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85944A - 测色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测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85944A
CN114485944A CN202111325785.6A CN202111325785A CN114485944A CN 114485944 A CN114485944 A CN 114485944A CN 202111325785 A CN202111325785 A CN 202111325785A CN 114485944 A CN114485944 A CN 1144859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unit
shutter
light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2578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坂阳挥
赤羽久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4859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859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3/00Spectrometry; Spectrophotometry; Monochromators; Measuring colours
    • G01J3/46Measurement of colour; Colour measuring devices, e.g. colorimeters
    • G01J3/50Measurement of colour; Colour measuring devices, e.g. colorimeters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 G01J3/51Measurement of colour; Colour measuring devices, e.g. colorimeters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using colour filt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3/00Spectrometry; Spectrophotometry; Monochromators; Measuring colours
    • G01J3/02Details
    • G01J3/0205Optical elements not provided otherwise, e.g. optical manifolds, diffusers, windows
    • G01J3/0232Optical elements not provided otherwise, e.g. optical manifolds, diffusers, windows using shutt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3/00Spectrometry; Spectrophotometry; Monochromators; Measuring colours
    • G01J3/46Measurement of colour; Colour measuring devices, e.g. colorimet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3/00Spectrometry; Spectrophotometry; Monochromators; Measuring colours
    • G01J3/02Details
    • G01J3/0202Mechanical elements; Support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3/00Spectrometry; Spectrophotometry; Monochromators; Measuring colours
    • G01J3/02Details
    • G01J3/0264Electrical interface; User interfac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3/00Spectrometry; Spectrophotometry; Monochromators; Measuring colours
    • G01J3/02Details
    • G01J3/0272Handhel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3/00Spectrometry; Spectrophotometry; Monochromators; Measuring colours
    • G01J3/02Details
    • G01J3/0283Details using a charging uni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3/00Spectrometry; Spectrophotometry; Monochromators; Measuring colours
    • G01J3/02Details
    • G01J3/0291Housings; Spectrometer accessories; Spatial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e.g. folded path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3/00Spectrometry; Spectrophotometry; Monochromators; Measuring colours
    • G01J3/12Generating the spectrum; Monochromators
    • G01J3/26Generating the spectrum; Monochromators using multiple reflection, e.g. Fabry-Perot interferometer, variable interference filt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3/00Spectrometry; Spectrophotometry; Monochromators; Measuring colours
    • G01J3/46Measurement of colour; Colour measuring devices, e.g. colorimeters
    • G01J3/50Measurement of colour; Colour measuring devices, e.g. colorimeters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01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based on interference in an adjustable optical cav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pectrometry And Color Measure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测色装置。在用于测色的光学系统和电池组以在装置的长度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设置的结构中,装置容易大型化,特别是若要使电池大容量化,则不可避免地导致装置在长度方向上大型化,存在有装置的操作性降低的隐患。测色装置具备:开口部形成构件,是形成有用于将从测定对象到达的光取入到装置内部的开口部的构件,配置于装置的测定时的底面;开口部,用于将从测定对象到达的光取入到装置内部;入射光处理部,对通过所述开口部入射的光进行处理;以及电池,对所述入射光处理部供给电力,从与所述底面以及相对于所述底面为相反侧的面即具有显示部的上表面交叉的铅垂方向即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入射光处理部和所述电池具有重叠的部位。

Description

测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从测定对象到达的光来进行测色的测色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基于从测定对象到达的光来进行测色的测色装置。在测色装置中,例如,存在有如下测色装置:使从测定对象到达的光入射到分光滤波器,通过分光滤波器取出规定波长成分并通过光电二极管受光,通过检测从光电二极管输出的电压来进行测色。特别是也存在有将这样的测色装置称作分光光度计的情况。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分光光度计具备如下结构:当打开能够通过铰链开闭的盖构件时,电池组露出。在该分光光度计中,用于测色的光学系统和电池组以在装置的长度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设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6061140号说明书
在用于测色的光学系统和电池组以在装置的长度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设置的结构中,装置容易大型化,特别是若要使电池大容量化,则不可避免地导致装置在长度方向上大型化,存在有装置的操作性降低的隐患。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所述课题的本发明的测色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测色装置具备:开口部形成构件,是形成有用于将从测定对象到达的光取入到装置内部的开口部的构件,配置于装置的测定时的底面;入射光处理部,对通过所述开口部入射的光进行处理;以及电池,对所述入射光处理部供给电力,从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入射光处理部和所述电池具有重叠的部位,所述第一方向是与所述底面以及作为相对于所述底面为相反侧的面的具有显示部的上表面交叉的铅垂方向。
另外,本发明的测色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测色装置具备:开口部形成构件,是形成有用于将从测定对象到达的光取入到装置内部的开口部的构件,配置于装置的测定时的底面;入射光处理部,对通过所述开口部入射的光进行处理;以及电池保持部,保持对所述入射光处理部供给电力的电池,从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入射光处理部和所述电池保持部具有重叠的部位,所述第一方向是与所述底面以及作为相对于所述底面为相反侧的面的具有显示部的上表面交叉的铅垂方向。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测色装置的功能的框图。
图2是光学滤波器设备的剖视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测色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从测色装置的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上方观察测色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从下方观察测色装置的仰视图。
图7是主体组件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上方表示各电路基板和电池的配置的立体图。
图9是从下方表示各电路基板和电池的配置的立体图。
图10的上方的图是表示面板基板的上表面的立体图,下方的图是表示面板基板的下表面的立体图。
图11的上方的图是表示电池控制基板的上表面的立体图,下方的图是表示电池控制基板的下表面的立体图。
图12的上方的图是表示受光部基板的上表面的立体图,下方的图是表示受光部基板的下表面的立体图。
图13的上方的图是表示发光部基板的上表面的立体图,下方的图是表示发光部基板的下表面的立体图。
图14是从上方观察框架组件的立体图。
图15是从下方观察框架组件的立体图。
图16是从上方观察框架组件的立体图。
图17是框架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从上方观察主框架的立体图。
图19是以Y-Z平面切断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和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的剖视图。
图20是图5中的A-A剖视图。
图21是图5中的B-B剖视图。
图22是图5中的C-C剖视图。
图23是从上方观察测色装置的俯视图。
图24是从上方观察测色装置的俯视图。
图25是测色装置的侧视图。
图26是从上方观察测色装置的俯视图。
图27是从上方观察测色装置的俯视图。
图28是从上方观察测色装置的俯视图。
图29是从上方观察测色装置的俯视图。
图30是从下方观察测色装置的立体图,且是快门单元位于封闭位置的图。
图31是从下方观察测色装置的立体图,且是快门单元位于开放位置的图。
图32是从下方观察去除了底部框体的测色装置的立体图,且是快门单元位于封闭位置的图。
图33是从下方观察去除了底部框体的测色装置的立体图,且是快门单元位于开放位置的图。
图34是相当于图6中的D-D截面的一部分的图,且是快门单元位于封闭位置的图。
图35是相当于图6中的E-E截面的一部分的图,上方的图是快门单元位于封闭位置的图,下方的图是快门单元位于开放位置的图。
图36是相当于图6中的D-D截面的一部分的图,且是表示省略底部框体而快门单元位于比封闭位置靠-Y方向的状态的图。
图37是相当于图6中的D-D截面的一部分的图,且是表示省略底部框体而快门单元位于开放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38是快门保持构件的侧视图。
图39是快门构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40是快门保持构件以及板簧的立体图。
图41是相当于图6中的E-E截面的一部分的图,且是快门单元位于封闭位置的图。
图42是相当于图6中的E-E截面的一部分的图,且是表示快门单元位于比封闭位置靠-Y方向的状态的图。
图43是快门单元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44是相当于图5中的G-G截面的一部分的图,且是表示快门单元位于开放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45是相当于图5中的G-G截面的一部分的图,且是表示快门单元位于封闭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46是示意性地表示快门单元的动作区域与快门检测部的检测区域的关系的图。
图47是表示快门单元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图,且是表示快门单元位于封闭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48是表示快门单元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图,且是表示快门单元位于开放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49是表示快门单元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图,且是表示快门单元位于封闭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50是表示快门单元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图,且是表示快门单元位于开放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51是表示接收到电源断开指令时的控制部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图52是表示获取基准值时的控制部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图53是表示进行测色时的控制部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测色装置;1a:主体组件;2:入射光处理部;3:光学滤波器设备;4:受光部;4a:光电二极管;5:PD基板;6:静电电容检测部;7:带通滤波器;9:发光部;10:MCU;12:有线IF;13:无线通信部;14:操作部;15:显示部;16:电池控制部;17:电池;17a:第一端部;17b:第二端部;18:热敏电阻;21:开口部形成构件;21a:开口部;21b:第一突出肋;21c:第一下引导部;21d:第二下引导部;21e:第三下引导部;21f:移动限制部;21g:快门对置面;21h:倾斜面;28:弹性材料;29:屏蔽片;30:第一玻璃构件;31:第二玻璃构件;32:壳体;33:接合构件;34:固定材料;35:引线接合;36:电极;37:基底基板;38:膜片基板;39:反射镜;40:固定电极;41:可动电极;42:膜片部;43:接合膜;45:波长可变干涉滤波器;50:装置主体;50a:前表面;50b:右侧面;50c:左侧面;50d:背面;50e:上表面;50f:底面;50g:把持部;50m:开口;51:主框体;51a:前方壁部;51b:右壁部;51c:左壁部;51d:后方壁部;51e:前方内壁面;51f:后方内壁面;51g:凹部;52:上部框体;53:底部框体;53a:开口部;53c:第一上引导部;53d:第二上引导部;53e:第三上引导部;53f:移动限制部;54:确定按钮;54a:接点;55:电源按钮;55a:接点;56:返回按钮;56a:接点;57:显示部罩;58a、58b:垂直线;58c、58d:水平线;60:十字按钮;61:上按钮;61a:接点;62:下按钮;62a:接点;63:左按钮;63a:接点;64:右按钮;64a:接点;65:面板基板;66:LCD连接部;67:LCD;67a:电缆;68:第一基板连接器;70:电池控制基板;71:复位开关;72:第一电池连接器;73:第二电池连接器;74:第二基板连接器;80:受光部基板;81:受光模块;82:第三基板连接器;83:第四基板连接器;84:第五基板连接器;85:发光部基板;86:发光元件;87:聚光构件;87a:测定用窗部;88:第六基板连接器;89:遮光构件;90:FFC;91:连接电缆;92:第一电池电缆;93:第二电池电缆;100:框架组件;100a:电池保持部;100b:缺口部;101:主框架;101a:主板部;101b:面板基板支承部;101c:副板部;101d:限制部;101e:电池控制基板支承部;101f:框架保持部;102:电池保持框架;102a:电池支承部;102b:第一框架部;102c:第二框架部;103: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a:受光部基板支承部;103b:基底部;104: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a、104b:框架支承部;105:底部框架;105a:第一板部;105b:第二板部;105c:轴承部;110:快门单元;111:快门保持构件;111a:肋;111b:开口部;111c:凹部;112:快门构件;112a:接触面;112b:第二突出肋;112c:倾斜面;112d:突出部;112e:圆筒部;112f:窗部;113:连杆构件;114:连结轴;115、115A:弹簧挂轴;117:扭簧;118:板簧;118a:按压部;119:移动机构;121:第一引导轴;122:第二引导轴;123:第三引导轴;125:白色板;127:磁铁;128:磁传感器;130:第二连杆构件;131:第二连结轴;132:旋转轴;133:扭簧;140:第一连结部;141:第二连结部;142:连结构件;143:臂构件;143a:连杆轴;144:旋转轴;200:测定对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概略地说明本发明。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测色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测色装置具备:开口部形成构件,是形成有用于将从测定对象到达的光取入到装置内部的开口部的构件,配置于装置的测定时的底面;入射光处理部,对通过所述开口部入射的光进行处理;以及电池,对所述入射光处理部供给电力,从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入射光处理部和所述电池具有重叠的部位,所述第一方向是与所述底面以及作为相对于所述底面为相反侧的面的具有显示部的上表面交叉的铅垂方向。
根据本方式,由于从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入射光处理部和所述电池具有重叠的部位,所述第一方向是与所述底面以及作为相对于所述底面为相反侧的面的具有显示部的上表面交叉的铅垂方向,因此与将所述入射光处理部和所述电池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装置尺寸。
根据第一方式,第二方式的特征在于,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入射光处理部收入到所述电池的区域内。
根据本方式,由于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入射光处理部收入到所述电池的区域内,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装置尺寸。
根据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第三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入射光处理部具备:波长可变型的光学滤波器,使入射的光中的规定波长成分透过;以及受光部,接收透过了所述光学滤波器的光。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入射光处理部具备使入射的光中的规定波长成分透过的波长可变型的光学滤波器和接收透过了所述光学滤波器的光的受光部的结构中,能够获得上述第一方式或者第二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第三方式,第四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滤波器是法布里-珀罗标准具。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光学滤光器为法布里-珀罗标准具的结构中,能够获得所述第三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第五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测色装置具备:第一电路基板,具备所述入射光处理部;第二电路基板,与位于所述上表面并且进行各种显示的显示部连接;第三电路基板,与所述电池连接;以及第四电路基板,具备发出测定用的光的发光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从所述底面朝向所述上表面依次重叠地配置有所述第四电路基板、所述第一电路基板以及所述第二电路基板。
根据本方式,由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从所述底面朝向所述上表面依次重叠地配置有所述第四电路基板、所述第一电路基板以及所述第二电路基板,因此能够抑制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装置尺寸。
根据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第六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测色装置具备:第一电路基板,具备所述入射光处理部;第二电路基板,与位于所述上表面并且进行各种显示的显示部连接;第三电路基板,与所述电池连接;以及第四电路基板,具备发出测定用的光的发光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从所述底面朝向所述上表面依次重叠地配置有所述第三电路基板、所述电池以及所述第二电路基板。
根据本方式,由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从所述底面朝向所述上表面依次重叠地配置有所述第三电路基板、所述电池以及所述第二电路基板,因此能够抑制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装置尺寸。
根据第六方式,第七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形成为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形状,所述第二方向是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且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成为装置的长度方向,所述电池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部与形成装置的外轮廓的框体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侧壁内表面对置。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所述电池形成为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形状,所述第二方向是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且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成为装置的长度方向,所述电池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部与形成装置的外轮廓的框体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侧壁内表面对置,因此与所述电池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偏向地配置的结构相比,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重量平衡优异,装置的操作性提高。
根据第七方式,第八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在第三方向上的侧壁具备把持用的凹部,所述第三方向是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且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成为装置的短边方向,所述电池和所述凹部具有从所述第三方向观察时重叠的部位。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框体在第三方向上的侧壁具备把持用的凹部,所述第三方向是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且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成为装置的短边方向,所述电池和所述凹部具有从所述第三方向观察时重叠的部位,因此成为作为重物的所述电池接近把持位置的结构,装置的操作性提高。
根据第八方式,第九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框体的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侧壁中的从所述凹部到所述底面侧的部位和所述显示部具有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重叠的部位。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框体的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侧壁中的从所述凹部到所述底面侧的部位和所述显示部具有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重叠的部位,因此能够实现从所述凹部到所述底面侧的装置部位的小型化。
第十方式所涉及的测色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测色装置具备:开口部形成构件,是形成有用于将从测定对象到达的光取入到装置内部的开口部的构件,配置于装置的测定时的底面;入射光处理部,对通过所述开口部入射的光进行处理;以及电池保持部,保持对所述入射光处理部供给电力的电池,从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入射光处理部和所述电池保持部具有重叠的部位,所述第一方向是与所述底面以及作为相对于所述底面为相反侧的面的具有显示部的上表面交叉的铅垂方向。
根据本方式,由于从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入射光处理部和所述电池保持部具有重叠的部位,所述第一方向是与所述底面以及作为相对于所述底面为相反侧的面的具有显示部的上表面交叉的铅垂方向,因此与将所述入射光处理部和所述电池保持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装置尺寸。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
此外,各图所示的X-Y-Z坐标系是正交坐标系,X-Y平面是水平面,Y-Z平面是垂直面。
另外,Z轴方向是铅垂方向,是与测色装置1的上表面50e以及底面50f交叉的第一方向的一个例子。另外,Y轴方向是与第一方向、即铅垂方向正交的方向,是从铅垂方向观察测色装置1时成为长边方向的第二方向的一个例子。另外,X轴方向是与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是从铅垂方向观察测色装置1时成为短边方向的第三方向的一个例子。
在本说明书中,关于测色装置1的结构,以底面50f载置于与水平面平行的载置面且测色装置1的长边方向沿Y轴方向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测色装置1的整体结构
首先,参照图1以及图2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测色装置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测色装置1具备用于基于从测定对象200到达的光来进行测色的结构。作为从测定对象200到达的光,列举有由测定对象200反射的光、测定对象200自身发出的光。
测色装置1具备带通滤波器7、光学滤波器设备3、受光部4、静电电容检测部6、发光部9、MCU(Micro 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单元)10、有线IF(Interface:接口)12、无线通信部13、操作部14、显示部15、电池控制部16以及电池17。
此外,带通滤波器7、光学滤波器设备3以及受光部4构成对从测定对象200到达而入射的光进行处理的入射光处理部2。
带通滤波器7使从测定对象200到达而入射的光中的、可见光区域、例如380nm~720nm的光透过,将紫外光区域以及红外光区域的光截止。由此,可见光区域的光入射到光学滤波器设备3。此外,从测定对象200到达带通滤波器7的光经由后述的开口部21a以及测定用窗部87a(参照图20)到达带通滤波器7。
光学滤波器设备3从通过带通滤波器7的可见光中选择性地使任意的波长成分透过。透过光学滤波器设备3的光入射到作为受光元件的一个例子的光电二极管4a(参照图20),由具备光电二极管4a的受光部4处理。受光部4将接收到的光的强度转换为电压值,进而将该电压值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向MCU10输出。测色装置1通过反复进行基于光学滤波器设备3的波长选择和使用了受光部4的受光强度的获取,能够对测定对象200的光谱进行测定。
在此,参照图2对光学滤波器设备3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学滤波器设备3是使从测定对象200到达而入射的光中的规定波长成分透过的波长可变型的法布里-珀罗标准具,是应用了两个对置的反射面的多重干涉的波长滤波器。
在图2中,光学滤波器设备3具备波长可变干涉滤波器45,波长可变干涉滤波器45内置于由第一玻璃构件30、第二玻璃构件31以及壳体32构成的外装的内部。
壳体32与第一玻璃构件30、壳体32与第二玻璃构件31分别通过低熔点玻璃、环氧树脂等接合构件33接合。另外,波长可变干涉滤波器45和壳体32通过粘接剂等固定材料34固定。壳体32外表面的电极36和波长可变干涉滤波器45通过引线接合35和壳体32内的布线而导通。
波长可变干涉滤波器45具备基底基板37和膜片基板38。基底基板37与膜片基板38被接合膜43接合。在基底基板37和膜片基板38上分别成膜有反射镜39。对置的反射镜39的最表面由导体形成。然后,对置的反射镜39之间的静电电容由静电电容检测部6(参照图1)来检测。静电电容检测部6由CV(Capacitance to Voltage:电容对电压)转换器构成,将检测出的静电电容变换为电压值,进而变换为数字值并向MCU10发送。
对置的反射镜39之间的距离由静电致动器控制,该静电致动器是通过从Z轴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同心圆状的固定电极40与可动电极41对置而构成的。
在对对置的固定电极40与可动电极41之间施加了电压的情况下,因静电力而产生固定电极40与可动电极41相互吸引的力。此时,通过形成为同心圆状的膜片部42发生变形这一情况,膜片基板38的反射镜39被向基底基板37侧拉近,对置的反射镜39之间的距离被控制。然后,与对置的反射镜39之间的距离相对应地选择透过波长可变干涉滤波器45的光的波长。
在分光测定时,来自测定对象200的光沿光轴CL从第二玻璃构件31侧朝向第一玻璃构件30侧入射到光学滤波器设备3。此外,光轴CL与Z轴方向平行,成为通过开口部21a(参照图20)、测定用窗部87a(参照图20)、波长可变干涉滤波器45以及光电二极管4a(参照图20)的中心的线。特别是开口部21a、测定用窗部87a以及波长可变干涉滤波器45(参照图2)从Z轴方向观察时呈正圆形状,光轴CL通过它们的中心。此外,以下也存在有将光轴CL称为中心位置CL的情况。
然后,入射到光学滤波器设备3的光在对置的反射镜39之间发生干涉,与对置的反射镜39之间的距离相对应地选择出的波长的光透过波长可变干涉滤波器45。透过波长可变干涉滤波器45的光透过第一玻璃构件30并朝向受光部4。
以上是光学滤波器设备3的结构。
返回图1,MCU10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控制装置,内置有存储有测色装置1的控制所需的各种程序、各种数据的存储器。
MCU10将参照图2说明的、通过固定电极40与可动电极41对置而构成的静电致动器的驱动所需的控制信息发送到未图示的放大器,从该放大器向光学滤波器设备3供给规定的驱动电压。然后,MPU10将从静电电容检测部6输出的电压值所涉及的信息与所存储的值进行比较,并基于此对光学滤波器设备3进行反馈控制。
发光部9朝向测定对象200发出测定用的光。发光部9由进行发光的波长分布不同的多个发光元件构成,具体而言由多个LED构成。MCU10控制发光部9的点亮和熄灭。
有线IF12和无线通信部13是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的构成要素,在用于经由有线IF12进行通信的标准中,作为一个例子能够采用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另外,在无线通信部13的标准中,作为一个例子能够采用Bluetooth(蓝牙)。USB和Bluetooth是注册商标。MCU10经由有线IF12或者无线通信部13向外部设备发送各种数据,或者从外部设备接收各种数据。另外,测色装置1能够通过经由有线IF12从外部设备接收电力的供给来对电池17进行充电。
操作部14由电源按钮、各种操作设定按钮构成,向MCU10发送与操作相应的信号。在后面进一步说明操作部14。
作为一个例子,显示部15由液晶面板构成,显示用于基于从MCU10发送的信号来设定测色条件的用户界面、测色结果等各种信息。
向MCU10发送检测信号的磁传感器128是用于检测后述的快门单元110的位置的传感器,在后面再次说明磁传感器128。
电池17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锂离子二次电池,对在测色装置1中需要电力的各构成部位供给电力。从电池17接受电力的供给的构成部位中包括后述的入射光处理部2。电池控制部16进行电池17的充电控制等各种控制。
测色装置1的外观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3、图4、图5以及图6对测色装置1的外观结构进行说明。
测色装置1的装置主体50构成为,通过主框体51、上部框体52以及底部框体53而使外轮廓整体呈箱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框体51、上部框体52以及底部框体53由树脂材料形成。
在各图中,附图标记50a表示装置主体50的+Y方向的侧面,以下将其称为前表面50a。另外,附图标记50b(参照图6)表示装置主体50的+X方向的侧面,以下将其称为右侧面50b。另外,附图标记50c表示装置主体50的-X方向的侧面,以下将其称为左侧面50c。另外,附图标记50d表示装置主体50的-Y方向的侧面,以下将其称为后表面50d。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上”、“下”、“左”、“右”的各用语是测色装置1的使用者如图27所示那样把持测色装置1而使用时的、基于从使用者观察的方向来使用的。
在图3~图6中,前表面50a由主框体51的前方壁部51a形成,右侧面50b由主框体51的右壁部51b形成,左侧面50c由主框体51的左壁部51c形成,后表面50d由主框体51的后方壁部51d形成。
另外,附图标记50e表示装置主体50的+Z方向的面,以下将其称为上表面50e。另外,附图标记50f表示装置主体50的-Z方向的面,以下将其称为底面50f。
在装置主体50的上表面50e沿Y轴方向配置有操作部14和显示部15。
操作部14构成为具备电源按钮55、确定按钮54、返回按钮56以及十字按钮60。十字按钮60由上按钮61、下按钮62、左按钮63以及右按钮64构成。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测色装置1中,全部操作按钮配置于上表面50e,且汇集于操作部14。
电源按钮55是用于接通/断开测色装置1的电源的按钮。另外,确定按钮54是用于确定在显示部15中显示的各种设定的按钮、即用于确定测色条件的按钮,另外,也是用于执行测色的按钮。确定按钮54从Z轴方向观察时呈正圆形状。
返回按钮56是用于在显示部15所显示的用户界面中返回到前一个状态的按钮,另外,也是用于取消操作的执行的按钮。
十字按钮60是用于在显示部15所显示的用户界面中选择各种项目的按钮。在上按钮61的表面标注有与Y轴方向平行的垂直线58a,在下按钮62的表面标注有与Y轴方向平行的垂直线58b。垂直线58a、58b在沿Y轴方向延长的情况下位于通过中心位置CL的位置。
另外,在左按钮63的表面标注有与X轴方向平行的水平线58c,在右按钮64的表面标注有与X轴方向平行的水平线58d。水平线58c、58d在沿X轴方向延长的情况下位于通过中心位置CL的位置。
在显示部15显示有测色结果等各种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部15由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67构成(也参照图8)。以下,液晶显示器67简称为LCD67。在LCD67的上部设置有作为透明构件的显示部罩57,通过该显示部罩57形成上表面50e的一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如图20所示,构成为在显示部罩57的上表面与操作部14的上表面之间几乎不产生高差,由此,上表面50e构成为整体上几乎没有高差的平坦面。但是,如图20所示,确定按钮54的上表面稍微凹陷,如图27所示,形成为与按下确定按钮54的用户的指腹适应的形状。
如图4、图6所示,在底面50f设置有快门单元110。图4示出了快门单元110位于封闭位置的状态,图6示出了快门单元110位于开放位置的状态。快门单元110能够通过沿Y轴方向滑动而在封闭位置与开放位置之间位移。另外,快门单元110被设置为能够保持封闭位置以及开放位置。
快门单元110构成为具备快门保持构件111和连杆构件113,详见后述。快门保持构件111在表面具备多个肋111a。用户通过将指腹卡挂在肋111a上而能够使快门单元110在Y轴方向上滑动。
通过打开快门单元110,如图6所示,开口部21a以及测定用窗部87a露出。开口部21a以及测定用窗部87a在装置的底面50f开口。此外,此处的开口是指取入光的意思,例如是指可以设置透明的玻璃板的意思。
也如图20所示,开口部21a形成于开口部形成构件21,测定用窗部87a形成于相对于开口部形成构件21位于+Z方向的聚光构件87。从发光部9发出的测定光如图20中开口部21a的内侧所示的箭头那样通过聚光构件87与开口部形成构件21之间,从开口部21a朝向测定对象200放出。然后,从测定对象200到达的光从开口部21a被取入到装置内部,进而通过测定用窗部87a朝向入射光处理部2入射。
此外,如图5以及图6所示,中心位置CL与开口部21a以及测定用窗部87a的中心位置一致。另外,直线VCL是与Y轴方向平行的直线,是从Z轴方向观察时通过中心位置CL的直线。另外,直线HCL是在X轴方向上与Y轴方向平行的直线,是从Z轴方向观察时通过中心位置CL的直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心位置CL与X-Y平面中的确定按钮54的中心位置一致,另外,也与十字按钮60的中心位置一致。
如图5所示,电源按钮55以及返回按钮56相对于直线VCL左右对称地配置。
接下来,如图3所示,在装置主体50的前表面50a设置有有线IF12。另外,如图4所示,在装置主体50的后表面50d形成有开口50m,在开口50m的里侧设置有复位开关71(参照图9、图20)。复位开关71是用于使测色装置1的各种设定返回初始状态的开关。
另外,相对于开口50m而在-Z方向上的位置形成有两个开口50n,构成为用户能够通过条带(未图示)容易地将测色装置1搬运至该两个开口50n。
如图3、图4、图21、图22所示,在装置主体50的右侧面50b和左侧面50c形成有把持部50g。把持部50g由分别形成于主框体51的右壁部51b和左壁部51c的凹部51g构成。凹部51g由随着朝向-Z方向而朝向装置主体50的X轴方向的中心的曲面形成。
通过设置有把持部50g,用户能够容易且可靠地把持装置主体50。
测色装置1的基板结构
接着,对测色装置1的基板结构进行说明。
图7所示的主体组件1a是设置于主框体51的内部的组件体,通过在作为多个框架的组装体的框架组件100组装多个电路基板等而构成。
如图7、图8、图9所示,多个电路基板由作为“第二电路基板”的面板基板65、作为“第三电路基板”的电池控制基板70、作为“第一电路基板”的受光部基板80、以及作为“第四电路基板”的发光部基板85构成。这些多个电路基板以沿Z轴方向隔开间隔地重叠的方式设置。在Z轴方向上,在面板基板65与电池控制基板70之间配置有电池17。
以下,也参照图10~图13以及适当的其它附图对各电路基板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以下存在有将各电路基板的+Z方向上的面称为“上表面”,将-Z方向上的面称为“下表面”的情况。另外,在图10~图13中,省略了设置于基板上的电子元件的一部分的图示。
如图10的上方的图所示,面板基板65在上表面具备LCD连接部66。此外,LCD67如图20所示那样通过电缆67a与LCD连接部66连接。
在图10的上方的图中,在面板基板65的上表面,在与构成上述操作部14的各操作按钮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用于检测各操作按钮的按下的接点。附图标记54a表示设置于与确定按钮54相对应的位置的接点。附图标记54a表示设置于与确定按钮54相对应的位置的接点。附图标记61a、62a、63a、64a分别是设置于与上按钮61、下按钮62、左按钮63、右按钮64(参照图1等)相对应的位置的接点。另外,附图标记55a、56a分别是设置于与电源按钮55、返回按钮56相对应的位置的接点。
如图10的下方的图所示,在面板基板65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基板连接器68。如图9所示,第一基板连接器68与图12的下方的图所示的第四基板连接器83通过FFC(FlexibleFlat Cable:柔性扁平电缆)90连接,从而面板基板65与后述的受光部基板80连接。
另外,如图10的下方的图所示,在面板基板65的下表面设置有作为通信模块的无线通信部13。
接着,参照图11对电池控制基板70进行说明。电池控制基板70实现电池控制部16(参照图1)的功能。如图11的上方的图所示,电池控制基板70在上表面具备复位开关71、有线IF12、第一电池连接器72以及第二电池连接器73。在电池控制基板70的上表面设置有在图11中省略图示的电池控制电路。
如图8所示,第一电池连接器72通过第一电池电缆92与电池17连接,如图8所示,第二电池连接器73通过第二电池电缆93与电池17连接。
如图11的下方的图所示,电池控制基板70具备第二基板连接器74。第二基板连接器74与图12的上方的图所示的第三基板连接器82嵌合,从而电池控制基板70与受光部基板80连接。由此,电池17的电力经由受光部基板80被朝向各电路基板供给。
接着,参照图12对受光部基板80进行说明。受光部基板80在上表面具备PD(PhotoDiode:光电二极管)基板5,另外具备上述第三基板连接器82。如图20所示,PD基板5在下表面具备光电二极管4a。PD基板5是构成受光部4(参照图1)的电路基板。即,PD基板5构成对入射的光进行处理的入射光处理部2(参照图1)。
受光部基板80在下表面具备光学滤波器设备3、第四基板连接器83以及第五基板连接器84。如图9所示,第五基板连接器84与图13的下方的图所示的第六基板连接器88通过连接电缆91连接,从而受光部基板80与后述的发光部基板85连接。
此外,在受光部基板80设置有在图11中省略图示的电子元件。在图11中省略图示的电子元件包括MCU10(参照图1)、构成静电电容检测部6(参照图1)的CV转换器、转换电池17的电压的DC/DC转换器、在MCU10的控制下调整来自该DC/DC转换器的输出并向光学滤波器设备3供给的放大器、用于检测光学滤波器设备3周边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等。
此外,如图11所示,以包围设置于受光部基板80的PD基板5和光学滤波器设备3的方式设置有屏蔽片29(也参照图7)。由此,能够抑制外部光进入PD基板5、光学滤波器设备3。
接着,参照图13对发光部基板85进行说明。发光部基板85遍及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具备聚光构件87。在聚光构件87形成有上述测定用窗部87a。
如图13的下方的图所示,在发光部基板85的下表面设置有第六基板连接器88,另外,在聚光构件87的周围设置有多个发光元件86。多个发光元件86由进行发光的波长分布不同的发光元件构成。
此外,在发光元件86的周围设置有遮光构件89,通过遮光构件89来抑制从发光元件86发出的测定光的泄漏。
框架组件的结构
接着,对构成装置主体50的基体的框架组件100进行说明。
在图14~图17中,框架组件100构成为具备主框架101、电池保持框架102、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以及底部框架105。在本实施方式中,全部框架通过金属材料的弯折加工而形成,更具体而言,以铝为材料。此外,各框架也可以取代金属材料的弯折加工而通过压铸成形等制成。
以下,对各框架依次进行说明。主框架101是构成装置主体50的基底的框架,如图18所示,具有构成在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上延伸的框架面、换言之在Y-Z平面上较宽的框架面的主板部101a。另外,主框架101具有从主板部101a的+Z方向端部向-X方向延伸而构成与X-Y平面平行的框架面的面板基板支承部101b。
如图7、图20所示,面板基板支承部101b从下方支承面板基板65。面板基板65被未图示的螺钉固定于面板基板支承部101b。面板基板65与面板基板支承部101b面接触,由此,面板基板65的热被传递到面板基板支承部101b、即主框架101。
如图18所示,在主板部101a的-Z方向端部,+Y方向上的端部向-X方向弯折,进而其+Z方向端部向-Y方向弯折,形成与X-Y平面平行的电池控制基板支承部101e。同样地,在主板部101a的-Z方向端部,-Y方向上的端部向-X方向弯折,进而其+Z方向端部向+Y方向弯折,形成与X-Y平面平行的电池控制基板支承部101e。
如图7、图20所示,电池控制基板支承部101e从下方支承电池控制基板70。此外,电池控制基板70被未图示的螺钉固定于电池控制基板支承部101e。电池控制基板70与电池控制基板支承部101e面接触,由此,电池控制基板70的热被传递到电池控制基板支承部101e、即主框架101。
在图14~图18中,在电池控制基板支承部101e的下方,以与X-Y平面平行的方式形成有框架保持部101f。如图14、图16所示,框架保持部101f保持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被未图示的螺钉固定于框架保持部101f的下侧。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与框架保持部101f面接触。即,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与主框架101直接接触。由此,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的热被传递到框架保持部101f、即主框架101。
如图7、图20所示,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保持发光部基板85。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是保持发光部基板85的第二副框架的一个例子。发光部基板85被未图示的螺钉固定于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的下侧。发光部基板85与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面接触,由此,发光部基板85的热被传递到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进而被传递到主框架101。
如图15所示,底部框架105被未图示的螺钉固定于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的下表面。底部框架105是用于对按压快门单元110(参照图32)的扭簧117(参照图32)的一端进行固定的框架,详见后述。
底部框架105具有第一板部105a和第二板部105b,第二板部105b与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面接触。由此,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的热被传递到底部框架105。即,底部框架105作为促进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的散热的散热器发挥功能。
在图14~图18中,主框架101具有从面板基板支承部101b的-X方向端部向-Z方向延伸而构成与Y-Z平面平行的框架面的副板部101c。在此,在主框架101安装有电池保持框架102。在安装有电池保持框架102的状态下,副板部101c以及面板基板支承部101b构成与电池保持框架102一起保持电池17的电池保持部100a。
以下,对电池保持部100a进一步进行说明。电池保持框架102具有构成与X-Y平面平行的框架面的电池支承部102a。如图20所示,电池支承部102a从下方支承电池17。电池17的底面与电池支承部102a面接触,由此,电池17的热被传递到电池支承部102a、即电池保持部100a。
在图14~图17中,构成与Y-Z平面平行的框架面的第一框架部102b从电池支承部102a的-X方向端部向+Z方向立起。另外,构成与Y-Z平面平行的框架面的第二框架部102c从电池支承部102a的+X方向端部向+Z方向立起。
第一框架部102b相对于主框架101的副板部101c位于-X方向,并且与副板部101c面接触。另外,第二框架部102c相对于主框架101的主板部101a位于-X方向,并且与主板部101a面接触。
这样,电池保持部100a构成为利用电池保持框架102、面板基板支承部101b以及副板部101c包围电池17。
此外,电池支承部102a是从下方支承电池17的第一壁部的一个例子,构成电池保持部100a。另外,面板基板支承部101b是与电池支承部102a对置的第二壁部的一个例子,构成电池保持部100a。另外,副板部101c是相对于电池17位于-X方向的第三壁部的一个例子,构成电池保持部100a。另外,第二框架部102c是相对于电池17位于+X方向的第四壁部的一个例子,构成电池保持部100a。
此外,如图7、图14、图20所示,以从面板基板支承部101b的+Y方向端部向-Z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限制部101d。如图7、图20所示,通过限制部101d来限制电池17朝向+Y方向的移动。
也如图20所示,在限制部101d与电池17的+Y方向上的端部、即第一端部17a之间设置有弹性材料28。如图20所示,弹性材料28也设置于电池17的上表面与面板基板支承部101b之间。
接着,如图14、图16所示,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具有构成与X-Y平面平行的框架面的基部103b和受光部基板支承部103a。受光部基板支承部103a位于比基底部103b靠+Z方向的位置。如图7、图20所示,受光部基板支承部103a从下方支承受光部基板80。受光部基板80被未图示的螺钉固定于受光部基板支承部103a。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是保持受光部基板80的第一副框架的一个例子。
受光部基板80与受光部基板支承部103a面接触,由此,受光部基板80的热被传递到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
如图19所示,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被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从下方支承。
附图标记104a、104b表示作为支承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的部位的框架支承部。框架支承部104a、104b构成与X-Y平面平行的框架面,与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的底面面接触。由此,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的热被传递到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由于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与主框架101接触,因此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的热经由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被传递到主框架101。即,可以说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与主框架101间接接触。
测色装置的其它结构
以下,对除了快门单元110以外的测色装置1的其它结构进行说明。
在图23中,用双点划线表示从Z轴方向观察时的电池17的轮廓,另外用虚线表示光学滤波器设备3、PD基板5、无线通信部13、电池控制基板70以及受光部基板8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Z轴方向观察,电池控制基板70的轮廓和受光部基板80的轮廓除了-Y方向端部以外均一致,在-Y方向端部,受光部基板80的轮廓位于比电池控制基板70的轮廓稍靠+Y方向的位置。
在此,如上所述,光学滤波器设备3以及PD基板5构成处理入射光的入射光处理部2。然后,如图23所示,从Z轴方向观察时,入射光处理部2和电池17具有重叠的部位。
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从Z轴方向观察时,入射光处理部2收入到电池17的区域内。此外,构成入射光处理部2的带通滤波器7(参照图20、图21)虽然在图23中省略了图示,但是根据图20以及图21可知,从Z轴方向观察时收入PD基板5的区域内。
这样,由于从Z轴方向观察时,入射光处理部2和电池17具有重叠的部位,因此与将入射光处理部2和电池17在与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即水平方向上排列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与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即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上的装置尺寸、即水平方向上的装置尺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从Z轴方向观察时,入射光处理部2、即光学滤波器设备3和PD基板5收入电池17的区域内,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水平方向上的装置尺寸。
另外,在图24中,取代图23所示的电池17的轮廓而示出保持电池17的电池保持部100a(参照图7、图14)的轮廓。即,在电池保持部100a的观点中也同样,从Z轴方向观察时,入射光处理部2和电池保持部100a具有重叠的部位,因此与将入射光处理部2和电池保持部100a在与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即水平方向上排列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水平方向上的装置尺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学滤波器设备3以及PD基板5、即入射光处理部2从Z轴方向观察时收入电池17或者电池保持部100a的区域内,但是入射光处理部2的一部分也可以从电池17或者电池保持部100a的区域偏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从Z轴方向观察时,电池17收入受光部基板80的X轴方向的区域内。另外,电池17的+Y方向端部位于比受光部基板80的+Y方向端部靠内侧,然后,电池17的-Y方向端部比受光部基板80的-Y方向端部稍微突出。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从Z轴方向观察时,电池17完全收入受光部基板80的区域内。通过这样构成,能够进一步抑制水平方向上的装置尺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从Z轴方向观察时,显示部15和受光部基板80具有重叠的部位。
另外,测色装置1具备:受光部基板80,具备入射光处理部2;面板基板65,供LCD67连接;电池控制基板70,供电池17连接;以及发光部基板85,具备发出测定用的光的发光部9。
然后,如图8所示,在Z轴方向上从装置主体50的底面50f朝向上表面50e依次重叠地配置有发光部基板85、受光部基板80以及面板基板65。
另外,在Z轴方向上从装置主体50的底面50f朝向上表面50e依次重叠地配置有电池控制基板70、电池17以及面板基板65。
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Z轴方向上从装置主体50的底面50f朝向上表面50e依次重叠配置有发光部基板85、受光部基板80、电池控制基板70、电池17以及面板基板65。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与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即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即水平方向上的装置尺寸。
此外,也可以不设置电池控制基板70而将搭载于电池控制基板70的电子元件适当地配置于面板基板65、受光部基板80。
另外,以沿Z轴方向重叠的方式设置的结构也可以是发光部基板85、受光部基板80、电池控制基板70、电池17以及面板基板65中的任意两个或者三个以上的组合。
另外,电池17呈沿作为装置的长度方向的Y轴方向延伸的形状,如图20所示,电池17的+Y方向上的端部、即第一端部17a与主框体51的前方内壁面51e对置。另外,电池17的-Y方向上的端部、即第二端部17b与主框体51的后方内壁面51f对置。即,电池17的Y轴方向上的两端部与主框体51的Y轴方向上的侧壁内表面对置。
由此,与在Y轴方向上偏向地配置电池17的结构相比,装置主体50的Y轴方向上的重量平衡优异,装置的操作性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1、图22所示,由于电池17在X轴方向上也位于装置的中心位置,因此装置主体50的X轴方向上的重量平衡也优异。
另外,如参照图3、图4、图21以及图22说明的那样,在装置主体50的右侧面50b和左侧面50c,构成把持部50g的凹部51g形成于主框体51,构成为用户能够容易且可靠地把持装置主体50。在此,在图22、图25中,箭头Za所示的范围是Z轴方向上的凹部51g的形成范围,然后,如图25所示,凹部51g和电池17具有从X轴方向观察时重叠的部位。
由此,成为作为重物的电池17接近把持位置的结构,装置的操作性提高。
另外,如图22所示,在主框体51的右壁部51b和左壁部51c中,从凹部51g到底面50f侧、即-Z方向上的部位在X轴方向上位于与LCD67的一部分相同的位置。右壁部51b和左壁部51c的、从凹部51g朝向-Z方向的部位是从附图标记Z4所示的位置朝向-Z方向的部位。由此,如图26所示,右壁部51b和左壁部51c的、从凹部51g朝向-Z方向的部位具有从Z轴方向观察时与LCD67重叠的部位。由此,如图22所示,能够实现从凹部51g到-Z方向上的装置部位的、X轴方向上的小型化。
另外,如图23所示,测色装置1具有从Z轴方向观察时开口部21a和操作部14重叠的部位。由此,在用户将开口部21a与测定对象200(参照图1)的测定部位对位时,能够以操作部14的位置为基础进行对位,即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开口部21a与测定部位对位。
特别是测色装置1构成为手持式,如图27所示,在用户用指尖Fs对操作部14进行操作时,指尖Fa的位置与开口部21a的位置接近,因此容易直观地判断开口部21a的位置。
另外,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从Z轴方向观察时,开口部21a的中心位置与确定按钮54的中心位置一致。
由此,能够更准确地使开口部21a与测定部位对位。
另外,如图5所示,确定按钮54从Z轴方向观察时呈圆形状,在确定按钮54的周围配置有用于选择各种项目的十字按钮60。然后,在十字按钮60上以从确定按钮54的中心位置向外侧放射的方式设置有标记线。该标记线由垂直线58a、58b和水平线58c、58d构成。
由此,在观察装置的上表面50e时,容易掌握开口部21a的中心位置。
另外,操作部14构成为在上表面50e具备电源按钮55以及测定所涉及的全部按钮。由此,能够容易地目视确认电源按钮55以及测定所涉及的全部按钮,能够容易地进行装置的操作。
另外,包括操作部14在内的上表面50e形成为平坦状。由此,即使在以上表面50e朝下的方式载置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载置。
另外,如图28所示,从Z轴方向观察时,面板基板65和电池17具有重叠的部位。在图28中取代图23所示的电池控制基板70以及受光部基板80的轮廓而示出了面板基板65的轮廓。由于从Z轴方向观察时面板基板65和电池17具有重叠的部位,因此与将面板基板65和电池17在X轴方向或者Y轴方向、即水平方向上排列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水平方向上的装置尺寸。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从Z轴方向观察时,电池17收入面板基板65的区域内。通过这样构成,能够进一步抑制水平方向上的装置尺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Z轴方向观察时,无线通信部13收入电池17的区域内。但是,无线通信部13的一部分也可以位于电池17的区域内、或者无线通信部13的整体也可以位于电池17的区域外。
另外,在图29中取代图28所示的电池17的轮廓而示出了保持电池17的电池保持部100a(参照图7、图14)的轮廓。即,在电池保持部100a的观点上也同样,从Z轴方向观察时,面板基板65和电池保持部100a具有重叠的部位,因此,与将面板基板65和电池保持部100a在与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即水平方向上排列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水平方向上的装置尺寸。
另外,如图7所示,无线通信部13设置于面板基板65的下表面,并且在面板基板65被面板基板支承部101b支承的状态下,无线通信部13成为配置于电池保持部100a的内侧的状态。这样,通过利用电池保持部100a的内侧配置无线通信部13,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在此,存在有来自电池保持部100a的散热对无线通信部13造成不良影响的隐患,但是在电池保持部100a形成有缺口部100b(也参照图14),无线通信部13配置于面向缺口部100b的位置。即,当从-X方向观察电池保持部100a时,无线通信部13经由缺口部100b露出。由此,能够抑制来自电池保持部100a的散热对无线通信部13造成不良影响。
接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电池17在Z轴方向上设置于操作部14与入射光处理部2之间。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射光处理部2构成为具备光学滤波器设备3以及PD基板5。在图20中,附图标记Z1所示的位置是入射光处理部2中的位于最靠+Z方向的PD基板5的、最靠+Z方向的位置。另外,附图标记Z3所示的位置是构成操作部14的部位的最靠-Z方向的位置,具体而言是各接点(在图20中为附图标记54a、61a、62a)的Z方向位置。然后,附图标记Z2所示的位置是位置Z1与位置Z3的中间位置。
在此,电池17在内部具备热敏电阻18。热敏电阻18是温度检测部的一个例子,MCU10(参照图1)在由热敏电阻18获取到的电池17的内部温度超过预先确定的允许温度时,切断从电池17朝向各构成部位的电力供给。
然后,热敏电阻18在Z轴方向上位于比位置Z2更靠+Z方向的位置,即配置在比入射光处理部2更靠近操作部14的位置。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射光处理部2是测色装置1的构成部位中的、被供给的电力的一部分被转换为热的部位之一,是该发热对基于热敏电阻18的温度检测造成不良影响的部位。在入射光处理部2中,特别是PD基板5中的发热变得显著。然而,由于热敏电阻18配置于比入射光处理部2更靠近操作部14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在入射光处理部2产生的热对热敏电阻18造成的不良影响,能够更恰当地检测电池17的温度。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框架组件100具备呈包围电池17的形状的电池保持部100a(参照图7),因此从电池17产生的热通过电池保持部100a良好地散热。
另外,热敏电阻18以及入射光处理部2设置于主体组件1a(参照图7)的、Y轴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即靠+Y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靠+Y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是指位于比主体组件1a的Y轴方向的中间位置靠+Y方向的位置。然后,在主体组件1a的、Y轴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即靠+Y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具备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有线通信的连接部、即有线IF12。然后,在Z轴方向上,有线IF12位于热敏电阻18与入射光处理部2之间。
在此,由于有线IF12设置于开口部的内侧(参照图3),因此在有线IF12的周边促进从装置内部朝向外部的散热。然后,如图20所示,在Z轴方向上,有线IF12位于热敏电阻18与入射光处理部2之间,因此在入射光处理部2产生的热在到达热敏电阻18之前从有线IF12向装置外部散热。由此,能够抑制在入射光处理部2产生的热对热敏电阻18造成的不良影响。
另外,如图20所示,显示部15和操作部14沿Y轴方向配置,热敏电阻18在Y轴方向上配置于操作部14的区域内。即,构成显示部15的LCD67与操作部14相比,发热相对容易地变得显著,但是在如上述那样沿Y轴方向配置有显示部15和操作部14的结构中,热敏电阻18在Y轴方向上配置于操作部14的区域内,因此能够抑制在LCD67产生的热对热敏电阻18造成的不良影响。
另外,如图7、图14、图15所示,测色装置1具备受光部基板80以及发光部基板85,并且具备由金属材料形成的框架组件100。框架组件100具备:主框架101,构成装置的基底;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保持受光部基板80;以及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保持发光部基板85。然后,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以及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与主框架101直接或者间接接触。
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框架组件100的各框架如上述那样由铝形成。然后,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如上述那样与主框架101直接接触,另外,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经由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与主框架101间接接触。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在受光部基板80以及发光部基板85产生的热传递到框架组件100的整体而导致温度在装置内部局部地上升,能够抑制对测色结果等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与主框架101间接接触,但是也可以与主框架101直接接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与主框架101直接接触,但是也可以与主框架101间接接触。
此外,在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或者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经由其它构件与主框架101间接接触的情况下,优选上述其它构件是金属材料等导热性优异的构件。
另外,如图18所示,由于主框架101具有沿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延伸的框架面,换言之,具有构成在Y-Z平面上较宽的框架面的主板部101a,因此主框架101的表面积增大,散热效率提高。
另外,由于框架组件100具备一边参照图7一边如上述那样呈包围电池17的形状的电池保持部100a,因此从电池17产生的热传递到电池保持部100a,并经由主框架101以及电池保持框架102高效地散热。
另外,电池保持部100a具有:作为第一壁部的电池支承部102a,从下方支承电池17;以及作为第二壁部的面板基板支承部101b,与电池支承部102a对置,形成电池保持部100a的上表面侧的壁部。另外,电池保持部100a具有:作为第三壁部的副板部101c,在X轴方向上夹着电池17而设置;以及作为第四壁部的第二框架部102c。通过这样的结构,从电池17产生的热被高效地散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面板基板65以及电池控制基板70与主框架101直接接触,因此从面板基板65以及电池控制基板70产生的热传递到主框架101而被良好地散热。
此外,面板基板65、电池控制基板70也可以是经由其它构件与主框架101间接接触的结构。在此,所述其它构件优选为金属材料等导热性优异的构件。
快门单元的结构
接下来,对设置于装置主体50的底部的快门单元110进行说明。如图30~图34所示,快门单元110是具备快门保持构件111、快门构件112、连杆构件113而构成的单元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快门保持构件111、快门构件112以及连杆构件113由树脂材料形成。
连杆构件113经由具有与X轴方向平行的中心轴线的连结轴114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快门保持构件111连结。在快门保持构件111的、+X方向和-X方向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引导轴121以及第二引导轴122。另外,在连杆构件113的、+X方向和-X方向的侧面设置有第三引导轴123。
在开口部形成构件21的、+X方向上的端部和-X方向上的端部,如图32、图33以及图35所示,沿Y轴方向形成有第一下引导部21c、第二下引导部21d以及第三下引导部21e。其中,第一下引导部21c以及第二下引导部21d形成为-Y方向上的端部朝向-Y方向且向+Z方向弯曲的形状。另外,第三下引导部21e形成为朝向-Y方向且稍微朝向-Z方向的倾斜状。
在底部框体53的、+X方向上的端部和-X方向上的端部,如图35所示,以在与上述第一下引导部21c之间夹着第一引导轴121的方式形成有第一上引导部53c。此外,图35表示位于+X方向上的端部的第一上引导部53c。
同样地,在底部框体53中的、+X方向上的端部和-X方向上的端部,以在与上述第二下引导部21d之间夹着第二引导轴122的方式形成有第二上引导部53d。此外,图35表示位于+X方向上的端部的第二上引导部53d。
另外,同样地,在底部框体53的、+X方向上的端部和-X方向上的端部,以在与上述第三下引导部21e之间夹着第三引导轴123的方式形成有第三上引导部53e。此外,图35表示位于+X方向上的端部的第三上引导部53e。
这样,第一引导轴121、第二引导轴122以及第三引导轴123成为沿Z轴方向被夹在开口部形成构件21与底部框体53之间的状态,沿Y轴方向被开口部形成构件21和底部框体53导向。
其中,由于第一引导轴121和第二引导轴122设置于快门保持构件111,因此快门保持构件111的移动轨迹由第一下引导部21c和第一上引导部53c、以及第二下引导部21d和第二上引导部53d规定。
另外,由于第三引导轴123设置于连杆构件113,因此连杆构件113的移动轨迹由第三下引导部21e和第三上引导部53e、以及快门保持构件111中的连结轴114规定。
此外,快门单元110的+Y方向上的移动限度、即封闭位置是通过第一引导轴121与形成于底部框体53的移动限制部53f抵接来限定的。另外,快门单元110的-Y方向上的移动限度、即开放位置是通过第一引导轴121与形成于开口部形成构件21的移动限制部21f抵接来限定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引导轴122以及第三引导轴123未限定快门单元110在Y方向上的移动限度。
接下来,如图31、图33、图34、图36以及图37所示,用附图标记21g表示在开口部形成构件21中形成有开口部21a的部位的-Z方向上的面。以下,将其称为快门对置面21g。快门对置面21g是在俯视时呈圆环形状的平坦的面。
如图34所示,快门对置面21g位于比底面50f稍靠+Z方向的位置,即与底面50f相比不会更向-Z方向突出。然后,如图34所示,位于封闭位置的快门单元110中的快门保持构件111从底面50f向-Z方向突出。
另外,位于封闭位置的快门单元110中的连杆构件113至少不从快门保持构件111向-Z方向突出,另外,大部分不从底面50f突出。
如图35所示,由于快门保持构件111的移动轨迹由第一下引导部21c和第一上引导部53c、以及第二下引导部21d和第二上引导部53d限定,因此在快门保持构件111从封闭位置朝向开放位置移动的情况下,从图35可知,一边向-Y方向位移,一边在位移的后半段向+Z方向大幅移动。由此,在快门单元110位于开放位置的情况下,如图31、图20所示,快门保持构件111成为不从底面50f向-Z方向突出的状态。
当快门保持构件111在+Z方向上移动时,与此相伴地,连杆构件113经由连接轴114如从图36到图37的变化所示那样相对于快门保持构件111旋转。然后,在快门单元110位于开放位置时,如图37所示,连杆构件113也不会比快门保持构件111更向-Z方向突出。另外,在快门单元110位于开放位置的情况下,连杆构件113如图20所示成为整体不从底面50f向-Z方向突出的状态。
接着,如图15所示,在底部框架105上沿X轴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轴承部105c。然后,如图32、图34、图36、图37所示,在该轴承部105c轴支承有弹簧挂轴115。然后,作为弹簧构件的一个例子的扭簧117的一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固定于该弹簧挂轴115。扭簧117的一端的顶端部以能够供弹簧挂轴115通过的方式形成为螺旋状。
然后,该扭簧117的另一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固定于设置于连杆构件113的第三引导轴123。扭簧117的另一端的顶端部以能够通过第三引导轴123的方式形成为螺旋状。
由此,扭簧117能够在Y-Z平面上旋转,换言之,能够发生姿态变化。
在快门单元110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如图34所示,扭簧117对第三引导轴123、即快门单元110施加的外力F包含-Z方向成分和+Y方向成分。由此,扭簧117如箭头Fy所示,将快门单元110向+Y方向按压,即,将快门单元110向封闭位置按压,由此,快门单元110被保持在封闭位置。
图36示出了快门单元110从封闭位置沿-Y方向移动了规定量的状态。在扭簧117按压快门单元110的按压力F中,+Y方向成分随着快门单元110从封闭位置向后述的中立位置位移而减少,最终Y轴方向上的分力成为零,仅成为-Z方向上的成分。此时,扭簧117处于不向+Y方向以及-Y方向中的任一方按压快门单元110的状态。以下,将该状态下的快门单元110的位置称为中立位置。
当然,在快门单元110从开放位置向中立位置位移的情况下也同样,按压力F的Y轴方向成分减少,最终成为零。
当快门单元110从中立位置向-Y方向位移、即朝向开放位置位移时,扭簧117按压快门单元110的按压力F包含-Y方向成分,该-Y方向成分随着快门单元110朝向开放位置位移而变大。由此,如图37所示,在快门单元110位于开放位置的情况下,扭簧117按压快门单元110的按压力F包含-Y方向成分的按压力Fy,快门单元110被保持在开放位置。
接着,在快门保持构件111的+Z方向侧设置有快门构件112。如图34、图36、图37、图39所示,在快门构件112的-Z方向侧形成有圆筒部112e。在快门保持构件111形成有容纳圆筒部112e的凹部111c(也参照图40)。
另外,如图43所示,在快门构件112的+Z方向侧设置有成为反射基准面的白色板125。白色板125是为了获取反射基准值而以反射率接近100%的方式呈现白色。
白色板125位于快门构件112的平面方向、即X-Y平面中的中心区域。在此,白色板125位于快门构件112的平面方向上的中心区域是指,在白色板125的范围内包含快门构件112的平面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快门构件112的平面方向上的中心位置是快门构件112的Y轴方向以及X轴方向的中心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大致与光轴CL一致、或者至少位于光轴CL的附近。
快门构件112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快门保持构件111在Z轴方向上、即相对于开口部21a接近以及远离的方向上位移。
更详细而言,如图38以及图39所示,在快门构件112的+X方向和-X方向的侧面,在Y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突出部112d。另一方面,在快门保持构件111的+X方向和-X方向的侧面,在Y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容纳突出部112d的开口部111b。
开口部111b的Z轴方向上的大小比突出部112d的Z轴方向上的大小大,由此,突出部112d能够在进入开口部111b的状态下沿Z轴方向移动。由此,快门构件112在快门保持构件111中被保持为能够沿Z轴方向移动。
如图40所示,在快门保持构件111设置有作为将快门构件112朝向+Z方向、即开口部21a按压的按压构件的板簧118。板簧118具备多个按压快门构件112的按压部,具体而言,具备三个按压部118a。多个按压部118a在沿开口部21a的周围的位置以大致等间隔的方式配置。
在快门单元110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如图34所示,在快门构件112中与快门对置面21g对置的接触面112a通过板簧118的按压力而紧贴于快门对置面21g。接触面112a以沿开口部21a的周围、即快门对置面21g的方式呈圆环形状(参照图43)。通过使接触面112a与快门对置面21g抵接,开口部21a被封闭,能够抑制尘埃等经由开口部21a进入装置内部。
接下来,如图31、图33、图41、图42所示,相对于快门对置面21g在X轴方向上的两侧沿Y轴方向形成有第一突出肋21b。第一突出肋21b是从开口部形成构件21向-Z方向突出的肋。
另外,如图43所示,在快门构件112上,相对于接触面112a在X轴方向上的两侧沿Y轴方向形成有第二突出肋112b。第二突出肋112b是从快门构件112朝向开口部形成构件21突出的肋。
第二突出肋112b形成于能够与第一突出肋21b抵接的位置,如图41所示,在快门单元110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第二突出肋112b相对于第一突出肋21b位于+Y方向,不与第一突出肋21b抵接。
在第二突出肋112b的-Y方向端部形成有朝向-Y方向且朝向-Z方向的倾斜面112c。另外,在第一突出肋21b的+Y方向端部形成有朝向+Y方向且朝向+Z方向的倾斜面21h。在快门单元110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倾斜面112c与倾斜面21h对置。
当快门单元110从该状态起朝向开放位置位移时,第二突出肋112b与第一突出肋21b抵接,如图41至图42的变化所示,第二突出肋112b成为与第一突出肋21b在Z轴方向上重叠的状态。由此,快门构件112克服板簧118的按压力而向-Z方向移动,如图36所示,在快门对置面21g与接触面112a之间形成间隙。
这样,第一突出肋21b和第二突出肋112b构成在位于封闭位置的快门单元110朝向开放位置位移时使快门构件112向快门构件112与开口部形成构件21远离的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119。
其结果是,能够使快门对置面21g的磨损成为最小限度。
接着,如图43~图45所示,在快门构件112上形成有窗部112f,被设置为磁铁127经由该窗部112f露出。磁铁127被粘接材料或者双面胶带固定于快门保持构件111。
然后,在发光部基板85的下表面设置有磁传感器128。
在快门单元110位于开放位置的情况下,如图44所示,磁铁127位于与磁传感器128在Y轴方向上重叠的位置。该状态成为磁铁127与磁传感器128的直线距离最短的状态。
与此相对地,在快门单元110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如图45所示,与位于开放位置的情况相比,磁铁127与磁传感器128的直线距离变长。该状态成为磁铁127与磁传感器128的直线距离最长的状态。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将磁传感器128配置于远离开口部21a的位置,能够抑制因在开口部21a附近配置磁传感器128而导致的装置的大型化。
磁传感器128是根据磁的强度而使检测信号发生变化的磁传感器,在快门单元110位于开放位置的情况下,对MCU10(参照图1)发送高(High)的检测信号。另外,在快门单元110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磁传感器128向MCU10(参照图1)发送低(Low)的检测信号。即,磁传感器128是根据快门单元110的位移而使检测信号发生变化的检测机构。
由此,MCU10能够检测快门单元110是位于封闭位置还是位于开放位置。
如以上那样,快门单元110构成为具备:快门构件112,在位于封闭位置时封闭开口部21a;快门保持构件111,以快门构件112能够向相对于开口部21a接近以及远离的方向位移的方式保持快门构件112;以及作为按压构件的一个例子的板簧118,将快门构件112朝向开口部21a按压。
由此,即使产生元件的制造误差、组装误差、或者伴随使用的磨损等,也能够抑制因快门构件112被朝向开口部21a按压而在快门构件112与开口部21a之间产生间隙。其结果是,能够良好地抑制尘埃等朝向开口部21a的侵入。
另外,由于板簧118在多个按压部118a、即沿开口部21a的周围的多个位置按压快门构件112,因此能够抑制快门构件112被偏向开口部21a的特定位置地按压,能够利用快门构件112良好地封闭开口部21a。
另外,设置有移动机构119,其在位于封闭位置的快门单元110朝向开放位置位移时,使快门构件112向快门构件112与开口部形成构件21远离的方向移动。因而,能够抑制开口部形成构件21中的、形成开口部21a的部位、即快门对置面21g与快门构件112中的封闭开口部21a的部位、即接触面112a的磨损。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开口部21a与快门构件112之间产生间隙而导致尘埃等进入的隐患。
另外,移动机构119构成为具备:第一突出肋21b,形成于开口部形成构件21,朝向快门构件112突出;以及第二突出肋112b,形成于快门构件112,朝向开口部形成构件21突出。然后,在快门单元110位于封闭位置时,第一突出肋21b与第二突出肋112b位于非接触状态,在位于封闭位置的快门单元110朝向开放位置位移时,第二突出肋112b越上第一突出肋21b,从而快门构件112向与开口部形成构件21远离的方向移动。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低成本地构成移动机构119。
另外,快门单元110具备连杆构件113,该连杆构件113位于比快门保持构件111靠开放位置侧,并且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快门保持构件111连结。快门保持构件111成为在快门单元110位于封闭位置时从底面50f突出、且在快门单元110位于开放位置时不从底面50f突出的状态。连杆构件113通过与快门保持构件111相对地旋转而与快门单元110的位置无关地维持与快门保持构件111相比不会进一步从底面50f突出的状态。
由此,与快门保持构件111和连杆构件113成为一体的结构相比,特别是能够实现快门单元110位于封闭位置时的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具备扭簧117,其将连杆构件113朝向开放位置以及封闭位置按压,扭簧117根据快门单元110的位移而改变姿态。由此,在快门单元110位于比中立位置靠封闭位置侧时,扭簧117将连杆构件113朝向封闭位置按压(参照图34)。另外,在快门单元110位于比中立位置靠开放位置侧时,扭簧117将连杆构件113朝向开放位置按压(参照图36、图37)。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低成本地构成将快门单元110维持在封闭位置和开放位置的机构。
此外,图46示意性地表示快门单元110的位置,位置Ya1表示快门单元110的封闭位置,位置Ya2表示开放位置,位置Yac表示中立位置。附图标记A1表示封闭位置Ya1与中立位置Yac之间的快门单元110的移动范围,附图标记A2表示开放位置Ya2与中立位置Yac之间的快门单元110的移动范围。
在此,因参照图35说明的第一引导轴121、第二引导轴122以及第三引导轴123与开口部形成构件21以及底部框体53之间的摩擦等,即使快门单元110位于比中立位置Yac稍靠封闭位置Ya1侧,也存在有快门单元110不移动而维持停止的状态的情况。同样地,即使快门单元110位于比中立位置Yac稍靠开放位置Ya2侧,也存在有快门单元110不移动而维持停止的状态的情况。
在图46中,由范围K表示的范围是像这样维持快门单元110停止的状态的区域。以下,将其称为快门单元110的停止区域K。
接着,如上所述,在快门构件112中的面向开口部21a的位置,设置有形成作为反射率的基准的反射基准面的白色板125。
然后,由于具有利用板簧118将快门构件112朝向开口部21a按压的结构,因此白色板125的位置、朝向难以产生偏差,能够得到恰当的基准值。
此外,快门单元110以及与其相关的结构能够如图47~图50所示那样变形。此外,对与在图47~图50中已经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下避免重复的说明。
在图47以及图48中,快门单元110A包括快门保持构件111A、连杆构件113A以及第二连杆构件130而构成。快门保持构件111A与连杆构件113A经由连结轴114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连杆构件113A与第二连杆构件130经由第二连结轴131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
在开口部形成构件21A轴支承有与X轴方向平行的旋转轴132,第二连杆构件130被设置为能够以该旋转轴132为中心在Y-Z平面上旋转。在开口部形成构件21A上,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扭簧133。扭簧133的一端能够旋转地卡挂于开口部形成构件21A的一部分,扭簧133的另一端卡挂于第二连杆构件130。
图47示出了快门单元110A位于封闭位置的状态,图48示出了快门单元110A位于开放位置的状态。如从图47到图48的变化或者从图48到图47的变化所示,随着快门单元110A的位移,快门保持构件111A和连杆构件113A相对旋转,另外连杆构件113A和第二连杆构件130相对旋转。
此时,扭簧133与上述扭簧117(参照图32)同样地发生姿态变化。由此,在快门单元110A位于封闭位置与中立位置之间的情况下,扭簧133将快门单元110A朝向封闭位置按压。另外,在快门单元110A位于开放位置与中立位置之间的情况下,扭簧133将快门单元110A朝向开放位置按压。
接下来,在图49以及图50中,快门单元110B构成为具备快门保持构件111B和连杆构件113B。快门保持构件111B与连杆构件113B经由第一连结部140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
在连杆构件113B形成有沿X轴方向延伸的第二连结部141。连结构件142以能够沿X轴方向滑动的方式嵌合于第二连结部141。
在开口部形成构件21B一体地形成有旋转轴144,在旋转轴144以能够在X-Y平面上旋转的方式设置有臂构件143。臂构件143和连结构件142经由具有与Z轴方向平行的中心轴线的连杆轴143a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然后,相对于臂构件143在+Z方向上设置有在开口部形成构件21B与臂构件143之间产生弹簧力的未图示的扭簧。
图49示出了快门单元110B位于封闭位置的状态,图50示出了快门单元110B位于开放位置的状态。如从图49到图50的变化或者从图50到图49的变化所示,随着快门单元110B的位移,快门保持构件111B和连杆构件113B相对旋转。
另外,臂构件143旋转,与此相伴地,臂构件143和连结构件142相对旋转。此时,连结构件142在第二连结部141沿X轴方向滑动。
随着臂构件143的旋转,相对于臂构件143位于+Z方向的未图示的扭簧发生姿态变化。由此,在快门单元110B位于封闭位置与中立位置之间的情况下,扭簧将快门单元110B朝向封闭位置按压。另外,在快门单元110B位于开放位置与中立位置之间的情况下,扭簧将快门单元110B朝向开放位置按压。
快门单元110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结构能够如以上那样变形。
接下来,如上所述,测色装置1具备根据快门单元110的位移而使检测信号发生变化的磁传感器128。由此,能够掌握快门单元110的位置,能够进行与快门单元110的位置相应的恰当的控制。
另外,由于磁传感器128是根据磁的强度而使检测信号发生变化的传感器,因此无需如光学传感器那样专门设置用于使检测光透过的开口等,能够避免伴随多余的开口的形成的装置的气密性的降低。
但是,作为用于检测快门单元110的位置的检测机构,也可以使用光学传感器、静电电容型接近传感器、感应式接近传感器等其它方式的非接触式传感器、或者接触式的传感器。
以下,参照图51~图53对从磁传感器128接收检测信号的控制部、即MCU10(参照图1)所进行的控制进行说明。
在图51中,当电源按钮55(参照图5等)在电源接通的状态下被按下时、即当接收到装置的电源断开指令时(在步骤S101中为“是”),只要快门单元110位于封闭位置(在步骤S102中为“是”),则MCU10向装置的电源断开处理转移(步骤S103)。
与此相对地,只要快门单元110位于开放位置(在步骤S102中为“否”),则暂停朝向电源断开的转移。然后,在本实施例中,使显示部15(参照图5等)显示快门单元110位于开放位置的主旨的警报(步骤S104)。
由此,在快门单元110位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装置不会断开电源,能够抑制在装置断开电源的状态下尘埃等经由开口部21a侵入装置内部。
另外,由于使显示部15显示快门单元110位于开放位置的主旨的警报,因此可用性提高。此外,快门单元110位于开放位置主旨的警告例如可以是“快门已打开。请关闭”等的消息显示。
接着,在图52中,MCU10在判断为是利用白色板125(参照图43等)获取基准值的时机时(在步骤S201中为“是”),判断快门单元110是否位于封闭位置(步骤S202)。其结果是,只要快门单元110位于封闭位置(步骤S202中为“是”),则执行基准值的获取处理(步骤S203)。与此相对地,只要快门单元110位于开放位置(步骤S202中为“否”),则暂停基准值的获取。此外,在该情况下,在本实施例中,使显示部15(参照图5等)显示快门单元110位于开放位置的主旨的警报(步骤S204)。由此,能够使用白色板125恰当地获取基准值。
此外,获取基准值的时机例如能够列举电源按钮55(参照图5等)从电源断开的状态起被按下时、即接收到装置的电源接通指令时、在装置的电源接通状态下经过了预先确定的时间时等。
接着,在图53中,在确定按钮54(参照图5等)被按下时、即在接收到测色的执行指令时(在步骤S301中为“是”),只要快门单元110位于开放位置(在步骤S302中为“是”),则MCU10执行测色处理(步骤S303)。
与此相对地,只要快门单元110位于封闭位置(在步骤S302中为“否”),则暂停朝向电源断开的转移。然后,在本实施例中,使显示部15(参照图5等)显示快门单元110位于封闭位置的主旨的警报(步骤S304)。通过这样的控制,能够获取恰当的测色值。
此外,也可以在接收到测色的执行指令时(在步骤S301中为“是”),只要快门单元110位于开放位置(在步骤S302中为“是”),则执行测色处理(步骤S303),只要快门单元110位于封闭位置(在步骤S302中为“否”),则在使用白色板125获取了基准值之后,向步骤S304的处理转移。
另外,在图46中,在快门单元110的位移区域(A1+A2)中磁传感器128发送表示快门单元110的封闭位置的检测信号的区域B1被设定为从中立位置Yac向封闭位置Ya1侧设置余量M。此外,在图46中,位置Ybc表示磁传感器128的检测信号的切换位置,在区域B1中发送表示快门单元110位于封闭位置的检测信号,在区域B2中发送表示快门单元110位于开放位置的检测信号。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区域B1设定在比上述快门单元110的停止区域K更靠封闭位置Ya1侧。
由此,在磁传感器128发送表示快门单元110的封闭位置的检测信号的情况下,快门单元110可靠地位于封闭位置。由此,不存在尽管快门单元110位于中途的位置却判断为位于封闭位置的隐患,进而能够可靠地进行使用了白色板125的基准值的获取。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说明的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这些变形当然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测色装置1内置有电池17,但是也可以构成为电池17能够拆卸,即,也可以构成为作为测色装置1不内置电池17。另外,在该情况下,电池17也可以是不进行反复的充放电的一次电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射光处理部2构成为具备光学滤波器设备3和受光部4,光学滤波器设备3是使入射的光中的规定波长成分透过的波长可变型的法布里-珀罗标准具,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作为分光方法,也可以使用利用了衍射光栅的分光方法。另外,作为测色原理,也可以是采用了直接测定成为色彩的基础的三个刺激值的刺激值直读法的装置结构。
另外,作为发光部9所使用的发光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LED,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氙灯。

Claims (10)

1.一种测色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开口部形成构件,是形成有用于将从测定对象到达的光取入到装置内部的开口部的构件,配置于装置的测定时的底面;
入射光处理部,对通过所述开口部入射的光进行处理;以及
电池,对所述入射光处理部供给电力,
从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入射光处理部和所述电池具有重叠的部位,所述第一方向是与所述底面以及作为相对于所述底面为相反侧的面的具有显示部的上表面交叉的铅垂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色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入射光处理部收入到所述电池的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测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入射光处理部具备:
波长可变型的光学滤波器,使入射的光中的规定波长成分透过;以及
受光部,接收透过了所述光学滤波器的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测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滤波器是法布里-珀罗标准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色装置具备:
第一电路基板,具备所述入射光处理部;
第二电路基板,与位于所述上表面并且进行各种显示的显示部连接;
第三电路基板,与所述电池连接;以及
第四电路基板,具备发出测定用的光的发光部,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从所述底面朝向所述上表面依次重叠地配置有所述第四电路基板、所述第一电路基板以及所述第二电路基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色装置具备:
第一电路基板,具备所述入射光处理部;
第二电路基板,与位于所述上表面并且进行各种显示的显示部连接;
第三电路基板,与所述电池连接;以及
第四电路基板,具备发出测定用的光的发光部,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从所述底面朝向所述上表面依次重叠地配置有所述第三电路基板、所述电池以及所述第二电路基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测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形成为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形状,所述第二方向是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且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成为装置的长度方向,
所述电池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部与形成装置的外轮廓的框体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侧壁内表面对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测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在第三方向上的侧壁具备把持用的凹部,所述第三方向是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且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成为装置的短边方向,
从所述第三方向观察时,所述电池和所述凹部具有重叠的部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测色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框体的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侧壁中的从所述凹部到所述底面侧的部位和所述显示部具有重叠的部位。
10.一种测色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开口部形成构件,是形成有用于将从测定对象到达的光取入到装置内部的开口部的构件,配置于装置的测定时的底面;
入射光处理部,对通过所述开口部入射的光进行处理;以及
电池保持部,保持对所述入射光处理部供给电力的电池,
从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入射光处理部和所述电池保持部具有重叠的部位,所述第一方向是与所述底面以及作为相对于所述底面为相反侧的面的具有显示部的上表面交叉的铅垂方向。
CN202111325785.6A 2020-11-12 2021-11-10 测色装置 Pending CN11448594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88423 2020-11-12
JP2020188423A JP2022077576A (ja) 2020-11-12 2020-11-12 測色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85944A true CN114485944A (zh) 2022-05-13

Family

ID=81453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25785.6A Pending CN114485944A (zh) 2020-11-12 2021-11-10 测色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46317A1 (zh)
JP (1) JP2022077576A (zh)
CN (1) CN11448594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77753A (ja) * 2020-11-12 2022-05-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測色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43317A1 (en) * 2004-04-30 2005-11-03 Baker Douglas V Method for operating a color measurement system
CN104049293A (zh) * 2013-03-14 2014-09-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光学滤波器装置、光学模块以及电子设备
US20190025876A1 (en) * 2017-07-19 2019-01-2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0018127A (zh) * 2017-11-29 2019-07-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分光反射测定器
CN209927292U (zh) * 2019-06-13 2020-01-10 优彩环保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酯复合纤维检测用分光测色计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78625B2 (ja) * 2012-07-30 2018-0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測色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6186692B2 (ja) * 2012-10-01 2017-08-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波長可変干渉フィルター、光学フィルターデバイス、光学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JP6794660B2 (ja) * 2016-05-20 2020-12-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測定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JP7299726B2 (ja) * 2019-03-20 2023-06-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肌の色の測定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2077753A (ja) * 2020-11-12 2022-05-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測色装置
JP2022077581A (ja) * 2020-11-12 2022-05-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測色装置
JP2022077587A (ja) * 2020-11-12 2022-05-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測色装置
JP2022077600A (ja) * 2020-11-12 2022-05-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測色装置
JP2022134944A (ja) * 2021-03-04 2022-09-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測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43317A1 (en) * 2004-04-30 2005-11-03 Baker Douglas V Method for operating a color measurement system
CN104049293A (zh) * 2013-03-14 2014-09-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光学滤波器装置、光学模块以及电子设备
US20190025876A1 (en) * 2017-07-19 2019-01-2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0018127A (zh) * 2017-11-29 2019-07-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分光反射测定器
CN209927292U (zh) * 2019-06-13 2020-01-10 优彩环保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酯复合纤维检测用分光测色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77576A (ja) 2022-05-24
US20220146317A1 (en) 2022-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146316A1 (en) Color measurement apparatus
CN114485945A (zh) 测色装置
CN114485946A (zh) 测色装置
US20220283033A1 (en) Color measurement apparatus
US11927484B2 (en) Color measurement apparatus
US6369798B1 (en)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with detachable pointing device
EP1560015B1 (en) Lens meter
US20220146318A1 (en) Color measurement apparatus
CN114485944A (zh) 测色装置
EP3025646A1 (en) Biological information measuring device
JP2022077752A (ja) 測色装置
JP2022077953A (ja) 測色装置
JP2001057481A (ja) バーコードリーダ取り付け具
US20220299366A1 (en) Color measurement apparatus
US11768111B2 (en) Color measurement apparatus
JP2022143736A (ja) 測色装置
JP2022115242A (ja) 測色装置
JPH1174661A (ja) 電子機器
JP2023063641A (ja) 測色装置
EP4109919A1 (en) Operating device
CN117387764A (zh) 测定用引导件、测色系统
JPH1165743A (ja) 電子機器
JP2023064879A (ja) 測色装置
JPH1165704A (ja) 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