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69188B - 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69188B
CN116669188B CN202310953314.2A CN202310953314A CN116669188B CN 116669188 B CN116669188 B CN 116669188B CN 202310953314 A CN202310953314 A CN 202310953314A CN 116669188 B CN116669188 B CN 1166691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user
network node
beams
us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5331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669188A (zh
Inventor
李南希
朱剑驰
程振桥
佘小明
陈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elecom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elecom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95331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69188B/zh
Publication of CN1166691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691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6691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691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1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for groups of terminals or us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该方法应用于网络侧设备,包括采用第一波束组和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进行广播信息传输,第一波束组中的波束不指向网络节点,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指向网络节点;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第一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至第一用户组,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第二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至第二用户组;从第二用户组中筛选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将用户从第二用户组中剔除,将用户划分至第一用户组,本公开可以实现对用户终端进行分组,从而提升网络侧设备调度传输效率。

Description

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基于网络节点的用户分组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智能反射面(IRS,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或可重构智能表面(RIS,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由大量低成本的电磁单元构成,可通过对每个单元的参数(如相位)进行调整,从而控制入射到智能表面的信号反射/透射方向,可以将信号反射/透射到期望的方向上。由于RIS具有低成本、低功耗、易部署等特点,因此有望成为第六代移动通信标准(6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6G)无线通信的候选技术。
相关技术中,动态可调的RIS可以由基站控制信号反射/透射到期望的方向,但是RIS对用户终端(User Equipment,UE)是透明的,即UE无法感知RIS的变化。在此条件下,网络侧无法确定由RIS辅助传输的用户,也无法确定可以直接由网络侧进行服务而无需RIS辅助转发的用户,网络侧的后续调度传输难度大,导致调度传输效率低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相关技术中UE无法感知RIS的变化导致网络侧设备调度传输效率低的问题。
本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应用于网络侧设备,包括:采用第一波束组和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进行广播信息传输,其中,所述第一波束组中的波束不指向网络节点,所述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指向所述网络节点;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所述第一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至第一用户组,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所述第二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至第二用户组;从所述第二用户组中筛选属于所述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将所述用户从所述第二用户组中剔除,将所述用户划分至所述第一用户组。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从所述第二用户组中筛选属于所述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包括:配置一组用于测量的参考信号,采用属于同一波束组的波束传输所述参考信号,以使所述用户终端对所述参考信号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上报所述测量结果,其中,所述测量结果包括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RSRP;若所述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则判定所述用户终端为属于所述第一用户组的用户。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采用所述第一波束组中的不同波束传输所述参考信号;其中,所述若所述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则判定所述用户终端为属于所述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包括:若至少一个所述参考信号的RSRP大于预设功率阈值,则判定所述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参考信号采用所述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进行传输,所述网络侧设备控制所述网络节点采用不同的波束转发图样对不同的所述参考信号进行转发;其中,所述若所述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则判定所述用户终端为属于所述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包括:若RSRP大于预设功率阈值的所述参考信号的数目大于或等于预设数量阈值,则判定所述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波束组及第二波束组至少包括一个波束,且所述波束均具备不同的波束索引。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波束包括用于传输同步信号块SSB的波束。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用户组需要由所述网络节点辅助传输,所述第一用户组不需要由所述网络节点辅助传输。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装置,应用于网络侧设备,包括:信息广播模块,用于采用第一波束组和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进行广播信息传输,其中,所述第一波束组中的波束不指向网络节点,所述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指向所述网络节点;用户组划分模块,用于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所述第一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至第一用户组,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所述第二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至第二用户组;用户组调整模块,用于从所述第二用户组中筛选属于所述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将所述用户从所述第二用户组中剔除,将所述用户划分至所述第一用户组。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其中,所述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来执行上述的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
在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采用第一波束组和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进行广播信息传输,其中,第一波束组中的波束不指向网络节点,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指向网络节点;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第一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至第一用户组,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第二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至第二用户组;从第二用户组中筛选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将用户从第二用户组中剔除,将用户划分至第一用户组。本公开能够判断哪些用户需要由RIS辅助转发,哪些用户无需RIS辅助转发,从而有助于网络侧设备的后续调度传输,提升传输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系统结构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流程图。
图3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用户终端为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判断方法的流程图。
图4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用户终端为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判断方法一具体实例的流程图。
图5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用户终端为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判断方法另一具体实例的流程图。
图6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系统结构的一具体实例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装置示意图。
图8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
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于本公开实施例的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或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装置的示例性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系统架构100可以包括用户终端101、102、103,网络104,网络节点105和网络侧设备106。
网络104用以在用户终端101、102、103和网络节点105、网络节点105和网络侧设备106之间提供通信链路的介质,可以是无线网络。
可选地,上述的无线网络使用标准通信技术和/或协议。网络通常为因特网、但也可以是任何网络,包括但不限于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城域网(MetropolitanArea Network,MAN)、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移动、无线网络、专用网络或者虚拟专用网络的任何组合)。在一些实施例中,使用包括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HTML)、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Language,XML)等的技术和/或格式来代表通过网络交换的数据。此外还可以使用诸如安全套接字层(Secure SocketLayer,SSL)、传输层安全(Transport Layer Security,TLS)、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Private Network,VPN)、网际协议安全(Internet ProtocolSecurity,IPsec)等常规加密技术来加密所有或者一些链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使用定制和/或专用数据通信技术取代或者补充上述数据通信技术。
用户终端101、102、103可以是各种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膝上型便携计算机、台式计算机、可穿戴设备、增强现实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
可选地,不同的用户终端101、102、103中安装的应用程序的用户终端是相同的,或基于不同操作系统的同一类型应用程序的用户终端。基于终端平台的不同,该应用程序的用户终端的具体形态也可以不同,比如,该应用程序客户端可以是手机用户终端、PC用户终端等。
网络节点105可以是智能反射面(IRS,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可重构智能表面(RIS,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智能直放站或者智能中继装置,可以通过在平面上集成大量低成本的反射/透射元件,智能地调整用户终端101、102、103与网络侧设备106之间的无线传播环境,从而显著提高无线通信网络的性能。
网络侧设备106可以是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5G基站(gNB)、或者以后版本的基站、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BandUnit,BBU)、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接入点(Access Point,AP),传输点(transmission andreceiver point,TRP或者transmission point,TP),或者所述领域中其他词汇,只要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所述网络设备不限于特定技术词汇。
网络侧设备106,可以是4G基站,或者5G基站,或者更高版本的基站,或者其他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或者称之为节点B,演进节点B,或者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Point,TRP),或者接入点(Access Point,AP),或者WiFi设备,或者所述领域中其他词汇,只要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网络侧设备不限于特定技术词汇。
网络节点105具有低成本、低功耗、易部署等特点,RIS可以由网络侧设备106控制,例如,由基站控制,但是对UE是透明的,即UE可能不知道RIS存在。当存在网络节点105时,存在两种传输方式,其一为网络侧设备直接将数据发送至用户终端,其二为网络侧设备经由网络节点将数据转发至用户终端。
然而,如何区分哪些用户需要RIS辅助转发,哪些用户无需RIS辅助转发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106可以采用第一波束组和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进行广播信息传播,第一波束组中的波束不指向网络节点105,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指向网络节点105,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第一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至第一用户组,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第二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值第二用户组;从第二用户组中筛选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将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从第二用户组中提出,将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划分至第一用户组,以实现用户分组,从而根据第一用户组和第二用户组进行数据传输,提升后续调度效率。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晓,图1中的用户终端、网络、网络节点和网络侧设备的数量仅仅是示意性的,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的用户终端、网络、网络节点和网络侧设备。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基于此,本公开提供的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采用第一波束组和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进行广播信息传输,其中,第一波束组中的波束不指向网络节点,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指向网络节点;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第一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至第一用户组,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第二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至第二用户组;从第二用户组中筛选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将用户从第二用户组中剔除,将用户划分至第一用户组。本公开能够判断哪些用户需要由RIS辅助转发,哪些用户无需RIS辅助转发,从而有助于网络侧设备的后续调度传输,提升传输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示例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该方法可以由任意具备计算处理能力的电子设备执行。
图2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流程图,如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应用于网络侧设备,包括如下步骤:
S202、采用第一波束组和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进行广播信息传输,其中,第一波束组中的波束不指向网络节点,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指向网络节点。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波束组及第二波束组至少包括一个波束,且所述波束均具备不同的波束索引。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波束组中包括一个或多个波束,第一波束组内的所有波束均不指向网络节点,即上述一个或多个波束均不指向网络节点。
示例性的,第一波束组中的一个或多个波束可以为5G系统的同步信号块(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SSB)波束。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波束组中包括一个或多个波束,第二波束组内的所有波束均指向网络节点,即第二波束组内的一个或多个波束均指向网络节点。
示例性的,第二波束组中的一个或多个波束可以为5G系统的SSB波束。
需要说明的是,在无线通信时,第一波束组中的波束为网络侧设备将数据直接传输至用户终端采用的波束,即无需网络节点辅助传输场景采用的波束;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为网络侧设备需要通过网络节点将数据转发至用户终端采用的波束,即需要网络节点辅助传输场景采用的波束。
在一个实施例中,由网络侧设备配置第一波束组中的波束和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第一波束组中的波束和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均具备不同的波束索引。
当网络侧设备采用第一波束组和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进行广播信息传输时,广播信息中携带波束索引,用于小区搜索流程,从而使用户终端根据波速索引执行小区搜索,完成随机接入流程,接入当前小区。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波束组中的多个波束的波束索引不同,第二波束组中的多个波束的波束索引不同,以及第一波束组中的波束对应的波束索引与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对应的波束索引各不相同。波束索引可以采用数字、字母、符号等中的一项或多项表示。
例如,第一波束组中包括两个波束,第一波束组中的波束的波束索引分别为波束#1和波束#2,第二波束组中包括三个波束,第二波束组中的三个波束对应的波束索引分别为波束#3、波束#4和波束#5。
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节点为转发网络侧设备传输数据的节点,网络节点可以是智能反射面、可重构智能表面、智能直放站或者智能中继装置,网络节点可以通过波束赋形的方式进行信号转发。
S204、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第一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至第一用户组,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所述第二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至第二用户组。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用户组和第二用户组分别具有对应的用户组标识,用户组标识用于区分不同的用户组,不同的用户组采用不同的传输策略,例如,对于第一用户组内的用户,无需网络节点辅助传输,直接由网络侧设备传输数据即可,对于第二用户组内的用户,需要网络节点辅助传输,网络侧设备传输的数据经网络节点转发,至用户终端。
用户组标识可以采用文字、数字、字母、符号等中的一项或多项标识。例如,采用组1#标表示第一用户组,采用组2#表示第二用户组。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用户终端接收到网络侧设备广播的消息时,用户终端随机选择第一用户组或第二用户组中的波束,接入当前小区。
S206、从第二用户组中筛选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将上述用户从第二用户组中剔除,将上述用户划分至第一用户组。
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进一步更细致地筛选第二用户组中是否存在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此时,网络侧设备可以配置一组用于测量的参考信号,采用第一波束组或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传输参考信号,以使用户终端对参考信号进行测量,并将测量得到的测量报告上报至网络侧设备,网络侧设备判断测量报告中的相关参数与预设条件之间的关系,确认上述用户终端是否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
当筛选到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时,将上述用户从第二用户组中剔除,并将上述用户划分至第一用户组。
示例性的,可以将筛选到的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对应用户组标识由第二用户组的用户组标识修改第一用户组的用户组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对第二用户组内的用户终端逐一传输参考信号,单独判断上述用户终端是否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直至第二用户组内的用户遍历完毕;还可以同时对第二用户组内的用户终端传输参考信号,同时对各个用户终端进行判断是否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情况,以分时、分组等方式判断第二用户组是否存在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第二用户组需要由网络节点辅助传输,第一用户组不需要由网络节点辅助传输。
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采用第一波束组和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进行广播信息传输,其中,第一波束组中的波束不指向网络节点,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指向网络节点;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第一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至第一用户组,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第二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至第二用户组;从第二用户组中筛选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将用户从第二用户组中剔除,将用户划分至第一用户组。本公开能够判断哪些用户需要由RIS辅助转发,哪些用户无需RIS辅助转发,从而有助于网络侧设备的后续调度传输,提升传输效率。
图3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用户终端为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判断方法流程图。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S206中的从第二用户组中筛选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包括:
S302、配置一组用于测量的参考信号,采用属于同一波束组的波束传输参考信号,以使用户终端对参考信号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上报测量结果,其中,测量结果包括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RSRP;
S304、若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则判定用户终端为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参考信号是在无线通信中为测量或监控的目的而发送的信号,网络侧设备配置的用于测量的参数信号可以包括至少两个。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考信号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SSB中的同步信号、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追踪参考信号、探测参考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信号可以采用第一波束组中的波束传输至用户终端;也可以采用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经网络节点转发至用户终端。
上述预设条件可以预先配置于网络侧设备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根据用户终端上报的参考信号的RSRP与预设条件之间的关系,确定用户终端是否为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
图4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用户终端为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判断方法一具体实例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包括:
S3022、采用第一波束组中的不同波束传输参考信号;
S3042、若至少一个参考信号的RSRP大于预设功率阈值,则判定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
上述的预设功率阈值可以预先配置于网络侧设备内,作为预设条件的一种实现方式,预设功率阈值的取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至少一个参考信号的RSRP大于预设功率阈值时,判定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进而得到上述用户终端为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需要将该用户终端从第二用户组中剔除,并划分至第一用户组。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用户终端上报的参考信号的RSRP小于或等于预设功率阈值时,判定参考信号的RSRP不满足预设条件,进而得到上述用户终端为属于第二用户组的用户,不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无需进行剔除、分组操作。
图5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用户终端为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判断方法另一具体实例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包括:
S3024、参考信号采用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进行传输,网络侧设备控制网络节点采用不同的波束转发图样对不同的参考信号进行转发;
S3044、若RSRP大于预设功率阈值的参考信号的数目大于或等于预设数量阈值,则判定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配置一组用于测量的参考信号,采用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传输上述参考信号,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方向指向网络节点,上述参考信号经网络节点转发至用户终端。
网络侧设备可以控制网络节点,采用不同的转发图样对不同的参考信号进行转发,其中转发图样可以是通过对电磁元件调整形成的某种具有特定反射/投射样式的电磁波图样,也可以是指向某些特定方向的反射/投射波束样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预设数量阈值预先配置于网络侧设备内,作为预设条件的另一种实现方式,预设数量阈值还可以配置为参考信号的数量有关,例如,预设数量阈值可以配置为大于等于2,且小于参考信号的数量之间的数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RSRP大于预设功率阈值的参考信号的数目大于或等于预设数量阈值时,判定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进而得到上述用户终端为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需要将该用户终端从第二用户组中剔除,并划分至第一用户组。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RSRP大于预设功率阈值的参考信号的数目小于预设数量阈值时,判定参考信号的RSRP不满足预设条件,进而得到上述用户终端为属于第二用户组的用户,不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无需进行剔除、分组操作。
在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第一波束组或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传输参考信号,以实现第二用户组内的用户终端对参考信号进行测量,并向网络侧设备上报测量结果,网络侧设备根据测量结果确定上述用户终端是否为属于第一用户组内的用户,从而实现用户精确分组,便于后续网络侧设备的调度,提升调度效率和传输效率。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系统的一具体实例的示意图。
在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第二波束组202中的波束传输参考信号。
如图6所示,系统结构可以包括用户终端101,102,网络节点105和网络侧设备106。
网络侧设备106采用第一波束组201和第二波束组202中的波束进行广播信息传输,其中,第一波束组201中的波束不指向网络节点105,第一波束组201中包括波束1#和波束2#;第二波束组202中的波束指向网络节点105,第二波束组202中包括波束3#、波束4#和波束5#。
用户终端102和用户终端101均通过第二波束组202中的波束随机接入当前小区。
例如,用户终端101和用户终端102在小区搜索中选择了波束#3,但实际上用户终端102无需网络节点105辅助,用户终端102所在小区属于网络侧设备106直接覆盖范围,例如基站直接覆盖上述小区。
网络侧设备106配置参考信号#3、#4、#5,并采用第二波束组202中的波束#3传输上述参考信号。网络侧设备106控制网络节点105分别采用波束转发图样203、波束转发图样204和波束转发图样205对参考信号#3、#4、#5进行转发。
用户终端101属于波束转发图样203的波束方向上,因此测量获得参考信号#3的RSRP较好,相对的,用户终端101测量得到参考信号#4和#5(分别对应波束转发图样204和波束转发图样205)的RSRP较差。网络侧设备收到用户终端101上报的测量结果,只有参考信号#3的RSRP大于预设功率阈值,而参考信号#4和#5的RSRP小于预设功率阈值,为此,网络侧设备判断用户终端101属于第二用户组,不做调整。
用户终端102不属于任何波束转发图样的波束方向,对于参考信号#3~#5,由于采用相同的波束指向网络节点105,从用户终端102侧来看除了时变信道带来的影响外,这些信号的大尺度衰落是近似的,因此,用户终端102测量得到参考信号#3~#5的RSRP,在较大程度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网络侧设备收到用户终端102上报的测量结果,发现参考信号#3、#4、#5的RSRP均大于预设功率阈值,为此,网络侧设备106判断用户终端102属于第一用户组,将其从第二用户组删去,加入第一用户组。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第一波束组201中的波束传输参考信号。
如图6所示,第一波束组201包括波束#1和波束#2,均不指向网络节点105;第二波束组202包括波束#3~#5,均指向网络节点105,例如RIS。
用户终端102和用户终端101均通过第二波束组202中的波束随机接入当前小区。
例如,用户终端101和用户终端102在小区搜索中选择了波束#3,但实际上用户终端102无需网络节点105辅助,用户终端102所在小区属于网络侧设备106直接覆盖范围,例如基站直接覆盖上述小区。
网络侧设备106配置参考信号#1,#2,并采用波束#1和波束#2传输上述参考信号。
用户终端102属于网络节点105转发波束覆盖范围,为此测量得到的参考信号#1和#2的RSRP很差,甚至可能无法收到相应参考信号,即不存在参考信号的RSRP大于预设功率阈值。为此,网络侧设备106判断用户终端102属于第二用户组,不做调整。
用户终端101大致处于波束#2的覆盖范围,测量得到参考信号#2的RSRP较好。网络侧设备106收到用户终端101上报的测量报告,发现参考信号#2的RSRP大于预设功率阈值,为此,网络侧设备106判断用户终端101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将其从第二用户组删去,加入第一用户组。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数据传输过程中,可以仅对第二用户组内的各个用户进行遍历,筛选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装置,如下面的实施例所述。由于该装置实施例解决问题的原理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相似,因此该装置实施例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7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装置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装置包括:信息广播模块701,用户组划分模块702和用户组调整模块703。
其中,信息广播模块701,用于采用第一波束组和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进行广播信息传输,其中,第一波束组中的波束不指向网络节点,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指向网络节点;
用户组划分模块702,用于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第一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至第一用户组,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第二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至第二用户组;
用户组调整模块703,用于从第二用户组中筛选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将用户从第二用户组中剔除,将用户划分至第一用户组。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组调整模块703,用于配置一组用于测量的参考信号,采用属于同一波束组的波束传输参考信号,以使用户终端对参考信号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上报测量结果,其中,测量结果包括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RSRP;若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则判定用户终端为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组调整模块703,用于采用第一波束组中的不同波束传输参考信号;若至少一个参考信号的RSRP大于预设功率阈值,则判定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组调整模块703,用于参考信号采用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进行传输,网络侧设备控制网络节点采用不同的波束转发图样对不同的参考信号进行转发;若RSRP大于预设功率阈值的参考信号的数目大于或等于预设数量阈值,则判定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波束组及第二波束组至少包括一个波束,且波束均具备不同的波束索引。
需要说明的是,波束包括用于传输同步信号块SSB的波束。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未显示在附图中的信号传输模块,信号传输模块用于第二用户组需要由网络节点辅助传输,第一用户组不需要由网络节点辅助传输。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以实现为系统、方法或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以具体实现为以下形式,即:完全的硬件实施方式、完全的软件实施方式(包括固件、微代码等),或硬件和软件方面结合的实施方式,这里可以统称为“电路”、“模块”或“系统”。
下面参照图8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这种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800。图8显示的电子设备80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8所示,电子设备800以通用计算设备的形式表现。电子设备800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至少一个处理单元810、上述至少一个存储单元820、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存储单元820和处理单元810)的总线830。
其中,存储单元存储有程序代码,程序代码可以被处理单元810执行,使得处理单元810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
例如,处理单元810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如下步骤:采用第一波束组和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进行广播信息传输,其中,第一波束组中的波束不指向网络节点,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指向网络节点;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第一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至第一用户组,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第二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至第二用户组;从第二用户组中筛选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将用户从第二用户组中剔除,将用户划分至第一用户组。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单元810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如下步骤:配置一组用于测量的参考信号,采用属于同一波束组的波束传输参考信号,以使用户终端对参考信号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上报测量结果,其中,测量结果包括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RSRP;若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则判定用户终端为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单元810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如下步骤:采用第一波束组中的不同波束传输参考信号;其中,若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则判定用户终端为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包括:若至少一个参考信号的RSRP大于预设功率阈值,则判定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单元810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如下步骤:参考信号采用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进行传输,网络侧设备控制网络节点采用不同的波束转发图样对不同的参考信号进行转发;其中,若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则判定用户终端为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包括:若RSRP大于预设功率阈值的参考信号的数目大于或等于预设数量阈值,则判定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单元810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如下步骤:第一波束组及第二波束组至少包括一个波束,且波束均具备不同的波束索引。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单元810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如下步骤:波束包括用于传输同步信号块SSB的波束。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单元810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如下步骤:第二用户组需要由网络节点辅助传输,第一用户组不需要由网络节点辅助传输。
存储单元820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单元形式的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单元(RAM)8201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单元820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只读存储单元(ROM)8203。
存储单元820还可以包括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8205的程序/实用工具8204,这样的程序模块8205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
总线830可以为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单元总线或者存储单元控制器、外围总线、图形加速端口、处理单元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
电子设备80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840(例如键盘、指向设备、蓝牙设备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该电子设备800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电子设备800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850进行。并且,电子设备80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860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所示,网络适配器860通过总线830与电子设备800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电子设备800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终端装置、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方法。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能够实现本公开上述方法的程序产品。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的各个方面还可以实现为一种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包括程序代码,当程序产品在用户终端上运行时,程序代码用于使用户终端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
例如,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程序产品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的方法:采用第一波束组和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进行广播信息传输,其中,第一波束组中的波束不指向网络节点,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指向网络节点;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第一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至第一用户组,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第二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至第二用户组;从第二用户组中筛选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将用户从第二用户组中剔除,将用户划分至第一用户组。
在一个实施例中,从第二用户组中筛选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包括:配置一组用于测量的参考信号,采用属于同一波束组的波束传输参考信号,以使用户终端对参考信号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上报测量结果,其中,测量结果包括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RSRP;若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则判定用户终端为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
在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第一波束组中的不同波束传输参考信号;其中,若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则判定用户终端为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包括:若至少一个参考信号的RSRP大于预设功率阈值,则判定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方法还包括:参考信号采用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进行传输,网络侧设备控制网络节点采用不同的波束转发图样对不同的参考信号进行转发;其中,若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则判定用户终端为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包括:若RSRP大于预设功率阈值的参考信号的数目大于或等于预设数量阈值,则判定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波束组及第二波束组至少包括一个波束,且波束均具备不同的波束索引。
在一个实施例中,波束包括用于传输同步信号块SSB的波束。
在一个实施例中,方法还包括:第二用户组需要由网络节点辅助传输,第一用户组不需要由网络节点辅助传输。
本公开中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可选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操作的程序代码,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设备的情形中,远程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此外,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公开中方法的各个步骤,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步骤,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步骤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的或备选的,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以及/或者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等。
通过以上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移动终端、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9)

1.一种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网络侧设备,包括:
采用第一波束组和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进行广播信息传输,其中,所述第一波束组中的波束不指向网络节点,所述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指向所述网络节点,所述网络节点用于转发所述网络侧设备传输的数据;
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所述第一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至第一用户组,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所述第二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至第二用户组;
从所述第二用户组中筛选属于所述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将所述用户从所述第二用户组中剔除,将所述用户划分至所述第一用户组;
其中,所述从所述第二用户组中筛选属于所述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包括:
配置一组用于测量的参考信号,采用属于同一波束组的波束传输所述参考信号,以使用户终端对所述参考信号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上报所述测量结果,其中,所述测量结果包括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RSRP;
若所述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则判定所述用户终端为属于所述第一用户组的用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所述第一波束组中的不同波束传输所述参考信号;
其中,所述若所述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则判定所述用户终端为属于所述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包括:
若至少一个所述参考信号的RSRP大于预设功率阈值,则判定所述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参考信号采用所述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进行传输,所述网络侧设备控制所述网络节点采用不同的波束转发图样对不同的所述参考信号进行转发;
其中,所述若所述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则判定所述用户终端为属于所述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包括:
若RSRP大于预设功率阈值的所述参考信号的数目大于或等于预设数量阈值,则判定所述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束组及第二波束组至少包括一个波束,且所述波束均具备不同的波束索引。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束包括用于传输同步信号块SSB的波束。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用户组需要由所述网络节点辅助传输,所述第一用户组不需要由所述网络节点辅助传输。
7.一种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网络侧设备,包括:
信息广播模块,用于采用第一波束组和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进行广播信息传输,其中,所述第一波束组中的波束不指向网络节点,所述第二波束组中的波束指向所述网络节点,所述网络节点用于转发所述网络侧设备传输的数据;
用户组划分模块,用于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所述第一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至第一用户组,将随机接入过程中选择所述第二波束组中波束的用户划分至第二用户组;
用户组调整模块,用于从所述第二用户组中筛选属于所述第一用户组的用户,将所述用户从所述第二用户组中剔除,将所述用户划分至所述第一用户组;
所述用户组调整模块,用于配置一组用于测量的参考信号,采用属于同一波束组的波束传输参考信号,以使用户终端对参考信号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上报测量结果,其中,测量结果包括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RSRP;若参考信号的RSRP满足预设条件,则判定用户终端为属于第一用户组的用户。
8. 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以及
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
其中,所述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来执行权利要求 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
CN202310953314.2A 2023-07-31 2023-07-31 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ctive CN1166691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53314.2A CN116669188B (zh) 2023-07-31 2023-07-31 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53314.2A CN116669188B (zh) 2023-07-31 2023-07-31 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69188A CN116669188A (zh) 2023-08-29
CN116669188B true CN116669188B (zh) 2023-11-07

Family

ID=87721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53314.2A Active CN116669188B (zh) 2023-07-31 2023-07-31 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69188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70370A (zh) * 2017-07-14 2020-03-0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随机接入期间对波束对链路的配置
CN114051284A (zh) * 2021-11-11 2022-02-15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波束识别随机接入方法和设备
WO2022100621A1 (zh) * 2020-11-10 2022-05-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工作模式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2151016A1 (en) * 2021-01-13 2022-07-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itial access for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assisted communication in the absence of reciprocity
TW202241188A (zh) * 2021-03-05 2022-10-16 美商高通公司 Ris輔助和非ris輔助上行鏈路訊號傳遞
TW202241165A (zh) * 2021-03-05 2022-10-16 美商高通公司 Ris輔助和非ris輔助訊號傳遞
WO2023130344A1 (en) * 2022-01-07 2023-07-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age of a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16437450A (zh) * 2023-05-08 2023-07-14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 波束资源配置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70370A (zh) * 2017-07-14 2020-03-0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随机接入期间对波束对链路的配置
WO2022100621A1 (zh) * 2020-11-10 2022-05-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工作模式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2151016A1 (en) * 2021-01-13 2022-07-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itial access for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assisted communication in the absence of reciprocity
TW202241188A (zh) * 2021-03-05 2022-10-16 美商高通公司 Ris輔助和非ris輔助上行鏈路訊號傳遞
TW202241165A (zh) * 2021-03-05 2022-10-16 美商高通公司 Ris輔助和非ris輔助訊號傳遞
CN114051284A (zh) * 2021-11-11 2022-02-15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波束识别随机接入方法和设备
WO2023130344A1 (en) * 2022-01-07 2023-07-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age of a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16437450A (zh) * 2023-05-08 2023-07-14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 波束资源配置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69188A (zh) 2023-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62524B2 (en) Beam failure recovery
EP3861806B1 (en) Method for positioning reference design
WO2019136724A1 (zh) Srs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19193581A2 (en) Beam indication for multi-panel ue
TWI729754B (zh) 用於波束故障偵測之方法及ue
WO2020103953A1 (zh) 一种确定上行链路的方法及装置
EP2941060B1 (en) Network access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EP4221296A1 (en) Node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WO2020200001A1 (zh) 一种速率匹配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JP7448681B2 (ja) タイミング変化決定方法、装置、機器および記憶媒体
CN112586022A (zh) 针对基于ssb和csi-rs的rrm测量的测量间隙管理
US10250674B2 (en) Radio access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implementing mutual transmission and processing of collaborative data between sites
CN116669188B (zh) 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用户分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5459789A (zh) 信号发送方法、系统、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125900A (zh) 智能表面辅助跳频传输的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EP3691147B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bundling size, user terminal,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CN116684894B (zh) 基于网络节点的环境散射通信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17155528A (zh) 基于网络节点传输的准共址信息指示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4745759B (zh) 确定驻留小区的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JP2021522751A (ja) 参照信号伝送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WO2021121556A1 (en) Resumed beamformed communication with a terminal device
WO2024027473A1 (zh) 信息上报方法、装置、通信节点及存储介质
EP4346288A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service access point, and information sending method, communication nod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5226133A (zh) 主辅小区添加或改变方法、系统、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7255350A (zh) 频谱资源调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