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39568A - 开关 - Google Patents

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39568A
CN114639568A CN202210334324.3A CN202210334324A CN114639568A CN 114639568 A CN114639568 A CN 114639568A CN 202210334324 A CN202210334324 A CN 202210334324A CN 114639568 A CN114639568 A CN 1146395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tton
rotating
switch
movable contact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343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39568B (zh
Inventor
郭德斌
詹锋
吴礼红
查海林
宛俊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Gongniu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Gongniu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Gongniu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Gongniu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3432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3956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395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395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395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395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 H01H23/02Details
    • H01H2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0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 H01H23/02Details

Landscapes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开关,属于电气领域。该开关包括壳体,按钮,支撑体,转动件,连杆件,弹性件,具有动、静触点的功能模块;转动件活动连接于支撑体,其第一端作为转轴,其第二端通过第一连接部与动触块连接;按钮铰接于壳体,连杆件第一端与按钮的第一连接位可转动连接,连杆件第二端与转动件的第二连接部可转动连接;弹性件第一端与按钮的第二连接位连接,弹性件第二端与转动件的第三连接部连接;连杆件和弹性件将按钮的转动转化为转动件的转动,使动触点接近或远离静触点;开关接通和断开时,弹性件分别处于第一和第二拉伸状态,且按钮在连杆件和壳体作用下止位于合闸位置和分闸位置。该开关承载电流大且避免了动、静触点的拉弧问题。

Description

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领域,特别涉及开关。
背景技术
开关是一种用于接通和断开电路的电器件,通过对开关的按钮进行按压使其转动,达到使开关接通或断开电路的目的。
翘板开关是目前一种常见的开关类型,翘板开关使按钮扣合于过渡件顶部,过渡件的底部通过弹子组件作用于翘板上。按钮被按压转动时能够驱动过渡件弹子组件在翘板上滑动,进而使得翘板翻转,翘板上的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或者分离,实现电路接通或者断开。
然而,为了使弹子组件顺利地在翘板上滑动,弹子组件与翘板之间的压力须设置为较小,这使得动、静触点之间的接触电阻相对较大,进而造成翘板开关的承载电流较小,此外,翘板开关的动、静触点还存在拉弧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开关,所述开关包括:壳体、按钮、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支撑体、转动件、连杆件、弹性件和功能模块,所述功能模块包括具有动触点的动触块,以及与所述动触点相配合的静触点;
所述转动件活动连接于所述支撑体,使得所述转动件能够以所述转动件的第一端作为转轴进行转动,所述转动件的第二端通过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动触块连接;
所述按钮铰接于所述壳体,所述连杆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按钮的第一连接位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杆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转动件的第二连接部可转动连接;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按钮的第二连接位连接,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转动件的第三连接部连接;所述连杆件和所述弹性件能够将所述按钮的转动转化为所述转动件的转动,进而使所述动触块上的动触点接近或者远离所述静触点;
所述开关接通状态下,所述弹性件处于第一拉伸状态,所述按钮在所述连杆件和所述壳体共同作用下止位于合闸位置;
所述开关断开状态下,所述弹性件处于第二拉伸状态,所述按钮在所述连杆件和所述壳体共同作用下止位于分闸位置,且所述第一拉伸状态对应的拉伸度大于所述第二拉伸状态的对应的拉伸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动件包括:转动本体部、两个第一连接部、两个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
所述转动本体部的第一端作为所述转轴搭接于所述支撑体;
所述转动本体部的第二端同时连接有所述两个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所述两个第一连接部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两侧;
所述转动本体部的顶壁上连接有所述两个第二连接部,所述两个第二连接部相对布置于所述转动本体部的两侧;
所述动触块包括对称布置的N极动触块和L极动触块,所述N极动触块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L极动触块与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作为转轴的所述转动本体部的第一端相对于所述转动本体部的其他部分呈大于90°且小于180°的夹角。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限位块和转动槽,所述限位块的第一端与所述转动本体部的顶壁连接,所述限位块的第二端位于所述转动本体部的上方,使得所述限位块与所述转动本体部之间形成具有侧部开口的所述转动槽;
所述第二连接部被配置为,允许所述连杆件的第二端通过所述侧部开口进入至所述转动槽,并使所述连杆件的第二端在所述转动槽内转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动槽的与所述侧部开口相对的一侧的槽壁呈圆弧形,用于引导所述连杆件的第二端的转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块倾斜布置,使得所述转动槽的纵向尺寸沿着靠近所述侧部开口的方向逐渐增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杆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转轴段、第一侧支撑段、第二转轴段和第二侧支撑段;
所述第一转轴段与所述第一连接位可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转轴段的两侧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可转动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转轴段上具有缺口,所述第一转轴段的位于所述缺口两侧的部分与所述第一连接位可转动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按钮包括:按钮主体和盖体,所述按钮主体铰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盖体扣设于所述按钮主体上且暴露于所述壳体顶壁上开设的按钮过孔内;
所述第一连接位和所述第二连接位均布置于所述按钮主体上。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按钮主体包括:按钮主体部、耳板部,所述耳板部的上端与所述按钮主体部的下端连接;
所述按钮主体部的底部中心位置处布置有所述第二连接位;
所述耳板部的下端布置有所述第一连接位。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耳板部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两个耳板部分别位于所述按钮主体部相对的两侧,每一所述耳板部的上端与所述按钮主体部的相应侧的下端连接,每一所述耳板部的下端布置有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位。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盖体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侧围部、第一按压部、第二按压部和第二侧围部;
所述第一按压部和所述第二按压部相对于彼此倾斜布置,所述第一按压部和所述第二按压部扣合于所述按钮主体部上;
所述第一侧围部位于所述第一按压部的下方且与所述按钮主体部的一侧连接;
所述第二侧围部位于所述第二按压部的下方且与所述按钮主体部的另一侧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内部布置有第一挡块和两个第二挡块;
所述按钮位于所述合闸位置时,所述第一挡块与所述第一按压部的远离所述第二按压部的一端相抵接,使得所述第一按压部水平布置于所述按钮过孔内,第二按压部位于所述按钮过孔外部;
所述按钮位于所述分闸位置时,所述第二挡块与所述两个耳板部的远离所述第二按压部的一侧相抵接,使得所述第二按压部水平布置于所述按钮过孔内,第一按压部位于所述按钮过孔外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弹性件为拉簧,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勾设于所述按钮的第二连接位,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勾设于所述转动件的第三连接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功能模块还包括:进线端子组件、出线端子组件和柔性连接件;
所述柔性连接件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进线端子组件和所述动触块,使得所述动触块与所述进线端子组件电性导通;
所述出线端子组件上布置有所述静触点。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柔性连接件包括多股柔性导线。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面盖、第一侧壳和第二侧壳;
所述第一侧壳和所述第二侧壳适配对接,形成具有上开口的腔体;
所述面盖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壳和所述第二侧壳,以封堵所述上开口;
所述按钮的相对的两侧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侧壳和所述第二侧壳,并且所述面盖上具有暴露所述按钮的按钮过孔。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关,通过在按钮和动触块之间设置转动件、连杆件和弹性件,转动的按钮通过连杆件和弹性件带动转动件进行转动,最终达到使动触点和静触点接触或者分离的目的。由于弹性件在开关接通和断开时始终处于拉伸状态,这不仅利于增加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的接触压力,显著提高开关的承载电流,而且,还利于在开关在断开过程中使动触点与静触点快速分离,以避免拉弧,以及还利于在开关接通过程中使动触点和静触点快速碰撞而不会产生弹跳,进一步改善了拉弧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关除了承载电流大,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快速分断,避免了拉弧问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还具有零部件少、结构及装配简单、传动高效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开关的组合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开关的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开关在接通状态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开关在断开状态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示例性开关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转动件在两种不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连杆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示例性开关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按钮的分解图和组合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开关的局部剖面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示例性开关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转动件和动触头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扭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关接通状态下所示的转动件和动触头的装配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支撑体和转动件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壳体;101、第一挡块;102、第二挡块;
11、面盖;110、按钮过孔;12、第一侧壳;13、第二侧壳;
2、按钮;201、第一连接位;202、第二连接位;
21、按钮主体;211、按钮主体部;212、耳板部;
22、盖体;221、第一侧围部;222、第一按压部;
223、第二按压部;224、第二侧围部;
3、支撑体;30、支撑本体;301、第一限位筋;302、第一止挡块;
303、第二止挡块;3031、第二限位槽;304、第三限位筋;3040、避让槽;
305、第三限位槽;306、端子容置腔;307、隔板;
31、支撑块;310、开口槽;
4、转动件;
40、转动本体部;400、转轴;
4001、止挡壁;4002、第一限位槽;4003、凹槽;
401、N极连接部分;402、中间连接部分;403、L极连接部分;
404、间隙腔;
41、第一连接部;411、铰接块;4111、铰接部;4112、轴套部;
42、第二连接部;421、限位块;422、转动槽;4220、侧部开口;
43、第三连接部;430、第二限位筋;
5、连杆件;51、第一转轴段;510、缺口;
52、第一侧支撑段;53、第二转轴段;54、第二侧支撑段;
6、弹性件;
7、功能模块;
71、动触块;710、动触点;
711、第一连接段;712、铰接段;713、第二连接段;
72、进线端子组件;721、进线端子;722、进线导电片;
73、出线端子组件;730、静触点;731、出线端子;732、出线导电片;
74、柔性连接件;
8、扭簧件;
81、簧体部;811、第一簧体;812、第二簧体;
82、第一臂部;821、第一抵接臂;822、第二抵接臂;
83、第二臂部;831、第一侧臂段;832、抵接臂段;833、第二侧臂段;
91、销轴;921、螺钉;922、螺钉过孔。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发明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方位名词,如“上”、“下”、“侧”等,一般以图1和图2中所示方位的相对关系为基准,且采用这些方位名词仅仅是为了更清楚地描述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为了描述绝对的方位。在产品以不同姿态摆放时,方位可能发生变化,例如“上”、“下”可能互换。
本发明实施例将开关中按钮所在的方位定义为上或者顶,将功能模块所在的方位定义为下或者底,将按钮、转动件的转动定义为是沿着竖直方向进行转动,进而使得动触块沿着向下的方向运动至其动触点接触静触点,或者,动触块沿着向上的方向运动至其动触点远离静触点。将与竖直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定义为水平方向,例如,开关包括N极功能模块和L极功能模块时,N极功能模块和L极功能模块沿着水平方向依次分布。
除非另有定义,本发明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的动触点和静触点均可以认为是本领域公知的银点。为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翘板开关是目前一种常见的开关类型,翘板开关使按钮扣合于过渡件顶部,过渡件的底部通过弹子组件作用于翘板上。按钮被按压转动时能够驱动过渡件带动弹子组件在翘板上滑动,进而使得翘板翻转,翘板上的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或者分离,实现电路接通或者断开。
然而,对于目前的翘板开关,其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1)为了使弹子组件顺利地在翘板上滑动,弹子组件与翘板之间的压力须设置为较小,这使得动、静触点之间的接触电阻相对较大,进而造成翘板开关的承载电流较小,举例来说,常见的翘板开关的最大承载电流为16A。
(2)翘板开关在接通过程中,动、静触点快速碰撞,动、静触点的快速碰撞会产生弹跳,产生拉弧,进而容易烧坏动、静触点。另外,动、静触点的快速碰撞使得翘板会产生弹跳,由于进线端子组件上的进线端子支撑片支撑翘板,这样,翘板的跳动会使得两者的支撑处分离,进而产生拉弧,这容易烧坏进线端子支撑片。
(3)翘板开关在断开过程中,过渡件带动其上的弹子组件在翘板上滑动,当弹子组件划过翘板的中心时,翘板才开始翻转,翘板的翻转力由小变大,并且,动、静触点之间的接触压力在该过程中慢慢变小,导致动、静触点的分离不迅速,这也容易产生拉弧,进而容易烧坏动、静触点。
针对目前相关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开关,附图1示例了开关的组合图,附图2示例了开关的剖面图,附图3和附图4分别示例了开关的去除壳体1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附图1-附图4所示,开关包括:壳体1、按钮2、以及位于壳体1内部的支撑体3、转动件4、连杆件5、弹性件6和功能模块7。其中,功能模块7包括具有动触点710的动触块71,以及与动触点710相配合的静触点730,动触点710运动至与静触点730接触时,开关接通,反之,动触点710运动至与静触点730分离时,开关断开。
如附图2和附图3所示,转动件4活动连接于支撑体3,使得转动件4能够以转动件4的第一端作为转轴400进行转动,转动件4的第二端通过第一连接部41与动触块71连接。转动件4以其第一端作为转轴400进行整体转动,这样,转动件4的第二端进而带动动触块71上下运动,使得其上的动触点710接近或者远离静触点730。
按钮2铰接于壳体1,连杆件5的第一端与按钮2的第一连接位201可转动连接,连杆件5的第二端与转动件4的第二连接部42可转动连接;以及,弹性件6的第一端与按钮2的第二连接位202连接,弹性件6的第二端与转动件4的第三连接部43连接。连杆件5和弹性件6能够将按钮2的转动转化为转动件4的转动,进而使动触块71上的动触点710接近或者远离静触点730。
特别地,开关接通状态下,弹性件6处于第一拉伸状态,按钮2在连杆件5和壳体1共同作用下止位于合闸位置。以及,开关断开状态下,弹性件6处于第二拉伸状态,按钮2在连杆件5和壳体1共同作用下止位于分闸位置。
并且,弹性件6的第一拉伸状态对应的拉伸度大于第二拉伸状态的对应的拉伸度,其中,该拉伸度可以认为是弹性件6在各拉伸状态下对应的总长度,即拉伸长度。可见,弹性件6在开关接通状态下的拉伸长度要大于其在开关断开状态下的拉伸长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关,通过在按钮2和动触块71之间设置转动件4、连杆件5和弹性件6,通过按压按钮2使其在对应于开关接通状态的合闸位置和对应于开关断开状态的分闸位置之间转动。转动的按钮2分别作用于连杆件5和弹性件6,并带动转动件4进行转动,最终使得动触点710和静触点730接触或者分离,达到使功能模块7接通或者断开的目的。开关处于接通状态时,弹性件6处于第一拉伸状态,按钮2在合闸位置处因弹性件6的拉伸作用将失衡,此时,通过连杆件5和壳体1对按钮2进行止位来克服该失衡,使按钮2稳定于合闸位置。由于弹性件6处于第一拉伸状态,该弹性件6将下压转动件4,该下压力通过转动件4直接作用于动触点710,利于增加动触点710和静触点730之间的接触压力,进而减小动触点710和静触点730之间的接触电阻,使得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关能够承载更大的电流。
举例来说,该承载电流至少大于16A,进一步地,该开关的承载电流足够大,使得该开关能够适用于厨房电器、空调等电器件。
由于弹性件6在开关接通状态下对应的拉伸度大于其在开关断开状态下对应的拉伸度,所以,当开关由接通状态切换至断开状态时,按压按钮2使其向分闸位置转动,弹性件6具有瞬间复位的趋势并迅速向上拉动转动件4,转动件4迅速向上转动并带动动触块71快速向上运动,动触点710与静触点730进而实现快速分离,这有效避免了动触点710和静触点730在断开过程中存在的拉弧问题。
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时,弹性件6处于第二拉伸状态,按钮2在分闸位置处因弹性件6的拉伸作用将失衡,此时,通过连杆件5和壳体1对按钮2进行止位来克服该失衡,使按钮2稳定于分闸位置。
当开关由断开状态切换至接通状态时,按压按钮2使其向合闸位置转动并再次拉伸弹性件6,同时连杆件5推动转动件4向下运动,在此过程中,被拉伸的弹性件6反作用于转动件4,使得转动件4带动动触块71快速地向下运动,动触点710与静触点730进而实现快速接触,在拉伸的弹性件6的推动作用下,动触点710和静触点730即使快速碰撞也不会产生弹跳,进而有效避免动触点710和静触点730在接通过程中存在的拉弧问题。
综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关,通过在按钮2和动触块71之间设置转动件4、连杆件5和弹性件6,转动的按钮2通过连杆件5和弹性件6带动转动件4进行转动,最终达到使动触点710和静触点730接触或者分离的目的。由于弹性件6在开关接通和断开时始终处于拉伸状态,这不仅利于增加动触点710和静触点730之间的接触压力,显著提高开关的承载电流,而且,还利于在开关在断开过程中使动触点710与静触点730快速分离,以避免拉弧,以及还利于在开关接通过程中使动触点710和静触点730快速碰撞而不会产生弹跳,进一步改善了拉弧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关除了承载电流大,动触点710和静触点730之间快速分断,避免了拉弧问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还具有零部件少、结构及装配简单、传动高效等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关可以是单极开关,也可以是双极开关,双极开关能够同时接通或者切断火线和零线。为了使弹性件6和连杆件5在开关中的施力均能够保持均衡状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关可以设计为双极开关,以下针对双极开关中涉及的各部件及其装配关系分别进行示例性说明:
如附图5所示,转动件4包括:转动本体部40、两个第一连接部41、两个第二连接部42和第三连接部43。其中,转动本体部40的第一端作为转轴400搭接于支撑体3;转动本体部40的第二端同时连接有两个第一连接部41和第三连接部43,两个第一连接部41对称分布于第三连接部43的两侧。转动本体部40的顶壁上连接有两个第二连接部42,两个第二连接部42相对布置于转动本体部40的两侧。动触块71包括对称布置的N极动触块71和L极动触块71,N极动触块71与其中一个第一连接部41连接,L极动触块71与另一个第一连接部41连接。
通过使两个第一连接部41和两个第二连接部42均布置于转动件4的第二端,利用第一连接部41连接弹性件6,利用两个第二连接部42连接N极动触块71和L极动触块71,这样,处于拉伸状态的弹性件6的作用力将更加直接高效地通过转动件4传递至N极动触块71和L极动触块71,使得动触点710和静触点730快速分断且获得更大的接触压力。
而且,第三连接部43居中布置于两个第一连接部41之间,弹性件6居中布置于开关中,使得其对N极动触块71和L极动触块71施加的作用力是均衡的。通过使两个第二连接部42布置于转动本体部40的位于两端之间的顶壁上,这样,不仅能保证连杆件5对转动件4的拉动和推动,还能够对转动件4和按钮2的整体施加支撑,以使两者在开关接通状态和开关断开状态下保持位置稳定。
进一步举例来说,如附图6所示,转动本体部40包括依次连接的N极连接部分401、中间连接部分402和L极连接部分403,其中,中间连接部分402的两侧与N极连接部分401和L极连接部分403分别形成间隙腔404。
N极连接部分401和L极连接部分403的结构相同,且两者的第二端各自连接有一个第一连接部41,两者的中部位置处各自连接有一个第二连接部42;中间连接部分402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三连接部43;转轴400由N极连接部分401、中间连接部分402和L极连接部分403的第一端共同提供。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6所示,作为转轴400的转动本体部40的第一端相与转动本体部40的其他部分呈大于90°且小于180°的夹角,例如该夹角为110°、115°、120°、125°、130°等。这样,转动本体部40的第一端相对于转动本体部40的其他部分倾斜布置,使得转动件4的转动更加顺畅且能够避免与支撑体3发生干涉。
如附图3所示,在开关处于接通状态时,转动本体部40的除了第一端之外的其他部分水平布置,转动本体部40的第一端相对于该其他部分上翘布置。
关于第一连接部41与动触块71的连接,以下进行示例描述: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连接部41与动触块71采用螺钉连接、焊接、粘接、卡接等方式进行固定式连接(图中未示出)。例如,第一连接部41设置为较薄的平板状,第一连接部41的底壁与动触块71的相应位置处的顶壁连接。这样,动触块71位于转动件4的下方,动触块71的一端延伸至与静触点730相配合的位置,动触块71的另一端延伸至与进线端子组件72电性连接。
在另一些示例中,如附图4所示,动触块71铰接于第一连接部41,且转动件4和动触块71之间设置有扭簧件8,扭簧件8被配置为对动触块71的动触点710所在端部施加向着静触点730靠近的压力。扭簧件8的设置,不仅能够进一步使动触点710和静触点730快速分断并增加动触点710和静触点730之间的接触压力,进一步提高开关的承载电流,而且这还利于使动触点710和静触点730正面碰撞,防止打偏,增强接触效果和开关通断性能。
举例来说,如附图11所示,动触块71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711、铰接段712和第二连接段713,第一连接段711与功能模块7的进线端子组件72电性连接,进一步结合图12可知,铰接段712通过销轴91与转动件4的第一连接部41连接,第二连接段713的远离铰接段712的一端底壁上设置有动触点710。
如附图12所示,扭簧件8包括:簧体部81、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簧体部81两侧的第一臂部82和第二臂部83;簧体部81连接于第一连接部41,第一臂部82抵接于转动件4的与第一连接部41相邻的壁上,第二臂部83抵接于第二连接段713的顶壁上,这样,以下压设置有动触点710的第二连接段713。扭簧件8的上述布置,利于使扭簧件8始终保持压缩状态。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如附图12所示,第一连接部41包括:对称布置的两个铰接块411,两个铰接块411之间具有容置腔。铰接段712在容置腔内通过销轴91与两个铰接块411连接;簧体部81位于铰接块411或者销轴91。
簧体部81可以设置于铰接块411上,也可以设置于销轴91上,均能够达到在铰接段712转动时能够使第一臂部82和第二臂部83受到挤压,使得扭簧件8进行压缩或者适当的伸展。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6所示,铰接块411包括铰接部4111和轴套部4112,轴套部4112在容置腔内与铰接部4111连接,铰接段712位于两个轴套部4112之间。其中,销轴91可以同时贯穿两个铰接块411和铰接段712,也可以仅贯穿铰接段712而其两端位于轴套部4112内,上述方式均可以实现动触块71与第一连接部41的铰接。
可以理解地,铰接部4111、轴套部4112和动触块71的铰接段712上具有顺次连通的轴孔,销轴91贯穿上述各轴孔,使得铰接段712在容置腔内能够转动。簧体部81套设于至少一个轴套部4112上,第一臂部82抵接于容置腔的面向轴套部4112的止挡壁4001上。
可以仅在一个轴套部4112上套设簧体部81,也可以在两个轴套部4112上套设簧体部81,并且,同时在两个轴套部4112上设置簧体部81,利于使扭簧件8对动触块71的压力更加均衡,以下就两个轴套部4112上均设置簧体部81进行示例性描述:
如附图13所示,簧体部81包括:相对布置且彼此独立的第一簧体811和第二簧体812;第一臂部82包括:相对布置且彼此独立的第一抵接臂821和第二抵接臂822;第二臂部83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侧臂段831、抵接臂段832和第二侧臂段833。
第一抵接臂821和第一侧臂段831分别连接于第一簧体811的两侧,第二抵接臂822和第二侧臂段833分别连接于第二簧体812的两侧;结合图12可知,第一簧体811和第二簧体812分别对应套设于一个轴套部4112上,第一抵接臂821和第二抵接臂822均抵接于止挡壁4001且位于铰接段712的两侧,第一侧臂段831和第二侧臂段833分别位于第二连接段713的两侧,且抵接臂段832抵接于第二连接段713的顶壁。
上述结构布置的扭簧件8可以使用一根具有高弹性的金属丝弯折而成,其第一抵接臂821和第二抵接臂822呈单杆状并对称地抵接于止挡壁4001,其第二臂部83呈U型杆状,并且包围第二连接段713的三侧以及抵接于第二连接段713的顶壁上。
本发明实施例中,扭簧件8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开关处于接通状态时,扭簧件8处于第一压缩状态,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时,扭簧件8处于第二压缩状态,且第二压缩状态对应的压缩度小于第一压缩状态对应的压缩度。
第二臂部83将扭簧件8存储的弹性势能向下作用于动触块71的第二连接段713,使得动触块71的第二连接段713相对于其第一连接段711始终更重。当开关由断开状态切换至接通状态时,更重的第二连接段713利于动触点710和静触点730正面碰撞,且增加动触点710和静触点730之间的接触压力。
如附图11所示,动触块71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711、铰接段712和第二连接段713;铰接段712在容置腔内通过销轴91与第一连接部41铰接;第一连接段711通过容置腔延伸至转动本体部40的下方,且第一连接段711与功能模块7的进线端子组件72电性连接;第二连接段713通过容置腔延伸至转动本体部40的外部,且第二连接段713的位于转动本体部40外部的一端底壁上设置有动触点710。
当开关由接通状态切换至断开状态时,动触点710与静触点730分离,此时,布置有动触点710的第二连接段713在扭簧件8的复位作用下向下转动一定角度(即,局部转动),由于第一连接段711延伸至转动本体部40的下方,使第一连接段711的顶壁与转动本体部40的相应位置处的底壁相抵接,起到限位作用,能够避免扭簧件8完全复位,使得扭簧件8在开关断开状态下仍然处于第二压缩状态。
进一步地,如附图14所示,在开关接通状态下,使第一连接段711的顶壁与转动本体部40的相应位置处的底壁之间具有间隙H,间隙H允许动触块71具有设定的转动余量。
如此设置,即使开关在正常使用时银点出现烧蚀,动触块71基于该间隙能够适应性地继续靠近静触点730,这不仅使得动触点710和静触点730之间保持正常接触和稳定的压力,进而确保开关稳定接通,还利于动触点710和静触点730进行软弹而不是硬弹,进而降低触点接触损耗速度,增强触点寿命。
在一些示例中,该间隙的大小为0.3mm~0.5mm,例如为0.3mm、0.35mm、0.4mm、0.45mm等。
如上所述,每一第一连接部41包括两个铰接块411,两个铰接块411的一端连接于转动本体部40的第二端,两个铰接块411之间形成容置腔,该容置腔的远离止挡壁4001的一端具有开口,扭簧件8的第二连接段713通过该开口伸出至容置腔的外部。
使转动件4的转动本体部40的第二端的位于容置腔内部的侧壁作为上述的止挡壁4001,进一步地,转动本体部40的第二端的位于两个铰接块411之间的顶壁上设置有凹槽4003,该凹槽4003用于容纳第一臂部82的端部,这样,不仅方便扭簧件8的安装,且在开关的接通过程中,止挡壁4001挤压第一臂部82使其转动,该凹槽4003容纳第一臂部82的端部,利于扭簧件8被迅速压缩。
以下对第二连接部42与连杆件5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行示例性描述:
如附图6所示,第二连接部42包括:限位块421和转动槽422,限位块421的第一端与转动本体部40的顶壁连接,限位块421的第二端位于转动本体部40的上方,使得限位块421与转动本体部40之间形成具有侧部开口4220的转动槽422;第二连接部42被配置为,允许连杆件5的第二端通过侧部开口4220进入至转动槽422,并使连杆件5的第二端在转动槽422内转动。
通过在限位块421与转动本体部40之间形成转动槽422,连杆件5的第二端在转动槽422内能够随着按钮2的转动而进行相应的转动,同时,连杆件5在转动的同时还会向上拉限位块421或者顶推转动本体部40,进而带动转动件4进行转动。另外,该侧部开口4220利于连杆件5在此处的装配。
如上所述,转动本体部40包括依次连接的N极连接部分401、中间连接部分402和L极连接部分403,两个第二连接部42均包括:限位块421和转动槽422,其中一个限位块421的第一端与N极连接部分401的顶壁连接,且其第二端位于N极连接部分401的上方,另一个限位块421的第一端与L极连接部分403的顶壁连接,且其第二端位于L极连接部分403的上方。
进一步地,转动槽422的与其侧部开口4220相对的一侧的槽壁呈圆弧形,用于引导连杆件5的第二端的转动,在一些示例中,该呈圆弧形的槽壁可以形成于限位块421的第一端的内侧。通过该布置,这利于使连杆件5的转动过程更加高效和顺畅。
在一些示例中,限位块421倾斜布置,使得转动槽422的纵向尺寸沿着靠近侧部开口4220的方向逐渐增大,即,转动槽422呈斜向上的开槽。
举例来说,限位块421的第一端为圆弧形面,限位块421的除了其第一端之外的其他部分的底壁为斜面,转动本体部40的顶壁为平面,自限位块421的第一端至限位块421的第二端,限位块421的底壁与转动本体部40的顶壁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以实现转动槽422的纵向尺寸沿着靠近侧部开口4220的方向逐渐增大。通过上述布置,使得侧部开口4220的尺寸达到最大,这利于连杆件5向转动槽422中的装配。
以下结合连杆件5的结构,对转动件4和连杆件5之间的作用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结合附图7,连杆件5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转轴段51、第一侧支撑段52、第二转轴段53和第二侧支撑段54;结合图8可知,第一转轴段51与第一连接位201可转动连接;第二转轴段53的两侧分别与一个第二连接部42可转动连接。
连杆件5呈矩形框体状结构,这样,按钮2的转动力能够更均匀且高效地施加于转动件4。
按钮2上的第一连接位201设计为孔状,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8所示,按钮2的两侧对称布置有两个第一连接位201。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连接位201仅布置为一个,其两端分别延伸至按钮2的两侧,例如,第一连接位201为长通孔状。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转轴段51可以是一完整的杆体(图中未示出),该种情形下,使按钮2上的第一连接位201为部分开放式孔,其底部设置底部开口,第一转轴段51通过该底部开口进入至第一连接位201中即可。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7所示,第一转轴段51上具有缺口510,第一转轴段51的位于缺口510两侧的部分与第一连接位201连接,第一连接位201布置为对称的两个时,使第一转轴段51的位于缺口510两侧的部分分别与一个第一连接位201可转动连接。例如,在第一转轴段51的中间位置处设置缺口510,这样,第一转轴段51包括位于缺口510两侧的两部分。在该种情形下,可以使按钮2上的第一连接位201为封闭式孔,当然,使其中一个或两个第一连接位201为部分开放式孔也可以。
安装时,第一转轴段51的靠近缺口510的一端插入至相应的第一连接位201中即可完成装配。
第一转轴段51和第二转轴段53均呈圆柱状,第一侧支撑段52和第二侧支撑段54可以是圆柱状结构,也可以是其他杆状结构,例如矩形杆体。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转轴段51上具有缺口510,采用一根圆柱状金属杆进行弯折,即可形成该连杆件5。
结合上述结构的连杆件5,对连杆件5作用于转动件4的方式进行示例性描述:
如附图4所示,开关的断开过程中,按压按钮2使其转动,连杆件5随之转动并且其第二转轴段53沿着转动槽422向上转动,向上拉动限位块421,使得转动件4向上转动,直至按钮2转动至分闸位置,转动件4向上转动的距离达到最大。此时,连杆件5的第一转轴段51下拉按钮2,第二转轴段53上拉转动件4,按钮2在连杆件5的下拉作用下于分闸位置处达到位置平衡。
尽管处于伸展状态的弹性件6使按钮2有失衡的趋势,但是在壳体1上布置挡块来对按钮2进行止挡即可抵消该失衡,进而确保按钮2稳定于分闸位置。在开关断开状态下,连杆件5的第一转轴段51和第二转轴段53之间的竖向距离达到最小,两者更多地在水平方向上对按钮2和转动件4施力,在一些示例中,使连杆件5的第一侧支撑段52和第二侧支撑段54的倾斜方向基本平行于按钮主体21倾斜方向。
如附图3所示,开关的接通过程中,按压按钮2使其转动,连杆件5随之转动并且其第二转轴段53沿着转动槽422向下转动,下压转动件4使其向下转动,直至按钮2转动至合闸位置,转动件4向下转动的距离达到最大。此时,连杆件5的第一转轴段51顶推按钮2,第二转轴段53下压转动件4,按钮2在连杆件5的下拉作用下于合闸位置处达到位置平衡。
尽管处于伸展状态的弹性件6使按钮2有失衡的趋势,但是在壳体1上布置另一第一挡块101来对按钮2进行止挡即可抵消该失衡,进而确保按钮2稳定于合闸位置。在开关接通状态下,连杆件5的第一转轴段51和第二转轴段53之间的竖向距离达到最大,两者更多地在竖直方向上对按钮2和转动件4施力,在一些示例中,使连杆件5的第一侧支撑段52和第二侧支撑段54基本垂直于按钮主体21。
以下就一些适用的按钮2的结构进行示例性描述: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如附图9所示,按钮2包括:按钮主体21和盖体22,按钮主体21铰接于壳体1,盖体22扣设于按钮主体21上且暴露于壳体1顶壁上开设的按钮过孔110内;第一连接位201和第二连接位202均布置于按钮主体21上。
按钮主体21的位于按钮过孔110处的面积可以设计为较小,而盖体22位于按钮过孔110处的面积可以设计为较大,以扩大按压面积,进而达到更省力的按压效果,而且这还利于美化按钮2的外观。
应用时,通过按压盖体22来带动按钮主体21进行同步的转动即可。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9所示,按钮主体21包括:按钮主体部211和耳板部212,耳板部212的上端与按钮主体部211的下端连接,按钮主体部211的底部中心位置处布置有第二连接位202;耳板部212的下端布置有第一连接位201。
按钮主体部211的中心位置处布置有第二连接位202,位于按钮主体部211下方的耳板部212布置有第一连接位201,第二连接位202与转动件4之间的间距较大,进而弹性件6可以设计为较长,这利于提高弹性件6的拉伸效果,第一连接位201与转动件4之间的间距较小,连杆件5可以设计为较短,这利于提高连杆件5的传动效果,使其传动更加直接、顺畅和高效。
另外,可以理解地,弹性件6相对于连杆件5距离转动件4的转轴400更远,这使得弹性件6的伸缩行程要大于连杆件5的转动行程(相应地,转动件4的转动行程的后段主要来自于弹性件6),所以,弹性件6的长度大于连杆件5的长度,也能够适应于该条件。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9所示,耳板部212设置为两个,两个耳板部212分别位于按钮主体部211相对的两侧,每一耳板部212的上端与按钮主体部211的相应侧的下端连接,每一耳板部212的下端布置有一个第一连接位201。
当然,使耳板部212设计为一整体结构也是可以的,例如,耳板部212的下端为一空心轴体,其空腔作为第一连接位201。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9所示,盖体22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侧围部221、第一按压部222、第二按压部223和第二侧围部224;第一按压部222和第二按压部223相对于彼此倾斜布置,第一按压部222和第二按压部223扣合于按钮主体部211上。
示例性地,按钮主体部211的顶壁包括相对倾斜的两个按压部分,第一按压部222以面面接触方式搭接于其中一个按压部分,第二按压部223以面面接触方式搭接于另一个按压部分,使得盖体22的按压操作完全等同于按钮主体部211的按压操作。
第一侧围部221位于第一按压部222的下方且与按钮主体部211的一侧连接;第二侧围部224位于第二按压部223的下方且与按钮主体部211的另一侧连接。例如,两个侧围部均采用卡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以实现盖体22在按钮主体21上的装配。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侧围部221与按钮主体部211上相应的一侧均设计为平板状,第二侧围部224和按钮主体部211上相应的另一侧均设计为弧形板状。上述提及,按钮2在分闸位置和合闸位置处均通过连杆件5达到位置平衡,为了抵消伸展的弹性件6拉动按钮2使其失衡,壳体1内部布置有第一挡块101和两个第二挡块102(参见图10)。
进一步结合图2可知,按钮2位于合闸位置时,第一挡块101与第一按压部222的远离第二按压部223的一端相抵接,使得第一按压部222水平布置于按钮过孔110内,第二按压部223位于按钮过孔110外部并处于上翘状态。
如附图10所示,按钮2位于分闸位置时,第二挡块102与两个耳板部212的远离第二按压部223的一侧相抵接,使得第二按压部223水平布置于按钮过孔110内,第一按压部222位于按钮过孔110外部并处于上翘状态。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1所示,壳体1包括:面盖11、第一侧壳12和第二侧壳13;第一侧壳12和第二侧壳13适配对接,形成具有上开口的腔体;面盖11连接于第一侧壳12和第二侧壳13,以封堵上开口;按钮2的相对的两侧分别铰接于第一侧壳12和第二侧壳13,并且面盖11上具有暴露按钮2的按钮过孔110。
结合壳体1的上述结构,如附图2所示,第一挡块101连接于面盖11,且位于按钮过孔110内部的一侧,在按钮2处于合闸位置时,第一按压部222水平布置于按钮过孔110内,且第一按压部222的端部底壁水平搭接于第一挡块101的顶壁上,以抵消弹性件6对按钮2施加的拉力。
结合壳体1的上述结构,如附图10所示,可以布置两个第二挡块102,两个第二挡块102分别连接于第一侧壳12和第二侧壳13,且位于上开口的内部的一侧,在按钮2处于分闸位置时,耳板部212沿分闸方向转动至使其侧壁与第二挡块102的侧壁面面抵接,以抵消弹性件6对按钮2施加的拉力。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如附图2所示,弹性件6为拉簧,弹性件6的第一端勾设于按钮2的第二连接位202,弹性件6的第二端勾设于转动件4的第三连接部43。
例如,按钮主体部211的底部设置有一支撑轴,该支撑轴的中部设置一环形槽作为第二连接位202,弹性件6的第一端勾设于该环形槽状的第二连接位202上(参见图9),实现稳定连接。
转动件4的第三连接部43为凸起于转动本体部40的第二端上方的耳板结构,其上开设有一通孔,使弹性件6的第二端勾设于该通孔内,实现稳定连接。
基于上述可知,支撑体3用于支撑转动件4且允许转动件4的转动,在一些示例中,支撑体3上具有限位机构,支撑体3被配置为允许转动件4沿竖直方向进行转动,以及利用该限位机构在水平方向上对转动件4进行限位。
如附图15所示,支撑体3包括支撑本体30以及位于支撑本体30第一端的支撑块31,支撑块31上设置有具有侧开口的开口槽310,侧开口面向转动本体部40;该限位机构包括第一限位筋301,第一限位筋301固定于开口槽310内。
结合图16可知,转动本体部40的第一端中部设置有第一限位槽4002,转动本体部40的第一端通过侧开口进入至开口槽310,且转动本体部40的第一端的底壁搭接于开口槽310的底壁上,第一限位筋301位于第一限位槽4002内。转动本体部40能够搭接于支撑块31上进行转动,第一限位筋301与第一限位槽4002相配合,能够对转动件4的第一端在水平方向上进行限位,使其仅能沿竖直方向进行转动,而无法在水平方向上进行位移。
进一步地,如附图15所示,该限位机构还包括第一止挡块302,第一止挡块302与支撑块31的顶端连接;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时,第一止挡块302用于与转动本体部40的第一端的顶壁相止挡(参见图16)。
开关的断开过程中,转动本体部40的第一端向上转动,待其转动到位时(即,按钮2处于分闸位置处),利用第一止挡块302来与转动本体部40的第一端的顶壁相止挡,防止转动件4过度地转动。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15所示,限位机构还包括第二止挡块303,第二止挡块303位于支撑本体30的第二端,且第二止挡块303上设置有具有顶部开口的第二限位槽3031;进一步结合图16可知,第三连接部43的端部连接有第二限位筋430,第二限位筋430位于第二限位槽3031内。
转动本体部40沿竖直方向转动时,转动本体部40的第二端能够在第二限位槽3031内上下移动,通过在第二限位槽3031的顶部设置顶部开口,来防止对转动本体部40的转动造成干涉。
第二限位筋430与第二限位槽3031相配合,能够对转动件4的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进行限位,使其仅能沿竖直方向进行转动,而无法在水平方向上进行位移。
第二限位槽3031的沿竖直方向上的长度可以满足以下条件:
开关接通状态下,转动本体部40的第二端的底壁搭接于该第二限位槽3031的底壁上,转动本体部40的第二端的顶壁位于第二限位槽3031的顶部开口的下方。以及,开关断开状态下,转动本体部40的第二端的底壁悬空,转动本体部40的第二端的一部分位于第二限位槽3031内,另一部分通过第二限位槽3031的顶部开口而位于其上方。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15所示,该限位机构还包括两个第三限位筋304和第三限位槽305,两个第三限位筋304相对布置于支撑本体30上,第三限位槽305位于两个第三限位筋304之间且具有顶部开口。
结合图6和图16可知,转动本体部40包括依次连接的N极连接部分401、中间连接部分402和L极连接部分403,中间连接部分402的两侧与N极连接部分401和L极连接部分403分别形成间隙腔404。
其中,N极连接部分401和L极连接部分403的第二端各自连接有一个第一连接部41,中间连接部分402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三连接部43,转轴400由N极连接部分401、中间连接部分402和L极连接部分403的第一端共同提供;
中间连接部分402限位于第三限位槽305,两个第三限位筋304各自贯穿相应的间隙腔404。
转动本体部40的中间连接部分402与第三限位槽305相配合,以及,第三限位筋304和间隙腔404相配合,能够对转动件4的位于其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部分在水平方向上进行限位,使其仅能沿竖直方向进行转动,而无法在水平方向上进行位移。
第三限位槽305的沿竖直方向上的长度可以满足以下条件:开关断开状态下,中间连接部分402的底壁悬空,中间连接部分402的顶壁位于第三限位槽305的顶部开口的下方。
如附图7所示,连杆件5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转轴段51、第一侧支撑段52、第二转轴段53和第二侧支撑段54;第一转轴段51的两侧分别与一个第一连接位201可转动连接;第二转轴段53的两侧分别与一个第二连接部42可转动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15所示,两个第三限位筋304上均设置有避让槽3040,避让槽3040用于容纳第二转轴段53的位于两个第二连接部42之间的部分。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开关接通状态和开关断开状态下,两个第三限位筋304上的避让槽3040与两个第二止挡块303上的转动槽422始终是相连通的。避让槽3040避免了第三限位筋304对第二转轴段53造成干涉,使得支撑体3、转动件4和连杆件5之间的装配更加紧凑化。
进一步地,避让槽3040的远离支撑本体30第一端的侧壁设置为斜面,斜面的顶端相对于其底端更远离支撑本体30的第一端,以方便第二转轴段53向该避让槽3040内部的装配。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对于功能模块7,如附图11所示,其包括:动触块71、进线端子组件72、出线端子组件73和柔性连接件74;其中,柔性连接件74的两端分别焊接于进线端子组件72和动触块71,使得动触块71与进线端子组件72电性导通;出线端子组件73上布置有静触点730。
通过布置柔性连接件74,使其两端分别采用焊接方式连接进线端子组件72和动触块71,这样,开关在接通或者断开过程中,有效避免了动触块71与进线端子组件72相分离,进而有效避免了因该分离现象导致的拉弧问题。
一些适用的柔性连接件74包括但不限于多股柔性导线等,柔性导线的股数越多,柔性导线越柔软,其解决上述分离问题的效果越优异。
示例性地,如附图11所示,进线端子组件72包括进线端子721和进线导电片722,进线导电片722连接于进线端子721且具有位于进线端子721上方的水平连接部分,进线导电片722的水平连接部分与柔性连接件74的一端焊接。出线端子组件73包括出线端子731和出线导电片732,出线导电片732连接于出线端子731且具有位于出线端子731上方的水平连接部分,出线导电片732的水平连接部分的顶壁上布置有静触点730。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如附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壳体1包括:面盖11、第一侧壳12和第二侧壳13;第一侧壳12和第二侧壳13适配对接,形成具有上开口的腔体;面盖11连接于第一侧壳12和第二侧壳13,以封堵上开口;按钮2的相对的两侧分别铰接于第一侧壳12和第二侧壳13,并且面盖11上具有暴露按钮2的按钮过孔110。
示例性地,第一侧壳12和第二侧壳13的结构相同且两者对称布置于两侧,第一侧壳12和第二侧壳13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固定件连接(例如,固定件可以是螺钉921,销钉等)、卡接、粘扣连接等方式。
面盖11同时连接于第一侧壳12和第二侧壳13,在一些示例中,面盖11的相对的两侧同时连接有一连接板,该连接板上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结构,第一侧壳12和第二侧壳13的相对的两侧各自布置有一个第二连接结构,使每一个连接板上的两个第一连接结构分别与第一侧壳12和第二侧壳13的相应侧的一个第二连接结构进行连接即可。
举例来说,该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接、螺钉连接、粘接等,以卡接方式举例来说,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中的一个设计为卡扣,另一个设计为卡孔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中,功能模块7包括N极功能模块和L极功能模块,两者均包括上述涉及的动触块71、进线端子组件72和出线端子组件73;其中,对应于N极功能模块的进线端子组件72和出线端子组件73嵌设支撑本体30的第一侧内部;对应于L极功能模块7进线端子组件72和所述线端子组件嵌设于支撑本体30的第二侧内部。
示例性地,进一步结合附图15可知,支撑本体30的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各自布置有两个端子容置腔306,以第一侧布置的两个端子容置腔306来说,两者并排布置,并通过隔板307相隔。如附图11所示,进线端子组件72的进线端子721位于其中一个端子容置腔306内,且该进线端子组件72的进线导电片722的水平连接部分贯穿该端子容置腔306并沿水平方向搭接于支撑本体30的顶壁上。相应地,出线端子组件73的出线端子731位于另一个端子容置腔306内,且该出线端子组件73的出线导电片732的水平连接部分贯穿该端子容置腔306并沿水平方向搭接于支撑本体30的顶壁上。
上述结构布置,使得开关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高效利用了壳体1内部的空间,利于缩小开关的体积。为了使上述各端子组件稳定安装于支撑体3上,可以使用固定件对端子组件进行固定。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1所示,固定件为螺钉921,使支撑体3的侧部延伸至与第一侧壳12和第二侧壳13的相应侧壁相持平,在第一侧壳12的侧壁与支撑体3的侧部上设计一个螺钉过孔922,例如,螺钉过孔922的一半布置于第一侧壳12的侧壁上,螺钉过孔922的另一半布置于支撑体3的侧壁上。
在第二侧壳13的侧壁与支撑体3的侧部上共同设计另一个螺钉过孔922。使用螺钉921贯穿该螺钉过孔922并伸入至端子容置腔306内与相应的端子组件的端子的一端进行螺纹连接,而该端子的另一端与支撑体3上的隔板307相抵接,进而实现端子组件在支撑体3上的固定。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美观性,可以使螺钉过孔922为沉孔。
综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关,通过转动件4、连杆件5和弹性件6的协同作用,使得该开关至少具有以下优点:动触点710和静触点730之间具有稳定且较大的压力,使其能够承载较大的电流,以满足大功率电器的使用;有效解决了动触点710和静触点730之间的弹跳拉弧问题;有效解决了动触点710和进线端子组件72的分离问题;动触点710和静触点730能够快速分断;零部件数量少,结构简单紧凑且稳定性强;使用寿命较长。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包括:壳体(1)、按钮(2)、以及位于所述壳体(1)内部的支撑体(3)、转动件(4)、连杆件(5)、弹性件(6)和功能模块(7),所述功能模块(7)包括具有动触点(710)的动触块(71),以及与所述动触点(710)相配合的静触点(730);
所述转动件(4)活动连接于所述支撑体(3),使得所述转动件(4)能够以所述转动件(4)的第一端作为转轴(400)进行转动,所述转动件(4)的第二端通过第一连接部(41)与所述动触块(71)连接;
所述按钮(2)铰接于所述壳体(1),所述连杆件(5)的第一端与所述按钮(2)的第一连接位(201)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杆件(5)的第二端与所述转动件(4)的第二连接部(42)可转动连接;所述弹性件(6)的第一端与所述按钮(2)的第二连接位(202)连接,所述弹性件(6)的第二端与所述转动件(4)的第三连接部(43)连接;
所述连杆件(5)和所述弹性件(6)能够将所述按钮(2)的转动转化为所述转动件(4)的转动,进而使所述动触块(71)上的动触点(710)接近或者远离所述静触点(730);
所述开关接通状态下,所述弹性件(6)处于第一拉伸状态,所述按钮(2)在所述连杆件(5)和所述壳体(1)共同作用下止位于合闸位置;
所述开关断开状态下,所述弹性件(6)处于第二拉伸状态,所述按钮(2)在所述连杆件(5)和所述壳体(1)共同作用下止位于分闸位置,且所述第一拉伸状态对应的拉伸度大于所述第二拉伸状态的对应的拉伸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4)包括:转动本体部(40)、两个第一连接部(41)、两个第二连接部(42)和第三连接部(43);
所述转动本体部(40)的第一端作为所述转轴(400)搭接于所述支撑体(3);
所述转动本体部(40)的第二端同时连接有所述两个第一连接部(41)和所述第三连接部(43),所述两个第一连接部(41)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三连接部(43)的两侧;
所述转动本体部(40)的顶壁上连接有所述两个第二连接部(42),所述两个第二连接部(42)相对布置于所述转动本体部(40)的两侧;
所述动触块(71)包括对称布置的N极动触块(71)和L极动触块(71),所述N极动触块(71)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41)连接,所述L极动触块(71)与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4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作为转轴(400)的所述转动本体部(40)的第一端相对于所述转动本体部(40)的其他部分呈大于90°且小于180°的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42)包括:限位块(421)和转动槽(422),所述限位块(421)的第一端与所述转动本体部(40)的顶壁连接,所述限位块(421)的第二端位于所述转动本体部(40)的上方,使得所述限位块(421)与所述转动本体部(40)之间形成具有侧部开口(4220)的所述转动槽(422);
所述第二连接部(42)被配置为,允许所述连杆件(5)的第二端通过所述侧部开口(4220)进入至所述转动槽(422),并使所述连杆件(5)的第二端在所述转动槽(422)内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槽(422)的与所述侧部开口(4220)相对的一侧的槽壁呈圆弧形,用于引导所述连杆件(5)的第二端的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421)倾斜布置,使得所述转动槽(422)的纵向尺寸沿着靠近所述侧部开口(4220)的方向逐渐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件(5)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转轴段(51)、第一侧支撑段(52)、第二转轴段(53)和第二侧支撑段(54);
所述第一转轴段(51)与所述第一连接位(201)可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转轴段(53)的两侧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42)可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段(51)上具有缺口(510),所述第一转轴段(51)的位于所述缺口(510)两侧的部分与所述第一连接位(201)可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钮(2)包括:按钮主体(21)和盖体(22),所述按钮主体(21)铰接于所述壳体(1),所述盖体(22)扣设于所述按钮主体(21)上且暴露于所述壳体(1)顶壁上开设的按钮过孔(110)内;
所述第一连接位(201)和所述第二连接位(202)均布置于所述按钮主体(21)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钮主体(21)包括:按钮主体部(211)、耳板部(212),所述耳板部(212)的上端与所述按钮主体部(211)下端连接;
所述按钮主体部(211)的底部中心位置处布置有所述第二连接位(202);
所述耳板部(212)的下端布置有所述第一连接位(20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板部(212)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耳板部(212)分别位于所述按钮主体部(211)相对的两侧,每一所述耳板部(212)的上端与所述按钮主体部(211)的相应侧的下端连接,每一所述耳板部(212)的下端布置有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位(201)。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22)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侧围部(221)、第一按压部(222)、第二按压部(223)和第二侧围部(224);
所述第一按压部(222)和所述第二按压部(223)相对于彼此倾斜布置,所述第一按压部(222)和所述第二按压部(223)扣合于所述按钮主体部(211)上;
所述第一侧围部(221)位于所述第一按压部(222)的下方且与所述按钮主体部(211)的一侧连接;
所述第二侧围部(224)位于所述第二按压部(223)的下方且与所述按钮主体部(211)的另一侧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部布置有第一挡块(101)和两个第二挡块(102);
所述按钮(2)位于所述合闸位置时,所述第一挡块(101)与所述第一按压部(222)的远离所述第二按压部(223)的一端相抵接,使得所述第一按压部(222)水平布置于所述按钮过孔(110)内,第二按压部(223)位于所述按钮过孔(110)外部;
所述按钮(2)位于所述分闸位置时,所述第二挡块(102)与所述两个耳板部(212)的远离所述第二按压部(223)的一侧相抵接,使得所述第二按压部(223)水平布置于所述按钮过孔(110)内,第一按压部(222)位于所述按钮过孔(110)外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6)为拉簧,所述弹性件(6)的第一端勾设于所述按钮(2)的第二连接位(202),所述弹性件(6)的第二端勾设于所述转动件(4)的第三连接部(43)。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模块(7)还包括:进线端子组件(72)、出线端子组件(73)和柔性连接件(74);
所述柔性连接件(74)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进线端子组件(72)和所述动触块(71),使得所述动触块(71)与所述进线端子组件(72)电性导通;
所述出线端子组件(73)上布置有所述静触点(730)。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件(74)包括多股柔性导线。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面盖(11)、第一侧壳(12)和第二侧壳(13);
所述第一侧壳(12)和所述第二侧壳(13)适配对接,形成具有上开口的腔体;
所述面盖(11)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壳(12)和所述第二侧壳(13),以封堵所述上开口;
所述按钮(2)的相对的两侧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侧壳(12)和所述第二侧壳(13),并且所述面盖(11)上具有暴露所述按钮(2)的按钮过孔(110)。
CN202210334324.3A 2022-03-30 2022-03-30 开关 Active CN1146395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34324.3A CN114639568B (zh) 2022-03-30 2022-03-30 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34324.3A CN114639568B (zh) 2022-03-30 2022-03-30 开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39568A true CN114639568A (zh) 2022-06-17
CN114639568B CN114639568B (zh) 2024-03-15

Family

ID=81951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34324.3A Active CN114639568B (zh) 2022-03-30 2022-03-30 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39568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73150A (en) * 1953-02-26 1956-12-04 Crabtree & Co Ltd J A Electric switches and circuit breakers
EP0112483A1 (de) * 1982-12-21 1984-07-04 BROWN, BOVERI & CIE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ischer Drucktastenschalter mit einem schwenkbar gelagerten Druckbügel
JP2009009746A (ja) * 2007-06-26 2009-01-15 Sobo Yu スイッチの自動遮断構造
CN103050315A (zh) * 2011-10-16 2013-04-17 上海永星电子开关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强制断开跷板开关
CN104733208A (zh) * 2013-12-19 2015-06-24 施耐德电气(澳大利亚)有限公司 一种翘板开关
CN104733207A (zh) * 2013-12-19 2015-06-24 施耐德电气(澳大利亚)有限公司 一种翘板开关
CN205582789U (zh) * 2016-04-29 2016-09-1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墙壁开关
CN207217370U (zh) * 2017-08-29 2018-04-10 浙江信基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带安全接通与分断功能的跷板开关
CN211879277U (zh) * 2020-06-05 2020-11-06 浙江长隆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按钮开关
CN113078035A (zh) * 2021-04-30 2021-07-06 科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分断微型断路器
CN113823520A (zh) * 2021-10-11 2021-12-21 宁波公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开关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73150A (en) * 1953-02-26 1956-12-04 Crabtree & Co Ltd J A Electric switches and circuit breakers
EP0112483A1 (de) * 1982-12-21 1984-07-04 BROWN, BOVERI & CIE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ischer Drucktastenschalter mit einem schwenkbar gelagerten Druckbügel
JP2009009746A (ja) * 2007-06-26 2009-01-15 Sobo Yu スイッチの自動遮断構造
CN103050315A (zh) * 2011-10-16 2013-04-17 上海永星电子开关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强制断开跷板开关
CN104733208A (zh) * 2013-12-19 2015-06-24 施耐德电气(澳大利亚)有限公司 一种翘板开关
CN104733207A (zh) * 2013-12-19 2015-06-24 施耐德电气(澳大利亚)有限公司 一种翘板开关
CN205582789U (zh) * 2016-04-29 2016-09-1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墙壁开关
CN207217370U (zh) * 2017-08-29 2018-04-10 浙江信基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带安全接通与分断功能的跷板开关
CN211879277U (zh) * 2020-06-05 2020-11-06 浙江长隆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按钮开关
CN113078035A (zh) * 2021-04-30 2021-07-06 科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分断微型断路器
CN113823520A (zh) * 2021-10-11 2021-12-21 宁波公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开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39568B (zh) 2024-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29183A (zh) 双电源转换开关
CN108538671B (zh) 一种电源转换开关
CN217061875U (zh) 开关
CN114639568A (zh) 开关
CN113345751A (zh) 开关及电气系统
CN114639566B (zh) 开关
CN211088097U (zh)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主回路单极装置
CN108666164B (zh) 旋转式电气开关接触系统及旋转式电气开关
CN212485234U (zh) 电能表外置断路器
US20050134421A1 (en) Circuit breaker
CN217902909U (zh) 电路保护开关和电器设备
CN112289623A (zh) 一种隔离开关的快速合闸机构以及隔离开关
CN212625368U (zh) 一种断路器
CN218160243U (zh) 接触系统及断路器
CN220065464U (zh) 两路电源转换开关
CN215183691U (zh) 一种等电位结构的隔离开关
CN218548299U (zh) 双控开关
CN216389131U (zh) 按键开关组件及料理机
CN218939513U (zh) 一种翘板开关
CN114823210A (zh) 弹片组件及开关
EP3910742B1 (en) A compact wiring terminal
CN219017468U (zh) 一种食品处理器安全开关
CN215377297U (zh) 一种三档船型开关
CN111341615B (zh) 一种浮动式静触头组件装置结构
CN213583680U (zh) 一种断路器的动触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