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37321B - 一种汽车安全带防假系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安全带防假系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37321B
CN114537321B CN202210055666.1A CN202210055666A CN114537321B CN 114537321 B CN114537321 B CN 114537321B CN 202210055666 A CN202210055666 A CN 202210055666A CN 114537321 B CN114537321 B CN 1145373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fety belt
seat
detecting
bel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5566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37321A (zh
Inventor
郭维
付斌
沈忱
张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5566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37321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373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373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373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373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48Control systems, alarms, or interlock systems, for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the belt or har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48Control systems, alarms, or interlock systems, for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the belt or harness
    • B60R2022/4808Sensing means arrangement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汽车安全带防假系系统及方法,涉及智能驾驶技术领域,包括预先定义多个判断策略,检测座椅上的驾乘人员的体型数据和检测座椅的前后移动距离,检测安全带的拉伸量,根据所述拉伸量和所述前后移动距离处理得到安全带的拉伸角度,根据体型数据和前后移动距离获取相应的判断策略,通过相应的判断策略判断安全带的拉伸量和安全带的拉伸角度是否均符合预设阈值范围,若是,则判断安全带为正常状态;若否,则判断安全带为假系状态。本申请能够根据驾乘人员的体型数据和座椅的前后移动距离调取相应的判断策略,根据该判断策略判断安全带的拉伸量和拉伸角度是否在预设的阈值范围内,如果不在即可判断安全带假系,提高系统识别率。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安全带防假系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驾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安全带防假系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安全带是为了在碰撞时对乘员进行约束以及避免碰撞时乘员与方向盘及仪表板等发生二次碰撞或避免碰撞时冲出车外导致死伤的安全装置。汽车安全带又可以称之为座椅安全带,是乘员约束装置的一种。汽车安全带是公认的最廉价也是最有效的安全装置,在车辆的装备中很多国家是强制装备安全带的。
汽车安全带的主要结构组成包括织带、卷收器、以及固定机构。
织带是用尼龙或聚酯等合成纤维织成的宽约50mm、厚约1.2mm的带,根据不同的用途,通过编织方法及热处理来达到安全带所要求的强度、伸长率等特性。织带也是吸收冲突能量的部分。
卷收器其是根据乘员的坐姿、身材等来调节安全带长度,不使用时收卷织带的装置。分为ELR(Emergency Locking Retractor,紧急锁紧式回卷器)和ALR(AutomaticLocking Retractor,自动锁紧式伸缩装置)。卷收器的作用是贮存织带和锁止织带拉出,它是安全带中最复杂的机械件。卷收器里面是一个棘轮机构,正常情况下乘员可以在座椅上自由匀速拉动织带,但当织带从卷收器连续拉出过程一旦停止或当车辆遇到紧急状态时,棘轮机构就会作锁紧动作将织带自动锁死,阻止织带拉出。安装固定件是与车体或座椅构件相连接的耳片、插件和螺栓等,它们的安装位置和牢固性,直接影响到安全带的保护效果和乘员的舒适感。
固定机构包括带扣、锁舌、固定销和固定座等。带扣及锁舌是系紧和解开座椅安全带的装置。将织带的一端固定在车身的称为固定板,车身固定端称为固定座,固定用螺栓称为固定螺栓。肩部安全带固定销的位置对系安全带时的便捷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适合各种身材的乘员,一般都选用可调节式固定机构,能够上下调节肩部安全带的位置。
汽车安全带作为被动安全装置能够在汽车碰撞、紧急刹车等情况下保护驾驶者及乘客安全。尽管安全驾驶行为得到广大群众认可,但现实生活中,不免有着安全意识薄弱的人不系安全带、假系安全带。因此绝大部分现代汽车都配有安全带报警装置,能够在安全带未系时,以声音或信号灯等形式提示驾驶员和乘客。此类安全带报警装置大多采用座椅内压力传感器、安全带锁扣开关信号来判断是否系安全带,但有人通过将安全带锁扣从身后扣上、甚至购买多余锁扣来规避其报警,因而在发生紧急刹车和碰撞事故时,难以保证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
目前为解决该问题,人们设计出一些技术方案加以克服,例如授权公开号为CN101402348 B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安全带佩系检视方法及其检视系统,通过对安全带系扣上的压力、座椅压力、温度的检测来判断安全带是否被系,并能够反馈座椅占用和乘客佩系安全带情况,但该方案未解决安全带假系问题。例如申请公布号为CN 102874210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防止安全带假系的装置,该方案提出使用图像识别技术来判断驾驶员、乘客的安全带是否有效配带,该方法识别准确、结构简单,但其容易受周围光线影响,当在光线不足情况下,必须额外设置照明装置补光,受摄像装置本身范围的限制,若在客车尤其是大型客车上普及,需安装多个,因此成本高,数据量大,对控制器的要求也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安全带防假系系统及方法,能够提高系统针对安全带假系的识别率。
为达到以上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安全带防假系系统,所述安全带两端分别为固定端和活动端,固定端与车身固定连接,活动端与座椅活动连接;所述系统包括:
所述安全带具有固定端和活动端,固定端与车身固定连接,活动端与座椅活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体型检测模块,其用于检测座椅上驾乘人员的体型数据;
座椅位置检测模块,其用于检测座椅的前后移动距离;
安全带拉伸量检测模块,其用于检测安全带的拉伸量;
安全带拉伸角度检测模块,其用于根据所述拉伸量和所述前后移动距离处理得到安全带的拉伸角度;
防假系判断模块,其用于根据所述体型数据和所述前后移动距离获取相应的判断策略,以根据该判断策略判断所述拉伸量和所述拉伸角度是否均符合预设阈值范围,若是,则判断安全带为正常状态;若否,则判断安全带为假系状态。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
车速检测模块,其用于检测车辆的车速;
所述防假系判断模块还用于在车速不为零时,控制所述体型检测模块和所述座椅位置检测模块启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
安全带扣合检测模块,其用于检测安全带的扣合信息,所述扣合信息分为已扣合或未扣合;
所述防假系判断模块还用于在车速不为零且扣合信息为已扣合时,控制所述安全带拉伸量检测模块、以及所述安全带拉伸角度检测模块启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全带扣合检测模块包括:
安全带卡扣传感器,其设置在座椅与安全带的活动端连接处,用于检测所述扣合信息。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
安全带压力检测模块,其用于检测安全带与驾乘人员之间的压力信息;
所述防假系判断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体型数据和所述前后移动距离获取相应的判断策略,以根据该判断策略判断所述拉伸量、所述拉伸角度、以及所述压力信息是否均符合预设阈值范围,若是,则判断安全带为正常状态;若否,则判断安全带为假系状态。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体型检测模块包括:
多个第一压力传感器,其均设置在座椅表皮下方,用于采集座椅表皮上方的第一压力值;
第一处理模块,其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压力值处理得到所述体型数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全带拉伸量检测模块包括:
安全带编码器,其用于检测安全带的卷收器的卷收圈数;
第二处理模块,其用于根据所述卷收圈数处理得到所述拉伸量。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
报警模块,其用于在所述防假系判断模块判断安全带为假系状态时输出报警信号。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安全带防假系方法,所述安全带具有固定端和活动端,固定端与车身固定连接,活动端与座椅活动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座椅上的驾乘人员的体型数据;
检测座椅的前后移动距离;
检测安全带的拉伸量;
根据所述拉伸量和所述前后移动距离处理得到安全带的拉伸角度;
根据所述体型数据和所述前后移动距离获取相应的判断策略,以根据该判断策略判断所述拉伸量和所述拉伸角度是否均符合预设阈值范围,若是,则判断安全带为正常状态;若否,则判断安全带为假系状态。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安全带与驾乘人员之间的压力信息;
根据所述体型数据和所述前后移动距离获取相应的判断策略后,根据该判断策略判断所述拉伸量、所述拉伸角度、以及所述压力信息是否均符合预设阈值范围,若是,则判断安全带为正常状态;若否,则判断安全带为假系状态。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能够根据驾乘人员的体型数据和座椅的前后移动距离调取相应的判断策略,根据该判断策略判断安全带的拉伸量和拉伸角度是否在预设的阈值范围内,如果不在即可判断安全带假系,解决现有技术中针对驾乘人员是否正确系安全带检测准确率低,图像识别技术系统复杂且成本高的问题,提高系统针对安全带假系的识别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汽车安全带防假系系统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汽车安全带防假系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针对安全带假系问题,目前也有一些技术方案,如通过在安全带卷收器中安装安全带伸长量的测量仪来判断司乘人员是否系安全带,但当司乘人员把安全带从其背部与座椅之间穿过后在插入安全带扣座时,该方法无效。也有通过使用图像识别技术来判断司乘人员安全带是否有效系安全带,该方案极易受周围光线影响,系统较复杂,成本也高。
针对现有技术中针对驾乘人员是否正确系安全带检测准确率低,图像识别技术系统复杂且成本高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安全带防假系系统,所述安全带具有一固定端和一活动端,固定端与车身上的固定座固定连接,活动端与座椅上的活动座活动连接。参见图1所示,所述汽车安全带防假系系统包括体型检测模块1、座椅位置检测模块2、安全带拉伸量检测模块3、安全带拉伸角度检测模块4、以及防假系判断模块,体型检测模块1、座椅位置检测模块2、安全带拉伸量检测模块3、以及安全带拉伸角度检测模块4均连接防假系判断模块。
体型检测模块1用于检测座椅上的驾乘人员的体型数据,座椅位置检测模块2用于检测座椅的前后移动距离,安全带拉伸量检测模块3用于检测安全带的拉伸量,安全带拉伸角度检测模块4用于根据所述拉伸量和所述前后移动距离处理得到安全带的拉伸角度。
防假系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体型数据和所述前后移动距离获取相应的判断策略,以根据该判断策略判断所述拉伸量和所述拉伸角度是否均符合预设阈值范围,若是,则判断安全带为正常状态;若否,则判断安全带为假系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能够根据驾乘人员的体型数据和座椅的前后移动距离调取相应的判断策略,根据该判断策略判断安全带的拉伸量和拉伸角度是否在预设的阈值范围内,如果不在即可判断安全带假系,解决现有技术中针对驾乘人员是否正确系安全带检测准确率低,图像识别技术系统复杂且成本高的问题,提高系统针对安全带假系的识别率。
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汽车安全带防假系系统还包括车速检测模块5,车速检测模块5连接防假系判断模块,车速检测模块5用于检测车辆实时的车速,并将车速发送至防假系判断模块。
所述防假系判断模块还用于在车速不为零时控制所述体型检测模块1和所述座椅位置检测模块2启动。
在本实施例中,车速传感器可采用轮速传感器,车辆启动后,轮速传感器进入工作状态,当轮速传感器采集到不为零的速度信号后,防假系判断模块控制所述体型检测模块1和所述座椅位置检测模块2启动,所述体型检测模块1和所述座椅位置检测模块2启动后开始采集驾乘人员的体型数据和座椅的前后移动距离。车速传感器可采用74HC573电磁式传感器,其信号也可以从汽车时速表处采集。
车辆启动后,轮速传感器进入工作状态,当轮速传感器采集到为零的速度信号后,防假系判断模块控制所述体型检测模块1和所述座椅位置检测模块2暂时不启动,直到轮速传感器采集到不为零的速度信号。
防假系判断模块可集成或直接采用车辆ECU控制器,所述轮速传感器和防假系判断模块电连接后,向防假系判断模块输送车速信号。
ABS是antilock brake system的缩写,即即防抱死制动系统,可用于汽车制动时防止车轮抱死拖滑,以提高汽车制动过程中的方向稳定性、转向可操纵性,防止车轮抱死时侧滑和甩尾,并充分发挥汽车制动效能。而轮速传感器作为ABS的信息提供机构,相当于人的眼睛。作用是检测车轮轮速,产生与轮速成正比的正弦交流信号,经整形、放大转变成数字信号送给ECU,用于对制动压力调节器实施控制。
ECU是Elecmal Control Unit的缩写,即电子控制单元,也可以叫行车电脑。作为现代汽车电子的核心元件之一,ECU电子控制单元在汽车中也许有好几个,每个管理不同的功能,而每个ECU系统之间又有信息交换。虽然在整车上的控制系统越来越复杂,但它仍然必须具备最基本的结构—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输入/输出接口(Input/Output,I/O)、模数转换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A/D)以及整形、驱动等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外观上也很好辨认—在发动机电子燃油喷射系统中有一个形似方盒子的控制元件,它就是ECU。元件周围有许多细密的插槽,用来连接众多的输入输出电路,它和其他电子控制元件一起组成了汽车的大脑神经中枢系统,随时监控着输入的各种数据(比如刹车、换档等)和汽车运行的各种状态(加速、打滑、油耗等),并按照预先设计的程序计算各种传感器送来的信息,经过处理以后,把各个参数发送给各相关的执行机构,执行各种预定的控制功能。
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汽车安全带防假系系统还包括安全带扣合检测模块6,安全带扣合检测模块6连接防假系判断模块,用于检测安全带的扣合信息并将扣合信息发送至防假系判断模块,所述扣合信息分为已扣合或未扣合。
所述防假系判断模块还用于在车速不为零且扣合信息为已扣合时控制所述安全带拉伸量检测模块3、以及所述安全带拉伸角度检测模块4启动。
进一步的,所述安全带扣合检测模块6包括安全带卡扣传感器,安全带卡扣传感器设置在座椅与安全带的活动端连接处,用于检测所述扣合信息。具体的,安全带卡扣传感器设置在安全带的锁扣内部且与所述防假系判断模块电连接,用于采集座椅锁扣状况判断锁扣是否扣合。
在本实施例中,车辆启动后,轮速传感器和安全带卡扣传感器进入工作状态,当轮速传感器采集到不为零的速度信号且安全带卡扣传感器采集到安全带已扣合后,防假系判断模块控制所述体型检测模块1和所述座椅位置检测模块2启动,所述体型检测模块1和所述座椅位置检测模块2启动后开始采集驾乘人员的体型数据和座椅的前后移动距离。
安全带卡扣传感器检测乘用车正副驾驶位的安全带卡扣是否插入到位,以用于安全带卡扣报警指示灯的指示及报警控制。目前市场上应用的安全带卡扣传感器多为干簧管类型的,虽然外观种类众多,但是内部结构原理基本一致。通常,干簧管式的安全带卡扣传感器包括触发磁铁、干簧管、电阻和一个专用电路板;当安全带锁舌插入时(即安全带系上),触发磁铁没有在干簧管的工作距离之内,干簧管内部触片没有相互接触,呈开路状态,整个电路回路断开,安全带报警指示灯熄灭,系统得知安全带系上。当安全带锁舌未插入时(即安全带未系上),触发磁铁到达干簧管的工作距离,干簧管内部触片相互接触,呈闭合状态,整个电路回路导通,安全带报警指示灯亮,系统得知安全带未系上,有报警声音响起,警告车内人员安全带未系上。
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汽车安全带防假系系统还包括安全带压力检测模块7,安全带压力检测模块7连接防假系判断模块,用于检测安全带与驾乘人员之间的压力信息并将压力信息发送至防假系判断模块。
所述防假系判断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体型数据和所述前后移动距离获取相应的判断策略,以根据该判断策略判断所述拉伸量、所述拉伸角度、以及所述压力信息是否均符合预设阈值范围,若是,则判断安全带为正常状态;若否,则判断安全带为假系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安全带的织带上可安装有对安全带的使用状态进行感应的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的数量可为多个,分布位置可位于安全带的织带中部,也可位于安全带的织带端部。
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体型检测模块1包括多个第一压力传感器和连接多个第一压力传感器的第一处理模块,多个第一压力传感器均设置在座椅表皮下方,用于采集座椅表皮上方的第一压力值,第一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压力值处理得到所述体型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压力值关联于驾乘人员的体重,不同体重的驾乘人员其体型数据不同,不同体型数据的驾乘人员乘坐在座椅上,座椅前后挪动后对应的安全带拉伸量和安全带拉伸角度不同。
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安全带拉伸量检测模块3包括安全带编码器和连接安全带编码器的第二处理模块,安全带编码器用于检测安全带的卷收器的卷收圈数,第二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卷收圈数处理得到所述拉伸量。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安全带编码器检测座椅的卷收器的状态,若卷收器的圈数Q小于预设定的阀值β,则判定该座椅号为假系安全带,同时对应座位报警蜂鸣器响和USB充电口断电,反之判定该座椅号为有效佩系安全带,对应座椅报警蜂鸣器不响和USB充电口接通。
本系统可采用车速传感器、安全带拉伸量传感器、安全带拉伸角度传感器、安全带压力传感器、座椅压力传感器即第一压力传感器、座椅位置传感器、安全带卡扣传感器、安全带编码器、信号处理器即第一处理模块和第二处理模块、控制器即防假系判断模块以及报警器等实现。车速传感器采集车辆速度信号,安全带拉伸量传感器采集安全带拉伸长度,安全带拉伸角度传感器采集安全带拉伸时与安全带安装底座垂直车厢地板间的夹角,安全带压力传感器采集司乘人员正确系安全带时的压力,安全带压力传感器位于安全带本体中部区域,安全带卡扣传感器采集安全带扣锁状态,座椅压力传感器用于采集座椅压力,座椅压力传感器位于座椅内部,座椅位置传感器用于采集位置状态。
车速传感器可采用轮速传感器,车辆启动后,轮速传感器进入工作状态,当轮速传感器采集到不为零的速度信号后,防假系判断模块控制所述体型检测模块1和所述座椅位置检测模块2启动,所述体型检测模块1和所述座椅位置检测模块2启动后开始采集驾乘人员的体型数据和座椅的前后移动距离。
车辆启动后,轮速传感器进入工作状态,当轮速传感器采集到为零的速度信号后,防假系判断模块控制所述体型检测模块1和所述座椅位置检测模块2暂时不启动,直到轮速传感器采集到不为零的速度信号。
车辆启动后,车速传感器和座椅压力传感器进入待机状态,当车速传感器检测到车速不为零的信号后,座椅压力传感器采集座椅压力信号,若座椅上的压力值小于设定的阈值,则判定该座椅上无乘客,反之判定该座椅上有乘客,座椅的压力值可以设定一个范围。
安全带卡扣传感器检测安全带扣锁状态信号,若安全带已扣锁,安全带拉伸量传感器检测安全带的拉伸长度,安全带拉伸角度传感器采集安全带的拉伸角度,安全带压力传感器采集安全带本体上的压力值,座椅位置传感器采集座椅不同位置的信号。
根据不同体型的乘客,分别坐在座椅上,正确系上安全带,然后从座椅的最前端依次向后移动座椅,每移动一个位置,采集此位置对应的安全带的拉伸量、安全带的拉伸角度、安全带本体上的压力值,每个信号值依次设定一个范围,若每次车辆启动后,当车速不为零时,所检测到的各传感器的信号值只要有一个信号不在对应的信号值范围内,则判定该座椅上没有正确有效系安全带,即启动报警器进行报警。
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报警模块,其用于在所述防假系判断模块判断安全带为假系状态时输出报警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安全带防假系方法,参见图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检测车辆的车速和安全带的扣合信息。
步骤S2、判断车速是否不为零且扣合信息为已扣合:
若是,则转步骤S3。
若否,则转步骤S1。
步骤S3、检测座椅上的驾乘人员的体型数据和座椅的前后移动距离。
步骤S4、检测安全带的拉伸量,根据所述拉伸量和所述前后移动距离处理得到安全带的拉伸角度。
步骤S5、检测安全带与驾乘人员之间的压力信息。
步骤S6、根据所述体型数据和所述前后移动距离获取相应的判断策略。
步骤S7、根据判断策略判断所述拉伸量、所述拉伸角度和所述压力信息是否均符合预设阈值范围:
若是,则转步骤S8。
若否,则转步骤S9。
步骤S8、判断安全带为正常状态。
步骤S9、判断安全带为假系状态,输出报警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可采用车速传感器、安全带拉伸量传感器、安全带拉伸角度传感器、安全带压力传感器、座椅压力传感器即第一压力传感器、座椅位置传感器、安全带卡扣传感器、安全带编码器、信号处理器即第一处理模块和第二处理模块、控制器即防假系判断模块以及报警器等实现。车速传感器采集车辆速度信号,安全带拉伸量传感器采集安全带拉伸长度,安全带拉伸角度传感器采集安全带拉伸时与安全带安装底座垂直车厢地板间的夹角,安全带压力传感器采集司乘人员正确系安全带时的压力,安全带压力传感器位于安全带本体中部区域,安全带卡扣传感器采集安全带扣锁状态,座椅压力传感器用于采集座椅压力,座椅压力传感器位于座椅内部,座椅位置传感器用于采集位置状态。
车速传感器可采用轮速传感器,车辆启动后,轮速传感器进入工作状态,当轮速传感器采集到不为零的速度信号后,防假系判断模块控制所述体型检测模块1和所述座椅位置检测模块2启动,所述体型检测模块1和所述座椅位置检测模块2启动后开始采集驾乘人员的体型数据和座椅的前后移动距离。
车辆启动后,轮速传感器进入工作状态,当轮速传感器采集到为零的速度信号后,防假系判断模块控制所述体型检测模块1和所述座椅位置检测模块2暂时不启动,直到轮速传感器采集到不为零的速度信号。
车辆启动后,车速传感器和座椅压力传感器进入待机状态,当车速传感器检测到车速不为零的信号后,座椅压力传感器采集座椅压力信号,若座椅上的压力值小于设定的阈值,则判定该座椅上无乘客,反之判定该座椅上有乘客,座椅的压力值可以设定一个范围。
安全带卡扣传感器检测安全带扣锁状态信号,若安全带已扣锁,安全带拉伸量传感器检测安全带的拉伸长度,安全带拉伸角度传感器采集安全带的拉伸角度,安全带压力传感器采集安全带本体上的压力值,座椅位置传感器采集座椅不同位置的信号。
根据不同体型的乘客,分别坐在座椅上,正确系上安全带,然后从座椅的最前端依次向后移动座椅,每移动一个位置,采集此位置对应的安全带的拉伸量、安全带的拉伸角度、安全带本体上的压力值,每个信号值依次设定一个范围,若每次车辆启动后,当车速不为零时,所检测到的各传感器的信号值只要有一个信号不在对应的信号值范围内,则判定该座椅上没有正确有效系安全带,即启动报警器进行报警。
本方法能够根据驾乘人员的体型数据和座椅的前后移动距离调取相应的判断策略,根据该判断策略判断安全带的拉伸量和拉伸角度是否在预设的阈值范围内,如果不在即可判断安全带假系,解决现有技术中针对驾乘人员是否正确系安全带检测准确率低,图像识别技术系统复杂且成本高的问题,提高系统针对安全带假系的识别率。通过改进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增加安全带拉伸角度传感器和座椅位置传感器等,能够有效检测司乘人员是否正确。
本申请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汽车安全带防假系系统,所述安全带具有固定端和活动端,固定端与车身固定连接,活动端与座椅活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体型检测模块,其用于检测座椅上驾乘人员的体型数据;
座椅位置检测模块,其用于检测座椅的前后移动距离;
安全带拉伸量检测模块,其用于检测安全带的拉伸量;所述安全带拉伸量检测模块包括:
安全带编码器,其用于检测安全带的卷收器的卷收圈数;
第二处理模块,其用于根据所述卷收圈数处理得到所述拉伸量;
安全带拉伸角度检测模块,其用于根据所述拉伸量和所述前后移动距离处理得到安全带的拉伸角度;
安全带压力检测模块,其用于检测安全带与驾乘人员之间的压力信息;
防假系判断模块,其用于根据所述体型数据和所述前后移动距离获取相应的判断策略,以根据该判断策略判断所述拉伸量、所述拉伸角度、以及所述压力信息是否均符合预设阈值范围,若是,则判断安全带为正常状态;若否,则判断安全带为假系状态。
2.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安全带防假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
车速检测模块,其用于检测车辆的车速;
所述防假系判断模块还用于在车速不为零时,控制所述体型检测模块和所述座椅位置检测模块启动。
3.基于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安全带防假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
安全带扣合检测模块,其用于检测安全带的扣合信息,所述扣合信息分为已扣合或未扣合;
所述防假系判断模块还用于在车速不为零且扣合信息为已扣合时,控制所述安全带拉伸量检测模块、以及所述安全带拉伸角度检测模块启动。
4.基于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安全带防假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带扣合检测模块包括:
安全带卡扣传感器,其设置在座椅与安全带的活动端连接处,用于检测所述扣合信息。
5.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安全带防假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体型检测模块包括:
多个第一压力传感器,其均设置在座椅表皮下方,用于采集座椅表皮上方的第一压力值;
第一处理模块,其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压力值处理得到所述体型数据。
6.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安全带防假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
报警模块,其用于在所述防假系判断模块判断安全带为假系状态时输出报警信号。
7.一种汽车安全带防假系方法,所述安全带具有固定端和活动端,固定端与车身固定连接,活动端与座椅活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座椅上的驾乘人员的体型数据;
检测座椅的前后移动距离;
检测安全带的拉伸量;
根据所述拉伸量和所述前后移动距离处理得到安全带的拉伸角度;
所述安全带拉伸量检测包括:
检测安全带的卷收器的卷收圈数,根据所述卷收圈数处理得到所述拉伸量;
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安全带与驾乘人员之间的压力信息;
根据所述体型数据和所述前后移动距离获取相应的判断策略后,根据该判断策略判断所述拉伸量、所述拉伸角度、以及所述压力信息是否均符合预设阈值范围,若是,则判断安全带为正常状态;若否,则判断安全带为假系状态。
CN202210055666.1A 2022-01-18 2022-01-18 一种汽车安全带防假系系统及方法 Active CN1145373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55666.1A CN114537321B (zh) 2022-01-18 2022-01-18 一种汽车安全带防假系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55666.1A CN114537321B (zh) 2022-01-18 2022-01-18 一种汽车安全带防假系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37321A CN114537321A (zh) 2022-05-27
CN114537321B true CN114537321B (zh) 2023-09-19

Family

ID=81671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55666.1A Active CN114537321B (zh) 2022-01-18 2022-01-18 一种汽车安全带防假系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373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09219B (zh) * 2022-06-30 2024-04-09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失效的安全带未系提醒系统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16691A (zh) * 2006-11-24 2009-08-26 高田株式会社 座椅安全带卷收装置、座椅安全带装置、座椅安全带卷绕方法、计算机程序和座椅安全带系统
CN102602361A (zh) * 2011-12-07 2012-07-25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车用安全带提醒与强制使用系统及方法
CN102874210A (zh) * 2012-06-18 2013-01-16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一种防止安全带假系的装置
DE102015007557A1 (de) * 2015-06-16 2016-12-22 Trw Automotive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Bestimmung der Auszugslänge eines auf einer drehbaren Gurtspule aufgewickelten Gurtbands
CN206217840U (zh) * 2016-11-21 2017-06-06 吉林大学 具有长度检测功能的防作弊安全带报警装置
CN207657784U (zh) * 2017-12-27 2018-07-27 刘作鹏 人体感应式汽车安全带系统
JP2018176845A (ja) * 2017-04-05 2018-11-15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CN109910815A (zh) * 2019-03-01 2019-06-21 安徽工程大学 一种安全带强制佩戴装置
CN110194122A (zh) * 2019-06-21 2019-09-03 李欣达 一种基于多因素集合分析的安全带报警装置
CN110539720A (zh) * 2019-09-11 2019-12-06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车辆安全带检测方法、检测系统及车辆
CN111002944A (zh) * 2018-10-08 2020-04-14 深圳市商旅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假系安全带的检测设备及其实现方法
CN210502603U (zh) * 2019-06-21 2020-05-12 李欣达 一种基于多因素集合分析的安全带报警装置
CN111148971A (zh) * 2017-09-27 2020-05-12 Zf汽车业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测量安全带拉出量的方法以及安全带卷收器
CN211642114U (zh) * 2019-12-13 2020-10-09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汽车安全带提醒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16691A (zh) * 2006-11-24 2009-08-26 高田株式会社 座椅安全带卷收装置、座椅安全带装置、座椅安全带卷绕方法、计算机程序和座椅安全带系统
CN102602361A (zh) * 2011-12-07 2012-07-25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车用安全带提醒与强制使用系统及方法
CN102874210A (zh) * 2012-06-18 2013-01-16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一种防止安全带假系的装置
DE102015007557A1 (de) * 2015-06-16 2016-12-22 Trw Automotive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Bestimmung der Auszugslänge eines auf einer drehbaren Gurtspule aufgewickelten Gurtbands
CN206217840U (zh) * 2016-11-21 2017-06-06 吉林大学 具有长度检测功能的防作弊安全带报警装置
JP2018176845A (ja) * 2017-04-05 2018-11-15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CN111148971A (zh) * 2017-09-27 2020-05-12 Zf汽车业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测量安全带拉出量的方法以及安全带卷收器
CN207657784U (zh) * 2017-12-27 2018-07-27 刘作鹏 人体感应式汽车安全带系统
CN111002944A (zh) * 2018-10-08 2020-04-14 深圳市商旅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假系安全带的检测设备及其实现方法
CN109910815A (zh) * 2019-03-01 2019-06-21 安徽工程大学 一种安全带强制佩戴装置
CN110194122A (zh) * 2019-06-21 2019-09-03 李欣达 一种基于多因素集合分析的安全带报警装置
CN210502603U (zh) * 2019-06-21 2020-05-12 李欣达 一种基于多因素集合分析的安全带报警装置
CN110539720A (zh) * 2019-09-11 2019-12-06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车辆安全带检测方法、检测系统及车辆
CN211642114U (zh) * 2019-12-13 2020-10-09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汽车安全带提醒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37321A (zh) 2022-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46652B2 (en) Seatbelt usage detection system
US7426429B2 (en) Smart seatbelt control system
CN110539720B (zh) 车辆安全带检测方法、检测系统及车辆
DE102010029790B4 (d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Erkennung eines nicht wirksam angelegten Gurtbandes und zugehöriges Rückhaltesystem
US8600622B2 (en) Intelligent arrangement buckle switch for seat belts
US6808201B2 (en) Occupant sensor
JP2003534181A (ja) ベルト力センサー
US20040079575A1 (en) Four-point seat belt system having occupant lockable retractors
WO2008121148A1 (en) Child restraint system including tension sensor and status indicator
DE102008042399B4 (de) Rückhaltesystem für ein Fahrzeug
CN114537321B (zh) 一种汽车安全带防假系系统及方法
US20030098194A1 (en) Ingnition control for automatic safety belts
EP252721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the correct fastening of a seat belt
CN113635859A (zh) 一种汽车安全带未系提醒及车速控制系统和方法
US20080036581A1 (en) Seatbelt Adaptor
CN205168433U (zh) 基于自动化检测技术的智能汽车安全带
CN103522980A (zh) 汽车安全行驶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20060058959A1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for passenger protection device
US9555722B2 (en) Seat occupancy determination apparatus
US7568542B2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CN110435587A (zh) 一种汽车安全带未系提醒系统及方法
CN203558034U (zh) 一种防作弊与具有人体感应功能的汽车座椅安全带锁扣
US7172049B2 (en) Occupant crush protection system
US20230052692A1 (en) Method for a safety belt system, safety belt system for a vehicle, and vehicle with a safety belt system
US11794690B2 (en) Seatbelt monitoring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