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65341A - 同轴连接器及其组件 - Google Patents

同轴连接器及其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65341A
CN114665341A CN202011525501.3A CN202011525501A CN114665341A CN 114665341 A CN114665341 A CN 114665341A CN 202011525501 A CN202011525501 A CN 202011525501A CN 114665341 A CN114665341 A CN 1146653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contact
opening
contact
coaxial connector
oute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2550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元耀
黄木兰
张玉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Original Assignee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filed Critical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Priority to CN20201152550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65341A/zh
Priority to PCT/US2021/054706 priority patent/WO2022139940A1/en
Publication of CN1146653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653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5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exchangeable elements on case or b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3/00Two pol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及其组件。同轴连接器包括外壳体、设置在外壳体内的外接触件和内接触件、以及设置在外接触件和内接触件之间的绝缘间隔件。外接触件和内接触件均可以具有近侧抵接端面,以适于与另一个同轴连接器的外接触件和内接触件以直接抵接的方式进行连接。这样的构造使得同轴连接器具有更好的回波损耗性能。外壳体的近侧端面可以设置有沿着外壳体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开的多个定位柱和沿着外壳体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开的多个开口,所述多个定位柱与所述多个开口彼此交替地布置,以使得一个同轴连接器的多个定位柱能够插入到另一个同轴连接器的多个开口中。这样的构造使得两个根据本公开的同轴连接器更简单和更快速地连接。

Description

同轴连接器及其组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电连接器。更特别地,本公开涉及一种无极性的同轴连接器及其组件。
背景技术
同轴电缆通常用于射频通信系统中。典型的同轴电缆包括内部导体、外部导体、将所述内部导体与外部导体隔开的电介质层、以及覆盖所述外部导体的护套。同轴连接器可以例如在需要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通信系统中用于端接同轴电缆。
同轴连接器界面提供(a)终端接有承载着期望的连接器界面的连接器的电缆和(b)安装在一电子装置或另一电缆上的具有配合连接器界面的对应连接器之间的功能性连接/断开。
传统上,同轴连接器界面可分为公连接器界面和母连接器界面。典型的公连接器界面通常包括:内接触件(一般为针或柱),其用于与电缆的内导体连接;外接触件,其沿周向环绕内接触件并与内接触件间隔开,外接触件通常用于与电缆的外导体连接;和介电间隔件,其布置在内接触件和外接触件之间。典型的母连接器界面具有与公连接器界面类似的结构,但是母连接器界面的内接触件为套筒,该套筒与公连接器界面的内接触件(针或柱)相配合。在使用中,通常需要使用连接螺母或“推拉”式螺母等连接固定装置来将公连接界面和母连接器界面牵拉在一起以实现可靠的机电接合。
采用公连接器界面和母连接器界面的连接方式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这种连接方式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在公连接器的针与母连接器的套筒的连接部位处存在阻抗的不连续性;回波损耗的影响会随着频带的增大而增大;需要采用连接螺母、“推拉”式螺母等连接固定装置来保持公连接界面和母连接器界面的可靠接合,从而增大了连接器界面的尺寸以及结构复杂性;等等。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之一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
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同轴连接器。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外壳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的外接触件和内接触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外接触件和所述内接触件之间的绝缘间隔件。所述外接触件和所述内接触件均具有近侧抵接端面,以适于与另一个所述同轴连接器的外接触件和内接触件以直接抵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接触件借助于适于抵压所述外接触件的第一弹性元件轴向可浮动地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弹性元件是螺旋弹簧或片簧。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接触件包括凸缘,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凸缘的后方,以经由所述凸缘抵压所述外接触件。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经由第一封装元件而在所述凸缘的后方被封装在所述外壳体的内周表面和所述外接触件的外周表面之间。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封装元件构造成管状件,所述管状件相对于所述外壳体固定地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内周表面和所述外接触件的外周表面之间,并且所述管状件不妨碍所述外接触件的轴向移动。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接触件的近侧抵接端面在初始状态下从所述外壳侧的近侧端面伸出预定的长度。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接触件借助于适于抵压所述内接触件的第二弹性元件轴向可浮动地设置在所述介电间隔件内。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接触件包括第一内接触元件和第二内接触元件,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内接触元件和所述第二内接触元件以所述第一内接触元件相对于所述第二内接触元件轴向可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介电间隔件内。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内接触元件包括本体部分和端部部分,所述第二内接触元件包括具有敞开的近侧端部和闭合的远侧端部的内腔,所述第一内接触元件的端部部分经由所述第二内接触元件的近侧端部轴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内接触元件的内腔中,并且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内接触元件的端部部分和所述第二内接触元件的内腔的远侧端部之间。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内接触元件的端部部分的外周表面与所述第二内接触元件的内周表面彼此接触。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内接触元件的端部部分和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经由第二封装元件而被封装在所述第二内接触元件的内腔中。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封装元件构造成管状件,所述管状件相对于所述第二内接触元件固定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内接触元件的内腔的内周表面和所述第一内接触元件的本体部分的外周表面之间,并且所述管状件不妨碍所述第一内接触元件在所述第二内接触元件的内腔中的轴向移动。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内接触元件借助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本身而被约束在所述第二内接触元件的内腔中。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内接触元件包括近侧抵接端面,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内接触元件的近侧抵接端面在初始状态下从所述外接触件的近侧抵接端面伸出预定的长度。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为螺旋弹簧或片簧。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壳体的近侧端面设置有沿着所述外壳体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开的多个定位柱和沿着所述外壳体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开的多个开口,所述多个定位柱与所述多个开口彼此交替地布置,以使得一个所述同轴连接器的所述多个定位柱能够插入到另一个所述同轴连接器的所述多个开口中。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每个定位柱和每个开口均呈大体“L”形,使得一个所述同轴连接器的每个定位柱均能够被钩在另一个所述同轴连接器的相应开口中。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每个定位柱的端部设置有沿着垂直于定位柱的方向延伸的凸起部,并且每个开口包括沿着所述外壳体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开口部分和与所述第一开口部分大体垂直的第二开口部分,一个所述同轴连接器的每个定位柱的凸起部能够被旋转到另一个所述同轴连接器的相应开口的第二开口部分中。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每个开口的第二开口部分在大体垂直于所述第一开口部分的平面上沿着与指向所述外壳体的圆心的径向方向成角度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每个开口的第二开口部分中嵌入有磁体元件,用于吸引并保持旋转到每个开口的第二开口部分中的相应定位柱的凸起部。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每个定位柱是笔直的定位柱并且每个开口是笔直的开口,并且其中,每个开口的底部设置有磁体元件,用于吸引并保持插入到每个开口中的定位柱。
在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同轴连接器。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外壳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的外接触件和内接触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外接触件和内接触件之间的绝缘间隔件。所述外壳体的近侧端面设置有沿着所述外壳体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开的多个定位柱和沿着所述外壳体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开的多个开口,所述多个定位柱与所述多个开口彼此交替地布置,以使得一个所述同轴连接器的所述多个定位柱能够插入到另一个所述同轴连接器的所述多个开口中。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每个开口中设置有磁体元件,用于吸引并保持插入到每个开口中的相应定位柱。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每个定位柱和每个开口均呈大体“L”形,使得一个所述同轴连接器的每个定位柱能够被钩在另一个所述同轴连接器的相应开口中。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呈大体“L”形的每个开口包括沿着所述外壳体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开口部分和与所述第一开口部分大体垂直的第二开口部分,所述磁体元件设置在每个开口的第二开口部分中。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每个定位柱为笔直的定位柱并且每个开口为笔直的开口,所述磁体元件设置在每个开口的底部中。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接触件借助于适于抵压所述外接触件的第一弹性元件轴向可浮动地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接触件借助于适于抵压所述内接触件的第二弹性元件轴向可浮动地设置在所述介电间隔件内。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接触件和所述内接触件均具有近侧抵接端面,以适于与另一个所述同轴连接器的外接触件和内接触件以直接抵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接触件的近侧抵接端面从所述外壳体的近侧端面伸出预定的长度。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接触件的近侧抵接端面从所述外接触件的近侧抵接端面伸出预定的长度。
在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同轴连接器组件。所述同轴连接器组件包括两个根据本公开的同轴连接器。
要注意的是,针对一个实施例描述的本公开的各方面可以被包含到其它不同的实施例中,尽管没有针对所述其它不同的实施例进行具体描述。换言之,可以以任何方式和/或组合来组合所有实施例和/或组合任意实施例的特征,只要它们不相互矛盾即可。
附图说明
在结合附图阅读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后,将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多个方面,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无极性同轴连接器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无极性同轴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3示出了部分组装好的图1所示的无极性同轴连接器的示意性分解透视图;
图4示出了图1所示的无极性同轴连接器的内导体的详细视图;
图5至图7以透视图的形式示出了两个图1所示的无极性同轴连接器的连接过程,其中,一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被切断以更清楚地示出其内部的容纳腔结构;
图8至图10以四分之一剖视图的形式示出了两个图1所示的无极性同轴连接器的连接过程,其示出了所述两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在连接过程中的内部变化。
应当理解的是,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在附图中,清楚起见,某些特征的尺寸可以改变而未按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其中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若干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不局限于下文描述的实施例;事实上,下文描述的实施例旨在使本公开的公开内容更为完整,并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说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还应当理解的是,本文公开的实施例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提供更多额外的实施例。
应当理解的是,说明书中的用辞仅用于描述特定的实施例,并不旨在限定本公开。说明书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除非另外定义,均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为简明和/或清楚起见,公知的功能或结构可以不再详细说明。
说明书使用的单数形式“一”、“所述”和“该”除非清楚指明,均包含复数形式。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包括”、“包含”和“含有”表示存在所声称的特征,但并不排斥存在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和/或”包括相关列出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意和全部组合。
在说明书中,称一个元件位于另一元件“上”、“附接”至另一元件、“连接”至另一元件、“联接”至另一元件、或“接触”另一元件等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附接至另一元件、连接至另一元件、联接至另一元件或接触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
在说明书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便于说明而不旨在限定。任何由“第一”、“第二”、“第三”等表示的技术特征均是可互换的。
在说明书中,诸如“上”、“下”、“前”、“后”、“顶”、“底”等的空间关系用辞可以说明一个特征与另一特征在附图中的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关系用辞除了包含附图所示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在附图中的装置倒转时,原先描述为在其它特征“下方”的特征,此时可以描述为在其它特征的“上方”。装置还可以以其它方式定向(旋转90度或在其它方位),此时将相应地解释相对空间关系。
本公开涉及一种无极性同轴连接器。在本公开中,术语“无极性(non-polarity)”也可称为“无性别(genderless)”,其用于表示两个彼此连接的连接器具有基本相同的构造而无需具有特定的性别(即,无需配置为公连接器和接收公连接器的母连接器)。在本公开中,术语“远侧”表示无极性同轴连接器的用于端接同轴电缆或其它设备的一侧,而“近侧”表示无极性同轴连接器的用于与另一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进行配合的一侧,其与远侧相反。
参照图1至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可以包括外壳体11、设置在外壳体11内的外接触件12、设置在外接触件12内的介电间隔件13、以及设置在介电间隔件13内的内接触件14。外壳体11、外接触件12、介电间隔件13和内接触件14中的每一个均可以构造成大体呈圆柱形,并且外壳体11、外接触件12、介电间隔件13和内接触件14可以同轴地布置。
外壳体11包括用于接纳外接触件12的内腔111。内腔111的内周表面可以设置有用于止挡外接触件12朝向近侧移动而对外接触件12进行定位的止挡表面112。相应地,外接触件12的外周表面可以设置有与外壳体11的止挡表面112相配合的凸缘121。外接触件12的凸缘121可以抵接在外壳体11的止挡表面112上而将外接触件12定位在预定位置。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外接触件12能够轴向可浮动地设置在外壳体11的内腔中。具体地,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外接触件12轴向可移动地安装在外壳体11的内腔111中,并且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包括适于抵压外接触件12的第一弹性元件15。在初始状态下,第一弹性元件15可以将外接触件12的凸缘121抵压在外壳体11的止挡表面112上,并且可以使外接触件12的近侧端面从外壳体11的近侧端面伸出预定的长度(如图1所示)。这样,当经由外接触件12的近侧端面沿着轴向方向朝向远侧推压外接触件12时,第一弹性元件15可以被压缩,从而在外接触件12上产生朝向近侧的弹性力,该弹性力有助于确保两个无极性连接器10的外接触件12之间的牢固连接。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15可以构造成螺旋弹簧(如图1至图3所示)。螺旋弹簧可以设置在外接触件12的凸缘121的后方,以弹性地抵压外接触件12。在根据本公开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15可以构造成片簧或者其它适当形式的弹性元件。第一弹性元件15可以经由第一封装元件16而在外接触件12的凸缘121的后方被封装在外壳体11的内周表面和外接触件12的外周表面之间。第一封装元件16可以构造成管状件,其可以相对于外壳体11固定地设置在外壳体11的内周表面和外接触件12的外周表面之间,并且其不妨碍外接触件12的轴向移动。
与外壳体11类似,外接触件12包括用于接纳介电间隔件13的内腔122。外接触件12的内腔122的内周表面可以设置有用于止挡介电间隔件13朝向近侧移动而对介电间隔件13进行定位的止挡表面123。相应地,介电间隔件13的外周表面可以设置有与外接触件12的止挡表面123相配合的台阶面131。介电间隔件13的台阶面131可以抵接在外接触件12的止挡表面123上而将介电间隔件13定位在预定位置。介电间隔件13可以相对于外接触件12固定地安装在外接触件12的内腔122内,从而可以与外接触件12一起沿着轴向方向移动。当介电间隔件13安装在外接触件12的内腔122内时,介电间隔件13的近侧端面可以与外接触件12的近侧端面基本平齐。
介电间隔件13布置在外接触件12和内接触件14之间,从而将外接触件12和内接触件14彼此绝缘地间隔开。为此,介电间隔件13可以包括用于接纳内接触件14的内腔132。介电间隔件13的内腔132的内周表面可以设置有用于止挡内接触件14朝向近侧移动而对内接触件14进行定位的止挡表面133。相应地,内接触件14的外周表面可以设置有与介电间隔件13的止挡表面133相配合的台阶面141。内接触件14的台阶面141可以抵接在介电间隔件13的止挡表面133上而将内接触件14定位在预定位置。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内接触件14能够轴向可浮动地设置在介电间隔件13的内腔132中。具体地,内接触件14可以包括第一内接触元件142和第二内接触元件143。第一内接触元件142可以包括本体部分144和端部部分145。第二内接触元件143可以包括具有敞开的近侧端部和闭合的远侧端部的内腔146。第一内接触元件142的端部部分145可以经由第二内接触元件143的内腔146的敞开的近侧端部轴向可移动地设置在内腔146中。
第二弹性元件17可以设置在第二内接触元件143的内腔146中。在初始状态下,第二弹性元件17抵接第一内接触元件142的端部部分145的端面,以使第一内接触元件142的本体部分144伸出到第二内接触元件143的内腔146之外(如图4所示)、并且在内接触件14被安装在介电间隔件13的内腔132中时使第一内接触元件142的本体部分144的近侧端面从介电间隔件13的近侧端面和外接触件12的近侧端面伸出预定的长度(如图1所示)。这样,当经由第一内接触元件142的本体部分144的近侧端面沿着轴向方向朝向远侧推压第一内接触元件142时,第二弹性元件17可以被压缩,从而在第一内接触元件142上产生朝向近侧的弹性力,该弹性力有助于确保两个无极性连接器10的内接触件14之间的牢固连接。第二弹性元件17可以构造成螺旋弹簧。然而,本公开不局限于此。第二弹性元件17也可以构造成片簧或者其它适当形式的弹性元件。
需要注意的是,当第一内接触元件142的端部部分145轴向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二内接触元件143的内腔146中时,第一内接触元件142的端部部分145的外周表面与第二内接触元件143的内腔146的内周表面彼此接触,以确保第一内接触元件142与第二内接触元件143之间的电连接。另外,当内接触件14被安装在介电间隔件13的内腔132中时,第一内接触元件142轴向可移动地安装在介电间隔件13的内腔132中,而第二内接触元件143固定地安装在介电间隔件13的内腔132中,以防止整个内接触件14从介电间隔件13的内腔132中移出。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借助于第二封装元件18将第一内接触元件142的端部部分145以及第二弹性元件17封装在第二内接触元件143的内腔146中。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内接触元件142的端部部分145的尺寸可以大于其本体部分144的尺寸,从而在第一内接触元件142上形成便于被第二封装元件18所止挡以防止第一内接触元件142从第二内接触元件143的内腔146移出的台阶面。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封装元件18可以构造成管状件,其可以相对于第二内接触元件143固定地设置在第二内接触元件143的内腔146的内周表面和第一内接触元件142的本体部分144的外周表面之间,并且其不妨碍第一内接触元件142在第二内接触元件143的内腔146中的轴向移动。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借助于第二封装元件18来实现第一内接触元件142和第二内接触元件143之间的电连接。
在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借助于第二弹性元件17本身将第一内接触元件142的端部部分145约束在第二内接触元件143的内腔146中。比如,可以将第二弹性元件17的第一端部焊接在第一内接触元件142的端部部分145的端面上并且将第二弹性元件17的第二端部焊接在第二内接触元件143的内腔146的远侧端部上来约束第一内接触元件142,从而防止第一内接触元件142的端部部分145从第二内接触元件143的内腔146中移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内接触元件142的端部部分145和本体部分144可以具有相等的尺寸。另外,第一内接触元件142的端部部分145的外周表面与第二内接触元件143的内腔146的内周表面彼此接触,以确保第一内接触元件142与第二内接触元件143之间的电连接。
为了便于简单且快速地连接两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如图1至图3所示,可以在外壳体11的近侧端面上设置多个定位柱19。所述多个定位柱19可以沿着外壳体11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开地布置,并且每个定位柱19的端部可以设置有沿着垂直于定位柱19的方向延伸的凸起部20,使得每个定位柱19大体呈“L”形。另外,在外壳体11的近侧端面上还可以设置有数量与定位柱19相等的多个开口21。所述多个开口21可以沿着外壳体11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开地布置、并且与所述多个定位柱19彼此交替。每个开口21也可以大体呈“L”形,并且包括沿着外壳体11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开口部分211和与第一开口部分211大体垂直的第二开口部分212。每个开口21的第一开口部分211构造成容纳另一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相应定位柱19,而每个开口21的第二开口部分212构造成容纳另一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设置在相应定位柱19的端部上的凸起部20。这样,当连接两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时,任意一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所述多个定位柱19可以延伸到另一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所述多个开口21的第一开口部分211中,并且设置在所述多个定位柱19的端部上的凸起部20可以通过旋转任意一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而被旋转到另一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所述多个开口21的第二开口部分212中,从而使得一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多个定位柱19与另一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多个开口21“钩”在一起而实现两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可靠连接。
在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在外壳体11的近侧端面上设置有三个定位柱19,所述三个定位柱以120°的角度沿着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开。相应地,在外壳体11的近侧端面上还设置有三个开口21,所述三个开口以120°的角度沿着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开,并且每个开口21与相邻的定位柱19间隔开60°。在根据本公开的其它实施例中,可以在外壳体11的近侧端面上设置其它数量(比如,一个、两个、四个或更多个)的定位柱19和开口21。
为了便于将设置在任意一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所述多个定位柱19的端部上的凸起部20旋转到另一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所述多个开口21的第二开口部分212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每个开口21的第一开口部分211的尺寸以及第二开口部分212的延伸方向。具体地,每个开口21的第一开口部分211的尺寸可以设计成使得定位柱19及其端部上的凸起部20均能够插入到第一开口部分211中,而每个开口21的第二开口部分212可以设计成在大体垂直于第一开口部分211的平面上沿着与指向外壳体11的圆心的径向方向成角度的方向从外壳体11的外周表面延伸到外壳体11的至少一部分中(如图5至图7所更清楚地示出的那样)。另外,每个开口21的第二开口部分212可以包括设置在外壳体11的外周表面上的开口端213。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每个开口21的第二开口部分212中嵌入磁体元件22,以有助于将设置在任意一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所述多个定位柱19的端部上的凸起部20吸引并保持在另一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所述多个开口21的第二开口部分212中。磁体元件22可以经由每个开口21的第二开口部分212的开口端213嵌入到第二开口部分212的一部分中,如图5至图7所示。为了被磁体元件22所吸引,至少设置在每个定位柱19的端部上的凸起部20可以由磁性材料制成。这样,当将任意一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所述多个定位柱19插入到另一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所述多个开口21中之后,每个开口21中的磁体元件22可以借助于其磁力将设置在相应定位柱19的端部上的凸起部20吸引磁体元件22上或附近,从而将设置在每个定位柱19的端部上的凸起部20吸引并保持到相应开口21的第二开口部分212中,如图7所示。在磁体元件22吸引凸起部20的过程中,磁体元件22会致使至少一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自动旋转而无需人为干涉,从而实现两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自动连接。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也可以人为地旋转至少一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而使一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每个定位柱19的凸起部20进入到另一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相应开口21的第二开口部分212中,此时,磁体元件22仅起通过吸引凸起部20而保持两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之间的连接的作用。
借助于呈大体“L”形的定位柱19和用于接纳定位柱19的呈大体“L”形的开口21,根据本公开的两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可以简单且快速地连接在一起而无需使用传统同轴连接器所必须的连接螺母、“推拉”螺母等连接固定装置。特别地,在根据本公开的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外壳体11包括磁体元件22的情况下,磁体元件22不仅可以借助于其磁力自动地将设置在定位柱19的端部上的凸起部21吸引到相应开口21的第二开口部分212中,而且可以借助于其磁力将凸起部21保持在相应开口21的第二开口部分212中,从而可以牢固地保持两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之间的连接。
在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呈大体“L”形的定位柱19和用于接纳定位柱19的呈大体“L”形的开口21之间的过盈配合而保持两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之间的连接而无需使用磁体元件22。在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呈大体“L”形的开口21中可以设置有凹部或凹槽,呈大体“L”形的定位柱19的凸起部20可以被容纳在所述凹部或凹槽中,从而使得可以保持两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20之间的连接而无需使用磁体元件22。
在根据本公开的其它实施例中,定位柱19可以是笔直的定位柱,并且开口21可以是笔直的开口。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在开口21的底部设置磁体元件22,用于吸引并保持插入到开口21中的定位柱19,以保持两个同轴连接器10之间的连接。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本公开的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外接触件的近侧端面和内接触件的近侧端面均可以被构造成近侧抵接端面,以适于与另一个根据本公开的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外接触件和内接触件以直接抵接的方式进行连接。采用这种直接抵接的连接方式可以使根据本公开的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具有更好的回波损耗性能(尤其是在高频的情况下),因为根据本公开的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不需要像传统的公母连接器那样以针和套筒配合的方式进行连接,从而使得根据本公开的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不存在会损害回波损耗性能的连接过渡部。
图8至图1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两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以直接抵接的方式进行连接的过程。在连接过程中,两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内接触件14的近侧抵接端面首先抵接在一起(如图8所示)。随着两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靠近,两个内接触件14被分别朝着远侧推动而压缩相应的第二弹性元件17,从而使得相应的第二弹性元件17产生不断增大的弹性力,该弹性力使得两个内接触件14更牢固地抵接。然后,两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外接触件12的近侧抵接端面(以及介电间隔件13)抵接在一起(如图9所示)。随着两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进一步靠近,两个外接触件12被朝着远侧推动而压缩相应的第一弹性元件15,从而使得相应的第一弹性元件15产生不断增大的弹性力,该弹性力使得两个外接触件12更牢固地抵接(同时,两个内接触件14也被进一步朝着远侧推动而继续压缩相应的第二弹性元件17)。最后,两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外壳体11抵接在一起(如图10所示)。此时,可以人为地或借助于磁体元件22自动地旋转至少一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而将设置在任意一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每个定位柱19的端部上的凸起部20旋转到另一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相应开口21的第二开口部分212中,从而使得两个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彼此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由于具有更好的回波损耗性能而特别适合在测试仪器或测试系统中使用。然而,本公开不局限于此,根据本公开的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可以适用于任何对回波损耗性能要求高的场景中。
根据本公开的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外接触件12、内接触件14(包括第一内接触元件142和第二内接触元件143)、第一封装元件16、和第二封装元件18可以由导电材料(比如,黄铜、磷青铜、铍铜等)制成,而介电间隔件13可以由绝缘材料(比如,塑料、陶瓷等)。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外壳体11、定位柱19及其端部的凸起部20可以一体形成。在该情况下,外壳体11、定位柱19及其端部的凸起部20均可以由金属导磁材料制成,以使得凸起部20能够被磁体元件22所吸引。在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无极性同轴连接器10的外壳体11、定位柱19和/或其端部的凸起部20可以先制成分离的元件,然后以适当的方式将其组合在一起。在该实施例中,外壳体11可以由注塑件制成,而定位柱19及其端部的凸起部20可以由金属导磁材料制成。另外,也可以仅仅将定位柱19的端部的凸起部20构造成由金属导磁材料制成。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参照无极性的同轴连接器10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公开的一些结构可以用于其它类型,比如,具有极性的同轴连接器10上。例如,在同轴连接器10的外壳体11上设置定位柱19和开口21、以及更进一步地设置磁体元件22等构造可以用于其它类型的同轴连接器。
上文参照附图描述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和改变。所有变化和改变均包含在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内。本公开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并且这些权利要求的等同物也包含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外壳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的外接触件和内接触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外接触件和所述内接触件之间的绝缘间隔件,其中,所述外接触件和所述内接触件均具有近侧抵接端面,以适于与另一个所述同轴连接器的外接触件和内接触件以直接抵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中,所述外接触件借助于适于抵压所述外接触件的第一弹性元件轴向可浮动地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
特别地,所述第一弹性元件是螺旋弹簧或片簧;和/或
所述外接触件包括凸缘,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凸缘的后方,以经由所述凸缘抵压所述外接触件;
特别地,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经由第一封装元件而在所述凸缘的后方被封装在所述外壳体的内周表面和所述外接触件的外周表面之间;
特别地,所述第一封装元件构造成管状件,所述管状件相对于所述外壳体固定地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内周表面和所述外接触件的外周表面之间,并且所述管状件不妨碍所述外接触件的轴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中,所述外接触件的近侧抵接端面在初始状态下从所述外壳侧的近侧端面伸出预定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中,所述内接触件借助于适于抵压所述内接触件的第二弹性元件轴向可浮动地设置在所述介电间隔件内;
特别地,所述内接触件包括第一内接触元件和第二内接触元件,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内接触元件和所述第二内接触元件以所述第一内接触元件相对于所述第二内接触元件轴向可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介电间隔件内;和/或
所述第一内接触元件包括本体部分和端部部分,所述第二内接触元件包括具有敞开的近侧端部和闭合的远侧端部的内腔,所述第一内接触元件的端部部分经由所述第二内接触元件的近侧端部轴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内接触元件的内腔中,并且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内接触元件的端部部分和所述第二内接触元件的内腔的远侧端部之间;和/或
所述第一内接触元件的端部部分的外周表面与所述第二内接触元件的内周表面彼此接触;和/或
所述第一内接触元件的端部部分和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经由第二封装元件而被封装在所述第二内接触元件的内腔中;和/或
所述第二封装元件构造成管状件,所述管状件相对于所述第二内接触元件固定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内接触元件的内腔的内周表面和所述第一内接触元件的本体部分的外周表面之间,并且所述管状件不妨碍所述第一内接触元件在所述第二内接触元件的内腔中的轴向移动;和/或
所述第一内接触元件借助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本身而被约束在所述第二内接触元件的内腔中;和/或
所述第一内接触元件包括近侧抵接端面,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内接触元件的近侧抵接端面在初始状态下从所述外接触件的近侧抵接端面伸出预定的长度;和/或
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为螺旋弹簧或片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中,所述外壳体的近侧端面设置有沿着所述外壳体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开的多个定位柱和沿着所述外壳体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开的多个开口,所述多个定位柱与所述多个开口彼此交替地布置,以使得一个所述同轴连接器的所述多个定位柱能够插入到另一个所述同轴连接器的所述多个开口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中,每个定位柱和每个开口均呈大体“L”形,使得一个所述同轴连接器的每个定位柱均能够被钩在另一个所述同轴连接器的相应开口中;
特别地,每个定位柱的端部设置有沿着垂直于定位柱的方向延伸的凸起部,并且每个开口包括沿着所述外壳体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开口部分和与所述第一开口部分大体垂直的第二开口部分,一个所述同轴连接器的每个定位柱的凸起部能够被旋转到另一个所述同轴连接器的相应开口的第二开口部分中;
特别地,每个开口的第二开口部分在大体垂直于所述第一开口部分的平面上沿着与指向所述外壳体的圆心的径向方向成角度的方向延伸;
特别地,每个开口的第二开口部分中嵌入有磁体元件,用于吸引并保持旋转到每个开口的第二开口部分中的相应定位柱的凸起部;和/或
每个定位柱是笔直的定位柱并且每个开口是笔直的开口,并且其中,每个开口的底部设置有磁体元件,用于吸引并保持插入到每个开口中的定位柱。
7.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外壳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的外接触件和内接触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外接触件和内接触件之间的绝缘间隔件,其中,所述外壳体的近侧端面设置有沿着所述外壳体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开的多个定位柱和沿着所述外壳体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开的多个开口,所述多个定位柱与所述多个开口彼此交替地布置,以使得一个所述同轴连接器的所述多个定位柱能够插入到另一个所述同轴连接器的所述多个开口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中,每个开口中设置有磁体元件,用于吸引并保持插入到每个开口中的相应定位柱;
特别地,每个定位柱和每个开口均呈大体“L”形,使得一个所述同轴连接器的每个定位柱能够被钩在另一个所述同轴连接器的相应开口中;
特别地,呈大体“L”形的每个开口包括沿着所述外壳体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开口部分和与所述第一开口部分大体垂直的第二开口部分,所述磁体元件设置在每个开口的第二开口部分中;和/或
每个定位柱为笔直的定位柱并且每个开口为笔直的开口,所述磁体元件设置在每个开口的底部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中,所述外接触件借助于适于抵压所述外接触件的第一弹性元件轴向可浮动地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和/或
所述内接触件借助于适于抵压所述内接触件的第二弹性元件轴向可浮动地设置在所述介电间隔件内;和/或
所述外接触件和所述内接触件均具有近侧抵接端面,以适于与另一个所述同轴连接器的外接触件和内接触件以直接抵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和/或
所述外接触件的近侧抵接端面从所述外壳体的近侧端面伸出预定的长度;和/或
所述内接触件的近侧抵接端面从所述外接触件的近侧抵接端面伸出预定的长度。
10.一种同轴连接器组件,其包括两个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或者包括两个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
CN202011525501.3A 2020-12-22 2020-12-22 同轴连接器及其组件 Pending CN11466534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25501.3A CN114665341A (zh) 2020-12-22 2020-12-22 同轴连接器及其组件
PCT/US2021/054706 WO2022139940A1 (en) 2020-12-22 2021-10-13 Coaxial connector and assembly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25501.3A CN114665341A (zh) 2020-12-22 2020-12-22 同轴连接器及其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65341A true CN114665341A (zh) 2022-06-24

Family

ID=82024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25501.3A Pending CN114665341A (zh) 2020-12-22 2020-12-22 同轴连接器及其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65341A (zh)
WO (1) WO202213994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64479B1 (en) * 2006-06-02 2007-09-04 Lee Vincent J Coaxial cable magnetic connector
EP3086414B1 (en) * 2013-09-27 2019-08-28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Connector unit
CN110011142B (zh) * 2018-01-05 2022-08-12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同轴连接器及制造同轴连接器的外接触件的方法
CN110277704B (zh) * 2018-03-14 2022-12-09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同轴偏置t型连接器
KR102173220B1 (ko) * 2018-08-30 2020-11-03 옵티시스 주식회사 접속용 커넥팅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39940A1 (en) 2022-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39162B2 (en) Magnetic latching connector
US5702262A (en) Connector assembly
EP3679630B1 (en) Inline compression rf connector
US8529274B2 (en) Electrical coupler
KR20070115619A (ko) 동축케이블용 자석식 커넥터
JP5126310B2 (ja) 検査用同軸コネクタ及びレセプタクル
US4664467A (en) Coaxial cable terminator
US9312639B2 (en) Controlled-impedance cable termination with compensation for cable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CN112217042A (zh) 卡口式集束射频连接器组件
JP2001244010A (ja) 多角形コイルスプリング接触子
US2225728A (en) Separ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0164372B1 (en) Electrical connecting assembly
WO2016116326A1 (en) Low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coaxial connector test interface
WO2017176817A1 (en) Angled coaxial connectors for receiving electrical conductor pins having different sizes
CN114665341A (zh) 同轴连接器及其组件
GB2319122A (en) Bayonet electrical power coupling
CN210123821U (zh) 卡口式集束射频连接器组件
US3399373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9256637B (zh) 插座连接器和插拔插头连接器的方法
TWI743590B (zh) 探針
KR20220160013A (ko) 커넥터 조립체
CN114450859A (zh) 低无源互调连接器系统
KR101651398B1 (ko) 고주파용 동축 커넥터
JP4230418B2 (ja) コネクタ
CN219677663U (zh) 一种连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62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