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60584A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660584A CN114660584A CN202011540238.5A CN202011540238A CN114660584A CN 114660584 A CN114660584 A CN 114660584A CN 202011540238 A CN202011540238 A CN 202011540238A CN 114660584 A CN114660584 A CN 11466058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quence
- binary sequence
- ppdu
- pair
- targ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6
- 230000008447 percep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5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9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0137 ann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1480 coordinate desc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2922 simulated ann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311 autocorrelation fun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314 correlation fun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31 fluor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21615 conju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Fluorine atom Chemical compound [F]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37 fluor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83 ground stat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3 slow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0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3/00
- G01S7/40—Means for monitoring or calibrating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02—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f radio waves, e.g. prim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 G01S13/06—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 G01S13/08—Systems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003—Bistatic radar systems; Multistatic radar system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02—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f radio waves, e.g. prim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 G01S13/06—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 G01S13/08—Systems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 G01S13/10—Systems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using transmission of interrupted, pulse modulated waves
- G01S13/103—Systems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using transmission of interrupted, pulse modulated waves particularities of the measurement of the distance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003—Transmission of data between radar, sonar or lidar systems and remote stations
- G01S7/006—Transmission of data between radar, sonar or lidar systems and remote stations using shared front-end circuitry, e.g. antenna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0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3/00
- G01S7/36—Means for anti-jamming, e.g. ECCM, i.e. electronic counter-counter measur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0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3/00
- G01S7/024—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3/00 using polarisation effects
- G01S7/025—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3/00 using polarisation effects involving the transmission of linearly polarised wa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 Photometry And Measurement Of Optical Pulse Characteristic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生成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所述PPDU包含训练字段,所述训练字段包含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发送所述PPDU。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进行目标感知,且使感知性能得到提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局域网(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感知是一种利用无线信号进行目标感知的技术。这项技术基于无线电测量和采样环境的能力。两个物理设备之间的每个通信路径都提供了提取其周围环境信息的机会。WLAN设备由于无需布线、移动性高、传输速率快等优点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运用,因此,基于WLAN标准的WLAN感知(WLAN Sensing)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现有的IEEE 802.11系列标准有主流低频段(例如:2.4GHz和5GHz)相关标准(例如:802.11n,802.11ac,802.11ax等)和高频段(例如:60GHz)相关标准(例如:802.11ad,802.11ay),现有技术中的WLAN Sensing一般基于上述现有标准进行目标感知。
高频段(例如:60GHz)信号的波长短,对运动目标敏感,传输带宽大,距离分辨率高,因此其具有良好的目标感知优势。但是,现有的高频段相关标准采用的序列,都是针对最优通信性来设计的,因此无法实现最优的感知。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可以用于目标感知,且使感知性能得到提高。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生成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所述PPDU包含训练字段,所述训练字段包含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
发送所述PPDU。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申请对序列进行了优化设计,使序列能够应用在现有的高频段相关标准,并且可以进行更高性能的目标感知。
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基于二元序列对、阿拉蒙蒂Alamouti矩阵和罗海特-苏-摩尔斯PTM序列得到,其中,所述Alamouti矩阵包括:
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基于二元序列对、阿拉蒙蒂Alamouti矩阵和罗海特-苏-摩尔斯PTM序列得到的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为具有高多普勒容限的可变长序列,能够应用在现有的高频段相关标准中进行目标感知,且使感知性能得到提高,具有良好的感知功能。
其中,M可以有不同的取值。M的不同取值对应不同长度的用于感知的序列,M取值越大,对应生成的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越长,该序列用于感知时的序列之间干扰越小,感知性能越好。由于目标感知的序列发送时间需要小于序列用于感知的最大积累时间,可选的,M取值为1~5的整数。该取值范围内对应的长度的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的感知性能较好。但是M的取值范围并不仅限于此。
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当M=1时,所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为SVm11、SHm12;其中,所述SVm11、SHm12分别为:
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当M=2时,所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的SVm21、SHm22;其中,所述SVm21、SHm22分别为:
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当M=3时,所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的SVm31、SHm32;其中,所述SVm31、SHm32分别为:
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包括以下任一一种:256位、512位、1024位、2048位。
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二元序列对作为生成感知序列的基序列,局部区域具有低自相关和低互相关性,基于该具有低自相关和低互相关性的二元序列对所生成的感知序列具高多普勒容忍性,以及更好的目标感知性能。
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当所述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为256位时,所述二元序列对所对应的序列分别为:
Sn2561、Sn2562;其中,所述Sn2561、Sn2562的具体形式见具体实施例方式。
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当所述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为512位时,所述二元序列对所对应的序列分别为:
Sn5121、Sn5122;其中,所述Sn5121、Sn5122的具体形式见具体实施例方式。
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当所述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为1024时,所述二元序列对所对应的序列分别为:
Sn10241、Sn10242;其中,所述Sn10241、Sn10242的具体形式见具体实施例方式。
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当所述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为2048时,所述二元序列对所对应的序列分别为:
Sn20481;Sn20482;其中,所述Sn20481;Sn20482的具体形式见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接收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所述PPDU包含训练字段,所述训练字段包含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
根据所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进行目标感知。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申请对序列进行了优化设计,使序列能够应用在现有的高频段相关标准,并且可以进行更高性能的目标感知。
作为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基于二元序列对、阿拉蒙蒂Alamouti矩阵和罗海特-苏-摩尔斯PTM序列得到,其中,所述Alamouti矩阵包括:
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基于二元序列对、阿拉蒙蒂Alamouti矩阵和罗海特-苏-摩尔斯PTM序列得到的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为具有高多普勒容限的可变长序列,能够应用在现有的高频段相关标准中进行目标感知,且使感知性能得到提高,具有良好的感知功能。其中,M可以有不同的取值。M的不同取值对应不同长度的用于感知的序列,M取值越大,对应生成的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越长,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的在目标感知时干扰越小,感知性能越好。由于目标感知的序列发送时间需要小于序列用于感知的最大积累时间,可选的,M的取值为1~5的整数。该取值范围内对应的长度的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的感知性能较好。需说明的是,M的取值范围并不仅限于此。
作为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当M=1时,所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为SVm11、SHm12;其中,所述SVm11、SHm12分别为:
作为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当M=2时,所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的SVm21、SHm22;其中,所述SVm21、SHm22分别为:
作为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当M=3时,所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的SVm31、SHm32;其中,所述SVm31、SHm32分别为:
作为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包括以下任一一种:256位、512位、1024位、2048位。
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二元序列对作为生成感知序列的基序列,该二元序列对设计原则是局部区域具有低自相关和低互相关性,基于该具有低自相关和低互相关性的二元序列对所生成的感知序列具高多普勒容忍性,以及更好的目标感知性能。
作为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当所述二元序列对的长度为256位时,所述二元序列对所对应的序列分别为:
Sn2561、Sn2562;其中,所述Sn2561、Sn2562的具体形式见具体实施例方式。
作为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当所述二元序列对的长度为512位时,所述二元序列对所对应的序列分别为:
Sn5121、Sn5122;其中,所述Sn5121、Sn5122的具体形式见具体实施例方式。
作为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当所述二元序列对的长度为1024时,所述二元序列对所对应的序列分别为:
Sn10241、Sn10242;其中,所述Sn10241、Sn10242的具体形式见具体实施例方式。
作为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当所述二元序列对的长度为2048时,所述二元序列对所对应的序列分别为:
Sn20481;Sn20482;其中,所述Sn20481、Sn20482的具体形式见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该数据传输装置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实现方式。
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该数据传输装置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可能实现方式。
本申请第五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生成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所述PPDU包含训练字段,所述训练字段包含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
所述收发器用于发送所述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
本申请第六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
所述收发器用于接收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所述PPDU包含训练字段,所述训练字段包含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进行目标感知。
本申请第七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处理电路和输出接口;
所述处理电路用于生成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所述PPDU包含训练字段,所述训练字段包含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
所述输出接口用于输出所述PPDU。
本申请第八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处理电路和输入接口;
所述输入接口用于输入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所述PPDU包含训练字段,所述训练字段包含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
所述处理电路用于根据所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进行目标感知。
本申请第九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可能方法的指令。
本申请第十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可能方法的指令。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的各个特征和各个特征之间的联系。附图均为示例性的,一些特征并不以实际比例示出,并且一些附图中可能省略了本申请所涉及领域的惯常的且对于本申请非必要的特征,或是额外示出了对于本申请非必要的特征,附图所示的各个特征的组合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另外,在本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所指代的内容也是相同的。具体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全极化雷达系统的发射接收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802.11ad的帧结构;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802.11ay的帧结构;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生成二元序列对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利用坐标下降法迭代更新二元序列对的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生成二元序列对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生成二元序列对的方法中利用坐标下降法迭代更新二元序列对的具体实现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感知的序列的自模糊函数的模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感知的序列的互模糊函数的模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用于感知的序列的自模糊函数的模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用于感知的序列的互模糊函数的模型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用于感知的序列的自模糊函数的模型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用于感知的序列的互模糊函数的模型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发送端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接收端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词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或模块A、模块B、模块C等类似用语,仅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以外的顺序实施。
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表示步骤的标号,如S110、S120……等,并不表示一定会按此步骤执行,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前后步骤的顺序,或同时执行。
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包括”不应解释为限制于其后列出的内容;它不排除其它的元件或步骤。因此,其应当诠释为指定所提到的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或部件及其组群。因此,表述“包括装置A和B的设备”不应局限为仅由部件A和B组成的设备。
本说明书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意味着与该实施例结合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本说明书各处出现的用语“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实施例中”并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例,但可以指同一实施例。此外,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能够以任何适当的方式组合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如从本公开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那样。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如有不一致,以本说明书中所说明的含义或者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内容得出的含义为准。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
为了准确地对本申请中的技术内容进行叙述,以及为了准确地理解本申请,在对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之前先对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及相关技术给出如下的解释说明或定义:
(一)全极化雷达、极化散射矩阵和脉冲重复间隔
全极化雷达:极化和幅度、频率、相位一起构成电磁波的完整描述,是目标的本质特征之一。目标的极化特性用目标极化散射矩阵(polarization scattering matrix,PSM)描述,它可以提供比雷达散射截面(radar-cross section,RCS)更丰富的电磁散射信息,并且能够提升雷达抗干扰、反隐身、反杂波等方面的性能。目标PSM的准确测量是利用目标极化信息的前提和基础,目前,用于目标PSM测量的雷达称为全极化雷达。
其中,极化散射矩阵(polarization scattering matrix,PSM)用于描述目标的极化特性,它可以提供比雷达散射截面(radar-cross section,RCS)更丰富的电磁散射信息。根据PSM信息,可以实现雷达测距等。PSM矩阵中的参数是目标散射系数。
脉冲重复间隔(Pulse Repetition Interval,PRI):脉冲重复间隔是指一个脉冲和下一个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
(二)模拟退火法、坐标下降法
模拟退火(Simulated Annealing,SA):模拟退火算法来源于固体退火原理,将固体加温至充分高,再让其慢慢冷却,加温时,固体内部粒子随温升变为无序状,内能增大,而慢慢冷却时粒子渐趋有序,在每个温度都达到平衡态,最后在常温时达到基态,内能减为最小。根据梅特罗波利斯Metropolis准则,粒子在温度T时趋于平衡的概率为e(-ΔE/(kT)),其中E为温度T时的内能,ΔE为E的改变量,k为玻尔兹曼Boltzmann常数。用固体退火模拟组合优化问题,将内能E模拟为目标函数值f,温度T演化成控制参数t,即得到解组合优化问题的模拟退火算法:由初始解i和控制参数初值t开始,对当前解重复“S1产生新解;S2计算目标函数差;S3接受或舍弃”的迭代,并逐步衰减t值,算法终止时的当前解即为所得近似最优解,这是基于蒙特卡罗迭代求解法的一种启发式随机搜索过程。退火过程的控制,包括控制参数的初值t及其衰减因子Δt、每个t值时的迭代次数L和停止条件S。
坐标下降(Coordinate Descent,CD):坐标下降法是一种非梯度优化算法。算法在每次迭代中,在当前点处沿一个坐标方向进行一维搜索以求得一个函数的局部极小值。在整个过程中循环使用不同的坐标方向。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单位模序列是指序列中各个元素模长均为1的序列;二元序列是指各元素值的字母集大小为2,一般为{-1,1}或者{0,1}。其中,字母集指元素能够取的值的集合。进一步的,由于极化散射矩阵(PSM)是实现测距的前提条件,因此,下面介绍如何通过用于感知的序列得到PSM信息的过程。
全极化雷达系统是一种能够在两个正交极化上同时发送和接收信号的系统。通过该系统对用于感知的序列的进行发送和接收,进一步计算接收后的序列的自模糊函数和互模糊函数,由此可以进一步地获取得到PSM矩阵的信息,通过该PSM矩阵信息可以获取测距信息。
其中,全极化雷达系统模型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表1全极化雷达系统模型中第一行表示在垂直极化方向V的发射天线上,发送N条序列,其中sV,n表示在第n个脉冲重复间隔PRI中发送的序列。第二行表示在水平极化方向H的发射天线上,发送N个序列,其中sH,n表示在第n个脉冲重复间隔PRI中发送的序列。第三、四行表示通过两根在垂直、水平极化方向的V,H接收天线上,接收N个序列,其中rV,n和rH,n分别表示对应所述天线的第n个脉冲重复间隔PRI中接收的序列。第五行表示对应所述垂直极化方向V的接收天线所设置的滤波器组,匹配sV,0和sH,0。第六行表示对应所述水平极化方向H的接收天线所设置的滤波器组,也是匹配sV,0和sH,0。其中,第五、六行中的~表示反转共轭的意思。
如图2所示为雷达系统的发射接收图,其中,第n个PRI对应雷达的发送信号为sn,该雷达接收到的信号的向量rn为:
rn=Hsnejnθ,
其中,H矩阵对应PSM矩阵,其中的hVH表示从水平极化方向H进入垂直极化V的目标散射系数,hHV表示从垂直极化V进入水平极化方向H的目标散射系数,hVV表示从垂直极化V进入垂直极化V的目标散射系数,hHH表示从水平极化方向H进入水平极化方向H的目标散射系数,θ表示多普勒频移。
其中表示rV,n和做卷积;表示rH,n和做卷积;表示rV,n和做卷积;表示rH,n和做卷积;表示sV,n的反转共轭;表示sH,n的反转共轭;k表示时延;表示在第n个PRI中,接收到的信号的向量rn通过滤波器组后,该第n个PRI中的输出。
由此,所有PRI的输出,即系统的总输出为:
其中,对应上述公式中,矩阵值的模糊函数为:
其中,上述主对角线上的两个模糊函数gV,V(k,θ)和gH,H(k,θ)分别为垂直极化方向V、水平极化方向H接收的序列的自模糊函数,副对角线上的两个模糊函数gH,V(k,θ)和gH,H(k,θ)分别为垂直极化方向V、水平极化方向H接收的序列的互模糊函数。上述子模糊函数和互模糊函数可以通过各自的模糊函数公式计算得到,也就是说,可得到。
在此基础上,又由于系统的总输出Output(k)为已知,因此,由上述Output(k)公式进而可以得到即前述所指的也就是目标极化散射矩阵(PSM)。进一步地,可以基于该PSM矩阵获取测距信息。由上,为通过全极化雷达系统发送序列并接收序列,以及进一步计算序列的自模糊函数、互模糊函数并进一步获取PSM矩阵以获取测距信息的介绍说明。由上可见,要实现测距感知需要对用于感知的序列进行发送和接收,因此序列优良对于感知性能的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现有的序列是针对最优通信性来设计的,因此无法实现最优的感知。
因此,本申请将用于感知的序列进行了优化设计,使该序列既能够应用在现有的高频段相关标准,又能够进行更高性能的目标感知。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具体的,如图1所示,该方法可包括:
S110:发送端生成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所述PPDU包含训练字段,所述训练字段包含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3A所示,图3A为高频段802.11ad的帧结构。图3A示出的训练字段单元(TRN-UNIT)中包含上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在802.11ad标准下,利用该序列进行目标感知,可以提高感知性能。再例如,如图3B所示,图3B为高频段802.11ay的帧结构。其中,图3B示出的训练字段单元(TRN-UNIT)中包含上述用于感知的序列,同样的,在802.11ay标准下,利用该序列进行目标感知,也可以提高感知性能。
S120:发送端发送所述PPDU。
可选的,发送端可以以广播、单播或组播的方式发送该PPDU。
S130:接收端接收所述PPDU。
接收端接收到所述PPDU,利用该PPDU中包含的序列进行目标感知。
具体的,在步骤S110中,训练字段所包含的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基于二元序列对、阿拉蒙蒂Alamouti矩阵和罗海特-苏-摩尔斯PTM序列(Prouhet-Thue-Morse,PTM)得到,所述Alamouti矩阵包括:
其中,所述x,y为所述二元序列对,分别为x,y的反转复共轭,所述矩阵A0对应所述PTM序列中的0,所述矩阵A1对应所述PTM序列中的1,也就是说,当PTM序列中的元素值为0时,对应Alamouti矩阵中的A0,当PTM序列中的元素值为1时,对应Alamouti矩阵中的A1。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PTM序列和Alamouti矩阵之间的上述对应关系得到第一矩阵,该第一矩阵的第一行构成V极化方向上的序列,该矩阵的第二行构成H极化方向上的序列,也就是说该第一矩阵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构成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说的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进一步的,PTM序列为它的递归定义为a0=0,a2k=ak,a2k+1=1-ak,其中k>0;PTM序列长度为为2M+1,M为大于0的整数。M可以有不同的取值。具体的,M的不同取值对应不同长度的用于感知的序列,M取值越大,对应生成的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越长,该序列用于感知时的序列之间干扰越小,感知性能越好。
示例性的,下面给出了几种不同的M值,对应获取不同长度的用于感知的序列。需要说明的是,M的取值仅是示例,并不限定于以下几个值,根据上述介绍,M可以取任意大于0的整数值。另外,在下述实施例中,x,y为二元序列对,分别为x,y的反转复共轭。为了简洁,在此做统一说明,下文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M=1时,所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为SVm11、SHm12,具体的,该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分别为:
具体的,M=1时,PTM序列的长度为4,PTM序列的取值为0110,根据Alamouti矩阵和PTM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第一矩阵为A=[A0 A1 A1 A0],具体为:
第一矩阵的第一行对应目标感知序列的SVm11,第一矩阵的第二行对应目标感知序列的SHm12。
具体的,M=2时,PTM序列的长度为16,PTM序列的取值为01101001,该PTM序列01101001对应8个Alamouti矩阵A0 A1 A1 A0 A1 A0 A0 A1。这8个Almouti矩阵构成一个第一矩阵A2=[A0 A1 A1 A0 A1 A0 A0 A1]。具体的:
第一矩阵A2的第一行对应SVm11,第一矩阵A2的第二行对应SHm12。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当M=3时,所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为SVm31、SHm32,其中,
具体的,M=3时,PTM序列的长度为16,PTM序列的取值为0110100110010110,该PTM序列0110100110010110对应16个Alamouti矩阵A0 A1 A1 A0 A1 A0 A0 A1 A1 A0 A0 A1A0 A1 A1 A0。这16个Almouti矩阵构成一个第一矩阵A3=[A0 A1 A1 A0 A1 A0 A0 A1 A1A0 A0 A1 A0 A1 A1 A0]。具体的:
第一矩阵A3的第一行对应目标感知序列的SVm11,第一矩阵A3的第二行对应目标感知序列的SHm12。
基于上述实施例,根据二元序列对、Alamouti矩阵和PTM序列可以获得不同长度的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适用于不同的目标感知场景,并且,该用于感知的序列具有高多普勒容限。
进一步的,用于生成所述用于感知的序列的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可以包括以下任一一种:256位、512位、1024位、2048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为256位,所述二元序列对所对应的序列为:
也就是上述二元序列对x,y中x对应为Sn2561,y对应为Sn2562。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为512位,所述二元序列对所对应的序列为:
也就是上述二元序列对x,y中x对应为Sn5121,y对应为Sn5122。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为1024,所述二元序列对所对应的序列为:
也就是上述二元序列对x,y中x对应为Sn10241,y对应为Sn10242。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为2048,所述二元序列对所对应的序列为:
也就是上述二元序列对x,y中x对应为Sn20481,y对应为Sn20482。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二元序列对作为生成感知序列的基序列,该二元序列对设计原则是局部区域具有低自相关和低互相关性,所述低自相关是指在该局部区域内二元序列对自相关之和在除了0的位置接近于零,所述低互相关性是指该区域内互相关也接近于零。其中,所述自相关之和,是指二元序列对的这两条序列分别做自相关,再求和。所述0的位置是指两条序列完全对齐的位置。基于该具有低自相关和低互相关性的二元序列对所生成的感知序列具高多普勒容忍性,以及更好的目标感知性能。具体体现在使用该感知序列进行感知时,由该感知序列的自模糊函数模型显示,在任何多普勒频偏下,序列自相关的主瓣(0位置)保持稳定,说明本申请的感知的序列在进行目标感知时具有高多普勒容忍性。且由所述自模糊函数模型显示在任何多普勒频偏下,序列的自相关在局部范围内旁瓣(除了0的位置)接近于零,说明本申请有助于更好的实现目标感知。由互模糊函数模型显示互模糊函数值较低,说明感知序列之间的相互干扰较小,有助于更好的目标感知。另外,关于前述提及的“局部区域”,示例性的,考虑到在目标感知技术领域中实际应用场景的应用范围以及现有的高频标准中单载波物理层的速度为1.76Gbps,可以将上述设计准则中的所述局部区域的范围设为±128,该局部区域对应实际场景中的±21.82米,若是自收自发的情况,则对应实际场景中的±10.91米。该局部区域围的取值可以满足现有高频相关标准中的应用场景。上述的“±128”表示在生成该区域范围内的二元序列对时,一个序列保持不动,另外一个移动,向左移动128(-128),向右移动12(+128)。
进一步的,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提供的生成上述二元序列对的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4所示,本申请提供的生成上述二元序列对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S410:初始化二元序列对和模拟退火算法中的退火温度。
具体的初始化二元序列对的长度为想要获得的二元序列对的长度,例如,想要获得的二元序列对的长度为256位,则初始化的二元序列的长度为256位。
S420:执行模拟退火算法时,在模拟退火算法的每个退火温度下执行下述步骤:将当前退火温度下的输入二元序列对根据坐标下降法迭代更新。在根据坐标下降法迭代更新二元序列对的过程中,从这些更新的二元序列对中搜索得到最优二元序列对,并同步更新最优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的流程图,本步骤S420:可包括下述子步骤S4201-S4203:
S4201:将所述输入二元序列对中各条序列的各个元素逐位进行翻转,其中,每翻转一位元素对应一次坐标下降法的迭代更新中的一次更新;
S4202:在每次更新时,即在每翻转一位元素时,针对该元素翻转后形成的二元序列对,即翻转后的二元序列对,计算其目标函数值;该目标函数值的计算可包括下述两步:
第一步,采用下述公式计算翻转后的二元序列对中的各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及互相关函数;
自相关函数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C′x(k)为所述二元序列对中,序列x翻转第i个元素前的自相关函数值,
Cx(k)为序列x翻转第i个元素后的自相关函数值,
xi表示序列x的第i个元素,k表示时延;xi-k表示序列x的第i-k个元素;xi+k表示序列x的第i+k个元素;L表示序列x的长度。
互相关函数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翻转序列x的第i个元素后,序列x和序列y的互相关函数为:
翻转序列y的第i个元素后,序列x和序列y的互相关函数为:
C′xy(k)为序列x或序列y翻转前的互相关函数值。
Cxy(k)为序列x或序列y翻转后的互相关函数值。
k表示时延,xi表示序列x的第i个元素,yi表示序列y的第i个元素,yi+k表示序列y的第i+k个元素。
第二步,采用下式计算翻转后的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
所述目标函数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s.t.|xk|=1,k=0,1,...,L-1,
|xk|=1,k=0,1,...,L-1,
Cx(k)表示序列x的自相关函数。
Cy(k)表示序列y的自相关函数。
Cxy(k)表示x和y的互相关函数。
xk表示x的第k个码元,yk表示y的第k个码元。
S4203:对应步骤S4202每次更新时,即在每翻转一位元素时,按照如下情况之一确定是否将翻转前的二元序列对更新为翻转后的二元序列对,并进行最优二元序列对的相应更新:
A)当所述翻转后形成的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不大于本次翻转前的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时,将翻转前的二元序列对更新为翻转后形成的二元序列对,即接受二元序列对在本次迭代的更新(也即接收本次元素的翻转)。并且,将最优二元序列对更新为该翻转后形成的二元序列对(即将最优二元序列对作为中间值来记录接受本次更新后的二元序列对),并记录该翻转后的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即记录当前更新后的最优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
B)当所述翻转后形成的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大于本次翻转前的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时,且,接受概率函数的值小于一数值时,将翻转前的二元序列对更新为翻转后的二元序列对(即(即以一定概率接受本次元素的翻转))。并且,将目标函数值更新为所述翻转后形成的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此时,最优二元序列对不进行更新(即最优二元序列对仍为翻转前的二元序列对)。
C)当所述翻转后形成的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大于本次翻转前的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时,且,接受概率函数的值大于等于一数值时,本次翻转前的二元序列对不更新(即本次翻转后形成的二元序列对更新为本次翻转前的二元序列对,不接受本次元素的翻转)。此时,最优二元序列对以及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均不进行更新,即二者均为翻转前二元序列对的相关值。
其中,所述接受概率函数为其中,P为接受概率函数的值,f为翻转后形成的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f0为翻转前的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即更新最优二元序列对之前的其目标函数值),T为模拟退火算法中的本次退火温度。与所述接受概率函数值做大小比较的所述数值可为[0,1]之间的随机数,也可以为一预设值。
上述步骤根据两次迭代过程中的目标函数值的大小关系、以及根据模拟退火算法准则设计的贪婪搜索概率(即上述接受概率)来确定是否有必要记录(通过最优二元序列对的方式记录)二元序列对在本次迭代过程中的更新,不仅保证了目标函数的收敛性,也将模拟退火算法中的退火温度作为利用坐标下降法迭代更新二元序列对的判断条件,避免了获得的二元序列对陷入局部最优,能够搜索到具有良好的局部自相关和互相关的二元序列对。
S430:在模拟退火算法的每个退火温度下:将当前退火温度下,采用坐标下降法结束时得到的二元序列对作为当前退火温度下的输出二元序列对,该输出二元序列对作为下一退火温度下的输入二元序列对,以在下一退火温度下再次通过步骤S420来更新所述最优二元序列对。
S440:当达到模拟退火算法退出条件时,结束该模拟退火算法,将此时的最优二元序列对作为所要生成的二元序列对输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退出条件可为以下之一:
退出条件一:当模拟退火算法的退火温度逐步下降,达到预设退火温度的最低阈值时。或
退出条件二:当连续下降的退火温度下,这些退火温度下的各输出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稳定时。或
退出条件三:当连续下降的退火温度下,这些退火温度下的各输出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稳定时,且当前退火温度低于某一预设值时。
上述连续下降的退火温度下的各输出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稳定时,即表示最优二元序列对稳定了,故退出模拟退火算法,将此时的最优二元序列对作为所要生成的二元序列对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各输出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稳定是指一定次数的连续下降的退火温度下,这些退火温度下的各输出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未发生变化或变化低于一阈值。
本申请通过将模拟退火算法和坐标下降法相结合来生成二元序列对,既可以保证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收敛到稳定值,又可以搜索到最优二元序列对。且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快速计算目标函数值的方法,能够将的目标函数计算的复杂度从O(L2)降低为线性复杂度O(L)。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申请提供的生成二元序列对的方法,下面将结合附图6和附图7,对本申请提供的生成二元序列对的方法流程进行示例性说明。
如图6所示,为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二元序列对生成方法的主流程图,可以包括下述步骤:
S210a-S210b:接收输入的初始参数值,完成各参数的初始化,包括:
使输入二元序列对X的初始二元序列对为X0,即使X=X0;并使最优二元序列对Xbest的初始值为该X0,即使Xbest=X0;其中,初始二元序列对X0所包含的序列的总条数(即二元序列对的大小)为M,二元序列对的每条序列包含的元素的数量(即长度)为L。
使模拟退火算法中所要使用的预设最低退火温度为Tmin;使预设退火系数为α,其中α>0,且其取值可以为小于且接近1的数值,例如:0.96、0.95等。
S220:判断当前退火温度T与预设最低退火温度Tmin之间的大小关系,当T≤Tmin时,即当前退火温度小于预设最低退火温度时(对应S140中退出条件一),输出最优二元序列对,并结束本流程;否则执行步骤S230。
S230:利用坐标下降法对输入二元序列对X进行n次迭代更新、并迭代更新最优二元序列对Xbest,及计算每次更新后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f。坐标下降法迭代结束后,将输出的二元序列对作为当前退火温度T的输出二元序列对。本步骤将在后文进行详述。
其中,计算每次更新后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f的具体计算方法可参见前述步骤S122。
S240:利用T=α*T更新退火温度,如步骤S210所述,α为预设退火系数。
S250a-S250c:判断上一退火温度(即退火温度更新前)的输出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f,在模拟退火算法的连续t次降温的过程中,是否出现连续t次该目标函数值为稳定状态。若是,则将本次退火温度下坐标下降法迭代更新结束时形成的最优二元序列对Xbest作为本次退火温度下的输出二元序列对,并作为下一退火温度下的输入二元序列对,并返回步骤S220;若否,则将本次退火温度下坐标下降法迭代更新结束时形成的二元序列对作为本次退火温度下的输出二元序列对,并作为下一退火温度下的输入二元序列对,并返回步骤S220。
如图7所示,为上述步骤S230中利用坐标下降法对二元序列对X进行n次迭代更新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包括下述步骤:
S2301:输入所述初始化二元序列对X0,包括输入二元序列对X0的序列的总条数M和每个序列包含的元素的数量L,并预设坐标下降法所使用的最大迭代次数为Num,以及用于迭代计算各次用的变量n,并初始化n=1,另外还会对应数二元序列对X0的序列的总条数M设置用于计算各条序列的变量m,其中m∈M,对应元素的数量L设置用于迭代计算各元素用的变量i,其中i∈L。
S2302:计算二元序列对X0的目标函数值f作为目标函数值的初始值f0。其中,目标函数值f具体计算方法可参见前述步骤S122。
S2303a-S2303b:判断n与最大迭代次数为Num的大小关系,若n≤Num,即当前迭代次数小于等于最大迭代次数,则令变量m=1,即给变量m设置初始值1(从二元序列对中第1条序列开始迭代计算),执行步骤S2304;若n>Num,则表示坐标下降法迭代次数已经完成,结束本次坐标下降法的流程。
S2304:判断m与M的大小关系,若m≤M,即表示当前二元序列对中序列未全部完成迭代计算,此时执行步骤S2306,若m>M,即表示二元序列对的各条序列均完成迭代计算,此时执行步骤S2305。
S2305:令n=n+1,并返回步骤S2303,以进行坐标下降法中的下一次的迭代计算。
S2306:令变量i=1,即给变量i设置初始值1(从序列中第1个元素开始进行翻转计算),然后执行步骤S2307。
S2307:判断i与L的大小关系,若i≤L,即表示该条序列中的元素未全部完成翻转计算,则执行步骤S2309,若i>L,即表示该条序列中的元素全部完成翻转计算,则执行步骤S2308。
S2308:令m=m+1,并返回步骤S2304,以进行下一条序列的处理。
更新序列x,即用翻转后的元素x(i)替代相同位置上的原元素,由替换后的元素以及其他位置的元素构成该第m条新序列,由该更新后的序列x以及其他序列组成新二元序列对,即翻转后形成的二元序列对,并计算该翻转后形成的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并执行步骤S2310。其中,计算目标函数值的具体方法可参见前述步骤S122。
S2310:判断翻转后形成的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f和翻转前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f0的大小关系,此处可以通过将二者作差,再与0进行比较得出。若f-f0≤0,表示接受本次翻转后形成的二元序列对,并将其作为下一次迭代输入的二元序列对,此时执行S2311,否则,执行S2312。
S2311:令Xbest=X,f0=f,i=i+1,表示接受本次迭生成的翻转后形成的二元序列对,即令翻转后的序列x为二元序列对X0中第m条序列,即将该第m条序列更新为翻转后的序列,令本次迭代的翻转后的二元序列对为最优二元序列对,令本次迭代对应的翻转后的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为下一次迭代时的初始目标函数值,并将序列中的元素移至下一元素进行翻转计算。然后返回步骤S2307。
S2312:计算接受概率P,其中,以及生成一随机数R,R为[0,1]之间的随机数。其中,P为接受概率函数的值,f为翻转后形成的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f0为翻转前的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T为本次退火温度。
S2313-S2315:判断R与P的大小关系。若R>P,则令f0=f,i=i+1,表示接受本次迭生成的翻转后形成的二元序列对,即令翻转后的序列x为二元序列对X0中第m条序列,即将该第m条序列更新为翻转后的序列,令本次迭代的翻转后的二元序列对为最优二元序列对,令本次迭代对应的翻转后的二元序列对的目标函数值为下一次迭代时的初始目标函数值,并将序列中的元素移至下一元素进行翻转计算。然后返回步骤S2307。
若R≤P,则仅令i=i+1,表示该第m条序列不更新、最优二元序列对不更新,翻转后形成的二元序列对对应的目标函数不更新,即不记录翻转后的二元序列对,仅下次迭代的初始二元序列对为翻转前的二元序列对。返回步骤S2307。
在获取得到用于目标感知的感知序列之后,下面以采用该感知序列进行测距为例,对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在本实施例中,M的取值仅是示例,并不限定于以下几个值,M可以取任意大于0的整数值。本实施例中以二元序列对的长度为2048位为例,根据前述介绍,二元序列对的长度还可以有其他的取值,256位、512位、1024位等。另外,在如前述实施例所述,x,y为二元序列对,分别为x,y的反转复共轭。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二元序列对的长度为2048位,M=1时:
实际发送测距序列的过程中,雷达发射端以脉冲串的方式发送所述测距序列,通过垂直极化方向V的发射天线发送的序列为测距序列SVm11,即前述实施例中矩阵A的第一行:
其中,通过垂直极化方向V的发射天线发送上面8条序列,在每个PRI中发送一个序列,如下依次分别表示每0-7个脉冲重复间隔PRI中发送的序列:
通过水平极化方向H的发射天线发送的序列为测距序列SHm42,即矩阵A的第二行:
其中,通过水平极化方向H的发射天线发送上面8条序列,在每个PRI中发送一个序列,如下依次分别表示每0-7个脉冲重复间隔PRI中发送的序列;
相应的,在接收端,对应垂直极化方向V的接收天线、水平极化方向H的接收天线分别设置有滤波器组。所述滤波器组分别计算各模糊函数,例如,每个滤波器组具有两个滤波器,则对应垂直极化方向V的接收天线所接收的序列,可以计算出:
对应发送序列Svm41的自模糊函数为:
对应发送序列Svm41和SHm42,其互模糊函数为:
同理,对应水平极化方向H的接收天线所接收的序列,可计算出下述自模糊、互模糊函数:
gH,V(k,θ) gH,H(k,θ)
其中,k表示时延,θ表示多普勒频移,Cx(k)表示序列x的自相关函数,Cy(k)表示序列y的自相关函数,Cxy(k)表示x和y的互相关函数。
由上,在进行上述自模糊函数和互模糊函数计算后,可以进一步根据所述总输出Output(k)和所述自模糊函数和互模糊函数计算值,而获取得到PSM矩阵:由此,当计算出PSM矩阵后,则可以进一步基于该PSM矩阵获取测距信息等。
如图8、9所示,分别为基于长度为2048位二元序列对构造的用于感知的序列的自模糊函数和互模糊函数。由图8所示,由该感知序列的自模糊函数模型显示,在任何多普勒频偏下,序列自相关的主瓣(0位置)保持稳定,说明本申请的感知的序列在进行目标感知时具有高多普勒容忍性,且序列的自相关在局部范围内旁瓣(除了0的位置)接近于零,自模糊函数在局部范围内的最大旁瓣为-49.32dB,自模糊旁瓣较低,说明本申请有助于实现更好的目标感知。由图9所示,本申请的序列的互模糊函数值在局部范围内可以达到-73.79dB,互模糊函数值低,序列之间的相互干扰较小,有助于更好的目标感知。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当二元序列对的长度为2048位,M=2时:
实际发送测距序列的过程中,雷达发射端以脉冲串的方式发送所述测距序列,通过垂直极化方向V的发射天线发送的序列为测距序列SVm21,即矩阵A2的第一行:
其中,通过垂直极化方向V的发射天线发送上面16条序列,其中,在每个PRI中发送一个序列。
通过水平极化方向H的发射天线发送的序列为测距序列SHm22,即矩阵A2的第二行:
其中,通过水平极化方向H的发射天线发送上面16条序列,其中,在每个PRI中发送一序列。
在雷达的接收端:对应垂直极化方向V的接收天线、水平极化方向H的接收天线分别设置有滤波器组。并分别计算各模糊函数,例如每个滤波器组具有两个滤波器,则对应垂直极化方向V的接收天线所接收的序列,可以计算出:
对应发送序列SVm21的自模糊函数为:
对应发送序列SVm21和SHm22,其互模糊函数为:
同理,对应水平极化方向H的接收天线所接收的序列,可计算自模糊、互模糊函数。
其中,k表示时延,θ表示多普勒频移,Cx(k)表示序列x的自相关函数,Cy(k)表示序列y的自相关函数,Cxy(k)表示x和y的互相关函数。
由上,在进行上述自模糊函数和互模糊函数计算后,可以进一步根据所述总输出Output(k)和所述自模糊函数和互模糊函数计算值,而获取得到PSM矩阵:由此,当计算出PSM矩阵后,则可以进一步基于该PSM矩阵获取测距信息等。
如图10、11所示,分别为基于长度为2048位二元序列对构造的用于感知的序列的自模糊函数和互模糊函数。由图10所示,由该感知序列的自模糊函数模型显示,在任何多普勒频偏下,序列自相关的主瓣(0位置)保持稳定,说明本申请的感知的序列在进行目标感知时具有高多普勒容忍性,且序列的自相关在局部范围内旁瓣(除了0的位置)接近于零,自模糊函数在局部范围内的最大旁瓣为-49.32dB,自模糊旁瓣较低,说明本申请有助于实现更好的目标感知。由图11所示,本申请的序列的互模糊函数值在局部范围内可以达到-80.57dB,互模糊函数值低,序列之间的相互干扰较小,有助于更好的目标感知。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当二元序列对的长度为2048位,M=3时:
实际发送测距序列的过程中,雷达发射端以脉冲串的方式发送所述测距序列,通过垂直极化方向V的发射天线发送的序列为测距序列SVm31,即矩阵A3的第一行:
其中,通过垂直极化方向V的发射天线发送上面32条序列,其中,在每个PRI中发送一个序列。
通过水平极化方向H的发射天线发送的序列为测距序列SHm32,即矩阵A3的第二行:
其中,通过水平极化方向H的发射天线发送上面32条序列,其中,在每个PRI中发送一序列。
在接收端:对应垂直极化方向V的接收天线、水平极化方向H的接收天线分别设置有滤波器组。并分别计算各模糊函数,例如每个滤波器组具有两个滤波器,则对应垂直极化方向V的接收天线所接收的序列,可以计算出:
对应发送序列sV的自模糊函数为:
对应发送序列sV和sH,其互模糊函数为:
同理,对应水平极化方向H的接收天线所接收的序列,可计算自模糊、互模糊函数;其中,k表示时延,θ表示多普勒频移,Cx(k)表示序列x的自相关函数,Cy(k)表示序列y的自相关函数,Cxy(k)表示x和y的互相关函数。由上,在进行上述自模糊函数和互模糊函数计算后,可以进一步根据总输出Output(k)和所述自模糊函数和互模糊函数计算值,而获取得到PSM矩阵:由此,当计算出PSM矩阵后,则可以进一步基于该PSM矩阵获取测距信息等。
如图12、13所示,分别为基于长度为2048位二元序列对构造的用于感知的序列的自模糊函数和互模糊函数。由图12所示,由该感知序列的自模糊函数模型显示,在任何多普勒频偏下,序列自相关的主瓣(0位置)保持稳定,说明本申请的感知的序列在进行目标感知时具有高多普勒容忍性,且序列的自相关在局部范围内旁瓣(除了0的位置)接近于零,自模糊函数在局部范围内的最大旁瓣为-49.32dB,自模糊旁瓣较低,说明本申请有助于实现更好的目标感知。由图13所示,本申请的序列的互模糊函数值在局部范围内可以达到-82.28dB,互模糊函数值低,序列之间的相互干扰较小,有助于更好的目标感知。
对应前述的方法实施例,下面涉及装置的实施例,关于各装置的有益效果或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参见与各装置分别对应的方法中的描述,或者参见发明内容中的描述,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如图1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发送端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生成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所述PPDU包含训练字段,所述训练字段包含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
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所述PPDU。
本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发送端的数据传输装置即为上述方法中的发送端,其具有上述方法中发送端的任意功能,具体细节可参见上述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训练字段所包含的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基于二元序列对、阿拉蒙蒂Alamouti矩阵和罗海特-苏-摩尔斯PTM序列(Prouhet-Thue-Morse,PTM)得到,其中,所述Alamouti矩阵包括:
其中,所述x,y为所述二元序列对,分别为x,y的反转复共轭,所述A0对应所述PTM序列中的0,所述A1对应所述PTM序列中的1,也就是说,当PTM序列中的元素值为0时,对应Alamouti矩阵中的A0,当PTM序列中的元素值为1时,对应Alamouti矩阵中的A1。可以理解的是,发射端可以根据PTM序列和Alamouti矩阵之间的上述对应关系得到第一矩阵,该第一矩阵的第一行构成V极化方向上的序列,该矩阵的第二行构成H极化方向上的序列,也就是说该第一矩阵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构成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说的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进一步的,PTM序列为它的递归定义为a0=0,a2k=ak,a2k+1=1-ak,其中k>0;PTM序列长度为为2M+1,M为大于0的整数。M可以有不同的取值。M的不同取值对应不同长度的用于感知的序列,M取值越大,对应生成的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越长,该序列用于感知时的序列之间干扰越小,感知性能越好。示例性的,下面给出了几种不同的M值,对应获取不同长度的用于感知的序列。需要说明的是,M的取值仅是示例,并不限定于以下几个值,根据上述介绍,M可以取任意大于0的整数值,并且,基于本申请提供的方法,不同的M值可以得到不同长度的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M=1时,所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可以为SVm11、SHm12,具体的,该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分别为:
具体的,M=1时,PTM序列的长度为4,PTM序列的取值为0110,根据Alamouti矩阵和PTM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第一矩阵为A=[A0 A1 A1 A0],具体为:
第一矩阵A的第一行对应目标感知序列的SVm11,第一矩阵A的第二行对应目标感知序列的SHm12。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当M=2时,所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可以为SVm21、SHm22,具体的,该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分别为:
具体的,M=2时,PTM序列的长度为16,PTM序列的取值为01101001,该PTM序列01101001对应8个Alamouti矩阵A0 A1 A1 A0 A1 A0 A0 A1。这8个Almouti矩阵构成一个第一矩阵A2=[A0 A1 A1 A0 A1 A0 A0 A1]。具体的:
第一矩阵A2的第一行对应目标感知序列的SVm11,第一矩阵A2的第二行对应目标感知序列的SHm12。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当M=3时,所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可以为SVm31、SHm32,此时该序列可以分别为:
具体的,M=3时,PTM序列的长度为16,PTM序列的取值为0110100110010110,该PTM序列0110100110010110对应16个Alamouti矩阵A0 A1 A1 A0 A1 A0 A0 A1 A1 A0 A0 A1A0 A1 A1 A0。这16个Almouti矩阵构成一个第一矩阵A3=[A0 A1 A1 A0 A1 A0 A0 A1 A1A0 A0 A1 A0 A1 A1 A0]。具体的:
第一矩阵A3的第一行对应目标感知序列的SVm11,第一矩阵A3的第二行对应目标感知序列的SHm12。
基于上述实施例,根据二元序列对、Alamouti矩阵和PTM序列可以获得不同长度的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适用于不同的目标感知场景,并且,该用于感知的序列具有高多普勒容限。
进一步的,用于生成所述用于感知的序列的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可以包括以下任一一种:256位、512位、1024位、2048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为256位,所述二元序列对所对应的序列分别为:Sn2561、Sn2562。也就是上述二元序列对x,y中x对应为Sn2561,y对应为Sn2562。其中,所述Sn2561、Sn2562的具体形式见前述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为512位,所述二元序列对所对应的序列分别为:Sn5121、Sn5122。也就是上述二元序列对x,y中x对应为Sn5121,y对应为Sn5122。其中,所述Sn5121、Sn5122的具体形式见前述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为1024,所述二元序列对所对应的序列分别为:Sn10241、Sn10242。也就是上述二元序列对x,y中x对应为Sn10241,y对应为Sn10242。其中,所述Sn10241、Sn10242的具体形式见前述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为2048,所述二元序列对所对应的序列分别为:Sn20481、Sn20482。也就是上述二元序列对x,y中x对应为Sn20481,y对应为Sn20482。其中,所述Sn20481、Sn20482的具体形式见前述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地,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二元序列对作为生成感知序列的基序列,该二元序列对设计原则是局部区域具有低自相关和低互相关性,所述低自相关和低互相关性是指在该局部区域内二元序列自相关之和在除了0的位置接近于零,该区域内互相关也接近于零。其中,所述自相关之和,是指二元序列对的这两条序列分别做自相关,再求和。所述0的位置是指两条序列完全对齐的位置。基于该具有低自相关和低互相关性的二元序列对所生成的感知序列具高多普勒容忍性,以及更好的目标感知性能。具体体现在使用该感知序列进行感知时,由该感知序列的自模糊函数模型显示,在任何多普勒频偏下,序列自相关的主瓣(0位置)保持稳定,说明本申请的感知的序列在进行目标感知时具有高多普勒容忍性。且由该感知序列的自模糊函数模型显示,在任何多普勒频偏下,序列的自相关在局部范围内旁瓣(除了0的位置)接近于零,该特征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目标感知。由互模糊函数模型显示互模糊函数值较低,说明感知序列之间的相互干扰较小,有助于更好的目标感知。另外,关于上述提及的“局部区域”,考虑到在目标感知技术领域中实际应用场景的应用范围以及现有的高频标准中单载波物理层的速度为1.76Gbps,可以将上述设计准则中的所述局部区域的范围设为±128,该局部区域对应实际场景中的±21.82米,若是自收自发的情况,则对应实际场景中的±10.91米。该局部区域围的取值可以满足现有高频相关标准中的应用场景。上述的“±128”表示在生成该区域范围内的二元序列对时,一个序列保持不同,另外一个移动,向左移动128(-128),向右移动128(+128)。
如图1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接收端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所述PPDU包含训练字段,所述训练字段包含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进行目标感知。
本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接收端的数据传输装置即为上述方法中的接收端,其具有上述方法中接收端的任意功能,具体细节可参见上述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训练字段所包含的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基于二元序列对、阿拉蒙蒂Alamouti矩阵和罗海特-苏-摩尔斯PTM序列(Prouhet-Thue-Morse,PTM)得到,其中,所述Alamouti矩阵包括:
其中,所述x,y为所述二元序列对,分别为x,y的反转复共轭,所述A0对应所述PTM序列中的0,所述A1对应所述PTM序列中的1,也就是说,当PTM序列中的元素值为0时,对应Alamouti矩阵中的A0,当PTM序列中的元素值为1时,对应Alamouti矩阵中的A1。可以理解的是,发射端可以根据PTM序列和Alamouti矩阵之间的上述对应关系得到第一矩阵,该第一矩阵的第一行构成V极化方向上的序列,该矩阵的第二行构成H极化方向上的序列,也就是说该第一矩阵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构成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说的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进一步的,PTM序列为它的递归定义为a0=0,a2k=ak,a2k+1=1-ak,其中k>0;PTM序列长度为为2M+1,M为大于0的整数。M可以有不同的取值。M的不同取值对应不同长度的用于感知的序列,M取值越大,对应生成的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越长,该序列用于感知时的序列之间干扰越小,感知性能越好。示例性的,下面给出了几种不同的M值,对应获取不同长度的用于感知的序列。需要说明的是,M的取值仅是示例,并不限定于以下几个值,根据上述介绍,M可以取任意大于0的整数值,并且,基于本申请提供的方法,不同的M值可以得到不同长度的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M=1时,所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可以为SVm11、SHm12,具体的,该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分别为:
具体的,M=1时,PTM序列的长度为4,PTM序列的取值为0110,根据Alamouti矩阵和PTM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第一矩阵为A=[A0 A1 A1 A0],具体为:
第一矩阵A的第一行对应目标感知序列的SVm11,第一矩阵A的第二行对应目标感知序列的SHm12。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当M=2时,所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可以为SVm21、SHm22,具体的,该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分别为:
具体的,M=2时,PTM序列的长度为16,PTM序列的取值为01101001,该PTM序列01101001对应8个Alamouti矩阵A0 A1 A1 A0 A1 A0 A0 A1。这8个Almouti矩阵构成一个第一矩阵A2=[A0 A1 A1 A0 A1 A0 A0 A1]。具体的:
第一矩阵A2的第一行对应目标感知序列的SVm11,第一矩阵A2的第二行对应目标感知序列的SHm12。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当M=3时,所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可以为SVm31、SHm32,此时该序列可以分别为:
具体的,M=3时,PTM序列的长度为16,PTM序列的取值为0110100110010110,该PTM序列0110100110010110对应16个Alamouti矩阵A0 A1 A1 A0 A1 A0 A0 A1 A1 A0 A0 A1A0 A1 A1 A0。这16个Almouti矩阵构成一个第一矩阵A3=[A0 A1 A1 A0 A1 A0 A0 A1 A1A0 A0 A1 A0 A1 A1 A0]。具体的:
第一矩阵A3的第一行对应目标感知序列的SVm11,第一矩阵A3的第二行对应目标感知序列的SHm12。
基于上述实施例,根据二元序列对、Alamouti矩阵和PTM序列可以获得不同长度的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适用于不同的目标感知场景,并且,该用于感知的序列具有高多普勒容限。
进一步的,用于生成所述用于感知的序列的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可以包括以下任一一种:256位、512位、1024位、2048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为256位,所述二元序列对所对应的序列分别为:Sn2561、Sn2562。也就是上述二元序列对x,y中x对应为Sn2561,y对应为Sn2562。其中,所述Sn2561、Sn2562的具体形式见前述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为512位,所述二元序列对所对应的序列分别为:Sn5121、Sn5122。也就是上述二元序列对x,y中x对应为Sn5121,y对应为Sn5122。其中,所述Sn5121、Sn5122的具体形式见前述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为1024,所述二元序列对所对应的序列分别为:Sn10241、Sn10242。也就是上述二元序列对x,y中x对应为Sn10241,y对应为Sn10242。其中,所述Sn10241、Sn10242的具体形式见前述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为2048,所述二元序列对所对应的序列分别为:Sn20481、Sn20482。也就是上述二元序列对x,y中x对应为Sn20481,y对应为Sn20482。其中,所述Sn20481、Sn20482的具体形式见前述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的,上述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考方法侧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介绍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于发送端的数据传输装置和应用于接收端的数据传输装置,以下介绍所述应用于发送端的数据传输装置和所述应用于接收端的数据传输装置可能的产品形态。应理解,但凡具备上述图14所述的应用于发送端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特征的任何形态的产品,和但凡具备上述图15所述应用于接收端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特征的任何形态的产品,都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还应理解,以下介绍仅为举例,不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于发送端的数据传输装置的产品形态和应用于接收端的数据传输装置的产品形态仅限于此。
作为一种可能的产品形态,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应用于发送端的数据传输装置和应用于接收端的数据传输装置,可以由一般性的总线体系结构来实现。
所述应用于发送端的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处理器和与所述处理器内部连接通信的收发器;所述处理器用于生成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所述PPDU包含训练字段,所述训练字段包含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所述收发器用于发送所述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
可选的,所述应用于发送端的数据传输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执行的指令。
可选的,该存储器可以位于装置之内,也可以位于装置之外。
所述应用于接收端的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处理器和与所述处理器内部连接通信的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接收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所述PPDU包含训练字段,所述训练字段包含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进行目标感知。
可选的,所述应用于接收端的数据传输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执行的指令。
可选的,该存储器可以位于装置之内,也可以位于装置之外。
作为一种可能的产品形态,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应用于发送端的数据传输装置和应用于接收端的数据传输装置,可以由通用处理器来实现。
所述应用于发送端的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处理电路和与所述处理电路内部连接通信的输出接口;所述处理电路用于生成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所述PPDU包含训练字段,所述训练字段包含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所述输出接口用于输出所述PPDU。可选地,该通用处理器还可以包括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用于存储处理电路执行的指令。
所述应用于接收端的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处理电路和与所述处理电路内部连接通信的输入接口,所述输入接口用于输入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所述PPDU包含训练字段,所述训练字段包含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所述处理电路用于根据所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进行目标感知。可选地,该通用处理器还可以包括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用于存储处理电路执行的指令。
作为一种可能的产品形态,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应用于发送端的数据传输装置和应用于接收端的数据传输装置,还可以使用下述来实现:一个或多个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PLD(可编程逻辑器件)、控制器、状态机、门逻辑、分立硬件部件、任何其它适合的电路、或者能够执行本申请通篇所描述的各种功能的电路的任意组合。
应理解,上述各种产品形态的应用于发送端的数据传输装置和应用于接收端的数据传输装置,分别具有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发送端和接收端的任意功能以及取得相应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中所述数据传输方法的指令。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任一项实施例中所述数据传输方法的指令。
另一方面,如图16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了上述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发送端执行生成生成并发送PPDU,所述PPDU包含训练字段,所述训练字段包含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接收端用于接收PPDU并据此进行目标感知,所述PPDU包含训练字段,所述训练字段包含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其中所述序列为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序列。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中描述的各方法步骤和单元,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实施例的步骤及组成。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见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也可以是电的,机械的或其它的形式连接。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成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所述PPDU包含训练字段,所述训练字段包含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
发送所述PPDU。
2.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所述PPDU包含训练字段,所述训练字段包含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
根据所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进行目标感知。
7.根据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包括以下任一一种:256位、512位、1024位、2048位。
8.根据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为256位时,所述二元序列对所对应的序列分别为:
Sn2561、Sn2562;其中,所述Sn2561、Sn2562的具体形式见具体实施例方式。
9.根据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为512位时,所述二元序列对所对应的序列分别为:
Sn5121、Sn5122;其中,所述Sn5121、Sn5122的具体形式见具体实施例方式。
10.根据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为1024时,所述二元序列对所对应的序列分别为:
Sn10241、Sn10242;其中,所述Sn10241、Sn10242的具体形式见具体实施例方式。
11.根据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二元序列对的序列长度为2048时,所述二元序列对所对应的序列分别为:
Sn20481;Sn20482;其中,所述Sn20481、Sn20482的具体形式见具体实施例方式。
12.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3-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3.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执行权利要求2、3-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4.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生成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所述PPDU包含训练字段,所述训练字段包含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
所述收发器用于发送所述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
15.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
所述收发器用于接收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所述PPDU包含训练字段,所述训练字段包含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进行目标感知。
16.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电路和输出接口;
所述处理电路用于生成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所述PPDU包含训练字段,所述训练字段包含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
所述输出接口用于输出所述PPDU。
17.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电路和输入接口;
所述输入接口用于输入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所述PPDU包含训练字段,所述训练字段包含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
所述处理电路用于根据所述用于目标感知的序列,进行目标感知。
1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指令。
19.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指令。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540238.5A CN114660584A (zh) | 2020-12-23 | 2020-12-23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PCT/CN2021/118480 WO2022134670A1 (zh) | 2020-12-23 | 2021-09-15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US18/338,965 US20240019540A1 (en) | 2020-12-23 | 2023-06-21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540238.5A CN114660584A (zh) | 2020-12-23 | 2020-12-23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60584A true CN114660584A (zh) | 2022-06-24 |
Family
ID=82024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540238.5A Pending CN114660584A (zh) | 2020-12-23 | 2020-12-23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019540A1 (zh) |
CN (1) | CN114660584A (zh) |
WO (1) | WO2022134670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00205B (zh) * | 2017-09-30 | 2021-10-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18524443A (zh) * | 2019-03-06 | 2024-08-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信息发送、信息接收方法及装置 |
CN111953630B (zh) * | 2019-05-14 | 2024-09-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发送和接收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的方法和装置 |
US11510283B2 (en) * | 2019-05-14 | 2022-11-22 | Intel Corporation | WLAN sensing using high-efficiency (HE) trigger- based (TB) PPDUs (HE TB PPDUs) |
-
2020
- 2020-12-23 CN CN202011540238.5A patent/CN114660584A/zh active Pending
-
2021
- 2021-09-15 WO PCT/CN2021/118480 patent/WO2022134670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3
- 2023-06-21 US US18/338,965 patent/US20240019540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134670A1 (zh) | 2022-06-30 |
US20240019540A1 (en) | 2024-01-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315160B (zh) | 基于内插虚拟阵列信号原子范数最小化的互质阵列波达方向估计方法 | |
CN107102291B (zh) | 基于虚拟阵列内插的无网格化互质阵列波达方向估计方法 | |
CN109714120B (zh) | 一种模拟耦合多天线室内空间衰落信道传播特性的方法 | |
CN106772365A (zh) | 一种基于贝叶斯压缩感知的多径利用穿墙雷达成像方法 | |
CN109298383A (zh) | 一种基于变分贝叶斯推断的互质阵波达方向角估计方法 | |
CN110045323A (zh) | 一种基于矩阵填充的互质阵稳健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 |
CN107561484A (zh) | 基于内插互质阵列协方差矩阵重建的波达方向估计方法 | |
CN107678028A (zh) | 低信噪比条件下的微波凝视关联成像方法 | |
CN107703478B (zh) | 基于互相关矩阵的扩展孔径二维doa估计方法 | |
CN108594194A (zh) | 基于四线性分解的双基地mimo雷达角度估算方法 | |
CN113189592B (zh) | 考虑幅相互耦误差的车载毫米波mimo雷达测角方法 | |
CN111337873A (zh) | 一种基于稀疏阵的doa估计方法 | |
CN113238211A (zh) | 一种干扰条件下参数化自适应阵列信号检测方法与系统 | |
CN110398732A (zh) | 低计算量自适应步长迭代搜索的目标方向检测方法 | |
Alistarh et al. | Sectorized FMCW MIMO radar by modular design with non-uniform sparse arrays | |
CN114660584A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JP2003524973A (ja) | アップリンク重みベクトルを用いたアンテナ到達角度推定の方法及び装置 | |
CN105656577A (zh) | 面向信道冲激响应的分簇方法和装置 | |
CN106908760B (zh) | 基于阵列自相关矩阵的单站无源定位方法 | |
CN108647418A (zh) | 一种图像信噪比最优的综合孔径辐射计天线阵列排布方法 | |
CN109490846B (zh) | 基于空时联合优化的多输入多输出雷达波形设计方法 | |
CN117062228A (zh) | 一种基于近场无线通信码本的多臂波束训练方法 | |
CN117075030A (zh) | 基于空间谱估计算法的波达方向估计质心校准方法 | |
WO2022127237A1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介质及计算机程序 | |
CN111175747A (zh) | 一种基于多通道复图像空间的相位误差估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