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67293B - 送风机 - Google Patents

送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67293B
CN113167293B CN201980076478.3A CN201980076478A CN113167293B CN 113167293 B CN113167293 B CN 113167293B CN 201980076478 A CN201980076478 A CN 201980076478A CN 113167293 B CN113167293 B CN 1131672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mpeller
passage
blower
bell mou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7647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67293A (zh
Inventor
永田一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1672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72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672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72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38Fan details of outdoor units, e.g. bell-mouth shaped inlets or fan mount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04D29/424Double entry cas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57Ventilation unit, e.g. combined with a radiator
    • B60H1/00471The ventilator being of the radial type, i.e. with radial expulsion of th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13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suction po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41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114Heating or cooling details
    • B60H2001/00135Deviding walls for separate air flow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50Inlet or outlet
    • F05D2250/51Inl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叶轮(30)吸入并吹出被导入到内外气箱(10)的空气。壳体(40)具有钟形口(44),并形成包围叶轮(30)的径向外侧的通风路(41)。板状部件(50)相对于壳体(40)和钟形口(44)隔开规定的间隙设置,并覆盖壳体(40)、钟形口(44)以及叶轮(30)的旋转轴向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该送风机构成为,流入到壳体(40)与板状部件(50)之间的间隙通路(60)的空气向与叶轮(30)的旋转轴(301)交差的方向流动,并从钟形口(44)被吸入叶轮(30)。并且,引导肋(70)设置在该间隙通路(60)与供空气流入的开口部(61)相反一侧的部位,并将在间隙通路(60)流动的风向钟形口(44)的周向引导。

Description

送风机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8年11月1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编号2018-216356号,在此通过参照编入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送风机,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离心送风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用于能够在区分车室内空气和车室外空气的同时吹送风的内外气双层流式的空调装置的送风机。
作为像这样的送风机,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仅从叶轮的旋转轴向的一方吸入空气的单侧吸入式的离心送风机。该送风机构成为:从空气导入外壳(以下,称作内外气箱)导入的空气经由过滤器被吸入叶轮的内侧,并向包围叶轮的径向外侧的壳体内的通风路吹出。该壳体内的通风路被分隔壁分隔为叶轮的轴向的一方的上通风路和轴向的另一方的下通风路。并且,在叶轮的径向内侧设置有分离筒,该分离筒用于使从内外气箱导入的空气分离至上通风路和下通风路而流动。分离筒是从在设置于叶轮与过滤器之间的区域的一部分的作为板状部件的导风板形成的空气入口部通过叶轮的径向内侧而向径向外侧扩大的形状。
通过该结构,从内外气箱向导风板流动的空气从设置于该导风板的空气入口部通过分离筒的内侧,并经由叶轮向下通风路流动。另一方面,从内外气箱向导风板之外的区域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从设置于壳体的上表面的钟形口被放射状地吸入叶轮,而向上通风路流动。另外,在导风板之外的部位流动的空气的另一部分在流过形成于导风板与壳体的上表面之间的流路(以下,称作间隙通路)之后,从钟形口被吸入叶轮而向上通风路流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8/074339号
本申请的发明人等的详细的检讨的结果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离心送风机中发现了如下的技术问题。即,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离心送风机中,从叶轮的旋转轴向看时内外气箱和导风板为矩形状。因此,在上述的形成于导风板与壳体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通路中,位于导风板的角部的部位与钟形口的内周面的距离变远。由此,存在如下技术问题:在间隙通路中,导风板的角部附近的风的流动恶化,在此发生风的停滞,从而导致在间隙通路流动的风的压力损失增大。
另外,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离心送风机存在使叶轮的旋转轴向的体格(即,离心送风机的高度)小型化的需求。因此,在随着离心送风机的高度的小型化而将导风板与壳体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通路做得较低的情况下,间隙通路的风的流动进一步恶化。在该情况下,存在如下技术问题:由于在间隙通路中形成于导风板的角部附近的风的停滞,导致在间隙通路流动的风的压力损失进一步增大,从而送风机的送风量减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压力损失,从而增加送风量的送风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送风机具备:
内外气箱,车室外空气和车室内空气被导入该内外气箱;
叶轮,该叶轮通过电机的驱动来旋转,吸入并吹出被导入到内外气箱的空气;
壳体,该壳体具有钟形口,并在叶轮的径向外侧形成通风路,该钟形口形成向叶轮吸入空气的吸入口;以及
板状部件,该板状部件相对于壳体和钟形口隔开规定的间隙设置,并覆盖壳体、钟形口以及叶轮的旋转轴向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该送风机构成为,流入到壳体与板状部件之间的间隙通路的空气向与叶轮的旋转轴交差的方向流动,并从钟形口被吸入叶轮,
该送风机具备引导肋,在间隙通路中与供空气流入的开口部相反一侧的部位设置该引导肋,将在间隙通路流动的风向钟形口的周向引导。
由此,在间隙通路流动的风由引导肋引导向钟形口的周向,并从钟形口的径向内侧被吸入叶轮。因此,防止了在间隙通路发生空气的停滞。另外,供空气流入间隙通路的开口部中的隔着叶轮的旋转轴从径向的一方侧流入到间隙通路的风与从径向的另一方侧流入到间隙通路的风分别被引导肋引导向钟形口的周向。因此,在间隙通路内中,这些风彼此碰撞,两个风流合流,从而变得容易被吸入叶轮。因此,该送风机能够减少从内外气箱通过间隙通路而被吸入叶轮的空气的压力损失,从而能够增加送风机的送风量。
此外,对各构成要素等标注的带括弧的参照符号是表示该构成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的构成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取下内外气箱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送风机中与图3对应的部位的剖视图。
图6是在第三实施方式的送风机中与图3对应的部位的剖视图。
图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剖视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在比较例的送风机中与图3对应的部位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彼此之间,对彼此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是仅从叶轮30的旋转轴向的一方吸入空气的单侧吸入式的离心送风机。该送风机1用于能够在区分车室内空气(以下,称作内气)和车室外空气(以下,称作外气)的同时吹送风的内外气双层流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如图1~图4所示,送风机1具备:内外气箱10、叶轮30、壳体40、分隔壁46、作为板状部件的导风板50、分离筒53以及引导肋70等。
内外气箱10配置于送风机1的上部。内外气箱10从车辆前方侧起依次具有外气导入口11、第一内气导入口12以及第二内气导入口13。外气被导入外气导入口11。内气被导入第一内气导入口12和第二内气导入口13。在内外气箱10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切换门14和第二切换门15。第一切换门14能够选择性地对外气导入口11和第一内气导入口12进行开闭。第二切换门15能够对第二内气导入口13进行开闭。第一切换门14和第二切换门15由例如旋转门构成。
过滤器20设置于内外气箱10的下部,收集导入到内外气箱10的空气(即,外气和内气)所含的异物。过滤器20是例如将具有规定的通气性的除尘用滤材弯折成褶皱形状而构成的。过滤器20在外气导入口11、第一内气导入口12以及第二内气导入口13排列的方向(例如,车辆前后方向)上折叠而形成为褶皱形状。换言之,过滤器20的褶皱形状的折痕在与外气导入口11、第一内气导入口12以及第二内气导入口13排列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例如,车宽方向)上延伸。
在从上方看时,内外气箱10和过滤器20的外形形成为矩形状。此外,矩形状是指,除了四边形之外,还包含在四边形的角部形成曲线或直线的倒角的形状等。
叶轮30是通过电机31的驱动来旋转的离心风扇。叶轮30具有:固定于电机31的轴32的主板33和固定于该主板33的多个叶片34。叶轮30构成为:从旋转轴向的一方侧吸入被导入内外气箱10而通过过滤器20后的空气并向径向外侧吹出。此外,在多个叶片34彼此之间设置有叶片分隔壁35,该叶片分隔壁35将在叶片34中的轴向上侧的区域流动的风和在叶片34中的轴向下侧的区域流动的风分隔开。
壳体40是包围叶轮30的径向外侧的涡旋壳体。壳体40在叶轮30的径向外侧形成通风路41。通风路41主要形成于叶轮30的叶片34的后缘36与壳体40的内壁之间。通风路41是流路面积随着从设置于其外周的一部分的鼻部42朝向周向的一方而逐渐扩大的形状。通风路41中的流路面积最大的部位与空调装置所具备的未图示的空调壳体连通。因此,从壳体40的通风路41吹出的空气被导入该空调壳体。
此外,虽然未图示,但在该空调壳体内配置有:用于调整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蒸发器、加热器芯以及空气混合门等。并且,构成为:在该空调壳体内被调整了温度和湿度后的空调风从面部吹出口、脚部吹出口以及除霜吹出口等向车室内吹出。
在壳体40中的叶轮30的旋转轴向的过滤器20侧的端面43(以下,称作壳体40的上表面43)设置有环状的钟形口44,该钟形口44形成向叶轮30吸入空气的吸入口。
另外,在壳体40的上表面43设置有安装框45,该安装框45用于安装上述的内外气箱10和过滤器20。即,在该安装框45之上安装有内外气箱10和过滤器20。此外,在从上方看时,该安装框45的外形也形成为矩形状。
另外,在壳体40的内侧设置有分隔壁46,该分隔壁46将通风路41分隔为叶轮30的轴向的一方的区域和叶轮30的轴向的另一方的区域。分隔壁46设置在与设置于叶轮30的叶片34彼此之间的叶片分隔壁35对应的位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通风路41中的分隔壁46的上侧的区域称作上通风路47,并将通风路41中的分隔壁46的下侧的区域称作下通风路48。
在壳体40与过滤器20之间设置有作为板状部件的导风板50。在从上方看时,导风板50的外形形成为矩形状。导风板50相对于壳体40的上表面43和钟形口44隔开规定的间隙设置。另外,导风板50设置为覆盖壳体40的上表面43、钟形口44以及叶轮30的旋转轴向的区域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导风板50覆盖壳体40的上表面43、钟形口44以及叶轮30的旋转轴向的区域的大约一半。
如图1所示,导风板50中的配置于叶轮30的旋转轴301侧的外缘51设置于在内外气箱10的第二切换门15将第二内气导入口13全开的情况下位于第二切换门15的过滤器20侧的端部16的下侧的位置。在导风板50中与叶轮30的径向内侧的区域对应的部位形成有空气入口部52。空气入口部52与分离筒53的内侧的流路连通。
分离筒53在叶轮30的径向内侧的区域形成为筒状。导风板50与分离筒53形成为一体,并构成为漏斗状。并且,分离筒53是从形成于导风板50的空气入口部52通过叶轮30的径向内侧而向径向外侧扩大的形状。分离筒53中的与导风板50相反一侧的端部54设置在与设置于叶轮30的叶片34彼此之间的叶片分隔壁35对应的位置(即,叶片分隔壁35的径向内侧)。
在上述的导风板50与壳体40的上表面43之间形成有间隙通路60。间隙通路60形成于分离筒53的径向外侧。从内外气箱10通过过滤器20而向导风板50之外的区域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流入该间隙通路60。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通过过滤器20后的空气流入该间隙通路60的部位称作间隙通路60的开口部61。即,间隙通路60的开口部61形成在导风板50中的配置于叶轮30的旋转轴301侧的外缘51与壳体40的上表面43之间。
此外,在图3中,用单点划线表示间隙通路60的开口部61的位置。此外,这点在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和比较例所参照的图中也是相同的。
在间隙通路60中,在与开口部61相反一侧的部位设置有引导肋70。引导肋70是在壳体40与导风板50之间设置为在沿着叶轮30的旋转轴301的方向上立起的壁。引导肋70与壳体40形成为一体。
引导肋70设置为间隙通路60的内壁在至少与导风板50的角部对应的位置成为曲面形状。引导肋70将在间隙通路60流动的风向钟形口44的周向引导。因此,引导肋70形成为沿着钟形口44的曲面形状。此外,引导肋70的曲面形状的曲率也可以和钟形口44的曲率不同。
本实施方式的引导肋70从导风板50的一方的角部遍及到另一方的角部而形成为一体。此外,也可以是引导肋70的设置于导风板50的一方的角部的部位71和设置于导风板50的另一方的角部的部位72分体地形成。
在引导肋70与安装框45之间形成有空间73。由此,能够将引导肋70的壁厚做得较薄,能够减少材料成本。
在上述的结构中,被导入内外气箱10并通过过滤器20的规定的区域后的空气向导风板50流动,从形成于该导风板50的空气入口部52通过分离筒53的内侧,并经由叶轮30而向下通风路48流动。另一方面,被导入内外气箱10并通过过滤器20的其他区域后的空气向导风板50之外的区域流动,通过分离筒53的外侧和间隙通路60,并经由叶轮30而向上通风路47流动。此外,过滤器20的规定的区域是指,例如过滤器20中的与供第二切换门15的端部16抵接的位置相比靠车辆后方侧的区域。另外,过滤器20的其他区域是指,例如过滤器20中的与供第二切换门15的端部16抵接的位置相比靠车辆前方侧的区域。
在图1中示出了第一切换门14将外气导入口11开放并将第一内气导入口12闭塞,且第二切换门15将第二内气导入口13开放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送风机1能够区分内气和外气并同时将内气和外气吸入并吹出。
具体而言,如图1的箭头A所示,从第二内气导入口13导入的内气在通过过滤器20中的导风板50的大致正上方的区域后,从形成于导风板50的空气入口部52通过分离筒53的内侧,经由叶轮30而向下通风路48流动。
另一方面,如图1的箭头B、C所示,从外气导入口11导入的外气在通过过滤器20中的导风板5的大致正上方之外的区域后,从导风板50之外的区域通过分离筒53的外侧,被吸入叶轮30而向上通风路47流动。
详细地说,如图1的箭头B和图2的箭头D所示,在导风板50之外的区域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直接被放射状地吸入叶轮30。另外,如图1的箭头C、图2的箭头E、F以及图3的箭头G、H所示,在导风板50之外的区域流动的空气的另一部分从分离筒53的外侧左右的开口部61流入间隙通路60,而从钟形口44被吸入叶轮30。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流入间隙通路60后的空气在与叶轮30的旋转轴301交差的方向上流动且被吸入叶轮30的风流称作“横吸”。即,在该送风机1中,在导风板50之外的区域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被放射状地吸入叶轮30,另一部分成为横吸而流经间隙通路60被吸入叶轮30。
这里,在像图9所示的比较例的送风机那样,在间隙通路60中未设置引导肋70的情况下,存在成为横吸的间隙通路60的风流发生恶化,在间隙通路60中的导风板50的角部附近发生风的停滞的情况。此外,在图9中,用标注符号S的虚线表示在间隙通路60中发生风的停滞的部位。在该情况下,会发生如下问题:从内外气箱10通过间隙通路60而被吸入叶轮30的空气的压力损失增大,从而送风机1的送风量减少。
相对于这样的比较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间隙通路60中与导风板50的角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引导肋70。引导肋70设置为间隙通路60的内壁成为曲面形状。由此,在间隙通路60流动的风沿着引导肋70的曲面形状被引导至钟形口44的周向,并从钟形口44的径向内侧被吸入叶轮30。因此,防止了在间隙通路60中发生空气的停滞。
另外,如图3的箭头G所示,隔着分离筒53从径向的一方侧的开口部61流入到间隙通路60的风被引导肋70中的图3的左侧所记载的部位71向钟形口44的周向引导。另一方面,如图3的箭头H所示,隔着分离筒53从径向的另一方侧的开口部61流入到间隙通路60的风被引导肋70中的图3的右侧所记载的部位72向钟形口44的周向引导。因此,在间隙通路60内,这些风彼此碰撞,两个风流合流而被吸入叶轮30。由此,在间隙通路60流动的风被层流化,从而容易被吸入叶轮30。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能够减少从内外气箱10通过间隙通路60而被吸入叶轮30的空气的压力损失,从而能够增加送风机1的送风量。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能够降低导风板50与壳体40的上表面43之间的间隙通路60,能够使高度方向的体格小型化。
(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
对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引导肋70的结构,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5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导肋70在间隙通路60中与开口部61相反一侧的部位具有突起部74。突起部74是从设置于钟形口44侧的顶端部75朝向其附近的安装框45侧(即,壳体40的外壁侧)扩大的突出形状。并且,在引导肋70中,设置于导风板50的一方的角部侧的部位71、设置于导风板50的另一方的角部侧的部位72以及突起部74形成为一体。即,引导肋70从导风板50的一方的角部侧遍及至另一方的角部侧而形成为一体。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引导肋70所具有的突起部74的顶端部75设置为朝向叶轮30的旋转轴301。
在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5的箭头I所示,隔着分离筒53从一方的开口部61流入到间隙通路60的风被引导肋70中的图5的左侧所记载的曲面形状的部位71和突起部74向钟形口44的径向内侧引导。另一方面,如图5的箭头J所示,隔着分离筒53从另一方的开口部61流入到间隙通路60的风被引导肋70中的图5的右侧所记载的曲面形状的部位72和突起部74向钟形口44的径向内侧引导。并且,该两个风流合流而从钟形口44的径向内侧被吸入叶轮30。即,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导肋70通过具有向钟形口44侧突出的突起部74而成为容易将在间隙通路60流动的两个风流导向钟形口44的径向内侧的形状。因此,该送风机1能够减少在间隙通路60流动的风的压力损失,从而能够增加送风机1的送风量。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6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引导肋70所具有的突起部74的顶端部75相对于叶轮30的旋转轴301设置在错开的位置。具体而言,突起部74的顶端部75相对于叶轮30的旋转轴301设置在远离鼻部42的一侧。此外,突起部74的顶端部75的位置考虑了因叶轮30旋转的方向、分离筒53的左右的间隙通路60的流路面积等而变化的风流而适当设定。因此,也存在突起部74的顶端部75相对于叶轮30的旋转轴301设置在靠近鼻部42的一侧的情况。
在以上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6的箭头K所示,隔着分离筒53从一方的开口部61流入到间隙通路60的风被引导肋70中的图6的左侧所记载的曲面形状的部位71和突起部74向钟形口44的径向内侧引导。另一方面,如图6的箭头L所示,隔着分离筒53从另一方的开口部61流入到间隙通路60的风被引导肋70中的图6的右侧所记载的曲面形状的部位72和突起部74向钟形口44的径向内侧引导。并且,该两个风流合流而从钟形口44的径向内侧被吸入叶轮30。即,第三实施方式的引导肋70也通过具有向钟形口44侧突出的突起部74而成为容易将在间隙通路60流动的两个风流导向钟形口44的径向内侧的形状。因此,该送风机1能够减少在间隙通路60流动的风的压力损失,从而能够增加送风机1的送风量。
(第四实施方式)
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仅从叶轮30的旋转轴向的一方吸入空气的单侧吸入式的离心送风机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从叶轮30的旋转轴向的两侧分别吸入空气的两侧吸入式的离心送风机进行说明。此外,第四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也用于能够区分内气和外气并同时吹送内气和外气的内外气双层流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如图7和图8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具备:内外气箱10、叶轮30、壳体40、分隔壁46以及引导肋70等。
叶轮30具有上叶轮37和下叶轮38。上叶轮37配置于上通风路47,下叶轮38配置于下通风路48。此外,上叶轮37和下叶轮38通过电机31的驱动而一体地旋转。
在壳体40的上表面43与过滤器20之间设置有分隔板49,该分隔板49用于区分通过过滤器20的规定的区域后的空气与通过其他区域后的空气。因此,如图7的箭头M所示,被导入内外气箱10而通过过滤器20的规定的区域后的空气从上钟形口441被吸入上叶轮37,而向上通风路47流动。
另外,壳体40具有连接通路62,该连接通路62用于将通过过滤器20的其他区域后的空气送向下叶轮38。连接通路62具有:与叶轮30的旋转轴301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纵通路63和在与叶轮30的旋转轴301交差的方向上延伸的横通路64。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该横通路64相当于间隙通路的一例。并且,形成该横通路64的壳体40的底板400相当于板状部件的一例。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将空气从纵通路63流入横通路64的部位称作横通路64的开口部65。在图7和图8中,用单点划线表示横通路64的开口部65的位置。
如图8所示,在横通路64中,在与开口部65相反一侧的部位设置有引导肋70。引导肋70设置为横通路64的内壁至少在与壳体40的底板400的左右的角部对应的位置成为曲面形状。引导肋70将在横通路64流动的风向下钟形口442的周向引导。
在上述的结构中,如图7的箭头N所示,被导入内外气箱10而通过过滤器20的其他区域后的空气从纵通路63向横通路64流动,并从下钟形口442被吸入下叶轮38而向下通风路48流动。详细地说,如图8的箭头O、P所示,从横通路64的开口部65流经横通路64的风沿着引导肋70的曲面形状被向下钟形口442的周向引导,并从下钟形口442的径向内侧被吸入下叶轮38。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横通路64的风流也成为所谓的横吸。并且,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横通路64中设置引导肋70,也防止了在横通路64中发生空气的停滞。
另外,如图8的箭头O、P所示,从横通路64的开口部65的左右流入到横通路64内的风分别被引导肋70的左右的部位71、72向下钟形口442的周向引导。然后,在横通路64内,这些风彼此碰撞,合流而被吸入叶轮30。由此,在横通路64流动的风被层流化,从而容易被吸入叶轮30。因此,第四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也能够减少从内外气箱10通过纵通路63和横通路64而被吸入叶轮30的空气的压力损失,从而能够增加送风机1的送风量。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而能够适当变更。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并非彼此无关,除了明显不能组合的情况外,能够适当进行组合。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显而易见,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地明示是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之外,并不是必须的。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地明示是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地限定为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之外,并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地明示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限定为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之外,并不限定于该形状、位置关系等。即,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上”、“下”、“左”、“右”、“车辆前方”以及“车辆后方”等用语是为了方便说明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送风机设置于车辆等的方向。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送风机1是作为用于内外气双层式的空调装置的送风机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送风机1也可以是用于单层式的空调装置的送风机。
(2)送风机1能够应用于如下结构:例如,配置有阻碍向钟形口44的风的流动的板状部件,且间隙通路60的高度较低,叶轮30难以放射状地吸入风的结构。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离心送风机作为送风机1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送风机1也可以采用例如轴流送风机等各种方式的送风机。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曲面形状的肋作为引导肋70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引导肋70也可以是例如平面形状。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外气在上通风路47流动,内气在下通风路48流动的状态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送风机1在相同结构下通过调整内外气箱10的第一切换门14和第二切换门15的位置,能够设置为仅外气或仅内气在上通风路47和下通风路48这两方流动的状态,也能够设置为内气与外气混合后的空气流动的状态。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从车辆前方侧起依次具有外气导入口11、第一内气导入口12以及第二内气导入口13的箱作为内外气箱10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内外气箱10可以将外气导入口11、第一内气导入口12以及第二内气导入口13配置在车宽度方向上,或者也可以从车辆后方侧起依次配置,或者也可以倾斜地配置。
(总结)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所示的第一观点,送风机具备:内外气箱、叶轮、壳体、板状部件以及引导肋。车室外空气和车室内空气被导入内外气箱。叶轮通过电机的驱动来旋转,吸入并吹出被导入到内外气箱的空气。壳体具有钟形口,并形成包围叶轮的径向外侧的通风路,该钟形口形成向叶轮吸入空气的吸入口。板状部件相对于壳体和钟形口隔开规定的间隙设置,并设置为覆盖壳体、钟形口以及叶轮的旋转轴向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该送风机构成为,流入到壳体与板状部件之间的间隙通路的空气向与叶轮的旋转轴交差的方向流动,并从钟形口被吸入叶轮。并且,在该间隙通路中与供空气流入的开口部相反一侧的部位设置该引导肋,将在间隙通路流动的风向钟形口的周向引导。
根据第二观点,在从叶轮的轴向看时,板状部件是矩形状。引导肋设置为,间隙通路的内壁至少在与板状部件的角部对应的位置成为曲面形状。
由此,在间隙通路流动的风被沿着引导肋的曲面形状引导。因此,能够防止在板状部件的角部发生空气的停滞,并且能够减少在间隙通路流动的风的压力损失。
根据第三观点,引导肋是设置为在壳体与板状部件之间在沿着叶轮的旋转轴的方向上立起的壁。
由此,通过将引导肋的壁厚做得较薄,能够减少制造上的成本。
根据第四观点,送风机还具备分隔壁和分离筒。分隔壁间叶轮的径向外侧的通风路分隔为叶轮的轴向的一方的上通风路和轴向的另一方的下通风路。分离筒是从形成于板状部件的空气入口部通过叶轮的径向内侧而向径向外侧扩大的形状。并且,该送风机构成为,从内外气箱向板状部件流动的空气从空气入口部通过分离筒的内侧,并经由叶轮而向下通风路流动。另外,该送风机构成为,从内外气箱向除了板状部件以外的区域流动的空气通过分离筒的外侧和间隙通路,并经由叶轮而向上通风路流动。
由此,该送风机用于能够区分车室内空气和车室外空气并同时吹送车室内空气和车室外空气的内外气双层流式的空调装置,且是仅从叶轮的旋转轴向的一方吸入空气的单侧吸入式。
根据第五观点,引导肋具有突起部,该突起部是随着从设置于钟形口侧的顶端部朝向壳体的外壁侧而扩大的形状。
由此,隔着分离筒从一方的开口部流入到间隙通路的风与隔着分离筒从另一方的开口部流入到间隙通路的风分别被突起部向钟形口的径向内侧引导。然后,该两个风流合流并从钟形口的径向内侧被吸入叶轮。因此,该送风机能够减少在间隙通路流动的风的压力损失,从而能够增加送风机的送风量。

Claims (4)

1.一种送风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内外气箱(10),车室外空气和车室内空气被导入该内外气箱;
叶轮(30),该叶轮通过电机(31)的驱动来旋转,吸入并吹出被导入到所述内外气箱的空气;
壳体(40),该壳体具有钟形口(44、442),并在所述叶轮的径向外侧形成通风路(41),该钟形口形成向所述叶轮吸入空气的吸入口;以及
板状部件(50、400),该板状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和所述钟形口隔开规定的间隙设置,并设置为覆盖所述壳体、所述钟形口以及所述叶轮的旋转轴向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送风机构成为,流入到所述壳体与所述板状部件之间的间隙通路(60、64)的空气向与所述叶轮的旋转轴(301)交差的方向流动,并从所述钟形口被吸入所述叶轮,
所述送风机具备引导肋(70),在所述间隙通路中与供空气流入的开口部(61、65)相反一侧的部位设置该引导肋,将在所述间隙通路流动的风向所述钟形口的周向引导,
在从所述叶轮的轴向看时,所述板状部件是矩形状,
所述引导肋设置为,所述间隙通路的内壁至少在与所述板状部件的角部对应的位置成为曲面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肋是设置为在所述壳体与所述板状部件之间在沿着所述叶轮的旋转轴的方向上立起的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分隔壁(46),该分隔壁将所述叶轮的径向外侧的所述通风路分隔为所述叶轮的轴向的一方的上通风路(47)和轴向的另一方的下通风路(48);以及
分离筒(53),该分离筒是从形成于所述板状部件(50)的空气入口部(52)通过所述叶轮的径向内侧而向径向外侧扩大的形状,
所述送风机构成为:
从所述内外气箱向所述板状部件流动的空气从所述空气入口部通过所述分离筒的内侧,并经由所述叶轮而向所述下通风路流动,
从所述内外气箱向除了所述板状部件以外的区域流动的空气通过所述分离筒的外侧和所述间隙通路,并经由所述叶轮而向所述上通风路流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肋具有突起部(74),该突起部是随着从设置于所述钟形口侧的顶端部(75)相对于所述钟形口向径向外侧离开而逐渐扩大的形状。
CN201980076478.3A 2018-11-19 2019-10-03 送风机 Active CN1131672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6356 2018-11-19
JP2018216356A JP7070361B2 (ja) 2018-11-19 2018-11-19 送風機
PCT/JP2019/039152 WO2020105294A1 (ja) 2018-11-19 2019-10-03 送風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7293A CN113167293A (zh) 2021-07-23
CN113167293B true CN113167293B (zh) 2023-06-20

Family

ID=70774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76478.3A Active CN113167293B (zh) 2018-11-19 2019-10-03 送风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852362B2 (zh)
JP (1) JP7070361B2 (zh)
CN (1) CN113167293B (zh)
WO (1) WO20201052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59804B2 (ja) * 2018-11-19 2022-10-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遠心式送風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04055380A1 (ja) * 2002-12-16 2006-04-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遠心送風機及び遠心送風機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CN102822531B (zh) * 2010-03-15 2015-07-01 夏普株式会社 风扇、成型用模具和流体输送装置
EP2570278B1 (en) * 2010-03-15 2015-12-16 Valeo Japan Co., Ltd.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unit
JP6111914B2 (ja) * 2013-07-11 2017-04-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機
JP2018035792A (ja) * 2016-09-02 2018-03-08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ための遠心送風機
WO2018074339A1 (ja) * 2016-10-18 2018-04-26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遠心送風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7293A (zh) 2021-07-23
JP7070361B2 (ja) 2022-05-18
WO2020105294A1 (ja) 2020-05-28
US11852362B2 (en) 2023-12-26
JP2020084819A (ja) 2020-06-04
US20210215359A1 (en) 2021-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9044739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ための遠心送風機
JP7200824B2 (ja) 遠心送風機
EP3505766A1 (en) Cross-flow blower and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device equipped with same
CN113167293B (zh) 送风机
CN113056614B (zh) 离心式送风机
US20220282735A1 (en) Blower
CN114761693B (zh) 离心送风机
US11713770B2 (en) Centrifugal blower
CN113056613B (zh) 离心式送风机
WO2021187175A1 (ja) 遠心送風機
JP2000291595A (ja) 遠心式送風機
JP7255448B2 (ja) 送風機
WO2021085086A1 (ja) 送風機
WO2021106405A1 (ja) 送風機およびフィルタ装置
WO2021090648A1 (ja) 送風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