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49270A -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49270A
CN114649270A CN202210201828.8A CN202210201828A CN114649270A CN 114649270 A CN114649270 A CN 114649270A CN 202210201828 A CN202210201828 A CN 202210201828A CN 114649270 A CN114649270 A CN 1146492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t line
line contact
contact structure
layer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0182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路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221020182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4927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6492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492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48Data lines or contacts therefor
    • H10B12/482Bit lin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48Data lines or contacts therefor
    • H10B12/485Bit line contacts

Landscapes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该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包括:提供基底,基底中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有源区;去除部分基底,以在基底中形成凹槽,凹槽中至少暴露有源区;在凹槽中与有源区对应的区域上形成位线接触结构;在凹槽上形成介质层,介质层与位线接触结构的侧壁之间形成有顶部开口的空隙;在位线接触结构上形成位线,位线封堵空隙的开口。本申请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能够减小位线接触结构与存储节点接触结构之间的寄生电容,从而提高半导体结构的工作可靠性。

Description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半导体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动态随机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DRAM)是一种高速地、随机地写入和读取数据的半导体存储器,被广泛地应用到数据存储设备或装置中。
DRAM包括多个存储单元,每个存储单元通常包括晶体管和电容器。晶体管的栅极与字线(Word line,简称WL)电连接,源极通过位线接触结构(Bit line contat,简称BLC)与位线(Bit line,BL)电连接,漏极通过存储节点接触(Storage Node Contact,SNC)与电容器电连接,通过字线上的电压信号能够控制晶体管的开启与关闭,通过位线能够读取存储在电容器中的数据信息,或者将数据信息写入到电容器中进行存储。
然而,随着尺寸微缩,DRAM的电学性能也会变差,导致DRAM的工作可靠性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能够提升半导体结构的电学性能,从而提高半导体结构的工作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包括:提供基底,所述基底中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有源区;去除部分所述基底,以在所述基底中形成凹槽,所述凹槽中至少暴露有所述有源区;在所述凹槽中与所述有源区对应的区域上形成位线接触结构;在所述凹槽上形成有介质层,所述介质层与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侧壁之间形成有顶部开口的空隙;在所述位线接触结构上形成位线;所述位线封堵所述空隙的所述开口。
如上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所述空隙的宽度与所述位线接触的宽度的比值为1:2~1:1。
如上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去除部分所述基底,以在所述基底中形成凹槽,所述凹槽中暴露有所述有源区的步骤包括:在所述基底上形成第一绝缘层以及第一掩膜层;图案化所述第一掩膜层,以图案化的所述第一掩膜层为掩膜,去除部分所述基底,以在所述基底中形成凹槽,所述凹槽中暴露有所述有源区。
如上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在所述凹槽上形成位线接触结构的步骤包括:在所述凹槽上形成位线接触层;在所述位线接触层上形成第二掩膜层;图案化所述第二掩膜层,以图案化的所述第二掩膜层为掩膜,去除部分所述位线接触层,保留在所述凹槽上的所述位线接触层形成所述位线接触结构。
如上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顶部高于所述介质层的顶部。
如上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顶部与所述介质层的顶部的高度差为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高度的1/10~9/10。
如上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在所述凹槽中与所述有源区对应的区域上形成位线接触之后,还包括:在形成的所述位线接触结构和所述凹槽上形成第二绝缘层。
如上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在所述凹槽上形成有介质层,所述介质层与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侧壁之间形成有顶部开口的空隙的步骤包括: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形成介质层;去除部分所述介质层,以使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顶部高于所述介质层的顶部;去除所述位线接触结构侧壁的所述第二绝缘层,保留所述位线接触结构侧壁的底部的预设高度的第二绝缘层,以使所述介质层与各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侧壁之间形成有顶部开口的空隙。
如上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宽度为所述凹槽的宽度的1/2~1/3。
如上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截面的对称中心轴线与所述凹槽的截面的对称中心轴线重合。
如上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所述位线在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侧壁上形成有向所述空隙内延伸的侧墙延伸部,所述侧墙延伸部封堵所述空隙的所述开口。
如上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沿竖直方向,所述侧墙延伸部向所述空隙内的延伸深度为所述空隙的深度的1/2~1/3。
如上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所述位线包括形成在所述位线接触结构上的第一导电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第二导电层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二导电层上的保护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在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侧壁上形成有所述侧墙延伸部。
如上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在各所述位线接触结构上形成位线的步骤包括:在所述介质层和所述位线接触结构上形成第一导电层,且部分所述第一导电层封堵所述空隙的开口并向所述空隙内延伸,延伸至所述空隙内的所述第一导电层形成所述侧墙延伸部;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形成第二导电层;去除所述介质层上的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暴露所述介质层,保留所述位线接触结构上的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以及保留所述第一空隙的开口处的第一导电层;在所述介质层以及所述第二导电层上形成保护层,各所述位线接触结构上的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以及所述保护层形成所述位线。
如上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所述第一导电层为氮化钛层;所述第二导电层为金属钨层;所述保护层为氮化硅层;所述位线接触结构为多晶硅。
如上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在所述位线接触结构上形成位线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基底上形成数个间隔设置的接触插塞,所述接触插塞与所述有源区电连接,且所述接触插塞位于相邻两个所述位线之间且与所述位线绝缘隔离;
在各所述接触插塞上形成存储节点接触结构,所述存储节点接触结构与所述接触插塞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中,通过在介质层与位线接触结构的侧壁之间形成有顶部开口的空隙,在位线接触结构上形成位线,位线封堵空隙的开口,由于空气的介电常数较小,因此,通过在介质层与位线接触结构的侧壁之间形成空隙,以减小位线接触结构与后续形成的存储节点接触结构之间的寄生电容,能够提升半导体结构的电学性能,从而提高半导体结构的工作可靠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基底,所述基底包括凹槽,所述凹槽中至少暴露有源区;位线接触结构,所述位线接触结构位于所述凹槽上;位于所述凹槽中的所述位线接触结构与所述凹槽中的所述有源区电连接;介质层,所述介质层位于所述凹槽和所述隔离结构上,所述介质层与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侧壁之间形成有顶部开口的空隙;位线,所述位线位于所述位线接触结构上,且部分所述位线封堵所述空隙的开口。
如上所述的半导体结构,所述空隙的宽度与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宽度的比值为1:2~1:1。
如上所述的半导体结构,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顶部高于所述介质层的顶部。
如上所述的半导体结构,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顶部与所述介质层的顶部的高度差为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高度的1/10~9/10。
如上所述的半导体结构,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宽度为所述凹槽的宽度的1/2~1/3。
如上所述的半导体结构,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截面的对称中心轴线与所述凹槽的截面的对称中心轴线重合。
如上所述的半导体结构,所述位线具有包裹在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侧壁上且向所述空隙内延伸的侧墙延伸部,所述侧墙延伸部封堵所述空隙的开口。
如上所述的半导体结构,沿竖直方向,所述侧墙延伸部向所述空隙内的延伸深度为所述空隙的深度的1/2~1/3。
如上所述的半导体结构,所述位线包括形成在所述位线接触结构上的第一导电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第二导电层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二导电层上的保护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在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侧壁上形成有所述侧墙延伸部。
如上所述的半导体结构,所述基底上还设有接触插塞和设置在所述接触插塞上的存储节点接触结构,所述存储节点接触结构与所述接触插塞电连接,所述接触插塞位于相邻两个所述位线之间且与所述有源区电连接。
如上所述的半导体结构,所述接触插塞和所述位线之间具有隔离墙,所述隔离墙用于隔离绝缘所述接触插塞和所述位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位线和字线的基底的俯视示意图;
图3至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过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0-半导体结构; 10-基底;
101-有源区; 102-浅沟道隔离区;
103-凹槽; 104-隔离结构;
11-位线接触层; 111-位线接触结构;
12-介质层; 13-空隙;
14-第一绝缘层; 15-第二绝缘层;
16-位线; 161-第一导电层;
1611-侧墙延伸部; 162-第二导电层;
163-保护层; 17-字线;
18-存储节点接触结构; 19-接触插塞;
20-隔离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用于制作半导体结构,该半导体结构包括但不仅限于为DRAM。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位线和字线的基底的俯视示意图;图3至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过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步骤包括:
步骤S101:提供基底,基底中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有源区。
可以理解的是,基底用于支撑基底上形成的各膜层或者各器件。其中,基底可以为晶体半导体材料制成,例如,硅(Si)基底,基底还可以为锗化硅(SiGe)基底、碳化硅(SiC)基底、绝缘体上硅(silicon-on-insulator,简称SOI)基底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底为硅基底。
如图2所示,通过对基底10进行处理,在基底10中形成浅沟道隔离结构(ShallowTrench Isolation,简称为STI),浅沟道隔离结构将基底10隔离形成多个有源区101。其中,有源区101可以在基底10上呈阵列排布。
另外,浅沟道隔离结构内填充有氧化硅、氮化硅等绝缘材料,在本实施例中,将填充有上述绝缘材料的浅沟道隔离结构定义为浅沟道隔离区102。
基底10中还设有位线接触结构111以及位于位线接触结构111上的位线16,位线16设置有多条,且多条位线16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例如,多条位线16等间隔设置;位线16通过位线接触结构111与基底10上的有源区101电连接,例如,位线16可以与有源区101中的源极电连接。
基底10上还设置有多条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字线17,例如,多条字线17在基底10上等间隔设置,字线17通常埋入在基底10的半导体层内。
继续参见图2所示,字线17和位线16可以在基底10中垂直交错设置,以基底10的平面形状为矩形为例,字线17可以沿基底10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延伸,位线16可以沿基底10的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延伸。
下面,对在基底10上形成多个间隔设置的位线接触结构以及位于位线接触结构上的位线16的过程,进行具体介绍。
步骤S102:去除部分基底,以在基底中形成凹槽,凹槽中至少暴露有源区。
如图3和图4所示,其具体步骤包括,提供具有隔离结构104的基底10,在基底10上形成第一掩膜层,并通过曝光显影等方式图案化第一掩膜层,以图案化的第一掩膜层为掩膜,去除部分基底10,以在基底10中形成凹槽103(如图4所示),凹槽103中至少暴露有源区101。
需要说明的是,隔离结构104如图3中的虚线区域对应的部分,隔离结构104对应的区域可以包括多个有源区101和隔离有源区101的浅沟道隔离区102,例如,在图3中,一个隔离结构104对应的区域包括两个有源区101和三个浅沟道隔离区102。
其中,第一掩膜层可以是光敏材料,如光刻胶层或者光阻层等,对此,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凹槽103中可以只暴露有源区101;或者,凹槽103中除了暴露有源区101以外,还可以暴露部分浅沟道隔离区102。
在具有隔离结构104的基底10上形成第一掩膜层之前,如图3所示,在基底10上可以先形成一层第一绝缘层14,其中,第一绝缘层14可通过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 VaporDeposition,简称PVD)工艺或者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简称CVD)工艺等方式在基底10上形成,之后,在第一绝缘层14上形成第一掩膜层,图案化第一掩膜层并以图案化后的第一掩膜层为掩膜,刻蚀第一绝缘层14以及部分基底10,在基底10上形成凹槽103(如图4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基底10上与凹槽103对应的第一绝缘层14被去除,保留隔离结构104上的第一绝缘层14,在基底10上形成的凹槽103暴露有源区101,这样,通过使凹槽103暴露有源区101,以便后续在基底10上形成的位线接触结构111能够与有源区101电连接。
另外,在基底10上形成位线接触结构111之前,通过保留隔离结构104上的第一绝缘层14,第一绝缘层14可以将形成在隔离结构104上的膜层与有源区101绝缘隔离,避免后续形成位线接触结构层以及位线层等膜层时,导电离子向有源区101扩散而导致半导体结构100的电学性能的可靠性差的问题。
其中,第一绝缘层14的材料可以包括氮化硅(SiN)、氧化硅等绝缘材料中的一种,对此,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步骤S103:在凹槽中与有源区对应的区域上形成位线接触结构。
继续参见图3所示,位线接触结构111形成的步骤具体包括:在凹槽103和隔离结构104上通过沉积等方式形成位线接触层11,其中,位线接触层11可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工艺或者化学气相沉积工艺等方式形成。
其中,位线接触层11的材料包括但不仅限于多晶硅等材料。
如图4所示,在位线接触层11上形成第二掩膜层,并通过曝光显影等方式图案化第二掩膜层,以图案化的第二掩膜层为掩膜,去除部分位线接触层11,保留在凹槽103中与有源区101对应的位线接触层11形成位线接触结构111。
可以理解的是,保留隔离结构104上的位线接触层11指的是按照产品需求保留的具有预设宽度尺寸的位线接触层11,保留在隔离结构104上的位线接触层11并非完全覆盖隔离结构104。
示例性的,去除部分位线接触层11可以通过干法刻蚀工艺或者湿法刻蚀工艺刻蚀去除,例如,采用氯气等刻蚀气体对位线接触层11进行干法刻蚀;或者,采用硝酸(HNO3)和氢氟(HF)的混合溶液对位线接触层11进行湿法刻蚀。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位线接触结构111的宽度可以为凹槽103的宽度的1/2~1/3。凹槽103的宽度例如是凹槽103的底部宽度,即凹槽103与基底10接触的宽度。由于位线接触结构111仅与有源区101接触,如果位线接触结构111的宽度与凹槽103底部宽度的比值大于1/2,则不利于后续形成空隙;如果位线接触结构111的宽度与凹槽103的宽度的比值小于1/3,则导致位线接触结构111的宽度较窄,有源区101与位线接触结构111之间的接触电阻会变大,同时还不利于位线接触结构111承载后续的位线。
另外,位线接触结构111的截面的对称中心轴线与凹槽103的截面的对称中心轴线重合。例如,当凹槽103为圆形、正方形等规则形状的凹槽103时,位线接触结构111的对称中心轴线与凹槽103的对称中心轴线重合。
在凹槽103中与有源区101对应的区域上形成位线接触结构111之后,如图5所示,在形成的位线接触结构111、凹槽103以及隔离结构104上形成第二绝缘层15。其中,第二绝缘层15可以是氮化硅。
步骤S104:在凹槽和隔离结构上形成有介质层,介质层与位线接触结构的侧壁之间形成有顶部开口的空隙。
如图6所示,其具体形成过程为:在第二绝缘层15上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工艺或者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形成介质层12。其中,介质层12包括但不仅限于氧化硅。
可以理解的是,在凹槽103和隔离结构104上形成的介质层12的高度高于位线接触结构111的高度。
如图7所示,可通过化学机械抛光(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简称CMP)或者刻蚀等工艺去除部分介质层12,在去除部分介质层12的同时,将位线接触结构111上的绝缘层一并去除,以使介质层12与位线接触结构111的顶部平齐,以暴露位线接触结构111;或者,也可以去除部分位线接触结构111,降低位线接触结构111的高度,这样,可以降低后续在位线接触结构111上形成的位线的高度。
如图8所示,当位线接触结构111暴露后,可通过湿法刻蚀工艺继续刻蚀介质层12,以使位线接触结构111的顶部高于介质层12的顶部。例如,湿法刻蚀工艺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采用氢氟酸刻蚀溶液刻蚀介质层12。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也可通过化学机械抛光等方式去除部分介质层12,以使介质层12与第二绝缘层15的顶部平齐,之后,刻蚀去除第二绝缘层15的同时,将位线接触结构111顶部的绝缘层一并去除。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位线接触结构111的顶部与介质层12的顶部的高度差为位线接触结构111的高度的1/10~9/10。
示例性的,位线接触结构111的顶部与介质层12的顶部的高度差为位线接触结构111的高度的1/10、1/5、1/2、9/10等,对此,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本实施例通过移除部分介质层12使得第二绝缘层15暴露出来,从而有利于后续刻蚀该第二绝缘层15。位线接触结构111的顶部与介质层12的顶部的高度差越大,在位线接触结构111形成的空隙的高度越大,因此有利于减小位线接触结构111与存储节点接触结构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以及漏电现象,从而提高半导体结构100的性能的可靠性。
如图9所示,可采用湿法刻蚀工艺或干法刻蚀工艺去除位线接触结构111侧壁的第二绝缘层15,保留位线接触结构111侧壁的底部的预设高度的第二绝缘层15,以使介质层12与各位线接触结构111的侧壁之间形成有顶部开口的空隙13。
示例性的,湿法刻蚀可采用磷酸等刻蚀溶液去除位线接触结构111侧壁的第二绝缘层15。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介质层12与各位线接触结构111的侧壁之间设置空隙13,由于空气的介电常数低于其他任何材质的介电常数,因此,在本申请中,通过使介质层12与各位线接触结构111的侧壁之间形成空隙13,以通过空隙13隔离位线接触结构111与存储节点接触结构,从而减小位线接触结构111与存储节点接触结构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以及漏电现象,从而提高半导体结构100的性能的可靠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空隙13的宽度与位线接触结构111的宽度的比值为1:2~1:1。
可以理解的是在,在保证位线接触结构111具有足够的工作可靠性的同时,空隙13的宽度越大越好,以减小位线接触结构111与后续形成的存储节点接触结构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从而提高半导体结构100的性能的可靠性。
步骤S105:在位线接触结构上形成位线,封堵空隙的开口。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0至图13所示,位线16在位线接触结构111的侧壁上形成有向空隙13内延伸的侧墙延伸部1611,侧墙延伸部1611封堵空隙13的开口。
可以理解的是,位线16通过设置侧墙延伸部1611,使侧墙延伸部1611向空隙13内延伸以封堵空隙13的开口,这样,位线16可以包裹部分位线接触结构111的侧壁,由此增加了位线16与位线接触结构111的接触面积,可以有效的减小位线16与位线接触结构111之间的接触电阻,以保证位线16的导电性能。
沿基底10的竖直方向,侧墙延伸部1611向空隙13内的延伸深度为空隙13的深度的1/2~1/3。这样,一方面,通过在位线接触结构111的侧壁与介质层12之间形成足够空间的空隙13,以减小位线接触结构111与存储节点接触结构等之间生成的寄生电容,以提高半导体结构100的性能可靠性;另一方面,通过侧墙延伸部1611沿空隙13内延伸,以使位线16包裹位线接触结构111的部分侧壁,以减小位线16与位线接触结构111之间的接触电阻,从而提高位线16的导电性能。
位线16包括形成在位线接触结构111上的第一导电层161、形成在第一导电层161上的第二导电层162以及形成在第二导电层162上的保护层163;第一导电层161在位线接触结构111的侧壁上形成侧墙延伸部1611。
具体的形成过程包括:如图10所示,在介质层12和位线接触结构111上形成第一导电层161,且部分第一导电层161封堵空隙13的开口并向空隙13内延伸,延伸至空隙13内的第一导电层161形成侧墙延伸部1611,这样,第一导电层161包裹部分位线接触结构111的侧壁,增加了第一导电层161与位线接触结构111的接触面积,可以减小第一导电层161与位线接触结构111之间的接触电阻,从而增大位线16的导电性能。其中,第一导电层161的材料包括但不仅限于氮化钛等导电材质。
如图11所示,在第一导电层161上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工艺或者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形成第二导电层162,其中,第二导电层162的材料包括但不仅限于金属钨等导电材质。
如图12所示,在第二导电层162上形成掩膜层,并图案化掩膜层,以使图案化的掩膜层暴露介质层12上的第二导电层162,并通过干法刻蚀工艺或者湿法刻蚀工艺去除介质层12上的第一导电层161和第二导电层162,以暴露介质层12,保留位线接触结构111上的第一导电层161和第二导电层162,以及保留空隙13的开口处的第一导电层161和保留开口处对应的第一导电层161上的第二导电层162。
如图13所示,在介质层12以及第二导电层162上形成保护层163,各位线接触结构111上的第一导电层161、第二导电层162以及保护层163形成位线16。
可以理解的是,保护层163可以为绝缘材料,保护层163的材料包括但不仅限于氮化硅等绝缘材质。
可以理解的是,保护层163可以防止位线16与存储节点接触结构之间的电连接。
如图14至图17所示,在形成多个间隔设置的位线16之后,接着可以在基底10上依次形成多个间隔设置的接触插塞19(如图15所示)和多个间隔设置的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如图16所示),各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与各接触插塞19一一对应,且各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形成在各接触插塞19上。
具体的,各接触插塞19位于相邻位线16之间,且各接触插塞19与各有源区101对应且电连接。形成各接触插塞19后,在基底10上形成各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各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形成在各接触插塞19上。在实际应用中,电容器与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电连接,通过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和接触插塞19实现电容器与有源区101电连接。
示例性的,构成接触插塞19的材料可以包括多晶硅等导电材料,构成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的材料可以包括钨等导电材料。
具体形成各接触插塞19和各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时,例如,可以先在基底10上沉积一层多晶硅层,然后,通过光刻工艺对该多晶硅层进行刻蚀,从而,将该多晶硅层图形化,形成多个间隔设置的各接触插塞19,各接触插塞19对应位于相邻的位线16之间。
类似的,在形成各接触插塞19后,可以在基底10上沉积一层钨层,该钨层覆盖各接触插塞19,然后,通过光刻工艺对该钨层进行刻蚀,从而,将该钨层图形化,形成多个间隔设置的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各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对应连接在各接触插塞19的顶表面上。
另外,为了将接触插塞19与位线16之间绝缘隔离,避免位线16和电容器短接,保证位线16和电容器的工作性能,并且,避免在形成接触插塞19的过程中,位线16和接触插塞19之间的离子相互扩散,避免对位线16和接触插塞19的性能造成影响,本实施例中,位线16和接触插塞19之间还设置有隔离墙20,如图14。
对此,在形成接触插塞19之前,可以先在基底10上和位线16上形成隔离墙20,各隔离墙20包裹在各位线16的侧壁面和顶面上。这样,形成包裹各位线16的侧壁面和顶面的隔离墙20后,再在基底10上形成各接触插塞19,接触插塞19和位线16之间通过隔离墙20绝缘隔离。示例性的,构成隔离墙20的材料可以包括氮化硅、氧化硅等。
如图16所示,隔离墙20和接触插塞19形成后,然后沉积导电层,例如,导电层为钨层,导电层覆盖隔离墙20和接触插塞19,采用光刻工艺对导电层进行刻蚀,将导电层图形化,形成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
在实际应用中,电容器和接触插塞19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偏移度,无法做到电容器和接触插塞19完全对应,因此,本实施例中,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可以相对接触插塞19具有一定的偏移,以使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更好的与电容器对应,增大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与电容器之间的接触面积,保证电容器与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接触良好。
为了使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对应电容器的一侧相对接触插塞19偏移一定距离,在沉积完成对应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的导电层后,例如,沉积完成钨层后,在对钨层进行刻蚀时,刻蚀所用的掩膜版上的掩膜图形与接触插塞19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的偏移。如此,如图16和图17所示,使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的下半部分填充在各隔离墙20之间,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的上半部分的边缘可以搭接在隔离墙20的顶表面的部分区域,而隔离墙20的顶表面的另一部分区域暴露,以绝缘隔离相邻的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
另外,在形成接触插塞19之后,形成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之前,可以在接触插塞19上先形成一层阻挡层(图中未示出),即,形成接触插塞19和隔离墙20后,依次沉积形成阻挡层和导电层,然后对导电层和阻挡层进行刻蚀,形成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并将阻挡层图形化,暴露出隔离墙20的部分区域。
通过在接触插塞19和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之间设置阻挡层,阻挡层可阻挡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和接触插塞19之间的材料相互渗透,阻挡层还可以实现接触插塞19和导电层之间的电连接。示例性的,构成阻挡层的材料可以为氮化钛。
另外,为了减小位线接触结构111与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之间的寄生电容,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位线接触结构111的侧壁形成空隙13,从而减小位线接触结构111与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之间生成的寄生电容,也可以减小位线16与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之间的漏电现象,避免半导体结构100的可靠性低的技术问题,从而提高半导体结构100的工作可靠性。
实施例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100,采用实施例一中的半导体结构100的制作方法制作而成。
参照图2至图17所示,半导体结构100包括基底10,基底10上形成有浅沟道隔离结构,浅沟道隔离结构隔离出多个区域,该多个区域形成基底10上多个间隔设置的有源区101(如图2所示)。基底10上还设有凹槽103以及隔离凹槽103的隔离结构104(如图4所示),凹槽103中至少暴露有源区101,在凹槽103上设置有位线接触结构111,可以理解的是,凹槽103中的位线接触结构111与凹槽103中的有源区101一一对应并接触,以使位于凹槽103中的位线接触结构111与凹槽103中的有源区101电连接。
参见图16和图17所示,凹槽103、位线接触结构111以及隔离结构104上设有介质层12,介质层12与位线接触结构111的侧壁之间形成有顶部开口的空隙13;基底10上还形成有多个位线16,各位线16一一对应设置在各位线接触结构111,以使位线16通过位线接触结构111与有源区101电连接,而各部分位线16封堵空隙13的开口,这样,通过在介质层12与位线接触结构的侧壁之间形成空隙13,该空隙13可以减小位线接触结构111与半导体结构100中存储节点接触结构18等之间生成的寄生电容,从而提高半导体结构100的工作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通过在介质层与位线接触结构的侧壁之间形成有顶部开口的空隙,在位线接触结构上形成位线,位线封堵空隙的开口,由于空气的介电常数较小,因此,通过在介质层与位线接触结构的侧壁之间形成空隙,以减小位线接触结构与存储节点接触之间生成的寄生电容,从而提高半导体结构的工作可靠性。
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9)

1.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基底,所述基底中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有源区;
去除部分所述基底,以在所述基底中形成凹槽,所述凹槽中至少暴露有所述有源区;
在所述凹槽中与所述有源区对应的区域上形成位线接触结构;
在所述凹槽上形成有介质层,所述介质层与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侧壁之间形成有顶部开口的空隙;
在所述位线接触结构上形成位线;所述位线封堵所述空隙的所述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隙的宽度与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宽度的比值为1:2~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去除部分所述基底,以在所述基底中形成凹槽,所述凹槽中至少暴露有所述有源区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基底上形成第一绝缘层以及第一掩膜层;
图案化所述第一掩膜层,以图案化的所述第一掩膜层为掩膜,去除部分所述基底,以在所述基底中形成凹槽,所述凹槽中至少暴露有所述有源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槽上形成位线接触结构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凹槽上形成位线接触层;
在所述位线接触层上形成第二掩膜层;
图案化所述第二掩膜层,以图案化的所述第二掩膜层为掩膜,去除部分所述位线接触层,保留在所述凹槽中与所述有源区对应的所述位线接触层,以形成所述位线接触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顶部高于所述介质层的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顶部与所述介质层的顶部的高度差为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高度的1/10~9/1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槽中与所述有源区对应的区域形成位线接触结构之后,还包括:
在形成的所述位线接触结构和所述凹槽上形成第二绝缘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槽上形成有介质层,所述介质层与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侧壁之间形成有顶部开口的空隙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形成介质层;
去除部分所述介质层,以使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顶部高于所述介质层的顶部;
去除所述位线接触结构侧壁的所述第二绝缘层,保留所述位线接触结构侧壁的底部的预设高度的第二绝缘层,以使所述介质层与各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侧壁之间形成有顶部开口的空隙。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宽度为所述凹槽的宽度的1/2~1/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截面的对称中心轴线与所述凹槽的截面的对称中心轴线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线在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侧壁上形成有向所述空隙内延伸的侧墙延伸部,所述侧墙延伸部封堵所述空隙的所述开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沿竖直方向,所述侧墙延伸部向所述空隙内的延伸深度为所述空隙的深度的1/2~1/3。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位线接触结构上形成所述位线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介质层和所述位线接触结构上形成第一导电层,且部分所述第一导电层封堵所述空隙的开口并向所述空隙内延伸,延伸至所述空隙内的所述第一导电层形成所述侧墙延伸部;
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形成第二导电层;
去除所述介质层上的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以暴露所述介质层,保留所述位线接触结构上的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以及保留所述空隙的开口处的所述第一导电层;
在所述介质层以及所述第二导电层上形成保护层,各所述位线接触结构上的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以及所述保护层形成所述位线。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位线接触结构上形成位线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基底上形成数个间隔设置的接触插塞,所述接触插塞与所述有源区电连接,且所述接触插塞位于相邻两个所述位线之间且与所述位线绝缘隔离;
在各所述接触插塞上形成存储节点接触结构,所述存储节点接触结构与所述接触插塞电连接。
15.一种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所述基底包括凹槽,所述凹槽中至少暴露有源区;
位线接触结构,所述位线接触结构位于所述凹槽上;位于所述凹槽中的所述位线接触结构与所述凹槽中的所述有源区电连接;
介质层,所述介质层位于所述凹槽上,所述介质层与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侧壁之间形成有顶部开口的空隙;
位线,所述位线位于所述位线接触结构上,且部分所述位线封堵所述空隙的开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顶部与所述介质层的顶部的高度差为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高度的1/10~9/10。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宽度为所述凹槽的宽度的1/2~1/3。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线具有包裹在所述位线接触结构的侧壁上且向所述空隙内延伸的侧墙延伸部,所述侧墙延伸部封堵所述空隙的开口。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沿竖直方向,所述侧墙延伸部向所述空隙内的延伸深度为所述空隙的深度的1/2~1/3。
CN202210201828.8A 2022-03-02 2022-03-02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Pending CN11464927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01828.8A CN114649270A (zh) 2022-03-02 2022-03-02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01828.8A CN114649270A (zh) 2022-03-02 2022-03-02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49270A true CN114649270A (zh) 2022-06-21

Family

ID=819934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01828.8A Pending CN114649270A (zh) 2022-03-02 2022-03-02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4927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42744A (zh) * 2023-02-15 2023-04-07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及半导体结构
CN116171043A (zh) * 2023-04-24 2023-05-26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42744A (zh) * 2023-02-15 2023-04-07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及半导体结构
CN115942744B (zh) * 2023-02-15 2023-08-04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及半导体结构
CN116171043A (zh) * 2023-04-24 2023-05-26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589791B2 (ja) Dramセルの製造方法
US7579233B2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for reducing parasitic capacitance between bit lines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fabricated thereby
KR102482369B1 (ko)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4964407B2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061001B (zh) 半导体元件及其制作方法
US6281539B1 (en) Structure and process for 6F2 DT cell having vertical MOSFET and large storage capacitance
CN114649270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KR100650632B1 (ko) 캐패시터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방법
CN114420642A (zh)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以及半导体结构
KR20210032595A (ko)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CN116113231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KR20030003906A (ko) 반도체 소자의 콘택 형성방법 및 그에 따라 제조된 반도체메모리 소자
CN115666132A (zh) 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结构
EP1390977A2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vertical transistor trench capacitor dram cells
KR20120126228A (ko) 패턴 형성 방법, 이를 이용한 반도체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JP2008171872A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246841B (zh) 半导体元件及其制作方法
US5753549A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capacitor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12736080A (zh) 半导体存储器及其形成方法
US20050127424A1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070019134A (ko) 반도체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11956944B2 (en) DRAM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formation method and DRAM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US20220130836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formation method and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CN116631939B (zh) 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方法以及半导体结构
CN117529096B (zh) 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