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96104A - 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96104A
CN114696104A CN202011622499.1A CN202011622499A CN114696104A CN 114696104 A CN114696104 A CN 114696104A CN 202011622499 A CN202011622499 A CN 202011622499A CN 114696104 A CN114696104 A CN 1146961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ot
outer conductor
leaky coaxial
coaxial cable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2249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96104B (zh
Inventor
郭志宏
肖可成
钱熙文
唐青
郭雪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Trigia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Trigia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Trigia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Trigia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62249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96104B/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40530 priority patent/WO202214334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6961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961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961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961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3/00Waveguide horns or mouths; Slot antennas; Leaky-waveguid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 H01Q13/20Non-resonant leaky-waveguide or transmission-lin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 H01Q13/203Leaky coaxial l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18Coaxial cables; Analogous cables having more than one inner conductor within a common outer condu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18Coaxial cables; Analogous cables having more than one inner conductor within a common outer conductor
    • H01B11/20Cables having a multiplicity of coaxial l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01B13/01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for manufacturing co-axial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waveguides or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waveguides or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1/001Manufacturing waveguides or transmission lin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1/005Manufacturing coaxial l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00Waveguides; Transmission lin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02Waveguides; Transmission lin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with two longitudinal conductors
    • H01P3/06Coaxial l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3/00Waveguide horns or mouths; Slot antennas; Leaky-waveguid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 H01Q13/20Non-resonant leaky-waveguide or transmission-lin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包括两根绝缘缆芯、外导体、护套层;两根绝缘缆芯沿其长度方向平行设置,外导体包覆在两根绝缘缆芯上,且将两根绝缘缆芯形成一体结构,外导体的外表面沿外导体的长度方向设有若干第一槽孔及第二槽孔,第一槽孔和第二槽孔成对设置,且第一槽孔与第二槽孔正交设置,护套层包覆在外导体上。利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增强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的信号覆盖强度,增加了信号传输距离,提高生产效率及施工效率。

Description

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传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漏泄同轴电缆。
背景技术
在通信传输领域中,漏泄同轴电缆作为一种重要的信号传输介质,其既可作为传输线,又可作为信号收发天线,广泛应用于狭长区域的无线信号盲区覆盖。同时由于高频电磁波传输信号受漏泄同轴电缆结构及环境影响较为复杂,其产品结构的设计和制造难度较大,一直以来都是同轴电缆生产领域中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类型。
不同于天线的直线式、广范围覆盖,漏泄同轴电缆更利于在狭长、封闭环境中应用,如:地铁、隧道、山洞、矿井等区域。在当前移动通信技术进入5G时代,通信领域应用的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既带来产品性能要求的提高,也带来了产品工艺技术的变革。一方面,通信服务作为国家基础设施,与供水、供电一样正成为生活必需品,这就要求通信信号覆盖范围广、无盲区;另一方面,为了实现高速率、高带宽的信息传输,通信的频率在不断升高。而通信频率的提高带来了电磁信号空间传输衰减的增加、对建筑物穿透损耗的增加,提高了对狭长封闭区域的无线信号覆盖难度。当前现有的漏泄同轴电缆在5G移动通信的高频段使用时,纵向传输衰减与耦合损耗两个重要性能指标难以兼顾,无法同时达到传输距离和有效信号覆盖范围的需求。为此,需进行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式的重新设计,以适应5G移动通信高速率、信号强、传输距离长的通信要求。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信号覆盖强、传输距离长、布放便捷的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首先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包括:
两根绝缘缆芯,所述两根绝缘缆芯沿其长度方向平行设置;
外导体,所述外导体包覆在所述两根绝缘缆芯上,且将所述两根绝缘缆芯形成一体结构,所述外导体的外表面沿所述外导体的长度方向设有若干第一槽孔及第二槽孔,所述第一槽孔和第二槽孔成对设置,且所述第一槽孔与所述第二槽孔正交设置;
护套层,所述护套层包覆在所述外导体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从所述两根绝缘缆芯形成的两根漏泄同轴电缆内辐射出的电磁波信号实现正交叠加,一方面可以增强信号覆盖强度,另一方面有效减少了单根漏泄同轴电缆外导体上槽孔数量,降低了单根漏泄同轴电缆的能量泄露及纵向传输衰减值,提高了所述漏泄同轴电缆线组件的传输距离,从而降低整体覆盖系统中的中继设备成本、前期敷设和后期维护成本。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两根绝缘缆芯呈“8”字形排列,所述外导体通过一体化纵包的方式包覆在所述两根绝缘缆芯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导体为双层铜塑复合膜,所述双层铜塑复合膜包括两铜层及一塑料层,所述铜层的厚度范围为0.1mm~0.2mm,所述塑料层的厚度范围为0.08mm~0.2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既能够满足通信要求,也不会影响所述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的性能。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绝缘缆芯包括内导体及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包覆在所述内导体的外侧,以将所述内导体及所述外导体隔离开。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槽孔及所述第二槽孔为周期性排布的长方形槽孔,且所述第一槽孔与所述第二槽孔之间具有间隔。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槽孔及所述第二槽孔的长度范围为10mm~35mm,宽度范围为3mm~6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槽孔及所述第二槽孔可以使电磁场辐射到所述外导体外部,且槽孔尺寸的设置,可以同时满足传输信号的工作频率、外部环境、用户要求盲区内信号覆盖强度等要求。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槽孔及所述第二槽孔的位置分别对应所述两根绝缘缆芯所在的位置,所述第一槽孔与所述第二槽孔沿所述外导体长度方向平行排列。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以所述外导体长度方向从左往右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槽孔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呈-45゜,所述第二槽孔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呈45゜,每对所述第一槽孔的中心点与所述第二槽孔的中心点构成平面A,所述平面A与所述第一方向所在的水平面B垂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更好地实现辐射电磁信号的正交叠加,进一步增强信号覆盖的强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两根绝缘缆芯规格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得所述漏泄同轴电缆中传输的信号能量强度保持一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选取规格相同的两根绝缘缆芯,并将其并列排布形成“8”字形;
S2:在所述“8”字形排列的两根绝缘缆芯外表面涂覆化学药剂,并将外导体以纵包的方式粘覆在所述化学药剂上使所述两根绝缘缆芯形成一体,并在所述外导体上开设若干第一槽孔及第二槽孔,所述第一槽孔和所述第二槽孔成对设置,所述第一槽孔及所述第二槽孔正交设置;
S3:调整所述外导体的位置,使得所述第一槽孔及所述第二槽孔分别同时对准所述两根绝缘缆芯的同侧,且每对所述第一槽孔的中心点与所述第二槽孔的中心点构成平面A,所述平面A与所述第一方向所在的水平面B垂直;
S4:在所述外导体外侧套上护套层以将所述外导体收紧固定在所述两根绝缘缆芯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所述两根绝缘缆芯在信号传输路径上,同一位置的辐射电磁波信号正交叠加,并且使得所述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辐射出的叠加的电磁波信号中,两个互相垂直的线极化波Ex和Ey的大小基本相同,当极化轴比(辐射场的瞬时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小于3dB时,可实现圆极化工作模式,此时,辐射场强以圆极化方式工作的所述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可以最大程度上收发不同极化方向的信号,进一步增强信号的覆盖能力。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双层铜塑复合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的制造方法的双层铜塑复合膜包覆过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发明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了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由内至外依次设有绝缘缆芯1、外导体2及护套层3。绝缘缆芯1的数量为两根,两根绝缘缆芯1沿其长度方向平行设置。外导体2包覆在两根绝缘缆芯1上,且将两根绝缘缆芯1形成一体结构,外导体2的外表面沿外导体2的长度方向设有若干第一槽孔201及若干第二槽孔202,第一槽孔201和第二槽孔202成对设置,且第一槽孔201与第二槽孔202正交设置。护套层3包覆在外导体2上。在本实施例中,两根绝缘缆芯1平行排列呈“8”字形,外导体2通过一体化纵包的方式包覆在两根绝缘缆芯1上。在本实施例中,外导体2为双层铜塑复合膜,双层铜塑复合膜包括两铜层203及一塑料层204,铜层203为铜带,例如是TU2型无氧铜,铜层203的厚度范围为0.1mm~0.2mm,塑料层204采用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或者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制成,塑料层204的厚度范围为0.08mm~0.2mm,两铜层203分别设置在塑料层204的两侧,两铜层203上分别开设有第一槽孔201及第二槽孔202,塑料层204上未开设槽孔。铜塑复合膜厚度的选择既能够满足通信要求,也不会影响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的性能。进一步地,根据高频电磁场在金属导体中传输的趋肤深度计算公式:
Figure BDA0002878613550000051
其中:δ为趋肤深度,ω为角频率,Μ为磁导率,ρ为电阻率,通过计算可得:
Figure BDA0002878613550000052
因此,铜塑复合膜的铜层203厚度可以满足高频下的通信要求,可以作为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的外导体,且不会影响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的高频电气性能。本发明将两根绝缘缆芯1进行“8”字形排列,采用同一外导体2包覆,且在外导体2上正交设置第一槽孔201及第二槽孔202,使得从两根绝缘缆芯1内辐射出的电磁波信号实现正交叠加,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向外的辐射信号工作呈圆极化模式,增强了覆盖范围内信号的强度以及纵向传输的长度。
如图1至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绝缘缆芯1包括内导体101及绝缘层102,绝缘层102包覆在内导体101的外侧,绝缘层102将内导体101及外导体2隔离开。在本实施例中,内导体101为铜包铝线,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铜管或者皱纹铜管等。绝缘层102的材质决定了电磁波传播的速度,在本实施例中,绝缘层102为发泡聚烯烃,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聚四氟乙烯、微孔聚四氟乙烯等,高发泡度的绝缘层可以降低信号的衰减。在本实施例中,护套层3为聚烯烃,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阻燃聚烯烃、聚氯乙烯等材质,只要能够达到保护电缆不受机械损伤的目的,同时在有要求时具备阻燃性能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两根绝缘缆芯1是相同的,例如可以是同一根绝缘缆芯裁剪而成,或者选用同批次、同工艺、同设备生产的两根规格相同的绝缘缆芯,这样便于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传输的电磁信号能量的强度保持一致,有效实现辐射电磁信号的正交叠加,增强了信号覆盖的强度。
如图1至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槽孔201为周期性排布的长方形槽孔,一个周期内可以有1-4个第一槽孔201,此处不做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第二槽孔202也为周期性排布的长方形槽孔,一个周期内可以有1-4个第二槽孔202,此处不做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槽孔201及第二槽孔202的位置分别对应两根绝缘缆芯1所在的位置,且第一槽孔201与第二槽孔202之间具有间隔,第一槽孔201及第二槽孔202的长度范围为10mm~35mm,宽度范围为3mm~6mm。第一槽孔201及第二槽孔202可以使电磁场辐射到外导体2外部,且槽孔尺寸的设置,可以同时满足传输信号的工作频率、外部环境、用户要求盲区内信号覆盖强度等要求。在本实施例中,周期性设置的第一槽孔201与第二槽孔202沿外导体2长度方向平行排列设置,并且第一槽孔201与第二槽孔202正交,例如,以外导体2长度方向从左往右为第一方向,第一槽孔201与第一方向的夹角呈-45゜,第二槽孔202与第一方向的夹角呈45゜,并且每对第一槽孔201的中心点与第二槽孔202的中心点构成平面A,平面A与第一方向所在的水平面B垂直,这样不仅可以增加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传输的总能量,并使得两根绝缘缆芯1中辐射的电磁波以45゜与-45゜的方向更好地正交叠加,一方面可以消除两根绝缘缆芯1间的信号干扰,增强信号的相干增益,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5G传输系统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实现信号的空分复用增益。在本实施例中,两根绝缘缆芯1采用同一外导体2进行包覆,可以使得外导体2上的第一槽孔201及第二槽孔202能够整齐、一致的排列在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的同一侧,从而实现两根绝缘缆芯1辐射出电磁波的电场矢量的两个分量的相位差为90゜,且大小相等。当叠加的椭圆极化波(i Ex+j Ey)分解出的两个互相垂直的线极化波Ex和Ey的大小相近,极化轴比(辐射场的瞬时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小于3dB时,可以实现椭圆极化转化为圆极化,而辐射场强以圆极化方式工作的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可以最大程度上收发不同极化方向的信号,进一步增强信号的覆盖能力。
如图1至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槽孔201及第二槽孔202是以节距P为周期在外导体2长度方向上分别进行排列。节距P可以根据空间谐波产生原理的公式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2878613550000061
其中:P为第一槽孔或第二槽孔的周期性节距,C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f1为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工作频带范围内最低工作频率,εγ为绝缘层相对介电常数,约为1.22,同时为抑制漏泄同轴电缆线组件产生的高次空间谐波,需在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的节距P范围内开一系列相同的长方形槽孔,一个周期内第一槽孔或第二槽孔的中心间距Pn可根据下式计算;Pn=P/(2(n+1)),其中:P为周期性节距,n为从1开始的正整数,代表第n+1次空间谐波。假设漏泄同轴电缆线组件工作频率范围为2500MHz~3600MHz,最低工作频率为2500MHz,其对应的波长为120mm,此时计算得出节距P约为57.3mm。因此,节距P的大小约为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工作频带范围内最低工作频率对应的波长的二分之一。一系列周期相邻的第一槽孔201或第二槽孔202的中心间距Pn如下:
单周期内的槽孔数量 1 2 3 4
槽孔间的中心间距(mm) —— 28.6 14.3 9.5
由此可知,单周期内第一槽孔201或第二槽孔202的数量越多,中心间距越小。
如图4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选取规格相同的两根绝缘缆芯,并将其并列排布形成“8”字形;
S2:在“8”字形排列的两根绝缘缆芯外表面涂覆化学药剂,并将外导体以纵包的方式粘覆在化学药剂上使两根绝缘缆芯形成一体,并在外导体上开设若干第一槽孔及第二槽孔,第一槽孔和第二槽孔成对设置,第一槽孔及第二槽孔正交设置;
S3:调整所述外导体的位置,使得所述第一槽孔及所述第二槽孔分别同时对准所述两根绝缘缆芯的同侧,且每对所述第一槽孔的中心点与所述第二槽孔的中心点构成平面A,所述平面A与所述第一方向所在的水平面B垂直;
S4:在外导体外侧套上护套层以将外导体收紧固定在两根绝缘缆芯上。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中规格相同的两根绝缘缆芯可以通过将同一根绝缘缆芯裁剪而成,也可以是同批次、同工艺、同设备生产的两根同规格的绝缘缆芯,这样可以实现两根绝缘缆芯在信号传输路径上,同一位置的辐射电磁波信号的场强大小基本相同。步骤S2中外导体选用双层铜塑复合膜,即包括两铜层及一塑料层,两根绝缘缆芯分别放置在双层铜塑复合膜的两侧(如图5所示),然后采用渐近式的成形模及喇叭型模的方式逐步收紧,将铜塑复合膜的铜层及塑料层分别纵包在两根绝缘缆芯的外表面上,两铜层分别设有第一槽孔及第二槽孔。本方法可以实现两根绝缘缆芯在信号传输路径上,同一位置的辐射电磁波信号正交叠加。步骤S3中对第一槽孔及第二槽孔的朝向进行微调,可以实现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辐射出的叠加的电磁波信号中,两个互相垂直的线极化波Ex和Ey的大小基本相同,当极化轴比(辐射场的瞬时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小于3dB时,可实现圆极化工作模式,此时,辐射场强以圆极化方式工作的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可以最大程度上收发不同极化方向的信号,进一步增强信号的覆盖能力。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将两根绝缘缆芯通过同一外导体包覆实现漏泄同轴电缆以组件形式传输,一方面可以增强信号覆盖强度,另一方面有效减少了单根漏泄同轴电缆外导体上槽孔数量,降低了单根漏泄同轴电缆的能量泄露及纵向传输衰减值,提高了漏泄同轴电缆线组件的传输距离,从而降低整体覆盖系统中的中继设备成本、前期敷设和后期维护成本。
通过设置外导体上的第一槽孔及第二槽孔分别与第一方向呈-45°与45°的长方形槽孔,且空间位置对齐,可以使得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中辐射的电磁波可以正交叠加,消除两根漏泄同轴电缆间的信号干扰,增强信号的相干增益。同时,两根绝缘缆芯采用同规格的绝缘缆芯,这样既可以保证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中传输的电磁信号能量强度保持均匀一致,也可实现辐射电磁信号的正交叠加,且当极化轴比小于3dB时形成圆极化信号覆盖,极大的增强了信号覆盖强度。
外导体以双层铜塑复合膜代替了传统的铜箔带,可以减少外导体铜材的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采用一体化纵包粘附铜塑复合膜的方式生产,代替了传统铜箔带上先冲槽孔,再轧纹,然后纵包的方式,可以一次性完成两根漏泄同轴电缆的生产,并直接构成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简化了生产步骤。
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的使用,避免了传统上需两根漏泄同轴电缆分别进行布放,可以一次施工布放就解决安装问题,且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的外导体第一槽孔及第二槽孔位置相对固定,实现了第一槽孔及第二槽孔与信号覆盖区域正对,提高了施工效率,且由于原材料使用的减少,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整体重量减轻,方便了布放施工,也节约了布放空间。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10)

1.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根绝缘缆芯(1),所述两根绝缘缆芯(1)沿其长度方向平行设置;
外导体(2),所述外导体(2)包覆在所述两根绝缘缆芯(1)上,且将所述两根绝缘缆芯(1)形成一体结构,所述外导体(2)的外表面沿所述外导体(2)的长度方向设有若干第一槽孔(201)及第二槽孔(202),所述第一槽孔(201)和所述第二槽孔(202)成对设置,且所述第一槽孔(201)与所述第二槽孔(202)正交设置;
护套层(3),所述护套层(3)包覆在所述外导体(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根绝缘缆芯(1)呈“8”字形排列,所述外导体(2)通过一体化纵包的方式包覆在所述两根绝缘缆芯(1)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2)为双层铜塑复合膜,所述双层铜塑复合膜包括两铜层(203)及一塑料层(204),所述铜层(203)的厚度范围为0.1mm~0.2mm,所述塑料层(204)的厚度范围为0.08mm~0.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缆芯(1)包括内导体(101)及绝缘层(102),所述绝缘层(102)包覆在所述内导体(101)的外侧,以将所述内导体(101)及所述外导体(2)隔离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孔(201)及所述第二槽孔(202)为周期性排布的长方形槽孔,且所述第一槽孔(201)与所述第二槽孔(202)之间具有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孔(201)及所述第二槽孔(202)的长度范围为10mm~35mm,宽度范围为3mm~6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孔(201)及所述第二槽孔(202)的位置分别对应所述两根绝缘缆芯(1)所在的位置,且所述第一槽孔(201)与所述第二槽孔(202)沿所述外导体(2)长度方向平行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外导体(2)长度方向从左往右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槽孔(201)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呈-45゜,所述第二槽孔(202)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呈45゜,每对所述第一槽孔(201)的中心点与所述第二槽孔(202)的中心点构成平面A,所述平面A与所述第一方向所在的水平面B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根绝缘缆芯(1)规格相同。
10.一种制作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选取规格相同的两根绝缘缆芯,并将其并列排布形成“8”字形;
S2:在所述“8”字形排列的两根绝缘缆芯外表面涂覆化学药剂,并将外导体以纵包的方式粘覆在所述化学药剂上使所述两根绝缘缆芯形成一体,并在所述外导体上开设若干第一槽孔及第二槽孔,所述第一槽孔和所述第二槽孔成对设置,所述第一槽孔及所述第二槽孔正交设置;
S3:调整所述外导体的位置,使得所述第一槽孔及所述第二槽孔分别同时对准所述两根绝缘缆芯的同侧,且每对所述第一槽孔的中心点与所述第二槽孔的中心点构成平面A,所述平面A与所述第一方向所在的水平面B垂直;
S4:在所述外导体外侧套上护套层以将所述外导体收紧固定在所述两根绝缘缆芯上。
CN202011622499.1A 2020-12-31 2020-12-31 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146961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22499.1A CN114696104B (zh) 2020-12-31 2020-12-31 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PCT/CN2021/140530 WO2022143346A1 (zh) 2020-12-31 2021-12-22 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22499.1A CN114696104B (zh) 2020-12-31 2020-12-31 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96104A true CN114696104A (zh) 2022-07-01
CN114696104B CN114696104B (zh) 2024-03-26

Family

ID=82134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22499.1A Active CN114696104B (zh) 2020-12-31 2020-12-31 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96104B (zh)
WO (1) WO2022143346A1 (zh)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49811A (en) * 1971-03-10 1973-07-31 Siemens Ag Superconducting cable
CN101587978A (zh) * 2009-07-09 2009-11-25 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
CN201533006U (zh) * 2009-09-28 2010-07-21 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用射频同轴电缆
CN201570587U (zh) * 2009-11-25 2010-09-01 致恒(天津)实业有限公司 平行漏泄集束电缆
CN102742079A (zh) * 2010-02-09 2012-10-17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天线设备
CN202662388U (zh) * 2012-07-11 2013-01-09 江苏海达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同轴电缆
CN106129566A (zh) * 2016-08-11 2016-11-16 浙江都美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电护套漏泄平行同轴电缆
CN108933312A (zh) * 2017-05-27 2018-12-04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同轴电缆及其制作方法
CN208226098U (zh) * 2018-05-29 2018-12-11 通号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双极化辐射模的椭圆漏泄软波导
CN109066033A (zh) * 2018-07-30 2018-12-21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纵包型软波导漏缆
CN110336109A (zh) * 2019-08-10 2019-10-15 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 复合铜层聚氯乙烯漏泄波导馈线及其制造方法
CN110492211A (zh) * 2019-08-21 2019-11-22 上海传输线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 一种漏泄波导及其制作方法
CN111029698A (zh) * 2019-12-12 2020-04-17 安徽联嘉祥特种电缆有限公司 用于5g信号传输的同轴漏缆
CN210722565U (zh) * 2019-10-23 2020-06-09 浙江光大普特通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芯对称同轴电缆
CN214124129U (zh) * 2020-12-31 2021-09-03 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 一体成型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99760A (ja) * 2010-03-23 2011-10-06 Sony Corp 結束漏洩伝送路、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CN202275609U (zh) * 2011-10-19 2012-06-13 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结构同轴电缆
JP5903699B1 (ja) * 2014-09-04 2016-04-13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デジタル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デジタ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4362418B (zh) * 2014-11-18 2017-10-13 中天日立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内嵌光缆复合型漏泄同轴电缆及其制作方法
CN104377413B (zh) * 2014-11-18 2017-05-03 中天日立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自融冰漏泄同轴电缆及其制作方法
CN214124128U (zh) * 2020-12-31 2021-09-03 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 8字形漏泄同轴电缆组件
CN214124127U (zh) * 2020-12-31 2021-09-03 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 新型漏泄圆波导组件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49811A (en) * 1971-03-10 1973-07-31 Siemens Ag Superconducting cable
CN101587978A (zh) * 2009-07-09 2009-11-25 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
CN201533006U (zh) * 2009-09-28 2010-07-21 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用射频同轴电缆
CN201570587U (zh) * 2009-11-25 2010-09-01 致恒(天津)实业有限公司 平行漏泄集束电缆
CN102742079A (zh) * 2010-02-09 2012-10-17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天线设备
CN202662388U (zh) * 2012-07-11 2013-01-09 江苏海达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同轴电缆
CN106129566A (zh) * 2016-08-11 2016-11-16 浙江都美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电护套漏泄平行同轴电缆
CN108933312A (zh) * 2017-05-27 2018-12-04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同轴电缆及其制作方法
CN208226098U (zh) * 2018-05-29 2018-12-11 通号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双极化辐射模的椭圆漏泄软波导
CN109066033A (zh) * 2018-07-30 2018-12-21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纵包型软波导漏缆
CN110336109A (zh) * 2019-08-10 2019-10-15 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 复合铜层聚氯乙烯漏泄波导馈线及其制造方法
CN110492211A (zh) * 2019-08-21 2019-11-22 上海传输线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 一种漏泄波导及其制作方法
CN210722565U (zh) * 2019-10-23 2020-06-09 浙江光大普特通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芯对称同轴电缆
CN111029698A (zh) * 2019-12-12 2020-04-17 安徽联嘉祥特种电缆有限公司 用于5g信号传输的同轴漏缆
CN214124129U (zh) * 2020-12-31 2021-09-03 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 一体成型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96104B (zh) 2024-03-26
WO2022143346A1 (zh) 2022-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124128U (zh) 8字形漏泄同轴电缆组件
US8203500B2 (en) Compact circularly polarized omni-directional antenna
CN214124127U (zh) 新型漏泄圆波导组件
CN115458889B (zh) 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
US20130257669A1 (en) Antenna arrangement
Rahayu et al. High gain 5G MIMO antenna for mobile base station
CN114094294A (zh) 漏缆
Sun et al. The design of array antenna based on multi-modal OAM vortex electromagnetic wave
CN214124129U (zh) 一体成型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
CN115360528A (zh) 加载聚苯胺的雷达开关频率选择表面
CN105161829A (zh) 一种空气圆形圆极化天线
CN206976565U (zh) 双馈双频圆极化天线
CN114696102B (zh) 并联型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4696104B (zh) 适用于5g通信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209804902U (zh) 可实现地铁场景5g网络mu-mimo的新型泄漏电缆
CN214124130U (zh) 一种介质填充的漏泄圆波导传输线
CN112054275A (zh) 低损耗的基片集成波导端馈天线的转接装置
Hou et al. Realization of 4-by-4 MIMO channel using one composite leaky coaxial cable
KR101074845B1 (ko) 실내매설용 세경 방사 동축케이블
CN116190954A (zh) 双并线阻燃漏泄同轴电缆
WO2022143347A1 (zh) 适用于mimo技术的漏泄圆波导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4784514A (zh) 漏泄圆极化波导
CN106340703B (zh) 一种高隔离三同轴漏泄同轴电缆
CN114696105B (zh) 一种新型结构的漏泄圆波导传输线及其制造方法
CN106229041A (zh) 一种舰用7芯水密高频大功率稳相射频电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