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755C - 立体照相机 - Google Patents

立体照相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755C
CN1146755C CNB99109154XA CN99109154A CN1146755C CN 1146755 C CN1146755 C CN 1146755C CN B99109154X A CNB99109154X A CN B99109154XA CN 99109154 A CN99109154 A CN 99109154A CN 1146755 C CN1146755 C CN 114675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cture
right sides
stereocamera
distance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9910915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78075A (zh
Inventor
稻叶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SE99022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SE521735C2/sv
Priority to DE19927128A priority patent/DE19927128A1/de
Priority to US09/332,918 priority patent/US6301446B1/en
Priority to CA002275273A priority patent/CA2275273C/en
Priority to CNB99109154XA priority patent/CN1146755C/zh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IT1999TO000601A priority patent/IT1310090B1/it
Priority to GB9917375A priority patent/GB2352526B/en
Publication of CN1278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80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75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75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5/00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 G03B35/08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by simultaneous recording
    • G03B35/10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by simultaneous recording having single camera with stereoscopic-base-defining syste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ereoscopic And Panoramic Photography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 Endoscopes (AREA)
  • Measurement Of Optical Distance (AREA)

Abstract

一种立体照相机,其左右拍摄镜头10L、10R的光轴间距PI设定为大致介于与无穷远时的左右拍摄镜头的摄入范围一致的光轴间距PImax和与最短拍摄距离时的左右拍摄镜头的摄入范围一致的光轴间距PImin两者的中间。与将光轴间距设定为与左右画面的中心间距大致相等的现有的立体照相机相比,近距离拍摄时的左右画面不一致部分约可减少1/2,可装在窗口宽度更宽的立体幻灯片框架上。

Description

立体照相机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立体照相机的发明,特别是关于一种能减少左右画面损失的立体照相机的发明。
现有的立体照相机几乎都是将左右拍摄镜头的光轴间距设定得与左右画面的中心间距一致。这样,左右画面的摄入范围在无穷远时是一致的,但是在拍摄距离比无穷远近时,左右画面的摄入范围就不一致了,如图22L、图22R所示,左画面(L)与右画面(R)外侧边缘部分分别摄入不同的范围(a-b)(c-d),该非重复部分(a-b)(c-d)的面积在拍摄距离最短时最大。
立体照片的非重复部分在用立体幻灯片观察镜进行欣赏时,是不能形成立体像的,如将摄入物体距离比无穷远近的立体照片装在能看见底片的全部画面的立体幻灯片框架上,则如图23所示,在用双眼观看时,在重复部分与非重复部分的分界处b、c会看见与另外窗口边缘重叠的竖线,令人兴趣大减。因此,一般都用窗口幅度小于底片画面幅度的立体幻灯片框架来遮挡底片的非重复部分。
图24a、图24b所示的是立体幻灯片框架1,由同一平面形状的底框2与面框3夹持着颠倒的底片。左窗4L与右窗4R的横向宽度Ww比底片画面的宽度窄,其尺寸能遮挡在最短拍摄距离时画面上产生的非重复部分,如图所示,拍摄了近距离被摄物体的底片FL、FR分别与立体幻灯片框架1的窗口4L、4R向外错开安放,将图23所示的非重复部分(a-b)(c-d)遮挡。
对远景被撮物体与近景被摄物体混在一起的底片,最好要调整底片对立体幻灯片框架窗口的横向错开量,使对左右画面匹配影响最大的被摄物体图像(特别是近景被摄物体图像)的间隔与立体幻灯片框架左右窗口的中心间距Pw相等或大于该距离,对远近感进行补正。
对于拍摄了远距离被摄物体的立体照片,因为左右底片的画面摄入范围基本一致,所以没有必要遮挡画面,但是如图25所示,立体幻灯片框架的窗口4L、4R分别将左右底片FL、FR的画面两侧遮挡了,因此画面损失很大。
另外,以前也有与上述立体照相机相反的,将左右拍摄镜头的光轴间距设定得很窄,使其与最短拍摄距离的左右画面的摄入范围一致的立体照相机。这种立体照相机与上述立体照相机相反,在无穷远拍摄时,左右画面内侧的摄入范围不一致,产生非重复部分,所以拍摄了无穷远景物的底片,与图24a、图24b所示相反,要将左右底片向内侧错开安放,使内侧的非重复部分得到遮挡。由于拍摄了最短拍摄距离的被摄物体的底片,其安放位置不必错开,所以可如图25所示的状态进行安放,但其画面的损失量与上述的立体照相机一般无异。
本申请人为了减少上述的画面损失,发明过左右拍摄镜头的光轴间距可自动调节的立体照相机与光轴间距可手动调节的立体照相机。采用这种光轴间距可变的立体照相机,可在全部拍摄距离范围内,使左右画面的摄入范围均一致,能抑制左右画面非重复部分的产生。因此,立体幻灯片框架的窗口宽度可与底片画面的宽度基本相等,可减少画面损失,但是因设置光轴间距调节装置而导致立体照相机结构复杂、价格提高的问题则不能避免。
因此就产生了一个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即提供一种结构更加简单的、光轴间距固定的立体照相机,同时使画面损失尽可能地减少。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提出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左右两个拍摄镜头的立体照相机,这种照相机的左右拍摄镜头的光轴间距设定为大致介于与左右画面中心间距相等的距离和与最短拍摄距离时的左右拍摄镜头的撮入范围一致的光轴间距两者的中间,以及左右拍摄镜头的光轴间距设定在比左右画面中心间距短1.2mm的距离和与最短拍摄距离时的左右拍摄镜头的摄入范围一致的光轴间距的范围内。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照相机的光轴间距的解说图。
图2L是立体照相机无穷远拍摄时的左画面的正面图,图2R是立体照相机无穷远拍摄时的右画面的正面图。
图3L是立体照相机最短距离拍摄时的左画面的正面图,图3R是立体照相机最短距离拍摄时的右画面的正面图。
图4表示立体照相机的立体图像形成状态的解说图。
图5表示立体照相机的立体图像形成状态的解说图。
图6是立体照相机的光轴间距的解说图。
图7是立体幻灯片框架的窗口宽度与立体照相机的拍摄距离的对照表。
图8是取掉后盖的立体照相机的背面图。
图9是用本发明的立体照相机拍摄的胶卷片断的正面图。
图10a是立体幻灯片底框的正面图,图10b是立体幻灯片面框的正面图。
图11a、图11b、图11c分别是框架挡板的正面图。
图12是表示视差补正检测装置结构的平面图。
图13是立体幻灯片框架的窗口宽度与视差补正检测装置的投影倍率对照表。
图14是立体幻灯片框架的窗口宽度与视差补正检测装置的投影倍率对照表。
图15是立体幻灯片框架的窗口宽度与视差补正检测装置的投影倍率对照表。
图16a是视差补正检测装置的焦点板架的背面图,图16b是视差补正检测装置的焦点板架的侧截面图。
图17是视差补正检测装置的底片架的正面图。
图18是框架加工装置的立体图。
图19a是垫板的平面图,图19b是垫板的侧截面图,图19c是垫板的底面图。
图20表示底框的突起成形工序的截面图。
图21表示突起形状的立体图。
图22L是现有立体照相机左画面的画面损失的正面图,图22R是现有立体照相机右画面的画面损失的正面图。
图23是图22L、图22R的画面立体观看状态的解说图。
图24a是现有技术的装着最短距离拍摄底片的立体幻灯片框架的正面图,图24b是现有技术的装着最短距离拍摄底片的立体幻灯片框架的侧面图。
图25表示现有技术,是装着无穷远拍摄底片的立体幻灯片框架的正面图。
图1是立体照相机的左右拍摄镜头10L、10R的光轴间距的解说图,光轴间距P1设定为大致介于与无穷远时的左右拍摄镜头的摄入范围一致的光轴间距Plmax和与最短拍摄距离时的左右拍摄镜头的摄入范围一致的光轴间距Plmin两者的中间。
这样,左右画面PL、PR的撮入范围大致与拍摄镜头10L、10R伸出范围的中间点一致。如图2L、图2R所示,在近距离拍摄时,左右画面分别在其外侧产生非重复部分(A-B,C-D),如图3L、图3R所示,在远距离拍摄时,左右画面分别在其内侧产生非重复部分(A-B,C-D),最短距离拍摄时的画面与无穷远拍摄时的画面的非重复部分面积最大。
但是,该非重复部分的最大面积,比图22L、图22R所示的现有的立体照相机最短距离拍摄时的重复部分(A-B,C-D)减少了1/2,所以可以通过采用宽度比现有的立体幻灯片框架宽、画面遮挡量为现有的1/2的立体幻灯片框架,减少一半因遮挡而造成的画面损失。
下面,参照图1对光轴间距的设定进行说明。
其中,被摄物体距离         ……L
拍摄镜头的焦点距离         ……f
因焦点调节产生的镜头在光轴方向的移动量  ……Δif
左右拍摄镜头的光轴间距                  ……Pl
左右画面的中心间距                      ……Pf
聚焦距离的被摄物体图像的中心间距        ……Pi1
拍摄镜头的焦点距离f=36(mm)
左右画面的中心间距Pf=底片的穿孔间距×14
                    =4.735×14=66.29(mm)
在被摄物体距离L为无穷远时,从无穷远来的光线与左右拍摄镜头10L、10R的光轴平行入射,因此左右拍摄镜头的光轴间距为与左右画面的中心间距Pf相等的距离Plmax(66.29mm),与左右拍摄镜头的摄入范围一致。
左右拍摄镜头的光轴间距Pl的计算关系为:
镜头的光轴方向移动量Δif=f2/(L-f)
镜头的投影倍率r=(Δif+f)/L=Δif/f
Pl=Pi1/(1+r),
所以,如拍摄镜头的最短拍摄距离为500mm,则
Δif=362/(500-36)=2.7931(mm)
r=2.7931/36=0.07759
在该拍摄距离,左右拍摄镜头的摄入范围一致的光轴间距,即最短聚焦距离的被摄物体图像的中心间距Pi1与左右画面的中心间距Pf(66.29mm)一致的光轴间距Plmin为:
Plmin=66.29/(1+0.07759)=61.517(mm)。
这样,如光轴间距接近于与无穷远时左右拍摄镜头的摄入范围一致的光轴间距66.29mm和与最短拍摄距离时左右拍摄镜头的摄入范围一致的光轴间距61.517mm的中间值[(66.29+61.517)/2=63.9mm]时,在焦点调节范围远近两端的画面损失可以减少一半。光轴间距不一定要严格地设定为其中间值,可自由地设定在其前后即可,如大于中间值,则远距离拍摄时的画面损失可进一步得到减少,但是近距离拍摄时的画面损失扩大,反过来,如设定得比中间值小,则近距离拍摄时的画面损失减少,但远距离拍摄时的画面损失扩大。
图4与图5是立体幻灯片的立体图像说明图。如以立体幻灯片框架1的左右窗口4L、4R的中心间距为Pf,左右画面的无穷远被摄物体图像的中心间距为Pi,则在图4中,Pf=Pi,被摄物体图像与立体窗口Iw(在观看立体图像时,看上去左右视窗合一的假想窗口)看上去象是在无穷远的位置。该立体窗口Iw,例如在屋子里透过屋子的窗口看屋子外的风景一样,如看上去比被摄物体的距离近则较自然,立体窗口Iw看上去在无穷远的位置则就不大自然。
图5表示的是将左右被摄物体图像的中心间距Pi扩大到大于左右窗口的中心间距Pf,使Pf<Pi,进行视差补正的状态,随着Pf与Pi的差的增大,立体窗口Iw看上去越来越近,但是,左右无穷远被摄物体图像的中心间距Pi的限度为Pi=Pf+1.2(mm),超过这个限度,因双眼的凝视角度关系,看起来就吃力了。
将立体照相机的左右拍摄镜头的光轴间距Pl缩短到小于与无穷远时左右拍摄镜头的摄入范围一致的光轴间距(左右画面的中心间距Pf)1.2mm以上时,拍摄时处于无穷远位置的被摄物体在左右画面上的图像的中心间距Pi1以比左右画面的中心间距Pf短1.2mm的距离被摄入(无穷远的被摄物体的图像Pi1=Pl)。
拍摄时的图像是上下左右反转的倒立像,因此将底片旋转180度以正立像的状态装在立体幻灯片框架上时,如图5所示,左右被摄物体图像的中心间距Pi扩大了)1.2mm以上,视差得到补正,立体窗口看上去大约向跟前移动了2m。
这样,在上述的左右画面的中心间距Pf=66.29mm、拍摄镜头的最短拍摄距离=500mm时,只要将左右拍摄镜头的光轴间距Pl设定在61.517<Pl<(66.29-1.2)(mm)的范围内便可比现有的立体照相机减少画面损失。
上述的立体照相机的结构能使窗口宽度一定的立体幻灯片框架中的画面损失减少,如采用若干种窗口宽度不同的立体幻灯片框架则可将各种拍摄距离的画面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在图6中,例如:
左右画面的中心间距Pf=66.29mm
拍摄镜头的焦点距离f=36mm
无穷远拍摄时的立体窗口的距离Lw=2500mm时,左右拍摄镜头10L、10R的光轴间距Pl为
镜头的投影倍率r=Δif/f=(Δif+f)/L
P1=Pf/(1+r)的关系,因为无穷远拍摄时的Δif=0,
所以,Pl=Pf/(1+r)=66.29/(1+36/2500)
        =65.349(mm)。
在该条件下,如将焦点调到无穷远,位于2.5m拍摄距离的被摄物体左右图像的中心间距Pi1等于左右画面的中心间距Pf,为66.29mm。这样,位于2.5m拍摄距离的被摄物体图像看上去与位于2.5m的立体窗口距离一样,位于远于2.5m的被摄物体图像看上去比立体窗口远。
如将左右拍摄镜头10L、10R沿光轴向前方移动,将焦点聚焦到近距离的被摄物体上,使处于聚焦距离的物体图像的中心间距为大于Pf的Pi1,在装在立体幻灯片框架上时,补正视差所需的底片错开量,一片底片为(Pi1-Pf)/2。
这样,立体幻灯片框架的窗口宽度在遮挡底片画面的外侧(在图6中为内侧)的同时,有必要将(Pi1-Pf)的量缩小到小于底片的画面宽度Pf,使画面的内侧边缘不在窗口内显现。例如,(Pi1-Pf)/2为0.25mm时,立体幻灯片框架的窗口宽度的缩小量为0.5mm。
例如,在立体幻灯片框架的窗口宽度缩小0.5mm的情况下,使立体窗口Iw看上去与被摄物体等距离的聚焦距离L,如以拍摄镜头10L、10R的投影倍率为r,则可以下列关系式表示:
r=(Pi1-Pl)/Pl
Δif=f×r
L=(Δif+f)/r
如以窗口宽度的缩小量为Rw,则
r=(Pi1-Pl)/Pl=(Pf+Rw-Pl)/Pl
如Rw=0.5,则
r=(66.29+0.5-65.349)/65.349=0.022051
Δif=36×0.022051=0.79383
L=(0.79383+36)/0.022051=1669(mm)。
用上述立体照相机所摄的底片,以最大的错开量装在窗口宽度比底片画面宽度窄0.5mm的立体幻灯片框架上时,即装时将底片画面的内侧纵向边缘与幻灯片框架的窗口内侧纵向边缘一致,立体窗口看上去与1669mm距离的被摄物体图像等距离。
窗口宽度的缩小量Rw=1mm时,
r=(66.29+1.0-65.349)/65.349=0.02970
Δif=36×0.02970=1.0692
L=(1.0692+36)/0.02970=1248(mm)。
立体窗口看上去与1248mm距离的被摄物体图像等距离。
这样,如将用光轴间距设定为65.349mm的立体照相机拍摄远于2500mm被摄物体所得的底片,装在窗口宽度与底片画面宽度相同的立体幻灯片框架上,拍摄2499mm至1669mm的被摄物体所得的底片,装在使底片画面宽度缩小0.5mm的立体幻灯片框架上,拍摄1698mm至1248mm的被摄物体所得的底片,装在使底片画面宽度缩小1mm的立体幻灯片框架上,处于聚焦距离的被摄物体看上去比立体窗口远,视差得到补正。
图7的表是对于拍摄窗口宽度为32mm的立体照相机,立体幻灯片框架的窗口宽度从32mm减少到0.5mm的7段立体幻灯片框架与上述光轴间距的立体照相机拍摄距离的对照表。
只要从该7段立体幻灯片框架中选出与拍摄距离相对应的立体幻灯片框架,画面损失便可减少到最低限度,但在选择框架时,必须知道底片各画面的拍摄距离。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在立体照相机内设置能在底片的各画面外记录拍摄距离信息的装置来解决。
图8表示的是立体照相机11取下后盖的状态,其结构与一般的照相机一样,在机身左端的胶卷装填室12中装上135胶卷,将135胶卷的前端部嵌在右端的胶卷轴13上,用胶卷轴13来卷动胶卷,在胶卷装填室12与胶卷轴13之间设有左右一对拍摄窗口14L、14R。
拍摄窗口14L、14R上,分别设有在底片画面外对框架数与左右识别文字进行曝光的数字曝光装置15L、15R,在左拍摄窗口14L的下面,设有根据拍摄镜头10L、10R的焦点调节量进行拍摄距离信息曝光的距离信息曝光装置16。在底片画面的间隙中,对作为切断目标的竖线进行曝光的指标曝光装置17L、17R分别设置于拍摄窗口14L、14R的左上方。
上述各曝光装置15、16、17与快门连动,通过发光LED在胶卷上进行线条、文字等曝光,也可以与一般的日期记录装置一样,设置于立体照相机的后盖上,从胶卷的背后进行曝光。
拍摄距离信息可以通过设置检测拍摄镜头10L、10R推出量的电气位置检测器(图中未表示出),从拍摄镜头的推出量来求出拍摄距离,或者在自动对焦式立体照相机中,可以从测距线路测出的数据来求出,然后将图7的对照表中与求出的拍摄距离信息相应的立体幻灯片框架的标号(#0、#1……#6)曝光在胶卷上。具体地说,标号以竖线的根数来表示,记录的是与标号数同样根数的竖线。
图9表示的是立体照相机11所拍的胶卷片断F,在各画面的上侧边缘,按1R、2R、1L、2L的顺序记录着框架数目Nf,在其下侧边缘,用0至6根竖线Lg来表示与拍摄距离相对应的立体幻灯片框架的标号。另外,在胶卷画面之间的间隙中,记录着构成切断胶卷时的目标以及后述视差补正量检测装置位置确定指标的竖线Lc。
透过立体照相机11的镜头投影于胶卷上的图像,从照相机的背面看是上下左右颠倒的,在将底片装在立体幻灯片框架上时,要旋转180度,呈正立状态装上,所以在装着状态下框架标号在底片的下部边缘,距离信息位于上部边缘,不过对这些位置并无特别的限定。
图10a、图10b表示的是立体幻灯片框架,由底框21与面框22构成。由树脂模塑制成的底框21与面框22分别在左右设有窗口23L、23R、24L、24R。窗口23L、23R、24L、24R的间距P设定为与人的双眼间的距离相近,约为63mm,窗口23L、23R、24L、24R的纵横尺寸与立体照相机11的拍摄窗口的尺寸相同,为24×32(mm),能看见整个底片画面。
在底框21的各窗口23L、23R的上下左右四个地方分别设有竖立的小圆柱25,上下小圆柱25之间的距离与底片F上下方向的宽度一样,只要将底片F插入确定上下位置的小圆柱25之间,底框21的各窗口23L、23R的上下中心与底片F的画面的上下中心一致。
在面框22上,在与底框21的小圆柱25对称的位置上,设有圆柱孔26,只要将小圆柱25与圆柱孔26嵌合,底框21与面框22便可结合在一起。
在底框21的窗口23L、23R的周边四个角上有用后述的突起加工装置形成的与底片的穿孔扣合的突起,所以在面框22的窗口24L、24R的周边四角的里面(与底框接触的面)形成有避免与底框21上形成的突起发生干扰的凹部27L、27R。
在面框22的左右中央形成有纵向的沟形绞接部22a,面框22可在中央部位弯折。将底片放在底框21的左右窗口位置,中央弯折的面框22的左边部分位置对齐,小圆柱25与圆柱孔26嵌合,然后用同样方法将面框22的右边部分与底框21嵌合,面框22便与底框21结合到了一起。
上述的立体幻灯片框架以图11所示的框架挡板31来调节其窗口宽度。框架挡板31是在纸或黑色树脂薄膜等遮光材料上冲出窗口31a形成的。上下的宽度大于底片的宽度,在其左右两端的上下设有与图10a、图10b所示的底框21的小圆柱25嵌合的孔31b。在各框架挡板31的窗口31a的四角附近,如图11a、图11b、图11c所示,开有长方形的孔31c。这四个孔31c位于与图10b所示的面框22的凹部27L、27R相对应的位置,目的是为了避免与用后述装片加工装置111在底框21上形成的突起P产生干扰。
在图11a、图11b、图11c中表示了窗口宽度不同的#1、#3、#5三种框架挡板31,实际上共有六种(#1~#6),这六种框架挡板的窗口宽度与图7表中的标号#1~#6的窗口宽度相对应。
各框架挡板31的窗口31a的中心位置是一定的,无论将哪一个标号的框架挡板31装在底框21上,左右框架挡板31的窗口31a的中心间距也是一定的。
将底片装到立体幻灯片框架上去的作业可采用图12所示的视差补正量检测装置41正确地进行。
视差补正量检测装置41的左右配置着由投影镜头42L、42R,装有平行校准图形的焦点板43L、43R,目镜44L、44R等光学部件,配置于框架45前后中间部的主滑动装置46可将投影镜头42L、42R向光轴方向滑动,装在主滑动装置46上的左、右横向滑动装置47L、47R可横向自由滑动,投影镜头42L、42R分别装在左、右横向滑动装置47L、47R上。
主滑动装置46可通过由马达(图中未表示出)驱动而旋转的投影倍率调节凸轮48而前后滑动。夹在左、右横向滑动装置47L、47R之间的光轴间距调节凸轮49是将两个同一形状的凸轮相位变动180度,用轴50固定在一起的,左、右横向滑动装置47L、47R靠弹簧压接在光轴间距调节凸轮49上。装在光轴间距调节凸轮49的轴50上的旋钮(图中未表示出)一旋转,左、右横向滑动装置47L、47R的间隔便扩大或缩小,便可调节左右投影镜头42L、42R的光轴间距。
固定于框架45后部的底片架51是引导冲洗好的立体照片胶卷的,左右窗口52L、52R露出一组立体照片的画面。在底片架51的后方配置着照明灯泡53,底片架51的左右窗口52L、52R内的底片图像通过投影镜头42L、42R在焦点板43L、43R上成像,通过左右目镜44L、44R便可看到立体的照片。
底片架51的左窗52L的下面配置着图像传感器54(CCD图像传感器或采用光敏二极管的光点检测器(PSD)等传感器),读出底片左画面下面记载着的距离信息,由控制装置(图中未表示出)对投影倍率调节凸轮驱动马达进行控制,移动主滑动装置46,根据距离信息确定投影倍率。
图13的表是表示焦点板的横向宽度与底片画面宽度相等,同为32mm时的投影倍率的,例如,与#2框架挡板相对应的投影倍率是1.03226,投影画面的横向宽度为33.03226mm,投影画面分别超出焦点板左右0.516mm,其遮挡比例与用#2框架挡板遮挡横向宽度32mm的画面一样。
在将焦点板与底片架固定,只移动投影镜头而使投影倍率产生变化的结构中,如将投影倍率调节范围的中间定在一倍,在整个调节范围中,焦点精度的维持比较容易。图14是表示投影倍率调节范围的中间,即#3投影倍率定在一倍时的表。如该表所示,例如,与#0相对应的投影倍率为0.95313,实际的投影画面宽度为30.500mm,所以如焦点板的宽度也为30.500mm,投影到焦点板上的#0底片画面所遮挡量便为0。这样,例如,与#3相对应的投影倍率为1.0,投影画面宽度为32.00mm,投影画面分别超出焦点板左右0.75mm,在图13的表中,与用宽度30.5mm框架挡板遮挡横向宽度32mm的画面一样。
在最初说明的、将左右拍摄镜头的光轴间距设定为大致介于与左右拍摄画面中心间距相等的距离和与最短拍摄距离时的左右拍摄镜头的摄入范围一致的光轴间距两者的中间的立体照相机,或将左右拍摄镜头的光轴间距设定在比左右画面中心间距短1.2mm的距离和与最短拍摄距离时的左右拍摄镜头的摄入范围一致的光轴间距的范围内的立体照相机中,画面应遮挡量最大的不是在拍摄距离范围的中间,而是在拍摄距离范围的两端。
图15的表是表示将左右拍摄镜头的光轴间距设定为大致介于与左右拍摄画面中心间距相等的距离和与最短拍摄距离时的左右拍摄镜头的摄入范围一致的光轴间距两者的中间的立体照相机的投影倍率与框架挡板的标号的对照表。如该表所示,在焦点调节范围的中间,不需要用框架挡板遮挡(#0),在其前、后,框架挡板的标号增加。因此,在该照相机中,记载在底片上的标号可以与该表的拍摄距离与投影倍率相对应地记录。
图16a、图16b是从投影镜头42L、42R一侧看到的焦点板55的背面图,在左右焦点板43L、43R上形成了以若干竖线为主体的平行校准图形CP 。在焦点板43L、43R的下面,装着检测底片穿孔位置的图像传感器56L、56R,在左焦点板43L(图中在右边)的内侧边缘上,设置有小窗57。
如图17所示,底片架51的左窗52L的左上、左下形成有小窗58、59,下面的小窗59内装着记有作为确定底片位置指标的基准线。下面的小窗59内的像投影到焦点板架55上的小窗57,观察该小窗57的图像,如底片架51下面的小窗59的基准线与记录在底片上的位置确定指标线一致,则底片的画面与底片架51的窗口52L、52R完全一致。
如用马达传送底片,则可以在底片架51的下面的小窗59内设图像传感器,根据图像传感器发出的图像信息控制底片的传送,使基准线与位置确定指标线一致。
底片的穿孔投影到焦点板架55下部所设的图像传感器56L、56R,图像传感器56L、56R对穿孔的投影图像进行水平方向的扫描。
例如,从比左右焦点板43L、43R的内侧纵框位置稍靠内侧的、视为画面间隔位置开始向外侧方向进行扫描。如扫描开始位置是穿孔位置,则图像传感器56L、56R的输出因通过穿孔的光的原因呈白色,等到通过穿孔之后则呈黑色。扫描开始位置如在穿孔之间的间隔上,则图像传感器56L、56R的输出呈黑色,等到到达穿孔之后变成白色,接下来等到通过穿孔之后又呈黑色。无论什么情况,图像传感器56L、56R的输出从白色变为黑色时,总是在胶卷切断成一帧时的端部穿孔的内侧边缘,该位置被检测出来。投影到焦点板43L、43R的穿孔位置因投影倍率而变化,与实际底片画面的穿孔绝对位置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将控制部检测的位置数据(从焦点板的中心到穿孔的检测位置的距离)根据那时的投影倍率进行计算,算出实际的穿孔位置数据,将其存贮起来。
现有的各种胶卷,在其上下边缘上的帧号等记号经曝光,用一维线条传感器可能会将上述帧号等与穿孔混同起来,但如用图形识别处理部对二维区域传感器沿穿孔进行扫描的二维图像图形进行分析,分辨出穿孔图形与其他符号图形,便可消除上述的混同。
如上所述,在底片画面与底片架51的穿孔52L、52R的位置配合手动或自动进行,根据记录在底片上的拍摄距离信息,投影倍率得到自动控制的状态下,观看左右焦点板43L、43R的画面,便可观察到与对该底片采用与拍摄距离信息相对应的框架挡板31,装在立体幻灯片框架上时相同遮挡率的立体画面。
但是,这种状态仍是底片画面的左右两侧未被遮挡的状态,所以有必要对画面的横向错开量进行调节、对视差进行补正。因此,要手动地旋转图12所示的左、右横向滑动装置47L、47R间的光轴间距调节凸轮49,调节左右投影镜头42L、42R的间隔,进行错开调整。
左右投影镜头42L、42R的间隔如扩大,投影画面向外侧错开,反过来,左右投影镜头42L、42R的间隔如缩小,投影画面向内侧错开,视差补正的状态可进行观察。
如看着目镜44L、44R,一边观察着焦点板43L、43R的画面一边进行错开调整,焦点板43L、43R的平行校准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远近感是变动的。立体图形与水平校准图形在同一平面上,或者看上去在水平校准图形的里面的状态是对立体照片的最佳错开状态。
达到合适的视差补正状态时,按下操作板上的确定键(图中未表示出),即可进行上述图像传感器56L、56R的穿孔扫描,将穿孔位置信息与框架标号存贮在控制部的存贮器中。
核对拍摄了比聚焦的被摄物体更近的极近距离问题的底片,可能会出现根据拍摄距离数据自动设定的投影倍率(#0、……#6)的画面遮挡量,对错开进行调整直至其界限而补正仍然不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再扩大投影倍率,增大遮挡量,所以有必要使其结构能任意操作投影倍率调节机构,对投影倍率进行分级切换。手动调节的投影镜头42L、42R的光轴间距超出自动设定的投影倍率的最大限度时,也可以将其检测出来,使投影倍率自动地再增加一级。
图18表示的是装片加工装置111,该装片加工装置111在热可塑性树脂制的立体幻灯片框架的底框上形成确定底片左右方向位置的突起。
装片加工装置111的底座112上,设置有门形框架113,门形框架113的上面固定着Y导轨114,在门形框架113的左前方配置着电磁诱导加热器115,在门形框架113的右前方配置着框架传送装置116。
在Y导轨114上装着柱塞架117,在由线性伺服马达(图中未表示出)驱动的柱塞架117的前部装着Z轴启动装置118,在Z轴的启动装置118柱塞118a的下端部装着柱塞支承架119。
在柱塞支承架119的下面,装着四个圆柱形的热柱塞120,热柱塞120的X轴方向(图中的前后方向)的间距与135胶卷的上下穿孔间距一样,Y轴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的间距比切断成一帧的底片左右两端穿孔间距稍大。
门形框架113的右端装着垫板升降装置121,垫板升降装置121上装着垫板122。垫板122上,形成有与柱塞支承架119的四个圆柱形的热柱塞120相对应的四个孔123,如图19a、图19b、图19c所示,在垫板122的下面,形成有从孔123向垫板122的左右中心方向偏心的圆形凹部123a。左右凹部123a的外周面间的间隔与切断成一帧的底片左右两端穿孔间的间隔相等。为了防止因温度变化而产生尺寸变化,柱塞支承架119与垫板122要用膨胀系数低的材料制成,热柱塞120最好隔着绝热支承体装在柱塞支承架119上。
框架传送装置116,在其上面的Y导轨124上装着装片架125,装片架125通过线性伺服马达(图中未表示出)而移动,控制部(图中未表示出)根据视差补正检测装置41输入的位置数据对装片架125的Y坐标进行控制。装片架125的上面设有框架保持部125a,使得立体幻灯片框架的底框21可装在并固定于框架保持部125a中。
柱塞架117移动到移动范围的左端时,使柱塞支承架119下降,四个热柱塞120插入电磁诱导加热器115上面的四个孔中,通过电磁诱导对热柱塞120进行加热。柱塞架117向右方移动时,控制其传送量,使柱塞支承架119的四个热柱塞120在与垫板122的四个孔123一致的位置停住,停止后,通过柱塞支承架119下降,热柱塞120的前端部插入垫板122的孔123中。
装片加工装置111通过控制装置对一连串的动作进行控制,根据上述视差补正检测装置41检测出来的底片左右两端的穿孔位置数据,对底框21进行突起加工。
下面,对其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在装片架125的框架保持部125a中,装上立体幻灯片框架的底框21,输入加工实施指令,从检测装置41向装片加工装置111传送穿孔位置数据,同时位于左端的柱塞架117的柱塞支承架119下降,热柱塞120插入电磁诱导加热器115的孔中,对热柱塞120进行加热。与此同时,控制部根据穿孔位置数据,驱动装片架125,将装片架125移动到上方的垫板122的孔123与底框21的左窗102L的相对位置同检测装置41检测出来的左画面的穿孔相对位置一致的位置。接着,垫板升降装置121使垫板122下降,垫板122与底框21的左窗23L密切接触,垫板122被确定在底框21的左窗23L的正确加工位置,予以固定。然后,将加热的热柱塞120从电磁诱导加热器115中提出来,使柱塞架117向右行走,停在与垫板122相等的位置后,柱塞支承架119下降,热柱塞120插入垫板122的孔123中,与底框21接触。
这样,如图20所示,底框21与热柱塞120相接的部分被融化,熔融的树脂流入垫板122的凹部123a。接着,提升柱塞支承架119,熔融树脂由垫板122散热而固化,形成如图21所示的新月形突起P。
接下来,使垫板122上升,与左窗23L的突起成形工序一样,将装片架125移动到应当形成底框21的右窗23R的突起的四个点与上方的垫板122的孔123一致的位置,使垫板122下降,与底框21压接,使柱塞支承架119下降,与左窗一样,在底框21的右窗23R的周围四个地方形成突起P。
虽然图中没有表示出,但是在框架传送装置116的附近,或者在装片加工装置111的基座112上,还设置有喷墨打印机等打印装置,在突起形成工序的前或后,在底框21上印上框架编号以及应装在该底框21上的框架挡板的标号。框架编号可以不要1L、1R这样的L与R等识别记号,只要用数字便可。如框架编号的印刷位置设定在例如底框中央下部,从数字的位置便可判断数字的方向,不会产生6与9的混同。
如用数字标记框架挡板的标号,可能会与框架编号产生混同,所以标号为#0时,不要遮挡,无须标记,#1用A、#2用B、#3用C……标记便可一目了然。
在将底片装在形成了突起P的底框21时,在胶卷切断目标的竖线Lc的位置将其切断,放在底框21的窗口位置,将左右上下的突起P与穿孔嵌合,在标记了框架挡板标号的情况下,要将属于该标号的框架挡板31放上,用底框21的小圆柱25确定位置。接着,将面框22与底框21嵌合,底片的画面错开量与视差补正检测装置41检测出来的错开量相对而言是一样的。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可做种种变更,本发明的范围理所当然包括这些变更。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立体照相机,其左右拍摄镜头的光轴间距与现有的立体照相机不同,由于其焦点调节范围的中间领域与左右拍摄镜头的摄入范围一致,因此左右画面的非重复领域减少,画面损失可以减半。

Claims (6)

1.一种立体照相机,其具有左右两个拍摄镜头,其特征是左右拍摄镜头的光轴间距设定为介于与左右画面中心间距相等的距离和与最短拍摄距离时的左右拍摄镜头的摄入范围一致的光轴间距两者的中间。
2.一种立体照相机,其具有左右两个拍摄镜头,其特征是左右拍摄镜头的光轴间距设定在比左右画面中心间距短1.2mm的距离和与最短拍摄距离时的左右拍摄镜头的摄入范围一致的光轴间距的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体照相机,其特征是设有上述的距离信息记录装置。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体照相机,其特征是在立体照相机内的胶卷的邻接画面间设有记录竖线指标的指标曝光装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体照相机,其特征是设有使胶卷穿孔位于立体照相机内的胶卷邻接画面中间的胶卷传送装置,在与穿孔交叉的位置记录上述竖线指标。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体照相机,其特征是在立体照相机内的胶卷画面的上方或下方设有用来进行框架编号与左右的画面识别文字曝光的数字曝光装置。
CNB99109154XA 1999-06-11 1999-06-18 立体照相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46755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SE9902208A SE521735C2 (sv) 1999-06-11 1999-06-11 Stereokamera
DE19927128A DE19927128A1 (de) 1999-06-11 1999-06-11 Stereo Kamera
US09/332,918 US6301446B1 (en) 1999-06-11 1999-06-14 Stereo camera
CA002275273A CA2275273C (en) 1999-06-11 1999-06-16 Stereo camera
CNB99109154XA CN1146755C (zh) 1999-06-11 1999-06-18 立体照相机
IT1999TO000601A IT1310090B1 (it) 1999-06-11 1999-07-09 Macchina fotografica stereoscopica.
GB9917375A GB2352526B (en) 1999-06-11 1999-07-23 Stereo camera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SE9902208A SE521735C2 (sv) 1999-06-11 1999-06-11 Stereokamera
DE19927128A DE19927128A1 (de) 1999-06-11 1999-06-11 Stereo Kamera
US09/332,918 US6301446B1 (en) 1999-06-11 1999-06-14 Stereo camera
CA002275273A CA2275273C (en) 1999-06-11 1999-06-16 Stereo camera
CNB99109154XA CN1146755C (zh) 1999-06-11 1999-06-18 立体照相机
IT1999TO000601A IT1310090B1 (it) 1999-06-11 1999-07-09 Macchina fotografica stereoscopica.
GB9917375A GB2352526B (en) 1999-06-11 1999-07-23 Stereo camera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78075A CN1278075A (zh) 2000-12-27
CN1146755C true CN1146755C (zh) 2004-04-21

Family

ID=33033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9109154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46755C (zh) 1999-06-11 1999-06-18 立体照相机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6301446B1 (zh)
CN (1) CN1146755C (zh)
CA (1) CA2275273C (zh)
DE (1) DE19927128A1 (zh)
GB (1) GB2352526B (zh)
IT (1) IT1310090B1 (zh)
SE (1) SE521735C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29498B2 (ja) * 2001-04-26 2003-07-22 稔 稲葉 ステレオスライドマウント
KR101313740B1 (ko) * 2007-10-08 2013-10-15 주식회사 스테레오피아 원소스 멀티유즈 스테레오 카메라 및 스테레오 영상 컨텐츠제작방법
WO2010082365A1 (ja) * 2009-01-19 2010-07-22 Inaba Minoru 立体映像撮像表示システム
JP2011075675A (ja) * 2009-09-29 2011-04-14 Fujifilm Corp 複眼撮像装置
EP2553930B1 (en) * 2010-04-01 2024-01-17 InterDigital Madison Patent Holdings, SAS Method and system of using floating window in three-dimensional (3d) presentation
JP5609562B2 (ja) 2010-11-10 2014-10-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立体画像撮像装置
WO2012105120A1 (ja) * 2011-02-03 2012-08-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立体動画再生装置、立体動画再生プログラムならびにその記録媒体、立体ディスプレイ装置、立体撮像装置及び立体動画再生方法
CN105892215A (zh) * 2016-04-14 2016-08-24 刘翔 立体影像摄录装置
CN107037683A (zh) * 2017-05-25 2017-08-11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仪及自动对焦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596835A (en) 1923-11-16 1926-08-17 Hewson Bertram Tom Apparatus for taking, reproducing, or projecting stereoscopic cinematograph pictures
US1871281A (en) 1926-07-26 1932-08-09 Savage Lawrence Francis 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US2458466A (en) 1947-04-23 1949-01-04 Lawrence F Campbell Camera adapter for stereopictures
US2834270A (en) 1951-10-30 1958-05-13 Sarnoff Williams Camera Corp L Optical system for photography
US2803179A (en) 1953-07-02 1957-08-20 David D Donaldson Camera
US2851937A (en) 1955-01-06 1958-09-16 Zeiss Ikon Dresden Veb Stereo-reflex camera
US3068772A (en) 1959-06-08 1962-12-18 American Optical Corp View and range-finding system for cameras
US3115816A (en) 1961-01-10 1963-12-31 Jan J Muller Stereoscopic camera
US3608458A (en) 1968-12-10 1971-09-28 Jetru Inc Wide-angle,stereoscopic,and fisheye-type camera for substantially distortion-free stereoscopy
US3687031A (en) 1970-02-05 1972-08-29 William E Jahnsman Miniature camera
JPS5041527A (zh) 1973-08-17 1975-04-16
US3953869A (en) 1974-09-24 1976-04-27 Dimensional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apparatus
US4040071A (en) 1975-03-20 1977-08-02 Bruce Shan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stereoscopic pictures
US4249798A (en) 1978-09-11 1981-02-10 Vivitar Corporation Miniature camera with zoom lens
JPS5638033A (en) 1979-09-06 1981-04-13 Canon Inc In-finder display device for camera using liquid crystal
US4418993A (en) 1981-05-07 1983-12-06 Stereographics Corp. Stereoscopic zoom lens system for three-dimensional motion pictures and television
JPH0625844B2 (ja) 1983-05-26 1994-04-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メラ
JPS62139533A (ja) 1985-12-14 1987-06-23 Sigma:Kk コンバ−タ−
JPH01177530A (ja) 1988-01-08 1989-07-13 Toshiba Corp 立体カメラの支持機構
JP3157236B2 (ja) 1991-11-30 2001-04-16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立体眼底カメラ
US5504547A (en) 1993-10-15 1996-04-02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Camera provided with binocular stereoscopic finder
US5548362A (en) 1994-05-09 1996-08-20 Image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Inc. Parallax controllable multiple-lens camera
US5752111A (en) * 1996-02-13 1998-05-12 Eastman Kodak Company Multi-lens camera which records status on film
US5722751A (en) 1996-03-08 1998-03-03 Inaba; Minuro Stereo slide mount and masking-amount guide device
US5685626A (en) 1996-03-08 1997-11-11 Inaba; Minuro Stereo slide mount and masking-amount guide device
US5715489A (en) 1996-04-10 1998-02-03 Inaba; Minoru Stereo camera
JP2880131B2 (ja) 1996-07-12 1999-04-05 稔 稲葉 ステレオカメラ
CA2184037C (en) 1996-08-23 2001-11-06 Minoru Inaba Stereo camera
US5720538A (en) 1996-10-16 1998-02-24 Inaba; Minoru Stereo slide viewer and stereo slide mount
US5701532A (en) 1997-01-23 1997-12-23 Inaba; Minoru Lens adjustment device of stereo camera
US5892994A (en) 1997-05-14 1999-04-06 Inaba; Minoru Stereo camera with prism finder
SE9703994L (sv) 1997-10-31 1999-05-01 Minoru Inaba Maskeringsgradsstyrande anordning för stereodiabild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GB2352526B (en) 2001-10-24
SE9902208L (sv) 2000-12-12
CA2275273A1 (en) 2000-12-16
DE19927128A1 (de) 2000-12-28
US6301446B1 (en) 2001-10-09
SE521735C2 (sv) 2003-12-02
ITTO990601A1 (it) 2001-01-09
IT1310090B1 (it) 2002-02-11
CN1278075A (zh) 2000-12-27
CA2275273C (en) 2002-06-11
GB9917375D0 (en) 1999-09-22
GB2352526A (en) 2001-01-31
SE9902208D0 (sv) 1999-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06881B2 (ja) 立体映像用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接合装置及び方法
CN1159612C (zh) 自动立体成象装置及包括该装置的系统
CN1837951A (zh) 立体照相机或摄像机、显示器及投影仪、打印机及观察器
JP5198535B2 (ja) ガラス基板の切断面検査装置
CN1146755C (zh) 立体照相机
US4650282A (en) Visual parallax compensation 3-D image structure
CN1126970C (zh) 豆荚状光学系统
CN1187652C (zh) 立体照相机
EP0404289A3 (de) Wiedergabeeinrichtung für dreidimensionale Darstellung von Bildern
CN1700776A (zh) 三维图像显示方法、三维图像捕获方法以及三维显示装置
US7948515B1 (en) Mini 3-D camera rig
CN1174285C (zh) 立体相机
CN103119515A (zh) 影像拍摄用光轴调整装置及光轴调整方法
US4525045A (en) Camera for three-dimensional movies
CN1613031A (zh) 用于摄影的选择性聚焦系统
WO2020018878A1 (en) Floating image generation
KR20130012436A (ko) 단안식 입체 영상 카메라
KR100986748B1 (ko) 입체영상 촬영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입체영상 촬영방법
JP5156125B2 (ja) 立体映像用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水平方向/垂直方向の整列を行う接合装置
JP2010250143A (ja) 画像シート、位置合わせ方法および装置
JP3253019B2 (ja) ステレオカメラ
US20040001250A1 (en) Data presentation apparatus
CN102096300A (zh) 用于数码立体影像扩印的激光曝光系统及其方法
JPH07261120A (ja) レンチキュラー・ディスプレイの製造方法
KR100931606B1 (ko) 입체영상용 디스플레이 패널 합착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421

Termination date: 201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