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53993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53993A
CN114553993A CN202210286830.XA CN202210286830A CN114553993A CN 114553993 A CN114553993 A CN 114553993A CN 202210286830 A CN202210286830 A CN 202210286830A CN 114553993 A CN114553993 A CN 1145539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area
display
display pane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8683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霜
邢汝博
任庆荣
武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5539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53993A/zh
Priority to KR10202370362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KR20230155015A/ko
Priority to PCT/CN2022/113694 priority patent/WO2023124131A1/zh
Priority to JP2023566726A priority patent/JP2024519475A/ja
Priority to TW111133225A priority patent/TWI825968B/zh
Priority to US18/497,200 priority patent/US20240063529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01Q1/243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with built-i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 H04M1/0269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mounted in a fixed curved configuration, e.g. display curved around the edges of the telephone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22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a touch pad, a touch sensor or a touch detec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内设置有第一天线,第二区域内设置有第二天线,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显示区与第二区域内的触控电极。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将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集成设置在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第二显示区既能够实现显示功能,又能够实现天线功能,有利于产品的轻薄化和高屏占比设置。第一区域仅设置第一天线,保证第一天线的布设空间,还能降低第一区域误触的风险。第二区域既设置第二天线又设置触控电极,即第二区域既可以实现触控功能,又可以实现天线功能,不影响第二区域的触控功能的同时,提高显示面板的通信效率。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21年12月27日提交的名称为“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202111607714.5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天线是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的重要部件,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蓬勃发展,5G通讯技术逐渐普及,然而5G通讯技术的普及导致手机天线数量大幅增加,而手机边框越来越窄,且手机厚度变薄,内部间被压缩,使得手机内部放置天线的空间严重不足,进而导致手机天线通讯效率较低,手机天线对工程师带来的挑战日益剧增。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解决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通信效率较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内设有第一天线,第二区域内设有第二天线;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显示区与第二区域内的触控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设置成条形且沿第一显示区的边缘延伸设置;可选地,第二显示区呈线性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显示区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区域位于相应的第二显示区的中间位置,第二区域分设在第一区域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的延伸长度为L1,第一区域沿第二显示区的延伸方向的延伸长度为L2,其中,30%≤L2/L1≤5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天线与触控电极同层设置;可选地,第一天线与触控电极亦为同层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天线包括第一天线单元;第二天线包括第二天线单元,第二区域内的至少部分触控电极复用为第二天线单元;或,至少部分触控电极围绕第二天线单元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均为毫米波天线;第一天线为主天线,第二天线为辅助天线并用以增强第一天线的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天线层,第一天线和/或第二天线设置在天线层;或者,显示面板包括衬底、依次设置在衬底一侧的发光层与偏光层,第一天线和/或第二天线设置于偏光层;或者,显示面板包括衬底、依次设置在衬底一侧的发光层与封装层,第一天线和/或设置于封装层;或者,显示面板包括衬底、依次设置于衬底一侧的阵列基板与发光层,第一天线和/或第二天线设置于阵列基板;可选地,阵列基板包括金属层,第一天线和/或第二天线设置于金属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设置为平面显示区,第二显示区设置为弯折显示区;可选地,显示面板包括至少两个弯折显示区,至少其一弯折显示区设置形成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将第一天线设置在第二显示区的第一区域,第二天线设置在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区域,且第二区域同时设置有触控电极,即将天线集成在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第二显示区既能够实现显示功能,又能够实现天线功能,而不必为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设置单独的天线区域,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轻薄化与高屏占比设计。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仅设置第一天线,保证第一天线的布设空间,还能降低第一区域误触的风险;所述第二区域既设置第二天线又设置触控电极,即第二区域既可以实现触控功能,又可以实现天线功能,不影响第二区域的触控功能的同时,合理利用所述第二区域进行更好地天线集成设计,提高显示面板的通信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显示面板的主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沿A-A的一种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展平状态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展平状态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显示面板的部分区域沿B-B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4沿A-A的另一种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显示面板;
110、触控层;110a触控电极;
120、第一天线; 121、第一天线单元
130、第二天线; 131、第二天线单元;
140、衬底;
150、偏光层;
160、封装层;
170、阵列基板;
171、第一走线;172、第二走线;173、第一天线绑定端子;174、第二天线绑定端子;
X、延伸方向;PL、第一显示区;BE、第二显示区;BE1、第一区域;BE2、第二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申请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部分结构的尺寸。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此外,为了理解和易于描述,任意地示出图中所示的每个配置的尺寸和厚度,但是本申请构思不限于此。在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放大了层、膜、面板和区域等的厚度。在图中,为了更好理解和易于描述,放大了一些层和区域的厚度。
可以理解的是,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底的元件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在该另一元件上,或者还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比之下,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此外,在整个说明书中,词语“在”目标元件“上”表示定位在目标元件上方或下方,并且不必须表示基于重力方向定位“在上侧处”。
此外,除非明确地作出相反描述,否则词语“包括”将被理解为隐含包括所陈述的元件,但是不排除任何其它元件。
天线是智能终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天线实现智能终端的通信功能。在设置天线时需要保证一定的净空区域,以避免其它元器件影响天线的通信效果。而5G通讯技术所需的天线数量较多,这与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的设计日渐要求的轻、薄、小及美观是背道而驰的。手机内部天线净空区域不足,手机通信尤其是高频通信容易受到干扰,影响通信效果。因此如何实现较小的手机能够布置下较多的天线,以提高手机等智能终端的通信效率是一个难点。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能够解决智能终端设备内部放置天线的空间不足的技术问题。
如图1至图4分别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不同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示出了图4中显示面板的主视图,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具有第一显示区PL和第二显示区BE,第二显示区BE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区域BE1和第二区域BE2,第一区域BE1内设有第一天线120,第二区域BE2内设置有第二天线130。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显示区PL与第二区域BE2内的触控电极。
具体地,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形状的不同,第一显示区PL和第二显示区BE的相对位置以及各自的形状也不尽相同。
示例性地,第一显示区PL可以呈矩形、圆形或者椭圆形等,第二显示区BE可以设置在第一显示区PL的周侧,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显示区PL的内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取。在第二显示区BE设置在第一显示区PL的周侧时,第二显示区BE可以环绕第一显示区PL的全部设置,也可以环绕设置在第一显示区PL周侧的一部分。可选地,当第一显示区PL呈矩形时,第二显示区BE可以设置在当第一显示区PL的一侧或者多侧。
可选地,第一显示区PL可以呈平面,也可以呈曲面设置,第二显示区BE也可以呈平面或者曲面设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取第一显示区PL和第二显示区BE的具体形状。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显示区PL和第二显示区BE也可以均呈曲面,则对应的显示面板100应用于显示装置时,显示装置为曲面显示装置或者柔性显示装置。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显示区PL和第二显示区BE可以均呈平面,则对应的显示面板100应用于显示装置时,显示装置为平面显示装置。有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显示区PL呈平面,第二显示区BE呈曲面,比如由第一显示区PL的边缘弯折而成,如此设置,依然能够实现本申请的发明目的。
可选地,第一显示区PL可以是可折叠的,也可以是不可折叠的,如图3示出了显示面板100的第一显示区PL为可折叠的示例。
显示面板100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100,也可以是液晶显示面板100(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
第一天线120可以为图形化结构,第二天线130也可以为图形化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的图形,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第二区域BE2内设置触控电极110a,即设置第二区域BE2具有触控功能。第二区域BE2的触控形式可以是自电容形式,也可以是互电容形式,不同的触控形式对应触控电极110a的不同结构形式。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区域BE2的触控形式为互电容形式,此时,触控电极110a可以是多个同层设置、且呈阵列分布的电极块,同一矩阵行或者同一矩阵列中的触控电极110a相互电连接。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区域BE2的触控形式为自电容形式,此时,触控电极110a包括绝缘设置的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中的一者沿行方向延伸,另一者沿列方向延伸,二者交叉的位置可以产生电容。
在第二显示区BE的第二区域BE2同时设置有第二天线130和触控电极110a,即第二区域BE2在具备天线功能的同时,还具有触控功能。而在第二显示区BE的第一区域BE1仅设置第一天线120,如此,第一区域BE1仅具有天线功能,而不具有触控功能,可以降低对第一区域BE1产生误触而影响第一区域BE1的天线功能的风险,也使得所述第一区域BE1具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第一天线120的布设。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区域BE2对天线信号和触控信号进行采样时,可以同时进行采样,也可以交替采样。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两种信号的相互干扰,可以采用时间分割复用法对第二区域BE2中的天线信号和触控信号进行信号采样。
具体地,可以对天线信号和触控信号按照相同的时间周期进行采用,只要采样脉冲宽度足够窄,在同种信号的两个采样值之间就会留有一定的时间空隙。如果另外一种信号的采样时刻正好在该时间空隙内,则两种信号的采样值在时间上将不会发生重叠。可选地,天线信号和触控信号的采用周期可以设定在1μs~10ms之间的任意数值,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取。通过采用此种控制方法对天线信号和触控信号进行采样,可以使第二天线130和触控电极110a在共用同一空间,以实现第二区域BE2兼具有天线功能和触控功能的同时,由于二者交错进行信号采集,不会对彼此产生信号干扰。
将第一天线120设置于第二显示区BE的第一区域BE1,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第一区域BE1在显示面板100的位置,以实现显示面板100较高的屏占比,且第一区域BE1仅设置有第一天线120,使其仅具有接收或者发送信号的功能,而不具备触控功能,如此设置,为第一天线120提供足够的净空区间,可以提高第一天线120的通信效率,且降低误触的风险。另外,由于第一区域BE1仅设置有第一天线120,而没有设置触控电极110a,因此,不同于第二天线130和触控电极110a交错地进行天线信号和触控信号的采集,第一天线120可以持续性地进行信息的接收和发送,即第一天线120可以持续地实现天线的功能。
可选地,所述第一天线120与第二天线130可以均为毫米波天线;第一天线120可以为主天线,第二天线130可以为辅助天线,以增强第一天线120的信号;当第二天线130复用为触控电极110a时,所述第一天线120即主天线也能独立进行通信。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通过将第一天线120设置在第二显示区BE的第一区域BE1,第二天线130设置在第二显示区BE的第二区域BE2,且第二区域BE2同时设置有触控电极110a,即将天线集成在显示面板100的第二显示区BE,第二显示区BE既能够实现显示功能,又能够实现天线功能,无需单独设置天线区域,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的轻薄化与高屏占比设置。其中,第一区域BE1仅设置第一天线120,保证第一天线120的布设空间,还能降低对第一区域BE1误触而影响第一天线120功能的风险。而第二区域BE2既设置第二天线130又设置有触控电极110a,即第二区域BE2既可以实现天线功能,也可以实现触控功能,不影响第二区域BE2的触控功能的同时,合理利用第二区域BE2进行更好地天线集成设置,提高显示面板100的通信效率。
第二显示区BE内的第一区域BE1和第二区域BE2的数量不做限制,可以分别是一个,也可以分别是多个,多个第一区域BE1或者多个第二区域BE2交错分布。多个第一区域BE1的形状和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BE设置成条形且沿第一显示区PL的边缘延伸设置。
具体地,根据第一显示区PL的边缘形状的不同,第二显示区BE可以呈不同形状的条形。比如,第一显示区PL的边缘呈圆弧形,则第二显示区BE呈圆弧状的条形,第二显示区PL的边缘呈直线形,则第二显示区BE呈直条形,即第二显示区BE呈线性延伸。
可选地,第二显示区BE可以呈平面,也可以呈曲面。
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二显示区BE设置在第一显示区PL的边缘,便于在第二显示区BE内集成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且利用呈条形的第二显示区BE设置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使得第二显示区BE在具有天线功能的同时,兼具有显示功能,便于实现显示面板的高屏占比。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显示区BE的延伸方向X上,第一区域BE1位于相应的第二显示区BE的中间位置,第二区域BE2分设在第一区域BE1的两侧。
示例性地,可以设置一个第一区域BE1,而设置两个第二区域BE2分别位于第一区域BE1沿延伸方向X的两侧。也可以设置两个第一区域BE1,而设置三个第二区域BE2,两个第一区域BE1和三个第二区域BE2沿延伸方向X交错分布。当然也可以设置更多个第一区域BE1和第二区域BE2,可以根据具体设置需求进行选取。
如此设置,可以使得第二显示区BE沿延伸方向X两端为第二区域BE2,第二显示区BE的延伸方向X的两端设置为第二区域BE2的实施方式更有便于操作者对第二显示区BE进行触控操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显示区BE的延伸长度为L1,第一区域BE1沿第二显示区BE的延伸方向X的长度为L2,其中,30%≤L2/L1≤50%。
具体地,第二显示区BE具有一个第一区域BE1和位于第一区域BE1沿延伸方向X两端的两个第二区域BE2。由于第一区域BE1仅具有天线功能,而没有设置有触控功能或者触控相关器件,而第二区域BE2具有触控功能,由于不需要对第一区域BE1进行触控操作,因此将第一区域BE1设置在第二显示区BE靠近中间的位置,进一步降低对第一区域BE1误触的风险。同时第二区域BE2设置在第二显示区BE沿自身延伸方向X的两端,由于第二区域BE2具有触控功能,更便于操作者对第二区域BE2进行触控操作。
示例性地,第一区域BE1位于第二显示区BE沿延伸方向X的正中间,两端的第二区域BE2沿延伸方向X的延伸长度相同。
L2/L1可以为30%、35%、40%、45%或者50%等,示例性地,可以设置第一区域BE1和两端的第二区域BE2对第二显示区BE三等分。如此设置,可以保证第二显示区BE具有足够的设置第一天线120的第一区域BE1的空间,降低操作者对第一区域BE1造成误触的风险,同时由于第二区域BE2具有触控功能时,进一步便于操作者对第二显示区BE的第二区域BE2进行触控操作。
第一天线120与第二天线130和触控电极110a可以同层设置,也可以不同层设置,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取。示例性地,可以设置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同层设置,而与触控电极110a不同层设置。
图7示出了一实施例中图4沿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天线130与触控电极110a同层设置。
具体地,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140和设置于衬底140一侧的触控层110,衬底140可以包括发光结构,触控电极110a设置于触控层110,第二天线130也设置于触控层110。
根据第二区域BE2的触控形式不同,显示面板100可以包括一层或者多层触控层110,第二区域BE2内的触控电极110a可以设置在两层或者更多层触控层110中,第二天线130可以设置在触控层110中的任意一个膜层中,且与该膜层的触控电极110a或引线间隔设置,以降低彼此之间的信号干扰。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二天线130与触控电极110a同层设置,可以利用触控层110中对应的触控电极110a之间的间隙设置第二天线130,在实现第二区域BE2的触控功能或者为实现触控功能提供电信号以及天线功能的同时,无需对第二天线130单独设置一个膜层,有效地降低了显示面板100的厚度。
示例性地,第二区域BE2的触控形式为自电容形式时,触控层110包括绝缘设置的触控驱动电极层和触控感应电极层,第二天线130可以设置于触控驱动电极层,也可以设置于触控感应电极层。
可选地,第二区域BE2的触控形式也可以为互电容形式,此时,触控层110可以包括触控电极层和桥接层,其中触控电极110a设置于触控电极层,此时第二天线130可以设置于触控电极层。
通过上述设置,均可以实现第二区域BE2的触控功能和天线功能,同时降低显示面板100的厚度。
在第二天线130与触控电极110a同层设置的实施例中,第一天线120与第二天线130和触控电极110a可以同层设置,也可以不同层设置,均可以实现第一区域BE1的天线功能。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天线120与触控电极110a亦为同层设置。也即是说,第一天线120、第二天线130以及触控电极110a均设置于触控层110,进一步降低显示面板100的厚度。
具体地,触控电极110a设置在第一显示区PL以及设置在第二区域BE2,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设置在第二显示区BE,则第二显示区BE的膜层与第一显示区PL对应的膜层可以一起成型。如此设置,可以进一步降低显示显示面板100的厚度。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包括层叠设置的触控层110和天线层,触控电极110a设置于触控层,第二天线130设置于天线层。
也就是说,触控电极110a和第二天线130不同层设置,可以位于相邻的膜层,也可以间隔一个或者多个膜层。
可以理解的是,将触控电极110a和第二天线130设置在不同的膜层,可以降低显示面板100的加工难度,降低第二天线130和触控电极110a短路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天线120包括第一天线单元121,所述第二天线130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天线单元131。
可选地,第二区域BE2内的第二天线单元131与触控电极110a在结构上可以复用,也可以分别设置二者的结构,
具体地,所述第一天线120可以通过第一走线171连接至第一天线端子173。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区域BE2内的至少部分触控电极110a复用为第二天线单元131。
复用为第二天线单元131的触控电极110a的结构可以通过第二走线172连接至第二天线端子174。由于第二区域BE2内的触控信号和天线信号可以通过时间分割复用法分开取样,所以,触控电极110a和第二天线单元131复用结构,不会造成信号干扰,且二者复用结构,可以进一步简化显示面板100的结构。可选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触控绑定端子,所述触控电极110a通过触控走线连接至触控绑定端子,具体不再详述。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天线130包括第二天线单元131,第二天线单元131与触控电极110a间隔设置,具体是指第二天线单元131与构成触控电极110a的导电材料相互间隔且绝缘设置。
示例性地,显示面板100的触控形式为互容式,多个触控电极110a同层阵列分布,同一矩阵行或者同一矩阵列的触控电极110a相互电连接。其一所述第二天线单元131或多个第二天线单元131电连接形成天线图案,以实现相应的天线功能。第二天线单元131与触控电极110a间隔设置,则二者不会相互导电,进而不会对彼此产生信号干扰。如此设置,在实现第二区域BE2兼具有触控功能和天线功能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显示面板100的厚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天线单元131可以设置在相邻两触控电极110a之间,可以设置第二天线单元131围绕触控电极110a设置,或者触控电极110a围绕第二天线单元131设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9和图10,至少部分触控电极110a围绕第二天线单元131设置。
具体地,第二天线单元131分布呈一行或者一列,或者第二天线单元131呈矩阵分布,至少部分触控电极110a围绕第二天线单元131设置,就是说所述第二天线单元131设置在相应的触控电极110a内部。
可以理解的是,设置部分触控电极110a围绕第二天线单元131设置,在降低显示面板100厚度的同时,不会扰乱触控电极110a的分布图案,以保证第二区域BE2的触控灵敏度。
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可以分别为长波天线、中波天线、短波天线、超短波天线或者微波天线等,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天线120与第二天线130均为毫米波天线,第一天线120为主天线,第二天线130为辅助天线并用以增强第一天线的信号。
具体地,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实现的功能相同,第二天线130可以增益第一天线120的信号传递的效率,以使对应的天线功能具有更好的效果。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可以均为非毫米波天线,所述第一天线120、第二天线130具体可构成蓝牙天线、无线网络通信技术(Wi-Fi)天线、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天线、近场通信(Near FieldCommunication,NFC)天线、激光直接成型技术(Laser-Direct-structuring,LDS)天线中的一种或两种及以上。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天线120为NFC天线。即通过第一天线120实现显示装置的近场通信功能。
第二天线130可以与第一天线120的种类相同,也可以不相同,这里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天线130为NFC天线。即通过第二天线130增强显示面板100的近场通信信号,增益显示面板100的近场通信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天线层,第一天线120和/或第二天线130设置在天线层。
也就是说,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的至少一者设置在天线层,另一者设置在其它膜层,或者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均设置在天线层。
天线层可以为一层也可以为多层,天线层为一层时,可以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均设置在天线层,也可以其中一者设置在天线层。天线层为多层时,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可以设置在不同的天线层,也可以设置在同一天线层。
设置天线层,便于对应的第一天线120和/或第二天线130的设置,降低显示面板100的加工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11所示,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140、依次设置在衬底140一侧的发光层与偏光层150,第一天线120设置于偏光层150。
也就是说,将第一天线120集成在偏光层150,而无需单独设置一个膜层,进一步降低显示面板100的厚度。且第一天线120设置在偏光层150的方案,可以降低第一天线120与其它膜层相关元器件之间的信号干扰,提高显示面板100的通信效率。
在第一天线120设置于偏光层150的实施例中,第二天线130可以设置于偏光层150,也可以设置于其它膜层,这里不做限制。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天线130设置于偏光层150。如此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集成在同一膜层,进一步降低显示面板100的厚度。
在一些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4和图11,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140、依次设置在衬底140一侧的发光层与封装层160,第一天线120设置于封装层160。
也就是说,除了将第一天线120集成偏光层150外,还可以将第一天线120集成在封装层160,而无需单独设置一个膜层,依然可以降低显示面板100的厚度。且第一天线120设置在封装层160的方案,依然可以降低第一天线120与其它膜层相关元器件之间的信号干扰,提高显示面板100的通信效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天线130设置于封装层160。如此,依然可以降低显示面板100的膜层厚度。
在显示面板100既设置有偏光层150又设置有封装层160的实施例中,偏光层150设置于衬底140的一侧,封装层160设置在偏光层150远离衬底140的一侧。此时,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可以设置在封装层160,与可以设置在偏光层150,或者其中一者设置在封装层160,另一者设置在偏光层150,这里不做限制。
偏光层150设置于衬底140的一侧,并不是指偏光层150直接设置在衬底140表面,偏光层150和衬底140之间可以设置有其它膜层。封装层160和偏光层150之间也可以设置有其它膜层。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4和图11,显示面板100包括依次设置于衬底140一侧的阵列基板170与发光层,第一天线120和/或第二天线130设置于阵列基板170。也就是说将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中的至少一者集成在显示面板100的阵列基板170内,如此设置,依然能够达到降低显示面板100厚度的目的。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阵列基板170包括金属层,第一天线120和/或,第二天线130设置于金属层。即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中的至少一者设置于金属层。可以理解的是,阵列基板170包括至少两层金属层,所述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可设置在同一金属层或不同的金属层。
根据显示面板100的结构型式的不同,显示面板100可以设置一个第二显示区BE,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二显示区BE。显示面板100设置多个第二显示区BE的实施例中,多个第二显示区BE可以相互邻接,也可以间隔设置,示例性地,显示面板100的两个第二显示区BE设置在第一显示区PL相对的两侧,即两个第二显示区BE平行设置。
在显示面板100设置有多个第二显示区BE的实施例中,可以在每一个第二显示区BE均设置有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也可以在部分第二显示区BE设置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取。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显示区BE,至少其一第二显示区BE内设置形成第一区域BE1及第二区域BE2。
具体地,至少其中一个第二显示区BE包括第一区域BE1和第二区域BE2,第一区域BE1设置有第一天线120,第二区域BE2设置有第二天线130和触控电极110a。其它第二显示区BE可以仅具有显示功能,也可以同时具备显示功能和触控功能。
通过在至少部一个第二显示区BE内设置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设置在多个第二显示区BE内,为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的设置提供足够的空间,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100的通信效率。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PL设置为平面显示区,第二显示区BE设置为弯折显示区。
具体地,弯折显示区可以与平面显示区一体成型后,由平面显示区的边缘弯折形成,将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设置在弯折显示区,利用弯折显示区的位置分别设置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而不必占用平面显示区或者非显示区的位置空间,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屏占比。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包括至少两个弯折显示区,至少其一弯折显示区设置形成第一区域BE1及第二区域BE2。也就是说,第一区域BE1和第二区域BE2可以形成在一个弯折显示区,也可以分别形成在不同的弯折显示区,如此,便于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设置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的位置。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由于采用了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因而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内设有第一天线,所述第二区域内设有第二天线;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区域内的触控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显示区设置成条形且沿所述第一显示区的边缘延伸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显示区呈线性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区域位于相应的所述第二显示区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二区域分设在所述第一区域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延伸长度为L1,所述第一区域沿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延伸方向的延伸长度为L2,其中,30%≤L2/L1≤5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触控电极同层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触控电极亦为同层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包括第一天线单元;所述第二天线包括第二天线单元,所述第二区域内的至少部分所述触控电极复用为所述第二天线单元;或,至少部分所述触控电极围绕所述第二天线单元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第二天线均为毫米波天线;所述第一天线为主天线,所述第二天线为辅助天线并用以增强所述第一天线的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天线层,所述第一天线和/或所述第二天线设置在所述天线层;或者,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依次设置在所述衬底一侧的发光层与偏光层,所述第一天线和/或所述第二天线设置于所述偏光层;或者,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依次设置在所述衬底一侧的发光层与封装层,所述第一天线和/或所述第二天线设置于所述封装层;或者,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依次设置于所述衬底一侧的阵列基板与发光层,所述第一天线和/或所述第二天线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
优选地,所述阵列基板包括金属层,所述第一天线和/或所述第二天线设置于所述金属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设置为平面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设置为弯折显示区;
优选地,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弯折显示区,至少其一所述弯折显示区设置形成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二区域。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10286830.XA 2021-12-27 2022-03-23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455399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37036258A KR20230155015A (ko) 2021-12-27 2022-08-19 표시 패널 및 표시 장치
PCT/CN2022/113694 WO2023124131A1 (zh) 2021-12-27 2022-08-19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23566726A JP2024519475A (ja) 2021-12-27 2022-08-19 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TW111133225A TWI825968B (zh) 2021-12-27 2022-09-01 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
US18/497,200 US20240063529A1 (en) 2021-12-27 2023-10-30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077145 2021-12-27
CN202111607714 2021-12-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53993A true CN114553993A (zh) 2022-05-27

Family

ID=81665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86830.XA Pending CN114553993A (zh) 2021-12-27 2022-03-23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63529A1 (zh)
JP (1) JP2024519475A (zh)
KR (1) KR20230155015A (zh)
CN (1) CN114553993A (zh)
TW (1) TWI825968B (zh)
WO (1) WO202312413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24131A1 (zh) * 2021-12-27 2023-07-06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09382B1 (ko) * 2017-03-03 2019-08-09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안테나가 구비된 터치 센서
KR102190667B1 (ko) * 2018-10-05 2020-12-14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안테나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2306273A (zh) * 2019-07-26 2021-02-0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屏和移动终端
CN210270841U (zh) * 2019-08-05 2020-04-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终端设备
CN210270842U (zh) * 2019-08-05 2020-04-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KR20210052804A (ko) * 2019-10-31 2021-05-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210489811U (zh) * 2019-11-21 2020-05-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2947780A (zh) * 2019-11-26 2021-06-11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屏、触控显示器及电子设备
WO2021151483A1 (en) * 2020-01-29 2021-08-0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isplay stack with millimeter-wave antenna functionality
CN111857430B (zh) * 2020-07-22 2024-01-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882572A (zh) * 2021-02-03 2021-06-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电子设备及工作状态的控制方法
CN114553993A (zh) * 2021-12-27 2022-05-2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24131A1 (zh) * 2021-12-27 2023-07-06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24131A1 (zh) 2023-07-06
TW202301092A (zh) 2023-01-01
JP2024519475A (ja) 2024-05-14
US20240063529A1 (en) 2024-02-22
KR20230155015A (ko) 2023-11-09
TWI825968B (zh) 2023-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23379B1 (ko) 다중 주파수 초광대역 안테나들을 갖는 전자 디바이스들
EP3726648B1 (en) Antenn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763574B2 (en) Display device, color filter substrate, mobile terminal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CN104079313B (zh) 包括利用导电边框的多频带天线的终端
US10838266B2 (en) Display device
US10200105B2 (en) Antenna tuning components in patterned conductive layers
EP2665124B1 (en) Apparatus comprising an antenna and different antenna carriers
CN108319392B (zh) 触控面板及制造方法、触控模组、显示装置
CN102884680A (zh) 高隔离度、多端口天线阵列手持移动通信设备
CN112467387B (zh)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US20090073047A1 (en) Antenna System With Second-Order Diversity and Car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hich is Equipped With One Such Device
CN111596481B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作方法
CN110162212B (zh) 显示装置
CN102948008B (zh) 用于定向耦合器的夹层结构
CN111427208B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RU2010149247A (ru) Анте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портативный терминал, у которого оно имеется
CN112306299B (zh) 集成天线的触控面板和电子设备
US20240063529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230006356A1 (en) Antenna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EP3304872B1 (en) Display device
CN112612374A (zh)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KR102178805B1 (ko) 터치 윈도우
CN112394824A (zh) 一种触摸屏及电子设备
CN115548699A (zh) 电子设备
CN114122678A (zh) 一种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