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14237A - 可折叠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可折叠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14237A
CN114614237A CN202011449133.9A CN202011449133A CN114614237A CN 114614237 A CN114614237 A CN 114614237A CN 202011449133 A CN202011449133 A CN 202011449133A CN 114614237 A CN114614237 A CN 1146142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radiator
parasitic
antenna radiator
devic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4913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章心怡
汤杭飞
薛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4913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1423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36102 priority patent/WO202212189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6142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142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01Q1/243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with built-i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4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using equipment having another main function to serve additionally as an antenna, e.g. means for giving an antenna an aesthetic aspe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8Earthing means; Earth screens; Counterpoi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30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operation on different wavebands
    • H01Q5/378Combination of fed elements with parasitic elements
    • H01Q5/385Two or more parasitic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第一设备主体、第二设备主体、第一天线、第二天线和第一寄生辐射体,第一天线包括第一天线辐射体,第二天线包括第二天线辐射体,第一天线辐射体的至少部分和第二天线辐射体的至少部分沿平行于转轴的方向延伸,当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在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天线辐射体与对应设置的第一寄生辐射体之间至少一部分重叠,使得第一天线辐射体与第一寄生辐射体耦合。本申请能够改善折叠状态时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包络相关性系数以及效率。

Description

可折叠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天线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手机进入智能时代后,大屏成为智能手机发展的趋势之一。折叠屏手机兼顾了便携性和大屏带来的视觉体验等优势,可折叠智能手机成为了当下比较热门的话题。各大手机厂商已经发布了相关可折叠智能手机。
可折叠智能手机的常见两种工作状态为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打开状态的形态和目前常见的直板智能手机或者平板一样。而对于折叠状态而言,不论是上下折叠还是左右折叠,折叠状态下可折叠智能手机的地板的面积相较于展开状态减小了一半,各天线周围的环境可能发生改变,从而容易使得距离较近的一对同频天线的ECC(EnvelopeCorrelation Coefficient,包络相关性系数)及天线效率的恶化,整个天线系统的发送/接收性能可能劣化。因此,对于可折叠智能手机在折叠状态的天线设计来说,如何设计出低的包络相关性系数以及高的天线效率是可折叠智能手机天线设计的难点和痛点。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克服了现有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天线设计的痛点和难点,可以使一对天线在折叠状态时,即使在该对天线的两个天线之间相隔较近的情况下,该对天线的两个天线之间具有较低的包络相关性系数(即ECC),依然可以独立正常工作,且该对天线的两个天线均具有较高的天线效率,即改善了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下的天线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第一设备主体和第二设备主体,第一设备主体和第二设备主体之间通过转轴连接,第一设备主体具有第一导电边框,第二设备主体具有第二导电边框,可折叠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第一天线包括第一天线辐射体,第二天线包括第二天线辐射体,第一天线辐射体和第二天线辐射体位于第一设备主体,其中,第一天线的工作频段和第二天线的工作频段相同或部分重叠;
第一寄生辐射体,位于第二设备主体,第一寄生辐射体通过第二设备主体接地,其中,
第一天线辐射体和第二天线辐射体由第一设备主体的第一导电边框形成,第一寄生辐射体由第二设备主体的第二导电边框形成;第一天线辐射体的至少部分和第二天线辐射体的至少部分沿平行于转轴的方向延伸,当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在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天线辐射体与第一寄生辐射体之间至少一部分重叠,使得第一天线辐射体与第一寄生辐射体耦合。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在折叠状态下与第一天线辐射体对应设置并至少部分重叠的第一寄生辐射体,可以使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这一对天线在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即使在该对天线的两个天线之间相隔较近的情况下,该对天线的两个天线之间具有较低的包络相关性系数(即ECC),依然可以独立正常工作,且该对天线的两个天线均具有较高的天线效率,即改善了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下的天线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折叠电子设备还包括与第二天线辐射体的位置对应地设置的第二寄生辐射体,第二寄生辐射体位于第二设备主体,并由第二设备主体的第二导电边框形成;当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在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第二天线辐射体与对应设置的第二寄生辐射体之间至少一部分重叠,使得第二天线辐射体与第二寄生辐射体耦合;其中,
第二寄生辐射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并具有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且靠近第二端的位置处的第二寄生接地点,第二寄生接地点通过第二设备主体接地,第一端相对于第二端更靠近转轴;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具有远离转轴的一侧边缘和与该侧边缘相交的又一侧边缘,第二寄生辐射体的至少部分沿垂直于转轴的方向延伸,以位于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又一侧边缘外,并与该地板的该又一侧边缘相对设置,且第二寄生辐射体的该至少部分与第二天线辐射体的该至少部分垂直设置。
在本方案中,通过额外设置与第二天线辐射体的位置对应地设置并至少部分重叠的第二寄生辐射体,能够进一步改善该对天线的两个天线之间具有较低的包络相关性系数,以及两个天线的天线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天线辐射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并具有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第一馈电点、以及位于第一馈电点与第二端之间的第一接地点,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更靠近第二天线辐射体;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第一接地点通过第一设备主体接地;第二天线辐射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并具有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第二馈电点、以及位于第二馈电点与第一端之间的第二接地点,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更靠近第一天线辐射体;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二接地点通过第一设备主体接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天线辐射体呈L形并位于第一设备主体的第一导电边框的第一转角处,并包括相交的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其中,第一直线段沿平行于转轴的方向延伸;第二天线辐射体呈L形并位于第一设备主体的第一导电边框的第二转角处,并包括相交的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其中,第一直线段沿平行于转轴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寄生辐射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并具有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第一寄生接地点,第一寄生接地点通过第二设备主体接地,当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寄生辐射体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更靠近第二天线辐射体;第一寄生辐射体的至少部分沿平行于转轴的方向延伸,以位于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远离转轴的一侧边缘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寄生辐射体呈L形并位于第二设备主体的第二导电边框的第一转角处,当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在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第二导电边框的第一转角与第一导电边框的第一转角重叠,第一寄生辐射体包括相交的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其中,第一直线段沿平行于转轴的方向延伸。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第一设备主体和第二设备主体,第一设备主体和第二设备主体之间通过转轴连接,第一设备主体具有第一导电边框,第二设备主体具有第二导电边框,可折叠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第一天线包括第一天线辐射体,第二天线包括第二天线辐射体,第一天线辐射体和第二天线辐射体位于第一设备主体,其中,第一天线的工作频段和第二天线的工作频段相同或部分重叠;
寄生辐射体,位于第二设备主体,寄生辐射体通过第二设备主体接地,其中,
第一天线辐射体和第二天线辐射体由第一设备主体的第一导电边框形成,寄生辐射体由第二设备主体的第二导电边框形成;第一天线辐射体的至少部分和第二天线辐射体的至少部分沿平行于转轴的方向延伸,以分别位于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远离转轴的一侧边缘外,当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在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第二天线辐射体与寄生辐射体之间至少一部分重叠,使得第二天线辐射体与寄生辐射体耦合。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在折叠状态下与第二天线辐射体对应设置并至少部分重叠的寄生辐射体,可以使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这一对天线在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即使在该对天线的两个天线之间相隔较近的情况下,该对天线的两个天线之间具有较低的包络相关性系数(即ECC),依然可以独立正常工作,且该对天线的两个天线均具有较高的天线效率,即改善了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下的天线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天线辐射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并具有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第一馈电点、以及位于第一馈电点与第二端之间的第一接地点,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更靠近第二天线辐射体;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第一接地点通过第一设备主体接地;第一天线辐射体呈L形并位于第一设备主体的第一导电边框的第一转角处,并包括相交的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其中,第一直线段沿平行于转轴的方向延伸;第二天线辐射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并具有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第二馈电点、以及位于第二馈电点与第一端之间的第二接地点,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更靠近第一天线辐射体;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二接地点通过第一设备主体接地;第二天线辐射体呈L形并位于第一设备主体的第一导电边框的第二转角处,并包括相交的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其中,第一直线段沿平行于转轴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寄生辐射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并具有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并靠近第二端的位置处的寄生接地点,寄生接地点通过第二设备主体接地,第一端相对于第二端更靠近转轴;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具有远离转轴的一侧边缘和与该侧边缘相交的又一侧边缘,寄生辐射体的至少部分沿垂直于转轴的方向延伸,以位于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又一侧边缘外,且寄生辐射体的该至少部分与第二天线辐射体的该至少部分垂直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寄生辐射体呈L形并位于第二设备主体的第二导电边框的第二转角处,当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在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第二导电边框的第二转角与第一导电边框的第二转角重叠,寄生辐射体包括相交的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其中,第一直线段沿垂直于转轴的方向延伸;寄生接地点位于第二直线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在垂直于转轴的方向上,寄生辐射体的第一端相对于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一端更靠近转轴,在平行于转轴的方向上,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二端相对于寄生辐射体的第二端更靠近第一天线辐射体。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第一设备主体和第二设备主体,第一设备主体和第二设备主体之间通过转轴连接,第一设备主体具有第一导电边框,第二设备主体具有第二导电边框,可折叠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第一天线包括第一天线辐射体,第二天线包括第二天线辐射体,第一天线辐射体位于第一设备主体,第二天线辐射体位于第二设备主体,其中,第一天线的工作频段和第二天线的工作频段相同或部分重叠;
第一寄生辐射体,位于第二设备主体,第一寄生辐射体通过第二设备主体接地;其中,
第一天线辐射体由第一设备主体的第一导电边框形成,第二天线辐射体和第一寄生辐射体由第二设备主体的第二导电边框形成;第一天线辐射体的至少部分沿平行于转轴的方向延伸,以位于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远离转轴的一侧边缘外,第二天线辐射体的至少部分沿平行于转轴的方向延伸,以位于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远离转轴的一侧边缘外,当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在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天线辐射体与第一寄生辐射体之间至少一部分重叠,使得第一天线辐射体与第一寄生辐射体耦合,且第一天线辐射体和第二天线辐射体之间不重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天线系统,设备主体包括第一设备主体和第二设备主体,第一设备主体和第二设备主体之间通过转轴旋转连接,以使可折叠电子设备能够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
天线系统包括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第一天线包括呈条形的第一天线辐射体,第二天线包括呈条形的第二天线辐射体,第一天线辐射体位于一虚拟线的一侧,第二天线辐射体位于虚拟线的与一侧相反的另一侧,其中,虚拟线垂直于转轴的轴线方向;
天线系统还包括与第一天线辐射体的位置对应地设置的呈条形的第一寄生辐射体和/或与第二天线辐射体的位置对应地设置的呈条形的第二寄生辐射体,第一寄生辐射体与第一天线辐射体分别位于第一设备主体和第二设备主体中的不同设备主体,第二寄生辐射体与第二天线辐射体分别位于第一设备主体和第二设备主体中的不同设备主体,第一寄生辐射体、第二寄生辐射体分别连接于其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其中,
第一天线辐射体的至少部分和第二天线辐射体的至少部分分别位于其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远离转轴的一侧边缘外,并分别与其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侧边缘相对设置,当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从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看,第一天线辐射体的至少部分与对应设置的第一寄生辐射体的至少部分重叠,第二天线辐射体的至少部分与对应设置的第二寄生辐射体的至少部分重叠,使得第一天线辐射体、第二天线辐射体分别与对应设置的寄生辐射体耦合。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在折叠状态下与第一天线辐射体对应设置并至少部分重叠的第一寄生辐射体,和/或,设置在折叠状态下与第二天线辐射体对应设置并至少部分重叠的第二寄生辐射体,可以使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这一对天线在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即使在该对天线的两个天线之间相隔较近的情况下,该对天线的两个天线之间具有较低的包络相关性系数(即ECC),依然可以独立正常工作,且该对天线的两个天线均具有较高的天线效率,即改善了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下的天线性能。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虚拟线为设备主体的中心线或与设备主体的中心线平行,设备主体的中心线垂直于转轴的轴线方向。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和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关于转轴对称,且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和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和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为矩形的板状结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该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和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可以由可折叠电子设备(即可折叠智能手机)的中框的底板来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天线辐射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并具有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或位于第一端的第一馈电点、以及位于第一馈电点与第二端之间或位于第二端的第一接地点,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更靠近虚拟线;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第一接地点连接于第一天线辐射体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
第二天线辐射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并具有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或位于第二端的第二馈电点、以及位于第二馈电点与第一端之间或位于第一端的第二接地点,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更靠近虚拟线;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二接地点连接于第二天线辐射体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平行于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第一接地点相对于第一馈电点更靠近虚拟线,且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更靠近虚拟线;
在平行于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第二馈电点相对于第二接地点更靠近虚拟线,且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更靠近虚拟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天线辐射体呈直条形;或者,第一天线辐射体呈L形,并包括第一直线段和垂直连接于第一直线段的远离虚拟线的一端的第二直线段,第一直线段的自由端和第二直线段的自由端分别为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第二端和第一端,其中,第一直线段与第一天线辐射体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侧边缘相对设置,第二直线段位于第一天线辐射体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与该侧边缘相交的另一侧边缘外,并与该地板的该另一侧边缘相对设置;
和/或,第二天线辐射体呈直条形;或者,第二天线辐射体呈L形,并包括第一直线段和垂直连接于第一直线段的远离虚拟线的一端的第二直线段,第一直线段的自由端和第二直线段的自由端分别为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二端和第一端,其中,第一直线段与第二天线辐射体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侧边缘相对设置,第二直线段位于第二天线辐射体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与该侧边缘相交的又一侧边缘外,并与该地板的该又一侧边缘相对设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天线辐射体呈直条形时,第一天线辐射体沿第一天线辐射体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侧边缘呈一直线状延伸。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天线辐射体呈直条形时,第一天线辐射体沿平行于转轴的轴线方向延伸。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天线辐射体呈L形时,第一天线辐射体还位于第一天线辐射体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远离转轴的一对角附近,并沿该地板的该对角的角边缘延伸。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天线辐射体呈L形时,第一直线段沿平行于转轴的轴线方向延伸,第二直线段沿垂直于转轴的轴线方向延伸。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天线辐射体呈直条形时,第二天线辐射体沿第二天线辐射体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侧边缘呈一直线状延伸。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天线辐射体呈直条形时,第二天线辐射体沿平行于转轴的轴线方向延伸。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天线辐射体呈L形时,第二天线辐射体还位于第二天线辐射体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远离转轴的一对角附近,并沿该地板的该对角的角边缘延伸。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天线辐射体呈L形时,第一直线段沿平行于转轴的轴线方向延伸,第二直线段沿垂直于转轴的轴线方向延伸。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第一天线辐射体和第二天线辐射体均呈直条形时,第一天线辐射体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天线辐射体的延伸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或相互平行;
在第一天线辐射体和第二天线辐射体均呈L形时,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第一直线段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一直线段的延伸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或相互平行,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第二直线段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二直线段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
在第一天线辐射体呈直条形,第二天线辐射体呈L形时,第一天线辐射体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一直线段的延伸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或相互平行;
在第一天线辐射体呈L形,第二天线辐射体呈直条形时,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第一直线段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天线辐射体的延伸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或相互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寄生辐射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并具有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或位于第一端或第二端的第一寄生接地点,第一寄生接地点连接于第一寄生辐射体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更靠近虚拟线;第一寄生辐射体的至少部分位于其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远离转轴的一侧边缘外,并与其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侧边缘相对设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平行于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第一寄生辐射体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更靠近虚拟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寄生辐射体呈直条形;
或者,第一寄生辐射体呈L形,并包括第一直线段和垂直连接于第一直线段的远离虚拟线的一端的第二直线段,第一直线段的自由端和第二直线段的自由端分别为第一寄生辐射体的第二端和第一端,其中,第一直线段与第一寄生辐射体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侧边缘相对设置,第二直线段位于第一寄生辐射体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与该侧边缘相交的另一侧边缘外,并与该地板的该另一侧边缘相对设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寄生辐射体呈直条形时,第一寄生辐射体沿第一寄生辐射体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侧边缘呈一直线状延伸。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寄生辐射体呈直条形时,第一寄生辐射体沿平行于转轴的轴线方向延伸。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寄生辐射体呈L形时,第一寄生辐射体还位于第一寄生辐射体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远离转轴的一对角附近,并沿该地板的该对角的角边缘延伸。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寄生辐射体呈L形时,第一直线段沿平行于转轴的轴线方向延伸,第二直线段沿垂直于转轴的轴线方向延伸。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第一天线辐射体和第一寄生辐射体均呈直条形时,第一天线辐射体的延伸方向和第一寄生辐射体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
在第一天线辐射体和第一寄生辐射体均呈L形时,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第一直线段的延伸方向和第一寄生辐射体的第一直线段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第二直线段的延伸方向和第一寄生辐射体的第二直线段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
在第一天线辐射体呈直条形,第一寄生辐射体呈L形时,第一天线辐射体的延伸方向和第一寄生辐射体的第一直线段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
在第一天线辐射体呈L形,第一寄生辐射体呈直条形时,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第一直线段的延伸方向和第一寄生辐射体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寄生接地点位于第一寄生辐射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时,第一寄生接地点位于第一寄生辐射体的中部或靠近第一端或第二端的位置处;
和/或,当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寄生辐射体的第一端靠近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第一端,第一寄生辐射体的第二端靠近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第二端;
和/或,第一寄生辐射体的该至少部分与第一天线辐射体的该至少部分之间相互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寄生辐射体包括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且第一寄生接地点位于第一寄生辐射体的中部时,第一寄生接地点位于第一直线段;
当第一寄生辐射体包括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且第一寄生接地点位于靠近第一寄生辐射体的第一端的位置处时,第一寄生接地点位于第二直线段;
当第一寄生辐射体包括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且第一寄生接地点位于靠近第一寄生辐射体的第二端的位置处时,第一寄生接地点位于第一直线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天线辐射体包括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时,第一馈电点和第一接地点均位于第一直线段;
第一接地点位于靠近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第二端的位置处;或者,
第一接地点位于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第一直线段的中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寄生辐射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并具有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并靠近第二端的位置处或位于第二端的第二寄生接地点,第二寄生接地点连接于第二寄生辐射体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第一端相对于第二端更靠近转轴;第二寄生辐射体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具有远离转轴的一侧边缘和与该侧边缘相交的又一侧边缘,第二寄生辐射体的至少部分位于其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又一侧边缘外,并与该地板的该又一侧边缘相对设置,且第二寄生辐射体的该至少部分与第二天线辐射体的该至少部分垂直设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平行于虚拟线的方向上,第二寄生辐射体的第一端相对于第二端更靠近转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寄生辐射体呈直条形;
或者,第二寄生辐射体呈L形,并包括第一直线段和垂直连接于第一直线段的远离转轴的一端的第二直线段,第一直线段的自由端和第二直线段的自由端分别为第二寄生辐射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第一直线段与第一寄生辐射体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又一侧边缘相对设置,第二直线段位于第一寄生辐射体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侧边缘外,并与该地板的该侧边缘相对设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寄生辐射体呈直条形时,第二寄生辐射体沿第二寄生辐射体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又一侧边缘呈一直线状延伸。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寄生辐射体呈直条形时,第二寄生辐射体沿垂直于转轴的轴线方向延伸。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寄生辐射体呈L形时,第二寄生辐射体还位于第二寄生辐射体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远离转轴的一对角附近,并沿该地板的该对角的角边缘延伸。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寄生辐射体呈L形时,第一直线段沿垂直于转轴的轴线方向延伸,第二直线段沿平行于转轴的轴线方向延伸。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第二天线辐射体和第二寄生辐射体均呈L形时,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一直线段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寄生辐射体的第二直线段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二直线段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寄生辐射体的第一直线段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
在第二天线辐射体呈直条形,第二寄生辐射体呈L形时,第二天线辐射体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寄生辐射体的第二直线段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第二天线辐射体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寄生辐射体的第一直线段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在第二天线辐射体呈L形,第二寄生辐射体呈直条形时,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一直线段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寄生辐射体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二直线段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寄生辐射体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寄生辐射体包括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时,第二寄生接地点位于第二直线段,且第一直线段的长度大于第二直线段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在平行于虚拟线的方向上,第二寄生辐射体的第一端相对于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一端更靠近转轴,在平行于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二寄生辐射体的第二端更靠近虚拟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二接地点位于靠近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一端的位置处,第二馈电点位于靠近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二端的位置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天线辐射体包括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时,第二馈电点位于第一直线段,第二接地点位于第二直线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天线的工作频段和第二天线的工作频段相同或部分重叠;
和/或,第一天线辐射体的该至少部分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天线辐射体的该至少部分的延伸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或相互平行;
和/或,第一天线辐射体的该至少部分和第二天线辐射体的该至少部分分别沿平行于转轴的轴线方向延伸。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天线的工作频段的频率范围为0.7~0.96GHz,第二天线的工作频段的频率范围为0.7~0.96GHz,即第一天线的工作频段和第二天线的工作频段为低频。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天线辐射体、第二天线辐射体、第一寄生辐射体、第二寄生辐射体由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导电边框形成;
或者,第一天线辐射体、第二天线辐射体、第一寄生辐射体、第二寄生辐射体采用贴片结构,贴片结构贴设于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导电边框的表面,并由导电材料制得;
或者,第一天线辐射体、第二天线辐射体、第一寄生辐射体、第二寄生辐射体采用嵌设于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屏幕内部的透明天线;
或者,第一天线辐射体、第二天线辐射体、第一寄生辐射体、第二寄生辐射体采用贴片结构,贴片结构贴设于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后盖,并由导电材料制得。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天线辐射体和第二天线辐射体设置于第一设备主体,第一寄生辐射体和/或第二寄生辐射体设置于第二设备主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主体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主屏所在一侧的设备主体,第二设备主体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副屏所在一侧的设备主体。
附图说明
图1a为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两种状态时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参数性能仿真曲线图,其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工作频率范围为0.7GHz~0.96GHz;
图3a为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两种状态时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和系统效率的仿真效果图;
图3b为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两种状态时第二天线的辐射效率和系统效率的仿真效果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一实施方式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二实施方式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三实施方式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四实施方式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五实施方式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一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一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和系统效率的仿真效果对比图;
图10b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一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和系统效率的仿真效果对比图;
图10c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一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和系统效率的仿真效果对比图;
图11a~图11d为第一种参考设计、本申请实施例1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天线的辐射方向图;
图12为第一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靠近第一天线位置处的电流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13a和图13b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靠近第一天线位置处的电流分布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3a所示的视角为主屏一侧的视角,图13b所示的视角为副屏一侧的视角;
图14a和图14b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靠近第一天线位置处的电流分布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4a所示的视角为主屏一侧的视角,图14b所示的视角为副屏一侧的视角;
图15a和图15b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靠近第一天线位置处的电流分布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5a所示的视角为主屏一侧的视角,图15b所示的视角为副屏一侧的视角;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2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一实施方式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2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二实施方式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第二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第三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2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种参考设计、第三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天线的S11参数的仿真效果对比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2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种参考设计、第三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天线与第一天线之间的包络相关性系数(即ECC)的仿真效果对比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2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种参考设计、第三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天线的辐射效率和系统效率的仿真效果对比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2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天线的辐射方向图;
图24a和图24b为本申请实施例2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靠近第二天线位置处的电流分布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4a所示的视角为主屏一侧的视角,图24b所示的视角为副屏一侧的视角;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3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一实施方式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3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二实施方式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3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三实施方式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3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四实施方式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可折叠电子设备;
200':设备主体;210':第一设备主体;211':地板;212':左侧边缘;220':第二设备主体;250':转轴;
300':天线系统;
400':第一天线;410':第一天线辐射体;411':第一端;412':第二端;413':第一直线段;414':第二直线段;420':第一馈电点;430':第一接地点;
500':第二天线;510':第二天线辐射体;511':第一端;512':第二端;513':第一直线段;514':第二直线段;520':第二馈电点;530':第二接地点;
800':第一射频源;810':第二射频源;
100:可折叠电子设备;
200:设备主体;210:第一设备主体;211:地板;212:左侧边缘;213:上侧边缘;214:下侧边缘;215:第一对角;216:第二对角;220:第二设备主体;221:地板;222:右侧边缘;224:下侧边缘;225:第一对角;250:转轴;
300:天线系统;
400:第一天线;410:第一天线辐射体;411:第一端;412:第二端;413:第一直线段;414:第二直线段;420:第一馈电点;430:第一接地点;
500:第二天线;510:第二天线辐射体;511:第一端;512:第二端;513:第一直线段;514:第二直线段;520:第二馈电点;530:第二接地点;
600:第一寄生辐射体;610:第一寄生接地点;620:第一直线段;630:第二直线段;640:第一端;650:第二端;
800:第一射频源;810:第二射频源;
100A:可折叠电子设备;
200A:设备主体;210A:第一设备主体;211A:地板;220A:第二设备主体;221A:地板;250A:转轴;
300A:天线系统;
400A:第一天线;410A:第一天线辐射体;411A:第一端;412A:第二端;420A:第一馈电点;430A:第一接地点;
500A:第二天线;510A:第二天线辐射体;511A:第一端;512A:第二端;520A:第二馈电点;530A:第二接地点;
600A:第一寄生辐射体;610A:第一寄生接地点;620A:第一直线段;630A:第二直线段;640A:第一端;650A:第二端;
800A:第一射频源;810A:第二射频源;
100B:可折叠电子设备;
200B:设备主体;210B:第一设备主体;211B:地板;220B:第二设备主体;221B:地板;250B:转轴;
300B:天线系统;
400B:第一天线;410B:第一天线辐射体;411B:第一端;412B:第二端;420B:第一馈电点;430B:第一接地点;
500B:第二天线;510B:第二天线辐射体;511B:第一端;512B:第二端;520B:第二馈电点;530B:第二接地点;
600B:第一寄生辐射体;610B:第一寄生接地点;620B:第一直线段;630B:第二直线段;640B:第一端;650B:第二端;
800B:第一射频源;810B:第二射频源;
100C:可折叠电子设备;
210C:第一设备主体;211C:地板;212C:左侧边缘;250C:转轴;
500C:第二天线;510C:第二天线辐射体;
100D:可折叠电子设备;
410D:第一天线辐射体;411D:第一端;412D:第二端;413D:第一直线段;414D:第二直线段;420D:第一馈电点;430D:第一接地点;
100E:可折叠电子设备;
200E:设备主体;210E:第一设备主体;211E:地板;212E:左侧边缘;220E:第二设备主体;221E:地板;222E:右侧边缘;223E:上侧边缘;226E:第二对角;250E:转轴;
300E:天线系统;
400E:第一天线;410E:第一天线辐射体;411E:第一端;412E:第二端;413E:第一直线段;414E:第二直线段;420E:第一馈电点;430E:第一接地点;
500E:第二天线;510E:第二天线辐射体;511E:第一端;512E:第二端;513E:第一直线段;514E:第二直线段;520E:第二馈电点;530E:第二接地点;
700E:第二寄生辐射体;710E:第二寄生接地点;720E:第一直线段;730E:第二直线段;740E:第一端;750E:第二端;
800E:第一射频源;810E:第二射频源;
100F:可折叠电子设备;
200F:设备主体;210F:第一设备主体;211F:地板;212F:左侧边缘;220F:第二设备主体;250F:转轴;
300F:天线系统;
400F:第一天线;410F:第一天线辐射体;
500F:第二天线;510F:第二天线辐射体;
700F:第二寄生辐射体;
100G:可折叠电子设备;
200G:设备主体;210G:第一设备主体;220G:第二设备主体;221G:地板;250G:转轴;
300G:天线系统;
400G:第一天线;410G:第一天线辐射体;
500G:第二天线;510G:第二天线辐射体;
600G:第一寄生辐射体;
700G:第二寄生辐射体;
100H:可折叠电子设备;
210H:第一设备主体;
220H:第二设备主体;
410H:第一天线辐射体;
510H:第二天线辐射体;
600H:第一寄生辐射体;
700H:第二寄生辐射体;
100I:可折叠电子设备;
200I:设备主体;210I:第一设备主体;220I:第二设备主体;250I:转轴;
410I:第一天线辐射体;
510I:第二天线辐射体;
600I:第一寄生辐射体;
700I:第二寄生辐射体;
100J:可折叠电子设备;
210J:第一设备主体;220J:第二设备主体;
410J:第一天线辐射体;
510J:第二天线辐射体;
600J:第一寄生辐射体;
700J:第二寄生辐射体;
O1:虚拟线;
O2:轴线;
T:横向;
L:纵向;
L11: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第一直线段的长度;
L12: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第二直线段的长度;
L13:位于第一接地点与第二端之间的第一天线辐射体的长度;
L14:位于第一接地点与第一馈电点之间的第一天线辐射体的长度;
L2:第二天线辐射体的长度;
L21: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一直线段的长度;
L22: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二直线段的长度;
L23:位于第二接地点与第二端之间的第二天线辐射体的长度;
L24:位于第二接地点与第二馈电点之间的第二天线辐射体的长度;
L25:位于第二接地点与第一端之间的第二天线辐射体的长度;
L31:第一寄生辐射体的第一直线段的长度;
L32:第一寄生辐射体的第二直线段的长度;
L33:位于第一寄生接地点与第二端之间的第一寄生辐射体的长度;
L34:位于第一寄生接地点与第一端之间的第一寄生辐射体的长度:
L41:第二寄生辐射体的第一直线段的长度;
L42:第二寄生辐射体的第二直线段的长度;
L43:位于第二寄生接地点与第二端之间的第二寄生辐射体的长度;
L44:位于第二寄生接地点与第一端之间的第二寄生辐射体的长度;
d: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第二端与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二端的距离;
100A':可折叠电子设备;
220A':第二设备主体;221A':地板;
600A':第一寄生辐射体;
100B':可折叠电子设备;
220B':第二设备主体;221B':地板;
700B':第二寄生辐射体;
100C':可折叠电子设备;
220C':第二设备主体;222C':右侧边缘;250C':转轴;
700C':第二寄生辐射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申请的描述将结合一些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申请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申请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申请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申请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申请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应理解,在本申请中“电连接”可理解为元器件物理接触并电导通;也可理解为线路构造中不同元器件之间通过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铜箔或导线等可传输电信号的实体线路进行连接的形式。“通信连接”可以指电信号传输,包括无线通信连接和有线通信连接。无线通信连接不需要实体媒介,且不属于对产品构造进行限定的连接关系。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请参见图1a~图1b,图1a为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b为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a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包括设备主体200'和天线系统300'。其中,设备主体200'包括第一设备主体210'和第二设备主体220',第一设备主体210'和第二设备主体220'之间通过转轴250'旋转连接,以使可折叠电子设备100'能够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
天线系统300'包括第一天线400'和第二天线500'。第一天线400'包括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第一天线辐射体410'包括第一端411'和第二端412',并具有第一馈电点420'、第一接地点430',第一馈电点420'位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一端411'和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二端412'之间,并连接于第一射频源800',以接收第一射频源800'输出的射频信号,第一接地点430'位于第一馈电点420'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二端412'之间,并连接于第一设备主体210'的地板211'。第一天线辐射体410'包括第一直线段413'和垂直连接于第一直线段413'的远离虚拟线O1的一端的第二直线段414'。第一直线段413'的自由端和第二直线段414'的自由端分别为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二端412'和第一端411'。第一馈电点420'和第一接地点430'位于第一直线段413'。第一直线段413'位于第一设备主体210'的地板211'的远离转轴250'的一侧边缘(即左侧边缘212')外。
第二天线500'包括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第二天线辐射体510'也位于第一设备主体210'的地板211'的远离转轴250'的一侧边缘(即左侧边缘212')外。第二天线辐射体510'包括第一端511'和第二端512',并具有第二馈电点520'、第二接地点530'。第二馈电点520'位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第一端511'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第二端512'之间,并连接于第二射频源810',以接收第二射频源810'输出的射频信号。第二接地点530'位于第二馈电点520'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第一端511'之间,并连接于第一设备主体210'的地板211'。第二天线辐射体510'包括第一直线段513'和垂直连接于第一直线段513'的远离虚拟线O1的一端的第二直线段514'。第一直线段513'的自由端和第二直线段514'的自由端分别为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第二端512'和第一端511'。虚拟线O1垂直于转轴250'的轴线O2的方向。
采用全波电磁仿真软件HFSS对图1a和图1b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进行仿真分析,获得了如图2~图3b所示的效果曲线图。
获取图2~图3b所示的曲线图的仿真条件如下表1所示(请结合图1a-图1b予以理解):
表1
Figure BDA0002826082530000161
请参见图2~图3b,图2为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两种状态时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参数性能仿真曲线图,其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工作频率范围为0.7GHz~0.96GHz。图3a为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两种状态时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和系统效率的仿真效果图。图3b为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两种状态时第二天线的辐射效率和系统效率的仿真效果图;
如图2所示,在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工作频率为0.76GHz时,折叠状态时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为0.406,展开状态时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为0.034。也就是说,折叠状态时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相较于展开状态时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即ECC有一定程度的恶化)。由此可知,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相较于展开状态使一对同频天线的ECC恶化。
结合图3a和图3b,从图3a和图3b可以看出,在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工作频率为0.76GHz时,折叠状态时的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为-4dB,系统效率为-4.6dB,展开状态时的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为-2.3dB,系统效率为-3.2dB。由此可知,折叠状态相较于展开状态,工作频率为0.76GHz时,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下降1.7dB,第一天线的系统效率下降1.4dB。
折叠状态时的第二天线的辐射效率为-3.9dB,系统效率为-4dB,展开状态时的第二天线的辐射效率为-2dB,系统效率为-2.5dB。由此可知,折叠状态相较于展开状态,工作频率为0.76GHz时,第二天线的辐射效率下降1.9dB,第二天线的系统效率下降1.5dB。
由此可知,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相较于展开状态使一对同频天线的效率恶化。
本申请以下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包络性相关系数以及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效率进行进一步地改善。
实施例1
请参见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一实施方式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其包括设备主体200和天线系统300。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可折叠电子设备100以可折叠智能手机进行举例说明。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该可折叠电子设备100也可以为可折叠平板电脑或可折叠智能手表等其它可折叠电子设备,在此并不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产生限定作用。
其中,设备主体200包括第一设备主体210和第二设备主体220,第一设备主体210和第二设备主体220之间通过转轴250旋转连接,以使可折叠电子设备100能够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设备主体210为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主屏所在一侧的设备主体,第二设备主体220为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副屏所在一侧的设备主体。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设备主体210也可为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副屏所在一侧的设备主体,第二设备主体220为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主屏所在一侧的设备主体,在此并不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产生限定作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转轴250的轴线O2的方向平行于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纵向L,即可折叠电子设备100为左右翻折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转轴250的轴线O2的方向也可以平行于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横向T,即可折叠电子设备100为上下翻折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在此并不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产生限定作用。
如图4所示,天线系统300包括第一天线400和第二天线500。第一天线400包括呈条形的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第二天线500包括呈条形的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第一天线辐射体410位于一虚拟线O1的一侧(即虚拟线O1的下侧),第二天线辐射体510位于虚拟线O1的与一侧相反的另一侧(即虚拟线O1的上侧)。其中,虚拟线O1垂直于转轴250的轴线O2。
在本实施方式中,虚拟线O1为设备主体200的中心线或与设备主体200的中心线平行,设备主体200的中心线垂直于转轴250的轴线O2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和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221关于转轴250对称,且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和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221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和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221的结构可以不同,尺寸也可以不同,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设置,在此并不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产生限定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和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221为矩形的板状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和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221也可以为其它合适形状的结构。
进一步地,该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和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221可以由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即可折叠智能手机)的中框的底板来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和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221也可以其它金属部分构成,比如,印制电路板。
另外,天线系统300还包括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位置对应地设置的呈条形的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第一寄生辐射体600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分别位于第一设备主体210和第二设备主体220中的不同设备主体,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电连接于其所在设备主体的地,具体地,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电连接于其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地板为地的一种,本实施例中地以地板举例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辐射体410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设置于第一设备主体210,第一寄生辐射体600设置于第二设备主体220。第一寄生辐射体600连接于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221。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辐射体410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也可以设置于不同的设备主体,比如,第一天线辐射体410设置于第一设备主体210,第二天线辐射体510和第一寄生辐射体600设置于第二设备主体220,或者,第一天线辐射体410设置于第二设备主体220,第二天线辐射体510和第一寄生辐射体600设置于第一设备主体210,在此并不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产生限定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至少部分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至少部分分别位于其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远离转轴250的一侧边缘外,并分别与其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侧边缘相对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的远离转轴250的一侧边缘外,并与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的该侧边缘相对设置。即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的左侧边缘212外,并与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的该左侧边缘212相对设置。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的远离转轴250的一侧边缘外,并与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的该侧边缘相对设置。即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的左侧边缘212外,并与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的该左侧边缘212相对设置。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的该左侧边缘212沿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纵向L延伸。其中,第一天线辐射体410位于虚拟线O1的下侧,第二天线辐射体510位于虚拟线O1的上侧。
当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处于折叠状态时,从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上看,第一天线辐射体410与对应设置的第一寄生辐射体600间隔开来,并且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至少部分与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至少部分重叠,使得第一天线辐射体410、与对应设置的第一寄生辐射体600耦合。
通过设置在折叠状态下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对应设置并至少部分重叠的第一寄生辐射体600,可以使第一天线400和第二天线500这一对天线在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处于折叠状态时,即使在该对天线的两个天线之间相隔较近的情况下,该对天线的两个天线之间具有较低的包络相关性系数(即ECC),依然可以独立正常工作,且该对天线的第一天线400具有较高的天线效率,即改善了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处于折叠状态下的天线性能。
如图4所示,第一天线辐射体410包括第一端411和第二端412。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二端412相对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一端411更靠近虚拟线O1。第一天线辐射体410具有第一馈电点420、以及第一接地点430。第一馈电点420位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一端411和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二端412之间,并连接于第一射频源800,以接收第一射频源800输出的射频信号。第一接地点430位于第一馈电点420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二端412之间。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一接地点430连接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即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一接地点430连接于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馈电点420也可以位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一端411处;第一接地点430也可以位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二端412处。
进一步地,在平行于转轴250的轴线O2的方向上,第一接地点430相对于第一馈电点420更靠近虚拟线O1,且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二端412相对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一端411更靠近虚拟线O1。
另外,第一天线辐射体410呈L形并位于第一设备主体210的第一导电边框的第一转角处,第一转角与第一设备主体210的地板211的第一对角215对应设置,即位于地板211的第一对角215附近。第一天线辐射体410包括第一直线段413和垂直连接于第一直线段413的远离虚拟线O1的一端的第二直线段414。第一直线段413的自由端和第二直线段414的自由端分别为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二端412和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一端411。第一直线段413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侧边缘相对设置,即第一直线段413与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的左侧边缘212相对设置。第二直线段414位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与该侧边缘相交的另一侧边缘外,并与该地板的该另一侧边缘相对设置。也就是说,第二直线段414位于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的下侧边缘214外,并与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的下侧边缘214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天线辐射体410还位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远离转轴250的一对角附近,并沿该地板的该对角的角边缘延伸。即第一天线辐射体410还位于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的第一对角215附近,并沿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的第一对角215的角边缘延伸。
更进一步地,第一直线段413沿平行于转轴250的轴线O2的方向延伸,第二直线段414沿垂直于转轴250的轴线O2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第一直线段413沿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纵向L延伸,第二直线段414沿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横向T延伸。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平行可以是大致平行,包括形成小幅度夹角(该夹角可忽略不计)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平行于转轴250的轴线O2的方向,是可以有一定容许的倾斜偏差,例如,5°以内的偏差。上述关于平行的说明在本申请全文范围内适用。
如图4所示,第一馈电点420和第一接地点430均位于第一直线段413。第一接地点430位于靠近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二端412的位置处。其中,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位于第一接地点430与第二端412之间的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长度为7.56mm,位于第一接地点430与第一端411之间的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长度为84.94mm,位于第一接地点430与第一馈电点420之间的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长度为24.7mm。第一直线段413的长度大于第二直线段414的长度,第一直线段413的长度为65mm,第二直线段414的长度为27.5mm。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长度约为第一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4倍。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馈电点420也可以位于第二直线段414,第一接地点430也可以位于其它合适的位置处,在此并不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产生限定作用。
如图4所示,第二天线辐射体510包括第一端511和第二端512。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第二端512相对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第一端511更靠近虚拟线O1。第二天线辐射体510具有第二馈电点520、以及第二接地点530。第二馈电点520位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第一端511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第二端512之间,并连接于第二射频源810,以接收第二射频源810输出的射频信号。第二接地点530位于第二馈电点520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第一端511之间。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第二接地点530连接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即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第二接地点530连接于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二馈电点520也可以位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第二端512处;第二接地点530也可以位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第一端511处。
进一步地,在平行于转轴250的轴线O2的方向上,第二馈电点520相对于第二接地点530更靠近虚拟线O1,且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第二端512相对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第一端511更靠近虚拟线O1。
另外,第二天线辐射体510呈L形并位于第一设备主体210的第一导电边框的第二转角处,第二转角与第一设备主体210的地板211的第二对角216对应设置,即位于地板211的第二对角216附近。第二天线辐射体510包括第一直线段513和垂直连接于第一直线段513的远离虚拟线O1的一端的第二直线段514。第一直线段513的自由端和第二直线段514的自由端分别为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第二端512和第一端511。其中,第一直线段513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侧边缘相对设置,即第一直线段513与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的左侧边缘212相对设置。第二直线段514位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与该侧边缘相交的又一侧边缘外,并与该地板的该又一侧边缘相对设置。也就是说,第二直线段514位于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的上侧边缘213外,并与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的上侧边缘213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天线辐射体510还位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远离转轴250的一对角附近,并沿该地板的该对角的角边缘延伸。即第二天线辐射体510还位于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的第二对角216附近,并沿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的第二对角216的角边缘延伸。
更进一步地,第一直线段513沿平行于转轴250的轴线O2的方向延伸,第二直线段514沿垂直于转轴250的轴线O2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第一直线段513沿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纵向L延伸,第二直线段514沿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横向T延伸。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垂直可以是大致垂直,包括小幅度偏差(该偏差可忽略不计)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垂直于转轴250的轴线O2的方向,是可以有一定容许的角度偏差,例如,5°以内的偏差。上述关于垂直的说明在本申请全文范围内适用。
此外,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第二接地点530位于靠近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第一端511的位置处,第二馈电点520位于靠近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第二端512的位置处。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位于第二接地点530与第二端512之间的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长度为38.09mm;位于第二接地点530与第二馈电点520之间的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长度为27.39mm。
进一步地,第二馈电点520位于第一直线段513,第二接地点530位于第二直线段514。其中,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直线段513的长度为30.2mm,第二直线段514的长度为13.68mm。位于第二接地点530与第一端511之间的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长度为4.65mm。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天线500为左手天线,其中,位于第二接地点530与第二端512之间的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长度为第二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8倍~1/4倍之间。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二接地点530也可以位于第一直线段513的合适位置处,第二馈电点520也可以位于其它合适的位置处,在此并不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产生限定作用。
如图4所示,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该至少部分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该至少部分的延伸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且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该至少部分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该至少部分分别沿平行于转轴250的轴线O2的方向延伸。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该至少部分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该至少部分的延伸方向也可以相互平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一直线段413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第一直线段的延伸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二直线段414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第二直线段514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一直线段413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第一直线段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
另外,第一天线400的工作频段和第二天线500的工作频段相同或部分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400的工作频段的频率范围为0.7~0.96GHz,第二天线500的工作频段的频率范围为0.7~0.96GHz,即第一天线400的工作频段和第二天线500的工作频段为低频。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可以对第一天线400和第二天线500的尺寸、馈电点和接地点进行设计以使第一天线400的工作频段和第二天线500的工作频段也可以为中高频。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辐射体410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也可以采用其它形状的结构,并不局限于L形,比如,第一天线辐射体410和/或第二天线辐射体510呈直条形。
其中,第一天线辐射体410呈直条形时,第一天线辐射体410沿第一天线辐射体410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侧边缘呈一直线状延伸,即第一天线辐射体410沿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的左侧边缘212呈一直线状延伸,且第一天线辐射体410沿平行于转轴250的轴线O2的方向延伸。
第二天线辐射体510呈直条形时,第二天线辐射体510沿第二天线辐射体510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侧边缘呈一直线状延伸,即第二天线辐射体510沿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211的左侧边缘212呈一直线状延伸,且第二天线辐射体510沿平行于转轴250的轴线O2的方向延伸。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天线辐射体410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均呈直条形时,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延伸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或相互平行。在第一天线辐射体410呈直条形,第二天线辐射体510呈L形时,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第一直线段513的延伸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或相互平行。在第一天线辐射体410呈L形,第二天线辐射体510呈直条形时,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一直线段413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的延伸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或相互平行。
如图4所示,第一寄生辐射体600包括第一端640和第二端650。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第二端650相对于第一端640更靠近虚拟线O1。第一寄生辐射体600具有第一寄生接地点610,第一寄生接地点610位于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第一端640和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第二端650之间。第一寄生接地点610连接于第一寄生辐射体600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即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第一寄生接地点610连接于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221。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寄生接地点610也可以位于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第一端640或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第二端650处。
进一步地,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至少部分位于其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远离转轴250的一侧边缘外,并与其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侧边缘相对设置。也就是说,即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221的右侧边缘222外,并与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221的该右侧边缘222相对设置。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221的该右侧边缘222沿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纵向L延伸。其中,第一寄生辐射体600位于虚拟线O1的下侧。
更进一步地,在平行于转轴250的轴线O2的方向上,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第二端650相对于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第一端640更靠近虚拟线O1。
另外,第一寄生辐射体600呈L形并位于第二设备主体220的第二导电边框的第一转角处,第二导电边框的第一转角与第二设备主体220的地板221的第一对角225对应设置,即位于地板221的第一对角225附近。当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在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第二导电边框的第一转角与第一导电边框的第一转角重叠。第一寄生辐射体600包括第一直线段620和垂直连接于第一直线段620的远离虚拟线O1的一端的第二直线段630。第一直线段620的自由端和第二直线段630的自由端分别为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第二端650和第一端640。其中,第一直线段620与第一寄生辐射体600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侧边缘相对设置,即第一直线段620与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221的右侧边缘222相对设置。第二直线段630位于第一寄生辐射体600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与该侧边缘相交的另一侧边缘外,并与该地板的该另一侧边缘相对设置。也就是说,第二直线段630位于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221的下侧边缘224外,并与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221的下侧边缘224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寄生辐射体600还位于第一寄生辐射体600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远离转轴250的一对角附近,并沿该地板的该对角的角边缘延伸。即第一寄生辐射体600还位于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221的第一对角225附近,并沿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221的第一对角225的角边缘延伸。
更进一步地,第一直线段620沿平行于转轴250的轴线O2的方向延伸,第二直线段630沿垂直于转轴250的轴线O2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第一直线段620沿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纵向L延伸,第二直线段630沿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横向T延伸。
如图4所示,第一寄生接地点610位于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沿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部。这样既能够保证第一天线400的效率,也能够保证第一天线400与第二天线500之间的包络相关性系数(即ECC)。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寄生接地点610也可以位于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其它合适位置。其中,随着第一寄生接地点610越靠近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第一端640,第一天线400的效率越好,随着第一寄生接地点610越靠近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第二端650,第一天线400与第二天线500之间的包络相关性系数越低。
另外,第一寄生接地点610位于第一直线段620。位于第一寄生接地点610与第二端650之间的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长度为37mm,位于第一寄生接地点610与第一端640之间的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长度为52.4mm。第一直线段620的长度大于第二直线段630的长度。第一直线段620的长度为65mm,第二直线段630的长度为27.5mm。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长度为第一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4倍~1/2倍。
进一步地,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该至少部分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该至少部分的延伸方向之间相互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一直线段620的延伸方向和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第一直线段620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二直线段414的延伸方向和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第二直线段630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
更进一步地,当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第一端640靠近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一端411,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第二端650靠近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二端412。并且,当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处于折叠状态时,从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上看,第一寄生辐射体600整体基本上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重叠。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寄生辐射体600也可以采用其它形状的结构,并不局限于L形,比如,第一寄生辐射体600呈直条形。
其中,当第一寄生辐射体600呈直条形时,第一寄生辐射体600沿第一寄生辐射体600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侧边缘呈一直线状延伸。即第一寄生辐射体600沿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221的右侧边缘222呈一直线状延伸,且第一寄生辐射体600沿平行于转轴250的轴线O2的方向延伸。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天线辐射体410和第一寄生辐射体600均呈直条形时,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延伸方向和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在第一天线辐射体410呈直条形,第一寄生辐射体600呈L形时,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延伸方向和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第一直线段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在第一天线辐射体410呈L形,第一寄生辐射体600呈直条形时,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的第一直线段413的延伸方向和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由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导电边框形成。具体地,第一天线辐射体410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由第一设备主体210的第一导电边框形成,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由第二设备主体220的第二导电边框形成。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第二寄生辐射体也可以采用贴片结构,贴片结构贴设于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导电边框的表面,并由导电材料制得。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第二寄生辐射体也可以采用嵌设于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屏幕内部的透明天线。第一天线辐射体410、第二天线辐射体510、第一寄生辐射体600、第二寄生辐射体也可以采用贴片结构,贴片结构贴设于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后盖,并由导电材料制得。
请参见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二实施方式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该第二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A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即可折叠电子设备100A也包括设备主体200A和天线系统300A,设备主体200A也包括通过转轴250A旋转连接的第一设备主体210A和第二设备主体220A,第一设备主体210A和第二设备主体220A均具有地板;天线系统300A也包括第一天线400A、第二天线500A和第一寄生辐射体600A,第一天线400A包括第一天线辐射体410A,第一天线辐射体410A包括第一端411A和第二端412A,并具有第一馈电点420A、第一接地点430A,第一馈电点420A位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A的第一端411A和第一天线辐射体410A的第二端412A之间,并连接于第一射频源800A,以接收第一射频源800A输出的射频信号,第一接地点430A位于第一馈电点420A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A的第二端412A之间,并连接于第一设备主体210A的地板211A;第二天线500A包括第二天线辐射体510A,第二天线辐射体510A包括第一端511A和第二端512A,并具有第二馈电点520A、第二接地点530A,第二馈电点520A位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A的第一端511A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A的第二端512A之间,并连接于第二射频源810A,以接收第二射频源810A输出的射频信号,第二接地点530A位于第二馈电点520A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A的第一端511A之间,并连接于第一设备主体210A的地板211A;第一寄生辐射体600A包括第一端640A和第二端650A,并具有第一寄生接地点610A,第一寄生接地点610A连接于第二设备主体220A的地板221A;在可折叠电子设备100A处于折叠状态下,第一寄生辐射体600A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A至少部分重叠。其中,该第二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A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A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寄生接地点610A位于靠近第一寄生辐射体600A的第二端650A的位置处。这样能够使得第一天线400A与第二天线500A之间的包络相关性系数(即ECC)更低。
进一步地,第一寄生接地点610A位于第一直线段620A。位于第一寄生接地点610A与第二端650A之间的第一寄生辐射体600A的长度为18.11mm。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一寄生接地点610A与第一端640A之间的第一寄生辐射体600A的长度为71.5mm。第一直线段620A的长度大于第二直线段630A的长度,第一直线段620A的长度为65mm,第二直线段630A的长度为27.5mm。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一寄生接地点610A与第一端640A之间的第一寄生辐射体600A的长度为第一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4倍。
请参见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三实施方式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该第三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B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即可折叠电子设备100B也包括设备主体200B和天线系统300B,设备主体200B也包括通过转轴250B旋转连接的第一设备主体210B和第二设备主体220B,第一设备主体210B和第二设备主体220B均具有地板;天线系统300B也包括第一天线400B、第二天线500B和第一寄生辐射体600B,第一天线400B包括第一天线辐射体410B,第一天线辐射体410B包括第一端411B和第二端412B,并具有第一馈电点420B、第一接地点430B,第一馈电点420B位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B的第一端411B和第一天线辐射体410B的第二端412B之间,并连接于第一射频源800B,以接收第一射频源800B输出的射频信号,第一接地点430B位于第一馈电点420B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B的第二端412B之间,并连接于第一设备主体210B的地板211B;第二天线500B包括第二天线辐射体510B,第二天线辐射体510B包括第一端511B和第二端512B,并具有第二馈电点520B、第二接地点530B,第二馈电点520B位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B的第一端511B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B的第二端512B之间,并连接于第二射频源810B,以接收第二射频源810B输出的射频信号,第二接地点530B位于第二馈电点520B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B的第一端511B之间,并连接于第一设备主体210B的地板211B;第一寄生辐射体600B包括第一端640B和第二端650B,并具有第一寄生接地点610B,第一寄生接地点610B连接于第二设备主体220B的地板221B;在可折叠电子设备100B处于折叠状态下,第一寄生辐射体600B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B至少部分重叠。其中,该第三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B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A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寄生接地点610B位于靠近第一寄生辐射体600B的第一端640B的位置处。这样能够使得第一天线400B的效率更好。
进一步地,第一寄生接地点610B位于第二直线段630B。位于第一寄生接地点610B与第一端640B之间的第一寄生辐射体600B的长度为16.8mm,位于第一寄生接地点610B与第二端650B之间的第一寄生辐射体600B的长度为75mm。第一直线段620B的长度大于第二直线段630B的长度。第一直线段620B的长度为65mm,第二直线段630B的长度为27.5mm。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一寄生接地点610B与第二端650B之间的第一寄生辐射体600B的长度为第一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4倍。
请参见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四实施方式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该第四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C的结构基本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天线500C的第二天线辐射体510C呈直条形。第二天线辐射体510C沿第二天线辐射体510C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侧边缘呈一直线状延伸,即第二天线辐射体510C沿第一设备主体210C的地板211C的左侧边缘212C呈一直线状延伸,且第二天线辐射体510C沿平行于转轴250C的轴线O2的方向延伸。
请参见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D的第五实施方式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8所示,该第五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D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接地点430D位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D的第一直线段413D的中部。
进一步地,位于第一接地点430D与第二端412D之间的第一天线辐射体410D的长度为29.4mm,位于第一接地点430D与第一端411D之间的第一天线辐射体410D的长度为61.6mm,位于第一接地点430D与第一馈电点420D之间的第一天线辐射体410D的长度为14mm。第一直线段413D的长度大于第二直线段414D的长度,第一直线段413D的长度为64mm,第二直线段414D的长度为27mm。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一接地点430D与第一端411D之间的第一天线辐射体410D的长度为第一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4倍。
为了说明本申请所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作用,图9-图15b给出了天线单元的第一种参考设计的结构示意图以及针对本申请实施例1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和第一种参考设计的天线性能对比仿真曲线图。
请参见图9,图9为第一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A'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结合图4~图6予以理解,该第一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A'是在本申请实施例1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结构的基础上,将第一寄生辐射体600A'相对于第二设备主体220A'的地板221A'悬浮无接地点,即第一寄生辐射体600A'与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不连接,第一寄生辐射体不接地。其它结构以及参数保持不变。
采用全波电磁仿真软件HFSS对本实施例中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一种参考设计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进行仿真分析,获得了如图10a~图15b所示的效果曲线图。
获取图10a~图15b所示的曲线图的仿真条件如下表2所示(请结合图4~图6以及图9予以理解):
表2
Figure BDA0002826082530000261
Figure BDA0002826082530000271
Figure BDA0002826082530000281
如下表3所示,表3给出了本实施例中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一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包络相关性系数的对比结果。其中,在第一天线的工作频率分别为0.71GHz、0.72GHz、0.73GHz、0.74GHz、0.75GHz、0.76GHz、0.77GHz、0.78GHz,分别获得了四种结构设计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包络相关性系数(即ECC)。并且,第一天线的主谐振频率为0.76GHz,即第一天线自身的第一天线辐射体产生的谐振的谐振频率为0.76GHz。
表3
Figure BDA0002826082530000282
从表3中可知,在第一天线的工作频率范围为0.71GHz~0.76GHz,第一种参考设计、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均在0.5以下,而针对第三实施方式,在第一天线的工作频率为0.71GHz、0.72GHz时,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在0.5以上,在工作频率范围为0.73GHz~0.76GHz,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还是保持0.5以下。
由此可知,第一种参考设计(即相当于第一寄生辐射体未对第一天线辐射体起到寄生辐射作用的方案)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能够完全满足两个天线正常工作的需求,且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也能够完全满足两个天线正常工作的需求,其中,第一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种参考设计,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有轻微的恶化(即ECC有轻微上升),第二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种参考设计,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有一定的优化(即ECC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第三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种参考设计,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恶化(即ECC上升),但在工作频率范围内基本还是能够满足两个天线正常工作的需求。从而得出,随着第一寄生接地点越靠近第一寄生辐射体的第二端,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之间的包络相关性系数越低。
其中,在第一天线的工作频率为0.74GHz时,第一种参考设计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为0.27,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为0.29,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为0.21,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为0.45。由此可知,在第一天线的工作频率为0.74GHz时,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种参考设计,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上升了0.02,即轻微恶化0.02,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种参考设计,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下降了0.06,即优化0.06,本申请第三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种参考设计,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上升了0.18,即恶化0.18。也就是说,在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最佳,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次之。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包络相关性系数(即ECC)在工作频段的频率范围内低于0.5时,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便能正常工作。
请参见图10a~图10c,图10a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一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和系统效率的仿真效果对比图。图10b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一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和系统效率的仿真效果对比图。图10c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一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和系统效率的仿真效果对比图。
其中,辐射效率是衡量天线辐射能力的值,金属损耗、介质损耗带来的损耗影响辐射效率。系统效率是考虑天线端口匹配后的实际效率,即天线的系统效率为天线的实际效率(即效率)。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效率一般是用百分比来表示,其与dB之间存在相应的换算关系,效率越接近0dB越好。
从图10a可以看出,在工作频率为0.74GHz时,第一种参考设计中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为-5.884dB,系统效率为-6.7dB,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为-4.9855dB,系统效率为-5.6dB。由此可知,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相比于第一种参考设计,工作频率为0.74GHz时,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提高0.8985dB,第一天线的系统效率提高1.1dB。
从图10b可以看出,在工作频率为0.74GHz时,第一种参考设计中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为-5.884dB,系统效率为-6.7dB,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为-5.5359dB,系统效率为-6.1dB。由此可知,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相比于第一种参考设计,工作频率为0.74GHz时,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提高0.3481dB,第一天线的系统效率提高0.6dB。
从图10c可以看出,在工作频率为0.74GHz时,第一种参考设计中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为-5.884dB,系统效率为-6.7dB,本申请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为-3.637dB,系统效率为-4.6dB。由此可知,本申请第三实施方式相比于第一种参考设计,工作频率为0.74GHz时,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提高2.247dB,第一天线的系统效率提高2.1dB。
由此可知,第一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种参考设计,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和系统效率有一定程度的优化,第二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种参考设计,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和系统效率有轻微的优化,第三种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种参考设计,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和系统效率有较明显的优化(即谐振效率有较明显的提高)。从而得出,随着第一寄生接地点越靠近第一寄生辐射体的第一端,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和系统效率越高。
其中,在第一天线的工作频率为0.74GHz时,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种参考设计,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提高了0.8985dB,即一定程度优化0.8985dB,第一天线的系统效率提高了1.087dB,即一定程度优化1.087dB。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种参考设计,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提高了0.3481dB,即轻微优化0.3481dB,第一天线的系统效率提高了0.614dB,即轻微优化0.614dB。本申请第三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种参考设计,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提高了2.247dB,即较明显的优化0.3481dB,第一天线的系统效率提高了2.092dB,即较明显的优化2.092dB。也就是说,在本申请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和系统效率最佳,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次之。
请参见图11a~图11d,图11a~图11d为第一种参考设计、本申请实施例1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天线的辐射方向图。此时,第一天线的工作频率为0.74GHz。其中,在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横向是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短边所在的方向,纵向是可折叠电子设备的长边所在的方向,垂直于纸面朝外的方向是第二设备主体的背壳方向,垂直于纸面朝内的方向是第一设备主体的背壳方向。
请参见图11a~图11d,箭头的方向分别表示第一天线的辐射方向图中最大辐射方向。从图11a可以看出,针对第一种参考设计,第一天线的最大辐射方向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横向,即图11a中水平朝右侧方向。
从图11b可以看出,针对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第一天线的最大辐射方向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横向偏纵向,即图11b中水平朝右偏上方向。也就是说,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寄生辐射体轻微改变了第一天线的辐射方向图。
从图11c可以看出,针对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第一天线的最大辐射方向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横向,即图11c中水平朝右侧方向。也就是说,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寄生辐射体未改变第一天线的辐射方向图。
从图11d可以看出,针对本申请第三实施方式,第一天线的最大辐射方向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纵向,即图11d中竖直朝上方向。也就是说,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寄生辐射体完全改变了第一天线的辐射方向图,第一天线的最大辐射方向由横向变更为纵向。
从上可知,在本申请各实施方式中,通过引入第一寄生辐射体,可以改变第一天线的辐射方向图以及第一天线的最大辐射方向,从而能够改善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之间的ECC以及第一天线的辐射效率和系统效率。
请参见图12,图12为第一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靠近第一天线位置处的电流分布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2所示的视角为主屏一侧的视角,即对应将图9示出的可折叠电子设备中第二设备主体相对于第一设备主体朝内折叠后的第一设备主体的左下角处的视角。在图12中,白色实线箭头表示第一天线辐射体上的电流方向,白色虚线箭头表示第一天线辐射体所在的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上的电流方向。如图12可以看出,第一天线辐射体所在的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上的电流有横向的电流,也有纵向的电流,其中,主要是横向的电流。也就是说,在该第一种参考设计中,第一天线对应的地板上的电流主要是横向的电流,即横向模式。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第一天线的辐射方向图中第一天线的最大辐射方向为横向。
请参见图13a和图13b,图13a和图13b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靠近第一天线位置处的电流分布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3a所示的视角为主屏一侧的视角(对应图4示出的可折叠电子设备中第二设备主体220相对于第一设备主体210朝内折叠后的第一设备主体210的第一对角215处的视角),图13b所示的视角为副屏一侧的视角(对应图4示出的可折叠电子设备中第一设备主体210相对于第二设备主体220朝内折叠后的第二设备主体220的第一对角225处的视角)。在图13a中,白色实线箭头表示第一天线辐射体上的电流方向,白色虚线箭头表示第一天线辐射体所在的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上的电流方向。在图13b中,白色实线箭头表示第一寄生辐射体上的电流方向,白色虚线箭头表示第一寄生辐射体所在的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上的电流方向。
从图13a中可知,第一天线辐射体所在的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上的电流有横向的电流,也有纵向的电流,其中,主要是横向的电流。从图13b中可知,第一寄生辐射体所在的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上的电流有横向的电流,也有纵向的电流,其中,横向的电流和纵向的电流分布强度比较接近。也就是说,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引入该第一寄生辐射体后,使得第一天线对应的地板上的电流的方向横向稍微偏纵向,即横向稍微偏纵向模式。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该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的辐射方向图中第一天线的最大辐射方向为横向偏纵向。
请参见图14a和图14b,图14a和图14b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靠近第一天线位置处的电流分布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4a所示的视角为主屏一侧的视角(对应图5示出的可折叠电子设备中第二设备主体220A相对于第一设备主体210A朝内折叠后的第一设备主体210A的第一对角处的视角,即第一设备主体210A的左下角处的视角),图14b所示的视角为副屏一侧的视角(对应图5示出的可折叠电子设备中第一设备主体210A相对于第二设备主体220A朝内折叠后的第二设备主体220A的第一对角处的视角,即第二设备主体220A的右下角处的视角)。在图14a中,白色实线箭头表示第一天线辐射体上的电流方向,白色虚线箭头表示第一天线辐射体所在的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上的电流方向。在图14b中,白色实线箭头表示第一寄生辐射体上的电流方向,白色虚线箭头表示第一寄生辐射体所在的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上的电流方向。
从图14a中可知,第一天线辐射体所在的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上的电流有横向的电流,也有纵向的电流,其中,主要是横向的电流。从图14b中可知,第一寄生辐射体所在的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上的电流有横向的电流,也有纵向的电流,其中,横向的电流分布强度稍大于纵向的电流分布强度。也就是说,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引入该第一寄生辐射体后,使得第一天线对应的地板上的电流的方向仍然是横向,即横向模式。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的辐射方向图中第一天线的最大辐射方向为横向。
请参见图15a和图15b,图15a和图15b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靠近第一天线位置处的电流分布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5a所示的视角为主屏一侧的视角(对应图6示出的可折叠电子设备中第二设备主体220B相对于第一设备主体210B朝内折叠后的第一设备主体210B的第一对角处的视角,即第一设备主体210B的左下角处的视角),图15b所示的视角为副屏一侧的视角(对应图6示出的可折叠电子设备中第一设备主体210B相对于第二设备主体220B朝内折叠后的第二设备主体220B的第一对角处的视角,即第二设备主体220B的右下角处的视角)。在图15a中,白色实线箭头表示第一天线辐射体上的电流方向,白色虚线箭头表示第一天线辐射体所在的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上的电流方向。在图15b中,白色实线箭头表示第一寄生辐射体上的电流方向,白色虚线箭头表示第一寄生辐射体所在的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上的电流方向。
从图15a中可知,第一天线辐射体所在的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上的电流有横向的电流,也有纵向的电流,其中,主要是横向的电流。从图15b中可知,第一寄生辐射体所在的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上的电流主要是纵向的电流。也就是说,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引入该第一寄生辐射体后,使得第一天线对应的地板上的电流的方向偏纵向,即偏纵向模式。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该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的辐射方向图中第一天线的最大辐射方向为纵向。
由上面的对比和分析可知,本申请可以改变第一天线的辐射方向图的关键即在于引入的第一寄生辐射体以及第一寄生接地点所在的设置位置,以及地板上的电流分布中横向电流和纵向电流的分布比例,从而得到不同的辐射方向图表现。
实施例2
请参见图16,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2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一实施方式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也包括设备主体200E和天线系统300E,其中,设备主体200E的结构可以采用与实施例1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设备主体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天线系统300E的结构与实施例1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天线系统的结构不同。
如图16所示,设备主体200E也包括第一设备主体210E和第二设备主体220E,第一设备主体210E和第二设备主体220E之间通过转轴250E旋转连接,以使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能够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第一设备主体210E具有地板211E,第二设备主体220E也具有地板221E。在本实施方式中,转轴250E的轴线O2的方向平行于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的纵向L,即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为左右翻折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转轴250E的轴线O2的方向也可以平行于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的横向T,即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为上下翻折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在此并不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产生限定作用。
天线系统300E也包括第一天线400E和第二天线500E。第一天线400E包括呈条形的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包括第一端411E和第二端412E,并具有第一馈电点420E、第一接地点430E。第一馈电点420E位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的第一端411E和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的第二端412E之间,并连接于第一射频源800E,以接收第一射频源800E输出的射频信号。第一接地点430E位于第一馈电点420E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的第二端412E之间,第一接地点430E电连接于第一设备主体210E的地,具体地,电连接于第一设备主体210E的地板211E。
第二天线500E包括呈条形的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包括第一端511E和第二端512E,并具有第二馈电点520E、第二接地点530E。第二馈电点520E位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第一端511E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第二端512E之间,并连接于第二射频源810E,以接收第二射频源810E输出的射频信号。第二接地点530E位于第二馈电点520E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第一端511E之间,并连接于第一设备主体210E的地板211E。
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位于一虚拟线O1的一侧,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位于虚拟线O1的与一侧相反的另一侧,其中,虚拟线O1垂直于转轴250E的轴线O2的方向。虚拟线O1为设备主体200E的中心线或与设备主体200E的中心线平行,设备主体200E的中心线垂直于转轴250E的轴线O2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400E的结构可以采用实施例1中任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第一天线的结构,第二天线500E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实施例1中任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第二天线的结构。
天线系统300E还包括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位置对应地设置的呈条形的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分别位于第一设备主体210E和第二设备主体220E中的不同设备主体,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连接于其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天线系统300E中未设置实施例1中所提供的第一寄生辐射体,但设置有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对应设置的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设置于第一设备主体210E,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设置于第二设备主体220E。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连接于第二设备主体220E的地板221E。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也可以设置于不同的设备主体,比如,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设置于第一设备主体210E,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和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设置于第二设备主体220E,或者,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设置于第二设备主体220E,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和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设置于第一设备主体210E,在此并不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产生限定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的至少部分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至少部分分别位于其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远离转轴250E的一侧边缘外,并分别与其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侧边缘相对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设备主体210E的地板211E的远离转轴250E的一侧边缘外,并与第一设备主体210E的地板211E的该侧边缘相对设置。即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设备主体210E的地板211E的左侧边缘212E外,并与第一设备主体210E的地板211E的该左侧边缘212E相对设置。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设备主体210E的地板211E的远离转轴250E的一侧边缘外,并与第一设备主体210E的地板211E的该侧边缘相对设置。即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设备主体210E的地板211E的左侧边缘212E外,并与第一设备主体210E的地板211E的该左侧边缘212E相对设置。第一设备主体210E的地板211E的该左侧边缘212E沿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的纵向L延伸。其中,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位于虚拟线O1的下侧,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位于虚拟线O1的上侧。
当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处于折叠状态时,从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的厚度方向上看,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与对应设置的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间隔开来,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至少部分与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至少部分重叠,使得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分别与对应设置的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耦合。
通过设置在折叠状态下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对应设置并至少部分重叠的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可以使第一天线400E和第二天线500E这一对天线在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处于折叠状态时,即使在该对天线的两个天线之间相隔较近的情况下,该对天线的两个天线之间具有较低的包络相关性系数(即ECC),依然可以独立正常工作,且该对天线的第二天线500E具有较高的天线效率,即改善了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处于折叠状态下的天线性能。
如图16所示,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呈L形并位于第一设备主体210E的第一导电边框的第一转角处,第一转角与第一设备主体210E的地板211E的第一对角215E对应设置,即位于地板211E的第一对角215E附近。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包括沿第一设备主体210E的地板211E的左侧边缘212E延伸的第一直线段413E和垂直连接于第一直线段413E的远离虚拟线O1的一端的第二直线段414E。第一直线段413E的自由端和第二直线段414E的自由端分别为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的第二端412E和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的第一端411E。第一馈电点420E和第一接地点430E均位于第一直线段413E。第一接地点430E位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的第一直线段413E的中部。
进一步地,位于第一接地点430E与第二端412E之间的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的长度为29.4mm,位于第一接地点430E与第一端411E之间的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的长度为61.6mm,位于第一接地点430E与第一馈电点420E之间的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的长度为14mm。第一直线段413E的长度大于第二直线段414E的长度,第一直线段413E的长度为64mm,第二直线段414E的长度为27mm。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一接地点430E与第一端411E之间的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的长度为第一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4倍。
如图16所示,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呈L形并位于第一设备主体210E的第一导电边框的第二转角处,第二转角与第一设备主体210E的地板211E的第二对角216E对应设置,即位于地板211E的第二对角216E附近。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包括沿第一设备主体210E的地板211E的左侧边缘212E延伸的第一直线段513E和垂直连接与第一直线段513E的远离虚拟线O1的一端的第二直线段514E。第一直线段513E的自由端和第二直线段514E的自由端分别为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第二端512E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第一端511E。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第二接地点530E位于靠近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第一端511E的位置处,第二馈电点520E位于靠近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第二端512E的位置处。位于第二接地点530E与第二端512E之间的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长度为37.5mm;位于第二接地点530E与第二馈电点520E之间的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长度为27.8mm。
进一步地,第二馈电点520E位于第一直线段513E,第二接地点530E位于第二直线段514E。其中,第一直线段513E的长度为29mm,第二直线段514E的长度为14mm。位于第二接地点530E与第一端511E之间的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长度为5.0mm。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天线为左手天线,位于第二接地点530E与第二端512E之间的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长度为第二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8倍~1/4倍。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二接地点530E也可以位于第一直线段513E的合适位置处,第二馈电点520E也可以位于其它合适的位置处,在此并不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产生限定作用。
如图16所示,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包括第一端740E和第二端750E。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第一端740E相对于第二端750E更靠近转轴250E。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具有第二寄生接地点710E,第二寄生接地点710E位于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第一端740E和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第二端750E之间,并靠近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第二端750E的位置处。第二寄生接地点710E连接于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即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第二寄生接地点710E连接于第二设备主体220E的地板221E。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二寄生接地点710E也可以位于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第二端750E处。
进一步地,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具有远离转轴250E的一侧边缘和与该侧边缘相交的又一侧边缘,即第二设备主体220E的地板221E具有远离转轴250E的右侧边缘222E和与该右侧边缘222E相交的上侧边缘223E。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至少部分位于其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又一侧边缘外,并与该地板的该又一侧边缘相对设置,也就是说,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设备主体220E的地板221E的上侧边缘223E外,并与第二设备主体220E的地板221E的上侧边缘223E相对设置。且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该至少部分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该至少部分垂直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第一直线段720E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第一直线段513E垂直设置。其中,第二设备主体220E的地板221E的该上侧边缘223E沿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的横向T延伸,第二设备主体220E的地板221E的该右侧边缘222E沿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的纵向L延伸。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位于虚拟线O1的上侧。
更进一步地,在平行于虚拟线O1的方向上,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第一端740E相对于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第二端750E更靠近转轴250E。
另外,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呈L形并位于第二设备主体220的第二导电边框的第二转角处,第二导电边框的第二转角与第二设备主体220的地板221的第二对角226E对应设置,即位于地板221的第二对角226E附近。当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在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第二导电边框的第二转角与第一导电边框的第二转角重叠。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包括第一直线段720E和垂直连接于第一直线段720E的远离转轴250E的一端的第二直线段730E。第一直线段720E的自由端和第二直线段730E的自由端分别为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第一端740E和第二端750E。其中,第一直线段720E与第一寄生辐射体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又一侧边缘相对设置,第二直线段730E位于第一寄生辐射体所在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侧边缘外,并与该地板的该侧边缘相对设置。也就是说,第一直线段720E位于第二设备主体220E的地板221E的上侧边缘223E外,并与第二设备主体220E的地板221E的该上侧边缘223E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还位于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远离转轴250E的一对角附近,并沿该地板的该对角的角边缘延伸。即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还位于第二设备主体220E的地板221E的第二对角226E附近,并沿第二设备主体220E的地板221E的第二对角226E的角边缘延伸。
更进一步地,第一直线段720E沿垂直于转轴250E的轴线O2的方向延伸,第二直线段730E沿平行于转轴250E的轴线O2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第一直线段720E沿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的横向T延伸,第二直线段730E沿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的纵向L延伸。
如图16所示,第二寄生接地点710E位于第二直线段730E,且第一直线段720E的长度大于第二直线段730E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二寄生接地点710E与第二端750E之间的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长度为20mm,位于第二寄生接地点710E与第一端740E之间的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长度为9.4mm,第一直线段720E的长度为7.19mm,第二直线段730E的长度为29.4mm。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二寄生接地点710E也可以位于第一直线段720E,在此并不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产生限定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二寄生接地点710E与第一端740E之间的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长度为第二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4倍。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第一直线段513E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第二直线段730E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第二直线段514E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第一直线段720E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
更进一步地,当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处于折叠状态时,在平行于虚拟线O1的方向上,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第一端740E相对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第一端740E更靠近转轴250E,在平行于转轴250E的轴线O2的方向上,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第二端750E相对于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第二端750E更靠近虚拟线O1。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也可以采用其它形状的结构,并不局限于L形,比如,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呈直条形。
其中,当二寄生辐射体呈直条形时,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沿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又一侧边缘呈一直线状延伸,且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沿垂直于转轴250E的轴线O2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沿第二设备主体220E的上侧边缘223E呈一直线状延伸。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和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均呈L条形时,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第一直线段513E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第二直线段730E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第二直线段514E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第一直线段720E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在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呈直条形,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呈L形时,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第二直线段730E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第一直线段720E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呈L形,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呈直条形时,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第一直线段513E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的第二直线段514E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由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的导电边框形成。具体地,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由第一设备主体210E的第一导电边框形成,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由第二设备主体220E的第二导电边框形成。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也可以采用贴片结构,贴片结构贴设于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的导电边框的表面,并由导电材料制得。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也可以采用嵌设于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的屏幕内部的透明天线。第一天线辐射体410E、第二天线辐射体510E、第二寄生辐射体700E也可以采用贴片结构,贴片结构贴设于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的后盖,并由导电材料制得。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400E的工作频段和第二天线500E的工作频段相同或部分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400E的工作频段的频率范围为0.7~0.96GHz,第二天线500E的工作频段的频率范围为0.7~0.96GHz,即第一天线400E的工作频段和第二天线500E的工作频段为低频。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400E的工作频段和第二天线500E的工作频段也可以为中高频。
请参见图17,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2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二实施方式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7所示,该第二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F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F的结构基本相同,即可折叠电子设备100F也包括设备主体200F和天线系统300F,设备主体200F也包括通过转轴250F旋转连接的第一设备主体210F和第二设备主体220F,天线系统300F也包括第一天线400F、第二天线500F和第二寄生辐射体700F,第一天线400F包括第一天线辐射体410F,第二天线500F包括第二天线辐射体510F。该第二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F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F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天线500F的第二天线辐射体510F呈直条形。第二天线辐射体510F沿第二天线辐射体510F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侧边缘呈一直线状延伸,即第二天线辐射体510F沿第一设备主体210F的地板211F的左侧边缘212F呈一直线状延伸,且第二天线辐射体510F沿平行于转轴250F的轴线O2的方向延伸。
请参见图18,图18为第二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B'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结合图16予以理解,该第二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B'是在本申请实施例2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的结构的基础上,将第二寄生辐射体700B'相对于第二设备主体220B'的地板221B'悬浮无接地点,即第二寄生辐射体700B'与第二设备主体220B'的地板221B'不连接,第二寄生辐射体700B'不连接地板221B'。
请参见图19,图19为第三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C'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9所示,结合图16予以理解,该第三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C'与本申请实施例2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的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寄生辐射体700C'呈直条形。第二寄生辐射体700C'沿第二寄生辐射体700C'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远离转轴250C'的该侧边缘呈一直线状延伸,且第二寄生辐射体700C'沿平行于转轴250C'的轴线O2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第二寄生辐射体700C'沿第二设备主体220C'的右侧边缘222C'呈一直线状延伸。
采用全波电磁仿真软件HFSS对本实施例中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种参考设计、第三种参考设计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进行仿真分析,获得了如图20~图22所示的效果曲线图。
获取图20~图22所示的曲线图的仿真条件如下表4所示(请结合图16以及图18~图19予以理解):
表4
Figure BDA0002826082530000381
Figure BDA0002826082530000391
请参见图20~图22,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2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种参考设计、第三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天线的S11参数的仿真效果对比图。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2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种参考设计、第三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天线与第一天线之间的包络相关性系数(即ECC)的仿真效果对比图。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2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种参考设计、第三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天线的辐射效率和系统效率的仿真效果对比图。
其中,在图20中,横坐标表示频率,单位为GHz,纵坐标表示S11的幅度值,单位为dB。S11属于S参数中的一种。S11表示反射系数,此参数表示第二天线的发射效率好不好,值越小,表示第二天线本身反射回来的能量越小,这样天线的效率就越好。
从图20可以看到,在0.74~0.78GHz频段内,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天线的S11小于-6dB,第二参考设计的第二天线的S11小于-6dB,第三参考设计的第二天线的S11小于-6dB,也就是说,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天线与第二参考设计的第二天线、第三参考设计的第二天线的工作频段均为0.74~0.78GHz,其中,第二天线的谐振频率为0.76GHz。
参见图21,横坐标表示频率,单位为GHz,纵坐标表示包络相关性系数(ECC)的幅度值。包络相关性系数越小,表示天线的分集增益越高,信噪比和通信质量越高。从图21可以看出,在0.74~0.78GHz的工作频段内,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参考设计和第三参考设计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均在0.5以下。
第二种参考设计(即相当于第二寄生辐射体未对第二天线辐射体起到寄生辐射作用的方案)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能够完全满足两个天线正常工作的需求,第三种参考设计(即相当于第二寄生辐射体沿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纵向延伸的方案)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也能够完全满足两个天线正常工作的需求,且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也能够完全满足两个天线正常工作的需求,其中,第三种参考设计相对第二种参考设计,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有轻微的恶化(即ECC有轻微上升),第一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二种参考设计,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有一定的优化(即ECC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从而得出,第二寄生辐射体的至少部分沿可折叠电子设备的横向延伸时,相较于第二寄生辐射体沿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纵向延伸,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更加优化。
其中,在第二天线的工作频率为0.76GHz时,第二种参考设计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为0.3997,第三种参考设计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为0.498,本申请实施例2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为0.168。由此可知,在第二天线的工作频率为0.76GHz时,本实施例第一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二种参考设计,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下降了0.232,即优化0.24,第三种参考设计相对于第二种参考设计,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上升了0.1,即恶化0.1。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最佳,第二种参考设计次之,第三种参考设计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ECC最差。
请参见图22,横坐标表示频率,单位为GHz,纵坐标表示辐射效率和系统效率的幅度值。从图22可以看出,在工作效率为0.76GHz时,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天线的辐射效率为-3.3dB,系统效率为-3.5255dB,第二种参考设计中第二天线的辐射效率为-3.8dB,系统效率为-4.0719dB,第三种参考设计中第二天线的辐射效率为-2.7dB,系统效率为-3.0094dB。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第一实施方式相比于第二种参考设计,工作频率为0.76GHz时,第二天线的辐射效率提高0.5dB,第二天线的系统效率提高0.546dB,第三种参考设计相比于第二种参考设计,工作频率为0.76GHz时,第二天线的辐射效率提高1.1dB,第二天线的系统效率提高1.063dB。
由此可知,第一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二种参考设计,第二天线的辐射效率优化0.5dB,系统效率优化0.546dB,第三种参考设计相对于第二种参考设计,第二天线的辐射效率优化1.1dB,系统效率优化1.063dB。从而得出,本申请中引用第二寄生辐射体,第二天线的辐射效率和系统效率更加优化。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2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种参考设计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天线的辐射方向图;其中,第二天线的工作频率为0.76GHz。在图23中,0度方向表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横向,90度方向表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纵向。
如图23所示,针对第二种参考设计中,第二天线的辐射方向图中最大辐射方向为90度方向,即对应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纵向。针对本申请实施例2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天线的辐射方向图中最大辐射方向为70度左右方向,即对应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纵向偏横向的方向。由此可知,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引入第二寄生辐射体后,改变了第二天线的辐射方向图,使得第二天线的辐射方向图中最大辐射方向为纵向偏横向的方向。
请参见图24a和图24b,图24a和图24b为本申请实施例2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靠近第二天线位置处的电流分布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4a所示的视角为主屏一侧的视角,图24b所示的视角为副屏一侧的视角。在图24a中,实线箭头表示第二天线辐射体上的电流方向,虚线箭头表示第二天线辐射体所在的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上的电流方向。在图24b中,实线箭头表示第二寄生辐射体上的电流方向,虚线箭头表示第二寄生辐射体所在的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上的电流方向。
从图24a中可知,第二天线辐射体所在的第一设备主体的地板上的电流主要是纵向的电流。从图24b中可知,第二寄生辐射体所在的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上的电流主要为横向的电流。也就是说,引入第二寄生辐射体后,使得第二天线对应的地板上的电流的方向为纵向偏横向。这也说明了引入第二寄生辐射体可以改变第二天线辐射方向的最大辐射方向。
由上面的对比和分析可知,本申请实施例2可以改变第二天线的辐射方向的关键即在于引入的第二寄生辐射体以及第二寄生辐射体的延伸方向,以及地板上的电流分布中横向电流和纵向电流的分布比例,从而得到不同的辐射方向图表现。其中,当第二寄生辐射体至少部分沿第二寄生辐射体所在的设备主体的地板的该又一侧边缘(即上侧边缘)呈一直线状延伸,且第二寄生接地点靠近第二寄生辐射体的第二端处时,第二天线辐射体所在的第二设备主体的地板上的电流的方向为纵向偏横向,从而使得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包络相关性系数较低,进而避免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相互干扰,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能正常工作。
实施例3
请参见图25,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3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一实施方式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5所示,本实施例第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G也包括设备主体200G和天线系统300G,设备主体200G包括第一设备主体210G和第二设备主体220G,第一设备主体210G和第二设备主体220G之间通过转轴250G旋转连接,以使可折叠电子设备100G能够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第一设备主体210G和第二设备主体220G均具有地板。天线系统300G包括第一天线400G、第二天线500G、第一寄生辐射体600G和第二寄生辐射体700G。其中,第一天线400G可以采用本申请实施例1或实施例2中任一个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第一天线,第二天线500G也可以采用本申请实施例1或实施例2中任一个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第二天线,第一寄生辐射体600G可以采用本申请实施例1中任一个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第一寄生辐射体,第二寄生辐射体700G可以采用本申请实施例2中任一个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第二寄生辐射体。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同时设置有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G对应设置的第一寄生辐射体600G、以及与第二天线辐射体510G对应设置的第二寄生辐射体700G。
如图2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转轴250G的轴线O2的方向平行于可折叠电子设备100G的纵向,即可折叠电子设备100G为左右翻折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G。第一天线辐射体410G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G位于第一设备主体210G,第一寄生辐射体600G和第二寄生辐射体700G位于第二设备主体220G。第一寄生辐射体600G和第二寄生辐射体700G连接于第二设备主体220G的地板221G。也就是说,第一天线辐射体410G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G位于同一设备主体,第一寄生辐射体600G和第二寄生辐射体700G也位于同一设备主体。且第一天线辐射体410G和第一寄生辐射体600G位于不同的设备主体,第二天线辐射体510G和第二寄生辐射体700G位于不同的设备主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辐射体410G和第一寄生辐射体600G位于虚拟线O1的下侧,第二天线辐射体510G和第二寄生辐射体700G位于虚拟线O1的上侧。其中,虚拟线O1垂直于转轴的轴线O2的方向。
请参见图26,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3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二实施方式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6所示,该第二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H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天线辐射体410H和第二寄生辐射体700H位于第一设备主体210H,第二天线辐射体510H和第一寄生辐射体600H位于第二设备主体220H。也就是说,第一天线辐射体410H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H位于不同的设备主体,第一寄生辐射体600H和第二寄生辐射体700H位于不同的设备主体。
请参见图27,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3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三实施方式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7所示,该第三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I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E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转轴250I的轴线O2的方向平行于可折叠电子设备的横向T,即可折叠电子设备100I为上下翻折的可折叠电子设备。设备主体200I包括绕转轴250I旋转连接的第一设备主体210I和第二设备主体220I,第一天线辐射体410I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I位于同一设备主体,即第一设备主体210I,第一寄生辐射体600I和第二寄生辐射体700I位于同一设备主体,即第二设备主体220I。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辐射体410I和第一寄生辐射体600I位于虚拟线O1O1的左侧,第二天线辐射体510I和第二寄生辐射体700I位于虚拟线O1O1的右侧。其中,虚拟线O1垂直于转轴250I的轴线O2的方向。
请参见图28,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3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四实施方式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8所示,该第四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J的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I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辐射体410J和第二寄生辐射体700J位于同一设备主体,即第一设备主体210J,第二天线辐射体510J和第一寄生辐射体700J也位于同一设备主体,即第二设备主体20J。也就是说,第一天线辐射体410J和第二天线辐射体510J位于不同的设备主体,第一寄生辐射体600J和第二寄生辐射体700J位于不同的设备主体。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9)

1.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第一设备主体和第二设备主体,所述第一设备主体和第二设备主体之间通过转轴连接,所述第一设备主体具有第一导电边框,所述第二设备主体具有第二导电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所述第一天线包括第一天线辐射体,所述第二天线包括第二天线辐射体,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和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位于所述第一设备主体,其中,所述第一天线的工作频段和所述第二天线的工作频段相同或部分重叠;
第一寄生辐射体,位于所述第二设备主体,所述第一寄生辐射体通过所述第二设备主体接地,其中,
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和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由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所述第一导电边框形成,所述第一寄生辐射体由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所述第二导电边框形成;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的至少部分和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至少部分沿平行于所述转轴的方向延伸,当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在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与所述第一寄生辐射体之间至少一部分重叠,使得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与所述第一寄生辐射体耦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并具有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一馈电点、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馈电点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一接地点,所述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端更靠近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的所述第一接地点通过所述第一设备主体接地;
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并具有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二馈电点、以及位于所述第二馈电点与所述第一端之间的第二接地点,所述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端更靠近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所述第二接地点通过所述第一设备主体接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呈L形并位于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所述第一导电边框的第一转角处,并包括相交的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其中,所述第一直线段沿平行于所述转轴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呈L形并位于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所述第一导电边框的第二转角处,并包括相交的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其中,所述第一直线段沿平行于所述转轴的方向延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寄生辐射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并具有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一寄生接地点,所述第一寄生接地点通过所述第二设备主体接地,当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寄生辐射体的所述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端更靠近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所述第一寄生辐射体的至少部分沿平行于所述转轴的方向延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寄生辐射体呈L形并位于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所述第二导电边框的第一转角处,当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在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导电边框的第一转角与所述第一导电边框的第一转角重叠,所述第一寄生辐射体包括相交的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其中,所述第一直线段沿平行于所述转轴的方向延伸。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寄生辐射体的所述第一端靠近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的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寄生辐射体的所述第二端靠近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的所述第二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寄生接地点位于所述第一寄生辐射体的中部时,所述第一寄生接地点位于所述第一直线段;
当所述第一寄生接地点位于靠近所述第一寄生辐射体的所述第一端的位置处时,所述第一寄生接地点位于所述第二直线段;
当所述第一寄生接地点位于靠近所述第一寄生辐射体的所述第二端的位置处时,所述第一寄生接地点位于所述第一直线段。
8.如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馈电点和所述第一接地点均位于所述第一直线段;
所述第一接地点位于靠近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的所述第二端的位置处;或者,
所述第一接地点位于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的所述第一直线段的中部。
9.如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所述第二接地点位于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所述第二直线段,并靠近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所述第一端的位置处,所述第二馈电点位于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所述第一直线段,并靠近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所述第二端的位置处。
10.如权利要求3~9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寄生辐射体,所述第二寄生辐射体位于所述第二设备主体,并由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的所述第二导电边框形成;当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时,在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与所述第二寄生辐射体之间至少一部分重叠,使得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与所述第二寄生辐射体耦合;其中,
所述第二寄生辐射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并具有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且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位置处的第二寄生接地点,所述第二寄生接地点通过所述第二设备主体接地,所述第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二端更靠近所述转轴;所述第二寄生辐射体的至少部分沿垂直于所述转轴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寄生辐射体的该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该至少部分垂直设置。
11.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第一设备主体和第二设备主体,所述第一设备主体和第二设备主体之间通过转轴连接,所述第一设备主体具有第一导电边框,所述第二设备主体具有第二导电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所述第一天线包括第一天线辐射体,所述第二天线包括第二天线辐射体,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和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位于所述第一设备主体,其中,所述第一天线的工作频段和所述第二天线的工作频段相同或部分重叠;
寄生辐射体,位于所述第二设备主体,所述寄生辐射体通过所述第二设备主体接地,其中,
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和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由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所述第一导电边框形成,所述寄生辐射体由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所述第二导电边框形成;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的至少部分和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至少部分沿平行于所述转轴的方向延伸,当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在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与所述寄生辐射体之间至少一部分重叠,使得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与所述寄生辐射体耦合。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并具有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一馈电点、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馈电点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一接地点,所述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端更靠近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的所述第一接地点通过所述第一设备主体接地;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呈L形并位于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所述第一导电边框的第一转角处,并包括相交的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其中,所述第一直线段沿平行于所述转轴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并具有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二馈电点、以及位于所述第二馈电点与所述第一端之间的第二接地点,所述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端更靠近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所述第二接地点通过所述第一设备主体接地;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呈L形并位于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所述第一导电边框的第二转角处,并包括相交的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其中,所述第一直线段沿平行于所述转轴的方向延伸。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寄生辐射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并具有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并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位置处的寄生接地点,所述寄生接地点通过所述第二设备主体接地,所述第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二端更靠近所述转轴;所述寄生辐射体的至少部分沿垂直于所述转轴的方向延伸,且所述寄生辐射体的该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该至少部分垂直设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寄生辐射体呈L形并位于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所述第二导电边框的第二转角处,当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在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导电边框的第二转角与所述第一导电边框的第二转角重叠,所述寄生辐射体包括相交的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其中,所述第一直线段沿垂直于所述转轴的方向延伸;所述寄生接地点位于所述第二直线段。
15.如权利要求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时,在垂直于所述转轴的方向上,所述寄生辐射体的所述第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所述第一端更靠近所述转轴,在平行于所述转轴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所述第二端相对于所述寄生辐射体的所述第二端更靠近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
16.如权利要求12~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馈电点和所述第一接地点均位于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的所述第一直线段;
所述第一接地点位于靠近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的所述第二端的位置处;或者,
所述第一接地点位于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的所述第一直线段的中部。
17.如权利要求12~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所述第二接地点位于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所述第二直线段,并靠近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所述第一端的位置处,所述第二馈电点位于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所述第一直线段,并靠近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所述第二端的位置处。
18.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第一设备主体和第二设备主体,所述第一设备主体和第二设备主体之间通过转轴连接,所述第一设备主体具有第一导电边框,所述第二设备主体具有第二导电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所述第一天线包括第一天线辐射体,所述第二天线包括第二天线辐射体,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位于所述第一设备主体,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位于所述第二设备主体,其中,所述第一天线的工作频段和所述第二天线的工作频段相同或部分重叠;
第一寄生辐射体,位于所述第二设备主体,所述第一寄生辐射体通过所述第二设备主体接地;其中,
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由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所述第一导电边框形成,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和所述第一寄生辐射体由所述所述第二设备主体的所述第二导电边框形成;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的至少部分沿平行于所述转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至少部分沿平行于所述转轴的方向延伸,当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在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与所述第一寄生辐射体之间至少一部分重叠,使得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与所述第一寄生辐射体耦合,且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和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之间不重叠。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寄生辐射体,所述第二寄生辐射体位于所述第一设备主体,并由所述第一设备主体的的所述第一导电边框形成;当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时,在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与所述第二寄生辐射体之间至少一部分重叠,使得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与所述第二寄生辐射体耦合;其中,
所述第二寄生辐射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并具有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且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位置处的第二寄生接地点,所述第二寄生接地点通过所述第一设备主体接地,所述第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二端更靠近所述转轴;所述第二寄生辐射体的至少部分沿垂直于所述转轴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寄生辐射体的该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该至少部分垂直设置。
CN202011449133.9A 2020-12-09 2020-12-09 可折叠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461423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49133.9A CN114614237A (zh) 2020-12-09 2020-12-09 可折叠电子设备
PCT/CN2021/136102 WO2022121896A1 (zh) 2020-12-09 2021-12-07 可折叠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49133.9A CN114614237A (zh) 2020-12-09 2020-12-09 可折叠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14237A true CN114614237A (zh) 2022-06-10

Family

ID=81857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49133.9A Pending CN114614237A (zh) 2020-12-09 2020-12-09 可折叠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14237A (zh)
WO (1) WO2022121896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49889A (zh) * 2022-09-21 2022-10-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可折叠电子设备
WO2024037126A1 (zh) * 2022-08-18 2024-02-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WO2024041487A1 (zh) * 2022-08-24 2024-02-2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模组和电子设备
WO2024046235A1 (zh) * 2022-08-31 2024-03-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WO2024078533A1 (zh) * 2022-10-11 2024-04-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25390B (zh) * 2022-09-05 2023-07-14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天线及电子设备
CN115513645A (zh) * 2022-10-10 2022-12-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98030B2 (en) * 2016-06-27 2019-12-03 Intel IP Corporation Frequency reconfigurable antenna decoupl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10135118B2 (en) * 2016-09-01 2018-11-20 Motorola Mobility Llc Adaptive parasitic multi-antenna system
CN109361062B (zh) * 2018-11-12 2021-05-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209860954U (zh) * 2018-12-29 2019-12-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1613873B (zh) * 2019-02-22 2022-1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7126A1 (zh) * 2022-08-18 2024-02-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WO2024041487A1 (zh) * 2022-08-24 2024-02-2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模组和电子设备
WO2024046235A1 (zh) * 2022-08-31 2024-03-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5249889A (zh) * 2022-09-21 2022-10-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5249889B (zh) * 2022-09-21 2023-02-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可折叠电子设备
WO2024078533A1 (zh) * 2022-10-11 2024-04-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21896A1 (zh) 2022-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614237A (zh) 可折叠电子设备
EP2885839B1 (en) Antenna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1198464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US20050068234A1 (en) Multi-band antenna
US20040130493A1 (en) Mobile phone antenna
TWI704722B (zh) 行動裝置
CN113078449B (zh) 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EP3823096B1 (en) Antenna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1306923A1 (en) Antenna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CN111799544B (zh) 可翻转电子设备的超宽带天线
US7230571B2 (en) Quadband antenna for portable devices
US7642969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incorporating internal antenna
JPH09107229A (ja) 異なる開口部形状を有する平面および非平面型二重c−パッチ・アンテナ
US7187331B2 (en) Embedded multiband antennas
CN109309284A (zh) 天线装置和移动装置
CN110690552B (zh) 移动装置
CN113078445A (zh) 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TWI784626B (zh) 支援寬頻操作之行動裝置
TWI633705B (zh) 行動裝置
EP4210165A1 (en) Antenna for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202127731A (zh)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之無線通訊裝置
CN112397888B (zh) 移动装置
TWI814438B (zh) 電子裝置
US20230268653A1 (en) Antenna assembly and interactive white board
CN115000702A (zh) 一种gps天线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