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97422A -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97422A
CN114597422A CN202111452626.2A CN202111452626A CN114597422A CN 114597422 A CN114597422 A CN 114597422A CN 202111452626 A CN202111452626 A CN 202111452626A CN 114597422 A CN114597422 A CN 1145974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site material
electrode
secondary battery
tab
ion second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5262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田正弘
谷内拓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5974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974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70Carriers or col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form
    • H01M4/80Porous plates, e.g. sintered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1Metal or alloys, e.g. alloy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5Composites
    • H01M4/667Composites in the form of layers, e.g.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70Carriers or col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form
    • H01M4/76Containers for holding the active material, e.g. tubes, capsules
    • H01M4/762Porous or perforated metallic con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ell Electrode Carriers And Collector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产生短路或污染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及其制造方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其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极包括由金属多孔体构成的集电器,集电器包括:复合材料层,其含浸有包含电极活性物质的电极复合材料;及,复合材料未含浸部,其未含浸电极复合材料,且由极耳部及极耳收窄部构成;并且,复合材料未含浸部的表面粗糙度Ra为复合材料层的表面粗糙度以下。

Description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具有高能量密度的二次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已经广泛普及。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如下结构:例如,在正极与负极之间存在隔膜,且填充有液态的电解质。近年来,还提出了一种技术,其与使用固态电解质作为电解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相关。
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技术,其使用金属多孔体作为构成正极及负极的集电器。借由使用金属多孔体作为集电器,能够在多孔体的内部含浸包含电极活性物质的电极复合材料,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当使用金属多孔体作为集电器时,在金属多孔体上设置未含浸电极复合材料的复合材料未含浸部,与引线极耳(lead tab)等电连接。上述复合材料未含浸部包括孔隙部与金属部,且在表面上形成有凹凸。因此,例如在制造锂离子二次电池时对电极进行层压时,若上述复合材料未含浸部的一部分与其他电极接触,可能会发生短路,或应力集中在表面上的凸部,结果可能会因金属多孔体的线材被切断而产生污染。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358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内容:借由规定电极复合材料层的固态电解质层侧的表面粗糙度Rmax,活性物质粒子贯穿正负极间,以可靠地防止短路。然而,关于能够防止由复合材料未含浸部引起的短路或污染等的技术,尚未作研究。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产生短路或污染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其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前述电极包括由金属多孔体构成的集电器,前述集电器包括:复合材料层,其含浸有包含电极活性物质的电极复合材料;及,复合材料未含浸部,其未含浸前述电极复合材料;并且,前述复合材料未含浸部的表面粗糙度Ra为前述复合材料层的表面粗糙度以下。
根据(1)的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其能够在复合材料未含浸部中抑制产生短路或污染,在所述复合材料未含浸部中,重要的是在不进行锂离子的授受情况下抑制短路等。
(2)根据(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其中,前述复合材料未含浸部包括:极耳部,其具有高于前述复合材料层的金属密度;及,极耳收窄部,其形成在前述复合材料层与前述极耳部之间;并且,前述极耳收窄部的表面粗糙度Ra为前述复合材料层厚度的1/10以下。
根据(2)的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其能够抑制因极耳收窄部与其他电极接触所导致的短路或污染的产生。
(3)根据(1)或(2)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其中,前述复合材料未含浸部包括:极耳部,其具有高于前述复合材料层的金属密度;及,极耳收窄部,其形成在前述复合材料层与前述极耳部之间;并且,前述极耳收窄部的表面粗糙度Ra为前述金属多孔体的平均线材直径以下。
根据(3)的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其能够更好地抑制因极耳收窄部与其他电极接触所导致的短路或污染的产生。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其中,前述复合材料未含浸部包括:极耳部,其具有高于前述复合材料层的金属密度;及,极耳收窄部,其形成在前述复合材料层与前述极耳部之间;并且,前述极耳部的表面粗糙度Ra为前述复合材料层厚度的1/10以下。
根据(4)的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其能够抑制因极耳部与其他电极接触所导致的短路或污染的产生、及焊接极耳部时的焊接不良。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其中,前述复合材料未含浸部包括:极耳部,其具有高于前述复合材料层的金属密度;及,极耳收窄部,其形成在前述复合材料层与前述极耳部之间;并且,前述极耳部的表面粗糙度Ra为前述金属多孔体的平均线材直径以下。
根据(5)的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其能够更好地抑制因极耳部与其他电极接触所导致的短路或污染的产生、及焊接极耳部时的焊接不良。
(6)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其中,在前述复合材料未含浸部的至少表面填充有填充剂。
根据(6)的发明,能够容易地调整复合材料未含浸部的表面粗糙度Ra。
(7)根据(6)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其中,前述填充剂为绝缘体或热导体中的至少任一种。
根据(7)的发明,能够抑制因复合材料未含浸部与其他电极接触所导致的短路或污染的产生。并且,可以获得良好的散热效果。
(8)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包括:电极复合材料含浸工序,其使电极复合材料含浸于由金属多孔体构成的集电器的一部分;及,压制工序,其对前述集电器进行压制,使得前述集电器的未含浸前述电极复合材料的复合材料未含浸部的表面粗糙度Ra为前述复合材料层厚度的1/10以下。
根据(8)的发明,能够制造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其能够抑制因复合材料未含浸部与其他电极接触所导致的短路或污染的产生。
(9)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包括:电极复合材料含浸工序,其使电极复合材料含浸于由金属多孔体构成的集电器的一部分;及,压制工序,其对前述集电器进行压制,使得前述集电器的未含浸前述电极复合材料的复合材料未含浸部的表面粗糙度Ra为前述金属多孔体的平均线材直径以下。
根据(9)的发明,能够制造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其能够更好地抑制因复合材料未含浸部与其他电极接触所导致的短路或污染的产生。
(10)根据(8)或(9)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中,在前述压制工序之前,包括填充剂填充工序,其将填充剂填充至前述复合材料未含浸部的至少表面。
根据(10)的发明,在制造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时,能够容易地调整复合材料未含浸部的表面粗糙度Ra。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锂离子电池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图式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是例示本发明的,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
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包括为金属多孔体的集电器。上述集电器的一部分含浸有包含电极活性物质的电极复合材料,在另一部分形成有未含浸电极复合材料的复合材料未含浸部。
可应用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的电池既可以是使用电解质为液态的电解液的电池,也可以使用电解质为固态的固态电解质的电池。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既可以应用于正极,也可以应用于负极,还可以应用于正极及负极两者。另外,由于正极小于负极,正极的复合材料未含浸部与负极接触的风险更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更优选应用于正极。
[集电器]
构成正极10及负极30的集电器由金属多孔体构成。金属多孔体具有相互连续的孔部,在孔部的内部能够含浸包含电极活性物质的电极复合材料。作为上述金属多孔体,只要具有相互连续的孔部即可,并无特别限制,可列举例如具有利用发泡形成的孔部的发泡金属、金属网、多孔金属、冲孔金属、金属无纺布等形态。作为用于金属多孔体的金属,只要具有导电性即可,并无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镍、铝、不锈钢、钛、铜、银等。其中,作为构成正极的集电器,优选发泡铝、发泡镍及发泡不锈钢,作为构成负极的集电器,能够优选使用发泡铜及发泡不锈钢。
为金属多孔体的集电器在内部具有相互连续的孔部,并且其表面积大于以往的为金属箔的集电器。借由使用上述金属多孔体作为集电器,能够在上述孔部的内部含浸包含电极活性物质的电极复合材料。由此,能够增加电极层的每单位面积的活性物质的量,其结果,能够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并且,由于电极复合材料易于固定,所以与以往的使用金属箔作为集电器的电极不同,在对复合材料层进行厚膜化时,无需使形成复合材料层的涂布用浆料增稠。因此,能够减少增稠所需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粘合剂。因此,能够增加电极的每单位面积的容量,从而能够实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高容量化。
为金属多孔体的集电器由线状金属部及孔隙部构成。线状金属部也可以具有立体网状结构。借由使用如上所述的金属多孔体作为集电器,在集电器的表面形成凹凸。由此,在层压电极时等,尤其是由于集电器的复合材料未含浸部与其他电极接触,有可能造成短路或污染等。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能够抑制如上所述的短路或污染。
以下,以正极10为例对集电器的构造进行说明,也可以将相同的构造应用于负极30。另外,也可以将以下构造应用于正极10及负极30两者。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正极10的形态的侧剖视图。如图2所示,正极10包括:复合材料层11,其含浸有正极复合材料;及,复合材料未含浸部,其由极耳收窄部12及极耳部13构成,且未含浸正极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层]
复合材料层11中所含浸的电极复合材料至少包含电极活性物质。可应用于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复合材料只要包含电极活性物质作为必需成分,也可以任意包含其他成分。作为其他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只要是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时可使用的成分即可。可列举例如电解质、导电助剂、粘合剂等。
在构成正极10的正极复合材料中至少含有正极活性物质,作为其他成分,也可以含有例如固态电解质、导电助剂、粘合剂等。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只要是能够吸藏并释放锂离子的物质即可,并无特别限定,能够列举例如LiCoO2、Li(Ni5/10Co2/10Mn3/10)O2、Li(Ni6/ 10Co2/10Mn2/10)O2、Li(Ni8/10Co1/10Mn1/10)O2、Li(Ni0.8Co0.15Al0.05)O2、Li(Ni1/6Co4/6Mn1/6)O2、Li(Ni1/3Co1/3Mn1/3)O2、LiCoO4、LiMn2O4、LiNiO2、LiFePO4、硫化锂、硫等。
在构成负极30的正极复合材料中至少含有负极活性物质;作为其他成分,也可以含有例如固态电解质、导电助剂、粘合剂等。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只要是能够吸藏并释放锂离子的物质即可,并无特别限定,能够列举例如金属锂、锂合金、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金属氮化物、Si、SiO、及人工石墨、天然石墨、硬碳、软碳等碳材料等。
[复合材料未含浸部]
复合材料未含浸部是在金属多孔体的内部未含浸电极复合材料而不存在电极复合材料的区域。复合材料未含浸部借由使金属多孔体的一部分含浸电极复合材料,之后,对金属多孔体进行压制,而形成为图2所示的形状。借由上述压制,电极复合材料的填充密度得到提高,并且电极得以薄层化。复合材料未含浸部由极耳收窄部12及极耳部13构成。极耳部13借由焊接与引线极耳(省略图示)电连接。极耳收窄部12是在形成极耳部13时形成在极耳部13与复合材料层11之间。
复合材料未含浸部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复合材料层11的表面粗糙度以下。表面粗糙度Ra能够作为依据日本JIS-B0601:2001所测定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进行测定。
极耳收窄部12形成在极耳部13与复合材料层11之间。极耳收窄部12是与复合材料层11及极耳部13连续地形成,且形成为随着从复合材料层11靠近极耳部13,厚度变薄。并且,形成为随着从复合材料层11靠近极耳部13,金属多孔体的金属部的密度变高。
如图2所示,极耳部13形成在正极10的远离复合材料层11的部分。由于在极耳部13未含浸电极复合材料,因此,借由对金属多孔体进行压制而形成为具有薄于复合材料层11的厚度。并且,极耳部13形成为具有均匀的金属密度,其中,金属多孔体的金属部的密度高于复合材料层11。极耳部13借由焊接与引线极耳(省略图示)电连接。
优选极耳收窄部12及极耳部13中的至少一者的表面粗糙度Ra为复合材料层11的厚度的1/10以下。由此,能够抑制在层压电极时因极耳收窄部12及极耳部13与其他电极接触所导致的短路的产生、或因金属多孔体的线材被切断所导致的污染的产生。复合材料层11的厚度通常为约几百μM,因此,能够借由使极耳收窄部12及极耳部13的表面粗糙度Ra为复合材料层11的厚度的1/10以下,来使极耳收窄部12及极耳部13的表面粗糙度Ra为几十μM以下。因此,基于上述,即使考虑到层压误差也能够抑制极耳收窄部12及极耳部13与其他电极接触,从而能够抑制短路或污染产生。除上述以外,在将极耳部13与引线极耳焊接时,能够抑制焊接不良。
优选极耳收窄部12及极耳部13中的至少任一者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金属多孔体的金属线材直径的平均值、即平均线材直径。另外,金属线材直径是指由金属部及孔隙部构成的金属多孔体的线状金属部的直径的粗细。由此,金属线材不会凸出至表面上,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因极耳收窄部12及极耳部13与其他电极接触所导致的短路或污染。除上述以外,在将极耳部13与引线极耳焊接时,能够更好地抑制焊接不良。
优选在极耳收窄部12的表面121及极耳部13的表面131中的至少一任者填充有填充剂。由此,能够容易地调整极耳收窄部12及极耳部13的表面粗糙度Ra。作为上述填充剂,优选例如绝缘体或热导体中的至少任一种。借由使用绝缘体作为填充剂,能够更好地抑制短路。借由使用热导率较高的热导体作为填充剂,能够将复合材料层11中产生的热量经由极耳收窄部12及极耳部13高效地释放。
作为上述填充剂,可列举例如合成树脂等。并无特别限定,例如,若为热固化性树脂,能够列举聚酰亚胺系树脂、环氧系树脂、硅酮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等;若为热塑性树脂,能够列举聚烯烃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氟系树脂、聚氯乙烯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等;若为光固化性树脂,能够列举硅酮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聚酯系树脂等。
作为用作上述填充剂的热导率较高的热导体的例子,可列举例如高热导PC(聚碳酸酯)树脂、高热导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树脂、高热导聚酰胺(PA)树脂、聚苯硫醚(PPS)树脂等,进一步可列举高热导硅酮材料等、热导率30W/mK以上的高热导树脂材料。优选上述高热导树脂材料还兼具电绝缘性。
<锂离子二次电池>
作为应用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以下,以具有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层压体,所述层压体是将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的正极10及负极30、与配置在正极10与负极30之间的固态电解质20层压而成。
[电解质]
用于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解质既可以是使电解质溶解于非水溶剂中所得的液态的电解液,也可以是电解质为固态或凝胶状的固态电解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作为电解质的固态电解质20层压在正极10与负极30之间,例如形成为层状。固态电解质20为至少含有固态电解质材料的层。能够经由上述固态电解质材料,进行正极活性物质与负极活性物质之间的电荷转移。
作为固态电解质材料,并无特别限定,能够列举例如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氮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卤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等。
当使用液态电解液作为电解质时,作为溶解于非水溶剂的电解质,并无特别限定,能够列举例如LiPF6、LiBF4、LiClO4、LiN(SO2CF3)、LiN(SO2C2F5)2、LiCF3SO3、LiC4F9SO3、LiC(SO2CF3)3、LiF、LiCl、LiI、Li2S、Li3N、Li3P、Li10GeP2S12(LGPS)、Li3PS4、Li6PS5Cl、Li7P2S8I、LixPOyNz(x=2y+3z-5,LiPON)、Li7La3Zr2O12(LLZO)、Li3xLa2/3-xTiO3(LLTO)、Li1+xAlxTi2-x(PO4)3(0≦x≦1,LATP)、Li1.5Al0.5Ge1.5(PO4)3(LAGP)、Li1+x+yAlxTi2-xSiyP3-yO12、Li1+x+yAlx(Ti,Ge)2-xSiyP3-yO12、Li4-2xZnxGeO4(LISICON)等。上述既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作为电解液中包含的非水溶剂,并无特别限定,能够列举例如碳酸酯类、酯类、醚类、腈类、砜类、内酯类等非质子性溶剂。具体来说,能够列举碳酸亚乙酯(ethylenecarbonate,EC)、碳酸亚丙酯(propylene carbonate,PC)、碳酸二乙酯(diethylcarbonate,DEC)、碳酸二甲酯(dimethyl carbonate,DMC)、碳酸乙基甲基酯(ethylmethyl carbonate,EMC)、1,2-二甲氧基乙烷(1,2-dimethoxy ethane,DME)、1,2-二乙氧基乙烷(1,2-diethoxyethane,DEE)、四氢呋喃(tetrahydrofuran,THF)、2-甲基四氢呋喃、二噁烷、1,3-二氧戊环、二乙二醇二甲醚、乙二醇二甲醚、乙腈(acetonitrile,AN)、丙腈、硝基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N,N-dimethylformamide,DMF)、二甲基亚砜、环丁砜、γ-丁内酯等。上述既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除上述以外,锂离子二次电池1还具有引线极耳及包装体。引线极耳的一端侧借由与正极10及负极30的极耳部焊接而电连接,且另一端侧从包装体伸出,构成电极部。引线极耳并无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例如铝、铜等的具有可挠性的线状的板状构件。包装体容纳包括正极10、固态电解质20及负极30的层压体以及上述引线极耳的一部分。包装体并无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包括层压膜的层压电池等。并且,当使用液态的电解液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解质时,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也可以包括隔膜。隔膜位于正极与负极之间。其材料或厚度等并无特别限定,能够应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可使用的众所周知的隔膜。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包括:电极复合材料含浸工序,其使电极复合材料含浸于由金属多孔体构成的集电器的一部分;及,压制工序,其对集电器进行压制。并且,在上述压制工序之前,优选包括填充剂填充工序,其在复合材料未含浸部的至少表面填充填充剂。
[电极复合材料含浸工序]
电极复合材料含浸工序是如下工序:使电极复合材料含浸于由金属多孔体构成的集电器的一部分,以形成复合材料层。使电极复合材料含浸于金属多孔体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定,可列举如下方法:例如使用柱塞式模涂机施加压力而使包含电极复合材料的浆料含浸于金属多孔体的孔部;利用浸渍方式使电极复合材料含浸于金属多孔体的孔部等。
[填充剂填充工序]
填充剂填充工序是如下工序:将填充剂填充于金属多孔体中的未含浸电极复合材料的复合材料未含浸部。填充剂填充工序优选在下述压制工序之前进行。由此,通常,在未施加压制压力的孔部填充填充剂,因此,压制压力会均匀化,而易于减小电极表面的粗糙度。除上述以外,随着靠近极耳部,极耳收窄部的孔隙率减少,因此,若在压制工序后进行填充剂填充工序,越靠近极耳侧会越难以填充填充剂,而导致无法均匀地填充填充剂。借由在压制工序之前进行填充剂填充工序,能够将填充剂均匀地填充至极耳收窄部。
借由填充剂填充工序将填充剂填充至复合材料未含浸部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与电极复合材料含浸工序同样地,可列举如下方法:使用柱塞式模涂机施加压力而将填充剂填充至复合材料未含浸部;利用浸渍方式将填充剂填充至复合材料未含浸部的方法。另外,在填充剂填充工序之前,借由预先使复合材料未含浸部中的金属多孔体的金属线材直径变细、或预先提高金属多孔体的孔隙率,能够容易地将填充剂填充至复合材料未含浸部。
[压制工序]
压制工序是如下工序:利用辊压等方法对在一部分中含浸有电极复合材料的集电器进行压制。在压制工序中,优选以复合材料未含浸部的表面粗糙度Ra为复合材料层厚度的1/10以下的方式进行压制。并且,在压制工序中,优选以复合材料未含浸部的表面粗糙度Ra为金属多孔体的平均线材直径以下的方式进行压制。上述例如是借由调整对集电器的复合材料未含浸部进行压制时的压力或压制时的温度来进行。除上述以外,当压制时的压力及温度固定时,也可以借由选择填充剂的种类、或者调整复合材料未含浸部中的金属多孔体的孔隙率或线材直径来调整上述表面粗糙度Ra。
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也可以包括除上述以外的工序。例如,也可以包括如下工序来代替填充剂填充工序:借由利用酸或卤素等化学物质腐蚀或溶解集电器表面的一部分,来调整复合材料未含浸部的表面粗糙度Ra。并且,也可以包括如下工序:借由使用有机溶剂等溶解填充在金属多孔体的孔部的填充剂,并使其平滑,来调整复合材料未含浸部的表面粗糙度Ra。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内容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适当变化。
附图标记
1 锂离子二次电池
10 正极(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
11 复合材料层
12 极耳收窄部(复合材料未含浸部)
13 极耳部(复合材料未含浸部)
20 固态电解质
30 负极(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

Claims (10)

1.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其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
前述电极包括由金属多孔体构成的集电器,前述集电器包括:复合材料层,其含浸有包含电极活性物质的电极复合材料;及,复合材料未含浸部,其未含浸前述电极复合材料;并且,
前述复合材料未含浸部的表面粗糙度Ra为前述复合材料层的表面粗糙度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其中,前述复合材料未含浸部包括:极耳部,其具有高于前述复合材料层的金属密度;及,极耳收窄部,其形成在前述复合材料层与前述极耳部之间;并且,
前述极耳收窄部的表面粗糙度Ra为前述复合材料层厚度的1/1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其中,前述复合材料未含浸部包括:极耳部,其具有高于前述复合材料层的金属密度;及,极耳收窄部,其形成在前述复合材料层与前述极耳部之间;并且,
前述极耳收窄部的表面粗糙度Ra为前述金属多孔体的平均线材直径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其中,前述复合材料未含浸部包括:极耳部,其具有高于前述复合材料层的金属密度;及,极耳收窄部,其形成在前述复合材料层与前述极耳部之间;并且,
前述极耳部的表面粗糙度Ra为前述复合材料层厚度的1/10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其中,前述复合材料未含浸部包括:极耳部,其具有高于前述复合材料层的金属密度;及,极耳收窄部,其形成在前述复合材料层与前述极耳部之间;并且,
前述极耳部的表面粗糙度Ra为前述金属多孔体的平均线材直径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其中,在前述复合材料未含浸部的至少表面填充有填充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其中,前述填充剂为绝缘体或热导体中的至少任一种。
8.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电极复合材料含浸工序,其使电极复合材料含浸于由金属多孔体构成的集电器的一部分,以形成复合材料层;及,
压制工序,其对前述集电器进行压制,使得前述集电器的未含浸前述电极复合材料的复合材料未含浸部的表面粗糙度Ra为前述复合材料层厚度的1/10以下。
9.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电极复合材料含浸工序,其使电极复合材料含浸于由金属多孔体构成的集电器的一部分;及,
压制工序,其对前述集电器进行压制,使得前述集电器的未含浸前述电极复合材料的复合材料未含浸部的表面粗糙度Ra为前述金属多孔体的平均线材直径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中,在前述压制工序之前,包括填充剂填充工序,其将填充剂填充至前述复合材料未含浸部的至少表面。
CN202111452626.2A 2020-12-02 2021-12-01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45974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00013A JP7523333B2 (ja) 2020-12-02 2020-12-02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0-200013 2020-12-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97422A true CN114597422A (zh) 2022-06-07

Family

ID=81751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52626.2A Pending CN114597422A (zh) 2020-12-02 2021-12-01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73406A1 (zh)
JP (1) JP7523333B2 (zh)
CN (1) CN114597422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13121C (zh) * 2004-07-29 2008-08-20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极组件以及使用其的锂可再充电电池
JP2010135342A (ja) * 2010-02-08 2010-06-17 Sony Corp 電極および電池
JP2014035818A (ja) * 2012-08-07 2014-02-24 Tdk Corp 全固体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15125915A (ja) * 2013-12-26 2015-07-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の正極
CN109428123A (zh) * 2017-08-30 2019-03-0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制造锂离子电池组电池的方法
WO2020115955A1 (ja) * 2018-12-07 2020-06-11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正極構造体
CN111370705A (zh) * 2018-12-26 2020-07-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固体电池用电极及固体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86084B2 (ja) 2018-12-07 2021-06-16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正極構造体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13121C (zh) * 2004-07-29 2008-08-20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极组件以及使用其的锂可再充电电池
JP2010135342A (ja) * 2010-02-08 2010-06-17 Sony Corp 電極および電池
JP2014035818A (ja) * 2012-08-07 2014-02-24 Tdk Corp 全固体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15125915A (ja) * 2013-12-26 2015-07-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の正極
CN109428123A (zh) * 2017-08-30 2019-03-0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制造锂离子电池组电池的方法
WO2020115955A1 (ja) * 2018-12-07 2020-06-11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正極構造体
CN111370705A (zh) * 2018-12-26 2020-07-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固体电池用电极及固体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87890A (ja) 2022-06-14
US20220173406A1 (en) 2022-06-02
JP7523333B2 (ja) 2024-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31304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5213158B2 (ja) 多層多孔質膜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CN111370705B (zh) 固体电池用电极及固体电池
JP3471238B2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5487719B2 (ja) 全固体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当該製造方法により得られる全固体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5245425B2 (ja) 負極および二次電池
KR101914171B1 (ko) 다공성 나트륨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나트륨 이차 전지
JPH11176419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WO2002091514A1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20158198A1 (en) Solid-state battery
JP2016048650A (ja) 電池、電子機器、電池の製造方法
US20220181677A1 (en)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CN114597422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US20220181640A1 (en) Electrode and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made using the same
JP2000113872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141482A (ja) 非水電解質捲回型二次電池
US20220140302A1 (en) Electrode for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for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CN112216812B (zh) 锂离子电池重复单元、锂离子电池及其使用方法、电池模组和汽车
CN114597476B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
JP7368400B2 (ja) 集電体構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二次電池
JP4018881B2 (ja)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
US20220231328A1 (en) Current collector structure and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the same
JP5017759B2 (ja)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用セパレータおよび電気化学デバイス
JP2019029183A (ja) セパレータ付き二次電池用電極、二次電池、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US20220223920A1 (en) Electrode and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