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57587A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57587A
CN114557587A CN202011356304.3A CN202011356304A CN114557587A CN 114557587 A CN114557587 A CN 114557587A CN 202011356304 A CN202011356304 A CN 202011356304A CN 114557587 A CN114557587 A CN 1145575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compressor
refrigerating
refrigeration
control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5630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57587B (zh
Inventor
罗飞龙
郭雄伟
郑博文
黄韦铭
杨利杰
刘化勇
瞿月红
梅若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5630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5758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575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575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575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575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04Cooking-vessels with integral electrical hea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3/00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e.g. pasteurising, sterilis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foods or foodstuffs
    • A23L3/36Freezing; Subsequent thawing; Cool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utrition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容器、第一制冷件和制冷装置。由第一制冷件为腔体进行降温,从而可以在烹饪器具进行预约过程中防止细菌的滋生,在烹饪完成实现物料的快速降温,并且,在腔体内留有剩余物料时,可以直接对剩余物料进行保鲜,而无需将物料放入冰箱。烹饪器具还包括:储液件、输送件和第二制冷件,通过第二制冷件为储液件进行降温,并且,储液件中的液体,可以通过输送部对腔体降温,以实现向腔体的自动输送。基于热胀冷缩的原理,若在腔体内的物料处于较高的温度时,向腔体内输送降温后的液体,可以使高温物料与低温液体相接触,从而使得物料的表面破裂,加速物料的吸水性,进而加快物料的成熟速度,从而缩短烹饪时间。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活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烹饪器具,如电饭煲功能单一,只有加热功能,有时候用户烹煮的食材如米饭有剩的时候,如果不放在冰箱冷藏,就会很容易滋生细菌,不卫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容器,容器包括腔体;第一制冷件,被配置为适于对容器进行降温;储液件;输送件,与储液件相连通,输送件可输送介质,以对腔体进行降温;第二制冷件,被配置为适于对储液件进行降温;制冷装置,第一制冷件和第二制冷件与制冷装置相连接。
本发明提出的烹饪器具,包括容器、第一制冷件和制冷装置,其中,容器包括腔体,以便于在腔体内盛放物料,进行烹饪。并且,制冷装置与第一制冷件相连接,由第一制冷件为腔体进行降温,从而可以在烹饪器具进行预约过程中的防止细菌的滋生,在烹饪完成实现物料的快速降温,并且,在腔体内留有剩余物料时,可以直接对剩余物料进行保鲜,而无需将物料放入冰箱。
并且,烹饪器具还包括:储液件、输送件和第二制冷件,第二制冷件和制冷装置相连接,从而通过第二制冷件为储液件进行降温,并且,储液件中的液体可以通过输送部对容器进行降温。
进而以第一制冷件对的腔体直接降温,还利用储液件内的降温介质对腔体进行降温,进而实现对腔体的立体式降温,例如:内外同时降温、上下同时降温等,从而增强了对腔体的降温能力。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制冷装置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一制冷件和第二制冷件以并联的形式与制冷装置相连接;或第一制冷件和第二制冷件以串联的形式与制冷装置相连接;或者制冷装置包括第二压缩机和第三压缩机,第一制冷件与第二压缩机相连接,第二制冷件与第三压缩机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若制冷装置包括一个第一压缩机,第一制冷件和第二制冷件以并联的形式与第一压缩机相连接,进而提升对制冷装置产生的冷量的利用率,降低流路的复杂性。第一制冷件和第二制冷件以串联的形式与第一压缩机相连接,进而可以便于对第一制冷件和第二制冷件的分别控制。
或者,若制冷装置包括第二压缩机和第三压缩机,第一制冷件与第二压缩机相连接,第二制冷件与第三压缩机相连接,从而使得第一制冷件和第二制冷件分别采用独立的冷源,确保第一制冷件和第二制冷件均有足够的冷量,确保对腔体的降温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基于第一制冷件和第二制冷件以并联的形式与制冷装置相连接的情况,第一制冷件和第二制冷件的至少一端分别设置有控制阀。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制冷件和第二制冷件为并联,并以控制阀控制第一制冷件和第二制冷件的开启或关闭,进而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分配制冷装置的冷量。例如:需要对容器降温,而无需对储液件进行降温时,通过控制阀关闭第二制冷件,开启第一制冷件;需要对储液件降温,而无需对容器进行降温时,通过控制阀关闭第一制冷件,开启第二制冷件;需要对储液件降温,也需要对容器进行降温时,通过控制阀开启第一制冷件和第二制冷件,进而可以提升对单一器件的降温效果,并且,提升对第一制冷件和第二制冷件的控制能力。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具有第一工作口、第二工作口和第三工作口,第一工作口与制冷装置相连接,第二工作口与第一制冷件的一端相连接,第三工作口和第二制冷件的一端相连接;第二控制阀,具有第四工作口、第五工作口和第六工作口,第四工作口与制冷装置相连接,第五工作口与第一制冷件的另一端相连接,第六工作口F和第二制冷件的另一端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两个三通阀,连接第一制冷件的一端、第二制冷件的一端和制冷装置,以及第一制冷件的另一端、第二制冷件的另一端和制冷装置,从而实现对第一制冷件的一端和第二制冷件的控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控制阀包括:第三控制阀,一端与制冷装置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制冷件的一端相连接;第四控制阀,一端与制冷装置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制冷件的一端相连接;第五控制阀,一端与制冷装置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制冷件的另一端相连接;第六控制阀,一端与制冷装置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制冷件的另一端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五控制阀和第六控制阀,四个二通阀,连接第一制冷件的两端和制冷装置,以及第二制冷件的两端和制冷装置,从而实现对第一制冷件的一端和第二制冷件的控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制冷件包括:第一制冷管,第一制冷管盘绕于容器的外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制冷件包括:第一制冷管,第一制冷管盘绕于容器的外部,具体地,第一制冷管可以盘绕于容器以下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周侧、底部、周侧与底部之间的过渡部,进而使得第一制冷件与容器的形状相契合,提升对容器的降温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制冷件还包括:隔离件,设于第一制冷管的外侧;隔磁件,设于隔离件的外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制冷件还包括:隔离件和隔磁件,具体地,通过在第一制冷管外设置隔离件,可以通过隔离件对第一制冷管起到保温作用,防止外界的热量对第一制冷管的温度交换过程造成影响,保证制冷部的制冷效果。通过在隔离件外部设置隔磁件,从而防止了加热用线圈盘在加热时对金属材质的第一制冷管产生加热作用而导致第一制冷管内的冷媒被加热,影响烹饪器具的制冷效果。同时也避免了由于线圈盘对第一制冷管加热而造成烹饪器具故障损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制冷件包括:第二制冷管,第二制冷管盘绕于储液件的外部或内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制冷件包括第二制冷管,第二制冷管盘绕于储液件的外部或内部,进而可以在储液件的内部过外部对储液件进行降温,并且,盘绕的形式,增加了第二制冷件与储液件的换热面积,从而增加了对储液件的降温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储液件的外壁设置有凹槽,第二制冷管位于凹槽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储液件的外壁设置有凹槽,第二制冷管位于凹槽内。具体地,可以在储液件的周侧设置凹槽,第二制冷管嵌入凹槽,也可以在储液件的底部设置凹槽,第二制冷管在凹槽内盘绕,进而降低储液件和第二制冷管的整体占用空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壳体,容器设于壳体;盖体,设于壳体,可盖扣于容器,输送部的至少部分设于盖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盖体,盖体设于壳体,并可盖扣在容器上,其中,输送部的至少部分设于盖体,进而通过盖体向容器内部输送液体,进而提高向容器输送的位置,进而可以过大向容器内部的洒水面积,提升快速烹饪的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输送部包括出水口,出水口与容器的内部相连通,输送部的部分穿过盖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输送部由外部穿过盖体,出水口和容器的内部相连通,输送部的部分穿过盖体,进而利用输送部的出水口向容器内部洒水,该方式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输送部包括:第一管路,一端与储液件相连接;出水接头,设于壳体,出水接头的一端与第一管路的另一端相连接;进水接头,设于盖体,进水接头的一端和出水接头的另一端为活动连接;第二管路,设于盖体,第二管路一端与进水接头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二管路的另一端和容器的内部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输送部包括第一管路、出水接头、进水接头和第二管路,其中,出水接头设于壳体,进水接头位于盖体,出水接头和进水接头可活动的连接,进而在盖体开启时,出水接头和进水接头断开连接,能避免开盖时误操作将水喷出,在盖体关闭时,出水接头和进水接头相连接,进而第一管路连接储液件和出水接头,第二管路连通进水接头和容器的内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出水接头与进水接头的连接处设置有硅胶密封;或出水接头与进水接头均为磁性件且出水接头与进水接头相吸附;或出水接头与进水接头为嵌套连接;或进水接头与出水接头相耦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在出水接头与进水接头的连接处设置硅胶密封;或将出水接头与进水接头均设置为磁性件且出水接头与进水接头相吸附;或将出水接头与进水接头设置为嵌套连接;或将进水接头与出水接头设置为相耦合,从而提升出水接头和进水接头连接的紧密性,避免进水接头与出水接头的连接处漏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基于制冷装置包括第一压缩机的情况,制冷装置还包括:第一冷凝器,与第一压缩机连接;第一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一节流件,第一制冷件和第一节流件串联以构成第一换热流路,第一压缩机连接,第一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二制冷件和第一节流件串联以构成第二换热流路。
在该技术方案中,制冷装置包括:第一节流件和第一冷凝器,从而以第一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一节流件和第一制冷件形成一个第一换热流路,以第一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一节流件和第二制冷件形成一个第二换热流路,即以冷媒的蒸发和冷凝等变化实现换热,从而使得第一制冷件呈现低温状态,再以第一制冷件对腔体进行降温,使得第二制冷件呈现低温状态,再以第二制冷件对储液件进行降温。并且,第一压缩机压缩冷媒换热效率较高,制冷效果佳,而相对于房间而言,腔体和储液件的空间要小得多,进而可以采用小功率的第一压缩机,从而实现节能的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基于制冷装置包括第二压缩机和第三压缩机的情况,制冷装置包括:第二冷凝器,与第二压缩机连接;第二节流件,第二压缩机、第二冷凝器、第二节流件和第一制冷件串联以构成第三换热流路;第三冷凝器,与第三压缩机连接;第三节流件,第三压缩机、第三冷凝器、第三节流件和第二制冷件串联以构成第四换热流路。
在该技术方案中,制冷装置包括:第二压缩机、第二冷凝器和第二节流件,从而以第二压缩机、第二冷凝器、第二节流件和第一制冷件形成一个第三换热流路,以第三压缩机、第三冷凝器、第三节流件和第二制冷件形成一个第四换热流路,即以冷媒的蒸发和冷凝等变化实现换热,从而使得第一制冷件呈现低温状态,再以第一制冷件对腔体进行降温,使得第二制冷件呈现低温状态,再以第二制冷件对储液件进行降温。并且,第二压缩机和第三压缩机压缩冷媒换热效率较高,制冷效果佳,而相对于房间而言,腔体和储液件的空间要小得多,进而可以采用小功率的第二压缩机和第三压缩机,从而实现节能的效果。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隔热件,隔热件设于储液件与制冷装置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储液件和制冷装置之间设置隔热件,进而避免制冷装置工作发热对储液件的影响,确保储液件内的液体处于低温状态,并且,提升烹饪器具的节能性。并且,隔热件减少了烹饪器具内冷热交互的效果,减少冷凝水的产生,提升烹饪器具的安全性。
具体地,隔热件可以设置在储液件和第一压缩机之间,或者隔热件设置在储液件和制冷装置的第二压缩机与第三压缩机之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隔热件包括隔热侧和吸热侧,隔热侧位于吸热侧背离制冷装置的一侧;或隔热件上设有至少一个通孔,通孔的第一端的通过面积大于第二端的通过面积,第一端朝向制冷装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隔热件朝向制冷装置的一侧为吸热侧,背离制冷装置的一侧为隔热侧,从而吸收制冷装置的热量,进一步减少冷热交互的效果,减少冷凝水的产生,提升烹饪器具的安全性。或
在隔热件上设置至少一个通孔,通孔朝向制冷装置的第一端的通过面积,大于背离制冷装置的第二端的通过面积,因此,利用膨胀阀的原理,对由制冷装置侧流向储液件侧的气流进行降温,从而起到隔热效果。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制冷装置、第一制冷件、第二制冷件和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制冷装置、第一制冷件、第二制冷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制冷装置、第一制冷件和第二制冷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制冷装置、第一制冷件和第二制冷件的流路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第一制冷件和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第一制冷管和容器的爆炸图;
图10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第一制冷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第一制冷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第一制冷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图12所示的第一制冷管G-G方向剖视图;
图14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第一制冷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第一制冷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第一制冷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图16所示的第一制冷件H-H方向剖视图;
图18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制冷装置和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19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制冷装置和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0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制冷装置、水箱、第二制冷件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1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2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2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烹饪器具,110容器,120第一制冷件,122第一制冷管,124隔离件,126隔磁件,130储液件,140输送部,142第一管路,144出水接头,146进水接头,148第二管路,150第二制冷件,160制冷装置,162第一压缩机,164第一冷凝器,166第一节流件,172第一控制阀,174第二控制阀,180壳体,190盖体,200隔热件,210加热件,220风机,230罩体,242第一导流孔,244第二导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22来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100,包括:容器110、第一制冷件120和制冷装置160。其中,第一制冷件120和制冷装置160相连接,进而制冷装置160可以制冷量分配给第一制冷件120,而第一制冷件120可以对容器110进行降温。具体地,容器110具有腔体,第一制冷件120可以对容器110的腔体进行降温。
本发明提供的烹饪器具100,包括容器110、第一制冷件120和制冷装置160,其中,容器110包括腔体,以便于在腔体内盛放物料,进行烹饪。具体地,物料可以是谷物、水果、蔬菜、水、牛奶等食材,或多种食材混合。
并且,制冷装置160与第一制冷件120相连接,由第一制冷件120为腔体进行降温,从而可以在烹饪器具100进行预约过程中的防止细菌的滋生,在烹饪完成实现物料的快速降温,并且,在腔体内留有剩余物料时,可以直接对剩余物料进行保鲜,而无需将物料放入冰箱。
进一步地,如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储液件130、第二制冷件150和输送部140。输送部140可输送介质,以对腔体进行降温。
具体地,输送部140可以连通储液件130和容器110内部的腔体,并且,第二制冷件150和制冷装置160相连接,进而制冷装置160可以制冷量分配给第二制冷件150,而第二制冷件150可以对储液件130进行降温。具体地,储液件130可以存放液体,例如:水。
第二制冷件150和制冷装置160相连接,从而通过第二制冷件150为储液件130进行降温,并且,储液件130中的液体可以通过输送部140输送进入腔体,以实现向腔体的自动输送。并且,基于热胀冷缩的原理,若在腔体内的物料处于较高的温度时,向腔体内输送降温后的液体,可以使高温物料与低温液体相接触,从而使得物料的表面破裂,加速物料的吸水性,进而加快物料的成熟速度,从而缩短烹饪时间。
同时,这样的制冷方式,还可以实现烹饪器具100的制造冷品,例如:利用第二制冷件150、储液件130和输送件向烹饪器具100内输入冷的水、果汁或牛奶等,再利用第一制冷件120对腔体进行降温,从而得到冷的食物,例如:冰淇淋、冰沙或炒冰等。
由于输入的液体介质是经第二制冷件150制冷后的,进而极大地加快了制作冷品的速度。
具体地,输送部140,包括输液管和泵体,进而可以将储液件130内的液体输送进入容器110内部,其中,输送部140输送的液体可以是经过第二制冷件150进行将温度的液体,也可以是未进行降温的液体。
储液件130可以是水箱,具有注水口,或者水箱具有水箱盖。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制冷装置160包括第一压缩机162,第一制冷件120和第二制冷件150以串联的形式与制冷装置160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制冷件120和第二制冷件150可以串联,即在一个换热流路中接入两个制冷件,进而简化了流路的布置方式,降低了生产成本。
具体地,在第一压缩机162工作时,第一压缩机162吸入冷媒,并压缩冷媒排入第一冷凝器164,冷媒在第一冷凝器164释放热量后,经过第一节流件166的节流后进入第一制冷件120,从而在第一制冷件120内吸热,进而实现通过第一制冷件120对容器110的降温效果,由第一制冷件120流出再进入第二制冷件150,从而在第二制冷件150内吸热,进而实现通过第二制冷件150对储液件130的降温效果。
当然,冷媒也可以先流入第二制冷件150,具体地,在第一压缩机162工作时,第一压缩机162吸入冷媒,并压缩冷媒排入第一冷凝器164,冷媒在第一冷凝器164释放热量后,经过第一节流件166的节流后进入第二制冷件150,从而在第二制冷件150内吸热,进而实现通过第一制冷件120对储液件130的降温效果,由第二制冷件150流出再进入第一制冷件120,从而在第一制冷件120内吸热,进而实现通过第一制冷件120对容器110的降温效果。
实施例3:
如图7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制冷装置160包括第一压缩机162,第一制冷件120和第二制冷件150以并联的形式与制冷装置160相连接。
第一制冷件120和第二制冷件150可以并联,即进而可以独立的对第一制冷件120和第二制冷件150进行控制,进而简化了流路的布置方式,降低了生产成本。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制冷装置160包括第二压缩机和第三压缩机,第一制冷件120与第二压缩机相连接,第二制冷件150与第三压缩机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制冷装置160包括第二压缩机和第三压缩机,第一制冷件120与第二压缩机相连接,第二制冷件150与第三压缩机相连接,从而使得第一制冷件120和第二制冷件150分别采用独立的冷源,确保第一制冷件120和第二制冷件150均有足够的冷量,确保对腔体的降温效果。
实施例5:
在实施例3或实施例4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以控制阀对第一制冷件120和第二制冷件150进行控制。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制冷件120和第二制冷件150为并联,并以控制阀控制第一制冷件120和第二制冷件150的开启或关闭,进而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分配制冷装置160的冷量。
例如:需要对容器110降温,而无需对储液件130进行降温时,通过控制阀关闭第二制冷件150,开启第一制冷件120;需要对储液件130降温,而无需对容器110进行降温时,通过控制阀关闭第一制冷件120,开启第二制冷件150;需要对储液件130降温,也需要对容器110进行降温时,通过控制阀开启第一制冷件120和第二制冷件150,进而可以提升对单一器件的降温效果,并且,提升对第一制冷件120和第二制冷件150的控制能力。
具体地,可以在第一制冷件120的一端设置控制阀。
可以在第二制冷件150的一端设置控制阀。
在第一制冷件120的两端设置控制阀。
在第二制冷件150的两端设置控制阀。
实施例6:
如图7所示,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172,第一控制阀172为三通控制阀。
具体地,第一控制阀172包括第一工作口A、第二工作口B和第三工作口C,第一工作口A与制冷装置160相连接,第二工作口B与第一制冷件120的一端相连接,第三工作口C和第二制冷件150的一端相连接。
第一控制阀172至少包括:第一工作口A和第二工作口B导通、第一工作口A和第三工作口C断开的第一状态,第一工作口A和第三工作口C导通、第一工作口A和第二工作口B断开的第二状态。
当然,第一控制阀172还可以包括:第一工作口A和第二工作口B导通、第一工作口A和第三工作口C导通的第三状态,第一工作口A和第三工作口C断开、第一工作口A和第二工作口B断开的第四状态。
控制阀还包括:第二控制阀174,第二控制阀174为三通控制阀。
具体地,第二控制阀174包括第四工作口D、第五工作口E和第六工作口F,第四工作口D与制冷装置160相连接,第五工作口E与第一制冷件120的另一端相连接,第六工作口F和第二制冷件150的另一端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控制第一控制阀172和第二控制阀174来控制第一制冷件120和第二制冷件150。
第二控制阀174至少包括:第四工作口D和第五工作口E导通、第四工作口D和第六工作口F断开的第五状态,第四工作口D和第六工作口F导通、第四工作口D和第五工作口E断开的第六状态。
当然,第二控制阀174还可以包括:第四工作口D和第五工作口E导通、第四工作口D和第六工作口F导通的第七状态,第四工作口D和第五工作口E断开、第四工作口D和第六工作口F断开的第八状态。
在具体应用中,如需要单独开启第一制冷件120,则控制第一控制阀172处于第一状态,第二控制阀174处于第五状态。
如需要单独开启第二制冷件150,则控制第一控制阀172处于第二状态,第二控制阀174处于第六状态。
如需要同时开启第一制冷件120第二制冷件150,则控制第一控制阀172处于第三状态,第二控制阀174处于第七状态。
如需要同时关闭第一制冷件120第二制冷件150,则控制第一控制阀172处于第四状态,第二控制阀174处于第八状态。
具体地,第一工作口A和第一节流件166相连接,第四工作口D和第一压缩机162相连接。
实施例7:
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控制阀包括: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五控制阀和第六控制阀。
第三控制阀为二通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的一端与制冷装置160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制冷件120的一端相连接。
第四控制阀为二通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的一端与制冷装置160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制冷件150的一端相连接。
第五控制阀为二通控制阀,第五控制阀的一端与制冷装置160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制冷件120的另一端相连接。
第六控制阀为二通控制阀,第六控制阀的一端与制冷装置160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制冷件150的另一端相连接。
在具体应用中,如需要单独开启第一制冷件120,则控制第三控制阀处于开启状态,第四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第五控制阀处于开启状态,第六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
如需要单独开启第二制冷件150,则控制第三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第四控制阀处于开启状态,第五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第六控制阀处于开启状态。
如需要同时开启第一制冷件120第二制冷件150,则控制第三控制阀处于开启状态,第四控制阀处于开启状态,第五控制阀处于开启状态,第六控制阀处于开启状态。
如需要同时关闭第一制冷件120第二制冷件150,则控制第三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第四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第五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第六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
实施例8:
如图4、图5、图6、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所示,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7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制冷件120包括:盘绕于容器110外部的第一制冷管122。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制冷件120包括盘然在容器110外壁的第一制冷管122,进而使得容器110与第一制冷件120的形状相契合,增加第一制冷件120与容器110的换热面积,提升对容器110的降温效果。
具体地,容器110可以具有外底壁、外侧壁、过渡部、敞开口、腔体内。
第一制冷管122可以盘绕在,容器110的外底壁、外侧壁和过渡部之中的至少一者上。
实施例9:
如图14、图15、图16和图17所示,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8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制冷件120还包括:隔磁件126,设置在第一制冷管122外。由于烹饪器具100具有加热件210加热件通常采用线圈加热盘,而线圈加热盘在加热时对金属材质的第一制冷管122产生加热作用而导致第一制冷管122内的冷媒被加热,影响烹饪器具100的制冷效果。因此,在第一制冷管122外设置隔磁件126,避免线圈加热盘对第一制冷关内的冷媒产生影响,提升制冷效率,节能环保。
具体地,隔磁件126包括:第一隔磁板、第二隔磁板,第一隔磁板贴合于容器110的部分外壁;第二隔磁板与第一隔磁板连接,并合围成容置空间;第一制冷管122设置在容置空间内。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制冷管122设置于有第一隔磁板和第二隔磁板围成的容置空间内,可以有效地防止线圈加热盘对金属材质的第一制冷管122产生加热作用,保证了第一制冷件120的稳定运行。进一步地,通过将第一隔磁板贴合于容器110的部分外壁,使得第一制冷管122能够接近容器110的外壁,从而进一步地保证了第一制冷管122的制冷效果。也就是,将第一制冷管122设计为具有隔磁效果的结构,从而在保证第一制冷管122的制冷效果的同时,还避免了线圈加热盘对第一制冷管122的加热,保证了线圈加热盘的加热效果。
具体地,第一隔磁板和第二隔磁板可以采用弱导磁性的材料制成,例如铝等铁钴镍含量少的金属或合金。
进一步地,第一制冷管122与第一隔磁板接触,以增强冷量的传递效果。
实施例10:
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实施例9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制冷件120还包括:隔离件124,隔离件124设于容置空间内。
具体地,第一隔磁板与第二隔磁板所围成的容置空间内,还可以设置有隔离件124,通过在容置空间内第一制冷管122的周围设置隔离件124,可以通过隔离件124对第一制冷管122起到保温作用,防止外界的热量对第一制冷管122的温度交换过程造成影响,保证制冷部的制冷效果。具体地,隔离件124可以采用耐温保温材料制成。
实施例11: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10中任一项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二制冷件150包括:绕于储液件130的外部或内部的第二制冷管。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制冷件150包括第二制冷管,第二制冷管盘绕于储液件130的外部,进而可以在储液件130的外部对储液件130进行降温,并且,盘绕的形式,增加了第二制冷件150与储液件130的换热面积,从而增加了对储液件130的降温效果。
第二制冷件150包括第二制冷管,第二制冷管盘绕于储液件130的内部,进而可以在储液件130的内部对储液件130进行降温,并且,盘绕的形式,增加了第二制冷件150与储液件130的换热面积,或直接与储液件130内部的液体接触,从而增加了对储液件130的降温效果。
实施例12: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在实施例11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储液件130可以设置凹槽,第二制冷管盘绕在凹槽的内部,并且,凹槽部分可采用金属材质,以增加换热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储液件的外壁设置有凹槽,第二制冷管位于凹槽内。
具体地,可以在储液件的周侧设置凹槽,第二制冷管嵌入凹槽,也可以在储液件的底部设置凹槽,第二制冷管在凹槽内盘绕,进而降低储液件和第二制冷管的整体占用空间。
当然,储液件130可以是环形结构,第二制冷管盘绕在储液件130的内圈。
进一步地,也可以在第二制冷件150上,罩设一个罩体230,储液件130的底部具有开孔,开口的边缘与罩体230相连接。具体地,罩体230为金属件。
实施例13:
如图1、图2、图3、图20、图21和图22所示,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12中任一项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壳体180和盖体190,容器110设置在壳体180内,盖体190与壳体180活动连接,例如:枢转连接,或可拆卸连接,进而使得盖体190与壳体180的可开启和关闭,从而实现以盖体190封闭容器110或使容器110敞开,进而实现容器110的烹饪效果。液体是由盖体190向容器110内洒落,可以增大液体的洒落面积,进而增大快速烹饪的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还包括盖体190,盖体190设于壳体180,并可盖扣在容器110上,其中,输送部140的至少部分设于盖体190,进而通过盖体190向容器110内部输送液体,进而提高向容器110输送的位置,进而可以过大向容器110内部的洒水面积,提升快速烹饪的效果。
实施例14:
如图1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输送部140的部分穿过盖体190,具体地,输送部140穿过盖体190的位置,并未盖体190盖扣在容器110上的位置,并且,输送部140的出水口与容器110的内部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输送部140由外部穿过盖体190,出水口和容器110的内部相连通,输送部140的部分穿过盖体190,进而利用输送部140的出水口向容器110内部洒水,该方式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
实施例15:
如图21和图22所示,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输送部140包括:第一管路142、出水接头144、进水接头146和第二管路148。出水接头144和进水接头146为活动连接。
其中,第一管路142的部分和出水接头144设置在壳体180,进水接头146和第二管路148设置在盖体190,进而随着盖体190的开启,出水接头144和进水接头146向分离,切断流路,即在盖体190开启后,第二管路148不会在进行喷水。
在盖体190关闭后,出水接头144和进水接头146向配合,使得流路完整,即只有在盖体190关闭后,第二管路148才会喷水。
在该实施例中,输送部140包括第一管路142、出水接头144、进水接头146和第二管路148,其中,出水接头144设于壳体180,进水接头146位于盖体190,出水接头144和进水接头146可活动的连接,进而在盖体190开启时,出水接头144和进水接头146断开连接,能避免开盖时误操作将水喷出,在盖体190关闭时,出水接头144和进水接头146相连接,进而第一管路142连接储液件130和出水接头144,第二管路148连通进水接头146和容器110的内部。
实施例16:
在实施例15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出水接头144与进水接头146的连接处设置有硅胶密封,例如:在出水接头144与进水接头146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密封垫,在盖体190关闭时,密封垫和出水接头144或进水接头146或另一个密封垫相抵,进而实现出水接头144与进水接头146之间的密封。
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在出水接头144与进水接头146的连接处设置硅胶密封,从而提升出水接头144和进水接头146连接的紧密性,避免进水接头146与出水接头144的连接处漏水。
或者,出水接头144与进水接头146均为磁性件且出水接头144与进水接头146相吸附,具体地,出水接头144为磁性件,进水接头146为可与磁性件相吸附的磁吸件,例如:铁等;或进水接头146为磁性件,出水接头144为可与磁性件相吸附的磁吸件,例如:铁等;或进水接头146和出水接头144均为磁性件。
在该实施例中,将出水接头144与进水接头146均设置为磁性件且出水接头144与进水接头146相吸附,从而提升出水接头144和进水接头146连接的紧密性,避免进水接头146与出水接头144的连接处漏水。
或者,出水接头144与进水接头146为嵌套连接,具体地,出水接头144可将进水接头146套设在内,或进水接头146可将出水接头144套设在内。
在该实施例中,将出水接头144与进水接头146设置为嵌套连接,从而提升出水接头144和进水接头146连接的紧密性,避免进水接头146与出水接头144的连接处漏水。
或者,进水接头146与出水接头144相耦合,具体地,进水接头146与出水接头144的形状向适配,在盖体190关闭时,进水接头146与出水接头144完全相抵。
在该实施例中,将进水接头146与出水接头144设置为相耦合,从而提升出水接头144和进水接头146连接的紧密性,避免进水接头146与出水接头144的连接处漏水。
实施例17: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16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制冷装置160包括:第一压缩机162、第一冷凝器164、第一节流件166。其中,第一冷凝器164、第一节流件166、第一压缩机162、第一制冷件120串联以构成第一换热流路;第一冷凝器164、第一节流件166、第一压缩机162、第二制冷件150串联以构成第二换热流路。
在该实施例中,以第一压缩机162、第一冷凝器164、第一节流件166和第一制冷件120串联成一个第一换热流路,具体地,可在换热流路中,充入冷媒。在第一压缩机162工作时,第一压缩机162吸入冷媒,并压缩冷媒排入第一冷凝器164,冷媒在第一冷凝器164释放热量后,经过第一节流件166的节流后进入第一制冷件120,从而在第一制冷件120内吸热,进而实现通过第一制冷件120对容器110的降温效果。
以第一压缩机162、第一冷凝器164、第一节流件166和第二制冷件150串联成一个第二换热流路,具体地,可在换热流路中,充入冷媒。在第一压缩机162工作时,第一压缩机162吸入冷媒,并压缩冷媒排入第一冷凝器164,冷媒在第一冷凝器164释放热量后,经过第一节流件166的节流后进入第二制冷件150,从而在第二制冷件150内吸热,进而实现通过第二制冷件150对储液件130的降温效果。
并且,第一压缩机162压缩冷媒换热效率较高,制冷效果佳,同时,烹饪器具100的空间较小,进而可以采用小功率的第一压缩机162,从而实现节能的效果。
具体地,第一压缩机162、第一冷凝器164、第一节流件166和第一制冷件120通过管路连接,第一压缩机162、第一冷凝器164、第一节流件166和第二制冷件150通过管路连接,第一节流件166可以是节流阀或毛细管。
进一步地,第一冷凝器164的一侧设置有风机220,进而提升第一冷凝器164侧的换热效率。
实施例18:
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16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制冷装置160包括:第二压缩机、第二冷凝器和第二节流件,其中,第二压缩机、第二冷凝器、第二节流件和第一制冷件120串联以构成第三换热流路。
制冷装置160还包括:第三压缩机、第三冷凝器和第三节流件,其中,第三压缩机、第三冷凝器、第三节流件和第二制冷件150串联以构成第四换热流路。
在该实施例中,制冷装置包括:第二压缩机、第二冷凝器和第二节流件,从而以第二压缩机、第二冷凝器、第二节流件和第一制冷件120形成一个第三换热流路,以第三压缩机、第三冷凝器、第三节流件和第二制冷件150形成一个第四换热流路,即以冷媒的蒸发和冷凝等变化实现换热,从而使得第一制冷件120呈现低温状态,再以第一制冷件120对腔体进行降温,使得第二制冷件150呈现低温状态,再以第二制冷件150对储液件130进行降温。并且,第二压缩机和第三压缩机压缩冷媒换热效率较高,制冷效果佳,而相对于房间而言,腔体和储液件的空间要小得多,进而可以采用小功率的第二压缩机和第三压缩机,从而实现节能的效果。
实施例19:
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实施例17或实施例18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设置在储液件130与制冷装置之间的隔热件200。具体地,隔热件200设置在储液件130和第一压缩机162之间。或者,隔热件200设置在储液件130和第二压缩机与第三压缩机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压缩机162或第二压缩机与第三压缩机工作时热量较高,因此,在储液件130和第一压缩机162或第二压缩机与第三压缩机之间设置隔热件200,可以降低甚至避免第一压缩机162或第二压缩机与第三压缩机工作发热对储液件130的影响,确保储液件130内的液体处于低温状态,并且,提升烹饪器具100的节能性。
并且,隔热件200减少了烹饪器具100内冷热交互的效果,减少冷凝水的产生,提升烹饪器具100的安全性。
具体地,隔热件200为隔热板,立设于第一压缩机162或第二压缩机与第三压缩机和储液件130之间,或者,隔热件200也可以将储液件130和第二制冷件150包覆在内。并且,隔热件200的形状可以根据第一压缩机162或第二压缩机与第三压缩机或水箱的形状设置,进而可以更好的区隔第一压缩机162或第二压缩机与第三压缩机和水箱。
进一步地,隔热件200可以与壳体180或底座一体成型、分体连接,或通过其他介质连接如螺钉、礠吸、卡接、过盈等方式连接。
实施例20:
在实施例19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隔热件200包括隔热侧和吸热侧,隔热侧位于吸热侧背离第一压缩机162或第二压缩机与第三压缩机的一侧,吸热侧朝向第一压缩机162或第二压缩机与第三压缩机,隔热侧朝向储液件130。
在该实施例中,隔热件200朝向第一压缩机162或第二压缩机与第三压缩机的一侧为吸热侧,背离第一压缩机162或第二压缩机与第三压缩机的一侧为隔热侧,从而吸收第一压缩机162或第二压缩机与第三压缩机的热量,进一步减少冷热交互的效果,减少冷凝水的产生,提升烹饪器具100的安全性。
并且,由于吸收了第一压缩机162或第二压缩机与第三压缩机产生的热量,进而降低了烹饪器具100内的温度,避免器件在高温下运行照成起火,烧坏等情况的发生。
实施例21:
在实施例19或实施例20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隔热件200上设有至少一个通孔,通孔的第一端的通过面积大于第二端的通过面积,第一端朝向第一压缩机162或第二压缩机与第三压缩机。
在该实施例中,在隔热件200上设置至少一个通孔,通孔朝向第一压缩机162或第二压缩机与第三压缩机的第一端的通过面积,大于背离第一压缩机162或第二压缩机与第三压缩机的第二端的通过面积,因此,利用节流的原理,对由第一压缩机162或第二压缩机与第三压缩机侧流向储液件130侧的气流进行降温,从而起到隔热效果。
并且,由于降低了第一压缩机162或第二压缩机与第三压缩机产生的热量,进而降低了烹饪器具100内的温度,避免器件在高温下运行照成起火,烧坏等情况的发生。
实施例22:
在实施例19至实施例21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隔热件200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塑料隔热件、橡胶隔热件、脂类隔热件。
在该实施例中,隔热件200包括塑料隔热件、橡胶隔热件、脂类隔热件中的一种或多种。
实施例23:
如图18所示,在实施例19至实施例21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沿烹饪器具100的高度方向,隔热件200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压缩机162高度的2/3,或第二压缩机与第三压缩机最高高度的2/3。
在该实施例中,沿烹饪器具100的高度方向,隔热件200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压缩机162高度的2/3,从而保证对第一压缩机162具有足够的隔热效果。或沿烹饪器具100的高度方向,隔热件200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压缩机与第三压缩机最高高度的2/3,从而保证对第二压缩机与第三压缩机最高高度的2/3具有足够的隔热效果。
例如:隔热件200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压缩机162高度的2/3;隔热件200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压缩机162高度的3/4;隔热件200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压缩机162高度;隔热件200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压缩机162高度的N倍,N为大于1的数。
实施例24:
在实施例19至实施例23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隔热件200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01cm且小于或等于10cm。
在该实施例中,隔热件200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01cm且小于或等于10cm,从而在保证对第一压缩机162的隔热效果的同时,减少烹饪器具100的体积。
具体地,隔热件200的厚度可以是0.1cm、0.2cm、0.3cm、0.8cm、1cm、1.8cm、5cm、8cm等。
实施例25:
在实施例19至实施例24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隔热件200为多层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隔热件200为多层结构,进而利用多层结构的隔热件200,提升隔热效果,并可以利用不同层的不同结构,实现其他效果,例如:导能、导流等。
实施例26:
如图20所示,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25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的底部设置有导流孔。具体地,导流孔可以设置在壳体180的底部,或侧面靠近底部的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导流孔,设置在壳体180的底部,或设置在壳体180的侧面,低于制冷装置160的位置,具体地,可以是侧面与底部的相交处,进而将烹饪器具100的冷凝水排出烹饪器具100,避免短路等故障的发生,提升烹饪器具100的安全性。
具体地,导流孔包括第一导流孔242和第二导流孔244,即在壳体180的底部隔出上部与下部两个空间,上部空间用于放置制冷装置160、水箱等,下部空间用于避免器件与冷凝水接触,进而在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之间的隔板上,设置有第一导流孔242,进而可以将冷凝水导入下部空间,在通过设置在下部空间底部的第二导流孔244,将冷凝水导出壳体180,进而提升烹饪器具100的安全性,避免冷凝水与器件接触导致器件的故障。
进一步地,隔热件200可以环绕部分第一压缩机162,即在第一压缩机162的底部也设置有隔热件200,进而可以在隔热件200上也设置导流孔,进而避免冷凝水与第一压缩机162接触。
导流孔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任一形状。
实施例27:
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26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电饭煲、水壶、料理机、电压力锅。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可以是电饭煲、水壶、料理机、电压力锅中的任一者。
实施例28: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提供的烹饪器具100包括盖体190、内锅、锅体、第一制冷件120、第二制冷件150、水箱、制冷装置160。
制冷装置160包括第一压缩机162、第一冷凝器164、第一节流件166。
第二制冷件150的上方设置水箱,第一制冷件120设置在锅体的下方并和锅体外壁接触。具体可以是第一制冷件120和锅体的底壁接触。
第一制冷件120和第二制冷件150之间由管路连接而成。
第二制冷件150外套设一金属件,金属件为水箱的一部分,即金属件深入水箱的内部,第二制冷件150也可以环绕的设置在水箱的侧壁。
如图7所示,制冷装置160的管理中还包括第一控制阀172和第二控制阀174,第一控制阀172设置在毛细管和第一制冷件120、第二制冷阀之间,通过管路连接。第二控制阀174设置在第一制冷件120、第二制冷件150和第一压缩机162之间,通过管路连接。其中,第一制冷阀具有第一工作口A、第二工作口B、第三工作口C三个工作口,第二制冷阀具有第四工作口D、第五工作口E、第六工作口F三个工作口。
第一制冷件120和第二制冷件150根据具体的烹饪要求,通过控制阀可以实现同时工作或单独工作,具体的实施如:
锅体快速降温的控制方法:制冷装置160向第一制冷件120分配冷量,第一制冷件120工作对锅体进行降温,第一控制阀172的AB通、第二控制阀174的DE通,就可以实现对锅体全功率制冷。
如只需对水箱中的水进行降温的控制方法::制冷装置160向第二制冷件150分配冷量,第二制冷件150工作对水箱进行降温,第一控制阀172的AC通、第二控制阀174的DF通,就可以实现对水箱进行降温,主要是用于长时间的预约食物低温保湿,改善食物口感。
实施例29:
如图18至图20所示,本发明提供的烹饪器具100还包括隔热板,由于烹饪器具100的水箱内用于容纳吸收、传递能量的介质,该介质可以是水,并且,还具有第一压缩机162,而第一压缩机162在运行时会产生热量。因此,在水箱和第一压缩机162之间还设置有隔热件200。
即在第一压缩机162与水箱之间设有隔热件200,隔绝两者之间热量的传递,隔热件200包括不限于如水箱和第一压缩机162所在区域为分体结构或一体化结构的壳体180或底座上,设置的隔热板结构;
隔热件200可以具有一些效能,例如:具有分隔、导流、导能、复合吸热隔热(一面吸热一面阻热)、过滤隔热(风从大孔通过小孔降温)等功能;
隔热件200可以是:塑料、导热系数较低材质(如:发泡脂类、橡胶)、复合材料等。
隔热件200以烹饪器具100的高度方向为基准,即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的方向:隔热件200的高度大于第一压缩机162的高度的2/3,隔热件200的厚度0.01cm-10cm之间、例如:0.2cm,层数可以是1至5层,例如:1层。
隔热件200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围绕第一压缩机162形状设置的形状如规则形状、不规则形状等。
隔热件200的与壳体180或底座的连接方式:包括不限于与组件一体成型、分体连接,通过其他介质连接如螺钉、礠吸、卡接、过盈等。
隔热件200的下侧区域有导流孔,防止极端温度环境产生的冷凝水与器具的其他部件接触,导流孔有将冷凝水导出烹饪器具100外部的作用。
导流孔形状包括不限于规则、不规则形状,位置包括不限于组件的结构上、结构外(导流通道、管路)等。
进而利用隔热板避免出现,部件温度异常,造成如短接、起火风险、水箱温度能量散失等问题。
本发明通过在第一压缩机162和水箱之间设置隔热件200来区隔高温部件和低温部件之间的能量传递,确保了冷区、热区的温度稳定性,防止水箱能量散失,在极端温度环境下可聚集冷凝水、防止异常风险。
实施例30:
如图8至图17所示,本发明提供的烹饪器具100包括:盖体190,锅体,锅体内设有腔体,壳体180,控制件,第一制冷件120,制冷装置160。
制冷装置160,包括第一冷凝器164,第一压缩机162,管路,毛细管,第二制冷件150等。
第一制冷件120在锅体附近,第一制冷件120的冷量可作用于锅体,检测装置等,第一制冷件120的位置可以在锅体的侧面,或底面,或侧面和底面之间的过渡部。为了使小量食材也能够快速冷却,第一制冷件120位置在锅体侧面靠下的位置。
第一制冷件120与内锅的匹配形状,锅体轮廓和第一制冷件120的截面仿型,提高接触面积,提高制冷效果。第一制冷管122绕制成螺旋管。第一制冷管122外包铝板,增加冷却效果,锅体与铝板接触。并且,为了增加制冷保温效果,铝板内填充隔离件124,隔离件124是保温材料,优选耐温保温材料。
实施例31:
如图21和图2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烹饪器具100,出水接头144设置在壳体180上,盖体190对应位置设有进水接头146,连接水箱与出水接头144的第一管路142,部分位于壳体180内。
当盖体190打开时,出水接口与进水接口断开,能避免开盖时误操作将水喷出;当盖体190合上时,出水接口与进水接口之间形成密封接触,此时启动泵体即可抽水。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器,所述容器包括腔体;
第一制冷件,被配置为适于对所述容器进行降温;
储液件;
输送件,与所述储液件相连通,所述输送件可输送介质,以对所述腔体进行降温;
第二制冷件,被配置为适于对所述储液件进行降温;
制冷装置,所述第一制冷件和所述第二制冷件与所述制冷装置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装置包括第一压缩机,
所述第一制冷件和所述第二制冷件以并联的形式与所述第一压缩机相连接;或
所述第一制冷件和所述第二制冷件以串联的形式与所述第一压缩机相连接;
或者
所述制冷装置包括第二压缩机和第三压缩机,
所述第一制冷件与所述第二压缩机相连接,所述第二制冷件与所述第三压缩机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第一制冷件和所述第二制冷件以并联的形式与所述制冷装置相连接的情况,或所述第一制冷件与所述第二压缩机相连接,所述第二制冷件与所述第三压缩机相连接的情况,
所述第一制冷件和所述第二制冷件的至少一端分别设置有控制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包括:
第一控制阀,具有第一工作口A、第二工作口B和第三工作口C,所述第一工作口A与所述制冷装置相连接,第二工作口B与所述第一制冷件的一端相连接,第三工作口C和第二制冷件的一端相连接;
第二控制阀,具有第四工作口D、第五工作口E和第六工作口F,所述第四工作口D与所述制冷装置相连接,第五工作口E与所述第一制冷件的另一端相连接,第六工作口F和第二制冷件的另一端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包括:
第三控制阀,一端与所述制冷装置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制冷件的一端相连接;
第四控制阀,一端与所述制冷装置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制冷件的一端相连接;
第五控制阀,一端与所述制冷装置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制冷件的另一端相连接;
第六控制阀,一端与所述制冷装置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制冷件的另一端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件包括:
第一制冷管,所述第一制冷管盘绕于所述容器的外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件还包括:
隔离件,设于所述第一制冷管的外侧;
隔磁件,设于所述隔离件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冷件包括:
第二制冷管,所述第二制冷管盘绕于所述储液件的外部或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液件的外壁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制冷管位于所述凹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壳体,所述容器设于所述壳体;
盖体,设于所述壳体,可盖扣于所述容器,所述输送部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盖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部包括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容器的内部相连通,所述输送部的部分穿过所述盖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部包括:
第一管路,一端与所述储液件相连接;
出水接头,设于壳体,所述出水接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路的另一端相连接;
进水接头,设于所述盖体,所述进水接头的一端和所述出水接头的另一端为活动连接;
第二管路,设于所述盖体,所述第二管路一端与所述进水接头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二管路的另一端和所述容器的内部相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水接头与所述进水接头的连接处设置有硅胶密封;或
所述出水接头与所述进水接头均为磁性件且所述出水接头与所述进水接头相吸附;或
所述出水接头与所述进水接头为嵌套连接;或
所述进水接头与所述出水接头相耦合。
14.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制冷装置包括所述第一压缩机的情况,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
第一冷凝器,与所述第一压缩机连接;
第一节流件,所述第一压缩机、所述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一节流件、和所述第一制冷件串联以构成第一换热流路,所述第一压缩机连接,所述第一压缩机、所述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一节流件和所述第二制冷件串联以构成第二换热流路。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制冷装置包括所述第二压缩机和所述第三压缩机的情况,所述制冷装置包括:
第二冷凝器,与所述第二压缩机连接;
第二节流件,所述第二压缩机、所述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二节流件和所述第一制冷件串联以构成第三换热流路;
第三冷凝器,与所述第三压缩机连接;
第三节流件,所述第三压缩机、所述第三冷凝器、所述第二节流件和所述第二制冷件串联以构成第四换热流路。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隔热件,所述隔热件设于所述储液件与所述制冷装置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件包括隔热侧和吸热侧,所述隔热侧位于所述吸热侧背离所述制冷装置的一侧;或
所述隔热件上设有至少一个通孔,通孔的第一端的通过面积大于第二端的通过面积,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制冷装置。
CN202011356304.3A 2020-11-27 2020-11-27 烹饪器具 Active CN1145575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56304.3A CN114557587B (zh) 2020-11-27 2020-11-27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56304.3A CN114557587B (zh) 2020-11-27 2020-11-27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57587A true CN114557587A (zh) 2022-05-31
CN114557587B CN114557587B (zh) 2023-04-28

Family

ID=81712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56304.3A Active CN114557587B (zh) 2020-11-27 2020-11-27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57587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11580A1 (en) * 2003-07-14 2005-01-20 Ziegler Alan T. Liquid delivery system with horizontally displaced dispensing point
CN201335586Y (zh) * 2008-12-02 2009-10-28 李炽东 连接自来水净化冷热直饮机的全密封控制装置
CN105615607A (zh) * 2014-10-25 2016-06-01 姚凌 一种减少排放蒸汽的煮饭菜机
CN206761472U (zh) * 2016-12-30 2017-12-19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设备
CN206822508U (zh) * 2017-01-20 2018-01-02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烹饪器具
CN109303467A (zh) * 2017-07-28 2019-02-05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CN111000456A (zh) * 2019-12-31 2020-04-14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烤箱
CN211533892U (zh) * 2019-09-29 2020-09-22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111825330A (zh) * 2019-04-15 2020-10-27 肖特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加热食物的设备以及用于加热食物的表面元件
CN211883463U (zh) * 2019-12-28 2020-11-10 中山市广隆燃具电器有限公司 烤箱内置式进水烹饪结构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11580A1 (en) * 2003-07-14 2005-01-20 Ziegler Alan T. Liquid delivery system with horizontally displaced dispensing point
CN201335586Y (zh) * 2008-12-02 2009-10-28 李炽东 连接自来水净化冷热直饮机的全密封控制装置
CN105615607A (zh) * 2014-10-25 2016-06-01 姚凌 一种减少排放蒸汽的煮饭菜机
CN206761472U (zh) * 2016-12-30 2017-12-19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设备
CN206822508U (zh) * 2017-01-20 2018-01-02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烹饪器具
CN109303467A (zh) * 2017-07-28 2019-02-05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CN111825330A (zh) * 2019-04-15 2020-10-27 肖特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加热食物的设备以及用于加热食物的表面元件
CN211533892U (zh) * 2019-09-29 2020-09-22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1883463U (zh) * 2019-12-28 2020-11-10 中山市广隆燃具电器有限公司 烤箱内置式进水烹饪结构
CN111000456A (zh) * 2019-12-31 2020-04-14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烤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57587B (zh) 2023-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548801U (zh) 烹饪器具
CN213882833U (zh) 烹饪器具
CN209655658U (zh) 真空保鲜冷藏电冰箱
CN111829276B (zh) 烹饪装置及制冷设备
CN104482698A (zh) 分体式制冷器具
CN201438930U (zh) 多功能饮水机
CN111419077A (zh) 一种具有制冷功能的烹饪设备
CN104555109B (zh) 结合食品配送的模块化冰箱
CN202361740U (zh) 一种多功能家用冷暖箱
CN113812838B (zh) 烹饪器具
CN104976859A (zh) 电子冷热一体柜
CN114557587A (zh) 烹饪器具
WO2024001904A1 (zh) 具有制冰功能的便携式冰箱
CN214548800U (zh) 烹饪器具
CN114587131B (zh) 烹饪器具
CN217441995U (zh) 一种防爆冷库的防爆制冷机组
CN216317058U (zh) 烹饪器具的烹饪基座和烹饪器具
CN213721374U (zh) 家用电器
CN214964489U (zh) 烹饪器具
CN214230878U (zh) 烹饪器具
CN214905896U (zh) 一种能制冷的蒸箱及具有其的集成灶
CN215383263U (zh) 用于具有多种烹饪功能一体机的煲具上的制冷组件
CN211049084U (zh) 一种蒸烤一体箱
CN114947544A (zh) 用于具有多种烹饪功能一体机的煲具上的制冷组件
CN106403339B (zh) 饮水机的制冷结构及饮水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