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23210A - 弹片组件及开关 - Google Patents

弹片组件及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23210A
CN114823210A CN202210589264.XA CN202210589264A CN114823210A CN 114823210 A CN114823210 A CN 114823210A CN 202210589264 A CN202210589264 A CN 202210589264A CN 114823210 A CN114823210 A CN 1148232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contact
switch
elastic
transition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8926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映峰
申会员
彭美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Gongniu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Gongniu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Gongniu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Gongniu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8926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2321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8232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232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 H01H23/02Details
    • H01H2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 H01H23/02Details
    • H01H2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3/16Driving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 H01H23/24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with two operating position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弹片组件及开关,属于电气技术。该弹片组件包括:弹片、接线端子和动触点;接线端子连接并固定于弹片的中部;动触点连接并固定于弹片的端部;弹片被配置为,弹片能够受外力作用而变形,使得动触点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该弹片组件用于开关时,通过在开关中设计过渡件来向下抵压弹性段,即可实现动触点位置的变化,弹片组件的该作业方式,使得过渡件和弹片的厚度均可以设计为较小,这利于显著降低开关的厚度,以制备超薄化开关。另外,由于端子连接段固定连接于弹片,不会存在翘板开关因翘板跳动而引起的拉弧问题。

Description

弹片组件及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技术,特别涉及弹片组件及开关。
背景技术
开关为常见的电流通断装置,一种典型的开关为翘板开关,其包括:具有动触点的翘板、连接有弹子组件的过渡件、与过渡件相抵接的面板。用户通过按压面板来驱动过渡件转动,并带动弹子组件拨动翘板,使得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或分离,进而达到使开关接通或者断开的目的。
然而,基于翘板开关中各部件的结构及布局,使得其厚度通常被设计为足够大,很难做成超薄开关。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弹片组件及开关,能够解决相关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弹片组件,所述弹片组件包括:弹片、接线端子和动触点;
所述接线端子连接并固定于所述弹片的中部;
所述动触点连接并固定于所述弹片的端部;
所述弹片被配置为,所述弹片能够被受外力作用而变形,使得所述动触点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弹片包括:端子连接段、一个或两个弹性段和一个或两个触点连接段;
所述弹性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端子连接段的一端连接,所述弹性段的第二端与相应的所述触点连接段连接;
所述端子连接段用于与所述接线端子连接;
所述弹性段能够被按压变形,使得所述动触点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触点连接段用于与所述动触点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弹性段与所述端子连接段之间具有夹角,所述夹角的范围为120°~180°。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触点连接段与所述弹性段均水平布置,并且两者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触点连接段包括:相连接的导向段和连接段,所述导向段相对于所述弹性段倾斜布置,使得所述连接段位于所述弹性段的上方或者下方。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弹性段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弹性段和第二弹性段,所述第一弹性段的远离所述第二弹性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端子连接段,所述第二弹性段的远离所述第一弹性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触点连接段;
自所述端子连接段至所述第二弹性段,所述第一弹性段的宽度逐渐减小,且所述第一弹性段的最小宽度等于所述第二弹性段的宽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弹片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制备得到。
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开关,所述开关包括上述任一种弹片组件。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关还包括:底座、面板、过渡件、摆动定位件、静触点组件;
所述弹片组件和所述静触点组件均位于所述底座内部,且所述弹片组件上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组件上的静触点相对应;
所述过渡件包括:过渡件主体、位于所述过渡件主体侧部的驱动部;所述过渡件主体连接于所述面板,且所述过渡件主体还铰接于所述底座,所述面板相对于所述底座可按压转动;
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弹片组件的弹性段相对应,所述驱动部能够作用于述弹性段的相应位置使其变形,进而使得所述动触点与相应的所述静触点接触或者分离;
所述摆动定位件连接于所述过渡件主体和所述底座之间,所述摆动定位件被配置为,使所述过渡件和所述面板整体稳定于闭合位置和断开位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驱动部作用于所述弹性段的方式包括:所述驱动部下压所述弹性段,以及,可选地所述驱动部上拉所述弹性段。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摆动定位件为瞬动弹簧,所述摆动定位件第一端连接于所述底座的侧部,所述摆动定位件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过渡件的侧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过渡件为一体式结构件。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过渡件为分体式结构件,所述过渡件包括多个通过可转动连接方式相连的子过渡件。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座包括:座体和盖体,所述座体具有容置腔以容纳所述弹片组件和所述静触点组件;
所述盖体与所述座体可拆卸连接且盖设于所述容置腔的上端口,并且,所述盖体的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与所述过渡件的两侧对应铰接,所述盖体的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各自与一个所述摆动定位件连接;
所述过渡件的所述驱动部贯穿所述盖体并伸入至所述容置腔内与所述弹片相作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座具有容置腔以容纳所述弹片组件和所述静触点组件;
所述容置腔的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与所述过渡件的两侧对应铰接,所述容置腔的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各自与一个所述摆动定位件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关为常闭式开关,所述动触点位于相应的所述静触点的下方,且所述动触点和所述静触点之间的接触压力由所述弹片提供。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关为常开式开关,所述动触点位于相应的所述静触点的上方,且所述动触点和所述静触点之间的接触压力由所述过渡件提供。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弹片组件,通过按压弹片的位于接线端子和动触点之间的部分使其弹性变形,这样,位于弹片端部的动触点进而随着弹片的变形而发生位置移动,从而实现动触点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切换。在弹片组件用于开关时,通过在开关中设计过渡件作用于弹性段使其变形(例如,使过渡件向下抵压弹性段),即可实现动触点位置的变化。与翘板开关中过渡件须驱动翘板摆动来实现动触点位置的变化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弹片组件的该作业方式,使得过渡件和弹片的纵向尺寸(即厚度)均可以设计为较小,这利于显著降低开关的厚度,以制备超薄化开关。另外,由于端子连接段固定连接于弹片,在动触点位置变化过程中,接线端子与动触点始终电性连接,不会存在翘板开关因翘板跳动而引起的拉弧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弹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示例性弹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开关的组合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开关的爆炸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常闭式单联双控开关的剖面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常开式单联双控开关的剖面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示例性常闭式单联双控开关的剖面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过渡件-摆动定位件和底座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常闭式单联双控开关在不同操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1示例了常闭式单联双控开关在常闭触点闭合状态下的结构布置;A2示例了常闭式单联双控开关在常闭触点由闭合状态切换至断开状态下的结构布置;A3示例了常闭式单联双控开关在常闭触点断开状态下的结构布置;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常开式单联双控开关在不同操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B1示例了常开式单联双控开关在常开触点断开状态下的结构布置;B2示例了常开式单联双控开关在常闭触点由断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下的结构布置;B3示例了常开式单联双控开关在常开触点闭合状态下的结构布置。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弹片组件;11、弹片;12、接线端子;13、动触点;
111、端子连接段;1111、水平连接段;1112、竖直卡接段;1113、定位段;
112、弹性段;1121、第一弹性段;1122、第二弹性段;
113、触点连接段;1131、导向段;1132、连接触点段;
2、底座;20、容置腔;21、支架;
201、座体;202、盖体;2020、过孔;2021、第二压筋;
3、面板;31、第二卡接结构;32、第一压筋;
4、过渡件;
41、过渡件主体;411、第一卡接结构;412、销轴;
42、驱动部;
5、摆动定位件;
6、静触点组件;60、静触点。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发明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方位名词,如“上”、“下”、“侧”等,一般以图4所示方位的相对关系为基准,且采用这些方位名词仅仅是为了更清楚地描述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为了描述绝对的方位。在产品以不同姿态摆放时,方位可能发生变化,例如“上”、“下”可能互换。(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开关,将面板所在的方位定义为上,将底座所在方位定义为下,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的各部件的厚度,认为是沿上下方向(即纵向)上的尺寸。
为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开关为常见的电流通断装置,一种典型的开关为翘板开关,翘板开关包括:具有动触点的翘板、连接有弹子组件的过渡件、与过渡件相抵接的面板。用户通过按压面板来驱动过渡件转动,并带动弹子组件拨动翘板,使得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或分离,进而达到使开关接通或者断开的目的。
例如,翘板开关通常作为墙壁开关使用,目前,墙壁开关的发展趋势是大面板及小摆角,然而,基于翘板开关中各部件的结构及布局,使得其厚度通常被设计为足够大,很难做成超薄开关。而造成翘板开关上述缺陷的原因至少包括以下:
(1)翘板开关中,过渡件具有向下延伸的摆臂,利用摆臂来连接弹子组件,过渡件的摆臂、弹子组件和翘板沿纵向方向依次分布,这使得翘板开关的厚度(该厚度方向垂直于墙壁方向)一般设计为较大。相应地,翘板开关在墙壁上接线盒中的安装深度也较大,这使得接线盒的体积须设计为更大。
(2)为了确保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的接触压力满足要求,如若减小面板的摆角,则必须相应地增加过渡件的摆臂长度,这会进一步导致翘板开关的厚度增加。
(3)弹子组件拨动翘板时,弹子组件的末端沿着翘板沿水平方向滑动,这会产生滑动摩擦,并且,弹子组件的末端还容易造成摩损。
(4)翘板通过支撑件与接线端子相连,支撑件支撑翘板并允许其摆动,翘板在摆动时容易弹跳,进而导致翘板与支撑件出现短暂分离,这会引起拉弧问题。
为了解决相关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用于开关的弹片组件,该弹片组件基于其新型的结构设计,使其应用于开关时,能够显著降低开关的厚度,利于获得超薄化的开关。
附图1示例了一种弹片组件1的结构,如附图1所示,该弹片组件1包括:弹片11、接线端子12和动触点13。其中,接线端子12连接并固定于弹片11的中部;动触点13连接并固定于弹片11的端部;弹片11被配置为,弹片11能够受外力作用而变形,使得动触点1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弹片组件1,能够用于开关,接线端子12固定于弹片11的中部,动触点13固定于弹片11的端部,通过按压弹片11的位于接线端子12和动触点13之间的部分使其弹性变形,这样,位于弹片11端部的动触点13进而随着弹片11的变形而发生位置移动,从而实现动触点1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切换。
其中,动触点13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一个可以为与开关中的静触点60相接触的位置,此时,开关对应接通状态,相应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另一个为与开关中的静触点60相分离的位置,此时,开关对应断开状态。这样,动触点13的位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进而实现开关在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的切换。
基于弹片组件1的结构布置,在弹片组件1用于开关时,通过在开关中设计过渡件4来作用于弹性段112使其变形(例如,过渡件4抵压弹性段112使其变形),即可实现动触点13位置的变化。与翘板开关中过渡件须驱动翘板摆动来实现动触点位置的变化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弹片组件1的该作业方式,使得过渡件4和弹片11的纵向尺寸(即厚度)均可以设计为较小,这利于显著降低开关的厚度,以制备超薄化开关。另外,由于端子连接段111固定连接于弹片11,在动触点13位置变化过程中,接线端子12与动触点13始终电性连接,不会存在翘板开关因翘板跳动而引起的拉弧问题。
附图2示例了一种弹片11的结构,如附图2所示,弹片11包括:端子连接段111、一个或两个弹性段112、一个或两个触点连接段113。
弹性段112和触点连接段113的数目相同且两者一一对应,例如,开关设计为单联单控开关时,弹性段112和触点连接段113可以均设置为一个,并位于端子连接段111的一侧。当然,弹性段112和触点连接段113均设置为两个并且对称布置于端子连接段111的两侧也是可行的,在该种情形下,可以仅在其中一个触点连接段113上设置动触点13。例如,开关设计为单联双控开关时,弹性段112和触点连接段113均设置为两个并且对称布置于端子连接段111的两侧,并且,每一个触点连接段113上均设置有一个动触点13(该种情形可参见图2)。
其中,弹性段112的第一端与端子连接段111的一端连接,弹性段112的第二端与相应的触点连接段113连接。例如,弹性段112和触点连接段113均设置为两个时,两个弹性段112的第一端各自与端子连接段111相对的两端连接,进而使得两个弹性段112位于端子连接段111的两侧。两个弹性段112的第二端各自与对应的触点连接段113连接,以适应于双控开关。
在应用方面,端子连接段111用于与接线端子12连接;弹性段112能够被按压变形,使得动触点1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触点连接段113用于与动触点13连接。
通过位于弹片11中部的端子连接段111来固定连接接线端子12,通过位于弹片11两端的触点连接段113来固定连接动触点13,这样,通过按压位于接线端子12和动触点13之间的弹性段112,弹性段112能够发生弹性变形,进而带动动触点1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对于弹片11,其弹性段112、端子连接段111和触点连接段113之间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连接,只要确保三者具有较高且可靠的连接强度即可,例如,这包括但不限于一体成型连接、焊接、粘接等连接方式。
一体成型连接方式具有连接强度高,结构稳定性强,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作为一种示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弹片11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制备得到。
例如,采用高弹性的金属片材,对其进行冲压折弯以及切割等操作,即可形成一体式结构的弹片11。该金属片材可以为铜片,这使得弹片11兼具优异的弹性、导电性和导热性。
弹片11的两个弹性段112位于端子连接段111的两侧,这样,端子连接段111连接接线端子12后,两个弹性段112相对于接线端子12悬空布置,以确保自身弹力良好。
在被抵压时,两个弹性段112发生弹性变形,进而相对于端子连接段111沿上下方向运动,使得动触点1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可以理解地,此处涉及的动触点13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一个在上,另一个在下。
可以根据弹片11的弹力大小和形状记忆功能(即,在解除抵压之后,弹片11迅速恢复至初始位置的能力),来适应性确定弹片11的厚度、宽度以及长度等尺寸。
特别地,对于弹性段112的长度(即弹性段112自其第一端至其第二端方向上的尺寸),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开关类型来确定,以适应性确定动触点13在开关内部的布置位置。举例来说,接线端子12位于开关的中部,动触点13和静触点60均位于开关的两侧,弹性段112的长度使得动触点13和接线端子12之间构成连接,并且能够延伸至开关的侧部处即可。
在一些示例中,弹性段112与端子连接段111之间具有夹角,该夹角的范围为120°~180°,例如,这包括但不限于:120°、130°、140°、150°、160°、170°、180°等。
参见图2,当弹性段112和端子连接段111之间的夹角为180°时,两者均沿水平方向布置且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参见图3,当弹性段112和端子连接段111之间的夹角小于180°且大于或等于120°时,弹性段112相对于端子连接段111倾斜布置,且弹性段112位于端子连接段111的上方。
在一些示例中,可以使弹性段112和端子连接段111之间的夹角小于180°且大于或等于120°,这样,弹性段112更容易被驱动而发生弹性变形,同时在变形时能够获得较大的弹性势能,这利于提高动触点13的动作力度,对于避免拉弧现象较为有利。
在一些示例中,触点连接段113与弹性段112均水平布置,并且两者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图中未示出)。举例来说,端子连接段111、弹性段112和触点连接段113整体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在另一些示例中,参见图2和图3,触点连接段113包括:相连接的导向段1131和连接触点段1132,导向段1131相对于弹性段112倾斜布置,使得连接触点段1132位于弹性段112的上方或者下方。
以弹片组件1用于开关中举例来说,此处涉及的上下方向中的上方指的是靠近面板3的方向,下方指的是靠近底座2的方向。
导向段1131相对于弹性段112可以倾斜向下布置(参见图2),也可以倾斜向上布置(参见图3),通过使导向段1131倾斜布置,使得连接触点段1132位于弹性段112的上方或者下方。这样,动触点13连接于连接触点段1132后,使得动触点13相应地位于弹性段112的上方或者下方,以适应于不同类型的开关。
举例来说,对于常闭式开关,结合图2可知,使动触点13位于弹性段112的下方,对于常开式开关,结合图3可知,使动触点13位于弹性段112的上方,动触点13的上述方位布置,能够适应于不同类型的开关,确保动触点13和静触点60之间获得足够的接触压力。
在一些示例中,使连接触点段1132沿水平方向布置,这样,动触点13也相应地水平布置,在开关中的静触点60也水平布置时,动触点13和静触点60之间能够完全地面面接触,提高接触面积且获得较大的接触压力。
对于弹性段112,其可以呈宽度一致的长条状,也可以呈宽度不一致的长条状。其中,弹片11的长度方向指的是,自触点连接段113至端子连接段111的分布方向;弹片11的宽度方向指的是与其长度方向相垂直且沿水平面内延伸的方向。
在一些示例中,弹性段112的宽度不一致,如附图2所示,弹性段112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弹性段1121和第二弹性段1122,第一弹性段1121的远离第二弹性段1122的一端连接于端子连接段111,第二弹性段1122的远离第一弹性段1121的一端连接于触点连接段113。
自端子连接段111至第二弹性段1122,第一弹性段1121的宽度逐渐减小,且第一弹性段1121的最小宽度等于第二弹性段1122的宽度。
通过使第一弹性段1121的宽度在靠近端子连接段111的位置处较长,并且沿着远离端子连接段111的方向,宽度逐渐变小,这能够提高弹性段112与端子连接段111之间处的抗疲劳能力。这是因为,端子连接段111的位置固定,弹性段112相对于端子连接段111频繁发生变形位移,通过提高该位置处的宽度,以适应于弹性段112的频繁位移而防止发生不可恢复的硬变形。
通过使第二弹性段1122的宽度等于第一弹性段1121的最小宽度,这利于提高第二弹性段1122的弹性变形能力,使其具有较高的变形量。
弹片组件1应用于开关中时,可以使开关的过渡件4抵接于第二弹性段1122。第二弹性段1122例如为宽度一致的片状,第二弹性段1122的宽度的设计以满足其具有良好的弹性变形能力,并且能够适应于开关内部有限的空间即可。
对于接线端子12,其连接于弹片11的端子连接段111,两者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卡接、铆接等,其中,卡接、铆接等方式均容易拆卸,利于简化接线端子12的装配工艺且便于维护或者更换。
举例来说,接线端子12卡接于端子连接段111,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端子连接段111包括水平连接段1111和竖直卡接段1112,其中,竖直卡接段1112连接于水平连接段1111的延其宽度方向分布的一侧。
水平连接段1111用于与弹性段112相连接,竖直卡接段1112用于与接线端子12相卡接。例如,接线端子12上设置有卡孔,竖直卡接段1112插设并卡接于该接线端子12上的卡孔内。
进一步地,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端子连接段111还可以包括定位段1113,定位段1113连接于水平连接段1111且与竖直卡接段1112位于同侧。
这样,接线端子12连接于竖直卡接段1112之后,接线端子12的上端抵接于定位段1113,接线端子12的下端可抵接于开关中的底座2,即可实现接线端子12在开关内部的定位。
对于动触点13,动触点13的结构及其与触点连接段113的连接方式均可以采用本领域常规技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还涉及了上述所示的任一种弹片组件1在开关类电器件方面的应用,当用于开关类电器件时,利于显著降低其厚度,使其适应于超薄化发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开关,该开关包括上述的任一种弹片组件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关具有上述弹片组件1带来的所有优点,使得该开关能够被设计为超薄化开关。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开关,按其控制方式分类,其可以是单联单控开关,也可以是单联双控开关,其中,当开关为单联单控开关时,弹片组件1中动触点13的数目设计为一个;当开关为单联双控开关时,弹片组件1中动触点13的数目设计为对称的两个。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开关,按其常态下得电方式分类,其可以是常闭式开关,也可以是常开式开关。
如附图4、附图5以及附图6所示,当开关为常闭式开关时,动触点13位于相应的静触点60的下方,且动触点13和静触点60之间的接触压力由弹片11提供;如附图4、附图5以及附图7所示,当开关为常开式开关时,动触点13位于相应的静触点60的上方,且动触点13和静触点60之间的接触压力由过渡件4提供。
以单联双控开关举例来说,如附图6以及附图7所示,其同时包括一对由动触点13和静触点60构成的常闭触点,以及,一对由动触点13和静触点60构成的常开触点,常闭触点和常开触点位于开关的两侧。
附图6示例了一种常闭式单联双控开关的截面图,附图7示例了一种常开式单联双控开关的截面图,本发明实施例中,如若常闭触点与面板3的上翘侧相对应,则称之为常闭式单联双控开关(参见图6),反之,如若常开触点与面板3的上翘侧相对应,则称之为常开式单联双控开关(参见图7)。
结合图6和图7可知,一种示例性的开关除了包括上述涉及的弹片组件1,还进一步地包括:底座2、面板3、过渡件4、摆动定位件5和静触点组件6。其中,弹片组件1和静触点组件6均位于底座2内部,且弹片组件1上动触点13与静触点组件6上的静触点60相对应。即,弹片组件1的动触点13与其对应的静触点60配合作用,两者相接触以实现开关的接通,两者相分离以实现开关的断开。
结合附图5所示,过渡件4包括:过渡件主体41、位于过渡件主体41侧部的驱动部42。过渡件主体41连接于面板3,且过渡件主体41还铰接于底座2,面板3相对于底座2可按压转动。驱动部42与弹片组件1的弹性段112相对应,驱动部42能够作用于弹性段112的相应位置使其变形,进而使得动触点13与相应的静触点60接触或者分离。
摆动定位件5连接于过渡件主体41和底座2之间,摆动定位件5被配置为,使过渡件4和面板3整体稳定于闭合位置和断开位置。其中,此处涉及的闭合位置,指的是开关闭合状态下,过渡件4和面板3所处的一个位置;以及,此处涉及的断开位置,指的是开关断开状态下,过渡件4和面板3所处的另一位置。
对于面板3,面板3具有两个按压侧,在开关闭合和开关断开状态下,其中一个按压侧处于上翘状态,另一个按压侧处于下垂状态。当需要使开关在断开状态和接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时,按压面板3的处于上翘的按压侧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关,按压面板3使其绕着底座2转动时,由于面板3与过渡件主体41相连接,这样,面板3转动过程中能够带动过渡件4转动,进而使得过渡件4侧部的驱动部42或者向上运动,或者向下运动,驱动部42向下运动时能够驱动弹片11的相应侧的弹性段112向下运动,进而使得动触点13向下运动。这样,对于常闭式开关,动触点13向下运动使其与静触点60分离,实现常闭触点的断开,以及,对于常开式开关,动触点13向下运动使其与静触点60接触,实现常开触点的接通。
可以理解地,对于单控开关,可以仅在过渡件主体41的一侧设置一组驱动部42;对于双控开关,可以在过渡件主体41的两侧各自设置一组驱动部42,这样,两侧的驱动部42中的一组向上运动,另一组则向下运动。
对于上述涉及的每一组驱动部42,其中驱动部42的数目可以设计为一个、两个或者更多个。在一些示例中,驱动部42可以设计为驱动筋。
在开关在闭合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切换时,面板3和过渡件4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或者通过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进而两者在闭合位置和断开位置之间切换。通过设置摆动定位件5,使面板3和过渡件4转动至闭合位置和转动至断开位置时均能够保持位置稳定,进而确保动触点13和静触点60之间的作用方式稳定。
以下结合图10和附图11对包含有弹片组件1的开关的工作原理进行示例性描述:
附图10中的A1示例了常闭式单联双控开关在常闭触点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A1所示,面板3和过渡件4在摆动定位件5的作用下稳定于闭合位置处(其右侧处于上翘状态,其左侧处于下垂状态)。此时,位于过渡件4左侧的驱动部42抵压于弹片11的左侧弹性段112,左侧的动触点13在过渡件4的作用下与左侧的静触点60相分离,位于左侧的常开触点处于断开状态。以及,位于过渡件4右侧的驱动部42与弹片11的右侧弹性段112相分离,右侧的动触点13在弹片11的右侧弹性段112的弹力作用下与右侧的静触点60相接触,位于右侧的常闭触点处于接通状态,并且它们在摆动定位件5的作用下保持稳定。
附图10中的A2示例了常闭式单联双控开关在常闭触点由闭合状态切换至断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A2所示,按压面板3的右侧,面板3和过渡件4在按压外力作用下顺时针旋转。在旋转至某一位置时,位于过渡件4左侧的驱动部42抵压于弹片11的左侧弹性段112,位于过渡件4右侧的驱动部42抵压于弹片11的右侧弹性段112,左侧的动触点13向上运动并且仍然与左侧的静触点60处于分离状态,右侧的动触点13向下运动并且仍然与右侧的静触点60处于接通状态(基于右侧的弹性段112的自身弹力作用)。虽然位于右侧的常闭触点处于接通状态,位于左侧的常开触点处于断开状态,然而,这种状态为失稳状态,即不稳定。
附图10中的A3示例了常闭式单联双控开关在常闭触点断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A3所示,继续按压面板3的右侧,面板3和过渡件4在按压外力作用下顺时针旋转,至面板3和过渡件4在摆动定位件5的作用下迅速越过临界点,并止位于一稳定的状态,这样,面板3和过渡件4在摆动定位件5的作用下稳定于断开位置处(其左侧处于上翘状态,其右侧处于下垂状态)。此时,位于过渡件4右侧的驱动部42抵压于弹片11的右侧弹性段112,右侧的动触点13在过渡件4的作用下与右侧的静触点60相分离,位于右侧的常闭触点处于断开状态。以及,位于过渡件4左侧的驱动部42与弹片11的左侧弹性段112相分离,左侧的动触点13在弹片11的左侧弹性段112的弹力作用下与左侧的静触点60相接触,位于左侧的常开触点处于接通状态,并且它们在摆动定位件5的作用下保持稳定。
可见,对于常闭式开关,其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动触点13和静触点60之间的接触压力由弹片11的相应侧的弹性段112自身弹力来提供,这使得动触点13和静触点60之间的接触压力稳定可控。
(2)动触点13和静触点60之间的分离由按压外力提供,动触点13与静触点60分离时由过渡件4上的驱动部42瞬间顶开,分离速度快,与传统翘板开关的接触压力由大变小而容易引起拉弧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常闭式开关显著降低了拉弧现象。
(3)弹片11位于静触点60的下方,且通过自身的弹力来使得动触点13和静触点60稳定接触,可见,弹片11的弹性段112具有较大的变形能力,进而赋予其较大的操作力,而这对于提高动触点13和静触点60之间的接触稳定性和接触速度特别有利,不仅确保开关的使用可靠性,且进一步降低了拉弧现象。
以下结合图11对包含有弹片组件1的开关的工作原理进行示例性描述:
附图10中的B1示例了常开式单联双控开关在常开触点断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B1所示,面板3和过渡件4在摆动定位件5的作用下稳定于断开位置处(其右侧处于上翘状态,其左侧处于下垂状态)。此时,位于过渡件4左侧的驱动部42抵压于弹片11的左侧弹性段112,左侧的动触点13在过渡件4的作用下与左侧的静触点60接触,位于左侧的常闭触点处于接通状态。以及,位于过渡件4右侧的驱动部42与弹片11的右侧弹性段112相接触,右侧的动触点13在弹片11的右侧弹性段112的弹力作用下与右侧的静触点60相分离,位于右侧的常开触点处于断开状态,并且它们在摆动定位件5的作用下保持稳定。
附图10中的B2示例了常开式单联双控开关在常闭触点由断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B2所示,按压面板3的右侧,面板3和过渡件4在按压外力作用下顺时针旋转。在旋转至某一位置时,位于过渡件4左侧的驱动部42抵压于弹片11的左侧弹性段112,位于过渡件4右侧的驱动部42抵压于弹片11的右侧弹性段112,左侧的动触点13向上运动并且与左侧的静触点60处于分离状态,右侧的动触点13向下运动并且仍然与右侧的静触点60处于分离状态。虽然位于左侧的常闭触点处于断开状态,位于右侧的常开触点处于断开状态,然而,这种状态为失稳状态,即不稳定。
附图10中的B3示例了常开式单联双控开关在常开触点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B3所示,继续按压面板3的右侧,面板3和过渡件4在按压外力作用下顺时针旋转,至面板3和过渡件4在摆动定位件5的作用下迅速越过临界点,并止位于一稳定的状态,这样,面板3和过渡件4在摆动定位件5的作用下稳定于接通位置处(其左侧处于上翘状态,其右侧处于下垂状态)。此时,位于过渡件4右侧的驱动部42抵压于弹片11的右侧弹性段112,右侧的动触点13在过渡件4的作用下与右侧的静触点60相接触,位于右侧的常开触点处于接通状态。以及,位于过渡件4左侧的驱动部42与弹片11的左侧弹性段112仍然相接触,左侧的动触点13在弹片11的左侧弹性段112的弹力作用下与左侧的静触点60相分离,位于左侧的常闭触点处于断开状态,并且它们在摆动定位件5的作用下保持稳定。
可见,对于常开式开关,动触点13和静触点60之间的接触压力由过渡件4上的驱动部42向下抵紧于弹片11而提供,动触点13和静触点60之间的分离由弹片11相应侧的弹性段112自身弹力来提供。
本发明实施例中,驱动部42作用于弹性段112的方式包括:驱动部42下压弹性段112,以及,可选地驱动部42上拉弹性段112。
驱动部42下压弹性段112的实现方式例如可以为,驱动部42的底端直接抵接于弹性段112的表面,这样,驱动部42向下运动时,弹性段112被其抵压而发生变形,驱动部42向上运动时,弹性段112复位并且能够与弹性段112分离。
驱动部42上拉弹性段112的实现方式例如可以为,驱动部42的底端通过活动连接件与弹性段112相连接,这样,驱动部42向下运动时,弹性段112被其抵压而发生变形,驱动部42向上运动时,弹性段112复位并且能够随驱动部42一同向上运动。示例性地,该活动连接件可以具有限位腔的卡勾、卡箍等,弹性段112能够活动地位于其限位腔内。
基于上述常闭式开关和常开式开关的工作原理的描述,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10所示的常闭式开关可以采用上述的驱动部42的底端直接抵接于弹性段112表面的实现方式。如附图11所示的常闭式开关可以采用上述的驱动部42的底端通过活动连接件与弹性段112相连的实现方式,这利于使动触点13迅速地分离且分离到位。
上述提及,过渡件4在摆动定位件5的作用下能够稳定于接通位置和断开位置,开关中对称布置有两个摆动定位件5,其中一个摆动定位件5位于面板3的上翘侧下方,另一个摆动定位件5位于面板3的下垂侧的下方。
在开关处于常闭状态或者在常开状态下时,其中一个摆动定位件5对于过渡件4的一侧具有向上的拉力,另一个摆动定位件5对于过渡件4的另一侧具有向下的拉力,在不受外力时,该向上的拉力与向下的拉力保持平衡,使得摆动定位件5和过渡件4的位置固定。
摆动定位件5可以设计为多种结构类型,只要其满足以下条件即可:能够随着过渡件4的转动而发生相应的位置变化,以适应过渡件4的位置变化,并且,能够在两个极限位置处达到稳定状态,实现自固定,进而定位过渡件4的位置,该自固定通过一定大小的外力才可以解除。
可以理解地,动触点13与静触点60之间的稳定的接触状态和稳定的分离状态由摆动定位件5的两个稳定状态控制,进而达到使开关通断的目的。
符合上述要求的摆动定位件5的一些示例包括但不限于:瞬动弹簧、相配合的连杆机构+弹簧等,考虑到开关的体积小型化需求,在一些示例中,使摆动定位件5为瞬动弹簧(参见图5-图7),瞬动弹簧作为摆动定位件5使用,不仅能够在极限位置处实现对过渡件4的固定,还能够适应于开关内部各部件的横向布局,利于开关的超薄化发展。另外,瞬动弹簧具有受外力后产生瞬间运动的特点,这不仅利于提高动触点13和静触点60接触或者分离时的速度,还利于提高用户按压面板3时的手感。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瞬动弹簧的自身的弹力远大于弹片11的弹力,使得过渡件4和弹片11的位置固定可以仅由瞬动弹簧来控制。
参见图5-图7,当摆动定位件5为瞬动弹簧时,摆动定位件5第一端连接于底座2的侧部,摆动定位件5的第二端连接于过渡件4的侧部。摆动定位件5与底座2,以及摆动定位件5与过渡件4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固定式连接和/或活动连接。
以活动连接举例来说,其包括但不限于:轴套连接、钩环连接等,例如,可以使摆动定位件5与底座2和过渡件4之间采用轴套式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6和附图7所示,底座2的侧部和过渡件4的侧部各自布置有凸柱,使凸柱套设于摆动定位件5(即瞬动弹簧)的两端端口内,实现上述轴套式连接。该种方式下,摆动定位件5(即瞬动弹簧)对过渡件4转动过程的适应性更强,使得面板3的按压操作更加顺畅。
开关的常开触点或者常闭触点在通断状态切换过程中,摆动定位件5和过渡件4均处于失稳状态,此时,可以使位于过渡件4两侧的摆动定位件5(即瞬动弹簧)均处于水平状态,即,底座2的侧部和过渡件4的侧部上的两个凸柱的中轴线相重合,此时,摆动定位件5的两端均受到挤压,使得摆动定位件5发生变形,进而失稳。
本发明实施例利用过渡件4来将面板3的按压力传递至弹片11,过渡件4包括过渡件主体41、位于过渡件主体41两侧的两个驱动部42。示例性地,驱动部42的顶端连接于过渡件主体41的底部一侧处,驱动部42的底端用于与弹片11的第二弹性段1122相抵接。
在一些示例中,过渡件主体41为平板状结构,例如为矩形平板,过渡件主体41固定连接于面板3,例如,两者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接、铆接、焊接、粘接、一体成型连接等。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8所示,过渡件主体41卡接于面板3,例如,过渡件主体41的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各自布置有第一卡接结构411,面板3的底部上相应位置处各自布置有第二卡接结构31,第一卡接结构411与第二卡接结构31中的一个为卡扣,另一个为卡孔,卡扣与卡孔适配卡接,进而实现将过渡件主体41卡接于面板3。
例如,第一卡接结构411为卡孔(位于同侧的卡孔的数目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第二卡接结构31为卡扣(卡扣的数目与卡孔的数目相一致)。其中,过渡件主体4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分布方向与面板3的两个按压侧的分布方向相一致。
过渡件主体41还铰接于底座2,举例来说,参见图5并结合图9,过渡件主体41的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的中部各自连接有一个销轴412,底座2的侧部上相应位置处设置有具有轴孔的支架21,销轴412可转动地套设于轴孔内,即可实现将过渡件主体41铰接于底座2。其中,过渡件主体41的第三侧和第四侧的分布方向垂直于第一侧和第二侧的分布方向。
可以理解地,除了上述的第二卡接结构31等适应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改进型设计之外,面板3的主体结构可以采用本领域常见的面板结构。
为了提高面板3与过渡件4之间的作用面积,使得两者同步地转动,参见图8,还可以在面板3的底部设置多个第一压筋32,多个第一压筋32与过渡件主体41的顶部上相应位置处相抵。
在一些示例中,驱动部42的底端用于与弹片11的第二弹性段1122的靠近触点连接段113的一侧的顶部相抵,以使得动触点13被快速可靠地进行驱动。例如,驱动部42的底端为圆弧形。
进一步地,驱动部42的宽度可以等于弹片11的第二弹性段1122的宽度,以使两者完全抵接,提高过渡件4对弹片11的驱动可靠性。
过渡件主体41和驱动部42之间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固定连接,例如,一体成型连接、焊接、卡接、粘接等,在一些示例中,采用一体成型连接方式使过渡件主体41和驱动部42相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9,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过渡件4为一体式结构件,即,采用一整体结构件作为过渡件4。
在另一些示例中,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过渡件4包括多个通过可转动连接方式相连的分体式子过渡件(图中未示出),举例来说,过渡件4包括第一子过渡件、对称布置于第一子过渡件的两侧的两个第二子过渡件。第一子过渡件固定连接于面板3且其中部两侧铰接于底座2,摆动定位件5连接于第一子过渡件的侧部和底座2的侧部之间。第二子过渡件的一端与底座2可转动连接,第二子过渡件的另一端与第一子过渡件可转动连接,驱动部42设置于第二子过渡件的靠近第一子过渡件的一端的底部。
通过使过渡件4设置为上述分体式结构件,不仅能够确保将按钮的按压力高效地传递至弹片11,且能够确保过渡件4达到目标行程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小面板3被按压时的摆动幅度,利于开关的超薄化发展。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底座2容纳并固定弹片组件1、静触点组件6等,底座2可以设计为一体式结构件,即采用一整体结构件来形成底座2,底座2也可以采用多个分体式结构件组合而成,以下分别进行示例说明: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6和附图7所示,底座2采用多个分体式结构件组合而成,如附图1所示,底座2包括:座体201和盖体202,座体201具有容置腔20以容纳弹片组件1和静触点组件6。
盖体202与座体201可拆卸连接且盖设于容置腔20的上端口,盖体202的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与过渡件4的两侧对应铰接,盖体202的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各自与一个摆动定位件5连接。
过渡件4的驱动部42贯穿盖体202并伸入至容置腔20内与弹片11相作用,即,盖体202上相应位置处具有过孔,过渡件4上的驱动部42贯穿该过孔并伸入至座体201的容置腔20内。
对于盖体202与过渡件4铰接,以及,盖体202与摆动定位件5连接的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关于过渡件主体41与底座2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摆动定位件5与底座2的连接方式的阐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通过使底座2设计为可拆卸连接的座体201和盖体202,使得开关内部各部件的装配更加方便高效。
进一步地,如附图7所示,盖体202的底部还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二压筋2021,多个第二压筋2021用于与弹片组件1和/或静触点组件6的顶部相抵,以起到对弹片组件1和/或静触点组件6进一步定位的目的。
对于弹片组件1,例如,可以使其弹片11的端子连接段111的顶部与盖体202底部相应位置处的第二压筋2021相抵。
对于静触点组件6,可以理解地,其包括相连接的接线端子和具有静触点60的触片,可以使其触片的顶部与盖体202底部相应位置处的第二压筋2021相抵。
盖体202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座体201可拆卸连接,例如,这包括但不限于:卡接、铆接、螺钉连接等。
在另一些示例中,参见图10和图11,底座2为一体式结构件,底座2包括容置腔20,以容纳弹片组件1和静触点组件6,容置腔20的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与过渡件4的两侧对应铰接,容置腔20的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各自与一个摆动定位件5连接。
具体而言,容置腔20的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的中部与过渡件4的相应侧的中部铰接,容置腔20的第三内侧壁和第四内侧壁各自与一个摆动定位件5连接。
底座2的一体式结构设计,同样能够起到使得开关内部各个部件之间协同作用的目的。
可以理解地,对于上述涉及的座体201或者一体式结构的底座2,除了包括设置有容置腔20的底腔部分,还包括与底腔部分的上端连接且围设于面板3外侧的外围部分,以赋予开关良好的美观度。
在一些示例中,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开关为一种墙壁开关,其底座2能够装配于墙壁上的接线盒内,由于底座2的深度设计为较浅,使得对接线盒内空间的占用率较低。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弹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组件(1)包括:弹片(11)、接线端子(12)和动触点(13);
所述接线端子(12)连接并固定于所述弹片(11)的中部;
所述动触点(13)连接并固定于所述弹片(11)的端部;
所述弹片(11)被配置为,所述弹片(11)能够受外力作用而变形,使得所述动触点(1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11)包括:端子连接段(111)、一个或者两个弹性段(112)和一个或两个触点连接段(113);
所述弹性段(112)的第一端与所述端子连接段(111)的一端连接,所述弹性段(112)的第二端与相应的所述触点连接段(113)连接;
所述端子连接段(111)用于与所述接线端子(12)连接;
所述触点连接段(113)用于与所述动触点(13)连接;
所述弹性段(112)能够被按压变形,使得所述动触点(1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段(112)与所述端子连接段(111)之间具有夹角,所述夹角的范围为120°~18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连接段(113)与所述弹性段(112)均水平布置,并且两者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连接段(113)包括:相连接的导向段(1131)和连接触点段(1132),所述导向段(1131)相对于所述弹性段(112)倾斜布置,使得所述连接触点段(1132)位于所述弹性段(112)的上方或者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弹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段(112)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弹性段(1121)和第二弹性段(1122),所述第一弹性段(1121)的远离所述第二弹性段(112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端子连接段(111),所述第二弹性段(1122)的远离所述第一弹性段(112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触点连接段(113);
自所述端子连接段(111)至所述第二弹性段(1122),所述第一弹性段(1121)的宽度逐渐减小,且所述第一弹性段(1121)的最小宽度等于所述第二弹性段(1122)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弹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11)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制备得到。
8.一种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弹片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还包括:底座(2)、面板(3)、过渡件(4)、摆动定位件(5)、静触点组件(6);
所述弹片组件(1)和所述静触点组件(6)均位于所述底座(2)内部,且所述弹片组件(1)上动触点(13)与所述静触点组件(6)上的静触点(60)相对应;
所述过渡件(4)包括:过渡件主体(41)、位于所述过渡件主体(41)侧部的驱动部(42);所述过渡件主体(41)连接于所述面板(3),且所述过渡件主体(41)还铰接于所述底座(2),所述面板(3)相对于所述底座(2)可按压转动;
所述驱动部(42)与所述弹片组件(1)的弹性段(112)相对应,所述驱动部(42)能够作用于所述弹性段(112)的相应位置使其变形,进而使得所述动触点(13)与相应的所述静触点(60)接触或者分离;
所述摆动定位件(5)连接于所述过渡件主体(41)和所述底座(2)之间,所述摆动定位件(5)被配置为,使所述过渡件(4)和所述面板(3)整体稳定于闭合位置和断开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42)作用于所述弹性段(112)的方式包括:所述驱动部(42)下压所述弹性段(112),以及,可选地所述驱动部(42)上拉所述弹性段(11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定位件(5)为瞬动弹簧,所述摆动定位件(5)第一端连接于所述底座(2)的侧部,所述摆动定位件(5)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过渡件(4)的侧部。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件(4)为一体式结构件。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件(4)为分体式结构件,所述过渡件(4)包括多个通过可转动连接方式相连的子过渡件。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包括:座体(201)和盖体(202),所述座体(201)具有容置腔(20)以容纳所述弹片组件(1)和所述静触点组件(6);
所述盖体(202)与所述座体(201)可拆卸连接且盖设于所述容置腔(20)的上端口,并且,所述盖体(202)的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与所述过渡件(4)的两侧对应铰接,所述盖体(202)的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各自与一个所述摆动定位件(5)连接;
所述过渡件(4)的所述驱动部(42)贯穿所述盖体(202)并伸入至所述容置腔(20)内与所述弹片(11)相作用。
15.根据权利要求9-14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具有容置腔(20)以容纳所述弹片组件(1)和所述静触点组件(6);
所述容置腔(20)的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与所述过渡件(4)的两侧对应铰接,所述容置腔(20)的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各自与一个所述摆动定位件(5)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9-14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为常闭式开关,所述动触点(13)位于相应的所述静触点(60)的下方,且所述动触点(13)和所述静触点(60)之间的接触压力由所述弹片(11)提供。
17.根据权利要求9-14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为常开式开关,所述动触点(13)位于相应的所述静触点(60)的上方,且所述动触点(13)和所述静触点(60)之间的接触压力由所述过渡件(4)提供。
CN202210589264.XA 2022-05-26 2022-05-26 弹片组件及开关 Pending CN1148232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89264.XA CN114823210A (zh) 2022-05-26 2022-05-26 弹片组件及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89264.XA CN114823210A (zh) 2022-05-26 2022-05-26 弹片组件及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23210A true CN114823210A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19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89264.XA Pending CN114823210A (zh) 2022-05-26 2022-05-26 弹片组件及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2321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78278B1 (ko) 푸시-버튼 방식의 로커 스위치
US5570778A (en) Electrical rocker switch
CN108766822B (zh) 一种翘板开关
US5082997A (en) Quick-break miniature switch
US3336449A (en) Snap action switch mechanism with improved movable contact assembly
CN114823210A (zh) 弹片组件及开关
SK4792000A3 (en) Electric switch for devices
US6717085B2 (en) Press-button switch
CN218182110U (zh) 开关
CN210516544U (zh) 一种单刀双掷型按键开关
US6797904B1 (en) Microswitch
CN113192788A (zh) 一种超薄小摆角墙壁开关
CN217061875U (zh) 开关
CN218274387U (zh) 开关
CN219575475U (zh) 一种开关
CN114639566B (zh) 开关
CN108604507B (zh) 具有摇摆控制构件的按钮操作的断路器
CN217902909U (zh) 电路保护开关和电器设备
CN103617914A (zh) 一种簧片式四向微动开关
CN114639568B (zh) 开关
CN114783810A (zh) 一种开关
CN213988696U (zh) 一种用于面板开关的触片组件及使用其的面板开关
CN217588784U (zh) 一种用于开关的驱动结构及具有其的开关
CN1983493B (zh) 双闸安全开关结构
CN219658599U (zh) 一种高浪涌电流小型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