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88429A - 电子设备壳体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88429A
CN114788429A CN201980102817.0A CN201980102817A CN114788429A CN 114788429 A CN114788429 A CN 114788429A CN 201980102817 A CN201980102817 A CN 201980102817A CN 114788429 A CN114788429 A CN 1147884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electronic device
portions
device cas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10281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根久和
田中贵章
田村和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7884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884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004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comprising several parts forming a closed casing
    • H05K5/0013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comprising several parts forming a closed casing assembled by resilien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27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movable bodies
    • H01Q1/32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 H01Q1/3208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lication wherein the antenna is used
    • H01Q1/3233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lication wherein the antenna is used particular used as part of a sensor or in a security system, e.g. for automotive radar, navigat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2Housings not intimately mechanically associated with radiating elements, e.g. radom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3Cov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6Hermetically-sealed casings
    • H05K5/062Hermetically-sealed casings sealed by a material injected between a non-removable cover and a body, e.g. hardening in situ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壳体(1)包括:外壳(20),其具备底面部(20a)和竖立设置在底面部(20a)的周围的侧面部(10a);及盖部(10),其覆盖被侧面部(10a)的端部所包围的开口,在沿着盖部(10)的至少相对的2边各自的位置上具备向底面部(20a)的方向延伸的具有可挠性的2个臂部(11)、及从侧面部(10a)突出地设置在2个臂部(11)之间并与2个臂部相接且被夹住的2个突起部(21),臂部(11)与突起部(21)中的任一方相接的部位具有曲面部,与另一方相接的部位具有平面部,设有2个臂部(11)的盖部(10)各自的一边侧所具备的2个平面部倾斜为平面部彼此的间隔向着底面部(20a)变窄,臂部(11)在与突起部(21)相接的部位处按压突起部(21)而弯曲。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壳体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壳体。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收纳在与电子设备的特性和所使用的环境等相对应的电子设备壳体中,如果用于车载,则与电子设备壳体一起搭载于车辆。在用于车载的电子设备壳体中,对构成电子设备壳体的部件彼此进行固定的一般方法为利用螺钉的连结。近年来,从轻量化、低成本化、组装操作性的改善等观点出发,期望部件数量的削减,并公开了不使用螺钉的电子设备的壳体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示的构造中,例如由树脂制的2个部位(例如盖部和外壳)构成的壳体通过将彼此的部位嵌合而连结。2个部位中的一个设有挂钩,另一个设有肋部,将它们嵌合来固定2个部位。在电子设备壳体中所收纳的电子设备是车载用雷达装置的情况下,形成有天线的天线基板包含在电子设备中。该天线基板与覆盖天线基板的部位即盖部之间的距离将对车载用雷达装置的雷达特性造成较大影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866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上述专利文献1中的壳体构造中,不需要螺钉,可以削减部件数量。然而,电子设备壳体中所收纳的内部部件的高度存在偏差,在高度较高的情况下,无法将挂钩与肋部嵌合,因此存在壳体的2个部位无法固定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高度较低的情况下,虽然能将挂钩与肋部嵌合,但在内部部件与壳体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内部部件与壳体之间的距离不稳定,存在无法通过壳体稳定地将内部部件固定的问题。
此外,在电子设备壳体中所收纳的电子设备是车载用雷达装置的情况下,如果内部部件的高度较低,则内部部件中所包含的天线基板与盖部之间的距离不稳定,无法通过壳体稳定地固定内部部件,因此存在如下问题:难以使雷达特性在产品间均匀地稳定。
本申请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电子设备壳体,将电子设备壳体中所收纳的内部部件稳定地固定在电子设备壳体的内部。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申请所公开的电子设备壳体包括:外壳,该外壳具备矩形状的底面部和竖立设置在所述底面部的周围的侧面部;以及盖部,该盖部与所述底面部相对,并覆盖被多个所述侧面部的端部所包围的开口,所述电子设备壳体在沿着所述盖部的至少相对的2边各自的位置上,具备:沿着所述侧面部向所述底面部的方向延伸的具有可挠性的2个臂部;以及从所述侧面部突出地设置在所述2个臂部之间、并与所述2个臂部相接且被夹住的2个突起部,所述臂部与所述突起部中的任一方相接的部位具有曲面部,与另一方的相接的部位具有平面部,设有所述2个臂部的所述盖部各自的一边侧所具备的2个所述平面部倾斜为2个所述平面部彼此的间隔向着所述底面部变窄,所述臂部在与所述突起部相接的部位处按压所述突起部而弯曲。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所公开的电子设备壳体,能将电子设备壳体中所收纳的内部部件稳定地固定在电子设备壳体的内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和外部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中的点划线A-A的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的按压构造的立体图。
图6是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的按压构造的侧视图。
图7是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的按压动作的侧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其它电子设备壳体的侧视图。
图9是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中所产生的力的图。
图10是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的按压构造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的按压构造的侧视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的按压构造的立体图。
图13是说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的按压构造的侧视图。
图14是说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的按压动作的侧视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的按压构造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进行说明,在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构件、部位标注相同的标号来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电子设备壳体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电子设备壳体1和内部部件100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的点划线A-A处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将电子设备等作为内部部件100来收纳的电子设备壳体1包括外壳20和盖部10。外壳20包括矩形状的底面部20a、以及竖立设置在底面部20a的周围的侧面部20b。盖部10与底面部20a相对,并覆盖由多个侧面部20b的端部20c所包围的开口。盖部10为树脂制,由PBT(polybut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丁酯、)、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等来制作。外壳20为与盖部10同样的树脂制、或由铝等所构成的金属制。
具有可挠性的2个臂部11如图1所示,在沿着包围盖部10的边的位置上设置于各边,以使得沿着侧面部20b在底面部20a的方向上延伸。2个突起部21从侧面部20b突出地设置在2个臂部11之间。2个突起部21与2个臂部11相接并被夹住。臂部11和突起部21由与分别设置的盖部10和外壳20相同的材料所构成。这里,将2个臂部11设置于盖部10的所有边上,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在盖部10的相对的2边分别设置2个臂部11。2个臂部11设置于盖部10的至少相对的2边即可。
对如下情况进行说明:电子设备壳体1用于车载用雷达装置,且电子设备壳体1收纳毫米波雷达以作为内部部件100。内部部件100是电波屏蔽30、天线基板40、散热器50和控制基板60。天线(未图示)形成在天线基板40上,盖部10的垂直上方为发送雷达的方向。电波屏蔽30配置在盖部10与天线基板40之间。在天线基板40与控制基板60之间,配置有抑制这些基板的发热的散热器50。内部部件100如图3所示,堆叠地收纳在外壳20的内部,并被盖部10与外壳20所夹住。天线基板40与盖部10之间的距离将大大影响车载用雷达装置的雷达特性。如果能使天线基板40和盖部10之间的距离与电波屏蔽30的高度稳定地一致,则能使雷达特性稳定。这里,通过在臂部11与突起部21相接的部位上按压突起部21并使其弯曲,从而利用盖部10将内部部件100按压到底面部20a的方向,以使天线基板40与盖部10之间的距离稳定,并利用盖部10稳定地固定内部部件100。以下,对该按压构造进行说明。
图4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1的侧视图,图5是放大电子设备壳体1的主要部分来示出按压构造的立体图,图6是说明电子设备壳体1的按压构造的侧视图,图7是说明电子设备壳体1的按压动作的侧视图。图6和图7是放大图4的虚线所包围的部位来示出的图,图6中,重叠地示出设置于盖部10的初始状态(不弯曲的状态)的臂部11与突起部21。2个臂部11如图4所示,在相对于盖部10的中心线线对称的位置上,设置在盖部10的端部附近。臂部11从盖部10起以与盖部10垂直的方式向底面部20a的方向延伸。臂部11如图5所示,与盖部10一体地设置在盖部10的侧面部10a。设置臂部11的位置、方向并不限于此,可以接近中心线来设置,也可以倾斜而非垂直地来设置。此外,设置臂部11的场所并不限于盖部10的侧面部10a,如图8所示,可以放大盖部10的外周,并设置在盖部10的与外壳20相对的相对面10b。突起部21呈圆柱形状地来设置。
与臂部11和突起部21中的任一方相接的部位具有曲面部,与臂部11和突起部21中的另一个相接的部位具有平面部。这里,说明如下示例:平面部12设置于臂部11,曲面部22呈圆柱形状地设置于突起部21。如图4所示,2个平面部12倾斜,以使得2个平面部12彼此的间隔朝向底面部20a而变窄。2个平面部12设置在设有2个臂部11的盖部10各自的一边侧。如图6所示,平面部12的倾斜可以定义为相对于臂部11朝向底面部20a延伸的方向所成的角度,这里,将该倾斜的角度设为θ。臂部11与突起部21以产生重叠A的位置关系来配置。图7对图6追加了与突起部21相接并按压突起部21的臂部11a。在臂部11a按压突起部21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臂部11弯曲θa。θa是臂部11朝向底面部20a延伸的方向、与臂部11和突起部21相接并弯曲的臂部11延伸的方向所成的角度。设置平面部12,以使得θ大于θa。这是由于臂部11与突起部21接触后,维持接触以使盖部10不会从外壳20脱离。在以θ≤θa来设置平面部12的情况下,接触不被维持,盖部10将从外壳20脱离。
图9是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1中所产生的力的图。图9中,将臂部11与突起部21相接而使臂部11弯曲时产生的力示意性地追加到电子设备壳体1的侧视图中。如果臂部11与突起部21相接,则臂部11在与突起部21相接的部位处按压突起部21,臂部11因平面部12与曲面部22的接触线的法线方向的力Fa而弯曲。通过该力Fa,产生使盖部10弯曲的力Fb。由于力Fb,收纳在外壳20中的内部部件100(用虚线示意性地示出)被过盖部10按压向底面部20a的方向。通过按压,内部部件100被稳定地固定在电子设备壳体1的内部。
图10是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1的按压构造的侧视图。图10是放大由图4的虚线所包围的部位而示出的图,与内部部件100所变动的高度相对应地,追加了与突起部21相接的臂部11b、11c。将作为内部部件100被收纳的各个部件的高度相加而得的高度成为内部部件100的高度。如果内部部件100的高度为设计值,则臂部11位于臂部11a。在内部部件100的高度高于设计值的情况下,盖部10(图10中未图示)在远离外壳20的方向上移动,因此,臂部11位于臂部11b。在内部部件100的高度低于设计值的情况下,臂部11反而位于臂部11c。内部部件100的高度的变动根据作为内部部件100被收纳的部件的结构而变化,但例如为±0.5mm左右。由图10可知,即使内部部件100的高度变动,臂部11弯曲的角度θa几乎不发生变化,因此,臂部11a、11b、11c各自的平面部12的倾斜几乎一致。由此,即使内部部件100的高度发生变动,力Fa也几乎恒定,按压内部部件100的力Fb也几乎不变化。即使内部部件100的高度发生变化,内部部件100也稳定地被固定在电子设备壳体1的内部。
对即使内部部件的高度发生变动也维持按压的2个理由进行说明。一个理由是平面部12的倾斜的角度θ在10度至20度的范围内,且设为相对较浅的角度。另一个理由是将一个相接的部位设为曲面部22,因此突起部21与臂部11相接的部位能根据内部部件100的高度的变动而自由移动。虽然也与平面部12与曲面部22之间的位置关系有关,但通过将角度θ设为10度至20度的范围,从而θa大致为10度至20度的范围。将角度θ的下限设为10度是为了获得按压所需的力Fb。在角度θ小于10度的情况下,臂部11的弯曲角度θa也小于10度,因此,臂部11的弯曲变小,无法得到按压所需的力Fb。将角度θ的上限设为20度是为了避免臂部11的塑性变形。如果θ大于20度,则臂部11的弯曲角度θa也变得大于20度,因此臂部11的弯曲变大,臂部11将产生塑性变形。如果臂部11产生塑性变形,则无法稳定地获得按压所需的力Fb。
以上,呈圆柱形状地设置突起部21所具备的曲面部22,但突起部21的形状并不限于圆柱。如图11所示,如果突起部21具备曲面部22,则突起部21为椭圆形状也无妨。此外,以上说明了电子设备壳体1将毫米波雷达作为内部部件100来收纳的情况,但收纳于电子设备壳体1的内部部件100并不限于毫米波雷达,也可以将与车载用雷达装置不同的装置的内部部件收纳于电子设备壳体1。
如上所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1中,突起部21在与臂部11相接的部位具有曲面部22,臂部11在与突起部21相接的部位具有平面部12,设有2个臂部11的盖部10各自的一边侧所具备的2个平面部12倾斜为使得彼此的间隔向着底面部20a而变窄,臂部11在与突起部21相接的部位按压突起部21而弯曲,从而利用盖部10将外壳20中所收纳的内部部件100按压向底面部20a的方向,因此,能将电子设备壳体1中所收纳的内部部件100稳定地固定在电子设备壳体1的内部。此外,平面部12与曲面部22进行线接触,因此,即使内部部件100的高度发生变动,也能维持臂部11对突起部21的按压。此外,将平面部12设置于臂部11、将曲面部22设置于突起部21,因此,臂部11的前端部分不会成为包含曲面的复杂形状,能以简单的制造工序来制作包含臂部11在内的盖部10。此外,曲面部22呈圆柱形状,因此构造简单,能以简单的制造工序来制作。设置平面部12的倾斜以使得θ比θa要大,因此,在臂部11弯曲而与突起部21嵌合后盖部10也不会从外壳20脱离,能维持盖部10与外壳20的嵌合。此外,臂部11延伸的方向、与臂部11和突起部21相接而弯曲后的臂部11延伸的方向所成的角度在10度至20度的范围内,因此,即使内部部件100的高度发生变化也能维持盖部10与外壳20的连结,能得到内部部件100的按压所需的力Fb,而不使臂部11发生塑性变形。此外,在电子设备壳体1将毫米波雷达作为内部部件100来收纳的情况下,能使天线基板40和盖部10的距离与电波屏蔽30的高度稳定地一致,因此,能使雷达特性在产品间均匀且稳定化。由于盖部10和外壳20通过相接而连结,因此盖部10与外壳20的拆装变得容易,能容易地进行内部部件100的检查、更换等。
实施方式2.
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1进行说明。图12是放大电子设备壳体1的主要部分来示出按压构造的立体图,图13是说明电子设备壳体1的按压构造(图11的虚线所包围的部位)的侧视图,图14是说明电子设备壳体1的按压动作的侧视图。图13中,重叠地示出设置于盖体10的初始状态(不弯曲的状态)的臂部11和突起部21。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1构成为将平面部23设置于突起部21、并将曲面部13设置于臂部11。
图12中,仅示出设置于外壳20的侧面部20b的1个突起部21以及按压该突起部21的臂部11,但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电子设备壳体1同样地,在侧面部20b设有2个突起部21,且臂部11分别与它们相接。设置有2个臂部11的盖部10各自的一边侧所具备的2个平面部23倾斜为使得2个平面部23彼此的间隔朝向底面部20a而变窄。如图13所示,该倾斜可以定义为与臂部11朝向底面部20a延伸的方向相对的角度,这里,将该倾斜的角度设为θ。设置于臂部11的曲面部13是圆柱形状的一部分。臂部11与突起部21以产生重叠A的位置关系来配置。图14示出与突起部21相接的臂部11a。在臂部11与突起部21相接的情况下,如图14所示,臂部11弯曲θa。θa是臂部11朝向底面部20a延伸的方向、与臂部11和突起部21相接而弯曲的臂部11延伸的方向所成的角度。
如果臂部11与突起部21相接,如图12所示,臂部11因平面部23与曲面部13之间的接触线的法线方向的力Fa而弯曲。通过该力Fa,产生使盖部10弯曲的力Fb。由于力Fb,收纳在外壳20中的内部部件(未图示)被盖部10按压向底面部20a的方向。通过按压,内部部件被稳定地固定在电子设备壳体1的内部。
实施方式2所示的臂部11按压突起部21的结构中,无需为了使θ大于θa而将平面部23倾斜设置。这是因为在θa大于θ的情况下盖部10与外壳20的嵌合也成立。θa仅由嵌合时臂部11中产生的应力的允许值来设定。平面部23的倾斜的角度θ设置在10度至20度的范围内。虽然也与平面部12与曲面部22之间的位置关系有关,但通过将角度θ设为10度至20度的范围,从而θa大致为10度至20度的范围。将角度θ的下限设为10度是为了获得按压所需的力Fb。在角度θ小于10度的情况下,臂部11的弯曲角度θa也小于10度,因此,臂部11的弯曲变小,无法得到按压所需的力Fb。将角度θ的上限设为20度是为了避免臂部11的塑性变形。如果θ大于20度,则臂部11的弯曲角度θa也大于20度,因此臂部11的弯曲变大,臂部11将产生塑性变形。如果臂部11产生塑性变形,则无法稳定地获得按压所需的力Fb。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1将曲面部13设置于臂部11、将平面部23设置于突起部21,因此无需考虑θ与θa的大小关系,能容易地设计曲面部13和平面部23。此外,平面部23的倾斜角度θ设置在20度以下,因此,能得到内部部件100的按压所需的力Fb,而不使臂部11发生塑性变形。此外,曲面部13是圆柱形状的一部分,因此构造简单,能以简单的制造工序来制作。
实施方式3.
对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1进行说明。图15是示出电子设备壳体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6是放大电子设备壳体1的主要部分(图15的虚线所包围的部位)来示出按压构造的立体图。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1构成为在侧面部10a配置有引导部24、25。
为了在突起部21的按压中使臂部11容易弯曲,臂部11成为细长的形状。因此,当某些外力施加到臂部11时,臂部11有可能损坏。为了保护臂部11不受外力影响,在臂部11的两侧设置引导部24、25。引导部24、25沿着臂部11从侧面部20b突出地设置于侧面部20b。引导部24、25至少以与侧面部20b中的臂部11相同的长度来设置。引导部24、25设置在不妨碍按压突起部21时的臂部11的弯曲的位置。引导部24、25由与设有引导部24、25的外壳20相同的材料构成,并与外壳20一体化地设置。引导部24、25的结构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将分别制作的引导部24、25安装于侧面部10a。
设置在臂部11的突起部21一侧的引导部24与突起部21一体地设置。这是为了削减设置于侧面部20b的结构。通过使引导部24和突起部21一体化,从而突起部21所具备的曲面部22不为圆柱形状,而成为圆柱形状的一部分。
另外,公开了对实施方式1所示的电子设备壳体1设有引导部24、25的结构,但设置引导部24、25的结构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对实施方式2所示的电子设备壳体1设置引导部24、25。此外,图15中公开了在所有臂部11的两侧设置引导部24、25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仅在有可能对臂部11施加外力的侧面部20b设置引导部24、25。此外,也可以构成为仅在有可能对臂部11施加外力的臂部11的单侧设置引导部24或引导部25。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1中,在侧面部20b具备沿着臂部11从侧面部20b突出的引导部24、25,因此,能防止直接施加于臂部11的外力,能抑制臂部11的损坏。此外,将设置于臂部11的突起部21一侧的引导部24与突起部21一体地设置,因此,能削减设置于外壳20的侧面部20b的结构,能使电子设备壳体1的结构简化。
实施方式4.
对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1进行说明。图17是示出电子设备壳体1的外观的立体图。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1构成为在盖部10和外壳20之间具备粘接剂。
例如,在施加剧烈振动的使用环境中搭载电子设备壳体1的情况下,通过盖部10按压电子设备壳体1中所收纳的内部部件的力Fb有时不足。如果力Fb不足,则内部部件有可能因剧烈的振动而移动。如果内部部件移动,则内部部件与盖部10之间的距离不稳定,内部部件不能通过盖部10来固定。为了稳定地固定内部部件,在盖部10与外壳20之间的盖部10和外壳20相接的部位上涂布粘接剂70。如果用粘接剂70来接合盖部10和外壳20,则盖部10和外壳20通过粘接剂70被一体化。通过使盖部10和外壳20一体化,从而能与力Fb一起抑制内部部件的移动,能稳定地固定内部部件。涂布粘接剂70的盖部10和外壳20相接的部位成为盖部10的周围。粘接剂70的涂布不限于盖部10周围的整个周边,可以根据施加于电子设备壳体1的振动等适当地确定。另外,在通过粘接剂70将盖部10的整个周边与外壳20接合的情况下,能对电子设备壳体1赋予防水功能。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壳体1中,在盖部10与外壳20之间涂布了粘接剂70,因此,即使对电子设备壳体1施加剧烈的振动,也能将电子设备壳体1中所收纳的内部部件稳定地固定在电子设备壳体1的内部。此外,在通过粘接剂70将盖部10的整个周边与外壳20接合的情况下,能对电子设备壳体1赋予防水功能。
另外,本申请虽然记载了各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但是1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各种特征、方式及功能并不仅限于适用特定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单独适用于实施方式,或者进行各种组合来适用于实施方式。
因此,可以认为未例示的无数变形例也包含在本申请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例如,设为包括对至少一个构成要素进行变形、添加或省略的情况,以及提取至少一个构成要素并与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进行组合的情况。
标号说明
1电子设备壳体
10盖部
10a侧面部
10b相对部
11臂部
12平面部
13曲面部
20外壳
20a底面部
20b侧面部
20c端部
21突起部
22曲面部
23平面部
24引导部
25引导部
30电波屏蔽
40天线基板
50散热器
60控制基板
70粘接剂
100内部部件。

Claims (8)

1.一种电子设备壳体,包括:
外壳,该外壳具备矩形状的底面部和竖立设置在所述底面部的周围的侧面部;以及
盖部,该盖部与所述底面部相对,并覆盖被多个所述侧面部的端部所包围的开口,所述电子设备壳体的特征在于,
在沿着所述盖部的至少相对的2边各自的位置上,具备:沿着所述侧面部向所述底面部的方向延伸的具有可挠性的2个臂部;以及
从所述侧面部突出地设置在所述2个臂部之间、并与所述2个臂部相接且被夹住的2个突起部,
所述臂部与所述突起部中的任一方相接的部位具有曲面部,
与另一方相接的部位具有平面部,
设有所述2个臂部的所述盖部各自的一边侧所具备的2个所述平面部倾斜为2个所述平面部彼此的间隔向着所述底面部而变窄,
所述臂部在与所述突起部相接的部位上按压所述突起部而弯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面部设置于所述臂部,所述曲面部设置于所述突起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面部设置于所述突起部,所述曲面部设置于所述臂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部延伸的方向、与所述臂部和所述突起部相接而弯曲后的所述臂部延伸的方向所成的角度在10度至20度的范围内。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曲面部为圆柱形状、或圆柱形状的一部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面部具备沿着所述臂部从所述侧面部突出的引导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壳体,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臂部的所述突起部一侧的所述引导部与所述突起部一体地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部与所述外壳之间涂布有粘接剂。
CN201980102817.0A 2019-12-12 2019-12-12 电子设备壳体 Pending CN1147884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48629 WO2021117179A1 (ja) 2019-12-12 2019-12-12 電子機器筐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88429A true CN114788429A (zh) 2022-07-22

Family

ID=76330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102817.0A Pending CN114788429A (zh) 2019-12-12 2019-12-12 电子设备壳体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79664A1 (zh)
JP (1) JP7262616B2 (zh)
CN (1) CN114788429A (zh)
DE (1) DE112019007958T5 (zh)
WO (1) WO2021117179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88123A (zh) * 2003-05-13 2006-06-14 日之出水道机器株式会社 地下结构物用盖
CN102639979A (zh) * 2009-12-09 2012-08-15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压力感应装置的压力检测部与阴螺纹接头的连接结构
JP2014201235A (ja) * 2013-04-05 2014-10-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載用防水型電子機器筐体
JP2019078583A (ja) * 2017-10-23 2019-05-23 川本電産株式会社 保護カバー
CN109845420A (zh) * 2016-10-24 2019-06-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车载用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5169Y2 (ja) * 1988-11-16 1995-04-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小型無線機の筐体構造
JP4138103B2 (ja) 1998-10-14 2008-08-2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ボックスの取付構造
JP3773738B2 (ja) * 2000-01-28 2006-05-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
JP2004152831A (ja) 2002-10-29 2004-05-27 Fujitsu Access Ltd 筐体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88123A (zh) * 2003-05-13 2006-06-14 日之出水道机器株式会社 地下结构物用盖
CN102639979A (zh) * 2009-12-09 2012-08-15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压力感应装置的压力检测部与阴螺纹接头的连接结构
JP2014201235A (ja) * 2013-04-05 2014-10-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載用防水型電子機器筐体
CN109845420A (zh) * 2016-10-24 2019-06-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车载用电子设备
JP2019078583A (ja) * 2017-10-23 2019-05-23 川本電産株式会社 保護カバ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62616B2 (ja) 2023-04-21
JPWO2021117179A1 (zh) 2021-06-17
DE112019007958T5 (de) 2022-09-22
US20220279664A1 (en) 2022-09-01
WO2021117179A1 (ja) 2021-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49240B2 (en) Floating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1633015B1 (en) Sealing member and sealing structure of electronic circuit unit
JP7411505B2 (ja) シールド部材、シールドユニット、及び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
TW200529521A (en)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TW200522443A (en)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EP4068525A1 (en)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322870B2 (en)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190191573A1 (en) Board holding apparatus
JP4866830B2 (ja) 自動車用電子装置
CN114788429A (zh) 电子设备壳体
JPH10326651A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
WO2022009902A1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US20150264840A1 (en) Electronic device
JP7251215B2 (ja) 車載用レーダ装置
JP7385512B2 (ja) コネクタ取付部材及びリアクトル
JP7263700B2 (ja) 電子装置
JP7238273B2 (ja) 電子装置
JP7200481B2 (ja) 電子装置
JP5104218B2 (ja) 電子制御ユニット
WO2023228707A1 (ja) コネクタ
US20240162666A1 (en) Connector unit
US11374328B2 (en) Antenna device for vehicle
CN219660296U (zh) 一种emc屏蔽罩和电路板安装结构
WO2023286664A1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KR102576835B1 (ko) 배터리 연결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