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45035A -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45035A
CN114745035A CN202210505159.3A CN202210505159A CN114745035A CN 114745035 A CN114745035 A CN 114745035A CN 202210505159 A CN202210505159 A CN 202210505159A CN 114745035 A CN114745035 A CN 1147450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terminal device
terminal
parameter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051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45035B (zh
Inventor
张志荣
郭瀚
邢燕霞
胡春雷
谢伟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elecom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elecom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0515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4503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7450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450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450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450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多个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对于各个终端设备,基于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其中,传输策略包括直射传输和/或反射传输;基于多个终端设备各自的传输策略,进行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其中,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通过多个并行数据流通信,多个并行数据流的时频资源相同。根据本申请实施例,能够提高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方式的灵活性。

Description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号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MU-MIMO(Multi-Use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即一种在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进行通信的技术。
现阶段,因缺少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方式的设置方案,使得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方式较为单一。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信号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方式单一的问题。
本申请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申请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应用于MU-MIMO基站,方法包括:
获取多个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
对于各个终端设备,基于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其中,传输策略包括直射传输和/或反射传输;
基于多个终端设备各自的传输策略,进行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其中,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通过多个并行数据流通信,多个并行数据流的时频资源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各个终端设备,基于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确定该终端设备各自的传输策略,包括:
对于各个终端设备,判断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是否满足反射传输条件;
在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满足反射传输条件的情况下,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包括反射传输。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各个终端设备,判断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是否满足反射传输条件之后,方法还包括:
对于各个终端设备,在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不满足反射传输条件的情况下,确定该任一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为直射传输。
在一个实施例中,各个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者:
该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反射传输条件包括通信质量参数小于或等于预设质量参数阈值;
MU-MIMO基站与该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反射传输条件包括距离值大于或等于预设距离阈值;
该终端设备的网络性能需求,反射传输条件包括网络性能需求超出预设需求等级;
该终端设备与其他终端设备的隔离度参数,反射传输条件包括多个终端设备中存在干扰终端设备且干扰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为直射传输,其中,隔离度参数用于表征该终端设备与其他终端设备之间的隔离程度,干扰终端设备为与该终端设备的隔离度参数小于或等于的其他终端设备;和,
该终端设备的当前通信时间,反射传输条件包括当前通信时间处于预设时间段。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多个终端设备各自的传输策略,进行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包括:
对于多个终端设备中的第一终端设备,执行下述步骤:
获取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第一终端设备为传输策略包括反射传输的终端设备;
基于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对第一终端设备对应的可重构智能表面RIS的电磁单元参数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参数后的RIS;
基于调整参数后的RIS,进行MU-MIMO基站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反射传输。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还包括直射传输,方法还包括:
进行MU-MIMO基站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直射传输。
在一个实施例中,反射传输的多个并行数据流与直射传输的多个并行数据流的内容相同,或者,
反射传输的多个并行数据流与直射传输的多个并行数据流的内容不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位置参数包括MU-MIMO基站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
获取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包括:
获取第一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
基于通信质量参数与距离的对应关系,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对应的距离;
将对应的距离确定为距离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获取第一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包括:
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信道探测信号,信道探测信号携带有通信质量参数;
解析信道探测信号,得到通信质量参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位置参数还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AOA,
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信道探测信号之后,方法还包括:
对信道探测信号进行AOA计算,得到第一终端设备的AOA。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对可重构智能表面RIS的电磁单元参数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参数后的RIS,包括:
在RIS处于开启状态的情况下,基于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对RIS的电磁单元参数进行调整。
在一个实施例中,获取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之后,以及在RIS处于开启状态的情况下,基于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对RIS的电磁单元参数进行调整之前,方法还包括:
在第一终端设备的数量大于或等于预设数量阈值的情况下,开启RIS。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信号传输装置,包括:
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多个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
策略确定模块,用于对于各个终端设备,基于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其中,传输策略包括直射传输和/或反射传输;
信号传输模块,用于基于多个终端设备各自的传输策略,进行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其中,在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通过多个并行数据流通信,多个并行数据流的时频资源相同。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其中,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可执行指令来执行上述的信号传输方法。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信号传输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信号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MU-MIMO基站可以根据各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来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以及基于多个终端设备各自的传输策略,进行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由于网络状态参数可以为能够被终端设备的用户所感知到的网络质量产生影响的参数,因此通过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各个终端设备的网络质量选择以直射传输、反射传输或者同时进行直射传输及反射传输,提高了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方式的灵活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一种通信传输场景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另一种通信传输场景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传输场景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传输场景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传输场景的等效示意图;
图6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信号传输方法流程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位置参数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信号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性地信号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信号传输装置示意图;和
图12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申请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
此外,附图仅为本申请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应当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个步骤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执行,和/或并行执行。此外,方法实施方式可以包括附加的步骤和/或省略执行示出的步骤。本申请的范围在此方面不受限制。
需要注意,本申请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需要注意,本申请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MU-MIMO技术,即一种在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进行通信的技术。现阶段,MU-MIMO基站需要将直射信号直接传输至多个终端设备,以及接收多个终端设备直接传输的多个直射信号,该传输方式较为单一。
现阶段,MU-MIMO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过程可能会存在下述问题中的至少一者:
问题一、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干扰。由于与MU-MIMO基站通信的多个终端设备通过空分方式共享同一时频资源,当终端设备之间的隔离度不够时,可能会产生共信道干扰。
问题二、无线通信环境的影响。比如,在诸如5G(5th Generation Mobi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6G(6th Generation Mobi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等网络架构中,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往往采用毫米波、太赫兹波等进行通信。然而,在MU-MIMO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采用诸如毫米波、太赫兹波等无线传输波时,往往因该无线传输波具有路径损耗大、穿透能力弱、绕射能力弱、易受无线环境影响等特点,导致MU-MIMO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质量较差。示例性地,位于MU-MIMO基站覆盖的小区内的中点和远点的终端设备,可能因其用户吞吐量、通信可靠性等问题导致其信号传输质量往往较差。
问题三、用户对网络吞吐量或者通信可靠性的要求较高。比如,当用户在玩游戏、参加电子会议或者浏览视频时往往对网络吞吐量或者通信可靠性要求较高。
上述问题往往会导致现有的MU-MIMO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单一信号传输方式无法满足用户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MU-MIMO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的灵活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在终端设备与MU-MIMO基站之间以直射、反射或者直射+反射的方式进行信号传输,提高了二者之间的信号传输过程的灵活性。
在开始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传输方案之前,下述部分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技术术语进行说明。
(1)MU-MIMO,基站可以通过占用相同时频资源的多个并行数据流与多个终端设备通信。
(2)RIS(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可重构智能表面),由大量低成本的电磁单元构成,可通过对各单元诸如幅度、相位等参数的调整的方式,对入射到RIS表面的信号的反射方向进行调整,从而可以将信号反射到所期望的方向上。
(3)AOA(Angle-of-Arrival,到达角),即终端设备发送至基站的信号的入射角,其可以用于表示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相对方位或者角度。
(4)直射传输,是指信号发送设备不通过其他设备或者元件反射,直接将信号传输至信号接收设备。
(5)反射传输,是指信号发送设备将信号发送给信号反射设备或者信号反射元件,信号发射设备或者信号反射元件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反射,将反射后的信号传输至信号接收设备。
在介绍了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技术术语之后,接下来结合图1-图5对本申请实施例的信号传输场景进行说明。
图1示出了一种通信传输场景的示意图。其中,图1中的实线箭头示出了直射信号的传输路径和传输方向。
如图1所示,MU-MIMO基站11可以与多个终端设备通信,比如MU-MIMO基站11可以通过波束1至波束3分别与终端设备121至123通信。
其中,波束1至波束3可以共享同一时频资源。示例性地,波束1至波束3可以以空分复用的方式共享同一频段。比如,MU-MIMO基站11可以通过波束1将第一数据流发送至终端设备121,以及通过波束2将第二数据流发送至终端设备122,以及通过波束3将第三数据流发送至终端设备123,其中,第一数据流、第二数据流和第三数据流为具有相同时频资源的多个并行数据流。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以终端设备121至123示出了多个终端设备,在实际过程中,MU-MIMO基站11通信的终端设备的数量可以不限于3个。
图2示出了另一种通信传输场景的示意图。其中,图2中的实线箭头示出了直射信号的传输路径和传输方向。
然而,在实际通信过程中,如图2所示,终端设备121和终端设备122之间可能因为通信隔离度不够,导致波束1与波束2之间发生信号干扰,进而影响终端设备121和终端设备122的通信质量。
又或者,MU-MIMO基站11与终端设备123之间可能因墙体20等障碍物的遮拦,导致波束3无法由信号发送方传输至信号接收方。或者,波束3因障碍物的遮挡而损耗,从而导致MU-MIMO基站11与终端设备123之间通信质量变差。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传输场景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传输场景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传输场景的等效示意图。图3至图5中的虚线箭头示出了反射信号的传输路径和传输方向。
接下来将一并通过图3至图5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传输方案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MU-MIMO基站11可以向RIS 131发送波束1’,RIS对波束1’进行反射,然后将反射后的波束1’发送至终端设备121。通过该方式,MU-MIMO基站11可以以直射传输的方式与终端设备122通信,以及以反射传输的方式与终端设备121通信。其中,如图5所示,RIS 13可以镜像为一个MU-MIMO基站131’与终端设备121通信,降低了终端设备121和终端设备122之间的信号干扰。
以及,继续参见图3,在终端设备123与MU-MIMO基站11之间存在诸如墙体20等障碍物时,MU-MIMO基站11可以将波束3’发送至RIS 132,RIS 132对波束3’进行反射后传输至终端设备123。由于波束3’可以绕过障碍物,从而保证了终端设备123与MU-MIMO基站11之间的通信质量。
以及,继续参见图4,终端设备123与MU-MIMO基站11可以同时通过波束3以及波束3’进行通信。相应地,继续参见图5,RIS 132可以镜像为另一个MU-MIMO基站132’,即可以等效成两个TRP(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发送接收节点)协作传输。MU-MIMO基站11利用直射信号和反射信号传输相同数据内容时,即使一路信号受到障碍物遮拦、环境衰减等原因的影响导致信号传输速率下降或者信号无法传输至终端设备123时,可以通过另一路信号来保证通信质量,从而提高了MU-MIMO基站11与终端设备123之间的通信可靠性。或者,MU-MIMO基站11可以利用直射信号和反射信号传输不同的内容,来提高终端设备的用户吞吐量。
在介绍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场景之后,接下来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传输方案进行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示例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方法,该方法可以由MU-MIMO基站执行。其中,MU-MIMO基站为运行于MU-MIMO模式的基站。需要说明的是,MU-MIMO基站可以为任意支持MU-MIMO运行模式的基站,对基站具体类型不作限定。
图6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信号传输方法流程图,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信号传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610至S630。
S610,获取多个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其中,在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通过多个并行数据流通信,多个并行数据流的时频资源相同。
对于终端设备,其可以是各种需要被提供MU-MIMO服务的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膝上型便携计算机、台式计算机、可穿戴设备、增强现实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指位于MU-MIMO基站所覆盖的小区内的终端设备。
对于并行数据流,示例性地,若时频资源占用的带宽为A,则多个并行数据流可以共用带宽A中的PRB(:Physical Resource Block,物理资源块)。
对于网络状态参数,其可以为能够被终端设备的用户所能感知到的网络质量产生影响的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一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可以包括下述参数1-5中的至少一者。
参数1,该任一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任一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可以是通过探测信号获取得到的。示例性地,MU-MIMO基站可以向该任一终端设备发送一个探测信号,根据该任一终端设备的反馈情况来确定该任一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
其中,通信质量参数可以是信号传输速率、信号强度衰减参数等能够衡量MU-MIMO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的参数,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参数2,该任一终端设备的网络性能需求。示例性地,该任一终端设备的网络性能需求可以是用户预先设置的,或者是根据用户当前设备、流量使用情况确定的。比如,可以根据用户提前设定的业务套餐、或者用户使用设备观看诸如视频流、游戏等对设备吞吐量要求较高的功能、或者用户使用设备观看诸如网页、小说等对设备吞吐量要求较低的功能等将该任一终端设备的网络性能需求划分为低需求等级或者高需求等级。
参数3,MU-MIMO基站与该任一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示例性地,距离值可以为MU-MIMO基站与该任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物理距离,或者传输距离,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参数4,该任一终端设备的隔离度参数。隔离度参数用于表征该任一终端设备与其他终端设备之间的隔离程度。示例性地,可以是两个终端设备相较于MU-MIMO基站的夹角。比如,可以是两个终端设备的方位角的角度差值。其中,各终端设备的方位角可以是该终端设备相较于MU-MIMO基站的方位角,比如可以是AOA等,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又一示例性地,可以是两个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等,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是其他能够影响两个终端设备各自与MU-MIMO基站的通信过程的参数,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参数5,该任一终端设备的当前通信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通信需求设置其他网络状态参数,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通过上述概念介绍了S610之后,接下来对S620展开说明。
S620,对于各个终端设备,基于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其中,传输策略包括直射传输和/或反射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S620可以包括下述步骤A1和步骤A2。
步骤A1,对于各个终端设备,判断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是否满足反射传输条件。
对于反射传输条件,其可以是指MU-MIMO进行反射传输所需要满足的条件。即,当MU-MIMO满足反射传输条件时,可进行反射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射传输条件可以包括下述条件1-条件5中的至少一者。
条件1、反射传输条件包括通信质量参数小于或等于预设质量参数阈值。相应地,网络状态参数可以包括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
其中,预设质量参数阈值可以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场景设置的,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通过设置条件1,可以在直射传输的通信质量较差时,进行反射传输,从而保证了终端设备与MU-MIMO基站之间的通信质量。
在一个示例中,在满足条件1时,为了降低能耗,可以在反射传输的同时停止直射传输。
在另一个示例中,在满足条件1时,为了保证传输稳定性,可以在反射传输的同时进行直射传输。
条件2、反射传输条件包括距离值大于或等于预设距离阈值。相应地,网络状态参数可以包括MU-MIMO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其中,预设距离阈值可以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场景设置的,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通过设置条件2,可以在终端设备和MU-MIMO基站之间的距离较远时,通过反射传输的方式将终端设备折射至MU-MIMO近端,保证了传输质量。
在一个示例中,在满足条件2时,为了保证传输稳定性,可以在反射传输的同时进行直射传输。
条件3、反射传输条件包括网络性能需求超出预设需求等级。相应地,网络状态参数可以包括终端设备的网络性能需求。其中,预设需求等级可以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场景设置的,对此不作具体限定。示例性地,参见本申请实施例上述部分对网络性能需求的相关描述,预设需求等级可以是高需求等级。
在一个示例中,在满足条件3时,为了保证设备吞吐率,可以同时通过反射传输和直射传输来传输不同内容。
通过设置条件3,可以在终端设备对网络性能需求较高时,利用反射传输方式和直射传输方式同时传输不相同数据内容来增加设备吞吐量。
条件4、反射传输条件包括:多个终端设备中存在干扰终端设备且干扰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为直射传输。其中,干扰终端设备为与该终端设备的隔离度参数小于或等于的其他终端设备。示例性地,可以计算终端设备A相较于MU-MIMO基站的第一角度值,以及终端设备B相较于MU-MIMO基站的第二角度值,若第一角度值和第二角度值的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角度阈值,则确定终端设备A和终端设备B互为干扰终端设备。又一示例性地,可以计算终端设备A与终端设备B之间的距离值,若该距离值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阈值,则确定终端设备A和终端设备B互为干扰终端设备。需要说明的是,预设角度阈值和预设距离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设置,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比如,继续参见图2,终端设备122即为终端设备121的干扰终端设备。继续以图3为例,若终端设备122的传输策略为直射传输,则终端设备121满足反射传输条件,相应地,可以将终端设备121的传输策略设置为反射传输。
相应地,网络状态参数可以包括终端设备的隔离度参数。其中,预设隔离度阈值可以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场景设置的,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条件5,反射传输条件包括当前通信时间处于预设时间段。相应地,网络状态参数可以包括终端设备的当前通信时间。其中,预设时间段可以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场景设置的,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示例性地,预设时间段可以是终端设备的信号受影响的时间段。比如,如果终端设备和MU-MIMO基站的通信质量会被某天固定在11点10分-11点12分通过的火车干扰,则可以将每天的11点10分-11点12分对应的时间段作为预设时间段。
通过条件5,可以根据终端设备和MU-MIMO基站之间的通信信号质量在时域上的变化规律来确定是否进行终端设备与MU-MIMO基站之间的反射传输,提高了通信可靠性。
在一个示例中,在满足条件5时,可以同时进行反射传输和直射传输。或者可以进行反射传输的同时关闭直射传输,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通信需求设置其他反射传输条件,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步骤A2,在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满足反射传输条件的情况下,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包括反射传输。
在一个示例中,可以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为反射传输。即仅通过反射信号、不通过直射信号的一种传输方式。示例性地,继续参见图4,终端设备121的传输策略即为反射传输。
对于反射信号,其为以反射传输方式传输的信号。即由MU-MIMO基站和终端设备中的一者发出、经RIS反射后到达MU-MIMO基站和终端设备中的另一者的通信信号。
对于直射信号,其为以直射传输方式传输的信号。即由MU-MIMO基站和终端设备中的一者发出、不经反射直接到达MU-MIMO基站和终端设备中的另一者的通信信号。
在另一个示例中,可以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为反射传输和直射传输。即同时通过反射信号和直射信号进行传输。示例性地,继续参见图4,终端设备123的传输策略即为反射传输和直射传输。
在又一个示例性中,上述反射传输条件包括第一类反射传输条件和第二类反射传输条件,当某一个终端设备满足第一类反射传输条件时,可以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为反射传输。以及,该终端设备满足第二类反射传输条件时,可以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为反射传输和直射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将上述条件1-5设置为第一类反射传输条件或者第二类反射传输条件,对此不作具体限定。示例性地,第一类反射传输条件可以包括上述条件4。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A1之后,S620还可以包括步骤A3。
步骤A3,在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不满足反射传输条件的情况下,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为直射传输。也就是说,不通过反射信号,以直射信号进行该终端设备与MU-MIMO基站之间的通信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根据网络状态参数来确定传输策略,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S630,基于多个终端设备各自的传输策略,进行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传输策略为反射传输的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与MU-MIMO基站之间进行反射传输。
对于反射传输,MU-MIMO基站可以通过调整参数后的RIS,实现与一个终端设备之间的N路反射传输。其中,N为任意正整数。比如,N可以为1,或者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通过反射传输,可以将远端的终端设备折射到MU-MIMO基站的近端,且避免了直射传输时因障碍物遮挡、无线环境等因素对传输信号的影响,提高了通信质量。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对于传输策略包括反射传输和直射传输的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与MU-MIMO基站之间同时进行反射传输和直射传输。
在一个示例中,为了提高MU-MIMO基站与该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可靠性,反射传输的多个并行数据流与直射传输的多个并行数据流的内容相同。即,反射信号可以和直射信号传输相同内容。示例性地,可以由反射传输的多个并行数据流传输内容1-3,直射传输的多个并行数据流也传输内容1-3。
通过本示例,在一路信号因无线环境等影响导致无法准确传输时,可以通过另一路信号准确传输,从而提高了通信可靠性。
在另一个示例中,为了提高终端设备的设备吞吐量,反射传输的多个并行数据流与直射传输的多个并行数据流的内容不同。示例性地,可以由反射传输的多个并行数据流传输内容1-3,直射传输的多个并行数据流也传输内容4-6。
通过本示例,MU-MIMO基站和终端设中的信号接收者可以在相同时间内接收到更多的内容,提高了终端设备的设备吞吐量。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对于传输策略为直射传输的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与MU-MIMO基站之间进行直射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直射传输相较于反射传输能够降低能量损失和RIS的运行功耗,兼顾了性能和效能。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信号传输方法,MU-MIMO基站可以根据各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来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以及基于多个终端设备各自的传输策略,进行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由于网络状态参数可以为能够被终端设备的用户所感知到的网络质量产生影响的参数,因此通过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各个终端设备的网络质量选择以直射传输、反射传输或者同时进行直射传输及反射传输,提高了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方式的灵活性。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与上述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中各个可选方案结合。
S710,获取多个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
其中,S710与S610类似,可以参见S610的具体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S720,对于各个终端设备,基于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其中,传输策略包括直射传输和/或反射传输。
其中,S720与S620类似,可以参见S620的具体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S730,对于多个终端设备中的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
对于第一终端设备,其可以是传输策略包括反射传输的终端设备。示例性地,可以将仅通过反射传输的方式与MU-MIMO基站通信的终端设备称为第一终端设备,比如图3示出的终端设备121。又一示例性地,可以将通过反射传输和直射传输的方式与MU-MIMO基站通信的终端设备称为第一终端设备。比如图4示出的终端设备123。
对于位置参数,其用于表征终端设备相较于MU-MIMO基站的地理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置参数可以包括终端设备的AOA,和MU-MIMO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
示例性地,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位置参数的示意图。其中,原点O表示MU-MIMO基站,点P表示终端设备。
如图8所示,终端设备P相较于MU-MIMO基站O的位置参数可以表示为(AOA1,L1)。其中,AOA1为终端设备的到达角,L1为MU-MIMO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
通过本实施例,利用终端设备的AOA和MU-MIMO与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能够以极坐标的方式可以对终端设备进行准确定位。并且,可以利用AOA定位算法具有算法开销低、定位精度高的特点,在保证定位精度的同时减小了MU-MIMO基站的计算压力。
以及,本实施例通过结合RIS和AOA,能够提升小区内任意位置的终端设备的诸如设备吞吐量、通信稳定性等MU-MIMO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除了采用AOA之外,还可以选择能够衡量MU-MIMO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相对方位或者相对角度来确定位置参数,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位置参数包括MU-MIMO基站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的情况下,信号传输方法还可以包括确定MU-MIMO基站与第一终端设备距离值的步骤,即下述步骤B1至步骤B3。
步骤B1,获取第一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
在一个示例中,可以通过信道探测信号来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
相应地,步骤B1可以包括步骤B11和步骤B12。
步骤B11,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信道探测信号。其中,信道探测信号携带有通信质量参数。
对于信道探测信号,其可以是用于探测通信质量参数的信号。示例性地,信道探测信号可以是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信道探测参考信号)。比如,可以是SRS-Po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Position,用于定位的信道探测参考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采用除SRS之外的其他通信探测信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示例性地,以信道探测信号为SRS信号为例,通信质量参数可以是RSRP(ReferenceSignal Receiving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需要说明的,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质量参数还可以是其他能够衡量终端设备通信质量的参数,对此不作限定。
步骤B12,解析信道探测信号,得到通信质量参数。
示例性地,以信道探测信号为SRS信号为例,通信质量参数可以是RSRP(ReferenceSignal Receiving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需要说明的,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质量参数还可以是其他能够衡量终端设备通信质量的参数,对此不作限定。
在另一个示例中,在位置参数还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AOA的情况下,在步骤B11之后,步骤B1还包括步骤B13。
步骤B13,对信道探测信号进行AOA计算,得到第一终端设备的AOA。
示例性地,可以计算SRS信号的到达角,作为终端设备的AOA。
通过本实施例,可以利用信道探测信号实现对第一终端设备的AOA、MU-MIMO基站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距离值的测量,降低了第一终端设备的定位压力。
步骤B2,基于通信质量参数与距离的对应关系,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对应的距离。
对于通信质量参数与距离的对应关系,其可以是预先设置的。在一个示例中,该对应关系可以是SRS-RSRP与距离的对应关系。比如,该对应关系可以包括多个RSRP参考值与其各自对应的距离值。又比如,该对应关系可以是距离值随RSRP的变化函数。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个示例中,SU-MIMO基站可以通过定位装置获取多个参考距离值,和多个参考距离值对应的RSRP值。然后利用多个参考距离值和多个参考距离值对应的RSRP值建立该对应关系。
示例性地,在获取多个参考距离值和多个参考距离值对应的RSRP值之后,可以利用插值法得到多组对应的RSRP值与距离值,以及利用多组对应的RSRP值和距离值生成对应关系表。
又一示例性地,可以利用多个参考距离值和多个参考距离值对应的RSRP值进行拟合,得到距离值随RSRP的变化函数。
在一个示例中,步骤B2可以包括:在获取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之后,在预先设置的对应关系表中查找得到与该通信质量参数对应的距离。
步骤B3,将对应的距离确定为距离值。即将通过对应关系确定的、与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对应的距离作为终端设备与SU-MIMO基站之间的距离值。
通过上述步骤A1至步骤A3,相较于利用定位装置来确定终端设备的位置的方式相比,能够减小定位算力,降低了设备的计算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置参数还可以是通过定位装置或者其他定位方法获取的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需要说明的是,位置参数可以用极坐标系描述或者直角坐标系描述,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通过终端设备和位置参数介绍了S730之后,接下来对S740进行说明。
S740,基于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对第一终端设备对应的RIS的电磁单元参数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参数后的RIS。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MU-MIMO基站可以对RIS的电磁单元参数进行调整,来使得调整参数后的RIS能够将MU-MIMO基站出射的波反射到终端设备所在位置上。示例性地,MU-MIMO基站可以对RIS诸如相位或者幅度等电磁单元参数进行调整。
对于调整参数后的RIS,继续参见图4,可以形成由MU-MIMO基站11-RIS 131-终端设备121之间的传输信号的反射传输路径。即传输信号可以由MU-MIMO基站11入射到调整参数后的RIS 131,然后由调整参数后的RIS 131反射至终端设备121,或者终端设备121将传输信号发送至调整参数后的RIS 131,然后由调整参数后的RIS 131反射至MU-MIMO基站11。
以及,当多个终端设备中的第一终端设备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利用同一RIS进行反射传输,或者利用不同的RIS分别进行反射传输,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740包括步骤C1。
步骤C1,在RIS处于开启状态的情况下,基于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对RIS的电磁单元参数进行调整。示例性地,RIS可以在MU-MIMO基站的控制下开启或者关闭。
在一个示例中,为了降低能量损耗,MU-MIMO基站可以在确定需要进行MU-MIMO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反射传输时,开启RIS。示例性地,可以在确定某一终端设备满足反射传输条件时,开启该终端设备对应的RIS。其中,反射传输条件可以参见本申请实施例上述部分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S750,基于调整参数后的RIS,进行MU-MIMO基站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反射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传输策略包括直射传输和反射传输的第一终端设备,在S750之后,通信传输方法还包括下述步骤D1。
步骤D1,进行MU-MIMO基站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直射传输。
在一个示例中,反射传输的多个并行数据流与直射传输的多个并行数据流的内容相同。
在另一个示例中,反射传输的多个并行数据流与直射传输的多个并行数据流的内容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D1可以参见本申请实施例上述部分对S630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信号传输方法,MU-MIMO基站可以根据各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来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以及基于多个终端设备各自的传输策略,进行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由于网络状态参数可以为能够被终端设备的用户所感知到的网络质量产生影响的参数,因此通过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各个终端设备的网络质量选择以直射传输、反射传输或者同时进行直射传输及反射传输,提高了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方式的灵活性。
以及,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信号传输方法,对于需要进行反射传输的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对RIS进行调整之后,可以通过RIS,以反射传输的方式实现MU-MIMO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由于反射传输能够解决障碍物遮拦、传输稳定性较差、设备吞吐量受限等问题,从而提高了MU-MIMO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质量。
另外,RIS具有低功耗、低成本、已部署等优点,使得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传输方法具有成为未来诸如5G+、6G等移动通信技术的候选技术的潜力且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便于共建共享领域。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信号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与上述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中各个可选方案结合。
S910,获取多个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
其中,S910与S610类似,可以参见S610的具体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S920,对于各个终端设备,基于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其中,传输策略包括直射传输和/或反射传输。
其中,S920与S620类似,可以参见S620的具体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S930,对于多个终端设备中的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
其中,S930与S730类似,可以参见S730的具体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S940,在第一终端设备的数量大于或等于预设数量阈值的情况下,开启RIS。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与同一MU-MIMO基站通信的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对应同一RIS。示例性地,继续参见图4,终端设备121和终端设备123可以利用同一RIS进行反射传输。
对于预设数量阈值,其可以根据实际场景和具体情况设置,比如,可以是1,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通信终端进行反射传输,则开启RIS。
S950,在RIS处于开启状态的情况下,基于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对第一终端设备对应的RIS的电磁单元参数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参数后的RIS。
需要说明的是,S950与S740相似,可以参见本申请实施例上述部分对S740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S960,基于调整参数后的RIS,进行MU-MIMO基站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反射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S960与S750相似,可以参见本申请实施例上述部分对S750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信号传输方法,MU-MIMO基站可以根据各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来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以及基于多个终端设备各自的传输策略,进行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由于网络状态参数可以为能够被终端设备的用户所感知到的网络质量产生影响的参数,因此通过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各个终端设备的网络质量选择以直射传输、反射传输或者同时进行直射传输及反射传输,提高了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方式的灵活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S910之后,信号传输方法还包括下述步骤E1。
步骤D1,在数量小于预设数量阈值的情况下,关闭RIS。
通过本实施例,可以在RIS处于空闲状态时,通过SU-MIMO基站对RIS及时开闭,避免了RIS的能源损耗。
以及,通过本实施例可以动态开启和关闭RIS,兼顾性能和效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了便于理解,接下来将通过一个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传输方法进行整体说明。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性地信号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0所示,信号传输方法可以包括S1001至S1008。
S1010,执行初始化流程。示例性地,基站可以是Massive MIMO(大规模天线)基站。示例性地,基站可以是5G+基站或者6G基站等,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S1020,将工作模式设置为MU-MIMO模式。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处于MU-MIMO模式的基站称为MU-MIMO基站。
S1030,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SRS-Pos1信号,以及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SRS-Pos2信号。
S1040,通过SRS-Pos1信号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以及通过SRS-Pos2信号确定第二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
其中,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可以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到达角AOA1,以及第一终端设备与MU-MIMO基站之间的距离值Dis1。
其中,第二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可以包括:第二终端设备的到达角AOA2,以及第二终端设备与基MU-MIMO基站之间的距离值Dis2。
示例性地,对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中的任一终端设备,基站11可以根据SRS-Pos1信号测量SRS-RSRP值。以及,根据RSRP值与距离的对应关系,利用SRS-RSRP值确定该任一终端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值。
S1005,根据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计算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相较于MU-MIMO基站的夹角值,即Inc0,以及计算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Dis0。
其中,对于夹角值,可以根据上述到达角AOA1和AOA2计算得到。
对于距离值Dis0,其可以根据上述AOA1、AOA2、Dis1和Dis2计算得到。
S1060,判断夹角值Inc0是否小于预设角度阈值Inc_Threshold,距离值Dis0是否小于预设距离阈值Dis_Threshold,或者是否至少一个终端设备被遮挡。
示例性地,若某一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小于或等于预设质量参数阈值,则可以确定该终端设备被遮挡。其中,预设质量参数阈值可以参见本申请实施例上述部分结合条件1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又一示例性地,当某一终端设备的当前通信时间处于预设时间段,则可以确定该终端设备被遮挡。其中,预设时间段可以参见本申请实施例上述部分结合条件5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S1070,在均不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通过RIS Control技术控制RIS关闭,执行传统的MU-MIMO流程。
S1080,在满足上述至少一个条件的情况下(比如,第二终端设备被遮挡),则通过RIS Control技术控制RIS打开,根据第二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调整RIS,以使波束2'经过RIS反射后指向第二终端设备。
S1090,通过波束1与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以及通过波束2'与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或接收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信号传输方法,MU-MIMO基站可以根据各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来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以及基于多个终端设备各自的传输策略,进行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由于网络状态参数可以为能够被终端设备的用户所感知到的网络质量产生影响的参数,因此通过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各个终端设备的网络质量选择以直射传输、反射传输或者同时进行直射传输及反射传输,提高了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方式的灵活性。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装置,如下面的实施例。示例性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传输装置可以是上述MU-MIMO基站或者是MU-MIMO基站的模块或单元,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图1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信号传输装置示意图,如图11所示,该信号传输装置1100包括参数获取模块1110、策略确定模块1120和信号传输模块1130。
参数获取模块1110,用于获取多个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
策略确定模块1120,用于对于各个终端设备,基于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其中,传输策略包括直射传输和/或反射传输。
信号传输模块1130,用于基于多个终端设备各自的传输策略,进行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其中,在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通过多个并行数据流通信,多个并行数据流的时频资源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策略确定模块1120,包括条件判断单元及第一策略确定单元。
条件判断单元,用于对于各个终端设备,判断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是否满足反射传输条件;
第一策略确定单元,用于在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满足反射传输条件的情况下,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包括反射传输。
在一个实施例中,策略确定模块1120还包括第二策略确定单元。
第二策略确定单元,用于对于各个终端设备,在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不满足反射传输条件的情况下,确定该任一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为直射传输。
在一个实施例中,各个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者:
该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反射传输条件包括通信质量参数小于或等于预设质量参数阈值;
MU-MIMO基站与该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反射传输条件包括距离值大于或等于预设距离阈值;
该终端设备的网络性能需求,反射传输条件包括网络性能需求超出预设需求等级;
该终端设备与其他终端设备的隔离度参数,反射传输条件包括多个终端设备中存在干扰终端设备且干扰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为直射传输,其中,隔离度参数用于表征该终端设备与其他终端设备之间的隔离程度,干扰终端设备为与该终端设备的隔离度参数小于或等于的其他终端设备;和,
该终端设备的当前通信时间,反射传输条件包括当前通信时间处于预设时间段。
在一个实施例中,信号传输模块1130包括:位置参数获取单元、RIS调整单元和反射传输单元。
位置参数获取单元,用于对于多个终端设备中的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第一终端设备为传输策略包括反射传输的终端设备;
RIS调整单元,用于基于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对第一终端设备对应的可重构智能表面RIS的电磁单元参数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参数后的RIS;
反射传输单元,用于基于调整参数后的RIS,进行MU-MIMO基站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反射传输。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还包括直射传输,信号传输模块1130还用于:
进行MU-MIMO基站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直射传输。
在一个实施例中,反射传输的多个并行数据流与直射传输的多个并行数据流的内容相同,或者,
反射传输的多个并行数据流与直射传输的多个并行数据流的内容不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位置参数包括MU-MIMO基站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位置参数获取单元包括:
质量参数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第一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
距离确定子单元,用于基于通信质量参数与距离的对应关系,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对应的距离,将对应的距离确定为距离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质量参数获取子单元具体用于:
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信道探测信号,信道探测信号携带有通信质量参数;
解析信道探测信号,得到通信质量参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位置参数还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AOA,
位置参数获取单元,还包括:
到达角计算子单元,用于对信道探测信号进行AOA计算,得到第一终端设备的AOA。
在一个实施例中,RIS调整单元,用于:
在RIS处于开启状态的情况下,基于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对RIS的电磁单元参数进行调整。
在一个实施例中,信号传输装置1100还包括:
RIS开关模块,用于在第一终端设备的数量大于或等于预设数量阈值的情况下,开启RIS。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信号传输装置,信号传输装置可以根据各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来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以及基于多个终端设备各自的传输策略,进行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由于网络状态参数可以为能够被终端设备的用户所感知到的网络质量产生影响的参数,因此通过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各个终端设备的网络质量选择以直射传输、反射传输或者同时进行直射传输及反射传输,提高了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方式的灵活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11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1100可以执行图6至图10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并且实现图6至图10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各个过程和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可以实现为系统、方法或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可以具体实现为以下形式,即:完全的硬件实施方式、完全的软件实施方式(包括固件、微代码等),或硬件和软件方面结合的实施方式,这里可以统称为“电路”、“模块”或“系统”。
下面参照图12来描述根据本申请的这种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200。图12显示的电子设备120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12所示,电子设备1200以通用计算设备的形式表现。电子设备1200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至少一个处理单元1210、上述至少一个存储单元1220、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存储单元1220和处理单元1210)的总线1230。
其中,存储单元存储有程序代码,程序代码可以被处理单元1210执行,使得处理单元1210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申请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例如,处理单元1210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如下步骤:
获取多个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
对于各个终端设备,基于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其中,传输策略包括直射传输和/或反射传输;
基于多个终端设备各自的传输策略,进行MU-MIMO基站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
存储单元1220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单元形式的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单元(RAM)12201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单元1220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只读存储单元(ROM)12203。
存储单元1220还可以包括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12205的程序/实用工具12204,这样的程序模块12205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
总线1230可以为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单元总线或者存储单元控制器、外围总线、图形加速端口、处理单元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
电子设备120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1240(例如键盘、指向设备、蓝牙设备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该电子设备1200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电子设备1200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1250进行。
并且,电子设备120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1260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
如图12所示,网络适配器1260通过总线1230与电子设备1200的其它模块通信。
应当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电子设备1200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终端装置、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方法。
在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能够实现本申请上述方法的程序产品。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各个方面还可以实现为一种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包括程序代码,当程序产品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程序代码用于使终端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申请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
本申请中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
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在一些示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申请操作的程序代码,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
在涉及远程计算设备的情形中,远程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
实际上,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此外,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申请中方法的各个步骤,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步骤,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步骤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的或备选的,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以及/或者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等。
通过以上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
因此,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移动终端、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
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5)

1.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基站,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多个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
对于各个终端设备,基于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其中,所述传输策略包括直射传输和/或反射传输;
基于所述多个终端设备各自的传输策略,进行所述MU-MIMO基站与所述多个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其中,所述MU-MIMO基站与所述多个终端设备之间通过多个并行数据流通信,所述多个并行数据流的时频资源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于各个所述终端设备,基于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确定该终端设备各自的传输策略,包括:
对于各个终端设备,判断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是否满足反射传输条件;
在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满足反射传输条件的情况下,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包括反射传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于各个终端设备,判断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是否满足反射传输条件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于各个终端设备,在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不满足反射传输条件的情况下,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为直射传输。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各个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者:
该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所述反射传输条件包括所述通信质量参数小于或等于预设质量参数阈值;
所述MU-MIMO基站与该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所述反射传输条件包括所述距离值大于或等于预设距离阈值;
该终端设备的网络性能需求,所述反射传输条件包括所述网络性能需求超出预设需求等级;
该终端设备与其他终端设备的隔离度参数,所述反射传输条件包括所述多个终端设备中存在干扰终端设备且所述干扰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为直射传输,其中,所述隔离度参数用于表征该终端设备与所述其他终端设备之间的隔离程度,所述干扰终端设备为与该终端设备的隔离度参数小于或等于的其他终端设备;和,
该终端设备的当前通信时间,所述反射传输条件包括所述当前通信时间处于预设时间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于所述多个终端设备各自的传输策略,进行所述MU-MIMO基站与所述多个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包括:
对于所述多个终端设备中的第一终端设备,执行下述步骤:
获取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为传输策略包括所述反射传输的所述终端设备;
基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对应的可重构智能表面RIS的电磁单元参数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参数后的RIS;
基于所述调整参数后的RIS,进行所述MU-MIMO基站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反射传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还包括所述直射传输,所述方法还包括:
进行所述MU-MIMO基站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直射传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传输的多个并行数据流与所述直射传输的多个并行数据流的内容相同,或者,
所述反射传输的多个并行数据流与所述直射传输的多个并行数据流的内容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参数包括所述MU-MIMO基站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值,
所述获取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
基于通信质量参数与距离的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对应的距离;
将所述对应的距离确定为所述距离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第一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信道探测信号,所述信道探测信号携带有所述通信质量参数;
解析所述信道探测信号,得到所述通信质量参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参数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AOA,
所述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信道探测信号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信道探测信号进行AOA计算,得到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AOA。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对可重构智能表面RIS的电磁单元参数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参数后的RIS,包括:
在所述RIS处于开启状态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对所述RIS的电磁单元参数进行调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之后,以及所述在所述RIS处于开启状态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参数对所述RIS的电磁单元参数进行调整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一终端设备的数量大于或等于预设数量阈值的情况下,开启所述RIS。
13.一种信号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多个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
策略确定模块,用于对于各个终端设备,基于该终端设备的网络状态参数,确定该终端设备的传输策略,其中,所述传输策略包括直射传输和/或反射传输;
信号传输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多个终端设备各自的传输策略,进行MU-MIMO基站与所述多个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其中,在所述MU-MIMO基站与所述多个终端设备之间通过多个并行数据流通信,所述多个并行数据流的时频资源相同。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以及
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
其中,所述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来执行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信号传输方法。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信号传输方法。
CN202210505159.3A 2022-05-10 2022-05-10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ctive CN1147450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05159.3A CN114745035B (zh) 2022-05-10 2022-05-10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05159.3A CN114745035B (zh) 2022-05-10 2022-05-10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45035A true CN114745035A (zh) 2022-07-12
CN114745035B CN114745035B (zh) 2024-01-02

Family

ID=82284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05159.3A Active CN114745035B (zh) 2022-05-10 2022-05-10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4503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6436A1 (zh) * 2022-09-02 2024-03-07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发送方法、系统、装置、设备及相关设备
WO2024146440A1 (zh) * 2023-01-06 2024-07-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343214A1 (en) * 2011-01-14 2013-12-26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Base station device, terminal devic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WO2017113093A1 (zh) * 2015-12-29 2017-07-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赋形训练的方法和设备以及控制器
WO2018121439A1 (zh) * 2016-12-28 2018-07-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直射径判断方法及装置
CN111757453A (zh) * 2019-03-26 2020-10-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定时同步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2367673A (zh) * 2020-10-30 2021-02-12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考虑反射波束的用户位置信息辅助毫米波接入和跟踪流程
CN112600590A (zh) * 2020-12-10 2021-04-02 天津光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强反射环境下的双天线双频点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13852979A (zh) * 2021-11-30 2021-12-28 江苏易珩空间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信号重构方法、系统、通信信号重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343214A1 (en) * 2011-01-14 2013-12-26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Base station device, terminal devic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WO2017113093A1 (zh) * 2015-12-29 2017-07-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赋形训练的方法和设备以及控制器
WO2018121439A1 (zh) * 2016-12-28 2018-07-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直射径判断方法及装置
CN111757453A (zh) * 2019-03-26 2020-10-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定时同步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2367673A (zh) * 2020-10-30 2021-02-12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考虑反射波束的用户位置信息辅助毫米波接入和跟踪流程
CN112600590A (zh) * 2020-12-10 2021-04-02 天津光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强反射环境下的双天线双频点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13852979A (zh) * 2021-11-30 2021-12-28 江苏易珩空间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信号重构方法、系统、通信信号重构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6436A1 (zh) * 2022-09-02 2024-03-07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发送方法、系统、装置、设备及相关设备
WO2024146440A1 (zh) * 2023-01-06 2024-07-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45035B (zh) 2024-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745035B (zh)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4745033B (zh)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US920991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virtual desktop OTA
CN111629385B (zh) 全双工参考信号的配置方法、终端及基站
CN115361107B (zh) 信令指示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US10848220B2 (en) Compressing and decompressing beamspace coefficients
Tultul et al.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terahertz frequency band: Enhancement of energy efficiency
CN117200827A (zh) 一种用于智能电网的hplc和hrf双模通信单元
CN114125900B (zh) 智能表面辅助跳频传输的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EP4322705A1 (en) Signal sending and signal receiving methods, communication nod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2532290B (zh) 一种信号分集合并模式的切换方法及装置
KR20240027811A (ko) 채널 상태 정보 전송 방법, 통신 노드 및 저장 매체
KR101329153B1 (ko) 송신 장치 및 상기 송신 장치를 이용한 무선 송신 방법
Valadão et al. Trend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Spectrum Efficiency in NOMA and MIMO based Cognitive Radio in 5G Networks
CN116669188B (zh) 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Iqbal et al. 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 based spatial spectrum sensing for cognitive radio systems
US20240039615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ssion of auxiliary data using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s
WO2024197911A1 (en) Reference signal configuration for target sensing
WO2024027473A1 (zh) 信息上报方法、装置、通信节点及存储介质
WO2024000603A1 (en) Probing signal selection
CN107888254B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通信节点
Rengaraj et al. RIS and UAV Aided Spatial Modulation for 6G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Golbabapour et al. Sum rate maximization for mm-wave multi-user hybrid IRS-assisted MIMO systems
CN116074812A (zh) 无线网络的通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介质
CN117040705A (zh) 传输信令的配置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和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