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51888A - 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51888A
CN114651888A CN202210450448.8A CN202210450448A CN114651888A CN 114651888 A CN114651888 A CN 114651888A CN 202210450448 A CN202210450448 A CN 202210450448A CN 114651888 A CN114651888 A CN 1146518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ctobacillus
fermented tea
lobular
fermentation
pr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5044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51888B (zh
Inventor
周礼红
白雪
谢文利
吴雨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izhou Taihe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izhou Taihe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izhou Taihe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izhou Taihe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5044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5188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518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518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518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518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34Tea substitutes, e.g. matè; Extracts or infusions thereof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Coloring Foods And Improving Nutritive Qualit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涉及茶制备技术领域。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的制备方法,包括:向杀青后的小叶苦丁叶上接种乳杆菌进行发酵,每克所述杀青后的小叶苦丁叶上接种大于或等于5×107cfu的乳杆菌,接种的乳杆菌是在培养时向培养基中添加有小叶苦丁提取物驯化后的乳杆菌;将发酵后得到的小叶苦丁叶烘干。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采用上述制备方法制得。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可制得汤色清亮,带有茶清香略带鲜香味、口感好的发酵茶,且该方便简单、操作方便,制作过程不会引人有机溶剂,不存在安全问题。

Description

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制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已有较多的专利公开了小叶苦丁茶的制备方法,其中也包括了采用发酵的方式处理小叶苦丁叶制备发酵茶,这些方法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申请号201911067434.2的一种发酵苦丁茶的生产方法,其公开了一种发酵苦丁茶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摘清洗、杀青、一次发酵、茶叶清理、二次发酵和筛选烘干,使加工成的发酵苦丁茶不仅保留了苦丁茶入口苦涩、量少味浓、耐冲泡的传统特点,还具备了红茶的醇和温润,帮助肠胃消化、促进食欲,有养胃护胃的功效,改善了传统加工方法不易将苦丁茶加工成发酵红茶的现状,且改变了传统苦丁茶寒凉的性质,使脾胃虚寒或患风寒感冒的人也适宜饮用苦丁茶。该方法采用三种生物学特性相差较大的真菌进行小叶苦丁的混菌发酵,一方面很难实现发酵过程的控制以及发酵终点的判断,导致工艺不稳定,每批次产品质量不一致;另一方面,该专利技术中未陈述具体的用于接种小叶苦丁叶发酵的种子状态(是液态种子还是固态种子,是孢子还是菌丝段或是菌丝球等)以及具体的发酵工艺,因此该技术实际并不成立,技术工艺的可执行性更无从提及。此外,上述相关专利未涉及细菌益生菌应用于小叶苦丁的发酵技术、工艺等的构建内容。
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的制备方法和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的制备方法,包括:向杀青后的小叶苦丁叶上接种乳杆菌进行发酵,每克所述杀青后的小叶苦丁叶上接种大于或等于5×107cfu的乳杆菌,接种的乳杆菌是在培养时向培养基中添加有小叶苦丁提取物驯化后的乳杆菌;
将发酵后得到的小叶苦丁叶烘干。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用于驯化的乳杆菌为专利号为ZL201610278215.9的专利菌株。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发酵温度为30~45℃,发酵时间为10~12h。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每克所述杀青后的小叶苦丁叶上接种(5~10)×107cfu乳杆菌;
优选地,接种所述乳杆菌的方式是向所述杀青后的小叶苦丁叶上接种乳杆菌种子液,所述乳杆菌种子液浓度为1(108cfu/ml,接种量为0.05~0.80ml/g。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向杀青后的小叶苦丁叶上接种乳杆菌之前还包括培养驯化乳杆菌,培养驯化方式为:
将乳杆菌株活化,制成菌悬液,按照每100mL培养基接种(5~15)×108cfu乳杆菌的量将所述菌悬液接种至液体培养基中,所述液体培养基中含有占所述液体培养基体积1~2%的小叶苦丁叶提取液。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液体培养基的成分为:0.8~1.5wt%的葡萄糖、0.8~1.2wt%的蛋白胨、0.8~1.2wt%的牛肉膏、0.35~0.45wt%的酵母膏、0.45~0.55wt%的乙酸钠、1~2vt%的所述苦丁叶提取液以及余量的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培养温度为28~32℃,培养初始pH为5.8~6.3,培养时间为18~20h。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烘干是先在90~130℃下烘干至水分含量为25~40%,然后在60~95℃下烘干至水分不大于10%。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向杀青后的小叶苦丁叶上接种乳杆菌之前还包括对鲜小叶苦丁叶进行杀青,杀青方式为:100~130℃,蒸汽杀青20~50min。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采用如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上述设计的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的制备方法,由于采用乳杆菌对小叶苦丁叶进行发酵,发酵后改变小叶苦丁茶的物质构成,乳杆菌代谢产物与小叶苦丁叶有效成分叠加,对人体生理功效产生叠加效果;最重要的是采用乳杆菌发酵小叶苦丁茶后可明显改善小叶苦丁茶的苦涩味,增强饮用性;而本申请提供的方法采用在小叶苦丁提取物环境下驯化后的乳杆菌,这样的乳杆菌接种至小叶苦丁叶上能够更好适应小叶苦丁叶发酵环境,实现高效、高质发酵。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发酵制得的小叶苦丁茶冲泡后,汤色清亮,带有茶清香略带鲜香味,口感好。并且该方法简单、操作方便,还没有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浸提过程,可避免有机溶剂引入导致的产品安全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使用的乳杆菌的生长动力学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的制备方法,包括:
向杀青后的小叶苦丁叶上接种乳杆菌进行发酵,每克所述杀青后的小叶苦丁叶上接种大于或等于5×107cfu的乳杆菌,接种的乳杆菌是在培养时向培养基中添加有小叶苦丁提取物驯化后的乳杆菌;
将发酵后得到的小叶苦丁叶烘干。
本申请采用乳杆菌对小叶苦丁叶进行发酵,发酵后改变小叶苦丁茶的物质构成,乳杆菌代谢产物与小叶苦丁叶有效成分叠加,对人体生理功效产生叠加效果;最重要的是采用乳杆菌发酵小叶苦丁茶后可明显改善小叶苦丁茶的苦涩味,增强饮用性;而本申请提供的方法采用在小叶苦丁提取物环境下驯化后的乳杆菌,这样的乳杆菌接种至小叶苦丁叶上能够更好适应小叶苦丁叶发酵环境,实现高效、高质发酵。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发酵制得的小叶苦丁茶冲泡后,汤色清亮,带有茶清香略带鲜香味,口感好。并且该方法简单、操作方便,还没有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浸提过程,可避免有机溶剂引入导致的产品安全问题。
具体地,制备方法为:
S1、制备乳杆菌种子液
1)制备菌株
菌株:植物乳杆菌分类命名为:Lactobacillus plantarum,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编号为CCTCC M 2016037,保藏日期为2016年1月14日。专利号为:ZL201610278215.9。
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选择上述乳杆菌作为发酵菌株,主要原因在于,这种乳杆菌是一种产酸能力强、耐酸性高、生长速率快的优质乳杆菌,采用这一乳杆菌进行发酵,发酵效率高,获得的小叶苦丁发酵茶口感改善明显。
2)确定培养时间过程所用的培养基:葡萄糖1.5~2wt%、蛋白胨1wt%、牛肉膏1wt%、酵母膏0.4wt%、柠檬酸三铵0.2wt%、乙酸钠0.5wt%、硫酸锰0.025wt%、硫酸镁0.058wt%、磷酸氢二钾0.2wt%、吐温0.1wt%、琼脂1.5%-2wt%、1L水,pH:4.5-6.5。固体培养基加琼脂,液体培养基不加琼脂。
3)种子液液体培养基:0.8~1.5wt%的葡萄糖、0.8~1.2wt%的蛋白胨、0.8~1.2wt%的牛肉膏、0.35~0.45wt%的酵母膏、0.45~0.55wt%的乙酸钠、1~2vt%的所述苦丁叶提取液以及余量的水。
例如可以是:0.8wt%的葡萄糖、1.2wt%的蛋白胨、0.8wt%的牛肉膏、0.45wt%的酵母膏、0.45wt%的乙酸钠、10ml小叶苦丁叶提取液以及990ml的水;
还可以是:1.5wt%的葡萄糖、0.8wt%的蛋白胨、1.2wt%的牛肉膏、0.35wt%的酵母膏、0.55wt%的乙酸钠、20ml小叶苦丁叶提取液以及980ml的水;
还可以是:1wt%的葡萄糖、1wt%的蛋白胨、1wt%的牛肉膏、0.4wt%的酵母膏、0.5wt%的乙酸钠、15ml小叶苦丁叶提取液以及985ml的水。
4)将植物乳杆菌斜面培养菌种用无菌水洗下,并调整至终浓度至2×108cfu备用。
5)确定种子液培养时间
将制备好的菌悬液按照每100mL培养基接种(5~15)×108cfu乳杆菌的量将菌悬液接种至上述2)中涉及到的液体培养基中,28~32℃培养28h,每2h取1次样,以时间与活菌数的对数绘制植物乳杆菌的生长动力学曲线。如图1所示,0-2h为植物乳杆菌的潜伏期,2-18h为对数生长期,18h后为平稳期。因此,确定培养时间为超过18h,考虑到效率以及成本,确定培养时间为18~20h。
6)确定种子液的制备参数
采用添加小叶苦丁叶片提取物的种子培养基,选用L9(34)正交表进行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研究植物乳杆菌菌株种子液制备条件。试验因子和水平如表1,实验方案如表2。按正交试验设计,将一级种子液分别按需要接种至种子液培养基,按试验设计的条件分别培养16h,取出,活菌计数,结果如表3所示。
表1植物乳杆菌菌株发酵正交实验表
Figure BDA0003617034560000061
表2植物乳杆菌菌株发酵正交实验方案
Figure BDA0003617034560000062
Figure BDA0003617034560000071
表3植物乳杆菌菌株发酵正交实验结果
Figure BDA0003617034560000072
从上表可看出,四个因子对结果影响由大到小为C>B>A>D,即溶氧量>温度>初始pH>接种量。最优组合为C3B1A3D2,即当摇床转速为0rpm,培养温度为30℃,初始pH为6.0,接种量为8×108cfu时乳杆菌生长情况最好。由此确定培养温度为28~32℃,培养初始pH为5.8~6.3,接种量为(5~15)×108cfu。
7)制备种子液
将制备好的菌悬液按照每100mL培养基接种(5~15)×108cfu乳杆菌的量将菌悬液接种至上述3)中涉及到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温度为28~32℃,培养初始pH为5.8~6.3,摇床转速为0的条件下,培养18~20h得到乳杆菌种子液。
S2、小叶苦丁叶处理
采摘4~9月的小叶苦丁叶片,或带叶枝条,通过机械取叶、弃枝条,叶片经清洗设备清洗、滤干,转至蒸汽杀青斧中在100~130℃(例如100℃、110℃或120℃)下,杀青20~50min(例如20min、30min或50min),然后从杀青斧转至输送带,冷却至30~45℃左右备用。
S3、接种乳杆菌种子液
在接种乳杆菌种子液之前先通过实验确定乳杆菌种子液的接种量:
将植物乳杆菌种子液(1×109cfu/ml)按1%、2%、3%、4%、5%、6%、7%(ml/g)的接种量分别与杀青后的小叶苦丁叶片混匀,于30~35℃发酵,考察接种量对小叶苦丁叶片起酵快慢的影响,以刚能闻到香味计时,同时测定活菌数。每试验3个重复。结果见表4。
表4不同接种量对起酵时间与活菌数的影响
Figure BDA0003617034560000081
通过上表可看出,接种量较低起酵时间也较长,但也存在接种量阈值,达到阈值后起酵时间基本保持稳定。根据实际生产的工艺与技术控制程度,接种量≥5%即能达到要求,因此,实际生产中可控制乳杆菌种子液接种量为5~10%。
故此步骤的具体做法为:
向杀青后的小叶苦丁叶上接种乳杆菌进行发酵,每克所述杀青后的小叶苦丁叶上接种大于或等于5×107cfu的乳杆菌,可采用浓度为1×109cfu/ml的乳杆菌种子液接种,接种量5~10%(ml/g)。
S4、发酵
种混匀后,将接种乳杆菌的小叶苦丁叶输送至发酵器或发酵槽中,在温度30~45℃(例如30℃、35℃或45℃)下发酵10~12h(例如10h、11h或12h)。
在此温度和时间下发酵,可获得冲泡后汤色清亮,带有茶清香略带鲜香味的发酵茶。
S5、烘干
发酵结束后得到发酵小叶苦丁叶,将发酵小叶苦丁叶转移至烘干器中,先在90~130℃(例如90℃、110℃或120℃)下烘1~3min,至水分含量为25~40%,然后在60~95℃(例如60℃、80℃或95℃)下烘6~15h(例如6h、10h或15h),至水分不大于10%得到小叶苦丁发酵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备方法制得,该发酵茶冲泡后汤色清亮,带有茶清香略带鲜香味,口感好。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
采摘4~9月的小叶苦丁叶片,或带叶枝条,通过机械取叶、弃枝条,叶片经清洗设备清洗、滤干,转至蒸汽杀青斧中在100℃下蒸汽杀青20min,从杀青斧转至输送带,冷却至30~45℃备用。
采用ZL201610278215.9的专利菌株制备菌悬液,将制备好的菌悬液按照每100mL培养基接种1×109cfu乳杆菌的量将菌悬液接种至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温度为28~32℃,培养初始pH为5.8~6.3,摇床转速为0的条件下,培养18h得到乳杆菌种子液,此步骤中涉及到的液体培养基的成分为1.5wt%的葡萄糖、0.8wt%的蛋白胨、1.2wt%的牛肉膏、0.35wt%的酵母膏、0.55wt%的乙酸钠、20ml小叶苦丁叶提取液以及980ml的水。
向杀青后的小叶苦丁叶上接种乳杆菌种子液,每克杀青后的小叶苦丁叶上接种浓度为1×109cfu/ml的乳杆菌种子液,每克小叶苦丁叶接种0.05ml。
接种混匀后,将接种酵母菌的小叶苦丁叶输送至发酵器中,在温度40℃下发酵12h。
发酵结束后得到发酵小叶苦丁叶,将发酵小叶苦丁叶转移至烘干器中,先在100℃下烘2min,至水分含量为35%左右,然后在60℃下烘10h,至水分不大于10%得到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
实验例1
本实验例的目的在于验证小叶苦丁叶提取物对于乳杆菌种子液的培养是否有影响,以及乳杆菌驯化前后对于接种后活菌数的影响。
根据植物乳杆菌的生长动力学曲线数据,以活菌数为指标,33±2℃培养,探讨在种子培养基中添加小叶苦丁叶片提取物对种子液培养16h时的活菌数与培养16h的种子液接种小叶苦丁发酵基质后培养33±2℃培养4h活菌数的影响。结果见表5。
表5乳杆菌在不同种子培养基中的活菌数
Figure BDA0003617034560000101
注:1#:种子液培养基中未添加小叶苦丁叶片提取物,33±2℃培养16h的种子液;2#:种子液培养基中添加小叶苦丁叶片提取物,33±2℃培养16h的种子液;3#:种子液培养基中未添加小叶苦丁叶片提取物,33±2℃培养16h的种子液接种小叶苦丁发酵基质后培养33±2℃培养4h;4#:种子液培养基中添加小叶苦丁叶片提取物,33±2℃培养16h的种子液接种小叶苦丁发酵基质后培养33±2℃培养4h。
从上表可看出,添加小叶苦丁叶片提取物到种子培养中对植物乳杆菌种子液活菌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添加小叶苦丁叶片提取物的种子液接种小叶苦丁发酵基质后33±2℃再培养4h的活菌数显著高于(p<0.01)未添加的,是未添加的2倍多。这一结果表明,种子液培养基中添加小叶苦丁叶片提取物有利于菌种适应小叶苦丁发酵基质,缩短在新的生长环境中的适应时间。
实验例2
本实验例的目的在于验证发酵时间对于小叶苦丁酵母发酵茶口感的影响。
提供多个实验组,这些实验组基本按照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制备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与实施例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发酵时间分别为:0h、4h、8h、10h、12h以及14h。分别称取各实验组制得的发酵茶3g沸水冲泡3min,观汤色,闻香气,品尝滋味。将结果记录至表6中。
表6不同发酵时间的小叶苦丁茶感官差异
Figure BDA0003617034560000111
Figure BDA0003617034560000121
注:1、“0”小时是指未接种的小叶苦丁基质;2、“-”表示肉眼观测清亮,不浑浊。
通过上表可看出,发酵10h~12h的小叶苦丁茶,无论是汤色、香气,还是苦、涩、回甘都明显优于未发酵的。但,发酵时间在14h~16h,汤色出现浑浊,且是发酵时间增长浊度增大。由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具有较佳感官指标的小叶苦丁叶片茶是通过乳杆菌发酵10~12h左右较好。
实验例3
本实验例的目的在于验证不同发酵时间对于ABTS清除率、DPPH清除率以及抗脂质过氧化率的影响。
提供多个实验组,这些实验组基本按照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制备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与实施例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发酵时间分别为:0h、4h、8h、10h、12h以及14h。取这些实验组制得的发酵茶为样品进行实验。
1、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方法
将2.5ml的ABTS(7mmol/L)与44μL的K2S2O8(140mmol/L)溶液充分混合均匀,于室温、避光条件下静置过夜(12h-16h),制备得到ABTS+的储备液。将ABTS+储备液用PBS缓冲液(20mmol/L,PH=7.4)稀释,再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使其于紫外波长为734nm处的吸光度值为0.700+0.002,制备得到ABTS+工作液。分别取30uL各组待测样品与3.0mlABTS+工作液混合,充分反应6min后,于波长734nm处常温条件下测定吸光度值。
计算公式为:清除率=(A空白-A样品)/A空白×100%;
式中:A空白为3.0mLABTS+工作液加30uLPBS,测得的吸光度值:检测vc对照品时,将A样品换成A对照品即可。
2、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
取不同样品0.5m L,加入浓度为0.2mmol/L的DPPH·无水乙醇溶液1m L,混匀后在室温下避光反应30min,并在6 000r/min下离心10min,取上清液在517nm下测定吸光度,平行测定3次,取平均值。空白组以等体积PBS缓冲液代替样品溶液,清除率为:
清除率(%)=(A空白-A样品)/A空白×100%。
3、脂质过氧化抑制实验
在新鲜的鸡蛋黄中1︰1加入PBS,磁力搅拌10min后用PBS稀释成1:25的蛋黄悬液。取1mL蛋黄悬液,0.5mL样品,1mL PBS和1mL FeSO4(25mmol/L)溶液混匀,37℃保温1.5h。然后加入1mL三氯乙酸(TCA,质量分数为2.5%),室温静置10min,35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加入2mL的硫代巴比妥酸(TBA,质量分数为0.8%),充分混匀后沸水浴10min;冷却后于532nm处测定吸光度A1。A0用等量的样品溶剂(即PBS)代替样品(孙震,杨静秋.)其表达式为:
脂质过氧化抑制率=(A0-A1)/A0×100%。
4、发酵时间对小叶苦丁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按照1-3中记载的方法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记录至表7中。
表7发酵时间对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Figure BDA0003617034560000131
通过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发酵时间对小叶苦丁叶ABTS清除率影响不大,但DPPH清除率与抗脂质过氧化随发酵时间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10-12小时时显著高于未发酵组(p≤0.05),此时也是感官评价较好的时间,故发酵终点时间在为10-12h(见表6)。
实验例4
本实验例的目的在于验证发酵前后川皮苷、橄榄苦苷、异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变化。
提供多个实验组,这些实验组基本按照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制备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与实施例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发酵时间分别为:0h、4h、8h、10h、12h以及14h。取这些实验组制得的发酵茶为样品进行实验。
测各实验组川皮苷、橄榄苦苷、异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将结果记录至表8中。
表8川皮苷、橄榄苦苷以及异毛蕊花糖苷的含量
Figure BDA0003617034560000141
从表8可看出,乳杆菌可以转化合成川皮苷、橄榄苦苷、异毛蕊花糖苷,并随着发酵时间的增长其含量逐渐增高,尤其是4h之后至10h增长速率较快,之后增长速率减缓。
因此,综合实验例2-4的实验结果可看出,本申请选择发酵时间为10-12可明显保证发酵茶的口感,以及其中活性物质具有较高含量。
实验例5
分别以普通酵母菌和普通乳杆菌在发酵制茶作为对比例,这两个对比例的其他操作条件与实施例完全相同。
分别称取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得的发酵茶3g沸水冲泡3min,观汤色,闻香气,品尝滋味。将结果记录至表9中。
表9不同发酵菌株发酵的小叶苦丁茶感官差异
Figure BDA0003617034560000151
从表9可看出,采用普通酵母菌发酵制得的小叶苦丁茶,其冲泡后汤色浑浊度高,苦丁茶味里带有腐败味和淡淡的酒味口感较差;采用普通乳杆菌发酵制得的酵母茶,其汤色略微浑浊,苦丁茶清香中带淡淡的鲜香味,口感好;采用专利乳杆菌发酵制得的酵母茶,汤色清亮不浑浊,口感也好;由此可见,采用乳杆菌发酵可获得品质好的小叶苦丁酵母茶,特别是采用本申请特点的专利乳杆菌,可获得品质更好的小叶苦丁酵母茶。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的制备方法,由于采用乳杆菌对小叶苦丁叶进行发酵,发酵后改变小叶苦丁茶的物质构成,乳杆菌代谢产物与小叶苦丁叶有效成分叠加,对人体生理功效产生叠加效果;最重要的是采用乳杆菌发酵小叶苦丁茶后可明显改善小叶苦丁茶的苦涩味,增强饮用性;而本申请提供的方法采用在小叶苦丁提取物环境下驯化后的乳杆菌,这样的乳杆菌接种至小叶苦丁叶上能够更好适应小叶苦丁叶发酵环境,实现高效、高质发酵。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发酵制得的小叶苦丁茶冲泡后,汤色清亮,带有茶清香略带鲜香味,口感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杀青后的小叶苦丁叶上接种乳杆菌进行发酵,每克所述杀青后的小叶苦丁叶上接种大于或等于5×107cfu的乳杆菌,接种的乳杆菌是在培养时向培养基中添加有小叶苦丁提取物驯化后的乳杆菌;
将发酵后得到的小叶苦丁叶烘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驯化的乳杆菌为专利号为ZL201610278215.9的专利菌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发酵温度为30~45℃,发酵时间为10~12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每克所述杀青后的小叶苦丁叶上接种(5~10)×107cfu乳杆菌;
优选地,接种所述乳杆菌的方式是向所述杀青后的小叶苦丁叶上接种乳杆菌种子液,所述乳杆菌种子液浓度为1×108cfu/ml,接种量为0.05~0.80ml/g。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向杀青后的小叶苦丁叶上接种乳杆菌之前还包括培养驯化乳杆菌,培养驯化方式为:
将乳杆菌株活化,制成菌悬液,按照每100mL培养基接种(5~15)×108cfu乳杆菌的量将所述菌悬液接种至液体培养基中,所述液体培养基中含有占所述液体培养基体积1~2%的小叶苦丁叶提取液。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培养基的成分为:0.8~1.5wt%的葡萄糖、0.8~1.2wt%的蛋白胨、0.8~1.2wt%的牛肉膏、0.35~0.45wt%的酵母膏、0.45~0.55wt%的乙酸钠、1~2vt%的所述苦丁叶提取液以及余量的水。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培养温度为28~32℃,培养初始pH为5.8~6.3,培养时间为18~20h。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烘干是先在90~130℃下烘干至水分含量为25~40%,然后在60~95℃下烘干至水分不大于1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向杀青后的小叶苦丁叶上接种乳杆菌之前还包括对鲜小叶苦丁叶进行杀青,杀青方式为:100~130℃,蒸汽杀青20~50min。
10.一种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
CN202210450448.8A 2022-04-26 2022-04-26 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46518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50448.8A CN114651888B (zh) 2022-04-26 2022-04-26 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50448.8A CN114651888B (zh) 2022-04-26 2022-04-26 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51888A true CN114651888A (zh) 2022-06-24
CN114651888B CN114651888B (zh) 2024-06-21

Family

ID=82037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50448.8A Active CN114651888B (zh) 2022-04-26 2022-04-26 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51888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64144A (zh) * 2022-10-07 2022-11-22 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医科大学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 一种余庆小叶苦丁茶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5474641A (zh) * 2022-11-04 2022-12-16 余庆积善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嗜酸乳杆菌发酵苦丁茶及其发酵工艺与用途
CN115669774A (zh) * 2022-11-04 2023-02-03 余庆积善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醋酸菌发酵苦丁茶及其发酵工艺与用途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96338A (ja) * 2005-04-22 2006-11-02 Merveille Kk 発酵苦丁茶、発酵苦丁茶抽出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80113065A1 (en) * 2004-12-23 2008-05-15 Arthur Louis Maria Simonetti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 Starter Culture
CN105769929A (zh) * 2016-03-18 2016-07-20 周荣 一种熊果酸复合益生菌的制备方法
CN106010997A (zh) * 2016-04-29 2016-10-12 周礼红 一种植物乳杆菌及其培养分离方法、筛选方法和应用
CN107125368A (zh) * 2017-06-06 2017-09-05 河南科技大学 一种植物乳杆菌发酵凤丹牡丹花瓣茶饮料的制法
CN107594026A (zh) * 2017-10-31 2018-01-19 徐州绿之野生物食品有限公司 花卉苦丁茶食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19031586A1 (ja) * 2017-08-09 2019-02-14 三栄源エフ・エフ・アイ株式会社 苦丁茶加工物
CN109892440A (zh) * 2019-03-04 2019-06-18 宜宾学院 一种冠突散囊菌发酵苦丁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11418668A (zh) * 2020-05-27 2020-07-17 宜宾市双星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苦丁红茶及其加工方法
CN111685247A (zh) * 2020-07-22 2020-09-22 南京财经大学 一种苦丁茶饮料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13065A1 (en) * 2004-12-23 2008-05-15 Arthur Louis Maria Simonetti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 Starter Culture
JP2006296338A (ja) * 2005-04-22 2006-11-02 Merveille Kk 発酵苦丁茶、発酵苦丁茶抽出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769929A (zh) * 2016-03-18 2016-07-20 周荣 一种熊果酸复合益生菌的制备方法
CN106010997A (zh) * 2016-04-29 2016-10-12 周礼红 一种植物乳杆菌及其培养分离方法、筛选方法和应用
CN107125368A (zh) * 2017-06-06 2017-09-05 河南科技大学 一种植物乳杆菌发酵凤丹牡丹花瓣茶饮料的制法
WO2019031586A1 (ja) * 2017-08-09 2019-02-14 三栄源エフ・エフ・アイ株式会社 苦丁茶加工物
CN107594026A (zh) * 2017-10-31 2018-01-19 徐州绿之野生物食品有限公司 花卉苦丁茶食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892440A (zh) * 2019-03-04 2019-06-18 宜宾学院 一种冠突散囊菌发酵苦丁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11418668A (zh) * 2020-05-27 2020-07-17 宜宾市双星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苦丁红茶及其加工方法
CN111685247A (zh) * 2020-07-22 2020-09-22 南京财经大学 一种苦丁茶饮料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吴雨桐: "植物乳杆菌发酵小叶苦丁枝条代谢组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Ⅰ辑, no. 02, 15 February 2023 (2023-02-15), pages 1 - 79 *
吴雨烔等: "小叶苦丁枝条提取物的植物乳杆菌发酵代谢组分析",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vol. 42, no. 06, pages 104 - 111 *
徐安书;何军;: "桑葚茶混合汁复合乳酸菌饮料的研制", 食品科技, vol. 38, no. 02, pages 101 - 106 *
谢旻皓;王晴川;徐冬兰;刘天囡;孙怡;曾晓雄;: "苦丁茶冬青苦丁茶提取物与3, 5-双咖啡酰奎尼酸对肠道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 食品科学, vol. 36, no. 17, pages 124 - 129 *
陈康等: "金银花乳杆菌发酵凉茶的研制", 食品科学, vol. 37, no. 03, pages 132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64144A (zh) * 2022-10-07 2022-11-22 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医科大学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 一种余庆小叶苦丁茶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5474641A (zh) * 2022-11-04 2022-12-16 余庆积善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嗜酸乳杆菌发酵苦丁茶及其发酵工艺与用途
CN115669774A (zh) * 2022-11-04 2023-02-03 余庆积善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醋酸菌发酵苦丁茶及其发酵工艺与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51888B (zh) 2024-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651888A (zh) 小叶苦丁乳杆菌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8936164B (zh) 一种乳酸菌玫瑰花酵素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JP7417964B2 (ja) サッカロポリスポラ、及び当該サッカロポリスポラの、生体アミンの低減における使用
CN109679885A (zh) 一株增加酱油中3-羟基-2-丁酮含量的植物乳杆菌及其应用
CN109370951A (zh) 一株增加酱油中β-苯乙醇含量的融合魏斯氏菌及其应用
CN101173223B (zh) 一种作为微生物发酵剂的菌株,包含该菌株的复合发酵剂及应用
CN109554318B (zh) 一种红茶菌中的葡糖酸醋杆菌及其应用
CN107502561A (zh) 冠突散囊菌及其应用、黑茶及其加工方法
CN109666616A (zh) 高产乙偶姻及增香莫海威芽孢杆菌直投式发酵剂的制备方法及在山西老陈醋生产中的应用
CN103789243B (zh) 一株短小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14680213B (zh) 小叶苦丁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99766A (zh) 制备发酵茶的方法,用该方法制备的发酵茶及其应用
CN109247474B (zh) 一株植物乳杆菌在制备乳酸菌玫瑰花发酵饮料中的应用
JP2006042616A (ja) 醸造ハーブ酢
CN108651645A (zh) 制备发酵茶的方法,用该方法制备的发酵茶及其应用
CN115251203B (zh) 谢瓦氏曲霉在发酵制备牡丹花瓣茶中的应用及方法
JP2021122235A (ja) 耐塩性酵母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発酵物
JP2024089600A (ja) 硫黄分解酵母菌及びその野菜と果物の脱硫における使用
JP4892263B2 (ja) 紅麹の製麹方法
JP7152921B2 (ja) 特定の地域の生育する椿由来の新規酵母
CN114009767A (zh) 一种鲜枸杞原浆发酵制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202699A (zh) 一种蓝莓花发酵原浆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804923A (zh) 无防腐剂恒温酿造葡萄酒方法
KR100607157B1 (ko) 고추장 제조방법 및 그 제조방법에 따라 제조된 고추장
CN117121963B (zh) 冠突散囊菌ncps2018015在发酵制备茶饮中的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