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30964B - 送风机 - Google Patents

送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30964B
CN114630964B CN202080073158.5A CN202080073158A CN114630964B CN 114630964 B CN114630964 B CN 114630964B CN 202080073158 A CN202080073158 A CN 202080073158A CN 114630964 B CN114630964 B CN 1146309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cylinder
fan
air
suction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7315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30964A (zh
Inventor
铃木善博
佐藤广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6309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309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309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309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70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 F04D29/701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703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specially for fans, e.g. fan guar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41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0Centrifugal pumps for compressing or evacu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0Centrifugal pumps for compressing or evacuating
    • F04D17/105Centrifugal pumps for compressing or evacuating with double su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281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 F04D29/28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the leading edge of each vane being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rotation axi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13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suction po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04D29/424Double entry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04D29/4246Fan casings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out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liquid pumps
    • F04D29/4293Details of fluid inlet or out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70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 F04D29/701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5/00Pumps with circumferential or transverse flow
    • F04D5/002Regenerative pumps
    • F04D5/007Details of the inlet or outl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078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 B60H2001/00085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of air inta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114Heating or cooling details
    • B60H2001/00135Deviding walls for separate air flows

Abstract

送风机(1)具备流体导入箱(10)、吹出导入至流体导入箱的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至少一方的风扇(30)以及收容风扇的壳体(50)。送风机具备将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在内外分离了的状态下导向风扇的筒状体(72)和形成使空气流入筒状体的内侧的空气入口的筒上端部(71)。壳体在轴向的一侧设有形成向风扇吸入空气的吸入口(61)的吸入口形成部(60)。筒上端部配置于吸入口形成部与流体导入箱之间且在轴向上与吸入口和吸入口形成部各自的一部分重合的位置。轴向上的筒上端部与吸入口形成部的间隔,在形成于筒上端部与吸入口形成部之间的间隙流路(80)中的离开流路入口(81)的里侧,比在间隙流路的流路入口小。

Description

送风机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9年10月2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9-192075,并且将其记载内容作为参照组入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送风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能够区分车室内空气(以下,也称为内气)和车室外空气(以下,也称为外气)并同时吸入的单侧吸入式的离心送风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离心送风机的叶轮的径向的外侧的通风路通过分隔壁而被分隔为叶轮的轴向的一侧的上通风路和轴向的另一侧的下通风路。在叶轮的径向的内侧设置有用于使从外部被取入的空气分离为上通风路和下通风路并流动的分离筒。在分离筒设置有形成空气入口且剖面呈大致长方形的板状的筒上端部。根据该结构,从外部被取入的空气的一部分从筒上端部的空气入口通过分离筒的内侧,经由叶轮而向下通风路流动。另外,从外部被取入的空气的剩余部分不通过筒上端部的空气入口而通过分离筒的外侧,经由叶轮而向上通风路流动。这样,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离心送风机是将从叶轮的轴向的一侧吸入的空气分为上下的通风路并吹出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8/074339号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离心送风机中,收容叶轮的壳体中的形成有空气的吸入口的吸入口形成部的一部分被筒上端部覆盖。这样,在吸入口形成部的一部分被筒上端部覆盖的情况下,通过分离筒的外侧的空气的一部分在形成于筒上端部与吸入口形成部之间的间隙流路循环后,经由吸入口被吸入叶轮。此时,由于间隙流路中的循环后的空气逐渐被吸入吸入口,因此在间隙流路中的离开流路入口的里侧,产生几乎没有空气的流动的区域,在该区域产生气流的滞流。由此,由于间隙流路的压力损失增大,因此送风机中的空气的吸入效率变差。这些是专利文献1并未示出而本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的事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吸入空气的送风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送风机能够区分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并同时吸入,具备:
流体导入箱,该流体导入箱形成有供第一流体导入的第一导入口和供第二流体导入的第二导入口;
风扇,该风扇通过以风扇轴心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将被导入流体导入箱的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至少一方从风扇轴心的轴向的一侧吸入并朝向远离风扇轴心的方向吹出;
壳体,该壳体收容风扇;
筒状体,该筒状体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风扇的内侧,并且将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在内外分离的状态下导向风扇;以及
筒上端部,该筒上端部与筒状体的轴向的一侧连接,并且形成使空气流入筒状体的内侧的空气入口,
壳体在轴向的一侧设有吸入口形成部,该吸入口形成部形成向风扇吸入空气的吸入口,
筒上端部配置于吸入口形成部与流体导入箱之间且轴向上与吸入口和吸入口形成部各自的一部分重合的位置,
轴向上的筒上端部与吸入口形成部的间隔,在形成于筒上端部与吸入口形成部之间的间隙流路中的离开流路入口的里侧,比在间隙流路的流路入口小。
这样,只要轴向上的筒上端部与吸入口形成部的间隔形成为在里侧比在间隙流路的流路入口小,则在间隙流路的里侧难以产生几乎没有空气的流动的无用的区域。而且,筒上端部还作为在间隙流路中将空气朝向吸入口引导的导向件而发挥功能。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送风机,与以往的送风机相比能够有效地吸入空气。此外,对各结构要素等标注的带括号的参照符号表示该结构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结构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一部分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分离筒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分离筒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一部分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6是图3的VI-VI剖视图。
图7是图3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图2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过滤器、筒上端部与吸入口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过滤器、筒上端部与吸入口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过滤器、筒上端部与吸入口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一部分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3的XIV-XIV剖视图。
图15是第五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分离筒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有对与先行的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事项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说明的情况。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在仅对结构要素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能够将先行的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结构要素应用于结构要素的其他部分。以下的实施方式只要是在组合没有特别地发生障碍的范围内,即使在没有特别明示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各实施方式之间进行部分地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9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送风机1应用于能够区分外气和内气并向车室内吹出的内外气双层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送风机1配置于车室内的前部的仪表板的内侧。
如图1所示,送风机1构成为包括内外气箱10、过滤器20、风扇30、电动马达40、涡形壳体50以及分离筒70。表示各附图中的上下、前后、左右的箭头表示将送风机1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上下方向DR1、前后方向DR2、左右方向DR3。
内外气箱10在送风机1中配置于上方侧。在内外气箱10的上表面,从前后方向DR2的前方侧开始按顺序形成有供外气导入的外气导入口11、供内气导入的第一内气导入口12以及供内气导入的第二内气导入口13。在这样的结构中,容易从车室外向内外气箱10导入外气,并且容易从车室内向内外气箱10导入内气。
在内外气箱10的内侧形成有:第一导入空间101,该第一导入空间101供来自外气导入口11的外气或者来自第一内气导入口12的内气导入;以及第二导入空间102,该第二导入空间供来自第二内气导入口13的内气导入。第一导入空间101和第二导入空间102经由连通路103连通。
在内外气箱10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内外气门14和第二内外气门15。第一内外气门14是选择性地开闭外气导入口11和第一内气导入口12的门。第二内外气门15是选择性地开闭第二内气导入口13和连通路103的门。第一内外气门14和第二内外气门15由旋转门构成。此外,第一内外气门14和第二内外气门15也可以由除了旋转门以外的门构成。送风机1通过具备内外气箱10,能够区分内气和外气并同时地吸入。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气导入口11构成供作为第一流体的外气导入的第一导入口,第一内气导入口12和第二内气导入口13构成供作为第二流体的内气导入的第二导入口。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外气箱10构成流体导入箱。
过滤器20配置于内外气箱10的下方。过滤器20以与水平方向(例如,前后方向DR2)大致平行的姿势配置。过滤器20过滤从内外气箱10导入的空气并收集异物。此外,从上方侧观察到内外气箱10和过滤器20的形状为矩形状。
风扇30是从风扇轴心CL的轴向的一侧吸入空气并将吸入的空气朝向远离作为旋转轴的风扇轴心CL的方向吹出的离心风扇。风扇30由西洛克风扇构成。此外,风扇30并不限定于西洛克风扇,也可以由径向风扇、涡轮风扇等构成。
在此,风扇30的轴向是沿风扇轴心CL延伸的方向。另外,风扇30的径向是与风扇轴心CL正交且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而放射状地延伸的方向。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以风扇的轴向与上下方向DR1大致平行的姿势配置。以下,将风扇30的轴向称为风扇轴向,将风扇30的径向称为风扇径向。
风扇30具有多个第一叶片31、多个第二叶片32、主板33以及分离板35。多个第一叶片31绕风扇轴心CL排列配置。在多个第一叶片31彼此之间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第一叶片通路310。
多个第二叶片32绕风扇轴心CL排列配置。多个第二叶片32相比多个第一叶片31位于风扇轴向的另一侧。在多个第二叶片32彼此之间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第二叶片通路320。
主板33由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的圆盘状的部件构成。在主板33的中心部设置有毂部331,该毂部331与电动马达40的轴42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主板33的风扇30的径向的外侧的部位固定有多个第二叶片32的下端部。
分离板35是连接多个第一叶片31和多个第二叶片32的部件。分离板35是抑制在形成于多个第一叶片31彼此之间的第一叶片通路310流动的空气与在形成于多个第二叶片32彼此之间的第二叶片通路320流动的空气的混合的部件。分离板35是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的环状,并且分离板35的板面由以与风扇轴心CL正交的方式扩大的板状部件构成。在分离板35的风扇轴向的一侧的板面固定有多个第一叶片31的下端部,在分离板35的风扇轴向的另一侧的板面固定有多个第二叶片32的上端部。
这样构成的风扇30的多个第一叶片31、多个第二叶片32、主板33以及分离板35构成为通过注塑成形等成形技术而一体地成形的一体成形物。
电动马达40是使风扇30旋转的电动机。电动马达40具有用于产生使风扇30旋转的动力的主体部41和通过主体部41的动力而旋转的轴42。
轴42从主体部41朝向风扇轴向的一侧延伸。轴42通过电动机盖43而固定于风扇30的主板33。由此,当轴42旋转时,风扇30旋转。
涡形壳体50是在内部收容风扇30的壳体。涡形壳体50发挥将从风扇30放射状地吹出的气流整流为向风扇30的周向的流动的作用。涡形壳体50相对于风扇30在径向的外侧形成螺旋状的通风路51。
如图2所示,涡形壳体50具有涡旋径rs最小的鼻部Ps和涡旋径rs最大的卷绕结束部Pe,该涡旋径rs是从风扇轴心CL到涡形壳体50的外周壁的距离。鼻部Ps是作为通风路51的起点的部位,并且是通风路51中流路面积最小的部位。卷绕结束部Pe是作为通风路51的终点的部位,并且是通风路51中流路面积最大的部位。
在卷绕结束部Pe连接有出口通路部53,该出口通路部53形成朝向未图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空调单元吹出空气的排出路52。由此,在涡形壳体50的内侧流动的空气被导入空气单元。
虽然未图示,空调单元是将从送风机1导入了的空气调节至期望的温度并向车室内吹出的结构。空调单元是通过蒸发器、加热器芯等的热交换器而将从送风机1导入了的空气调节为期望的温度的结构。
返回至图1,涡形壳体50在相对于风扇30处于风扇轴向的一侧的上方设置有吸入口形成部60。吸入口形成部60是涡形壳体50中形成上方侧的端面的部位。在吸入口形成部60的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向风扇30吸入空气的吸入口61。
吸入口形成部60在吸入口61的周缘部设置有朝向吸入口61引导空气的喇叭口62。喇叭口62的剖面形状圆弧状地弯曲,以使空气向吸入口61顺利地流动。由此,通过过滤器20后的空气从喇叭口62被吸入风扇30。
在吸入口形成部60设置有用于安装上述的内外气箱10和过滤器20的安装框63。内外气箱10和过滤器20被安装于安装框63。
在涡形壳体50的内侧设置有分隔部55,该分隔部55将通风路51和排出路52分别分隔为上下的第一通风路531和第二通风路532。分隔部55设置于与风扇30的分离板35对应的位置。分隔部55例如以在风扇30的径向上与分离板35重合的方式设置。由此,通过风扇30的第一叶片通路310的空气向第一通风路531流动。另外,通过风扇30的第二叶片通路320的空气向第二通风路532流动。
分离筒70是在风扇轴向上延伸的筒状的部件。分离筒70的位于风扇轴向的两端的部位开口。通过吸入口61的空气通过分离筒70被分离为通过分离筒70的内侧的内侧空气和通过分离筒70的外侧的外侧空气。
分离筒70具有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风扇30的内侧的筒状体72和筒状体72中的相对于风扇30位于风扇轴向的一侧的筒上端部71。筒上端部71和筒状体72构成为一体地成形的一体成形物。
在筒上端部71形成有用于向筒状体72的内侧导入空气的空气入口710。空气入口710向内外气箱10的第二导入空间102的下方开口,以供被导入至内外气箱10的第二导入空间102的空气流入。
筒上端部71配置于吸入口形成部60与内外气箱10之间且与吸入口61和吸入口形成部60的一部分重合的位置。筒上端部71覆盖吸入口61和喇叭口62的大致一半。具体而言,筒上端部71覆盖吸入口61和喇叭口62中的在上下方向DR1上与第二导入空间102重合的部位。
如图3所示,筒上端部71的相对于风扇从风扇轴向的一侧观察时的外形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另外,如图4所示,筒上端部71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风扇30形成为从径向观察时的外形为在风扇轴向上具有厚度的板状。
筒上端部71具有与吸入口形成部60的安装框63接触的三个缘部711、712、713以及在风扇轴向上与吸入口61重合的外缘部714。此外,外缘部714不与安装框63接触。
筒上端部71与筒状体72连接。筒状体72的与筒上端部71相连的上方部位721和位于涡形壳体50的内侧的下方部位722在风扇轴向上倾斜。
筒状体72以与筒上端部71相连的上方部位721的下端部处的中心与风扇轴心CL交叉的方式相对于风扇轴向倾斜。另外,筒状体72的下方部位722是越向风扇轴向的另一侧越向径向扩展的形状。在下方部位722的下端部形成有使空气从分离筒70的内侧流出的空气出口720。
下方部位722的下端部设置于与风扇30的分离板35对应的位置。下方部位722的下端部例如设置为在风扇30的径向上与分离板35重合。由此,通过分离筒70的内侧的内侧空气向风扇30的第二叶片通路320流动。另外,通过分离筒70的外侧的内侧空气向风扇30的第一叶片通路310流动。
分离筒70构成为在风扇轴向上空气入口710和空气出口720局部地重合。具体而言,分离筒70是从空气出口720观察时能够目视确认空气入口710的外缘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状。
在此,如图5所示,在筒上端部71与吸入口形成部60之间形成有间隙流路80。间隙流路80是由吸入口形成部60、安装框63以及筒上端部71划分形成的空间。通过分离筒70的外侧的外侧空气的一部分流入间隙流路80。在间隙流路80中,空气从筒上端部71的外缘部714侧朝向与外缘部714相对的缘部713流入。因此,筒上端部71的外缘部714形成间隙流路80的流路入口81。并且,与外缘部714相对的缘部713侧形成间隙流路80的里侧。
流入间隙流路80后的空气逐渐经由吸入口61被吸入风扇30。此时,间隙流路80中的离开流路入口81的里侧容易产生几乎没有空气流动的区域,气流趋于在该区域滞流。这样的气流的滞流会导致损失,因此不优选。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风扇30的风扇轴向上的筒上端部71与吸入口形成部60的间隔构成为在间隙流路80中的离开流路入口81的里侧比在间隙流路80的流路入口81小。
图6和图7是表示分离筒70的剖面形状的图,但是为了表示筒上端部71与吸入口形成部60的关系,通过虚线图示吸入口形成部60。如图6及图7所示,筒上端部71与吸入口形成部60的间隔形成为在筒上端部71中的相对的缘部713处的间隔L2比在筒上端部71的外缘部714处的间隔L1小(即,L1>L2)。
本实施方式的筒上端部71包括与吸入口形成部60相对且在风扇30的风扇轴向上具有厚度的平坦的板状部位715。筒上端部71以板状部位715的板面相对于吸入口61的开口面OS倾斜的姿势配置。开口面OS是由吸入口61的周缘围成的规定的假想面。本实施方式的开口面OS与风扇轴心CL正交,并且与和风扇轴心CL正交的假象线VL大致平行。
具体而言,筒上端部71以板状部位715的板面与和风扇轴心CL正交的假象线VL所成的倾斜角θ为锐角的姿势配置。优选的是,倾斜角θ被设定在例如比0°大且比45°小的角度范围内。更详细而言,优选的是,倾斜角θ被设定在例如5°~20°的角度范围内。
如上所述,筒上端部71与吸入口形成部60的间隔形成为在缘部713处比在筒上端部71的外缘部714侧小,但是在从筒上端部71的一对缘部711、712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的方向上大致恒定。即,筒上端部71的板状部位715在从一对缘部711、712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的方向上相对于吸入口形成部60不倾斜。
另外,在筒上端部71的缘部713侧设置有用于抑制从筒上端部71侧向吸入口形成部60侧的空气的泄漏的密封构造。该密封构造通过由从筒上端部71的缘部713朝向吸入口形成部60突出的筒侧凸部713a和从吸入口形成部60朝向筒上端部71突出的吸入侧凸部64形成的迷宫状的间隙构成。筒侧凸部713a相对于吸入侧凸部64设置于风扇径向的外侧。此外,密封构造并不限定于迷宫状的间隙,也可以通过嵌合构造来实现。另外,密封构造也可以通过使筒侧凸部713a抵靠于吸入口形成部60的构造、使吸入侧凸部64抵靠于筒上端部71的构造来实现。
在此,图8是图2的VIII-VIII剖视图。如图8所示,吸入口形成部60相比喇叭口62在风扇径向的外侧设置有支承筒上端部71的筒支承部位65。筒支承部位65从吸入口形成部60的板面朝向筒上端部71突出。筒支承部位65的风扇轴向的尺寸被设定为与筒上端部71接触。筒支承部位65的外形为圆锥台形状,并且筒支承部位65与筒上端部71接触的端面是平坦的。
在筒上端部71的与筒支承部位65相对的部位设置有被支承部位716。该被支承部位716形成为与筒上端部71中的其他部位相比与吸入口61的开口面OS所成的角度较小的平坦的形状。具体而言,被支承部位716的平坦面FS与吸入口61的开口面OS大致平行。
如图9所示,筒上端部71的风扇轴向上的与过滤器20的间隔随着离开流路入口81而增大。即,风扇轴向上的过滤器20与筒上端部71的间隔形成为在筒上端部71中的相对的缘部713处的间隔L3比在筒上端部71的外缘部714的间隔大。
相对于此,吸入口形成部60的吸入口61的开口面OS与过滤器20的间隔大致恒定。即,吸入口形成部60以吸入口61的开口面OS与过滤器20大致平行的姿势配置。
这样构成的送风机1中作为空气的吸入模式能够被设定为吸入外气的外气模式、吸入内气的内气模式以及区分外气和内气并同时吸入的内外气模式。
外气模式是仅将外气导入内外气箱10的内侧的模式。送风机1构成为,在外气模式时,第一内外气门14位移至开放外气导入口11的位置,第二内外气门15位移至开放连通路103的位置。
内气模式是仅将内气导入内外气箱10的内侧的模式。送风机1构成为,在内气模式时,第一内外气门14位移至开放第一内气导入口12的位置,第二内外气门15位移至开放第二内气导入口13的位置。
内外气模式是将外气和内气导入内外气箱10的内侧的模式。送风机1构成为,在内外气模式时,第一内外气门14位移至开放外气导入口11的位置,第二内外气门15位移至开放第二内气导入口13的位置。
在送风机1的风扇30在内外气模式时通过电动马达40而旋转时,外气从外气导入口11被导入第一导入空间101,内气从第二内气导入口13被导入第二导入空间102。
被导入至第一导入空间101的外气如图1的实线箭头Fao所示的那样,在通过了过滤器20中的不与筒上端部71在风扇轴向上重合的区域后,经由分离筒70的外侧而被吸入风扇30的第一叶片通路310。被吸入至第一叶片通路310的外气向第一通风路531吹出。
另一方面,被导入至第二导入空间102的内气如图1的实线箭头Fai所示的那样,经由分离筒70的内侧而被吸入风扇30的第二叶片通路320。被吸入至第二叶片通路320的外气向第二通风路532吹出。
虽然并未图示,但是在第一通风路531流动的外气和在第二通风路532流动的内气从涡形壳体50被导入空调单元,在空调单元的内部被调节为期望的温度后,从不同的吹出口向车室内吹出。
在此,通过了过滤器20的外气的一部分流入形成于筒上端部71与吸入口形成部60之间的间隙流路80。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风扇轴向上的筒上端部71与吸入口形成部60的间隔在里侧比在间隙流路80的流路入口81小。因此,在间隙流路80的里侧难以产生几乎没有空气的流动的无用的区域。
此外,当流入至间隙流路80的流路入口81的空气朝向间隙流路80的里侧流动时,该空气通过筒上端部71而被转向至朝向吸入口61的方向。即,筒上端部71还作为将间隙流路80中空气朝向吸入口61引导的导向件而发挥功能。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与以往的结构相比能够有效地吸入空气。
具体而言,筒上端部71包括板状部位715,该板状部位715与吸入口形成部60相对且在风扇轴向上具有厚度,并且以板状部位715的板面相对于吸入口61的开口面OS倾斜的姿势配置。由此,由于使风扇轴向上的筒上端部71与吸入口形成部60的间隔随着远离间隙流路80的流路入口81而逐渐减小,从而抑制随着间隙流路的急剧变化而引起的损失,因此能够实现送风机1的空气的吸入效率的提高。
此外,送风机1的风扇轴向上的过滤器20与筒上端部71的间隔随着远离间隙流路80的流路入口81而增大。由此,由于过滤器20与筒上端部71之间的压力损失被抑制,因此通过了过滤器的空气容易高效地被吸入筒状体72的内侧。因此,与以往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空气的吸入效率的提高。
在此,在吸入口形成部60设置有支承筒上端部71的筒支承部位65。筒上端部71具有支承于筒支承部位65的被支承部位716。被支承部位716与筒上端部71的其他部位相比形成为与吸入口61的开口面OS所成的角度较小的平坦的形状。这样,只要是通过与吸入口61的开口面OS所成的角度较小的平坦的形状的筒支承部位65来支承筒上端部71的被支承部位的结构,能够使筒上端部71的姿势稳定。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0、图11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有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的说明的情况。
如图10所示,送风机1以过滤器20相对于水平方向(即,前后方向DR2)略微倾斜的姿势配置。具体而言,过滤器20以前后方向DR2的前方侧比后方侧位于上方的姿势配置。
分离筒70的筒上端部71的板状部位715相对于过滤器20不倾斜而以与过滤器20大致平行的姿势配置。具体而言,筒上端部71的板状部位715以沿着过滤器20的供空气流入流出的表面延伸的姿势配置。筒上端部71的风扇轴向上的与过滤器20的间隔整体上大致恒定。
相对于此,吸入口形成部60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以吸入口61的开口面OS与水平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配置。即,送风机1的吸入口形成部60与水平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
如图11所示,送风机1的吸入口61的开口面OS与筒上端部71的间隔随着离开流路入口81而减小。即,筒上端部71与吸入口形成部60的间隔形成为在筒上端部71中的相对的缘部713处的间隔L2比在筒上端部71的外缘部714处的间隔L1小。
另外,送风机1的吸入口61的开口面OS与过滤器20的间隔和吸入口61的开口面OS与筒上端部71的间隔也随着离开流路入口81而减小。即,过滤器20与吸入口形成部60的间隔形成为在筒上端部71中的相对的缘部713侧的间隔L5比在筒上端部71的外缘部714侧的间隔L4小。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获得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或者等同的结构实现的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过滤器20与筒上端部71的间隔大致恒定。因此,和过滤器20与筒上端部71的间隔局部较大的结构相比,能够紧凑地构成送风机1。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过滤器20和筒上端部71以相对于水平方向略微倾斜的姿势配置,并且吸入口形成部60以与水平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配置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此。送风机1例如也可以是,过滤器20和筒上端部71以与水平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配置,并且吸入口形成部60以相对于水平方向略微倾斜的姿势配置。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2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有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的说明的情况。
如图12所示,送风机1的过滤器20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即,前后方向DR2)略微倾斜的姿势配置。具体而言,过滤器20以前后方向DR2的前方侧相比后方侧位于上方的姿势配置。
分离筒70以筒上端部71的板状部位715相对于水平方向(即前后方向DR2)倾斜的姿势配置。具体而言,筒上端部71的板状部位715以相对于过滤器20的供空气进行流入流出的表面倾斜的姿势配置。
筒上端部71的过滤器20与筒上端部71的间隔随着离开流路入口81而增大。即,过滤器20与筒上端部71的间隔形成为在筒上端部71中的相对的缘部713处的间隔L3比在筒上端部71的外缘部714处的间隔大。
相对于此,吸入口形成部60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以吸入口61的开口面OS与水平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配置。即,送风机1的吸入口形成部60与水平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
送风机1的吸入口61的开口面OS与筒上端部71的间隔随着离开流路入口81而减小。即,筒上端部71与吸入口形成部60的间隔形成为在筒上端部71中的相对的缘部713处的间隔L2比在筒上端部71的外缘部714处的间隔L1小。
另外,送风机1的吸入口61的开口面OS与过滤器20的间隔和吸入口61的开口面OS与筒上端部71的间隔也随着离开流路入口81而减小。即,过滤器20与吸入口形成部60的间隔形成为在筒上端部71中的相对的缘部713侧的间隔L5比在筒上端部71的外缘部714侧的间隔L4小。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获得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或者等同的结构实现的作用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过滤器20和筒上端部71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姿势配置,并且吸入口形成部60以与水平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配置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此。送风机1例如也可以是,过滤器20和筒上端部71的一方以与水平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配置,并且吸入口形成部60以相对于水平方向略微倾斜的姿势配置。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3、图14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有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的说明的情况。
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从筒上端部71中的与外缘部714相连的一对缘部711、712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的方向上,送风机1的筒上端部71与吸入口形成部60的间隔发生变化。
具体而言,筒上端部71的板状部位715随着从一对缘部711、712靠近一对缘部711、712的中间部分717而向下方突出。由此,筒上端部71与吸入口形成部60的间隔随着从一对缘部711、712靠近一对缘部711、712的中间部分717而减小。即,筒上端部71与吸入口形成部60的间隔形成为在中间部分717处的间隔L7比在筒上端部71的一对缘部711、712处的间隔L6小。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获得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或者等同的结构实现的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筒上端部71与吸入口形成部60的间隔随着从一对缘部711、712靠近一对缘部711、712的中间部分717而减小。由此,在间隙流路80中流动的空气容易通过筒上端部71朝向吸入口61被引导,从而流入至间隙流路80的空气容易高效地被吸入吸入口61。因此,与以往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空气的吸入效率的提高。
(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筒上端部71与吸入口形成部60的间隔随着从一对缘部711、712靠近一对缘部711、712的中间部分717而减小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此。送风机1例如也可以是在接近一对缘部711、712的位置倾斜,并且在中间部分717附近平坦。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5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有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的说明的情况。
如图15所示,筒上端部71除了包括平坦地倾斜的板状部位715以外,还包括曲面状地倾斜地曲面部位718。具体而言,筒上端部71的接近外缘部714侧的部位是板状部位715,筒上端部71的相对于外缘部714接近缘部713侧的部位是曲面部位718。
曲面部位718以从外缘部714侧朝向缘部713侧与吸入口形成部60所成的角度增大的方式倾斜。换而言之,曲面部位718以从外缘部714侧朝向缘部713侧与吸入口形成部60的间隔的减少率增大的方式进行弯曲。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获得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或者等同的结构实现的作用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第五实施方式的筒上端部71包括平坦地倾斜的板状部位715,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筒上端部71例如也可以是整体曲面状地倾斜。另外,筒上端部71也可以是接近外缘部714侧的部位是曲面部位718,筒上端部71的相对于外缘部714接近缘部713侧的部位是板状部位715。进而曲面部位718也可以是以从外缘部714侧朝向缘部713侧与吸入口形成部60所成的角度减小的方式倾斜。此外,筒上端部71也可以是以从间隙流路80的流路入口81侧朝向里侧而流路面积减小的方式形成为阶梯状地倾斜的形状。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有代表性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如以下这样进行各种变形。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在内外气箱10与吸入口形成部60之间配置了过滤器20的结构,但是送风机1并不限定于此。送风机1例如也可以是在内外气箱10的内侧配置过滤器20,或者省略过滤器20。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相对于吸入口形成部60的筒支承部位65支承有在筒上端部71平坦地形成的被支承部位716的支承构造,但是送风机1并不限定于此。送风机1也可以是相对于筒支承部位65支承有筒上端部71的板状部位715的支承构造。另外,筒上端部71例如也可以是不支承于吸入口形成部60而支承于安装框63。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将本发明的送风机1应用于能够区分外气和内气并向车室内吹出的内外气双层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送风机1的应用对象也可以应用除了车辆用空调装置以外的装置。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是必须的情况和原理上明显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以外,不一定是必须的,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示是必须的情况和原理上明显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以外,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提及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和原理上限定于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以外,不限定于该形状、位置关系等。
(总结)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所示的第一观点,送风机的分离筒具备筒状体和筒上端部,该筒状体在将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内外分离了的状态下导向风扇,该筒上端部形成使空气流入筒状体的内侧的空气入口。筒上端部配置于吸入口形成部与流体导入箱之间且在轴向上与吸入口和吸入口形成部各自的一部分重合的位置。轴向上的筒上端部与吸入口形成部的间隔,在形成于筒上端部与吸入口形成部之间的间隙流路中的离开流路入口的里侧,比在间隙流路的流路入口小。
根据第二观点,筒上端部包括板状部位,该板状部位与吸入口形成部相对且在轴向上具有厚度,筒上端部以板状部位的板面相对于吸入口的开口面倾斜的姿势配置。
由此,由于使轴向上的筒上端部与吸入口形成部的间隔随着离开间隙流路的流路入口而逐渐减小,从而随着间隙流路的急剧变化的损失被抑制,因此能够提高送风机的空气的吸入效率的提高。在本发明中,“开口面”意味着由吸入口的缘部包围而被规定的假想面。
根据第三观点,在流体导入箱与筒上端部之间配置有过滤器,该过滤器过滤从流体导入箱导入的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轴向上的过滤器与筒上端部的间隔随着离开流路入口而增大。
这样,由于只要过滤器与筒上端部的间隔随着离开流路入口而增大,则过滤器与筒上端部之间的压力损失被抑制,因此通过了过滤器的空气容易高效地被吸入筒状体的内侧。因此,与以往的送风机相比能够实现空气的吸入效率的提高。
根据第四观点,在流体导入箱与筒上端部之间配置有过滤器,该过滤器过滤从流体导入箱导入的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轴向上的吸入口形成部与过滤器的间隔在离开流路入口的里侧比在吸入口形成部中的流路入口侧小。由此,与以往的送风机相比也能够实现空气的吸入效率的提高。
根据第五观点,在流体导入箱与筒上端部之间配置有过滤器,该过滤器过滤从流体导入箱导入的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轴向上的过滤器与筒上端部的间隔随着离开流路入口而增大。轴向上的吸入口形成部与过滤器的间隔在离开流路入口的里侧比在吸入口形成部中的流路入口侧小。由此,与以往的送风机相比也能够实现空气的吸入效率的提高。
根据第六观点,在吸入口形成部设置有支承筒上端部的筒支承部位。筒上端部具有支承于筒支承部位的被支承部位。被支承部位形成为与吸入口的开口面所成的角度比筒上端部的其他部位小的平坦的形状。这样,只要是通过与吸入口的开口面所成的角度较小的平坦的形状的筒支承部位来支承筒上端部的被支承部位的结构,能够使筒上端部的姿势稳定。

Claims (6)

1.一种送风机,能够区分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并同时吸入,其特征在于,具备:
流体导入箱,该流体导入箱形成有供所述第一流体导入的第一导入口和供所述第二流体导入的第二导入口;
风扇,该风扇通过以风扇轴心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将被导入所述流体导入箱的所述第一流体和所述第二流体的至少一方从所述风扇轴心的轴向的一侧吸入并朝向远离所述风扇轴心的方向吹出;
壳体,该壳体收容所述风扇;
筒状体,该筒状体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风扇的内侧,并且将所述第一流体和所述第二流体在内外分离的状态下导向所述风扇;以及
筒上端部,该筒上端部与所述筒状体的所述轴向的一侧连接,并且形成使空气流入所述筒状体的内侧的空气入口,
所述壳体在所述轴向的一侧设有吸入口形成部,该吸入口形成部形成向所述风扇吸入空气的吸入口,
所述筒上端部配置于所述吸入口形成部与所述流体导入箱之间且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吸入口和所述吸入口形成部各自的一部分重合的位置,
所述轴向上的所述筒上端部与所述吸入口形成部的间隔,在形成于所述筒上端部与所述吸入口形成部之间的间隙流路中的离开流路入口的里侧,比在所述间隙流路的所述流路入口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上端部包括板状部位,该板状部位与所述吸入口形成部相对且在所述轴向上具有厚度,所述筒上端部以所述板状部位的板面相对于所述吸入口的开口面倾斜的姿势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流体导入箱与所述筒上端部之间配置有过滤器,该过滤器过滤从所述流体导入箱导入的所述第一流体和所述第二流体,
所述轴向上的所述过滤器与所述筒上端部的间隔随着离开所述流路入口而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流体导入箱与所述筒上端部之间配置有过滤器,该过滤器过滤从所述流体导入箱导入的所述第一流体和所述第二流体,
所述轴向上的所述吸入口形成部与所述过滤器的间隔在离开所述流路入口的里侧比在所述吸入口形成部中的所述流路入口侧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流体导入箱与所述筒上端部之间配置有过滤器,该过滤器过滤从所述流体导入箱导入的所述第一流体和所述第二流体,
所述轴向上的所述过滤器与所述筒上端部的间隔随着离开所述流路入口而增大,
所述轴向上的所述吸入口形成部与所述过滤器的间隔在离开所述流路入口的里侧比在所述吸入口形成部中的所述流路入口侧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入口形成部设置有支承所述筒上端部的筒支承部位,
所述筒上端部具有支承于所述筒支承部位的被支承部位,
所述被支承部位形成为与所述吸入口的开口面所成的角度比所述筒上端部的其他部位小的平坦的形状。
CN202080073158.5A 2019-10-21 2020-09-11 送风机 Active CN1146309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92075A JP7255448B2 (ja) 2019-10-21 2019-10-21 送風機
JP2019-192075 2019-10-21
PCT/JP2020/034498 WO2021079646A1 (ja) 2019-10-21 2020-09-11 送風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30964A CN114630964A (zh) 2022-06-14
CN114630964B true CN114630964B (zh) 2024-02-23

Family

ID=75619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73158.5A Active CN114630964B (zh) 2019-10-21 2020-09-11 送风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73868B2 (zh)
JP (1) JP7255448B2 (zh)
CN (1) CN114630964B (zh)
WO (1) WO2021079646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09887A (ja) * 2009-03-12 2010-09-24 Osaka Gas Co Ltd ファン用ケーシング
CN104343727A (zh) * 2013-07-30 2015-02-11 三电有限公司 离心送风机及包括该离心送风机的车用空调装置
FR3045741A1 (fr) * 2015-12-17 2017-06-23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Pulseur d'aspiration destine a un dispositif de chauffage, ventilation et/ou climatisation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et dispositif de chauffage, ventilation et/ou climatisation
CN107532613A (zh) * 2015-04-28 2018-01-02 株式会社电装 送风机
JP2018105294A (ja) * 2016-12-28 2018-07-05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遠心ファン
CN108431429A (zh) * 2016-01-07 2018-08-21 株式会社电装 送风机
CN108474391A (zh) * 2016-02-12 2018-08-31 株式会社Ihi 离心压缩机
JP2019019762A (ja) * 2017-07-18 2019-02-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装置
JP2019027430A (ja) * 2017-07-28 2019-02-21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遠心送風機
CN109863311A (zh) * 2016-10-18 2019-06-07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离心式送风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43535A4 (en) 2010-03-04 2014-05-14 Honda Motor Co Ltd ELECTRIC VEHICLE
JP6576891B2 (ja) * 2016-09-02 2019-09-18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ための遠心送風機
JP6662761B2 (ja) * 2016-12-06 2020-03-11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遠心送風機
JP2018178830A (ja) * 2017-04-11 2018-11-15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遠心送風機
JP7019619B2 (ja) * 2019-02-26 2022-02-15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遠心送風機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09887A (ja) * 2009-03-12 2010-09-24 Osaka Gas Co Ltd ファン用ケーシング
CN104343727A (zh) * 2013-07-30 2015-02-11 三电有限公司 离心送风机及包括该离心送风机的车用空调装置
CN107532613A (zh) * 2015-04-28 2018-01-02 株式会社电装 送风机
FR3045741A1 (fr) * 2015-12-17 2017-06-23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Pulseur d'aspiration destine a un dispositif de chauffage, ventilation et/ou climatisation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et dispositif de chauffage, ventilation et/ou climatisation
CN108431429A (zh) * 2016-01-07 2018-08-21 株式会社电装 送风机
CN108474391A (zh) * 2016-02-12 2018-08-31 株式会社Ihi 离心压缩机
CN109863311A (zh) * 2016-10-18 2019-06-07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离心式送风机
JP2018105294A (ja) * 2016-12-28 2018-07-05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遠心ファン
JP2019019762A (ja) * 2017-07-18 2019-02-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装置
JP2019027430A (ja) * 2017-07-28 2019-02-21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遠心送風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30964A (zh) 2022-06-14
JP7255448B2 (ja) 2023-04-11
JP2021067211A (ja) 2021-04-30
US11773868B2 (en) 2023-10-03
US20220220974A1 (en) 2022-07-14
WO2021079646A1 (ja) 2021-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065263A1 (en) Centrifugal blower
JP2003301794A (ja) 遠心式送風機
US8167550B2 (en) Blower unit
CN114630964B (zh) 送风机
CN114761693B (zh) 离心送风机
CN113056614B (zh) 离心式送风机
US20220282735A1 (en) Blower
CN114930034A (zh) 离心送风机及空气调节装置
CN113167293B (zh) 送风机
US11499568B2 (en) Centrifugal fan and centrifugal blower
CN113286715B (zh) 离心式送风机
US20210262485A1 (en) Centrifugal blower
JP2021148090A (ja) 遠心送風機
CN115023554A (zh) 送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