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96093A -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96093A
CN114696093A CN202011628760.9A CN202011628760A CN114696093A CN 114696093 A CN114696093 A CN 114696093A CN 202011628760 A CN202011628760 A CN 202011628760A CN 114696093 A CN114696093 A CN 1146960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conductor
electronic device
slot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2876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吉康
沈来伟
王家明
薛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62876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9609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42660 priority patent/WO2022143803A1/zh
Priority to US18/259,581 priority patent/US20240055778A1/en
Priority to EP21914535.6A priority patent/EP4246719A4/en
Priority to CN202180079732.2A priority patent/CN116529958A/zh
Publication of CN1146960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960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01Q1/243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with built-i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 H01Q1/521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reducing the coupling between adjacen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8Earthing means; Earth screens; Counterpoi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3/00Waveguide horns or mouths; Slot antennas; Leaky-waveguid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 H01Q13/10Resonant slo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0006Particular feeding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4Combinations of antenna units polaris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circularly and elliptically polarised waves or waves linearly polarised in any dir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8Combinations of substantially independent non-interacting antenna units o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9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interacting antenna units for giving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30Combinations of separate antenna units operating in different wavebands and connected to a common feeder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7/00Loop antennas with a substantially uniform current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loop and having a 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loo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16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extremities of the antenna, e.g. centre-fed dipole
    • H01Q9/26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extremities of the antenna, e.g. centre-fed dipole with folded element or elements, the folded parts being spaced apart a small fraction of operating waveleng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在电子设备的主屏部分和副屏部分中分别设计主屏天线、副屏天线,其中,主屏天线和副屏天线可以为同频段天线,且折叠屏处于折叠态时主、副屏天线所处的位置会出现重叠。该主屏天线和该副屏天线可以激励出两种高隔离度的天线模式。这样,该主屏天线和该副屏天线即便同频且重叠,也能获得良好的隔离度,而且辐射方向图互补,尤其利于具有折叠屏的电子设备的MIMO天线设计。而且,不必在物理位置上隔离多个同频段天线,例如在物理位置上不必错开设计,也能获得高隔离度的两个或以上的同频天线,充分利用具有折叠屏的电子设备的天线设计空间。

Description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智能型手机的普及,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新颖的外观和功能,智能型手机的设计从大屏、全面屏、可绕式屏幕等演进到了可折叠式屏幕。智能型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可折叠式屏幕为电子设备的功能设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能够适用和覆盖更多的新的应用场景。同时,可折叠式屏幕也为电子设备的天线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天线装置,可在手机等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在主屏部分和副屏部分的相重叠位置得到性能互补且隔离度高的主屏天线和副屏天线,天线设计的空间利用率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包括:第一设备主体、第二设备主体和转轴,第一设备主体和第二设备主体通过转轴相连接,电子设备在转轴处能够被折叠。
电子设备还可包括:设置于第一设备主体的第一天线和设置于第二设备主体的第二天线,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在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至少部分重叠。其中,
第一天线可包括条状的第一导体和设置在第一导体上的第一馈电点,第一导体两端开放,第一馈电点连接馈源。第一馈电点到第一导体的中间位置的距离可以大于或等于零,并且小于第一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16,或第一馈电点到第一导体的开放端的距离可以大于或等于零,并且小于第一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16。
第二天线可包括条状的第二导体和设置在第二导体上的第二馈电点以及接地枝节,第二导体两端开放,第二馈电点连接馈源,接地枝节在第二导体的中间位置连接第二导体与地。第二馈电点到第二导体与接地枝节的连接点的距离大于零,并且小于第二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8,或者第二馈电点到第二导体的开放端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零,并且小于第二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8。
其中,至少部分重叠可包括: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在第一设备主体所在平面的投影,或者在第二设备主体所在平面的投影,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也可以说,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第一天线在第二设备主体这一平面上的投影和第二天线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或者,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第二天线在第一设备主体这一平面上的投影和第一天线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该重叠并不包括投影和天线因交叉(例如垂直)而出现的重叠,而主要是指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因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而导致的重叠。
其中,第二导体与接地枝节的连接点可以是指接地枝节与第二导体的连接区域(又可称为连接处)中的任一点,例如中心点。第一、第二馈电点可以是指馈线与导体的连接区域(又可称为连接处)中的任一点,例如中心点。
实施第一方面提供的电子设备,第一天线的第一导体上可呈现出同向分布的电流,激励出图4A-图4B所示的线天线DM模式,极化方向基本可垂直于第一导体的延伸方向。副屏天线的第二导体上可呈现对称反向分布的电流,激励出了图3A-图3B所示的线天线CM模式,极化方向基本可同于第二导体的延伸方向。这样,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极化方向正交,隔离度高。即便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同频,也能获得良好的隔离度,而且辐射方向图互补,尤其利于具有折叠屏的电子设备的MIMO天线设计。
第一方面中,第一设备主体、第二设备主体可以为图1A-图1C中示出的主屏部分11-1、副屏部分11-3。第一、第二天线可以为图7A中所示的主、副屏天线,例如,第一导体可以为导体21-A,第一馈电点可以为馈电点23,第二导体可以为导体21-B,第二馈电点可以为馈电点24,接地枝节可以为接地枝节25。第一、第二天线也可以分别为图8A-图8B中所示的副、主屏天线,例如,第一导体可以为虚浮金属边框41-B,第一馈电点可以为馈电点33-B,第二导体可以为虚浮金属边41-A,第二馈电点可以为馈电点33-A,接地枝节可以为接地枝节32。
第一方面中,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一设备主体的边框和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第一天线在电子设备中的实现方式可以如下:第一导体可以为设置在第一设备主体的边框上的条状导体,第一导体与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之间可以通过第一槽(净空)隔开,第一槽(例如图8A中的槽31-B)为镂空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而形成的,第一槽可以邻接第一导体。
其中,第一屏的边框可以为金属边框,此时第一导体可以为通过在该金属边框上开设缝隙而形成的两端开放的一段金属边框。第一导体不接地。第一槽的长度大于这一段金属边框(例如悬浮金属边框41-A)的长度,即沿着该金属边框的延伸方向,越过这一段金属边框两端的缝隙,如35-A、35-B这两个缝隙,而形成一个相较于这一段金属边框来说较长的槽,以使得这一段金属边框形成悬浮金属边框,两端开放,从而形为线天线辐射体。
其中,第一屏的边框也可以为非金属边框,此时第一导体为印制或粘贴于该金属边框的内侧的一段条状导体。
第一方面中,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二设备主体的边框和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第二导体可以为设置在第二设备主体的边框上的条状导体,第二导体与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之间可以通过第二槽(净空)隔开并通过接地枝节连接,第二槽(例如图8A中的槽31-A)可以为镂空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而形成的,第二槽可以邻接第二导体。
其中,第二屏的边框可以为金属边框,此时第二导体可以为通过在该金属边框上开设缝隙而形成的一段悬浮金属边框。第二屏的边框可以为非金属边框,此时第二导体可以为印制或粘贴于该金属边框的内侧的一段条状导体。
第一方面中,第二天线的接地枝节可以为镂空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而形成的连接第二导体的条状地板部分,也可以为设在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上的连接第二导体的金属弹片,也可以第二导体延伸出来的连接PCB地板的导电枝节。
第一方面提供的折叠屏天线可以进一步变形。即,第二天线可以从CM线天线变形为倒F天线(IFA),工作在1/4波长模式。变形为IFA的第二天线可包括条状的第二导体和设置在第二导体上的第二馈电点以及接地枝节,接地枝节在第二导体的一端连接第二导体与地,第二馈电点连接馈源。第二馈电点到第二导体与接地枝节的连接点的距离可以大于零,并且小于第二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8,或第二馈电点到第二导体的开放端的距离可以大于或等于零,并且小于第二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8。其中,第二导体、接地枝节的具体实现可以参照前面内容,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包括:该电子设备可包括:第一设备主体、第二设备主体和转轴,第一设备主体和第二设备主体通过转轴相连接,电子设备在转轴处能够被折叠。
电子设备还可包括:设置于第一设备主体的第一天线和设置于第二设备主体的第二天线,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在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至少部分重叠,其中,
第一天线可包括条状的第一导体和设置在第一导体上的第一馈电点,第一导体两端开放,第一馈电点连接馈源。第一馈电点到第一导体的中间位置的距离可以大于或等于零,并且小于第一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16,或第一馈电点到第一导体的开放端的距离可以大于或等于零,并且小于第一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16。
第二天线可包括开设有第一槽的第二导体,第一槽的两端封闭接地,第一槽的第一侧开设有第一缝隙。第一缝隙到第一侧的中间位置的距离可以小于第二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16,第一槽的第一侧设有第二馈电点,第二馈电点连接馈源,第二馈电点到第一缝隙的距离可以大于零,并且小于第二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8。
其中,至少部分重叠可包括: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在第一设备主体所在平面的投影,或者在第二设备主体所在平面的投影,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也可以说,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第一天线在第二设备主体这一平面上的投影和第二天线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或者,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第二天线在第一设备主体这一平面上的投影和第一天线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该重叠并不包括投影和天线因交叉(例如垂直)而出现的重叠,而主要是指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因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而导致的重叠。
其中,第一、第二馈电点可以是指馈线与导体的连接区域(又可称为连接处)中的任一点,例如中心点。第一缝隙到第一侧的中间位置的距离可以是指第一缝隙的中点到第一侧的中点的距离,也可以是指第一缝隙的两端到第一侧的中点的距离。第二馈电点到第一缝隙的距离可以是指第二馈电点到第一缝隙的中点的距离,也可以是指第二馈电点到第一缝隙的两端的距离。
实施第二方面提供的电子设备,第一天线的第一导体上可呈现出同向分布的电流,激励出图4A-图4B所示的线天线DM模式,极化方向基本可垂直于第一导体的延伸方向。副屏天线的第二导体的槽上可呈现对称反向分布的电场,激励出了图5A-图5B所示的槽天线CM模式,极化方向基本可同于该槽的延伸方向。这样,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极化方向正交,隔离度高。即便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同频,也能获得良好的隔离度,而且辐射方向图互补,尤其利于具有折叠屏的电子设备的MIMO天线设计。
第二方面中,第一设备主体、第二设备主体可以为图1A-图1C中示出的主屏部分11-1、副屏部分11-3。第一、第二天线可以为图7B中所示的主、副屏天线,例如,第一导体可以为导体21-A,第一馈电点可以为馈电点23,第二导体可以为导体21-C,第一槽可以为槽26,第二馈电点可以为馈电点27,第一缝隙可以为缝隙28。第一、第二天线也可以为图11A-图11B中所示的副、主屏天线,例如,第一导体可以为虚浮金属边框61-B,第一馈电点可以为馈电点63-B,第二导体可以为合围构成槽62-A的主屏部分的PCB地板和金属边框导体,第一槽可以为槽62-A,第二馈电点可以为馈电点63-A,第一缝隙可以为缝隙67。
第二方面中,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一设备主体的边框和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第一导体可以为设置在第一设备主体的边框上的条状导体,第一导体与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之间可以通过第二槽(净空)隔开,第二槽(例如图11A中的槽62-B)可以为镂空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而形成的,第二槽邻接第一导体。
其中,第一屏的边框可以为金属边框,此时第一导体可以为通过在该金属边框上开设缝隙而形成的两端开放的一段金属边框。第一导体不接地。第二槽的长度大于这一段金属边框(例如图11A中的悬浮金属边框61-B)的长度,即沿着该金属边框的延伸方向,越过这一段金属边框两端的缝隙,如66-A、66-B这两个缝隙,而形成一个相较于这一段金属边框来说较长的槽,以使得这一段金属边框形成悬浮金属边框,两端开放,从而形为线天线辐射体。
其中,第一屏的边框也可以为非金属边框,此时第一导体为印制或粘贴于该金属边框的内侧的一段条状导体。
第二方面中,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二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和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第二导体可以由合围形成第一槽(例如图11A中的槽62-A)的第二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和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构成,第一槽可以通过镂空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而形成,第一槽可以邻接第二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第一缝隙可以为在邻接第一槽,并形成第一槽的第一侧边的第二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上开设的缝隙。在该金属边框上,第一缝隙具体开设第二馈电点的一侧,第二馈电点的另一侧不开设缝隙。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包括:第一设备主体、第二设备主体和转轴,第一设备主体和第二设备主体通过转轴相连接,电子设备在转轴处能够被折叠。
电子设备还可包括:设置于第一设备主体的第一天线和设置于第二设备主体的第二天线,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在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至少部分重叠,其中,
第一天线可以包括条状的第一导体和设置在第一导体上的第一馈电点以及接地枝节,第一导体两端开放,第一馈电点连接馈源。接地枝节在第一导体的中间位置连接第一导体与地,第一馈电点到第一导体与接地枝节的连接点的距离可以大于零,并且小于第一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8,或第一馈电点到第一导体的开放端的距离可以大于或等于零,并且小于第一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8。
第二天线可以包括开设有第一槽的第二导体,第一槽的两端封闭接地,第一槽的第一侧设有第二馈电点,第二馈电点连接馈源。第二馈电点到第一槽的第一侧的中间位置的距离可以大于或等于零,并且小于第二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16。
其中,至少部分重叠可包括: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在第一设备主体所在平面的投影,或者在第二设备主体所在平面的投影,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也可以说,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第一天线在第二设备主体这一平面上的投影和第二天线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或者,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第二天线在第一设备主体这一平面上的投影和第一天线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该重叠并不包括投影和天线因交叉(例如垂直)而出现的重叠,而主要是指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因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而导致的重叠。
其中,第一导体与接地枝节的连接点可以是指接地枝节与第一导体的连接区域(又可称为连接处)中的任一点,例如中心点。第一、第二馈电点可以是指馈线与导体的连接区域(又可称为连接处)中的任一点,例如中心点。
实施第三方面提供的电子设备,第一天线的第一导体上可呈现出反向分布的电流,激励出图3A-图3B所示的线天线CM模式,极化方向基本可同于第一导体的延伸方向。副屏天线的第二导体的槽上可呈现同向分布的电场,激励出了图6A-图6B所示的槽天线DM模式,极化方向基本可垂直于该槽的延伸方向。这样,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极化方向正交,隔离度高。即便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同频,也能获得良好的隔离度,而且辐射方向图互补,尤其利于具有折叠屏的电子设备的MIMO天线设计。
第三方面中,第一设备主体、第二设备主体可以为图1A-图1C中示出的主屏部分11-1、副屏部分11-3。第一、第二天线可以为图7C中所示的主、副屏天线,例如,第一导体可以为导体21-B,第一馈电点可以为馈电点24,第二导体可以为导体21-D,第一槽可以为槽32,第二馈电点可以为馈电点31。第一、第二天线也可以为图10A-图10B中所示的主、副屏天线,例如,第一导体可以为虚浮金属边框51-A,第一馈电点可以为馈电点53-A,第二导体可以为合围构成槽52-B的主屏部分的PCB地板和金属边框,第一槽可以为槽52-B,第二馈电点可以为馈电点53-B。
第三方面中,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一设备主体的边框和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第一导体可以为设置在第一设备主体的边框上的条状导体,第一导体与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之间可以通过第二槽(净空)隔开并通过接地枝节连接,第二槽(例如图10A中的槽52-A)可以为镂空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而形成的,第二槽可以邻接第一导体。
其中,第一屏的边框可以为金属边框,此时第一导体可以为通过在该金属边框上开设缝隙而形成的两端开放的一段金属边框。第二槽的长度大于这一段金属边框(例如图10A中的悬浮金属边框51-A)的长度,即沿着该金属边框的延伸方向,越过这一段金属边框两端的缝隙,如55-A、55-B这两个缝隙,而形成一个相较于这一段金属边框来说较长的槽,以使得这一段金属边框形成悬浮金属边框,两端开放,从而形为线天线辐射体。
其中,第一屏的边框也可以为非金属边框,此时第一导体为印制或粘贴于该金属边框的内侧的一段条状导体。
其中,第一天线的接地枝节可以为镂空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而形成的连接第一导体的条状地板部分,或接地枝节为设在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上的连接第一导体的金属弹片,或接地枝节为第一导体延伸出来的连接PCB地板的导电枝节。
第三方面中,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二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和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第二导体可以由合围形成第一槽(例如图10A中的槽52-B)的第二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和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构成,第一槽可以通过镂空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而形成,第一槽可以邻接第二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邻接第一槽,并形成第一槽的第一侧边的第二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上不开设缝隙。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包括:第一设备主体、第二设备主体和转轴,第一设备主体和第二设备主体通过转轴相连接,电子设备在转轴处能够被折叠。
电子设备还可包括:设置于第一设备主体的第一天线和设置于第二设备主体的第二天线,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在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至少部分重叠,其中,
第一天线可以包括开设有第一槽的第一导体,第一槽的两端封闭接地,第一槽的第一侧开设有第一缝隙。第一缝隙到第一侧的中间位置的距离可以小于第二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16,第一槽的第一侧设有第一馈电点,第一馈电点连接馈源,第一馈电点到第一缝隙的距离可以大于零,并且小于第一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8。
第二天线可以包括开设有第二槽的第二导体,第二槽的两端封闭接地,第二槽的第二侧设有第二馈电点,第二馈电点连接馈源。第二馈电点到第二槽的第二侧的中间位置的距离可以大于或等于零,并且小于第二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16。
其中,至少部分重叠可包括: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在第一设备主体所在平面的投影,或者在第二设备主体所在平面的投影,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也可以说,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第一天线在第二设备主体这一平面上的投影和第二天线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或者,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第二天线在第一设备主体这一平面上的投影和第一天线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该重叠并不包括投影和天线因交叉(例如垂直)而出现的重叠,而主要是指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因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而导致的重叠。
其中,第一、第二馈电点可以是指馈线与导体的连接区域(又可称为连接处)中的任一点,例如中心点。第一缝隙到第一侧的中间位置的距离可以是指第一缝隙的中点到第一侧的中点的距离,也可以是指第一缝隙的两端到第一侧的中点的距离。第二馈电点到第一缝隙的距离可以是指第二馈电点到第一缝隙的中点的距离,也可以是指第二馈电点到第一缝隙的两端的距离。
实施第四方面提供的电子设备,第一天线的第一导体的槽上可呈现出对称反向分布的电场,激励出图5A-图5B所示的槽天线CM模式,极化方向基本可同于第一导体上的槽的延伸方向。副屏天线的第二导体的槽上可呈现同向分布的电场,激励出了图6A-图6B所示的槽天线DM模式,极化方向基本可垂直于该槽的延伸方向。这样,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极化方向正交,隔离度高。即便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同频,也能获得良好的隔离度,而且辐射方向图互补,尤其利于具有折叠屏的电子设备的MIMO天线设计。
第四方面中,电子设备还可包括:第一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和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第一导体包括合围形成第一槽(例如图12A中的槽72-A)的第一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和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构成,第一槽通过镂空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而形成,第一槽邻接第一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邻接第一槽,并形成第一槽的第一侧边的第一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上不开设缝隙。
第四方面中,电子设备还可包括:第二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和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第二导体包括合围形成第二槽(例如图12A中的槽72-B)的第二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和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构成,第二槽通过镂空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而形成,第二槽邻接第二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第一缝隙(例如图12A中的缝隙79)可以为在邻接第二槽,并形成第一槽的第一侧边的第二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上开设的缝隙。在该金属边框上,第一缝隙具体开设第二馈电点的一侧,第二馈电点的另一侧不开设缝隙。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A-图1C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A-图2B是本申请提供的主副屏天线的设计位置的示意图;
图3A-图3B是本申请提供的CM线天线的原理示意图;
图4A-图4B是本申请提供的DM线天线的原理示意图;
图5A-图5B是本申请提供的CM槽天线的原理示意图;
图6A-图6B是本申请提供的DM槽天线的原理示意图;
图7A-图7D是本申请提供的几个主副屏天线设计方案的示意图;
图8A-图8C是图7A所示的天线设计方案在电子设备内的实现示意图;
图9A-图9D是图7A所示的天线设计方案在电子设备内的一种变形实现示意图;
图9E是图9A-图9D所示天线结构的仿真示意图;
图9F是图7A所示的天线设计方案在电子设备内的另一种变形实现示意图;
图9G-图9H是图9F所示天线结构的仿真示意图;
图10A-图10B是图7B所示的天线设计方案在电子设备内的实现示意图;
图11A-图11B是图7C所示的天线设计方案在电子设备内的实现示意图;
图12A-图12B是图7D所示的天线设计方案在电子设备内的实现示意图;
图13A-图13B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CM线天线、DM线天线的馈电位置;
图14A-图14G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主副屏天线实施为几种典型频段时可采用的示例尺寸以及相关仿真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描述。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适用于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通信技术的电子设备: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技术、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CDMA)通信技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WCDMA)通信技术、通用封包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通信技术、Wi-Fi通信技术、5G通信技术、毫米波(mmWave)通信技术、SUB-6G通信技术以及未来其他通信技术等。以下实施例不突出通信网络的需求,仅以频段高低说明天线的工作特性。本申请中,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码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等电子设备。
图1A示例性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天线设计方案所基于的电子设备。如图1A所示,电子设备可包括:折叠屏11、转轴13和边框。其中,折叠屏11可包括:主屏部分11-1,以及一个或多个副屏部分11-3。电子设备可因此而分为具有主屏的设备主体(以下简称为主屏部分)和具有副屏的设备主体(以下简称为副屏部分)。为了简化附图,附图中只示出了一个副屏部分11-3。转轴13将第一设备主体和第二设备主体相连接。主屏部分的宽度(w1)和副屏部分的宽度(w2)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电子设备的边框可包括主屏边框12-1和副屏边框12-3。主屏边框12-1绕主屏部分11-1而设,副屏边框12-3绕副屏部分11-3而设。边框可以是金属边框,也可以是非金属边框(如塑料边框、玻璃边框等)。
如图1B所示,电子设备可在转轴13处被弯折。这里,被弯折可以包括电子设备向外被弯折、电子设备向内被弯折。向外被弯折是指被弯折后折叠屏11呈现在外侧,电子设备的后盖呈现在内侧,折叠屏11中的显示内容对用户可视。向内被弯折是指被弯折后折叠屏11隐藏内侧,电子设备的后盖呈现在外侧,折叠屏11中的显示内容对用户不可视。电子设备具有两种模式:展开(open)态和折叠(folded)态。展开态可以是指主屏和副屏之间的夹角α超过第一角度(如120°)时的状态,夹角α甚至可以等于或接近于180°。折叠态可以是指主屏和副屏之间的夹角α小于第二角度(如15°)时的状态,夹角α甚至可以等于或接近于0°。其中,当折叠屏11处于展开态时,电子设备可如图1A示例性所示;当折叠屏11处于折叠态时,电子设备可如图1C示例性所示。
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未示出的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壳体(housing)等。其中,壳体主要起整机的支撑作用。PCB的一侧可以设置一金属层,该金属层可以通过在PCB的表面蚀刻金属形成。该金属层可用于PCB上承载的电子元件接地,以防止用户触电或设备损坏。该金属层可以称为PCB地板,包括主屏PCB地板和副屏PCB地板。不限于PCB地板外,电子设备还可以具有其他用来接地的地板,可例如金属中框。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天线设计方案,如图2A所示,在电子设备的主屏部分和副屏部分中分别设计主屏天线、副屏天线,例如主屏天线Ant1-1、副屏天线Ant1-2。其中,主屏天线和副屏天线可以为同频段天线,且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主、副屏天线所处的位置会出现重叠,例如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这里,重叠可以是指,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主屏天线在副屏部分这一平面上的投影和副屏天线重叠,或者,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副屏天线在主屏部分这一平面上的投影和主屏天线重叠。该重叠并不包括投影和天线因交叉(例如垂直)而出现的重叠,而主要是指主、副屏天线的辐射体因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而导致的重叠。该主屏天线和该副屏天线可以激励出两种高隔离度的天线模式,如后续内容中会引入的共模天线模式、差模天线模式。例如,主屏天线Ant1-1的极化方向为顶部边框的延伸方向,副屏天线Ant1-2的极化方向为垂直于顶部边框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即主屏天线Ant1-1、副屏天线Ant1-2的极化方向完全正交或者近似正交。这样,该主屏天线和该副屏天线即便同频且重叠,也能获得良好的隔离度,而且辐射方向图互补,尤其利于具有折叠屏的电子设备的MIMO天线设计。而且,不必在物理位置上隔离多个同频段天线,例如主屏天线Ant1-1和副屏天线Ant1-2在物理位置上不必错开设计,也能获得高隔离度的两个或以上的同频天线,充分利用具有折叠屏的电子设备的天线设计空间。
如图2A-图2B所示,电子设备10中可设计有两对或两对以上这样的主屏天线和副屏天线,可覆盖多个频段,可形成多个不同频段的MIMO天线。例如,主屏天线Ant1-1和副屏天线Ant1-2可构成Wi-Fi MIMO天线,主屏天线Ant2-1和副屏天线Ant2-2可构成高频(如3.5GHz)MIMO天线,主屏天线Ant3-1和副屏天线Ant3-2可构成低频(如900MHz)MIMO天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设计方案可应用于图1A-图1C示例性的具有折叠屏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
首先,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共模天线模式、差模天线模式。
1.共模(common mode,CM)线天线模式
如图3A所示,线天线101可包括两段辐射体:辐射体101-A和辐射体101-B,这两段辐射体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在辐射体101-A和辐射体101-B的相互靠近的两个端(如端103和端105),可都连接到馈源的正极。馈入这两段辐射体的射频信号的相位差为0°。
如图3A所示,馈电处的电流同向,这种馈电可以称为共模馈电。线天线101上的电流反向分布。这里,电流反向分布是指激励出的主要电流的方向基本上是反向的,例如图3A所示,线天线101左半部分上的主要电流的方向是从右到左,线天线101右半部分上的主要电流的方向是从左到右。图3A所示天线所激励起的天线模式可以称为线天线CM模式,该天线可以称为CM线天线。线天线CM模式可以是两段辐射体分别工作在1/4波长模式产生的。
图3B简化示出了线天线101的辐射模式(radiation pattern),可以看出,线天线CM模式的辐射方向同于线天线101的延伸方向,即极化方向同于线天线101的延伸方向。极化是描述电磁波场强矢量空间指向的一个辐射特性,通常可以电场矢量的空间指向作为电磁波的极化方向,而且可以是指天线的最大辐射方向(主瓣方向)上的电场矢量的空间指向。实际应用中,线天线101的极化方向和线天线101的延伸方向可以不是完全相同的,可以存在些许偏差,例如30°以内的偏差。
2.差模(differential mode,DM)线天线模式
如图4A所示,线天线101的辐射体结构和图3A所示的线天线101的辐射体结构相同。不同的是,在辐射体101-A和辐射体101-B的相互靠近的两个端(如端103和端105),可分别连接到馈源的正极、负极。馈入这两段辐射体的射频信号的相位差为180°。
如图4A所示,馈电处的电流反向,这种馈电可以称为差模馈电。线天线101上的电流同向分布。这里,电流同向分布是指激励出的主要电流的方向基本上是相同的,例如图4A所示,线天线101的主要电流的方向都是从右到左。图4A所示天线所激励起的天线模式可以称为线天线DM模式,该天线可以称为DM线天线。线天线DM模式可以是整个线天线101工作在1/2波长模式产生的。
图4B简化示出了线天线101的辐射模式,可以看出,线天线DM模式的辐射方向垂直于线天线101的延伸方向,即极化方向垂直于线天线101的延伸方向。实际应用中,线天线101的极化方向和线天线101的延伸方向可以不是完全垂直的,可以存在些许偏差,例如30°以内的偏差,形成近似垂直。
3.共模(common mode,CM)槽天线模式
如图5A所示,槽天线108可包括:槽109,槽109的一侧设有缝隙107,缝隙107可连接槽109至外部自由空间。缝隙107可具体开设在该侧的中间位置。这里,中间位置是指该侧的中点,即缝隙107所处的位置覆盖了该中点。缝隙107处可连接馈源,例如缝隙107两端的辐射体可连接馈源。具体地,缝隙107一端的辐射体连接到馈源的正极,缝隙107的另一端的辐射体连接到馈源的负极。
图5A所示的这种馈电方式会使得馈电处(即缝隙107处)的电场同向,这种馈电可以称为共模馈电。电场在槽109上对称反向分布。这里,电场反向分布是指激励出的主要电场的方向基本上是反向的,例如图5A所示,槽109的左半部分上的主要电场的方向是从上到下,槽109的右半部分上的主要电场的方向是从下到上。图5A所示天线所激励起的天线模式可以称为槽天线CM模式,该天线可以称为CM槽天线。槽天线CM模式可以是缝隙107两侧的槽部分各自工作在1/4波长模式产生的。
图5B简化示出了槽天线108的辐射模式,可以看出,槽天线CM模式的辐射方向同于槽109的延伸方向,即极化方向平行于槽109的延伸方向。实际应用中,槽天线108的极化方向和槽天线108的延伸方向可以不是完全相同的,可以存在些许偏差,例如30°以内的偏差。
4.差模(differential mode,DM)槽天线模式
如图6A所示,槽天线110可包括:槽114,槽114具体可以通过在地板上形成,例如在地板上开槽形成。槽114的中间位置可以连接馈源,例如槽114的中间位置两侧的辐射体可以连接馈源。这里,槽114的中间位置连接馈源,是指馈源的馈线与槽114的一侧(例如金属边框形成的该侧)的连接处覆盖了该侧的中点。具体的,槽114的一侧辐射体的中间位置可连接馈源的正极,槽114的另一侧辐射体的中间位置可连接馈源的负极。这里,馈源的正极/负极连接到辐射体的中间位置是指馈源的正极/负极和辐射体的连接处覆盖了该辐射体的中点。
图6A所示的这种馈电方式会使得馈电处112的电场反向,这种馈电可以称为差模馈电。电场在槽114上对称同向分布。这里,电场同向分布是指激励出的主要电场的方向基本上是相同的,例如图6A所示,槽114的主要电场的方向都是从上到下。图6A所示天线所激励起的天线模式可以称为槽天线DM模式,该天线可以称为DM槽天线。槽天线DM模式可以是整个槽114工作在1/2波长模式产生的。
图6B简化示出了槽天线110的辐射模式,可以看出,槽天线DM模式的辐射方向垂直于槽114的延伸方向,即极化方向垂直于槽114的延伸方向。实际应用中,槽天线110极化方向和槽114的延伸方向可以不是完全垂直的,可以存在些许偏差,例如30°以内的偏差,形成近似垂直。
以上提及的几种天线中,由于共模天线和差模天线的极化方向是正交的,因此二者之间的隔离度很高。这里,正交可以是针对两天线的主瓣方向来说的,即辐射能量最大的方向。实际应用中,共模天线和差模天线的极化方向也可以不是完全正交的,存在些许偏差,例如30°以内的偏差,形成近似正交。
基于上述几种天线模式,下面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设计方案。
图7A示例性示出了主、副屏天线分别为DM线天线、CM线天线的方案。
如图7A所示,在电子设备的折叠屏处于折叠态时,主、副屏天线出现重叠,该重叠可以是全部或部分重叠。主屏天线可包括一段导体21-A以及设置在导体21-A上的馈电点23,馈电点23可连接馈源。主屏上的导体21-A可以是主屏金属边框的一段,也可以是印制在主屏边框内侧的金属条。导体21-A上可呈现出同向分布的电流,激励出了前面图4A-图4B所示的线天线DM模式。该同向分布的电流可以是分布在导体21-A上的主要电流,该电流可以是主屏天线的基模产生的。副屏天线可包括一段导体21-B、设置在导体21-B上的馈电点24以及接地枝节25,馈电点24可连接馈源,接地枝节25可连接地板。副屏上的导体21-B可以是副屏金属边框的一段,也可以是印制在副屏边框内侧的金属条。导体21-B上可呈现对称反向分布的电流,激励出了前面图3A-图3B所示的线天线CM模式。该反向分布的电流可以是分布在导体21-A上的主要电流,该电流可以是主屏天线的基模产生的。
由于主、副屏天线分别为DM线天线、CM线天线,因此,在电子设备的折叠屏处于折叠态场景下,主、副屏天线工作在相同频段也能够具有良好的隔离度。
除了线天线CM模式,图7A所示的副屏天线其实还可以激励出另一种天线模式:线天线DM模式。其基于的原理是:在不考虑馈电的情况下,任意形状的导体可具有多个特征模(characteristic mode),通过馈电设计可增强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征模,从而选择出期望特征模。而这里,线天线DM模式和线天线CM模式即副屏天线通过馈电选择出的期望特征模。当主、副屏天线因折叠屏折叠而重叠时,为了避免副屏天线上另外激励出的线天线DM模式干扰主屏天线的槽天线DM模式,可以将副屏天线上另外激励出的线天线DM模式和主屏天线的槽天线DM模式调到不同频段。
图7A中,主屏天线在结构上可以并联电感来接地,这样主屏天线就可以变形为CM线天线,其上主要电流分布为电流反向分布。此时,副屏天线在结构上可以串联电容来短路接地枝节,这样副屏天线就可以变形为DM线天线,其上主要电流分布为电流同向分布。
图7B示例性示出了主、副屏天线分别为DM线天线、CM槽天线的方案。
如图7B所示,在电子设备的折叠屏处于折叠态时,主、副屏天线出现重叠,该重叠可以是全部或部分重叠。主屏天线可包括一段导体21-A以及设置在导体21-A上的馈电点23,馈电点23可连接馈源。主屏上的导体21-A可以是主屏金属边框的一段,也可以是印制在主屏边框内侧的金属条。导体21-A上可呈现出同向分布的电流,例如,激励出了前面图4A-图4B所示的线天线DM模式。副屏天线可包括在导体21-C上形成的槽26,例如在导体21-C上开槽形成,槽26的一侧设有缝隙28,缝隙28可具体开设在该侧的中间位置。这里,中间位置是指该侧的中点,即缝隙28所处位置覆盖了该侧的中点。副屏上的导体21-C可以是副屏金属边框和副屏PCB地板合围形成的,例如在副屏PCB地板上形成导体21-C中的槽26。即,槽26的一侧边由副屏金属边框构成,另一侧边由副屏PCB地板构成。在槽26设有缝隙28的一侧可设有馈电点27,馈电点27可连接馈源。槽26中可呈现对称反向分布的电场,激励出了前面图5A-图5B所示的槽天线CM模式。该反向分布的电场可以是分布在槽26中的主要电场,该电场可以是副屏天线的基模产生的。
由于主、副屏天线分别为DM线天线、CM槽天线,因此,在电子设备的折叠屏处于折叠态场景下,主、副屏天线工作在相同频段也能够具有良好的隔离度。
图7C示例性示出了主、副屏天线分别为CM线天线、DM槽天线的方案。
如图7C所示,在电子设备的折叠屏处于折叠态时,主、副屏天线出现重叠,该重叠可以是全部或部分重叠。主屏天线可包括一段导体21-B、设置在导体21-B上的馈电点24以及接地枝节25,馈电点24可连接馈源,接地枝节25可连接地板。主屏上的导体21-B可以是主屏金属边框的一段,也可以是印制在主屏边框内侧的金属条。导体21-B上可呈现对称反向分布的电流,例如,激励出了前面图3A-图3B所示的线天线CM模式。副屏天线可包括在导体21-D上开槽形成的槽32,例如在导体21-D上开槽形成,槽32的一侧可设有馈电点31,馈电点31可连接馈源。副屏上的导体21-D可以是副屏金属边框和副屏PCB地板合围形成的,例如在副屏PCB地板上形成导体21-D中的槽32。即,槽32的一侧边由副屏金属边框构成,另一侧边由副屏PCB地板构成。槽32中可呈现同向分布的电场,激励出了前面图6A-图6B所示的槽天线DM模式。该同向分布的电场可以是分布在槽32中的主要电场,该电场可以是副屏天线的基模产生的。
由于主、副屏天线分别为CM线天线、DM槽天线,因此,在电子设备的折叠屏处于折叠态场景下,主、副屏天线工作在相同频段也能够具有良好的隔离度。
除了线天线CM模式,图7C所示的主屏天线其实还可以激励出另一种天线模式:线天线DM模式,原理在前面已介绍过。当主、副屏天线因折叠屏折叠而重叠时,为了避免主屏天线的线天线DM模式干扰副屏天线的槽天线DM模式,可以将主屏天线上激励出的线天线DM模式和副屏天线的槽天线DM模式调到不同频段。
图7D示例性示出了主、副屏天线分别为CM槽天线、DM槽天线的方案。
如图7D所示,在电子设备的折叠屏处于折叠态时,主、副屏天线出现重叠,该重叠可以是全部或部分重叠。主屏天线可包括在导体21-C上形成的槽26,例如在导体21-C上开槽形成,槽26的一侧设有缝隙28,缝隙28可具体开设在该侧的中间位置。这里,中间位置是指该侧的中点,即缝隙28所处位置覆盖了该侧的中点。在槽26设有缝隙28的一侧可设有馈电点27,馈电点27可连接馈源。主屏上的导体21-C可以是主屏金属边框和副屏PCB地板合围形成的,例如在主屏PCB地板上形成导体21-C中的槽26。即,槽26的一侧边由主屏金属边框构成,另一侧边由主屏PCB地板构成。槽26中可呈现对称反向分布的电场,激励出了前面图5A-图5B所示的槽天线CM模式。该反向分布的电场可以是分布在槽26中的主要电场,该电场可以是主屏天线的基模产生的。副屏天线可包括在导体21-D上开槽形成的槽32,例如在导体21-D上开槽形成,槽32的一侧可设有馈电点31,馈电点31可连接馈源。副屏上的导体21-D可以是副屏金属边框和副屏PCB地板合围形成的,例如在副屏PCB地板上形成导体21-D中的槽32。即,槽32的一侧边由副屏金属边框构成,另一侧边由副屏PCB地板构成。槽32中可呈现同向分布的电场,激励出了前面图6A-图6B所示的槽天线DM模式。该同向分布的电场可以是分布在槽32中的主要电场,该电场可以是副屏天线的基模产生的。
由于主、副屏天线分别为CM槽天线、DM槽天线,因此,在电子设备的折叠屏处于折叠态场景下,主、副屏天线工作在相同频段也能够具有良好的隔离度。
以上图7A-图7D所示几种方案中,主屏天线可以设置在主屏上,副屏天线可以设置在副屏上。具体的,导体21-A、导体21-B可以是一段悬浮金属条,可由电子设备的金属边框、金属中框等形成。对于非金属工业设计(industry design,ID)的电子设备来说,导体21-A、导体21-B可以为印制在非金属边框的内表面的一段金属条,或者为使用导电银浆印制在非金属边框的内表面的一段金属条。具体的,槽26、槽32可以是在PCB地板、金属中框等导体上形成的,例如在导体上开槽形成。后面实施例中会详细介绍主、副屏天线在整机中的实现,这里先不赘述。
以上图7A-图7D所示几种方案中,主、副屏天线可以调换位置,例如图7A中的主屏天线可设置在副屏上成为副屏天线,而图7A中的副屏天线可设置在主屏上成为主屏天线。
实施以上图7A-图7D所示的几种方案,在电子设备的折叠屏处于折叠态场景下,重叠的主、副屏天线工作在相同频段也能够具有良好的隔离度,而且辐射方向图互补。从而,不必通过物理位置的隔离来获得高隔离度的两个或以上的同频天线,可以充分利用具有折叠屏的电子设备的天线设计空间。
下面将结合几个实施例详细介绍主、副屏天线在整机中的实现。电子设备中,金属边框和PCB地板之间形成的镂空的内部、金属边框上的缝隙的内部填充的材料的介电常数可以为3.0,损耗角可以为0.01。
实施例一
图8A-图8B示例性示出了实施例一提供的天线结构。其中,图8A示出了折叠屏11处于展开态时构成的天线结构,图8B示出了折叠屏11处于折叠态时构成的天线结构。实施例一提供的天线结构包括主屏天线和副屏天线,其中,主、副屏天线可以分别为CM线天线、DM线天线。
如图8A所示,主屏天线可以通过镂空PCB地板和在金属边框上开设缝隙来实现。具体的,可以通过在主屏边框12-1的特定部分(例如底部边框部分)上开设缝隙,如0.9-2.0毫米宽的35-A、35-B这两个缝隙,以及镂空邻接主屏边框12-1的该特定部分的PCB地板,来形成悬浮金属边框41-A。该镂空部分可形成槽31-A,平行于悬浮金属边框41-A,用来隔开悬浮金属边框41-A和主屏的PCB地板,使悬浮金属边框41-A悬浮于地,即构成净空。槽31-A的长度大于悬浮金属边框41-A的长度,即沿着主屏边框12-1的该特定部分的延伸方向,越过35-A、35-B这两个缝隙而形成一个相较于悬浮金属边框41-A来说较长的槽,以使得35-A、35-B这两个缝隙之间的金属边框形成悬浮金属边框,从而形为线天线辐射体。悬浮金属边框41-A可相当于图7A中的导体21-B。并且,可利用未镂空部分32形成连接悬浮金属边框41-A的接地枝节,未镂空部分32可以为图8A示出的条状地板枝节。不限于通过该条状地板枝节,接地枝节也可以通过设在主屏部分的PCB地板上的金属弹片来实现,该金属弹片可连接悬浮金属边框41-A,接地枝节还可以为主屏部分的金属边框延伸出来的连接PCB地板的金属枝节。主屏边框12-1的该特定部分可以称为第一主屏边框部分。
图8A还示出了主屏天线的馈电方式。悬浮金属边框41-A上可以设置有馈电点33-A,以连接馈电线34-A至馈源。馈电点33-A可以邻近接地点而设,以激励出线天线CM模式。接地点即接地枝节(未镂空部分)与悬浮金属边框41-A的连接处。接地点可以设置在悬浮金属边框41-A的中间,也可以设置在悬浮金属边框41-A上邻近中间的位置处。接地点设置在悬浮金属边框41-A的中间可以是指接地点设置在悬浮金属边框41-A的中点,即接地枝节与悬浮金属边框41-A的连接处覆盖了该中点。该邻近可以是指接地点到中间位置的距离不远于工作波长的1/8。不限于邻近接地点而设,馈电点33-A也可以邻近悬浮金属边框41-A的开放端而设。这里,馈电点33-A邻近接地点可以是指,馈电点33-A到该接地点的距离大于0且小于工作波长的1/8。馈电点33-A邻近悬浮金属边框41-A的开放端可以是指,馈电点33-A到该开放端的距离不远于工作波长的1/8,甚至可以等于0。该工作波长是指主屏天线的线天线CM模式的工作波长,后面内容会介绍工作波长的计算方式,这里先不展开。
应可理解,悬浮金属边框41-A的中点可以认为是悬浮金属边框41-A的长度的中点,这里的长度可以认为是电长度。电长度可以是指,物理长度(即机械长度或几何长度)乘以电或电磁信号在媒介中的传输时间与这一信号在自由空间中通过跟媒介物理长度一样的距离时所需的时间的比来表示,电长度可以满足以下公式:
Figure BDA0002873580240000131
其中,L为物理长度,a为电或电磁信号在媒介中的传输时间,b为在自由空间中的中传输时间;
或者,电长度也可以是指物理长度(即机械长度或几何长度)与所传输电磁波的波长之比,电长度可以满足以下公式:
Figure BDA0002873580240000132
其中,L为物理长度,λ为电磁波的波长。
同样的,如图8A所示,副屏天线也可以通过镂空PCB地板和在金属边框上开设缝隙来实现。具体的,可以通过在副屏边框12-3的特定部分(例如底部边框部分)上开设缝隙,如36-A、36-B这两个缝隙,以及镂空邻接副屏边框12-3的该特定部分的PCB地板,来形成悬浮金属边框41-B。该镂空部分可形成槽31-B,平行于悬浮金属边框41-B,用来隔开悬浮金属边框41-B和副屏的PCB地板,使悬浮金属边框41-B悬浮于地,即构成净空。槽31-B的长度大于悬浮金属边框41-B的长度,即沿着邻接副屏边框12-3的该特定部分的延伸方向,越过36-A、36-B这两个缝隙而形成一个相较于悬浮金属边框41-B来说较长的槽,以使得36-A、36-B这两个缝隙之间的金属边框形成悬浮金属边框,从而形为线天线辐射体。悬浮金属边框41-B可相当于图7A中的导体21-A。和主屏天线不同的是,副屏天线中的悬浮金属边框41-B并不设有接地枝节,不存在如主屏天线中的未镂空部分32那样的结构。副屏边框12-1的该特定部分可以称为第一副屏边框部分。
图8A还示出了副屏天线的馈电方式。悬浮金属边框41-B上可设置有馈电点33-B,以连接馈电线34-B至馈源。馈电点33-B可以邻近悬浮金属边框41-B的中间位置而设,可称为中间偏馈,以激励出线天线DM模式。馈电点33-B设置在悬浮金属边框41-B的中间位置可以是指馈电点33-B设置在悬浮金属边框41-B的中点,即馈电线34-B与悬浮金属边框41-B的连接处覆盖了该中点。不限于邻近该中间位置而设,馈电点33-B也可以邻接悬浮金属边框41-B的开放端而设。这里,邻近可以是指,馈电点33-B到悬浮金属边框41-B的中间位置的距离小于工作波长的1/16,或馈电点33-B到悬浮金属边框41-B的开放端的距离小于工作波长的1/16,该邻近也可包括该距离等于0的情况。该工作波长是指副屏天线的线天线DM模式的工作波长。
图8A中的主屏天线和副屏天线可以是工作在同频段的天线。主屏天线上的电流分布可以参考图3A,即在悬浮金属边框41-A上呈对称反向分布。副屏天线上的电流分布可以参考图4A,即在悬浮金属边框41-B上呈同向分布。另外,主、副屏天线还可以激励起地板产生图8C所示的电流分布。主屏天线的辐射方向可参考图3B,即沿着悬浮金属边框41-A的方向辐射。副屏天线的辐射方向可参考图4B,即垂直于悬浮金属边框41-B的方向辐射。
图8B示例性示出了折叠屏11处于折叠态时主屏天线和副屏天线的位置关系。在折叠屏11处于折叠态时,主屏天线所处的位置和副屏天线所处的位置出现重叠。例如,主屏天线所处的位置为形成悬浮金属边框41-A的主屏边框部分(即第一主屏边框部分)所处的位置,副屏天线所处的位置为形成悬浮金属边框41-B的副屏边框部分(即第一副屏边框部分)所处的位置。该重叠并不影响主屏天线、副屏天线的性能,因为主、副屏天线分别为辐射方向正交的CM线天线、DM线天线,即使工作在相同频段(例如B1频段、B3频段、B7频段、N77频段,或者例如3.6GHz-4.1GHz,等等)也能够具有良好的隔离度。这样,就可以在主、副屏的重叠区域得到两个同频段天线,且方向图互补。
实施例一提供的折叠屏天线可以进一步变形为图9A-图9B所示,即,主屏天线可以从CM线天线变形为倒F天线(inverted F antenna,IFA),工作在1/4波长模式。图9C示出了主屏IFA线天线和副屏DM线天线各自激励起的电流分布,主屏IFA线天线激励起的地板电流的分布符合CM线天线的地板电流的分布,这使得主屏IFA线天线的辐射方向基本同于CM线天线的辐射方向,正交于副屏DM线天线的辐射方向。仿真实验表明,主屏IFA线天线和副屏DM线天线方向图的最大辐射方向是正交的,因此,这两个天线即使工作在相同频段,在折叠屏11处于折叠态时也能获得高隔离度。图9A-图9B的天线在折叠态下的简化结构可如图9D所示。例如,主屏天线可以为工作在N77频段(例如,3.6GHz-4.1GHz)的天线,工作模式为1/4波长模式,副屏天线也可以为工作在N77频段的天线,工作模式为1/2波长模式。从图9E可以看出,主屏N77天线和副屏N77天线之间可以获得良好的隔离度。
为了覆盖更多频段,在和副屏DM线天线重叠的位置可以设计多个主屏天线,例如设计多个主屏IFA天线,可以包括和副屏DM线天线工作在相同频段的IFA天线,也可以包括和副屏DM线天线工作在不同频段的IFA天线。例如,如图9F所示,主屏上可以设置两个IFA天线,一个可以为N77频段天线,另一个可以为中高频(mid-high band,MHB)天线。从图9G-图9H可以看出,屏折叠屏处于折叠态下,图9F所示天线中的各个天线的互相影响较小,辐射效率和系统效率仍然较高。
在主屏天线从CM线天线变形为倒F天线的情况下,副屏天线还可以为DM槽天线,也可以在主、副屏天线重叠时仍获得高隔离度。DM槽天线在整机中的具体实现可以参考后续图10A-图10B实施例、图12A-图12B实施例中的DM槽天线。
实施例二
图10A-图10B示例性示出了实施例二提供的天线结构。其中,图10A示出了折叠屏11处于展开态时构成的天线结构,图10B示出了折叠屏11处于折叠态时构成的天线结构。实施例二提供的天线结构包括主屏天线和副屏天线,其中,主、副屏天线可以分别为CM线天线、DM槽天线。
如图10A所示,实施例二中的主屏天线和图8A中示出的主屏天线相同,可以通过镂空PCB地板和在金属边框上开设缝隙来实现,具体可以参考图8A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10A所示,副屏天线可以通过镂空PCB地板来实现。具体的,可以镂空邻接副屏金属边框12-3的特定部分(例如底部边框部分)的PCB地板,通过镂空后的副屏部分的PCB地板和副屏金属边框12-3的该特定部分合围来形成槽52-B。槽52-B两端封闭(可称为封闭端),槽52-B的一侧为副屏金属边框12-3,另一侧为副屏部分的PCB地板。槽52-B即图7C中的槽32。图10A还示出了副屏天线的馈电方式。槽52-B的金属边框那一侧(如金属边框51-B)上可设置有馈电点53-B,以连接馈电线54-B至馈源,而且槽52-B的设置馈电点的该侧不开设缝隙。馈电点53-B可以邻近金属边框51-B的中间位置而设,以激励出槽天线DM模式。不限于邻近该中间位置而设,馈电点53-B也可以邻近槽52-B的封闭端而设。这里,邻近可以是指,馈电点53-B到该中间位置或该封闭端的距离小于工作波长的1/16,该邻近也可包括该距离等于0的情况。
这里,馈电点53-B设置在悬浮金属边框51-B的中间位置(该距离等于0的情况)可以是指馈电点53-B设置在悬浮金属边框51-B的中点,即馈电线54-B与悬浮金属边框51-B的连接处覆盖了该中点。
图10A中的主屏天线和副屏天线可以是工作在同频段的天线。主屏天线上的电流分布可以参考图3A,即在悬浮金属边框51-A上呈对称反向分布。副屏天线上的电场分布可以参考图6A,即在槽52-B中呈同向分布。主屏天线的辐射方向可参考图3B,即沿着悬浮金属边框41-A的方向辐射。副屏天线的辐射方向可参考图6B,即垂直于槽52-B的方向辐射。
图10B示例性示出了折叠屏11处于折叠态时主屏天线和副屏天线的位置关系。在折叠屏11处于折叠态时,主屏天线所处的位置和副屏天线所处的位置出现重叠。该重叠并不影响主屏天线、副屏天线的性能,因为主、副屏天线分别为辐射方向正交的CM线天线、DM槽天线,即使工作在相同频段也能够具有良好的隔离度。这样,就可以在主、副屏的重叠区域得到两个同频段天线,且方向图互补。
实施例三
图11A-图11B示例性示出了实施例三提供的天线结构。其中,图11A示出了折叠屏11处于展开态时构成的天线结构,图11B示出了折叠屏11处于折叠态时构成的天线结构。实施例三提供的天线结构包括主屏天线和副屏天线,其中,主、副屏天线可以分别为CM槽天线、DM线天线。
如图11A所示,主屏天线可以通过镂空PCB地板和在金属边框上开设缝隙来实现。具体的,可以镂空邻接主屏金属边框12-1的特定部分(例如底部边框部分)的PCB地板,通过镂空后的主屏部分的PCB地板和主屏金属边框12-1合围来形成槽62-A。槽62-A两端封闭,槽62-B的一侧为主屏金属边框12-1,另一侧为主屏部分的PCB地板。并且,可以在槽62-A一侧的金属边框上开设缝隙,如缝隙67,以连通槽62-A至外部自由空间。该槽62-A即图7B中的槽26,该缝隙67即图7B中的缝隙28。缝隙67可以开设在槽62-A一侧的金属边框的中间位置。该中间位置是指槽62-A一侧的中点,即缝隙67所处位置覆盖了该中点。
图11A还示出了主屏天线的馈电方式。槽62-A的金属边框那一侧上可设置有馈电点63-A,以连接馈电线64-A至馈源。馈电点63-A可以邻近缝隙67而设,以激励出线天线CM模式。不限于邻近该缝隙67,馈电点63-A也可以邻近槽62-A的封闭端而设。这里,馈电点63-A邻近缝隙67可以是指,馈电点63-A到缝隙67的距离大于0且小于工作波长的1/8。馈电点63-A邻近槽62-A的封闭端可以是指,馈电点63-A到该封闭端的距离小于工作波长的1/8,该邻近也可以包括该距离等于0的情况。该工作波长是指主屏天线的槽天线CM模式的工作波长,后面内容会介绍工作波长的计算方式,这里先不展开。
这里,馈电点63-A到缝隙67的距离可以是指馈电点63-A到缝隙67的中点的距离,也可以是指馈电点63-A到缝隙67的两端的距离。
如图11A所示,实施例三中的副屏天线和图8A中示出的副屏天线相同,可以通过镂空PCB地板和在金属边框上开设缝隙来实现,具体可以参考图8A中的副屏天线的相关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图11A中的主屏天线和副屏天线可以是工作在同频段的天线。主屏天线上的电场分布可以参考图7B,即在槽62-A上呈对称反向分布。副屏天线上的电流分布可以参考图7B,即在悬浮金属边框61-B上呈同向分布。主屏天线的辐射方向可参考图5B,即沿着槽62-A的方向辐射。副屏天线的辐射方向可参考图4B,即垂直于悬浮金属边框61-B的方向辐射。
图11B示例性示出了折叠屏11处于折叠态时主屏天线和副屏天线的位置关系。在折叠屏11处于折叠态时,主屏天线所处的位置和副屏天线所处的位置出现重叠。该重叠并不影响主屏天线、副屏天线的性能,因为主、副屏天线分别为辐射方向正交的CM槽天线、DM线天线,即使工作在相同频段也能够具有良好的隔离度。这样,就可以在主、副屏的重叠区域得到两个同频段天线,且方向图互补。
实施例四
图12A-图12B示例性示出了实施例四提供的天线结构。其中,图12A示出了折叠屏11处于展开态时构成的天线结构,图12B示出了折叠屏11处于折叠态时构成的天线结构。实施例四提供的天线结构包括主屏天线和副屏天线,其中,主、副屏天线可以分别为CM槽天线、DM槽天线。
如图12A所示,实施例四中的主屏天线和图11A中示出的主屏天线相同,可以通过镂空PCB地板和在金属边框上开设缝隙来实现,具体可以参考图11A中的主屏CM槽天线的相关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12A所示,实施例四中的副屏天线和图10A中示出的副屏天线相同,可以通过镂空PCB地板和在金属边框上开设缝隙来实现,具体可以参考图10A中的副屏DM槽天线的相关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图12A中的主屏天线和副屏天线可以是工作在同频段的天线。主屏天线上的电场分布可以参考图7D,即在槽72-A上呈对称反向分布。副屏天线上的电流分布可以参考图7D,即在槽72-A上呈同向分布。主屏天线的辐射方向可参考图5B,即沿着槽72-A的方向辐射。副屏天线的辐射方向可参考图6B,即垂直于槽72-A的方向辐射。
图12B示例性示出了折叠屏11处于折叠态时主屏天线和副屏天线的位置关系。在折叠屏11处于折叠态时,主屏天线所处的位置和副屏天线所处的位置出现重叠。该重叠并不影响主屏天线、副屏天线的性能,因为主、副屏天线分别为辐射方向正交的CM槽天线、DM槽天线,即使工作在相同频段也能够具有良好的隔离度。这样,就可以在主、副屏的重叠区域得到两个同频段天线,且方向图互补。
以上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屏天线,设置在折叠态下的折叠屏重叠位置处,可以实现性能良好的同频天线,进而可以提高折叠屏天线设计的主副屏空间利用率,天线数量可以拓展到更多,尤其利于MIMO天线设计。
图13A-图13B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结构的馈电位置。
如图13A所示,DM线天线的馈电位置可以邻近辐射体的中间位置而设。不限于邻近该中间位置而设,馈电位置也可以邻接辐射体的开放端而设。邻近可以是指馈电点到辐射体的中间位置或开放端的距离小于第一距离值,例如第一距离值工作波长的1/16,即该距离大于0且小于工作波长的1/16,该邻近可以包括该距离等于0的情况。这里,该工作波长是指线天线DM模式的工作波长。DM槽天线的馈电位置相对于槽体的位置关系,可以参考图13A设置,槽体可视为槽天线的辐射体,馈电位置可以邻近槽体的中间位置而设,也可以邻近槽体的封闭端而设。槽体可以如前述实施例所述,是通过镂空PCB地板,由金属边框和PCB地板合围而形成的。
如图13B所示,CM线天线的馈电位置可以邻近辐射体的接地点(接地枝节和辐射体的连接点)而设。不限于邻近该接地点而设,馈电位置也可以邻接辐射体的开放端而设。这里,馈电点邻近接地点可以是指,馈电点到该接地点的距离小于第二距离值,例如第二距离值为工作波长的1/8,即该距离大于0且小于工作波长的1/8。馈电点邻近该开放端可以是指,馈电点到该开放端的距离不远于工作波长的1/8,该邻近可以包括该距离等于0的情况。该工作波长是指线天线CM模式的工作波长。CM槽天线的馈电位置相对于槽体的位置关系,可以参考图13B设置,槽体可视为槽天线的辐射体,馈电位置可以邻近槽体一侧的开缝而设,也可以邻近槽体的封闭端而设。
图14A-图14G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结构实施为几种典型频段的天线时的尺寸设计。
如图14A所示,主、副屏天线都可以为N77频段天线,二者辐射体长度可以约为13毫米,但不限定为该长度,主副屏N77天线也可以通过调谐开关来调整天线辐射长度。图14A所示天线结构的主副屏天线的隔离度可参考9E所示。
如图14B所示,主屏天线的辐射体的一半长度可以约为24毫米,馈电点到开放端的长度可以约为6毫米,即主屏天线可以改变尺寸而工作在中高频MHB频段和B1/B3频段,但不限定为该长度,主屏天线也可以通过调谐开关来调整天线辐射长度。图14C示出了图14B的主屏天线在MHB频段和B1/B3频段产生谐振。
如图14D所示,主屏天线的辐射体的一半长度可以约为18毫米,馈电点到开放端的长度可以为6毫米,即主屏天线可以改变尺寸而工作在中高频MHB频段和B7频段,但不限定为该长度,主屏天线也可以通过调谐开关来调整天线辐射长度。图14E示出了图14D的主屏天线在MHB频段和B7频段产生谐振。
如图14F所示,主屏天线的辐射体的一半长度可以约为11毫米,馈电点到开放端的长度可以为4毫米,即主屏天线可以改变尺寸而工作在中高频MHB频段和N77频段,但不限定为该长度,主屏天线也可以通过调谐开关来调整天线辐射长度。图14G示出了图14F的主屏天线在MHB频段和N77频段产生谐振。
不限于图14A-图14G所示的几种典型频段,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副屏天线还可工作在其他频段。本申请中,天线的某种波长模式(如二分之一波长模式等)中的工作波长可以是指该天线辐射的信号的波长。例如,悬浮金属天线的二分之一波长模式可产生1.575GHz频段的谐振,其中二分之一波长模式中的工作波长是指天线辐射1.575GHz频段的信号的波长。应理解的是,辐射信号在空气中的波长可以如下计算:波长=光速/频率,其中频率为辐射信号的频率。辐射信号在介质中的波长可以如下计算:
Figure BDA0002873580240000181
其中,ε为该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频率为辐射信号的频率。以上实施例中的缝隙、槽中可以填充绝缘介质。
以上实施例中提及的工作波长的1/16、工作波长的1/8,其中“工作波长”可以是指谐振频率的中心频率对应的波长。例如,假设B1上行频段(谐振频率为1920MHz至1980MHz)的中心频率为1955MHz,那工作波长可以为利用1955MHz这个频率计算出来的波长。不限于中心频率,“工作波长”也可以是指谐振频率的非中心频率对应的波长。
以上实施例中提及的“邻近”采用了工作波长的1/16、工作波长的1/8作为临界值来约束,但这两个值也仅用于示例,馈电点或接地枝节邻近某个位置(如近辐射体的中间位置或开放端)是指馈电点或接地枝节与该位置之间的距离不超过特定距离值,以此来约束“邻近”这一位置关系,以上实施例中的示例可作为一种实现方式。
以上实施例中提及的开放端、封闭端,例如是相对地而言的,封闭端接地,开放端不接地,或者例如是相对于其他导电体而言的,封闭端电连接其他导电体,开放端不电连接其他导电体。
另外,本申请以上内容中提及的中间或中间位置等这类关于位置、距离的限定,均是针对当前工艺水平而言的,而不是数学意义上绝对严格的定义。举例说明,导体的中间位置指的是导体的中点,实际应用中是指其他部件(例如馈线、接地枝节)与该导体的连接处覆盖了中点。槽的中间位置或槽的一侧的中间位置指的是槽的一侧边的中点,实际应用中是指其他部件(例如馈线)与该侧边的连接处覆盖了中点。槽的一侧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缝隙在实际应用中是指该缝隙在该侧所处位置覆盖了该侧的中点。
本申请以上内容中提及的馈电点可以是指馈线与导体的连接区域(又可称为连接处)中的任一点,例如中心点。点(如馈电点、连接点、接地点)到缝隙或者缝隙到点的距离可以是指点到该缝隙的中点的距离,也可以是指点到该缝隙的两端的距离。
本申请以上内容中提及的电流同向/反向分布,应理解为在同一侧的导体上主要电流的方向为同向/反向的。例如,在呈环状的导体上激励同向分布电流(例如,电流路径也是环状的)时,应可理解,环状导体中两侧的导体上(例如围绕一缝隙的导体,在该缝隙两侧的导体上)激励的主要电流虽然从方向上看为反向的,其仍然属于本申请中对于同向分布电流的定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4)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设备主体、第二设备主体和转轴,所述第一设备主体和所述第二设备主体通过所述转轴相连接;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转轴处能够被折叠;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第一天线和设置于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第二天线,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至少部分重叠,其中,
所述第一天线包括条状的第一导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导体上的第一馈电点,所述第一导体两端开放,所述第一馈电点到所述第一导体的中间位置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零,并且小于所述第一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16,或所述第一馈电点到所述第一导体的一个开放端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零,并且小于所述第一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16;
所述第二天线包括条状的第二导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导体上的第二馈电点以及接地枝节,所述第二导体两端开放,所述第二导体在其中间位置通过所述接地枝节接地,所述第二馈电点到所述第二导体与所述接地枝节的连接点的距离大于零,并且小于所述第二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8,或者所述第二馈电点到所述第二导体的一个开放端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零,并且小于所述第二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8。
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设备主体、第二设备主体和转轴,所述第一设备主体和所述第二设备主体通过所述转轴相连接;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转轴处能够被折叠;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第一天线和设置于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第二天线,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至少部分重叠,其中,
所述第一天线包括条状的第一导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导体上的第一馈电点,所述第一导体两端开放,所述第一馈电点到所述第一导体的中间位置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零,并且小于所述第一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16,或所述第一馈电点到所述第一导体的一个开放端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零,并且小于所述第一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16;
所述第二天线为倒F天线,包括条状的第二导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导体上的第二馈电点以及接地枝节,所述第二导体的一端开放,所述第二导体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接地枝节接地,所述第二馈电点到所述第二导体与所述接地枝节的连接点的距离大于零,并且小于所述第二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8,或所述第二馈电点到所述第二导体的一个开放端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零,并且小于所述第二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8。
3.如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工作在相同频段。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至少部分重叠包括: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在所述第一设备主体所在平面的投影,或者在所述第二设备主体所在平面的投影,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边框和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所述第一导体为设置在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边框上的条状导体,所述第一导体与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之间通过第一槽隔开,所述第一槽为镂空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而形成的,所述第一槽邻接所述第一导体;所述第一导体不接地。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边框和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所述第二导体为设置在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边框上的条状导体,所述第二导体与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之间通过第二槽隔开并通过所述接地枝节连接,所述第二槽为镂空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而形成的,所述第二槽邻接所述第二导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枝节为镂空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而形成的连接所述第二导体的条状地板部分,或所述接地枝节为设在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上的连接所述第二导体的金属弹片,或所述接地枝节为所述第二导体延伸出来的连接PCB地板的导电枝节。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设备主体、第二设备主体和转轴,所述第一设备主体和所述第二设备主体通过所述转轴相连接;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转轴处能够被折叠;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第一天线和设置于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第二天线,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至少部分重叠,其中,
所述第一天线包括条状的第一导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导体上的第一馈电点,所述第一导体两端开放,所述第一馈电点到所述第一导体的中间位置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零,并且小于所述第一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16,或所述第一馈电点到所述第一导体的一个开放端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零,并且小于所述第一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16;
所述第二天线包括开设有第一槽的第二导体,所述第一槽的两端封闭接地,所述第一槽的第一侧开设有第一缝隙,所述第一缝隙到所述第一侧中间位置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16,所述第一槽的所述第一侧设有第二馈电点,所述第二馈电点到所述第一缝隙的距离大于零,并且小于所述第二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8。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工作在相同频段。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至少部分重叠包括: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在所述第一设备主体所在平面的投影,或者在所述第二设备主体所在平面的投影,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
11.如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边框和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所述第一导体为设置在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边框上的条状导体,所述第一导体与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之间通过第二槽隔开,所述第二槽为镂空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而形成的,所述第二槽邻接所述第一导体;所述第一导体不接地。
12.如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和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所述第二导体包括合围形成所述第一槽的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和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所述第一槽通过镂空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而形成,所述第一槽邻接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所述第一缝隙为在邻接所述第一槽,并形成所述第一槽的第一侧的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上开设的缝隙;在所述金属边框上,所述第一缝隙开设在所述第二馈电点的一侧,所述第二馈电点的另一侧不开设缝隙。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设备主体、第二设备主体和转轴,所述第一设备主体和所述第二设备主体通过所述转轴相连接;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转轴处能够被折叠;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第一天线和设置于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第二天线,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至少部分重叠,其中,
所述第一天线包括条状的第一导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导体上的第一馈电点以及接地枝节,所述第一导体两端开放,所述接地枝节在所述第一导体的中间位置连接所述第一导体与地,所述第一馈电点到所述第一导体与所述接地枝节的连接点的距离大于零,并且小于所述第一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8,或所述第一馈电点到所述第一导体的一个开放端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零,并且小于所述第一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8;
所述第二天线包括开设有第一槽的第二导体,所述第一槽的两端封闭接地,所述第一槽的第一侧设有第二馈电点,所述第二馈电点到所述第一槽的所述第一侧中间位置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零,并且小于所述第二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16。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设备主体、第二设备主体和转轴,所述第一设备主体和所述第二设备主体通过所述转轴相连接;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转轴处能够被折叠;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第一天线和设置于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第二天线,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至少部分重叠,其中,
所述第一天线包括开设有第一槽的第一导体,所述第一槽的两端封闭接地,所述第一槽的第一侧设有第一馈电点,所述第一馈电点到所述第一槽的所述第一侧中间位置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零,并且小于所述第一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16;
所述第二天线为倒F天线,包括条状的第二导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导体上的第二馈电点以及接地枝节,所述第二导体的一端开放,所述第二导体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接地枝节接地,所述第二馈电点到所述第二导体与所述接地枝节的连接点的距离大于零,并且小于所述第二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8,或所述第二馈电点到所述第二导体的一个开放端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零,并且小于所述第二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8。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工作在相同频段。
16.如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至少部分重叠包括: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在所述第一设备主体所在平面的投影,或者在所述第二设备主体所在平面的投影,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
17.如权利要求13-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边框和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所述第一导体为设置在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边框上的条状导体,所述第一导体与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之间通过第二槽隔开并通过所述接地枝节连接,所述第二槽为镂空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而形成的,所述第二槽邻接所述第一导体。
18.如权利要求17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枝节为镂空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而形成的连接所述第一导体的条状地板部分,或所述接地枝节为设在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上的连接所述第一导体的金属弹片,或所述接地枝节为所述第一导体延伸出来的连接PCB地板的导电枝节。
19.如权利要求13-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和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所述第二导体包括合围形成所述第一槽的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和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所述第一槽通过镂空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而形成,所述第一槽邻接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邻接所述第一槽,并形成所述第一槽的第一侧边的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上不开设缝隙。
2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设备主体、第二设备主体和转轴,所述第一设备主体和所述第二设备主体通过所述转轴相连接;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转轴处能够被折叠;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第一天线和设置于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第二天线,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至少部分重叠,其中,
所述第一天线包括开设有第一槽的第一导体,所述第一槽的两端封闭接地,所述第一槽的第一侧开设有第一缝隙,所述第一缝隙到所述第一侧中间位置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16,所述第一槽的所述第一侧设有第一馈电点,所述第一馈电点到所述第一缝隙的距离大于零,并且小于所述第一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8;
所述第二天线包括开设有第二槽的第二导体,所述第二槽的两端封闭接地,所述第二槽的第二侧设有第二馈电点,所述第二馈电点到所述第二槽的所述第二侧中间位置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零,并且小于所述第二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16。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工作在相同频段。
22.如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至少部分重叠包括: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在所述第一设备主体所在平面的投影,或者在所述第二设备主体所在平面的投影,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
23.如权利要求20-2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和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所述第一导体包括合围形成所述第一槽的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和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所述第一槽通过镂空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PCB地板而形成,所述第一槽邻接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邻接所述第一槽,并形成所述第一槽的第一侧边的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上不开设缝隙。
24.如权利要求20-2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和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所述第二导体包括合围形成所述第二槽的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和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所述第二槽通过镂空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PCB地板而形成,所述第二槽邻接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所述第一缝隙为在所述第二槽的第一侧的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金属边框上开设的缝隙;在所述金属边框上,所述第一缝隙开设在所述第二馈电点的一侧,所述第二馈电点的另一侧不开设缝隙。
CN202011628760.9A 2020-12-30 2020-12-30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469609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28760.9A CN114696093A (zh) 2020-12-30 2020-12-30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PCT/CN2021/142660 WO2022143803A1 (zh) 2020-12-30 2021-12-29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8/259,581 US20240055778A1 (en) 2020-12-30 2021-12-29 Antenna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21914535.6A EP4246719A4 (en) 2020-12-30 2021-12-29 ANTENNA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02180079732.2A CN116529958A (zh) 2020-12-30 2021-12-29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28760.9A CN114696093A (zh) 2020-12-30 2020-12-30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96093A true CN114696093A (zh) 2022-07-01

Family

ID=8213446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28760.9A Pending CN114696093A (zh) 2020-12-30 2020-12-30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2180079732.2A Pending CN116529958A (zh) 2020-12-30 2021-12-29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9732.2A Pending CN116529958A (zh) 2020-12-30 2021-12-29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55778A1 (zh)
EP (1) EP4246719A4 (zh)
CN (2) CN114696093A (zh)
WO (1) WO202214380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49889A (zh) * 2022-09-21 2022-10-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可折叠电子设备
WO2024046220A1 (zh) * 2022-08-31 2024-03-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83443A (zh) * 2022-04-11 2022-06-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设备
CN115441181A (zh) * 2022-08-24 2022-12-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5332794A (zh) * 2022-08-31 2022-11-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76785A (ja) * 2013-10-10 2015-04-20 Necカシオ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通信端末
CN105144479A (zh) * 2013-03-14 2015-12-09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通过不同的模式隔离的间隔紧密的天线
CN109216876A (zh) * 2018-08-29 2019-01-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1384585A (zh) * 2018-12-29 2020-07-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11613873A (zh) * 2019-02-22 2020-09-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697315A (zh) * 2019-03-15 2020-09-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终端设备
CN111725618A (zh) * 2020-06-23 2020-09-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1987440A (zh) * 2020-07-29 2020-11-24 深圳大学 紧凑型自隔离宽带天线及移动终端
CN112003020A (zh) * 2020-08-24 2020-11-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38265B2 (en) * 2011-03-11 2014-01-28 Microsoft Corporation Slot antenna
CN209169370U (zh) * 2018-11-30 2019-07-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
CN109725680B (zh) * 2018-12-25 2021-12-1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天线控制方法
CN209747728U (zh) * 2018-12-29 2019-12-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061349B (zh) * 2019-05-08 2020-04-28 清华大学 一种基于正交模式对的宽带5g mimo手机天线
CN212162070U (zh) * 2019-12-29 2020-12-15 昆山亿趣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Sub-6G多频段天线系统及移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44479A (zh) * 2013-03-14 2015-12-09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通过不同的模式隔离的间隔紧密的天线
JP2015076785A (ja) * 2013-10-10 2015-04-20 Necカシオ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通信端末
CN109216876A (zh) * 2018-08-29 2019-01-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1384585A (zh) * 2018-12-29 2020-07-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11613873A (zh) * 2019-02-22 2020-09-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697315A (zh) * 2019-03-15 2020-09-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终端设备
CN111725618A (zh) * 2020-06-23 2020-09-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1987440A (zh) * 2020-07-29 2020-11-24 深圳大学 紧凑型自隔离宽带天线及移动终端
CN112003020A (zh) * 2020-08-24 2020-11-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6220A1 (zh) * 2022-08-31 2024-03-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5249889A (zh) * 2022-09-21 2022-10-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5249889B (zh) * 2022-09-21 2023-02-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可折叠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55778A1 (en) 2024-02-15
EP4246719A1 (en) 2023-09-20
EP4246719A4 (en) 2024-05-01
CN116529958A (zh) 2023-08-01
WO2022143803A1 (zh) 2022-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696093A (zh)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1539123B2 (en) Antenna system for a portable device
AU202027652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EP1209759B1 (en) Antenna and wireless devic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1051107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antenna structure thereof
Ahmad et al.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multiband compound reconfigurable 5G antenna for sub-6 GHz wireless applications
CN112751159B (zh) 电子设备
CN114171900B (zh) 一种终端天线及电子设备
US20150061953A1 (en) Antenna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5224467B (zh) 包括天线的可折叠电子设备
WO2018203081A1 (en) Beam switching using common and differential modes
CN111799544A (zh) 可翻转电子设备的超宽带天线
CN111949070A (zh) 一种电子设备
TWI633705B (zh) 行動裝置
JP6548112B2 (ja) 広帯域アンテナ
TWI712219B (zh)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的無線通訊裝置
TW202127731A (zh)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之無線通訊裝置
JP2017175275A (ja) アンテナ
GB2579119A (en) Compact LTE Antenna With WiFi Support
Habbu et al. Multiband and Multifunctional Microstrip Fed Antenna for WLAN/LTE/X/Ku Band Applications
Kumari Isolation Enhancement In Mimo Antenna System For 5g Wireless Applications…
TW202127730A (zh)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之無線通訊裝置
Saha et al. Smart Beam Steering with a Slot-Loaded Miniaturized Patch Antenna
Sriram et al. A compact semi-circular patch diversity antenna for wireless portable devices
CN117117470A (zh) 一种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