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43166B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43166B
CN114543166B CN202011338518.8A CN202011338518A CN114543166B CN 114543166 B CN114543166 B CN 114543166B CN 202011338518 A CN202011338518 A CN 202011338518A CN 114543166 B CN114543166 B CN 1145431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flow
main
fre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3851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43166A (zh
Inventor
谢川川
卢海天
胡斯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3851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431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431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431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431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431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其中,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出风口和主风道,主风道连通第一进风口和出风口;新风装置,设于壳体内,新风装置的进风端与第二进风口相连通,新风装置的出风端与主风道相连通;其中,新风装置被配置为能够对流经主风道的部分气流的流向进行导向,以使得部分气流向出风口处扩散流动。本发明的新风装置工作时,新风装置的出风端流出新风,在新风的引射作用下,在新风装置的出风端处形成负压区,以对主风道的部分气流进行导向,使部分气流向出风口处扩散流动,以保证出风口排出的气流向四周扩散,增大出风覆盖范围,实现大范围吹散送风,提升了房间温度的均匀性。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采用运动导叶进行扫风来扩大空调的送风范围,该设置存在送风集中度高,送风范围小的缺点,且空调器送出的风直吹用户,会使用户在使用空调器时感到不舒服,致使用户体验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出风口和主风道,主风道连通第一进风口和出风口;新风装置,设于壳体内,新风装置的进风端与第二进风口相连通,新风装置的出风端与主风道相连通;其中,新风装置被配置为能够对流经主风道的部分气流的流向进行导向,以使得部分气流向出风口处扩散流动。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和新风装置。其中,新风装置设于壳体内,且新风装置的进风端与第二进风口相连通,新风装置的出风端与主风道相连通,这样,当空调器工作且开启新风装置的情况下,室内新风由第二进风口进入到新风装置的进风端,而后由新风装置的出风端流出新风装置。由于新风装置的出风端与主风道相连通,新风装置的出风端流出新风,在新风的引射作用下,在新风装置的出风端处形成负压区,以对主风道的部分气流进行导向,使部分气流向出风口处扩散流动,以保证出风口排出的气流向四周扩散,增大出风覆盖范围,实现大范围吹散送风,提升了房间温度的均匀性。也就是说,该设置在保证空调器的工作效率的情况下,增大了送风面积,降低了送风速度,避免正面出风直吹用户,有效改善用户吹风的舒适性。
另外,新风装置的出风端流出的新风为室内的常温气流,该常温气流与流经主风道的气流掺混和热交换,使得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到达用户处时与室内的常温气流之间的温差被缩小,这样可以极大地改善送风的舒适性。
可以理解的是,当空调器工作且关闭新风装置的情况下,主风道的气流聚为一束,中心速度高,两侧速度低,送风集中度较高。用户可根据具体实际使用需求来开启或关闭新风装置,已满足多样化的使用需求,丰富空调器的使用功能。
根据本发明上述的空调室内机,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新风装置包括:风机,风机形成有进风端;储气腔室,与风机相连通;新风装置的出风端包括出口和导流板,储气腔室的腔壁上形成有出口,导流板与储气腔室的腔壁相连接,且导流板位于出口处;其中,主风道与储气腔室的出口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新风装置包括风机和储气腔室。其中,风机形成有进风端,则,风机工作,以通过第二进风口将室内的空气抽吸入新风装置。由于储气腔室和风机相连通,故而,风机将空气送入储气腔室,而后由储气腔室的腔壁上形成的出风口排出。储气腔室较风机的出风口的面积大,这样由风机进入到储气腔室的流速较大的气流,流经储气腔室后,气流的流速被减小,以避免因气流流速过大而导致气流的流动损失大,气动性能差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提升出风风量。
进一步地,新风装置的出风端包括出口和导流板,储气腔室的腔壁上形成有出口,导流板与储气腔室的腔壁相连接,导流板位于出口处。这样,储气腔室内的气流由出口流出新风装置,在出口处的气流的作用下,会在导流板附近形成负压区,引导主风道的部分气流沿导流板的壁面偏转,以实现部分气流向出风口处扩散流动。也就是说,出口与导流板相配合以对流经主风道的部分气流的流向进行导向,以使得部分气流向出风口处扩散流动。
可以理解的是,主风道与储气腔室的出口相连接,导流板位于出口处,故而,新风装置的出风端会对周侧的主气流的流向进行引导,而流经主风道的中部的部分气流会在主风道的作用下从出风口的中部流出,这样,可保证出风口排出的气流向四周扩散的均匀性及一致性,有利于提升室内温度变化的均匀性及一致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导流板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对而设,第一端与储气腔室的腔壁相连接;其中,由第一端至第二端,导流板的外周壁向出风口的口壁处延伸。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导流板的结构,使得导流板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为导流板与储气腔室的腔壁相连接的一端。由第一端至第二端,导流板的外周壁向出风口的口壁处延伸,这样,导流板的周侧壁会对气流起到引导作用,以使气流向出风口的口壁处流动,进而实现出风口排出的气流向四周扩散的目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风轮,至少部分风轮位于主风道内;在垂直于风轮的轴线的截面中,导流板的轮廓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轮廓线和第二轮廓线,第一轮廓线朝向主风道,第二轮廓线远离主风道;其中,第一轮廓线在第二端处的切线与第二轮廓线在第二端处的切线所形成的锐角大于0°,且小于等于30°。
在该技术方案中,风轮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主风道内,风轮转动以驱动气流流动,为气流在主风道内流动提供了动力支持。
进一步地,通过合理设置导流板的结构,使得在垂直于风轮的轴线的截面中,导流板的轮廓线包括第一轮廓线和第二轮廓线,第一轮廓线和第二轮廓线首尾相连接,即,第一轮廓线的上端部与第二轮廓线的上端部相交于第一端,第二轮廓线的下端部与第二轮廓线的下端部相交于第二端。并通过限定第一轮廓线在第二端处的切线与第二轮廓线在第二端处的切线所形成的锐角大于0°,且小于等于30°,这样,可保证导流板对气流导向的有效性及稳定性。若第一轮廓线在第二端处的切线与第二轮廓线在第二端处的切线所形成的锐角大于30°,则导致导流板对气流的导向效果差,使得气流向出风口处扩散流动效果差,会减小出风覆盖面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导流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导流板沿储气腔室的周向间隔布置,且多个导流板将出口分隔出多个子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流板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当有多个导流板时,多个导流板沿储气腔室的周向间隔布置,多个导流板会将出口进行分隔,以使出口被分隔出多个子口,气流可由多个子出口流出新风装置。多个子口和多个导流板相配合以增大新风装置的出风端对气流的导向角度,这样,为后续气流向出风口处扩散流动提供了结构支撑。且该结构设置可保证在多个角度上对气流导向的均匀性及一致性,可保证出风口排出的气流向四周扩散的均匀性及一致性,有利于提升室内温度变化的均匀性及一致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新风装置还包括:连接部,连接部的一端与风机相连接,连接部的另一端与储气腔室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新风装置还包括连接部,风机和储气腔室通过连接部连接在一起,连接部对气流起到导向的作用,以限制气流的流动路径,连接部的内壁形成连续的流道,气流沿着连接部流动,连接部具有扩压的作用,风机流入的气流速度能较大,流过连续流道,减少了气流的折转,减小了气流的流动损失,使得更多的能量转化为动压,有利于提高风量,避免因速度能过大导致气流的流动损失大,气动性能差,减小出风风量的情况发生。同时,该设置具有集流的作用,可减少气流流动分离、脱流、旋涡等现象出现的频次,有利于将降低产品的运行噪声,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储气腔室的数量为多个,连接部包括多个连接通道,多个连接通道均与风机相连接,每个储气腔室与一个连接通道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储气腔室的数量为多个时,连接部包括多个连接通道,每个储气腔室配备有一个连接通道。该设置有利于增多新风装置对流经主风道的部分气流进行导向的角度,以增大送风面积,可保证气流向出风口处扩散流动的有效性。
同时,该结构设置可保证储气腔室的相对独立性,这样,可根据空调的不同工作模式来通过多个储气腔室中的一个或几个送气,或是通过全部储气腔室送气。该设置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可满足不同使用需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主风道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与第一导风板相对并合围出主风道;多个储气腔室中的一部分与第一导风板相连接,多个储气腔室中的另一部与第二导风板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主风道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且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相对且间隔布置,多个储气腔室中的一部分与第一导风板相连接,多个储气腔室中的另一部与第二导风板相连接。这样,不同位置处的多个储气腔室相配合以使流经主风道的部分气流向两侧散开。同时,流经主风道中部的气流由于距离两侧的新风装置的出风端较远,且两侧的出风端对中部的气流的作用会相互抵消,进而使得气流呈现均匀的扇形分布。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过滤组件,设于壳体,且过滤组件位于第二进风口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过滤组件,使得过滤组件位于第二进风口处,这样,新风装置将经过过滤组件过滤后的干净空气通过出风端流出,以使干净空气与流经主风道的气流掺混和热交换,提高出风口吹出的空气的质量,增加吹风的健康性和舒适性。
可以理解的是,过滤组件可过滤空气中的灰尘、杂质等颗粒物,这样有利于减少空调器工作时沉积在空调器室内机内部的灰尘和杂质,可降低空调器室内机的清理频次,有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过滤组件至少包括:第一过滤部;第二过滤部,第一过滤部位于第二过滤部和第二进风口之间;其中,第一过滤部的目数小于第二过滤部的目数。
在该技术方案中,过滤组件包括第一过滤部和第二过滤部,第一过滤部的目数小于第二过滤部的目数。通过合理设置第一过滤部和第二过滤部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一过滤部位于第二过滤部和第二进风口之间。即,利用第一过滤部实现粗过滤,以过滤出空气中粒径较大的灰尘和杂质,利用第二过滤部实现细过滤,以过滤出空气中粒径较小的灰尘和杂质。该设置实现了二级过滤,以在保证过滤效果的同时,有利于延长第一过滤部和第二过滤部的整体使用寿命。
若第一过滤部和第二过滤部的目数相同,则,靠近第二进风口处的第一过滤部被污物等阻塞的速度要快于第二过滤部,这样,就造成第一过滤部的使用寿命过短,而第二过滤部又未被充分利用,该设置会增多清理空调器的频次,降低产品的使用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至少部分导流板位于主风道和出风口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导流板、主风道和出风口的位置关系,使得导流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主风道和出风口之间,以保证新风装置对主风道的部分气流进行导向的位置至出风口的距离,为气流向出风口处扩散流动提供了结构支撑。若导流板至出风口的距离过长,则易出现被导向后的气流回流的情况发生,这样,就会减少出风量,影响空调器的工作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多个导流结构,至少部分导流结构位于主风道内,多个导流结构沿水平方向间隔布置;其中,导流结构的一端位于新风装置的出风端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导流结构,使得多个导流结构沿水平方向间隔布置,多个导流结构将主风道内的气流分隔出多股气流。同时,导流结构与主风道及新风装置的出风端的结构相配合,使得至少部分导流结构位于主风道内,且导流结构的一端位于新风装置的出风端处,这样,可保证位于周侧的部分气流被新风装置的出风端有效引导,同样,可保证经由主风道的中部的气流会在主风道的作用下从出风口的中部流出,这样,可保证出风口排出的气流向四周扩散的均匀性及一致性,有利于提升室内温度变化的均匀性及一致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导流结构位于新风装置的出风端处的端部为第一子端,导流结构远离新风装置的出风端的端部为第二子端,其中,由第二子端至第一子端,导流结构的外周壁沿逆时针方向延伸。
在该技术方案中,合理设置导流结构的外形,使得导流结构具有第一子端和第二子端,第一子端和第二子端间隔且相对布置,由第二子端至第一子端,导流结构的外周壁沿逆时针方向延伸,以保证经由主风道的部分气流可被有效引导至新风装置的出风端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换热器,位于壳体内,第一换热器呈倒V形,第一换热器围设于风轮的周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换热器,使得第一换热器呈倒置的V形结构,该设置在有限的壳体空间内增加了换热面积;另一方面,倒置的V形结构,便于冷凝水的收集,避免冷凝水滴落在壳体的底壁上或直接滴落在室内的地面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二换热器,位于壳体内,且第二换热器位于第二进风口和新风装置的进风端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二换热器,使得第二换热器位于壳体内,且使第二换热器位于第二进风口和新风装置的进风端之间,这样,进入到新风装置内的空气是经过第二换热器换热后的冷气流或热气流,该设置有利于提升空调器的制冷/制热效果。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室内机。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室内机,因此具有上述空调室内机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一一陈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一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二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未开启新风装置时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开启新风装置时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8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空调室内机,110壳体,112第一进风口,114第二进风口,116出风口,118主风道,1182第一导风板,1184第二导风板,120新风装置,1242出口,1246导流板,1248第一端,1250第二端,1252第一轮廓线,1254第二轮廓线,126风机,128储气腔室,130连接部,132连接通道,134连接头,140风轮,150过滤组件,152第一过滤部,154第二过滤部,160导流结构,162第一子端,164第二子端,166第三轮廓线,168第四轮廓线,170第一换热器,180隔离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和空调器。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10和新风装置120。其中,壳体110设有第一进风口112、第二进风口114、出风口116和主风道118,主风道118连通第一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6,新风装置120设于壳体110内,新风装置120的进风端与第二进风口114相连通,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与主风道118相连通。其中,新风装置120被配置为能够对流经主风道118的部分气流的流向进行导向,以使得部分气流向出风口116处扩散流动。
详细地,如图8所示,箭头指示了气流的流动方向,新风装置120设于壳体110内,且新风装置120的进风端与第二进风口114相连通,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与主风道118相连通,这样,当空调器工作且开启新风装置120的情况下,室内新风由第二进风口114进入到新风装置120的进风端,而后由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流出新风装置120。由于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与主风道118相连通,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流出新风,在新风的引射作用下,在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处形成负压区,以对主风道118的部分气流进行导向,使部分气流向出风口116处扩散流动,以保证出风口116排出的气流向四周扩散,增大出风覆盖范围,实现大范围吹散送风,提升了房间温度的均匀性。也就是说,该设置在保证空调器的工作效率的情况下,增大了送风面积,降低了送风速度,避免正面出风直吹用户,有效改善用户吹风的舒适性。
具体地,保证空调器的工作效率不变,指的是保证空调器制冷/制热风量不变,如,流过空调器的换热器的风量不变,换热器换热能力不衰减。
另外,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流出的新风为室内的常温气流,该常温气流与流经主风道118的气流掺混和热交换,使得出风口116流出的气流到达用户处时与室内的常温气流之间的温差被缩小,这样可以极大地改善送风的舒适性。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7所示,箭头指示了气流的流动方向,当空调器工作且关闭新风装置120的情况下,主风道118的气流聚为一束,中心速度高,两侧速度低,送风集中度较高。用户可根据具体实际使用需求来开启或关闭新风装置120,已满足多样化的使用需求,丰富空调器的使用功能。
具体地,如图3所示,壳体110设有隔离板180,隔离板180将壳体110分隔用于容置新风装置120的腔室,该设置避免经过第一换热器170换热后的气流流向新风装置120,保证气流流动的顺畅性。
实施例2:
如图5和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10和新风装置120。其中,壳体110设有第一进风口112、第二进风口114、出风口116和主风道118,主风道118连通第一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6,新风装置120设于壳体110内,新风装置120的进风端与第二进风口114相连通,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与主风道118相连通。
以及进一步地:新风装置120包括风机126和储气腔室128。风机126形成有进风端;储气腔室128与风机126相连通;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包括出口1242和导流板1246,储气腔室128的腔壁上形成有出口1242,导流板1246与储气腔室128的腔壁相连接,且导流板1246位于出口1242处;其中,主风道118与储气腔室128的出口1242相连接。
详细地,新风装置120包括风机126和储气腔室128。其中,风机126形成有进风端,则,风机126工作,以通过第二进风口114将室内的空气抽吸入新风装置120。由于储气腔室128和风机126相连通,故而,风机126将空气送入储气腔室128,而后由储气腔室128的腔壁上形成的出风口116排出。储气腔室128较风机126的出风口116的面积大,这样由风机126进入到储气腔室128的流速较大的气流,流经储气腔室128后,气流的流速被减小,以避免因气流流速过大而导致气流的流动损失大,气动性能差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提升出风风量。
进一步地,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包括出口1242和导流板1246,储气腔室128的腔壁上形成有出口1242,导流板1246与储气腔室128的腔壁相连接,且导流板1246位于出口1242处。这样,储气腔室128内的气流由出口1242流出新风装置120,在出口1242处的气流的作用下,会在导流板1246附近形成负压区,引导主风道118的部分气流沿导流板1246的壁面偏转,以实现部分气流向出风口116处扩散流动。也就是说,出口1242与导流板1246相配合以对流经主风道118的部分气流的流向进行导向,以使得部分气流向出风口116处扩散流动。
可以理解的是,主风道118与储气腔室128的出口相连接,且导流板1246位于出口1242处,故而,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会对周侧的主气流的流向进行引导,而流经主风道118的中部的部分气流会在主风道118的作用下从出风口116的中部流出,这样,可保证出风口116排出的气流向四周扩散的均匀性及一致性,有利于提升室内温度变化的均匀性及一致性。
在本实施例中,在垂直于主风道118的风轮140的截面中,储气腔室128的内轮廓线围合成圆形。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主风道118的风轮140的截面中,储气腔室128的内轮廓线围合成椭圆形或多边形。
实施例3:
如图5和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导流板1246包括第一端1248和第二端1250,第一端1248和第二端1250相对而设,第一端1248与储气腔室128的腔壁相连接;其中,由第一端1248至第二端1250,导流板1246的外周壁向出风口116的口壁处延伸。
详细地,通过合理设置导流板1246的结构,使得导流板1246包括相对的第一端1248和第二端1250,第一端1248为导流板1246与储气腔室128的腔壁相连接的一端,第二端1250为导流板1246背离出口1242的一端。由第一端1248至第二端1250,导流板1246的外周壁向出风口116的口壁处延伸,这样,导流板1246的周侧壁会对气流起到引导作用,以使气流向出风口116的口壁处流动,进而实现出风口116排出的气流向四周扩散的目的。
具体地,出风口116的口壁围合形成出风口116。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风轮140,至少部分风轮140位于主风道118内;在垂直于风轮140的轴线的截面中,导流板1246的轮廓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轮廓线1252和第二轮廓线1254,第一轮廓线1252朝向主风道118,第二轮廓线1254远离主风道118;其中,第一轮廓线1252在第二端1250处的切线与第二轮廓线1254在第二端1250处的切线所形成的锐角a大于0°,且小于等于30°。
其中,风轮1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主风道118内,风轮140转动以驱动气流流动,为气流在主风道118内流动提供了动力支持。
同时,通过合理设置导流板1246的结构,使得在垂直于风轮140的轴线的截面中,导流板1246的轮廓线包括第一轮廓线1252和第二轮廓线1254,第一轮廓线1252和第二轮廓线1254首尾相连接,即,第一轮廓线1252的上端部与第二轮廓线1254的上端部相交于第一端1248,第二轮廓线1254的下端部与第二轮廓线1254的下端部相交于第二端1250。并通过限定第一轮廓线1252在第二端1250处的切线与第二轮廓线1254在第二端1250处的切线所形成的锐角a大于0°,且小于等于30°,这样,可保证导流板1246对气流导向的有效性及稳定性。若第一轮廓线1252在第二端1250处的切线与第二轮廓线1254在第二端1250处的切线所形成的锐角a大于30°,则导致导流板1246对气流的导向效果差,使得气流向出风口116处扩散流动效果差,会减小出风覆盖面积。
具体地,第一轮廓线1252在第二端1250处的切线与第二轮廓线1254在第二端1250处的切线所形成的锐角包括:28°、25°、21°、15°、10°和5°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具体地,第一轮廓线1252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直线、曲线和折线。
具体地,第二轮廓线1254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直线、曲线和折线。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轮廓线1252为弧线,第二轮廓线1254为弧线。更具体地,导流板1246被构造为月牙形。
具体地,第一轮廓线1252和第二轮廓线1254的线型相同,或者第一轮廓线1252和第二轮廓线1254的线型不同。
具体地,风轮140为贯流风轮。
进一步地,导流板1246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导流板1246沿储气腔室128的周向间隔布置,且多个导流板1246将出口1242分隔出多个子口。导流板1246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当有多个导流板1246时,多个导流板1246沿储气腔室128的周向间隔布置,多个导流板1246会将出口1242进行分隔,以使出口1242被分隔出多个子口,气流可由多个子出口1242流出新风装置120。多个子口和多个导流板1246相配合以增大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对气流的导向角度,这样,为后续气流向出风口116处扩散流动提供了结构支撑。且该结构设置可保证在多个角度上对气流导向的均匀性及一致性,可保证出风口116排出的气流向四周扩散的均匀性及一致性,有利于提升室内温度变化的均匀性及一致性。
具体地,多个导流板1246沿顺时针方向分布,或多个导流板1246沿逆时针方向分布。
具体地,子口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口、条形口或者多边形口,通过设置子口的形状,可以进一步地调整喷射的气流的喷射速度。
实施例4:
如图3和图4所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新风装置120还包括:连接部130,连接部130的一端与风机126相连接,连接部130的另一端与储气腔室128相连接。
详细地,新风装置120还包括连接部130,风机126和储气腔室128通过连接部130连接在一起,连接部130对气流起到导向的作用,以限制气流的流动路径,连接部130的内壁形成连续的流道,气流沿着连接部130流动,连接部130具有扩压的作用,风机126流入的气流速度能较大,流过连续流道,减少了气流的折转,减小了气流的流动损失,使得更多的能量转化为动压,有利于提高风量,避免因速度能过大导致气流的流动损失大,气动性能差,减小出风风量的情况发生。同时,该设置具有集流的作用,可减少气流流动分离、脱流、旋涡等现象出现的频次,有利于将降低产品的运行噪声,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
具体地,连接部130的一端与风机126一体式连接。该结构设置由于省去了连接部130的一端与风机126的装配工序,故而简化了连接部130的一端与风机126的装配及后续拆卸的工序,有利于提升装配及拆卸效率,进而可降低生产及维护成本。另外,连接部130的一端与风机126一体式连接可保证新风装置120成型的尺寸精度要求。
具体地,连接部130的一端与风机126可拆装连接。连接部130的一端与风机126的连接方式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卡接、螺接、磁吸及通过紧固件(如,螺钉、螺栓或铆钉)紧固连接。当连接部130的一端与风机126可拆装连接时,新风装置120还包括密封件(如,橡胶密封圈),密封件用于密封连接部130的一端与风机126的连接处。
具体地,连接部130的另一端与储气腔室128一体式连接。该结构设置由于省去了连接部130的另一端与储气腔室128的装配工序,故而简化了连接部130的另一端与储气腔室128的装配及后续拆卸的工序,有利于提升装配及拆卸效率,进而可降低生产及维护成本。另外,连接部130的另一端与储气腔室128一体式连接可保证新风装置120成型的尺寸精度要求。
具体地,连接部130的另一端与储气腔室128可拆装连接。连接部130的另一端与储气腔室128的连接方式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卡接、螺接、磁吸及通过紧固件(如,螺钉、螺栓或铆钉)紧固连接。当连接部130的另一端与储气腔室128可拆装连接时,新风装置120还包括密封件(如,橡胶密封圈),密封件用于密封连接部130的另一端与储气腔室128的连接处。
实施例5:
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储气腔室128的数量为多个,连接部130包括多个连接通道132,多个连接通道132均与风机126相连接,每个储气腔室128与一个连接通道132相连接。
详细地,当储气腔室128的数量为多个时,连接部130包括多个连接通道132,每个储气腔室128配备有一个连接通道132。该设置有利于增多新风装置120对流经主风道118的部分气流进行导向的角度,以增大送风面积,可保证气流向出风口116处扩散流动的有效性。
同时,该结构设置可保证储气腔室128的相对独立性,这样,可根据空调的不同工作模式来通过多个储气腔室128中的一个或几个送气,或是通过全部储气腔室128送气。该设置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可满足不同使用需求。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连接部130包括连接头134和多个连接通道132,连接头134与风机126相连接,且连接头134与多个连接通道132均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30被构造为三通管,储气腔室128的数量为两个,三通管的进端与风机126相连接,三通管的一个出端与一个储气腔室128相连接,三通管的另一个出端与另一个储气腔室128相连接。
实施例6:
如图5、图7和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主风道118包括:第一导风板1182;第二导风板1184,与第一导风板1182相对并合围出主风道118;多个储气腔室128中的一部分与第一导风板1182相连接,多个储气腔室128中的另一部与第二导风板1184相连接。
详细地,主风道118包括第一导风板1182和第二导风板1184,且第一导风板1182和第二导风板1184相对且间隔布置,多个储气腔室128中的一部分与第一导风板1182相连接,多个储气腔室128中的另一部与第二导风板1184相连接。这样,不同位置处的多个储气腔室128相配合以使流经主风道118的部分气流向两侧散开。同时,流经主风道118中部的气流由于距离两侧的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较远,且两侧的出风端对中部的气流的作用会相互抵消,进而使得气流呈现均匀的扇形分布。增大出风覆盖范围,实现大范围吹散送风,提升了房间温度的均匀性。也就是说,该设置在保证空调器的工作效率的情况下,增大了送风面积,降低了送风速度,避免正面出风直吹用户,有效改善用户吹风的舒适性。
实施例7: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过滤组件150,设于壳体110,且过滤组件150位于第二进风口114处。
详细地,通过设置过滤组件150,使得过滤组件150位于第二进风口114处,这样,新风装置120将经过过滤组件150过滤后的干净空气通过出风端流出,以使干净空气与流经主风道118的气流掺混和热交换,提高出风口116吹出的空气的质量,增加吹风的健康性和舒适性。
可以理解的是,过滤组件150可过滤空气中的灰尘、杂质等颗粒物,这样有利于减少空调器工作时沉积在空调器室内机内部的灰尘和杂质,可降低空调器室内机的清理频次,有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过滤组件150至少包括:第一过滤部152;第二过滤部154,第一过滤部152位于第二过滤部154和第二进风口114之间;其中,第一过滤部152的目数小于第二过滤部154的目数。过滤组件150包括第一过滤部152和第二过滤部154,第一过滤部152的目数小于第二过滤部154的目数。通过合理设置第一过滤部152和第二过滤部154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一过滤部152位于第二过滤部154和第二进风口114之间。即,利用第一过滤部152实现粗过滤,以过滤出空气中粒径较大的灰尘和杂质,利用第二过滤部154实现细过滤,以过滤出空气中粒径较小的灰尘和杂质。该设置实现了二级过滤,以在保证过滤效果的同时,有利于延长第一过滤部152和第二过滤部154的整体使用寿命。
若第一过滤部152和第二过滤部154的目数相同,则,靠近第二进风口114处的第一过滤部152被污物等阻塞的速度要快于第二过滤部154,这样,就造成第一过滤部152的使用寿命过短,而第二过滤部154又未被充分利用,该设置会增多清理空调器的频次,降低产品的使用性能。
具体地,第一过滤部152包括纱网;第二过滤部154包括高效空气过滤网。
具体地,第一过滤部15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当有多个第一过滤部152时,沿第二进风口114至第二过滤部154的方向,多个第一过滤部152间隔布置。
具体地,第二过滤部154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当有多个第二过滤部154时,沿第二进风口114至第一过滤部152的方向,多个第二过滤部154间隔布置。
实施例8:
如图5和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至少部分导流板1246位于主风道118和出风口116之间。
详细地,通过合理设置导流板1246、主风道118和出风口116的位置关系,使得导流板124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主风道118和出风口116之间,以保证新风装置120对主风道118的部分气流进行导向的位置至出风口116的距离,为气流向出风口116处扩散流动提供了结构支撑。若导流板1246至出风口116的距离过长,则易出现被导向后的气流回流的情况发生,这样,就会减少出风量,影响空调器的工作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主风道118的端部与储气腔室128的腔壁相连接,且新风装置120的出口1242位于主风道118与储气腔室128的腔壁的连接处和出风口116之间。且全部导流板1246位于主风道118和出风口116之间。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板1246的一部分位于主风道118和出风口116之间。
实施例9:
如图5和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10和新风装置120。其中,壳体110设有第一进风口112、第二进风口114、出风口116和主风道118,主风道118连通第一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6,新风装置120设于壳体110内,新风装置120的进风端与第二进风口114相连通,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与主风道118相连通。
以及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多个导流结构160,至少部分导流结构160位于主风道118内,多个导流结构160沿水平方向间隔布置;其中,导流结构160的一端位于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处。
详细地,通过设置多个导流结构160,使得多个导流结构160沿水平方向间隔布置,多个导流结构160将主风道118内的气流分隔出多股气流。同时,导流结构160与主风道118及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的结构相配合,使得至少部分导流结构160位于主风道118内,且导流结构160的一端位于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处,这样,可保证位于周侧的部分气流被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有效引导,同样,可保证经由主风道118的中部的气流会在主风道118的作用下从出风口116的中部流出,这样,可保证出风口116排出的气流向四周扩散的均匀性及一致性,有利于提升室内温度变化的均匀性及一致性。
进一步地,导流结构160位于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处的端部为第一子端162,导流结构160远离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的端部为第二子端164,其中,由第二子端164至第一子端162,导流结构160的外周壁沿逆时针方向延伸。合理设置导流结构160的外形,使得导流结构160具有第一子端162和第二子端164,第一子端162和第二子端164间隔且相对布置,由第二子端164至第一子端162,导流结构160的外周壁沿逆时针方向延伸,以保证经由主风道118的部分气流可被有效引导至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处。
具体地,在垂直于风轮140(风轮1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主风道118内)的轴线的截面中,导流结构160的轮廓线包括相连接的第三轮廓线166和第四轮廓线168,第三轮廓线166朝向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第四轮廓线168远离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
具体地,第三轮廓线166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直线、曲线和折线。
具体地,第四轮廓线168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直线、曲线和折线。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轮廓线166为弧线,第四轮廓线168为弧线。更具体地,导流结构160被构造为月牙形。
具体地,第三轮廓线166和第四轮廓线168的线型相同,或者第三轮廓线166和第四轮廓线168的线型不同。
实施例10:
如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10和新风装置120。其中,壳体110设有第一进风口112、第二进风口114、出风口116和主风道118,主风道118连通第一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6,新风装置120设于壳体110内,新风装置120的进风端与第二进风口114相连通,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与主风道118相连通。
以及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换热器170,位于壳体110内,第一换热器170呈倒V形,第一换热器170围设于风轮140的周侧。
详细地,通过设置第一换热器170,使得第一换热器170呈倒置的V形结构,该设置在有限的壳体110空间内增加了换热面积;另一方面,倒置的V形结构,便于冷凝水的收集,避免冷凝水滴落在壳体110的底壁上或直接滴落在室内的地面上。
实施例11: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10和新风装置120。其中,壳体110设有第一进风口112、第二进风口114、出风口116和主风道118,主风道118连通第一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6,新风装置120设于壳体110内,新风装置120的进风端与第二进风口114相连通,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与主风道118相连通。
以及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二换热器,位于壳体110内,位于第二进风口114和新风装置120的进风端之间。
详细地,通过设置第二换热器,使得第二换热器位于壳体110内,且使第二换热器位于第二进风口114和新风装置120的进风端之间,这样,进入到新风装置120内的空气是经过第二换热器换热后的冷气流或热气流,该设置有利于提升空调器的制冷/制热效果。
实施例12:
本发明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
详细地,新风装置120设于壳体110内,且新风装置120的进风端与第二进风口114相连通,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与主风道118相连通,这样,当空调器工作且开启新风装置120的情况下,室内新风由第二进风口114进入到新风装置120的进风端,而后由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流出新风装置120。由于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与主风道118相连通,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流出新风,在新风的引射作用下,在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处形成负压区,以对主风道118的部分气流进行导向,使部分气流向出风口116处扩散流动,以保证出风口116排出的气流向四周扩散,增大出风覆盖范围,实现大范围吹散送风,提升了房间温度的均匀性。也就是说,该设置在保证空调器的工作效率的情况下,增大了送风面积,降低了送风速度,避免正面出风直吹用户,有效改善用户吹风的舒适性。
具体地,保证空调器的工作效率不变,指的是保证空调器制冷/制热风量不变,如,流过空调器的换热器的风量不变,换热器换热能力不衰减。
另外,新风装置120的出风端流出的新风为室内的常温气流,该常温气流与流经主风道118的气流掺混和热交换,使得出风口116流出的气流到达用户处时与室内的常温气流之间的温差被缩小,这样可以极大地改善送风的舒适性。
可以理解的是,当空调器工作且关闭新风装置120的情况下,主风道118的气流聚为一束,中心速度高,两侧速度低,送风集中度较高。用户可根据具体实际使用需求来开启或关闭新风装置120,已满足多样化的使用需求,丰富空调器的使用功能。
具体地,空调器为悬挂式空调器或立式空调器。
具体实施例:
本发明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第一换热器170、风轮140(如,贯流风轮)、主风道118、导流结构160和新风装置120。新风装置120包括:过滤组件150、风机126、连接部130(如,三通管)、储气腔室128、出口1242和导流板1246,其中,导流板1246分布于主风道118的两侧。在每侧的主风道118处分别有1至4个导流板1246,当导流板1246有多个时,相邻两个导流板1246之间夹设有子口。为保证最佳的气流引导和掺混效果,导流板1246的第一轮廓线1252在第二端1250处的切线与导流板1246的第二轮廓线1254在第二端1250处的切线所形成的锐角大于0°,且小于等于30°。
在贯流风轮140带动下,室内空气流过第一换热器170,经过热交换之后的冷/热空气流经贯流风轮140,并在导流作用下正向排出。在不开启新风装置120时,气流聚为一束,中心速度高,两侧速度低。开启新风装置120后,新风由储气腔室128沿出口1242流出,在新风的引射作用下,在导流板1246附近形成负压层,诱导主气流向导流板1246偏转。最终在两侧出口1242和导流板1246作用下,主气流向两侧散开,同时由于中心主气流距离负压层较远,且两侧负压层对中心主气流的作用相互抵消。因此主气流呈现较为均匀的扇型分布。在保持总制冷/制热风量(流过第一换热器170风量不变,第一换热器170能力不衰减)不变情况下,主气流的送风速度明显降低。用户站在任意方向的吹风舒适性都会明显改善。
由新风装置120提供的气流为室外的洁净气流,在出口1242与经过第一换热器170的冷热气流进行强烈的掺混和热交换,能够提高吹风空气的质量,并调节吹风空气的温度,增加吹风的健康性和舒适性。
在本发明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出风口和主风道,所述主风道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
新风装置,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新风装置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二进风口相连通,所述新风装置的出风端与所述主风道相连通;
其中,所述新风装置被配置为能够对流经所述主风道的部分气流的流向进行导向,以使得部分气流向所述出风口处扩散流动;
所述新风装置包括:
风机,所述风机形成有所述进风端;
储气腔室,与所述风机相连通;
所述新风装置的出风端包括出口和导流板,所述储气腔室的腔壁上形成有所述出口,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储气腔室的腔壁相连接,且所述导流板位于所述出口处;
其中,所述主风道与所述储气腔室的出口相连接;
所述导流板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风轮,至少部分所述风轮位于所述主风道内;
在垂直于所述风轮的轴线的截面中,所述导流板的轮廓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轮廓线和第二轮廓线,所述第一轮廓线朝向所述主风道,所述第二轮廓线远离所述主风道;
其中,所述第一轮廓线在所述第二端处的切线与所述第二轮廓线在所述第二端处的切线所形成的锐角大于0°,且小于等于30°;
所述导流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板沿所述储气腔室的周向间隔布置,且多个所述导流板将所述出口分隔出多个子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相对而设,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储气腔室的腔壁相连接;
其中,由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所述导流板的外周壁向所述出风口的口壁处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风机相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储气腔室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气腔室的数量为多个,所述连接部包括多个连接通道,所述多个连接通道均与所述风机相连接,每个所述储气腔室与一个所述连接通道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道包括:
第一导风板;
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相对并合围出所述主风道;
多个所述储气腔室中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相连接,多个所述储气腔室中的另一部与所述第二导风板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至少部分所述导流板位于所述主风道和所述出风口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换热器,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换热器呈倒V形,所述第一换热器围设于所述风轮的周侧;
第二换热器,位于所述壳体内,且第二换热器位于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新风装置的进风端之间。
8.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CN202011338518.8A 2020-11-25 2020-11-25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ctive CN1145431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38518.8A CN114543166B (zh) 2020-11-25 2020-11-25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38518.8A CN114543166B (zh) 2020-11-25 2020-11-25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43166A CN114543166A (zh) 2022-05-27
CN114543166B true CN114543166B (zh) 2023-09-01

Family

ID=81659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38518.8A Active CN114543166B (zh) 2020-11-25 2020-11-25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43166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37139A (ja) * 2010-05-12 2011-11-24 Sharp Corp 空調機
CN105240932A (zh) * 2015-09-22 2016-01-13 孙海潮 一种分体空调加湿换新风室内机
CN107477782A (zh) * 2017-08-18 2017-12-1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与装置
CN107576033A (zh) * 2017-09-30 2018-01-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与装置
CN207299214U (zh) * 2017-08-18 2018-05-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8180552A (zh) * 2018-01-12 2018-06-1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9990389A (zh) * 2019-04-29 2019-07-0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10319501A (zh) * 2018-03-30 2019-10-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10542152A (zh) * 2019-09-02 2019-12-0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的方法
CN209819695U (zh) * 2019-04-30 2019-12-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463478U (zh) * 2019-08-09 2020-05-0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风道组件和空调器
CN211977025U (zh) * 2020-04-30 2020-11-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37139A (ja) * 2010-05-12 2011-11-24 Sharp Corp 空調機
CN105240932A (zh) * 2015-09-22 2016-01-13 孙海潮 一种分体空调加湿换新风室内机
CN107477782A (zh) * 2017-08-18 2017-12-1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与装置
CN207299214U (zh) * 2017-08-18 2018-05-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7576033A (zh) * 2017-09-30 2018-01-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与装置
CN108180552A (zh) * 2018-01-12 2018-06-1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0319501A (zh) * 2018-03-30 2019-10-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09990389A (zh) * 2019-04-29 2019-07-0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209819695U (zh) * 2019-04-30 2019-12-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463478U (zh) * 2019-08-09 2020-05-0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风道组件和空调器
CN110542152A (zh) * 2019-09-02 2019-12-0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的方法
CN211977025U (zh) * 2020-04-30 2020-11-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43166A (zh) 2022-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27941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6287948A (zh)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CN105333504A (zh) 一种空调器
CN114046563B (zh) 空调室内机
WO2019137557A1 (zh) 双风道空调室内机
CN209246250U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106196288A (zh)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CN207881025U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CN106225064A (zh)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CN106225063A (zh) 送风组件以及具有其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
CN114543166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2833475A (zh) 空调室内机
CN205137664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4664997U (zh) 一种全热交换器
CN109340908A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21217901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9459054U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108644896B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CN208186528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CN21723580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97691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8536135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CN212157582U (zh) 风管、新风机构及空调器
CN209689033U (zh) 空调器
CN208186529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