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08792B - 空调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508792B CN114508792B CN202210325269.1A CN202210325269A CN114508792B CN 114508792 B CN114508792 B CN 114508792B CN 202210325269 A CN202210325269 A CN 202210325269A CN 114508792 B CN114508792 B CN 11450879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ering
- assembly
- guide
- fan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39290 Aran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16 joi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5 sag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9—Axial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the floor; standing on the flo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082—Grilles, registers or guard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F24F2013/144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with gear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F24F2013/14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with spr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5—Mounting a ventilator fan there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中,由于吐出空气的转向格栅的前端比门组件的前表面更加凸出,并利用所述转向组件使所述转向格栅进行转向,能够向远距离的目标区域将被空气调节的空气作为直接风来提供,并且,由于所述转向格栅的前端比门组件的前表面更加凸出,能够使吐出空气与箱体组件或门组件产生干涉而发生流动阻力的情形最小化,并能够使转向格栅从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左上向、左下向、右上向或右下向中的一个方向立即转向变更为另一个方向。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980017546.9,申请日为2019年03月07日,发明名称为“空调的室内机”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的室内机,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具有通过沿着前后方向移动能够向箱体组件外部露出的远距离风扇组件的空调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分体式空调在室内布置室内机,在室外布置室外机,并通过室内机及室外机中循环的制冷剂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制冷、制热或除湿。
所述分体式空调的室内机根据安装形态有以直立方式安装在室内地面的直立式室内机、挂置在室内墙壁进行安装的墙挂式室内机以及安装在室内天花板的天花板式室内机等。
在现有技术的分体式空调的室内机中,由于室内风扇配置在箱体的内部,存在有无法将被空气调节的空气向远距离吐出的问题。
在韩国授权发明专利10-1191413中披露有用于将室内机周边的空气向远距离流动的循环器。
但是,虽然韩国授权发明专利10-1191413记载的空气循环器设置在室内机,但是无法使被调节空气直接进行流动,而是提供将室内机上侧的室内空气向远距离流动的功能。
由于所述空气循环器无法使被调节空气直接进行流动,无法将被调节空气向目标区域集中供应,并由此存在有无法对发生温度不均衡的目标区域选择性地进行空气调节的问题。
另外,在韩国公开发明专利10-2017-0010293中,在室内机的箱体形成有开口,并配置有开闭所述开口的门单元。韩国公开发明专利10-2017-0010293的门单元采用的是,其可以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并在室内机不运转时封闭开口,在室内机运转时使门单元向前方移动而开放开口的结构。
但是,在韩国公开发明专利10-2017-0010293中,门单元沿着前后方向移动而开闭开口,但是由于在开放的开口的前方布置门单元,存在有妨碍通过开口吐出的空气的流动的问题。即,韩国公开发明专利10-2017-0010293的基于门单元的开口开放结构是不适合于向远距离流动空气的结构。
并且,在韩国公开发明专利10-2017-0010293中,仅有门前进并开放开口,而送风风扇位于外观面板内部,因此,利用送风风扇而流动的空气将与外观面板内部的结构物产生阻力,从而在使空气向远距离流动时引起较多的流动损失。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韩国授权发明专利10-1191413
韩国公开发明专利10-2017-0010293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的室内机,能够向远距离的目标区域将被空气调节的空气提供为直接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的室内机,当向目标区域提供直接风时,向室内机的外侧面外侧吐出直接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的室内机,当进行运转时,转向格栅以比门组件的前表面更向前方凸出的状态吐出空气。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的室内机,能够将箱体组件内部被空气调节的空气通过独立的流路提供至向所述箱体组件外侧凸出的转向格栅。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的室内机,能够使转向格栅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左上向、左下向、右上向或右下向中的一个方向进行转向。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的室内机,能够使转向格栅从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左上向、左下向、右上向或右下向中的一个方向立即转向变更为另一个方向。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的室内机,在转向格栅的转向变更时,能够使所吐出的直接风和箱体组件的干涉最小化。
本发明的目的并不限定于以上提及到的目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以下的记载清楚地理解未被提及的其他目的。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中,吐出空气的转向格栅的前端比门组件的前表面更加凸出,并且利用所述转向组件使所述转向格栅进行转向,因此,能够向远距离的目标区域将被空气调节的空气提供为直接风。
所述转向格栅的前端比门组件的前表面更加凸出,因此,能够防止吐出空气与箱体组件或门组件相干涉而产生流动阻力的情形最小化。
在转向格栅的转向变更时,维持所述转向格栅的前端比门组件的前表面更加凸出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吐出空气和门组件相干涉。
在沿着前后方向贯穿正面吐出口的中心轴C1上布置所述转向格栅的中心的状态下进行转向,因此,在进行转向时也能够使空气向正面吐出口和转向格栅之间泄漏的情形最小化。
第一转向组件及第二转向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转向格栅的两个部分相结合,并通过推动或拉动各结合的部分的运转,以沿着前后方向贯穿正面吐出口的中心轴C1为基准,不仅能够实现上侧旋转、下侧旋转、左侧旋转、右侧旋转,还能够实现左上侧旋转、右上侧旋转、左下侧旋转以及右下侧旋转。
以所述中心轴C1为基准,所述第一转向组件及第二转向组件形成90度的夹角,因此,在不仅实现上侧旋转、下侧旋转、左侧旋转、右侧旋转,还实现左上侧旋转、右上侧旋转、左下侧旋转以及右下侧旋转时,能够使第一转向组件及第二转向组件的运转最小化。
所述第一转向组件配置在所述中心轴C1的上侧或下侧,所述第二转向组件配置在所述中心轴C1的左侧或右侧,因此,仅利用所述第一转向组件或第二转向组件中的一个便能够实现上侧旋转、下侧旋转、左侧旋转、右侧旋转。
在覆盖所述风扇壳体的内风扇壳体内部空间S3的转向底座布置所述转向组件,因此,能够使其与所吐出的空气的干涉最小化。
所述转向组件配置在内风扇壳体内部空间S3,贯穿所述转向底座并组装在转向格栅,因此,能够使转向格栅和风扇壳体之间的距离最小化。越使转向格栅和风扇壳体之间的距离变小,转向组件的运转所需的长度越小,并能够更加精确地控制转向格栅的旋转角。
配置有与所述转向底座及转向格栅分别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的接头组件,因此,能够精确地实现与第一转向组件及第二转向组件的运转对应的转向格栅的转向角。
所述接头组件为球接头,因此,能够自由地实现所述转向格栅的转向。
所述接头组件包括:第一接头支架,组装在所述转向格栅;第二接头支架,组装在所述转向底座;以及十字轴,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接头支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接头支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因此,通过所述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的组合能够自由地实现转向格栅的转向方向,并且十字轴支撑于第一接头支架及第二接头支架,因此,能够在运转中使转向格栅的晃动最小化。
所述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以90度相交叉,十字轴与第一接头支架及第二接头支架分别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因此,能够从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左上向、左下向、右上向或右下向中的一个方向立即转向变更为另一个方向。
在所述第一接头支架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配置的第1-1轴支撑部及第1-2轴支撑部,所述十字轴的第一转轴包括:第1-1转轴,与所述第1-1轴支撑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以及第1-2转轴,与所述第1-2轴支撑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因此,能够牢固地支撑进行旋转的十字轴。
第1-1轴帽贯穿所述第1-1轴支撑部并与所述第1-1转轴相结合,并且与所述第1-1轴支撑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第1-2轴帽贯穿所述第1-2轴支撑部并与所述第1-2转轴相结合,并且与所述第1-2轴支撑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因此,能够在所述各轴支撑部牢固地组装十字轴的状态下进行旋转。
在所述第二接头支架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配置的第2-1轴支撑部及第2-2轴支撑部,所述十字轴的第二转轴包括:第2-1转轴,与所述第2-1轴支撑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以及第2-2转轴,与所述第2-2轴支撑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因此,能够牢固地支撑进行旋转的十字轴。
第2-1轴帽贯穿所述第2-1轴支撑部并与所述第2-1转轴相结合,并且与所述第2-1轴支撑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第2-2轴帽贯穿所述第2-2轴支撑部并与所述第2-2转轴相结合,并且与所述第2-2轴支撑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因此,能够在所述各轴支撑部牢固地组装十字轴的状态下进行旋转。
所述转向组件包括:转向主体,固定在所述风扇壳体;转向致动器,组装在所述转向主体;移动齿条,以能够移动的方式组装在所述转向主体,利用所述转向致动器的运转来沿着所述转向主体移动;以及调整组件,与所述移动齿条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与所述转向格栅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利用所述移动齿条的移动来使所述调整组件与所述移动齿条或转向格栅中的至少一方进行相对旋转,并能够通过推动或拉动所述转向格栅的动作来实现转向格栅的转向。
所述转向致动器是电机,包括:齿条引导件,配置在所述转向主体,所述移动齿条以能够移动的方式组装在所述齿条引导件,所述齿条引导件引导所述移动齿条的移动方向;移动齿条齿,配置在所述移动齿条;以及转向齿轮,结合在所述电机的电机轴,与所述移动齿条齿相咬合,并利用所述转向电机的运转来向所述移动齿条提供驱动力,能够通过转向电机的转数来更加精确地控制移动齿条的移动距离。
所述调整组件包括:第一球铰链,结合在所述移动齿条;第二球铰链,结合在所述转向格栅;第一球帽,配置在所述第一球铰链和第二球铰链之间,包围所述第一球铰链的外侧面一部分,并与所述第一球铰链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第二球帽,配置在所述第一球帽和第二球铰链之间,包围所述第二球铰链的外侧面一部分,并与所述第二球铰链能够进行相对旋转;以及弹性构件,配置在所述第一球帽和第二球帽之间,向所述第一球帽及第二球帽提供弹力,使所述第一球帽紧贴在所述第一球铰链,并使所述第二球帽紧贴在所述第二球铰链。在所述转向致动器运转时,在所述第一球铰链或第二球铰链中的至少一方发生相对旋转,因此,能够在转向时与转向格栅和转向底座之间的距离及角度对应。
在调整壳体内部容置所述第一球铰链、第一球帽、弹性构件、第二球帽以及第二球铰链,因此,在第一球铰链及第二球铰链的相对旋转时,能够牢固地支撑所述第一球铰链及第二球铰链。此外,弹性构件向第一球帽及第二球帽提供足够的弹力,从而能够预防第一球铰链及第二球铰链的过度旋转及卡止。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空调的室内机具有如下的效果中的一种或其以上。
第一、在本发明中,吐出空气的转向格栅的前端比门组件的前表面更加凸出,并且利用所述转向组件使所述转向格栅进行转向,因此,能够向远距离的目标区域将被空气调节的空气提供为直接风。
第二、在本发明中,所述转向格栅的前端比门组件的前表面更加凸出,因此,能够使吐出空气与箱体组件或门组件相干涉而产生流动阻力的情形最小化。
第三、在本发明中,在转向格栅的转向变更时,维持所述转向格栅的前端比门组件的前表面更加凸出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吐出空气和门组件相干涉。
第四、在本发明中,在沿着前后方向贯穿正面吐出口的中心轴C1上布置所述转向格栅的中心的状态下进行转向,因此,在进行转向时也能够使空气向正面吐出口和转向格栅之间泄漏的情形最小化。
第五、在本发明中,第一转向组件及第二转向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转向格栅的两个部分相结合,并通过推动或拉动各结合的部分的运转,以沿着前后方向贯穿正面吐出口的中心轴C1为基准,不仅能够实现上侧旋转、下侧旋转、左侧旋转、右侧旋转,还能够实现左上侧旋转、右上侧旋转、左下侧旋转以及右下侧旋转。
第六、在本发明中,以所述中心轴C1为基准,所述第一转向组件及第二转向组件形成90度的夹角,因此,在转向时能够使第一转向组件及第二转向组件的运转最小化。
第七、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转向组件配置在所述中心轴C1的上侧或下侧,所述第二转向组件配置在所述中心轴C1的左侧或右侧,因此,仅利用所述第一转向组件或第二转向组件中的一个便能够实现上侧旋转、下侧旋转、左侧旋转、右侧旋转。
第八、在本发明中,在覆盖所述风扇壳体的内风扇壳体内部空间S3的转向底座布置所述转向组件,因此,能够使其与所吐出的空气的干涉最小化。
第九、在本发明中,所述转向组件配置在内风扇壳体内部空间S3,贯穿所述转向底座并组装在转向格栅,因此,能够使转向格栅和风扇壳体之间的距离最小化。
第十、在本发明中,配置有与所述转向底座及转向格栅分别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的接头组件,因此,能够精确地实现与第一转向组件及第二转向组件的运转对应的转向格栅的转向角。
第十一、在本发明中,所述接头组件为球接头,因此,能够自由地实现所述转向格栅的转向。
第十二、在本发明中,通过配置在所述接头组件的十字轴的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的组合,能够自由地实现转向格栅的转向方向。
第十三、在本发明中,所述十字轴支撑于第一接头支架及第二接头支架,因此,能够在运转中使转向格栅的晃动最小化。
第十四、在本发明中,能够使转向格栅从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左上向、左下向、右上向或右下向中的一个方向立即转向变更为另一个方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转向格栅向左侧倾斜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转向格栅向右侧倾斜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转向格栅向上侧倾斜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转向格栅向下侧倾斜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转向格栅向右下侧倾斜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转向格栅向左上侧倾斜的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的远距离风扇组件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远距离风扇组件的部分切开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远距离风扇组件的主视图。
图11是图10的右侧视图。
图12是图10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从图12的后方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图12所示的风扇壳体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前风扇壳体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5的主视图。
图17是图15的后视图。
图18是图12所示的导轨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2所示的空气引导件运转之前的剖视图。
图20是图14所示的转向格栅的立体图。
图21是图10中转向格栅分离的主视图。
图22是图14所示的转向底座的立体图。
图23是图20的后视图。
图24是图14所示的接头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5是图14所示的转向格栅及转向组件的背面侧的分解立体图。
图26是图25所示的轴套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27是图14所示的转向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8是从图27的后方侧观察的转向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9是示出图27所示的转向主体及转向电机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30是图29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优点、特征及用于实现其的方法可以通过参照附图及详细后述的实施例更加明确。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以由多样的形态来实现,本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完整地公开本发明,从而向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完整地提示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仅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进行定义。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元件。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具体的描述。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转向格栅向左侧倾斜的示意图。图3是图1中转向格栅向右侧倾斜的示意图。图4是图1中转向格栅向上侧倾斜的示意图。图5是图1中转向格栅向下侧倾斜的示意图。图6是图1中转向格栅向右下侧倾斜的示意图。图7是图1中转向格栅向左上侧倾斜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空调包括:室内机10;室外机(未图示),通过制冷剂配管与所述室内机10相连接并循环制冷剂。
所述室外机包括:压缩机(未图示),用于压缩制冷剂;室外热交换机(未图示),从所述压缩机供应到制冷剂并进行冷凝;室外风扇(未图示),向所述室外热交换机供应空气;贮存器(未图示),在供应到从所述室内机10吐出的制冷剂后,仅将气体制冷剂提供给所述压缩机。
所述室外机可以还包括用于使室内机按照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运转的四通阀(未图示)。当以制冷模式运转时,在所述室内机10中,制冷剂进行蒸发而冷却室内空气。当以制热模式运转时,在所述室内机10中,制冷剂进行冷凝而加热室内空气。
<<<室内机的结构元件>>>
所述室内机包括:箱体组件100,其前表面呈开口,在后表面形成有吸入口101,并形成有内部空间S;门组件200,组装在所述箱体组件100,形成有正面吐出口201,覆盖所述箱体组件100的前表面,并开闭所述箱体组件100的前表面;风扇组件300、400,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的内部,将所述内部空间S的空气向室内吐出;热交换组件500,配置在所述风扇组件300、400和箱体组件100之间,使吸入的室内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过滤器组件600,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的背面,过滤向所述吸入口101流动的空气。
所述室内机包括:吸入口101,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的背面;侧面吐出口301,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的侧面;正面吐出口201,对于所述箱体组件100配置在正面。
通过所述吸入口101吸入的空气通过正面吐出口201或侧面吐出口301向室内吐出。
所述吸入口101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的背面。
所述侧面吐出口301对于所述箱体组件100分别配置在左侧及右侧。
所述正面吐出口201配置在所述门组件200。所述正面吐出口201贯穿门组件200。
从正面观察时,所述正面吐出口201配置在门组件100的上侧。这是为了将从所述正面吐出口201吐出的空气向室内的远处流动。所述正面吐出口201优选地位于比门组件200的中间更上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扇组件300、400由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及远距离风扇组件400构成。与本实施例不同地,可以删除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并仅布置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在删除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的情况下,侧面吐出口301也可以被删除,并仅向正面吐出口201吐出被调节的空气。
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及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位于热交换组件500的前方。并且,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及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位于过滤器组件600的前方。在本实施例中,在过滤器组件600前方布置热交换组件500,在热交换组件500前方布置风扇组件300、400。
由此,向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及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吸入的空气将通过所述热交换组件500,从而使被调节的空气向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及远距离风扇组件400流入。
所述热交换组件500配置在箱体组件100内部,位于所述吸入口101的前方,并覆盖所述吸入口101全体。
所述吸入口101形成在箱体组件100的背面,并垂直地进行配置。所述热交换组件500覆盖所述吸入口101全体,以使吸入到所述吸入口101的空气通过所述热交换组件500。
所述热交换组件500与吸入口101及箱体组件100的背面对向,并垂直地进行配置。
通过将热交换组件500垂直地进行配置,能够使所述热交换组件500的安装空间最小化,并能够将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及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紧贴在热交换组件500的前表面。
通过将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及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紧贴在热交换组件500前表面,也有助于使箱体组件100的内部空间最小化。
尤其是,由于将所述过滤器组件600、热交换组件500以及风扇组件300、400全部垂直地进行配置,并从后方向前方依次地进行层积,能够使室内机的前后方向厚度最小化。
在所述热交换组件500沿着前后方向倾斜地配置的情况下,当安装在箱体组件100内部时,相较于垂直地配置的情形较多地占用安装空间,并成为增加室内机的前后方向厚度的原因。
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及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以与热交换组件500的高度对应的长度制作。
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及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可以沿着上下方向进行层积。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上侧布置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由于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配置在比近距离风扇组件300更上侧的位置,从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吐出的吐出空气向室内的远处流动。
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对于所述箱体组件100向侧方向吐出空气。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可以向用户提供间接风。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向箱体组件100的左侧及右侧同时吐出空气。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位于近距离风扇组件300的上侧,并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的内部上侧。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向配置在箱体组件100的正面吐出口201吐出空气。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300向用户提供直接风。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向远距离吐出空气。在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仅起到向室内的远距离供应空气的作用的情况下,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配置在室内机的上侧即可。
本实施例的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可以向室内的目标区域提供直接风。所述目标区域可以是目标温度和室内温度的偏差较大的区域。所述目标区域可以是用户或宠物活动的区域。
为了向目标区域供应直接风,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配置有能够调节方向的转向格栅3450(steering grill)。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仅在运转时向箱体组件100外侧凸出,而在未运转时隐藏在箱体组件100内部。
当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运转时,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贯穿门组件200的正面吐出口201,并且比门组件200更向前方凸出。
在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向正面吐出口201外侧凸出的情况下,能够使直接风与门组件200产生干涉的情形最小化。在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从箱体组件100内部吐出空气的情况下,在通过正面吐出口201的过程中将产生空气阻力。
在本实施例中,当通过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向室内提供直接风时,在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的结构元件中,转向格栅3450贯穿正面吐出口201,并且比箱体组件100更向前方凸出。
在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的结构元件中,由于其仅一部分(本实施例中为转向格栅)贯穿门组件200,能够使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的移动距离最小化,并能够获得所需的效果。
尤其是,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可以调节向正面吐出口201外侧凸出的转向格栅3450的角度。所述转向格栅3450所朝的方向并不限定于特定角度或方向。
在向正面吐出口201外侧凸出的状态下,所述转向格栅3450可以箱体组件100的正面为基准朝向上侧、下侧、左侧、右侧或任意的对角线方向进行配置。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可以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从第一特定方向立即向任意的第二特定方向进行方向转换。
参照图2,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可以通过正面吐出口201比门组件200更向前方凸出而布置。尤其是,转向格栅3450比门组件200的前表面200a更向前方凸出。
将转向格栅3450比门组件200更向前方凸出的状态定义为凸出(projection)状态。
当转向格栅3450处于凸出状态时,也可以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全体向门组件200的前表面外侧凸出。在本实施例中,仅有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前方一部分比门组件200前表面200a更向前方凸出。
参照图3至图8,所述转向格栅3450可以在凸出状态下向任意的方向倾斜(tilting)。当从箱体组件100的正面观察时,转向格栅3450可以向上侧、下侧、左侧、右侧或对角线方向倾斜。
在凸出状态下,由于可以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向任意的方向倾斜,能够向室内的目标区域提供直接风。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室内机的各结构元件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近距离风扇组件的结构元件>>
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是用于向所述箱体组件100的侧面吐出口301吐出空气的结构元件。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向所述侧面吐出口301吐出空气,并向用户提供间接风。
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配置在所述热交换组件500的前方。在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中,多个风扇310沿着上下方向进行层积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扇310设置有三个,并沿着上下方向进行层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扇310使用斜流式离心风扇。所述风扇310沿着轴方向吸入空气,并沿着圆周方向吐出空气。
所述风扇310从后方吸入空气后,沿着圆周方向吐出空气,并且沿着所述圆周方向吐出的空气向前方侧流动。
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包括:风扇外壳320(fan casing),其前方及后方呈开口形成,并结合在所述箱体组件100;多个风扇310,结合在所述风扇外壳320,并配置在所述风扇外壳320内部。
所述风扇外壳320制作为其正面及背面开放的盒体形态。所述风扇外壳320结合在所述箱体组件100。
所述风扇外壳320的正面以与所述门组件200相向的方式配置。所述风扇外壳320的背面以与所述热交换组件500相向的方式配置。
所述风扇外壳320的正面紧贴在所述门组件200而被封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扇外壳320的侧面一部分向外部露出。在向所述外部露出的所述风扇外壳320形成有侧面吐出口301。在所述侧面吐出口302布置能够控制空气的吐出方向的吐出叶片。所述侧面吐出口301分别配置在所述风扇外壳320的左侧及右侧。
所述风扇310配置在所述风扇外壳320内部。多个所述风扇310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并对于上下方向以呈一列的方式进行层积。
由于所述风扇310使用斜流式离心风扇,在所述风扇外壳320的后表面吸入空气后,将沿着前方侧的圆周方向吐出空气。
图8是图1所示的远距离风扇组件的剖视图。图9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远距离风扇组件的部分切开立体图。图10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远距离风扇组件的主视图。图11是图10的右侧视图。图12是图10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从图12的后方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图14是图12所示的风扇壳体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15是图14所示的前风扇壳体的立体图。图16是图15的主视图。图17是图15的后视图。图18是图12所示的导轨的立体图。图19是图12所示的空气引导件运转之前的剖视图。
<<远距离风扇组件的结构元件>>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对于所述箱体组件100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向门组件200的前方吐出空气,并向室内提供直接风。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仅在运转时贯穿门组件200的正面吐出口201,并比门组件200的前表面200a更向前方凸出而形成凸出状态。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配置在箱体组件100的内部,并仅在运转时在所述箱体组件100内部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配置在所述热交换组件500的前方,并配置在门组件200的后方。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配置在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的上侧,并位于比所述箱体组件100的上侧壁更向下侧的位置。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贯穿所述门组件200上形成的正面吐出口201来吐出空气,并且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的转向格栅3450位于比正面吐出口201更前方的位置。
通过将所述转向格栅3450位于正面吐出口201外侧,能够使因箱体组件100或门组件200等结构物引起的空气阻力最小化。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提供能够向上、下、左、右或对角线方向倾斜的结构。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向室内空间的远侧吐出空气,并能够提高室内空气的循环。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包括:引导壳体(本实施例中为后述的上引导壳体及下引导壳体),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的内部;风扇壳体组件340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组装在所述引导壳体,并将所述内部空间S的空气向所述正面吐出口吐出;致动器3470,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或引导壳体中的一方,并使所述风扇壳体组件沿着所述引导壳体移动。
所述引导壳体包括:上引导壳体3520,配置在所述热交换组件500前方,形成有通过所述热交换组件500的空气流入的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下引导壳体3460,与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进行组装,在上侧配置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并引导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前后方向移动。
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包括:后风扇壳体3410,形成有与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相连通的风扇吸入口3411,配置在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内部;风扇3420,配置在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前方,将从所述风扇吸入口3411吸入的空气沿着斜流方向吐出;前风扇壳体3430,配置在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的前方,与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相结合,配置在所述风扇3420的前方,所述风扇3420组装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将被所述风扇3420施压的空气沿着斜流方向引导;风扇电机3440,配置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前方,其电机轴3441贯穿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而与所述风扇3420进行组装,并使所述风扇3420进行旋转;转向格栅3450,位于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及风扇电机3440前方,对于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能够向任意的方向倾斜,控制通过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引导的空气的吐出方向;转向组件1000,配置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和转向格栅3450之间,通过推动或拉动所述转向格栅3450来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以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中心轴C1为基准进行转向。
所述致动器3470配置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或下引导壳体3460中的一方,并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前后方向移动时提供驱动力。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还包括:空气引导件3510,沿着前后方向开口,将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及上引导壳体3520相连接,将从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吸入的空气向所述风扇吸入口3411引导,由弹性材质形成,并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前后方向移动时进行扩张或收缩。
为了说明上的便利,将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中利用致动器347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组装体定义为风扇壳体组件3400。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包括后风扇壳体3410、前风扇壳体3430、风扇3420、转向格栅3450、风扇电机3440以及转向组件1000。
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可以利用致动器347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为了顺畅地实现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滑动移动,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和下引导壳体3460之间可以还布置第一导轨3480及第二导轨3490。
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及上引导壳体3520是被固定的结构物,其可以固定在所述箱体组件100或近距离风扇组件300中的一方。
通过所述热交换组件500的空气在通过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风扇吸入口3411、风扇3420以及前风扇壳体3430后,从所述转向格栅3450吐出。
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及下引导壳体3460可以一体地进行制作。可以将一体地制作的上引导壳体3520及下引导壳体3460定义为引导壳体。
所述引导壳体为了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后方向移动而其前表面呈开口,并为了空气吸入而在后表面配置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使风扇壳体组件340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结构,分别制作为上引导壳体3520及下引导壳体3460后进行组装。
<上引导壳体的结构元件>
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构成引导壳体的上部。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是用于包围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结构元件。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是用于将通过热交换组件500的空气向风扇壳体组件3400引导的结构元件。
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切断通过热交换组件500的空气通过除了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以外的其他流路向所述转向格栅3450流动。
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提供将被冷却的空气向转向格栅3450引导的单一化的流路,通过这样的结构使被冷却的空气接触到门组件200的情形最小化。
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优选地形成为能够覆盖热交换组件500的前表面的面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配置有近距离风扇组件300,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形成为能够覆盖未被近距离风扇组件300覆盖的上侧其余面积的形态及面积。
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组装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并配置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的上侧。通过紧固使上引导壳体3520及下引导壳体3460呈一体化。
在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及下引导壳体3460的内侧布置所述风扇壳体组件,所述风扇壳体组件被配置为,对于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及下引导壳体3460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的整体上的形状形成为长方体形状,其前表面及后表面呈开口。
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包括:后壁3522,形成有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左壁3523及右壁3524,从所述后壁3522的侧面边缘向前方凸出;顶壁3525,从所述后壁3522的上侧边缘向前方凸出。
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沿着前后方向贯穿后壁3522。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圆形。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形成为大于风扇吸入口3411。所述风扇吸入口3411也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圆形。相比所述风扇吸入口3411的直径,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的直径更大。
所述左壁3523从正面观察时位于左侧,右壁3524位于右侧。所述左壁3523及右壁3524以彼此相向的方式配置。
所述顶壁3525将所述后壁3252、左壁3523以及右壁3524相连接。在所述顶壁3525下侧布置所述风扇壳体组件。
在未运转时,在所述左壁3523、右壁3524以及顶壁3525之间布置风扇壳体组件。在运转时,所述风扇壳体组件向前方移动。
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最大前进时,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也优选地位于上引导壳体3520的内侧。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最大前进时,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的后端3410b位于比所述左壁3523及右壁3524的前方侧的端3523a、3524a更后方侧的位置。
在运转时,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偏离上引导壳体3520的情况下,当在返回到初始位置的过程中受到外部冲击时,可能会与上引导壳体3520形成卡止,并由此可能无法返回到初始位置。
并且,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偏离上引导壳体3520的情况下,从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向风扇吸入口3411流动的空气的流动距离可能会增加。
在所述后壁3522形成有用于固定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的固定部3526。所述固定部3526从后壁3522的前表面向前方凸出。所述固定部3526配置有多个,各固定部3526位于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外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3526配置在四个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的底面3527呈开口。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底面3527也可以制作为被封闭的形态。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上引导壳体3520下侧布置下引导壳体3460,并且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封闭所述底面3527,将所述底面3527制作为开放的形态也无妨。
所述后壁3522比所述热交换组件500的左右宽度更宽地形成,并优选地使通过所述热交换组件500的空气仅向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流入。
在所述后壁3522的宽度窄于热交换组件500的宽度的情况下,通过热交换组件500的空气可以通过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外侧向门组件200侧流动。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在进行制冷时冷气可能会冷却门组件200而产生结露。
使所述后壁3522及热交换组件500的前表面彼此对向,并优选地使所述后壁3522最大程度紧贴在所述热交换组件500前表面。将所述后壁3522紧贴在热交换组件500前表面有利于使被热交换的空气向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流动。
将所述左壁3523、右壁3524以及顶壁3525的前后方向长度定义为F1。
在所述左壁3523或右壁3524中的至少一方分别形成有引导槽3550。所述引导槽3550沿着前后方向形成。
所述引导槽3550支撑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并引导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后移动。
将形成在所述左壁3523的引导槽3550定义为第一引导槽3551,将形成在所述右壁3524的引导槽3550定义为第二引导槽3552。
所述第一引导槽3551从所述收纳空间S1朝向左壁3523侧凹入形成。所述第二引导槽3552从所述收纳空间S1朝向右壁3524侧凹入形成。
所述第一引导槽3551形成在所述左壁3523的内侧面,沿着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并朝向所述内部空间S1开放。所述第二引导槽3552形成在所述右壁3524的内侧面,沿着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并朝向所述内部空间S1开放。
所述第一引导槽3551包括底面3551a、侧面3551b以及顶面3551c,所述第二引导槽3552包括底面3552a、侧面3552b以及顶面3552c。
所述第一引导槽3551的底面3551a及所述第二引导槽3552的底面3552a支撑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荷重。
后述的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第一引导滚轮3553及第二引导滚轮3554沿着所述第一引导槽3551及第二引导槽3552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引导槽3551及第二引导槽3552提供所述第一引导滚轮3553及第二引导滚轮3554的移动空间,并支撑所述第一引导滚轮3553及第二引导滚轮3554。
<下引导壳体的结构元件>
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构成引导壳体的下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放置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并引导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
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的形状不存在特别的限制,只要是能够放置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并引导其前后方向移动的形状即可。
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与上引导壳体3520进行组装,并在内部形成用于收纳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收纳空间S1。在本实施例中,仅有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后方侧被收纳,其前方侧可以向收纳空间S1外侧露出。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收纳空间S1为能够收纳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全体的足够大的空间也无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配置在风扇外壳320上部。
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的前后方向长度比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更长地形成。这是因为,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支撑风扇壳体组件3400,并引导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后方向移动。将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的前后方向长度定义为F2。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的前后方向长度F2长于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的前后方向长度F1。
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封闭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的底面,并在上侧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放置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在放置在下引导壳体3460的状态下,能够利用致动器347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包括:壳体底座3462,配置在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下部;左侧壁3463及右侧壁3464,从所述壳体底座3462的两侧边缘向上侧延伸;止挡件3465,配置在所述壳体底座3462、左侧壁3463以及右侧壁3464中的至少一方,用于限制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方移动;底座引导件3467,配置在所述壳体底座3462,与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本实施例中为前风扇壳体)彼此干涉,并引导所述风扇壳体3400的前后方向移动;线缆贯通部3461,配置在所述左侧壁3463及右侧壁3464中的至少一方,呈沿着前后方向较长地形成的长孔形态,与所述致动器3470相结合的线缆(未图示)贯穿所述线缆贯通部346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包括:壳体后壁3466,将壳体底座3462、左侧壁3463以及右侧壁3464相连接,并配置在壳体底座3462、左侧壁3463以及右侧壁3464的后方侧。所述壳体后壁3466提供用于限制风扇壳体组件3400向后方侧移动的止挡件的功能。
所述壳体后壁3466与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的后壁3522对向,并位于比所述后壁3522更前方的位置。
所述壳体后壁3466的上侧端3466a以与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相同的线形成。即,所述壳体后壁3466的上侧端3466a以与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的曲率半径相同的曲率半径形成。所述壳体后壁3466的上侧端3466a对于前后方向以不遮挡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的方式形成。
所述壳体后壁3466将壳体底座3462、左侧壁3463以及右侧壁3464相连接,以提高下引导壳体3460的刚性,并切断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向后方侧过度地移动。
所述止挡件3465配置在比所述壳体后壁3466更前方侧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止挡件3465分别配置在壳体底座3562的左侧及右侧。所述止挡件3465中的一个被配置为将壳体底座3462及左侧壁3463相连接,另一个被配置为将壳体底座3462及右侧壁3464相连接。
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过度地向前方移动的情况下,其支撑于所述止挡件3465,并使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移动停止。
所述线缆贯通部3461将引导壳体的外部和内部的收纳空间S1相连通。
所述线缆贯通部3461分别形成在左侧壁3463及右侧壁3464。所述各线缆贯通部3461沿着左右方向贯穿左侧壁3463及右侧壁3464。所述线缆贯通部3461沿着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所述线缆贯通部3461提供使线缆能够与风扇壳体组件3400一同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空间。在本实施例中,线缆贯通部3461形成为与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后移动距离对应的长度。
在所述线缆贯通部3461形成为无法与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移动距离对应的短的长度的情况下,所述线缆贯通部3461与致动器3470的连接将可能被断开。
所述线缆贯通部3461沿着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并将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的内侧及外侧相连通。所述线缆贯通部3461提供空间,从而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移动时,与引导电机相连接的配线也能够一同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由于配线能够沿着所述线缆贯通部3461移动,提供与所述引导电机3472的结线可靠性。
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形成有用于与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的风扇外壳320相结合的紧固部3468。所述紧固部3468形成在所述壳体底座3462。
所述底座引导件3467沿着作为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移动方向的前后方向形成。所述底座引导件3467配置有两个,其中一个配置在左侧壁3463侧,另一个配置在右侧壁3464侧。
所述底座引导件3467从壳体底座3462的上侧面向上侧凸出。所述底座引导件3467插入到前风扇壳体3430的底面形成的槽。所述底座引导件3467限制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左右移动。
<后风扇壳体的结构元件>
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形成风扇壳体组件的后表面。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配置在热交换组件500的前方。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位于上引导壳体3520的前方,更详细而言位于后壁3522的前方。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位于上引导壳体3520内部。
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包括:后风扇壳体主体3412,覆盖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后表面;风扇吸入口3411,配置在所述后风扇壳体主体3412的内侧,并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紧固部3414,配置在所述后风扇壳体主体3412,并与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相结合。
所述紧固部3414为了与前风扇壳体3430进行组装而配置有多个。所述紧固部3414从后风扇壳体主体3412向半径方向外侧凸出。
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从正面观察时呈在内部形成有风扇吸入口3411的圆环形状。尤其是,后风扇壳体主体3412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圆环形状。
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是与前风扇壳体3430一同包围风扇3420的结构元件。在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和前风扇壳体3430之间布置所述风扇3420。
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覆盖前风扇壳体3430的后表面,并组装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后端。
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对于地面沿着上下方向配置。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以与热交换组件500的前表面相向的方式配置。
所述风扇吸入口3411与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平行,并以彼此相向的方式配置。风扇吸入口3411的直径小于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的直径。为了连接所述风扇吸入口3411及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配置有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所述风扇吸入口3411以朝向热交换组件500的前表面的方式配置。
所述后风扇壳体主体3412从前方向后方侧凹入形成。
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配置在后风扇壳体3410的后方,并结合在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的后表面。尤其是,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组装在后风扇壳体主体3412,并以包围所述风扇吸入口3411的方式配置。
<前风扇壳体的结构元件>
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形成为圆筒形,沿着前后方向呈开口,并提供将利用所述风扇3420流动的空气向转向格栅3450引导的流路结构。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扇电机3440组装在前风扇壳体3430,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提供用于安装风扇电机3440的安装结构。
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前方布置风扇电机3440,在后方布置所述风扇3420,在下侧布置下引导壳体3460。
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组装在下引导壳体3460,并对于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包括:外风扇壳体3432,沿着前后方向呈开口,并形成为圆筒形状;内风扇壳体3434,朝向前方呈开口,配置在所述外风扇壳体3432的内侧,所述风扇电机3440设置在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叶轮3436,将所述外风扇壳体3432及内风扇壳体3434相连接;电机安装部3438,配置在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所述风扇电机3440组装在所述电机安装部3438。
所述外风扇壳体3432形成为其前表面及后表面呈开口的圆筒形,并在内部布置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所述外风扇壳体3432从所述致动器3470提供到驱动力并可以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将所述外风扇壳体3432的呈开口的前表面定义为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圆形。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后端可以插入到所述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
将沿着前后方向呈开口的所述外风扇壳体3432的内部定义为空间S2。所述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形成所述空间S2的前表面。
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的前表面呈开口,并呈从前方向后方侧凹入的碗(bowl)形状。将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的向内侧凹入的内部定义为空间S3。所述风扇电机3440配置在所述空间S3,并与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进行紧固固定。
将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的呈开口的前表面定义为第二风扇开口面3433。所述第二风扇开口面3433可以形成为多样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空气的流动,将所述第二风扇开口面3433形成为圆形。
所述第二风扇开口面3433形成所述空间S3的前表面。所述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位于比所述第二风扇开口面3433更前方的位置。所述第二风扇开口面3433位于所述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的内侧。
所述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及第二风扇开口面3433沿着前后方向被隔开,通过这样的结构提供能够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进行倾斜的空间。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后端可以位于所述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和第二风扇开口面3433之间。
为了紧固固定所述风扇电机3440,在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布置电机安装部3438。
所述电机安装部3438配置在所述空间S3,并从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朝向前方凸出。所述风扇电机3440还包括电机固定件3442,所述电机固定件3442紧固在所述电机安装部3438。
所述电机安装部3438配置在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所述电机安装部3438以中心轴C1为基准按等间隔进行配置。
所述风扇电机3440的电机轴贯穿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并朝向后方配置,其与配置在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的后方的风扇3420相结合。在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形成有供所述风扇电机3440的电机轴贯穿的轴孔3437。
由于所述风扇电机3440配置在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的前方,并插入到所述空间S3而布置,能够使其与所述吐出空气的干涉最小化。
尤其是,后述的转向底座1070结合在内风扇壳体3434,并封闭所述空间S3。由于所述风扇电机3440配置在吐出空气的流路外侧,能够使其与吐出空气的阻力最小化。尤其是,由于所述风扇电机3440位于内风扇壳体3434的前方,还能够排除其与从后方吸入的空气的阻力。
在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形成有紧固凸柱3439,所述紧固凸柱3439用于固定所述转向底座1070,并支撑所述转向底座1070。所述紧固凸柱3439配置在三个位置,并对于所述中心轴C1按等间隔进行配置。
所述紧固凸柱3439及电机安装部3438配置在所述空间S3内部。在组装所述转向底座1070及所述紧固凸柱3439时,所述电机安装部3438被所述转向底座1070隐藏。
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及外风扇壳体3432彼此隔开预定间隔进行配置,所述叶轮3436将所述外风扇壳体3432及内风扇壳体3434一体地进行连接。
所述外风扇壳体3432、内风扇壳体3434以及叶轮3436向从所述风扇3420吐出的空气赋予直前性。
另外,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外部布置第一引导滚轮3553及第二引导滚轮3554。
所述第一引导滚轮3553及第二引导滚轮3554沿着配置在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的第一引导槽3551及第二引导槽3552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引导滚轮3553插入到所述第一引导槽3551,沿着所述第一引导槽3551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并支撑于所述第一引导槽3551。
所述第二引导滚轮3554插入到所述第二引导槽3552,沿着所述第二引导槽3552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并支撑于所述第二引导槽3552。
所述第一引导滚轮3553包括:滚轮轴,与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相结合;滚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在所述滚轮轴。所述滚轮轴沿着左右方向配置。
所述第二引导滚轮3554包括:滚轮轴,与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相结合;滚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在所述滚轮轴。所述滚轮轴沿着左右方向配置。
所述第一引导滚轮3553的滚轮轴和所述第二引导滚轮3554的滚轮轴以呈一列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一引导滚轮3553配置在前风扇壳体3430的左侧,所述第二引导滚轮3554配置在前风扇壳体3430的右侧。
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被所述第一引导滚轮3553及第二引导滚轮3554支撑,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下端与下引导壳体3460的壳体底座3462隔开。
在缺少所述第一引导滚轮3553及第二引导滚轮3554的情况下,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荷重转移施加到致动器3470,所述致动器3470需要在支撑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荷重的状态下,使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前进或后退。
由于利用所述第一引导滚轮3553及第二引导滚轮3554的支撑来使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下端被隔开,能够减小所述致动器3470的运转负荷。
<风扇的结构元件>
所述风扇3420配置在后风扇壳体3410和前风扇壳体3430之间。所述风扇3420配置在组装的后风扇壳体3410及前风扇壳体3430内部,并在所述内部进行旋转。
所述风扇3420将通过所述风扇吸入口3411吸入的空气沿着斜流方向吐出。所述风扇3420通过配置在后方的风扇吸入口3411吸入空气,并沿着圆周方向吐出空气。其中,通过所述风扇壳体组件吐出的空气的吐出方向为斜流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斜流方向表示前方和圆周方向之间。
<空气引导件及空气引导件支架的结构元件>
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将风扇壳体组件3400及引导壳体(本实施例中为上引导壳体)相结合,并将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及风扇吸入口3411相连接。
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沿着前后方向呈开口,空气向其内部流动。具体而言,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将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及上引导壳体3520相连接,并将从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吸入的空气向所述风扇吸入口3411引导。
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由弹性材质形成,并可以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前后方向移动时扩张或收缩。
由于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为弹性材质,为了将其固定在所述引导壳体及风扇壳体组件3400而需要配备额外的结构元件。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还包括:第一空气引导件支架3530,用于将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固定在所述引导壳体(本实施例中为上引导壳体);第二空气引导件支架3540,用于将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固定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本实施例中为后风扇壳体)。
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为弹性材质,并可以形成为圆筒形。
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在前方侧(本实施例中为风扇壳体组件侧)形成有空气引导件出风口3511,在后方侧(本实施例中为引导壳体侧)形成有空气引导件进风口3513。
所述空气引导件出风口3511的直径可以形成为G1,所述空气引导件进风口3513的直径形成为G2。所述G1及G2可以相同,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G2大于G1。
所述G1的大小与所述风扇吸入口3411的大小对应,所述G2的大小与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的大小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G1大于风扇吸入口3411的直径,所述风扇吸入口3411全体优选地位于所述空气引导件出风口3511内部。
同样地,所述G2优选地大于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的直径G4。
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支架3530将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的后端3514固定在所述引导壳体(本实施例中为上引导壳体)。所述第二空气引导件支架3540将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的前端3512固定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
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支架3530包括:支架主体3532,形成为环形态;支架紧固部3534,配置在所述支架主体3532,并从所述支架主体3532向外侧凸出。
所述支架主体3532形成为圆形,并将所述支架主体3532的直径定义为G3所述支架主体3532的直径G3小于空气引导件进风口3513的直径G2,并且大于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的直径G4。
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后端3513通过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并位于后壁3522背面,所述支架主体3532使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后端3513紧贴在所述后壁3522。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的后壁3522形成有支架插入部3528。
由于额外地布置有所述支架插入部3528,将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定义为所述支架插入部3528的内侧边缘内侧。
所述支架插入部3528包括:第一插入壁3528a,从后壁3522向前方凸出;第二插入壁3528b,从所述第一插入壁3528a向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中心轴C1侧凸出。
利用所述第一插入壁3528a及第二插入壁3528b,所述支架插入部3528形成向前方凹入的端。
所述支架主体3532包括:第一支架主体部3535,以与所述第二插入壁3528b对向的方式配置;第二支架主体部3536,从所述第一支架主体部3535的内侧边缘向前方侧凸出。所述第一支架主体部3535及第二支架主体部3536呈弯折的形态。
在所述第一支架主体部3535和第二插入壁3528b之间布置所述空气引导件后端3513,所述第一支架主体部3535使所述后端3513紧贴在所述第二插入壁3528b。
所述第二支架主体部3536配置在比所述第一插入壁3528a的内侧边缘更向内侧的位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主体部3536和第一插入壁3528a之间布置空气引导件3510。
紧固构件(本实施例中为螺钉)贯穿支架紧固部3534而紧固在后壁3522。
在所述后壁3522的背面布置第一支架安装部3522a,所述支架紧固部3534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安装部3522a。所述第一支架安装部3522a凹入形成,所述支架紧固部3534的一部分插入到所述第一支架安装部3522a,作业者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支架安装部3522a对齐支架紧固部3534的组装位置。
所述支架紧固部3534配置有多个,本实施例中配置有四个。所述支架紧固部3534以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中心轴C1为基准向半径方向外侧凸出,并以所述中心轴C1为基准按等间隔进行配置。
由于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支架3530固定在后壁3522的背面,在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后移动时,能够防止空气引导件3510的后端3513分离。
并且,由于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支架3530组装在后壁3522的背面,具有容易地更换空气引导件3510的优点。
并且,由于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支架3530施压空气引导件3510的后端3513全体以将其紧贴在后壁3522,均匀地支撑空气引导件3510的后端3513全体,并能够防止在特定位置被撕裂。尤其是,由于固定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支架3530的紧固构件不贯穿空气引导件3510,能够防止空气引导件3510受到损伤。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空气引导件支架3540使用卡环(snap ring)。
为了安装卡环形态的第二空气引导件支架3540,在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的背面形成有第二支架安装部3415。
所述第二支架安装部3415从背面观察时形成为环形状,并配置在比风扇吸入口3411更外侧的位置。所述第二支架安装部3415是从后风扇壳体3410的背面向后方及外侧延伸的筋,在外侧形成有用于插入到所述第二空气引导件支架3540的槽3416。所述槽3416对于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中心轴C1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呈开口,并朝向所述中心轴C1凹入形成。
此外,在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的背面形成有用于将其收纳到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的正确的位置的引导壁3417。所述引导壁3417与第二插入壁3528b对向,并位于比所述第二插入壁3528b更前方的位置。
从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的后方观察时,所述引导壁3417形成为圆环形状。
<致动器的结构元件>
所述致动器3470提供使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驱动力。根据控制部的控制信号,所述致动器3470可以使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在室内机运转时,所述致动器3470使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前进,在室内机停止时,所述致动器3470使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后退。
所述致动器3470只要是能够使风扇壳体组件340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结构元件即可。例如,所述致动器3470可以使用能够使风扇壳体组件340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液压缸或线性电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致动器3470将电机的驱动力传递给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从而使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前进或后退。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配置在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第一引导滚轮3553及第二引导滚轮3554支撑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荷重,所述致动器3470能够使因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进或后退引起的运转负荷最小化。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中心轴C1和所述正面吐出口201的中心相一致地配置。所述致动器3470沿着所述中心轴C1使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前进或后退。
所述引导壳体(本实施例中为上引导壳体或下引导壳体)引导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后移动。
所述致动器3470包括:引导电机3472,配置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为使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而提供驱动力;引导轴3474,配置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传递到所述引导电机3472的旋转力进行旋转;第一引导齿轮3476,结合在所述引导轴3474的左侧,与所述引导轴3474一同进行旋转;第二引导齿轮3477,结合在所述引导轴3474的右侧,与所述引导轴3474一同进行旋转;第一齿条3478,配置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与所述第一引导齿轮3476相咬合;第二齿条3479,配置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与所述第二引导齿轮3477相咬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导电机3472、第一引导齿轮3476、第二引导齿轮3477以及引导轴3474设置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并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进或后退时一同进行移动。
与所述第一引导齿轮3476相咬合的所述第一齿条3478及与所述第二引导齿轮3477相咬合的所述第二齿条3479配置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
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引导电机3472、第一引导齿轮3476、第二引导齿轮3477以及引导轴3474可以配置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所述第一齿条3478及第二齿条3479配置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
利用所述齿条3478、3479及引导齿轮3476、3477的彼此咬合,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前进或后退。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导电机3472使用一个,并为使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均匀地移动而布置引导轴3474。在所述引导轴3474的两端分别布置第一引导齿轮3476及第二引导齿轮3477。所述引导轴3474沿着左右方向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导齿轮3476配置在引导轴3474的左侧,第二引导齿轮3477配置在所述引导轴3474的右侧。
与所述各引导齿轮3476、3477相咬合的齿条3478、3479分别配置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的左侧及右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导齿轮3476及第二引导齿轮3477配置在第一齿条3478及第二齿条3479的上侧。第一引导齿轮3476及第二引导齿轮3477沿着第一齿条3478及第二齿条3479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齿条3478及第二齿条3479形成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的壳体底座3462上侧面,并从所述壳体底座3462向上侧凸出。
所述第一齿条3478及第二齿条3479配置在所述引导齿轮3476、3477的下侧,并通过咬合来与所述引导齿轮3476、3477彼此干涉。
所述第一引导齿轮3476沿着所述第一齿条3478沿着前后方向滚动移动,所述第二引导齿轮3477也沿着所述第二齿条3479沿着前后方向滚动移动。
所述引导电机3472可以配置在前风扇壳体3430的左侧下部或右侧下部。所述引导电机3472的电机轴可以直接结合在所述第一引导齿轮3476或第二引导齿轮3477。
因此,当所述引导电机3472旋转时,在所述引导电机3472的旋转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引导齿轮3476及第二引导齿轮3477可以同时进行旋转,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左侧及右侧通过相同的里前进或后退。
所述引导电机3472与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一同移动,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形成有用于使所述引导电机3472移动的电机引导槽3469。所述电机引导槽3469沿着作为引导电机3472的移动方向的前后方向形成。
所述电机引导槽3469形成在下引导壳体3460的壳体底座3462,并从所述壳体底座3462向下侧凹入形成。
所述电机引导槽3469配置在第一齿条3478或第二齿条3479外侧。所述电机引导槽3469比第一齿条3478或第二齿条3479更向下侧凹入形成。
通过所述电机引导槽3469能够确保所述引导电机3472的安装及移动空间,并能够使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的全体高度最小化。尤其是,通过使所述电机引导槽3469向下侧凹入形成,能够将所述引导电机3472直接结合在第一引导齿轮3476或第二引导齿轮3477,并能够使用于传动的部件最小化。
为了顺畅地实现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滑动移动,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本实施例中为前风扇壳体3430)和下引导壳体3460之间还布置第一导轨3480及第二导轨3490。
所述第一导轨3480将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的左侧及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左侧相结合。所述第一导轨3480支撑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荷重,并引导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移动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轨3480分别结合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的左侧壁3463及前风扇壳体3430,并用于产生滑动。
所述第二导轨3490将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的右侧及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右侧相结合。所述第二导轨3490支撑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荷重,并引导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移动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轨3490分别结合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的右侧壁3464及前风扇壳体3430,并用于产生滑动。
所述第一导轨3480及第二导轨3490以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中心轴C1为基准呈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
由于所述第一导轨3480及第二导轨3490支撑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荷重中的一部分,能够顺畅地实现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前后移动。
所述第一导轨3480及第二导轨3490配置在比所述第一齿条3478及第二齿条3479更上侧的位置。所述第一导轨3480及第二导轨3490支撑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左侧及右侧,并引导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左侧及右侧的移动方向。
由于所述第一导轨3480及第二导轨3490以中心轴C1为基准呈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能够使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左侧及右侧按相同的速度及距离移动。
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左侧或右侧的移动速度及距离不均匀的情况下,所述远距离组件400将可能在移动的过程中晃动。并且,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左侧或右侧的移动速度及距离不均匀的情况下,转向格栅3450将可能无法准确地插入到正面吐出口201的内侧。
所述第一导轨3480及第二导轨3490通过滚动摩擦来使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移动时的摩擦最小化。
由于所述第一导轨3480及第二导轨3490的结构元件相同且呈左右对称,将以所述第一导轨3480为例对结构元件进行说明。
所述导轨3480包括:长轨道壳体3482,沿着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并设置在引导壳体(本实施例中为下引导壳体);短轨道壳体3484,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以短于所述长轨道壳体3482的长度形成,并设置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本实施例中为前风扇壳体);轴承壳体3486,配置在所述长轨道壳体3482和短轨道壳体3484之间,分别与所述长轨道壳体3482及短轨道壳体3484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进行组装,在所述短轨道壳体3484的移动时,通过轴承3485的滚动摩擦来减小分别与所述长轨道壳体3482及短轨道壳体3484的摩擦。
所述轴承壳体3486组装在所述长轨道壳体3482,并可以沿着所述长轨道壳体3482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短轨道壳体3484组装在所述轴承壳体3486,并可以沿着所述轴承壳体3486的长度方向移动。
即,本发明是所述短轨道壳体3484与轴承壳体3486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进行组装,所述轴承壳体3486与长轨道壳体3482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进行组装的结构。
所述轴承壳体3486比长轨道壳体3482更短地形成,并且比短轨道壳体3484更长地形成。所述轴承壳体3486及短轨道壳体3484仅可以在长轨道壳体3482的长度内进行滑动移动。
所述长轨道壳体3482的长度与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的前后方向长度F2对应。在本实施例中,在左侧壁3463及右侧壁3464的各内侧面配置有用于固定长轨道壳体3482的轨道安装部3463a、3464a。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轨道安装部3463a、3464a配置在比线缆贯通部3465更上侧的位置。
图20是图14所示的转向格栅的立体图。图21是图10中转向格栅分离的主视图。图22是图14所示的转向底座的立体图。图23是图20的后视图。图24是图14所示的接头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25是图14所示的转向格栅及转向组件的背面侧的分解立体图。图26是图25所示的轴套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图27是图14所示的转向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28是从图27的后方侧观察的转向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29是示出图27所示的转向主体及转向电机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图30是图29的主视图。
<转向格栅的结构元件>
所述转向格栅3450位于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前方。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后端向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内侧插入其一部分。所述转向格栅3450在插入到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状态下,可以沿着上、下、左、右或对角线方向倾斜。
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后端通过前风扇壳体3430的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插入到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空间S2。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后端位于比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更前方的位置。
所述转向格栅3450形成为与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对应的形状。从正面观察时,所述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形成为圆形,所述转向格栅3450形成为具有比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更小的直径的圆形。
所述转向格栅3450包括:转向壳体3452,其前面及后面呈开口,并在内侧形成有空间S4;转向盖3454,配置在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内侧,并朝向前面配置;多个叶轮3456,配置在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空间S4,并将所述转向壳体3452及转向盖3454相连接。
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正面形状与所述外风扇壳体3432的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形状对应。从正面观察时,所述转向壳体3452形成为圆形。
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外侧面3451对于前后方向形成为曲面。形成为曲面的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外侧面3451在转向格栅3450进行倾斜时,能够使其与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本实施例中为外风扇壳体3432)的间隔恒定地形成。
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外侧面3451可以与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旋转半径对应。所述转向壳体3452外侧面3451的曲率中心可以配置在所述中心轴C1。即,所述外侧面3451可以是以所述中心轴C1为中心的弧形状。
所述转向格栅3450在插入到前风扇壳体3430的状态下进行倾斜。通过以弧形状形成的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外侧面3451,在进行倾斜时能够使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外侧面3451和外风扇壳体3432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隔P均匀地形成。
在进行倾斜时,由于使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外侧面3451和外风扇壳体3432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隔P最小化,能够使所吐出的空气向所述转向格栅3450外侧泄漏的情形最小化。
在向所述间隔P吐出的空气为被冷却的空气的情况下,其可能会冷却正面吐出口201边缘而产生结露。在使所述间隔P最小化的情况下,能够使正面吐出口201边缘产生的结露最小化。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轴中心配置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轴中心C1,并与所述风扇电机3440的电机轴也相一致。
所述转向盖3454配置在所述空间S4,并沿着上下方向进行配置。所述转向盖3454的面积及形状与所述转向底座1070的面积及形状对应。
吐出空气向所述转向盖3454的外侧和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内侧之间流动。由于所述转向盖3454配置在所述转向底座1070的前方,空气将不向所述转向盖3454直接流动。
所述转向盖3454对于前后方向配置在转向壳体3452的前端3452a和后端3452b之间。
所述转向盖3454与转向组件1000相连接,并传递到所述转向组件1000的运转力。
所述叶轮3456包括圆形叶轮3457及叶片叶轮3458。
所述圆形叶轮3457由多个构成,各圆形叶轮3457具有分别不同的直径,各圆形叶轮3457的中心配置在所述中心轴C1。即,所述各圆形叶轮3457形成以所述中心轴C1为中心的同心圆。
所述叶片叶轮3458配置有多个,多个叶片叶轮3458以所述中心轴C1为基准呈放射状的方式配置。所述圆形叶轮3457及叶片叶轮3458相交叉。
所述叶片叶轮3458的内侧端结合在所述转向盖3454,外侧端结合在所述转向壳体345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向壳体3452、转向盖3454、圆形叶轮3457以及叶片叶轮3458通过射出成型一体地进行制作。
所述转向格栅3450可以所述轴中心C1为基准沿着上、下、左、右或任意的对角线方向倾斜。所述转向格栅3450可以比所述正面吐出口201更向前方凸出而布置。
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进时,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前端3452a位于比所述正面吐出口201更前方的位置,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后端3452b位于比所述正面吐出口201更后方的位置。
同样地,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倾斜时,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前端3452a位于比所述正面吐出口201更前方的位置,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后端3452b位于比所述正面吐出口201更后方的位置。
<倾斜组件的结构元件>
所述转向组件1000配置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和前风扇壳体3430之间。所述转向组件1000配置在使其与吐出空气的干涉最小化的位置。
所述转向组件1000位于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前方,以使其与吐出空气的干涉最小化。尤其是,所述转向组件1000位于所述风扇电机3440的前方。
在本实施例中,配置有覆盖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的空间S3的转向底座1070,所述转向组件1000设置在转向底座1070。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转向组件1000可以设置在前风扇壳体3430侧的结构物。例如,所述转向组件1000可以设置在内风扇壳体3434或电机固定件3442等并使转向格栅3450进行转向。
所述转向组件1000提供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不受到倾斜方向或顺序的制约的结构。例如,所述转向组件1000提供能够在使转向格栅3450进行上下方向倾斜后,使其沿着左右方向进行倾斜或沿着对角线方向进行倾斜的结构。
所述转向组件1000能够使转向格栅3450从任意的第一方向向任意的第二方向立即进行倾斜,由于在倾斜方向上不受到制约,能够立即实现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转向。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被设定为水平方向,所述第二方向被设定为上下方向。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可以任意地进行变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形成90度的夹角。
所述转向组件1000包括:转向底座1070,配置在前风扇壳体3430,并配置在转向格栅3450后方;接头组件1100,结合在所述转向底座1070及转向格栅3450,并分别与所述转向底座1070及转向格栅3450以能够倾斜的方式进行组装;第一转向组件1001,配置在所述转向底座1070,与所述转向格栅3450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通过第一转向致动器(本实施例中为转向电机1030)的运转来推动或拉动所述转向格栅3450,并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以所述接头组件1100为中心倾斜;第二转向组件1002,配置在所述转向底座1070,与所述转向格栅3450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通过第二转向致动器(本实施例中为转向电机1030)的运转来推动或拉动所述转向格栅3450,并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以所述接头组件1100为中心倾斜。
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及第二转向组件1002配置在转向格栅3450的后方侧。
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组装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背面,并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被组装的部分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也组装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背面,并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被组装的部分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及第二转向组件1002沿着前后方向进行配置。
从正面或背面观察时,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推动或拉动转向格栅3450的部分及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推动或拉动转向格栅3450的部分以所述中心轴C1为基准形成90度的夹角。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推动或拉动转向格栅3450的部分位于所述中心轴C1的垂直方向上侧。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推动或拉动转向格栅3450的部分可以配置在所述中心轴C1的左侧或右侧。
所述接头组件1100提供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倾斜中心。所述接头组件1100的倾斜中心配置在沿着前后方向贯穿所述正面吐出口201的中心的中心轴C1。
所述接头组件1100结合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背面。所述接头组件1100提供能够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沿着任意的方向进行转向的旋转中心。所述接头组件1100以正面为基准提供旋转中心,以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朝向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
所述接头组件1100可以使用球接头。在球接头的情况下,由于不具有能够支撑转向格栅3450的荷重的结构,将可能发生下垂的现象。
所述接头组件1100提供在转向的状态下能够支撑转向格栅3450的荷重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头组件1100包括:第一接头支架1110,组装在所述转向底座1070,并对于第一方向(本实施例中为左右方向)提供转轴;第二接头支架1120,组装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并对于第二方向(本实施例中为上下方向)提供转轴;十字轴113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分别组装在所述第一接头支架1110及第二接头支架1120,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提供转轴。
由于所述第一接头支架1110及第二接头支架1120为相同的结构元件,其安装位置也可以彼此相反。在安装位置相反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接头支架1110对于第二方向提供转轴,所述第二接头支架1120对于第一方向提供转轴。
所述第一接头支架1110包括:第一支架主体1112,组装在所述转向底座1070;第1-1轴支撑部1113,配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主体1112,并朝向所述第二接头支架1120凸出;第1-2轴支撑部1114,配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主体1112,朝向所述第二接头支架1120凸出,并以与所述第1-1轴支撑部1123对向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一支架主体1112较长地延伸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所述第一支架主体1112沿着左右方向进行配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主体1112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形成有紧固槽1115、1116。所述各紧固槽1115、1116在第一支架主体1112凹入形成,并以朝向所述转向底座1070的方式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1-1轴支撑部1113配置在上侧,所述第1-2轴支撑部1114配置在下侧。所述第1-1轴支撑部1113及第1-2轴支撑部1114沿着上下方向进行排列。
所述第二接头支架1120包括:第二支架主体1122,组装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第2-1轴支撑部1123,配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主体1122,并朝向所述第一接头支架1110凸出;第2-2轴支撑部1124,配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主体1122,朝向所述第一接头支架1110凸出,并以与所述第2-1轴支撑部1123对向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二支架主体1122较长地延伸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主体1122沿着上下方向进行配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主体1122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形成有紧固槽1125、1126。所述各紧固槽1125、1126在第二支架主体1122凹入形成,并以朝向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方式配置。
在所述第2-1轴支撑部1123及第2-2轴支撑部1124分别形成有轴孔1123a(未图示),各轴孔1123a(未图示)以彼此相向的方式配置。所述各轴孔1123a(未图示)沿着水平方向进行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2-1轴支撑部1123配置在右侧,所述第2-2轴支撑部1124配置在左侧。所述第2-1轴支撑部1123及第2-2轴支撑部1124沿着左右方向进行排列。
所述十字轴1130提供上下方向转轴及左右方向转轴。所述十字轴1130优选地配置在所述轴中心C1线上。
所述十字轴1130包括:十字主体1135,形成为“+”形态;第1-1转轴1131,在所述十字主体1135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本实施例中为上下方向)配置,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第1-1轴支撑部1113进行组装;第1-2转轴1131,在所述十字主体1135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本实施例中为上下方向)配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第1-2轴支撑部1114进行组装,并配置在所述第1-1转轴1131的相反侧;第2-1转轴1133,在所述十字主体1135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本实施例中为左右方向)配置,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第2-1轴支撑部1123进行组装;第2-2转轴1134,在所述十字主体1135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本实施例中为左右方向)配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第2-2轴支撑部1124进行组装,并配置在所述第2-1转轴1133的相反侧。
所述各转轴1131、1132、1133、1134可以插入到所述各轴支撑部1113、1114、1123、1124进行旋转。在此情况下,因十字轴1130的长度而需要额外地制作各轴支撑部1113、1114、1123、1124后,将其组装在各支架主体1112、1122。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组装及分解的便利性,将所述第一接头支架1110及第二接头支架1120分别通过射出成型一体地进行制作。
此外,在所述十字轴1130的各转轴1131、1132、1133、1134形成螺纹,并设置有以螺丝方式结合在所述各转轴1131、1132、1133、1134的各个轴帽1141、1142、1143、1144。
所述各轴帽1141、1142、1143、1144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为了说明上的便利,将组装在所述第1-1转轴1131的轴帽定义为第1-1轴帽1141,将组装在所述第1-2转轴1132的轴帽定义为第1-2轴帽1142,将组装在所述第2-1转轴1133的轴帽定义为第2-1轴帽1143,将组装在所述第2-2转轴1134的轴帽定义为第2-2轴帽1144。
所述轴帽包括:轴帽主体1145,形成为圆筒形,并插入到所述轴孔进行旋转;轴帽支撑部1146,从所述轴帽主体1145向半径方向外侧凸出,并支撑于所述轴支撑部;内螺纹1147,形成在所述轴帽主体1145的内部。
所述第1-1轴帽1141插入到第1-1轴支撑部1113,并与所述第1-1转轴1131进行组装。所述第1-2轴帽1142插入到第1-2轴支撑部1114,并与所述第1-2转轴1132进行组装。所述第1-1轴帽1141的组装方向和所述第1-2轴帽1142的组装方向彼此相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1-1轴帽1141及第1-2轴帽1142沿着上下方向排列,并可以沿着水平方向进行旋转。
所述第2-1轴帽1143插入到第2-1轴支撑部1123,并与所述第2-1转轴1133进行组装。所述第2-2轴帽1144插入到第2-2轴支撑部1124,并与所述第2-2转轴1134进行组装。所述第2-1轴帽1143的组装方向和所述第2-2轴帽1144的组装方向彼此相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2-1轴帽1143及第2-2轴帽1144沿着水平方向排列,并可以沿着上下方向进行旋转。
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背面形成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二接头支架1120的紧固凸柱1125a、1126a。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紧固凸柱1125a、1126a插入所述第二接头支架1120的紧固槽1125、1126,并通过紧固构件(未图示)将第二接头支架1120固定在转向格栅3450。
所述转向底座1070覆盖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的空间S3。
所述转向底座1070包括:底座主体1075,结合在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紧固凸柱1073、1074,形成在所述底座主体1075的前表面,第一接头支架1110组装在所述紧固凸柱1073、1074;第一贯通孔1071,沿着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底座主体1075,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贯穿所述第一贯通孔1071;第二贯通孔1072,沿着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底座主体1075,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贯穿所述第二贯通孔1072;第一底座安装部1076,形成在所述底座主体1075的背面,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安装部1076;第二底座安装部1077,形成在所述底座主体1075的背面,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安装部1077。
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也可以设置在转向底座1070的前方。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因安装第一转向组件1001而引起的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后方向长度增加,使第一转向组件1001位于所述空间S3。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位于所述空间S3,组装在所述转向底座1070的背面,并贯穿所述第一贯通孔1071而组装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
基于相同的理由,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位于所述空间S3,组装在所述转向底座1070的背面,并贯穿所述第一贯通孔1071而组装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
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推动或拉动所述转向格栅3450,所述转向格栅3450以所述接头组件1100为基准沿着上下方向倾斜。
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推动或拉动所述转向格栅3450,所述转向格栅3450以所述接头组件1100为基准沿着水平方向倾斜。
可以通过组合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及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运转方向来将所述转向格栅3450以所述接头组件1100为基准沿着对角线方向倾斜。
所述第一底座安装部1076用于固定第一转向组件1001,在本实施例中,其形成为凸柱形态。所述第二底座安装部1077用于固定第二转向组件1002,在本实施例中,其形成为凸柱形态。
所述第一底座安装部1076从转向底座1070的背面向后方凸出,并插入到后述的转向主体1010。紧固构件(未图示)贯穿所述转向主体1010及第一底座安装部1076进行紧固。
在紧固所述转向主体1010时,为了临时固定转向主体1010的紧固位置,所述第一底座安装部1076配置在两个位置。将其中一个称为第1-1底座安装部1076a,将其余一个称为第1-2底座安装部1076b。
所述第二底座安装部1077的结构也与所述第一底座安装部1076的结构相同。
所述第二底座安装部1077也配置在两个位置。将一个底座安装部称为第2-1底座安装部1077a,将其余一个底座安装部称为第2-2底座安装部1077b。
<转向组件的结构元件>
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及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构成部件相同,其区别仅在于对转向格栅3450的组装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以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结构元件为例进行说明。当需要区分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及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构成部件时,将区分为“第一”或“第二”。
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包括:转向主体1010,固定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侧或转向格栅3450侧;转向致动器(本实施例中为转向电机1030),组装在所述转向主体1010;移动齿条102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组装在所述转向主体1010,利用所述转向致动器的运转进行移动;齿条引导件1012,配置在所述转向主体1010,所述移动齿条102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组装在所述齿条引导件1012,用于移动所述移动齿条1020的移动方向;转向齿轮1040,结合在所述转向电机1030的电机轴1031,与所述移动齿条1020相咬合,利用所述转向电机1030的运转来向所述移动齿条1020提供驱动力;调整组件3600(adjust assembly),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移动齿条1020进行组装,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所述转向格栅3450进行组装,在所述移动齿条1020的移动时,调节所述转向格栅3450和移动齿条1020之间的距离及夹角。
所述转向主体1010可以固定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或转向格栅3450。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所述转向致动器的供电及线缆结线,将所述转向主体1010设置在前风扇壳体3430侧的结构物。
在将所述转向主体1010安装在根据控制信号进行转向的转向格栅3450的情况下,存在有线缆也将一同进行转向的问题。并且,在转向主体1010组装在转向格栅3450的情况下,存在有因转向格栅3450侧的荷重增加而使用于转向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转向致动器也需要一同增加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转向致动器设置在前风扇壳体3430上固定的转向底座1070。尤其是,为使转向格栅3450和转向底座1070之间的隔开距离最小化,将所述转向主体1010配置在转向底座1070的背面,并使调整组件3600贯穿转向底座1070进行配置。
由于所述各调整组件3600贯穿转向底座1070的各贯通孔1071、1072进行配置,能够使转向底座1070和转向格栅3450之间的距离最小化。并且,在使转向底座1070和转向格栅3450之间的距离最小化的情况下,能够使调整组件3600的长度最小化,并能够更加精确地控制所述调整组件3600中发生的相对位移及相对角度。
所述转向致动器是用于使移动齿条102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结构元件。所述转向致动器可以使用液压缸。在本实施例中,转向致动器使用步进电机,并将其定义为转向电机1030。
所述转向电机1030组装在转向主体1010,并在所述转向电机1030和转向主体1010之间布置所述移动齿条1020。
所述齿条引导件1012引导所述移动齿条1020的移动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齿条引导件1012沿着前后方向进行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齿条引导件1012一体地形成在所述转向主体1010。所述齿条引导件1012可以形成为槽或狭缝形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齿条引导件1012形成为贯穿所述转向主体1010的狭缝形态,所述移动齿条1020插入到所述狭缝。
所述转向电机1030组装在所述转向主体1010。所述转向电机1030在固定在所述转向主体1010的状态下,使所述移动齿条102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在所述转向主体1010布置用于固定所述转向电机1030的电机固定部10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向电机1030通过紧固单元(未图示)固定在所述转向主体1010。
所述电机固定部1013从所述转向主体1010向所述转向电机1030侧凸出。所述电机固定部1013配置在两个位置。在所述电机固定部1013之间布置所述移动齿条1020。
所述电机固定部1013从所述转向主体1010凸出并确保所述移动齿条1020的安装空间。在所述电机固定部1013之间布置所述齿条引导件1012。将配置在一侧的电机固定部1013称为第一电机固定部,将配置在另一侧的电机固定部1013称为第二电机固定部。第一电机固定部和第二电机固定部之间的间隔M1比移动齿条1020的高度M2更大地形成。
在所述转向主体1010布置有用于与所述转向底座1070相结合的结合部1016。所述结合部1016沿着前后方向形成。由于所述第一底座安装部1076及第二底座安装部1077形成为凸柱形态,所述结合部1016形成为与之对应的槽形态。
所述结合部1016与第一底座安装部1076的数目对应地配置在两个位置。
将配置在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转向主体1010的结合部1016定义为第1-1结合部1016a及第1-2结合部1016b。将配置在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转向主体1010的结合部(未图示)定义为第2-1结合部(未图示)及第2-2结合部(未图示)。
所述结合部1016配置在比电机固定部1013或齿条引导件1012更前方的位置。在所述第1-1结合部1016a和第1-2结合部1016b之间布置所述齿条引导件1012。
所述转向齿轮1040是小齿轮。所述转向齿轮1040结合在电机轴1031。
所述移动齿条1020利用转向电机1030的运转来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所述移动齿条102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与转向主体1010进行组装,并沿着所述齿条引导件1012前进或后退。
所述移动齿条1020根据所述转向齿轮1040的转数来调节移动距离,并根据所述转向齿轮1040的旋转方向来决定移动方向。
所述移动齿条1020包括:移动齿条主体1021;移动齿条齿1023,配置在所述移动齿条主体1021,沿着所述移动齿条主体1021的长度方向进行配置;引导块1022,配置在所述移动齿条主体1021,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所述齿条引导件1012进行组装;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配置在所述移动齿条主体1021,与所述调整组件3600的后方侧的结构物相结合。
所述引导块1022、移动齿条齿1023以及调整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一体地形成在移动齿条主体1021。
所述移动齿条齿1023沿着移动齿条主体1021的长度方向形成。所述考虑到与转向齿轮1040的咬合时,移动齿条齿1023优选地配置在移动齿条主体1021的上侧面或下侧面,在本实施例中,移动齿条齿1023配置在移动齿条主体1021的下侧面。
所述引导块1022插入到齿条引导件1012进行移动。其中,所述引导块1022及齿条引导件1012对于移动方向不发生卡止,并对于除了移动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发生卡止。
所述引导块1022及齿条引导件1012的与移动方向正交的截面相一致地形成,所述引导块1022插入到所述齿条引导件1012的内部。
所述引导块1022形成有沿着移动方向形成的引导凸起1025,在所述齿条引导件1012形成有与所述引导凸起1025对应的引导槽1015。所述引导槽1015及引导凸起1025对于除了移动方向(本实施例中为前后方向)以外的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发生卡止。
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引导槽1015配置在引导块1022,引导凸起1025配置在齿条引导件1012也无妨。
<调整组件的结构元件>
所述调整组件3600分别配置在第一转向组件1001及第二转向组件1002。所述各调整组件3600的结构元件相同。
当需要区分配置在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调整组件3600和配置在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调整组件3600时,将其区分为第一调整组件3601及第二调整组件3602。将构成所述调整组件3600的部件也按相同的方法进行区分。
在所述移动齿条1020的前进或后退时,所述调整组件3600补正所述转向主体1010和转向格栅3450之间的距离及方向。
所述调整组件3600是用于将所述转向格栅3450及移动齿条1020相连接的结构元件。
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转向时,所述转向格栅3450及移动齿条1020的相对距离改变,所述调整组件3600消除所改变的距离差。所述调整组件3600支撑被转向的转向格栅3450,并维持其转向的状态。
所述调整组件3600补正所述转向格栅3450及移动齿条1020的相对位移及相对角度,并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维持被转向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整组件3600通过多节结构调整所述相对位移及相对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转向组件1000还包括:轴套1080,组装在转向格栅3450的背面,并与所述调整组件3600进行组装。在所述轴套1080结合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及第二转向组件1002。
所述轴套1080包括:轴套主体1082,组装在转向格栅3450;配置在所述轴套主体1082,轴套夹入部1084,与所述转向格栅3450夹紧结合;轴套紧固部1086,配置在所述轴套主体1082,与所述转向格栅3450进行紧固;第一调整结合部1088及第二调整结合部1089,配置在所述轴套主体1082,与所述调整组件3600相结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整组件3601及第二调整组件3602均组装在所述轴套主体1082。也可以删除所述轴套1080,并将所述第一调整组件3601及第二调整组件3602直接组装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在此情况下,存在有因所述第一调整组件3601及第二调整组件3602而使组装过程变得复杂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调整组件3601及第二调整组件3602组装在轴套1080的状态下,将所述轴套1080组装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在此情况下,与转向格栅3450无关地,可以使第一调整组件3601、第二调整组件3602以及轴套1080进行组装的状态准备。
由于将组装有所述第一调整组件3601及第二调整组件3602的轴套1080组装在转向格栅3450,能够使组装简单化。尤其是,如上所述的结构在需要更换转向格栅3450时,无需分解调整组件3600,并能够使调整组件3600按组装的状态直接再使用。
所述调整组件3600包括:第一球铰链3610,结合在所述移动齿条1020的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第二球铰链3620,结合在所述轴套1080的调整结合部1088、1089;第一球帽3630,配置在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和第二球铰链3620之间,包围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的外侧面一部分,能够与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进行相对旋转;第二球帽3640,配置在所述第一球帽3630和第二球铰链3620之间,包围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的外侧面一部分,能够与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进行相对旋转;弹性构件3650,配置在所述第一球帽3630和第二球帽3640之间,向所述第一球帽3630及第二球帽3640提供弹力,使所述第一球帽3630向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紧贴,并使所述第二球帽3640向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紧贴;调整壳体3660,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第一球帽3630、弹性构件3650、第二球帽3640以及第二球铰链3620容置在所述调整壳体3660的内部,所述调整结合部1088、1089向前方侧插入到所述调整壳体3660,所述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向后方侧插入到所述调整壳体3660。
所述弹性构件3650使用卷簧。可以使用与本实施例不同的多样的形态的弹性构件。卷簧配置在第一球帽3630和第二球帽3640之间,并可以在夹紧在所述第一球帽3630及第二球帽3640的状态提供弹力。所述卷簧有利于在第一球帽3630和第二球帽3640之间维持正位置。
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及第二球铰链3620执行关节作用。在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或第二球铰链3620可能会发生相对旋转。
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的整体上的形状形成为球形状。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结合在所述移动齿条1020的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
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利用紧固构件3612固定在所述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所述紧固构件3612沿着前后方向贯穿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
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紧固构件3612的第一槽3611及第二槽3613,所述第一槽3611及第二槽3613沿着前后方向凹入形成。
所述第一槽3611及第二槽3613是相同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第一槽3611插入紧固构件3612。在所述第一槽3611插入所述紧固构件3612的头部3612a,并防止所述紧固构件3612的头部3612a向第一球铰链3610外侧面外侧凸出。
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槽3611相连接并贯穿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的紧固孔(未图示),所述紧固孔沿着前后方向形成。所述第二槽3613从后方向前方凹入形成,所述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插入到所述第二槽3613。
所述紧固构件3612贯穿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并紧固在所述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
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是与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相同的结构。
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紧固构件3622的第一槽3621及第二槽3623,所述第一槽3621及第二槽3623沿着前后方向凹入形成。
所述第一槽3621及第二槽3623是相同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第一槽3621插入紧固构件3622。在所述第一槽3621插入所述紧固构件3622的头部3622a,并防止所述紧固构件3612的头部3622a向第二球铰链3620外侧面外侧凸出。
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槽3621相连接并贯穿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的紧固孔(未图示),所述紧固孔沿着前后方向形成。所述第二槽3623从后方向前方凹入形成,所述第一调整结合部1088或第二调整结合部1089插入到所述第二槽3623。所述紧固构件3622贯穿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并紧固在所述第一调整结合部1088或第二调整结合部1089。
所述第一球帽3630覆盖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的第一槽3611,并包围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的外侧面。所述第一球帽3630包围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的正面方向外侧面。
所述第一球帽3630包括:第一球帽槽3631,与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的外侧面对应地凹入;第一球帽凸起3633,夹入在所述弹性构件3650。
在所述第一球帽槽3631插入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所述第一球帽槽3631使其与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的摩擦最小化。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可以紧贴在所述第一球帽槽3631的状态进行旋转。
所述第一球帽凸起3633向所述弹性构件3650侧凸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球帽凸起3633沿着前后方向配置,并向前方侧(转向格栅侧)凸出。
所述第二球帽3640是与所述第一球帽3630相同的结构元件,其方向彼此相反。
所述第二球帽3640覆盖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的第一槽3621,并包围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的外侧面。所述第二球帽3640包围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的背面方向外侧面。
所述第二球帽3640包括:第二球帽槽3641,与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的外侧面对应地凹入;第二球帽凸起3643,夹入在所述弹性构件3650。
在所述第二球帽槽3641插入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所述第二球帽槽3641使其与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的摩擦最小化。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可以紧贴在所述第二球帽槽3641的状态进行旋转。
所述第二球帽凸起3643向所述弹性构件3650侧凸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球帽凸起3643沿着前后方向配置,并向后方侧(移动齿条侧)凸出。
所述第一球帽凸起3633及第二球帽凸起3643以呈一列的方式配置,朝向彼此凸出,在本实施例中,其沿着前后方向进行配置。
所述第一球帽槽3631及第二球帽槽3641沿着彼此相反的方向配置。例如,当第一球帽槽3631朝向后方侧配置时,第二球帽槽3641朝向前方侧配置。
所述调整壳体3660收纳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第一球帽3630、弹性构件3650、第二球帽3640以及第二球铰链3620。
在所述调整壳体3660的后方侧形成有供所述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贯穿的第一插入口3673,所述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通过所述第一插入口3673向所述调整壳体3660后方侧内部插入。
在所述调整壳体3660的前方侧配置有供所述第一调整结合部1088或第二调整结合部1089贯穿的第二插入口3683,所述第一调整结合部1088或第二调整结合部1089通过所述第二插入口3683向所述调整壳体3660前方侧内部插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整壳体3660由第一调整壳体3670及第二调整壳体3680构成。
通过所述第一调整壳体3670及第二调整壳体3680的组装,能够将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第一球帽3630、弹性构件3650、第二球帽3640以及第二球铰链3620容易地收纳于内部。
所述第一调整壳体3670包括:第一调整壳体主体3672,在其内部形成有空间AS1;所述第一插入口3673,形成在所述第一调整壳体主体3672的后方侧(本实施例中为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侧),并与所述空间AS1相连通;第一开口面3671,形成在所述第一调整壳体主体3672的前方侧(本实施例中为转向格栅侧),并与所述空间AS1相连通。
所述第二调整壳体3680包括:第二调整壳体主体3682,在其内部形成有空间AS2;所述第二插入口3683,形成在所述第二调整壳体主体3682的前方侧(本实施例中为转向格栅侧),并与所述空间AS2相连通;第二开口面3681,形成在所述第二调整壳体主体3682的后方侧(本实施例中为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并与所述空间AS2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整壳体3670及第二调整壳体3680以螺丝方式进行结合,为此,在其中的一个形成有内螺纹3685,在另一个形成有外螺纹3675。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调整壳体主体3682的内侧面形成有内螺纹3685,在第一调整壳体主体3672的外侧面形成有外螺纹3675。
在所述调整壳体3660内部布置第一球铰链3610及第二球铰链3620,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及第二球铰链3620可以分别进行旋转。
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可以对于转向格栅3450进行旋转,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可以对于所述转向底座1070进行旋转。
结合有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的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可以在第一插入口3673内以预定范围进行旋转。结合有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的调整结合部1088、1089可以在第二插入口3683内以预定范围进行旋转。
由于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及第二球铰链3620可以彼此无关地进行旋转,其能够与转向格栅3450的倾斜对应。
参照图3至图8、图26至图30对转向格栅的转向进行说明。
远距离风扇组件400通过正面吐出口201提供比门组件200的前表面200a更向前方凸出的凸出状态。在所述凸出状态下,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方向进行转向。
当处于凸出状态时,转向格栅3450的前端3452a比门组件200的前表面200a更加凸出,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前端3452a及门组件200的前表面200a形成凸出长度P。即,所述凸出长度P可以是转向格栅3450的前后方向厚度的一半。
当处于凸出状态时,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外侧面3451中的一半位于正面吐出口201外侧,其余一半位于所述正面吐出口201内侧。
尤其是,当处于凸出状态时,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外侧面3451中的最外侧3451a优选地配置在与正面吐出口201或所述门组件200的前表面200a同一线上。
当处于凸出状态时,所述接头组件1100优选地配置在正面吐出口201。更准确而言,当处于凸出状态时,十字轴1030优选地朝向正面,并配置在与所述门组件200的前表面200a同一线上。
从正面观察时,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配置在所述中心轴C1的上侧,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配置在所述中心轴C1的左侧。
从正面观察时,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及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对于所述中心轴C1以90度的夹角进行配置。
如上所述的布置是为了在对转向格栅3450进行转向时,使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或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运转最小化。
将转向组件的移动齿条1020初与最大前进及最大后退状态的中间定义为初始位置。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或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各移动齿条1020在凸出状态时位于初始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转向角形成为0度至15度。
将转向格栅3450的正面(本实施例中为转向盖3454)与所述中心轴C1正交或与门组件200的前表面200a平行的状态定义为转向角0。
当所述移动齿条1020处于向前方侧或后方侧最大程度移动的状态时,其形成转向角15度。
以第一转向组件1001为例,当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移动齿条1020向后方侧最大程度移动时,转向格栅3450的上侧端向后方侧进行转向,转向格栅3450将朝向上侧。此时,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转向盖3454对于所述中心轴C1形成15度的夹角。可以根据所述移动齿条1020的移动距离来控制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转向角。
转向格栅3450的转向方向、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移动齿条1020以及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移动齿条1020的关系如下。
表1[表1]
第一转向组件的移动齿条 | 第二转向组件的移动齿条 | |
左向 | 初始位置 | 后退 |
右向 | 初始位置 | 前进 |
上向 | 后退 | 初始位置 |
下向 | 前进 | 初始位置 |
左上向 | 后退 | 后退 |
左下向 | 前进 | 后退 |
右上向 | 后退 | 前进 |
右下向 | 前进 | 前进 |
如图3所示,当使转向格栅3450对于中心轴C1向左侧转向时,在本实施例中,仅使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进行运转。
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移动齿条1020位于初始位置,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移动齿条1020后退。在此情况下,以所述接头组件1100为中心,所述转向格栅3450向左侧进行旋转。
如图4所示,当使转向格栅3450对于中心轴C1向右侧转向时,在本实施例中,仅使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进行运转。
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移动齿条1020位于初始位置,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移动齿条1020前进。在此情况下,以所述接头组件1100为中心,所述转向格栅3450向右侧进行旋转。
如图5所示,当使转向格栅3450对于中心轴C1向上侧转向时,在本实施例中,仅使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进行运转。
在凸出状态下,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移动齿条1020后退,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移动齿条1020位于初始位置。在此情况下,以所述接头组件1100为中心,所述转向格栅3450向上侧进行旋转。
如图6所示,当使转向格栅3450对于中心轴C1向下侧转向时,在本实施例中,仅使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进行运转。
在凸出状态下,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移动齿条1020前进,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移动齿条1020位于初始位置。在此情况下,以所述接头组件1100为中心,所述转向格栅3450向下侧进行旋转。
即,当对于中心轴C1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向上侧、下侧、左侧或右侧转向时,在本实施例中,仅使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或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中的一个进行运转。
接着,当对于中心轴C1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沿着对角线方向转向时,使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及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均进行运转。
例如,如图7所示,当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对于中心轴C1向左下侧对角线方向转向时,
在凸出状态下,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移动齿条1020前进,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移动齿条1020后退。在此情况下,以所述接头组件1100为中心,所述转向格栅3450向左下侧进行旋转。
如图8所示,当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对于中心轴C1向右上侧对角线方向转向时,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移动齿条1020后退,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移动齿条1020前进。
虽未图示,当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对于中心轴C1向左上侧对角线方向转向时,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移动齿条1020后退,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移动齿条1020后退。
虽未图示,当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对于中心轴C1向右下侧对角线方向转向时,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移动齿条1020前进,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移动齿条1020前进。
图2至图7示出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移动齿条1020或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移动齿条1020最大程度移动时的情形。
可以通过调节所述各移动齿条1020的前进或后退距离来调节转向的程度。
与此同时,本实施例的转向组件1000在从各转向状态转换为任意的其他转向状态时,将立即进行转向。
在从图3的左侧转向变更为图8的右上侧对角线方向转向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移动齿条1020从初始位置后退,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移动齿条从后退位置前进。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转向组件1000具有能够使转向格栅3450从当前转向方向立即转向变更为目标转向方向的优点。
由于所述转向格栅3450能够立即进行转向变更,即使室内的目标区域实时变更,也能够向所述目标区域提供直接风。
例如,通过相机模块实时确认室内人员的位置,在选择直接风追踪模式的情况下,即使室内人员在室内移动,也能够向室内人员提供直接风。
与此相反地,在选择直接风躲避模式的情况下,在目标温度及室内温度的温度差较大的区域中,可以躲避室内人员所处的位置并提供直接风。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例,而是可以由彼此不同的多样的形态实现,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不变更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或必要特征的情况下,本发明也可以实施为其他具体的形态。因此,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上均为例示性而并非限定性的。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箱体组件 200:门组件
300:近距离风扇组件 400:远距离风扇组件
500:热交换组件 600:过滤器组件
1000:转向组件 1001:第一转向组件
1002:第二转向组件 1100:接头组件
3400:风扇壳体组件 3410:后风扇壳体
3420:风扇 3530:前风扇壳体
3440:风扇电机 3450:转向格栅
3460:下引导壳体 3470:致动器
3480:第一导轨 3490:第二导轨
3510:空气引导件 3520:上引导壳体
3530:第一空气引导件支架 3540:第二空气引导件支架
3600:调整组件 3610:第一球铰链
3620:第二球铰链 3630:第一球帽
3640:第二球帽 3650:弹性构件
3660:调整壳体
Claims (9)
1.一种空调,其中,包括:
箱体组件,形成有将所述箱体组件的内部和室内相连通的吸入口及吐出口;
转向格栅,控制通过所述吐出口吐出的空气的吐出方向;
前风扇壳体与后风扇壳体,位于所述转向格栅的后方;
转向组件,配置在所述前风扇壳体和所述转向格栅之间,使所述转向格栅倾斜,
所述转向组件包括:
转向主体;
转向致动器,组装在所述转向主体;
移动齿条,能够移动地组装在所述转向主体,利用所述转向致动器的运转沿所述转向主体移动;
调整组件,通过第一球铰链能够相对旋转地与所述移动齿条组装,通过第二球铰链能够相对旋转地与所述转向格栅组装,
所述调整组件通过所述移动齿条的移动与所述移动齿条和所述转向格栅中的至少一方相对旋转,并且推动或者拉动所述转向格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中,
所述转向主体固定在所述前风扇壳体侧或者所述转向格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中,还包括:
齿条引导件,配置在所述转向主体,所述移动齿条能够移动地组装在所述齿条引导件,引导所述移动齿条的移动方向;以及
转向齿轮,与所述转向致动器结合,与所述移动齿条啮合,利用所述转向致动器的运转向所述移动齿条提供驱动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其中,
所述齿条引导件形成为贯通所述转向主体的狭缝形态,所述移动齿条插入形成为狭缝形态的所述齿条引导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其中,
所述移动齿条包括:
移动齿条主体;
移动齿条齿,配置在所述移动齿条主体,沿所述移动齿条主体的长度方向配置;
引导块,配置在所述移动齿条主体,能够移动地与所述齿条引导件组装;以及
移动齿条结合部,配置在所述移动齿条主体,与所述调整组件的后方侧的结构物结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其中,
所述引导块插入所述齿条引导件来移动,所述引导块和所述齿条引导件对于除了所述移动齿条的移动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发生卡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其中,
所述引导块包括沿所述移动齿条的移动方向延伸形成的引导凸起,
所述齿条引导件包括与所述引导凸起对应地形成的引导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中,
所述调整组件调整所述移动齿条移动时所述转向格栅与所述移动齿条之间的距离和夹角中的至少一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中,
还包括:
接头组件,提供所述转向格栅的倾斜中心,能够倾斜地与所述转向格栅组装,
所述接头组件为球接头,
所述倾斜中心配置在沿着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吐出口的中心的中心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325269.1A CN114508792B (zh) | 2018-03-07 | 2019-03-07 | 空调的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8-0027005 | 2018-03-07 | ||
KR20180027005 | 2018-03-07 | ||
KR10-2019-0017449 | 2019-02-14 | ||
KR1020190017449A KR102696447B1 (ko) | 2018-03-07 | 2019-02-14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CN201980017546.9A CN111886450B (zh) | 2018-03-07 | 2019-03-07 | 空调的室内机 |
PCT/KR2019/002677 WO2019172691A1 (ko) | 2018-03-07 | 2019-03-07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CN202210325269.1A CN114508792B (zh) | 2018-03-07 | 2019-03-07 | 空调的室内机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17546.9A Division CN111886450B (zh) | 2018-03-07 | 2019-03-07 | 空调的室内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508792A CN114508792A (zh) | 2022-05-17 |
CN114508792B true CN114508792B (zh) | 2024-05-28 |
Family
ID=67846231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325267.2A Active CN114508791B (zh) | 2018-03-07 | 2019-03-07 | 空调的室内机 |
CN202210325285.0A Active CN114623495B (zh) | 2018-03-07 | 2019-03-07 | 空调的室内机 |
CN201980017546.9A Active CN111886450B (zh) | 2018-03-07 | 2019-03-07 | 空调的室内机 |
CN202210325269.1A Active CN114508792B (zh) | 2018-03-07 | 2019-03-07 | 空调的室内机 |
CN202210325255.XA Active CN114508790B (zh) | 2018-03-07 | 2019-03-07 | 空调的室内机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325267.2A Active CN114508791B (zh) | 2018-03-07 | 2019-03-07 | 空调的室内机 |
CN202210325285.0A Active CN114623495B (zh) | 2018-03-07 | 2019-03-07 | 空调的室内机 |
CN201980017546.9A Active CN111886450B (zh) | 2018-03-07 | 2019-03-07 | 空调的室内机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325255.XA Active CN114508790B (zh) | 2018-03-07 | 2019-03-07 | 空调的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20240068677A1 (zh) |
KR (4) | KR20240126026A (zh) |
CN (5) | CN114508791B (zh) |
WO (1) | WO2019172691A1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40012437A (ko) * | 2012-07-20 | 2014-02-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KR20140034383A (ko) * | 2012-09-10 | 2014-03-2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CN105333494A (zh) * | 2014-06-30 | 2016-02-17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CN105783226A (zh) * | 2016-03-15 | 2016-07-2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空调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移动空调 |
CN205897475U (zh) * | 2016-08-18 | 2017-01-1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滑动门组件和空调器 |
CN106766059A (zh) * | 2016-12-23 | 2017-05-31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门体驱动机构及空调器 |
CN107036161A (zh) * | 2016-02-04 | 2017-08-11 | 青岛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 | 空调转向机构及空调 |
KR20180000287A (ko) * | 2017-05-04 | 2018-01-0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 청정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384978U (en) * | 1995-02-17 | 2000-03-11 | Sanyo Electric Co | An outdoor unit for use in a separate type air conditioner |
JP2764711B2 (ja) * | 1996-07-10 | 1998-06-11 | 株式会社オーデン | 空気清浄機 |
JP3637705B2 (ja) * | 1996-11-26 | 2005-04-1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吹出構造 |
DE29916321U1 (de) * | 1999-09-16 | 1999-12-23 | M + W Zander Facility Engineering GmbH + Co. KG, 70499 Stuttgart | Reinstlufteinrichtung für den Pharmazie-, Lebensmittel- und biotechnischen Bereich |
KR100596254B1 (ko) * | 2004-06-17 | 2006-07-0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CN1755206A (zh) * | 2004-09-30 | 2006-04-05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室内机前面面板的开闭结构 |
CN100344907C (zh) * | 2004-11-29 | 2007-10-24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室内机 |
CN101078553A (zh) * | 2006-05-25 | 2007-11-28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吸入格栅安装结构 |
CN101086353B (zh) * | 2006-06-07 | 2010-05-12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窗式空调器的前面格栅装配结构 |
KR101345265B1 (ko) * | 2007-10-29 | 2013-12-2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CN101464040A (zh) * | 2007-12-19 | 2009-06-24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吊顶式空调器自动升降回风隔栅装置 |
CN101576286A (zh) * | 2008-05-09 | 2009-11-11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KR101191413B1 (ko) | 2009-08-18 | 2012-10-16 | 위니아만도 주식회사 | 멀티 토출형 공기조화기 |
KR101191417B1 (ko) * | 2009-09-16 | 2012-10-16 | 위니아만도 주식회사 | 다방향 토출형 에어컨 |
CN102313327A (zh) * | 2010-07-08 | 2012-01-11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
KR101727915B1 (ko) * | 2010-12-09 | 2017-05-0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동작방법 |
KR101709587B1 (ko) * | 2011-04-02 | 2017-02-23 | 김선응 | 에어컨용 바람 안내장치 |
DE102012203573A1 (de) * | 2012-03-07 | 2013-09-12 | Yit Germany Gmbh | Vorrichtung zur Heizung und/oder Kühlung eines Raums |
KR20140019106A (ko) * | 2012-08-03 | 2014-02-1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EP2966375B1 (en) * | 2013-03-04 | 2019-07-0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Blower and air conditioner using same |
CN104515284B (zh) * | 2013-09-27 | 2017-05-31 | 海尔集团公司 | 具有旋转出风结构的空调器 |
KR101702169B1 (ko) * | 2013-10-02 | 2017-02-0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카세트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KR101561738B1 (ko) * | 2013-11-14 | 2015-10-20 | 이재부 | 하우스 환풍기 |
KR101533325B1 (ko) * | 2014-11-18 | 2015-07-03 | 구기승 | 천정 카세트 에어컨 부착용 다익 확산 팬 조립체 |
CN104697144B (zh) * | 2015-03-12 | 2017-12-2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导风机构和空调器室内机 |
KR102513480B1 (ko) * | 2015-07-17 | 2023-03-2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CN106468459B (zh) * | 2015-08-11 | 2019-07-05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CN105588194B (zh) * | 2015-08-28 | 2019-02-05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可旋转送风的空调器 |
CN105318433B (zh) * | 2015-11-10 | 2019-03-2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106152459B (zh) * | 2016-08-31 | 2020-05-22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柜机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
CN107023887B (zh) * | 2017-03-16 | 2019-07-23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CN206929869U (zh) * | 2017-06-04 | 2018-01-26 | 深圳市人和智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风向可控的空调系统 |
CN107525126B (zh) * | 2017-07-14 | 2020-08-04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07388369B (zh) * | 2017-07-31 | 2020-05-2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柜机及其控制方法 |
CN107327966A (zh) * | 2017-09-07 | 2017-11-07 | 湖南心镜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功能负离子空气净化设备 |
-
2019
- 2019-03-07 CN CN202210325267.2A patent/CN114508791B/zh active Active
- 2019-03-07 CN CN202210325285.0A patent/CN114623495B/zh active Active
- 2019-03-07 CN CN201980017546.9A patent/CN111886450B/zh active Active
- 2019-03-07 CN CN202210325269.1A patent/CN114508792B/zh active Active
- 2019-03-07 CN CN202210325255.XA patent/CN114508790B/zh active Active
- 2019-03-07 WO PCT/KR2019/002677 patent/WO2019172691A1/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3
- 2023-11-06 US US18/387,342 patent/US20240068677A1/en active Pending
- 2023-11-06 US US18/387,338 patent/US20240142117A1/en active Pending
- 2023-11-06 US US18/387,335 patent/US20240068675A1/en active Pending
- 2023-11-06 US US18/387,340 patent/US20240068676A1/en active Pending
-
2024
- 2024-08-13 KR KR1020240108565A patent/KR20240126026A/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4-08-13 KR KR1020240108562A patent/KR20240126023A/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4-08-13 KR KR1020240108564A patent/KR20240126025A/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4-08-13 KR KR1020240108563A patent/KR20240126024A/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40012437A (ko) * | 2012-07-20 | 2014-02-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KR20140034383A (ko) * | 2012-09-10 | 2014-03-2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CN105333494A (zh) * | 2014-06-30 | 2016-02-17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CN107036161A (zh) * | 2016-02-04 | 2017-08-11 | 青岛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 | 空调转向机构及空调 |
CN105783226A (zh) * | 2016-03-15 | 2016-07-2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空调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移动空调 |
CN205897475U (zh) * | 2016-08-18 | 2017-01-1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滑动门组件和空调器 |
CN106766059A (zh) * | 2016-12-23 | 2017-05-31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门体驱动机构及空调器 |
KR20180000287A (ko) * | 2017-05-04 | 2018-01-0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 청정기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508790B (zh) | 2023-08-08 |
CN111886450A (zh) | 2020-11-03 |
KR20240126024A (ko) | 2024-08-20 |
CN114508792A (zh) | 2022-05-17 |
US20240068677A1 (en) | 2024-02-29 |
CN114623495B (zh) | 2024-04-05 |
CN114623495A (zh) | 2022-06-14 |
US20240068675A1 (en) | 2024-02-29 |
KR20240126025A (ko) | 2024-08-20 |
US20240142117A1 (en) | 2024-05-02 |
WO2019172691A1 (ko) | 2019-09-12 |
KR20240126023A (ko) | 2024-08-20 |
CN111886450B (zh) | 2022-04-15 |
CN114508791B (zh) | 2023-08-18 |
US20240068676A1 (en) | 2024-02-29 |
CN114508790A (zh) | 2022-05-17 |
CN114508791A (zh) | 2022-05-17 |
KR20240126026A (ko) | 2024-08-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886451B (zh) | 空调的室内机 | |
CN115234977B (zh) | 空调的室内机 | |
KR102561739B1 (ko) | 공기조화기 | |
KR102282399B1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CN114508792B (zh) | 空调的室内机 | |
KR20210079900A (ko) | 공기조화기 | |
KR102282398B1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KR102397008B1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