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70545A -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70545A
CN114670545A CN202111571031.9A CN202111571031A CN114670545A CN 114670545 A CN114670545 A CN 114670545A CN 202111571031 A CN202111571031 A CN 202111571031A CN 114670545 A CN114670545 A CN 1146705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discharge flow
flow path
carriag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7103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阿瀬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2153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10100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0231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12553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6705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705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6Means for regulating the pressure in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3Ink fil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液体喷出装置的尺寸扩大同时去除液体贮存部内的空气的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液体喷出装置具备:液体喷出头,其从喷嘴喷出液体;液体贮存部,其具有能够对从液体供给源供给至液体喷出头的液体进行贮存的贮存室;滑架,其能够搭载液体喷出头以及液体贮存部而在扫描方向(X)上进行往返移动;排出流道(F1、F2),其能够排出贮存室内的上部的空气;连接部(91),其能够相对于排出流道(F1、F2)的被连接部(71)而连接与分离;负压产生部,其使负压作用于连接部(91)。通过滑架向预定位置进行移动,而使连接部(91)与排出流道(F1、F2)的被连接部(71)相连接。

Description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搭载液体喷出头以及液体贮存部的滑架的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液体喷出装置的一个示例,已知一种从液体喷出头向纸张等介质喷出从油墨罐等液体供给源供给的油墨(液体)从而进行印刷的喷墨式的打印机。在这样的打印机之中,有时在滑架上搭载液体贮存部,所述液体贮存部将从液体供给源供给至液体喷出头的油墨等液体在供给通道径的中途处进行贮存(例如,专利文献1)。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液体喷出装置在进行往返移动的滑架上搭载液体喷出头和缓冲罐(液体贮存部的一个示例)。所述液体喷出装置被构成为,利用泵而将从缓冲罐的气泡贮存室到排出通道的排出口的气泡经由排气盖进行抽吸。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液体喷出装置中,由于需要将气泡的排出口配置在记录头的喷嘴面的旁边处,因此存在滑架底面积变大从而导致液体喷出装置的尺寸变大的课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796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解决上述课题的液体喷出装置具备:液体喷出头,其从喷嘴喷出液体;液体贮存部,其具有能够对从液体供给源供给至所述液体喷出头的所述液体进行贮存的贮存室;滑架,其能够搭载所述液体喷出头以及所述液体贮存部而在扫描方向上进行往返移动;排出流道,其能够排出所述贮存室内的上部的空气;连接部,其能够相对于所述排出流道的被连接部而连接与分离;负压产生部,其使负压作用于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滑架向预定位置进行移动,而使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排出流道的所述被连接部相连接。
解决上述课题的液体喷出装置具备:液体喷出头,其从喷嘴喷出液体;液体贮存部,其具有能够对从液体供给源供给至所述液体喷出头的所述液体进行贮存的贮存室;滑架,其能够搭载所述液体喷出头以及所述液体贮存部而在扫描方向上进行往返移动;过滤器,其被设置在所述液体贮存部中的与所述贮存室相比靠上游处,并对从所述液体供给源供给的液体进行过滤;排出流道,其包括第一排出流道和第二排出流道,所述第一排出流道能够排出所述贮存室内的上部的空气,所述第二排出流道能够排出所述液体贮存部中的收纳有所述过滤器的过滤器室的上部以及所述液体贮存部中的位于与所述过滤器相比靠液体供给方向的上游处的上游流道中的至少一方的空气;连接部,其能够相对于所述排出流道的被连接部而连接与分离;负压产生部,其使负压作用于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滑架向预定位置进行移动,而使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排出流道的所述被连接部相连接。
解决上述课题的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中,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液体喷出头,其从喷嘴喷出液体;液体贮存部,其具有能够对从液体供给源供给至所述液体喷出头的所述液体进行贮存的贮存室;滑架,其能够搭载所述液体喷出头以及所述液体贮存部而在扫描方向上进行往返移动;排出流道,其能够排出所述贮存室内的上部的空气;第一开闭部,其能够对所述排出流道进行开闭;按压部,其能够在使所述第一开闭部开闭的方向上进行移动;杆,其以与所述滑架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使所述按压部移动;开闭阀,其被设置在所述排出流道的被连接部上,并能够对所述排出流道进行开闭;连接部,其能够相对于所述排出流道的被连接部而连接与分离;负压产生部,其使负压作用于所述连接部,所述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通过使所述滑架移动至预定位置的近前处,从利用所述连接部来使所述开闭阀开放,并且将所述连接部连接在所述排出流道的被连接部上;通过使所述滑架移动至所述预定位置,而使所述杆在按压所述按压部的方向上进行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开闭部开放;通过利用所述负压产生部使负压作用于所述连接部,而经由所述排出流道对所述贮存室内的空气进行抽吸。
解决上述课题的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中,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液体喷出头,其从喷嘴喷出液体;液体贮存部,其具有能够对从液体供给源供给至所述液体喷出头的所述液体进行贮存可能的贮存室;滑架,其能够搭载所述液体喷出头以及所述液体贮存部而在扫描方向上进行往返移动;过滤器,其被设置在所述液体贮存部中的与所述贮存室相比靠上游处,并对从所述液体供给源供给的液体进行过滤;排出流道,其包括第一排出流道和第二排出流道,所述第一排出流道能够排出所述贮存室内的上部的空气,所述第二排出流道能够排出所述液体贮存部中的收纳有所述过滤器的过滤器室的上部以及所述液体贮存部中的位于与所述过滤器相比靠液体供给方向的上游处的上游流道中的至少一方的空气;连接部,其能够相对于所述排出流道的被连接部而连接与分离;负压产生部,其使负压作用于所述连接部,所述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通过使所述滑架向预定位置移动,而将所述连接部连接在所述排出流道的被连接部上;通过利用所述负压产生部使负压作用于所述连接部发挥作用,而经由所述第一排出流道对所述贮存室内的空气进行抽吸,并且经由所述第二排出流道对所述过滤器室的上部以及所述上游流道中的至少一方的空气进行抽吸。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的复合机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液体喷出装置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3为表示液体喷出装置的示意主剖视图。
图4为表示搭载液体贮存部以及液体喷出头的滑架的立体图。
图5为表示液体贮存部的第一面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液体贮存部的第二面的立体图。
图7为处于闭阀状态的液体贮存部的图6中的F7-F7线向视剖视图。
图8为处于开阀状态的液体贮存部的图6中的F7-F7线向视剖视图。
图9为表示气泡排出机构的立体图。
图10为表示气泡排出机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11为表示气泡排出机构中的被连接部与连接部的非连接状态的剖视图。
图12为表示气泡排出机构中的被连接部与连接部的连接状态的剖视图。
图13为气泡排出机构处于非连接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14为气泡排出机构处于第一连接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15为气泡排出机构处于第二连接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16为气泡排出机构处于非连接状态时的主视图。
图17为气泡排出机构处于第一连接状态时的主视图。
图18为气泡排出机构处于第二连接状态时的主视图。
图19为气泡排出机构处于非连接状态时的仰视剖视图。
图20为气泡排出机构处于第一连接状态时的仰视剖视图。
图21为气泡排出机构处于第二连接状态时的仰视剖视图。
图22为表示具备作为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示意结构的框图。
图23为表示从供给室侧观察到的阀单元的立体图。
图24为表示从压力室侧观察到的阀单元的立体图。
图25为表示从供给室侧观察到的阀单元的侧视图。
图26为表示阀单元的供给室的放大图。
图27为表示从压力室侧观察到的阀单元的侧视图。
图28为表示图27所示的阀处于关闭状态的阀单元的Ⅶ-Ⅶ截面的剖视图。
图29为表示阀处于关闭状态的阀单元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30为表示阀处于打开状态的阀单元的剖视图。
图31为表示阀处于打开状态的阀单元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而对液体喷出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为,通过向纸张等介质喷出油墨等液体从而在介质上印刷(记录)字符、图像等的喷墨式的打印机。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复合机11具备液体喷出装置12和被配置于液体喷出装置12上的图像读取装置13。复合机11在图像读取装置13处于覆盖液体喷出装置12的上侧的状态,作为整体而呈大致长方体状。
在图1中,复合机11作为被放置在水平面上的设备,而利用Z轴来表示重力方向,且利用X轴以及Y轴来表示沿着相对于重力方向而垂直的水平面的方向。X轴、Y轴以及Z轴相互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交)。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X轴的方向设为扫描方向X,将沿着Y轴的方向设为输送方向Y,将沿着Z轴的方向设为铅直方向Z。此外,将在扫描方向X中X轴的箭头标记所指向的方向称为+X方向,将其相反方向称为-X方向,此外,将在输送方向Y中Y轴的箭头标记所指向的方向称为+Y方向,将其相反方向称为-Y方向。此外,也将+X方向侧称为左侧,将-X方向侧称为右侧。另外,也将+Y方向侧称为前侧,将-Y方向侧称为后侧。
在液体喷出装置12的前表面上设置有操作面板17,该操作面板17具有用于实施复合机11的各种操作的按钮等操作部15和对液体喷出装置12以及复合机11的信息等进行显示的显示部16。另外,在操作面板17的右侧设置有保持部19,所述保持部19对至少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液体供给源18进行保持。保持部19构成壳体20的一部分,且在其内部对至少一个液体供给源18进行收纳。在保持部19上以与各液体供给源18相对应的方式而形成有至少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窗部21。
如图2所示,液体供给源18具有能够对液体进行收纳的收纳室22。在图1、图2所示的示例中,具有多个液体供给源18,且在收纳室22中分别收纳有不同种类的液体。在多个收纳室22中收纳有例如蓝绿色、品红色、黄色、黑色等颜色不同的液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收纳量较多的黑色用的液体供给源18在操作面板17侧处被设置一个,且与黑色用相比而收纳量较少的彩色用的液体供给源18被设置三个。
液体供给源18为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树脂制品,且能够从外部对被收纳在收纳室22中的液体的液面水平进行目视确认。如图1、图2所示,在液体供给源18中,与窗部21相对应的区域作为能够从外部对收纳室22内的油墨等液体进行目视确认的目视确认面23而发挥功能。如图2所示,在目视确认面23上设置有表示向收纳室22补给液体的基准的下限刻度24、和表示能够收纳在收纳室22中的液体的上限的基准的上限刻度25。液体供给源18具有构成目视确认面23的前壁18a、和与前壁18a交叉的上壁18b以及下壁18c。
如图2、图3所示,液体喷出装置12具备:液体喷出头30,其从喷嘴31喷出液体;液体贮存部50,其具有能够对从液体供给源18供给至液体喷出头30的液体进行贮存的贮存室51;滑架33,其能够搭载液体喷出头30以及液体贮存部50而在扫描方向X上进行往返移动。液体喷出头30(以下,也简称为“喷出头30”)在移动的同时朝向介质M(参照图3)喷出液体,并使所喷出的液体附着在介质M上从而进行印刷。
如图2所示,液体喷出装置12具备从液体供给源18向喷出头30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装置26、和对喷出头30进行维护的维护装置40。
维护装置40具备以能够相对于喷出头30而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被设置的盖41、和与盖41连接的排出管42。盖41位于与喷出头30相比靠下方处。因此,盖41能够容纳为了维护而从喷嘴31被喷出的液体以及从喷嘴31被排出的液体。
盖41以能够在退避位置与压盖位置之间进行移动的方式被构成,其中,所述退避位置为远离喷出头30的位置,所述压盖位置为,与喷出头30的喷嘴31所开口的面即喷嘴面30A相接触的位置。当盖41处于压盖位置时,在所述盖41与喷嘴面30A之间形成喷嘴31所开口的封闭空间。盖41能够形成喷嘴31所开口的封闭空间。
维护装置40具备被设置在排出管42的中途处的抽吸泵45。液体喷出装置12具备废液收纳部47,该废液收纳部47与从维护装置40的抽吸泵45起延伸的排出管46的下游端连接。维护装置40在盖41与喷出头30分离的状态下对抽吸泵45进行驱动,从而将被容纳于盖41中的液体运送至废液收纳部47中。
此外,维护装置40在对喷出头30进行了压盖的状态下对抽吸泵45进行驱动,从而使被形成于压盖41和喷嘴面30A之间的封闭空间减压。由此,维护装置40将处于喷出头30内的液体中的气泡等异物与液体一起从喷嘴31排出并运送至废液收纳部47中。
接下来,对于液体供给装置26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虽然液体供给装置26单独地对应于液体供给源18而被设置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但是在图2中为了附图的简化,示出了一个液体供给源18和与该液体供给源18相对应的一个液体供给装置26。由于被设置多个的液体供给装置26的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对一个液体供给装置26进行说明,并省略其他的液体供给装置26的说明。
如图2所示,液体供给装置26具备液体供给通道27和上述的液体贮存部50,其中,所述液体供给通道27将被收纳于液体供给源18中的液体供给至喷出头30,所述液体贮存部50被设置于液体供给通道27的中途处,并能够对液体进行贮存。液体贮存部50被搭载在滑架33上,且伴随着滑架33的移动而在扫描方向X上进行往返移动。液体贮存部50对液体进行贮存,并根据液体的压力变化而使所贮存的液体的容积发生变化。
液体供给通道27既可以为通过可弹性变形的管所形成的通道,也可以为通过由硬质的树脂材料构成的流道形成部件所形成的通道。液体供给通道27也可以为通过将薄膜部件粘贴在形成有槽的流道形成部件上从而被形成的通道。
液体供给通道27包括作为与液体贮存部50相比靠上游侧处的部分的第一供给通道27a和作为与液体贮存部50相比靠下游侧处的部分的第二供给通道27b。液体供给装置26具备对液体贮存部50和液体供给源18进行连接的供给管28。第一供给通道27a被形成在供给管28内。第二供给通道27b被设置在滑架33上,并将来自液体贮存部50的液体运送至喷出头30。
如图2所示,液体贮存部50位于与喷出头30以及液体供给源18相比靠上方处,液体供给源18中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与喷出头30相比靠下方处。即,喷出头30在铅直方向Z上位于液体贮存部50与液体供给源18之间。另外,液体贮存部50、喷出头30以及液体供给源18在铅直方向Z上的位置关系只要为在喷出时期能够从喷出头30的喷嘴31喷出液体、且在待机时等非喷出时期不会从喷出头30的喷嘴31泄漏液体的结构,则能够任意地设定。
如图2所示,在滑架33上搭载有能够排出液体贮存部50的贮存室51的上部的空气的气泡排出机构BS。气泡排出机构BS具备与贮存室51的上部连通的排出流道F(参照图5)的被连接部71(参照图9)和能够相对于排出流道F的被连接部71而连接与分离的连接部91。此外,液体喷出装置12具备使负压作用于连接部91的负压产生部97(参照图2、图3)。负压产生部97与盖41连通。
气泡排出机构BS被构成为,在滑架33处于扫描方向X上的预定位置时,能够连接被连接部71和连接部91。
如图2所示,负压产生部97也可以将维护装置40的抽吸泵45作为其负压源来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在排出管42的中途处设置有切换阀44,且该切换阀44与气泡排出机构BS之间通过排出管96进行连接。切换阀44例如为电磁切换阀,且通过控制部100来控制切换。切换阀44被构成为能够在第一切换位置和第二切换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其中,所述第一切换位置为,将来自抽吸泵45的负压导入盖41的位置,所述第二切换位置为,将来自抽吸泵45的负压经由气泡排出机构BS的连接部91和被连接部71的连接而导入液体贮存部50内的贮存室51以及过滤器室54的位置。
扫描系统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3,对液体喷出装置12内的扫描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滑架33以能够沿着与宽度方向X平行的扫描方向X而往返移动的方式被设置,所述宽度方向与介质M被输送的输送方向Y交叉。滑架33以能够沿着导轨34而在扫描方向X上进行往返移动的状态进行设置。导轨34例如将金属制的主框架的一部分形成为轨道状从而被构成,或者由以在壳体20内沿着扫描方向X而延伸的方式被架设的引导轴构成。
在壳体20内,在成为滑架33的移动路径的一个端部的位置处配置有作为滑架33的驱动源的滑架电机35。在被固定于滑架电机35的驱动轴上的驱动滑轮36和位于与该驱动滑轮在扫描方向X上的相反侧端部的从动滑轮37之间挂装有无接头状的同步带38。滑架33被固定在同步带38的一部分上。因此,当滑架电机35被正转驱动时,滑架33向+X方向移动,当滑架电机35被反转驱动时,滑架33向-X方向移动。
此外,在壳体20内设置有沿着滑架33的移动路径而延伸的线性编码器39。线性编码器39由线性标尺39A和传感器39B构成,其中,所述线性标尺39A沿着滑架33的移动路径而延伸,所述传感器39B以能够对从透光部透过的光进行检测的方式而组装在滑架33上,所述透光部以固定间距而被形成在线性标尺39A上。传感器39B对线性标尺39A进行检测,并将由与滑架33的移动距离成比例的数量的脉冲信号所构成的编码器信号向控制部100进行输出。
此外,如图3所示,在滑架33上搭载有喷出头30和液体贮存部5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滑架33上搭载有多个液体贮存部50。多个液体贮存部50在沿着扫描方向X而排列的状态下被搭载于滑架33上。多个液体贮存部50分别具有液体供给用的供给管部52。在各液体贮存部50的供给管部52上连接有供给管28的一端部,在所述供给管28的另一端部上连接有与所述供给管部52分别对应的多个液体供给源18。因此,在多个液体贮存部50中,从与其分别对应的多个液体供给源被供给有各种颜色的液体。在本示例中,在多个液体贮存部50中被分别供给有蓝绿色、品红色、黄色、黑色的液体(油墨)。各液体贮存部50内的液体被供给至喷出头30。另外,各液体贮存部50将被贮存于贮存室51中的液体设为预定范围内的压力并供给至喷出头30。也就是说,液体贮存部50具有将被供给的液体调节为预定范围内的压力并向喷出头30进行供给的压力调节阀的功能。关于作为该压力调节阀而发挥功能的液体贮存部50的详细结构,将在下文中进行叙述。
图3所示的滑架33位于作为非印刷时的待机位置的初始位置HP。在印刷时,从盒被供给的介质M在被支承台40(例如,压印板)支承的状态下沿着输送方向Y而被输送。控制部100驱动滑架电机35从而使滑架33在扫描方向X上进行往返移动。然后,喷出头30通过在扫描方向X进行移动的同时朝向在支承台48上被输送的介质M喷出液体,从而在介质M的表面上印刷字符或者图像。
此外,在壳体20内,在位于图3所示的初始位置HP的滑架33的下方配置有维护装置40。维护装置40具备主体40A和以能够相对于主体40A而进行升降的方式被设置的上述的盖41。盖41在由图3中的实线所示的退避位置和由图3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压盖位置之间进行升降。上升至压盖位置的盖41通过与喷出头30的喷嘴31所开口的喷嘴面30A抵接,从而在喷嘴面30A与盖41之间形成封闭空间。通过在抽吸泵45被驱动时使负压被导入至该封闭空间,从而液体从喷嘴31被强制性地抽吸排出。此时,通过从喷嘴31使增粘的油墨、气泡、纸粉等异物与液体一起被排出,从而可以预防或者消除喷嘴31的堵塞。另外,通过在滑架33于非印刷时在初始位置HP待机时使上升至压盖位置的盖41与喷嘴面30A抵接,从而与喷嘴31的开口连通的空间被设为由盖41所包围的封闭空间,由此抑制了水分从喷嘴31内的液体蒸发的情况。此外,盖41内也可以通过保湿剂来进行保湿。
如图3所示,气泡排出机构BS具有位于滑架33的侧部的被连接部71和在滑架33处于气泡排出处理位置时能够与被连接部71连接的连接部91。连接部91被固定在配置于壳体20的内壁面或者壳体20内的未图示的侧框架上。被连接部71和连接部91在作为滑架33的移动方向的扫描方向X上被对置配置。
连接部91在预定位置上沿着扫描方向X而延伸设置。排出流道F的被连接部71在扫描方向X上在与连接部91对置的位置上开口。预定位置是指气泡排出位置P1。
在滑架33移动至与图3所示的初始位置HP相比靠-X方向侧的位置即作为预定位置的一个示例的气泡排出位置P1的过程中,被连接部71和连接部91被阶段性地连接。关于被连接部71和连接部91的详细结构以及被阶段性地连接的连接过程的详细内容,将在下文中进行叙述。
图4表示滑架33位于气泡排出位置P1的状态。如图4所示,滑架33在上部具有收纳凹部33A,且多个液体贮存部50以在扫描方向X上排列的状态而被安装在该收纳凹部33A中。在多个液体贮存部50被安装于收纳凹部33A内的状态下,各供给管部52向滑架33的外侧露出。因此,能够将供给管28的端部连接于各供给管部52上。在滑架33的前部处形成有引导部件33B,该引导部件33B沿着预定的引导路径而对与各供给管部52连接的多个供给管28进行引导。
此外,在滑架33处于图4所示的气泡排出位置P1时,被连接部71和连接部91相连接。在该连接状态下,负压经由排出管96以及排气阀机构70而被导入至液体贮存部50内的贮存室51的上部。如果气泡处于贮存室51的上部,则该气泡利用被导入的负压并通过排气阀机构70以及排出管96而被抽吸去除。
液体喷出装置的电结构
控制部100通过使计数器对从线性编码器39输入的编码器信号的脉冲边沿的数量进行计数,从而基于计数器的计数值而取得滑架33在扫描方向X上的位置即滑架位置。控制部100基于所取得的滑架位置来实施滑架33的移动时的速度控制以及位置控制。
控制部100在执行维护时以将切换阀44切换至第一切换位置的状态而使抽吸泵45驱动。另一方面,控制部100在气泡排出处理时以将切换阀44切换至第二切换位置的状态而使抽吸泵45驱动,并且对滑架电机35进行驱动而使滑架33移动至实施气泡排出处理的预定位置。
在此,预定位置既可以为滑架33在非印刷时待机的待机位置即初始位置HP,又可以为与初始位置HP不同的位置。例如,预定位置也可以为与初始位置HP相比更靠-X方向侧的位置。在采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避免每当滑架33在初始位置HP待机时都实施气泡排出处理的情况。此外,能够避免每当滑架33在初始位置HP进行维护时都实施气泡排出处理的情况。
由于气泡的成长非常缓慢,因此,气泡排出处理的频率也可以为与维护频率相比而较少的频率。当气泡排出处理的频率过高时,尽管几乎没有气泡,但是抽吸力会波及到排出流道F从而导致液体贮存部50内的液体(油墨)被不必要地排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而以与维护频率相比较少的频率来实施气泡排出处理,因此也可以在与实施维护的维护位置(例如,初始位置HP)不同的位置且在从印刷区域到维护位置的中途不会通过的位置处设定气泡排出处理位置。
另外,如图2所示,液体喷出装置12具备对复合机11的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00。控制部100对使滑架33往返移动的动作、输送介质M的动作、使喷出头30从喷嘴31喷出液体的动作、以及为了维持正常的印刷而从喷嘴31抽吸并排出液体的排出动作(清洁)等进行控制。
液体贮存部
接下来,参照图5至图8,对液体贮存部5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多个液体贮存部50为全部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下文中对一个液体贮存部50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液体贮存部50具有能够对从液体供给源18供给至液体喷出头30的液体进行贮存的贮存室51。液体贮存部50具有向贮存室51供给来自液体供给源18的液体的供给管部52。此外,液体贮存部50具有将贮存室51内的气泡排出的排出管部53。本示例的液体贮存部50作为贮存室51而具有图6所示的压力室55。
液体贮存部50具有主体50A和一对薄膜56、57,所述主体50A的具有形成贮存室的内壁面的凹部的外形呈大致长方形板状,所述一对薄膜56、57被分别固定在作为主体50A的一个面的第一面、以及作为另一面的第二面上。如图5、图6所示,本示例的液体贮存部50具有多个排出管部53。另外,在下文中,将一方的排出管部53称为第一排出管部53A,将另一方的排出管部53称为第二排出管部53B。
详细而言,如图5所示,在主体50A的第一面上凹设有形成贮存室51的内壁面的一部分的凹部,且通过使第一薄膜56对该凹部的开口进行覆盖,从而形成过滤器室54、与过滤器室54连通的供给流道58A以及排出流道59(也称为“第二排出流道59”)。供给流道58A对供给管部52与过滤器室54之间进行连通。此外,第二排出流道59对过滤器室54与第一排出管部53A(53)之间进行连通。在过滤器室54内收纳有过滤器FT。也就是说,液体喷出装置12具备过滤器FT,该过滤器FT被设置在液体贮存部50中的与贮存室51相比靠上游处,并对从液体供给源18供给的液体进行过滤。此外,穿过了过滤器FT的液体通过与过滤器室54在其下游处连通的供给流道58B而被供给至供给室64。在供给室64内设置有压力调节机构60。此外,第二排出流道59将滞留于过滤器室54的上部中的气泡以及滞留于过滤器室54和作为在其上游侧连通的上游流道的一个示例的供给流道58A中的靠近过滤器室54的部分中的气泡排出。
因此,排出流道59中的过滤器室54侧的端部的开口位于气泡易于滞留的部分处。在本示例中,通过向第一排出管部53A导入来自后述的负压产生部97的负压,从而使滞留于过滤器室54内的上部中的气泡通过排出流道59而被抽吸排出至外部。
本实施方式的排出流道F包括第一排出流道61和第二排出流道59,所述第一排出流道61能够排出贮存室51内的上部的空气,所述第二排出流道59能够排出液体贮存部50中的收纳有过滤器FT的过滤器室54的上部以及液体贮存部50中的位于与过滤器FT相比靠液体供给方向的上游处的上游流道中的至少一方的空气。
此外,如图6所示,在主体50A的第二面上凹设有形成压力室55的内壁面的一部分的凹部,且通过使第二薄膜57对该凹部的开口进行覆盖,从而形成压力室55、与压力室55连通的供给流道51A以及排出流道61(也称为“第一排出流道61”)。在压力室55内配置有构成压力调节机构60的受压板69。供给流道51A从压力室55向下方(重力方向)延伸且与从主体50A的底部向下方突出的供给部50B的供给口连通。此外,排出流道61从压力室55的上部延伸且与第二排出管部53B连通。第一排出流道61将滞留于压力室55的上部中的气泡排出。
因此,第一排出流道61中的压力室55侧的端部的开口位于气泡易于滞留的部分处。在本示例中,通过向第二排出管部53B导入来自后述的负压产生部97的负压,从而使滞留于压力室55内的上部中的气泡通过第一排出流道61而被抽吸排出至外部。
图5所示的过滤器FT具有作为可供液体通过的眼的多个孔。作为过滤器FT,能够使用例如金属网或树脂制网等网眼状体、多孔体、穿设了细微的贯穿孔而形成的金属板。作为网眼状体的具体示例,可以列举出金属网过滤器、金属纤维。网过滤器为编织铁丝而被形成的过滤器、存在平织、斜织、席型网平织、席型网斜织等的过滤器。
压力调节机构
接下来,参照图7以及图8,对液体贮存部50的压力调节机构进行说明。
如图7以及图8所示,液体贮存部50被设置在液体供给通道27的中途处,并针对每个喷嘴列(每种颜色)调节喷嘴31内的油墨的压力。
如图7所示,液体贮存部50具备:压力室55,其由能够在变更容积的方向上进行位移的可动壁63构成壁面的一部分;供给室64;阀体65;第一施力部件66,其在供给室64内对阀体65施力;第二施力部件67,其在压力室55内对可动壁63朝向压力室55的外侧施力。
压力室55在与可动壁63不同的位置上具有使被供给的油墨流入的流入孔68和经由共用液室32而与喷嘴31连通的供给流道51A。供给室64能够经由流入孔68而与压力室55连通。阀体65的基端部被配置在供给室64上,并且顶端部通过流入孔68而向压力室55内突出。而且,阀体65在被设置于其基端部上的密封部651能够在堵塞流入孔68的堵塞位置(图7所示的位置)和开放流入孔68的开放位置(图8所示的位置)之间进行位移的状态下,通过被收纳于供给室64中的第一施力部件66而朝向堵塞位置被施力。此外,第二施力部件67的一端与附着于可动壁63上的受压板69接触,并且另一端以包围突出至压力室55的阀体65的顶端部的方式而被配置。
液体贮存部50的阀体65通过被供给室64中所收纳的第一施力部件66施力,从而即使供给室64的压力上升也不会向开放位置移动。另一方面,当由于油墨从供给流道51A的流出而使压力室55内的压力变得低于预定的压力时,通过使可动壁63朝向压力室55的内侧位移,且使受压板69按压阀体65的顶端,从而阀体65向开放位置进行移动。由此,供给室64内的油墨穿过流入孔68而流入压力室55内,从而使得压力室55内的压力上升。
然后,当因压力室55内的压力上升从而可动壁63朝向压力室55的外侧位移、且受压板69从阀体65的顶端离开时,阀体65从开放位置向堵塞位置进行移动。在此,第二施力部件67在受压板69接近阀体65的顶端时,将受压板69向远离阀体65的顶端的方向压回。
因此,在压力室55的压力降低且受压板69克服第一施力部件66以及第二施力部件67的施加力而对阀体65的顶端进行了按压的情况下,阀体65向开放位置进行移动。此外,在因油墨的流入而使压力室55内的压力上升至正压之前,由于受压板69通过第二施力部件67的施加力而从阀体65离开,因此压力室55内的压力被保持在与第二施力部件67的施加力相应的负压的范围内。
如此,阀体65的向开放位置的移动因可动壁63的位移而发生。然后,可动壁63的外表面侧向大气开放。因此,阀体65的向开放位置的移动通过大气压与压力室55的差压来进行,因而可以将液体贮存部50的压力调节机构60称为差压阀机构(或者自密封阀),也可以将由差压阀机构实现的自主的压力调节功能称为自密封功能。
如上文所述,液体贮存部50能够对从液体供给源18被加压供给的油墨向液体喷出头30的流动进行限制,并且能够将限制了该流动的下游侧处的油墨的压力保持在预定的负压的范围内。
即,在液体贮存部50中,在油墨喷出时,油墨从供给流道51A流出而使得压力室55的压力与小于大气压的预定的压力相比而更下降。而且,在使压力室55的容积减小的方向上进行位移的可动壁63使阀体65移动至开放位置。由此,油墨从流入孔68流入压力室55中,使得该压力室55的压力上升。此外,当通过油墨的供给而使压力室55的压力成为小于大气压的预定的压力以上时,阀体65再次对油墨从上游侧的流动进行限制。
另外,在外力施加于液体喷出头30等的情况下,有时因该冲击而使形成于喷嘴31中的弯液面被破坏,从而导致油墨从喷嘴31漏出。为了抑制这样的油墨的漏出,液体贮存部50通过第二施力部件67的施加力而将位于喷嘴31的上游处的压力室55内保持为预定的负压。
另外,存在透过薄膜56、57的空气溶于液体(油墨)中、或者空气透过供给管28而溶于液体供给通道27内的液体(油墨)的情况。然后,该溶入的空气随着时间的经过而成长为微小的气泡,并且微小的气泡进一步结合进而大幅成长的同时使气泡变得更大。然后,由于某种程度大小的气泡轻于液体,因此易于滞留在贮存有液体的贮存室51的上部处、以及在与贮存室51相比靠上游处且与贮存室51连通的流道中的贮存室51侧的部分处。该滞留的气泡有时因为由伴随着滑架33的移动而产生的外力所造成的冲击、或者维护时的抽吸动作而向液体喷出头30侧流出。例如,当在喷嘴31或共用液室32内的液体(油墨)中含有气泡时,因气泡而导致液体无法正常地从喷嘴31喷出,从而喷出不良的发生频率升高。因此,期望这种气泡利用与喷嘴31不同的排出路径而从贮存室51排出。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2为了排出滞留于液体贮存部50的贮存室51的上部的位置等处的气泡而具备气泡排出机构BS。气泡排出机构BS为,通过将负压导入至液体贮存部50的两个排出管部53中从而对滞留于贮存室51的上部处的气泡进行抽吸排出的机构。
气泡排出机构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9至图12,对气泡排出机构BS的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9所示的气泡排出机构BS具有被连接部71,所述被连接部71被设置在能够排出贮存室51内的上部的空气的排出流道F的中途或者末端部处。而且,连接部91能够相对于被连接部71而连接与分离。在连接部91上,通过负压产生部97而作用有负压。
图9所示的气泡排出机构BS在被搭载于图4所示的滑架33上的状态下,通过未图示的管等管道而与多个液体贮存部50的各排出管部53连接。气泡排出机构BS具备排气阀机构70和连接机构90,所述排气阀机构70具有用于通过从各排出管部53利用负压而对包含气泡的液体进行抽吸从而排出气泡的多个排出流道F、和被分别设置在多个排出流道F的中途处的多个开闭部81、82(参照图10)。
排气阀机构70具备为了将负压导入排出流道F而与负压供给侧的连接部91连接的被连接部71。连接机构90具备被构成为可与被连接部71进行连接的连接部91。排气阀机构70内置有包括多个开闭部81、82在内的多连阀机构(参照图10)。
第一开闭部81以能够对第一排出流道F1进行开闭的方式而被构成。第一开闭部81以与滑架33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对第一排出流道F1进行开闭。此外,第二开闭部82以能够对第二排出流道F2进行开闭的方式而被构成。第二开闭部82以与滑架33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对第二排出流道F2进行开闭。第一开闭部81以及第二开闭部82以与滑架33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对第一排出流道F1以及第二排出流道F2进行开闭。
排气阀机构70具备:机构主体72,其内置有多连阀机构;被连接部71,其被固定在与机构主体72的扫描方向X平行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部处;杆73,其用于对多连阀机构的杆73进行驱动。排气阀机构70成为薄膜74部分露出于机构主体72的作为正面的一个面的被按压部75。为了从外侧隔着薄膜74而对被收纳在形成于薄膜74的内侧的汇流排出流道FC内的多连阀机构进行驱动而具有被按压部75。如图10所示,杆73被构成为,通过使其顶端的驱动部73A对圆形的被按压部75的中央部进行按压,从而对被收纳在内部的按压部84进行按压而使其位移,进而使多连阀机构一齐开阀。
图9、图10所示的连接机构90被固定在侧框架(省略图示)上,所述侧框架被配置壳体20的内表面上,或者沿着该内面而被配置。相对于此,排气阀机构70与多个液体贮存部50一起被搭载在滑架33上。因此,排气阀机构70能够相对于连接机构90而在滑架33的扫描方向X上进行相对移动。
如图9所示,杆73以能够将旋转轴76作为中心而进行转动的方式被设置,所述旋转轴76具有与铅直方向Z平行的旋转轴线。在杆73的相对于驱动部73A而隔着旋转轴76成为相反侧的端部处,形成有能够与连接机构90所具有的引导部件93卡合的被卡合部73B。引导部件93具有引导面93A,该引导面93A能够与杆73的被卡合部73B卡合,并且以通过与被卡合部73B的卡合而使杆73进行转动的方式进行引导。而且,杆73的被卡合部73B和引导部件93在扫描方向X上被对置配置。
此外,如图9所示,在被连接部71上设置有具有与扫描方向X平行的轴线的被连接孔71A。另一方面,在连接机构90的连接部91上,可插入到被连接孔71A中的针状的连接喷嘴92朝向扫描方向X上的+X侧突出。被连接孔71A和连接喷嘴92在扫描方向X上被对置配置。另外,具有以使连接部91与被连接部71连接的方式而对连接部91进行引导的引导部77。连接喷嘴92也可以以在被保持部90所保持的状态下能够沿着扫描方向X进行滑动的方式而被设置,所述保持部90从构成连接机构90的基板90A向+X方向侧延伸。
因此,当滑架33在扫描方向X上移动至预定位置为止时,被连接部71和连接部91相连接。即,在被连接部71的被连接孔71A中插入有连接部91的连接喷嘴92。在连接机构90中,在连接喷嘴92的基部上朝向与其轴线交叉的方向而连接有排出管96。如图2所示,该排出管96经由切换阀44而与抽吸泵45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负压作用于连接部91的负压产生部97将抽吸泵45设为负压驱动源。也就是说,负压产生部97将维护装置40的负压驱动源设为共用的负压驱动源。
接下来,参照图10,对气泡排出机构BS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排气阀机构70具有多个(例如,八个)导入管部78。多个导入管部78在被组装在滑架33上时,朝向与各液体贮存部50对置的-Y方向突出。多个导入管部78成为排出流道F的一部分。
在排气阀机构70中,内置有被配置在多个排出流道78A的中途处的多个开闭部81、82。开闭部81、82具备能够在Y方向上移动的阀体79、橡胶片80、以及对阀体79向按压橡胶片80的方向施力的第一弹簧83。阀体79具有向+Y方向突出的轴部79A。排气阀机构70的机构主体72由具有多个导入管部78的配管部件72A、与配管部件72A夹着橡胶片80而被安装的基部件72B、对将基部件72B的+Y方向侧的面的一部分开放了的开口部进行覆盖的薄膜74构成。通过基部件72B的开口被薄膜74覆盖,从而在其内部形成汇流排出流道FC。
液体喷出装置12具备能够在使第一开闭部81开闭的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按压部84、和以与滑架33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使按压部84移动的杆73。本示例的液体喷出装置12具备能够对第一排出流道F1进行开闭的第一开闭部81和能够对第二排出流道F2进行开闭的第二开闭部82。第一开闭部81以及第二开闭部82以与滑架33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对第一排出流道F1以及第二排出流道F2进行开闭。
排出流道F具有汇流排出流道FC,该汇流排出流道FC通过与多个液体贮存部50相对应的多个第一排出流道F1和多个第二排出流道F2在中途处汇流而被构成。
连接部91与作为排出流道F的被连接部71的汇流排出流道FC的被连接部71连接。
阀体79的轴部79A的一部分向汇流排出流道FC内突出。一个按压部84以能够在Y方向上进行位移的状态被收纳在汇流排出流道FC内。此外,在汇流排出流道FC内配置有第二弹簧85,该第二弹簧85向与阀体79通过第一弹簧83而对该按压部84施力的施力方向相同的方向进行施力。一个按压部84具有与多个阀体79的所有的轴部79A对置的一个面以作为按压面84A。
一个按压部84在与薄膜74对置的面的中央部处具有凸部84B。而且,杆73在顶端部处具有驱动部73A,该驱动部73A由将薄膜74夹在中间且能够对按压部84的凸部84B进行按压的凸部构成。
在杆73处于退避位置时,按压部84向-Y方向侧退避,阀体79通过第一弹簧83的施加力而被按压在橡胶片80上从而处于闭阀状态。另一方面,通过杆73进行转动而对按压部84进行按压,从而按压部84利用按压面84A而使所有的阀体79克服第一弹簧83的施加力而向开放侧进行位移。其结果为,所有的阀体79处于开阀状态。在这些阀体全部处于开阀状态时,多个排出流道F在汇流排出流道FC中汇流。
在本示例中,与多个液体贮存部50相对应的多个排出流道F在中途处汇流而构成了汇流排出流道FC。也就是说,当第一开闭部81和第二开闭部82开阀时,多个排出流道F在汇流排出流道FC中汇流。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91与作为多个排出流道F的被连接部71的汇流排出流道FC的被连接部71连接。
排出流道F具有汇流排出流道FC,该汇流排出流道FC通过与多个液体贮存部50相对应的多个第一排出流道F1和多个第二排出流道F2在中途处汇流而被构成。连接部91与作为排出流道F的被连接部71的汇流排出流道FC的被连接部71连接。另外,橡胶片80也兼作为对配管部件72A与基部件72B的连接部位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
接下来,参照图11以及图12,对被连接部71和连接部91的连接构造进行说明。
具备开闭阀V1和作为施力部的一个示例的第三弹簧88,所述开闭阀V1被设置于排出流道F的被连接部71上,且能够对排出流道F进行开闭,所述第三弹簧88在关闭排出流道F的被连接部71的方向上对开闭阀V1进行施力。在滑架33向预定位置移动时,通过使连接部91在克服第三弹簧88的施加力而对开闭阀进行按压的同时被插入到排出流道F中,从而将排出流道F开放,并且使排出流道F和连接部91连通。
如图11所示,被连接部71具有:橡胶片86,其位于被连接孔71A的内侧;阀体87;第三弹簧88,其对阀体87向将其按压至橡胶片86上的方向即-X方向进行施力。在连接喷嘴92被插入至图11的状态的阶段中,由于阀体87被按压在橡胶片86上,因此处于闭阀状态。连接部91具有与被形成于其内部的流道91A连通的管部91B,且在该管部91B上连接有排出管96的端部。此外,在连接部91上形成有抽吸流道89,该抽吸流道89在阀体87处于开阀位置时,使汇流排出流道FC与连接喷嘴92连通。该抽吸流道89也构成汇流排出流道FC的一部分。
如图12所示,当被连接部71与滑架33一起进一步向-X方向移动时,连接喷嘴92被更深入地插入至被连接孔71A中,并且通过克服第三弹簧88的施加力而使阀体87向+X方向位移从而成为开阀状态。在该连接状态下,来自排出管96的负压通过连接喷嘴92、阀体87的开阀部以及流道89而被导入至汇流排出流道FC中。另外,排出流道F被构成为,包括排出流道59、61、对排出流道59、61和排出流道78A之间进行连接的管等流道、排出流道78A、汇流排出流道、抽吸流道89。而且,在具有多个排出流道F的情况下,多个排出流道F既可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中途处作为汇流排出流道FC而汇流,也可以不汇流。此外,多个排出流道F既可以包括排出贮存室51的上部的空气的第一排出流道F1和排出过滤器室54的上部的空气的第二排出流道F2,也可以为仅由第一排出流道F1或者仅由第二排出流道F2构成的多个排出流道。
接下来,对液体喷出装置12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从实施气泡排出处理起经过了产生气泡的预定时间时,在液体贮存部50内的贮存室51的上部的气泡滞留区域BA或者位于与过滤器室54的上部以及过滤器FT相比靠上游处的上游流道中存在气泡滞留区域BA,且存在气泡在这些区域中成长并滞留的情况。
这些气泡滞留区域BA与排出流道F连通。详细而言,贮存室51的上部的气泡滞留区域BA与第一排出流道F1连通。此外,过滤器室54的上部或者上游流道的气泡滞留区域BA与第二排出流道F2连通。通常情况下,第一开闭部81以及第二开闭部82处于截断状态。此外,由于被连接部71和连接部91相分离,因此开闭阀V1处于截断状态。
多个液体贮存部50内的液体处于负压的状态。因此,由于第一开闭部、第二开闭部被截断,从而多个液体贮存部50内的压力被保持为预定的负压。
当成为实施排出气泡的处理的预定时期时,控制部100将切换阀44从第一切换位置切换为第二切换位置,其中,所述第一切换位置为,将来自抽吸泵45的负压导入盖41的位置,所述第二切换位置为,将来自抽吸泵45的负压经由气泡排出机构BS的连接部91和被连接部71的连接而导入液体贮存部50内的贮存室51以及过滤器室54的位置。接下来,控制部100使负压产生部97驱动。即,控制部100使抽吸泵驱动。其结果为,负压被导入至连接部91中。对滑架电机35进行驱动而使滑架33移动至气泡排出位置P1。此时,排出流道F根据滑架33的移动而以预定的顺序阶段性地被开放。
在滑架33到达作为预定位置的一个示例的气泡排出位置P1之前,如图13、图16、图19所示,连接部91相对于被连接部71而尚处于分离状态。
当滑架33进一步接近气泡排出位置P1时,如图14、图17、图20所示,成为连接部91相对于被连接部71进行了连接的第一连接状态。因此,开闭阀V1被开放。其结果为,负压被导入至汇流排出流道FC中。由此,相对于第一开闭部81以及第二开闭部82,作为气泡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的区域的汇流排出流道FC首先成为负压状态。
然后,当滑架33到达气泡排出位置P1且气泡排出机构BS成为第二连接状态时,如图15、图18、图21所示,由于杆73对按压部84向开放第一开闭部81以及第二开闭部82的方向进行按压,因此,两个开闭部81、82同时被开放。其结果为,负压通过第一排出流道F1而被导入至贮存室51的上部,并且负压通过第二排出流道F2而被导入至过滤器室54的上部以及上游流道。通过利用负压来抽吸气泡滞留区域BA的气泡,从而从排出流道F1、F2穿过汇流排出流道FC进而经由被连接部71和连接部91的连接处、排出管96而被回收到废液收纳部47中。
在此,如果开闭部81、82和开闭阀V1的开放顺序相反或在相同的定时被开放,则由于在开闭部81、82被开放时汇流排出流道FC还未成为负压,因此,通常存在空气向处于负压状态下的液体贮存部50逆流的可能性。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先使汇流排出流道FC处于负压状态之后开放开闭部81、82,因此能够避免空气的逆流。
而且,当预定时间的气泡排出处理结束时,使滑架33向远离作为预定位置的一个示例的气泡排出位置P1的方向移动。此时,首先,开闭部81、82被截断,接下来,开闭阀V1被截断。因此,液体贮存部50内的负压状态被保持。
液体喷出装置的第一控制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2实施接下来的第一控制方法。
通过使滑架33移动至预定位置的近前处,从而利用连接部91来开放开闭阀V1,并且将连接部91连接于排出流道F的被连接部71上。
通过使滑架33移动至预定位置,从而使杆73向对按压部84进行按压的方向移动,由此将第一开闭部81开放。
通过利用负压产生部97而使负压作用于连接部91,从而经由排出流道F来对贮存室51内的空气进行抽吸。
液体喷出装置的第二控制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2实施接下来的第二控制方法。
通过使滑架33移动至预定位置的近前处,从而利用连接部91来开放开闭阀V1,并且将连接部91连接于排出流道F的被连接部71上。
通过使滑架33移动至预定位置,从而使杆73向对按压部84进行按压的方向移动,从而开放第一开闭部81以及第二开闭部82。
通过利用负压产生部97而使负压作用于连接部91,从而经由第一排出流道F1来对贮存室51内的空气进行抽吸,并且经由第二排出流道F2而对过滤器室54的上部以及上游流道中的至少一方的空气进行抽吸。
以上,如详细叙述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而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1)液体喷出装置12具备:液体喷出头30,其从喷嘴31喷出液体;液体贮存部50,其具有能够对从液体供给源18供给至液体喷出头30的液体进行贮存的贮存室51;滑架33,其能够搭载液体喷出头30以及液体贮存部50而在扫描方向X上进行往返移动。液体喷出装置12具备:排出流道F,其能够排出贮存室51内的上部的空气;连接部91,其能够相对于排出流道F的被连接部71而连接与分离;负压产生部97,其使负压作用于连接部91。通过滑架33向预定位置进行移动,从而使连接部91与排出流道F的被连接部71相连接。因此,能够将排出流道F的被连接部71配置在与喷嘴面30A的旁边不同的位置上,从而滑架33的底面积不会变大。因此,能够在抑制液体喷出装置12的尺寸的扩大的同时,去除液体贮存部50内的空气。
(2)在滑架33上搭载有多个液体贮存部50。与多个液体贮存部50相对应的多个排出流道F在中途处汇流从而构成汇流排出流道FC。连接部91与作为排出流道F的被连接部71的汇流排出流道FC的被连接部71相连接。根据该结构,由于使排出流道F在中途处汇流,因此能够缩小设置排出流道F的空间,从而能够抑制打印机尺寸的扩大。
(3)还具备第一开闭部81,该第一开闭部81能够对排出流道F进行开闭。第一开闭部81以与滑架33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对排出流道F进行开闭。因此,仅通过滑架33的移动就能够实施排出流道F的开闭,因而无需另行设置用于开闭的驱动机构,从而能够抑制液体喷出装置12的尺寸的扩大。
(4)具备:按压部84,其能够在使第一开闭部81开闭的方向上进行移动;杆73,其以与滑架33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使按压部84移动。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机构来实施排出流道F的开闭,因而能够抑制液体喷出装置12的尺寸的扩大。
(5)液体喷出装置12具备:液体喷出头30,其从喷嘴31喷出液体;液体贮存部50,其具有能够对从液体供给源18供给至液体喷出头30的液体进行贮存的贮存室51;滑架33,其能够搭载液体喷出头30以及液体贮存部50而在扫描方向X上进行往返移动。液体喷出装置12具备:过滤器FT,其被设置在液体贮存部50中的与贮存室51相比靠上游处,并对从液体供给源18供给的液体进行过滤;排出流道F,其包括第一排出流道F1和第二排出流道F2,所述第一排出流道F1能够排出贮存室51内的上部的空气排出,所述第二排出流道F2能够排出液体贮存部50中的收纳有过滤器FT的过滤器室54的上部以及液体贮存部50中的位于与过滤器FT相比靠液体供给方向的上游处的上游流道中的至少一方的空气。另外,液体喷出装置12具备:连接部91,其能够相对于排出流道F的被连接部71而连接与分离;负压产生部97,其使负压作用于连接部91。通过滑架33向预定位置进行移动,从而连接部91与排出流道F的被连接部71相连接。因此,将排出流道F的被连接部71设置在与喷嘴面30A不同的位置上,因而滑架33的底面积不会变大。因此,能够在抑制液体喷出装置12的尺寸的扩大的同时,去除液体贮存部50内的空气。
(6)在滑架33上搭载有多个贮存部,排出流道F具有汇流排出流道FC,该汇流排出流道FC通过与多个贮存部相对应的多个第一排出流道F1和多个第二排出流道F2在中途处汇流而被构成。连接部91与作为排出流道F的被连接部71的汇流排出流道FC的被连接部71相连接。因此,使排出流道F在中途处汇流,因而能够缩小设置排出流道F的空间,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液体喷出装置12的尺寸的扩大。
(7)还具备:第一开闭部81,其能够对第一排出流道F1进行开闭;第二开闭部82,其能够对第二排出流道F2进行开闭。第一开闭部81以及第二开闭部82以与滑架33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对第一排出流道F1以及第二排出流道F2进行开闭。因此,仅通过滑架33的移动就能够实施排出流道的开闭,因而无需另行设置用于开闭的驱动机构,从而能够抑制液体喷出装置12的尺寸的扩大。
(8)具备:按压部84,其能够在使第一开闭部81、第二开闭部82开闭的方向上进行移动;杆73,其以与滑架33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使按压部84移动。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机构来实施排出流道F的开闭,因而能够抑制液体喷出装置12的尺寸的扩大。
(9)连接部91在预定位置上沿着扫描方向X而延伸设置。排出流道F的被连接部71在扫描方向X上在与连接部91对置的位置处开口。因此,能够使排出流道F和连接部91易于连接。
(10)液体喷出装置12具备:开闭阀V1,其被设置在排出流道F的被连接部71上,且能够对排出流道F进行开闭;施力部,其在关闭排出流道F的被连接部71的方向上对开闭阀施力。在滑架33向预定位置进行移动时,通过连接部91在克服由施力部产生的施加力而按压开闭阀的同时被插入至排出流道F中,从而将排出流道F开放,并且使排出流道F与连接部91连通。因此,能够在未连接时关闭排出流道F,因而能够对油墨垂落或水分从液体贮存部50的蒸发进行抑制。
(11)液体喷出装置12还具备盖41,所述盖41能够形成喷嘴31所开口的封闭空间。负压产生部97与盖41连通。因此,也能够将负压产生部97兼用于抽吸清洁,因而无需另行设置抽吸机构,从而能够抑制液体喷出装置12的尺寸的扩大。
(12)液体喷出装置12具备:液体喷出头30,其从喷嘴31喷出液体;液体贮存部50,其具有能够对从液体供给源18供给至液体喷出头30的液体进行贮存的贮存室51;滑架33,其能够搭载液体喷出头30以及液体贮存部50而在扫描方向X上进行往返移动。另外,液体喷出装置12具备:排出流道F,其能够排出贮存室51内的上部的空气;第一开闭部81,其能够对排出流道F进行开闭;按压部84,其能够在使第一开闭部81开闭的方向上进行移动;杆73,其以与滑架33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使按压部84移动。此外,液体喷出装置12具备:开闭阀V1,其被设置在排出流道F的被连接部71上,并能够对排出流道F进行开闭;连接部91,其能够相对于排出流道F的被连接部71而连接与分离;负压产生部97,其使负压作用于连接部91。液体喷出装置12的控制方法包括:通过使滑架33移动至预定位置的近前处,而利用连接部91来开放开闭阀,并且将连接部91连接在排出流道F的被连接部71上;通过使滑架33移动至预定位置,而使杆73在按压按压部84的方向上进行移动以开放第一开闭部;通过利用负压产生部97使负压作用于连接部91,而经由排出流道F对贮存室51内的空气进行抽吸。根据该方法,能够去除液体贮存部50内的空气,并且能够在去除空气的过程中抑制空气向贮存室51的逆流。
(13)液体喷出装置12具备:液体喷出头30,其从喷嘴31喷出液体;液体贮存部50,其具有能够对从液体供给源18供给至液体喷出头30的液体进行贮存的贮存室51;滑架33,其能够搭载液体喷出头30以及液体贮存部50而在扫描方向X上进行往返移动。另外,液体喷出装置12具备:过滤器FT,其被设置在液体贮存部50中的与贮存室51相比靠上游处,并对从液体供给源18供给的液体进行过滤;排出流道F,其包括第一排出流道F1和第二排出流道F2,所述第一排出流道F1能够排出贮存室51内的上部的空气,所述第二排出流道F2能够排出液体贮存部50中的收纳有过滤器FT的过滤器室54的上部以及液体贮存部50中的位于与过滤器FT相比靠液体供给方向的上游处的上游流道中的至少一方的空气。此外,液体喷出装置12具备:连接部91,其能够相对于排出流道F的被连接部71而连接与分离;负压产生部97,其使负压作用于连接部91。液体喷出装置12的控制方法包括:通过使滑架33向预定位置移动,而将连接部91连接在排出流道F的被连接部71上;通过利用负压产生部97使负压作用于连接部91,而经由第一排出流道F1对贮存室51内的空气进行抽吸,并且经由第二排出流道F2对过滤器室54的上部以及上游流道中的至少一方的空气进行抽吸。根据该方法,能够去除液体贮存部50内的空气。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变更为以下所示的变更例那样的方式。另外,既能够将适当地组合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以下所示的变更例而成的方式设为进一步的变更例,也能够将适当地组合以下所示的变更例彼此而成的方式设为进一步的变更例。
·虽然将按压部84设为一个,但是也可以设置多个按压部84。例如,液体贮存部50设为如下结构,即,具有第一贮存室和第二贮存室,并且具备排出多个第一贮存室的上部的空气的第一排出流道和排出多个第二贮存室的上部的空气的第二排出流道。而且,第一开闭部具有能够对多个第一排出流道进行开闭的一方的第一开闭部、和能够对多个第二排出流道进行开闭的另一方的第一开闭部。而且,按压部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即,具备能够在使一方的第一开闭部开闭的方向上进行移动的第一按压部、和能够在使另一方的第一开闭部开闭的方向上进行移动的第二按压部。例如,设为如下结构,即,具备能够对排出作为第一贮存室的过滤器室的上部的空气的第一排出流道进行开闭的一方的第一开闭部、和能够对排出作为第二贮存室的压力室的上部的空气的第二排出流道进行开闭的另一方的第一开闭部。而且,分别具备能够在使多个中的一方的第一开闭部开闭的方向上移动的一个第一按压部、和能够在使多个中的另一方的第一开闭部开闭的方向上移动的一个第二按压部。而且,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即,具备以与滑架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使第一按压部移动的杆、和以与滑架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使第二按压部移动的杆。在这种情况下,杆既可以为分别使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移动的被分别设置的第一杆和第二杆,也可以为利用一个杆来使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移动的共用的杆。
·液体贮存部也可以为减震器。被搭载于滑架33上的减震器具有对液体进行贮存的贮存室、和形成贮存室的壁面的一部分的隔膜。减震器通过隔膜的变形来对在滑架33的移动时所产生的液体的压力变动进行吸收。也就是说,减震器临时性地对从液体供给源18经由供给管28而被供给的液体进行贮存,并且在缓和滑架33的往返移动时等所产生的压力变动的同时,通过第二供给通道27b而将液体供给至喷出头30。而且,气泡排出机构BS具备:排出流道的被连接部,其与减震器的贮存室的上部连通;连接部9,其能够相对于排出流道的被连接部而连接与分离;负压产生部97,其使负压作用于连接部91。气泡排出机构BS在滑架33处于扫描方向X的预定位置上时,以能够使被连接部71和连接部91相连接的方式而被构成。根据该结构,即使在液体喷出装置12中设置将液体贮存部50的贮存室51的上部的空气排出的结构,也能够抑制液体喷出装置12的尺寸的扩大。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贮存部50具备贮存室51和过滤器室54,但是也可以为具备贮存室51而不具备过滤器室54的液体贮存部50。在这种情况下,过滤器FT也可以作为独立于液体贮存部50的独立部件而被设置。即使在这样的结构中,也能够在抑制液体喷出装置12的尺寸的扩大的同时,将去除贮存室51的上部的空气的结构设置在液体喷出装置中。
·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即,在多个排出流道的下游端部中分别具有被连接部,且具有与多个被连接部分别连接的多个连接部。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多个排出流道,但是排出流道也可以为一个。
·负压产生部97的负压驱动源并不限定于沿用作为维护装置40的负压驱动源的抽吸泵45的结构,也可以具备专用的抽吸泵。在这种情况下,维护装置所实施的清洁并不限定于抽吸清洁。即,维护装置也可以通过在与喷嘴31相比靠上游侧处对液体进行加压,从而实施从喷嘴31强制性地排出液体的加压清洁。
·排出流道F也可以为只有一个。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一个排出流道上设置被连接部。
·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即,仅排出贮存室51的上部的气泡,而不排出过滤器室的上部的气泡以及上游流道的气泡。
·也可以仅设置开闭部81和开闭阀V1中的一方。
·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即,使排出贮存室51的上部的气泡的多个排出道F1和排出过滤器室54的上部的气泡的多个排出流道F2分别汇流而设置两个汇流排出流道。在这种情况下,被连接部和连接部也可以针对每个汇流排出流道而被设置。
·也可以将多个液体贮存部50各自分成两个以上的N个液体贮存部50和M个液体贮存部50,并针对分成N个和M个的液体贮存部的每个组而设置汇流排出流道。设为使排出N个液体贮存部50的贮存室51的上部的气泡的N个排出流道F1与排出N个液体贮存部50的过滤器室54的上部的气泡的N个排出流道F2汇流而成的一个汇流排出流道FC1。此外,设为使排出M个液体贮存部50的贮存室51的上部的气泡的M个排出流道F1与排出M个液体贮存部50的过滤器室54的上部的气泡的M个排出流道F2汇流而成的一个汇流排出流道FC2。也可以在这两个汇流排出流道FC1、FC2上分别设置被连接部,并根据滑架33的移动而使对应于这两个被连接部的两个连接部连接。
·汇流排出流道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一个或者两个,也可以为三个以上的多个。
·也可以不使多个排出流道汇流。例如,也可以在多个排出流道的各自上单独地设置开闭部。而且,也可以在多个排出流道的各自上设置能够与连接部连接的被连接部。
·液体供给源18只要为能够对液体进行收纳的结构即可,例如也可以设为可更换的盒型。在这种情况下,既可以为墨盒被安装在滑架33上的滑架装载型,也可以为将墨盒被安装在壳体20侧的支架上的非滑架装载型。此外,液体供给源18也可以为被搭载在滑架33上且能够对液体进行补充的罐型。
·液体贮存部50也可以设为不具备过滤器FT的结构。
·液体喷出装置12也可以为喷出油墨以外的其他的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另外,作为从液体喷出装置成为微小量的液滴而被喷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粒状、泪状、丝状拉出尾状物的状态。此外,在此所说的液体只要是如能够从液体喷出装置喷出那样的材料即可。例如,只要是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下的材料即可,包括粘性较高或者较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这样的流状体。此外,不仅是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也包含在溶剂中溶解、分散或混合有由颜料或者金属颗粒等固体物所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等。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示例而列举出由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的那样的油墨或液晶等。此处,油墨包括一般的水性油墨以及油性油墨、凝胶油墨、热熔性油墨等各种液体组成物。作为液体喷出装置的具体例,例如,喷出以分散或者溶解的形式包括在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场致发射显示器、颜色滤波器的制造等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料或颜色材料等的材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此外,也可以为喷出包括在生物芯片制造中所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出装置、作为精密移液器而被使用且喷出成为试样的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印染装置、微分配器等。另外,也可以为利用针头向钟表、照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出润滑油的液体喷出装置、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所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在基板上喷出紫外线硬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液体喷出装置。此外,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出酸性或碱性等的蚀刻液的液体喷出装置。
以下,基于第二实施方式而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在各图中,对于相同部件标记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此外,在各图中,X、Y、Z表示相互正交的三个空间轴。在本说明书中,将沿着这些轴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在确定朝向的情况下,将正方向设为“+”,将负方向设为“-”,在方向表记中并用正负的符号,将各图的箭头标记的朝向设为+方向,将箭头标记的相反方向设为-方向来进行说明。此外,Z轴方向表示铅直方向,+Z方向表示铅直朝下,-Z方向表示铅直朝上。另外,对于未限定正方向以及负方向的三个X、Y、Z的空间轴,作为X轴、Y轴、Z轴来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出装置1100作为喷墨式打印机而被构成,且在印刷纸张P上喷出油墨从而形成图像。油墨为流体的一个示例,且为液体的一个示例。另外,也可以代替印刷纸张P而将树脂薄膜、布帛等任意种类的介质作为油墨的喷出对象。
如图22所示,液体喷出装置1100具备液体喷出头110、油墨供给部120、输送机构130、移动机构140、维护部150和控制部190。
液体喷出头110具有喷嘴面111,在所述喷嘴面111上设置有喷出油墨的多个喷嘴列112。喷嘴列112通过多个喷嘴N在Y轴方向上排列而被形成。液体喷出头110从构成喷嘴列112的多个喷嘴N向+Z方向喷出油墨从而在印刷纸张P上形成图像。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喷嘴列112包括喷嘴列112a、喷嘴列112b、喷嘴列112c以及喷嘴列112d。
作为所喷出的油墨例如为黑色、蓝绿色、品红色、黄色共计四种颜色的油墨,也可以从喷嘴列112a、喷嘴列112b、喷嘴列112c、喷嘴列112d喷出各个油墨。另外,并不限于上述的四种颜色,也可以喷出浅蓝绿色、浅品红色、白色等任意颜色的油墨。液体喷出头110被搭载在移动机构140所具有的后述的滑架142上,且与滑架142的移动一起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往返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扫描方向为+X方向以及-X方向。
油墨供给部120向液体喷出头110供给油墨。油墨供给部120具备液体供给源121和供给流道124。虽然本实施方式的液体供给源121为具备能够注入油墨的注入部122和对从注入部122被注入的油墨进行收纳的收纳室123的可添加类型的罐,但是也可以为可更换的盒型的罐。油墨供给部120具备多个液体供给源121。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液体供给源121包括对黑色油墨进行收纳的液体供给源121a、对蓝绿色油墨进行收纳的液体供给源121b、对品红色油墨进行收纳的液体供给源121c以及对黄色油墨进行收纳的液体供给源121d。
供给流道124对液体供给源121和液体喷出头110进行连接,以使液体供给源121所收纳的油墨朝向液体喷出头110而流动。本实施方式的供给流道124被设置在滑架142上,且由与液体喷出头110连接的阀单元160、和对液体供给源121和阀单元160进行连接的管125构成。
阀单元160将被供给至液体喷出头110的油墨的压力调节为预定的负压。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液体供给源121的Z轴方向上的位置有关的限制变少。例如,也能够将液体供给源121配置在液体供给源121内的油墨的液面与液体喷出头110的喷嘴面111相比而成为-Z方向的位置上。在供给流道124中设置有多个阀单元160。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阀单元160包括使来自液体供给源121a的油墨朝向喷嘴列112a而流动的阀单元160a、使来自液体供给源121b的油墨朝向喷嘴列112b而流动的阀单元160b、使来自液体供给源121c的油墨朝向喷嘴列112c而流动的阀单元160c以及使来自液体供给源121d的油墨朝向喷嘴列112d而流动的阀单元160d。
输送机构130在副扫描方向上对印刷纸张P进行输送。副扫描方向为与作为主扫描方向的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Y方向以及-Y方向。输送机构130具备安装有三个输送辊132的输送杆134、和对输送杆134进行旋转驱动的输送用电机136。通过输送用电机136对输送杆134进行旋转驱动,从而多个输送辊132进行旋转而使印刷纸张P在副扫描方向中的+Y方向上被输送。另外,输送辊132的数量并不限于三个,也可以为任意的数量。此外,也可以设为具备多个输送机构130的结构。
移动机构140除了上述的滑架142以外,还具备输送带144、移动用电机146和滑轮147。滑架142在能够喷出油墨的状态下搭载着液体喷出头110以及阀单元160。滑架142被安装在输送带144上。输送带144被架设在移动用电机146与滑轮147之间。通过移动用电机146进行旋转驱动,从而输送带144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往返移动。由此,被安装于输送带144上的滑架142也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往返移动。
维护部150实施液体喷出头110的维护。维护部150具有擦拭件151、擦拭件驱动部152、盖153、盖保持部154、盖驱动部155、废液管156、抽吸泵157以及废液收集部158。
擦拭件151通过对液体喷出头110的喷嘴面111进行擦拭,从而实施液体喷出头110的维护。擦拭件151通过驱动擦拭件驱动部152,从而沿着Z轴方向而在不与喷嘴面111接触的待机位置和可与喷嘴面111接触的擦拭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在擦拭件151处于擦拭位置的状态下,液体喷出头110伴随着滑架142的移动而在擦拭件151的-Z方向侧沿着主扫描方向进行移动,从而实施喷嘴面111的擦拭。
盖153通过使油墨从液体喷出头110的喷嘴N排出,从而实施液体喷出头110的维护。盖153通过与液体喷出头110的喷嘴面111接触,从而形成多个喷嘴N开口的抽吸空间。盖153被盖保持部154所保持。盖保持部154通过对压盖驱动部155进行驱动,从而在Z轴方向上进行移动。盖153通过盖保持部154在Z轴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沿着Z轴方向而在不与喷嘴面111接触的非压盖位置和与喷嘴面111接触的可抽吸位置之间进行移动。盖153经由废液管156而与对废液进行收集的废液收集部158相通。在废液管156中设置有用于对盖153所形成的抽吸空间进行抽吸的抽吸泵157。
在由盖153实施的液体喷出头110的维护的情况下,在盖153处于非压盖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滑架142的移动,从而使液体喷出头110向喷嘴列112a、112b、112c、112d与盖153对置的位置移动。而且,通过压盖153移动至可抽吸的位置,从而形成构成喷嘴列112a、112b、112c、112d的多个喷嘴N开口的抽吸空间。通过抽吸泵157对所形成的抽吸空间进行抽吸,从而油墨从构成喷嘴列112a、112b、112c、112d的多个喷嘴N被排出至抽吸空间中。被排出至抽吸空间中的油墨经由废液管156而被收集在废液收集部158中。
控制部190对液体喷出装置1100的整体进行控制。例如,控制部190对滑架142的沿着主扫描方向的往返动作、印刷纸张P的沿着副扫描方向的输送动作、液体喷出头110的油墨的喷出动作、由维护部150实施的液体喷出头110的维护动作进行控制。控制部190例如也可以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t,中央处理单元)或者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辑门阵列)等处理电路和半导体存储器等存储电路构成。
接下来,利用附图而对阀单元16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图23、图25中,为了说明阀单元160的内部构造,利用双点划线而仅示出了第一薄膜175的外形。此外,在图24、图27中,为了说明阀单元160的内部构造,利用双点划线而仅示出了第二薄膜176的外形。此外,在图23中,为了说明过滤器室164的内部构造,将过滤器174的一部分删除而示出。此外,在图25、图26中,为了说明供给室166的内部构造,将弹簧座171删除而示出。
如图23至图31所示,阀单元160具备基体161、阀172、压缩螺旋弹簧173和位移体180。在基体161上设置有流入部162、流入流道163、过滤器室164、中继流道165、供给室166、连通流道167、压力室PC、流出流道168D和流出部169。流入流道163、过滤器室164以及供给室166通过第一薄膜175以覆盖基体161的-X方向侧的侧面的方式而固定在基体161上从而被形成。压力室PC通过第二薄膜176以覆盖基体161的+X方向侧的侧面的方式而固定在基体161上从而被形成。中继流道165通过第一薄膜175向基体161的-X方向侧的侧面的固定以及第二薄膜176向+X方向侧的侧面的固定从而被形成。
虽然形成基体161的材料也可以为任何的材料,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基体161由烯烃类树脂形成。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薄膜175以及第二薄膜176由多层薄膜构成。作为多层薄膜,例如能够使用多层薄膜,所述多层薄膜将厚度25μm的聚丙烯作为压力室PC侧的层来使用,且将实施了氧化铝气相沉积或硅气相沉积的厚度12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作为外部空间侧的层来使用。据此,可以获得能够确保气体阻隔性的挠性部FP。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基体161由与第一薄膜175以及第二薄膜176的压力室PC侧的层相同材料的聚丙烯形成,并且通过将第一薄膜175以及第二薄膜176热熔敷在基体161上从而进行固定。
如图23、图25所示,流入部162被设置在阀单元160的基体161的+Y方向侧的侧面中的与中央相比成为-Z方向的位置上。流入部162设为从基体161的+Y方向侧的侧面向+Y方向突出的圆筒状。在流入部162中,经由管125而流入有来自液体供给源121的油墨。
如图23、图25、图28所示,过滤器室164被设置在基体161的-X方向侧的侧面上。过滤器室164具有能够对油墨进行过滤的过滤器174和通过过滤器174而被划分的上游室164U以及下游室164D。过滤器174设置有可供油墨穿过的多个孔,并对异物进行捕集。过滤器室164的上游室164U经由流入流道163而与流入部162相通。过滤器室164的下游室164D经由中继流道165而与供给室166相通。如图23、图24中用虚线的箭头标记所示的那样,来自流入部162的油墨依次流经流入流道163、上游室164U、过滤器174、下游室164D、中继流道165,并流入供给室166中。换言之,供给室166与流入部162相通。
供给室166在基体161的-X方向侧的侧面上,被设置在相对于过滤器室164而成为+Z方向的位置上。供给室166对从流入部162流入的油墨进行贮存。如图28至图31所示,供给室166通过连通流道167而与压力室PC连通。供给室166具有阀座166S和外周限制部166G。连通流道167的供给室侧的开口在阀座166S上开口。在供给室166中设置有阀172、压缩螺旋弹簧173和弹簧座171。在供给室166中,阀172在X轴方向上位于阀座166S与弹簧座171之间。压缩螺旋弹簧173在X轴方向上位于阀172与弹簧座171之间。
阀172由阀体172B、密封部172S构成。如图26所示,在阀体172B上设置有外周172P和切口部172R。切口部172R为,通过使图26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圆板形状的外周面切出多个切口从而被形成的多个凹部。外周172P为,图26中的有双点划线所示的圆板形状的外周面中的未被切出切口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口部172R设置六处。
如图29所示,密封部172S通过与阀座166S接触,从而将连通流道167的供给室侧开口关闭。密封部172S相对于阀体172B的+X方向侧端部而向+X方向突出成圆环状。密封部172S由橡胶、树脂制弹性体等弹性部件构成。
阀172以能够沿着X轴方向而在将供给室166与压力室PC连通的打开位置和将供给室166与压力室PC的连通截断的封闭位置之间进行移动的方式而被设置在供给室166中。阀172在关闭位置处通过使密封部172S与阀座166S接触,从而关闭连通流道167的供给室侧开口,进而将供给室166与压力室PC的连通截断。阀172在密封部172S从阀座166S向-X方向远离的打开位置处允许供给室166与压力室PC的连通。换言之,阀172以通过在X轴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开闭连通流道167的方式而被设置在供给室166中。此外,供给室166的外周限制部166G通过与阀172的外周172P接触,从而对阀172向与X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并且顺利地进行阀172向X轴方向的移动。X轴方向为开闭方向的一个示例。
压缩螺旋弹簧173对阀172从打开位置朝向成为+X方向的关闭位置进行施力。此外,压缩螺旋弹簧173在关闭位置处对阀172朝向阀座166S进行按压。换言之,压缩螺旋弹簧173对阀172向关闭连通流道167的方向施力。压缩螺旋弹簧173为施力部件的一个示例。
如图29所示,将供给室166和压力室PC连通的连通流道167具有在供给室166侧开口的供给室侧连通部167S和在压力室PC侧开口的压力室侧连通部167T。供给室侧连通部167S的内径与供给室侧开口径相同。压力室侧连通部167T从供给室166侧趋向于压力室PC侧而扩展。因此,虽然压力室侧连通部167T的与供给室侧连通部167S相连的一侧的内径与供给室侧连通部167S的内径相同,但是在压力室PC侧开口的压力室侧开口径大于供给室侧开口径。换言之,连通流道167从供给室166趋向于压力室PC而扩展。
如图24、图27所示,压力室PC由形成于基体161的+X方向侧的侧面上的凹部168和挠性部FP构成。虽然凹部168在从+X方向进行观察的情况下具有局部地向外侧扩展的部位,但是呈实质圆形。挠性部FP为,对基体161的+X方向侧的侧面进行覆盖的第二薄膜176中的覆盖凹部168的部分。因此,挠性部FP具备挠性,且在从+X方向进行观察的情况下呈实质圆形。因此,挠性部FP的中央易于发生位移。压力室PC在从+X方向进行观察的情况下呈实质圆形。此外,当可挠部FP发生位移时,压力室PC的容积会发生变化。
如图24、图27所示,流出部169被设置在基体161的+Z方向侧的侧面中的与中央相比成为+Y方向的位置上。流出部169呈从基体161的+Z方向侧的侧面向+Z方向突出的圆筒状。压力室PC经由在与压力室PC的中央相比而成为+Z方向的位置上开口的流出流道168D而与流出部169相通。如图24中用虚线的箭头标记所示的那样,压力室PC的油墨从流出部169流出,且流入与流出部169连接的液体喷出头110内。
在压力室PC内设置有位移体180。位移体180具有受压部181、卡合部182、转动轴183、连接部184、轴部185和突起186。如图24、图27所示,受压部181呈圆板形状,且在从+X方向进行观察的情况下呈圆形。在受压部181的中心处设置有卡合部182。卡合部182为贯穿受压部181的孔。连接部184呈宽幅的薄板形状,并从受压部181延伸。在连接部184从受压部181延伸出的方向的端部处设置有转动轴183。虽然形成位移体180的材料可以为任意的材料,但是也可以由与基体161以及第二薄膜176的压力室PC侧层不同的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聚甲醛形成位移体180。据此,在将第二薄膜176热熔敷在基体161上时,能够抑制位移体180被固定在基体161以及第二薄膜176中的任意一个上的情况。
转动轴183在连接部184的宽度方向上呈从连接部184向两侧突出的圆筒状。此外,在连接部184从受压部181延伸的方向的端部处设置有突起186。如图28、图29所示,轴部185在受压部181中被设置在与连接部184从受压部181延伸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位置上。换言之,轴部185在受压部181中被设置与卡合部182不同的位置上。轴部185为,从受压部181突出的棒状的突起。从转动轴183到轴部185的距离长于从转动轴183到卡合部182的距离。
如图24、图27所示,压力室PC具有与卡合部182卡合的被卡合部168R和对转动轴183进行支承的支承部168H。被卡合部168R被设置在凹部168的内底面的中央处。即,被卡合部168R在从+X方向观察压力室C的情况下,位于圆形的压力室PC的中心处。如图28、图29所示,被卡合部168R为从凹部168的内底面向+X方向突出的圆棒状的突起。如图24、图27、图28所示,支承部168H相对于被卡合部168R而被设置在成为-Z方向的位置上。支承部168H为,被设置在从凹部168的圆形状部向-Z方向扩展的部分上的凹陷。支承部168H以使位移体180能够将转动轴183作为中心而进行转动的方式对转动轴183进行支承。此外,如图28、图29所示,连通流道167的压力室侧开口在压力室PC中,在相对于被卡合部168R而成为+Z方向的位置上开口。
如图24、图27所示,在位移体180被设置于压力室PC中的状态下,卡合部182通过被卡合部168R被插入,从而位于从+X方向进行观察的情况下的压力室PC的中央处。在位移体180被设置于压力室PC中的状态下,转动轴183位于相对于卡合部182而成为-Z方向的位置。此外,在位移体180被设置于压力室PC中的状态下,转动轴183以使位移体180进行转动的转动轴183沿着Y轴的方式而被支承部168H支承。
如图28、图29所示,在位移体180被设置于压力室PC中的状态下,轴部185在从+X方向进行观察的情况下,位于相对于卡合部182而成为+Z方向的位置上。换言之,卡合部182在Z轴方向上被设置在轴部185与转动轴183之间。此外,如图27、图28所示,在位移体180被设置于压力室PC中的状态下,卡合部182和轴部185在Y轴方向上位于转动轴183的两个端部之间。在位移体180被设置于压力室PC的状态下,突起186在确保与挠性部FP的间隙的同时,从连接部184向+X方向突出。突起186对应于转动轴183而在Y轴方向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被设置两处。由此,突起186对转动轴183从支承部168H向+X方向移动而偏离的情况进行抑制。
如图24、图27所示,位移体180在被设置于压力室PC中的状态下,通过卡合部182与被卡合部168R进行卡合,从而以将被卡合部168R作为旋转中心而旋转的方式相对于压力室PC而被定位。换言之,通过卡合部182与被卡合部168R进行卡合,从而位移体180向与X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移动被限制。而且,通过支承部168H与转动轴183的两端部接触,从而位移体180限制了以被卡合部168R为旋转中心的旋转,并相对于压力室PC而被定位。此外,如图28所示,从卡合部182到轴部185的距离与从卡合部182到转动轴183的距离相比而被设定得较短。其结果为,轴部185相对于压力室PC的连通流道167而被高精度地定位。而且,如图29所示,在位移体180被设置于压力室PC中的状态下,轴部185的顶端侧位于连通流道167内,轴部185的顶端与阀172中的阀体172B的+X方向侧端部接触。
当压力室PC内的负压的大小变得大于预定的负压时,阀单元160的处于图28、图29所示的关闭位置处的阀172移动至图30、图31所示的打开位置,并打开连通流道167。当连通流道167打开且如图30、图31中用虚线的箭头标记所示那样因油墨从供给室166流入压力室PC中而使压力室PC内的负压的大小成为预定的负压时,处于打开位置的阀172移动至关闭位置,并关闭连通流道167。由此,阀单元160将被供给至液体喷出头110的油墨的压力调节为预定的负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将预定的负压在Z轴方向上的喷嘴面111的位置上以计示压而设为-0.5kPa,并且设为压力室PC的中央的位置相对于喷嘴面111而向-Z方向离开30mm。在这种情况下,当压力室PC内的负压的大小以计示压而大于-0.8kPa时,阀172将连通流道167打开。当连通流道167打开且油墨从供给室166流入压力室PC中使得压力室PC内的负压的大小以计示压而成为-0.8kPa时,阀172关闭连通流道167。
如图28至图31所示,在位移体180被设置于压力室PC中的状态下,受压部181与挠性部FP中的压力室PC侧的中央接触。压缩螺旋弹簧173朝向阀座166S按压阀172的施加力在与压力室PC相通的液体喷出头110内的负压的大小变得大于预定的负压时,被设定为使阀172从关闭位置移动至打开位置并打开连通流道167。因此,与阀172接触的轴部185的顶端以与为了使可挠部FP变形所需的力相比而较大的力而向+X方向被按压。其结果为,如图28、图29所示,在阀172位于关闭位置时,受压部181对挠性部FP进行按压,以使挠性部FP的中央的位置相对于图30、图31所示的挠性部FP的中央的位置而位于+X方向。
设置有卡合部182的受压部181的中心位置处于与轴部185相比而更靠近转动轴183的位置上。此外,从轴部185到转动轴183的距离长于从轴部185到受压部181的中心位置的距离。因此,在受压部181和挠性部FP相接触时,转动轴183朝向支承部168H的-X方向侧的支承面而被施力。由此,能够使位移体180的转动中心的位置稳定,并且位移体180顺利地进行移动。
当因液体喷出装置1100的在印刷动作中油墨从液体喷出头110的喷嘴N被喷出的情况、在维护动作中从喷嘴N被排出的情况等而使压力室PC内的负压变大时,挠性部FP向压力室PC的容积变小的方向进行变形。当压力室PC内的负压大于预定的负压时,挠性部FP的中央的位置从图28、图29所示的位置向-X方向进行移动。由此,受压部181向-X方向进行移动,并且位移体180以转动轴183为中心而在轴部185向-X方向移动的方向进行转动。通过轴部185使处于关闭位置的阀172向-X方向移动,从而阀172移动至图30、图31所示的打开位置,并打开连通流道167。
连通流道167打开,并且如图30、图31中用虚线的箭头标记所示的那样,油墨从供给室166流入压力室PC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流道167并未用于阀172的定位。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流道167并未用于轴部185的定位。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例如与将连通流道167用于阀172的定位的情况相比,易于在轴部185与连通流道167之间确保可供油墨通过的通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阀172的阀体172B上设置有切口部172R。因此,在供给室166中,在供给室166的外周限制部166G与阀体172B的切口部172R之间形成有可供油墨通过的通道。
此外,如图29所示,卡合部182具有在插入有被卡合部168R的一侧开口的插入侧孔部182S、和在挠性部FP侧开口的挠性部侧孔部182L。插入侧孔部182S为,以与被卡合部168R接触的方式而设定孔的大小的贯穿孔。通过插入侧孔部182S与被卡合部168R接触,从而位移体180向与X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移动被限制。挠性部侧孔部182L为,以不与被卡合部168R接触的方式而设定孔的大小的贯穿孔。因此,挠性部侧孔部182L的孔的大小大于插入侧孔部182S的孔的大小。
此外,挠性部侧孔部182L以与被卡合部168R的顶端部的位置相对应的方式而设定X轴方向上的长度,其中,所述被卡合部168R通过位移体180的移动而在卡合部182内进行相对移动。因此,挠性部侧孔部182L的X轴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插入侧孔部182S的X轴方向上的尺寸。换言之,卡合部182具有包括插入有被卡合部168R的开口的插入侧孔部182S,并且设置于与被插入的被卡合部168R的顶端相对应的位置上的挠性部侧孔部182L的孔的大小大于插入有被卡合部168R的开口的位置上的插入侧孔部182S的孔的大小。在位移体180以转动轴183为中心而进行转动的情况下,如图29所示,存在卡合部182相对于被卡合部168R而倾斜的情况。相对于此,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卡合部182具有插入侧孔部182S和挠性部侧孔部182L,因此,能够在维持插入侧孔部182S与被卡合部168R接触的卡合状态的同时,使位移体180顺利地进行移动。
例如,在将阀单元160的连通流道167用于阀172的定位的情况下,有可能难以在连通流道167中确保可供油墨通过的通道较大,并且油墨流经连通流道167时的压力损耗变大。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阀单元160具备位移体180,该位移体180被设置在压力室PC中,且能够根据挠性部FP的位移而进行位移,位移体180具有被插入至连通流道167中而对阀172进行开闭的轴部185、和被设置在与轴部185不同的位置的卡合部182,并且通过卡合部182与被设置于压力室PC内的被卡合部168R进行卡合,从而使位移体180向与X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据此,由于连通流道167未被用于定位,因此易于在连通流道167中将可供油墨通过的通道形成得较大,且易于减少油墨流经连通流道167时的压力损耗。此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100具备上述的阀单元160,因此,易于减少油墨流经供给流道124时的压力损耗。
如上文所述,根据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阀单元160以及液体喷出装置1100,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阀单元160具备:流入部162,其供油墨流入;流出部169,其供油墨流出;供给室166,其与流入部162相通;压力室PC,其与流出部169相通,且具备具有挠性的挠性部FP;阀172,其被设置在供给室166上,且通过在X轴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能够对将供给室166与压力室PC连通的连通流道167进行开闭;压缩螺旋弹簧173,其对阀172在关闭连通流道167的方向上施力;位移体180,其被设置在压力室PC上,且能够根据挠性部FP的位移而进行位移,位移体180具有被插入至连通流道167中而对阀172进行开闭的轴部185、和被设置在与轴部185不同的位置上的卡合部182,且通过卡合部182与被设置于压力室PC内的被卡合部168R进行卡合,从而使位移体180向与X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移动被限制。据此,连通流道167未被用于定位,因此易于在连通流道167中将可供油墨通过的通道形成得较大,且易于减少油墨流经连通流道167时的压力损耗。
位移体180具有接受挠性部FP的位移的圆形的受压部181,卡合部182被设置在受压部181的中心处。据此,位移体180能够顺利地进行移动。
供给室166具有外周限制部166G,该外周限制部166G通过与阀172的外周172P进行接触,从而对阀172向与X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据此,能够减小阀172的位置偏差。
阀172具有多个切口部172R。据此,能够将可供油墨通过的通道在外周限制部166G与阀172之间形成多个,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油墨流经外周限制部166G与阀172之间时的压力损耗。
位移体180具有被支承在构成压力室PC的基体161上的转动轴183,并且能够以转动轴183为中心而进行转动。据此,能够使位移体180的姿势稳定,因此能够顺利地实施阀172的开闭。
卡合部182被设置在轴部185与转动轴183之间。据此,能够使位移体180的姿势更加稳定,因此能够顺利地实施阀172的开闭。
被卡合部168R被构成为棒状,卡合部182具有包括插入有被卡合部168R的开口的插入侧孔部182S,且设置于与被插入的被卡合部168R的顶端相对应的位置上的挠性部侧孔部182L的孔的大小大于插入有被卡合部168R的开口的位置处的插入侧孔部182S的孔的大小。据此,在卡合部182与被卡合部168R卡合的状态下,位移体180能够顺利地进行移动。
连通流道167从供给室166趋向于压力室PC而扩展。据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油墨流经连通流道167时的压力损耗。
液体喷出装置1100具备:液体喷出头110,其喷出油墨;供给流道124,其供油墨从液体供给源121朝向液体喷出头110而流动;阀单元160,其构成供给流道124的一部分,且具有供来自液体供给源121的油墨流入的流入部162、和供油墨朝向液体喷出头110流出的流出部169,阀单元160具备:供给室166,其与流入部162相通;压力室PC,其与流出部169相通,且具备具有挠性的挠性部FP;阀172,其被设置在供给室166上,且能够通过在X轴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对将供给室166与压力室PC连通的连通流道167进行开闭;压缩螺旋弹簧173,其对阀172向关闭连通流道167的方向施力;位移体180,其被设置在压力室PC上,且能够根据挠性部FP的位移而进行位移,位移体180具有对被插入至连通流道167中的阀172进行开闭的轴部185、和被设置在与轴部185不同的位置上的卡合部182,且通过卡合部182与设置于压力室PC内的被卡合部168R进行卡合,从而位移体180向与X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移动被限制。据此,连通流道167未被用于定位,因此,易于在连通流道167中将可供油墨通过的通道形成得较大,从而易于减少油墨流经连通流道167时的压力损耗。
液体喷出装置1100还具备液体供给源121,该液体供给源121具有能够注入油墨的注入部122、和对从注入部122被注入的油墨进行收纳的收纳室123。据此,也能够应用于将油墨注入收纳室123中的规格的打印机。
虽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单元160以及液体喷出装置1100为以具有如以上叙述那样的结构为基本的装置,但是当然能够实施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局部结构的变更和省略等。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以下所说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来实施。以下,对于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受压部181的形状也可以不是圆形。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受压部181的形状既可以为椭圆形,又可以为多边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卡合部182也可以不是圆形的贯穿孔。在这种情况下,卡合部182的形状既可以为椭圆形,又可以为多边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卡合部182也可以不是贯穿孔。在这种情况下,卡合部182也可以为棒状的突起,被卡合部168R也可以为孔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卡合部182也可以不设置在受压部181的中心处。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既可以将卡合部182设置在Z轴方向上受压部181的中心与轴部185之间的位置上,也可以将其设置在位移体180的连接部184上。而且,也可以在压力室PC中将被卡合部168R设置在能够与卡合部182卡合的位置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阀172也可以在阀体172B上设置一处切口部172R。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阀172也可以不在阀体172B上设置切口部172R。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设为,供给室166通过与阀172的外周面接触,从而设置多个突起,以作为对阀172向与X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将压力室PC的支承部168H设置在相对于被卡合部168R而成为-Z方向的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将支承部168H设置在相对于被卡合部168R而成为+Y方向的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连通流道167的压力室侧开口设置在相对于被卡合部168R而成为-Y方向的位置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将压力室PC的支承部168H设置在相对于被卡合部168R而成为-Z方向的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将支承部168H设置在相对于被卡合部168R而成为+Z方向的位置上。而且,也可以以使轴部185位于卡合部182与转动轴183之间的方式来设置位移体180的转动轴183。此时,位移体180也可以不以转动轴183为中心转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位移体180也可以不具备转动轴183。在这种情况下,位移体180也可以以被支承部168H支承的方式在Y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一对半球状的突起。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位移体180的受压部181固定在压力室PC的可挠部FP上。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由与第二薄膜176的压力室PC侧的层相同的材料来形成位移体180。例如,也可以由与第二薄膜176的压力室PC侧的层相同的材料的聚丙烯来形成位移体180,并通过对位移体180的受压部181和第二薄膜176进行热熔敷从而进行固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薄膜175也可以不是多层薄膜。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薄膜175既可以为单层的树脂薄膜,又可以为不锈钢等金属薄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薄膜176也可以不是多层薄膜。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薄膜176既可以为单层的树脂薄膜,又可以为不锈钢等金属薄膜。此外,也可以在构成第二薄膜176的挠性部PC的部分上设置截面波纹状的挠性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通流道167也可以不具有供给室侧连通部167S。在这种情况下,连通流道167也可以为压力室侧连通部167T向供给室166侧开口的结构,连通流道167也可以不从供给室166侧趋向于压力室PC侧而扩展。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通流道167也可以不具有压力室侧连通部167T。在这种情况下,连通流道167也可以为供给室侧连通部167S向压力室PC侧开口的结构,连通流道167也可以不从供给室166侧趋向于压力室PC侧而扩展。

Claims (13)

1.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出头,其从喷嘴喷出液体;
液体贮存部,其具有能够对从液体供给源供给至所述液体喷出头的所述液体进行贮存的贮存室;
滑架,其能够搭载所述液体喷出头以及所述液体贮存部而在扫描方向上进行往返移动;
排出流道,其能够排出所述贮存室内的上部的空气;
连接部,其能够相对于所述排出流道的被连接部而连接与分离;
负压产生部,其使负压作用于所述连接部,
通过所述滑架向预定位置进行移动,而使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排出流道的所述被连接部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滑架上搭载有多个所述液体贮存部,
与多个所述液体贮存部相对应的多个所述排出流道在中途处汇流从而构成汇流排出流道,
所述连接部与作为所述排出流道的被连接部的所述汇流排出流道的被连接部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一开闭部,该第一开闭部能够对所述排出流道进行开闭,
所述第一开闭部以与所述滑架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对所述排出流道进行开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按压部,其能够在使所述第一开闭部开闭的方向上进行移动;
杆,其以与所述滑架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使所述按压部移动。
5.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出头,其从喷嘴喷出液体;
液体贮存部,其具有能够对从液体供给源供给至所述液体喷出头的所述液体进行贮存的贮存室;
滑架,其能够搭载所述液体喷出头以及所述液体贮存部而在扫描方向上进行往返移动;
过滤器,其被设置在所述液体贮存部中的与所述贮存室相比靠上游处,并对从所述液体供给源供给的液体进行过滤;
排出流道,其包括第一排出流道和第二排出流道,所述第一排出流道能够排出所述贮存室内的上部的空气,所述第二排出流道能够排出所述液体贮存部中的收纳有所述过滤器的过滤器室的上部以及所述液体贮存部中的位于与所述过滤器相比靠液体供给方向的上游处的上游流道中的至少一方的空气;
连接部,其能够相对于所述排出流道的被连接部而连接与分离;
负压产生部,其使负压作用于所述连接部,
通过所述滑架向预定位置进行移动,而使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排出流道的所述被连接部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滑架上搭载有多个所述液体贮存部,
所述排出流道具有汇流排出流道,该汇流排出流道通过与多个所述液体贮存部相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一排出流道和多个所述第二排出流道在中途处汇流而被构成,
所述连接部与作为所述排出流道的被连接部的所述汇流排出流道的被连接部相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一开闭部,其能够对所述第一排出流道进行开闭;
第二开闭部,其能够对所述第二排出流道进行开闭,
所述第一开闭部以及所述第二开闭部以与所述滑架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对所述第一排出流道以及所述第二排出流道进行开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按压部,其能够在使所述第一开闭部、所述第二开闭部开闭的方向上进行移动;
杆,其以与所述滑架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使所述按压部移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在所述预定位置上沿着所述扫描方向而延伸设置,
所述排出流道的所述被连接部在所述扫描方向上在与所述连接部对置的位置处开口。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开闭阀,其被设置在所述排出流道的被连接部上,且能够对所述排出流道进行开闭;
施力部,其在关闭所述排出流道的被连接部的方向上对所述开闭阀施力,
在所述滑架向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移动时,通过所述连接部在克服由所述施力部产生的施加力而按压所述开闭阀的同时被插入至所述排出流道中,从而将所述排出流道开放,并且使所述排出流道与所述连接部连通。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盖,所述盖能够形成所述喷嘴所开口的封闭空间,
所述负压产生部与所述盖连通。
12.一种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
液体喷出头,其从喷嘴喷出液体;
液体贮存部,其具有能够对从液体供给源供给至所述液体喷出头的所述液体进行贮存的贮存室;
滑架,其能够搭载所述液体喷出头以及所述液体贮存部而在扫描方向上进行往返移动;
排出流道,其能够排出所述贮存室内的上部的空气;
第一开闭部,其能够对所述排出流道进行开闭;
按压部,其能够在使所述第一开闭部开闭的方向上进行移动;
杆,其以与所述滑架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使所述按压部移动;
开闭阀,其被设置在所述排出流道的被连接部上,并能够对所述排出流道进行开闭;
连接部,其能够相对于所述排出流道的被连接部而连接与分离;
负压产生部,其使负压作用于所述连接部,
所述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
通过使所述滑架移动至预定位置的近前处,而利用所述连接部来开放所述开闭阀,并且将所述连接部连接在所述排出流道的被连接部上;
通过使所述滑架移动至所述预定位置,而使所述杆在按压所述按压部的方向上进行移动以开放所述第一开闭部;
通过利用所述负压产生部使负压作用于所述连接部,而经由所述排出流道对所述贮存室内的空气进行抽吸。
13.一种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
液体喷出头,其从喷嘴喷出液体;
液体贮存部,其具有能够对从液体供给源供给至所述液体喷出头的所述液体进行贮存的贮存室;
滑架,其能够搭载所述液体喷出头以及所述液体贮存部而在扫描方向上进行往返移动;
过滤器,其被设置在所述液体贮存部中的与所述贮存室相比靠上游处,并对从所述液体供给源供给的液体进行过滤;
排出流道,其包括第一排出流道和第二排出流道,所述第一排出流道能够排出所述贮存室内的上部的空气,所述第二排出流道能够排出所述液体贮存部中的收纳有所述过滤器的过滤器室的上部以及所述液体贮存部中的位于与所述过滤器相比靠液体供给方向的上游处的上游流道中的至少一方的空气;
连接部,其能够相对于所述排出流道的被连接部而连接与分离;
负压产生部,其使负压作用于所述连接部,
所述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
通过使所述滑架向预定位置移动,而将所述连接部连接在所述排出流道的被连接部上;
通过利用所述负压产生部使负压作用于所述连接部,而经由所述第一排出流道对所述贮存室内的空气进行抽吸,并且经由所述第二排出流道对所述过滤器室的上部以及所述上游流道中的至少一方的空气进行抽吸。
CN202111571031.9A 2020-12-24 2021-12-21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46705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15324 2020-12-24
JP2020215324A JP2022101000A (ja) 2020-12-24 2020-12-24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21-023170 2021-02-17
JP2021023170A JP2022125534A (ja) 2021-02-17 2021-02-17 バルブ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70545A true CN114670545A (zh) 2022-06-28

Family

ID=82070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71031.9A Pending CN114670545A (zh) 2020-12-24 2021-12-21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780236B2 (zh)
CN (1) CN114670545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70375A (ja) * 2001-06-18 2002-12-24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装置、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供給方法
AU2003264950B2 (en) * 2002-09-30 2008-07-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supply system, fluid communicating structure, ink supply system, and inkjet recording head utilizing the fluid communicating structure
US8454135B2 (en) 2003-02-04 2013-06-0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ir bubble removal in an ink jet printer
JP2004255862A (ja) 2003-02-04 2004-09-16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5199600A (ja) 2004-01-16 2005-07-28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547943B2 (ja) 2004-03-08 2010-09-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4841467B2 (ja) * 2007-03-07 2011-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067876B2 (ja) * 2008-04-21 2012-11-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930624B2 (ja) 2010-05-24 2012-05-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5597076B2 (ja) 2010-09-15 2014-10-01 エスアイアイ・プ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圧力緩衝器、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記録装置、圧力緩衝器用製造治具、および圧力緩衝器の製造方法
JP2017222061A (ja) 2016-06-14 2017-1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ダンパー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03694A1 (en) 2022-06-30
US11780236B2 (en) 2023-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59775B2 (ja) プリンタ内の流体および気体を配分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
KR100723563B1 (ko) 액체 공급 시스템, 잉크 탱크, 잉크 공급 시스템, 및 잉크젯 기록 장치
US7410248B2 (en) Air bubble removal in an ink jet printer
CN109910440B (zh) 罐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US8459786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for eliminating and suppressing generation of air bubbles
EP1717040A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quid supply system,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US8360567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having a decompression unit
US8534815B2 (en) Flow path member,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7387377B2 (en)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riving the same
JP2005103859A (ja) インク供給システム、記録装置、記録ヘッド、および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US10780702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unit,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aintenance method for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8454135B2 (en) Air bubble removal in an ink jet printer
CN107042696B (zh) 过滤器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US20050212850A1 (en) Waste liquid collecting method, liquid injecting apparatus and cartridge set
US7422308B2 (en)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CN114670545A (zh)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JP4802493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6264276A (ja) 洗浄液収容体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22101000A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の制御方法
CN212046474U (zh) 液体容纳容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US20210101386A1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aintenance method of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04122499A (ja) 液体タンク、液体連通構造、液体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6198908A (ja) 液体噴射装置
US6682166B2 (e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23007712A (ja) カートリッ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