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88261A - 影像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影像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88261A
CN114788261A CN202080081906.4A CN202080081906A CN114788261A CN 114788261 A CN114788261 A CN 114788261A CN 202080081906 A CN202080081906 A CN 202080081906A CN 114788261 A CN114788261 A CN 1147882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region
exposure amount
video
peri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8190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康一
和田哲
西山幸德
西尾祐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7882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882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222Studio circuitry; Studio devices; Studio equipment
    • H04N5/262Studio circuits, e.g. for mixing, switching-over, change of character of image, other special effects ; Camera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electronic generation of special effects
    • H04N5/268Signal distribution or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onic viewfinders, e.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7/00Control of exposure by setting shutters, diaphragms or filters, separately or conjointly
    • G03B7/08Control effected solely on the basis of the response, to the intensity of the light received by the camera, of a built-in light-sensitive device
    • G03B7/091Digital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7End-user applications
    • H04N21/472End-user interface for requesting content, additional data or services; End-user interface for interacting with content, e.g. for content reservation or setting reminders, for requesting event notification, for manipulating displayed content
    • H04N21/47205End-user interface for requesting content, additional data or services; End-user interface for interacting with content, e.g. for content reservation or setting reminders, for requesting event notification, for manipulating displayed content for manipulating displayed content, e.g. interacting with MPEG-4 objects, editing local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80Generation or 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by content creator independently of the distribution process; Content per se
    • H04N21/85Assembly of content; Generation of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 H04N21/854Content autho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8Means for changing the camera field of view without moving the camera body, e.g. nutating or panning of optics or image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5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optical camera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6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the imag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222Studio circuitry; Studio devices; Studio equipment
    • H04N5/262Studio circuits, e.g. for mixing, switching-over, change of character of image, other special effects ; Camera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electronic generation of special effects
    • H04N5/272Means for inserting a foreground image in a background image, i.e. inlay, outl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Exposure Control For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提取拍摄影像的一部分而得到的影像,在改变其提取区域的位置时也能够成为良好的画质的影像制作方法。本发明的影像制作方法具备:设定工序,在作为第1视场角的第1影像的拍摄区域中,设定比第1视场角小的作为第2视场角的多个区域;指定工序,将多个区域中所包括的第1区域及第2区域中的适当曝光量比第1区域小的第2区域指定为基准区域;及条件确定工序,根据基准区域的适当曝光量,确定拍摄第1影像时的曝光时间及相对于向拍摄透镜的入射光的光圈量中的至少一个条件。

Description

影像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使用拍摄装置拍摄影像来制作影像文档的影像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当在某个场景中获取多个被摄体各自的影像的情况下,有时通过1台拍摄装置对其场景的影像进行拍摄,并从该拍摄影像中提取各被摄体的影像。作为这种技术的一例,可以举出专利文献1~3中所记载的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技术:剪切通过1台相机拍摄到的原始图像的一部分来生成剪切图像,控制该剪切位置并输出剪切图像,以改变被摄体的位置。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技术:根据由1台相机拍摄到的高分辨率的广角影像对多个对象物进行检测,从广角影像剪切所检测的各对象物的影像,并将多个对象物的影像并列显示于显示器上。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如下技术:从由1台拍摄装置拍摄到的影像中指定多个任意的区域,剪切与所指定的多个任意的区域对应的影像并输出。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2065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9430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423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在提取影像的一部分的情况下,提取影像的画质根据拍摄时的曝光量、白平衡及透镜对焦(焦点)等条件来确定。若这些条件被设定为适当的值,则提取影像成为良好的画质。
另一方面,相对于提取影像的适当的条件根据原始影像中的提取区域的位置来确定。考虑到这一点,即使在提取区域的位置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要求对提取影像确保良好的画质。
但是,专利文献1~3中所记载的技术中,并没有将曝光量、白平衡及透镜对焦等条件根据提取影像的位置进行优化。因此,即使使用了这些文献中所记载的技术,也有可能无法适当地确保提取影像的画质,尤其提取区域的位置发生变化时的画质。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提取拍摄影像的一部分而得到的影像,在改变提取区域的位置时也能够成为良好的画质的影像制作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影像制作方法为根据由具备拍摄透镜及成像元件的拍摄装置拍摄到的影像来制作影像文档的影像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设定工序,在第1视场角的第1影像的拍摄区域中,设定比第1视场角小的第2视场角的多个区域;指定工序,将多个区域中所包括的第1区域及第2区域中的适当曝光量比第1区域小的第2区域指定为基准区域;及条件确定工序,根据基准区域的适当曝光量,确定拍摄第1影像时的曝光时间及相对于向拍摄透镜的入射光的光圈量中的至少一个条件。
并且,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影像制作方法可以具备:选择工序,从多个区域中选择作为被记录影像的拍摄区域的选择区域;切换工序,在选择工序之后,从多个区域中重新选择选择区域并切换选择区域;制作工序,分别记录切换工序前的选择区域的影像和切换工序后的选择区域的影像来制作影像文档。
并且,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影像制作方法中,可以在制作工序中,结合切换工序前的选择区域的影像和切换工序后的选择区域的影像来制作作为影像文档的动态图像文档。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切换工序前后,获取维持良好的画质的影像的动态图像文档。
并且,优选在实施了切换工序的情况下实施指定工序,每当实施指定工序时实施条件确定工序。
并且,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影像制作方法还可以具备:灵敏度确定工序,在选择第1区域作为选择区域的情况下,根据第1区域的适当曝光量及由条件确定工序确定的条件,确定成像元件所具备的多个像素中与第1区域对应的像素的灵敏度。
另外,在灵敏度确定工序中,将与第1区域对应的像素的灵敏度确定为高于与作为基准区域的第2区域对应的像素的灵敏度。
并且,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影像制作方法还可以具备:调整工序,通过使条件随时间发生变化,从而随时间调整拍摄第1影像时的曝光量。在这种情况下,条件确定工序可以包括:第1确定工序,根据基准区域的适当曝光量确定条件;及第2确定工序,根据选择区域的适当曝光量确定调整工序中的曝光量的调整量。并且,调整工序可以根据在第1确定工序中确定的条件和在第2确定工序中确定的调整量实施。
另外,优选在实施了切换工序的情况下实施第1确定工序,在实施了第1确定工序之后的调整工序中实施第2确定工序。
并且,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影像制作方法可以具备:显示工序,使第1影像显示于显示画面。在这种情况下,在设定工序中,根据使用者通过显示于显示画面的第1影像进行的设定操作,设定多个区域。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其为根据由具备拍摄透镜及成像元件的拍摄装置拍摄到的影像来制作影像文档的影像制作方法,其具有:设定工序,在第1视场角的第1影像的拍摄区域中,设定比第1视场角小的第2视场角的多个区域;选择工序,从多个区域中选择作为被记录影像的拍摄区域的选择区域;切换工序,在选择工序之后,从多个区域中重新选择选择区域并切换选择区域;第1记录工序,在实施切换工序之后经过第1期间为止的期间内实施,并记录第1期间中的选择区域的影像;第2记录工序,在除了第1期间以外的第2期间内实施,并记录第2期间中的选择区域的影像;及调整工序,在第1期间及第2期间的各期间,调整选择区域的曝光量、选择区域的影像的白平衡及拍摄透镜的对焦中的至少一个条件,并能够实现在第1期间所实施的调整工序中,与在第2期间所实施的调整工序相比,条件的调整速度快的影像制作方法。
并且,在上述的影像制作方法中,更优选在调整工序中,使改变相对于向拍摄透镜的入射光的光圈量的光圈驱动部驱动来调整曝光量,在第1期间所实施的调整工序中,与在第2期间所实施的调整工序相比,光圈驱动部的驱动速度更快。
并且,在上述的影像制作方法中,更优选在调整工序中,移动拍摄透镜的对焦用光学零件来调整对焦,在第1期间所实施的调整工序中,与在第2期间所实施的调整工序相比,对焦用光学零件的移动速度更快。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其为根据由具备拍摄透镜及成像元件的拍摄装置拍摄到的影像来制作影像文档的影像制作方法,其具有:设定工序,在第1视场角的第1影像的拍摄区域中,设定比第1视场角小的第2视场角的多个区域;选择工序,从多个区域中选择作为被记录影像的拍摄区域的选择区域;切换工序,在选择工序之后,重新选择选择区域并从多个区域中切换选择区域;第1记录工序,在实施切换工序之后经过第1期间为止的期间内实施,并记录第1期间中的选择区域的影像;第2记录工序,在除了第1期间以外的第2内实施,并记录第2期间中的选择区域的影像;第1调整工序,在第1期间内实施,并使用第1调整用数据将选择区域的曝光量调整为目标曝光量;及第2调整工序,在第2期间内实施,并使用第2调整用数据选择区域的曝光量调整为目标曝光量,并能够实现在第1调整工序及第2调整工序中,根据第1调整用数据或第2调整用数据,确定包括曝光时间、成像元件所具备的像素的灵敏度及相对于拍摄透镜的入射光的光圈量的多个参数的各个值,并将曝光量调整为目标曝光量,在第1调整用数据与第2调整用数据之间,针对目标曝光量规定的多个参数的各个值彼此不同的影像制作方法。
并且,在上述的影像制作方法中,可以在第1调整用数据及第2调整用数据中,规定有为了将曝光量调整为目标曝光量而改变多个参数的各个值时的改变图案。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第1调整用数据中,规定有与第2调整用数据的改变图案相比相对于目标曝光量的光圈量的改变程度小的改变图案。
并且,在上述的影像制作方法中,在拍摄装置中,可以具备能够以电子方式改变调光程度的电子减光滤光片。并且,在多个参数中,可以包括电子减光滤光片的调光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拍摄装置的外观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拍摄装置的背面侧的后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拍摄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成像元件的像素与第1影像的拍摄区域的对应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设定从第1影像中提取的影像区域的步骤的图。
图6是表示设定有多个从第1影像中提取的影像区域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显示于显示画面的选择区域的影像的图。
图8是关于被记录影像的动态图像文档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的流程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的流程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的流程的图。
图12是表示基准区域及选择区域各自的适当曝光量的经时变化的图。
图13是表示根据基准区域的适当曝光量继续调整时的选择区域的调整后的曝光量的图。
图14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目标曝光量的图。
图1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基准区域及选择区域各自的调整后的曝光量的推移的图。
图16是关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的说明图。
图17是关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调整用数据所规定的改变图案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第6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但是,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而例举的一例,并不限定本发明。即,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其宗旨,能够从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进行改变或改良。并且,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包括等价物。
<<第1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使用了图1~图3所示的拍摄装置10的影像制作方法。图1及图2表示拍摄装置10的外观,图1为拍摄装置10的立体图,图2为从背面侧观察拍摄装置10的图。图3是表示拍摄装置10的结构的框图。
[拍摄装置的基本结构]
拍摄装置10例如为数码相机,用于影像拍摄。在以后的说明中,除非特别指出,“影像”是指实时影像(实时取景图像),即实时拍摄的影像。
图1及图2所示的拍摄装置10为镜头可换式数码相机,具备拍摄装置主体12和拍摄透镜14。拍摄透镜14可更换地安装于拍摄装置主体12的卡口13。但是,并不限定于此,拍摄装置10也可以为镜头一体式的数码相机。
(拍摄透镜)
如图3所示,拍摄透镜14包括:光学零件单元18、光圈20、电子减光滤光片21、对焦用驱动部22、光圈驱动部23及电压施加部24。
光学零件单元18具有多个透镜,且其中包括对焦用光学零件19(对焦透镜)。若对焦用光学零件19向光轴L1的方向移动,则拍摄透镜14的对焦(焦点)发生变化。
在对焦的调整模式中,存在手动对焦模式和自动对焦模式。在手动对焦模式中,通过由使用者手动转动设置于拍摄透镜14的镜筒的对焦环16,使对焦用光学零件19向光轴L1的方向移动。
在自动对焦模式中,控制部46驱动对焦用驱动部22以使对焦用光学零件19向光轴L1的方向移动,从而自动地调整对焦,以对焦于影像中的被摄体。另外,例如,当使用者半按拍摄装置主体12的释放按钮26的状态下,作为触发器实施自动对焦模式下的对焦调整。
对焦用驱动部22的驱动马达由超声波马达等构成,其设置于拍摄装置主体12内或拍摄透镜14内。
光学零件单元18包括:广角透镜、超广角透镜、360度透镜或变形透镜等。由此,拍摄装置10能够在横向上以宽视场角拍摄影像。在此,拍摄装置10拍摄影像时的最大视场角(以下,称为第1视场角。)根据光学零件单元18及后述的成像元件40的使用等来确定,在第1视场角下拍摄的影像相当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1影像”。
另外,拍摄装置10中可以具备彼此视场角不同的多个光学零件单元18。
光圈20配置于拍摄透镜14的光路中且开口形状构成为可变,并且是调整相对于向拍摄透镜14的入射光的光圈量(具体而言,光圈值或F值)的光学零件。光圈20例如通过机械驱动用于改变开口大小的部件来改变开口形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驱动液晶或电致变色元件来改变开口形状的光圈(物理性质光圈)。
光圈20的开口形状,即,光圈量通过光圈驱动部23进行调整。
电子减光滤光片21配置于拍摄透镜14的光路中,是能够以电子方式改变调光程度的ND(Neutral Density:中性密度)滤光片。电子减光滤光片21例如通过在液晶中混入吸收光的调光材料而构成,通过改变液晶分子的倾角来控制调光程度(具体而言,为光的透射率)。
另外,电子减光滤光片21不限定于液晶型的电子ND滤光片,可以为利用反应物质(例如,氯化银)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析出型的电子ND滤光片。并且,作为电子减光滤光片21,例如,能够利用日本特开2013-88596号公报、或日本特开2019-68402号公报中所记载的电子ND滤光片。
通过改变电压施加部24施加于电子减光滤光片21上的电压(施加电压)的大小来调整电子减光滤光片21的调光程度。
(拍摄装置主体)
如图1及图2所示,拍摄装置主体12具备由使用者操作的操作部。例如,在拍摄装置主体12的上表面配置有释放按钮26。例如,当使用者全按下释放按钮26时,开始记录由拍摄装置10拍摄的影像或基于拍摄影像的影像。作为基于拍摄影像的影像,例如,可以举出后述的选择区域的影像等。另外,使用者的释放指示(即,记录指示)可以经由基于显示器28的触摸操作的检测功能输入到控制部46。
在拍摄装置主体12的背面,配置有构成显示画面的显示器28,且在其周边配置有多个按钮30、32、34。
显示器28例如由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有机EL(OrganicElectroluminescence: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显示器、或电子纸等构成。在显示器28的显示画面上,显示由拍摄装置10拍摄的影像或基于拍摄影像的影像等。
并且,在显示器28的显示画面上,还显示与拍摄条件等相关的选择菜单、包括警告等的对使用者的通知信息、及过去获取到的影像的再现影像等。
显示器28具备检测使用者手指的触摸操作的功能。并且,透射型的触摸面板36与显示器28重叠,或者安装在显示器28的内部。触摸面板36检测使用者的手指或触笔等的接触位置及其位移,并向规定的输出目的地输出基于检测结果的信号。例如,假设使用者进行如下操作(所谓放大操作):用彼此靠近的两根手指触碰触摸面板36之后,扩大手指之间的间隔。在这种情况下,触摸面板36检测两根手指各自的操作开始时点及操作结束时点的位置,并输出与该检测结果相应的信号。
如图3所示,在拍摄装置主体12的筐体内设置有快门38、成像元件40、模拟信号处理电路44、控制部46、内部存储器50、卡槽52、及缓冲器56。
成像元件40为图像传感器,且由CCD(Charged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Image Sens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固体成像元件构成。如图4所示,成像元件40具有配置成格子状的多个像素42。图4表示成像元件40的像素42与第1影像的拍摄区域的对应关系。
各个像素42具有片上微透镜、滤色器、及光电二极管(光电转换元件)。
并且,如图4所示,各个像素42与构成影像的拍摄区域A1的单位区域A0之一对应。拍摄区域A1为由拍摄装置10拍摄第1影像时的拍摄区域,且其视场角相当于第1视场角。单位区域A0为拍摄区域A1中的成为最小单位的区域,为与在成像元件40的纵向及横向上排列的像素42对应的区域。
换言之,映在拍摄区域A1的第1影像由与单位区域A0的数量(即,像素42的数量)相同数量的单位影像构成。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第1影像中的单位影像的个数简称为“像素数量”。
成像元件40接收通过拍摄透镜14的来自被摄体的光,并将该受光图像转换为电信号(图像信号)而输出。并且,成像元件40构成为能够实施基于所谓电子快门的曝光动作。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除非特别指出,“曝光”是指,在将快门38维持在开放状态的情况下,利用电子快门在成像元件40中进行曝光。并且,“曝光时间”是指,基于电子快门的与快门速度对应的时间严格来说是指电荷蓄积时间。
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模拟信号处理电路44将从成像元件40输出的1帧量的电信号(图像信号)读出到每个像素。模拟信号处理电路44通过AGC(Auto Gain Controller:自动增益控制器)对所读出的图像信号进行扩增,并对扩增后的信号实施相关双采样处理等信号处理。处理后的信号被发送到控制部46的影像处理部48。
控制部46控制拍摄装置10的各部,执行与影像文档的制作相关的各种处理。如图3所示,控制部46包括控制器47及影像处理部48。
控制部46例如由1个或多个处理器构成,例如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单元)控制程序构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上述的处理器可以由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位讯号处理器)、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单元)、MPU(Micro-Processing Unit:微处理单元)或其他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构成,或者组合这些来构成。
并且,如SoC(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等所代表的那样,上述的处理器也可以由一个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芯片构成包括控制器47及影像处理部48的控制部46整体的功能。
另外,以上例举的各处理器的硬件结构可以由组合半导体元件等电路元件而成的电路(Circuitry)实现。
控制器47根据使用者的操作或规定的控制图案总体控制拍摄装置10。例如,控制器47控制成像元件40及模拟信号处理电路44以规定的帧速率拍摄影像(动态图像)。
并且,控制器47根据拍摄环境来确定拍摄条件,以拍摄条件成为所确定的条件的方式,控制各驱动部、成像元件40、模拟信号处理电路44及影像处理部48。拍摄条件中包括拍摄影像时的曝光量、白平衡及拍摄透镜14的对焦(焦点)等。
而且,控制器47控制影像处理部48,以使所拍摄的影像或基于拍摄影像的影像记录于记录介质。
影像处理部48将从模拟信号处理电路44发送过来的信号转换成数字图像数据之后,对数字图像数据进行伽马校正、白平衡校正及划痕校正等各种处理。并且,影像处理部48将处理后的数字图像数据以符合规定的规格的压缩形式进行压缩。
然后,影像处理部48在影像的拍摄中,以特定的帧速率生成压缩数字图像数据,从该数据中获取影像(严格来说,为帧图像)。此时获取到的影像(帧图像)相当于在第1视场角下拍摄的影像,即第1影像。
并且,影像处理部48在基于控制器47的控制下,对获取到的影像执行各种处理(例如,后述的提取处理),并将处理后的影像以特定的帧速率,按每1帧输出到显示器28。
而且,影像处理部48将处理后的影像记录于记录介质,并制作影像文档。如此,影像处理部48具备影像文档的制作功能,具有影像处理部48的拍摄装置10被用作影像制作装置。
另外,以下,除非特别指定,将控制器47及影像处理部48各自的动作及处理作为控制部46的动作及处理进行说明。并且,关于基于控制部46的处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经由内置于拍摄装置主体12的内部存储器50及卡槽52可装卸于拍摄装置主体12的存储卡54为记录介质,影像通过控制部46记录于记录介质。内部存储器50及存储卡54由闪存或强电介质存储器等构成。另外,内部存储器50及存储卡54可以存在于拍摄装置主体12的外部,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46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对外部的记录介质进行影像的记录。
缓冲器56作为控制部46的工作存储器发挥作用,例如,由DRAM(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访问存储器)或强电介质存储器等构成。
[关于基于控制部的处理]
在基于控制部46的处理中,包括显示处理、提取处理、选择处理、切换处理、记录处理、曝光量调整处理、对焦调整处理及白平衡调整处理。
以下,对上述的各处理单独进行说明。
(显示处理)
显示处理是将各种影像显示于显示器28的显示画面上的处理。例如,若在拍摄装置10启动后,控制部46开始显示处理,则在该时点,拍摄装置10在第1视场角下拍摄的第1影像,即,图4所示的映在拍摄区域A1的影像被显示。
并且,在执行了提取处理的情况下,控制部46在显示处理中,将后述的选择区域的影像显示于显示画面。而且,在切换了选择区域的情况下,(即,实施了后述的切换工序的情况下),控制部46将显示于显示画面的影像切换成切换工序后的选择区域的影像。
基于如上的控制部46的显示处理的执行动作相当于显示工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显示处理而显示于显示器28的影像,在该时点,设为实时拍摄到的实时影像(实时取景图像)。
(提取处理)
提取处理是将第1影像的一部分进行提取的处理。所提取的影像也称为裁剪影像(剪切影像),称为记录处理中的记录对象。
在提取处理,使用者进行用于设定在第1影像的拍摄区域中提取的区域的操作。参考图5,对该设定操作进行具体说明。图5表示设定从第1影像中提取的影像区域的步骤。
如图5所示,使用者在显示器28的显示画面上显示第1影像(在图5中,标记为记号P1)的状态下,进行设定操作。具体进行说明,若在显示有第1影像P1的状态下,使用者进行规定的按钮操作,则如图5所示,矩形状的区域设定框FR重叠显示于第1影像P1。比该区域设定框FR包围的区域A2成为从第1影像P1中提取的影像区域。所提取的影像的视场角小于第1影像P1的视场角,即第1视场角,以下,成为第2视场角。
区域设定框FR以其位置、尺寸及纵横比可变的状态下显示。例如,使用者在触摸面板36上,用手指触碰区域设定框FR的一边,并将该手指进行拖动,从而改变区域设定框FR的显示位置。并且,使用者在触摸面板36上,用两根手指触碰区域设定框FR,并将该手指的间隔扩大或缩小,从而改变区域设定框FR的尺寸及纵横比。由此,通过改变区域设定框FR的位置、尺寸及纵横比,从而改变从第1影像P1中提取的影像区域的位置、大小及纵横比(AspectRatio)。
以上的操作相当于由使用者进行的设定操作。并且,如图6所示,通过重复多次上述一连串的操作,能够将多个所提取的影像的区域A2设定在一个第1影像P1的拍摄区域A1中。图6表示设定有多个从第1影像P1中提取的影像的区域A2的状态。
另外,在设定多个区域A2的情况下,各区域A2的尺寸(第2视场角)可以在区域A2之间相同,或者在区域A2之间不同。
并且,各区域A2的形状不限定于矩形(长方形),可以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圆状或楕圆状、三角形或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或者不规则的形状。
并且,关于所设定的区域A2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设为2个以上。
在基于使用者的设定操作被重复多接下来的情况下,控制部46接收每个设定操作,将与设定操作的次数对应的数量的区域A2设定于第1影像P1的拍摄区域A1中。这种控制部46的动作相当于设定工序。
另外,当第1影像P1为高画质影像(例如,像素数量为1000万以上的影像)时,从第1影像P1中提取的第2视场角的影像成为足够高画质的影像。
关于第1影像P1的像素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其下限可以设为1000万以上,更优选设为6000万以上。并且,像素数量的上限可以为设为10亿以下,更优选设为5亿以下。若像素数量超过上述的下限,则确保从第1影像P1中提取的第2视场角的影像的视觉辨认度。若像素数量低于上述的上限,则第1影像P1的数据量减少,实现基于控制部46的处理的高速化。
(选择处理及切换处理)
选择处理是从第1影像P1的拍摄区域A1中所设定的多个区域A2中选择映出被记录的影像的选择区域的处理。
切换处理是在选择处理之后,从多个区域A2中重新选择选择区域并切换选择区域的处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选择处理及切换处理中设为选择区域的区域的数量为1个,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选择2个以上的区域作为选择区域。
对选择处理及切换处理的步骤进行说明,使用者在进行前述的设定操作来设定多个区域A2之后,选择任意的区域A2作为选择区域。之后,使用者通过操作按钮30、32、34或触摸面板36等输入所选择的区域A2,并由控制部46接收该输入操作。控制部46根据使用者的输入操作,从多个区域A2中确定选择区域。这种基于控制部46的动作相当于选择工序。
并且,在选择工序之后,若使用者将选择区域重新选择为其他区域A2并再次进行输入操作,则控制部46接收该重新输入操作,并根据该重新输入操作,将先前的选择区域切换为其他区域A2。这种基于控制部46的动作相当于切换工序。
另外,关于使用者在重新选择选择区域时进行的输入操作(重新输入操作),没有特别限定。例如,重新输入操作可以是在显示器28上敲击欲选择的区域A2的操作,也可以是按下作为十字键的第1操作按钮30上的上下按钮或左右按钮中的任一个的操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选择工序中,从多个区域A2中选择选择区域,选择区域的影像被记录为影像文档。并且,若实施选择工序,则与其联动地,选择区域的影像如图7所示显示于显示器28的显示画面。图7表示显示于显示画面的选择区域的影像。
并且,通过在选择工序之后实施切换工序,能够切换选择区域,将记录对象的影像从某个被摄体的影像改变为其他被摄体的影像。由此,对于处于同一场景(同一位置)的多个被摄体的每一个,能够通过一台拍摄装置10同时拍摄单独影像(详细而言,各被摄体的特写影像),而不用使用多台装置。
并且,根据使用者的操作能够将映出被记录影像的区域A2以时间顺序进行切换(switching),且能够容易地获取映有切换前后的影像的影像文档。
进一步与切换工序的实施联动,将显示于显示器28的显示画面的影像,从切换工序前的选择区域的影像切换为切换工序后的选择区域的影像。由此,使用者能够在显示画面上确认选择区域的切换。
(记录处理)
记录处理是控制部46将选择区域的影像记录于记录介质并制作与该影像相关的影像文档(详细而言,动态图像文档)的处理。在记录处理中,控制部46记录选择区域的影像的动作相当于记录工序。并且,在记录处理中,控制部46制作影像文档的动作相当于制作工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影像的记录及影像文档的制作含义相同,制作工序相当于记录工序。
并且,在实施了切换工序的情况下,控制部46分别记录切换工序前的选择区域的影像和切换工序后的选择区域的影像来制作影像文档。详细进行说明,控制部46在制作工序中,将切换工序前的选择区域的影像(动态图像)和切换工序后的选择区域的影像(动态图像)相结合来制作作为影像文档的动态图像文档。由此,如图8所示,获取通过选择区域的切换而被摄体发生变化的影像的动态图像文档。图8是关于被记录影像的动态图像文档的说明图。
(曝光量调整处理)
曝光量调整处理为对选择区域的曝光量进行调整的处理,利用控制部46的AE(Automatic Exposure:自动曝光)功能来执行。
曝光量根据包括曝光时间(即,电子快门的快门速度)、成像元件40所具备的像素42的灵敏度(ISO灵敏度)、及相对于拍摄透镜14的入射光的光圈量(F值)的多个参数来确定。确定各参数的值,以各参数成为所确定的值的方式,控制光圈驱动部23、成像元件40及影像处理部48等,由此调整曝光量。在此,基于光圈驱动部23的光圈20的调整另公知的自动光量调整(Automatic Light Control:ALC)功能来进行。并且,成像元件40中的电子快门的快门速度的调整利用公知的电子光控制(Electronic Light Control:ELC)功能来进行。
并且,当在拍摄透镜14中具备电子减光滤光片21的情况下,在上述多个参数中包括电子减光滤光片21的调光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确定电子减光滤光片21的调光程度的值,以调光程度成为所确定的值的方式,控制电压施加部24,由此调整曝光量。
选择区域的曝光量的适当值(适当曝光量)根据第1影像P1的拍摄区域A1中所设定的多个区域A2中的哪个区域为选择区域而发生改变。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当对第1影像P1进行拍摄时,包括多个区域A2的拍摄区域A1的各部位上的曝光量根据存在于各部位的被摄体及环境等而发生变化。即,拍摄区域A1中的各区域A2的适当曝光量能够根据区域A2的位置而发生改变,因此按每个区域A2确定。
各区域A2的适当曝光量通过公知的步骤确定。举一例,根据从成像元件40中与构成某个区域A2的单位区域A0对应的像素42输出的图像信号,对该区域A2累积R(红)、G(绿)、B(蓝)的亮度(即,RGB像素值)。在此,与单位区域A0对应的像素42在图4所示的位置关系中,为位于与该单位区域A0相同配置位置的像素42。例如,图4中被粗框包围的区域A2中的单位区域A0与同图中被粗框包围的范围内的像素42对应。然后,根据针对上述的区域A2计算的RGB像素值的累计值(详细而言,区域A2内的平均值),确定对该区域A2的影像进行时的适当曝光量。
根据在上述的要领中确定的适当曝光量来调整选择区域的曝光量。具体进行说明,控制部46根据规定区域的适当曝光量,确定曝光时间(快门速度)及光圈量(F值)的各个值。这种动作相当于基于控制部46的条件确定工序。在条件确定工序中确定的各参数的值是表示对包括选择区域的影像的第1影像进行拍摄时的曝光条件的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确定曝光时间及光圈量这两者的值,但并不限定于此,确定曝光时间或光圈量中的任意一方即可。
并且,控制部46在确定曝光时间及光圈量的各个值之后,根据这些值的组合,确定与选择区域对应的像素42的灵敏度(ISO灵敏度)的值。严格来说,确定相对于与选择区域对应的来自像素42的输出信号的增益(扩增比)。这种动作相当于基于控制部46的灵敏度确定工序。
另外,增益例如可以是模拟信号处理电路44等中的相对于模拟信号的模拟增益,也可以是影像处理部48等中的相对于数字转换后的信号(数据)的数字增益。
然后,确定曝光时间、光圈量及灵敏度之后,以这些参数成为所确定的值的方式,控制部46控制光圈驱动部23、成像元件40及影像处理部48等。
记录影像期间,按以上的步骤定期(例如,按每1帧)重复实施曝光量调整处理。然后,每当实施曝光量调整处理时确定曝光时间、光圈量及灵敏度的值。
具体进行说明,在影像的拍摄中,求出第N次(N为自然数)的帧图像中的规定区域内的RGB像素值的累计值。之后,计算基于所求出的累计值的适当曝光量,并根据所计算出的适当曝光量,确定拍摄下次(即,第N+1次)的帧图像时的曝光时间及光圈量。
并且,求出第N下一帧图像中的选择区域内的RGB像素值的累计值,根据所求出的累计值计算选择区域的适当曝光量。然后,根据所计算出的适当曝光量和在该时点的曝光时间及光圈量,确定第N下一帧图像中的与选择区域对应的像素42的灵敏度。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曝光时间及光圈量随时间发生变化,与此相应地,拍摄第1影像时的曝光量随时间调整。而且,与选择区域对应的像素42的灵敏度随时间发生变化,其结果,选择区域的曝光量成为随时间调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随时间调整”是指,针对调整对象的参数,按每1帧确定调整量,并按每1帧,使各参数增加或减少该调整量。
(对焦调整处理)
对焦调整处理是在自动对焦模式中,控制部46控制对焦用驱动部22来自动调整拍摄透镜14的对焦的处理。基于自动对焦模式的对焦调整中,能够利用公知的自动对焦技术。
(白平衡调整处理)
白平衡调整处理是通过控制部自动调整选择区域的影像的白平衡的处理。白平衡调整处理利用公知的AWB(Auto White Balance:自动白平衡)功能,例如日本特开2009-33410号公报中所记载的技术来执行。
[关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的流程]
参考图9,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的流程进行说明。图9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的说明图。
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拍摄1个第1影像(帧图像)的周期称为“1帧”。
在影像制作流程时,使用者首先启动拍摄装置10。在装置启动后,控制部46针对包括拍摄条件及曝光条件的各种的条件进行初始设定(S001)。在该步骤S001中,曝光时间(快门速度)、光圈值(F值)及灵敏度(ISO灵敏度)等确定曝光量的多个参数的每一个被预先设定为初始值。
之后,开始基于拍摄装置10的第1视场角下的影像拍摄(即,第1影像的拍摄)。与此联动地,实施基于控制部46的显示工序,作为实时影像的第1影像显示于显示器28的显示画面(S002)。
使用者进行多次前述的设定操作,控制部46接收各个设定操作来实施设定工序(S003)。在该步骤S003中,控制部46根据使用者通过显示于显示画面的第1影像进行的设定操作,在第1影像的拍摄区域A1中设定多个区域A2。
并且,当使用者从多个区域A2中选择选择区域,并将该选择结果通过触摸面板36等进行输入时,控制部46实施选择工序(S004)。在该步骤S004中,控制部46根据使用者的输入操作从多个区域A2中选择选择区域。
之后,当使用者为了开始记录影像而进行按压释放按钮26等操作时,实施步骤S005以后的工序。
首先,在步骤S005中,控制部46获取1帧量的第1影像(即,帧图像)。在接下来的步骤S006中,控制部46针对获取到的第1影像中,在步骤S003中设定的多个区域A2的每一个,计算各区域A2的影像的RGB像素值的累计值。在之后的步骤S007中,控制部46根据针对各区域A2计算出的RGB像素值的累计值,确定各区域A2的适当曝光量。
在实施步骤S007之后,控制部46实施灵敏度确定工序,确定在成像元件40中与选择区域对应的像素42的灵敏度(严格来说,为增益)(S008)。在影像制作流程中的最初(第1次)的步骤S008中,根据选择区域的适当曝光量、预先设定为初始值的曝光时间及光圈量,确定与选择区域对应的像素42的灵敏度。
并且,在步骤S008中,控制部46以与选择区域对应的像素42的灵敏度成为所确定的灵敏度的方式,改变增益来调整选择区域的曝光量。
之后,控制部46实施记录工序(制作工序),将选择区域的影像记录于记录介质,并开始制作作为该影像文档的动态图像文档(S009)。在该步骤S009中,控制部46以在步骤S008中确定的灵敏度(增益)记录选择区域的影像。并且,控制部46将选择区域的影像显示于显示器28的显示画面。
之后,控制部46实施指定工序,将在步骤S003中设定的多个区域A2中的规定的区域指定为基准区域(S010)。在该步骤S010中,将多个区域A2中所包括的第1区域及第2区域中的适当曝光量比第1区域小的第2区域指定为基准区域。在此,第1区域及第2区域是相对的概念,比较多个区域A2,适当曝光量更大的区域相当于第1区域,适当曝光量更小的区域相当于第2区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多个区域A2中的适当曝光量最小的区域A2指定为基准区域。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适当曝光量比其他任意一个区域A2都小的区域A2指定为基准区域。
在指定基准区域之后,控制部46实施条件确定工序,确定在下一帧中拍摄第1影像时的曝光时间及光圈量(以下,为下一次的曝光时间及光圈量)(S011)。在该步骤S011中,控制部46根据基准区域的适当曝光量确定下一次的曝光时间及光圈量。
并且,在步骤S011中,控制部46以曝光时间及光圈量成为在步骤S011中所确定的值的方式,调整这些值。由此,在下一帧中,第1影像(帧图像)以基于紧前所指定的基准区域的适当曝光量的曝光时间及光圈量进行拍摄。
在以上说明的步骤中,获取第1影像的步骤S005以后的一连串的操作,在记录影像期间中,被重复实施。因此,若在步骤S011中确定曝光时间及光圈量,则在紧接其后的帧(即,第2次以后的步骤S005)中,成为以上述的曝光时间及光圈量获取第1影像。
并且,在使用者选择一次选择区域之后重新选择并再次进行输入操作的情况下(S012),控制部46实施切换工序(S013)。在该步骤S013中,控制部46根据使用者的输入操作,从多个区域A2中重新选择选择区域并进行切换。
在实施步骤S013并切换选择区域的情况下,控制部46在紧接其后的帧中的步骤S009中,分别记录切换工序前的选择区域的影像和切换工序后的选择区域的影像来制作影像文档。更详细地进行说明,控制部46将切换工序前的选择区域的影像和切换工序后的选择区域的影像相结合来制作作为影像文档的动态图像文档。
然后,在使用者进行规定的操作并进行结束指示为止,控制部46重复上述的步骤S005~S013(S014)。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将多个区域A2中的适当曝光量更小的区域设为基准区域,根据基准区域的适当曝光量,确定下一次的曝光时间及光圈量。由此,能够在切换选择影像时抑制过度曝光(overexposur),使切换后的影像成为良好的画质。
对上述的效果进行详细说明,通常在切换选择区域时,确定曝光时间及光圈量,使得切换后的选择区域的曝光量成为适当曝光量。
另一方面,在多个区域A2中,有时除了选择区域以外的区域A2(以下,为未选择区域)的亮度比选择区域的亮度大。在这种情况下,若根据其适当曝光量确定选择区域的曝光量,则有可能导致未选择区域的影像的RGB像素值饱和。其结果,有可能导致无法准确计算各区域A2的适当曝光量。并且,当未选择区域(严格来说,适当曝光量比选择区域小的未选择区域)被切换为选择区域时,有可能产生过度曝光。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适当曝光量更小的区域A2(严格来说,适当曝光量最小的区域A2)设为基准区域,并根据基准区域的适当曝光量来确定曝光时间及光圈量。由此,能够抑制上述的过度曝光等不良问题,能够更适当地确定影像拍摄中的曝光时间等条件。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记录影像期间,按每1帧实施上述的步骤S005~S013。然后,当将多个区域A2中的适当曝光量更大的第1区域选择为选择区域的情况下,在第2次以后的帧中,根据在紧前的帧中所确定的条件来确定选择区域的曝光量。
具体进行说明,在第2次以后的帧中,在步骤008中所实施的灵敏度确定工序中,确定与选择区域(即,第1区域)对应的像素42的灵敏度(增益)。此时,根据在该时点作为选择区域的第1区域的适当曝光量和在紧前的帧中的步骤S011(即,条件确定工序)中所确定的曝光时间及光圈量来确定灵敏度。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述的灵敏度确定为高于与作为基准区域的第2区域对应的像素42的灵敏度。由此,适当地确定与选择区域对应的像素42的灵敏度,并调整作为选择区域的第1区域的曝光量,以使其成为该适当曝光量。
另外,作为增加选择区域的曝光量来进行优化的方法,还可以考虑除了如上所述提高与选择区域对应的像素42的灵敏度的方法以外的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对选择区域的影像进行帧合成来增加选择区域的曝光量。帧合成是指,将时间轴上连续的多个帧的图像信号相加并进行信号相加的信号处理。
但是,若在进行帧合成的影像中映出移动被摄体,则随着帧合成,有可能产生被摄体的残影。因此,基于帧合成的曝光量的调整仅适用于没有在移动的被摄体。
<<第2实施方式>>
参考图10,对仅在切换了选择区域的情况下重新指定基准区域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0是关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的说明图。
另外,以下,主要对第2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比较图9及10可知,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中的各步骤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中的各步骤大致相同。
具体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中的步骤S021~S029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中的步骤S001~S009相同。并且,在记录影像期间中,对每帧重复步骤S025以后的步骤,在这一点上,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相同。
另一方面,在第2实施方式中,当实施指定工序后基准区域一旦被指定时,之后仅在实施了切换工序的情况下实施指定工序。并且,在第2实施方式中,每当实施指定工序时实施条件确定工序。在以上的点上,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对关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判定在各帧中,是否已指定了基准区域(S030)。
当未指定基准区域的情况下,控制部46实施指定工序,并将多个区域A2中的第2区域(具体而言,适当曝光量最小的区域)指定为基准区域(S031)。之后,控制部46实施条件确定工序,根据在步骤S031中所指定的基准区域的适当曝光量,确定下一次的曝光时间及光圈量(S032)。
另外,在通常情况下,仅限在刚刚开始记录拍摄影像之后(即,第1次的帧),进行步骤S031及S032。
在已指定基准区域的情况下,判定使用者是否在选择一次选择区域之后重新选择并再次进行输入操作(S033)。在没有重新选择选择区域的情况下,保持该时点下的基准区域(即,当前的基准区域)。然后,控制部46在条件确定工序中确定下一次的曝光时间及光圈量时,根据当前的基准区域的适当曝光量来确定这些值(S034)。
另一方面,在重新选择了选择区域的情况下,控制部46实施切换工序,并根据使用者的输入操作,从多个区域A2中重新选择选择区域并进行切换(S035)。并且,控制部46与切换工序联动地实施指定工序,在该指定工序中重新指定基准区域(S036)。而且,控制部46在紧接其后的条件确定工序中,根据重新指定的基准区域的适当曝光量,确定下一次的曝光时间及光圈量(S037)。
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中,在使用者进行结束指示之前的期间,重复实施上述的步骤S025~S037(S038)。
如上所述,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中,仅限在切换了选择区域的情况下,允许重新指定基准区域。由此,相比基准区域按每1帧变化的第1实施方式,选择影像的画质更稳定。
另外,除了上述的不同点以外的点,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且能够得到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得到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第3实施方式>>
参考图11,对在刚刚选择或重新选择选择区域之后,根据基准区域的适当曝光量来确定曝光时间等条件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1是关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的说明图。另外,以下,主要对第3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情况进行说明。
根据图10及11可知,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中的各步骤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中的各步骤大致相同。
在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中,在最初刚刚选择选择区域之后,或者在刚刚重新选择选择区域之后,控制部46实施指定工序(S051、S056)。在指定工序中,控制部46将在该时点下相当于第2区域的区域A2(严格来说,适当曝光量最小的区域A2)指定为基准区域。然后,在紧接在指定工序之后实施的条件确定工序(即,S052、S057)中,根据在指定工序中所指定的基准区域的适当曝光量来确定曝光时间等条件。以下,将这种条件确定工序称为“第1确定工序”。
另一方面,在选择区域已被选择且没有重新选择(切换)选择区域的帧中,不实施指定工序。在这种帧中的条件确定工序(S054)中,根据选择选择区域的时点或重新选择选择区域的时点的基准区域的适当曝光量,和当前的选择区域的适当曝光量的变化量,来确定曝光时间等条件。以下,将这种条件确定工序称为“第2确定工序”。
在第1确定工序中,根据在该时点下的基准区域的适当曝光量来确定曝光时间等条件。并且,在实施了第1确定工序之后的调整工序中实施第2确定工序。在第2确定工序中,考虑在该时点下的选择区域的适当曝光量的经时的变化,来确定调整工序中的曝光量(详细而言,拍摄第1影像时的曝光量)的调整量。在调整工序中,根据在第1确定工序中确定的曝光时间等条件和在第2确定工序中确定的调整量来调整拍摄第1影像时的曝光量。
参考图12~图15,对以上的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图12表示基准区域及选择区域各自的适当曝光量的经时变化。图13表示根据基准区域的适当曝光量继续调整时的选择区域的调整后的曝光量。图14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目标曝光量。图15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基准区域及选择区域各自的调整后的曝光量的推移。
另外,在图12~图15的各图中,横轴表示从影像记录的开始时点的经过时间(详细而言,经过帧数),纵轴表示曝光量的大小。
在此,“调整后的曝光量”是指,在调整工序中,按每1帧调整的曝光量在各帧中最终达到的实际的值。
并且,“目标曝光量”是在调整工序中,按每1帧调整的曝光量在各帧中期待达成的目标值,设定为与适当曝光量相应的值(例如,与适当曝光量相应的值)。
作为具体的例子,假设基准区域及选择区域各自的适当曝光量如图12所示发生变化的例子。在该例子中,选择区域的适当曝光量(图中,标记为EIt)比较安定,相对于此,基准区域的适当曝光量(图中,标记为EIs)变动较大。另外,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假设在经过时间为tc的时点,重新选择(切换)了选择区域。
上述的例子假设按每1帧调整拍摄第1影像时的曝光量时,在各帧中,根据基准区域的适当曝光量进行调整。此时,基准区域及选择区域的调整后的曝光量如图13所示推移。调整后的基准区域的曝光量(图中,ERs)去其适当曝光量同样地,变动较大。调整后的选择区域的曝光量(图中,标记为ERt),通过以成为适当曝光量的方式改变与选择区域对应的像素42的灵敏度(增益),显示出与适当曝光量相同的变化倾向。
但是,确定调整后的选择区域的曝光量的灵敏度(增益)受到调整后的基准区域的曝光量,换言之,基准区域的适当曝光量的影响。因此,若基准区域的适当曝光量发生较大改变,则灵敏度(增益)会发生较大改变,因此有可能在选择区域的影像中,发生噪声增加或减少等不良情况。
相对于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仅限于在刚刚选择选择区域之后或在刚刚重新选择选择区域之后,指定基准区域来实施第1确定工序。在第1确定工序中,根据选择选择区域时或重新选择选择区域时的基准区域的适当曝光量(图12中,标记为e1)来确定曝光时间等条件。
并且,在第1确定工序以后的期间(即,选择区域已被选择且没有重新选择选择区域的期间),按每1帧实施第2确定工序。在各帧的第2确定工序中,根据选择选择区域时或重新选择选择区域时的基准区域的适当曝光量e1,和当前的选择区域的适当曝光量的变化量来确定曝光量的调整量。在此,“选择区域的适当曝光量的变化量”是指,在紧前的帧中的选择区域的适当曝光量与在这次的帧中的选择区域的适当曝光量的差分,在图12中,用记号Δ来标记。
如上所述,实施第1确定工序,之后按每1帧实施第2确定工序,由此确定各帧中的目标曝光量。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14所示,在重新选择选择区域的时点tc下的目标曝光量(图中,标记为EG)根据在该时点下的基准区域的适当曝光量e1进行设定。之后的目标曝光量EG随着选择区域的适当曝光量的变化进行确定,具体而言,在每帧中仅适当曝光量的差分Δ发生变化。
然后,在调整工序中的各帧中,以拍摄第1影像时的曝光量成为在各帧中所确定的目标曝光量EG的方式,确定曝光时间等条件。由此,如图15所示,调整后的基准区域的曝光量ERs成为与上述的目标曝光量EG对应的曝光量。在此,目标曝光量EG反映出选择区域的适当曝光量的变化,因此,如图15所示,调整后的基准区域的曝光量ERs比较稳定地推移。
并且,在调整工序中的各帧中,根据在各帧中所确定的曝光时间等条件来调整选择区域的曝光量。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各帧中,根据在各帧中所确定的曝光时间等条件,和各帧中的选择区域的适当曝光量来确定与选择区域对应的像素42的灵敏度(增益)。由此,如图15所示,调整后的选择区域的曝光量ERt在各帧中成为与适当曝光量对应的曝光量。
而且,根据图15可知,确定调整后的选择区域的曝光量的灵敏度(增益)比较稳定。这是因为,成为确定灵敏度的基础的目标曝光量EG稳定。其结果,选择区域的影像中的噪声的增加或减少等的不良情况得到抑制。
如以上的说明中,在第3实施方式中,仅限在刚刚选择选择区域之后或刚刚重新选择选择区域之后,根据基准区域的适当曝光量来确定曝光时间等条件。对于除此以外的期间,根据选择区域的适当曝光量的变化来确定曝光量的调整量。由此,在没有重新选择(切换)选择区域的期间,能够使选择区域的影像的画质稳定。
<<第4实施方式>>
参考图16,对在刚刚实施切换工序之后,以比通常快的调整速度调整曝光量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6是关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的说明图。
根据图16可知,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中的步骤S061~S067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中的步骤S001~S007相同。
以下,对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中的步骤S068~S074进行详细说明。在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中,在实施了切换工序的情况下,以后的步骤根据从该切换工序的实施时点起的经过时间发生变化(S070)。
具体进行说明,假设在某个时点(某个帧),控制部46实施切换工序来切换选择区域。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46在步骤S070中,测量从该帧起的经过时间(严格来说,为经过帧数)。然后,在从实施紧前的切换工序经过第1期间为止的期间,控制部46实施第1记录工序(S071)。第1记录工序为记录第1期间中的选择区域的影像的工序。第1期间被确定为任意的期间,但优选确定为1秒以内的范围。
并且,当当前时点(当前帧)处于第1期间时,控制部46实施针对下一帧调整选择区域的曝光量的调整工序(S072)。在该步骤S072中,根据在该时点下的适当曝光量,以比通常快的调整速度对选择区域的曝光量进行调整。具体而言,当在调整工序中,为了调整曝光量而使光圈驱动部23驱动驱动来改变光圈量时,将光圈驱动部23的驱动速度设定为比通常的驱动速度快。
另外,第1期间中的调整工序中的调整速度只要比通常的调整速度快,就能够任意确定,但优选为相对于通常的调整速度快1.5倍以上的速度,更优选设为快2倍以上的速度。
另一方面,在从实施紧前的切换工序起经过第1期间之后,即,在当前时点(当前的帧)处于第1期间以外的第2期间的情况下,控制部46实施第2记录工序(S073)。第2记录工序为记录第2期间中的选择区域的影像的工序。
并且,当当前时点(当前帧)处于第2期间时,控制部46实施针对下一帧调整选择区域的曝光量的调整工序(S074)。在该步骤S074中,根据在该时点下的适当曝光量,以通常的调整速度对选择区域的曝光量进行调整。具体而言,为了调整曝光量,以通常的驱动速度驱动光圈驱动部23来改变光圈量。
如上所述,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第1期间内所实施的调整工序中,将曝光量的调整速度(具体而言,光圈驱动部23的驱动速度)设定为比第2期间内所实施的调整工序快。由此,在实施了切换工序的情况下,能够快速调整(优化)切换工序后的选择区域的曝光量。其结果,可以以适当的曝光量获取切换工序后的选择区域的影像,并使其画质成为良好。
另外,在作为第4实施方式的具体例而举出的上述的例子中,在调整工序中,对选择区域的曝光量进行调整。但是,关于在实施切换工序之后应该快速调整的条件,除了曝光量以外,例如,还可以举出选择区域的影像的白平衡及拍摄透镜14的对焦等。
在第4实施方式中,能够在第1期间及第2期间的每一个中实施调整工序,该调整工序对选择区域的曝光量、选择区域的影像的白平衡及对焦中的至少一个条件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在第1期间所实施的调整工序中,只要将条件(调整对象的条件)的调整速度设为比在第2期间所实施的调整工序快即可。
具体而言,当在调整工序中,为了调整曝光量而使光圈驱动部23驱动来改变光圈量的情况下,在第1期间中的调整工序中,将光圈驱动部23的驱动速度设为比第2期间中的调整工序快即可。
并且,当在调整工序中,为了调整对焦而使对焦用光学零件19的情况下,在第1期间中的调整工序中,只要将对焦用光学零件19的移动速度设为比第2期间中的调整工序快即可。
<<第5实施方式>>
参考图17及图18,对在刚刚实施切换工序之后,优选改变除了光圈量以外的参数来调整曝光量的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7是关于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的说明图。图18表示调整用数据所规定的改变图案的一例。
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图18所示的改变图案的各数值为规定的值,与实际的改变图案中所规定的值不同。
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大致相同。即,在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影像制作流程中,首先,进行各种条件的初始设定,伴随影像的拍摄开始显示第1影像,设定多个区域A2,并从中选择选择区域(S081~S084)。之后,以基于使用者的释放按钮26的按下操作等为契机,实施步骤S085以后的工序(步骤S085~S094)。
具体进行说明,获取1帧量的第1影像,针对多个区域A2的每一个计算RGB像素值的累计值,并根据该累计值确定适当曝光量(S085~S087)。之后,记录选择区域的影像(S091、S093),且针对下一帧调整选择区域的曝光量(S092、S094)。
并且,在重新选择选择区域的情况下实施切换工序来切换选择区域(S088、S089)。实施切换工序后的步骤根据从该切换工序的实施时点起的经过时间而发生改变(S090)。
具体而言,当当前时点(当前帧)处于前述的第1期间的情况下,控制部46实施第1记录工序(S091)。并且,在当前时点(当前帧)处于第1期间时,控制部46实施第1调整工序,并针对下一帧调整选择区域的曝光量(S092)。
另一方面,当当前时点(当前帧)处于前述的第2期间的情况下,控制部46实施第2记录工序(S093)。并且,在当前时点(当前帧)处于第2期间时,控制部46实施第2调整工序,并针对下一帧调整选择区域的曝光量(S094)。
在使用者进行结束指示之前的期间,重复实施以上的一连串的工序(即,步骤S085~S094)(S095)。
对第5实施方式中的第1调整工序及第2调整工序进行说明,在各调整工序中,根据在该时点下的适当曝光量,并使用调整用数据,将选择区域的曝光量调成成目标曝光量。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各调整工序中,根据调整用数据来确定包括曝光时间(快门速度)、像素42的灵敏度(ISO灵敏度)及光圈量(F值)的多个参数的各个值。之后,将各参数的值改变成所确定的值,并以选择区域的曝光量成为目标曝光量的方式进行调整。
调整用数据为规定改变图案的数据,准备有与改变图案相同数量的量,并记录于拍摄装置主体12的内部存储器50或缓冲器56中。改变图案规定了为了将曝光量调整为目标曝光量而改变多个参数的各个值的图案(变化倾向)。
然后,在第5实施方式中,在第1调整工序与第2调整工序之间,用于调整成相同的目标曝光量而使用的调整用数据彼此不同。即,在第1调整工序中所使用的第1调整用数据与第2调整工序中所使用的第2调整用数据之间,针对相同的目标曝光量规定的多个参数的各个值彼此不同。
参考图18,对第1调整用数据与第2调整用数据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图18所示的2个调整用数据均规定用于将曝光量从值ep调整成目标值et(目标曝光量)的光圈量、曝光时间及灵敏度各自的改变图案。即,如图18所示,在调整用数据规定的改变图案中,调整开始时点的各参数的值及调整结束时点的各参数的值在2个调整用数据之间是相同的。
另一方面,在第1调整用数据(图18中,示于上侧的)所规定的改变图案中,光圈量阶段性地逐渐增加。作为除了光圈量以外的参数的曝光时间在刚刚开始调整之后急剧增加,之后随着光圈量的增加而减少。
相对于此,在第2调整用数据(图18中,示于下侧的)所规定的改变图案中,光圈量在刚刚开始调整之后立即增加至最终值,之后保持在最终值。再调整期间中,曝光时间未发生变化而保持在恒定值。
如上所述,在由第1调整用数据规定的改变图案中,相比第2调整用数据的改变图案,相对于目标曝光量的光圈量的改变程度(每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变小。
换言之,在使用了第2调整用数据的第2调整工序中,在调整曝光量时优先改变光圈量,相对于此,在使用了第1调整用数据的第1调整工序中,在调整曝光量时优先改变除了光圈量以外的参数。
如上所述,当在第5实施方式中,在刚刚切换选择区域之后调整曝光量时,比起伴随机械驱动的光圈量的改变,更优先除了光圈量以外的参数(具体而言,曝光时间)的改变。由于曝光时间,即电子快门的快门速度通过数字处理而发生改变,因此能够比光圈量更快地改变。由此,能够迅速地调整切换后的选择区域的曝光量。并且,由于抑制了伴随光圈量的急剧改变的亮度的微变动,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该微变动引起的影响波及到影像的画质。其结果,能够使切换工序后的选择区域的影像成为良好的画质。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在第1调整工序中,将曝光时间优先于光圈量进行了改变,但并不限定于此,在第1调整工序中,也可以将与选择区域对应的像素42的灵敏度(增益)优先于光圈量进行改变。
并且,只要是具备电子减光滤光片21的结构,在用于调整曝光量的多个参数可以包括电子减光滤光片21的调光程度。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电子减光滤光片21的调光程度(更直接地,向电子减光滤光片21的施加电压)优先于光圈量进行改变。由此,能够抑制光圈量的改变、及快门速度的高速化。
<<第6实施方式>>
在前述的5个实施方式中,影像为动态图像,即,以恒定的帧速率连续拍摄到的多个帧图像的集合。但是,被记录的影像不限于动态图像,也可以为静态图像。
例如,控制部46将第1影像作为实时取景图像而显示于显示器28,在第1影像的拍摄区域A1中,设定多个部分区域A2。然后,在使用者选择多个设定的区域A2之一作为选择区域的情况下,控制部46提取选择区域的影像并如图7所示显示于显示器28。在显示有所提取的选择区域的影像的状态下,在输入使用者的记录指示的情况下,控制部46将选择区域的影像的静态图像文档记录于记录介质。
另外,在被记录的影像为静态图像的情况下,规定曝光时间的快门速度可以为电子快门的快门速度,也可以为作为机械零件的快门38(焦平面快门)的快门速度。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通俗易懂的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影像制作方法而举出的具体例,其仅仅为一例,也可以为考虑其他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具备电子减光滤光片21的拍摄装置10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为不具有电子减光滤光片21的拍摄装置。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拍摄装置10设为具有自动对焦功能,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未搭载有自动对焦功能的拍摄装置。即,也可以使用未设置有对焦用驱动部22而仅通过操作对焦环16(即,仅手动)来调整对焦的拍摄装置。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拍摄装置10作为影像制作装置制作影像文档,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与拍摄装置连接的其他设备,例如,相机控制器或外置型的记录器用作影像制作装置。然后,可以通过这些设备,制作由拍摄装置拍摄到的影像的影像文档。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拍摄装置为数码相机,但也可以为摄像机、带摄像光学系统的移动电话、智能手机及平板型终端等移动终端。
并且,拍摄透镜也可以是外置于上述的移动终端的摄像光学系统的透镜单元。
符号说明
10-拍摄装置,12-拍摄装置主体,13-卡口,14-拍摄透镜,16-对焦环,18-光学零件单元,19-对焦用光学零件,20-光圈,21-电子减光滤光片,22-对焦用驱动部,23-光圈驱动部,24-电压施加部,26-释放按钮,28-显示器,30-第1操作按钮,32-第2操作按钮,34-第3操作按钮,36-触摸面板,38-快门,40-成像元件,42-像素,44-模拟信号处理电路,46-控制部,47-控制器,48-影像处理部,50-内部存储器,52-卡槽,54-存储卡,56-缓冲器,A0-单位区域,A1-拍摄区域,A2-区域,L1-光轴,FR-区域设定框。

Claims (15)

1.一种影像制作方法,其根据由具备拍摄透镜及成像元件的拍摄装置拍摄到的影像来制作影像文档,所述影像制作方法具备:
设定工序,在第1视场角的第1影像的拍摄区域中,设定比所述第1视场角小的第2视场角的多个区域;
指定工序,将所述多个区域中所包括的第1区域及第2区域中的适当曝光量比所述第1区域小的所述第2区域指定为基准区域;及
条件确定工序,根据所述基准区域的所述适当曝光量,确定拍摄所述第1影像时的曝光时间及相对于向所述拍摄透镜的入射光的光圈量中的至少一个条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制作方法,其具备:
选择工序,从所述多个区域中选择作为被记录影像的拍摄区域的选择区域;
切换工序,在所述选择工序之后,从所述多个区域中重新选择所述选择区域并切换所述选择区域;及
制作工序,分别记录所述切换工序前的所述选择区域的影像和所述切换工序后的所述选择区域的影像来制作所述影像文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影像制作方法,其中,
在所述制作工序中,结合所述切换工序前的所述选择区域的影像和所述切换工序后的所述选择区域的影像来制作作为所述影像文档的动态图像文档。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影像制作方法,其中,
在实施了所述切换工序的情况下实施所述指定工序,
每当实施所述指定工序时实施所述条件确定工序。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影像制作方法,其还具备:
灵敏度确定工序,在选择所述第1区域作为所述选择区域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1区域的所述适当曝光量及由所述条件确定工序确定的所述条件,确定所述成像元件所具备的多个像素中与所述第1区域对应的所述像素的灵敏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影像制作方法,其中,
在所述灵敏度确定工序中,将与所述第1区域对应的所述像素的灵敏度确定为高于与作为所述基准区域的所述第2区域对应的所述像素的灵敏度。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影像制作方法,其还具备:
调整工序,通过使所述条件随时间发生变化,从而随时间调整拍摄所述第1影像时的曝光量,
所述条件确定工序包括:
第1确定工序,根据所述基准区域的所述适当曝光量确定所述条件;及
第2确定工序,根据所述选择区域的所述适当曝光量确定所述调整工序中的所述曝光量的调整量,
所述调整工序根据在所述第1确定工序中确定的所述条件和在所述第2确定工序中确定的所述调整量来实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影像制作方法,其中,
在实施了所述切换工序的情况下实施所述第1确定工序,
在实施了所述第1确定工序之后的所述调整工序中实施所述第2确定工序。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影像制作方法,其还具备:
显示工序,使所述第1影像显示于显示画面,
在所述设定工序中,根据使用者通过显示于所述显示画面的所述第1影像进行的设定操作,设定所述多个区域。
10.一种影像制作方法,其根据由具备拍摄透镜及成像元件的拍摄装置拍摄到的影像来制作影像文档,所述影像制作方法具有:
设定工序,在第1视场角的第1影像的拍摄区域中,设定比所述第1视场角小的第2视场角的多个区域;
选择工序,从所述多个区域中选择作为被记录影像的拍摄区域的选择区域;
切换工序,在所述选择工序之后,从所述多个区域中重新选择所述选择区域并切换所述选择区域;
第1记录工序,在实施所述切换工序之后经过第1期间为止的期间内实施,并记录所述第1期间中的所述选择区域的影像;
第2记录工序,在除了所述第1期间以外的第2期间内实施,并记录所述第2期间中的所述选择区域的影像;及
调整工序,在所述第1期间及所述第2期间的各期间,调整所述选择区域的曝光量、所述选择区域的影像的白平衡及所述拍摄透镜的对焦中的至少一个条件,
在所述第1期间所实施的所述调整工序中,与在所述第2期间所实施的所述调整工序相比,所述条件的调整速度更快。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影像制作方法,其中,
在所述调整工序中,使改变相对于向所述拍摄透镜的入射光的光圈量的光圈驱动部驱动来调整所述曝光量,
在所述第1期间所实施的所述调整工序中,与在所述第2期间所实施的所述调整工序相比,所述光圈驱动部的驱动速度更快。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影像制作方法,其中,
在所述调整工序中,移动所述拍摄透镜的对焦用光学零件来调整所述对焦,
在所述第1期间所实施的所述调整工序中,与在所述第2期间所实施的所述调整工序相比,所述对焦用光学零件的移动速度更快。
13.一种影像制作方法,其根据由具备拍摄透镜及成像元件的拍摄装置拍摄到的影像来制作影像文档,所述影像制作方法具有:
设定工序,在第1视场角的第1影像的拍摄区域中,设定比所述第1视场角小的第2视场角的多个区域;
选择工序,从所述多个区域中选择作为被记录影像的拍摄区域的选择区域;
切换工序,在所述选择工序之后,重新选择所述选择区域并从所述多个区域中切换所述选择区域;
第1记录工序,在实施所述切换工序之后经过第1期间为止的期间内实施,并记录所述第1期间中的所述选择区域的影像;
第2记录工序,在除了所述第1期间以外的第2内实施,并记录所述第2期间中的所述选择区域的影像;
第1调整工序,在所述第1期间内实施,并使用第1调整用数据将所述选择区域的曝光量调整为目标曝光量;及
第2调整工序,在所述第2期间内实施,并使用第2调整用数据将所述选择区域的曝光量调整为目标曝光量,
在所述第1调整工序及所述第2调整工序中,根据所述第1调整用数据或所述第2调整用数据,确定包括曝光时间、所述成像元件所具备的像素的灵敏度及相对于所述拍摄透镜的入射光的光圈量的多个参数的各个值,并将所述曝光量调整为所述目标曝光量,
在所述第1调整用数据与所述第2调整用数据之间,针对所述目标曝光量规定的所述多个参数的各个值彼此不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影像制作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1调整用数据及所述第2调整用数据中,规定有为了将所述曝光量调整为所述目标曝光量而改变所述多个参数的各个值时的改变图案,
在所述第1调整用数据中,规定有与所述第2调整用数据的所述改变图案相比相对于所述目标曝光量的所述光圈量的改变程度小的所述改变图案。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影像制作方法,其中,
在所述拍摄装置中,具备能够以电子方式改变调光程度的电子减光滤光片,
在所述多个参数中,包括所述电子减光滤光片的所述调光程度。
CN202080081906.4A 2019-11-25 2020-10-21 影像制作方法 Pending CN11478826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11957 2019-11-25
JP2019-211957 2019-11-25
PCT/JP2020/039489 WO2021106435A1 (ja) 2019-11-25 2020-10-21 映像作成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88261A true CN114788261A (zh) 2022-07-22

Family

ID=76129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81906.4A Pending CN114788261A (zh) 2019-11-25 2020-10-21 影像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79106A1 (zh)
JP (2) JP7469329B2 (zh)
CN (1) CN114788261A (zh)
WO (1) WO20211064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99468A1 (ja) * 2022-04-14 2023-10-19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重畳表示装置、重畳表示方法及び重畳表示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65176A (ja) * 2003-08-20 2005-03-10 Minolta Co Ltd 撮像装置
US20080043108A1 (en) * 2006-08-18 2008-02-21 Searete Llc, A Limited Liability Corporation Of The State Of Delaware Capturing selected image objects
JP2008109551A (ja) * 2006-10-27 2008-05-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撮像装置及び画像再生装置
JP2008164731A (ja) * 2006-12-27 2008-07-17 Fujifilm Corp 撮影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20080259181A1 (en) * 2007-04-18 2008-10-23 Haruo Yamashita Imaging apparatus, imaging method, integrated circuit, and storage medium
JP2011077680A (ja) * 2009-09-29 2011-04-14 Fujifilm Corp 立体撮影装置および撮影制御方法
US20130329106A1 (en) * 2012-06-07 2013-12-12 DigitalOptics Corporation Europe Limited MEMS Fast Focus Camera Module
JP2014042357A (ja) * 2008-09-12 2014-03-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撮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US20180013949A1 (en) * 2016-07-11 2018-01-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bject or area based focus control in video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41955A1 (ja) 2008-05-21 2009-11-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JP7174894B2 (ja) 2016-03-28 2022-11-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映像処理装置、映像処理システム、映像処理方法、及び映像出力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65176A (ja) * 2003-08-20 2005-03-10 Minolta Co Ltd 撮像装置
US20080043108A1 (en) * 2006-08-18 2008-02-21 Searete Llc, A Limited Liability Corporation Of The State Of Delaware Capturing selected image objects
JP2008109551A (ja) * 2006-10-27 2008-05-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撮像装置及び画像再生装置
JP2008164731A (ja) * 2006-12-27 2008-07-17 Fujifilm Corp 撮影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20080259181A1 (en) * 2007-04-18 2008-10-23 Haruo Yamashita Imaging apparatus, imaging method, integrated circuit, and storage medium
JP2014042357A (ja) * 2008-09-12 2014-03-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撮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JP2011077680A (ja) * 2009-09-29 2011-04-14 Fujifilm Corp 立体撮影装置および撮影制御方法
US20130329106A1 (en) * 2012-06-07 2013-12-12 DigitalOptics Corporation Europe Limited MEMS Fast Focus Camera Module
US20180013949A1 (en) * 2016-07-11 2018-01-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bject or area based focus control in video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106435A1 (zh) 2021-06-03
JP2024083407A (ja) 2024-06-21
US20220279106A1 (en) 2022-09-01
JP7469329B2 (ja) 2024-04-16
WO2021106435A1 (ja) 2021-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36930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焦点調節方法
JP4843009B2 (ja) カメラのレンズ制御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カメラ
CN111133356B (zh)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主体及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
US20230276017A1 (en) Video creation method
JP2024083407A (ja) 映像作成方法
CN111095067B (zh)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主体及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
JP4565549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合焦制御方法
US20190094655A1 (en) Imaging device
KR20100115574A (ko) 디지털 카메라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1378333B1 (ko) 디지털 영상 처리 장치에서 영상의 배경흐림 효과 처리장치 및 방법
CN111771373B (zh) 摄像装置、曝光期间变焦摄影方法及记录介质
JP5105298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5790011B2 (ja) 撮像装置
JP6149345B2 (ja) 撮影装置および画質調整方法
CN110892709A (zh)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及摄像装置的控制程序
JP5664440B2 (ja) 撮像装置
JP6409083B2 (ja)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および撮像プログラム
JP2013153371A (ja) 撮影装置および撮影方法
JP2013186274A (ja) 撮像装置
KR20090038633A (ko) 디지털 영상 촬영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KR20100005548A (ko) 디지털 영상 처리기에서 포커스 변환을 위한 3차원 영상획득 장치 및 방법
JP2014232986A (ja) 撮像装置
KR20100099565A (ko) 디지털 영상 처리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