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60914A - 导热管、热处理装置及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导热管、热处理装置及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60914A
CN114660914A CN202110751198.7A CN202110751198A CN114660914A CN 114660914 A CN114660914 A CN 114660914A CN 202110751198 A CN202110751198 A CN 202110751198A CN 114660914 A CN114660914 A CN 1146609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liquid transport
pipe
tube
heat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511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田敏行
井上彻
伊藤和善
原瞳子
森恵太郎
森崎想
中尾元春
小柳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6609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609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 F28D15/046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pillary struc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83Means for filling or sealing heat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4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in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405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in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being formed of wir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colog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热管、热处理装置及处理系统。一种导热管,其具备:管,两端部被封闭;工作液,封入于所述管内部并被气化及液化;及液体输送部,将沿所述管内部的长边方向存在并被液化的工作液至少沿该长边方向输送,所述液体输送部具有当通过与所述管的长边方向正交的剖面进行观察时与所述管的内壁面的至少一部分范围接触的第1液体输送部和不与所述管的内壁面及所述第1液体输送部接触的第2液体输送部。

Description

导热管、热处理装置及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热管、热处理装置及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被称为热管等的导热管,例如,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2中所记载的导热管。
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热管,其包括:导管壳体,具备两端被密封的中空部,并且在所述中空部内包含工作流体而与外部进行热交换;及油绳,安装于导管壳体的中空部内,且提供毛细管力,以便能够使通过冷凝部冷凝的工作流体返回到蒸发部,该热管中,所述油绳以螺旋方式编织多个线材而成且实质上呈圆筒结构。
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热管,其具有:容器;工作流体,封入于容器的内部;及油绳,设置于容器的内表面,且由烧结了金属粉末的烧结金属构成,该热管中,所述容器的吸热部中的所述油绳的占有率为65%~90%。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37279号公报(方案1等)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083138号公报(方案1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与当通过与管的长边方向正交的剖面进行观察时输送工作液的液体输送部与管的内壁面整个区域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长边方向上的导热性能的导热管、热处理装置及处理系统。
本发明(1)的导热管具备:
管,两端部被封闭;
工作液,封入于所述管内部并被气化及液化;及
液体输送部,将沿所述管内部的长边方向存在并被液化的工作液至少沿该长边方向输送,
所述液体输送部具有当通过与所述管的长边方向正交的剖面进行观察时与所述管的内壁面的至少一部分范围接触的第1液体输送部和不与所述管的内壁面及所述第1液体输送部接触的第2液体输送部。
本发明(2)在上述发明(1)的导热管中,所述第1液体输送部为由金属线构成的网状材料。
本发明(3)在上述发明(1)或(2)的导热管中,所述第2液体输送部为捻合金属线而成的线状材料。
本发明(4)在上述发明(1)或(2)的导热管中,所述第2液体输送部为由金属线构成的网状材料。
本发明(5)在上述发明(1)至(4)中的任一个导热管中,所述管为由3mm以下的外径构成的剖面圆形的管。
并且,本发明(6)的热处理装置具备:
热处理部,与接触通过的被处理物进行热交换;及导热管,设置成遍及所述热处理部中相当于被处理物通过的通过区域的部分及相当于被处理物不通过的非通过区域的部分,作为所述导热管使用上述发明(1)至(5)中的任一个导热管。
本发明(7)在上述发明(6)的热处理装置中,所述导热管中的所述第1液体输送部与所述管的内壁面中包含与所述热处理部的在进行热交换时需吸热的高温部接触的部分的范围接触。
而且,本发明(8)的处理系统具备:
热处理装置,具有与接触通过的被处理物进行热交换的热处理部;及另一处理装置,对通过所述热处理装置之前或通过所述热处理装置之后的被处理物进行除所述热交换以外的另一处理,所述热处理装置构成为包含上述发明(6)或(7)的热处理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发明(1)的导热管,与当通过与管的长边方向正交的剖面进行观察时输送工作液的液体输送部与管的内壁面整个区域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长边方向上的导热性能。
根据上述发明(2),与第1液体输送部不是由金属线构成的网状材料的情况相比,工作液的输送变快,从而能够提高长边方向上的导热性能。
根据上述发明(3),与第2液体输送部不是捻合金属线而成的线状材料的情况相比,工作液的蒸汽的液化变快,从而能够提高长边方向上的导热性能。
根据上述发明(4),与第2液体输送部不是由金属线构成的网状材料的情况相比,有效地进行工作液的蒸汽的液化及工作液的输送,从而能够提高长边方向上的导热性能。
根据上述发明(5),即便管成为3mm以下的小径,也能够提高长边方向上的导热性能。
根据上述发明(6)的热处理装置,与使用在通过与热处理部中的导热管的长边方向正交的剖面进行观察的情况下液体输送部与管的内壁面整个区域接触时的导热管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长边方向上的导热性能,从而热处理部中所产生的温度差得到抑制。
根据上述发明(7),与导热管中的第1液体输送部不与管的内壁面中包含与热处理部的在进行热交换时需吸热的高温部接触的部分的范围接触的情况相比,工作液的气化变快,从而热处理部中所产生的温度差进一步得到抑制。
根据上述发明(8)的处理系统,与使用在通过与热处理装置的热处理部中的导热管的长边方向正交的剖面进行观察的情况下液体输送部与管的内壁面整个区域接触时的导热管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长边方向上的导热性能,从而热处理装置的热处理部中所产生的温度差得到抑制。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叙述。
图1的(A)是沿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导热管的长边方向的概略剖视图,图1的(B)是沿图1的(A)的导热管的I-I线的概略剖视图;
图2是表示从3个方向观察了评价试验中所使用的测量装置的状态的概要图;
图3的(A)是表示评价试验中所使用的实施例的导热管的剖视图,图3的(B)是表示评价试验中所使用的比较例的导热管的剖视图,图3的(C)是表示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4的(A)是沿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导热管的长边方向的概略剖视图,图4的(B)是沿图4的(A)的导热管的IV-IV线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处理系统的内部的概要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处理装置的内部的概要图;
图7是以局部剖面来表示从另一方向观察了图6的热处理装置的状态的概要图;
图8的(A)是表示图6的热处理装置中所适用的加热单元的局部的概略剖视图,图8的(B)是图8的(A)的加热单元的分解图;
图9的(A)是表示图8的加热单元的局部的概要图,图9的(B)是表示导热管的概要图;
图10是表示图8的加热单元的局部的概要图;
图11的(A)是表示本发明及现有例的各加热装置的长边方向上的加热的状态的图表,图11的(B)是表示使用了实施例及比较例的导热管的各加热装置中的预热时间的图表;
图12的(A)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冷却装置的内部的概要图,图12的(B)是以局部剖面来表示图12的(A)的冷却装置的局部的概要图;
图13的(A)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处理系统的概念图,图13的(B)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处理系统的另一结构例的概念图。
符号说明
1-热管(导热管的一例),2-另一处理装置,2A-成像装置(另一处理装置的一例),5-热处理装置,5A-加热装置(热处理装置的一例),5B-冷却装置(热处理装置的一例),5h、5j-热处理部,7-处理系统,7A-图像形成装置(处理系统的一例),10-管(管的一例),10c-内壁面,12-工作液,15-第1液体输送部,16-第2液体输送部,Ld-长边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在本说明书中简称为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在图1中示出了作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导热管的一例的热管1。图1等附图内的符号Ld表示热管1中的长边方向,符号Sd表示与热管1中的长边方向Ld交叉(实际上正交)的方向的短边方向。
<导热管>
导热管的一例即热管1具备两端部10a、10b被封闭的管10、封入于管10的内部而被气化及液化的工作液12以及将沿管10的内部的长边方向Ld存在且被液化的工作液12沿长边方向Ld输送的第1液体输送部15及第2液体输送部16。
管10为由导热率相对较高的金属构成的呈剖面圆形且沿一方向较长的中空结构的管。剖面圆形并不限定于呈完整的圆即正圆的形状,也可以包含略微变形的圆形。略微变形的圆形例如为真圆度成为200μm以下的圆形。管10的两端部10a、10b只要密封成工作液12不会泄漏的程度,则关于其封闭的形式或结构等并无特别限定。其两端部10a、10b中的一个端部可以是呈最初便被封口的形状的端部结构。
作为这种管10,使用符合用途的管,但例如从将热管1整体设成短边方向Sd上的截面积较小的观点考虑,作为其一例,可使用呈外径为3mm以下的剖面圆形的被小径化的圆筒管。顺便提及,关于管10,从能够制造或确保最低限度的强度等的观点考虑,其外径例如优选为2mm以上。
并且,管10例如优选为其壁厚在0.05mm以上且0.2mm以内的范围内的进行了薄壁化的管。
如此进行了小径化或薄壁化时的管10不仅设置空间或热容量小而且导热性良好。
而且,管10可以由不锈钢、铝等金属材料构成,但从获得高导热性或易加工性的观点考虑,例如优选由无氧铜(几乎不包含氧化物的99.96%以上的高纯度的铜)构成。
并且,管10在其表面有可能会被氧化时,例如优选对其表面进行抗氧化处理。作为抗氧化处理,例如可举出镀敷、抗氧化剂等的涂布及涂层等处理。
工作液12为在管10的内部根据温度分布而气化(主要为蒸发)及液化(冷凝)的介质。并且,工作液12以所需的量封入于管10的内部。
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工作液12,例如使用纯水。并且,在图1等中,为了便于理解,放大描绘了工作液12。
如图1的(A)所示,第1液体输送部15及第2液体输送部16均为配置成沿管10的内部的长边方向Ld存在,且由能够将在管10的内部液化的工作液12沿管10的至少长边方向Ld输送的材料构成的部分。并且,第1液体输送部15及第2液体输送部16中的已液化的工作液12的输送通过从管10中的低温区域朝向与其相比温度相对较高的高温区域而产生的毛细管力进行。
如图1的(B)所示,当通过与管10的长边方向Ld正交的剖面进行观察时,第1液体输送部15配置成遍及内壁面10c的周向的整个范围接触的状态。并且,如图1的(A)所示,此时的第1液体输送部15也配置成与沿管10的内壁面10c的长边方向Ld的部分接触的状态。第1液体输送部15与内壁面10c的整个区域接触的状态并不限于与内壁面10c的周向的整个区域完全接触的情况,严格而言,还包含虽然第1液体输送部15的一部分与内壁面10c接近,但成为稍微浮起而非接触的状态的情况。
这种第1液体输送部15由包括金属的多个线材、交叉多个金属线而呈网状的金属网及烧结了金属粉末的烧结金属等材料构成。
作为实施方式1中的第1液体输送部15,由包括金属线的网状材料(金属丝网等)构成。并且,由该网状材料构成的第1液体输送部15例如构成为其网眼成为0.1~0.5mm左右的大小。并且,由该网状材料构成的第1液体输送部15形成为其整体大致呈圆筒状的材料,以便能够插入于管10的内部。
另一方面,如图1的(B)所示,当通过与管10的长边方向Ld正交的剖面进行观察时,第2液体输送部16配置成不与管10的内壁面10c及第1液体输送部15这两者接触的状态。
第2液体输送部16通过设为不与管10的内壁面10c及第1液体输送部15这两者接触,整体的表面积多出相当于没有与其他部分的接触的量,从而可确保沿长边方向Ld连续的空间。并且,推测为不会出现将管10从外部的热环境接收的热量直接传导的情况及经由第1液体输送部15传导的情况,并且具有温度保持成相比于第1液体输送部15相对较低的状态的趋势。
并且,如图1的(A)所示,此时的第2液体输送部16也配置成沿管10的内壁面10c的长边方向Ld存在的状态。
这种第2液体输送部16由包括金属的多个线材或捆束多个金属线的材料、使多个金属线交叉而呈网状的金属网等材料构成。其中,捆束了多个金属线的材料例如可举出捻合的材料。
作为实施方式1中的第2液体输送部16,由捻合多个金属线并进行捆束的线状材料构成。并且,由该捻合的线状材料构成的第2液体输送部16配置成保持相对于管10的内壁面10c及第1液体输送部15非接触的状态即可,但例如,优选构成为其截面积(合计了各线材的截面积的面积)S2相对于管10的内部的短边方向Sd的截面积S1的占有率(=(S1/S2)×100)成为50%以下。
并且,当第1液体输送部15及第2液体输送部16均使用由多个线材构成的材料构成时,例如,优选使用其线材的外径为0.06mm以下的极细的线材。由该多个极细的线材构成的第1液体输送部15及第2液体输送部16确保更大的表面积而变得容易获得毛细管力。并且,由极细的线材构成的第1液体输送部15及第2液体输送部16例如当适用外形为3mm以下的小径化的管10时,塞入于该小径化的管10的工作等安装工作变得容易,因此有效。
而且,第1液体输送部15及第2液体输送部16在使用由多个线材构成的材料而构成时,在管10的两端部10a、10b中固定该线材的两端部。并且,关于第1液体输送部15,能够适用经由在与管10的内壁面10c之间具有导热性的润滑脂等接触辅助剂接触的方法。
接着,对为了检查该热管1的导热性能而进行的试验进行说明。
试验中,作为实施例的热管1准备图3的(A)所示的结构的热管,并且作为比较例的热管1X准备图3的(B)所示的结构的热管,在此基础上,在将该各热管1、1X设置于图2所示的测量装置200之后,测量使测量装置200工作时的热管附近的两点之间的温度差作为导热性能的评价指标。
作为实施例的热管1,准备了如下热管,即,在呈外径在2~3mm的范围内的剖面圆形且壁厚在约0.1~0.2mm的范围内的形状的无氧铜制的管10(长边方向Ld的长度为320mm)中,如图3的(A)所示,将第1液体输送部15配置成相对于管10的内壁面10c的整周接触,并且将第2液体输送部16配置成相对于管10的内壁面10c及第1液体输送部15这两者非接触的状态。
作为第1液体输送部15,使用了由包括铜线(线径:0.01~0.05mm)的网状材料(网的厚度:0.01~0.10mm)构成的液体输送部。作为第2液体输送部16,使用由捻合了100根铜线(线径:0.01~0.05mm)的线状材料构成的液体输送部。
该实施例的热管1的热容量为1.35(J/K)。使用测量了热管1的比热、密度及体积的信息求出了该热容量。
作为比较例的热管1X,准备了如下热管,即,在与实施例的热管1中的管10相同的结构的管10中,如图3的(B)所示,不配置第1液体输送部15,而仅将第2液体输送部16配置成相对于管10的内壁面10c非接触的状态。作为第2液体输送部16,使用由与实施例的热管1中的第2液体输送部16相同的线状材料构成的液体输送部。
并且,该比较例的热管1X的热容量为1.5(J/K)。认为,比较例的热管1X的热容量大于实施例的热管1的热容量是由因液体输送部(油绳)差引起的密度的差异导致的。
如图2所示,测量装置200由以矩形的铝板构成的测量台201、配置于测量台201的下表面的中央部的由铝构成的散热板202、在测量台201的下表面配置于与散热板202相邻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侧的由铝构成的加热板203A、203B、分别配置于加热板203A、203B的下表面的加热器(面状加热器)205A、205B、将热管1等向测量台201按压并保持的按压部件206及测量温度的热电偶207a、207b构成。图2中的括号内的数值表示上述各构成部件的尺寸(mm)。
散热板202与加热板203仅在散热板202的厚度(TBD:100mm)厚于加热板203的厚度这一点上不同,是相同的铝制板。
在该试验中,以如下方式进行了测量。
首先,如图2所示,在测量装置200的测量台201上以第1液体输送部15位于管10的最下部的姿势且与测量台201面对的状态设置并准备测量对象的热管1、1X。此时,将热管1、1X经由具有导热性的润滑脂204保持于测量台201。作为润滑脂204,例如使用导热率为1~10W/m/K的润滑脂。
接着,获得调整加热器205A、205B的输出而由成为测量台201的端部侧的外侧的热电偶207a测量的测量温度稳定在150℃的第1试验温度时的成为比测量台201的端部更靠内侧的内侧的热电偶207b的第1测量温度。
并且,获得调整加热器205A、205B的输出而由外侧的热电偶207a测量的测量温度稳定在230℃的第2试验温度时的内侧的热电偶207b的第2测量温度。
然后,求出以规定时间平均了1个热管1(或1X)中的第1试验温度与第1测量温度的温度差和第2试验温度与第2测量温度的温度差而得的值作为测量到的热管1(或1X)的温度差(特性)。
将上述各热管1、1X的测量结果示于图3的(C)中。并且,例如期望该温度差越是小值,越良好地进行热传导,但作为其允许级别的温度差T,例如优选为37℃以下。
从图3的(C)所示的结果可知,实施例的热管1满足允许级别的温度差T即37℃以下。另一方面,比较例的热管1X不满足允许级别的温度差T。
并且,关于该试验中测量到的温度差,越成为小值,通过加热器205A等加热的部分和与其加热部分相邻的内侧的非加热的部分的温度差通过良好地进行基于热管的热移动(热传输)具有越变小的趋势,可以说示出了良好的导热性能。相反,该测量到的温度差越成为大值,基于热管的热移动越不充分地进行,可以说示出了导热性能相对差。即,好像可以说在该试验中测量到的温度差的大小存在表示热管的长边方向Ld上的导热性能的好坏这一相关性。
因此,从该试验中可以看出,只要是由实施例的结构构成的热管1,则与比较例的热管1X相比,能够提高长边方向Ld上的导热性能。
即,明确了如实施例的热管1,当配置有第1液体输送部15及第2液体输送部16时,与仅配置有第2液体输送部16的比较例的热管1X相比,能够抑制温度差并且长边方向Ld上的导热性能得到提高。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另外,如图4所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管1也可以配置成使第1液体输送部15与管10的内壁面10c的周向的一部分接触。
如图4的(A)所示,此时的第1液体输送部15配置成也沿管10的内部的长边方向Ld存在。在该热管1中,作为第2液体输送部16,例如也可以由上述网状材料构成。
该变形例的热管1在使配置有第1液体输送部15的部分与希望热移动的部分接触的状态下使用。
并且,同样地也对该变形例的热管1进行了上述试验,其结果获得了大致相同的趋势的结果。
实施方式2
在图5及图6中示出了与实施方式2相关的结构例。在图5中示出了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处理系统7,在图6中示出了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处理装置5。
在以下说明中,在附图中,将由箭头X表示的方向设为装置的宽度方向,将由箭头Y表示的方向设为装置的高度方向,将由箭头Z表示的方向设为分别与上述宽度方向及高度方向正交的装置的纵深方向。附图中的对箭头X与箭头Y的交叉部标注的圆圈表示装置的纵深方向(箭头Z)朝向与图面正交的下方。
处理系统7具备具有与接触通过的被处理物9进行热交换的热处理部的热处理装置5及对通过热处理装置5之前或通过热处理装置5之后的被处理物9进行除所述热交换以外的另一处理的另一处理装置2。
并且,热处理装置5具备与接触通过的被处理物9进行热交换的热处理部5h及遍及热处理部5h中相当于被处理物9通过的通过区域E1的部分和相当于被处理物9不通过的非通过区域E2的部分设置的导热管1。
在实施方式2中,作为处理系统7的一例,适用了对被处理物9进行形成图像的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7A。并且,在实施方式2中,处理系统7为图像形成装置7A,因此作为热处理装置5的一例,适用了具有进行加热被处理物9的热交换的热处理部的加热装置5A,作为另一处理装置2的一例,适用了对通过加热装置5A之前的被处理物9进行除加热处理以外的另一处理即成像的成像装置2A,作为被处理物9的一例,适用了形成图像的记录片材9A。
<处理系统>
处理系统7的一例即图像形成装置7A为通过在记录片材9A中形成由粉末的一例即显影剂构成的像之后进行加热并定影而形成图像的装置。
如图5所示,该图像形成装置7A构成为具有呈所需的外观形状的框体70,且在该框体70的内部空间配置有成像装置2A、片材供给装置4及加热装置5A等。图5中的单点划线表示在框体70内记录片材9A被输送时的主要输送路径。
成像装置2A为形成由作为显影剂的色调剂构成的色调剂像并转印于记录片材9A的装置。该成像装置2A构成为具有向由箭头A表示的方向旋转的感光鼓21,且在该感光鼓21的周围配置有带电装置22、曝光装置23、显影装置24、转印装置25及清洁装置26等设备。
其中,感光鼓21为像保持单元的一例,是由具有成为像形成面及像保持面的感光层的滚筒形状构成的感光体。带电装置22为以所需的表面电位来使感光鼓21的外周面(像形成面)带电的装置。该带电装置22构成为例如具备与感光鼓21的外周面的像形成面接触并且由供给有带电电流的辊形状等构成的带电部件。
曝光装置23为对感光鼓21带电之后的外周面进行基于图像信息的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的装置。该曝光装置23接收通过未图示的图像处理单元等对从外部输入的图像信息实施所需的处理而生成的图像信号并进行工作。图像信息例如为字符、图形、照片、花纹等与需形成的图像相关的信息。显影装置24为通过所对应的规定的颜色(例如黑色)的显影剂(色调剂)对形成于感光鼓21的外周面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并作为单色的色调剂像来显像化的装置。
接着,转印装置25为将形成于感光鼓21的外周面的色调剂像静电转印于记录片材9A的装置。该转印装置25构成为具备与感光鼓21的外周面接触并且由供给有转印电流的辊形状等构成的转印部件。清洁装置26去除附着于感光鼓21的外周面的不必要的色调剂、纸粉等不必要物而清洁感光鼓21的外周面的装置。
在成像装置2A中,感光鼓21与转印装置25对置的部位成为进行色调剂像的转印的转印位置TP。
片材供给装置4为容纳需供给至成像装置2A中的转印位置TP的记录片材9A并将其送出的装置。该片材供给装置4构成为配置容纳记录片材9A的1个或多个容纳体41及送出记录片材9A的1个或多个送出装置43等设备。
容纳体41为具有以所需的朝向装载并容纳多张记录片材9A的未图示的装载板的容纳部件。送出装置43为通过多个辊等设备每次送出1张装载于容纳体41的装载板上的记录片材9A的装置。实施方式2中的片材供给装置4例如具有能够单独容纳输送时的宽度不同的记录片材9Aa、9Ab的2个容纳体41a、41b及单独送出分别容纳于容纳体41a、41b的记录片材9Aa、9Ab的2个送出装置43a、43b。
片材供给装置4通过输送单元的一例即供给输送路径45与成像装置2A中的转印位置TP连接。该供给输送路径45为将从片材供给装置4送出的记录片材9A(9Aa或9Ab)输送并供给至转印位置TP的输送路径,且构成为配置有夹持并输送记录片材9A的多个输送辊46a、46b及确保记录片材9A的输送空间并引导记录片材9A的输送的未图示的多个引导部件等。
并且,记录片材9A只要是能够在框体70内进行输送且能够进行色调剂像的转印及热定影的片状的记录介质即可,关于其材质、形状等并无特别限制。
加热装置5A是为了将在成像装置2A的转印位置TP上被转印的未定影像的色调剂像热定影于记录片材9A而进行加热及加压的处理的装置。该加热装置5A构成为在设置有记录片材9A的导入口50a及排出口50b的框体50的内部空间配置加热用旋转体51、加压用旋转体52等设备。
并且,在加热装置5A中,如图5或图6所示,加热用旋转体51与加压用旋转体52以接触旋转的方式配置,并且对在该接触的部分FN中通过的记录片材9A等进行加热及加压。在该加热装置5A中,将由加热用旋转体51及加压用旋转体52构成的部分设为热处理部5h。
关于该加热装置5A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叙述。
而且,在图像形成装置7A中,例如以如下方式进行图像的形成。
即,在图像形成装置7A中,若未图示的控制单元接收形成图像的动作的指令,则在成像装置2A中执行带电动作、曝光动作、显影动作及转印动作,另一方面,在片材供给装置4中执行送出所需的记录片材9A(9Aa或9Ab)并且经由供给输送路径45输送并供给至转印位置TP的动作。
由此,在感光鼓21上形成与图像信息相对应的色调剂像,另一方面,该色调剂像转印于从片材供给装置4供给至转印位置TP的记录片材9A。并且,此时,转印有色调剂像的记录片材9A在由旋转的感光鼓21与转印装置25夹持的状态下从感光鼓21剥离并朝向加热装置5A送出。
接着,在图像形成装置7A中,在加热装置5A中,如图6所示,执行在将转印有色调剂像92的记录片材9A导入于上述接触的部分FN并使其通过时进行加热及加压的定影动作。由此,未定影的色调剂像92在加压下被熔融而定影于记录片材9A。此时,加热用旋转体51及加压用旋转体52作为输送记录片材9A的输送单元而发挥作用。
定影后的记录片材9A在由加热装置5A中的加热用旋转体51与加压用旋转体52夹持的状态下从框体50排出之后,经由排出输送路径输送至排出口72,最后通过排出辊48送出至设置于框体70的一部分的片材容纳部73并容纳于其中。
通过以上步骤,完成在1张记录片材9A的单面形成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7A的基本图像形成动作。
<热处理装置>
接着,对热处理装置5的一例即加热装置5A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6、图7等所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加热装置5A作为上述加热用旋转体51,适用了由能够旋转的加热带53及以形成将加热带53从其内周面向加压用旋转体52按压而接触的部分(夹持)FN并进行加热的方式发热的加热单元的一例即发热体54构成的带-夹方式的加热单元55,作为上述加压用旋转体52,适用了辊形状的加压辊56。
其中,加热单元55在记录片材9A的沿与输送方向C交叉的通过宽度方向Wd(图7等)接触的部分FN进行加热记录片材9A的热处理。
该加热单元55构成为通过接触保持体61以与加热带53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保持发热体54,并且通过接触保持体61的一部分及左右的端部保持体62A、62B能够旋转地保持加热带53。并且,加热单元55通过支承体63支承该接触保持体61及左右的端部保持体62A、62B。
加热带53为具有挠性及耐热性的热传导用环状传送带。该加热带53例如适用使用聚酰亚胺、聚酰胺等合成树脂等材料以使原形呈圆筒形状的方式成型的带。
如图8、图9等所示,发热体54由基板541、设置于基板541中与加热带53的内周面接触的单面541a的多根(本例中为3根)的发热部542A、542B、542C及用于向发热部542A、542B、542C供电的配线部543等。
基板541为记录片材9A的与输送方向C交叉的通过宽度方向Wd的宽度尺寸W长于最大宽度尺寸W1的尺寸的呈矩形的板状部件。该基板541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构成,例如适用陶瓷制基板。基板541中与加热带53的内周面接触的一侧的面(单面)541a在设置发热部542A、542B、542C之后形成包覆层并被包覆。
如图9的(A)所示,发热部542A、542B、542C为以在基板541的单面541a沿其长边方向(沿记录片材9A的通过宽度方向Wd的方向)并且成为在记录片材9A的通过宽度方向Wd上彼此分开的平行的状态的方式直线状设置的电热线部。
图9的(A)是表示从发热体54的基板541中的单面541a的背面(另一面)541b观察的状态的图,因此实际上设置于单面541a的一侧的发热部542不会呈现。但是,在图9的(A)中,为了便于说明发热部542,以从另一面541b可透视观察发热部542的状态进行描绘。
并且,该发热部542A、542B、542C构成为具有相对于基板541的长边方向大致相同的长度,且为了适应输送记录片材9A时的宽度尺寸W的宽窄的差异而使发热相对较多的区域存在于彼此不同的位置上。
即,如图9的(A)所示,第1发热部542A构成为使将长边方向的两端侧的端部除外的中央部成为发热较多的区域。该第1发热部542A在宽度尺寸W为中间宽度尺寸W2(<W1)的记录片材9A通过时使用。并且,第2发热部542B构成为相当于第1发热部542A的两端侧的端部的部分成为发热较多的区域。而且,第3发热部542C构成为长边方向的中央部(例如总长的1/3左右的部分)成为发热较多的区域。第3发热部542C在宽度尺寸W为最小尺寸W3(<W2)的记录片材9A通过时使用。
顺便提及,实施方式2中的发热部542A、542B、542C的发热相对较多的区域的结构是采用中央基准输送方式(中央通过方式)时的结构,所述中央基准输送方式是以使输送记录片材9A时的通过宽度方向Wd上的中央位置例如通过加热装置5A的上述接触的部分FN中的记录片材9A的通过区域宽度的基准的中央位置的方式进行引导及输送。
并且,关于该发热部542A、542B、542C的发热相对较多的区域,例如通过以使电热线部的宽度及厚度中的至少一个比其他部分(抑制发热的部分)更窄或更薄或进行这两者而使电阻值相对变高的方式实现。
而且,关于基于发热部542A、542B、542C的发热的发热体54中的温度,通过以与发热体54的基板541的另一面541b的所需部位接触的方式配置的未图示的温度传感器测量,并且其测量信息反馈到未图示的加热控制部。
如图9的(A)等所示,配线部543设置成其集线部存在于发热体54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且端部保持体62A、62B中的任一个的外侧的位置上。实施方式2中的配线部543构成为将基板541的一端部延长至右端部保持体62B的外侧的端部。
并且,该配线部543由具有电绝缘性的基板543a、如图9的(A)中用虚线所示与发热部542A、542B、542C的各一端部单独连接的单独配线部543b、543c、543d及如图9的(A)中网点部分或用虚线所示与发热部542A、542B、542C的各另一端部共通连接的共通配线部543e构成。
如图9等所示,发热体54与向配线部543以及发热部542进行供电的供电连接部64连接。
实施方式2中的供电连接部64由连接用的呈可装卸的形状的框体(连接器主体)641及以在其框体641的一侧面与配线部543的各配线的连接端部连接并露出的状态设置的多个接触端子642构成。
如图9的(A)所示,该供电连接部64例如与从图像形成装置7A中的未图示的供电部延伸配置的供电元连接部14连接而成为能够通电的状态。
如图8的(B)等所示,接触保持体61为在与加热带53的内周面接触的一侧的单面设置有容纳并保持发热体54的容纳凹部61a且沿一方向较长的板状部件。
并且,接触保持体61在与该单面相反的一侧的另一面设置有对支承体63进行安装时所使用的安装槽部61b及安装接触部61c。
而且,接触保持体61中,设置有容纳凹部61a的单面的一侧长边端部形成为由以将加热带53导入于上述接触的部分FN的方式引导的弯曲面构成的导入引导部61d,该单面的另一侧长边端部形成为由将加热带53沿从接触的部分FN脱离的方向引导的弯曲面构成的脱离引导部61e。
左右的端部保持体62A、62B均为在与加压辊56对置的部分局部欠缺的圆板状的主体621的内侧面设置有将加热带5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以能够从其内周面旋转的方式引导并保持的弯曲状的引导保持部622的部件。并且,左右的端部保持体62A、62B在其主体621的引导保持部622的内侧设置有安装于支承体63的端部的未图示的安装凹部。
如图7等所示,支承体63为长度长于发热体54的长边方向的长度的部件。作为该支承体63,如图8等所示,例如适用将沿一方向较长的平板中的长边端部沿相同的方向大致以直角折弯而使其剖面呈凹形状的形状的部件。
在安装接触保持体61时,如图8的(B)等所示,该支承体63保持成一侧折弯端部63b嵌入于接触保持体61的安装槽部61b,另一方面,其另一侧折弯端部63c与接触保持体61的安装接触部61c接触的状态。由此,支承体63将接触保持体61的一部分以在长边方向上夹持的状态来支承。
作为加压用旋转体52的加压辊56例如适用在由金属等构成的圆柱状或圆筒状的辊基体的外周面设置有弹性体层及脱模层等的加压辊。
如图7所示,该加压辊56支承为其轴向的两端部中的轴部56c、56d相对于配置于框体50的未图示的加压机构能够旋转。并且,加压辊56从加压机构接收如被加热单元55按压那样的压力。由此,如图6或图7所示,加压辊56保持成其辊外周面经由加热单元55中的加热带53遍及发热体54的单面541a的长边方向以所需的压力被压接的状态。
该加压辊56压接于加热单元55的部分成为上述接触的部分FN。
并且,如图7所示,加压辊56在其一侧轴部56c安装有作为驱动输入单元的一例即动力被动齿轮75,该动力被动齿轮75与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7A的框体70侧的驱动传递装置76中的未图示的动力传递齿轮啮合。由此,若成为需要进行图像形成动作等的时期,则如图6所示,加压辊56通过从驱动传递装置76传递并输入旋转力而沿由箭头B1表示的方向以所需的速度旋转驱动。
当加压辊56旋转驱动时,如图6所示,加热单元55中的加热带53向由箭头B2表示的方向从动旋转。
并且,加热装置5A构成为在执行图像形成动作时,根据通过接触的部分FN的记录片材9A的宽度尺寸W的差异,调节加热单元55的发热体54发热的区域。
例如,当使输送时的宽度尺寸W为最大宽度尺寸W1的记录片材9A通过时,对第1发热部542A及第2发热部542B这两者进行供电而使相当于最大宽度尺寸W1的区域发热。并且,当使最小尺寸W3的记录片材9A通过时,仅对第3发热部542C进行供电而使相当于最小尺寸W3的区域发热。而且,当使中间宽度尺寸W2的记录片材9A通过时,仅对第1发热部542A进行供电而使相当于中间宽度尺寸W2的区域发热。
由此,加热装置5A能够根据记录片材9A的宽度尺寸W的差异使加热单元55的发热体54有效地发热。
另一方面,在该加热装置5A中,例如,当使小于最大宽度尺寸W1的宽度尺寸W(包含中间宽度尺寸W2及最小尺寸W3的尺寸)的记录片材9A连续通过并进行加热时,还产生其接触的部分FN(实际上为发热体54)中记录片材9A不通过的区域即非通过区域E2。因此,该非通过区域E2不会被所通过的记录片材9A夺取热量而通过发热部542中的抑制了发热的部分持续地被加热,因此容易成为温度上升的状态。
在该情况下,发热体54中相当于非通过区域E2的部分相比于记录片材9A通过的通过区域E1成为相对较高的温度而产生温度差,其结果,有时在之后使较宽的宽度尺寸的记录片材9A通过并进行加热时,会引起加热不均或接触保持体61局部性地被加热而会受到不良影响。
即,在加热装置5A中,当进行了如上所述的热处理时,如图7或图10所示,加热装置5A的热处理部5h中的发热体54成为在记录片材9A通过的通过区域E1与记录片材9A的非通过区域E2之间产生了不必要的温度差的状态。此时,发热体54中相当于非通过区域E2的部分在进行热处理时升温而成为造成温度差的主要原因的高温部,另一方面,发热体54中相当于通过区域E1的部分在进行热处理时相比于相当于非通过区域E2的部分(高温部)温度相对变低而成为造成温度差的主要原因的低温部。
因此,在加热装置5A中,从抑制由发热体54的相当于非通过区域E2的部分(高温部)中的温度的不必要的上升引起的温度差的产生的观点考虑,如图6、图7、图10等所示,在加热单元55中的发热体54的和与加热带53接触的一侧的面541a相反的一侧的面(背面)541b以接触的状态配置有2根热管1A、1B。在此,高温部为产生封入于热管1A、1B中的工作液12至少能够气化的程度的温度的部分,例如为成为150℃以上的温度的部分。
热管1A、1B均适用了由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结构构成的热管1。
并且,如图9等所示,热管1A、1B具有与发热体54的发热部542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而且,作为热管1A、1B,在设置空间被限制的部位以2根平行排列的状态配置,因此适用了相对小径(例如外径为2~3mm的范围)的热管。
如图7、图10等所示,该热管1A、1B配置成沿发热体54的另一面541b中的长边方向(沿记录片材9A的通过宽度方向Wd的方向)接触,并且成为在记录片材9A的输送方向C上隔着所需的间隔而平行的状态。
在实施方式2中,以如下方式配置。即,如图8等所示,首先,在接触保持体61中的容纳凹部61a设置安装热管1A、1B的安装槽65A、65B,且以在该安装槽65A、65B中分别容纳热管1A、1B的方式安装。接着,通过在接触保持体61中的容纳凹部61a容纳发热体54,该发热体54的另一面541b接触而将热管1A、1B保持成按压在安装槽65A、65B内的状态。热管1A、1B也可以相对于发热体54的另一面541b通过具有导热性的粘结剂、润滑脂等材料局部性地粘接固定。
并且,在该加热装置5A中,如图7等所示,将热管1A、1B配置成成为与热处理部5h中的发热体54的至少包含相当于上述非通过区域E2的部分(高温部)的相当于最大宽度尺寸W1的记录片材9A通过的通过区域E1的部分(当存在非通过区域E2时为低温部)接触的状态。此时的热管1A、1B构成为在与包含相当于上述非通过区域E2的部分(高温部)的相当于最大宽度尺寸W1的记录片材9A通过的通过区域E1的部分接触的区域中,第2液体输送部16配置成不与管10的内壁面10c及第1液体输送部15这两者接触的状态。
而且,在该加热装置5A中,将热管1A、1B配置成使第1液体输送部15成为与管10的内部的内壁面10c(图1等)中面对发热体54的部分接触的状态。
而且,在配置有该热管1A、1B的加热装置5A中,即便产生接触的部分FN中的发热体54中相当于记录片材9A不通过的非通过区域E2的部分而温度上升,发热体54的相当于非通过区域E2的部分的热量通过热管1A、1B的热移动的作用也会移动至成为相比于相当于该非通过区域E2的部分(高温部)温度相对较低的状态的相当于记录片材9A的通过区域E1的部分(低温部)。
此时,热管1A、1B大致以如下方式进行热量的移动。
例如,热管1A、1B均在与发热体54中的相当于记录片材9A的非通过区域E2的部分(高温部)接触的管10的部分中热量被传导,并在其管10的部分的内部存在的工作液12被加热而气化。此时,在热管1A、1B的该部分中夺取气化所需的热而进行吸热。而且,该气化的工作液12通过伴随该气化(主要为蒸发)的温度及压力的上升,朝向管10的内部的温度及压力相对较低的部分而移动。此时的管10的温度及压力相对较低的部分成为位于与发热体54中的相当于记录片材9A的通过区域E1的部分(低温部)接触的管10的中央侧的部分。
另一方面,在与管10中的相当于记录片材9A的通过区域E1的部分(低温部)接触的管10的部分中,已气化的工作液12(蒸汽)因被冷却而聚集并液化。此时,在热管1A、1B的该部分中,释放因液化而产生的冷凝热并进行散热。而且,该已液化的工作液12通过第1液体输送部15的毛细管力,向与相当于记录片材9A的非通过区域E2的部分接触的部分(高温部)大致沿管10的长边方向Ld移动。
在热管1A、1B中,通过重复以上动作,热量在管10中从温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向温度相对较低的部分大致沿管10的长边方向Ld移动。由此,在该热管1A、1B接触的发热体54中,相当于该非通过区域E2的部分(高温部)中的热量也向相当于记录片材9A的通过区域E1的部分(低温部)移动并进行热交换。
其结果,在加热装置5A中,与不配置热管1A、1B的情况(现有)相比,如图11的(A)所示,抑制该非通过区域E2中的温度比通过区域E1的温度更加上升,从而构成热处理部5h的主要部分的发热体54中所产生的温度差Δt得到抑制。该温度差Δt至少成为不必要的温度差。
尤其在热管1A、1B中,第1液体输送部15配置成与管10的内部的内壁面10c接触的状态,因此管10中所接收的热量迅速传导至第1液体输送部15,附着于第1液体输送部15或存在于其附近的工作液12变得容易气化,已气化的工作液12也变得容易通过存在于第1液体输送部15与第2液体输送部16之间的空间而进行移动。并且,第2液体输送部16配置成不与管10的内部的内壁面10c及第1液体输送部15这两者接触的状态,因此管10中所接收的热量与第1液体输送部15相比传导变慢但温度保持为相对较低,若已气化的工作液12(蒸汽)与第2液体输送部16接触,则迅速被液化,从而通过第2液体输送部16的毛细管力也变得轻松地进行工作液12的输送,
因此,在热管1A、1B中,有效地进行管10的内部中的工作液12的循环移动,并且也有效地进行热量的移动。
由此,在加热装置5A中,可有效地抑制热处理部5h的发热体54的通过宽度方向Wd上所产生的温度差,即在发热体54中产生的相当于非通过区域E2的高温部与相当于通过区域E1的低温部之间产生的不必要的温度差。尤其在该加热装置5A中,为了加热熔融由色调剂构成的像而良好的定影于记录片材9A,通过发热体54例如在150~230℃的范围内进行加热,但尽管适用了上述的相对小径的热管1A、1B,也有效地抑制该发热体54中所产生的不必要的温度差。从上述试验的结果明确可知,也能够获得该温度差的抑制效果。
因此,在加热装置5A中,即使在使小于最大宽度尺寸W1的宽度尺寸W(包含中间宽度尺寸W2及最小尺寸W3的尺寸)的记录片材9A连续通过之后,使相比于该较小的宽度尺寸W(W2或W3)的记录片材9A相对较宽的宽度尺寸W(W1或W2)通过并进行加热处理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由上述不必要的温度差引起的加热温度偏差的产生较少的加热。
并且,在图像形成装置7A中,即使在连续使用相对较小的宽度尺寸W(W2、W3)的记录片材9A之后使用相比于该较小的宽度尺寸W(W2、W3)的记录片材9A相对较宽的宽度尺寸W(W1、W2)而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通过成像装置2A形成的色调剂像在加热装置5A中通过由上述不必要的温度差引起的加热温度偏差的产生较少的加热进行良好的定影。由此,在图像形成装置7A中,能够获得由上述不必要的温度差引起的定影不均(加热不均)较少的均质的图像。
顺便提及,检查了对加热装置5A施加了电源时加热至规定的温度为止所需的时间即预热时间。该预热时间的测量通过在虚拟再现了加热装置5A的热处理部5h的主要部分(发热体54)的上述测量装置200中测量通过外侧的热电偶207a(图2)达到规定的温度即200℃为止所需时间来进行。并且,为了进行比较,使用上述比较例的热管1X进行了相同的测量。
将此时的测量结果示于图11的(B)中。
从图11的(B)所示的结果可知,当使用了实施例的热管1时,与使用了比较例的热管1X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预热时间。
由此,在该加热装置5A中,除了能够获得上述的抑制温度差(Δt)的效果(图3的(C))以外,还能够获得缩短预热时间的效果。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
在实施方式2中,作为热处理装置5例示了加热装置5A,但作为热处理装置5,除此之外,例如,如图12所示,还可以是具备冷却接触通过的被处理物9来进行热交换的热处理部5j的冷却装置5B。
该冷却装置5B构成为在设置有被处理物9的导入口50a及排出口50b的框体50的内部空间中配置冷却通过被处理物9的输送装置57、输送装置57输送的被处理物9的热处理部5j的一例即冷却部58以及将被处理物9向冷却部58按压的按压旋转体59等设备。
其中,作为被处理物9,例如适用需冷却的片状或板状的物体。在冷却装置5B中,作为被处理物9,例如将其宽度尺寸W为最大宽度尺寸W1的物体及窄于最大宽度尺寸W1的中间宽度尺寸W2的物体设为对象。
输送装置57例如使用传送带输送方式的装置。具体而言,输送装置57由具有导热性的环状传送带57a、以绕挂传送带57a并使其能够向由箭头表示的方向旋转的方式支承的支承辊57b、57c及对支承辊57b、57c中的一个传递旋转动力的未图示的驱动装置等构成。
按压旋转体59例如适用辊形状的旋转体。该按压旋转体59配置成将输送装置57的传送带57a压接于冷却部58而使其从动旋转。
冷却部58构成为以与输送装置57的传送带57a的内侧面接触的状态配置并进行冷却的处理部。具体而言,由具有导热性的支承体58a、使未图示的冷却介质(气体或液体)沿被处理物9的通过宽度方向Wd并且通过管及通道等持续输送或循环移动至该支承体58a的冷却体58b构成。在该冷却部58中,与传送带57a的内侧面接触的部分作为主要的冷却部而发挥作用。
支承体58a为沿长于被处理物9的最大宽度尺寸W1的尺寸的通过宽度方向Wd较长的形状的部件。冷却体58b为以沿支承体58a的长边方向(沿记录片材9A的通过宽度方向Wd的方向)并且成为在被处理物9的通过宽度方向Wd上彼此分开的平行的状态的方式直线状设置的冷却部。并且,冷却体58b与产生冷却介质并将其输送的未图示的装置连接。
在该冷却装置5B中,在由输送装置57的传送带57a输送的被处理物9通过冷却部58时对被处理物9进行冷却。此时,被处理物9以被按压旋转体59向冷却部58按压的状态通过。
而且,在该冷却装置5B中,例如,当使小于最大宽度尺寸W1的宽度尺寸W(中间宽度尺寸W2)的被处理物9连续通过并进行冷却时,也产生在该冷却部58中被处理物9不通过的区域即非通过区域E2。因此,在冷却部58中,在相当于被处理物9通过的通过区域E1的部分中进行热处理时通过冷却吸收热量而温度上升,相反,在相当于被处理物9的非通过区域E2的部分中由于进行热处理时不会通过冷却吸收热量,因此容易成为温度较低的状态。
在该情况下,冷却部58中相当于通过区域E1的部分成为相对高的温度,相反,相当于非通过区域E2的部分局部性地成为低的温度,在冷却部58整体中会产生温度差,其结果,有时在之后使较大的宽度尺寸W(W1)的被处理物9通过并进行冷却时会引起冷却不均。
即,在冷却装置5B中,当进行了如上述的冷却的热处理时,如图12的(B)所示,热处理部5j即冷却部58成为在相当于被处理物9的通过区域E1的部分与相当于被处理物9的非通过区域E2的部分之间产生了不必要的温度差的状态。此时,冷却部58中相当于被处理物9的通过区域E1的部分升温而成为造成温度差的主要原因的高温部,另一方面,冷却部58中相当于非通过区域E2的部分相比于相当于通过区域E1的部分(高温部)温度相对变低而成为造成温度差的主要原因的低温部。
而且,在该冷却装置5B中,也从抑制冷却部58中在相当于被处理物9的通过区域E1的部分(高温部)与相当于被处理物9的非通过区域E2的部分(低温部)之间所产生的不必要的温度差的观点考虑,如图12所示,在冷却部58的和与传送带57a接触的一侧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背面)以接触的状态配置有2根热管1A、1B。在此,高温部为产生封入于热管1A、1B中的工作液12至少能够气化的程度的温度的部分,例如为成为100℃以上的温度的部分。
热管1A、1B均适用了由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结构构成的热管1。
并且,在该冷却装置5B中,如图12的(B)所示,将热管1A、1B配置成成为与热处理部5j中的冷却部58的相当于至少最大宽度尺寸W1的被处理物9通过的通过区域E1的部分接触的状态。在此时的热管1A、1B中,其第2液体输送部16也配置成不与管10的内壁面10c及第1液体输送部15这两者接触的状态。
而且,在配置有该热管1A、1B的冷却装置5B中,即使在被处理物9(经由传送带57a)所接触的冷却部58中产生相当于被处理物9的非通过区域E2的部分而产生温度差,冷却部58的相当于通过区域E1的部分的热量通过热管1A、1B的热移动的作用也移动至成为相比于相当于该通过区域E1的部分(高温部)温度相对较低的状态的相当于被处理物9的非通过区域E2的部分(低温部)而进行热交换。
其结果,在冷却装置5B中,与不配置热管1A、1B的情况相比,在产生了相当于被处理物9的非通过区域E2的部分时通过区域E1中的温度上升得到抑制,从而冷却部58中所产生的不必要的温度差得到抑制。
并且,在冷却装置5B中,即使在缩小管10的短边方向Sd上的截面积S1的情况下,热管1A、1B的长边方向Ld上的导热性能也得到提高,从而由不必要的温度差引起的冷却不均的产生得到抑制。
并且,作为热处理装置5的另一例,例如也可以是具备进行使被处理物9干燥的热处理的热处理部5h及配置于该热处理部5h的需抑制被处理物9的通过宽度方向Wd上所产生的温度差的部分的热管等导热管1的干燥装置。此时的进行干燥的热处理成为进行加热的热处理。
而且,以在热处理装置5中配置的热管为代表的导热管1也可以是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中示出的结构的导热管1(图4)。并且,在热处理装置5中配置的导热管1的根数并不限于2根、也可以是1根或3根以上。在热处理装置5中配置的输送装置57也可以是采用除传送带输送方式以外的输送方式的输送装置。
并且,在实施方式2中,作为处理系统7例示了具备成像装置2A及加热装置5A的图像形成装置7A,但作为处理系统7,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结构。
作为处理系统7的另一例,例如,如图13的(A)所示,也可以是作为进行除热处理以外的另一处理的另一处理装置2采用了对被处理物9进行粉末涂装、印刷、基于其他图像形成方式的图像形成等另一处理的处理装置2的由粉末涂装装置、印刷装置及其他图像形成装置等构成的处理系统。在该情况下,作为热处理装置5,使用上述的加热装置5A、冷却装置5B及干燥装置等适当的装置。
并且,如图13的(B)所示,处理系统7即便处理装置2是对通过热处理装置5之后的被处理物9进行除热处理装置5中的热交换以外的另一处理的装置也能够适用。
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以例示及说明为目的而提供的。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全面详尽地包括本发明,并且并不将本发明限定于所公开的方式。很显然,对本发明所属的领域中的技术人员而言,各种变形及变更是自知之明的。本实施方式是为了最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应用而选择并说明的。由此,本技术领域中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通过对假定为各种实施方式的特定使用最优化的各种变形例来理解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由以上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来定义。

Claims (8)

1.一种导热管,其具备:
管,两端部被封闭;
工作液,封入于所述管内部并被气化及液化;及
液体输送部,将沿所述管内部的长边方向存在并被液化的工作液至少沿所述长边方向输送,
所述液体输送部具有当通过与所述管的长边方向正交的剖面进行观察时与所述管的内壁面的至少一部分范围接触的第1液体输送部和不与所述管的内壁面及所述第1液体输送部接触的第2液体输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管,其中,
所述第1液体输送部为由金属线构成的网状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热管,其中,
所述第2液体输送部为捻合金属线而成的线状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热管,其中,
所述第2液体输送部为由金属线构成的网状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热管,其中,
所述管为由3mm以下的外径构成的剖面圆形的管。
6.一种热处理装置,其具备:
热处理部,与接触通过的被处理物进行热交换;及
导热管,设置成遍及所述热处理部中相当于被处理物通过的通过区域的部分及相当于被处理物不通过的非通过区域的部分,
作为所述导热管使用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热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导热管中的所述第1液体输送部与所述管的内壁面中包含与所述热处理部的在进行热交换时需吸热的高温部接触的部分的范围接触。
8.一种处理系统,其具备:
热处理装置,具有与接触通过的被处理物进行热交换的热处理部;及
另一处理装置,对通过所述热处理装置之前或通过所述热处理装置之后的被处理物进行除所述热交换以外的另一处理,
所述热处理装置构成为包含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热处理装置。
CN202110751198.7A 2020-12-22 2021-07-01 导热管、热处理装置及处理系统 Pending CN1146609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11954A JP2022098532A (ja) 2020-12-22 2020-12-22 熱伝動管、熱処理装置および処理システム
JP2020-211954 2020-12-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60914A true CN114660914A (zh) 2022-06-24

Family

ID=82022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51198.7A Pending CN114660914A (zh) 2020-12-22 2021-07-01 导热管、热处理装置及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982493B2 (zh)
JP (1) JP2022098532A (zh)
CN (1) CN114660914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16266A (en) * 1974-08-02 1978-09-26 Agency Of Industrial Science & Technology Apparatus for heat transfer
JPS5924969Y2 (ja) 1976-10-22 1984-07-23 キ−ンツレ・アパラ−テ・ゲゼルシヤフト・ミツト・ベシユ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 記録担体の駆動に用いられる伝動機構内のかみ合い遊びを補償するための装置
NL7612360A (nl) * 1976-11-08 1978-05-10 Philips Nv Warmtepijp.
DE3929024A1 (de) * 1989-09-01 1991-03-14 Deutsche Forsch Luft Raumfahrt Heatpipe
US5000252A (en) * 1990-02-22 1991-03-19 Wright State University Thermal energy storage system
JP2706359B2 (ja) 1990-07-31 1998-01-28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複合細線の製造方法
TW407455B (en) * 1997-12-09 2000-10-01 Diamond Electric Mfg Heat pipe and its processing method
KR100290461B1 (ko) 1998-05-25 2001-06-01 정선종 편조형윅구조를갖는히트파이프
TW577969B (en) * 2003-07-21 2004-03-01 Arro Superconducting Technolog Vapor/liquid separated heat exchanging device
US7647961B2 (en) * 2004-10-25 2010-01-19 Thermal Corp. Heat pipe with axial and lateral flexibility
JP2007156171A (ja) * 2005-12-06 2007-06-21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
JP4749925B2 (ja) * 2006-04-21 2011-08-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8051389A (ja) * 2006-08-24 2008-03-06 Asahi Kasei Fibers Corp ヒートパイプ型伝熱装置
US20090016765A1 (en) * 2007-07-12 2009-01-15 Kycera Mi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01398272A (zh) * 2007-09-28 2009-04-01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热管
JP5258386B2 (ja) 2008-05-27 2013-08-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5075273B2 (ja) * 2009-02-24 2012-11-2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扁平型ヒートパイプ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605918B2 (ja) 2015-10-30 2019-11-13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パイ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96339A1 (en) 2022-06-23
US11982493B2 (en) 2024-05-14
JP2022098532A (ja) 2022-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63931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687481B2 (en) Inductive thermal fixing apparatus having magnetic flux blocking plate with specific thickness
KR101548037B1 (ko) 화상 가열 장치
JP7167780B2 (ja) ヒータ、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30244176A1 (en) Heating device
CN114660914A (zh) 导热管、热处理装置及处理系统
US11442386B2 (en) Heating device and apparatus using member to be heated
US20050189339A1 (en) Heating plate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11378899B1 (en) Thermally conductive pipe, thermal processing device, and processing system
JP2008076857A (ja)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81413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そ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52662A (ja) 定着装置
JP7124583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20230324836A1 (en) Heating device and heating-object utilization apparatus
JP2021131466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20373948A1 (en) Heating device and heating-target using apparatus
US11092918B1 (en) Hea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heat pipe having flat outer surface
JP7253134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016427B1 (en)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30110956A1 (en) Rotator driver,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0032972A (ja) 定着装置
JP2023110518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57091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190114186A (ko) 정착벨트에 열을 고르게 분산시키기 위한 정착장치
CN117950288A (zh) 热导管、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