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87518A - 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87518A
CN114787518A CN202080086521.7A CN202080086521A CN114787518A CN 114787518 A CN114787518 A CN 114787518A CN 202080086521 A CN202080086521 A CN 202080086521A CN 114787518 A CN114787518 A CN 1147875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space
rotor
refrigerant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8652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87518B (zh
Inventor
居初有香
出口良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7875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875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875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875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0021Systems for the equilibration of forces acting on the pump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8/0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18/02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 F04C18/0207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both members having co-operating elements in spiral form
    • F04C18/0215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both members having co-operating elements in spiral form where only one member is mov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3/00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each being of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type,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Pumping install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Multi-stage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23/008Hermetic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3/00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each being of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type,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Pumping install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Multi-stage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23/02Pump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 with, 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0042Driving elements, brakes, coupling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0042Driving elements, brakes, coupling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umps
    • F04C29/0085Prime m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04Heating; Cooling; Heat insulation
    • F04C29/045Heating; Cooling; Heat insulation of the electric motor in hermetic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02Lubrication; Lubricant sepa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02Lubrication; Lubricant separation
    • F04C29/023Lubricant distribution through a hollow driving shaf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压缩机(10)包括壳体(20)和电动机(60)。壳体(20)的内部空间(M)包括形成在电动机(60)的一端侧的第一空间(M1)和形成在该电动机(60)的另一端侧的第二空间(M2)。在电动机(60)中,形成有连通第一空间(M1)与第二空间(M2)的制冷剂流路(100),制冷剂流路(100)包括供第一空间(M1)或所述第二空间(M2)的制冷剂流入的第一流路(F1)。第一流路(F1)构成为抑制或促进制冷剂中的油流入制冷剂流路(100)。

Description

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压缩机。
背景技术
迄今,已知一种用于空调装置等制冷装置的压缩机。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立式全封闭压缩机。该压缩机在密闭容器(壳体)中收纳有机械部(压缩机构)和电机(电动机)。电机具有定子和转子。在转子的上下两端部,安装有平衡配重块。在转子中,形成有连通电机的上方空间与下方空间的多个通孔(制冷剂流路)。从机械部喷出的制冷剂被引入上侧的平衡配重块的内表面,通过转子的各通孔,并释放到电机的下方空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5-1470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压缩机中,通过转子的各通孔的制冷剂中含有润滑油。因此,随着制冷剂通过通孔,从电机的上方空间供往下方空间的油量有时会过多或不足。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抑制从形成在电动机中的制冷剂流路流入的油的量过多或不足的问题。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以压缩机10为对象。其特征在于:该压缩机10包括壳体20、电动机60、驱动轴40以及压缩机构30,所述电动机60收纳在所述壳体20的内部空间M内,所述驱动轴40被所述电动机60驱动而旋转,所述压缩机构30被所述驱动轴40驱动而向所述内部空间M喷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所述内部空间M包括形成在所述电动机60的轴向的一端侧的第一空间M1和形成在该电动机60的轴向的另一端侧的第二空间M2,所述电动机60具有定子61和旋转部件65,所述定子61固定在所述壳体20内,所述旋转部件65包括可旋转地插入在该定子61的内侧的转子66,在所述电动机60中,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空间M1与所述第二空间M2的制冷剂流路100,所述制冷剂流路100包括第一流路F1和转子流路102,所述第一流路F1供所述第一空间M1或所述第二空间M2的制冷剂流入,所述转子流路102在所述转子66的轴向的两端之间延伸并贯穿该轴向的两端,且与所述第一流路F1的流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流路F1构成为抑制或促进所述制冷剂中的油流入制冷剂流路100。
在第一方面中,利用第一流路F1,抑制或促进制冷剂中的油流入制冷剂流路100。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从制冷剂流路100流入的油的量过多或不足的问题。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路F1包括第二流路F2,所述第二流路F2从所述转子流路102向所述转子66的外周侧延伸。
在第二方面中,离心力作用于第二流路F2的流入端附近的制冷剂中含有的油滴。受离心力作用的油滴向转子66的外周侧飞溅。其结果是,油难以流入第二流路F2。因此,能够抑制油流入制冷剂流路100。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路F1包括第三流路F3,所述第三流路F3从所述转子流路102向所述转子66的轴心侧延伸。
在第三方面中,离心力作用于第三流路F3的流入端附近的制冷剂中含有的油滴。受离心力作用的油滴向转子66的外周侧飞溅。其结果是,油容易流入第三流路F3。因此,能够促进油流入制冷剂流路100。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在第三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流路100包括第四流路F4,所述第四流路F4沿所述驱动轴40的外周面形成且与所述第三流路F3连通。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在第四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件65具有平衡配重块67、68,所述平衡配重块67、68固定在所述转子66的轴向端部,且在所述平衡配重块67、68形成有供所述驱动轴40贯穿的通孔67c、68c,所述第四流路F4形成在所述驱动轴40的外周面与所述平衡配重块67、68的通孔67c、68c的内周面之间。
在第五方面中,由于也可以不在平衡配重块67、68中形成第四流路F4,因此能够抑制平衡配重块67、68的大型化。
本公开的第六方面在第一到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件65具有平衡配重块67、68,所述平衡配重块67、68固定在所述转子66的轴向端部,所述第一流路F1形成在所述平衡配重块67、68中。
在第六方面中,与在转子66中形成第一流路F1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电动机60的效率降低。
本公开的第七方面在第一到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件65具有平衡配重块67、68和端板69,所述平衡配重块67、68固定在所述转子66的轴向端部,所述端板69布置在该平衡配重块67、68与所述转子66之间,所述第一流路F1形成在所述端板69上。
在第七方面中,由于也可以不在平衡配重块67、68中形成第一流路F1,因此能维持平衡配重块的设计自由度。
本公开的第八方面在第一到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流路100包括流出路103和流入路101,所述流出路103具有向所述第一空间M1和所述第二空间M2中的一者开口的第一开口A1,所述流入路101具有向所述第一空间M1和所述第二空间M2中的另一者开口的第二开口A2,所述流出路103从所述转子流路102向所述转子66的外周侧延伸,所述第一开口A1比所述第二开口A2靠所述转子66的外周布置。
在第八方面中,通过利用流出路103和流入路101中作用于制冷剂的离心力之差,能够从第二开口A2向第一开口A1输送制冷剂和油。
本公开的第九方面在第八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间M1位于所述电动机60的上侧,所述第二空间M2位于所述电动机60的下侧,以便形成贮存油的贮油部26,在所述定子6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空间M1与所述第二空间M2的槽,所述第一开口A1向所述第一空间M1开口,所述第二开口A2向所述第二空间M2开口。
在第九方面中,第一空间M1的油与制冷剂一起在形成在定子61的外周面上的槽中向下方流动,并到达第二空间M2。到达第二空间M2的油贮存在贮油部26。在第二空间M2中分离出油后的制冷剂从向第二空间M2开口的第二开口A2经制冷剂流路100向上方流动,并从向第一空间M1开口的第一开口A1向第一空间M1流出。其结果是,能够形成将第一空间M1的油送回第二空间M2的制冷剂的循环流动方式。
本公开的第十方面在第九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路F1包括第二流路F2,所述第二流路F2从所述转子流路102向所述转子66的外周侧延伸,所述流入路101是所述第二流路F2。
在第十方面中,能够抑制第二空间M2的油混入在贮油部26中分离出油后的制冷剂并流入制冷剂流路100,且能够将第二空间M2的油送回贮油部26。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的构成的纵剖视图;
图2是旋转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沿图2的III-III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电动机周边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式的说明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7是沿图6的VII-VII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9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电动机下部的纵剖视图;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部件下部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涡旋式压缩机-
如图1所示,压缩机10是涡旋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10例如连接在空调装置中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回路是由压缩机、冷凝器(散热器)、减压机构以及蒸发器依次相连而成的闭合回路。在制冷剂回路中,在压缩机10中被压缩后的制冷剂(流体)在冷凝器中散热并在减压机构中被减压,然后,在蒸发器中蒸发后被吸入压缩机10。
压缩机10包括壳体20、压缩机构30、驱动轴40、罩部50、电动机60、下部轴承部件70以及油泵80。在壳体20内,从上方朝向下方依次布置有压缩机构30、罩部50、电动机60、下部轴承部件70、油泵80。
〈壳体〉
壳体20由纵向长度较长的圆筒状密闭容器构成。在壳体20的内部,形成有纵向长度较长的内部空间M。壳体20具有躯干部21、第一端板部22、第二端板部23以及腿部24。躯干部21形成为轴向(上下方向)的两端敞开的圆筒状。第一端板部22封闭躯干部21的轴向一端(上端)。第二端板部23封闭躯干部21的轴向另一端(下端)。腿部24设在第二端板部23的下侧,且支承壳体20。
在壳体20上,连接有吸入管27和喷出管28。吸入管27沿轴向贯穿壳体20的第一端板部22,且与压缩机构30的压缩室C连通。喷出管28的内侧的端部向壳体20内的电动机60的上方的空间开口。喷出管28沿径向贯穿壳体20的躯干部21,且与罩部50的下方空间25(更详细而言是罩部50与电动机60之间的空间)连通。
在壳体20的底部,设有贮油部26。贮油部26中贮存用于润滑压缩机10的内部的各滑动部的润滑油(以下也称为油)。
〈压缩机构〉
压缩机构30压缩吸入的流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制冷剂),并向喷出腔S喷出该流体。电动机60通过驱动轴40驱动压缩机构30。压缩机构30设在壳体20的内部空间M内。压缩机构30包括静涡旋盘31和与静涡旋盘31啮合的动涡旋盘35。
(静涡旋盘)
静涡旋盘31具有静侧端板部32、静侧涡卷33以及外周壁部34。静侧端板部32形成为圆板状。静侧涡卷33形成为描绘出渐开线曲线的涡旋壁状,且从静侧端板部32的前表面(下表面)突出。外周壁部34形成为包围静侧涡卷33的外周侧,且从静侧端板部32的前表面(下表面)突出。外周壁部34的顶端面(下表面)与静侧涡卷33的顶端面大致齐平。
(动涡旋盘)
动涡旋盘35具有动侧端板部36、动侧涡卷37以及凸柱部38。动侧端板部36形成为圆板状。动侧涡卷37形成为描绘出渐开线曲线的涡旋壁状,且从动侧端板部36的前表面(上表面)突出。凸柱部38形成为圆筒状,且布置在动侧端板部36的背面(下表面)的中央部。此外,在凸柱部38的内周,嵌入有第一滑动轴承38a。
(压缩室、喷出口、喷出腔)
在压缩机构30中,动涡旋盘35的动侧涡卷37与静涡旋盘31的静侧涡卷33啮合。这样一来,就构成了由静涡旋盘31的静侧端板部32和静侧涡卷33以及动涡旋盘35的动侧端板部36和动侧涡卷37围成的压缩室(用于对流体进行压缩的压缩室C)。
在静涡旋盘31的静侧端板部32,形成有喷出口P。喷出口P沿轴向贯穿静侧端板部32的中央部并与压缩室C连通。喷出腔S形成在静涡旋盘31与壳体20的第一端板部22之间的空间,且与喷出口P连通。喷出腔S通过形成在静涡旋盘31和罩部50的喷出通路(省略图示)与罩部50的下方空间25连通。根据上述构成方式,罩部50的下方空间25构成充满高压流体(例如,高压喷出制冷剂)的高压空间。
〈驱动轴〉
驱动轴40在壳体20内沿上下方向延伸。具体而言,驱动轴40从壳体20的躯干部21的上端沿壳体20的轴向(上下方向)延伸到壳体20的底部(贮油部26)。由后述的电动机60驱动驱动轴40旋转。
在该例中,驱动轴40具有主轴部41和偏心轴部42。主轴部41沿壳体20的轴向(上下方向)延伸。偏心轴部42设在主轴部41的上端。偏心轴部42的外径形成为小于主轴部41的外径,其轴心相对于主轴部41的轴心偏离规定距离。
驱动轴40的上端部(即,偏心轴部42)可滑动地与动涡旋盘35的凸柱部38相连结。在该例中,驱动轴40的偏心轴部42通过第一滑动轴承38a可旋转地支承在动涡旋盘35的凸柱部38。在驱动轴40的内部,形成有沿轴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供油路43。
〈罩部〉
罩部50形成为沿壳体20的轴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状,且设在壳体20内动涡旋盘35的下方。驱动轴40插入在罩部50的内周。罩部50形成为其上侧部分的外径大于下侧部分的外径,其上侧部分的外周面固定在壳体20的躯干部21的内周面上。
罩部50形成为其上侧部分的内径大于其下侧部分的内径。在罩部的上侧部分的内周收纳有动涡旋盘35的凸柱部38,在罩部50的下侧部分的内周,可旋转地支承有驱动轴40的主轴部41。
在罩部50的上侧部分,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部51,该凹部51构成收纳动涡旋盘35的凸柱部38的曲柄室55。在罩部50的下侧部分,形成有沿轴向贯穿罩部50并与曲柄室55连通的主轴承部52,该主轴承部52支承可旋转的驱动轴40的主轴部41。
在主轴承部52的内周,嵌合有第二滑动轴承52a,主轴承部52通过该第二滑动轴承52a支承可旋转的驱动轴40的主轴部41。
〈电动机〉
电动机60通过驱动轴40驱动压缩机构30。电动机60收纳在壳体20的内部空间M内,且设在压缩机构30的下方。具体而言,电动机60设在壳体20内罩部50的下方。
电动机60的外周面固定在壳体20的躯干部21的内周面上。这样一来,壳体20的内部空间M就被划分为形成在电动机60的上侧(轴向的一端侧)的上方空间M1(第一空间)和形成在电动机60的下侧(轴向的另一端侧)的下方空间M2(第二空间)。电动机60的下方空间M2的下端部形成贮油部26。
电动机60具有定子61和旋转部件65。旋转部件65具有转子66、上侧平衡配重块67以及下侧平衡配重块68。
(定子)
定子61形成为圆筒状。定子61固定在壳体20的躯干部21。定子61与驱动轴40同轴布置。定子61包围转子66布置。定子61具有铁芯62和线圈(未图示)。
铁芯62形成为圆筒状。铁芯62的外周面固定在壳体20的内周面上。在铁芯62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多个铁芯切口62b。
铁芯切口62b是从铁芯62的上端到下端沿上下方向形成的槽(缺口)。铁芯切口62b以规定间距沿铁芯62的周向形成在多处。铁芯切口62b连通电动机60的上方空间M1与下方空间M2。铁芯切口62b的宽度在上下方向上保持一定。
铁芯切口62b形成在壳体20与铁芯62之间(定子61的外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气体流路61a。气体流路61a是由铁芯切口62b和壳体20的内表面形成的通路。
在气体流路61a中,从压缩机构30喷出的气态制冷剂朝向下方流动。气体流路61a将从压缩机构30喷出的气态制冷剂中含有的润滑油引向壳体20的底部。此外,利用通过气体流路61a的气态制冷剂,对电动机60进行冷却。气体流路61a在铁芯62的外侧沿上下方向从铁芯62的上端延伸到下端。气体流路61a的宽度在上下方向上保持一定。
(转子)
转子66形成为圆筒状。转子66可旋转地插入在定子61的内侧。转子66与驱动轴40同轴布置。转子66以旋转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布置。驱动轴40插入在转子66的内周。在转子66中,形成有后述的转子流路102。
(平衡配重块)
为了抵消因压缩机构30的旋转运动而产生的不平衡力而设有平衡配重块67、68。如图1所示,平衡配重块67、68固定在转子66的上下方向(轴向)两端部。平衡配重块67、68包括上侧平衡配重块67和下侧平衡配重块68。
如图2所示,上侧平衡配重块67具有平板部67a和配重部67b。平板部67a是形成为圆环状的板状部分。在平板部67a的中央部,形成有供驱动轴40贯穿的通孔67c。配重部67b在平板部67a的周向的大概半周上的部分是向上方(轴向一端侧)突出的部分。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平板部67a上与形成有配重部67b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平板部67a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凹部67d。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67d与后述的凹部68d一样,形成有六个。各凹部67d以规定间距沿周向形成。凹部67d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一端部)封闭,径向外侧的端部(另一端部)敞开。凹部67d的宽度和深度在径向上保持一定。
下侧平衡配重块68和上侧平衡配重块67一样,具有平板部68a和配重部68b。平板部68a是形成为圆环状的板状部分。在平板部68a的中央部,形成有供驱动轴40贯穿的通孔68c。配重部68b在平板部68a的周向的大概半周上的部分是向下方(轴向另一端侧)突出的部分。
在平板部68a上与形成有配重部68b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平板部68a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凹部68d。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68d形成有六个。各凹部68d以规定间距沿周向形成。凹部68d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一端部)封闭,径向外侧的端部(另一端部)敞开。凹部68d的宽度和深度在径向上保持一定。
(制冷剂流路)
如图3所示,在电动机60的旋转部件65中,形成有制冷剂流路100。制冷剂流路100连通电动机60的上方空间M1与下方空间M2。制冷剂流路100是用于供气态制冷剂在两个空间M1、M2中移动的通路。制冷剂流路100由流入路101、转子流路102以及流出路103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下往上依次形成有流入路101、转子流路102以及流出路103。
流入路101是使存在于电动机60的下方空间M2的气态制冷剂流入的通路。流入路101是从转子流路102的流入端向径向外侧(转子66的外周侧)延伸的第二流路F2。第二流路F2形成在下侧平衡配重块68的凹部68d与转子66的下端面之间。换言之,第二流路F2形成在下侧平衡配重块68中。第二流路F2具有向电动机60的下方空间M2开口的第二开口A2。
第二开口A2是第二流路F2的流入端且是流入路101的流入端。第二开口A2形成为以周向为长边且以上下方向为短边的矩形状。第二开口A2朝向转子66的外周侧开口。即使由于存在于电动机60的下方空间M2的气态制冷剂而使贮存在贮油部26的润滑油溅起,溅起的油只要不经第二开口A2通过流入路101,就无法流入转子流路102。这样一来,能够抑制油流入制冷剂流路100。
第二流路F2的流出端与转子流路102的流入端相连。第二流路F2从转子流路102的流入端向径向外侧(转子66的外周侧)延伸。第二流路F2的宽度和深度在径向上保持一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F2形成有六条。
转子流路102是将从流入路101流入的气态制冷剂引向流出路103的通路。换言之,转子流路102连接流入路101与流出路103。转子流路102形成在转子66中。转子流路102沿上下方向(旋转轴方向)贯穿转子66。转子流路102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电动机60的比气体流路61a靠旋转轴一侧(径向内侧)。
转子流路102的横剖面呈以周向为长径且以径向为短径的近似椭圆状。转子流路102的横剖面在上下方向上保持一定。转子流路102以规定间距沿转子66的周向形成有多条。转子流路102的流出端与流出路103的流入端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流路102形成有六条。
流出路103是将通过转子流路102后的气态制冷剂引向电动机60的上方空间M1的通路。流出路103形成在上侧平衡配重块67的凹部67d与转子66的上端面之间。换言之,流出路103形成在上侧平衡配重块67中。流出路103具有向电动机60的上方空间M1开口的第一开口A1。
第一开口A1是流出路103的流出端。第一开口A1形成为以周向为长边且以上下方向为短边的矩形状。第一开口A1朝向转子66的外周侧开口。流出路103的流入端与转子流路102的流出端相连。流出路103从转子流路102的流出端向径向外侧(转子66的外周侧)延伸。流出路103的宽度和深度在径向上保持一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出路103形成有六条。
第一开口A1布置在比第二开口A2靠径向外侧(靠转子66的外周)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F2与本发明的第一流路F1对应。
〈下部轴承部件〉
如图1所示,下部轴承部件70形成为沿壳体20的轴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状,且设在壳体20内电动机60与壳体20的底部(贮油部26)之间。驱动轴40插入在下部轴承部件70的内周。在该例中,下部轴承部件70的一部分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且固定在壳体20的躯干部21的内周面上。
下部轴承部件70形成为其上侧部分的内径小于其下侧部分的内径。在下部轴承部件70的上侧部分的内周,可旋转地支承有驱动轴40的主轴部41,在下部轴承部件70的下侧部分的内周,收纳有驱动轴40的主轴部41的下端部。在下部轴承部件70的下侧部分,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下部凹部71,在该下部凹部71,收纳有驱动轴40的主轴部41的下端部。
在下部轴承部件70的上侧部分,形成有沿轴向贯穿下部轴承部件70并与下部凹部71的内部空间连通的下部轴承部72。下部轴承部72支承可旋转的驱动轴40的主轴部41。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例中,在下部轴承部72的内周,嵌合有第三滑动轴承72a。下部轴承部72通过该第三滑动轴承72a支承可旋转的驱动轴40的主轴部41。
〈油泵〉
油泵80设在驱动轴40的下端部,以封闭下部轴承部件70的下部凹部71的方式安装在下部轴承部件70的下表面上。在该例中,设有吸入喷嘴81,吸入喷嘴81是用于吸油的吸入部件。吸入喷嘴81构成容积式的油泵80。
吸入喷嘴81的吸入口81a向壳体20的贮油部26开口。吸入喷嘴81的喷出口以与下部凹部71连通的方式连接。由吸入喷嘴81从贮油部26吸上来的油经过下部凹部71在供油路43中流动,并供往压缩机10的滑动部分。
〈排油通路〉
在罩部50,形成有用于将滞留在曲柄室55的润滑油向罩部50的下方空间25排出的排油通路90。排油通路90的流入端向曲柄室55开口,排油通路90的流出端向罩部50的下方空间25开口。
在该例中,排油通路90具有第一排油通路90a和第二排油通路90b。第一排油通路90a从曲柄室55向径向外侧延伸。第二排油通路90b从第一排油通路90a的顶端部向下方延伸且向罩部50的下方空间25开口。
〈引导板〉
在排油通路90的流出端的下方,设有引导板95。引导板95构成为将从排油通路90的流出端流出的润滑油引向定子61的铁芯切口62b。在该例中,引导板95的下端插入在定子61的铁芯切口62b中。例如,引导板95形成为沿壳体20的内周面延伸的圆弧板状。在引导板95的周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凹陷部。凹陷部向径向内侧凹陷而构成回油通路(沿轴向贯穿的通路)。
-压缩机的运转动作-
下面,对压缩机10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
当电动机60旋转时,驱动轴40旋转而驱动压缩机构30的动涡旋盘35。动涡旋盘35在自转受限的状态下以驱动轴40的轴心为中心公转。这样一来,低压流体(例如,低压气态制冷剂)从吸入管27被吸入压缩机构30的压缩室C并被压缩。在压缩室C中被压缩后的流体(即,高压流体)通过静涡旋盘31的喷出口P被喷出到喷出腔S。
流入喷出腔S的高压流体(例如,高压气态制冷剂)通过形成在静涡旋盘31和罩部50的喷出通路(省略图示)向罩部50的下方空间25流出。流入下方空间25的高压流体通过喷出管28被喷出到壳体20的外部(例如,制冷剂回路的冷凝器)。
-电动机周边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式-
下面,对电动机60周边的气态制冷剂的流动方式进行说明。
在压缩机构30中被压缩后的气态制冷剂通过喷出口P被喷出到喷出腔S。被喷出的气态制冷剂通过形成在压缩机构30中的通路(省略图示)和导向部件(省略图示)被引向第一空间M1和一条气体流路61a。如图4所示,由导向部件引入一条气体流路61a后的气态制冷剂沿该一条气体流路61a从气体流路61a的上端朝向下端向下流动。
通过气体流路61a后的气态制冷剂通过电动机60的下方空间M2流入制冷剂流路100的流入路101。此处,从上方观察电动机60时,转子66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一开口A1和第二开口A2附近的气态制冷剂受由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由于第一开口A1位于比第二开口A2靠径向外侧(靠转子66的外周)的位置,因此第一开口A1附近的气态制冷剂受到的离心力大于第二开口A2附近的气态制冷剂受到的离心力。这样一来,在制冷剂流路100中,气态制冷剂从第二开口A2朝向第一开口A1流动。换言之,在制冷剂流路100中流动的气态制冷剂向上流动。
通过制冷剂流路100后的气态制冷剂流入罩部50与电动机60之间的空间(电动机60的上方空间M1)。然后,气态制冷剂通过喷出管28,向壳体20的外部流出。
-电动机周边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式-
下面,对电动机60周边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式进行说明。
在压缩机构30中被压缩后的气态制冷剂中,含有滴状润滑油。在气体流路61a中流动的气态制冷剂中含有的润滑油的一部分附着在壳体20的内壁,受到向下流动的气态制冷剂辅助而顺着该内壁向下方流下。到达气体流路61a的下端的润滑油直接顺着壳体20的内壁,流向壳体20的底部。这样一来,气态制冷剂中含有的润滑油就与气态制冷剂分离而贮存在贮油部26中。
在到达气体流路61a的下端且已分离出大部分润滑油的气态制冷剂中,含有少量润滑油。该气态制冷剂通过电动机60的下方空间M2,从制冷剂流路100的流入路101的第二开口A2朝向径向内侧(转子66的轴心侧)流入制冷剂流路100。
此处,从上方观察电动机60时,转子66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二开口A2附近的气态制冷剂中含有的粒径相对较大的油滴在由该旋转产生的相对较大的离心力作用下,向径向外侧飞溅。由于作用于剩余的粒径相对较小的油滴的离心力较小,因此该油滴被卷入在制冷剂流路100中流动的气态制冷剂而从第二开口A2向径向内侧流动,并在转子流路102中上升。这样一来,能够抑制润滑油被运往电动机60的上方空间M1。换言之,流入路101抑制气态制冷剂中的润滑油流入制冷剂流路100。
像这样,在流入路101中进一步分离出润滑油后的气态制冷剂通过制冷剂流路100,流入罩部50与电动机60之间的空间(电动机60的上方空间M1),并通过喷出管28向壳体20的外部流出。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1)-
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包括壳体20、电动机60、驱动轴40以及压缩机构30,电动机60收纳在壳体20的内部空间M内,驱动轴40被电动机60驱动而旋转,压缩机构30被驱动轴40驱动而向内部空间M喷出压缩后的制冷剂。并且,内部空间M包括形成在电动机60的轴向一端侧的第一空间M1和形成在该电动机60的轴向另一端侧的第二空间M2。电动机60具有定子61和旋转部件65,定子61固定在壳体20内,旋转部件65包括可旋转地插入在该定子61的内侧的转子66。在电动机60中,形成有连通第一空间M1与第二空间M2的制冷剂流路100。制冷剂流路100包括第一流路F1和转子流路102,第一流路F1供第二空间M2的制冷剂流入,转子流路102在转子66的轴向的两端之间延伸并贯穿该轴向的两端,且与第一流路F1的流出端连接。第一流路F1构成为抑制所述制冷剂中的油流入制冷剂流路100。
在通过转子66的转子流路102的制冷剂中,含有润滑油。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随着制冷剂通过转子流路102,从电动机60的上方空间M1供往下方空间M2的油量过多。
在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中,利用第一流路F1,抑制制冷剂中的油流入制冷剂流路100。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从制冷剂流路100流入的油的量过多的问题。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2)-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流路F1包括第二流路F2,第二流路F2从转子流路102向转子66的外周侧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中,电动机60旋转。通过该旋转,离心力作用于第二流路F2的流入端附近的制冷剂中含有的油滴。受离心力作用的油滴中,粒径较大的油滴向转子66的外周侧飞溅。这样一来,油难以流入第二流路F2。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油流入制冷剂流路100。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3)-
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部件65具有平衡配重块67、68,平衡配重块67、68固定在转子66的轴向端部,第一流路F1形成在平衡配重块67、68中。
此处,与转子66中未形成第一流路F1的电动机60相比,转子66中形成有第一流路F1的电动机60的效率降低。在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中,由于第一流路F1形成在下侧平衡配重块68中,因此与在转子66中形成第一流路F1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电动机60的效率降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中,由于是在现有的构成部件即平衡配重块67、68中形成第一流路F1,因此不需要增设新部件。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4)-
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流路100包括流出路103和流入路101,流出路103具有向第一空间M1开口的第一开口A1,流入路101具有向第二空间M2开口的第二开口A2。流出路103从转子流路102向转子66的外周侧延伸,第一开口A1布置在比第二开口A2靠转子66的外周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中,由于第一开口A1布置在比第二开口A2靠转子66的外周的位置,因此作用于第一开口A1附近的制冷剂的离心力大于作用于第二开口A2附近的制冷剂的离心力。因此,制冷剂从第二开口A2朝向第一开口A1流动。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利用流出路103和流入路101中作用于制冷剂的离心力之差,能够从第二开口A2向第一开口A1输送制冷剂和油。利用离心力,能够控制所输送的制冷剂和油的量。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5)-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空间M1位于电动机60的上侧,第二空间M2位于电动机60的下侧,以便形成贮存油的贮油部26。在定子6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连通第一空间M1与第二空间M2的槽,第一开口A1向第一空间M1开口,第二开口A2向所述第二空间M2开口。
在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中,第一空间M1的油与制冷剂一起在形成在定子61的外周面上的槽中向下方流动,并到达第二空间M2。到达第二空间M2的油贮存在贮油部26。在第二空间M2中通过旋流分离出油后的制冷剂从向第二空间M2开口的第二开口A2经制冷剂流路100向上方流动,并从向第一空间M1开口的第一开口A1向第一空间M1流出。其结果是,能够形成将压缩机内部的第一空间M1的油送回第二空间M2的气态制冷剂的循环流动方式。利用离心力,能够设计在制冷剂流路100中流动的气态制冷剂的流量。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6)-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流路F1包括第二流路F2,第二流路F2从转子流路102向转子66的外周侧延伸,流入路101是第二流路F2。
在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中,能够抑制油混入第二空间M2的制冷剂并流入制冷剂流路100,且能够将第二空间M2的油送回贮油部26。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变形例1>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的流入路101可以形成在上侧平衡配重块67中,流出路103可以形成在下侧平衡配重块68中。在本变形例中,从上往下依次形成有流入路101、转子流路102以及流出路103。
具体而言,流入路101是使存在于电动机60的上方空间M1的气态制冷剂流入的通路。流入路101形成在上侧平衡配重块67的凹部67d与转子66的上端面之间。流入路101具有向电动机60的上方空间M1开口的第二开口A2。
流出路103是将通过转子流路102后的气态制冷剂引向电动机60的下方空间M2的通路。流出路103形成在下侧平衡配重块68的凹部68d与转子66的下端面之间。流出路103具有向电动机60的下方空间M2开口的第一开口A1。
对本变形例中的电动机60周边的气态制冷剂的流动方式进行说明。
在压缩机10中被压缩后的气态制冷剂通过喷出口P被喷出到喷出腔S。被喷出的气态制冷剂通过形成在压缩机构30中的通路(省略图示)被引向电动机60的上方空间M1。如图5所示,被引到电动机60的上方空间M1的气态制冷剂流入制冷剂流路100的流入路101。
此处,从上方观察电动机60时,转子66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一开口A1和第二开口A2附近的气态制冷剂受由该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由于第一开口A1位于比第二开口A2靠径向外侧(靠转子66的外周)的位置,因此第一开口A1附近的气态制冷剂受到的离心力大于第二开口A2附近的气态制冷剂受到的离心力。这样一来,在制冷剂流路100中,气态制冷剂从第二开口A2朝向第一开口A1流动。换言之,在制冷剂流路100中流动的气态制冷剂向下流动。
下面,对本变形例中的电动机60周边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式进行说明。
在压缩机构30中被压缩且到达电动机60的上方空间M1的气态制冷剂中,含有滴状润滑油。该含有润滑油的气态制冷剂从制冷剂流路100的流入路101的第二开口A2朝向径向内侧(转子66的轴心侧)流入制冷剂流路100。
此处,从上方观察电动机60时,转子66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二开口A2附近的气态制冷剂中含有的粒径相对较大的油滴在由该旋转产生的相对较大的离心力作用下,向径向外侧飞溅。由于作用于剩余的粒径相对较小的油滴的离心力较小,因此该油滴被卷入在制冷剂流路100中流动的气态制冷剂而从第二开口A2向径向内侧流动,并在转子流路102中下降。这样一来,能够抑制润滑油被运往电动机60的下方空间M2。
(第二实施方式)
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的制冷剂流路100的基础上,对流入路101的构成做出变更。此处,对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流入路-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的制冷剂流路100中,流入路101可以是从转子流路102的流入端向径向内侧(转子66的轴心侧)延伸的第三流路F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流路F3与本发明的第一流路F1对应。
如图6所示,在形成有第三流路F3的下侧平衡配重块68的平板部68a上与形成有配重部68b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平板部68a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凹部68d。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68d形成有六个。各凹部68d以规定间距沿周向形成。凹部68d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一端部)敞开,径向外侧的端部(另一端部)封闭。凹部68d的宽度和深度在径向上保持一定。
如图7所示,第三流路F3形成在下侧平衡配重块68的凹部68d与转子66的下端面之间。换言之,第三流路F3形成在下侧平衡配重块68中。第三流路F3具有向电动机60的下方空间M2开口的第二开口A2。第二开口A2是第三流路F3的流入端且是流入路101的流入端。第二开口A2形成为以周向为长边且以上下方向为短边的矩形状。第二开口A2朝向转子66的轴心侧开口。
第三流路F3的流出端与转子流路102的流入端相连。第三流路F3从转子流路102的流入端向径向内侧(转子66的轴心侧)延伸。第三流路F3的宽度和深度在径向上保持一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流路F3形成有六条。流出路103的第一开口A1布置在比第二开口A2靠径向外侧(靠转子66的外周)的位置。
-电动机周边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式-
在存在于电动机60的下方空间M2的气态制冷剂中,含有润滑油。该气态制冷剂从制冷剂流路100的流入路101的第二开口A2朝向径向外侧(转子66的外周侧)流入制冷剂流路100。
此处,从上方观察电动机60时,转子66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二开口A2附近的气态制冷剂中含有的粒径相对较大的油滴在由该旋转产生的相对较大的离心力作用下,向径向外侧飞溅。飞溅的润滑油与封闭下侧平衡配重块68的凹部68d的壁部发生碰撞,并与气态制冷剂一起在转子流路102中上升。
这样一来,能够促进润滑油被运往电动机60的上方空间M1。换言之,流入路101促进气态制冷剂中的润滑油流入制冷剂流路100。
-第二实施方式的特征(1)-
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包括壳体20、电动机60、驱动轴40以及压缩机构30,电动机60收纳在壳体20的内部空间M内,驱动轴40被电动机60驱动而旋转,压缩机构30被驱动轴40驱动而向内部空间M喷出压缩后的制冷剂。内部空间M包括形成在电动机60的轴向一端侧的第一空间M1和形成在该电动机60的轴向另一端侧的第二空间M2。电动机60具有定子61和旋转部件65,定子61固定在壳体20内,旋转部件65包括可旋转地插入在该定子61的内侧的转子66。在电动机60中,形成有连通第一空间M1与第二空间M2的制冷剂流路100。制冷剂流路100包括第一流路F1和转子流路102,第一流路F1供第二空间M2的制冷剂流入,转子流路102在转子66的轴向的两端之间延伸并贯穿该轴向的两端,且与第一流路F1的流出端连接。第一流路F1构成为促进制冷剂中的油流入制冷剂流路100。
在通过转子66的转子流路102的制冷剂中,含有润滑油。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随着制冷剂通过转子流路102,从电动机60的上方空间M1供往下方空间M2的油量不足。
在本变形例的压缩机10中,利用第一流路F1,促进制冷剂中的油流入制冷剂流路100。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从制冷剂流路100流入的油的量不足的问题。
-第二实施方式的特征(2)-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流路F1包括第三流路F3,第三流路F3从转子流路102向转子66的轴心侧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中,如果电动机60旋转,则通过该旋转,离心力作用于第三流路F3的流入端附近的制冷剂中含有的油滴。受离心力作用的油滴中粒径较大的油滴向转子66的外周侧飞溅,与封闭下侧平衡配重块68的凹部68d发生碰撞,并与制冷剂一起在转子流路102中上升。这样一来,油容易流入第三流路F3。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促进油流入制冷剂流路100。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变形例1>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的流入路101可以形成在上侧平衡配重块67中,流出路103可以形成在下侧平衡配重块68中。在本变形例中,从上往下依次形成有流入路101、转子流路102以及流出路103。
具体而言,流入路101是使存在于电动机60的上方空间M1的气态制冷剂流入的通路。流入路101形成在上侧平衡配重块67的凹部67d与转子66的上端面之间。流入路101具有向电动机60的上方空间M1开口的第二开口A2。
流出路103是将通过转子流路102后的气态制冷剂引向电动机60的下方空间M2的通路。流出路103形成在下侧平衡配重块68的凹部68d与转子66的下端面之间。流出路103具有向电动机60的下方空间M2开口的第一开口A1。
对本变形例中的电动机60周边的气态制冷剂的流动方式进行说明。
在压缩机10中被压缩后的气态制冷剂通过喷出口P被喷出到喷出腔S。被喷出的气态制冷剂通过形成在压缩机构30中的通路(省略图示)被引向电动机60的上方空间M1。如图8所示,被引到电动机60的上方空间M1的气态制冷剂流入制冷剂流路100的流入路101。
此处,从上方观察电动机60时,转子66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一开口A1和第二开口A2附近的气态制冷剂受由该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由于第一开口A1位于比第二开口A2靠径向外侧(靠转子66的外周)的位置,因此第一开口A1附近的气态制冷剂受到的离心力大于第二开口A2附近的气态制冷剂受到的离心力。
这样一来,在制冷剂流路100中,气态制冷剂从第二开口A2朝向第一开口A1流动。换言之,在制冷剂流路100中流动的气态制冷剂向下流动。
下面,对本变形例中的电动机60周边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式进行说明。
在压缩机构30中被压缩且到达电动机60的上方空间M1的气态制冷剂中,含有滴状润滑油。该含有润滑油的气态制冷剂从制冷剂流路100的流入路101的第二开口A2朝向径向外侧(转子66的外周侧)流入制冷剂流路100。
此处,从上方观察电动机60时,转子66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二开口A2附近的气态制冷剂中含有的粒径相对较大的油滴在由该旋转产生的相对较大的离心力作用下,向径向外侧飞溅。飞溅的润滑油与封闭上侧平衡配重块67的凹部67d的壁部发生碰撞,并与气态制冷剂一起在转子流路102中下降。这样一来,能够促进润滑油被运往电动机60的下方空间M2。
<变形例2>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的制冷剂流路100中,流入路101可以由第三流路F3和第四流路F4构成。从下往上依次形成有第四流路F4和第三流路F3。
第四流路F4沿驱动轴40的外周面形成。具体而言,形成在驱动轴40的外周面与下侧平衡配重块68的通孔68c的内周面之间。第四流路F4沿上下方向从下侧平衡配重块68的上端延伸到下端。第四流路F4以包围驱动轴40的外周面的方式形成为筒状。第四流路F4具有向电动机60的下方空间M2开口的第二开口A2。
第二开口A2是第四流路F4的流入端且是流入路101的流入端。第二开口A2以包围驱动轴40的外周的方式形成为环状。第二开口A2朝向下侧开口。第四流路F4与第三流路F3连通。具体而言,第四流路F4的流出端与第三流路F3的流入端相连。第四流路F4的径向上的宽度在上下方向上保持一定。
(变形例2的特征)
本变形例的旋转部件65具有平衡配重块67、68,平衡配重块67、68固定在转子66的轴向端部且形成有供驱动轴40贯穿的通孔67c、68c。第四流路F4形成在驱动轴40的外周面与平衡配重块67、68的通孔67c、68c的内周面之间。
在本变形例的压缩机10中,由于也可以不在下侧平衡配重块68中形成第四流路F4,因此能够抑制平衡配重块67、68的大型化。
(第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的制冷剂流路100的流入路101或流出路103也可以形成在端板69上。具体而言,例如,如图10所示,旋转部件65可以具有转子66、端板69以及下侧平衡配重块68。
下侧平衡配重块68通过端板69固定在转子66的轴向下端部。换言之,端板69布置在下侧平衡配重块68与转子66之间。端板69是形成为环状的板状部件。端板69的外径与下侧平衡配重块68的平板部68a的外径大致相同。
在端板69的中央部,形成有供驱动轴40贯穿的通孔69a。在端板69上,形成有多个沿厚度方向(上下方向)切出的缺口69b。在本实施方式中,缺口69b形成有六个。
缺口69b从端板69的外缘朝向径向内侧形成。缺口69b的横剖面呈近似U字形。缺口69b的周向长度小于径向长度。
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流路100的流入路101是从转子流路102的流入端向径向外侧(转子66的外周侧)延伸的第二流路F2。第二流路F2形成在下侧平衡配重块68的上端面与端板69的缺口69b与转子66的下端面之间。换言之,第二流路F2形成在端板69上。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在端板69上的第二流路F2与本发明的第一流路F1对应。
-第三实施方式的特征(1)-
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部件65具有平衡配重块67、68和端板69,平衡配重块67、68固定在转子66的轴向端部,端板69布置在该平衡配重块67、68与转子66之间,第一流路F1形成在端板69上。
在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中,由于也可以不在平衡配重块67、68中形成第一流路F1,因此能维持平衡配重块67、68的设计自由度。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各实施方式还可以采用以下构成。
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也可以是卧式压缩机,还可以是涡旋式压缩机以外的压缩机(例如,旋转式压缩机)。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中,电动机60的上方空间M1为第一空间,电动机60的下方空间M2为第二空间,但也可以相反,电动机60的上方空间M1为第二空间,电动机60的下方空间M2为第一空间。
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第一流路F1供第二空间M2的制冷剂流入,但也可以供第一空间M1的制冷剂流入。
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第一开口A1向第一空间M1开口,第二开口A2向第二空间M2开口,但也可以相反,第一开口A1向第二空间M2开口,第二开口A2向第一空间M1开口。
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平衡配重块67、68设在转子66的轴向两端部,但也可以设在上端部和下端部中的一者上。
此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平衡配重块67、68的凹部67d、68d在平板部67a、68a上形成有多个,但只要形成凹部67d、68d的部分设在平衡配重块67、68上,则也可以不形成在平板部67a、68a上,或者,也可以在当平板部67a、68a的厚度过厚而不能称作平板时,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平板部67a、68a相当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形成凹部67d、68d。
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流入路101可以向轴向或径向倾斜,只要离心力作用于流入路101的气态制冷剂即可。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A1和第二开口A2也可以不是矩形状。
以上对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应理解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范围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对其形态和详情进行各种变更。只要不影响本公开的对象的功能,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适当地进行组合和替换。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公开对压缩机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0 压缩机
20 壳体
30 压缩机构
40 驱动轴
60 电动机
61 定子
65 旋转部件
66 转子
67 上侧平衡配重块(平衡配重块)
68 下侧平衡配重块(平衡配重块)
69 端板
100 制冷剂流路
101 流入路
102 转子流路
103 流出路
M 内部空间
M1 上方空间(第一空间)
M2 下方空间(第二空间)
F1 第一流路
F2 第二流路
F3 第三流路
F4 第四流路
A1 第一开口
A2 第二开口

Claims (10)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20)、电动机(60)、驱动轴(40)以及压缩机构(30),
所述电动机(60)收纳在所述壳体(20)的内部空间(M)内,
所述驱动轴(40)被所述电动机(60)驱动而旋转,
所述压缩机构(30)被所述驱动轴(40)驱动而向所述内部空间(M)喷出压缩后的制冷剂,
所述内部空间(M)包括形成在所述电动机(60)的轴向的一端侧的第一空间(M1)和形成在该电动机(60)的轴向的另一端侧的第二空间(M2),
所述电动机(60)具有定子(61)和旋转部件(65),所述定子(61)固定在所述壳体(20)内,所述旋转部件(65)包括可旋转地插入在该定子(61)的内侧的转子(66),
在所述电动机(60)中,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空间(M1)与所述第二空间(M2)的制冷剂流路(100),
所述制冷剂流路(100)包括第一流路(F1)和转子流路(102),
所述第一流路(F1)供所述第一空间(M1)或所述第二空间(M2)的制冷剂流入,
所述转子流路(102)在所述转子(66)的轴向的两端之间延伸并贯穿该轴向的两端,且与所述第一流路(F1)的流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流路(F1)构成为抑制或促进所述制冷剂中的油流入制冷剂流路(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路(F1)包括第二流路(F2),所述第二流路(F2)从所述转子流路(102)向所述转子(66)的外周侧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路(F1)包括第三流路(F3),所述第三流路(F3)从所述转子流路(102)向所述转子(66)的轴心侧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流路(100)包括第四流路(F4),所述第四流路(F4)沿所述驱动轴(40)的外周面形成且与所述第三流路(F3)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件(65)具有平衡配重块(67、68),所述平衡配重块(67、68)固定在所述转子(66)的轴向端部,且在所述平衡配重块(67、68)形成有供所述驱动轴(40)贯穿的通孔(67c、68c),
所述第四流路(F4)形成在所述驱动轴(40)的外周面与所述平衡配重块(67、68)的通孔(67c、68c)的内周面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件(65)具有平衡配重块(67、68),所述平衡配重块(67、68)固定在所述转子(66)的轴向端部,
所述第一流路(F1)形成在所述平衡配重块(67、68)中。
7.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件(65)具有平衡配重块(67、68)和端板(69),所述平衡配重块(67、68)固定在所述转子(66)的轴向端部,所述端板(69)布置在该平衡配重块(67、68)与所述转子(66)之间,
所述第一流路(F1)形成在所述端板(69)上。
8.根据权利要求1到7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流路(100)包括流出路(103)和流入路(101),
所述流出路(103)具有向所述第一空间(M1)和所述第二空间(M2)中的一者开口的第一开口(A1),
所述流入路(101)具有向所述第一空间(M1)和所述第二空间(M2)中的另一者开口的第二开口(A2),
所述流出路(103)从所述转子流路(102)向所述转子(66)的外周侧延伸,
所述第一开口(A1)比所述第二开口(A2)靠所述转子(66)的外周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空间(M1)位于所述电动机(60)的上侧,
所述第二空间(M2)位于所述电动机(60)的下侧,以便形成贮存油的贮油部(26),
在所述定子(6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空间(M1)与所述第二空间(M2)的槽,
所述第一开口(A1)向所述第一空间(M1)开口,
所述第二开口(A2)向所述第二空间(M2)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路(F1)包括第二流路(F2),所述第二流路(F2)从所述转子流路(102)向所述转子(66)的外周侧延伸,
所述流入路(101)是所述第二流路(F2)。
CN202080086521.7A 2019-12-17 2020-11-17 压缩机 Active CN1147875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27410A JP6927279B2 (ja) 2019-12-17 2019-12-17 圧縮機
JP2019-227410 2019-12-17
PCT/JP2020/042817 WO2021124768A1 (ja) 2019-12-17 2020-11-17 圧縮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87518A true CN114787518A (zh) 2022-07-22
CN114787518B CN114787518B (zh) 2023-07-25

Family

ID=76430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86521.7A Active CN114787518B (zh) 2019-12-17 2020-11-17 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2000400B2 (zh)
EP (1) EP4053412B1 (zh)
JP (1) JP6927279B2 (zh)
CN (1) CN114787518B (zh)
WO (1) WO20211247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40040495A (ko) * 2022-09-21 2024-03-28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전동 압축기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7474A (zh) * 2001-11-08 2003-05-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压缩机
CN1530549A (zh) * 2003-03-14 2004-09-22 ��ʿͨ�����ɷ����޹�˾ 涡旋式压缩机
JP2007292023A (ja) * 2006-04-27 2007-11-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圧縮機
JP2010261393A (ja) * 2009-05-08 2010-11-18 Toshiba Carrier Corp 密閉型圧縮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3044314A (ja) * 2011-08-26 2013-03-0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ロータリー式圧縮機
CN109792180A (zh) * 2016-09-29 2019-05-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转子、旋转电机以及压缩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40564B2 (ja) * 2003-06-12 2010-03-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2005147078A (ja) 2003-11-19 2005-06-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密閉型電動圧縮機
US8362661B2 (en) * 2010-10-06 2013-01-2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Ventilated rotor and stator for dynamoelectric machine
WO2013157281A1 (ja) * 2012-04-19 2013-10-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密閉形圧縮機及びこの密閉形圧縮機を備えた蒸気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WO2015140949A1 (ja) * 2014-03-19 2017-04-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密閉形圧縮機及びこの密閉形圧縮機を備えた蒸気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7474A (zh) * 2001-11-08 2003-05-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压缩机
CN1530549A (zh) * 2003-03-14 2004-09-22 ��ʿͨ�����ɷ����޹�˾ 涡旋式压缩机
JP2007292023A (ja) * 2006-04-27 2007-11-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圧縮機
JP2010261393A (ja) * 2009-05-08 2010-11-18 Toshiba Carrier Corp 密閉型圧縮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3044314A (ja) * 2011-08-26 2013-03-0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ロータリー式圧縮機
CN109792180A (zh) * 2016-09-29 2019-05-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转子、旋转电机以及压缩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24768A1 (ja) 2021-06-24
EP4053412A4 (en) 2022-12-28
JP2021095875A (ja) 2021-06-24
US12000400B2 (en) 2024-06-04
US20220307504A1 (en) 2022-09-29
EP4053412B1 (en) 2024-01-17
CN114787518B (zh) 2023-07-25
JP6927279B2 (ja) 2021-08-25
EP4053412A1 (en) 2022-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34914B2 (en) Scroll machine having counterweights with changeable cavity
WO2015104863A1 (ja) 回転式圧縮機
CN114787518B (zh) 压缩机
WO2018008368A1 (ja) 圧縮機
JP6633305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7119812B2 (ja) 圧縮機
US11609029B2 (en) Oil return flow path for a compressor
JP7458884B2 (ja) スクロール型圧縮機
JP2018119503A (ja) 密閉型圧縮機
JP2020045845A (ja) 密閉型電動圧縮機
KR20170098265A (ko) 실린더회전형 압축기
EP4400723A1 (en) Compressor and freezer device
WO2021014850A1 (ja) 圧縮機
JP7139718B2 (ja) 圧縮機
CN219327627U (zh) 涡旋压缩机
CN114222861B (zh) 涡旋压缩机
JP7369934B2 (ja) 圧縮機
EP3315781B1 (en) Open type compressor
JP2005163637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CN116075637A (zh) 压缩机
WO2018030065A1 (ja) スクロール型流体機械
JP2005344537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AU2012203079B2 (en) Counterweights for balancing rotary machines
CN114072582A (zh) 密闭型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JP2011085039A (ja) 高圧密閉型圧縮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