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48800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48800U
CN214548800U CN202022791879.XU CN202022791879U CN214548800U CN 214548800 U CN214548800 U CN 214548800U CN 202022791879 U CN202022791879 U CN 202022791879U CN 214548800 U CN214548800 U CN 2145488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compressor
cooking appliance
piece
refrig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79187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飞龙
郑博文
黄韦铭
刘化勇
羊小亮
瞿月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79187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488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488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488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容器,容器包括腔体;第一制冷件,被配置为适于对腔体进行降温;制冷装置,制冷装置的至少部分位于容器的上侧或下侧,制冷装置与第一制冷件相连接。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由第一制冷件为腔体进行降温,从而可以在烹饪器具进行预约过程中防止细菌的滋生,在烹饪完成实现物料的快速降温,并且,在腔体内留有剩余物料时,可以直接对剩余物料进行保鲜,而无需将物料放入冰箱,制冷装置的至少部分位于容器的上侧或下侧,进而在空间上,使得制冷装置和容器呈现一种纵向或半纵向的分布状态,从而减小了烹饪器具的占地面积,更便于烹饪器具的小型化。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烹饪器具,如电饭煲功能单一,只有加热功能,有时候用户烹煮的食材如米饭有剩的时候,如不将食物放在冰箱冷藏,就会很容易滋生细菌,不卫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容器,容器包括腔体;第一制冷件,被配置为适于对腔体进行降温;制冷装置,制冷装置的至少部分位于容器的上侧或下侧,制冷装置与第一制冷件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包括容器、第一制冷件和制冷装置,其中,容器包括腔体,以便于在腔体内盛放物料,进行烹饪。并且,制冷装置与第一制冷件相连接,由第一制冷件为腔体进行降温,从而可以在烹饪器具进行预约过程中防止细菌的滋生,在烹饪完成实现物料的快速降温,并且,在腔体内留有剩余物料时,可以直接对剩余物料进行保鲜,而无需将物料放入冰箱。
并且,进一步地,制冷装置的至少部分位于容器的上侧或下侧,具体地,在空间上,从而使得制冷装置和容器呈现一种纵向或半纵向的分布状态,从而减小了烹饪器具的占地面积,更便于烹饪器具的小型化。
并且,制冷装置的至少部分位于容器的上侧和下侧,进而提升或降低制冷装置的高度,从而用户使用时,若使用烹饪器具的同时,还启用其他炉灶类设备,则制冷装置可以避开炉灶的高度,避免炉灶加热时产生的热量对制冷装置的影响,并且,制冷装置中一般有风扇,调整制冷装置的高度避免了炉灶产生的油烟被风扇吸入产品内部,污染制冷装置。
进一步地,在制冷装置设置在容器下侧时,可降低烹饪器具的重心,并且增加了锅体的重量,进而避免了烹饪器具开盖时,容器跳动的问题。在制冷装置设置在容器的上侧时,可以增加盖体的重量,从而在松开盖体的开关时,盖体可以平稳的开启,不会由于容器内的蒸汽突跳动,从而可以在用户的预料范围内进行开盖的操作,保证烹饪器具的安全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冷凝器,与压缩机连接;节流件,与冷凝器相连接;第一制冷件包括第一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件和第一蒸发器依次串联,且第一蒸发器与压缩机连接,以构成换热流路。
在该技术方案中,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件,第一制冷件包括第一蒸发器,从而以压缩机、冷凝器、节流件和第一蒸发器形成一个换热流路,具体地,连接方式为,压缩机的一端连接冷凝器的一端,冷凝器的另一端连接节流件的一端,节流件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蒸发器的一端,第一蒸发器的另一端连接压缩机的另一端,进而形成一个换热回路,即以冷媒的蒸发和冷凝等变化实现换热,从而使得第一制冷件呈现低温状态,再以第一制冷件对腔体进行降温。并且,压缩机压缩冷媒换热效率较高,制冷效果佳,而相对于房间而言,腔体的空间要小得多,进而可以采用小功率的压缩机,从而实现节能的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储液件,储液件的至少部分位于容器的上侧或下侧;输送部,一端和储液件的内部向连通,另一端与腔体相连通;第二制冷件,被配置为适于对储液件进行降温,制冷装置与第二制冷件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储液件、输送部和第二制冷件,第二制冷件和制冷装置相连接,从而通过第二制冷件为储液件进行降温,并且,储液件中的液体可以通过输送部输送进入腔体,以实现向腔体的自动输送实现腔体的快速降温。或者,基于热胀冷缩的原理,若在腔体内的物料处于较高的温度时,向腔体内输送降温后的液体,可以是高温物料与低温液体相接触,从而使得物料的表面破裂,加速物料的吸水性,进而加快物料的成熟速度,从而缩短烹饪时间。
进一步地,由于储液件的至少部分位于容器的上侧或下侧,具体地,在空间上,从而使得储液件和容器呈现一种纵向或半纵向的分布状态,从而减小了烹饪器具的占地面积,更便于烹饪器具的小型化。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压缩机位于储液件和冷凝器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压缩机位于储液件和冷凝器之间,由于冷凝器工作时会散热,进而导致冷凝器的位置温度较高,因此,使冷凝器远离储液件,可以避免冷凝器对储液件的影响,保证第二制冷件对储液件的降温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制冷件包括:第二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件和第二蒸发器依次串联,且第二蒸发器与压缩机连接,以构成换热流路。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制冷件包括第二蒸发器,从而以压缩机、冷凝器、节流件和第二蒸发器形成一个换热流路,具体地,连接方式为,压缩机的一端连接冷凝器的一端,冷凝器的另一端连接节流件的一端,节流件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蒸发器的一端,第二蒸发器的另一端连接压缩机的另一端,进而形成一个换热回路,即以冷媒的蒸发和冷凝等变化实现换热,从而使得第二制冷件呈现低温状态,再以第二制冷件对储液件进行降温。并且,冷媒换热效率较高,制冷效果佳,而相对于房间而言,储液件内部的空间要小得多,进而可以采用小功率的压缩机,从而实现节能的效果。
并且,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采用同一个制冷装置,也减少了烹饪器具内的部件,有利于烹饪器具的小型化。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加热件,被配置为适于对容器进行加热,其中,加热件位于容器的第一位置,第一制冷件位于容器的第二位置,其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分别为容器的不同位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件,以加热件对容器进行加热,从而实现对物料的加热烹饪,并且,加热件和第一制冷件分别位于容器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而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是容器上的两个不同位置,从而避免了加热件和第一制冷件出现干涉的情况,从而更有利于第一制冷件和加热件的工作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壳体,容器设于第一壳体,加热件设于第一壳体,位于容器的下侧或周侧;盖体,设于第一壳体,盖体可盖扣于容器上,其中,制冷装置设于第一壳体,第一制冷件位于容器的周侧或盖体;或者制冷装置设于盖体,第一制冷件设于盖体,或第一制冷件位于腔体内,或第一制冷件设于容器的周侧,或第一制冷件设于容器的周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一壳体和盖体,容器和加热件设置在第一壳体,盖体设置在第一壳体上,并且,盖体可以盖扣在容器上,以封闭腔体。
具体地,制冷装置可以设置在第一壳体或盖体,基于制冷装置设置在第一壳体的情况,制冷装置位于容器的下侧或周侧,第一制冷件可以设置第一壳体,位于容器的周侧,或者设置在盖体上,当盖体盖扣在容器上后,第一制冷件位于腔体内,从而实现对腔体的降温,从而制冷装置和容器形成纵向分布,减小了烹饪器具的占地面积。
基于制冷装置设置在盖体的情况,制冷装置位于容器的上侧,第一制冷件可以设置在第一壳体,位于容器的周侧,或者设置在盖体上,当盖体盖扣在容器上后,第一制冷件位于腔体内,从而实现对腔体的降温,从而制冷装置和容器形成纵向分布,减小了烹饪器具的占地面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壳体,制冷装置设于第二壳体内,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相间隔。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二壳体,制冷装置设置在第二壳体内,并且,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相间隔,从而将制冷装置与容器向隔开,避免制冷装置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干扰到容器,进而保证第一制冷件对容器的制冷效果。
具体地,避免压缩机和冷凝器产生的热量干扰第一制冷件的制冷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机身,机身包括底座、立柱和机头,底座和机头之间形成有敞开的安装空间,安装空间位于立柱的一侧,容器可放置于安装空间,第一制冷件位于底座或立柱,其中,制冷装置的至少部分位于安装空间的上侧或下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机身,机身包括底座、立柱和机头,三者形成框式结构,即立柱设于底座的边缘,机头设于立柱,并且,机头与底座相对,进而在机头、底座和立柱之间形成一个安装空间,容器可以放置于安装空间。其中,第一制冷件可以安装于底座,由底座对容器进行降温,或者,第一制冷件安装于立柱,由周侧对容器进行降温。
并且,制冷装置的至少部分位于安装空间的上侧或者下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机身,机身包括底座、立柱和机头述底座和机头之间形成有敞开的安装空间,安装空间位于立柱的一侧,容器可放置于安装空间,第一制冷件位于底座或立柱,制冷装置的至少部分位于安装空间的上侧或下侧;搅拌装置,设于机头,搅拌装置的部分位于腔体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机身和搅拌装置,机身包括底座、立柱和机头,三者形成框式结构,即立柱设于底座的边缘,机头设于立柱,并且,机头与底座相对,进而在机头、底座和立柱之间形成一个安装空间,容器可以放置于安装空间,搅拌装置设置于机头,并且,在容器放置于安装空间后,搅拌装置可以插入容器对容器内的物料进行搅拌,从而完成搅拌烹饪。
具体地,搅拌装置包括刀具和驱动件,驱动件设置在机头,刀具位于腔体内,从而利用驱动件带动刀具在腔体内转动,实现对物料的粉碎、榨汁、制浆、研磨等烹饪。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隔热件,隔热件设于储液件与压缩机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储液件和压缩机之间设置隔热件,进而避免压缩机工作发热对储液件的影响,确保储液件内的液体处于低温状态,并且,提升烹饪器具的节能性。并且,隔热件减少了烹饪器具内冷热交互的效果,减少冷凝水的产生,提升烹饪器具的安全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隔热件包括隔热侧和吸热侧,隔热侧位于吸热侧背离压缩机的一侧;和/或隔热件上设有至少一个通孔,通孔的第一端的通过面积大于第二端的通过面积,第一端朝向压缩机。
在该实施例中,隔热件朝向压缩机的一侧为吸热侧,背离压缩机的一侧为隔热侧,从而吸收压缩机的热量,进一步减少冷热交互的效果,减少冷凝水的产生,提升烹饪器具的安全性。或
在隔热件上设置至少一个通孔,通孔朝向压缩机的第一端的通过面积,大于背离压缩机的第二端的通过面积,因此,利用膨胀阀的原理,对由压缩机侧流向储液件侧的气流进行降温,从而起到隔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隔热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塑料隔热件、橡胶隔热件、脂类隔热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隔热件包括以下至少一者:塑料隔热件、橡胶隔热件、脂类隔热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隔热件的高度大于或等于压缩机高度的2/3;和/或隔热件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01cm且小于或等于10cm;和/或隔热件为多层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沿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隔热件的高度大于或等于压缩机高度的2/3,从而保证对压缩机具有足够的隔热效果。
隔热件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01cm且小于或等于10cm,从而在保证对压缩机的隔热效果的同时,减少烹饪器具的体积。
隔热件为多层结构,进而利用多层结构的隔热件,提升隔热效果,并可以利用不同层的不同结构,实现其他效果,例如:导能、导流等。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导流孔,设于第一壳体,位于制冷装置的下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导流孔,设置在第一壳体的底部,或设置在第一壳体的侧面,低于制冷装置的位置,具体地,可以是侧面与底部的相交处,进而将烹饪器具的冷凝水排出烹饪器具,避免短路等故障的发生,提升烹饪器具的安全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导流孔,设于底座或立柱,位于制冷装置的下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导流孔,设置在底座的底部,或设置在立柱的侧面,低于制冷装置的位置,具体地,可以是立柱的侧面与底座的相交处,进而将烹饪器具的冷凝水排出烹饪器具,避免短路等故障的发生,提升烹饪器具的安全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电饭煲、水壶、料理机、电压力锅。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可以是以下任一者:电饭煲、水壶、料理机、电压力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压缩机、冷凝器、风机、储液件、隔热件、第二制冷件和部分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压缩机、冷凝器、风机、储液件、隔热件、第二制冷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储液件、第二制冷件、导流孔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烹饪器具,110容器,120第一制冷件,130制冷装置,132压缩机,134冷凝器,136风机,138节流件,140储液件,150输送部,160第二制冷件,172加热件,174电源件,176控制件,180第一壳体,190盖体,200机身,202底座,204立柱,206机头,210隔热件,220第一导流孔,230第二导流孔,240第二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100,包括:容器110、第一制冷件120和制冷装置130。其中,第一制冷件120和制冷装置130相连接,进而制冷装置130可以制冷量分配给第一制冷件120,而第一制冷件120可以对容器110进行降温。具体地,容器110具有腔体,第一制冷件120可以对容器110的腔体进行降温。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包括容器110、第一制冷件120和制冷装置130,其中,容器110包括腔体,以便于在腔体内盛放物料,进行烹饪。具体地,物料可以是谷物、水果、蔬菜、水、牛奶等食材,或多种食材混合。
并且,制冷装置130与第一制冷件120相连接,由第一制冷件120为腔体进行降温,从而可以在烹饪器具100进行预约过程中防止细菌的滋生,在烹饪完成实现物料的快速降温,并且,在腔体内留有剩余物料时,可以直接对剩余物料进行保鲜,而无需将物料放入冰箱。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5所示,制冷装置130的至少部分位于容器110的上侧或下侧,具体地,以烹饪器具100以正常使用时的放置方式进行说明,制冷装置130的至少部分位于容器110的上侧或下侧。
进而在整体的空间上,使得制冷装置130和容器110呈现一种纵向或半纵向的分布状态,进而对于横向而言,烹饪器具100的截面积得到了减小,进而在使用烹饪器具100时,减小了烹饪器具100的占地面积,即减少了烹饪器具100对台面的占用空间,使得烹饪器具100小型化。
以及,制冷装置130的至少部分位于容器110的上侧和下侧,进而提升或降低制冷装置130的高度,从而用户使用时,若使用烹饪器具100的同时,还启用其他炉灶类设备,则制冷装置130可以避开炉灶的高度,避免炉灶加热时产生的热量对制冷装置的影响,并且,制冷装置130中一般有风机136,调整制冷装置130的高度避免了炉灶产生的油烟被风机136吸入产品内部,污染制冷装置130。
进一步地,在制冷装置130设置在容器110下侧时,可降低烹饪器具100的重心,并且增加了烹饪器具底部的重量,进而避免了烹饪器具100开盖时,容器110跳动的问题。
在制冷装置130设置在容器110的上侧时,可以增加盖体190的重量,从而在松开盖体190的开关时,盖体190可以平稳的开启,不会由于容器110内的蒸汽突跳动,从而可以在用户的预料范围内进行开盖的操作,保证烹饪器具100的安全性。
具体地,容器110可以锅体,或杯体等。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8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制冷装置130包括:压缩机132、冷凝器134、节流件138。第一制冷件120包括第一蒸发器。其中,压缩机132、冷凝器134、节流件138和第一蒸发器依次串联,且第一蒸发器与压缩机132连接串联以构成换热流路。
在该实施例中,以压缩机132、冷凝器134、节流件138和第一蒸发器串联成一个换热流路,具体地,连接方式为,压缩机132的一端连接冷凝器134的一端,冷凝器134的另一端连接节流件138的一端,节流件138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蒸发器的一端,第一蒸发器的另一端连接压缩机132的另一端,进而形成一个换热回路,并可在换热流路中,充入冷媒。在压缩机132工作时,压缩机132吸入冷媒,并压缩冷媒排入冷凝器134,冷媒在冷凝器134释放热量后,经过节流件138的节流后进入第一蒸发器,从而在第一蒸发器内吸热,进而实现通过第一蒸发器对容器110的降温效果。
并且,压缩机132压缩冷媒换热效率较高,制冷效果佳,同时,腔体的空间较小,进而可以采用小功率的压缩机132,从而实现节能的效果。
具体地,压缩机132、冷凝器134、节流件138和第一蒸发器通过管路连接,节流件138可以是节流阀或毛细管。
进一步地,冷凝器134的一侧设置有风机136,进而提升冷凝器134侧的换热效率。
实施例3:
如图3、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储液件140、输送部150和第二制冷件160,其中,储液件140的至少部分也设置在容器110的上侧或下侧,输送部150连通储液件140和容器110内部的腔体,并且,第二制冷件160和制冷装置130相连接,进而制冷装置130可以制冷量分配给第二制冷件160,而第二制冷件160可以对储液件140进行降温。具体地,储液件140可以存放液体,例如:水。具体地,以烹饪器具100以正常使用时的放置方式进行说明,制冷装置130的至少部分位于容器110的上侧或下侧。即制冷装置130可以与储液件并排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储液件140、输送部150和第二制冷件160,第二制冷件160和制冷装置130相连接,从而通过第二制冷件160为储液件140进行降温,并且,储液件140中的液体可以通过输送部150输送进入腔体,以实现向腔体的自动输送。并且,基于热胀冷缩的原理,若在腔体内的物料处于较高的温度时,向腔体内输送降温后的液体,可以是高温物料与低温液体相接触,从而使得物料的表面破裂,加速物料的吸水性,进而加快物料的成熟速度,从而缩短烹饪时间。
进一步地,由于储液件140的至少部分位于容器110的上侧或下侧,进而在整体的空间上,使得储液件140和容器110呈现一种纵向或半纵向的分布状态,进而对于横向而言,烹饪器具100的截面积得到了减小,进而在使用烹饪器具100时,减小了烹饪器具100的占地面积,即减少了烹饪器具100对台面的占用空间,使得烹饪器具100小型化。
进一步地,输送部150,包括输液管和泵体,进而可以将储液件140内的液体输送进入容器110内部,其中,输送部150输送的液体可以是经过第二制冷件160进行将温度的液体,也可以是未进行降温的液体。
储液件140可以是水箱,具有注水口,或者水箱具有水箱盖。
进一步地,压缩机132位于储液件140和冷凝器134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机132位于储液件140和冷凝器134之间,由于冷凝器134工作时会散热,进而导致冷凝器134的位置温度较高,因此,使冷凝器134远离储液件,可以避免冷凝器134对储液件134的影响,保证第二制冷件160对储液件134的降温效果。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壳体240,压缩机132、冷凝器134、节流件138设于第二壳体240内,第二壳体240和储液件140也设置在第二壳体240,且第二壳体240与第一壳体180相间隔。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还包括第二壳体240,制冷装置130设置在第二壳体240内,并且,第二壳体240和第一壳体180相间隔,从而将制冷装置130与容器110向隔开,避免制冷装置130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干扰到容器110,进而保证第一制冷件120对容器110的制冷效果。
具体地,避免压缩机132和冷凝器134产生的热量干扰第一制冷件120的制冷效果。
实施例4:
如图3、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二制冷件160包括:第二蒸发器,其中,压缩机132、冷凝器134、节流件138和第二蒸发器串联以构成换热流路。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制冷件160包括第二蒸发器,从而以压缩机132、冷凝器134、节流件138和第二蒸发器形成一个换热流路,具体地,连接方式为,压缩机132的一端连接冷凝器134的一端,冷凝器134的另一端连接节流件的一端,节流件138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蒸发器的一端,第二蒸发器的另一端连接压缩机132的另一端,进而形成一个换热回路,可在换热流路中,充入冷媒。在压缩机132工作时,压缩机132吸入冷媒,并压缩冷媒排入冷凝器134,冷媒在冷凝器134释放热量后,经过节流件138的节流后进入第二蒸发器,从而在第二蒸发器内吸热,进而实现通过第二蒸发器对储液件140的降温效果。
并且,压缩机132压缩冷媒的换热效率较高,制冷效果佳,而相对于房间而言,储液件140内部的空间要小得多,进而可以采用小功率的压缩机132,从而实现节能的效果。同时,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采用同一个制冷装置130,也减少了烹饪器具100内的部件,有利于烹饪器具100的小型化。
进一步地,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可以串联,即在一个换热流路中接入两个蒸发器,进而简化了流路的布置方式,降低了生产成本。
具体地,在压缩机132工作时,压缩机132吸入冷媒,并压缩冷媒排入冷凝器134,冷媒在冷凝器134释放热量后,经过节流件138的节流后进入第一蒸发器,从而在第一蒸发器内吸热,进而实现通过第一蒸发器对容器110的降温效果,由第一蒸发器流出再进入第二蒸发器,从而在第二蒸发器内吸热,进而实现通过第二蒸发器对储液件140的降温效果。
当然,冷媒也可以先流入第二蒸发器,具体地,在压缩机132工作时,压缩机132吸入冷媒,并压缩冷媒排入冷凝器134,冷媒在冷凝器134释放热量后,经过节流件138的节流后进入第二蒸发器,从而在第二蒸发器内吸热,进而实现通过第一蒸发器对储液件140的降温效果,由第二蒸发器流出再进入第一蒸发器,从而在第一蒸发器内吸热,进而实现通过第一蒸发器对容器110的降温效果。
实施例5:
图1至图5所示,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4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加热件172。通过加热件172对容器110进行降热,即对腔体内进行加热。具体地,加热件172为加热线圈盘。
加热件172位于容器110的第一位置,第一制冷件120位于容器110的不同于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
具体地,容器110具有外底壁、外侧壁、过渡部、敞开口、腔体内。
进而加热件172可以设置在容器110的外底壁、外侧壁、过渡部、敞开口和腔体内的至少一个上。
而第一制冷件120可以设置在未设置加热件172中的至少一个上。
例如:加热件172设置在腔体内,第一制冷件120可以设置在外底壁、外侧壁和过渡部中的至少一者上。
再例如:加热件172设置在外底壁,第一制冷件120可以设置在外侧壁、过渡部、敞开口和腔体内的至少一个上。
再例如:加热件172设置在外侧壁,第一制冷件120可以设置在外底壁、过渡部、敞开口和腔体内的至少一个上。
具体地,如图1和图3所示,加热件172设置在外底壁,第一制冷件120设置在外侧壁。
如图2所示,加热件172设置在外底壁,第一制冷件120设置在敞开口。
如图4所示,加热件172设置在腔体内,第一制冷件120设置在外底壁。
当然,本实用新型中的加热件172和第一制冷件120还具有其他设置方式,在此不再一一例举。
具体地,可以将加热件172设置于容器110的外底壁上,第一制冷件120设置于容器110的外侧壁上,或设置于容器110的过渡面上,或者也可以将制冷部设置于容器110的外底壁上,并与加热件172具有一定间距。该种设置方式使得加热件172与第一制冷件120错开,最大程度的降低第一制冷件120与加热件172的相互干涉,进而影响制热效率与制冷效率。相应地,可以将第一制冷件120设置于容器110的外底壁上,加热件172设置于容器110的外侧壁上,或设置于容器110的过渡面上。该种设置方式使得加热件172与第一制冷件120错开,最大程度的降低第一制冷件120与加热件172的相互干涉,进而影响制热效率与制冷效率。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电源件174,加热件172与电源件174相连接,电源件174可以是电池、变压器、电源接头、开关等部件,进而通过电源件174自身的电量,或者通过电源件174引用外部的电量,以驱动加热件。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控制件176,控制件176与电源件174相连接,进而控制电源件174的开启、关闭、输出电流、输出电压、占空比等参数,进而实现对加热件172工作方式的控制。
实施例6: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5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壳体180和盖体190,盖体190与第一壳体180活动连接,例如:枢转连接,或可拆卸连接,进而使得盖体190与第一壳体180的可开启和关闭,从而实现以盖体190封闭容器110或使容器110敞开,进而实现容器110的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所示,盖体190与第一壳体180在烹饪器具的后侧通过铰链连接,进而盖体190与第一壳体180可以在前侧实现开启。
具体地,如图1所示,制冷装置130设置在第一壳体180,加热件172设置在第一壳体180内,位于容器110的底部,第一制冷件120设置在容器110的周侧。
进而制冷装置130和第一制冷件120均设置在第一壳体180内,进而可以简化管路的布置,降低生产成本。
具体地,制冷装置130设置在第一壳体180,加热件172设置在第一壳体180内,位于容器110的下侧或周侧,第一制冷件120设置在盖体190,在盖体190关闭时,第一制冷件120朝向腔体,并暴露在腔体的空间内。
进而将第一制冷件120设置在盖体190,将制冷装置130设置在第一壳体180,从而降低了第一制冷件120和制冷装置130内压缩机132之间相互影响,并且,由于第一制冷件120是直接向腔体内进行降温,进而提升第一制冷件120的降温效果,以及,第一制冷件120和容器110也呈一种纵向的分布,进而进一步减少了烹饪器具100的占地面积。
具体地,制冷装置130设置在盖体190,加热件172设置在第一壳体180内,位于容器110的底部和/或周侧,第一制冷件120设置在盖体190,在盖体190关闭时,第一制冷件120朝向腔体,并暴露在腔体的空间内。
进而将第一制冷件120和制冷装置130均设置在盖体190,进而可以简化管路的布置,降低生产成本,并且,由于第一制冷件120是直接向腔体内进行降温,进而提升第一制冷件120的降温效果,以及,第一制冷件120和容器110也呈一种纵向的分布,进而进一步减少了烹饪器具100的占地面积。
具体地,制冷装置130设置在盖体190,加热件172设置在第一壳体180内,位于容器110的下侧,第一制冷件120设置在第一壳体180,位于容器110的周侧。
进而将第一制冷件120设置在第一壳体180,将制冷装置130设置在盖体190,从而降低了第一制冷件120和制冷装置130内压缩机132之间相互影响。
实施例7: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6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机身200。机身200包括底座202、立柱204和机头206,底座202和机头206之间形成有敞开的安装空间,安装空间位于立柱204的一侧,容器110可放置于安装空间。具体地,立柱204位于机头206和底座202的后侧,进而安装空间位于立柱204的前侧,从而可以在机身200的前侧安装锅体110。
具体地,第一制冷件120位于底座202,由容器110的底部对容器110进行降温,加热件172设于机头206,并且加热件172的至少部分可插入腔体,在腔体内对腔体进行加热,制冷装置130可以设置在底座202或机头206,进而使得制冷装置130的至少部分位于容器110的上侧或下侧。
具体地,第一制冷件120位于立柱204,由容器110的周侧对容器110进行降温,加热件172设于机头206,并且加热件172的至少部分可插入腔体,在腔体内对腔体进行加热,制冷装置130可以设置在底座202或机头206,进而使得制冷装置130的至少部分位于容器110的上侧或下侧。
具体地,第一制冷件120位于底座202,由容器110的底部对容器110进行降温,加热件172设于机头206,并且加热件172的至少部分可插入腔体,在腔体内对腔体进行加热,制冷装置130可以设置在立柱204,在容器110的侧面低于或高于容器110,进而使得制冷装置130的至少部分位于容器110的上侧或下侧。
实施例8:
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7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机身200,机身200包括底座202、立柱204和机头206述底座202和机头206之间形成有敞开的安装空间,安装空间位于立柱204的一侧,容器110可放置于安装空间,第一制冷件120位于底座202或立柱204,制冷装置130的至少部分位于安装空间的上侧或下侧;搅拌装置,设于机头206,搅拌装置的部分位于腔体内。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还包括机身200和搅拌装置,机身200包括底座202、立柱204和机头206,三者形成框式结构,即立柱204设于底座202的边缘,机头206设于立柱204,并且,机头206与底座202相对,进而在机头206、底座202和立柱204之间形成一个安装空间,容器110可以放置于安装空间,搅拌装置设置于机头206,并且,在容器110放置于安装空间后,搅拌装置可以插入容器110对容器110内的物料进行搅拌,从而完成搅拌烹饪。
具体地,搅拌装置包括刀具和驱动件,驱动件设置在机头206,刀具位于腔体内,从而利用驱动件带动刀具在腔体内转动,实现对物料的粉碎、榨汁、制浆、研磨等烹饪,进而通过制冷装置130和第一制冷件120的应用可以直接得到低温的饮品或其他低温食物。
具体地,第一制冷件120位于底座202,由容器110的底部对容器110进行降温,搅拌装置设于机头206,并且搅拌装置的至少部分可插入腔体,制冷装置130可以设置在底座202或机头206,进而使得制冷装置130的至少部分位于容器110的上侧或下侧。
具体地,第一制冷件120位于立柱204,由容器110的周侧对容器110进行降温,搅拌装置设于机头206,并且搅拌装置的至少部分可插入腔体,制冷装置130可以设置在底座202或机头206,进而使得制冷装置130的至少部分位于容器110的上侧或下侧。
具体地,第一制冷件120位于底座202,由容器110的底部对容器110进行降温,搅拌装置设于机头206,并且搅拌装置的至少部分可插入腔体,制冷装置130可以设置在立柱204,在容器110的侧面低于或高于容器110,进而使得制冷装置130的至少部分位于容器110的上侧或下侧。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可以包括加热件172。
具体地,加热件172可以设置在底座202,第一制冷件120设于立柱204内,搅拌装置设置在机头206,搅拌装置至少部分位于容器110的腔体内;或者加热件172可以设置在立柱204,第一制冷件120设于底座202内,搅拌装置设置在机头206,搅拌装置至少部分位于容器110的腔体内。
实施例9:
如图6和图7所示,在实施例3至实施例8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设置在储液件140与压缩机132之间的隔热件210。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压缩机132工作时热量较高,因此,在储液件140和压缩机132之间设置隔热件210,可以降低甚至避免压缩机132工作发热对储液件140的影响,确保储液件140内的液体处于低温状态,并且,提升烹饪器具100的节能性。
并且,隔热件210减少了烹饪器具100内冷热交互的效果,减少冷凝水的产生,提升烹饪器具100的安全性。
具体地,隔热件210为隔热板,立设于压缩机132和储液件140之间,或者,隔热件210也可以将储液件140和第二制冷件160包覆在内。并且,隔热件210的形状可以根据压缩机132或水箱的形状设置,进而可以更好的区隔压缩机132和水箱。
进一步地,隔热件210可以与第一壳体180或底座202一体成型、分体连接,或通过其他介质连接如螺钉、礠吸、卡接、过盈等方式连接。
实施例10:
在实施例9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隔热件210包括隔热侧和吸热侧,隔热侧位于吸热侧背离压缩机132的一侧,吸热侧朝向压缩机132,隔热侧朝向储液件140。
在该实施例中,隔热件210朝向压缩机132的一侧为吸热侧,背离压缩机132的一侧为隔热侧,从而吸收压缩机132的热量,进一步减少冷热交互的效果,减少冷凝水的产生,提升烹饪器具100的安全性。
并且,由于吸收了压缩机132产生的热量,进而降低了烹饪器具100内的温度,避免器件在高温下运行造成起火,烧坏等情况的发生。
实施例11:
在实施例9或实施例10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隔热件210上设有至少一个通孔,通孔的第一端的通过面积大于第二端的通过面积,第一端朝向压缩机132。
在该实施例中,在隔热件210上设置至少一个通孔,通孔朝向压缩机132的第一端的通过面积,大于背离压缩机132的第二端的通过面积,因此,利用节流的原理,对由压缩机132侧流向储液件140侧的气流进行降温,从而起到隔热效果。
并且,由于降低了压缩机132产生的热量,进而降低了烹饪器具100内的温度,避免器件在高温下运行造成起火,烧坏等情况的发生。
实施例12:
在实施例9至实施例11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隔热件210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塑料隔热件、橡胶隔热件、脂类隔热件。
在该实施例中,隔热件210包括塑料隔热件、橡胶隔热件、脂类隔热件中的一种或多种。
实施例13:
如图6所示,在实施例9至实施例12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沿烹饪器具100的高度方向,隔热件210的高度大于或等于压缩机132高度的2/3。
在该实施例中,沿烹饪器具100的高度方向,隔热件210的高度大于或等于压缩机132高度的2/3,从而保证对压缩机132具有足够的隔热效果。
例如:隔热件210的高度大于或等于压缩机132高度的2/3;隔热件210的高度大于或等于压缩机132高度的3/4;隔热件210的高度大于或等于压缩机132高度;隔热件210的高度大于或等于压缩机132高度的N倍,N为大于1的数。
实施例14:
在实施例9至实施例13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隔热件210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01cm且小于或等于10cm。
在该实施例中,隔热件210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01cm且小于或等于10cm,从而在保证对压缩机132的隔热效果的同时,减少烹饪器具100的体积。
具体地,隔热件210的厚度可以是0.1cm、0.2cm、0.3cm、0.8cm、1cm、1.8cm、5cm、8cm等。
实施例15:
在实施例9至实施例14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隔热件210为多层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隔热件210为多层结构,进而利用多层结构的隔热件210,提升隔热效果,并可以利用不同层的不同结构,实现其他效果,例如:导能、导流等。
实施例16:
如图8所示,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15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的底部设置有导流孔。具体地,导流孔可以设置在第一壳体180的底部,或侧面靠近底部的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导流孔,设置在第一壳体180的底部,或设置在第一壳体180的侧面,低于制冷装置130的位置,具体地,可以是侧面与底部的相交处,进而将烹饪器具100的冷凝水排出烹饪器具100,避免短路等故障的发生,提升烹饪器具100的安全性。
具体地,导流孔包括第一导流孔220和第二导流孔230,即在第一壳体180的底部隔出上部与下部两个空间,上部空间用于放置制冷装置130、水箱等,下部空间用于避免器件与冷凝水接触,进而在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之间的隔板上,设置有第一导流孔220,进而可以将冷凝水导入下部空间,在通过设置在下部空间底部的第二导流孔230,将冷凝水导出第一壳体180,进而提升烹饪器具100的安全性,避免冷凝水与器件接触导致器件的故障。
进一步地,隔热件210可以环绕部分压缩机132,即在压缩机132的底部也设置有隔热件210,进而可以在隔热件210上也设置导流孔,进而避免冷凝水与压缩机132接触。
导流孔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任一形状。
实施例17:
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15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的底部设置有导流孔。具体地,导流孔可以设置在底座202的底部,或侧面靠近底部的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导流孔,设置在底座202的底部,或设置在底座202的侧面,低于制冷装置130的位置,具体地,可以是侧面与底部的相交处,进而将烹饪器具100的冷凝水排出烹饪器具100,避免短路等故障的发生,提升烹饪器具100的安全性。
具体地,导流孔包括第一导流孔220和第二导流孔230,即在底座202的底部隔出上部与下部两个空间,上部空间用于放置制冷装置130、水箱等,下部空间用于避免器件与冷凝水接触,进而在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之间的隔板上,设置有第一导流孔220,进而可以将冷凝水导入下部空间,在通过设置在下部空间底部的第二导流孔230,将冷凝水导出机身200,进而提升烹饪器具100的安全性,避免冷凝水与器件接触导致器件的故障。
实施例18:
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17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电饭煲、水壶、料理机、电压力锅。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可以是电饭煲、水壶、料理机、电压力锅中的任一者。
实施例19:
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100包括盖体190、锅体、加热件172、制冷装置130和第一壳体180组成。
制冷装置130包括压缩机132、冷凝器134和第一制冷件120,压缩机132和第一制冷件120之间通过管路连接。为了实现产品小型化设计,压缩机132和冷凝器134置于锅体的下侧。
实施例20:
如图2所示,烹饪器具100包括盖体190、锅体、加热件172、制冷装置130、第一制冷件120和第一壳体180组成。
制冷装置130包括压缩机132、冷凝器134,压缩机132和第一制冷件120、冷凝器134之间通过管路连接。为了实现产品小型化设计,压缩机132和冷凝器134置于锅体的上侧。
实施例21:
如图3所示,烹饪器具100包括盖体190、锅体、加热件172、制冷装置130、第一制冷件120、第二制冷件160、水箱和第一壳体180组成。
制冷装置130包括冷凝器134、压缩机132,压缩机132和第一制冷件120、第二制冷件160之间由管道连接,第一制冷件120对锅体进行降温,第二制冷件160对水箱进行降温。
实施例22:
如图4所示,烹饪器具100为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100,包括:机身200、加热件172、锅体、第一制冷件120和制冷装置130,制冷装置130包含冷凝器134、压缩机132,第一制冷件120设置在锅体下侧,制冷装置130的部分置于的锅体的下侧,以减少设备台面的占用面积。
实施例23:
如图5所示,烹饪器具100为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100,包括:机身200、加热件172、锅体、第一制冷件120、第二制冷件160、水箱和制冷装置130,制冷装置130包含冷凝器134、压缩机132,第一制冷件120设置在锅体下侧,第一制冷件120对锅体进行降温,第二制冷件160对水箱进行降温,制冷装置130置于的锅体的上侧,以减少设备台面的占用面积。
实施例24:
如图6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还包括隔热板,由于烹饪器具100水箱,水箱内用于容纳吸收、传递能量的介质,该介质可以是水,并且,还具有压缩机132,而压缩机132在运行时会产生热量。因此,在水箱和压缩机132之间还设置有隔热件210。
即在压缩机132与水箱之间设有隔热件210,隔绝两者之间热量的传递,隔热件210包括不限于如水箱和压缩机132所在区域为分体结构或一体化结构的第一壳体180或底座202上,设置的隔热板结构。
隔热件210可以具有一些效能,例如:具有分隔、导流、导能、复合吸热隔热即一面吸热一面阻热、过滤隔热即风从大孔通过小孔降温等功能。
隔热件210可以是:塑料、导热系数较低材质如:发泡脂类、橡胶、复合材料等。
隔热件210以烹饪器具100的高度方向为基准,即上侧和下侧之间的方向:隔热件210的高度大于压缩机132的高度的2/3,隔热件210的厚度0.01cm-10cm之间、例如:0.2cm,层数可以是1至5层,例如:1层。
隔热件210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围绕压缩机132形状设置的形状如规则形状、不规则形状等。
隔热件210的与第一壳体180或底座202的连接方式:包括不限于与组件一体成型、分体连接,通过其他介质连接如螺钉、礠吸、卡接、过盈等。
隔热件210的下侧区域有导流孔,防止极端温度环境产生的冷凝水与器具的其他部件接触,导流孔有将冷凝水导出烹饪器具100外部的作用。
导流孔形状包括不限于规则、不规则形状,位置包括不限于组件的结构上、结构外导流通道、管路等。
进而利用隔热板避免出现,部件温度异常,造成如短接、起火风险、水箱温度能量散失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压缩机132和水箱之间设置隔热件210来区隔高温部件和低温部件之间的能量传递,确保了冷区、热区的温度稳定性,防止水箱能量散失,在极端温度环境下可聚集冷凝水、防止异常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器,所述容器包括腔体;
第一制冷件,被配置为适于对所述腔体进行降温;
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器的上侧或下侧,所述制冷装置与所述第一制冷件相连接;
所述制冷装置包括:
压缩机;
冷凝器,与所述压缩机连接;
节流件,与所述冷凝器相连接;
所述第一制冷件包括第一蒸发器,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所述节流件和所述第一蒸发器依次串联,且所述第一蒸发器与所述压缩机连接,以构成换热流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储液件,所述储液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器的上侧或下侧;
输送部,一端和所述储液件的内部向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腔体相连通;
第二制冷件,被配置为适于对所述储液件进行降温,所述制冷装置与所述第二制冷件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储液件和所述冷凝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冷件包括:
第二蒸发器,所述冷凝器、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所述节流件和所述第二蒸发器依次串联,且所述第二蒸发器与所述压缩机连接,以构成换热流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加热件,被配置为适于对所述容器进行加热,
其中,所述加热件位于所述容器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制冷件位于所述容器的第二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分别为所述容器的不同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容器设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位于所述容器下侧或周侧;
盖体,设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盖体可盖扣于所述容器上,
其中,所述第一制冷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制冷件位于所述容器的周侧或所述盖体;或者
所述制冷装置设于所述盖体,所述第一制冷件设于所述盖体,或所述第一制冷件位于所述腔体内,或所述第一制冷件设于所述容器的周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壳体,所述制冷装置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相间隔。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机身,所述机身包括底座、立柱和机头,所述底座和所述机头之间形成有敞开的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位于所述立柱的一侧,所述容器可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所述第一制冷件位于所述底座或立柱,
其中,所述制冷装置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空间的上侧或下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机身,所述机身包括底座、立柱和机头,所述底座和所述机头之间形成有敞开的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位于所述立柱的一侧,所述容器可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所述第一制冷件位于所述底座或立柱,所述制冷装置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空间的上侧或下侧;
搅拌装置,设于所述机头,所述搅拌装置的部分位于所述腔体内。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隔热件,所述隔热件设于所述储液件与所述压缩机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件包括隔热侧和吸热侧,所述隔热侧位于所述吸热侧背离所述压缩机的一侧;和/或
所述隔热件上设有至少一个通孔,通孔的第一端的通过面积大于第二端的通过面积,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压缩机。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塑料隔热件、橡胶隔热件、脂类隔热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所述隔热件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压缩机高度的2/3;和/或
所述隔热件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01cm且小于或等于10cm;和/或
所述隔热件为多层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流孔,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位于所述制冷装置的下侧。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流孔,设于所述底座或所述立柱,位于所述制冷装置的下侧。
CN202022791879.XU 2020-11-27 2020-11-27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45488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91879.XU CN214548800U (zh) 2020-11-27 2020-11-27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91879.XU CN214548800U (zh) 2020-11-27 2020-11-27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48800U true CN214548800U (zh) 2021-11-02

Family

ID=78325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91879.XU Active CN214548800U (zh) 2020-11-27 2020-11-27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4880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38914A (zh) * 2021-11-05 2022-08-26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烹饪器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38914A (zh) * 2021-11-05 2022-08-26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烹饪器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882833U (zh) 烹饪器具
CN214548801U (zh) 烹饪器具
CN108324115B (zh) 一种烹饪器具的制冷控制系统及方法和制冷烹饪器具
CN111829276B (zh) 烹饪装置及制冷设备
CN213984114U (zh) 一种制冷保鲜烹饪箱及集成灶
CN214548800U (zh) 烹饪器具
WO2021233458A1 (zh) 厨房空调一体机
CN106136927B (zh) 烹饪器具
CN213778299U (zh) 一种生鲜配送用冷藏柜
CN216317058U (zh) 烹饪器具的烹饪基座和烹饪器具
CN114587131B (zh) 烹饪器具
CN214230878U (zh) 烹饪器具
CN212815867U (zh) 一种制冷保鲜多功能煮食煲
CN213464709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制冷模块和烹饪器具
CN212521500U (zh) 嵌入橱柜的长时间预约烹饪机
CN212521530U (zh) 烹饪设备、盖组件、锅具、物料储存装置和胶囊
CN112075831A (zh) 嵌入橱柜的长时间预约烹饪机及其安装方法
CN111238159A (zh) 一种用于饮料的快速冷却装置
CN210169737U (zh) 一种具有蒸汽回收功能的烹饪器具
CN209235779U (zh) 冷热一体装置
CN208524667U (zh) 一种通过半导体芯片制冷的料理机
CN111297170B (zh) 一种具有保鲜功能的电饭锅
CN218864618U (zh) 一种食物储存组件
CN220557863U (zh) 一种可制冷的蒸汽破壁机
CN213551130U (zh) 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