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64771B - 一种电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464771B CN114464771B CN202210122012.6A CN202210122012A CN114464771B CN 114464771 B CN114464771 B CN 114464771B CN 202210122012 A CN202210122012 A CN 202210122012A CN 114464771 B CN114464771 B CN 11446477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ctive material
- material layer
- winding
- negative electrode
- reg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1149 activ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5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9000006258 conductive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2270 dispers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1768 carboxy methyl 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29910002804 graph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0439 graphi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DPXJVFZANSGRMM-UHFFFAOYSA-N acetic acid;2,3,4,5,6-pentahydroxyhexanal;sodium Chemical compound [Na].CC(O)=O.OCC(O)C(O)C(O)C(O)C=O DPXJVFZANSGRM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5000019812 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29920001027 sodium carboxymethylcellulos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29920003048 styrene butadiene rubb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29920000058 polyacrylat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033 PVDF bind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20002981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20002134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2125 Sokala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6230 acetylene blac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21393 carbon nanotub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041 carbon nanotub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5000010948 carboxy methyl cellulose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8112 carboxymethyl-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273 ketjen blac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05 microsphe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495 poly(sodium acrylate) poly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584 polyacrylic ac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1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NNMHYFLPFNGQFZ-UHFFFAOYSA-M sodium polyacrylate Chemical compound [Na+].[O-]C(=O)C=C NNMHYFLPFNGQFZ-UHFFFAOYSA-M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21383 artificial graph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21382 natural graph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9831 deinterca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1556 precipi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267 electrode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SECXISVLQFMRJM-UHFFFAOYSA-N N-Methylpyrrolidone Chemical compound CN1CCCC1=O SECXISVLQFMR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8367 deionised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21641 deionized wat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012 mi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508 mig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49 f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0 interca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687 interca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85 plastic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255 plastic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4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4 precipit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35—Safety or regulating additives or arrangements in electrodes, separators or electrolyt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芯,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正极片和负极片层叠后卷绕形成卷芯,负极片包括集流体和第一活性物质层,第一活性物质层设置在集流体的表面;沿卷芯的卷绕方向卷芯可以包括卷绕弯折区和平直区,在卷绕弯折区,负极片还包括第二活性物质层,且第二活性物质层的动力学性能高于第一活性物质层的动力学性能。这样,通过在负极片中设置动力学性能相对较高的第二活性物质层,以提高锂离子在卷绕弯折区的负极片上的脱嵌速度,使得在单位时间内负极片上聚集的锂离子的数量减少,可以有效减少负极片出现析锂而导致电芯性能下降的情况,从而提高电芯的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芯。
背景技术
锂电池被广泛的应用在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移动电子设备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快充锂离子电池成为消费类锂离子电池主要发展的趋势。然而,现有的锂离子电池在快速充电条件下容易出现锂离子电池负极析锂的现象,尤其是电池负极片卷绕弯折位置析锂情况严重,导致电池膨胀、性能下降等问题。
可见,现有技术中电芯存在性能较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芯性能较差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层叠后卷绕形成卷芯,所述负极片包括集流体和第一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设置在所述集流体的表面;
沿所述卷芯的卷绕方向所述卷芯包括卷绕弯折区和平直区,在所述卷绕弯折区,所述负极片还包括第二活性物质层,且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的动力学性能高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动力学性能。
可选地,在所述平直区,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设置在所述集流体的表面,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背离所述集流体的表面。
可选地,在所述卷绕弯折区,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与所述集流体抵接。
可选地,在所述卷绕弯折区,所述负极片包括设置有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涂料区和未设置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未涂料区;所述未涂料区和所述涂料区间隔设置,在所述涂料区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设置在所述集流体的表面,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背离所述集流体的表面;在所述未涂料区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嵌设在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中。
可选地,在所述卷绕弯折区,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远离所述集流体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背离所述集流体的表面,且在所述凹槽位置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嵌设在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包括第一活性材料、第一导电剂、第一粘结剂和第一分散剂;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包括第二活性材料、第二导电剂、第二粘结剂和第二分散剂。
可选地,所述第二活性材料的粒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活性材料的粒径尺寸;
和/或,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中所述第二导电剂的含量大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中所述第一导电剂的含量。
可选地,所述第一活性材料、所述第一导电剂、所述第一粘结剂和所述第一分散剂之间的质量百分含量的范围比值为:(80~98wt%):(0.5~15wt%):(0.5~15wt%):(0.5~15wt%);
和/或,所述第二活性材料、所述第二导电剂、所述第二粘结剂和所述第二分散剂之间的质量百分含量的范围比值为:(80~98wt%):(0.5~15wt%):(0.5~15wt%):(0.5~15wt%)。
可选地,所述第一活性材料或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和钛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剂或所述第二导电剂包括导电炭黑、乙炔黑、科琴黑、导电石墨、导电碳纤维、碳纳米管、金属粉和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粘结剂或所述第二粘结剂包括丁苯橡胶、聚丙烯酸、聚丙烯酸脂、聚丙烯酸钠、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和聚丙烯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分散剂或所述第二分散剂包括羧甲基纤维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负极片中设置动力学性能相对较高的第二活性物质层,以提高锂离子在卷绕弯折区的负极片上的脱嵌速度,使得在单位时间内负极片上聚集的锂离子的数量减少,可以有效减少负极片出现析锂而导致电芯性能下降的情况,从而提高电芯的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正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结构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正极片10和负极片20,正极片10和负极片20层叠后卷绕形成卷芯,负极片20包括集流体201和第一活性物质层202,第一活性物质层202设置在集流体201的表面;
沿卷芯的卷绕方向卷芯可以包括卷绕弯折区401和平直区402,在卷绕弯折区401,负极片20还包括第二活性物质层203,且第二活性物质层203的动力学性能高于第一活性物质层202的动力学性能。
动力学性能可以是锂离子的脱嵌速度,脱嵌速度越快,动力学性能越高。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负极片20中设置动力学性能相对较高的第二活性物质层203,以提高锂离子在卷绕弯折区401的负极片20上的脱嵌速度,使得在单位时间内负极片20上聚集的锂离子的数量减少,可以有效减少负极片20出现析锂而导致电芯性能下降的情况,从而提高电芯的性能。
其中,根据负极片20的析锂情况,在平直区402的负极片20也可以设置有第二活性物质层203,使得第一活性物质层202设置在集流体201的表面,第二活性物质层203设置在第一活性物质层202的背离集流体201的表面,且第二活性物质层203的动力学性能高于第一活性物质层202的动力学性能,以提升锂离子在负极片20上的脱嵌速度,减少负极片20出现析锂的情况,提高电芯的性能。
可选地,在卷绕弯折区401,负极片20包括设置有第一活性物质层202的涂料区2022和未设置第一活性物质层202的未涂料区2021;未涂料区2021和涂料区2022间隔设置,在涂料区2022第一活性物质层202设置在集流体201的表面,第二活性物质层203设置在第一活性物质层202的背离集流体201的表面;在未涂料区2021第二活性物质层203嵌设在第一活性物质层202中。
本实施方式中,在卷绕弯折区401的负极片20可以包括间隔设置的未涂料区2021和涂料区2022。涂料区2022中的第一活性物质层202可以设置在集流体201的表面,第二活性物质层203设置在第一活性物质层202的背离集流体201的表面;在未涂料区2021,第二活性物质层203可以嵌设在第一活性物质层202中。例如,未涂料区2021和涂料区2022在集流体201的表面交替设置,在未涂料区2021设置第二活性物质层203,以将第二活性物质层203设置在相邻的涂料区2022之间,涂料区2022中设置有第一活性物质层202,将第二活性物质层203嵌设在第一活性物质层202中,以增加在卷绕弯折区401的负极片20中第二活性物质层203的占比,从而提高锂离子在卷绕弯折区401的负极片20上的脱嵌速度,减少负极片20出现析锂的情况,提高电芯的性能。并且多个未涂料区2021和多个涂料区2022在集流体201的表面交替间隔设置,提升了负极片20在卷绕弯折区401的延展性。
可选地,在卷绕弯折区401,第二活性物质层203与集流体201抵接。
本实施方式中,在未涂料区2021的第二活性物质层203可以设置在集流体201上。将第二活性物质层203在未涂料区2021位置嵌设于第一活性物质层202中,且第二活性物质层203与集流体201抵接,以增加负极片20中第二活性物质层203的占比。从而,进一步提升锂离子在负极片20中的脱嵌速度,使得在单位时间内负极片20上聚集的锂离子的数量减少,可以减少负极片20出现析锂的情况。
其中,在涂料区2022中设置第一活性物质层202时,由于工艺上的误差,在未涂料区2021中可能存在部分覆盖在集流体201表面的第一活性物质层202,在未涂料区2021中的第一活性物质层202的厚度小于在涂料区2022中的第一活性物质层202的厚度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另一些可选地实施方式中,在卷绕弯折区401,第一活性物质层202的远离集流体201的一侧设置有凹槽,第二活性物质层203设置在第一活性物质层202的背离集流体201的表面,且在凹槽位置第二活性物质层203嵌设在第一活性物质层202中。这样,通过在卷绕弯折区401的第一活性物质层202上设置凹槽,在凹槽中填充第二活性物质层203,使得第二活性物质层203通过第一活性物质层202设置在集流体201上,以增加在卷绕弯折区401的负极片20中第二活性物质层203的含量,提高锂离子在负极片20上的脱嵌速度,使得在单位时间内负极片20上聚集或接受的锂离子的数量减少,可以减少负极片20出现析锂而导致性能降低的情况,提高电芯的性能。
对长期循环后的电芯拆解,发现锂离子电池负极片20在卷绕弯折区401析锂情况严重。提高整个负极片20的动力学性能,虽然可以减少出现析锂的现象,但是也导致了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降低。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析锂情况严重的卷绕弯折区401设置未涂料区2021,第二活性物质层203在未涂料区2021嵌设在第一活性物质层202中,以增加设置在卷绕弯折区401的第二活性物质层203在负极片20中的占比。提高了锂离子在卷绕弯折区401的负极片20上的脱嵌速度。在卷芯的平直区402,可以不设置未涂料区2021,以避免负极片20整体的动力学性能提高而导致的能量密度降低的问题。从而,可以兼顾能量密度,同时减少出现析锂的情况,提高电芯的性能。
其中,未涂料区2021的长度和涂料区2022的长度可以根据负极片20卷绕时的弯折宽度设置,弯折宽度可以是软包锂电池中卷芯的宽度。弯折宽度可以是60毫米至80毫米,涂料区2022的长度可以是75毫米至80毫米,未涂料区2021的长度可以是1毫米至20毫米。例如,弯折宽度可以是75毫米,涂料区2022的长度可以是75毫米,未涂料区2021的长度可以是10毫米。
需要说明的是,未涂料区2021的长度和涂料区2022的长度可以根据位于卷芯弯折区域的负极析锂的情况进行调节,以提高位于卷芯弯折区域的负极片20的动力学性能,从而改善了卷芯弯折区域负极析锂的情况。
可选地,在负极片20的长度方向上,负极片20的整体厚度相同。在集流体201上设置第一活性物质层202后,在第一活性物质层202上设置第二活性物质层203,第二活性物质层203在未涂料区2021嵌设在第一活性物质层202中,并且负极片20的整体厚度相同,使得卷芯的厚度均匀,减少由于卷芯厚度不均而导致电池性能降低的问题。
其中,第一活性物质层202可以包括第一活性材料、第一导电剂、第一粘结剂和第一分散剂。第一活性材料、第一导电剂、第一粘结剂和第一分散剂之间的质量百分含量的范围比值可以是:(80~98wt%):(0.5~15wt%):(0.5~15wt%):(0.5~15wt%)。
第二活性物质层可以包括第二活性材料、第二导电剂、第二粘结剂和第二分散剂。第二活性材料、第二导电剂、第二粘结剂和第二分散剂之间的质量百分含量的范围比值可以是:(80~98wt%):(0.5~15wt%):(0.5~15wt%):(0.5~15wt%)。
可选地,第一活性材料或第二活性材料可以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和钛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第一导电剂或第二导电剂可以包括导电炭黑、乙炔黑、科琴黑、导电石墨、导电碳纤维、碳纳米管、金属粉和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第一粘结剂或第二粘结剂可以包括丁苯橡胶、聚丙烯酸、聚丙烯酸脂、聚丙烯酸钠、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和聚丙烯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第一分散剂或第二分散剂可以包括羧甲基纤维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制备第一活性物质层202的过程可以参见如下表述:
第一活性材料可以选用石墨,第一导电剂可以选用导电炭黑,第一粘结剂可以选用丁苯橡胶,第一分散剂可以选用羧甲基纤维素钠。石墨、导电炭黑、丁苯橡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按照96.9:0.5:1.3:1.3的质量比加入到搅拌罐中;然后加入去离子水进行搅拌,配制成第一浆料,第一浆料固含量可以是45wt%~50wt%;使用涂布机,将第一浆料涂覆在间隔设置的涂料区2022,相邻的涂料区2022之间则为未涂料区2021,涂料区2022和未涂料区2021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卷芯弯折的位置确定,以增加未涂料区2021在卷芯弯折位置处的第一活性物质层202中的占比,卷绕时未涂料区2021与卷芯弯折位置相对。将涂覆在集流体201上的第一活性物质层202进行烘干,如图2所示。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制备第二活性物质层203的过程可以参见如下表述:
第二活性材料可以选用石墨,第二导电剂可以选用导电炭黑,第二粘结剂可以选用丁苯橡胶,第二分散剂可以选用羧甲基纤维素钠。石墨、导电炭黑、丁苯橡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按照95.9:1.5:1.3:1.3的质量比加入到搅拌罐中;然后加入去离子水进行搅拌,配制成第二浆料,第二浆料固含量可以是45wt%~50wt%;使用涂布机,将第二浆料涂覆在第一浆料上,以及未涂料区2021中;并且控制涂覆的第二浆料沿负极片20长度方向上整体厚度一致。将涂覆在第一活性物质层202上的第二活性物质层203进行烘干,如图1所示。通过分切得到特定需求宽度的负极片20。
其中,制备正极片10的过程可以参见如下表述:
正极活性材料可以选用钴酸锂,粘结剂可以选用聚偏氟乙烯;钴酸锂、导电炭黑和聚偏氟乙烯可以按照98.6:0.4:1的质量比加入到搅拌罐中,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NMP)配制成正极浆料,正极浆料固含量可以是75wt%~80wt%,再利用涂布机将正极浆料涂覆到正极集流体上,进行烘干,通过分切得到如图3所示特定需求宽度的正极片10。
将上述制备的正极片10与负极片20一起卷绕形成卷芯。
可选地,第二活性材料的粒径尺寸小于第一活性材料的粒径尺寸。形成第二活性物质层203的第二活性材料的粒径尺寸小于形成第一活性物质层202的第一活性材料的粒径尺寸,以使得第二活性物质层203中的锂离子迁移路径比第一活性物质层202中的锂离子迁移路径短,从而,锂离子在第二活性物质层203中的迁移速率比在第一活性物质层202中的迁移速率块。这样,提高了锂离子在负极片20上的脱嵌速度,使得在单位时间内负极片20上聚集的锂离子的数量减少,可以有效减少负极片20出现析锂而导致电芯性能下降的情况,从而提高电芯的性能。
可选地,第二活性物质层203中第二导电剂的含量大于第一活性物质层202中第一导电剂的含量。形成第二活性物质层203的第二导电剂的含量大于形成第一活性物质层202的第一导电剂的含量。这样,可以使得第二活性物质层203的电子导电能力高于第一活性物质层202的电子导电能力,以提高负极片20的导电能力、增强锂离子在负极片20上的扩散能力。从而,在单位时间内负极片20上聚集的锂离子的数量减少,可以有效减少负极片20出现析锂而导致电芯性能下降的情况,从而提高电芯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活性材料或第二活性材料还可以选用其他材料,比如中间相碳微球和钛酸锂中的至少一种,可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电剂或第二导电剂还可以选用其他材料,比如乙炔黑、科琴黑、导电石墨、导电碳纤维、碳纳米管、金属粉和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可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粘结剂或第二粘结剂还可以选用其他材料,比如聚丙烯酸、聚丙烯酸脂、聚丙烯酸钠、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和聚丙烯酸锂中的至少一种,可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分散剂或第二分散剂还可以选用其他材料,比如羧甲基纤维素,可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1:
第一步,在集流体201上设置第一活性物质层202,第一活性物质层202可以包括间隔设置的未涂料区2021和涂料区2022,第二活性物质层203覆盖涂料区2022,且第二活性物质层203在未涂料区2021嵌设在第一活性物质层202中。
第一活性物质层202中石墨、导电炭黑、丁苯橡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按照96.9:0.5:1.3:1.3的质量比加入到搅拌罐中;然后加入去离子水进行搅拌,配制成第一浆料,第一浆料固含量可以是45wt%~50wt%。
第二活性物质层203中石墨、导电炭黑、丁苯橡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按照95.9:1.5:1.3:1.3的质量比加入到搅拌罐中;然后加入去离子水进行搅拌,配制成第二浆料,第二浆料固含量可以是45wt%~50wt%。
第二步,使用涂布机,将第一浆料涂覆在间隔设置的涂料区2022,相邻的涂料区2022之间则为未涂料区2021,涂料区2022和未涂料区2021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卷芯弯折的位置确定,以增加未涂料区2021在卷芯弯折位置处的第一活性物质层202中的占比,卷绕时未涂料区2021与卷芯弯折位置相对。将涂覆在集流体201上的第一活性物质层202进行烘干。
第三步,使用涂布机,将第二浆料涂覆在第一浆料上,以及未涂料区2021中;并且控制涂覆的第二浆料沿负极片20长度方向上整体厚度一致。将涂覆在第一活性物质层202上的第二活性物质层203进行烘干,通过分切得到特定需求宽度的负极片20。
第四步,制备正极片10。正极片10中钴酸锂、导电炭黑和聚偏氟乙烯可以按照98.6:0.4:1的质量比加入到搅拌罐中,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NMP)配制成正极浆料,正极浆料固含量可以是75wt%~80wt%,再利用涂布机将正极浆料涂覆到正极集流体上,进行烘干,通过分切得到特定需求宽度的正极片10。
第五步,组装电芯,将上述制备的正极片10与负极片20及隔膜一起卷绕形成卷芯。再用铝塑膜包装卷芯,烘烤去除水分后注入电解液,采用热压化成工艺化成即可得到电芯。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实施例2中第二活性材料的粒径尺寸小于第一活性材料的粒径尺寸,而实施例1中第二活性材料的粒径尺寸与第一活性材料的粒径尺寸相等;
此外,实施例2中,第一活性物质层202中各组分质量百分含量与第二活性物质层203中各组分质量百分含量均可以是96.9:0.5:1.3:1.3;而实施例1中,第一活性物质层202中各组分质量百分含量可以是96.9:0.5:1.3:1.3,第二活性物质层203中各组分质量百分含量可以是95.9:1.5:1.3:1.3。具体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1-2和对比例1-3的负极片的相关参数
还可以设置对比例1、对比例2和对比例3,对比例1、对比例2和对比例3中负极片20的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其中,对比例2相对于对比例1,在对比例2中增加了负极片20中导电剂的含量。对比例3相对于对比例1,在对比例3中减小了负极片20中活性材料的粒径大小。
此外,还增加实施例3、实施例4和实施例5:
选用型号为386283的软包电芯,其中,电芯的厚度是3.8毫米,电芯的宽度是62毫米,电芯的长度是83毫米。
实施例1中,根据电芯的宽度是62毫米,第一活性物质层202的涂料区2022的长度可以是58毫米,未涂料区2021的长度可以是6毫米。
实施例2中,第一活性物质层202的涂料区2022的长度和未涂料区2021的长度可以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
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实施例3中,第一活性物质层202的涂料区2022的长度可以是62毫米,未涂料区2021的长度可以是2毫米。
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实施例4中,第一活性物质层202的涂料区2022的长度可以是54毫米,未涂料区2021的长度可以是10毫米。
实施例5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实施例5中,第一活性物质层202的涂料区2022的长度可以是50毫米,未涂料区2021的长度可以是14毫米。
如表2所示:
表2:实施例1-5的负极片的相关参数
涂料区2022的长度 | 未涂料区2021的长度 | |
实施例1 | 58mm | 6mm |
实施例2 | 58mm | 6mm |
实施例3 | 62mm | 2mm |
实施例4 | 54mm | 10mm |
实施例5 | 50mm | 14mm |
上述实施例1-5以及对比例1-3中,制备的负极片20压实相同,并组装成型号为386283的软包电芯,在25℃下进行0.2C充电/0.2C放电测试,以测量电芯的能量密度。
上述实施例1-5以及对比例1-3中,制成的每种软包电芯在25℃条件下进行1.5C充电/0.7C放电测试,并在不同循环次数下拆解电芯确认负极片20表面析锂的情况,记录的拆解结果和能量密度、充电速度,如下表3所示:
表3:实施例1-5和对比例1-3的相关测试数据结果
其中,卷绕弯折区401轻微析锂:表示析锂面积占整个负极表面积的5%以内;卷绕弯折区401析锂:表示析锂面积占整个负极表面积的5%~30%;卷绕弯折区401严重析锂:表示析锂面积占整个负极表面积的30%以上。
从上表3中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包括负极片20的电芯,可以在不降低电芯能量密度的条件下有效改善锂电池极片弯折位置析锂的问题。减少锂离子的流失,提高了电芯的循环寿命,增强了电芯的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电池包括膜壳、电解液和上述的电芯,电解液和电芯设置在膜壳中。
本实施方式中,将上述制备的正极片10与负极片20以及隔膜一起卷绕形成卷芯。再用膜壳包装卷芯,烘烤去除水分后注入电解液,采用热压化成工艺进行密封,制成电池。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电芯的实施例的实现方式同样适应于该电池的实施例中,并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电池。
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可以是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在此不作限定。电池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电芯,上述电芯的实施例的实现方式同样适应于该电子设备的实施例中,并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于按所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Claims (7)
1.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层叠后卷绕形成卷芯,所述负极片包括集流体和第一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设置在所述集流体的表面;
沿所述卷芯的卷绕方向所述卷芯包括卷绕弯折区和平直区,在所述卷绕弯折区,所述负极片还包括第二活性物质层,且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的动力学性能高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动力学性能;
其中,在所述卷绕弯折区,所述负极片包括设置有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涂料区和未设置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未涂料区;所述未涂料区和所述涂料区间隔设置,在所述涂料区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设置在所述集流体的表面,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背离所述集流体的表面;在所述未涂料区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嵌设在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中;
其中,在所述平直区不设置所述未涂料区;所述平直区不设置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
在所述卷绕弯折区,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与所述集流体抵接;在所述负极片的长度方向上,所述负极片的厚度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卷绕弯折区,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远离所述集流体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背离所述集流体的表面,且在所述凹槽位置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嵌设在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包括第一活性材料、第一导电剂、第一粘结剂和第一分散剂;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包括第二活性材料、第二导电剂、第二粘结剂和第二分散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性材料的粒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活性材料的粒径尺寸;
和/或,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中所述第二导电剂的含量大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中所述第一导电剂的含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材料、所述第一导电剂、所述第一粘结剂和所述第一分散剂之间的质量百分含量的范围比值为:(80~98wt%):(0.5~15wt%):(0.5~15wt%):(0.5~15wt%);
和/或,所述第二活性材料、所述第二导电剂、所述第二粘结剂和所述第二分散剂之间的质量百分含量的范围比值为:(80~98wt%):(0.5~15wt%):(0.5~15wt%):(0.5~15wt%)。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材料或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和钛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剂或所述第二导电剂包括导电炭黑、乙炔黑、科琴黑、导电石墨、导电碳纤维、碳纳米管、金属粉和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粘结剂或所述第二粘结剂包括丁苯橡胶、聚丙烯酸、聚丙烯酸脂、聚丙烯酸钠、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和聚丙烯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分散剂或所述第二分散剂包括羧甲基纤维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中的至少一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122012.6A CN114464771B (zh) | 2022-02-09 | 2022-02-09 | 一种电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122012.6A CN114464771B (zh) | 2022-02-09 | 2022-02-09 | 一种电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64771A CN114464771A (zh) | 2022-05-10 |
CN114464771B true CN114464771B (zh) | 2024-07-16 |
Family
ID=814139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122012.6A Active CN114464771B (zh) | 2022-02-09 | 2022-02-09 | 一种电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46477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810357A (zh) * | 2022-09-26 | 2024-04-02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
WO2024183509A1 (zh) * | 2023-03-03 | 2024-09-12 |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电芯及电化学装置 |
CN116344741B (zh) * | 2023-05-26 | 2023-08-08 | 深圳市德兰明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正极极片、二次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88050A (zh) * | 2018-06-26 | 2018-12-25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极片及其锂离子电池 |
CN111540881A (zh) * | 2020-05-08 | 2020-08-14 |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负极片、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
CN111916845A (zh) * | 2020-08-13 | 2020-11-10 |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40880B (zh) * | 2020-05-08 | 2021-11-09 |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负极片、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
CN112599719A (zh) * | 2020-12-14 | 2021-04-02 |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负极片、负极片的制备方法和电池 |
-
2022
- 2022-02-09 CN CN202210122012.6A patent/CN11446477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88050A (zh) * | 2018-06-26 | 2018-12-25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极片及其锂离子电池 |
CN111540881A (zh) * | 2020-05-08 | 2020-08-14 |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负极片、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
CN111916845A (zh) * | 2020-08-13 | 2020-11-10 |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64771A (zh) | 2022-05-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540881B (zh) | 一种负极片、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 |
CN114464771B (zh) | 一种电芯 | |
CN111540880B (zh) | 一种负极片、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 |
CN114447280B (zh) | 一种电芯 | |
CN111554878B (zh) | 一种正极片、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 |
CN111916668B (zh) | 一种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包含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 |
JP5594548B2 (ja) | 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 |
CN111540879A (zh) | 一种正极片、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 |
CN110707287B (zh) | 一种金属锂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电池 | |
KR101664244B1 (ko) | 전극의 표면에 패턴을 형성하는 방법, 이 방법을 이용해 제조된 전극 및 이 전극을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 |
US20140295265A1 (en) | Lithium-rich electrode sheet of lithium-ion battery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 |
CN114447408B (zh) | 一种电池及电子设备 | |
CN108336297B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极片制备方法 | |
CN113614951A (zh) | 制备用于二次电池的负极的方法 | |
CN112349953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 | |
CN114982007A (zh) | 制造负极的方法 | |
KR20140108380A (ko) | 실리콘-금속 합금계 음극 활물질을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 |
WO2023197615A1 (zh) | 一种具有造孔功能涂层的集流体、极片以及电池 | |
KR20190090723A (ko) |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음극의 제조방법 | |
WO2012127564A1 (ja) | 電極前駆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極 | |
JPH1021928A (ja) | 二次電池用電極材料 | |
CN108039453B (zh) | 一种利用涂层提高锂电池负极循环性能的方法 | |
KR102040240B1 (ko) | 이차전지용 전극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114039022A (zh) | 改善高电压锂电池循环性能的负极极片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8400374A (zh) | 一种高比能锂离子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