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70223A - 清除促炎因子和抑制t细胞活化的细胞膜包被纳米诱饵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Google Patents

清除促炎因子和抑制t细胞活化的细胞膜包被纳米诱饵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70223A
CN114470223A CN202210038633.6A CN202210038633A CN114470223A CN 114470223 A CN114470223 A CN 114470223A CN 202210038633 A CN202210038633 A CN 202210038633A CN 114470223 A CN114470223 A CN 1144702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ano
nds
prm
bait
cel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3863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70223B (zh
Inventor
殷黎晨
侯梦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003863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7022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702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7022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00876 priority patent/WO2023134122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702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702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46Ingredient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or reaction products thereof, e.g. skin, bone, milk, cotton fibre, eggshell, oxgall or plant extrac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02Inorganic compoun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30Macromolecular organic or inorganic compounds, e.g. inorganic polyphosphates
    • A61K47/3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carbomers, poly(meth)acrylates, or polyvinyl pyrrolido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30Macromolecular organic or inorganic compounds, e.g. inorganic polyphosphates
    • A61K47/3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esters, polyamino acids, polysiloxanes, polyphosphazines, copolymers of polyalkylene glycol or poloxam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30Macromolecular organic or inorganic compounds, e.g. inorganic polyphosphates
    • A61K47/36Polysaccharides; Derivatives thereof, e.g. gums, starch, alginate, dextrin, hyaluronic acid, chitosan, inulin, agar or pect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30Macromolecular organic or inorganic compounds, e.g. inorganic polyphosphates
    • A61K47/42Proteins; Polypeptides; Degradation products thereof; Derivatives thereof, e.g. albumin, gelatin or ze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9/00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 A61P19/02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for joint disorders, e.g. arthritis, arthros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9/00Non-central analgesic, antipyretic or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e.g. antirheumatic agents;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 A61P3/08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for glucose homeostasis
    • A61P3/1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for glucose homeostasis for hyperglycaemia, e.g. antidiabe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7/00Drugs for immunological or allergic disorders
    • A61P37/02Immunomodul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40/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5/00Nanobiotechnology or nanomedicine, e.g. protein engineering or drug delivery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Diabetes (AREA)
  • Rheumat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Endocri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Obesity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Botan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清除促炎因子和抑制T细胞活化的细胞膜包被纳米诱饵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具体而言,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纳米诱饵,其包括:纳米核和包被所述纳米核的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巨噬细胞细胞膜。所述纳米诱饵可为PRM NDs,其中PRM为PD‑L1表达的巨噬细胞细胞膜,PLGA为纳米核。所述纳米诱饵在治疗存在促炎因子高表达的和T细胞过度活化的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本申请中的纳米诱饵可有效地清除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中高表达的促炎因子,同时能够抑制T细胞的过度激活,并且在全身施用后具备长时间的血液循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极大的潜力。

Description

清除促炎因子和抑制T细胞活化的细胞膜包被纳米诱饵及其 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材料和医学技术领域,尤其是指清除促炎因子和抑制T细胞活化的细胞膜包被纳米诱饵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以T细胞持续激活为代表的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被破坏,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根本原因。随后失调的炎症反应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展,从而对全身器官的造成自身免疫性损害。T细胞的激活是由共刺激信号分子介导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是一种重要的共刺激信号分子,其对T细胞的激活提供抑制性信号。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组织表达的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与T细胞上的膜结合型PD-1(mPD-1)结合,传递抑制信号,从而抑制T细胞的激活,维持外周的免疫耐受。然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条件下,过度产生的游离可溶型PD-1(sPD-1)与mPD-1竞争结合PD-L1,从而导致PD-1/PD-L1抑制轴的缺失,最终导致T细胞不受控制的激活。然后,活化的CD4+T细胞在IL-6和IL-1β等促炎因子的作用下分化为T辅助细胞(Th1和Th17),这两种具有促炎症表型的CD4+T细胞亚群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主要媒介。特别是Th1细胞,其通过分泌IFN-γ以激活巨噬细胞并使其产生更多的促炎因子。Th17细胞则通过分泌TNF-α和IL-6,上调血管内皮细胞上粘附分子的表达,促进更多免疫细胞的粘附和浸润。因此,活化的CD4+T细胞及其分泌的促炎因子形成一个正向循环,不断加剧炎症反应。
在临床上,小分子免疫抑制剂被广泛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然而,它们往往有副作用,如肾脏毒性、肝脏毒性和骨髓抑制。此外,以单克隆抗体和重组细胞因子受体为代表的生物制剂也被广泛采用,它们通过与促炎因子结合来阻断炎症信号。然而,这些蛋白质药物常常受到免疫原性、水解稳定性差、成本高和重复给药后的抗体抗性的挑战。此外,这种单一靶点的方式往往不足以阻止或逆转涉及复杂遗传背景和多种促炎因子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展。因此,开发低毒性、多靶点的免疫调节药物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迫切要求。
因此,本领域中亟需研发一种新型的更安全和更有效并且可以同时抑制CD4+T细胞激活和清除促炎因子的药物以用于管理自身免疫性疾病。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清除促炎因子和抑制T细胞活化的细胞膜包被纳米诱饵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其中纳米诱饵能有效结合并清除高表达的促炎因子,同时能够抑制T细胞的活化,在全身施用后具备长时间的血液循环,在促炎因子高表达和T细胞过度活化相关疾病(尤其是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极大的潜力。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纳米诱饵,包括纳米核和包被所述纳米核的PD-L1表达的巨噬细胞细胞膜;
其中,所述纳米核选自聚合物纳米颗粒和/或无机纳米颗粒;
所述纳米核的粒径为50-200nm;
所述巨噬细胞选自天然巨噬细胞、诱导分化形成的巨噬细胞或经基因工程化改造的巨噬细胞。天然的巨噬细胞:骨髓、外周血、腹腔提取的巨噬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或者建成的巨噬细胞系RAW 264.7细胞、ANA-1细胞、J774A.1细胞和THP-1细胞等。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纳米诱饵形态为球形、立方体、圆锥形、圆柱形、棱柱形、棱锥形、或其它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所述纳米诱饵的粒径范围为1nm~10μm;进一步的,粒径范围为10nm~5μm,500nm~1μm。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合物纳米颗粒中聚合物选自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乳酸(PLA)、聚乙醇酸(PGA)、聚己酸内酯(PCL)、聚赖氨酸、聚谷氨酸、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壳聚糖和明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合物纳米颗粒中聚合物选自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乳酸(PLA)、聚乙醇酸(PGA)或聚己酸内酯(PCL)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机纳米颗粒选自由金、硅、铁和铜中任一种物质制备得到的纳米颗粒。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纳米核带负电。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纳米核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纳米沉淀法、乳化溶剂挥发法、离子凝胶法、直接溶解法、透析法、乳化法、介质研磨法、高压均质法、超临界流体法、类乳化溶剂扩散法或固态反相胶束溶液法。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巨噬细胞选自RAW 264.7细胞、人骨髓单核或人骨髓巨噬细胞,或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或外周血巨噬细胞、ANA-1细胞、J774A.1细胞和THP-1细胞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巨噬细胞选自RAW264.7细胞。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巨噬细胞经IFN-γ刺激。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巨噬细胞细胞膜表达巨噬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物选自PD-L1、LFA-1、MAC-1、IL-1R、IFN-γR、TNFR和IL-6R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巨噬细胞细胞膜维持或保留细胞膜原有的天然结构完整性(例如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或四级结构完整性)或活性(例如结合活性、受体活性、信号传导通路活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巨噬细胞细胞膜的通过巨噬细胞的裂解和组分分离得到,裂解方法包括:超声裂解、酶裂解、化学裂解、匀浆裂解和/或低渗溶胀裂解;所述组分分离包括:离心(例如逐级离心)、沉淀、过滤、磁珠、层析分离。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细胞膜与纳米核的质量比为1:100~1:0.1;进一步的,所述细胞膜与所述纳米核的质量比为1:80~1:20;进一步的,所述细胞膜与所述纳米核的质量比为1:64~1:4;进一步的,所述细胞膜与所述纳米核的质量比为1:10。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的纳米诱饵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施加外力使得PD-L1表达的巨噬细胞细胞膜包裹纳米核,形成所述纳米诱饵。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施加外力的方法选自声波法、机械共挤压、电穿孔法或加热法。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PD-L1表达的巨噬细胞细胞膜与纳米核通过共同超声实现包裹,所述超声条件:超声频率50~150W,时间1~5min。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纳米诱饵的制备方法如下所示:通过超声裂解巨噬细胞,并通过逐级离心得到细胞膜;将所得细胞膜与纳米核共同超声,得到纳米诱饵。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所述纳米诱饵具有选自下组的一个或多个如下特征:(1)具有特异性结合并清除促炎因子(TNF-α,IL-6,IL-1β,IFN-γ)的能力;(2)具有特异性结合并清除促炎因子PD-1的能力;(3)与天然巨噬细胞细胞膜包载的纳米诱饵(RMNDs)相比,具有抑制T细胞增殖的能力;(4)与空载纳米核相比,具有延长的体内半衰期(例如循环半衰期超过10小时);(5)与RM NDs相比,具有增强的炎症部位靶向能力。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药物组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包括所述的纳米诱饵,以及药学上或生理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载体包括赋形剂、崩解剂、稀释剂、润滑剂、粘合剂、湿润剂、矫味剂、助悬剂、表面活性剂和防腐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载体可含有液体,如水、盐水、甘油和乙醇。另外,这些载体中还可能存在辅助性的物质,如填充剂、崩解剂、润滑剂、助流剂、泡腾剂、润湿剂或乳化剂、矫味剂、pH缓冲物质等。通常,可将这些物质配制于无毒的、惰性的和药学上可接受的水性载体介质中,其中pH通常约为5-8,较佳地,pH约为6-8。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药物的剂型为片剂、胶囊剂、软胶囊剂、颗粒剂、丸剂、口服液、乳剂、干混悬剂、干浸膏剂或注射剂。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药物的给药途径可采用: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病灶内注射、口服、局部给药、肌内、皮内、直肠、吸入等方式。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试剂盒,所述试剂盒包括任一项所述纳米诱饵或所述的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的纳米诱饵、所述的药物组合物或所述的试剂盒在制备预防或/和治疗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I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系统性硬化病。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细胞膜包被的纳米诱饵继承了巨噬细胞的表面促炎因子受体,通过受体识别作用直接清除促炎因子,避免了潜在的不良反应。
2.细胞膜包被的纳米诱饵继承了巨噬细胞的表面PD-L1,通过受体识别作用与T细胞结合,直接抑制T细胞活化。
3.纳米核(例如PLGA)的引入限制了膜组分的流动,大大提高了纳米诱饵的血清稳定性。
4.纳米诱饵通过继承巨噬细胞的表面特异性蛋白,避免被巨噬细胞内吞,从而延长了血液循环。
5.纳米诱饵通过继承巨噬细胞的表面特异性蛋白,与炎症部位细胞表达的粘附分子结合,实现了对炎症部位的靶向和粘附。
6.相比于现行自身免疫病治疗药物,本申请的纳米诱饵具备长循环、高促炎因子中和效率、高T细胞活化抑制效率、高安全性等优势。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本发明PRM NDs纳米诱饵制备流程示意图(图1A);以及Western blot分析下RM、PRM和PRM NDs的促炎因子和PD-L1蛋白条带(图1B)。
图2:本发明透射电镜下的PRM NDs形貌。
图3:本发明PLGA、PRMNVs和PRM NDs的水合粒径及电位。
图4:本发明PRM NVs和PRM NDs在PBS中不同时间点时的粒径。
图5:本发明PRM NDs在体外吸附不同浓度促炎因子的吸附曲线。
图6:本发明PRM NDs与RM NDs作用后的相对促炎因子浓度(反映促炎因子相对去除量)。
图7:本发明PRM NDs与RM NDs作用后剩余促炎因子刺激细胞产生黏附分子(反映细胞活化程度)。
图8:本发明PRM NDs与RM NDs作用后剩余IL-1β刺激细胞凋亡。
图9:本发明PRM NDs在体外吸附不同浓度PD-1的吸附曲线。
图10:本发明PRM NDs与RM NDs作用后的相对PD-1浓度(反映PD-1相对去除量)。
图11:本发明脾脏分离的CD4+T细胞与PRM NDs或RM NDs共孵育后,细胞的活力变化。
图12:本发明脾脏分离的CD4+T细胞与PRM NDs或RM NDs共孵育后,细胞的增殖变化。
图13:本发明Western blot分析下RM、PRM和PRM NDs的MAC-1和LFA-1蛋白条带。
图14:本发明DiDPRM NDs或DiDRM NDs与活化的内皮细胞、软骨细胞、肠上皮细胞孵育后的荧光图像。
图15:本发明流式细胞术分析DiDPRM NDs或DiDRM NDs与活化的内皮细胞、软骨细胞、肠上皮细胞孵育后粘附在细胞上的NDs水平。
图16:本发明静脉注射DiDPRM NDs的体内循环时间。
图17:本发明静脉注射DiDPRM NDs靶向炎症关节的活体荧光成像图。
图18:本发明PRM NDs处理后ZIA小鼠的血清中促炎因子和PD-1的蛋白水平。
图19:本发明PRM NDs处理后ZIA小鼠的滑膜中促炎因子和PD-1的蛋白水平。
图20:本发明PRM NDs处理后ZIA小鼠的脾脏中Th1和Th17细胞的比例。
图21:本发明PRM NDs处理后ZIA小鼠膝关节苏木素-伊红、番红-固绿、免疫组化染色图像以及组织学评分和软骨厚度测量。
图22:本发明PRM NDs处理后ZIA小鼠膝关节骨组织微结构的典型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图像以及CT定量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Tb.N)。
图23:本发明PRM NDs处理后UC小鼠的相对体重的变化。
图24:本发明PRM NDs处理后UC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的变化。
图25:本发明PRM NDs处理后UC小鼠的结肠代表性图片和结肠长度统计。
图26:本发明PRM NDs处理后UC小鼠的结肠中促炎因子的蛋白水平。
图27:本发明PRM NDs处理后UC小鼠的结肠组织切片的苏木素-伊红染色图像。
图28:本发明PRM NDs处理后UC小鼠的结肠组织切片的角蛋白18免疫荧光染色图像。
图29:本发明PBS或PRM NDs处理后C57/BL6小鼠的代表性血液学参数。
图30:本发明PBS或PRM NDs处理后C57/BL6小鼠的代表性和生化参数。
图31:本发明PBS或PRM NDs处理后C57/BL6小鼠的主要器官的H&E染色图像。
各图中,“*”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本申请中提供了一种细胞膜包被的纳米诱饵,其能够特异性清除促炎因子从而避免促炎因子激活T细胞,并与T细胞表面PD-1结合从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尤其是,PRM NDs纳米诱饵在体内具备较长的循环时间,解决了现有技术使用的蛋白质药物(例如抗体药物)血液循环时间短等缺点。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首先将经IFN-γ处理的巨噬细胞通过超声进行裂解,并通过逐级离心得到PRM;再将PRM与PLGA纳米核共同超声2分钟(100W),得到PRM NDs纳米诱饵。相关实验表明,这种纳米诱饵具备高效而稳定的促炎因子清除能力,并能结合与T细胞表面PD-1结合从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在Zymosan A诱导的关节炎(ZIA)和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模型中,使用尾静脉注射方式将PRM NDs纳米诱饵注入小鼠体内,成功下调异常增高的促炎因子和sPD-1,并显著抑制T细胞活化。
本文中提供的所有数值范围旨在清楚地包括落在范围端点之间的所有数值及它们之间的数值范围。可对本申请提到的特征或实施例提到的特征进行组合。本说明书所揭示的所有特征可与任何组合物形式并用,说明书中所揭示的各个特征,可以任何可提供相同、均等或相似目的的替代性特征取代。因此除有特别说明,所揭示的特征仅为均等或相似特征的一般性例子。
如本文所用,“含有”、“具有”或“包括”包括了“包含”、“主要由……构成”、“基本上由……构成”、和“由……构成”;“主要由……构成”、“基本上由……构成”和“由……构成”属于“含有”、“具有”或“包括”的下位概念。例如,“基本上”可包括所指全部的90%或以上。
当在一系列两个或更多个事项中使用时,术语“和/或”意指任何一个所列出的事项可以单独或与所列出的事项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组合采用。例如,表述“A和/或B”旨在意指A和B之一或两者,即单独A、单独B或A与B组合。表述“A、B和/或C”旨在意指单独A、单独B、单独C、A与B组合、A与C组合、B与C组合或A、B与C组合。
数值范围的描述应当被认为具有确切公开的所有可能的子范围以及所述范围内的单独数值。例如,如1至6的范围描述应当被认为具有确切公开的子范围,如1至3、1至4、1至5、2至4、2至6、3至6等等,以及所述范围内的单独数字,例如1、2、3、4、5以及6。
纳米诱饵
如本文所用,术语“纳米诱饵”、“细胞膜包被/包裹的纳米诱饵/材料”、可互换使用,是指包含纳米核以及包裹其外的细胞膜的人工合成纳米材料,其可具有伪装仿生以诱捕并去除系统内不利因子或成分的功能。
如本文所用,术语“巨噬细胞”是指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生成的细胞,主要包括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本申请中的巨噬细胞可经过遗传工程化改造,以在其表面过表达有助于提高促炎因子清除和PD-1结合。
如本文所用,术语“细胞膜”是指获自巨噬细胞或其细胞器的天然存在的生物膜,或经过修饰、改变的具有巨噬细胞全部或部分生物活性的膜。用于本申请的细胞膜可为获自本申请巨噬细胞的细胞膜,其可经分离、去除部分组分(例如脂质、糖链)和/或添加部分组分(例如过表达的PD-L1、其他细胞表面抗原)。
如本文所用,术语“纳米核”是指具有纳米级尺寸的可用于支持本申请细胞膜的任何纳米颗粒。可用于制备本申请纳米诱饵纳米核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高分子纳米材料或无机纳米材料,例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乳酸(PLA)、聚乙醇酸(PGA)、聚己酸内酯(PCL)、聚赖氨酸、聚谷氨酸、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壳聚糖、明胶;金、硅、铁、铜等。
根据所用材料或方法的不同,本申请的纳米诱饵可具有各种适合的形状,例如球形、立方体、圆锥形、圆柱形、棱柱形、棱锥形、或其它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本申请纳米诱饵的尺寸可为1纳米~10微米或其间的任何数值或数值范围,例如10纳米~5微米,500纳米~1微米等。
纳米诱饵的制备方法
本申请中还提供了制备本申请纳米诱饵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A)提供纳米核;
(B)提供PD-L1表达的巨噬细胞的细胞膜;
(C)使所述细胞膜包裹到所述纳米核上,形成所述纳米诱饵。
本申请的纳米核可采用本领域中已知的各种方法,从原料制得(例如采用纳米沉淀法),也可直接购自各供应商。纳米核可与细胞膜具有相反的电势,以形成电荷吸引进一步稳定纳米诱饵。
巨噬细胞细胞膜可通过细胞裂解和分离获得,例如所述裂解包括:超声裂解、酶裂解、化学裂解、匀浆裂解和/或低渗溶胀裂解;所述分离包括:离心(例如逐级离心)、沉淀、过滤、磁珠、层析分离。在获得细胞膜之前可对细胞进行采集、培养、工程化改造等处理,以获得具有所需数量和功能的巨噬细胞。
细胞膜应具有一定的结构完整性和保留所需的功能,并能够部分或完全包裹纳米核。优选细胞膜能够完全包裹纳米核以增加纳米诱饵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细胞膜具有大于或等于纳米核表面积的尺寸。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细胞膜上保留了巨噬细胞细胞膜表面的功能性表位、受体等功能性分子。
细胞膜对纳米核的包被可通过外力的施加实现。例如,可采用声波(例如超声法)、机械力(如机械共挤压)、电能(电穿孔法)、热能(加热法)等方式实现包裹。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方法可包括:通过超声裂解巨噬细胞,并通过逐级离心得到细胞膜;将所得细胞膜与纳米核共同超声,得到纳米诱饵。
药物、药物组合物或试剂盒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药物、药物组合物或试剂盒,其中含有有效量的本申请的纳米诱饵或组分(a)和(b)的组合物,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如本文所用,术语“活性物质”或“本申请的活性物质”可互换使用,是指纳米诱饵或组分(a)和(b)的组合物。其中,组分(a)和(b)的组合物中可包含独立存放的组分(a)和组分(b)以及可任选的载剂,在临用前,可将组分(a)和组分(b)与可任选的载剂混合并制备成可供预防和/或治疗用的纳米诱饵药物。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药物可用于预防和/或治疗促炎因子过度表达及T细胞活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本申请的活性物质、包含所述活性物质的产品可用于预防和/或治疗促炎因子过度表达和T细胞活化过度活化导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溃疡性结肠炎,例如。
如本文所用,术语“含有”或“包括”包括了“包含”、“基本上由……构成”、和“由……构成”。如本文所用,术语“药学上可接受的”成分是适用于人和/或动物而无过度不良副反应(如毒性、刺激和变态反应)的,即有合理的效益/风险比的物质。如本文所用,术语“有效量”是指可对人和/或动物产生功能或活性的且可被人和/或动物所接受的量。
如本文所用,术语“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指用于治疗剂给药的载体,包括各种赋形剂和稀释剂。该术语指这样一些药剂载体:它们本身并不是必要的活性成分,且施用后没有过分的毒性。合适的载体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在《雷明顿药物科学》(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Mack Pub.Co.,N.J.1991)中可找到关于药学上可接受的赋形剂的充分讨论。
在组合物中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可含有液体,如水、盐水、甘油和乙醇。另外,这些载体中还可能存在辅助性的物质,如填充剂、崩解剂、润滑剂、助流剂、泡腾剂、润湿剂或乳化剂、矫味剂、pH缓冲物质等。通常,可将这些物质配制于无毒的、惰性的和药学上可接受的水性载体介质中,其中pH通常约为5-8,较佳地,pH约为6-8。
如本文所用,术语“单位剂型”是指为了服用方便,将本申请的组合物制备成单次服用所需的剂型,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固体剂(如片剂)、液体剂、胶囊剂、缓释剂。
应理解,所用活性物质的有效剂量可随待施用或治疗的对象的严重程度而变化。具体情况根据对象的个体情况(例如对象体重、年龄、身体状况、所需达到的效果)来决定,这在熟练医师可以判断的范围内。
本申请的组合物,可以为固态(如颗粒剂、片剂、冻干粉、栓剂、胶囊、舌下含片)或液态(如口服液)或其它合适的形状。给药途径可采用: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病灶内注射、口服、局部给药、肌内、皮内、直肠、吸入等方式。
此外,本申请的组合物中还可含有用于改善和治疗破骨细胞过多或功能亢进相关疾病的其它活性物质。例如,所述的其它活性物质选自下组:临床常用破骨细胞抑制剂、抗生素、抗肿瘤剂、抗炎剂等。
本申请的纳米诱饵还可以与其它药物和治疗手段联合,例如化疗、放疗、光疗、冷冻疗法、手术、细胞疗法、移植等。
具体示例
本部分中提供了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应理解这些示例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而仅为了帮助理解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细胞膜包被的纳米诱饵,其结构为PRM NDs,其中PRM为PD-L1表达的巨噬细胞的细胞膜,PLGA为纳米核。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PRM NDs细胞膜包被的纳米诱饵的制备方法可包括,巨噬细胞经IFN-γ(50ng/mL)刺激48小时后,将巨噬细胞通过超声进行裂解,并通过逐级离心得到PRM;再将PRM与PLGA纳米核共同超声2分钟(100W),得到PRM NDs纳米诱饵。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巨噬细胞经IFN-γ(50ng/mL)刺激48小时后,巨噬细胞的细胞膜通过超声和离心进行分离。具体的,将RAW 264.7细胞悬浮于含有20mMTris·HCl(pH 7.5),10mM KCl,75mM蔗糖,2mM MgCl2和蛋白酶/磷酸酶抑制剂的匀浆缓冲液中。用JY 92-IIN匀浆器(75W)破碎悬浮液,然后以20000g离心25分钟收集上清液,并对上清液以100000g离心35分钟收集细胞膜。使用BCA试剂盒测定收集的细胞膜的蛋白质含量。含有约5mg膜蛋白的膜可以从3×107个RAW 264.7细胞中提取。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PLGA纳米核通过丙酮挥发进行制备。具体的,将溶有PLGA(10mg/mL)的1mL丙酮滴加到2mL的去离子水中,然后将混合物在露天搅拌直至丙酮完全蒸发。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PRM NDs纳米诱饵通过超声法制备。具体的,将PRM和PLGA纳米核以1:10的质量比用浴超声波仪(Fisher Scientific FS30D,100W)超声处理2分钟。作为一个优点,本申请的PRM NDs纳米诱饵由FDA批准的PLGA和生物来源的细胞膜组成,具有优秀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本申请进一步公开了上述细胞膜包被的纳米诱饵在制备抗绝经后骨质疏松药物中的应用。
作为具体示例,本申请制备PRM NDs纳米诱饵的方法如图1A所示。具体制备方法举例为:
(1)将RAW 264.7细胞经IFN-γ(50ng/mL)刺激48小时后,悬浮于含有20mM Tris·HCl(pH 7.5),10mM KCl,75mM蔗糖,2mM MgCl2和一片蛋白酶/磷酸酶抑制剂的匀浆缓冲液中。用JY 92-IIN匀浆器(75W)破碎悬浮液,然后以20000g离心25分钟收集上清液,并对上清液以100000g离心35分钟收集细胞膜。使用BCA试剂盒测定收集的细胞膜的蛋白质含量。含有约5mg膜蛋白的膜可以从3×107RAW 264.7细胞中提取。
(2)将溶有PLGA(10mg/mL)的1mL丙酮滴加到2mL的去离子水中,然后将混合物在露天搅拌直至丙酮完全蒸发,得到PLGA纳米核。
(3)将PRM和PLGA纳米核以1:10的质量比用浴超声波仪(Fisher ScientificFS30D,100W)超声处理2分钟,得到PRM NDs纳米诱饵。
实施例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申请。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对本申请做出适当的修改、变动,这些修改和变动都在本申请的范围之内。
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可采用本领域中的常规方法,例如参考《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纽约,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New York:Cold SpringHarbor Laboratory Press,1989)、《动物细胞培养》(Animal Cell Culture,R.I.Freshney编著,1987)或按照供应商所建议的条件。DNA的测序方法为本领域常规的方法,也可由商业公司提供测试。
除非另外说明,否则百分比和份数按重量计算。除非另行定义,文中所使用的所有专业与科学用语与本领域熟练人员所熟悉的意义相同。此外,任何与所记载内容相似或均等的方法及材料皆可应用于本申请方法中。文中所述的较佳实施方法与材料仅作示范之用。
所有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并使用Student’s t-test进行统计分析。在*p<0.05时判断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在**p<0.01和***p<0.001时差异非常显著。
实施例一、PRM NDs纳米诱饵的制备和表征
按照图1A中所述流程制备本申请的细胞膜包被纳米复合物-PRM NDs纳米诱饵。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1)膜材料的制备:将小鼠单核/巨噬细胞样细胞RAW 264.7(购自中国科学院细胞库,目录号SCSP-5036,培养基为含有10%FBS的DMEM,37℃,5%CO2)经IFN-γ(50ng/mL)刺激48小时后悬浮于含有20mM Tris·HCl(pH 7.5)、10mM KCl、75mM蔗糖、2mM MgCl2和蛋白酶/磷酸酶抑制剂(购自Pierce,货号A32953,每片溶于10mL溶液中)的匀浆缓冲液中。用JY92-IIN匀浆器(75W)破碎悬浮液中的细胞,然后以20000g离心25分钟收集上清液,并对上清液以100000g离心35分钟收集细胞膜。使用BCA试剂盒测定所收集细胞膜的蛋白质含量。可从约3×107个RAW 264.7细胞中提取出含有约5mg膜蛋白的膜材料。
(2)纳米核的制备:将溶有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所用PLGA购自Sigma-Aldrich,目录号719900,酸封端,lactide:glycolide 50:50,分子量38000-54000)10mg/mL)的1mL丙酮滴加到2mL的去离子水中,然后将混合物在露天搅拌直至丙酮完全蒸发,得到PLGA纳米核。
(3)将PRM和PLGA纳米核以预设的质量比(1:50~1:2)在去离子水中用浴超声波仪(Fisher Scientific FS30D,100W)超声处理2分钟,得到PRM NDs纳米诱饵。
结果显示,经IFN-γ处理后,细胞膜RAW264.7细胞表面表达的PD-L1和促炎因子受体显著上调。在RAW:PLGA的质量比为1:50-2:1时可得到均一的纳米诱饵,而在1:10质量比时,纳米诱饵具备完整的包膜和合适的粒径。所得纳米诱饵在制备后可在室温保存三天而不发生沉淀或粒径改变。
如下对巨噬细胞膜和所得细胞膜包被纳米复合物进行表征:
利用Western blot检测RM、PRM和PRM NDs表面促炎因子受体及PD-L1的表达。IFNγR、TNFR、IL-6R、IL-1R和PD-L1一抗的浓度为1:1000,HRP标记的二抗的浓度为1:500,具体参见图1。如图1所示,经IFN-γ处理后,PRM上的促炎因子受体(TNFR、IL-6R、IL-1R、IFNγR)及PD-L1的表达明显高于RM。且包裹在纳米核上的PRM具有与未包被的PRM基本相同的表面标志物表达,提示其与天然细胞可具有相似的膜功能。
用乙酸双氧铀(0.2wt%)染色后,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TECNAI G2,FEI,US)观察PRMNDs纳米诱饵的形态。具体参见图2。如图2所示,纳米诱饵呈球状结构,并具有可辨识的清晰膜结构。
使用Zetasizer Nano ZS90(Malvern Instruments,Ltd.,UK)测定纳米诱饵的流体动力学尺寸和zeta电位。具体参见图3。如图3所示,纳米诱饵的流体动力学尺寸约为115.4nm,zeta电位约为-45.6mV。
通过测量PRM NDs在PBS中的粒径来评估纳米诱饵的稳定性。具体参见图4。如图4所示,PRM NVs的粒径随时间变化发生明显变化,而PRM NDs粒径基本维持不变。该结果表明刚性PLGA纳米核限制了包裹其外的膜组分的流动,使得整个PRM NDs在PBS中具有改善的稳定性。
综上,通过本申请的方法制得了包含PLGA纳米核和有效包裹该纳米核的PD-L1表达的巨噬细胞细胞膜的稳定纳米诱饵,其能够在表面上提供与相应天然细胞类似的表面蛋白,例如细胞因子结合受体和PD-L1。
实施例二、PRM NDs对促炎因子的体外清除作用和对促炎因子介导的细胞活化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为探讨PRM NDs对TNF-α、IL-1β、IL-6和IFN-γ的清除效率,将这些重组因子(8ng/mL)与PRM NDs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中混合,最终浓度(0~2mg PLGA/mL)。在37℃孵育2h后,16100g离心15min,使用ELISA试剂盒测定上清液中各促炎因子的浓度。用GraphpadPrism 8绘制结合动力学剖面。具体参见图5,如图5所示,PRM NDs可以有效地清除TNF-α、IL-6、IL-1β和IFN-γ,IC50(半数最大抑制浓度)分别为666.4、164.8、1410.7和90.5μgPLGA/mL。
为了比较PLGA NPs、RBCM NDs、RM NDs、PRM NDs等和PRM NVs的清除能力,将TNF-α、IL-1β、IL-6或IFN-γ(2ng/mL)与RM NDs或PRM NDs(2mg PLGA/mL)在含10%FBS的DMEM中混合,在37℃温育2小时。然后以16100g离心10分钟。使用ELISA试剂盒定量上清液中各因子的浓度。具体参见图6,如图6所示,PRM NDs展现出明显高于RM NDs的清除效率,而空载体PLGA NPs和RBCM NDs纳米诱饵则几乎没有清除效果。以上结果共同表明,PRM NDs比RM NDs具备更强力的促炎因子清除效果,且PRM NDs额外具备清除PD-1的能力。
本发明通过测定ICAM-1的表达水平,研究了PRM NDs在体外抑制促炎因子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软骨细胞和肠道上皮细胞活化的能力。将促炎因子(TNF-α、IL-6、IL-1β或IFN-γ,100ng/mL)与RM NDs或PRM NDs(2mg PLGA mL-1)在含10%FBS的细胞培养基中进行共孵育。混合物在37℃下孵育2小时,然后在16,000g下离心15分钟以去除NDs。然后,收集上清液并与HUVEC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C28/I2细胞(人软骨细胞)和Caco-2细胞(人类克隆的结肠腺癌细胞,其结构和功能与肠细胞相似)孵育6小时,然后通过Western blot测定ICAM-1的表达水平。具体参见图7,如图7所示,当与PRM NDs共同培养时,HUVEC、C28/I2和Caco-2细胞中ICAM-1的上调被禁止,且PRM NDs显示出比RM NDs更强的抑制作用。由此,本申请的PRM NDs可有效抑制细胞因子诱导的细胞激活,因为PRM上更高的受体水平可以清除更多的细胞因子。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了PRM NDs对IL-1β介导的C28/I2细胞凋亡的抑制能力。将RMNDs或PRM NDs(2mg PLGA/mL)与IL-1β(100ng/mL)在含10%FBS的细胞培养液中在37℃下孵育2小时,然后将混合物在16,000g下离心15分钟以去除NDs,将上清液与C28/I2细胞孵育48小时。随后将细胞用0.25%EDTA/胰蛋白酶消化,用PBS清洗。随后细胞经Annexin V-FITC染色,并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具体参见图8,如图8所示,用IL-1β处理48小时后,C28/I2细胞的凋亡率为25.0%,而与PRM NDs共同培养后,凋亡率降低到14.5%,此外PRM NDs显示出比RM NDs更强的抗凋亡作用,这与PRM NDs更高的IL-1β清除效率相一致。由此,本申请的PRMNDs可以有效消除促炎因子从而缓解炎症引起的细胞活化,并保护细胞免受凋亡。
实施例三、PRM NDs对PD-1的清除作用及对CD4+T细胞的影响
为探讨PRM NDs对PD-1的清除效率,将这些重组PD-1(8ng/mL)与PRM NDs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中混合,最终浓度(0~2mg PLGA/mL)。在37℃孵育2h后,16100g离心15min,使用ELISA试剂盒测定上清液中PD-1的浓度。用Graphpad Prism 8绘制结合动力学剖面。具体参见图9,如图9所示,PRM NDs可以有效地清除PD-1,IC50(半数最大抑制浓度)为106.7μgPLGA/mL。
为了比较空载体PLGA NPs、RBCM NDs、RM NDs、PRM NDs和PRM NVs的清除能力,将PD-1(2ng/mL)与RM NDs或PRM NDs(2mg PLGA/mL)在含10%FBS的DMEM中混合,在37℃温育2小时。然后以16100g离心10分钟。使用ELISA试剂盒定量上清液中PD-1的浓度。具体参见图10,如图10所示,PRM NDs展现出高效的PD-1清除效率,而空载体PLGA NPs和RM NDs则几乎没有结合效果。以上结果共同表明,PRM NDs具备清除PD-1的能力。
为了评估PRM NDs纳米诱饵对CD4+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首先从健康小鼠的脾脏中分离得到CD4+T细胞,随后用板结合anti-CD3(1μg/mL),anti-CD28(5μg/mL)和IL-2(10ng/mL)处理细胞48h使其活化。然后,将活化的CD4+T细胞(1×106)与PRM NDs或RM NDs在含10%胎牛血清的细胞培养液中按不同PLGA浓度孵育48h。细胞活力使用CellTiter-LumiTMPlus荧光检测试剂盒测试,结果以未接受NDs处理的对照细胞的存活率百分比表示。具体参见图11。在平行实验中,为了评估CD4+T细胞的增殖,将活化的CD4+T细胞(1×106)用CFSE(5μM)在37℃下染色20分钟,并通过加入5倍体积的含10%FBS的冷培养基以停止反应。将细胞与PRM NDs或RM NDs(100μg PLGAmL-1)在含10%FBS的细胞培养基中培养48小时,随后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分析。具体参见图12。结果显示,PRM NDs可以有效抑制CD4+T细胞的增殖,CFSE染色后细胞分裂比例明显降低。此外,经PRM NDs治疗后,CD4+T细胞的活力显著降低。然而,RM NDs对CD4+T细胞的活性和增殖的影响微不足道,这是由于未处理的巨噬细胞膜上的PD-L1数量极少。由此,本申请的PRM NDs可通过有效恢复PD-1/PD-L1抑制轴抑制T细胞激活,从而抑制T细胞增殖。
实施例四、PRM NDs的细胞粘附实验
利用Western blot检测RM、PRM和PRM NDs表面LFA-1和MAC-1水平表达。LFA-1和MAC-1一抗的浓度为1:1000,HRP标记的二抗的浓度为1:500。具体参见图13。如图13所示,经IFN-γ处理后,PRM上的LFA-1和MAC-1的表达明显高于RM。
本发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研究了PRM NDs和RM NDs对炎症细胞的粘附能力。如上述所述将DiD封装在PLGA NPs中,随后在DiDPLGA NPs上进一步涂上细胞膜。将HUVEC细胞接种于12孔板(1×105个细胞/孔),培养过夜。细胞用LPS处理(300ng/mL)6h后用PBS冲洗,并用1%BSA封闭1h。随后用各种DiDPLGA NPs(DiDRBCM NDs、DiDRM NDs和DiDPRM NDs)与细胞在包含10%FBS的DMEM(0.2mg PLGAmL-1)中在4℃下共孵育1h。随后细胞用PBS洗涤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具体参见图14。在平行研究中,用4%多聚甲醛固定细胞,用DAPI(5μg/mL)对细胞核进行染色,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具体参见图15。DiDRBCMNDs因其缺乏靶向炎症的特定膜蛋白作为对照。结果显示,正如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图像所显示的,DiDPRM NDs(红色)比DiDRM NDs和DiDRBCM NDs对炎性HUVEC、C28/I2和Caco-2细胞显示出更高的结合亲和力,这与PRM上的LFA-1和MAC-1水平高于RM和RBCM的情况一致。流式细胞仪分析进一步证实,DiDPRM NDs比其他测试的NDs更容易粘附在炎症细胞上。这些结果共同表明,IFN-γ处理可以提高RM上的LFA-1和MAC-1水平,从而增强NDs与炎症细胞的结合能力。由此,本申请的PRM NDs可以增加跨越炎症血管的迁移,并加强它们在炎症微环境中的保留。
实施例五、PRM NDs的体内半衰期和炎症组织靶向的研究
为了证明PRM NDs具备较长的体内循环时间,对PRM NDs在静脉注射后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雄性C57/BL6小鼠(6-8周,18-20g,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以每笼四只饲养于洁净室中,随意饮水,12:12小时光暗循环,温度25±1℃。动物实验方案由苏州大学机构动物护理和使用委员会审查和批准)以15mg DiDPLGA/kg的剂量静脉注射DiDPLGA NPs或DiDPRM NDs。在预定的时间点收集血液,并通过分光荧光法(λex=644nm,λem=663nm)确定血浆中的DiDPLGA的含量。计算循环半衰期(t1/2)。具体参见图16,如图16所示,PRM NDs显示比PLGA(t1/2=3.11小时)显著延长的血液循环时间,其t1/2为12.04小时。该结果提示本申请的PRM NDs纳米诱饵在体内具有较长的循环半衰期,相较于循环半衰期较短的药物(例如蛋白质类药物),能更有效发挥其治疗作用。
为了证明PRM NDs对炎症组织的靶向能力,对ZIA小鼠进行RM NDs或PRM NDs静脉注射,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观察炎症关节处的NDs聚集。对雄性C57/BL6小鼠左后膝关节关节腔内注射酵母聚糖A(Zymosan A,20μL,15mg/mL),建立ZIA小鼠模型,右后膝关节关节腔内注射无菌PBS(20μL)作为假手术对照。诱导后的第一天,以15mg DiDPLGA/kg的剂量静脉注射DiDRM NDs或DiDPRM NDs。在预定的时间点将小鼠麻醉,并通过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仪进行荧光成像。具体参见图17,如图17所示,静脉注射DiDPRM NDs的小鼠左后膝关节比注射DiDRM NDs的小鼠显示出更强的荧光强度。经DiDPRM NDs处理的膝关节荧光强度在注射后4小时达到峰值,是经DiDRM NDs处理的关节的3.6倍。相比之下,在右后膝关节几乎没有观察到荧光信号。这些结果表明,DiDPRM NDs在发炎的关节中具有更强的聚集性,这与它们与发炎的内皮细胞和软骨细胞的结合亲和力一致。
实施例六、PRM NDs的体内抗炎和免疫抑制能力
在体内检测PRM NDs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生化指标的改善。对雄性C57/BL6小鼠进行关节腔内注射酵母聚糖A(Zymosan A,20μL,15mg/mL),建立ZIA小鼠模型。建模后,每2天以75mg PLGA/kg的剂量静脉注射RM NDs或PRM NDs,并注射等体积PBS做为阴性对照。在第7天,处死小鼠,收集外周血并在4℃以500g离心10分钟以提取血清。使用ELISA试剂盒定量血清中的促炎因子和PD-1水平。具体参见图18,如图18所示,PRM NDs处理的ZIA小鼠中的血清促炎因子浓度相较于RM NDs组明显降低。这与PRM NDs体外较强的促炎因子吸附能力一致。
进一步检测关节滑膜中促炎因子和PD-1的表达水平。将滑膜组织分离并用RIPA裂解液裂解并匀浆,用ELISA试剂盒测得匀浆液中各因子的水平。结具体参见图19,如图19所示,在PRM NDs处理后,滑膜组织中的促炎因子和PD-1均得到大幅度降低,而RM NDs只能降低促炎因子,且不如PRM NDs高效。
同时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脾脏内CD4+T细胞亚群来评估PRM NDs的免疫抑制功能。诱导后第7天,牺牲小鼠,收获脾脏,通过细胞过滤器研磨,并分散在含10%FBS的RPMI中,形成单细胞悬浮液。在700g离心5分钟后,收集细胞颗粒,用ACK裂解缓冲液重新悬浮以去除红细胞。剩下的细胞用RPMI清洗,并在含有10%FBS、12-肉豆蔻酸13-醋酸酯(50ng/mL)、离子霉素(750ng/mL)和GolgiStop(1μL/mL)的RPMI中在37℃下培养5小时。然后用PE-anti-mouse CD4(1:100)在冰上孵育20分钟,用PBS洗涤,重新悬浮在固定/渗透液中,随后用Alexa
Figure BDA0003469307840000201
488-anti-mouse IL-17A(1:100)或APC-anti-mouse IFN-γ(1:100)进一步染色,最后用流式细胞术对细胞进行分析。具体参见图20,如图20所示,在PRM NDs处理后,Th1和Th17细胞的占比明显降低,且低于RM NDs治疗组,突出了PRM NDs的抑制CD4+T细胞活化的功能。
实施例七、PRM NDs对骨组织的组织学影响
对PRM NDs处理后的ZIA小鼠的膝关节骨组织进行组织学分析。在Zymosan诱导后第7天(给药方案同实施例六),处死小鼠,收获膝关节组织,固定在10%福尔马林缓冲液中,然后在脱钙溶液(14%EDTA)中于室温孵育1个月以进行脱钙。然后,将组织包埋在石蜡中,以8μm的厚度横切片。对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番红-固绿、免疫组化染色,并对切片进行组织学评分和软骨厚度的测量。具体参见图21,如图21所示,PRM NDs治疗后,滑膜增厚和粒细胞浸润明显受到抑制,组织学评分降低。PRM NDs(~124m)处理后软骨厚度(红色)明显高于PBS(~88m)或RM NDs(~103m)处理后。且PRM NDs治疗明显减少了软骨内IL-6的表达。
实施例八、PRM NDs治疗对骨组织的影像学影响
通过micro-CT进一步分析关节完整性的恢复。在Zymosan诱导后的第7天(给药方案同实施例六),使用micro-CT(Skyscan 1176)扫描ZIA小鼠的左后膝关节标本。获得高分辨率扫描图(9-20mm)(分辨率:8.8mm,源电压:50kV,源电流:500mA,旋转步长:0.7U)。使用CT分析仪软件(Skyscan)重建数据集以获得股骨组织的3D图像并测量形态测量参数。基于重建数据和内部编写的Fiji脚本计算micro-CT扫描的骨侵蚀。该程序确定骨表面和骨内部空间,并填充骨表面的孔隙。选择小梁骨中的感兴趣区域(ROI)用于分析以下形态测量参数,包括:(1)骨体积密度比(BV/TV),(2)骨小梁数(Tb.N)。具体参见图22,如图22所示,经PRM NDs治疗后,ZIA小鼠表面骨侵蚀明显减轻,骨量密度(BV/TV)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此外,PRM NDs治疗后ZIA小鼠骨小梁微观结构的破坏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骨小梁数量(Tb.N)也恢复到正常小鼠的水平。这些结果表明PRM NDs可以有效地防止关节炎期间的骨丢失。
以上试验证据有力证明了PRM NDs纳米诱饵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存在巨大潜力。
实施例九、PRM NDs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缓解作用
本发明进一步研究了PRM NDs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UC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一个重要类别,在0-7天内用3%的DSS水喂养小鼠,在第2、4和6天静脉注射PBS、RM NDs或PRM NDs。具体参见图23,如图23所示,在经历DSS诱导的UC小鼠中注意到持续的体重下降,然而,在用PRM NDs治疗后,体重下降被明显抑制。通过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进一步监测疾病的进展,该指数由体重减轻指数、粪便出血指数和粪便稠度指数之和表示。具体参见图24,如图24所示,PBS处理的小鼠显示出明显高于正常小鼠的DAI,而PRM NDs处理则明显降低了DAI。
结肠长度缩短是DSS诱导的UC的一个典型症状。具体参见图25,如图25所示,DSS喂养使得PBS组小鼠的结肠长度明显缩短至约4厘米,而PRM NDs组小鼠得结肠长度恢复到约6.4厘米,与正常小鼠相似。此外,如图26所示,PRM NDs明显降低了结肠中促炎因子的水平,包括TNF-α、IFN-γ、IL-1β和IL-6,验证了PRM NDs对UC的强效抗炎作用。此外,如图27所示,结肠切片的组织学分析进一步显示,PRM NDs明显减轻了坏死细胞增多、粘膜损伤、隐窝结构破坏和炎症细胞浸润的情况。最后,结肠上皮的完整性是通过细胞角蛋白18(CK18)的免疫荧光染色来评估的,细胞角蛋白18是一种上皮细胞的标志物,可以在凋亡细胞中被酶解。具体参见图28,如图28所示,经PRM NDs治疗的小鼠的结肠组织中,CK18的表达水平大大高于PBS处理的结肠组织,表明结肠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得到改善。以上结果均证明了PRM NDs增强的促炎因子清除能力可以与对T细胞激活的抑制作用合作,扭转炎症微环境,防止结肠损伤。
实施例十、PRM NDs纳米诱饵的体内生物相容性
将PBS(200μL)或PRM NDs(75mg PLGA/kg,200μL)静脉内注射到雄性C57/BL6小鼠中,给药方案同实施例六。收集血液和主要器官(心、肝、脾、肺和肾)。在Cobas501自动血液分析仪(Roche,USA)上进行血液学评估。具体参见图29。使用BC-5380自动化学分析仪(Mindray,China)测定血清生化参数水平。具体参见图30。将主要器官固定在10%福尔马林中,包埋在石蜡中,以8μm的厚度横切片,用H&E染色,并通过整体透视光学显微镜观察。具体参见图31。
结果显示,PRM NDs处理的小鼠在代表性血液学参数和生化参数上没有异常。在H&E染色的主要器官横截面中,未检测到坏死、炎症、水肿或其他病理症状。这些结果表明全身给药后PRM ND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具有高安全性。
在本申请提及的所有文献都在本申请中引用作为参考,就如同每一篇文献被单独引用作为参考那样。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申请的上述讲授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4)

1.一种纳米诱饵,其特征在于,包括纳米核和包被所述纳米核的PD-L1表达的巨噬细胞细胞膜;
其中,所述纳米核选自聚合物纳米颗粒和/或无机纳米颗粒;
所述巨噬细胞选自天然巨噬细胞、诱导分化形成的巨噬细胞或经基因工程化改造的巨噬细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诱饵,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纳米颗粒中聚合物选自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乳酸、聚乙醇酸、聚己酸内酯、聚赖氨酸、聚谷氨酸、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壳聚糖和明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诱饵,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纳米颗粒选自由金、硅、铁和铜中任一种物质制备得到的纳米颗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诱饵,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核带负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诱饵,其特征在于,所述巨噬细胞选自RAW264.7细胞、人骨髓单核细胞、人骨髓巨噬细胞、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外周血巨噬细胞、ANA-1细胞、J774A.1细胞和THP-1细胞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诱饵,其特征在于,所述巨噬细胞细胞膜表达巨噬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物选自PD-L1、LFA-1、MAC-1、IL-1R、IFNγR、TNFR和IL-6R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诱饵,其特征在于,所述巨噬细胞细胞膜与纳米核的质量比为1:100~1:0.1。
8.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纳米诱饵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通过施加外力使得PD-L1表达的巨噬细胞细胞膜包裹纳米核,形成所述纳米诱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加外力的方法选自声波法、机械共挤压、电穿孔法或加热法。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D-L1表达的巨噬细胞细胞膜与纳米核通过共同超声实现包裹,所述超声条件:超声频率50~150W,超声时间1~5min。
11.一种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组合物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纳米诱饵,以及药学上或生理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12.一种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试剂盒包括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纳米诱饵或权利要求1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
13.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纳米诱饵、权利要求1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或权利要求12所述的试剂盒在制备预防或/和治疗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I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系统性硬化病。
CN202210038633.6A 2022-01-13 2022-01-13 清除促炎因子和抑制t细胞活化的细胞膜包被纳米诱饵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ctive CN1144702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38633.6A CN114470223B (zh) 2022-01-13 2022-01-13 清除促炎因子和抑制t细胞活化的细胞膜包被纳米诱饵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CT/CN2022/100876 WO2023134122A1 (zh) 2022-01-13 2022-06-23 清除促炎因子和抑制t细胞活化的细胞膜包被纳米诱饵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38633.6A CN114470223B (zh) 2022-01-13 2022-01-13 清除促炎因子和抑制t细胞活化的细胞膜包被纳米诱饵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70223A true CN114470223A (zh) 2022-05-13
CN114470223B CN114470223B (zh) 2023-09-29

Family

ID=81511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38633.6A Active CN114470223B (zh) 2022-01-13 2022-01-13 清除促炎因子和抑制t细胞活化的细胞膜包被纳米诱饵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70223B (zh)
WO (1) WO2023134122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52778A (zh) * 2022-06-22 2022-11-01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广东省皮肤病医院、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中国麻风防治研究中心) 一种基于预激活巨噬细胞膜的仿生囊泡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23134122A1 (zh) * 2022-01-13 2023-07-20 苏州大学 清除促炎因子和抑制t细胞活化的细胞膜包被纳米诱饵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WO2024082347A1 (zh) * 2022-10-20 2024-04-25 苏州大学 能够同时抗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炎症的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71329A1 (en) * 2010-03-17 2013-03-21 Board Of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Theranostic delivery systems with modified surfaces
CN111265549A (zh) * 2020-03-02 2020-06-12 苏州大学 表面pd-l1分子过表达的间充质干细胞膜包被的仿生纳米颗粒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11346070A (zh) * 2018-12-21 2020-06-30 复旦大学 一种巨噬细胞囊泡包载的纳米药物制剂及其在制药中的用途
WO2021163375A1 (en) * 2020-02-11 2021-08-19 University Of Kentucky Research Foundation Macrophage-derived engineered vesicles for targeted delivery and treatment
CN113425701A (zh) * 2021-04-29 2021-09-24 赵晨 一种巨噬细胞膜包被的脉络膜新生血管靶向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57387B (zh) * 2011-06-02 2017-03-15 加利福尼亚大学董事会 膜包封的纳米颗粒及使用方法
CN114470223B (zh) * 2022-01-13 2023-09-29 苏州大学 清除促炎因子和抑制t细胞活化的细胞膜包被纳米诱饵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71329A1 (en) * 2010-03-17 2013-03-21 Board Of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Theranostic delivery systems with modified surfaces
CN111346070A (zh) * 2018-12-21 2020-06-30 复旦大学 一种巨噬细胞囊泡包载的纳米药物制剂及其在制药中的用途
WO2021163375A1 (en) * 2020-02-11 2021-08-19 University Of Kentucky Research Foundation Macrophage-derived engineered vesicles for targeted delivery and treatment
CN111265549A (zh) * 2020-03-02 2020-06-12 苏州大学 表面pd-l1分子过表达的间充质干细胞膜包被的仿生纳米颗粒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13425701A (zh) * 2021-04-29 2021-09-24 赵晨 一种巨噬细胞膜包被的脉络膜新生血管靶向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4122A1 (zh) * 2022-01-13 2023-07-20 苏州大学 清除促炎因子和抑制t细胞活化的细胞膜包被纳米诱饵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5252778A (zh) * 2022-06-22 2022-11-01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广东省皮肤病医院、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中国麻风防治研究中心) 一种基于预激活巨噬细胞膜的仿生囊泡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24082347A1 (zh) * 2022-10-20 2024-04-25 苏州大学 能够同时抗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炎症的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70223B (zh) 2023-09-29
WO2023134122A1 (zh) 2023-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470223B (zh) 清除促炎因子和抑制t细胞活化的细胞膜包被纳米诱饵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Wang et al. Selective targeting of tumor cells and 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 separately by twin-like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for enhanced tumor-localized chemoimmunotherapy
JP6881877B2 (ja) 細胞の封入および細胞集合体のための多層ヒドロゲルカプセル
EP2642978B1 (en) Immunomodulatory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hydralazine and cyclosporine a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US20180228866A1 (en) Compositions
Jayawardena et al. 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nanomedic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CN112023060B (zh) 一种靶向软骨具光热响应特征的双药负载纳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2009508936A (ja) 活性物質の標的化送達用ナノ粒子
JP2018521717A (ja) 細胞および細胞凝集体を封入するための多層ヒドロゲルカプセル
Lin et al. Phase‐changeable nanoemulsions for oral delivery of a therapeutic peptide: toward targeting the pancreas for antidiabetic treatments using lymphatic transport
CN108126189B (zh) 分级组装的纳米复合载体递药系统及其应用
Saeedi et al. Polymer colloids as drug delivery systems for the treatment of arthritis
Xu et al. Apoptotic cell-mimicking gold nanocages loaded with LXR agonist for attenuating the progression of murin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Zhu et al. Ultrasound-triggered perfluorocarbon-derived nanobombs for targeted therapi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Cheng et al. Cholic acid modified N-(2-hydroxy)-propyl-3-trimethylammonium chitosan chloride for superoxide dismutase delivery
Hu et al. Sequential delivery of PD-1/PD-L1 blockade peptide and IDO inhibitor for immuno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 remodeling via an MMP-2 responsive dual-targeting liposome
US20130089599A1 (en) Nano-encapsulated therapeutics for controlled treatment of infection and other diseases
Gan et al. Mesenchymal stem cell exosomes encapsulated oral microcapsules for acute colitis treatment
CN113925836A (zh) 清除rankl的细胞膜包被纳米诱饵、其制备及应用
KR20160079060A (ko) 무정형의 마그네슘-치환된 인산칼슘 조성물 및 그의 용도
Sapach et al. Macrophage in vitro and in vivo tracking via anchored microcapsules
Mei et al. Polymer particles for the intra-articular delivery of drugs to treat osteoarthritis
Li et al. Size-transformable gelatin/nanochitosan/doxorubicin nanoparticles with sequentially triggered drug release for anticancer therapy
CN114042147A (zh) 靶向调控线粒体呼吸链的微纳水凝胶微球及其制备与应用
Ren et al. Bioengineered bacterial outer membrane vesicles encapsulated Polybia–mastoparan I fusion peptide as a promising nanoplatform for bladder cancer immune-modulatory chemotherap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