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07542A - 一种燃油供给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燃油供给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07542A
CN114607542A CN202210249041.9A CN202210249041A CN114607542A CN 114607542 A CN114607542 A CN 114607542A CN 202210249041 A CN202210249041 A CN 202210249041A CN 114607542 A CN114607542 A CN 1146075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hole
valve
fuel
valve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4904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07542B (zh
Inventor
顾坚
李艺漩
庄凤芝
唐继响
王佳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24904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07542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075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075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075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075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7/00Apparatus or systems for feeding liquid fuel from storage containers to carburettors or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rangements for purifying liquid fuel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7/0011Constructional details;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y of elements of fuel systems; Materials therefor
    • F02M37/0023Valves in the fuel supply and return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7/00Apparatus or systems for feeding liquid fuel from storage containers to carburettors or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rangements for purifying liquid fuel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7/0047Layout or arrangement of systems for feeding fuel
    • F02M37/0052Details on the fuel return circuit; Arrangement of pressure regu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7/00Apparatus or systems for feeding liquid fuel from storage containers to carburettors or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rangements for purifying liquid fuel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7/04Feeding by means of driven pu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油供给系统,属于车辆燃油供给技术领域。燃油供给系统的保压装置包括:阀体,其上设置有第一入口、第二入口、第一出口及第二出口;第一阀件,其包括第一阀座、第一阀芯及第一弹性件,第一阀芯的一端固定连接至第一弹性件的一端,第一阀芯的另一端能够选择性打开或关闭第一通孔;第二阀件,其包括中间件、第二阀芯及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的一端固定连接至第二阀芯,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第一腔体的内壁;第三阀件,其包括第二阀座、第三弹性件及第三阀芯,第二阀芯向第三通孔延伸并能够驱动第三阀芯向靠近第三弹性件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三阀芯能够打开第三通孔。有益效果:能够避免在供油泵停机时燃油流回至油箱内。

Description

一种燃油供给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燃油供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油供给系统。
背景技术
车辆的燃油供给系统包括供油泵、供油油路、发动机、回油油路及油箱,供油泵将油箱中的燃油经供油油路供至发动机,以满足发动机的燃油使用需求;然后未使用完的燃油经回油油路流回至油箱内。
当在供油泵停止工作后,燃油供给系统中的燃油将经过供油油路、发动机及回油油路回到油箱,以使燃油供给系统内仅剩少量停机泄压后的残余压力。当在供油泵长时间放置未工作并进行重新启动的情况下,由于燃油供给系统内仅剩少量停机泄压后的残余压力,因此需要供油泵启动较长时间后,才能将燃油供至发动机,从而导致燃油供给系统的启动时间较长,启动速率较慢;甚至会出现即使燃油供给系统的蓄电池的电量耗尽,也无法将燃油供至发动机,给用户造成较大麻烦。
综上所述,亟需设计一种燃油供给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燃油供给系统,能够避免在供油泵停机时供油油道和回油油道内的燃油流回至油箱内,且不会额外消耗燃油。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燃油供给系统,包括油箱、保压装置、供油泵、供油油路及回油油路,所述供油油路用于将燃油供至车辆的发动机并使多余燃油流至所述回油油路,所述保压装置包括:
阀体,其上设置有第一入口、第二入口、第一出口及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供油泵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供油油路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回油油路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油箱连接,且所述阀体内形成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均与所述第一入口、所述第一出口及所述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二入口连通;
第一阀件,其包括第一阀座、第一阀芯及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阀座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一阀座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阀芯的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一阀芯的另一端能够选择性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通孔;
第二阀件,其包括中间件、第二阀芯及第二弹性件,所述中间件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且所述中间件的两端固定伸入所述阀体,所述中间件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阀芯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且能够选择性抵接至所述中间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二阀芯上远离所述中间件的一端,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二阀芯,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
第三阀件,其包括第二阀座、第三弹性件及第三阀芯,所述第二阀座固定设置在所述阀体内侧,所述第二阀座内形成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三阀芯的一端,所述第二阀芯向所述第三通孔延伸并能够驱动所述第三阀芯向靠近所述第三弹性件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三阀芯能够打开所述第三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燃油供给系统还包括:
第四阀件,其包括第四阀芯、第四弹性件及第三阀座,所述第二阀芯内形成有第三腔体,所述第三阀座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三腔体内,所述第三阀座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的第四腔体,所述第三阀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的第四通孔,所述第四弹性件及所述第四阀芯均位于所述第四腔体内,所述第四弹性件的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三腔体的内壁,所述第四弹性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第四阀芯的一端,所述第四阀芯的另一端能够选择性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四通孔;且所述第二阀芯内还设置有过油通道,所述过油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所述过油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通孔的孔径与所述燃油供给系统的供油效率以及在所述供油泵停机时所述第一腔体内的燃油压力的降速要求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过油通道包括:
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所述第二流道沿所述第一腔体的深度方向贯穿于所述第二阀芯,且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阀座过盈装配在所述第三腔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阀座过盈装配在所述第一腔体内,且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腔体的长度方向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体内还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沿所述第一腔体的深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弹性件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一挡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阀芯的结构为球体,所述第一阀座上靠近所述第一阀芯的一端呈第一锥形结构,沿靠近所述第一阀芯的方向,所述第一锥形结构的尺寸逐渐增大,所述第一锥形结构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一阀芯能够选择性地抵紧或脱离所述第一锥形结构,以关闭或打开所述第一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阀芯的结构为球体,所述第二阀座上靠近所述第三阀芯的一端呈第二锥形结构,沿靠近所述第三阀芯的方向,所述第二锥形结构的尺寸逐渐增大,所述第二锥形结构与所述第三通孔连通,所述第三阀芯能够选择性地抵紧或脱离所述第二锥形结构,以关闭或打开所述第三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腔体内还设置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沿所述第二腔体的深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三弹性件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二挡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阀芯的结构为球体,所述第四腔体靠近所述第四通孔的一内壁呈第三锥形结构,沿靠近所述第四通孔的方向,所述第三锥形结构的尺寸逐渐减小,所述第三锥形结构与所述第四通孔连通,所述第四阀芯能够选择性地抵紧或脱离所述第三锥形结构,以关闭或打开所述第四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件为挡圈,所述挡圈位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且所述挡圈的两端固定设置在所述阀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及所述第四弹性件均为压缩弹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通过设置第一阀件、第二阀件及第三阀件;当供油泵进行供油时,供油泵的燃油经阀体的第一入口进入第一腔体内,并经第一腔体进行第一通孔,由于此时的燃油具有压力,即第一通孔内的燃油能够克服第一弹性件提供至第一阀芯的作用力,从而能够推动第一阀芯向远离第一通孔的方向移动,以打开第一通孔,以使第一通孔内的燃油经第一阀座与第一阀芯之间的间隙流至第一出口,以流入供油油路内,进而流至发动机,以供发动机使用,未使用完的燃油流入回油油路内;同时,由于经第一入口流至第一腔体内的燃油还能够通过第二通孔作用于第二阀芯,且燃油对第二阀芯的作用力能够克服第二弹性件提供至第二阀芯的作用力,进而使第二阀芯能够向靠近第三阀芯的方向移动,并能够抵压至第三阀芯,以使第二阀芯对第三阀芯的抵压力能够克服第三弹性件对第三阀芯的作用力,进而使第二阀芯能够推动第三阀芯向靠近第三弹性件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三阀芯脱离第三通孔,以打开第三通孔,从而使回油油路内的燃油能够经第二入口、第二腔体及第二阀座与第三阀芯之间的间隙流至第三通孔内,并经第三通孔及第二弹性件的间隙流至第一腔体内,并流至第二出口,从而流回至油箱内;从而实现了在供油泵正常工作时的燃油供给系统的正常供油;当供油泵不再工作时,由于此时由第一入口流至第一腔体内的燃油的压力减小,当第一腔体内的燃油的压力减小至不能够克服第一弹性件提供至第一阀芯的作用力时,第一阀芯能够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力下向靠近第一通孔的方向移动至抵紧至第一通孔,从而关闭第一通孔;同时,第一腔体内的燃油的压力减小至不能够克服第二弹性力提供至第二阀芯的作用力,第二阀芯能够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力下向远离第三阀芯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二阀芯与第三阀芯之间相互脱离,此时第三阀芯能够在第三弹性件的作用力下向靠近第三通孔的方向移动并抵紧至第三通孔,以关闭第三通孔;以此方式,能够通过关闭第一通孔,以阻隔供油油路与供油泵之间的燃油流动;同时,通过关闭第三通孔,以阻隔回油油路与油箱之间的燃油流动,从而实现了在供油泵停止工作时将燃油存留在供油油路和回油油路内,能够避免在供油泵停机时供油油道和回油油道内的燃油流回至油箱内的问题;因此在供油泵重新启动时,不再需要供油泵启动较长时间后,才能将燃油供至发动机,从而使燃油供给系统的启动时间较短,启动速率较快,不会出现即使燃油供给系统的蓄电池的电量耗尽,也无法将燃油供至发动机的情况;且由于第一通孔与第三通孔的打开和关闭均是依靠在正常工作时燃油的压力实现的,并没有额外消耗燃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保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保压装置;1-阀体;11-第一入口;12-第一出口;13-第二入口;14-第二出口;15-第一腔体;16-第二腔体;2-第一阀件;21-第一阀座;211-第一通孔;22-第一阀芯;23-第一弹性件;3-第二阀件;31-中间件;311-第二通孔;32-第二阀芯;321-第三腔体;33-第二弹性件;34-过油通道;341-第一流道;342-第二流道;4-第三阀件;41-第二阀座;411-第三通孔;42-第三弹性件;43-第三阀芯;5-第四阀件;51-第四阀芯;52-第四弹性件;53-第三阀座;531-第四腔体;532-第四通孔;6-第一挡板;7-第二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己。在整个说明书中,同样的附图标记指示同样的元件。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目前,在供油泵停止工作后,燃油供给系统中的燃油将经过供油油路、发动机及回油油路回到油箱,以使燃油供给系统内仅剩少量停机泄压后的残余压力。当在供油泵长时间放置未工作并进行重新启动的情况下,由于燃油供给系统内仅剩少量停机泄压后的残余压力,因此需要供油泵启动较长时间后,才能将燃油供至发动机,从而导致燃油供给系统的启动时间较长,启动速率较慢;甚至会出现即使燃油供给系统的蓄电池的电量耗尽,也无法将燃油供至发动机,给用户造成较大麻烦。
为此,本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燃油供给系统以及包括该燃油供给系统的车辆。其中,该燃油供给系统用于对车辆的发动机进行供给燃油,以满足发动机的燃油需求。其它实施例中,该燃油供给系统还能够用于为其它需要燃油供给的零部件进行供油,在此不作具体限定。本实施例中的燃油供给系统具体为共轨系统,共轨系统指的是指柴油从油箱,被供油泵吸出,经过油水分离器,过齿轮泵,到柴油精滤器,到高压泵、共轨管、喷油器,并与传感器和ECU组成的闭环燃油供给系统,即共轨系统是将喷射压力的产生和喷射过程彼此完全分开的一种供油方式。
具体地,该燃油供给系统包括油箱、保压装置、供油泵、供油油路及回油油路,供油油路用于将燃油供至车辆的发动机并能够使多余燃油流至回油油路。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保压装置10包括阀体1、第一阀件2、第二阀件3及第三阀件4;其中,在阀体1上设置有第一入口11、第二入口13、第一出口12及第二出口14,第一入口11与供油泵的出口连接,第一出口12与供油油路的入口连接,第二入口13与回油油路的出口连接,第二出口14与油箱连接,且在阀体1内形成有第一腔体15和第二腔体16,第一腔体15均与第一入口11、第一出口12及第二出口14连通,第二腔体16与第二入口13连通;第一阀件2包括第一阀座21、第一阀芯22及第一弹性件23,第一阀座21固定设置在第一腔体15内,第一阀座2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211,第一阀芯22的一端固定连接至第一弹性件23的一端,第一弹性件23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腔体15内,第一阀芯22的另一端能够选择性打开或关闭第一通孔211;第二阀件3包括中间件31、第二阀芯32及第二弹性件33,中间件31位于第一腔体15内且中间件31的两端固定伸入阀体1,中间件31上设置有第二通孔311,第二阀芯32活动设置在第一腔体15内且能够选择性抵接至中间件31,第二弹性件33套设在第二阀芯32上远离中间件31的一端,第二弹性件33的一端固定连接至第二阀芯32,第二弹性件3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第一腔体15的内壁;第三阀件4包括第二阀座41、第三弹性件42及第三阀芯43,第二阀座41固定设置在阀体1内侧,第二阀座41内形成有第三通孔411,第三通孔411与第一腔体15连通,第三弹性件42的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二腔体16内,第三弹性件4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第三阀芯43的一端,第二阀芯32向第三通孔411延伸并能够驱动第三阀芯43向靠近第三弹性件42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三阀芯43能够打开第三通孔411。其中,第一阀座21过盈装配在第一腔体15内,且第一通孔211的轴线与第一腔体15的长度方向平行。
本实施例中的燃油供给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增加了保压装置10;当供油泵进行供油时,供油泵的燃油经阀体1的第一入口11进入第一腔体15内,并经第一腔体15进行第一通孔211,由于此时的燃油具有压力,即第一通孔211内的燃油能够克服第一弹性件23提供至第一阀芯22的作用力,从而能够推动第一阀芯22向远离第一通孔211的方向移动,以打开第一通孔211,以使第一通孔211内的燃油经第一阀座21与第一阀芯22之间的间隙流至第一出口12,以流入供油油路内,进而流至发动机,以供发动机使用,未使用完的燃油流入回油油路内;同时,由于经第一入口11流至第一腔体15内的燃油还能够通过第二通孔311作用于第二阀芯32,且燃油对第二阀芯32的作用力能够克服第二弹性件33提供至第二阀芯32的作用力,进而使第二阀芯32能够向靠近第三阀芯43的方向移动,并能够抵压至第三阀芯43,以使第二阀芯32对第三阀芯43的抵压力能够克服第三弹性件42对第三阀芯43的作用力,进而使第二阀芯32能够推动第三阀芯43向靠近第三弹性件42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三阀芯43脱离第三通孔411,以打开第三通孔411,从而使回油油路内的燃油能够经第二入口13、第二腔体16及第二阀座41与第三阀芯43之间的间隙流至第三通孔411内,并经第三通孔411及第二弹性件33的间隙流至第一腔体15内,并流至第二出口14,从而流回至油箱内;从而实现了在供油泵正常工作时的燃油供给系统的正常供油功能;当供油泵不再工作时,由于此时由第一入口11流至第一腔体15内的燃油的压力减小,当第一腔体15内的燃油的压力减小至不能够克服第一弹性件23提供至第一阀芯22的作用力时,第一阀芯22能够在第一弹性件23的作用力下向靠近第一通孔211的方向移动至抵紧至第一通孔211,从而关闭第一通孔211;同时,第一腔体15内的燃油的压力减小至不能够克服第二弹性力提供至第二阀芯32的作用力,第二阀芯32能够在第二弹性件33的作用力下向远离第三阀芯43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二阀芯32与第三阀芯43之间相互脱离,此时第三阀芯43能够在第三弹性件42的作用力下向靠近第三通孔411的方向移动并抵紧至第三通孔411,以关闭第三通孔411;以此方式,能够通过关闭第一通孔211,以阻隔供油油路与供油泵之间的燃油流动;同时,通过关闭第三通孔411,以阻隔回油油路与油箱之间的燃油流动,从而实现了在供油泵停止工作时将燃油存留在供油油路和回油油路内,能够避免在供油泵停机时供油油道和回油油道内的燃油流回至油箱内的问题;因此在供油泵重新启动时,不再需要供油泵启动较长时间后,才能将燃油供至发动机,从而使燃油供给系统的启动时间较短,启动速率较快,不会出现即使燃油供给系统的蓄电池的电量耗尽,也无法将燃油供至发动机的情况;且由于第一通孔211与第三通孔411的打开和关闭均是依靠在正常工作时燃油的压力实现的,并没有额外消耗燃油,因而不会提高燃油供给系统的回油背压。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燃油供给系统还包括第四阀件5,第四阀件5包括第四阀芯51、第四弹性件52及第三阀座53,在第二阀芯32内形成有第三腔体321,第三阀座53固定设置在第三腔体321内,第三阀座53内形成有与第三腔体321连通的第四腔体531,第三阀座53上设置有与第二通孔311连通的第四通孔532,第四弹性件52及第四阀芯51均位于第四腔体531内,第四弹性件52的一端固定连接至第三腔体321的内壁,第四弹性件5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第四阀芯51的一端,第四阀芯51的另一端能够选择性打开或者关闭第四通孔532;且第二阀芯32内还设置有过油通道34,过油通道34的一端与第三腔体321连通,过油通道34的另一端与第一腔体15连通。
通过设置第四阀件5,当供油泵刚停止工作时,由于此时第一腔体15内的燃油在短时间内的压力仍然很大,从而能够使第一腔体15内的燃油在进入第二通孔311的同时也进入第四通孔532,由于第四通孔532内的燃油的压力能够克服第四弹性件52对第四阀芯51的作用力,因此,第四通孔532内的燃油能够推动第四阀芯51向靠近第四弹性件52的方向移动,以打开第四通孔532,进而使第一腔体15内的燃油依次经第四通孔532、第四腔体531、第三腔体321及过油通道34流至第一腔体15内,再经第一腔体15流至第二出口14,从而流回至油箱;以此方式,能够减小第一腔体15内的燃油的压力,以在供油泵不工作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使第一弹性件23能够推动第一阀芯22向靠近第一通孔211的方向移动,从而关闭第一通孔211;同时能够使第二弹性件33能够在推动第二阀芯32与第三阀芯43在较短时间内相互脱离,进而使第三弹性件42能够推动第三阀芯43向靠近第三通孔411的方向移动,从而关闭第三通孔411;以此方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降低第一腔体15内的燃油的压力,以使第一通孔211与第三通孔411能够较快关闭,进而能够使较多的燃油存留在供油油路和回油油路内,避免在供油泵停机时,大量的燃油会经第二入口13、第二腔体16、第三阀芯43与第二阀座41之间的间隙、第三通孔411、第二弹性件33的间隙以及第一腔体15流至第二出口14,进而流回至油箱内,实现了在供油泵停机时以较短的时间内关闭第一通孔211和第三通孔411,从而能够存留较多的燃油在供油油路和回油油路内,以在供油泵重新启动时,能够进一步减少供油泵的启动时间,从而使燃油供给系统的启动时间更短,启动速率更快。
其中,第四通孔532的孔径远远小于第二通孔311的孔径。
值得说明的是,当在供油泵正常进行工作时,由于此时第一腔体15内的燃油的压力较大,同样能够使第一腔体15内的燃油在进入第二通孔311的同时也进入第四通孔532,由于第四通孔532内的燃油的压力能够克服第四弹性件52对第四阀芯51的作用力,因此,第四通孔532内的燃油能够推动第四阀芯51向靠近第四弹性件52的方向移动,以打开第四通孔532,进而使第一腔体15内的燃油依次经第四通孔532、第四腔体531、第三腔体321及过油通道34流至第一腔体15内,再经第一腔体15流至第二出口14,从而流回至油箱;然而,由于使第四通孔532的孔径远远小于第二通孔311的孔径,即第四通孔532的孔径较小,所以第一腔体15内流至第四通孔532内的燃油量较小,因此,不会出现第一腔体15内的燃油大量地经第四通孔532流回至油箱的问题,即不会影响整个燃油供给系统的供油效率。
具体地,第四通孔532的孔径与燃油供给系统的供油效率及在供油泵停机时第一腔体15内的燃油压力的降速要求相匹配;当第四通孔532的孔径较小时,就会导致在供油泵停止工作时,较少的燃油经第四通孔532流回至油箱内,不利于在供油泵停机时迅速降低第一腔体15内的燃油压力,进而就会延长第一腔体15内的燃油的压力减小时间,也就会延长第一通孔211和第三通孔411的关闭时间,从而使存留在供油油路和回油油路内的燃油量较少;当第四通孔532的孔径较大时,则会在供油泵正常工作时,使过多的燃油通过第四通孔532而流回至油箱,从而会降低整个燃油供给系统的供油效率,因此第四通孔532的孔径大小需要根据供油效率以及在供油泵停机时第一腔体15内的燃油压力的降速要求决定。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过油通道34包括第一流道341及第二流道342,第一流道341与第二流道342相互垂直设置,第一流道341与第三腔体321连通,第二流道342沿第一腔体15的深度方向贯穿于第二阀芯32,且第二流道342与第一腔体15连通,以便于将第三腔体321内的燃油经第一流道341及第二流道342的两端口流至第一腔体15内,进入经第二出口14流回至油箱内。对于过油通道34的形状及结构不作具体限定,只要能够将第三腔体321内的燃油流至第一腔体15进而流至第二出口14即可。
具体地,第三阀座53过盈装配在第三腔体321内。通过过盈装配的方式,一方面能够保证第三阀座53在第三腔体321内的位置相对应固定,不会发生相对位移;另一方面能够使第三阀座53的拆卸较为方便,以能够便于第三阀座53的维修及更换。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螺纹连接或者其它固定方式将第三阀座53固定设置在第三腔体321内;在此针对于第三阀座53与第三腔体321的具体固定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第一腔体15内还设置有第一挡板6,第一挡板6沿第一腔体15的深度方向延伸,且第一弹性件23固定连接至第一挡板6。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腔体15的内壁上设置凸块,以将第一弹性件23固定连接至凸块上。
具体地,第一阀芯22的结构为球体,在第一阀座21上靠近第一阀芯22的一端呈第一锥形结构,沿靠近第一阀芯22的方向,第一锥形结构的尺寸逐渐增大,第一锥形结构与第一通孔211连通,第一阀芯22能够选择性地抵紧或脱离第一锥形结构,以关闭或打开第一通孔211。
通过使第一阀芯22的结构为球体,并使第一阀座21上靠近第一阀芯22的一端呈第一锥形结构,从而能够使球体与第一锥形结构之间的抵接较为紧密,从而能够增加在关闭第一通孔211时第一阀芯22与第一阀座21之间的密封效果,避免燃油经第一阀芯22与第一阀座21之间的间隙流过。
进一步地,第三阀芯43的结构为球体,第二阀座41上靠近第三阀芯43的一端呈第二锥形结构,沿靠近第三阀芯43的方向,第二锥形结构的尺寸逐渐增大,第二锥形结构与第三通孔411连通,第三阀芯43能够选择性地抵紧或脱离第二锥形结构,以关闭或打开第三通孔411;以此方式,能够使球体与第二锥形结构之间的抵接较为紧密,从而能够增加在关闭第三通孔411时第三阀芯43与第二阀座41之间的密封效果,避免燃油经第三阀芯43与第二阀座41之间的间隙流过。
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第二腔体16内还设置有第二挡板7,第二挡板7沿第二腔体16的深度方向延伸,第二挡板7与第一挡板6相对设置,且第三弹性件42固定连接至第二挡板7。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二腔体16的内壁上设置凸起,以将第三弹性件42固定连接至凸起上。
进一步地,第四阀芯51的结构为球体,在第四腔体531靠近第四通孔532的一内壁呈第三锥形结构,沿靠近第四通孔532的方向,第三锥形结构的尺寸逐渐减小,第三锥形结构与第四通孔532连通,第四阀芯51能够选择性地抵紧或脱离第三锥形结构,以关闭或打开第四通孔532。
具体地,中间件31具体为挡圈,挡圈位于第一挡板6和第二挡板7之间,且挡圈的两端固定设置在阀体1内,以将挡圈限位在阀体1上,第二通孔311为挡圈上的通孔。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使中间件31为第三挡板,且在第三挡板设置第二通孔311即可。
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23、第二弹性件33、第三弹性件42及第四弹性件52均为压缩弹簧,且压缩弹簧的型号及尺寸均需要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决定。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使第一弹性件23、第二弹性件33、第三弹性件42及第四弹性件52为橡胶件。
本实施例中的燃油供给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当供油泵正常工作时:
首先,供油泵产生的高压燃油经第一入口11流至第一腔体15内,第一腔体15内的燃油进入第一通孔211内,此时第一通孔211的燃油压力能够克服第一弹性件23提供至第一阀芯22的作用力,因此,此时第一通孔211内的燃油能够驱动第一阀芯22向远离第一通孔211的方向移动,并压缩第一弹性件23,从而使第一阀芯22脱离第一通孔211,以使第一通孔211内的燃油经过第一阀体1和第一阀芯22之间的间隙流至第一出口12。
之后,第一出口12的燃油流至供油油路,供油油路能够将燃油送至发动机,以满足发动机的燃油使用需求。
而后,发动机未使用完的燃油会流至回油油路,并经回油油路流至第二入口13。
同时,第一腔体15内的燃油能够通过第二通孔311作用于第二阀芯32,此时,作用在第二阀芯32上的燃油作用力能够克服第二弹性件33给予第二阀芯32的作用力,因此,第二通孔311的燃油能够驱动第二阀芯32向靠近第三阀芯43的方向移动,并压缩第二弹性件33。
之后,当第二阀芯32移动至抵接第三阀芯43时,第二阀芯32能够驱动第三阀芯43向靠近第三弹性件42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三阀芯43脱离第三通孔411,并压缩第三弹性件42。
而后,第二入口13内的燃油能够依次经过第二腔体16、第三阀芯43与第二阀体1之间的间隙流至第三通孔411内,再经第三通孔411流至第二弹性件33的间隙及第一腔体15流至第二出口14,以流回至油箱内;以通过上述过程,实现燃油供给系统的正常供油功能。
当供油泵不工作时:
首先,在供油泵刚停机时,此时第一入口11的燃油的压力仍然很大,第一通孔211及第三通孔411仍处于打开状态。
同时,第一入口11的燃油会经第一腔体15流至第二通孔311并流至第四通孔532,由于第四通孔532内的燃油的压力较大,第四通孔532作用在第四阀芯51上的燃油作用力能够克服第四弹性件52给予第四阀芯51的作用力,因此,第四通孔532内的燃油能够驱动第四阀芯51向远离第四通孔532的方向移动,以使第四阀芯51与第四通孔532脱离,从而能够使第四通孔532内的燃油经过第三阀座53与第四阀芯51之间的间隙进入第四腔体531内,第四腔体531内的燃油依次经第三腔体321、第一流道341及第二流道342流至第一腔体15,并流至第二出口14,从而流回至油箱内,以能够快速减小第一腔体15内的燃油的压力。
之后,当第一腔体15内的燃油的压力减小至不再能够克服第一弹性件23给予第一阀芯22的作用力时,第一阀芯22会在第一弹性件23的作用力下向靠近第一通孔211的方向移动,并使第一阀芯22抵紧至第一通孔211,从而将第一通孔211关闭,进而阻断供油泵与供油油路之间的燃油流通。
同时,由于第一腔体15内的燃油压力的减小,第一腔体15内的燃油的压力不再能够克服第二弹性件33给予第二阀芯32的作用力,因此,第二阀芯32能够在第二弹性件33的作用力下向远离第三阀芯43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二阀芯32与第三阀芯43相互脱离。
之后,第三阀芯43能够在第三弹性件42的作用力下向靠近第三通孔411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三阀芯43抵紧至第三通孔411,从而将第三通孔411关闭,进而阻断回油油路与油箱之间的燃油流通,实现了在供油泵停机时将燃油存留在供油油路和回油油路内,进而能够缩短下一次供油泵的启动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第一阀件2和第二阀件3均设置在第一腔体15内,所以必然会将第一腔体15进行分隔为不同的区域,因此,本实施例中指的第一腔体15也并不是指的是第一腔体15内的同一区域,而是指的是根据第一阀件2和第二阀件3的设置位置不同而将第一腔体15分隔为各个不同的区域,具体可以结合附图进行理解。
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4)

1.一种燃油供给系统,包括油箱、保压装置(10)、供油泵、供油油路及回油油路,所述供油油路用于将燃油供至车辆的发动机并使多余燃油流至所述回油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保压装置(10)包括:
阀体(1),其上设置有第一入口(11)、第二入口(13)、第一出口(12)及第二出口(14),所述第一入口(11)与所述供油泵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出口(12)与所述供油油路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入口(13)与所述回油油路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二出口(14)与所述油箱连接,且所述阀体(1)内形成有第一腔体(15)和第二腔体(16),所述第一腔体(15)均与所述第一入口(11)、所述第一出口(12)及所述第二出口(14)连通,所述第二腔体(16)与所述第二入口(13)连通;
第一阀件(2),其包括第一阀座(21)、第一阀芯(22)及第一弹性件(23),所述第一阀座(21)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15)内,所述第一阀座(2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211),所述第一阀芯(22)的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一弹性件(23)的一端,所述第一弹性件(23)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15)内,所述第一阀芯(22)的另一端能够选择性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通孔(211);
第二阀件(3),其包括中间件(31)、第二阀芯(32)及第二弹性件(33),所述中间件(31)位于所述第一腔体(15)内且所述中间件(31)的两端固定伸入所述阀体(1),所述中间件(31)上设置有第二通孔(311),所述第二阀芯(32)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15)内且能够选择性抵接至所述中间件(31),所述第二弹性件(33)套设在所述第二阀芯(32)上远离所述中间件(31)的一端,所述第二弹性件(33)的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二阀芯(32),所述第二弹性件(3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一腔体(15)的内壁;
第三阀件(4),其包括第二阀座(41)、第三弹性件(42)及第三阀芯(43),所述第二阀座(41)固定设置在所述阀体(1)内侧,所述第二阀座(41)内形成有第三通孔(411),所述第三通孔(411)与所述第一腔体(15)连通,所述第三弹性件(42)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16)内,所述第三弹性件(4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三阀芯(43)的一端,所述第二阀芯(32)向所述第三通孔(411)延伸并能够驱动所述第三阀芯(43)向靠近所述第三弹性件(42)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三阀芯(43)能够打开所述第三通孔(4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供给系统还包括:
第四阀件(5),其包括第四阀芯(51)、第四弹性件(52)及第三阀座(53),所述第二阀芯(32)内形成有第三腔体(321),所述第三阀座(53)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三腔体(321)内,所述第三阀座(53)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三腔体(321)连通的第四腔体(531),所述第三阀座(53)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通孔(311)连通的第四通孔(532),所述第四弹性件(52)及所述第四阀芯(51)均位于所述第四腔体(531)内,所述第四弹性件(52)的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三腔体(321)的内壁,所述第四弹性件(5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第四阀芯(51)的一端,所述第四阀芯(51)的另一端能够选择性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四通孔(532);且所述第二阀芯(32)内还设置有过油通道(34),所述过油通道(34)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腔体(321)连通,所述过油通道(3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腔体(15)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油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通孔(532)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通孔(311)的孔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油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通孔(532)的孔径与所述燃油供给系统的供油效率以及在所述供油泵停机时所述第一腔体(15)内的燃油压力的降速要求相匹配。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油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油通道(34)包括:
第一流道(341)及第二流道(342),所述第一流道(341)与所述第二流道(342)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一流道(341)与所述第三腔体(321)连通,所述第二流道(342)沿所述第一腔体(15)的深度方向贯穿于所述第二阀芯(32),且所述第二流道(342)与所述第一腔体(15)连通。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油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阀座(53)过盈装配在所述第三腔体(321)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座(21)过盈装配在所述第一腔体(15)内,且所述第一通孔(211)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腔体(15)的长度方向平行。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15)内还设置有第一挡板(6),所述第一挡板(6)沿所述第一腔体(15)的深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弹性件(23)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一挡板(6)。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芯(22)的结构为球体,所述第一阀座(21)上靠近所述第一阀芯(22)的一端呈第一锥形结构,沿靠近所述第一阀芯(22)的方向,所述第一锥形结构的尺寸逐渐增大,所述第一锥形结构与所述第一通孔(211)连通,所述第一阀芯(22)能够选择性地抵紧或脱离所述第一锥形结构,以关闭或打开所述第一通孔(211)。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阀芯(43)的结构为球体,所述第二阀座(41)上靠近所述第三阀芯(43)的一端呈第二锥形结构,沿靠近所述第三阀芯(43)的方向,所述第二锥形结构的尺寸逐渐增大,所述第二锥形结构与所述第三通孔(411)连通,所述第三阀芯(43)能够选择性地抵紧或脱离所述第二锥形结构,以关闭或打开所述第三通孔(411)。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油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体(16)内还设置有第二挡板(7),所述第二挡板(7)沿所述第二腔体(16)的深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挡板(7)与所述第一挡板(6)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三弹性件(42)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二挡板(7)。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油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阀芯(51)的结构为球体,所述第四腔体(531)靠近所述第四通孔(532)的一内壁呈第三锥形结构,沿靠近所述第四通孔(532)的方向,所述第三锥形结构的尺寸逐渐减小,所述第三锥形结构与所述第四通孔(532)连通,所述第四阀芯(51)能够选择性地抵紧或脱离所述第三锥形结构,以关闭或打开所述第四通孔(532)。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燃油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件(31)为挡圈,所述挡圈位于所述第一挡板(6)和所述第二挡板(7)之间,且所述挡圈的两端固定设置在所述阀体(1)内。
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油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23)、所述第二弹性件(33)、所述第三弹性件(42)及所述第四弹性件(52)均为压缩弹簧。
CN202210249041.9A 2022-03-14 2022-03-14 一种燃油供给系统 Active CN1146075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49041.9A CN114607542B (zh) 2022-03-14 2022-03-14 一种燃油供给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49041.9A CN114607542B (zh) 2022-03-14 2022-03-14 一种燃油供给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07542A true CN114607542A (zh) 2022-06-10
CN114607542B CN114607542B (zh) 2023-04-28

Family

ID=81862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49041.9A Active CN114607542B (zh) 2022-03-14 2022-03-14 一种燃油供给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07542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7864A (zh) * 1995-04-28 1998-07-15 费希特股份有限公司 内燃机的燃油喷射装置
JP2014211207A (ja) * 2013-04-19 2014-11-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油圧制御バルブおよび油圧制御装置
JP2015007400A (ja) * 2013-06-25 2015-01-1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逆止弁付きソレノイド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CN215890270U (zh) * 2021-09-29 2022-02-22 温州天旗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燃油泵的燃油喷射结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7864A (zh) * 1995-04-28 1998-07-15 费希特股份有限公司 内燃机的燃油喷射装置
JP2014211207A (ja) * 2013-04-19 2014-11-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油圧制御バルブおよび油圧制御装置
JP2015007400A (ja) * 2013-06-25 2015-01-1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逆止弁付きソレノイド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CN215890270U (zh) * 2021-09-29 2022-02-22 温州天旗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燃油泵的燃油喷射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07542B (zh) 2023-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84429B2 (ja) ガソリン共通レールの供給ポンプ
JP4703727B2 (ja) 低粘度燃料に適した燃料噴射システム
DE102014006730A1 (de) MODULARES NlEDERDRUCKKRAFTSTOFFSYSTEM MlT FlLTRATION
CN103912421A (zh) 双燃料共轨系统及仅柴油运行该系统的方法
CN2903453Y (zh) 用于柴油机喷油泵的等压出油阀
CN114607542A (zh) 一种燃油供给系统
CN109404189B (zh) 一种用于低速柴油机的重油电控喷油器
CN101400886B (zh) 燃料喷射系统
WO2023206881A1 (zh) 双燃料增压喷射装置
CN109441685B (zh) 船用低速机高压共轨系统
CN203532128U (zh) 用于共轨高压油泵的溢流阀
CN110848061A (zh) 微泄漏装置及共轨管
GB2428742A (en) Fuel injector with a high pressure fuel seal structure
CN111520238A (zh) 一种气体燃料供给压力控制装置
CN105332833A (zh) 常闭式重油用双阀电控喷油系统
CN216447031U (zh) 引射回路电喷燃油泵总成
CN212928034U (zh) 一种汽油高压供油装置
CN205315181U (zh) 一种集成式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用高压油泵总成
CN202545082U (zh) 一种液力控制阀
CN103161633A (zh) 一种高压燃料供给泵
CN210686166U (zh) 一种电控喷油器
CN202718785U (zh) 主动驱动喷射泵的油泵支架总成
CN216975079U (zh) 一种燃油输油泵及汽车
CN205207025U (zh) 常闭式重油用双阀电控喷油系统
CN216866868U (zh) 一种用于共轨系统的输油泵流量自动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