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55120A - 后视镜、车辆及后视镜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后视镜、车辆及后视镜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55120A
CN114655120A CN202210210914.5A CN202210210914A CN114655120A CN 114655120 A CN114655120 A CN 114655120A CN 202210210914 A CN202210210914 A CN 202210210914A CN 114655120 A CN114655120 A CN 1146551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rror
rearview mirror
vehicle
platform
dr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1091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55120B (zh
Inventor
章善财
方成
蔡新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Yiru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Yiru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Yiru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Yiru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21091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55120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551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551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551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551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8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involving special optical features, e.g.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convex mirrors; Side-by-side associations of rear-view and other mirrors
    • B60R1/081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involving special optical features, e.g.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convex mirrors; Side-by-side associations of rear-view and other mirrors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by using a side-by-side association of mirr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 B60R1/06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 B60R1/07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 B60R1/07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for adjusting the mirror relative to its housing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后视镜、车辆及后视镜控制方法。该后视镜包括镜面组件和基座组件,镜面组件包括弹性镜面、蜗杆结构和第一驱动结构,弹性镜面通过蜗杆结构连接至第一驱动结构,蜗杆结构设置于弹性镜面的相对两侧,第一驱动结构可驱动蜗杆结构朝向相反方向运动,以使弹性镜面产生弯曲状态或恢复平面状态;基座组件包括平台结构和第二驱动结构,镜面组件通过第一驱动结构连接于基座组件的平台结构,基座组件连接于车辆的原后视镜壳体上,第二驱动结构可驱动基座组件上的平台结构带动镜面组件转动。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车身姿态信息的判别,适当改变车辆后视镜的曲率和角度,增加驾驶员视野区域,从而大幅减少盲区,提高安全性。

Description

后视镜、车辆及后视镜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后视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视镜、车辆及后视镜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制造能力的不断提升,汽车变得非常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个人使用汽车出行,随着各种车辆(汽车、非机动车等)的增多,形式环境变得复杂,安全隐患也愈发增多,每年因为车辆盲区导致的事故发生率较高,部分会产生严重的生命和财产风险。
目前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通过左右后视镜观察后方情况,存在较大的视野盲区,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卡车及其他大型车辆,在转弯时,存在前后轮转弯半径差,这种转弯半径差会导致存在一个视野盲区,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目前的汽车厂商针对后视镜盲区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手动调整后视镜角度(上下左右),可减少盲区,但手动调节反应慢,而且驾驶员需要腾出一只手操作旋钮有安全隐患,并不适用于行驶过程中的车辆;
在左右后视镜外壳上安装距离传感器,当有车辆行驶至车辆左右一定范围时,后视镜上会出现红色图案,或发出声音提示“左边或者右边有车辆靠近”,但该方法并没有解决后视镜盲区的问题,盲区大小并没有改变,而且若左右靠近的车辆车速过快,存在驾驶员反应不及的情况,同样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在左右后视镜外壳上安装视觉传感器,并将左右侧视频实时传送至车内显示器上,这种情况可以大幅减少视觉盲区,但是成本较高,只在豪华及高级汽车上使用,不适合大面积推广。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后视镜、车辆及后视镜控制方法,可以通过改变车辆后视镜的曲率和角度,增加驾驶员视野区域,从而大幅减少盲区,提高安全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后视镜,包括:镜面组件,包括弹性镜面、蜗杆结构和第一驱动结构,所述弹性镜面通过所述蜗杆结构连接至所述第一驱动结构,所述蜗杆结构设置于所述弹性镜面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可驱动所述蜗杆结构朝向相反方向运动,以使所述弹性镜面产生弯曲状态或恢复平面状态;基座组件,包括平台结构和第二驱动结构,所述镜面组件通过所述第一驱动结构连接于所述基座组件的平台结构,所述基座组件连接于车辆的原后视镜壳体上,所述第二驱动结构可驱动所述基座组件上的平台结构带动所述镜面组件转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后视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后视镜控制方法,用于控制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后视镜,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车辆的第一车身姿态信息,所述第一车身姿态信息包括第一车身倾斜角度和第一车辆转向状态;根据所述第一车身姿态信息生成所述后视镜的控制指令;根据所述后视镜的控制指令调整所述后视镜的曲率和/或角度,以减小所述后视镜的盲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后视镜、车辆及后视镜控制方法,该后视镜包括镜面组件和基座组件,镜面组件包括弹性镜面、蜗杆结构和第一驱动结构,弹性镜面通过蜗杆结构连接至第一驱动结构,蜗杆结构设置于弹性镜面的相对两侧,第一驱动结构可驱动蜗杆结构朝向相反方向运动,以使弹性镜面产生弯曲状态或恢复平面状态;基座组件包括平台结构和第二驱动结构,镜面组件通过第一驱动结构连接于基座组件的平台结构,基座组件连接于车辆的原后视镜壳体上,第二驱动结构可驱动基座组件上的平台结构带动镜面组件转动。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车身姿态信息的判别,适当改变车辆后视镜的曲率和角度,增加驾驶员视野区域,从而大幅减少盲区,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普通汽车后视镜盲区和可视区示意图。
图2为正在行驶中普通汽车的盲区示意图。
图3为大型汽车转弯时的盲区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视镜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视镜的平台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平台结构的转动方向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视镜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视镜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视镜控制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视镜控制方法的另一应用场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如图1所示的普通汽车后视镜盲区和可视区示意图,普通汽车100的后视镜10的可视区A大小主要局限于后视镜光反射面积大小和汽车B柱的遮挡,图1是驾驶员通过后视镜10观察左右侧后方情况的可视区A和盲区B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的正在行驶中普通汽车的盲区示意图,图2是从停车位1000中正在驶入非机动车行驶车道2000的汽车100,由于后视镜盲区B的存在,且盲区B较大,在汽车100驶出停车位1000的过程中,无法看清后方的非机动车200,如果部分非机动车200行驶速度较快,则非常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
如图3所示的大型汽车转弯时的盲区示意图,图3中的汽车100是大型汽车,例如渣土车、油罐车、厢式货车等,在转弯时,由于前轮和后轮的转弯半径不一致,右后轮轨迹与右前轮轨迹之间的深灰色区域B为车身会经过的区域,称之为右转弯盲区,行人或非机动车200站在该区域B后,虽然能躲过右前轮,但是正好处在车身经过的区域,会被车身绊倒,极有可能被右后轮碾压,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反之,在车辆左转时,左前轮和左后轮转弯半径不一致,同样也存在左转弯盲区。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视镜、车辆及后视镜控制方法,可以通过车身姿态信息的判别,适当改变车辆后视镜的曲率和角度,增加驾驶员视野区域,从而大幅减少盲区,提高安全性,降低事故发生率。
具体的,请参阅图4至图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后视镜。其中,该后视镜10包括镜面组件11和基座组件12。
其中,镜面组件11,包括弹性镜面111、蜗杆结构112和第一驱动结构113。弹性镜面111通过蜗杆结构112连接至第一驱动结构113,蜗杆结构112设置于弹性镜面111的相对两侧,第一驱动结构113可驱动蜗杆结构112朝向相反方向运动,以使弹性镜面111产生弯曲状态或恢复平面状态。
其中,基座组件12,包括平台结构121和第二驱动结构122。镜面组件11通过第一驱动结构113连接于基座组件12的平台结构121,基座组件12连接于车辆的原后视镜壳体20上,第二驱动结构122可驱动基座组件12上的平台结构121带动镜面组件11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镜面111包括透明的可弹性弯曲的镜面基底,以及涂覆于镜面基底的内表面的反射涂层;弹性镜面111可在弯曲状态和平面状态之间转换,以及可用于反射车辆的外部环境镜像。其中,弹性镜面具有一定弹性,可以是具有弹性的树脂材料或其它同样特性的材料制成性镜面111的镜面基底,再将其表面镀上反射涂层以形成镜面,这样弹性镜面具有弯曲和恢复平面的特性。当第一驱动结构113驱动蜗杆结构112相向运动时,使弹性镜面111产生弯曲状态;当第一驱动结构113驱动蜗杆结构112相背运动时,使弹性镜面111恢复平面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镜面组件11包括成对的至少两个蜗杆结构112和成对的至少两个第一驱动结构113,其中,蜗杆结构112的数量与第一驱动结构113的数量相同。例如,可以设置有两个蜗杆结构112与两个第一驱动结构113,或者可以设置有四个蜗杆结构112与四个第一驱动结构113。每个第一驱动结构113分别连接于一个蜗杆结构112。例如,每两个蜗杆结构112可以对称设置于弹性镜面111的相对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蜗杆结构112包括蜗杆1121和蜗杆支撑件1122,每一第一驱动结构113包括涡轮1131、第一驱动电机1132和第一电机支撑件1133。其中,蜗杆1121通过蜗杆支撑件1122固定在弹性镜面111上,蜗杆1121与涡轮1131相啮合,第一驱动电机1132通过第一电机支撑件1133连接于基座组件12的平台结构121,设置于弹性镜面111的相对两侧的至少两个第一驱动电机1132通过涡轮1131驱动至少两个蜗杆1121朝向相反方向运动,以使弹性镜面111产生弯曲状态或恢复平面状态,以调整弹性镜面111的曲率。
例如,若设置有两个蜗杆结构112,则两个蜗杆1121通过蜗杆支撑件1122固定在弹性镜面111的相对两侧(如左右两侧),两个第一驱动电机1132通过涡轮1131驱动两个蜗杆1121朝着相反方向运动,这样,弹性镜,111可以实现向外弯曲的弯曲状态或者恢复平坦状态,以实现弹性镜面111的曲率可调。曲率越大,镜面越弯曲,可视角越大。
其中,图4为第一剖面的视图,图5为第二剖面的视图,其中第一剖面与第二剖面相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基座组件12还包括第三驱动结构123。其中,镜面组件11通过第一驱动结构113连接于基座组件12的平台结构121,第二驱动结构122设置于平台结构121内,平台结构121通过第三驱动结构123连接于车辆的原后视镜壳体20上,第二驱动结构122和/或第三驱动结构123可驱动基座组件12上的平台结构121带动镜面组件11转动。
例如,可以单独通过第二驱动结构122驱动基座组件12上的平台结构121带动镜面组件11转动。或者,可以单独通过第三驱动结构123可驱动基座组件12上的平台结构121带动镜面组件11转动。或者,可以同时通过第二驱动结构122和第三驱动结构123驱动基座组件12上的平台结构121带动镜面组件11转动。
请参阅图4至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平台结构121包括平面平台1211和第一半球形平台1212和第二半球形平台1213,第一半球形平台1212位于平面平台1211的中间位置,且第一半球形平台1212在平面平台1211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平面平台1211的面积。镜面组件11通过至少两个第一驱动结构113连接于平面平台1211,第一半球形平台1212通过第二驱动结构122连接于第二半球形平台1213,第二半球形平台1213通过第三驱动结构123连接于车辆的原后视镜壳体2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半球形平台1212的球面12123外表面上设有第一齿条12121和第一滑杆12122,第二驱动结构122包括第一齿轮1221、第二驱动电机1222和第二电机支撑件1223。第二驱动电机1222通过相啮合的第一齿条12121与第一齿轮1221可驱动基座组件12上的平台结构121带动镜面组件11在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上的旋转,以调整弹性镜面111的角度。第一滑杆12122可在设置于第二半球形平台1213上的第一滑槽12134内滑动,以限定第一半球形平台1212的转动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半球形平台1213的球面12133内表面上设有第二齿条12131和第二滑杆12132,第三驱动结构123包括第二齿轮1231、第三驱动电机1232和第三电机支撑件1233;第三驱动电机1232通过相啮合的第二齿条12131与第二齿轮1231可驱动基座组件12上的平台结构121带动镜面组件11在第三方向或第四方向上的旋转,以调整弹性镜面111的角度。第二滑杆12132可在设置于原后视镜壳体20上的第二滑槽21内滑动,以限定第二半球形平台1213的转动方向。
例如,若第一方向为向左的方向,第二方向为向右的方向,则第三方向为向上的方向,第四方向为向下的方向。
例如,若第一方向为向上的方向,第二方向为向下的方向,则第三方向为向左的方向,第四方向为向右的方向。
例如,两个第一驱动电机1132通过第一电机支撑件1133固定在第一半球形平台1212上;第一半球形平台1212的球面12123外表面上可设有2副第一齿条12121和2副第一滑杆12122;两个第二驱动电机1222通过第二电机支撑件1223固定在第二半球形平台1213上;第二半球形平台1213的球面12133内表面上可设有2副第二齿条12131和2副第二滑杆12132。通过固定在后视镜壳体上的第三驱动电机1232,及第二齿轮1231和第二齿条12131的啮合,以及固定在第二半球形平台1213上的第二驱动电机1222,及第二齿条12131与第二齿轮1231的啮合,实现弹性镜面在不同方向上旋转,从而实现弹性镜面的角度调节。
例如,第一滑槽12134一端固定在第二半球形平台1213上,另一端为第一滑槽12134,第一半球形平台1212上的第一滑杆12122可在第一滑槽12134内滑动,从而限定了第一半球形平台1212的转动方向,同时也起到固定作用。
例如,第二滑槽21一端固定在后视镜壳体20上,另一端为第二滑槽21,第二半球形平台1213上的第二滑杆12132可在第二滑槽21内滑动,从而限定了第二半球形平台1213的转动方向,同时也起到固定作用。
请参阅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镜面组件11还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辅助支撑结构114,辅助支撑结构114包括辅助支撑柱1141和辅助支撑台1142,辅助支撑柱1141的一端可伸缩连接于平台结构121,辅助支撑柱1141的另一端连接于辅助支撑台1142,辅助支撑台1142与弹性镜面111相抵持。辅助支撑结构114可通过调整辅助支撑柱1141的伸缩长度来辅助支撑弹性镜面111,以使得弹性镜面111的弯曲状态具有更平滑,通过辅助支撑结构114的辅助支撑台1142向外抵持弹性镜面111,以保证弹性镜面111保持向外弯曲的状态。以及使得弹性镜面111的平面状态具有更平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弹性镜面111为平面状态的情况下,多个辅助支撑柱1141的伸缩长度相同;在弹性镜面111为弯曲状态的情况下,多个辅助支撑柱1141的伸缩长度不相同,且对应于弹性镜面111中心位置的辅助支撑柱1141的伸缩长度最长,对应于弹性镜面111边缘位置的辅助支撑柱1141的伸缩长度最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视镜10,包括镜面组件11和基座组件12,镜面组件11包括弹性镜面111、蜗杆结构112和第一驱动结构113,弹性镜面111通过蜗杆结构112连接至第一驱动结构113,蜗杆结构112设置于弹性镜面111的相对两侧,第一驱动结构113可驱动蜗杆结构112朝向相反方向运动,以使弹性镜面111产生弯曲状态或恢复平面状态;基座组件12包括平台结构121、第二驱动结构122和第三驱动结构123,镜面组件11通过第一驱动结构113连接于基座组件12的平台结构121,第二驱动结构122设置于平台结构121内,平台结构121通过第三驱动结构122连接于车辆的原后视镜壳体20上,第二驱动结构122和/或第三驱动结构123可驱动基座组件12上的平台结构121带动镜面组件11转动。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适当改变车辆后视镜10的曲率和角度,增加驾驶员视野区域,从而大幅减少盲区,提高安全性。
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100可以包括以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后视镜10,安装在车辆100前挡风玻璃或车顶的视觉传感器20,安装在车辆100的方向盘上的车轮转角传感器30。在实际应用中,将上述后视镜10应用在车辆100上,能在车辆变道、拐弯、倒车、转向等情况下,适当改变车辆后视镜10的曲率和角度,增加驾驶员视野区域,从而大幅减少盲区,提高安全性。可选的,该车辆100可以包括汽车、电动车、摩托车、大型车辆等各种行驶设备。
例如,可以在车辆100内设置安全行驶系统,该车辆行驶系统可以包括视觉传感器、车轮转角传感器、一种可变的后视镜。该车辆行驶系统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视镜控制方法,通过该安全行驶系统对车身姿态信息进行判别,实时调整车辆后视镜的曲率和角度,增加驾驶员视野区域,从而大幅减少盲区,增加可视角大小,提高安全性。4.该车辆安全系统不仅适用于燃油汽车,同样适用于其他车辆,例如电动汽车等。
例如,可以通过安装在车辆100前挡风玻璃或车顶的视觉传感器20,检测出车身姿态信息(比如车身相对于行驶标志线的倾斜角度),当车身姿态信息中的车身倾斜角度较大(比如与行驶标志线角度较大)时,触发该安全行驶系统。
例如,还可以通过安装在车辆100的方向盘上的车轮转角传感器30,检测出前轮的转向角度,当转向角度达到设定的阈值时,安全行驶系统会认为车辆是在转向或者调头,此时,会触发该安全行驶系统。
例如,当安全行驶系统被触发时,系统会根据检测到的车身姿态信息,判断车身倾斜角度,并通过调整后视镜的角度和曲率来实现可视角增大,减少盲区,提高安全性。
例如,当大型汽车转弯时,该安全行驶系统被触发,如右转弯时,右后视镜会自动调整上下和左右的角度,使驾驶员可以看到右转弯盲区的影像,提高大型汽车转弯的安全性。
请参阅图9至图11,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视镜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10和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视镜控制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后视镜控制方法。其中,该方法用于控制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后视镜,该方法包括:
步骤210,获取车辆的第一车身姿态信息,第一车身姿态信息包括第一车身倾斜角度和第一车辆转向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获取车辆的第一车身姿态信息,包括:
基于车辆上的视觉传感器,检测车身与地理水平面的相对角度信息或者车身与行驶标志线的相对角度信息,并根据相对角度信息确定第一车身倾斜角度;
基于车辆上的车轮转角传感器,检测车辆的前轮的转动角度,并根据转动角度确定第一车辆转向状态。
例如,例如,可以通过安装在车辆100前挡风玻璃或车顶的视觉传感器20,检测出车身姿态信息(比如车身相对于行驶标志线的倾斜角度),当车身姿态信息中的车身倾斜角度较大(比如与行驶标志线角度较大)时,触发该安全行驶系统。以车身为中心获取的车身姿态信息,包括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信息。可以根据视觉传感器20检测到的车身与地理水平面的相对角度信息或者车身与行驶标志线的相对角度信息,确定第一车身倾斜角度。
例如,还可以通过安装在车辆100的方向盘上的车轮转角传感器30,检测出车辆100的前轮的转向角度,并根据转动角度确定第一车辆转向状态。比如,当转向角度达到设定的第一阈值时,确定第一车辆转向状态为转向;其中,还可以根据车轮转角传感器30确定转向方向,当转向方向为向左,且当转向角度达到设定的第一阈值时,确定第一车辆转向状态为左转;当转向方向为向右,且当转向角度达到设定的第一阈值时,确定第一车辆转向状态为右转。当转向角度达到设定的第二阈值时,确定第一车辆转向状态为调头,此时,会触发该安全行驶系统。其中,第一阈值小于90°,第二阈值大于90°。
步骤220,根据第一车身姿态信息生成后视镜的控制指令。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视镜包括左后视镜和右后视镜,根据第一车身姿态信息生成后视镜的控制指令,包括:
若第一车身倾斜角度超出预设阈值,且第一车辆转向状态为左转或调头时,生成用于调整左后视镜的曲率和/或角度的控制指令;或者
当第一车身倾斜角度超出预设阈值,且第一车辆转向状态为右转时,生成用于调整右后视镜的曲率和/或角度的控制指令。
步骤230,根据后视镜的控制指令调整后视镜的曲率和/或角度,以减小后视镜的盲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视镜包括镜面组件和基座组件,镜面组件包括弹性镜面、蜗杆结构和第一驱动结构,基座组件包括平台结构和第二驱动结构,根据后视镜的控制指令调整后视镜的曲率和/或角度,包括:
根据后视镜的控制指令,控制第一驱动结构驱动蜗杆结构朝向相反方向运动,以使弹性镜面产生弯曲状态来调整后视镜的弹性镜面的曲率;和/或
根据后视镜的控制指令,控制第二驱动结构驱动基座组件上的平台结构带动镜面组件转动,以调整后视镜的弹性镜面的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组件还包括第三驱动结构,根据后视镜的控制指令调整后视镜的曲率和/或角度,还包括:
根据后视镜的控制指令,控制第二驱动结构和/或第三驱动结构驱动基座组件上的平台结构带动镜面组件转动,以调整后视镜的弹性镜面的角度。
请参阅图11,图11中的情况(1)是初始状态时,车辆的左后视镜盲区的示意图,此时的可视角为a;可视角定位为:后视镜左右两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
情况(2)是车辆的左后视镜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车辆的左侧盲区示意图,此时的可视角为b,后视镜镜面为平面。
例如,定义入射角∠1和出射角∠2,初始状态时,∠a=∠1-∠2,任何旋转角度下的入射角和出射角都是已知的,可根据旋转角计算得来,在车辆出厂前可以实际量测这部分数据。
例如,定义旋转角∠x,初始状态时∠x=0°,顺时针旋转时∠x>0°,逆时针旋转时∠x<0°,当顺时针旋转时,如情况(2)所示,可视角∠b=∠1’-∠2’,此时∠1’>∠1,∠2’<∠2,故∠b>∠a,可视角度增加
例如,旋转角度的调整范围受限于后视镜主体结构,一般调整范围-45°<∠x<45°,可根据不同的后视镜主体结构实际调试得出,通过限制与齿条配合的驱动电机的转角,可以将旋转角度∠x限制在一定范围。
情况(3)是在情况(1)的基础上,不旋转弹性镜面,后视镜内部驱动电机带动弹性镜面左右两侧涡轮转动,驱使弹性镜面向外弯曲形成一定曲率,此时的可视角为c,盲区最小。
例如,将弹性镜面弯曲时,看成一个半径为R的圆弧,曲率K=1/R,当弹性镜面为平面时,K=0,R受限于蜗杆长度的限制,R不可能无限小,蜗杆长度受限于后视镜主体结构,这个需要根据不同车型实际情况去设计和调试。
可选的,建议弹性镜面弯曲时,圆弧的圆心角不小于90°,假设弹性镜面的长度是L,圆弧的圆心角90°时,R=2L/π,此时,K=1/R=π/2L。例如,曲率范围为0≦K≦π/2L。
例如,根据不同情况,调整镜面旋转角度的响应速度相比于弯曲镜面改善可视角的响应速度慢;比如,可以在变道或者转弯时,通过调整弹性镜面的曲率来改善可视角(或可以配与调整旋转角度配合使用);比如,在掉头时,可以优先使用调整镜面旋转角度来改善可视角。可以在车辆出厂前,根据不同车辆将相关调试数据导入控制算法,以实现更为安全的控制。
上述三种情况,a<b<c,对应三种状态的盲区也是越来越小。
针对情况(2),通过改变后视镜镜面的转角,可以改变盲区的位置和大小;
针对情况(3),后视镜的曲率越大,后视镜越弯曲,可视角c越大,盲区越小。
请参阅图12,图12为触发车辆安全行驶系统后后视镜的可视区变化示意图,在触发车辆安全行驶系统之前,后视镜的可视区较小,盲区较大。在触发车辆安全行驶系统后,通过调整后视镜的曲率和角度,增大了可视区,进而增加了驾驶员视野区域,从而大幅减少盲区,提高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根据后视镜的控制指令调整后视镜的曲率和/或角度之后,还包括:
获取车辆的第二车身姿态信息;
根据第二车身姿态信息确定车辆的车身是否摆正;
若确定车辆的车身未摆正,则控制后视镜维持当前状态;或者
若确定车辆的车身已摆正,则控制后视镜恢复至原始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车身姿态信息包括第二车身倾斜角度和第二车辆转向状态,方法还包括:
若根据第二车身倾斜角度和第二车辆转向状态确定车辆的车身未摆正,且第二车辆转向状态与第一车辆转向状态相同,则控制后视镜维持当前状态;或者
若根据第二车身倾斜角度和第二车辆转向状态确定车辆的车身未摆正,且第二车辆转向状态与第一车辆转向状态不相同,则根据第二车身姿态信息重新生成后视镜的控制指令,并根据重新生成的后视镜的控制指令调整后视镜的曲率和/或角度。
例如,在控制后视镜恢复至原始状态后,在预设时间间隔后,可以进一步判断车辆是否熄火,若车辆已熄火,则关闭车辆安全行驶系统。若车辆未熄火,则重新获取车辆姿态信息(比如第三车辆姿态信息),根据重新获取的车辆姿态信息重新生成后视镜的控制指令,并根据重新生成的后视镜的控制指令,重新调整后视镜的曲率和/或角度,以减小后视镜的盲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视镜控制方法,获取车辆的第一车身姿态信息,第一车身姿态信息包括第一车身倾斜角度和第一车辆转向状态;根据第一车身姿态信息生成后视镜的控制指令;根据后视镜的控制指令调整后视镜的曲率和/或角度,以减小后视镜的盲区。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车身姿态信息的判别,适当改变车辆后视镜的曲率和角度,增加驾驶员视野区域,从而大幅减少盲区,提高安全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后视镜、车辆及后视镜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8)

1.一种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
镜面组件,包括弹性镜面、蜗杆结构和第一驱动结构,所述弹性镜面通过所述蜗杆结构连接至所述第一驱动结构,所述蜗杆结构设置于所述弹性镜面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可驱动所述蜗杆结构朝向相反方向运动,以使所述弹性镜面产生弯曲状态或恢复平面状态;
基座组件,包括平台结构和第二驱动结构,所述镜面组件通过所述第一驱动结构连接于所述基座组件的平台结构,所述基座组件连接于车辆的原后视镜壳体上,所述第二驱动结构可驱动所述基座组件上的平台结构带动所述镜面组件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镜面包括透明的可弹性弯曲的镜面基底,以及涂覆于所述镜面基底的内表面的反射涂层;
所述弹性镜面可在弯曲状态和平面状态之间转换,以及可用于反射车辆的外部环境镜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面组件包括成对的至少两个所述蜗杆结构和成对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其中,所述蜗杆结构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驱动结构的数量相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蜗杆结构包括蜗杆和蜗杆支撑件,每一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包括涡轮、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一电机支撑件;
所述蜗杆通过所述蜗杆支撑件固定在所述弹性镜面上,所述蜗杆与所述涡轮相啮合,所述第一驱动电机通过所述第一电机支撑件连接于所述基座组件的平台结构,设置于所述弹性镜面的相对两侧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驱动电机通过所述涡轮驱动至少两个所述蜗杆朝向相反方向运动,以使所述弹性镜面产生弯曲状态或恢复平面状态,以调整所述弹性镜面的曲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组件还包括第三驱动结构,所述镜面组件通过所述第一驱动结构连接于所述基座组件的平台结构,所述第二驱动结构设置于所述平台结构内,所述平台结构通过所述第三驱动结构连接于车辆的原后视镜壳体上,所述第二驱动结构和/或所述第三驱动结构可驱动所述基座组件上的平台结构带动所述镜面组件转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结构包括平面平台、第一半球形平台和第二半球形平台,所述第一半球形平台位于所述平面平台的中间位置,且所述第一半球形平台在所述平面平台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所述平面平台的面积;
所述镜面组件通过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驱动结构连接于所述平面平台,所述第一半球形平台通过所述第二驱动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二半球形平台,所述第二半球形平台通过所述第三驱动结构连接于车辆的原后视镜壳体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球形平台的球面外表面上设有第一齿条和第一滑杆,所述第二驱动结构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二电机支撑件;
所述第二驱动电机通过相啮合的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一齿轮可驱动所述基座组件上的平台结构带动所述镜面组件在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上的旋转,以调整所述弹性镜面的角度;
所述第一滑杆可在设置于所述第二半球形平台上的第一滑槽内滑动,以限定所述第一半球形平台的转动方向。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半球形平台的球面内表面上设有第二齿条和第二滑杆,所述第三驱动结构包括第二齿轮、第三驱动电机和第三电机支撑件;
所述第三驱动电机通过相啮合的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第二齿轮可驱动所述基座组件上的平台结构带动所述镜面组件在第三方向或第四方向上的旋转,以调整所述弹性镜面的角度;
所述第二滑杆可在设置于所述原后视镜壳体上的第二滑槽内滑动,以限定所述第二半球形平台的转动方向。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面组件还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辅助支撑结构,所述辅助支撑结构包括辅助支撑柱和辅助支撑台,所述辅助支撑柱的一端可伸缩连接于所述平台结构,所述辅助支撑柱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辅助支撑台,所述辅助支撑台与所述弹性镜面相抵持;
所述辅助支撑结构可通过调整所述辅助支撑柱的伸缩长度来辅助支撑所述弹性镜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弹性镜面为平面状态的情况下,多个所述辅助支撑柱的伸缩长度相同;
在所述弹性镜面为弯曲状态的情况下,多个所述辅助支撑柱的伸缩长度不相同,且对应于所述弹性镜面中心位置的辅助支撑柱的伸缩长度最长,对应于所述弹性镜面边缘位置的辅助支撑柱的伸缩长度最短。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
12.一种后视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控制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车辆的第一车身姿态信息,所述第一车身姿态信息包括第一车身倾斜角度和第一车辆转向状态;
根据所述第一车身姿态信息生成所述后视镜的控制指令;
根据所述后视镜的控制指令调整所述后视镜的曲率和/或角度,以减小所述后视镜的盲区。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后视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视镜包括镜面组件和基座组件,所述镜面组件包括弹性镜面、蜗杆结构和第一驱动结构,所述基座组件包括平台结构和第二驱动结构,所述根据所述后视镜的控制指令调整所述后视镜的曲率和/或角度,包括:
根据所述后视镜的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结构驱动所述蜗杆结构朝向相反方向运动,以使所述弹性镜面产生弯曲状态来调整所述后视镜的弹性镜面的曲率;和/或
根据所述后视镜的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二驱动结构驱动所述基座组件上的平台结构带动所述镜面组件转动,以调整所述后视镜的弹性镜面的角度。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后视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组件还包括第三驱动结构,所述根据所述后视镜的控制指令调整所述后视镜的曲率和/或角度,还包括:
根据所述后视镜的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二驱动结构和/或所述第三驱动结构驱动所述基座组件上的平台结构带动所述镜面组件转动,以调整所述后视镜的弹性镜面的角度。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后视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车辆的第一车身姿态信息,包括:
基于所述车辆上的视觉传感器,检测车身与地理水平面的相对角度信息或者车身与行驶标志线的相对角度信息,并根据所述相对角度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车身倾斜角度;
基于所述车辆上的车轮转角传感器,检测所述车辆的前轮的转动角度,并根据所述转动角度确定所述第一车辆转向状态。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后视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视镜包括左后视镜和右后视镜,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车身姿态信息生成所述后视镜的控制指令,包括:
若所述第一车身倾斜角度超出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车辆转向状态为左转或调头时,生成用于调整所述左后视镜的曲率和/或角度的控制指令;或者
当所述第一车身倾斜角度超出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车辆转向状态为右转时,生成用于调整所述右后视镜的曲率和/或角度的控制指令。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后视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后视镜的控制指令调整所述后视镜的曲率和/或角度之后,还包括:
获取所述车辆的第二车身姿态信息;
根据所述第二车身姿态信息确定所述车辆的车身是否摆正;
若确定所述车辆的车身未摆正,则控制所述后视镜维持当前状态;或者
若确定所述车辆的车身已摆正,则控制所述后视镜恢复至原始状态。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后视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车身姿态信息包括第二车身倾斜角度和第二车辆转向状态,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根据所述第二车身倾斜角度和第二车辆转向状态确定所述车辆的车身未摆正,且所述第二车辆转向状态与所述第一车辆转向状态相同,则控制所述后视镜维持当前状态;或者
若根据所述第二车身倾斜角度和第二车辆转向状态确定所述车辆的车身未摆正,且所述第二车辆转向状态与所述第一车辆转向状态不相同,则根据所述第二车身姿态信息重新生成所述后视镜的控制指令,并根据重新生成的所述后视镜的控制指令调整所述后视镜的曲率和/或角度。
CN202210210914.5A 2022-03-04 2022-03-04 后视镜、车辆及后视镜控制方法 Active CN1146551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10914.5A CN114655120B (zh) 2022-03-04 2022-03-04 后视镜、车辆及后视镜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10914.5A CN114655120B (zh) 2022-03-04 2022-03-04 后视镜、车辆及后视镜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55120A true CN114655120A (zh) 2022-06-24
CN114655120B CN114655120B (zh) 2024-02-13

Family

ID=820282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10914.5A Active CN114655120B (zh) 2022-03-04 2022-03-04 后视镜、车辆及后视镜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55120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33938U (zh) * 1989-04-14 1990-11-07
JP3131088U (ja) * 2006-02-10 2007-04-19 李昆達 リヤビューミラー構造
JP2007145327A (ja) * 2007-01-22 2007-06-14 Setsuo Kuroki ルーフ上基点を中心に電動ミラー駆動装置付ビデオカメラ透明保護具をルーフ上に設けた視認カメラ装着車
KR20070000910U (ko) * 2006-02-10 2007-08-16 리 군-타 곡률의 조절이 가능한 백미러 구조
CN102572379A (zh) * 2010-12-21 2012-07-11 同致电子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轨迹线倒车影像辅助系统及其方法
KR101480914B1 (ko) * 2013-08-12 2015-01-09 현대오트론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실외 후사경의 제어방법 및 제어장치
CN207207904U (zh) * 2017-04-07 2018-04-10 常州亨达车业部件有限公司 汽车自动外后视镜
KR20180065665A (ko) * 2016-12-08 2018-06-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플렉서블 사이드미러 제어 장치
CN108297796A (zh) * 2017-01-11 2018-07-20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反射镜装置
CN109131091A (zh) * 2018-09-13 2019-01-04 襄阳市雄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景倒车镜头
CN208585210U (zh) * 2018-06-06 2019-03-08 黄秀婷 一种车辆及其后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33938U (zh) * 1989-04-14 1990-11-07
JP3131088U (ja) * 2006-02-10 2007-04-19 李昆達 リヤビューミラー構造
KR20070000910U (ko) * 2006-02-10 2007-08-16 리 군-타 곡률의 조절이 가능한 백미러 구조
JP2007145327A (ja) * 2007-01-22 2007-06-14 Setsuo Kuroki ルーフ上基点を中心に電動ミラー駆動装置付ビデオカメラ透明保護具をルーフ上に設けた視認カメラ装着車
CN102572379A (zh) * 2010-12-21 2012-07-11 同致电子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轨迹线倒车影像辅助系统及其方法
KR101480914B1 (ko) * 2013-08-12 2015-01-09 현대오트론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실외 후사경의 제어방법 및 제어장치
KR20180065665A (ko) * 2016-12-08 2018-06-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플렉서블 사이드미러 제어 장치
CN108297796A (zh) * 2017-01-11 2018-07-20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反射镜装置
CN207207904U (zh) * 2017-04-07 2018-04-10 常州亨达车业部件有限公司 汽车自动外后视镜
CN208585210U (zh) * 2018-06-06 2019-03-08 黄秀婷 一种车辆及其后视装置
CN109131091A (zh) * 2018-09-13 2019-01-04 襄阳市雄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景倒车镜头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袁金辉等: "《汽车底盘检测与维修》", vol. 1, 30 September 2020,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pages: 5 - 6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55120B (zh) 2024-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39508B1 (en) Regulation system of the headlights in a tilting vehicle with roll mechanism
US5541778A (en) Rotational safety mirror installation for vehicle connected in tandem
EP3571084B1 (en) User interface apparatus for vehicle and vehicle
KR101223285B1 (ko) 원격조종 안전 삼각대
CN105022168B (zh) 一种hud图像高度调节装置
CN103287340A (zh) 汽车a柱光学隐形装置
JP2016068926A (ja) バックミラーアセンブリ
WO2011022801A2 (pt) Aperfeiçoamento em sistema de espelho retrovisor externo
JP2014069699A (ja) 車両用サイドミラー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KR100612704B1 (ko) 자동차용 미러유니트
CN114655120A (zh) 后视镜、车辆及后视镜控制方法
US10442359B2 (en) Instantly switchable see-through vehicular rear-view mirror
KR102060180B1 (ko) 백미러가 카메라 모니터 역할하고 네비게이션과 연동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CN107757496B (zh) 一种汽车a柱死角消除装置
CN217945077U (zh) 一种基于视觉障碍场景的车载摄像系统
EP1356989B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actuating and positioning vehicular monitoring device
CN208585210U (zh) 一种车辆及其后视装置
CN219133997U (zh) 后视镜辅助摄像装置及车辆
CN209776312U (zh) 一种消除汽车驾驶员右前轮视觉盲区的装置
CN208452898U (zh) 一种基于3d环视视觉系统的流媒体视角装置
CN102490658A (zh) 一种后视镜防抖结构
CN112238813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光学装置
CN213538741U (zh) 一种市政工程弯道镜用的角度调节机构
CN212447313U (zh) 随动汽车后视镜电控系统
CN110001528B (zh) 一种消除汽车驾驶员右前轮视觉盲区的装置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