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30120A - 反射体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反射体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30120A
CN114730120A CN202080078396.5A CN202080078396A CN114730120A CN 114730120 A CN114730120 A CN 114730120A CN 202080078396 A CN202080078396 A CN 202080078396A CN 114730120 A CN114730120 A CN 1147301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or
restoring
holding member
driving device
mirror ho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7839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藤拓也
猿舘彰良
长田宽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7301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301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0Arrangements for lock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Light Control Or Optical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反射体驱动装置(101)具备:支承部件(SP);作为能够保持作为反射体的镜(1)的反射体保持部件的镜保持部件(2);驱动机构(MD),使镜保持部件(2)相对于支承部件(SP)摆动;以及复原部件(RM),使镜保持部件(2)复原为初始状态。在镜保持部件(2)设有轴部(9),在支承部件(SP)设有将轴部(9)支承为能够转动的轴承部件(32)。

Description

反射体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例如涉及被搭载于带相机的便携设备等的反射体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具备无轴型的棱镜驱动机构的相机模块,所述无轴型的棱镜驱动机构通过弹性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保持棱镜单元的棱镜保持件(prism holder)(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989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该棱镜驱动机构没有机械式的旋转轴,因此根据相机模块的姿势,存在受到作用于棱镜单元的重力的影响而无法使棱镜保持件稳定地旋转的隐患。
因此,希望提供能够更稳定地驱动棱镜等反射体的反射体驱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反射体驱动装置具备:支承部件;反射体保持部件,能够保持反射体;驱动机构,使所述反射体保持部件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摆动;以及复原部件,使所述反射体保持部件复原为初始状态,其中,在所述反射体保持部件设有轴部,在所述支承部件设有将所述轴部支承为能够转动的轴承部件。
发明效果
通过上述的手段,提供了能够更稳定地驱动反射体的反射体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反射体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相机模块的示意图。
图3是反射体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驱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摆动部以及直动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6A是上侧复原部件的分解立体图以及完成立体图。
图6B是下侧复原部件的分解立体图以及完成立体图。
图7A是上侧支承部件的仰视图。
图7B是上侧支承部件的仰视图。
图8A是下侧支承部件的俯视图。
图8B是下侧支承部件的俯视图。
图9A是镜保持部件的俯视图。
图9B是镜保持部件的俯视图。
图10A是驱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10B是驱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11是第一复原部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反射体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图1是反射体驱动装置101的立体图。图2是搭载有反射体驱动装置101的带相机的便携设备的相机模块的示意图。图3是反射体驱动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反射体驱动装置101被构成为能够使作为反射体的镜1绕摆动轴SA摆动。反射体驱动装置101例如被用于潜望式相机促动器。摆动轴SA是与Z轴平行的轴。反射体也可以是棱镜。在本实施方式中,镜1被构成为实现平坦的反射面。具体而言,反射体驱动装置101被构成为能够通过被箱体3覆盖的驱动机构MD(参照图3),如两箭头AR1所示那样地使镜1相对于支承部件SP(参照图3)绕摆动轴SA摆动。
驱动机构MD经由布线基板4被连接于外部的电源。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基板4由柔性布线基板构成。但是,布线基板4也可以是刚性布线基板,还可以是刚柔性布线基板。
以下,为了方便,存在以从摆动轴SA观察配置有镜1侧(Y1侧)作为前侧而参照,并以其相反侧即没有配置镜1侧(Y2侧)作为后侧而参照的情况。此外,存在以X1侧作为右侧而参照,并以X2侧作为左侧而参照的情况。
典型地如图2所示,反射体驱动装置101被配置于比透镜单元LU更靠近被摄体侧,使来自被摄体的光LT在镜1被反射,并使其反射光通过透镜单元LU而到达拍摄元件IS。相机模块除了使镜1绕摆动轴SA摆动的驱动机构MD之外,还可以具有能够使镜1绕与摆动轴SA(Z轴)垂直且与Y轴垂直的轴即X轴摆动的机构。
箱体3由上部罩3a、侧部罩3b以及基底部件3c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罩3a以及侧部罩3b由无磁性金属形成,基底部件3c由合成树脂形成。
反射体驱动装置101被构成为能够通过驱动机构MD,如两箭头AR2所示那样地使镜1相对于箱体3在Y轴方向上直线地移动。
接下来,参照图3~图5,对驱动机构MD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4是驱动机构MD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构成驱动机构MD的摆动部SM以及直动部LM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4所示,驱动机构MD包含镜保持部件2、支承部件SP、磁场产生部件5、线圈6、轭7、轴部9和磁检测部件10。
镜保持部件2是反射体保持部件的一个例子,并被构成为保持作为反射体的镜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镜保持部件2具有镜保持部2a、磁场产生部件保持部2b以及连结部2c。镜保持部2a被构成为能够保持镜1。磁场产生部件保持部2b被构成为能够保持磁场产生部件5(第三磁场产生部件5C)。连结部2c被构成为将镜保持部2a与磁场产生部件保持部2b连结。此外,连结部2c被构成为以不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安装有轴部9。
支承部件SP被构成为以能够绕摆动轴SA摆动的方式支承镜保持部件2。具体而言,支承部件SP被构成为经由复原部件RM以能够绕绕摆动轴SA摆动的方式支承镜保持部件2。
复原部件RM被构成为能够使通过驱动机构MD被驱动的反射体保持部件复原为初始状态。
初始状态是指未通过驱动机构MD被驱动时的反射体保持部件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初始状态包含第一初始状态(非摆动状态)以及第二初始状态(非直动状态)。第一初始状态(非摆动状态)是指未通过驱动机构MD被摆动时的镜保持部件2的状态。具体而言,第一初始状态(非摆动状态)是指镜1的平坦的反射面相对于Y轴垂直的状态。第二初始状态(非直动状态)是指未通过驱动机构MD被直线地移动时的镜保持部件2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复原部件RM包含第一复原部件RM1以及第二复原部件RM2。第一复原部件RM1被构成为在支承部件SP支承镜保持部件2。此外,第一复原部件RM1被构成为能够使通过驱动机构MD绕摆动轴SA被摆动的镜保持部件2复原为第一初始状态(非摆动状态)。即,第一复原部件RM1被构成为在镜保持部件2绕摆动轴SA摆动时,作为产生使镜保持部件2返回中立位置(第一初始状态(非摆动状态)时的位置)那样的力(绕摆动轴SA的扭矩)的弹簧发挥功能。对由第一复原部件RM1带来的使镜保持部件2复原为第一初始状态(非摆动状态)的功能的详细情况在之后进行叙述。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第一复原部件RM1包含上侧复原部件URM以及下侧复原部件LRM,并被构成为通过上侧复原部件URM和下侧复原部件LRM来夹持镜保持部件2。
而且,如图4所示,支承部件SP包含上侧支承部件USP以及下侧支承部件LSP,并被构成为通过上侧支承部件USP和下侧支承部件LSP来夹持夹着镜保持部件2的第一复原部件RM1。
而且,如图3所示,箱体3被构成为经由球体CB(第一球体CB1以及第二球体CB2)通过上部罩3a和基底部件3c来夹持支承部件SP。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上侧支承部件USP的上表面(Z1侧的面)被构成为隔着一个第一球体CB1与上部罩3a的下表面(Z2侧的面)对置。
而且,第一球体CB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配置于球承接部ST(第一球承接部ST1),所述球承接部ST(第一球承接部ST1)被施力部件CS向上方(Z1方向)施力,并且所述第一球体CB1被按压于上部罩3a的下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球体CB1是陶瓷球,施力部件CS是压缩螺旋弹簧。在上侧支承部件USP的上表面设有承接施力部件CS的下端部的凹部RS。
如图3所示,下侧支承部件LSP的下表面(Z2侧的面)被构成为隔着四个第二球体CB2与基底部件3c的上表面(Z1侧的面)对置。
第二球体CB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分别被配置于形成于基底部件3c的上表面的球承接部ST(四个第二球承接部ST2),并被夹在下侧支承部件LSP与基底部件3c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球体CB2是陶瓷球。
根据该构成,在第一球承接部ST1与上侧支承部件USP一起在前后方向(Y轴方向)上移动时,第一球体CB1能够,与上部罩3a的下表面接触的同时沿着前后方向(Y轴方向)滚动。此外,能够第二球体CB2在第二球承接部ST2内与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下侧支承部件LSP的下表面接触地滚动。因此,支承部件SP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直线地移动。
第二复原部件RM2被构成为能够使通过驱动机构MD在Y轴方向上被直线地移动的镜保持部件2复原为第二初始状态(非直动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二复原部件RM2具有:上侧部分RM2a,被固定于上侧支承部件USP的后端部;下侧部分RM2b,被固定于基底部件3c;以及弹性部分RM2c,将上侧部分RM2a与下侧部分RM2b相连。
第二复原部件RM2如果通过驱动机构MD所产生的电磁力(后述)而使支承部件SP在Y1方向上被直线地移动,则被固定于上侧支承部件USP的后端部的上侧部分RM2a也在Y1方向上被移动而弹性部分RM2c弹性变形。因此,第二复原部件RM2的弹性部分RM2c产生弹性复原力。弹性复原力也被称为张力或者恢复力。而且,如果之后由驱动机构MD产生的电磁力减少或消失,则第二复原部件RM2被设为使支承部件SP复原为直线地移动开始前的位置。关于这一点,第二初始状态是指第二复原部件RM2未产生弹性复原力的状态。
磁场产生部件5被构成为作为驱动用磁石发挥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磁场产生部件5包含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以及第三磁场产生部件5C。
如图3所示,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以及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是以隔着摆动轴SA对置的方式被固定于基底部件3c的平板状的四极磁石。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被配置于摆动轴SA的右侧(X1侧)。而且,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被构成为作为与摆动轴SA对置侧(X2侧)的内侧且后侧(Y2侧)的部分为N极,内侧且前侧(Y1侧)的部分为S极。此外,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被构成为外侧(X1侧)且后侧(Y2侧)的部分为S极,外侧且前侧(Y1侧)的部分为N极。另外,图3以十字图案表示磁石的N极,并以斜线图案表示磁石的S极。在其他图中也相同。
如图3所示,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被配置于摆动轴SA的左侧(X2侧)。而且,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被构成为作为与摆动轴SA对置侧(X1侧)的内侧且后侧(Y2侧)的部分为S极,内侧且前侧(Y1侧)的部分为N极。此外,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被构成为外侧(X2侧)且后侧(Y2侧)的部分为N极,外侧且前侧(Y1侧)的部分为S极。
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三磁场产生部件5C是被固定于镜保持部件2的磁场产生部件保持部2b的二极磁石。第三磁场产生部件5C被构成为作为与摆动轴SA对置侧(Y1侧)的内侧的面为平坦面,作为其相反侧(Y2侧)的外侧的面为凸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磁场产生部件5C被构成为外侧的部分为S极,内侧的部分为N极。
如图4以及图5所示,线圈6以卷绕导电性的线材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6经由轭7被固定于下侧支承部件LSP。
具体而言,线圈6包含第一线圈6A、第二线圈6B以及第三线圈6C。轭7由磁性金属形成,并包含第一轭7A、第二轭7B以及第三轭7C。如图5所示,第一轭7A以及第二轭7B具有平板状的平板部7f、以及从平板部7f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7p。第三轭7C被构成为在俯视时形成U字状。
如图5所示,第一线圈6A以对第一轭7A的突出部7p卷绕导电性的线材的方式形成。而且,如图4所示,第一线圈6A被配置成与处于第一线圈6A的右侧(X1侧)的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对置。第一线圈6A也可以在被卷绕状态下被安装于第一轭7A的突出部7p。
如图5所示,第二线圈6B以对第二轭7B的突出部7p(在图5中不可见)卷绕导电性的线材的方式形成。而且,如图4所示,第二线圈6B被配置成以与处于第二线圈6B的左侧(X2侧)的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对置。第二线圈6B也可以在被卷绕状态下被安装于第二轭7B的突出部7p。
如图5所示,第三线圈6C以对第三轭7C的中央部7m卷绕导电性的线材的方式形成。而且,如图4所示,第三线圈6C被配置成与处于第三线圈6C的前侧(Y1侧)的第三磁场产生部件5C对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第一线圈6A以及第二线圈6B中流动的电流以及在第三线圈6C中流动的电流分别进行控制。而且,第一线圈6A被串联地连接于第二线圈6B。具体而言,第一线圈6A经由形成于布线基板4的布线图案被串联地连接于第二线圈6B。但是,也可以对在第一线圈6A中流动的电流以及在第二线圈6B中流动的电流分别进行控制。
如图4以及图5所示,驱动机构MD被构成为具有摆动部SM以及直动部LM。摆动部SM是被构成为能够绕摆动轴SA摆动的部分,并如图5所示那样地包含镜保持部件2、第一复原部件RM1以及第三磁场产生部件5C。
直动部LM是被构成为能够沿着与摆动轴SA垂直的方向(Y轴方向)直线地移动的部分,并如图5所示那样地包含支承部件SP、线圈6以及轭7。另外,由图3~图5可以明确,在直动部LM直线地移动时,摆动部SM与直动部LM一起直线地移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直动部LM的直线移动如图3所示那样的被形成于下侧支承部件LSP的止挡部CT1与形成于基底部件3c的止挡部CT2或者CT3的接触限制。
摆动部SM被构成为通过构成驱动机构MD的一部分的摆动机构绕摆动轴SA摆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摆动部SM的摆动如图3所示那样的被形成于基底部件3c的止挡部CT4或者CT5与镜保持部件2的接触限制。
摆动机构由第三磁场产生部件5C和第三线圈6C构成。如果在位于第三磁场产生部件5C所产生的磁场之中的第三线圈6C中流动电流,则产生将要使第三线圈6C移动的洛伦兹力(电磁力)。然而,第三线圈6C经由第三轭7C被固定于下侧支承部件LSP。另一方面,第三磁场产生部件5C被固定于能够绕摆动轴SA摆动的镜保持部件2。因此,第三磁场产生部件5C通过相对于电磁力的反作用力绕摆动轴SA被摆动,其结果是使包含第三磁场产生部件5C的摆动部SM绕摆动轴SA被摆动。
磁检测部件10被构成为检测出磁场产生部件5所产生的磁性。对反射体驱动装置101进行控制的未图示的控制装置被构成为基于磁检测部件10的输出,对磁场产生部件5与磁检测部件1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变化进行检测,从而对镜1的移动的大小进行检测。
在本实施方式中,磁检测部件10是霍尔元件,并包含第一磁检测部件10A以及第二磁检测部件10B。
第一磁检测部件10A被构成为检测出第三磁场产生部件5C所产生的磁性。而且,对反射体驱动装置101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被构成为基于第一磁检测部件10A所检测出的磁场的大小的变化,对第三磁场产生部件5C与第一磁检测部件10A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变化进行检测,从而对镜1的绕摆动轴SA的摆动的大小进行检测。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被构成为对镜1的绕摆动轴SA的摆动角度θ(参照图10A)进行检测。
第二磁检测部件10B被构成为检测出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所产生的磁性。而且,对反射体驱动装置101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被构成为基于第二磁检测部件10B所检测出的磁场的大小的变化,对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与第二磁检测部件10B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变化进行检测,从而对在Y轴方向上的镜1的直线地移动的大小进行检测。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被构成为对在Y轴方向上的镜1的移动距离D1(参照图10B)进行检测。
接下来,参照图6A以及图6B,对第一复原部件RM1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第一复原部件RM1包含上侧复原部件URM以及下侧复原部件LRM。图6A是上侧复原部件URM的分解立体图以及完成立体图,图6B是下侧复原部件LRM的分解立体图以及完成立体图。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第一复原部件RM1具有:第一部分FP,被固定于支承部件SP;第二部分MP,在轴部9的轴线方向(摆动轴SA的方向)上,在与第一部分FP分离的状态下与第一部分FP对置,并且被固定于镜保持部件2;以及第三部分EP,被配置于轴部9的周围,并将第一部分FP与第二部分MP弹性地相连。
以下的说明涉及上侧复原部件URM,但也同样适用于下侧复原部件LRM。是因为下侧复原部件LRM相当于使上侧复原部件URM上下反转而成的部件。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与上侧复原部件URM相关的构成在末尾标记“U”,与下侧复原部件LRM相关的构成在末尾标记“L”。
上侧复原部件URM在结构上由下述部件构成:外侧部件30(外侧部件30U),处于距镜保持部件2的连结部2c较远的位置;内侧部件31(内侧部件31U),处于接近于连结部2c的位置;以及轴承部件32(轴承部件32U),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轴部9。
外侧部件30U是无磁性的金属部件,并以相对于上侧支承部件USP不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被固定。具体而言,外侧部件30U具有作为第一部分FP发挥功能的圆环状板部30PU。
内侧部件31U是无磁性的金属部件,并以相对于镜保持部件2不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被固定。具体而言,内侧部件31具有:圆环状板部31PU,作为第二部分MP发挥功能;以及三个臂部(第一臂部EP1U~第三臂部EP3U),作为第三部分EP发挥功能。
轴承部件32U是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轴部9的部件,并以相对于外侧部件30U不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被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部件32由合成树脂形成,但也可以由金属材料形成。
具体而言,轴承部件32U具有被嵌入形成于圆环状板部30PU的贯通孔H1U以及贯通孔H2U的凸部T1U以及凸部T2U。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部件32U通过粘合剂被固定于圆环状板部30PU。
内侧部件31U的三个臂部(第一臂部EP1U~第三臂部EP3U)的前端被嵌入形成于外侧部件30U的圆环状板部30PU的三个缺口(第一缺口C1U~第三缺口C3U)。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臂部(第一臂部EP1U~第三臂部EP3U)的前端通过焊接被接合于外侧部件30U的圆环状板部30PU。
轴部9被构成为贯通下述结构:形成于外侧部件30U的圆环状板部30PU的开口部30AU;形成于内侧部件31U的圆环状板部31PU的开口部31AU;以及形成于轴承部件32U的开口部32AU。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9被构成为具有比开口部30AU、开口部31AU以及开口部32AU各自的内径小的外径。这是为了使绕摆动轴SA的轴部9的旋转不被上侧复原部件URM阻碍。但是,开口部32AU的内径被构成为与轴部9的外径大致相同。是为了防止与摆动轴SA垂直的轴的绕轴的摆动。
接下来,参照图7A、图7B、图8A、图8B、图9A以及图9B,对第一复原部件RM1相对于支承部件SP以及镜保持部件2的固定方法进行说明。图7A以及图7B是上侧支承部件USP的仰视图。具体而言,图7A表示上侧复原部件URM的外侧部件30U未被固定时的状态,图7B表示外侧部件30U被固定时的状态。图8A以及图8B是下侧支承部件LSP的俯视图。具体而言,图8A表示下侧复原部件LRM的外侧部件30L未被固定时的状态,图8B表示外侧部件30L被固定时的状态。图9A以及图B是镜保持部件2的俯视图。具体而言,图9A表示上侧复原部件URM的内侧部件31U未被固定时的状态,图9B表示内侧部件31U被固定时的状态。
如图7A所示,上侧支承部件USP在其下表面(Z2侧的面)具有用于接收上侧复原部件URM的外侧部件30U的凹部UD1。图7A以点图案表示凹部UD1。凹部UD1被构成为具有与外侧部件30U的轮廓大致相同的轮廓。这是为了实现凹部UD1与外侧部件30U之间的形状嵌合。
具体而言,如图7B所示,上侧支承部件USP在外侧部件30U被嵌入凹部UD1时,在其下表面具有凸部PR1,所述凸部PR1构成为与形成于外侧部件30U的凹部30RU咬合。
根据该构成,凸部PR1能够防止被嵌入凹部UD1内的外侧部件30U绕摆动轴SA旋转。此外,凸部PR1能够防止外侧部件30U以与希望的朝向不同的朝向被嵌入凹部UD1内。
此外,如图7A所示,上侧支承部件USP在凹部UD1的一部分具有贯通孔TH1以及孔部HL1。孔部HL1被形成为从凹部UD1的底面进一步向Z1方向凹陷。
孔部HL1在外侧部件30U被嵌入凹部UD1时,被构成为与形成于外侧部件30U的第一缺口C1U对置。该构成例如能够设为确保涂覆于孔部HL1的粘合剂附着于第一缺口C1U、并进一步附着于内侧部件31U的第一臂部EP1U的前端的构成。即,该构成能够设为确保外侧部件30U与上侧支承部件USP之间的基于粘合剂的接合的构成。
如图8A所示,下侧支承部件LSP在其上表面(Z1侧的面)具有用于收纳下侧复原部件LRM的外侧部件30L的凹部UD11。图8A以点图案表示凹部UD11。凹部UD11被构成为具有与外侧部件30L的轮廓大致相同的轮廓。这是为了实现在凹部UD11与外侧部件30L之间的形状嵌合。
具体而言,如图8B所示,下侧支承部件LSP在外侧部件30L被嵌入凹部UD11时在其上表面具有凸部PR11,所述凸部PR11被构成为与形成于外侧部件30L的凹部30RL咬合。
根据该构成,凸部PR11能够防止被嵌入凹部UD11内的外侧部件30L绕摆动轴SA旋转。此外,凸部PR11能够防止外侧部件30L以与希望的朝向不同的朝向被嵌入凹部UD11内。
此外,如图8A所示,下侧支承部件LSP在凹部UD11的一部分具有第一孔部HL11~第五孔部HL15。第一孔部HL11~第五孔部HL15各自以从凹部UD11的底面进一步向Z2方向凹陷的方式形成。
第一孔部HL11~第三孔部HL13被构成为在外侧部件30L被嵌入凹部UD11时,与形成于外侧部件30L的第一缺口C1L~第三缺口C3L对置。该构成例如能够设为确保涂覆于第一孔部HL11~第三孔部HL13的粘合剂附着于第一缺口C1L~第三缺口C3L、并进一步附着于内侧部件31L的第一臂部EP1L~第三臂部EP3L的前端的构成。即,该构成能够设为确保外侧部件30L与下侧支承部件LSP之间的基于粘合剂的接合的构成。
如图9A所示,镜保持部件2在连结部2c的上表面(Z1侧的面)具有用于收纳上侧复原部件URM的内侧部件31U的凹部UD21。图9A以点图案表示凹部UD21。凹部UD21被构成为具有与内侧部件31U的轮廓大致相同的轮廓。是为了实现在凹部UD21与内侧部件31U之间的形状嵌合。
具体而言,如图9B所示,镜保持部件2的连结部2c在内侧部件31U被嵌入凹部UD21时在其上表面具有第一壁部WP1~第三壁部WP3,所述第一壁部WP1~第三壁部WP3被构成为与第一臂部EP1U~第三臂部EP3U各自的根部(日文:付け根部)RP(第一根部RP1U~第三根部RP3U)咬合。
根据该构成,第一壁部WP1在镜保持部件2沿图9B中的箭头AR11所示的方向旋转时,按压第一臂部EP1U的第一根部RP1U,使内侧部件31U沿相同的方向(箭头AR11所示的方向)旋转。同样,第二壁部WP2在镜保持部件2沿箭头AR11所示的方向旋转时,按压第二臂部EP2U的第二根部RP2U,使内侧部件31U沿相同的方向(箭头AR11所示的方向)旋转。
另一方面,第三壁部WP3在镜保持部件2沿图9B中的箭头AR12所示的方向旋转时,按压第三臂部EP3U的第三根部RP3U,使内侧部件31U沿相同的方向(箭头AR12所示的方向)旋转。
此外,如图9A所示,镜保持部件2的连结部2c在凹部UD21的一部分具有插通有轴部9的贯通孔TH21。
贯通孔TH21具有与轴部9的直径大致相同的内径。优选的是贯通孔TH21具有比轴部9的直径稍小的内径。即,镜保持部件2被构成为通过轴部9压入、粘合、或者其组合被固定于连结部2c。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B所示,形成于内侧部件31U的开口部31AU的内径比贯通孔TH21的内径大。即,内侧部件31U被构成为不接触轴部9。对于形成于外侧部件30U的开口部30AU也相同。但是,形成于轴承部件32U的开口部32AU的内径被构成为与轴部9的外径大致相同或比轴部9的外径稍大。这是为了防止与摆动轴SA垂直的轴的绕轴的摆动。
根据该构成,第一复原部件RM1能够一边减少轴部9旋转时的轴部9与其他部件的摩擦,一边在摆动轴SA的方向(Z轴向)上稳定地支承镜保持部件2。即,第一复原部件RM1无论相机模块的姿势如何变化,都能够通过作为第三部分EP发挥功能的三个臂部(第一臂部EP1U~第三臂部EP3U)来支承镜1以及镜保持部件2的重量,因此能够防止由相机模块的姿势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波及镜1以及镜保持部件2的姿势。此外,第一复原部件RM1由于使轴部9作为摆动轴SA发挥功能,因此与利用了板弹簧或者吊线等无轴型的构成相比,能够稳定地使镜保持部件2摆动。
另外,虽然参照图9A以及图9B的上述的说明涉及上侧复原部件URM的内侧部件31U,但也同样适用于下侧复原部件LRM的内侧部件31L。这是因为下侧复原部件LRM相当于使上侧复原部件URM上下反转而成的部件。即,镜保持部件2在连结部2c的下表面(Z2侧的面)也具有与形成于连结部2c的上表面的凹部UD21相同的凹部。而且,该凹部被构成为收纳下侧复原部件LRM的内侧部件31L,并且实现了与内侧部件31L的形状嵌合。
接下来,参照图10A以及图10B,对通过驱动机构MD被驱动的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进行说明。图10A以及图10B是驱动镜保持部件2的驱动机构MD的俯视图。图10A以及图10B为了清楚,省略了轭7、磁检测部件10、第二复原部件RM2以及支承部件SP的图示。图10A以虚线表示通过驱动机构MD绕摆动轴SA被摆动的镜保持部件2的状态。图10B以虚线表示通过驱动机构MD在Y轴方向上被直线地移动的镜保持部件2、第三磁场产生部件5C以及线圈6的状态。
处于第一初始状态(非摆动状态)的镜保持部件2被构成为如果在第三线圈6C中沿规定的正向流动电流,则通过由第三磁场产生部件5C和第三线圈6C产生的电磁力绕摆动轴SA沿规定的正转方向摆动。此外,处于第一初始状态(非摆动状态)的镜保持部件2被构成为如果在第三线圈6C中沿规定的相反方向流动电流,则通过由第三磁场产生部件5C和第三线圈6C产生的电磁力绕摆动轴SA沿规定的反转方向摆动。图10A以虚线表示从第一初始状态(非摆动状态)沿箭头AR21所示的方向摆动了摆动角度θ时的镜保持部件2。另外,图10A同时表示即使在镜保持部件2摆动时,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以及线圈6也不摆动。
处于第二初始状态(非直动状态)的镜保持部件2被构成为如果分别在第一线圈6A以及第二线圈6B中沿规定的正向流动电流,则通过由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以及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和由第一线圈6A以及第二线圈6B产生的电磁力,在沿着Y轴的规定的正向上直线地移动。此外,处于第二初始状态(非直动状态)的镜保持部件2被构成为如果分别在第一线圈6A以及第二线圈6B中沿规定的相反方向流动电流,则通过由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以及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和由第一线圈6A以及第二线圈6B产生的电磁力,在沿着Y轴的规定的相反方向上直线地移动。图10B以虚线表示从第二初始状态(非直动状态)在箭头AR22所示的方向上直线地移动了移动距离D1时的镜保持部件2、第三磁场产生部件5C以及线圈6。另外,图10B同时表示即使在镜保持部件2直线地移动时,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以及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也不移动。
如此,控制装置通过以分别在第一线圈6A以及第二线圈6B中流动希望的电流的方式对电源等进行控制,从而能够使镜保持部件2直线地移动希望的移动距离D1。此外,控制装置通过以在第三线圈6C中流动希望的电流的方式对电源等进行控制,从而能够使镜保持部件2摆动至希望的摆动角度θ。
另外,第一初始状态(非摆动状态)典型地被定义为第一复原部件RM1处于即不沿正转方向也不沿反转方向旋转的中立位置的状态、或者在驱动机构MD未产生电磁力时(在第三线圈6C中未流动电流时)的状态。但是,第一初始状态(非摆动状态)也可以定义为第一复原部件RM1产生了弹性复原力时的状态。例如第一初始状态(非摆动状态)也可以被定义为驱动机构MD所产生的规定的电磁力与弹性复原力平衡(日文:つり合っている)时的状态,即在第三线圈6C中流动了规定的电流时的状态。对于第二初始状态(非直动状态)也相同。
接下来,参照图11,对使镜保持部件2绕摆动轴SA摆动时的第一复原部件RM1的运动进行说明。图11是第一复原部件RM1的侧视图。图11以虚线表示轴部9沿箭头AR31所示的方向旋转时的第一臂部EP1的弹性变形状态,所述轴部9以不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被压入形成于镜保持部件2的连结部2c的贯通孔TH21(参照图9A)。另外,图11为了清楚,省略了轴部9沿箭头AR31所示的方向旋转时的基于第二臂部EP2以及第三臂部EP3的弹性变形状态的虚线的图示。然而,实际上第二臂部EP2以及第三臂部EP3与第一臂部EP1同样地弹性变形。
另外,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第一臂部EP1包含上侧复原部件URM的第一臂部EP1U以及下侧复原部件LRM的第一臂部EP1L。此外,第二臂部EP2包含上侧复原部件URM的第二臂部EP2U以及下侧复原部件LRM的第二臂部EP2L。同样,第三臂部EP3包含上侧复原部件URM的第三臂部EP3U以及下侧复原部件LRM的第三臂部EP3L。
以虚线表示的第一臂部EP1的弹性变形由后述内侧部件31与外侧部件30之间的旋转角度差带来,所述内侧部件31在镜保持部件2摆动时与镜保持部件2一起绕摆动轴SA摆动(旋转),所述外侧部件30即使在镜保持部件2摆动时也不绕摆动轴SA摆动(旋转)。
而且,处于以虚线表示的状态的第一臂部EP1产生将要消除该旋转角度差的弹性复原力、即将要使第一复原部件RM1返回第一初始状态(非摆动状态)的弹性复原力。
因此,如果使内侧部件31沿箭头AR31所示的方向旋转的电磁力减少或消失,则内侧部件31沿箭头AR32所示的方向反转,第一臂部EP1将要从以虚线表示的状态返回以实线表示的第一初始状态(非摆动状态)。在通过电磁力使内侧部件31沿箭头AR32所示的方向旋转之后,对于该电磁力减少或消失的情况,除了旋转方向变成相反以外也相同。
如此,反射体驱动装置101能够通过由磁场产生部件5和线圈6生成的电磁力使镜保持部件2摆动至希望的摆动角度θ,并通过第一复原部件RM1的弹性复原力使镜保持部件2返回第一初始状态(非摆动状态)。因此,控制装置通过对在第三线圈6C中流动的电流的朝向以及大小进行控制,能够使镜保持部件2摆动至任意的摆动角度。例如控制装置在使镜保持部件2摆动至第一摆动角度之后,能够使镜保持部件2摆动至其他第二摆动角度。
如上述那样,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反射体驱动装置101具备:支承部件SP;作为能够保持反射体作为的镜1的反射体保持部件的镜保持部件2;驱动机构MD,使镜保持部件2相对于支承部件SP摆动;以及复原部件RM,使镜保持部件2复原为初始状态。而且,在镜保持部件2设有轴部9,在支承部件SP设有将轴部9支承为能够转动的轴承部件32。在图6A以及图6B所示的例子中,在支承部件SP设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轴部9的上端的轴承部件32U、以及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轴部9的下端的轴承部件32L。
根据该构成,反射体驱动装置101能够通过轴承部件3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被固定于镜保持部件2的轴部9,因此无论搭载有反射体驱动装置101或者反射体驱动装置101的机器的姿势如何,都能够决定(日文:定める)摆动轴SA。因此,反射体驱动装置101无论搭载有反射体驱动装置101或者反射体驱动装置101的机器的姿势如何,都能够稳定地调整镜1的反射面的角度。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复原部件RM也可以具有:第一部分FP,被固定于支承部件SP;第二部分MP,在轴部9的轴线方向(摆动轴SA的方向)上,在与第一部分FP分离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部分FP对置,并且被固定于镜保持部件2;以及第三部分EP,被配置于轴部9的周围,并将第一部分FP与第二部分MP弹性地相连。在图6A以及图6B的例子中,在作为第二部分MP的圆环状板部31PU形成有用于使轴部9插通的开口部31AU,在作为第二部分MP的圆环状板部31PL形成有用于使轴部9插通的开口部31AL。而且,第三部分EP包含第一臂部EP1U~第三臂部EP3U以及第一臂部EP1L~第三臂部EP3L,并被构成为在镜保持部件2旋转时弹性变形。
根据该构成,复原部件RM能够通过第二部分MP支承镜保持部件2,并且能够使绕摆动轴SA被摆动镜保持部件2复原为第一初始状态。
复原部件RM优选的是在轴部9的轴线方向(摆动轴SA的方向)上设有两个,两个中的一方的第一部分FP被配置于轴部9的一端部侧且两个中的另一方的第一部分FP被配置于轴部9的另一端部侧,并且两个各自的第二部分MP被配置于轴部9的中央部侧。在图11的例子中,复原部件RM包含上侧复原部件URM以及下侧复原部件LRM。而且,上侧复原部件URM的作为第一部分FP的圆环状板部30PU被配置于轴部9的上端部9U侧且下侧复原部件LRM的作为第一部分FP的圆环状板部30PL被配置于轴部9的下端部9L侧,并且上侧复原部件URM的作为第二部分MP的圆环状板部31PU、以及下侧复原部件LRM的作为第二部分MP的圆环状板部31PL被配置于轴部9的中央部9C侧。
根据该构成,复原部件RM能够平衡良好地支承镜保持部件2,并且能够一边维持镜保持部件2的稳定,一边使镜保持部件2复原为第一初始状态。
第三部分EP优选的是沿轴部9的周向分离地至少设有三个,在第一部分FP,在至少三个第三部分EP的内侧配置有轴承部件32。在图6A以及图6B所示的例子中,上侧复原部件URM的第三部分EP沿轴部9的周向分离地以大约120度的间隔设有三个,在上侧复原部件URM的作为第一部分FP的圆环状板部30PU,在作为三个第三部分EP的第一臂部EP1U~第三臂部EP3U的内侧固定有轴承部件32U。此外,下侧复原部件LRM的第三部分EP沿轴部9的周向分离地设有三个,在下侧复原部件LRM的作为第一部分FP的圆环状板部30PL,在作为三个第三部分EP的第一臂部EP1L~第三臂部EP3L的内侧固定有轴承部件32L。另外,轴承部件32U以及轴承部件32L优选的是由合成树脂形成,但也可以由金属形成。
根据绕轴部9至少设有三个第三部分的该构成,反射体驱动装置101能够将使镜保持部件2返回第一初始状态时的轴部9的旋转设为平滑。这是为了在包围轴部9的虚拟圆的圆周方向上,由多个第三部分EP各自带来的弹性复原力平衡良好地作用于镜保持部件2,使镜保持部件2向第一初始状态的复原顺畅地进行。
第三部分EP优选的是由金属板形成为板状,第三部分EP的板面优选的是朝向轴部9的周向。在图6A以及图6B所示的例子中,包含上侧复原部件URM的第二部分MP(圆环状板部31PU)以及第三部分EP(第一臂部EP1U~第三臂部EP3U)的内侧部件31U通过对金属板实施穿孔加工以及弯曲加工等而形成。而且,第一臂部EP1U~第三臂部EP3U各自的板面朝向轴部9的圆周方向(切线方向)。即,在与XY平面平行的虚拟平面上,第一臂部EP1U~第三臂部EP3U各自的板面的法线朝向以摆动轴SA为中心的圆的圆周方向(切线方向)。
根据该构成,反射体驱动装置101能够使第三部分EP获得适度的强度,并且容易地使第三部分EP与绕摆动轴SA的镜保持部件2的摆动相应地弹性变形。
第一部分FP以及第二部分MP中的一方的部分优选的是由与第三部分EP相同的金属板一体地形成。而且,第三部分EP优选的是从一方的部分经由弯曲部,朝向第一部分FP以及第二部分MP中的另一方的部分延伸,并且前端部被固定于另一方的部分。
在图6A以及图6B所示的例子中,上侧复原部件URM的第二部分MP(圆环状板部31PU)由与第三部分EP(第一臂部EP1U~第三臂部EP3U)相同的金属板一体地形成。而且,第三部分EP(第一臂部EP1U~第三臂部EP3U)从第二部分MP(圆环状板部31PU)经由弯曲部BP(第一弯曲部BP1U~第三弯曲部BP3U),朝向第一部分FP(圆环状板部30PU)延伸,并且前端部被固定于第一部分FP(圆环状板部30PU)。
同样,下侧复原部件LRM的第二部分MP(圆环状板部31PL)由与第三部分EP(第一臂部EP1L~第三臂部EP3L)相同的金属板一体地形成。而且,第三部分EP(第一臂部EP1L~第三臂部EP3L)从第二部分MP(圆环状板部31PL)经由弯曲部BP(第一弯曲部BP1L~第三弯曲部BP3L),朝向第一部分FP(圆环状板部30PL)延伸,并且前端部被固定于第一部分FP(圆环状板部30PL)。
另外,在图6A以及图6B所示的例子中,第三部分EP由与第二部分MP相同的金属板一体地形成,但也可以由与第一部分FP相同的金属板一体地形成。
根据该构成,复原部件RM较容易地被组装,并且较容易地被组入驱动机构MD。
第一部分FP以及第二部分MP优选的是均由金属板形成。而且,第三部分EP优选的是与第二部分MP一体地形成,第三部分EP的前端部被接合于第一部分FP。
在图6A以及图6B所示的例子中,上侧复原部件URM的作为第三部分EP的第一臂部EP1U~第三臂部EP3U各自的前端部通过焊接被接合于作为第一部分FP的圆环状板部30PU。
根据该构成,复原部件RM(第一复原部件RM1)一边能够容易地使第三部分EP与绕摆动轴SA的镜保持部件2的摆动相应地弹性变形,一边能够实现适度的强度。
驱动机构MD优选的是由被设于镜保持部件2的磁场产生部件5、以及被与磁场产生部件5对置地配置的线圈6构成。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构成驱动机构MD的一部分的摆动机构由被设于镜保持部件2的第三磁场产生部件5C、以及被与第三磁场产生部件5C对置地配置的第三线圈6C构成。
根据该构成,驱动机构MD通过电磁力使镜保持部件2摆动。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适用各种变形以及置换等。此外,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的特征各自只要在技术上没有矛盾,也可以适当地组合。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上侧复原部件URM的轴承部件32U以被第一臂部EP1U~第三臂部EP3U包围的方式被配置,被固定于作为第一部分FP的圆环状板部30PU的下侧,但也可以被固定于圆环状板部30PU的上侧,还可以在圆环状板部30PU的上侧被固定于上侧支承部件USP。在被固定于上侧支承部件USP的构成中,轴承部件32U也可以被统一于上侧支承部件USP。即,轴承部件32U也可以被一体化于上侧支承部件USP。对于下侧复原部件LRM的轴承部件32L也相同。
本申请是主张基于在2019年11月2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9-214449号的优先权的申请,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援引至本申请。
附图标记说明
1镜、2镜保持部件2a镜保持部、2b磁场产生部件保持部、2c连结部、3箱体、3a上部罩、3b侧部罩、3c基底部件、4布线基板、5磁场产生部件、5A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B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C第三磁场产生部件、6线圈、6A第一线圈、6B第二线圈、6C第三线圈、7轭、7A第一轭、7B第二轭、7C第三轭、7f平板部、7m中央部、7p突出部、9轴部、9C中央部、9L下端部、9U上端部、10磁检测部件、10A第一磁检测部件、10B第二磁检测部件、30,30L,30U外侧部件、30AL,30AU开口部、30PL,30PU圆环状板部、30RL,30RU凹部、31,31L,31U内侧部件、31AL,31AU开口部、31PL,31PU圆环状板部、32,32L,32U轴承部件、32AL,32AU开口部、101反射体驱动装置、BP弯曲部、BP1L,BP1U第一弯曲部、BP2L,BP2U第二弯曲部、BP3L,BP3U第三弯曲部、C1L,C1U第一缺口、C2L,C2U第二缺口、C3L,C3U第三缺口、CB球体、CB1第一球体、CB2第二球体、CS施力部件、CT1~CT5止挡部、EP第三部分、EP1L,EP1U第一臂部、EP2L,EP2U第二臂部、EP3L,EP3U第三臂部、FP第一部分、H1L,H1U,H2L,H2U贯通孔、HL1孔部、HL11第一孔部、HL12第二孔部、HL13第三孔部、HL14第四孔部、HL15第五孔部、IS拍摄元件、LM直动部、LRM下侧复原部件、LSP下侧支承部件、LT光、LU透镜单元、MD驱动机构、MP第二部分、PR1,PR11凸部、RP根部、RP1L,RP1U第一根部、RP2L,RP2U第二根部、RP3L,RP3U第三根部、RM复原部件、RM1第一复原部件、RM2第二复原部件、RM2a上侧部分、RM2b下侧部分、RM2c弹性部分、SA摆动轴、SM摆动部、SP支承部件、ST球承接部、ST1第一球承接部、ST2第二球承接部、T1L,T1U,T2L,T2U凸部、TH1,TH21贯通孔、UD1,UD11,UD21凹部、URM上侧复原部件、USP上侧支承部件、WP1第一壁部、WP2第二壁部、WP3第三壁部。

Claims (8)

1.一种反射体驱动装置,具备:
支承部件;
反射体保持部件,能够保持反射体;
驱动机构,使所述反射体保持部件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摆动;以及
复原部件,使所述反射体保持部件复原为初始状态,
所述反射体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反射体保持部件设有轴部,
在所述支承部件设有将所述轴部支承为能够转动的轴承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体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复原部件具有:
第一部分,被固定于所述支承部件;
第二部分,在所述轴部的轴线方向上,在与所述第一部分分离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部分对置,并且被固定于所述反射体保持部件;以及
第三部分,被配置于所述轴部的周围,并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弹性地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射体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复原部件在所述轴部的轴线方向上设有两个,
两个中的一方的所述第一部分被配置于所述轴部的一端部侧且两个中的另一方的所述第一部分被配置于所述轴部的另一端部侧,并且两个所述复原部件各自的所述第二部分被配置于所述轴部的中央部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射体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三部分在所述轴部的周向上分离地至少设有三个,在所述第一部分,在至少三个所述第三部分的内侧配置有所述轴承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体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三部分由金属板形成为板状,
所述第三部分的板面朝向所述轴部的周向。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体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部分中的一方的部分由与所述第三部分相同的金属板一体地形成,所述第三部分从所述一方的部分经由弯曲部朝向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部分中的另一方的部分延伸,并且前端部被固定于所述另一方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反射体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部分均由金属板形成,
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一体地形成,
所述第三部分的前端部被接合于所述第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体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机构由被设于所述反射体保持部件的磁场产生部件、以及与所述磁场产生部件对置地配置的线圈构成。
CN202080078396.5A 2019-11-27 2020-11-19 反射体驱动装置 Pending CN1147301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14449 2019-11-27
JP2019214449 2019-11-27
PCT/JP2020/043286 WO2021106755A1 (ja) 2019-11-27 2020-11-19 反射体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30120A true CN114730120A (zh) 2022-07-08

Family

ID=76129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78396.5A Pending CN114730120A (zh) 2019-11-27 2020-11-19 反射体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66708B2 (zh)
CN (1) CN114730120A (zh)
WO (1) WO2021106755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68431A1 (en) * 2005-05-27 2006-11-30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Optical unit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WO2007091112A1 (en) * 2006-02-06 2007-08-16 Nokia Corporation Optical image stabilizer using gimballed prism
CN205942054U (zh) * 2016-08-24 2017-02-08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潜望式摄像模组
CN107065176A (zh) * 2015-10-21 2017-08-18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平视显示器装置
CN107783244A (zh) * 2016-08-24 2018-03-09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用于摄像模组的棱镜装置
CN107949799A (zh) * 2015-09-18 2018-04-20 株式会社日东 镜保持机构
CN208026944U (zh) * 2018-04-11 2018-10-30 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 摆镜小角度切换机构
US20190285907A1 (en) * 2018-03-14 2019-09-19 Lg Electronics Inc. Image acquisition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98979A (ja) 2016-04-08 2017-11-02 台湾東電化股▲ふん▼有限公司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KR102004802B1 (ko) * 2017-02-23 2019-07-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손떨림 보정 반사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JP7007574B2 (ja) 2018-02-06 2022-02-10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カメラ用アクチュエータ、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68431A1 (en) * 2005-05-27 2006-11-30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Optical unit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WO2007091112A1 (en) * 2006-02-06 2007-08-16 Nokia Corporation Optical image stabilizer using gimballed prism
US20090122406A1 (en) * 2006-02-06 2009-05-14 Jarkko Rouvinen Optical Image Stabilizer Using Gimballed Prism
JP2009526257A (ja) * 2006-02-06 2009-07-16 ノキア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ジンバルプリズムを用いた光学像スタビライザ
CN107949799A (zh) * 2015-09-18 2018-04-20 株式会社日东 镜保持机构
CN107065176A (zh) * 2015-10-21 2017-08-18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平视显示器装置
CN205942054U (zh) * 2016-08-24 2017-02-08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潜望式摄像模组
CN107783244A (zh) * 2016-08-24 2018-03-09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用于摄像模组的棱镜装置
US20190285907A1 (en) * 2018-03-14 2019-09-19 Lg Electronics Inc. Image acquisition device
CN208026944U (zh) * 2018-04-11 2018-10-30 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 摆镜小角度切换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66708B2 (ja) 2023-04-28
JPWO2021106755A1 (zh) 2021-06-03
WO2021106755A1 (ja) 2021-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73562B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09661131B (zh) 电子设备
CN211741798U (zh) 弹性元件及其安装结构
JP2017173756A (ja) 撮像装置
JP2008055541A (ja) ロボット関節機構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KR20120102685A (ko) 렌즈 액추에이터 모듈
KR20170008680A (ko) 흔들림 보정 기능을 구비한 광학 유닛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8000880A (ja) 2軸駆動型memsデバイス
CN113467042A (zh) 防抖机构、棱镜驱动、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1473516A (zh) 眼球内部具有驱动装置的人工眼系统
CN114730120A (zh) 反射体驱动装置
WO2023051043A1 (zh) 防抖马达、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GB2598091A (en) Actuator assembly
JP7161346B2 (ja) 振れ補正装置並びに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4839739A (zh) 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摄像装置及移动终端
US20240026866A1 (en) Actuator assembly
JP2022155030A (ja) 光学ユニット及びスマートフォン
CN112782903B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及光学模组
CN208445658U (zh) 一种二轴防抖云台及摄像装置
CN112782902B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及光学模组
CN214125397U (zh) 简化型旋转模块
CN206788528U (zh) 双轴倾斜活动装置、照相装置、光学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JP2022155032A (ja) 光学ユニット、スマートフォン及び光学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14754066A (zh) 阻尼机构及电子设备
CN211928276U (zh) 用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弹性元件的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