培育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将平衡处理后的容器盖11和容器体10一并取出,将容器盖11从容器体10取出,在培养微腔30中放入所需培养的介质后放入时差装置进行培养、观察或拍照。
更为具体的,容器体10和容器盖11组合进行使用,容器盖11包括盖体和支撑内脚,盖体的内部设有凸出于容器盖内壁的支撑内脚,容器盖11盖装至容器体10的开口出时,支撑内脚与容器体10开口的上边缘进行接触,使容器体10与盖体之间具有空气流通间隙,外界气体可以通过空气流通间隙实现容器体10内的气体和外界联通。容器盖11能阻挡外部杂质直接落入容器体10内部,避免容器体10内部介质受污染。
本发明的介质的培养方法,由于培养微腔30处于培养凹槽20的最低位置,培养流体先注满培养微腔30后,随着注射量的增加,培养流体从培养微腔30溢出至凹槽底面21,并从凹槽底面21蔓延至引流斜面22的下端,随着注射量的继续增加,培养凹槽20内的液位上升,由于引流斜面22的上端朝向培养凹槽20的外侧方向倾斜设置,以使培养流体形成的液面也随之扩大,在液面扩大过程中,向引流斜面22扩散的培养流体将微小气泡朝向引流斜面22方向牵引,使气泡远离介质,使介质的上部区域形成无气泡区,防止气泡对培养介质造成干扰,便于操作人员对介质的观察、操作和拍照,提高操作人员对介质的观察、操作和拍照效率。
进一步的,注射针在注入培养流体时,注射针顶着注射凹槽40内的注射限位孔42进行培养流体注入,防止注射针在注射过程中发生移动,减少微小气泡产生,培养流体先流到注射凹槽40中,再通过注射通道41均匀地流向培养凹槽20与培养微腔30处的培养流体融合,使培养微腔30上方或边缘区域的微小气泡牵引扩散至引流斜面22,培养流体注满培养凹槽20则完成培养凹槽20的培养流体注入;
进一步的,注射限位孔42位于注射凹槽40中心,注射凹槽40包括注射底面和注射侧斜面,注射侧斜面的下端与注射底面连接,注射侧斜面环绕注射底面设置,注射侧斜面与注射底面之间形成夹角c,90°<c<180°。注射限位孔42设有注射侧壁,注射限位孔42设有一定高度,以便于和保证注射针的定位。
对清洗凹孔50注入培养流体,将培养流体添加至清洗凹孔50的上边缘,更为具体的,当清洗凹孔50为多个时,对清洗凹孔50进行逐个注入培养流体。
隔离流体用于将培养流体与空气进行隔离,如矿物油等,避免培养流体蒸发。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为:
培养微腔30中注入培养流体,在培养流体注入过程中产生微小气泡,在培养流体的液面的上升过程中,培养微腔30上方区域的微小气泡通过培养流体牵引至引流斜面22,培养流体的液面高于培养凹槽20的底面;
注射针在注射凹槽40注入培养流体,注射针顶着注射凹槽40内的注射限位孔42进行培养流体注入,防止注射针在注射过程中发生移动,减少微小气泡产生,培养流体先流到注射凹槽40中,再通过注射通道41均匀地流向培养凹槽20与培养微腔30处的培养流体融合,使培养微腔30上方区域的微小气泡牵引扩散至引流斜面22,培养流体注满培养凹槽20则完成培养凹槽20的培养流体注入;
操作腔12内注入隔离流体,隔离流体覆盖于培养流体表面形成隔离流体层,将培养流体与空气进行隔绝,避免培养流体蒸发;
介质承载容器平衡处理,将容器盖11装于容器体10的开口后放入培养箱进行平衡处理,使培养流体维持在一定的PH值和温度值,为介质的培育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介质承载容器放入时差装置,将平衡处理后的容器盖11和容器体10一并取出,将容器盖11从容器体10取出,在培养微腔30中放入所需培养的介质后放入时差装置进行培养、观察或拍照。
本发明的介质的培养方法还可以包括:注射针在注射凹槽40内注入,多个培养微腔30绕注射凹槽40中心注射限位孔42周向布置,通过在注射限位孔42注射培养流体时,培养流体经过一个或者多个注射通道41流入进入培养微腔30中。多个培养微腔30相互独立,从而实现介质之间可以不流通;优选的多个培养微腔30可以实现流通。通过对介质进行显微观察,介质可以是细胞、胚胎、细菌以及其他生物颗粒或组合。
在此实施方式中,可以发现由于注射流体经过注射通道41流经培养微腔30,其注射通道41可以帮助减小培养微腔30中流体对介质的运动的幅度或冲击力,相比直接注射在培养凹槽20中,对培养微腔30内的注射培养液体对介质的干扰小,同时喇叭口设计,可以实现培养液流速的均匀稳定。在本申请中,注射通道41的形状可以设计为水滴形、圆柱形、梯形等,连接口优选为喇叭口设计。本实施例中培养微腔30具体设计为呈一线型排布,定位标识部24位于培养微腔30排布的两侧。
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本发明的介质的培养方法还包括:
将平衡处理后的容器盖11和容器体10一并取出,将容器盖11从容器体10取出,在培养微腔30中放入所需培养的介质后放入时差装置进行培养、观察或拍照。
拍照方式为基于支撑脚与专用托盘之间形成预先定位,此时可以保证容器体10处于托盘的定位槽中,不会发生位移。在成像时,基于培养区形成的定位标识部所在面作为XY平面,可以根据定位标识部24到培养微腔30的距离,配合时差培养装置,更快速自动定位到培养微腔30,从而实现培养微腔30内的介质成像在XY方向上的拍摄准确,也可以实现基于定位面在Z轴方向上的定位,进行拍摄成像。
拍照或观察时,移动观察装置,拿取容器体10也更有精确的定位,从而可以获得稳定且无气泡的介质成像。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介质承载容器及介质的培养方法,容器体10作为承载容器,操作腔12为对介质的观察、操作和摄像提供操作空间,同时,对培养微腔30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培养微腔30设置于培养凹槽20内,培养微腔30用于放置培养介质,介质为胚胎等实验培养对象。在培养凹槽20内注入介质所需的培养流体,培养流体在注射过程中会产生微小气泡,由于培养微腔30处于培养凹槽20的最低位置,培养流体先注满培养微腔30后,随着注射量的增加,培养流体从培养微腔30溢出至凹槽底面21,并从凹槽底面21蔓延至引流斜面22的下端,随着注射量的继续增加,培养凹槽20内的液位上升,由于引流斜面22的上端朝向培养凹槽20的外侧方向倾斜设置,以使培养流体形成的液面也随之扩大,在液面扩大过程中,向引流斜面22扩散的培养流体将微小气泡朝向引流斜面22方向牵引,使气泡远离介质,保证介质的上部或边缘区域无气泡,防止气泡对培养介质造成干扰,便于操作人员对介质的观察、操作和拍照,提高操作人员对介质的观察、操作和拍照效率。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介质承载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容器体,所述容器体设有开口朝上的操作腔,所述操作腔内设有开口朝上的培养凹槽,所述培养凹槽包括凹槽底面和引流斜面,所述引流斜面的下端与所述凹槽底面连接,所述引流斜面的上端朝向所述培养凹槽的外侧方向倾斜延伸,所述凹槽底面开设有至少两个开口朝上的培养微腔,所述培养微腔之间设有培养通道,所述培养微腔与所述培养凹槽连通;
所述操作腔内设有注射凹槽和注射通道,所述注射通道的一端通过所述培养凹槽与所述培养微腔连通,所述注射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注射凹槽连通,所述注射通道与所述培养凹槽连接的连接口的横截面积等于或大于所述注射通道与所述注射凹槽连接的连接口的横截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承载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斜面的高度设置在2-6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承载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斜面与所述凹槽底面之间形成夹角a,90°<a<18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承载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斜面环绕所述凹槽底面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质承载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凹槽包括培养垂面,所述培养垂面垂直于所述凹槽底面设置,所述引流斜面的上端与所述培养垂面的下端连接,所述培养垂面的上端与所述操作腔的底面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承载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微腔的内侧壁为包括微腔底面和操作斜面,所述操作斜面的上端相对所述操作斜面的下端朝向外周方向倾斜,所述操作斜面环绕所述微腔底面设置,所述操作斜面的下端与所述微腔底面连接,所述操作斜面与所述微腔底面之间形成夹角b,100°≤b≤160°,所述微腔底面的直径设置在230-30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承载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微腔与所述培养凹槽的内侧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2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介质承载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微腔的深度设置在320-480μ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承载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注射通道的宽度,所述注射通道与所述培养凹槽连接的连接口设置为喇叭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承载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凹槽内设有注射限位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承载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腔内开设有清洗凹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承载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凹槽内设有至少两个培养微腔,所有所述培养微腔形成介质培养区,所述介质培养区的一侧设有定位标识部,或定位标示部设置于培养凹槽外。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承载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微腔为多个,两两所述培养微腔之间有所述培养通道,所述培养通道的底面距离所述培养微腔底面的高度大于或等于介质的半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承载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凹槽与所述培养微腔形成培养区,还包括所述容器体的底面外周设置有用于与托盘对应定位安装的支撑脚,所述容器体的底面向下凸出形成用于与所述托盘对应限位安装的限位台阶,所述支撑脚和所述限位台阶形成的定位限位区,所述容器体的外侧分别设有手持部和识别标识部。
15.一种介质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介质承载容器,所述介质承载容器包括与所述容器体匹配设置的容器盖,所述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培养微腔中注入培养流体,并使所述培养流体的液面高于所述培养凹槽的底面,所述培养流体从所述凹槽底面蔓延至所述引流斜面的下端,在液面扩大过程中,向所述引流斜面扩散的所述培养流体将微小气泡朝向所述引流斜面方向牵引;
在操作腔内注入隔离流体,所述隔离流体覆盖于所述培养流体表面形成隔离流体层;
将所述容器盖装于所述容器体的开口后放入培养箱进行平衡处理;
将平衡处理后的所述容器盖和所述容器体一并取出,将所述容器盖从所述容器体取出,在所述培养微腔中放入所需培养的介质后放入时差装置进行培养、观察或拍照。
CN202210532957.5A 2022-05-16 2022-05-16 一种介质承载容器及介质的培养方法 Active CN1148749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32957.5A CN114874901B (zh) 2022-05-16 2022-05-16 一种介质承载容器及介质的培养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32957.5A CN114874901B (zh) 2022-05-16 2022-05-16 一种介质承载容器及介质的培养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74901A CN114874901A (zh) 2022-08-09
CN114874901B true CN114874901B (zh) 2023-07-18

Family

ID=82676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32957.5A Active CN114874901B (zh) 2022-05-16 2022-05-16 一种介质承载容器及介质的培养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749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18318B (zh) * 2022-09-02 2024-04-19 广州市华粤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温防冷凝培养装置及湿式培养的流量控制方法
CN115558593A (zh) * 2022-09-02 2023-01-03 广州市华粤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介质培养观察装置及其气路控制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9010258U (zh) * 2022-12-07 2023-05-12 武汉互创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移动的胚胎培养舱室承载平台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74715A (ja) * 2004-12-21 2006-07-06 Univ Of Tokushima 生体培養チャンバ構造体
JP4665589B2 (ja) * 2005-04-01 2011-04-06 ニプロ株式会社 細胞培養用容器
JP6349847B2 (ja) * 2013-03-26 2018-07-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細胞培養容器
JP6252043B2 (ja) * 2013-08-29 2017-12-2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培地充填方法
WO2015037595A1 (ja) * 2013-09-11 2015-03-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細胞培養容器
GB2522683A (en) * 2014-02-03 2015-08-05 Unisense Fertilitech As Incubator apparatus and methods
DE102015202402B3 (de) * 2015-02-11 2015-08-27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Zellkulturplatte
CN212713572U (zh) * 2020-06-02 2021-03-16 深圳韦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细胞培养皿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9010258U (zh) * 2022-12-07 2023-05-12 武汉互创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移动的胚胎培养舱室承载平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74901A (zh) 2022-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874901B (zh) 一种介质承载容器及介质的培养方法
CN102089420B (zh) 改进的气体可渗透性细胞培养装置及使用方法
ES2270212T3 (es) Aparato multipocillo de cultivo de celulas.
US6569675B2 (en) Cell cultivating flask and method for using the cell cultivating flask
US5026649A (en) Apparatus for growing tissue cultures in vitro
US5139951A (en) Culture device having a detachable cell or tissue growth surface
CA2113154C (en) Culture vessel
KR101903809B1 (ko) 현수 액적 플레이트
US20100029000A1 (en) Assembly and methods for cell or tissue culture and treatment
JP5768174B1 (ja) 培養容器
JPH09163975A (ja) 生体外細胞培養アセンブリ
CN106255744B (zh) 培养皿
KR20200081295A (ko) 표준형 오가노이드 제조방법
ES2370165T3 (es) Bandeja con protuberancias.
KR20190075898A (ko) 용기의 제조방법과 그 제조장치, 및 세포 배양용기, 세포 배양방법, 세포 배양용기의 제조방법 및 세포 배양용기의 제조장치
KR101075032B1 (ko) 세포 배양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세포 배양장치
CN214088530U (zh) 一种培养皿
KR102411446B1 (ko) 세포배양장치
CN209741187U (zh) 一种细胞培养装置
CN111793562A (zh) 一种培养皿及其应用
CN219314928U (zh) 胚胎培养皿
US20240034969A1 (en) Microplate wells for cell cultivation
JP5872598B2 (ja) 培養瓶
CN212335210U (zh) 一种微循环胚胎培养皿
KR102193016B1 (ko) 바이오 칩용 필라 구조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06

Address after: 510535 floor 1, building C2, No. 11, Kaiyuan Avenue,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HUAYUEH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HUA YUE ENTERPRISE HOLDINGS Ltd.

Address before: 510530 floor 1, building C2, No. 11, Kaiyuan Avenue,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HUAYUEH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